|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明濠传

2023-9-2 15:3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的骑士 |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北京的大明濠,是一条历史悠久,作用显赫,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的河道。它诞生于北京古城的前身元大都建成之前,是金中都时期修建的引用高粱河水的人工运河,当时被命名为“河槽”。真真正正的是“先有金河槽,后有北 ...

北京的大明濠,是一条历史悠久,作用显赫,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的河道。它诞生于北京古城的前身元大都建成之前,是金中都时期修建的引用高粱河水的人工运河,当时被命名为“河槽”。真真正正的是“先有金河槽,后有北京城”。

今天我们研究这条与北京古城相伴一生的河道,离不开一门学问,叫“北京历史地理学”,它研究的是北京地区各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北京大学的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也是考古学之外对北京城下的大地文献进行科学阅读的第一人,我们就从侯仁之先生的生平讲起。

20世纪30年代,侯先生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就已经对北京古城的地理感兴趣,开始调查北京的河湖水系和河流故道了。

侯先生对北京古城中大地的阅读,开始于北京城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这要追述到1959年,那一年建设人民大会堂,地基挖下去数米,遇到了古河道,大量涌水突然冒出,影响到工程进度,这下急坏了施工人员。这条河道就是古代的金口河故道。最终青年突击队以顽强的精神战胜涌水,保证了工程按期完成。这件事儿给当时的领导和工人都留下深刻的记忆。

1962年,北京市召开干部扩大会,市领导特邀侯仁之先生参加。会上市领导向侯先生讲述了修建人民大会堂时遭遇古河道的事情,请他挂帅,会同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开展北京城市地下古河道的调查,以便防患于未然,为后续城市建设做准备。

从那以后,北京大学和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单位一起,开展了为期多年的北京城埋藏古河道调查。这次调查,既查阅史料,也做现场勘探,通过二者的结合,到1965年,在长安街与前三门之间找到五条古河道。

上图引自侯仁之先生给国家科委简报的附图之一(文字有增删)。

说明:上图为北京城平面图,图上实线表示已查明的古河道,现在多已湮废,或被改建为下水道。虚线表示还未查明的古河道。

       十八世纪以前,还有一些早已废弃的河道,埋藏地下,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利用钻探资料加以察勘,仅在东西长安街与前三门之间,就已找到五条河道:

1,高粱河。2,金代金口河(一源头向西到永定河东岸金口,一源头向北,到高粱河南岸)。3,元代护城河。4,明代通惠河。5,金口新河。

城内和近郊其他地区埋藏地下的已废河道正在察勘中。这些河道是城市建设中的“隐患”,如不预先查明,往往会在建设工程上造成严重损失。

1966年,“文革”爆发,侯先生准备的研究成果基本丧失,只留下几页草稿图和一篇国家科委的简报。北京城下埋藏河道的研究被迫中断。

1973年,最动荡的年代已经过去,侯先生也从江西鲤鱼洲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北京城埋藏古河道的研究工作再次开始。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侯先生带领课题组对人民大会堂至复兴门之间、西长安街以南、宣武门以北的老城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取得不少成果。

侯先生领导的埋藏河湖沟坑研究恰好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的防震研究相契合,也纳入到大会战之中。1976年10月,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绘出了《北京埋藏河湖沟坑分布略图》。这是在侯先生领衔从事的北京埋藏河湖沟坑研究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它在1:10000的地形图上详细标出了北京城地下河湖沟坑的位置,迄今为止,仍是有关北京城埋藏河湖沟坑最为详尽的地图。

侯仁之在他的《北平历史地理》一书中,认为大明濠是金朝就有的,从高粱河向金中都引水的人工运河。

侯先生的论点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到上图中蓟城北面的城门是檀州门,后来唐幽州城的檀州门旧址、辽南京拱辰门旧址、金中都的崇智门旧址都在这里,城门外就是一条通往北方的大道:檀州大道。通往昌平以及檀州(现在的密云)方向。两千多年来,这条大道越走道沟越低,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到了金代时候,就利用檀州大道的道沟,开挖了一条运河,引高粱河水到金口河,以增加漕运的水量,命名为“河槽”。
这条运河在现在二龙路附近还有一条支流,斜向东北,经过甘石桥和东斜街,连接到白莲潭(现在的北海)。

因为我早年亲自在闹市口大街上观察过,那里是一个高坡,比二龙路那里高出来有三米左右。我把这个高坡命名为“闹市口台地”。

我们可以仔细看侯仁之教授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这张地图的等高线,闹市口台地阻隔水流,所以大明濠在坡前转弯向东绕行,沿现在的佟麟阁路,进入金中都北护城河以便河水自流到金中都北护城河。

元大都兴建之初,郭守敬作为总设计师,应急利用了金中都城北光泰门外的,引高粱河水的“河槽”引水渠(元代改称西河,明代称大明濠,清代称西沟,民国称北河沿南河沿,现代称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作为外金水河的水源。在太平桥和甘石桥一线,将水引向东方后,成两支分别进入皇城以及太液池(现在的中海)和海子(现在的北海),并且一直流到皇城正门崇天门前。

外金水河的源头仍然使用金代河槽的源头,从积水潭西岸向西南流出,在西直门内大街横桥折向偏南,一路流淌,在太平桥大街中段拐向东去,沿今西斜街,经过甘石桥跨东斜街最终流入中海。这条路线便是元大都时期金水河的河道。

元朝时期改建的这条外金水河,自郭守敬治理以来,直至明代后期停止使用,百余年来一直在京城西部发挥供应皇城南部用水的功能。

明代后期,外金水河是北京城西部的主要水道,随着居民增多,城市排水污染了外金水河,已经无法供给皇城使用。外金水河改为直接从太液池引水。

皇城外的部分改称大明濠,作为纵贯京城内城西部的排水干渠。为什么称为大明濠呢?“大”是指它的河道宽,“明”是指它河道敞开在外,就像城墙外面的城濠(护城河)一样。

大明濠北起西直门内的横桥(横桥以上河道废弃),顺着京城北高南低的地势,自北向南流经今赵登禹路、白塔寺路口、太平桥大街,折向东,从今35中门前经过,(向东过甘石桥方向的支流废弃)的再折向南,经民族饭店西侧,穿过今复兴门内大街,再沿佟麟阁路走向,向南从宣武门以西的象房桥下(今新华社西侧),流入内城南城墙外的护城河。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京都市政公所”提出《筹划改筑大明濠》方案:“大明濠系明沟……为西城一带各暗沟之总汇。年久失修,已多淤积,而邻近居民复任意倾入垃圾、秽水等物,以致逐段堵塞。……拟定全段改筑暗沟,上修马路。”该方案由时任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主持,在1921——1930年近10年间,利用拆除皇城的城砖,将大明濠改建为地下暗沟,并在其上兴建马路,即北沟沿大街和南沟沿大街。自此,历经金元明清四代的大明濠从地面消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8 14:49 , Processed in 1.11020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