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物区系与植被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

   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和复杂而具有过渡性质的区系特征,使陕西黄土高原区曾经分布过较大面积的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向北直到白于山地也都有过片状森林存在,此外还有中生灌丛与草原广泛分布。数千年来由于人类反复干扰破坏,原生自然植被已为数不多,现在的自然植被次生性质十分明显,并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山区,其中又以森林和灌丛植被为突出。至于广大的塬、梁、峁、丘陵沟壑区和
浅山区大都被类型繁多的栽培植被所代替,从而深刻地改变了陕北大地的植被景观。根据目前已经作过调查并有文字记载的自然植被,在本区共有11个植被型、105群系。其中温性针叶林5群系,落叶阔叶林15群系,针阔叶混交林4群系,灌丛21群系,灌草丛7群系,草原22群系,草甸13群系,沙生植被9群系、盐生植被4群系、沼生植被4群系,水生植被1群系,另外还有7个栽培植被类型。
   一、温性针叶林
   由裸子植物中乔木树种构成的针叶林,见于本区的仅有油松林、白皮松林、侧柏林和杜松林。群落外貌四季常绿,结构简单,类型较少。它们都是在我国华北和西北东部温带地区常见的类型,其中以油松林和侧柏林分布最普遍(图6.1)。

             图6.1陕西黄土高原各类森林的垂直分布

   1.油松林
   由常绿针叶乔木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形成的该类松林是分布最普遍并具有代表性的针叶林之一,在本区主要见于子午岭南部、黄龙山北部,其次崂山和子午岭中段有零星分布,延安以北仅于府谷新民乡有小面积油松疏林残存。
   油松林分布于海拔800~1600米,主要在1000~1400米范围的山地阴坡和半阴坡,坡度20~30°,土层深厚潮润。天然油松林群落外貌苍绿而比较整齐,层次分化明晰,大多数可分为乔木、灌木与草本三层,生境阴湿地方尚可见到地被层。油松高度15~20米,最高达27米,胸径介于8~24厘米,大者32~40厘米,冠幅4米左右。层郁闭度一般为0.6。有些林分中尚杂生少量栎类、山杨(Populusdavidiana)、杜松等树种。灌木和草本层的种类比较丰富,每个群落中一般有30~50种植物,但随环境和林木郁闭度不同变化较大。主要种类有胡枝子、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glaueophylla)、柔毛线菊、黄蔷薇、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子梢、胡颓子(Elaeagnus umbelata) 、陕西荚蒾(Viburnum schensianum) 、栒子 (Cotoneaster spp.) ,大披针苔(Carex lanceolata) 、多花胡枝子、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败酱(Patriniahrterophylta) 、蒿类 (Artemisia spp.) 、大油芒 (Spodiopogon sibiricus) 等。藤本植物很少,偶有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和茜草(Rubia cordifolia)出现。分布于北部半干旱地区的油松林呈疏林状态,林木数量、高度、胸径、郁闭度均比南部为低,灌木与草本植物中出现较多的旱生、中旱生种类,如百里香 (Thymusmongolicus)、针茅类、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茭蒿、矮锦鸡儿(Caragana pygmaea)等。
   油松对本区南部土石山区环境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绿化环境效能。
   油松木材坚实,富含松脂,耐腐朽,是优良的建筑、电杆、矿柱等用材,是本区主要采伐树种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采伐量超过了生长量,使油松林在本区面积缩小,分布零散。
   2.侧柏林
   同油松林一样也是华北暖温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针叶林类型,一般分布于低山丘陵向阳坡地、侵蚀沟头或山岩裸露的陡壁上,气候温暖干燥,土壤多为从石灰岩或黄土母质上发育的碳酸盐褐色土,土层瘠薄,质地粗糙。侧柏林在本区主要分布于子午岭、黄龙山,在黄陵、宜川、延安、清涧、安塞、子长、府谷等县仅有零星出现,唯有寒冷的西北部没有分布。侧柏林出现在海拔为800~1400米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1000米上下。环境条件差、油松和阔叶树种难以生存的地方多被适应性强的侧柏所占据,形成侧柏纯林并成为主要林分类型。
   侧柏林中生长的植物在南部森林区总计约有70余种,北部约40余种,每个群落中一般出现15~20种。乔木层很少见到其它树种。侧柏平均高6~8米,10米以上者少见,茎干扭曲,分枝很低,胸径多数7~28厘米,冠幅约为2~3米,郁闭度0.4~0.5。林内疏朗,光照明亮,草本植物比较繁茂。桥山黄帝陵周围的侧柏林受到长期保护,林相整齐,外貌葱郁,郁闭度达0.7左右。林木苍劲挺立,树高平均13~15米,胸径60~70厘米。黄帝陵庙院内相传为黄帝手植柏,高19.3米,胸径2.7米,胸围10余米,7人环抱尚不能合围,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生长健旺,为群柏之冠,其它10余株古柏也是森然挺立,高大粗奇,蔚为壮观。
   林下灌木种类不多,主要有荆条、狼牙刺、黄蔷薇、河蒴荛花(Wikstroemia chemaedaphne) 、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等,高约1米,层郁闭度0.1~0.2。草本小半灌木层高约30厘米,占优势的种类是大披针苔、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茭蒿、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本氏木兰(Indigo ferabungeana)等。环境稍微湿润的林中地面上,局部地方有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和藓类地被层呈团片状分布。
   侧柏是我国特产树种,黄土高原东部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故本区野生侧柏数量较多,分布普遍。该树种生长虽然缓慢,但寿命很长,根部萌蘖力强,耐旱耐瘠薄,喜生钙质土壤,是本区东部和南部黄土沟坡与土石低山区适宜的造林树种。侧柏树姿优美、四季常青,枝叶茂密,耐修剪,是优良的园林绿化和风景林树种。侧柏材质细密,纹理美观,不翘不裂,耐腐朽、富有香气,可供建筑、家具和细木工之用。
   除上述针叶林外,黄龙山东南部白马滩和瓦子街林场有小面积天然白皮松(Pinus bungeana)林分布。在子午岭中、南部山地岭脊多分布杜松林,常与侧柏混生成疏林,在府谷县也有分布,并已建立了杜松自然保护区。
   二、针叶阔叶混交林
   在本区南部的子午岭和黄龙山区都有面积不小的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即由常绿针叶和落叶阔叶两类不同生活型的乔木作为共建种形成的森林类型,其主要树种有油松、侧柏、杜松和辽东栎、槲栎、山杨等。群落季相变化独特:夏季郁郁葱葱,一片青绿;秋季黄绿相间,多姿多彩;冬季独有苍翠的针叶树种杂生于无叶而枝条呈灰褐色的阔叶树间,形成明显反差。本区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下列

3类。
   1.油松、栎类林
   松栎林主要分布于子午岭南部铜耀山区和黄龙山北部,位于海拔1100~1600米之间的半阴坡和偏南向的山坡上。乔木层中以油松与辽东栎形成的森林最普遍,在海拔较低处还有槲栎参加,形成油松、辽东栎、槲栎林。郁闭度0.3~0.6,林下枯枝落叶层厚2~5厘米,盖度40~94%。树间平均距离3.5~5米。树种比例为油松5、辽东栎4、其它阔杂树1,或为油松3、槲栎3、辽东栎3、其它阔叶树1。立木
高度7~9米,也有5米和10米的树木。胸径6~20厘米,最大油松25厘米,辽东栎26厘米。有些松栎林乔木层尚可划分出第二亚层,高约4~6米,以山荆子(Malus baccata) 、山杨、杜松、青榨槭(Acerdavidii)等为常见成分。
   灌木有柔毛绣线菊、黄栌、狼牙刺等。草本主要是大披针苔、多花胡枝子等。林下更新苗中松、栎均有,以栎类幼苗较多,生长良好。
   对于这类森林如从用材角度出发,应抑栎助松,逐步代之以油松林。若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山区生态平衡来说,保护现状让其自然发展即可达其目的。
   2.油松、山杨林
   这类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990~1400米北向山坡上,林冠郁闭度0.4~0.6,靠近河谷较湿润处可达0.9。树种比例一般为油松与山杨各4,其它阔杂2。乔木分二亚层,第一亚层有油松和山杨,高9~11米,第二亚层栎类、漆、山荆子、茶条槭(Acer ginnala)等,高2~6米。灌木主要有黄栌、柔毛绣线菊、黄蔷薇、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虎榛子、陕西荚蒾。草本仍以大披针苔、多花胡枝子为主。
偶有穿龙薯蓣、黑刺菝葜(Smilax scobinicaulis)等藤本植物生长。
   本类型多系油松林或松栎林破坏后产生的山杨林逐渐地又被油松林代替的过渡类型,或为残留的幼松与生长迅速的山杨混交而成。由于山杨喜阳,寿命较短,在不受外界干扰情况下,这类混交林很可能发展为油松林或油松栎类林。
   3.杜松、辽东栎、槲栎林
   本类混交林分布于海拔1100~1650米的山脊梁顶或向阳山坡上部,基岩多有裸露,土层比较瘠薄干燥。群落外貌不很整齐,乔木低矮,一般高4~6米,胸径6~10厘米,最大14厘米,冠幅2.5~4米。杜松一般较栎类占有这些数字中的较小值。灌木与草本植物与前述混交林中基本相似,唯其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少,盖度下降。
   干燥瘠薄与风力较强的环境条件使这类林木低矮稀疏,生长缓慢。阔叶树茎干扭曲,生长歪斜,针叶树分枝繁多低矮,都不宜于材用,作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林应予以保护,一旦破坏殆尽,恢复困难。
   三、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我国华北暖温带气候区最具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广泛。它主要由一些中生落叶阔叶乔木组成,群落外貌随季节变化明显,层次结构分明,乔木树种简单,以落叶栎类最有代表,次有槭、梣、椴、榆、鹅耳枥、杨、柳等,高度比较一致。
   本区南部是我国落叶阔叶林区域的一部分,尤其子午岭、黄龙山和崂山水分条件较好,交通不便,人为影响较轻,是陕西黄土高原区现存天然落叶阔叶林类型较多,分布集中和面积最大的地区。但是它们也几乎全部系人类反复干扰破坏后产生的次生类型,林木较低,外貌杂乱,灌木丛生,当地人民称做“梢林”。
   本区落叶阔叶林有15群系,以栎林类型最多,分布广泛,面积最大,其次尚有茅栗林,杂木林,杨桦林等(图6.1)。
   1.辽东栎林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部分布最普遍的栎林,也是本区面积较大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过去它具有广大的分布范围,由于长期大量砍伐用于建筑和烧炭取暖,面积逐渐缩小,目前主要分布于子午岭、黄龙山和崂山深山区,其北界止于安塞和志丹两县南部,例如延安与安塞的西川河沟坡上尚有残存的小片疏林。辽东栎林分布的海拔约1000~1700米,从其分布的地形部位来看,由南部的山地上部向北部逐渐降低到沟谷下部,在子午岭南部和黄龙山分布于海拔1200~1700米的山坡和岭脊上,到葫芦河一带和崂山、安塞等北部主要分布于沟谷阴坡和半阴坡,海拔一般不超过1300米,此种分布格局显系受制于温度和降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缘故。
   辽东栎林乔木层树种贫乏,除南部地区某些林中有少量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青榨槭、山荆子、槲栎、山杨等外,多以单优种纯林出现。林冠郁闭度0.6~0.7。辽东栎因被多次砍伐,由萌蘖而生者居多,树干弯曲,分枝繁多,自然整枝不良或成丛状,高度3~6米,最高8米余,胸径平均5~20厘米,以11厘米左右者居多,也有少数达30厘米。冠幅2.5~4.5米,树龄以30~50年为主,大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封山育林成长起来的树木。
   林中灌木层主要由虎榛子、胡枝子、柔毛绣线菊、多花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子梢、狼牙刺、连翘、胡颓子、陕西荚蒾、弗氏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等约20余种组成,郁闭度0.2~0.75。
   藤本植物有野葡萄(Vitis spp.)、盘叶忍冬(Lonicera tragophytta)、黑刺菝葜等,主要见于南部地区。
   草本和小半灌木层高约10~40厘米,盖度15~30%,以大披针苔分布最普遍,数量最多。次有多花胡枝子、山萝花(Melampyrum roseum)、铁杆蒿、狼尾花(Lysimachia barystachys)、败酱、柴胡、大油芒,以及少量铃兰 (Convallaria majatlis) 、 玉竹 (Polygonatum odoratum)、长苞黄精 (P·desoulavyi)、藜芦(Veratrumnigrum)等。
   目前,辽东栎林因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因北部水分不足的限制,生长发育欠佳,不能提供优质用材,但其面积较大,分布广泛,具有显著的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尤以在其分布的北部地区生态效益明显,应特加保护。
   除辽东栎林外,还有一些以辽东栎和其它树种为共建种的栎林,如辽东栎、槲栎林,槲树、辽东栎、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林,辽东栎、山杨林等,除后者外,前二类栎林分布于本区最南部山区,海拔高度也低于辽东栎林。
   2.栓皮栎林和麻栎林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和麻栎(Q·acutissima)林也是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分布很广的森林,尤其是本区南部最具代表性的栎林,它们要求较高的水热条件,因此在陕西黄土高原区仅分布于子午岭和黄龙山的最南部。例如栓皮栎林仅在韩城北部和白水县西北部的黄龙山区有少量自然林存在,海拔约800~1400米。立木高及8米左右,胸径15~25厘米,树干端直,生长良好。灌木有虎榛子、子梢、胡枝子等。草本以大披针苔为主。
   麻栎林仅见于子午岭南端的铜耀山区,呈小片状分布于海拔1000~1300米的缓坡地上,土层深厚,湿度适中。 由于破坏严重面积急剧缩小。根据在耀县柳林龙石沟调查,乔木层仅有麻栎一种,高5~12米,胸径6~15厘米,最大20厘米,树冠直径2~4米,枝下高2.5~4米,树干通直,生长良好,林冠郁闭度0.45。林下灌木以柔毛绣线菊、黄蔷薇、狼牙刺、黄栌、胡颓子、连翘为主。此外尚有呈灌木
状的辽东栎、槲栎、山杨稀疏生长。灌木层郁闭度0.35。草本层盖度20%,高约30厘米,以大披针苔、山萝花、多花胡枝子、铁杆蒿为主。局部地方有藓被层。
   栓皮栎林和麻栎林在本区南部过去尚有一定的分布面积,这可从其现在分布于某些灌丛中的萌蘖苗木和砍伐后残存的树桩得到证明。对于现存的林子应严加保护,某些灌丛中的麻栎幼树应抚育成长,扩大其成林面积。
   3.槲树林
   槲树(Quercus dentata)在子午岭与黄龙山是分布较为普遍的栎类乔木树种之一,但以它作为建群种形成的槲树林比较少见,仅在耀县北部山区阴坡见有小面积纯林,海拔1500米。乔木层仅槲树一种,高4~5米,最高7米,胸径6~8厘米,最大13厘米,冠幅2~4米,郁闭度0.4。槲树更新苗高0.5米,多系萌蘖。立木也多由萌蘖所生,枝干弯曲,分枝甚多。林中尚有直径达20余厘米的老树桩,本类栎林
显系人工砍伐后复生的幼林。
   下木郁闭度0.6,主要灌木有中华绣线梅 (Neillia  sinensis)、连翘、胡枝子、山梅花(Philadelphusincanus)、柔毛绣线菊、黄蔷薇、卫矛(Euonymus alatus)和山楂(Crataegus sp.)幼苗等,高0.8~2.5米。
   草本小半灌木层高50厘米,投影盖度1.5%。优势植物有大披针苔、糙苏(Phlomis umbrosa),次有二叶舌唇兰(Platathera ehlorantha)、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败酱、唐松草(Thalictrum baicalense)、三脉紫苑 (Aster ageratoides) 、 甘野菊  (Dendranthema lavandulaefolia)、藜芦、苍术、铃兰、堇菜(Violaspp.)等16种。
   层间植物仅有穿龙薯蓣、日本菟丝子(Cuscuta.japonica)和野葡萄绕生。局部地面有藓类地被物覆盖。
   4.落叶阔叶杂木林
   在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部,沿着狭窄而阴显的沟谷底部与两侧山坡的下部,海拔高度1100米到1500米之间,呈条带状分布着一类引人注目的森林,它们的乔木种类比较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特别是其中生长着一些秦岭以北少见的亚热带区系的植物,这就是落叶阔叶杂木林或称作沟谷杂木林,在铜耀山区分布十分普遍。所在地空气湿度较高,土层深厚潮湿,枯枝落叶层覆盖度—
般达70~80%,局部地方的厚度达10余厘米,土质疏松肥沃。在这种较为优越的生境中发育的杂木林外貌葱郁,立木密度大,林冠郁闭,林下比较阴暗。
   乔木层植物比较复杂,总计约有20余种,出现于每个群落中的一般为8~10种,可分为二个亚层,第一亚层高7~10米,最高12米,主要树种为槲栎、辽东栎、白腊树(Fraxinus chinensis)等,胸径10~12厘米,最大20厘米,冠幅3~4.5米,大至6米。第二亚层高3~6米,常见树种为鹅耳枥、茶条械、地锦槭、漆、青蛙皮槭 (Acer grosseri) 等,胸径4~8米。林木层总郁闭度一般为0.6~0.8。其它树种
有苦木(Picrasma quassioiodes) 、山荆子、山楂、青肤杨(Rhus potaninii)、少脉椴( Tiliapaucicostata)、沙梾 (Cornus bretschineideri)、瓜木(Alagium platanifolium)、膀胱果 (Staphylea  holocarpa)、野鸦椿(Euscavhis japonica)、老鸹铃、泡花树、腺樱桃(Pruns conadenia)、托叶樱桃(P·stiplaeea)等杂于其中。
   灌木层的郁闭度变化较大,接近林缘部分为0.7~0.8,林内为0.3~0.4。主要灌木有黄栌、木姜子(Litsea pungens)、陕西荚蒾、子梢、胡枝子、榛(Corylus heterophylla)、南方六道木(Abeliadielsii)、连翘、胡颓子、山梅花、陇塞忍冬(Lonicera tangutica)、短柄五加(Acanthopanax brachypus)、糙叶五加 (A·henryi) 、刚毛忍冬 (Lonicera hispida) 、桦叶荚蒾(Viburnum betulifolium) 、三桠乌药、鞘柄菝葜(Smilax stans)、黑刺菝葜等。
   草本植物共计约有35种,一般每个群落中出现10~25种。主要有大披针苔、蕨叶天门冬(Asparagus flilicinus) 、淫羊藿、糙苏、苍术、三脉紫苑、土麦冬(Liriope spicata)等比较常见,次有重楼(Paris polyphyna)、天南星(Arisaema consaguineum) 、山萝花、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长苞黄精、鹿药(Smilacina japonica)、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Iskii)、蟹甲草(Cacalid sp.)、歪头菜(Vicia unijuga)等,显示出阴湿的林内环境。
   杂木林的结构还因出现了较多的藤本植物而较其它森林复杂,盘叶忍冬、华中五味子、穿龙薯蓣、乌头叶蛇葡萄 (Ampelopsis aconitifolia) 、茜草、多花勾儿茶 (Berchemia floribunda) 、几种铁线莲(Clematis obscura、C.shensiensis、C· gratopsis、C·peterae)等时有出现,其中华中五味子的茎长达7~8米,可攀绕至林冠上部。
   这类森林与秦岭北坡的杂木林很相类似,它同栓皮栎林、麻栎林、槲树辽东栎锐齿栎林一起可看作是秦岭北坡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的部分。
   5.山杨林
   山杨(Popnlus davidiana)林为本地区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之一,除南部山区较多分布外,北部杏子河流域也有出现。山杨林多系松林或栎林破坏后产生的次生类型,故其分布十分零散,群落面积小,多呈小片状嵌于其它林中或孤立分布于山地阴坡和半阴坡,海拔1000~1600米,主要位于1300~1500米的缓斜坡地上,土层比较深厚,水分条件适中。
   山杨是一种根蘖繁殖能力很强的阳性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较快,常常在其它森林破坏后的迹地上首先定居成长,因此中幼龄山杨林的乔木层树种单一形成纯林,发展到中后期,林中便杂有辽东栎、油松等树种。综合各地材料,山杨林郁闭度0.3~0.7,一般为0.5~0.6。树高3~12米,胸高直径5~15厘米,枝下高2~8米。由本区南部向北随着降水和温度逐渐降低,山杨生长速度变缓,上述这些数字
也相应变小。林下更新苗的种类各地不同,有的群落中主要为山杨苗,有的群落中以辽东栎或油松的幼苗为多,这与其周围树种种源和山杨林产生之前的森林类型有密切关系。
   灌木层的种类共计约有30余种,分布于阴坡的山杨林中以虎榛子、子梢、柔毛绣线菊、黄栌、胡枝子、连翘、黄蔷薇、多花栒子、陕西荚蒾为常见。阳坡主要是狼牙刺、黄蔷薇、沙棘等。
   草本层的种类约50余种,每个群落中出现15~30种。常见者为大披针苔、多花胡枝子、三脉紫苑、苍术等,其它还有山萝花、大火草 (Anemone tomentosa) 、长苞黄精、地榆、蕨类、红纹马先蒿(Pedicularis striata)等,北部地区的山杨林中除大披针苔外,还可见到茭蒿、铁杆蒿、草木栖状黄芪、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远志、甘草(Glyrrhiza uralensis)、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长芒草等。
   山杨生长迅速,容易成为小材,本质轻软,富弹性,供民用建筑、小农具和家具用材,为山区群众所喜爱。
   6.白桦林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分布于子午岭和黄龙山区,一般位于海拔1100~1500米缓斜的阴坡,面积较小而分布零散。乔木层以白桦占优势,杂有辽东栎、山杨、槲栎、鹅耳枥、山楂、茶条槭、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等少数乔木生长。郁闭度0.3~0.7。白桦高8~14米,胸径6~14厘米,最大22厘米。林下植物主要有柔毛绣线菊、虎榛子、胡枝子、多花胡枝子、大披针苔、苍术、玉竹、大火草等。另有少量草质藤本穿龙薯蓣、茜草、铁线莲等。
   白桦林也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类型,在本区多数情况下将被辽东栎林或油松林代替。
   白桦材质坚硬、纹理致密华美,可制作家具。白桦生长迅速,根蘖力强,具有保持水土,绿化荒山的作用。目前自桦林多系中幼林,对其天然林应进行保护,或进行人工抚育,以实生苗木代替根蘖者,间伐老株或采取有利于林下栎类等幼苗生长的措施,以求白桦生长成材或过渡为其它稳定的林型。
   四、灌丛
   在陕西黄土高原区除了上述森林植被之外,灌丛是另一类重要的自然植被类型,它是以无明显地上主干而多为簇生的灌木占优势形成的植物群落类型,高度多在2米以下。本区灌丛群系类型繁多,分布广泛,大部分都是冬季落叶的阔叶灌丛,仅于长城以北沙地上有常绿臭柏灌丛分布。从其起源来看,长城以南的大部分中生灌丛是在原来的森林植被破坏后的迹地上发育而成的次生类型,并在人类反复干扰和环境旱化的情况下表现比较稳定。长城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分布的旱生灌丛和沙生灌丛多系原生类型。由群系类型的地理分布来看,除胡枝子、榛、酸枣、荆条、山桃等灌丛为我国华北甚至东北南部所共有外,大部分类型主要分布于包括本区在内的我国黄土高原东部,面积大,分布普遍,反映了灌丛的类型及其分布的地区性特点,例如黄蔷薇灌丛、虎榛子灌丛、扁核木灌丛、连翘灌丛、狼牙刺灌丛、黄栌灌丛、文冠果灌丛、杠柳灌丛等,它们在黄土高原东部地区之外就少有分布。
   据记载本区灌丛有21群系,主要有:
   1.黄蔷薇灌丛
   本类灌丛为分布最广的类型之一,南北各地均有出现,以南部子午岭、黄龙山及其周围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大,主要见于海拔1000~1600米阴坡和半阴坡。
   群落中的灌木一般为10种左右,少至4种,多达20余种。建群种黄蔷薇(Rosa humgonis)高度1~2米,分盖度15~40%,生长良好,春季盛开的花朵使群落染上一片黄色外貌,景象独特。伴生灌木主要有连翘、紫丁香、陕西荚蒾、多花栒子、柔毛绣线菊、狼牙刺、虎榛子、弗氏忍冬等。北部干旱地区伴生的灌木主要有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棘、细叶小檗(Berberis daiphana) 、杠柳、灌木铁线莲
(Clematis fruticosa)、扁核木等。层盖度30~60%。
   草本小半灌木层含有植物约20种,多达38种,层盖度20~75%,优势植物大披针苔、铁杆蒿、茭蒿、长芒草等,此外尚有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败酱、大火草等。
   黄蔷薇果实可作猪饲料,其根含有丰富单宁可提取烤胶。在南部山区某些本类灌丛中残存有辽东栎、槲栎萌蘖幼丛或有山杨幼株零星生长,显系森林破坏后的产物,它们具有向森林演替的趋势,可封育成林。
   2.虎榛子灌丛
   虎榛子属(Ostryopsis)是我国特有属,含2种植物,其中虎榛子(O· davidiana)主要分布于西北东部和华北,是黄土高原东部常见优势灌木之一。在本区该灌丛主要分布于子午岭、黄龙山、崂山和北部杏子河流域等山地和黄土沟谷的阴坡与半阴坡,海拔900~1400米。
   虎榛子根蘖繁殖力强,常连片生长形成纯植丛,高0.8米,分盖度50%左右。有些群落中生长少量其它灌木,如黄蔷薇、柔毛绣线菊、几种栒子、紫丁香、沙棘、甘肃小檗(Berberiskansuensis)等,层盖度40~80%。草本小半灌木层高10~50厘米不等,盖度30~60%,共有50余种植物,一般为10~20种。主要为大披针苔、铁杆蒿,次有多花胡枝子、大火草、委陵菜、远志、草木栖状黄芪等。
群落总盖度75~95%。
   在子午岭南部的本类灌丛中有时零星生长杜梨(Pyrus betulaefolia)、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细裂槭(Acer stenolobum)等树种,高1.5~3.5米,由于环境中土层较深厚,水分条件尚可,具有封禁后向森林发展的趋势。
   3.连翘灌丛
   野生的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广布于本区南北,尤以南部土石山地及周围丘陵沟壑区为多,以它为建群种形成的连翘灌丛分布于海拔1000~1600米阴坡和半阴坡。群落总盖度60~80%,灌木层平均高1.2~1.4米,伴生灌木有黄蔷薇、黄栌、狼牙刺、虎榛子、柔毛绣线菊等15种。层盖度40~60%,连翘分盖度0~40%。3月到4月间连翘的黄色花朵比其它乔灌木更早地缀满枝头,带来了早春的信息。
草本小半灌木层盖度30~70%。分为二层,第一亚层高40~60厘米,以铁杆蒿、大油芒为主;第二亚层高20厘米,以大披针苔最占优势,次为牡蒿(Artemisia japonica)、多花胡枝子、柴胡等。
   连翘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在各地庭园中广为栽植,具有良好的美化环境的作用。连翘的果壳入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本区是其主要产地之一。
   4.胡枝子灌丛
   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灌丛广泛分布于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生灌丛类型,一般分布于山地阴坡。在本地区该类型仅出现于南部子午岭、黄龙山等海拔1100~1500米的阴坡,面积较小。群落总盖度50~80%。灌木层高0.6~1米,除胡枝子为建群种外,其它灌木有黄蔷薇、 柔毛绣线菊、 榛子、紫丁香、虎榛子、连翘、三裂绣线菊、陕西荚蒾、鞘柄菝葜、金银忍冬
(Leonicera maaekii) 、栓翅卫矛、(Euonymus phellomana) 等。草本小半灌木层高20~30厘米,盖度一般为60~80%, 主要植物有大披针苔、地榆、糙苏、柴胡、北京大戟  (Euphorbia pekinesis) 、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 、鸡腿堇菜(Vioa acuminata) 、裂叶堇菜(U·dissecta)、卷叶黄精(Polygonatum cirrhifolium) 、败酱、大油芒、铁杆蒿、北京隐子草 (Cleistogenes hancei)、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m) 、细叶沙参(Adenphora paniculata)等。
   胡枝子灌丛多是在油松林或栎林被砍伐后的迹地上发展起来,常出现于林缘或林中隙地,目前有的群落中还残存有个别低矮的辽东栎株丛,显示出它与栎林的密切关系。
   5.荆条灌丛
   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Ha)系马鞭草科灌木,萌生力强,是重要的密源和编筐篓植物,主要分布于暖温带东部,向西气候逐渐干寒,数量相应减少。本地区仅于南部和东部有小面积本类灌丛分布,见于海拔1000米左右向阳山坡。灌木层高度0.6~1.1米,盖度17~60%,荆条分盖度15~30%。伴生灌木有黄蔷薇、对节木(Sageretia paucicostata)、潘氏雁皮(Wikstroemia pampaninii)、小叶悬钩子、酸枣和矮小的杜梨等。草本小半灌木层高度35厘米,层盖度25%,含有植物共约30余种,分布稀疏,以茭蒿、本氏木兰较多,次有铁杆蒿、多花胡枝子、中华落芒草(Oryzopsis chinensis)、白羊草等。目前放牧、樵采、开垦对本灌丛影响很大,具有向灌草丛逆行演替的趋势。
   6.酸枣灌丛
   酸枣是一种具刺旱中生植物,根系粗深,生命力顽强,在南部广泛分布于黄土崖壁、沟坡、地埂和低山区阳坡,环境干燥,海拔约1000米上下。酸枣高约0.5~1米,分盖度20%左右,伴生灌木稀少,仅见到狼牙刺、杠柳、构杞、毛叶探春(Jasminum giraldii)等。草本小半灌木层高约50厘米,投影盖度30%,以茭蒿、本氏木兰占优势,另有阿尔泰狗娃花、中华落芒草、铁杆蒿、白羊草、长芒草、西山委陵菜(Potentilla sischanensis)、野菊、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s)、茵陈蒿(A·capillaris)、达乌里胡枝子、尖叶铁扫帚(Lespedeza hedysaroides)、远志、狗尾草等。
   7.狼牙刺灌丛
   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又称白刺花,为一带有枝刺的豆科灌木,根系深长,茎枝干硬、叶被白色茸毛而使其旱生化特征比较明显,对环境适应性很强,在本区南北各地广为分布,甚至林下也有生长。成片的狼牙刺群落多见于海拔900~1400米阳坡和半阳坡,尤以子午岭中、南段和黄龙山区为普遍。该类灌丛的群落特征因其分布于浅山区和深山区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例如在子午岭南段浅山区环境比较干燥,土层瘠薄,以及人为干扰,狼牙刺高度低于1米,分盖度4~15%,伴生的灌木主要为荆条、酸枣、对节木,其它尚有少量黄蔷薇、黑格兰、弗氏忍冬、小叶悬钩子等。每个群落中灌木种类木超过10种,层盖度25~40%。草本小半灌木层盖度15~40%,平均高度10~40厘米,主要植物有白羊草、茭蒿、铁杆蒿、本氏木兰、长芒草、中华落芒草、阿尔泰狗娃花、达乌里胡枝子等20余种。在深山区,该群落仍分布于阳坡和半阳坡,但水分条件较浅山区好,狼牙刺高度一般为1.2米,分盖度20~25%,伴生灌木有20余种,  每个群落申常出现10余种,  主要有连翘、  黄蔷薇、子梢、山桃(Prunusdavidiana)、弗氏忍冬、陕西荚蒾、虎榛子、黄栌、勾儿茶等,层盖度60%。草本小半灌木层的植物达30多种, 高度20~80厘米,盖度20%以上,主要种类为大披针苔、多花胡枝子、铁杆蒿、羽裂紫苑(Aster pinnatifidus)、柴胡、委陵菜、山萝花、本氏木兰以及少量藤本植物铁线莲。可见后者群落的中生特点明显,结构比较复杂,高度和盖度值也比较高。
   在本类灌丛的有些群落中生长有少量杜梨、  槲栎、杜松和侧柏的矮小植株,可视其为周围杜松(侧柏)栎类疏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
   靠近延安的北部地区也有狼牙刺灌丛零星分布,再往北就逐渐消失了。伴生植物与南部不同,如杏子河流域中下游分布的本群系中多有灌木铁线莲、白芨梢、扁核木、杠柳、小叶锦鸡儿和长芒草、
甘草、星毛委陵菜等。
   8.蒙古扁桃灌丛
   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是蔷薇科旱生灌木,国家三类保护植物,在贺兰山等地有大量分布,本区仅见于榆林西部和神木北部的沙地或黄土梁地。 蒙古扁桃灌丛高0.5~1米,伴生少量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 草本小半灌木层有白沙蒿 (Artemia sphaerocephala) 、 达乌里胡枝子、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草木栖状黄芪等。群落总盖度60%。本灌丛旱生特征明显,草原草本植物较多,属于草原化灌丛。
   9.柠条灌丛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是一种旱生具刺的豆科灌木,广泛分布于内蒙鄂尔多斯和晋、陕、甘的北部地区。在本区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覆盖有薄沙层的黄土地带及白于山地,海拔1100~1750米。建群种为柠条, 伴生灌木有灌木铁线莲、大果榆、白芨梢、扁核木、沙棘等,高0.5~1.6米,层盖度20~70%,多为30%左右。草本小半灌木层平均高30厘米,层盖度20~50%,种类多达40余种,每个
群落中一般出现20种,主要有长芒草、沙芦草(Agropyron mongofica)、铁杆蒿、冷蒿、百里香、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硬质早熟禾、兰刺头(Echinopus gmelinii)、二裂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等。本灌丛是优良的放牧场地,同时又是薪炭和编织材料的来源,用途广泛。由于对于旱环境适应性强,又能在沙地上良好生长,近年在陕北黄土沟坡和长城沿线沙地上广为种植,形成面积较大的人工群落,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与本灌丛近似的还有小面积矮锦鸡儿(C·pygmaea)灌丛与小叶锦鸡儿(C·microphylla)灌丛,也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和北部沙区。
   10.沙棘灌丛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胡颓子科的有刺灌木,又称酸刺,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鄂尔多斯沙区、新疆和青藏等地,适生于黄土沟坡与梁峁顶部、沙区较干燥的丘间低地、河川与沟谷底部以及山地和丘陵的南北坡等各种生境,适应能力很强。在本区南北都有本灌丛分布,尤以南部山地丘陵区普遍,海拔1000~1750米。沙棘根蘖性很强,生长较快,常常能够迅速占领地面形成枝丫横生繁密,植
冠郁闭的单优种群落, 人畜难入,总盖度多在80%左右。以沙棘为主的灌木层高1~1.5米,盖度40~70%,局部环境优越的地方沙棘可高达2.5米。本植物叶背被有淡白色鳞片,使群落外貌显灰绿色。伴生灌木很少,南部地区可见到黄蔷薇、小叶悬钩子、紫丁香、柔毛绣线菊、弗氏忍冬等,北部地区以灌木铁线莲、柠条、扁核木、杠柳等为常见。至于灌木层中仅有沙棘生长的纯植丛,多分布于撂荒地上,系由杂草群聚经杂类草小半灌木群落演变而来,此时其它灌木尚未侵入,沙棘已占领了全部地面。
   草本小半灌木层高约20~60厘米, 层盖度15~75%, 种类随地而异,南部为牡蒿、鼠掌老鹳草 (Geranium sibiricum)、委陵菜、羽裂紫苑、毛莲菜 (Picris hieracioides subsp japonica)、祁州漏卢(Rhaponticum uniflorum)等;中部多为白羊草、丝胡枝子(Lespedezasericea)、达乌里胡枝子、败酱、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菭草(Koeleria cristata)等;北部以铁杆蒿、茭蒿、长芒草、二裂委陵菜、甘草、冷蒿、草木栖状黄芪、狭叶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stenophylla)、百里香等草原植物为多。
   位于山溪路旁的沙棘群落具有土壤深厚肥沃、水分充足的优越环境,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较前述者复杂,还出现一些喜温湿的植物,如五加、杜梨、榛、山荆子、大果榆、茶条槭、黄栌、木姜子、冻绿(Rhamnus utilis) 、金银忍冬等,高达1.8~2.7米。草本小半灌木层出现了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 var、 japonica)、旋复花(Inula britanca)、地榆、窃衣(Torilis scabra)、天兰苜蓿(Medicago lupulina)、歪头菜、毛茛(Ranunculus acris)、橐吾(Ligularia tussilaginea)等。
   本灌丛具有借根瘤菌固定氮素改良土壤、保持水土作用,又是优良的放牧地。沙棘茎枝坚硬极耐燃烧,是很好的薪炭用材。其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酿制饮料和果酱的上等原料,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采用,颇受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果实紧贴带刺的枝条着生、粒小密集不易采摘,便连根挖起,这种竭泽而鱼的做法对资源破坏甚烈。
   五、灌草丛
   按照《中国植被》的理解,灌草丛是指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与散生的少数灌木共同构成的一种植物群落。大部分是由森林、中生灌丛被反复砍伐、火烧,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日益瘠薄,生境趋于旱化所形成的次生类型,广布于我国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低山、丘陵、黄土沟坡及道旁、地埂等干旱地段都有灌草丛分布,属温性灌草丛类型。它由中生和旱中生多年生禾草和蒿类等杂类草与散生的落叶灌木组成,群落外貌杂乱单调。所包含的植物种类总计约有100余种,其中灌木有10余种,如酸枣、荆条、黄蔷薇、狼牙刺、河蒴荛花,小叶悬钩子、杠柳等。草本和小半灌木约90多种,主要有白羊草、黄背草、雀麦(Bromus japonicus)、长芒草、中华落芒草、纤毛鹅观草、大油芒、本氏木兰、铁杆蒿、茭蒿、猪毛蒿、茵陈蒿、阿尔泰狗娃花、委陵菜、多花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糙黄芪(Astragalus scaberrimus)、黄鼠草(Ixeris chinensis)、远志、尖叶铁扫帚、祁州漏卢、败酱、柴胡、白头翁、北京隐子草、狭叶米口袋、西山委陵菜等。
   灌草丛群落结构简单, 一般为1~2层, 主要层是多年生草本与小半灌木构成的草被层,高度为30~50厘米,盖度变化于20~40%之间,少数灌木散生在草丛之中呈不连续的上层,高约40~80厘米,盖度仅及2~5%。分布于阴坡的少数群落还有一个不连续的地被层,由中华卷柏和藓类组成。总之,分布于山区及其附近的灌草丛植物种类多,盖度较大,塬区及道旁地埂植物种类少,尤以灌木突出,仅1~3种,盖度也小。此与环境的水分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本区灌草丛虽系森林或灌丛破坏后产生的次生类型。但是由于目前环境旱化、水土流失、土壤瘠薄和人为活动强烈,林灌木难以自然复生,使灌草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中有些群落还因为人类活动过度频繁,使灌草丛处于向荒草丛退化的阶段。
   在灌草丛分布地段,由于放牧,盲目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现象。在延安以南靠近山区的黄土沟坡上近年营造刺槐林,代替了原有的灌草丛,长势良好。有些刺槐林面积较大,且连绵成片,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较显著。
   本区灌草丛类型较多,有文字记载的主要有黄蔷薇、杂类草灌草丛,黄蔷薇、蒿类灌草丛,酸枣、蒿类、白羊草灌草丛,荆条、茭蒿、白羊草、长芒草灌草丛,杠柳、蒿类、杂类草灌草丛,河蒴荛花、蒿类、达乌里胡枝子灌草丛等。
   六、草原
   在温带地区草原植被是由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半灌木及小半木为建群种形成的一种植物群落类型。在有些地方,于草原草群中散生着种类不多的旱生草原灌木,共同构成了灌木草原。陕北高原区的北半部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环境旱化显著,除了局部阴坡与谷底分布有小面积森林、中生灌丛或草甸以及某些地方被灌草丛占据外,其余的干旱环境均以分布各类草原为主,而且越往西北部草原面积越大。只是由于人为长期开垦,现在在各种地形部位上都有面积或大或小的农田分布,人工栽培植被代替了自然形成的草原植被。
   陕西黄土高原区共有草原群系21个,分属于禾草草原、半灌木及小半灌木草原、灌木草原三大类型。它们之中除了以典型旱生植物为主的草原外,大部分类型的组成中中旱生和早中生植物占有较大比重,其次才是典型旱生植物;另外,草原中蒿类植物广泛分布甚至成为建群种,而田间杂草狗尾草、太阳花、黄鼠草、地锦、黄花蒿、小蓟、田旋花等常有出现;此外,在以蒙古草原成分为主的草原群
落中常常伴生着一定数量的见于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华北植物成分。这些都是本区森林草原地带中草原的特征。
   1.白羊草草原
   白羊草(Bcthriochloa ischaemu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暖温带森林草原地区和落叶阔叶林地区的丛生禾草、中旱生、喜生向阳干燥、土壤瘠薄的丘陵、沟坡等环境。在本区分布于白于山地以南和以东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约800~1600米,以神木以南靠近黄河的东部地区分布最普遍。
   白羊草草原属于草甸草原,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共计约有85种,除建群种白羊草外常见的有达乌里胡枝子、茭蒿、铁杆蒿、长芒草等,其它伴生成分有黄背草、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地丁(Viola spp.)黄鼠草、茵陈蒿、败酱、远志等。叶层高10~15厘米,总盖度10~60%,一般为40%。有些群落中出现少量灌木狼牙刺、灌木铁线莲、荆条、河蒴荛花等。主要类型有白羊草群落,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白羊草、茭蒿群落和白羊草、铁杆蒿群落。
   本类草原虽然多被认为是一个次生类型,但在目前,由于所在环境干旱、土壤瘠薄,白羊草根茎短,营养繁殖能力强,其它植物侵入定居并成为优势者比较困难,或由于人畜活动抑制的原因,群落表现稳定。该草原是较好的放牧地并具有保持水土作用。
   2.赖草草原
   赖草(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又名厚穗宾草,具有根状茎的中旱生禾草,要求土层较厚而不十分干燥的生境条件,尤其在弃耕地和田间土壤较疏松的地方,常借助于根状茎强烈繁殖,地上茎成片生长形成高大茂密的群落,为本区次生裸地上常见的先锋植物群落之一。唯其面积较小,分布零散,受人为干扰强烈,种类组成比较贫乏。在数量上赖草往往占有很大优势,使群落外貌较为整齐一致,
高度多为60厘米左右或更高一些,总盖度20~70%。每平方米面积中常不足10种植物,主要伴生有茵陈蒿、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狗娃花、黄鼠草、小蓟(Cephaianopios segetum)、狗尾草、长芒草、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3.白草草原
   白草(Pennisetum fiaccidum)是中旱生根茎禾草,常于本区中、北部黄土梁峁顶部和坡面的弃耕地上形成单优种群落,也零星见于路边地埂。群落外貌比较整齐,种类贫乏,不甚稳定,为次生裸地上群落演替系列的前期阶段。群落总盖度一般为30~60%,草群高30~70厘米。白草分盖度10~60%,多为30~40%,相伴生存的其它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茭蒿、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糙黄芪、狗尾草
等。
   该类草原与上述两种草原均为草甸草原类型。属于此类的还有茅香(Hierochioe odorata)草原等。
   4.长芒草草原
   长芒草(Stipa bungeana)是构成我国温带草原的建群种之一。与其它针茅相比,它是一种喜温的旱生丛生禾草,在亚洲中部具有广泛分布,从荒漠草原地带到森林草原地带甚至落叶阔叶林区域和荒漠中都有生长,黄土高原是其集中分布区。长芒草除了作为建群种形成长芒草草原外,还参与了灌丛、灌草丛和其它一些草原的组成,甚至成为重要伴生植物。在陕西黄土高原区长芒草草原是分布最广的
针茅草原,广泛见于延安到长城沿线间黄土丘陵沟壑区,尤以西北部魏梁等地为多,延安以南也有出现。分布地区海拔约800~1600米。
    长芒草草原共有植物种类约110种,每个群落中一般出现13~30种,草群高度10~50厘米,优势草层高10~15厘米,总盖度20~80%,以25~40%为主。一般可划分出二个亚层:第一亚层高40厘米,以达乌里胡枝子、 铁杆蒿、茭蒿为主,为群落的次要层次。第二亚层是群落的主要结构部分,高8~20厘米,长芒草占优势,分盖度15~40%,叶层高8~37厘米,多为10~15厘米。伴生植物较多,常见有茵陈蒿,截叶铁扫帚、糙黄芪、阿尔泰狗娃花、委陵菜、糙隐子草(Cleistogehes squarosa)、黄鼠草、远志、狭叶米口袋、硬质早熟禾、草木栖状黄芪和一年生狗尾草等。在地势高亢的西北部有冷蒿、二裂委陵菜、短花针茅、百里香等。在靠近沙区边缘地带的群落中出现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沙珍棘豆(Oxytropis psammocharis)、沙兰刺头等。而往南在气候温暖水分条件较好的群落中,中生和旱中生植物的数量明显增多,例如紫花地丁、厚穗宾草、败酱、白羊草、小蓟、艾蒿(Artemisia argyi) 、翠雀 (Delphinium grandiflorum) 、  当药  (Swertia  diluta)  、  柴胡、  蓬子菜、  薄雪草(Leonto podium leonto podioides)、地黄、黄花蒿等。在有些群落中还出现少量灌木杠柳、河蒴荛花、灌木铁线莲、白芨梢等。本类草原的主要类型有长芒草群落,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群落,长芒草、
铁杆蒿群落,长芒草、茭蒿群落,长芒草、茵陈蒿群落,长芒草、杂类草群落,长芒草、百里香群落。

    长芒草及群落中许多旱生草本植物都是优良牧草,为陕北畜群主要放牧地之一,但由于长期过牧,草群低矮,产草量低,据在杏子河流域一次测定,亩产鲜草仅20~230公斤,经封禁后可达266~280公斤。
   5.大针茅草原
   大针茅草原(Form·Stipa grandis)是我国典型草原的代表类型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草原地带。在陕西黄土高原区以北部的黄土梁峁和沟谷阴坡为多,尤以白于山及其以西的魏梁山区最普遍,海拔一般为1100~1600米。群落总盖度40~80%,草群植物量基本高度20~25厘米。大针茅叶高20~25厘米,生殖枝高约50~70厘米,分盖度10~50%。构成本草原的植物种类约有80多种,每个群落中出现的种数随地而异,阴坡水分条件好,种类多达20~30种,并有败酱、绶草(Spirallthes sinensis)、马先蔷(Pedicularis striata)、蓬子菜、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裂叶堇菜、达乌里龙胆(Gentiana dahurica)、薄雪草等中生植物生存,草群茂密,外貌青绿,个别群落中还有中华卷柏形成的地被层。梁峁顶部或向阳坡地上的大针茅草原中只有10~20种植物,旱生成分较多。而在所有群落中普遍出现的植物
主要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茭蒿、茵陈蒿、柴胡、纤毛鹅观草、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等,高约50~70厘米,形成第一亚层;硬质早熟禾、糙隐子草、二裂委陵菜、远志、百里香、小龙胆(Gentiana squarrosa)等高约10~20厘米,形成第二亚层。分布于阴坡并在群落中有紫丁香、小叶悬钩子、绣线菊等灌木和较多中生草本植物生长的大针茅草原是中生灌丛破坏后产生的次生类型,封禁后仍可恢复为中生灌丛植被。
   大针茅草原的主要类型有大针茅群落,大针茅、铁杆蒿群落,大针茅、百里香群落,大针茅、冷蒿群落,大针茅、杂类草群落。
   6.糙隐子草草原
   在典型草原地带和森林草原地带,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草原都有分布,在延安以北的黄土沟坡、地边荒地、梁峁顶部均可见到,唯其面积很小。海拔大约为900~1600米。草群基本高度30厘米,总盖度30~60%。初步统计该类草原中出现的梭物约有60余种,每一平方米样地中出现12~21种。除隐子草外主要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茭蒿、阿尔泰狗娃花、远志、长芒草、野葱、蒲公
英、狗尾草等。
   7.硬质早熟禾草原
   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干燥环境中,为常见密丛禾草,杂生于其它草原群落中,在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地带也常出现于人工栽培的老苜蓿地中。由硬质早熟禾作为建群种形成的草原则不多见,在杏子河流域、佳县等地黄土梁峁坡地上有小面积分布。草群高40厘米,总盖度60~80%,伴生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茭蒿、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大针茅等。
   8.达乌里胡枝子草原
   达乌里胡枝子是一种温性、中旱生的小半灌木,其分布大致与长芒草相似,广泛出现于典型草原地带,也生长于荒漠草原地带和落叶阔叶林区。在本区达乌里胡枝子不但是各类草原的恒有成分,甚至成为次优势种,也出现于灌草丛和某些灌丛中,同时还以它为建群种形成了达乌里胡枝子小半灌木草原,分布普遍。其起源通常由禾草草原或其它草原经过放牧、水土流失等干扰而产生。在本区该草原主要分布于延安以北的黄土梁峁顶部、 峁边线附近斜坡、 老坟地等,阳坡和半阳坡均有,海拔约900~1300米。
   达乌里胡枝子草原共有植物约78种,每个群落中出现约7~15种,多为10~12种。草群基本植物量高度5~30厘米,多数为10~15厘米。总盖度20~60%,占优势为40%。达乌里胡枝子高10~20厘米,分盖度10~35%,伴生植物有猪毛蒿、阿尔泰狗娃花、黄鼠草、茵陈蒿、长芒草、茭蒿、狗尾草等,其次有隐子草、远志、狭叶米口袋、铁杆蒿、糙黄芪、大针茅、硬质早熟禾、赖草、草木栖状黄芪、
百里香、灌木铁线莲、河蒴荛花。
   主要类型有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群落,达乌里胡枝子、大针茅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糙隐子草群落,达乌里胡枝子、茭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茵陈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百里香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
   9.铁杆蒿草原
   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及其所形成的草原在我国北方分布较广,黄土高原东部森林草原地带是其集中分布地区,故在陕北地区普遍出现并成为优势草原类型之一。铁杆蒿为一耐旱的半灌木,根蘖性强,常形成直径达10余厘米的株丛,具有较强的保持水土作用。铁杆蒿除作为建群种形成独立的草原类型外,还参与了本区灌丛、灌草丛、其它草原、以及侧柏、杜松、油松等疏林的组成。
   在本区铁杆蒿草原主要分布于延安以北海拔900~1500米黄土梁峁丘陵阴坡、 半阴坡等处。草层高30~40厘米。总盖度20~85%,以30~50%为多,总计出现的植物种为96种,每1平方米面积中出现11~20种, 阴坡多于阳坡。 除铁杆蒿外,其它植物有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狗娃花、翻绿草(Potentilla tanacetifolia)、火绒草、远志、茭蒿、甘草、柴胡、委陵菜、紫花地丁、黄鼠草、茵陈蒿、二裂委陵菜、尖叶铁扫帚等。许多群落中还有少数灌木零星生长,如河蒴荛花、黄蔷薇、杠柳、扁核木、灌木铁线莲、小叶悬钩子、紫丁香等。
   10.茭蒿草原
    茭蒿是一种喜温的中旱生半灌木,叶片狭小、根系发达、根蘖繁殖与种子繁殖能力高、适应性强,在气候干旱的陕、甘、晋黄土高原东部广泛分布,也进入半湿润气候的落叶阔叶林区。在本区茭蒿草原主要分布于森林草原地带,延安以北到长城间为集中分布区,其类型繁多,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600米黄土梁峁及丘陵的阳坡、阴坡和顶部,也见于农田边角地和老撂荒地。
   在本区该草原的植物种类共计约有121种,每个群落中一般出现6~18种。群落总盖度20~80%,多为30~60%。茭蒿高30~70厘米,多数为30~50厘米,分盖度15~50%,多为30%左右。垂直结构分二亚层:第一亚层高40~60厘米,由茭蒿、铁杆蒿、茵陈蒿、达乌里胡枝子、草木栖黄芪等组成;第二亚层高约25厘米,主要有长芒草、硬质早熟禾、阿尔泰狗娃花、远志、黄鼠草、翻绿草、委陵菜、蒲公英、二裂委陵菜、茅香、紫花地丁、太阳花  (Erodium stephanianum) 、白头翁、晚熟闭穗(Cleistogenes serotina)等。在有些群落中百里香、大针茅、冷蒿、白羊草是次优势种。有些茭蒿草原中还生长少数灌木杠柳、灌木铁线莲、酸枣、扁核木、白芨梢、小叶锦鸡儿、狼牙刺等。据在杏子河流域研究,分布于阴坡、半阴坡的许多茭蒿草原可向灌丛演替。
   已经记载的类型有10余个,主要为茭蒿群落,茭蒿、长茅草群落,茭蒿、铁杆蒿群落,茭蒿、白羊草群落,茭蒿、百里香群落,茭蒿、大针茅群落。
   11.冷蒿草原
   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系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地区的菊科旱生小半灌木,具有很强的生根和萌蘖能力与耐牧畜践踏和适应瘠薄土壤环境的特性。以冷蒿为建群种的这类小半灌木草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地带。在本区仅分布于白于山和魏梁及其周围附近黄土梁峁上部平缓处,海拔约1200米上下。
   冷蒿草原总盖度20~70%,多数为40~65%,草群基本高度在放牧过度地段仅有3厘米左右,其它情况下可达10~26厘米,冷蒿分盖度10~60%,多为30%左右。该类草原共有植物约70余种,每一平方米样地中10~16种,多为10种左右。优势植物有长芒草、糙隐子草、茭蒿、大针茅、猪毛蒿等。这些植物分别与冷蒿常常形成不同的群丛。在群落中经常出现的其它植物还有阿尔泰狗娃花、二裂委
陵菜、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委陵菜、远志、狭叶米口袋、黄鼠草等。
   冷蒿草原是一类优良的天然草场,冷蒿的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马、羊喜食。但因放牧过度,产草量低,表现出强烈退化现象。
   12.百里香草原
   这类草原是以唇形科的旱生植物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为建群种形成的小半灌木草原植被,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典型草原地带,也可进入森林草原地带。在本区分布于吴旗、子洲、佳县连线以北地区,以白于山地区和府谷县北部较普遍。多见于海拔1350~1700米黄土梁峁顶部、峁边线附近和崾崄等处。这些地方一般风蚀与水蚀严重,或是过度放牧的坡地,土壤瘠薄、质地粗糙,环境干燥,其
它植物难以良好生存,百鹗香便定居生活,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
   百里香是一种匍匐生长的小半灌木,分枝纤细繁多,常于地表形成低矮团片,盛夏时节在太阳照射下,植物体含有的芳香油散发出来,香飘四方,各条茎枝上花团锦簇,引人注目,使本类草原颇为特殊。 群落总盖度25~70%,基本高度3~15厘米,一般为10厘米左右。百里香分盖度10~50%,多为30~40%。 在本区群落中共出现的植物约有75种,每个群落中一般有30~40种,每一平方米样地中
10~15种,最多19种。除百里香外,主要有长芒草、远志、达乌里胡枝子、二裂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翻绿草、沙珍棘豆、茭蒿、铁杆蒿、硬质早熟禾、星毛委陵菜、冷蒿、大针茅、狭叶米口袋等。灌木仅有甘肃小檗、柠条等。
   本类草原也是重要的牧场,以放牧羊群为主。
   13.甘草草原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粗壮,耐干旱,喜生富含钙质的土壤上,并能在轻度盐渍化的土地上生长。因此,甘草草原在本区主要分布于定边到安边以南的黄土梁地上和定边到盐场堡间的干燥平地上,海拔约在1300米上下。
   该类草原由20余种植物组成,以多年生杂类草为主要成分。总盖度40~60%。草群垂直结构划分为两层:上层以建群种甘草为主,高度25~35厘米,分盖度20~45%。下层优势种不甚明显,常见植物为长芒草、短花针茅、达鸟里胡枝子、白草、远志,阿尔泰狗娃花等,高度10厘米左右。
   甘草根内黄色,味甘甜,有清肺、止咳之效,为重要药材;又可为香烟添加料和蜜饯的香料;甘草草原也是良好的天然牧场。但是由于过度采挖和放牧,草场退化现象严重。
   14、锦鸡儿灌木草原
    什么是灌木草原,学者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在这里,我们把在草原草群中散生着旱生草原灌木的植物群落称作灌木草原,其中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与旱生小半灌木层片为主所构成的草本小半灌木层是群落结构的主要部分,旱生草原灌木层片则是一个从属结构部分。在陕北地区所能见到的草原灌木主要是锦鸡儿属的柠条、小叶锦鸡儿、矮锦鸡儿和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ns),灌木草原相应也有4个类型。
   (1)柠条灌木草原
   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地表覆有薄沙的黄土梁峁丘陵地,尤以榆林、横山到白于山地一带为普遍。群落总盖度约30%,柠条分盖度8~20%,高度一般为0.7~1.1米。草本小半灌木主要有长芒草、糙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冷蒿、茭蒿、硬质早熟禾、远志、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沙兰刺头等。
   (2)矮锦鸡儿灌木草原
   本类草原基本上沿长城南侧的白于山地经横山到神府一带零星分布,面积很小。优势植物有长芒草、大针茅、百里香、茭蒿、铁杆蒿等。伴生植物有阿尔泰狗娃花,硬质早熟禾、远志、糙隐子草、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等。总盖度47%,矮锦鸡儿高50厘米,分盖度3%。
   (3)小叶锦鸡儿灌木草原
   分布范围基本同上,以西北部白于山地较多。群落中除有矮锦鸡儿外,主要有长芒草、冷蒿、大针茅、铁杆蒿、茭蒿等,其次有糙隐子草、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二裂委陵菜、糙黄芪、阿尔泰狗娃花、达乌里胡枝子、远志、狗尾草等,群落总盖度30~70%。小叶锦鸡儿高度1米上下,分盖度3~5%。本类灌木草原和柠条灌木草原都是良好的放牧场,羊只喜食锦鸡儿的叶和豆荚。
   (4)甘蒙锦鸡儿灌木草原
   主要分布于本区北部靠近黄河谷地的地方,甘蒙锦鸡儿与铁杆蒿、茭蒿、长芒草、糙隐子草为群落中的优势植物。除此之外还有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小檗(Berberis dielsiana)、河蒴荛花等。
   陕西黄土高原区除上述主要草原类型外,还有蒙古蒿草原、茵陈蒿草原等次要类型,面积很小。
   七、草甸
   草甸植被与草原不同,它是在水分适中的环境条件下,主要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成的群落类型,是一类在水平空间上不形成独立地带的隐域植被。群落中的大部分植物,尤其建群种与优势种都是典型中生、旱中生植物、有些是湿中生植物,旱生类的植物很少,灌木也很少出现。组成草甸植被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群落外貌青绿,有些类型在夏秋盛花时节则十分华丽。草甸植被的产草量较高。
   陕西黄土高原区草甸植被面积小,分布零散,类型简单,主要是河漫滩草甸和低山草甸,在本区植被景观中所起作用较小,但在北部沙区占有一定地位。
   1.大油芒草甸和野古草草甸
   这两类草甸主要分布于本区南半部的山区和黄土沟谷,多见于阴坡和半阴坡。它们多系森林或中生灌丛破坏后的产物,一般草群高大茂密、外貌鲜绿、尤以大油芒(Spodiopoon sibiricus)群落为著。群落总盖度45~90%,分二个亚层:第一亚层高约60厘米和40~50厘米,主要由大油芒、苦参或野古草、甘草组成,第二亚层高约10~25厘米,由达乌里胡枝子、委陵菜、茭蒿、芦豆苗、火绒草、狼尾花、堇菜、柴胡、红纹马先蒿、大披针苔、败酱、鸡峰山紫云黄(Astragalus kifonsanicus)、细叶百合、狗舌草(Senecio kirilowii)、白头翁等组成。
   这两类草甸可作为牛的放牧场或用于刈割青草,作为家畜的青饲。
   2.杂类草、野古草、大披针苔草甸
   这是一个基本上属于杂类草草甸的类型,主要分布于子午岭南段山地顶部比较平缓的地方,面积较小,海拔约在1500米以上。生境气温稍低,土壤深厚潮湿,生草化程度高。群落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每个群落中少者有35种,多达49种,三个样地共计有80余种。从其生活型组成来看,80%以上植物属于杂类草,在群落的结构、外貌、盖度和植物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野古草与大披针苔的数量也不少。
   这类草甸的草群密茂,总盖度75~90%。在垂直方向可划分为二个亚层:第一亚层高40~50厘米,主要有蓬子菜、野古草、苦参(Sophora flavescens)、石竹、柴胡、牡蒿等,次有委陵菜、祁州漏卢、翠雀、细叶婆婆纳 (Veronica linariifolia) 、红纹马先蒿、大火草、细叶百合、狼尾花、地榆、苍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赶山鞭(Hypericum attenuatum)、花锚(Halenia corniculata)等。第二亚层以大披针苔较多,与其它矮小草本植物构成连续而较密闭的草被层,高约20厘米,常见植物有本氏木兰、翻白菜(Potentilla discolor)、黄芩、紫花地丁、火绒草、白头翁、狗舌革、远志、阿尔泰狗娃花、秦艽(Centianamacrophytla)、达乌里龙胆、大丁草、小米草(Euphrasia tatarica)、防风(Ledebourialla seseloides)等。
   盛夏七、八月间,蓬子菜、委陵菜、败酱和野黄花菜(Hemerocallis flava)的黄色花,石竹、细叶百合的红花,细叶婆婆纳、阿尔泰狗娃花、丹参的淡蓝色花、狼尾花的白花、翠雀的紫蓝色花和地榆的紫红色花交织在一起,使群落外貌绚丽多彩,十分引人注目。
   这类草甸多是辽东栎林或中生灌丛被破坏后产生的次生草甸,目前群落周围仍有森林分布。
   3.小果博落回群落
   小果博落回(Macleaya microcarpa)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省黄土高原东部偏南地区,为罂粟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对环境要求不甚严格,常常出现在山麓所形成的碎石与黄土混合的堆积物上, 海拔在1000米以下。以小果博落回为单优种形成的群落上层十分纯一,高1~2米,覆盖度7~10%,外貌粉绿,花序高高挺立,景象独特。下层植物很少而矮小,有小花鬼针草幼苗、狗尾草、茜
草等。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先锋植物群落,但对于固持地面破碎物质和形成土壤仍具有一定作用。
   上述三类草甸分布于低山区,属于山地草甸类型。
   4.天蓝苜蓿、绢毛细蔓委陵菜草甸
   本类草甸散布于河漫滩等低平地方,一般面积狭小,地表湿润。草群低矮,高约10~15厘米,总盖度60~70%,外貌黄绿色,盛夏以委陵菜类植物和蒲公英、旋复花、毛茛、天蓝苜蓿的黄色花朵为显著。在本类草甸中出现的植物总计约有50余种,每个群落一般由20余种植物组成,全部都是中生草本。天蓝苜蓿与绢毛细蔓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var sericophylla)的分盖度均为10~15%。伴生植物除上述几种外,还有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平车前(Planago depressa)、大车前(P·major)、三齿萼野豌豆(Vicia bungei)、鼠掌老鹳草、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雀麦、薄荷(Mentha haplocalyx)、鹅观草、荩草(Arlhraxon hispidus)、毛莲菜、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日本天剑(Calystegia japonica)、黄花草木犀等。群落多被畜群啃食和践踏。
   5.寸草草甸与芨芨草甸
   在长城以北的广大沙区,分布着许多低平而潮湿的地方,它们多是沙丘间的低地、淡水湖滨与河漫滩,地下水位一般为0.5~2米,地表经常湿润,发育着沙质草甸土或潜育化草甸土,当地人民称这种低湿平地为“滩地”  或“下湿滩地” 。 在这样的生境上分布着寸草草甸、 芨芨草草甸、碱茅(Puecinellia tenuifolia)草甸、马蔺(Iris ensata)草甸、鹅绒委陵菜(Poteneilla anserina)草甸等类型,其中以前两类草甸分布较为普遍。
   寸草草甸是由一种或两三种低矮的苔草组成,是滩地草甸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类型,尤以外流滩地区为普遍。该类草甸由20余种植物组成,寸草苔(Carex duruscula)、走茎苔草(C·reptabunda)常常占有绝对优势, 伴生植物主要有水麦冬 (Triglochin palustris) 、 海韭菜 (T·maritimum) 、黄戴戴(Halerpesces ruthenica)、鹅绒委陵菜、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和碱茅等。草群十分低矮,平均高度5~8厘米,层次分化不明显。群落中植物分布均匀,十分密集,形成外貌整齐,好似碧绿色的地毯,总盖度65~90%。
   寸草草甸是牛、马大家畜的良好牧场,耐牧性较强,但也存在着过牧现象。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是一种茎秆高大强韧的密丛禾草,分蘖力强、寿命长,常形成直径达20~40厘米的株丛,在滩地上往往连片分布,形成芨芨草滩,占据着比寸草、马蔺、鹅绒委陵菜等草甸高出几十厘米至1米多的地形部位,地下水深约在1米以下,地表略显干燥,有些地段的土壤带有轻度盐渍化现象。该类草甸在本区见于定边周台子、海子梁和榆林补浪河等地。
   芨芨草草甸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复杂,约含高等植物40余种,每个群落中出现10余种。草群外貌灰绿,总盖度30~80%。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芨芨草占绝对优势,平均100平方米面积中有株丛400多个,分布较均匀,叶层高30~70厘米不等,生殖枝可超过1米;下层优势植物常有变化,主要有碱茅、赖草、寸草苔、芦苇、碱蓬  (Suaeda spp.) 、车前、鹅绒委陵菜、碱地蒲公英、剪刀股(Polygonum sibiricum) 、莳萝蒿(Artemisia anethoides)、西北利亚滨藜(Atriplex sibirica)等,高度10~20厘米。
   芨芨草草甸草群高大、产草量高,青鲜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较好,冬枝叶枯死后宿存,可被牲畜食用,是牛、羊的天然牧场。但是由于反复啃食、践踏、草场退化严重,草群稀疏,产草量下降,地面比较紧实。
   八、沙生植被
   长城以北的陕西境内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沙地,其上程度不同的生长着各种沙生植物,它们以其独特的生态一生物学特性适应着流动性强、疏松透水、贫瘠和温度变化比较剧烈的沙性基质,并能良好生长,连绵成片,形成为各种类型的沙生植被,主要有下列几个类型。
   1.先锋植物群落
   在流动着的沙地上,环境十分恶劣,所能生长的植物种类非常稀少,在本区常见的只有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沙旋复花(Inula salsoloides)、牛心朴子(Pycnostelma lateriflorum)、沙竹(Psammochloa villosa),它们常常分别以单个种群的形式分布于完全裸露的沙地上,形成稀疏而不稳定的各种先锋植物群落,结构极其简单,盖度很小。群落内部环境变化剧烈,尚无土壤形成。在植物生长的旺盛季节,这类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固沙作用。
   2.籽蒿半灌丛
   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又称白沙蒿,为沙区常见的沙生半灌木,其群落分布于基质流动性较大的半固定沙丘上,生态环境仍较严酷,群落中出现的植物种类仅有10种左右,除建群种籽蒿外,伴生植物有沙蓬、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雾冰藜(Bassia dasyphytta)、虫实(Corispermum spp.)等。群落总盖度10~25%,结构分化不明显。籽蒿通常高30~40厘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是优良的固沙植物。
   3.沙蒿半灌丛
   沙蒿又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沙区分布极为普遍的沙生半灌木,植株呈帚状,高度60~80厘米,株丛直径40~60厘米;叶细裂成线状,借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主根深可达3米,侧根向四周伸延及2~3米,扩大吸收水分的范围和固定植体;沙蒿能耐沙埋,种子遇水产生胶质与沙粒粘结成球,不易被风刮走,以促进发芽;它是一种典型的沙生植物,在鄂尔多斯沙区生长良好,繁殖迅
速,形成面积广大的半灌木群落。
   以沙蒿为建群种的该类半灌丛主要分布于流动性较小的半固定和已被固定的沙地上,地表开始出现极薄的原始土被。由于环境有所改善,能够生长的植物种类明显增多,总计可达90余种,每个群落中出现的植物约20种左右,其中一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的数量比籽蒿群落中多,说明本类型所在地段水分条件已有好转。
   沙蒿半灌丛外貌暗绿,高矮比较一致,植物分布较均匀。群落总盖度在稀疏阶段为20~35%,发展至建成阶段可达40~60%。垂直结构分为二层:上层以油蒿为主,偶有柠条生长,平均高度65厘米;下层平均高度15厘米,优势种各地不同,常见植物为沙芦草、短花针茅、糙隐子草、赖草、沙地旋复花、达乌里胡枝子、牛心朴子、白龙穿彩(Panzeria lanata)、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阿尔泰狗娃花、栉叶蒿(Neopallasia pectinata)、鳍蓟(Olgaea leucophylla)、狗尾草、雾冰藜、虫实等。
   沙蒿半灌丛是沙区放牧牛、羊的良好牧场,沙蒿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燃料。但是大面积连根全部采挖,可导致固定沙丘被破坏而流沙再起的不良后果。
   在覆盖有薄沙的梁地以及部分起伏和缓的老固定沙地,分布着以沙蒿和柠条为共建种的群落,总盖度40%左右,垂直结构有三层:上层为柠条形成的灌木层,中层以沙蒿为主,下层多杂类草。这种群落多数是由固定沙地向老固定沙地演变而相应产生的一种过渡植被类型。
   4.臭柏灌丛
   在神木县长城以北的秃尾河与大保当之间和榆林县的西南角等地,目前还残存着小面积的臭柏灌丛,分布于起伏和缓的老固定沙地上,形成景象独特的“臭柏巴拉”。
   臭柏(Sabina vulgaris)为柏科常绿灌木,茎丛生,基部直径一般为2~3厘米,大者可达7~8厘米,匍匐生长,常于缓起伏的固定沙地上密集成片,总投影盖度达75~90%,其中臭柏形成的灌木层盖度为65~85%。群落中出现的植物种类达70余种,长芒草、早熟禾、阿尔泰狗娃花、达乌里胡枝子等草原植物已成为群落的固定成分,反映了它位于草原地带的演替趋向。臭柏群落层次结构分化明显,除灌木层和草本层之外,还出现了细叶铁线莲(Clematis aethuse folia)、茜草等草质藤本植物,地面上并有苔藓地衣地被层。另外土壤剖面发育明显,比较湿润,属于原始淡栗钙土类型。因此,臭柏群落是毛乌素沙漠中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最复杂、内部环境最好的沙生植被类型。
   臭柏灌丛在防风固沙和形成土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除上述沙生植被类型外, 本区尚分布有柠条灌丛、 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群落、踏郎(Hedysarum mongolicum)灌丛等。
   九、盐生植被
   在本区的西北部;从定边到靖边一带,特别是定边县的西部和北部内流区低洼地方及湖滨地带,常常分布着面积不大的草甸盐土和结皮盐土,这些地方由于土壤溶液渗透压较高,造成生理性干旱,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长,仅分布着为数不多的盐生植物,它们所形成的盐生植被具有群落外貌独特、结构简单、植物种类组成贫乏等特征。例如碱蓬群落、白刺群落等。
   1.碱蓬群落
   这个群系分布比较广泛,以定边县境内的花马池、苟池、明水湖和金鸡滩等地为常见。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简单,优势植物是藜科几种一年生肉质植物,例如角果碱蓬(Suaeda corniculata)、翅碱蓬(S·heteroptera)和灰绿碱蓬(S·glauca)。它们有时单独生长形成纯植丛,有时混合生长形成共优种群落。伴生植物主要有鸡爪芦苇、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碱地蒲公英、剪刀股等。总盖度10~95%。
草群高度变化较大,层次分化不明显。
   2.白刺群落
   在定边县的一些盐碱滩地和湖盆边缘稍高起的盐化沙地上,分布着由盐生小灌木白刺(Nitrartangutorum、Nitraria sibirica)形成的白刺群落。白刺高20~35厘米,分枝繁多并向四周铺散成团块状株丛,其茎下部不怕沙埋,常因沙土被阻留而形成大小不等(一般为高度1米左右、直径1~2米左右)的沙土堆,被埋没的茎上产生不定根,株丛可继续向上生长。这种生长着白刺株丛的沙土堆当地人民称作“白刺包”,常均匀而稀疏地分布于少有植物生长的光板地上或平坦的草滩地上,远望似坟堆状。七、八月间白刺的深红色浆果状核果缀满枝条,景象十分独特。与白刺伴生的植物主要有碱蓬、尖叶盐爪爪、黄花补血草等。群落总盖度30~60%,结构简单,可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
   白刺是优良的固沙植物,果实味酸甜可食用。本区盐生植被除上述类型外,在苟池、明水湖等湖滨滩地分布有盐爪爪 (Kalidium  foliatum、  K·cuspidatum、  K·  gracile)  群落和苟池沿岸的海蓬子(Salicormaeuropaea)群落,面积均十分狭小。
   十、沼生植被与水生植被
   这两类植被都是在其生境中多少有积水存在的植被类型,所不同的是沼生植被的环境只有浅薄水层或无积水而基质中浸满水分,植物以沼生草本植物为主,少有木本植物,在本区只有沙柳、乌柳等为沼生性灌木,它们的根系均植生于泥土中。而水生植被完全分布于水域环境中,植物全部为水生草本,其根不一定都植生于水下泥土中。组成这两类植被的植物种类比较贫乏,而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范围。
   本区长城以南地势高亢,气候干旱,地面水网很不发达,这两类植被面积很小,分布零星,类型简单,利用价值极小。长城以北的沙区淡水湖泊和小面积低洼地(例如潮湿的丘间低地等)很多,发育着一些小面积的典型沼泽植被和类型单一而分布广泛的沼泽性灌丛。
   1.香蒲沼泽、
   香蒲沼泽分布于地表多有积水的沟道底部、水库边缘和沙丘间积水洼地等。子午岭、黄龙山和长城沿线等地见有分布。 洼地中水深介于10~40厘米间,底部为腐殖质沼泽土, 优势植物为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蒙古香蒲(T·davidiana),高1~1.5米,它们在多数情况下分别形成单优种群落,伴生植物有芦苇、藨草(Scirpus triqueter)、水苦葵(Veronica anagallis-aquatica)、泽泻(Alisma orientale)、
沼针蔺(Heleocharis palustis)、荆三棱(Scirpus maritimus)等。香蒲的叶是编织和造纸的原料,称作“蒲黄”的花药具有行瘀利尿作用。这类沼泽向北到长城以北的沙区和银川平原,分布很普遍,而本区南部则极少见到。
   2.芦苇沼泽
   本沼泽在我国分布极广,本区仅见于少数地方,如子午岭中部沟道,北部沙区等地。生境中正常水层深约50厘米,但其变化很大。在无地表水的潮湿地芦苇也可生长。这种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状茎,繁殖能力很强,常排挤其它植物而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密度很大,看起来相当纯一整齐。盖度70%以上,下层植物主要有香蒲、沼针蔺、水葱等。芦苇是优良的造纸、编席和盖房材料,但在本区产量很小。
   3.藨草、沼针蔺沼泽
   藨草和沼针蔺都是莎草科具根状茎的沼生植物,高约30~40厘米,生于山地沟道、黄土沟谷底部溪流边缘地带,水深一般不超过10厘米或泥土中饱含水分的地方。藨草和沼针蔺分别或共同形成结构简单、面积狭小的沼生植被,伴生种有三尖草(Triglochin palustre)、灯心草(Juncus spp.)、水苦荬等。
   4.沙柳、乌柳沼生性灌丛
   在本区北部榆溪河与海流图河之间的广大沙地和定边县东北部的沙地中,分布着一种景象十分独特的沼泽性的植物群落,这就是广泛出现于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丘间低地中的柳灌丛,当地称作“柳湾子”。柳灌丛所在的丘间低地雨季时大都有短期的积水,旱季时有些虽无积水,也多系水湿地,地下水位深不足0.5米,发育着沼泽土或草甸潜育土。在这种沼泽化的生境中生长着喜湿而耐水淹的沙柳和乌柳灌木,有时尚有沙棘杂生。这些灌木在有的地方作为共建种形成沙柳、乌柳灌丛,沙棘、沙柳灌丛;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分别形成不同的单优种灌丛,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
   沙柳(Salix psammophila)、乌柳(S·microstachya)灌丛平均高2米,通常沙柳比乌柳略高,有达3米的,因此也有人把这种柳灌丛称作灌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明显的两层:灌木层植物种类组成单纯, 外貌整齐,植株密度较大,一般为150株/100平方米,层郁闭度0.5~0.9。草本层平均高度10~20厘米, 盖度15~90%, 共计约有植物40余种, 以多年生杂类草与根茎禾草为主,常见的有蓼
(Polygonum spp.)、旋复花(Inula britannica)、百金花(Centauriaum meyeri)、疗齿草(Odontites erotina)、醉马草(Oxytropis glabra)、海乳草 (Glauxmaritima)、寸草苔、小糠草(Agrostis alba)、芦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和问荆(Equisetum spp.)等。
   群落中两种灌木柳的天然更新能力都很强,尤以沙柳为著,常常在阳光充足和地面湿润的林缘地带,出现密集成片的实生幼苗群,生长茁壮。
   沙柳、乌柳灌丛防风固沙能力强,尤其沙柳不怕沙埋,当它的下部被沙埋没后能产生不定根,迅速从湿沙层中吸收水分和固定植体,使上部继续生长,有“水涨船高”现象,故常从丘间低地、落沙坡到沙丘顶部都有它的生长,有力地减缓流沙的前进速度和降低沙丘的高度。
   该类灌丛是沙区大家畜的良好牧场。两种灌木柳具有多种用途,是搭圈、盖房、编织和燃料的重要来源,因此受破坏程度日渐严重,面积迅速缩小。
   5.眼子菜群落
   眼子菜群落是一种水生植被,在本区山地沟道或黄土沟谷底部的浅水池沼中可偶然见到,例如子午岭中、北段和延安以北地区有分布。在沙区的湖泊浅水处和丘间低地中的浅水池中也有分布。本群落主要由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浮叶眼子菜(P· natans)、穿叶眼子菜(P·perfoliatus)、小眼子菜(P·pucillus)、龙须眼子菜(P·pectinatus)等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分别或几种共同构成。伴生植物有轮藻(Charasp.)。
   十一、栽培植被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除上述自然植被外,还分布着各类栽培植被。栽培植被是人类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特点和栽培植物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而创造的一种结构形式多样、类型繁多的人工植物群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强烈地受到人们的调控,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烙印。其特点是在一个栽培植物群落中,广大的面积上作物的种类甚至品种常常十
分单一,层片与层的结构简单,生长期短促,物质循环常不能连续进行,食物链简短,抵抗外界灾害能力低等,因此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系统。人们为了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投以高额的物质和能量,并施行精心管理,才能收获优质丰富的产品。这些特征尤以农作物为主的栽培植被为突出。
   陕西省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最早地区之一,人工栽培植被的历史源远流长,作物种类繁多,群体结构类型多样,它们在维系人类的生存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作用。陕西黄土高原区大部分地方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了人类的定居并开始了农业生产,栽培植被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十分悠久地历史。现在面积广大的黄土残塬、丘陵沟壑、河谷川道以及土石山区的低山区大都被开垦,天然植被早已被彻底消除,代之以人工栽培的各类农作物、蔬菜、果树和人工林。初步统计,陕西黄土高原人工栽培的植物种类不少于150种,其中粮食作物21种,蔬菜35种,油料植物13种,经济植物6种,果树约19种,绿肥和饲料植物6种,其它树木约50余种,至于种类繁多的观赏花卉以及药用植物还未计算在内。
   上述这些栽培植物在人类经营管理之下,以单种的形式或以几个种组合的形式而构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分作七类予以概述。
   1.人工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陕西黄土高原区的荒山坡地和川道沟谷以及北部沙区广泛种植各种树木和营造人工林,成绩显著。主要类型有油松林、刺槐林和北部沙区的杨树(箭杆杨、合作杨、小叶杨、河北杨等)林、旱柳林、沙枣林等,以前二类为普遍。
   (1)油松林
   人工油松林主要分布于南部子午岭、黄龙山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以低山阴坡为常见,多属幼林,郁闭度0.8以上,油松生长良好,10年生油松高3米以上,最高5米,胸径一般3~5厘米。立木层整齐均一,枝叶浓密。林下因光线微弱,加上人工清除,几无下木与草本植物生长。油松可以直接播种,生长健旺,是黄土区南部很有希望的荒山造林树种。
    (2)刺槐林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从国外引入我国的一种落叶乔木,目前在延安南北许多黄土沟坡和浅山区都有成片刺槐林分布,例如在铜川耀县一带和永寿梁等地分布十分普遍。据这些地区调查,10年生刺槐高7~10米,胸径达10厘米,冠幅2~3米(行距1.5米、株距1米),林木郁闭度0.7~0.9,自然整枝良好,枝下高4~7米,树干通直,病虫害少,因此刺槐不仅是重要的材用树种,也是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还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除上述两类人工林外,在村庄、宅旁、道路两侧、沟谷等处还常见有人工栽培的小片杨树林、旱柳林、泡桐林、小叶杨林,以及许多杂木,例如侧柏、圆柏、香椿、垂柳、毛白杨、几种杂交杨、桑、槐、楸、复叶槭、白腊树、构树、栾树等。
   2.果园
   陕西黄土高原区各地农民都有种植果树的习惯,在过去这些果树多不成林,散见宅旁地边,自栽自用。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水果需要量不断增加,出现了成片种植的果园,主要有苹果园、梨园、葡萄园、桃园、枣园、柿林、杏林、核桃林、板栗林、沙枣林等。例如洛川、黄陵、富县一带是陕西省苹果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所产苹果品质优良。府谷、佳县、吴堡、清涧等沿黄河峡谷地带枣林遍布,红枣个大肉厚,含糖量高,著名省内外。除上述果木外,还产石榴、李、沙果、海棠、樱桃、桑、黑枣等。
   3.粮食作物群落
   本区栽培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春小麦、玉米、谷子、糜、高梁、大麦、燕麦、荞麦、水稻、大豆、黑豆、豌豆、马铃薯、红薯等。除一部分作物以间作套种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复杂的栽培作物群体外,大部分以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形成典型的单优种纯植丛。两类群体相比,前一种在单位面积上可以容纳较多的作物种类,充分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生产出较多的有机物质,这是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本区北部,高粱与大豆套种,糜子与小豆套种,使高低秆作物相配合,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在渭北黄土台塬区和泾河川道地带除实行玉米与小麦或蔬菜间作外,还实行农林间作与农果间作的栽培方式,其中以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与泡桐间作的农林型,小麦、玉米、红薯、花生、豆类、棉花等与枣、柿等间作的农果型群体为常见。这是利用它们的茎秆高低不同、根系深浅不同和生长期长短不同而进行搭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栽培植被类型,群体中的泡桐、枣、柿等乔木还具有一定的减低风速、提高空气湿度等改良环境的作用。
   此外,在陕西黄土高原区,由于地跨不同气候带,各地环境条件明显差异,栽培作物的种类、作物的组合形式和熟制等表现出区域分异。在长城沿线的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县的北部,气候干寒、风大沙多、生长期短,主要作物有谷、糜、高粱、春小麦、荞麦、马铃薯、黑豆、胡麻、芸芥、黄芥等,春种秋收,一年一熟。延安、吴堡、清涧、子长、子洲、绥德、志丹、安塞、吴旗等县气候较上一地带稍暖、降水增加,主要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黑麦、春玉米、糜、谷、高粱、荞麦、马铃薯、豆类、胡麻、大麻、油菜等,以一年一熟为主,东部温暖地区可以二年三熟。延安以南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森林区,栽培植物的种类明显增多。富县、洛川、黄陵、宜川、长武、旬邑、彬县等地,主要作物为冬小麦、春玉米、谷、糜、豆类、马铃薯、油菜、大麻、胡麻、烟草和少量水稻、棉花、花生等,二年三熟。在本区最南部的铜川、耀县、永寿、淳化、白水、韩城等县市的黄土台塬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生长期较长,主要栽培作物同上,但有些地方可以种植夏玉米、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红薯,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而糜、谷、高梁、马铃薯、春玉米的面积大大缩小或无种植。以二年三熟为主,某些川道地区可以一年二熟。
    4.蔬菜植物群落
   粗略统计本区栽培的蔬菜种类约有35种,主要是白菜、油菜、甘兰、菜花、萝卜、胡萝卜、芹菜、芫荽、茴香、茄、辣椒、西红柿、黄瓜、冬瓜、南瓜、西葫芦、莴苣、苋菜、各种菜豆、菠菜、莲、葱、韭、蒜、洋葱、黄花菜等。多数单一种植,便于耕作管理与收获。
   5.油料和经济植物群落
   主要种类有油菜、亚麻、大麻、红麻、黄芥、芸芥、花生、向日葵、蓖麻、文冠果、油沙草、芝麻、棉花、烟草、甜菜等。这些植物主要以单一品种种植,少数与果树或农作物间作。另外它们的地理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例如黄芥、芸芥、胡麻、大麻、向日葵、油沙草、甜菜等多分布于本区北部,花生、芝麻、棉花等主要产于温暖的南部,油菜、蓖麻、烟草等则广布于南北。
   6.药用植物群落
   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种类不是很多,面积也很狭小。主要有党参、杜仲、苡薏、假贝母、红花、栝楼等。
    7.人工草地
    (1)紫花苜蓿群落
   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深根系豆科植物,寿命长、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无论青草或干草都为各种家畜所喜食,是一种优良饲用牧草。它的根瘤能够增加土壤含氮量,提高肥力,粗壮的根系可作为农家燃料,因此久为本区北部人民所种植,并多与其它作物轮作。
    紫花苜蓿一般在秋季与冬小麦同时播种,翌年夏季小麦收割后即不再种植其它作物。这一年由于紫花苜蓿尚处幼苗阶段,根部萌蘖的地上茎少而低矮,整个群落高度一般只有20~40厘米高,产草量低。第二年以后才旺盛生长,植株往往高达80厘米,每株有10~20条地上茎成丛生长,覆盖度大,产草量高。夏秋两季可以收割二到三次,山坡地亩产鲜草平均约1300斤。收割五六年后开始衰退,经耕翻后种植小麦等作物往往获得丰产。近年在陕北各地大力推广,不但为畜群提供了优良饲草、还绿化了荒山土坡,保持水土。
    (2)沙打旺群落
    沙打旺又名直立黄芪(Astragalus adsurgeus),是豆科一种高大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延安以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较多,为羊只等小家畜饲草来源之一,并具有保持水土、绿化荒山作用。生长旺盛的群落,植株高1米余,茎干下部直径粗达1厘米,似为半灌木状,叶色深绿,紫红色花序连绵成片,甚为美观。沙打旺群落也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人工草地,应积极推广。
    除上述二种人工草地外,还有草木犀群落,沙打旺、草木犀群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