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354)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註解:(傷寒論-353):<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文中之<脈滑>乃指脈搏因感染到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導致心臟為了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故脈搏加速,故曰:<脈滑>也.文中<脈滑而厥>之<厥>乃手足厥冷或四肢逆冷(故曰:四逆.)乃是身體受到感染,會先有<惡寒>的證狀,緊接著亦伴隨著<發熱>的證狀.故<惡寒或發熱>乃疾病的自然過程,若自做聰明且不分青紅皂白,把同屬一種疾病的<惡寒與發熱>的過程,分割成<惡寒>與<發熱>的兩種疾病,恐必將作繭自縛,禍己禍人,更遺禍後世也.文中之<裡有熱也>,乃指<脈滑而厥>(即四肢逆冷的惡寒證狀),事實上,<裡有熱也>,不應該是講惡寒的病因,而是前賢可能已察覺在<惡寒>之後,緊接著將有<發熱>的證狀,故曰:病因為<裡有熱也>.其實應該是<表有熱也>,也就是因為發燒,所以在身體的皮表,可以摸到灼熱的燙手感,故曰:<表有熱也>.才符合生理之事實,所以再討論(傷寒論-183):<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文中之<表有熱,裡有寒>,指的雖是病因,但事實上,講的還是<惡寒與發熱>的證狀,所以可以這麼說,<表有熱>,指的應該是發熱的證狀,而<裡有寒>,指的應該是惡寒的證狀也 .

    <手足厥寒>亦可曰:四肢逆冷,亦常常簡稱為<四逆>也.<<傷寒雜病論>>中的<四逆湯,四逆散,四逆加人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當歸四逆湯或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其方名<四逆>,指的都是感染疾病時,身體惡寒,四肢逆冷的現象,故<當歸四逆湯方>中<手足厥寒>的證狀,亦是指四肢逆冷.

     <脈細欲絕>乃形容病情非常嚴重,幾乎是瀕臨死亡前幾分鐘,才摸得到的脈象,且此時的脈象,亦非<脈細欲絕>,而應是仍舊有力的脈象,但其間會中止十幾秒,心臟才會再跳動一次,約經過三至五次的這種情形,終於心臟停止跳動而正式死亡.此脈象亦即<<傷寒論>>中,所謂的<結代脈>也.若未瀕臨死亡前幾分鐘,而只是病情嚴重的脈象,此時身體為了自救,心臟的跳動仍是快速而有力的.且本文<手足厥寒>的證狀,只是身體受到感染時,產生了<惡寒>且<手足逆冷>的初期證狀而已,其脈象應如<白虎湯方>的脈象,應是<脈滑>或<脈浮滑>,才符合臨床的生理現象.故前賢曰:<手足厥寒>的脈象,為<脈細欲絕>,應可能是一種錯覺或單憑想像的幻覺而已,對後世缺少了啟發作用且增添了後學者不少的迷惑.心盼有豐富實證經驗的後學者,以實證為師,來擷取書中之精華,勿食古不化也,才不至於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窘態.幸甚!

    <當歸四逆湯>的組成,並非像<黃耆建中湯>的組成一樣,是由<黃耆>加上<小建中湯>而成為<黃耆建中湯>.但<當歸>再加<四逆湯>(組成為甘草,乾薑,附子)並非就成為<當歸四逆湯>,雖名為<當歸四逆湯>而其<四逆>之意,並非是指<四逆湯>的藥方,而是指感染時,身體惡寒,手足四肢逆冷的證狀,故曰<四逆>也.<當歸四逆湯>因其有四肢逆冷的證狀,故其方中用<桂枝湯>去<生薑>,作為補養之劑.<桂枝>之味辛辣而甜,富含極高的能量,服後身體會產生一種熱熱的感覺,之後會有流汗的現象,前賢觀察到<桂枝>服後會令人有發熱的現象,便自然而然且理所當然的以為,可以治療感染時的<惡寒>證狀且不加思索,以為<桂枝>服後會有流汗的現象,就可以治療感染時,<惡寒無汗>的<無汗>證狀.於是前賢又發現到<桂枝>有令人<發汗>的作用,因此又把<桂枝>列為與<麻黃>一樣的發汗劑也.事實上的臨床驗證,<桂枝、麻黃>皆富含致發炎物質,將使感染而發炎的病情,更加嚴重。若無知者,再重施這些愚人的故技,豈不害人害己!有識者,應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亡羊補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