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2018年6期 548-552   出版日期:2018-06-05   ISSN:1003-5141   CN:41-1105/R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变,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致盲的主要原因[1]。黄斑缺血是DR的重要特征,被认为是黄斑区毛细血管网阻塞、丢失或退化所致[2-3],以中心凹毛细血管网减少为特征。黄斑区毛细血管网在中心凹处形成一个血管环,环中间形成一个无血管区,即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FAZ提供了最敏锐的视觉功能,一旦病变累及于此,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4-5]。因此早期监测和评估黄斑缺血的状态可为预防DR的进展提供客观依据。早期检查黄斑缺血的重要工具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但该检查有创且耗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新型、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并有研究发现OCTA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优于FFA,这是因为FFA获得的是二维血管成像,受限于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及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的重叠所致。虽然目前FFA是检测FAZ的金标准,但是它却不能区分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而OCTA不仅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视网膜浅层和深层血管丛的FAZ形态、结构,还能定量化FAZ的大小。同时OCTA也能够分层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网,并定量化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从而在活体上对黄斑区的血流分析达到组织解剖水平[6-7]。本研究采用OCTA观察早期糖尿病患者FAZ面积和MVD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辽阳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经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糖化血红蛋白<7.0%。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报告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 mmol·L-1或空腹血糖≥7.0 mmol·L-1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1。检查患者的视力、眼压、验光、裂隙灯及散瞳下眼底,行FFA后,可纳入本研究的糖尿病患者33例46眼,男18例25眼,女15例21眼,年龄38~70(56.00±5.25)岁,病程(11.00±6.52) a(10个月~21 a)。2002年DR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为:(1)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无任何眼底病变的表现。(2)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轻度NPDR:眼底仅有微动脉瘤;中度NPDR:眼底有微动脉瘤,轻于重度NPDR表现;重度NPDR:无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任何表现,出现下列任一表现:任一象限有多于20处的视网膜内出血、>2个象限静脉串珠样改变或>1个象限显著的视网膜微血管异常。(3)PDR:出现以下任一改变: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前出血。本研究的糖尿病患者进一步划分为NDR组13例(20眼)和NPDR组20例(26眼)。另选择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20眼),女12例(20眼),年龄35~65(52.00±7.44)岁。两组年龄、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
    排除标准:PDR、黄斑水肿或其他涉及黄斑疾病者;有眼前节或后节炎症、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病史者;行激光治疗、玻璃体内注药者;青光眼,眼外伤,高度近视者;任何形式的眼内手术,屈光介质混浊,OCTA信号指数低于45者。本试验在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 所有入选的受试者均接受视力、眼压、验光、裂隙灯和散瞳下眼底检查、FFA检查(TRC-50DX,日本拓普康)及OCTA检查(RTVue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美国OPTOVUE公司);FFA和OCTA检查间隔不超过3 h,并且由同一名熟练的眼科医师完成。FFA检查按常规操作进行。OCTA检查时采用AngioVue Retina模式扫描,黄斑区扫描范围选用3 mm×3 mm规格,嘱受试者扫描眼注视前方目镜中蓝色光点3 s以上,尽量避免眨眼或头位偏移。在视网膜表层和内层毛细血管网均可以看到FAZ。本研究采用表层毛细血管层的指标,因为该层的FAZ显示更为清晰,边界更为明确,更接近解剖概念上的无血管区,可使系统自带软件测量的FAZ面积更加准确。同时获取的图像会自动生成MVD图(图1A-D)。数据呈现为4个层面,包括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每个层面对应相应的MVD图。这4个层面的定义是:表层视网膜为内界膜与内丛状层后界面之间;深层视网膜定义为内丛状层后界面与外丛状层后界面之间;外层视网膜定义为外丛状层后界面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Bruch膜的交界面之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为Bruch膜以下10~20 μm厚度[8]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变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之间比较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FAZ面积和MVD比较 各组患者的FAZ面积及MVD见表1,统计学分析发现,NDR组、NPDR组的FAZ面积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DR组和对照组:t=-10.964,P=0.000;NPDR组和对照组:t=-16.705,P=0.000);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7,P=0.01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DR组与对照组以上4个层面分别为:t=4.751、9.413、-5.959、7.788,均为P=0.000;NPDR组和对照组在以上4个层面分别为:t=10.010、26.862、-7.633、13.106,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在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75、14.582、4.659,均为P=0.000),但两组在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2,P=0.065)。
2.2 误差条形图结果 通过误差条形图,可以看到随着DR的进展,FAZ面积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图2),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值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外层视网膜MVD则出现增长趋势(图3A-D)。






3 讨论
    DR可导致眼底微循环和视网膜功能障碍,在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下,毛细血管闭塞或丢失累及黄斑,黄斑缺血导致毛细血管网受损、密度下降,是引起视力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9-10]。OCTA定量评估黄斑缺血可能具有作为DR进展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为监测早期DR黄斑区的微循环改变提供客观依据。
    Bresnick等[11]采用FFA检查发现DR患者中FAZ面积扩大。FFA获得的视网膜图像表明,糖尿病患者的FAZ面积大小与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无灌注的程度相关。有报道证实,FAZ面积扩大是DR进展的指标之一[12]。本研究中,OCTA测量显示,NDR和NPDR患者的FAZ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NDR组增大24.84%,NPDR组增大30.57%。对于NDR患者而言,虽然眼底检查无明显病变,但FAZ的扩大表明黄斑区毛细血管的闭塞和无灌注状态已经开始,因此NDR阶段是一个由健康到DR的过渡状态。同时本研究还发现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有一定的差异,提示在糖尿病患者的早期,随着视网膜病变的进展,FAZ面积会增大,可以推测出黄斑区视网膜的毛细血管闭塞和无灌注的程度越严重。我们猜想FAZ面积的大小可用于定义DR分期的“相关标志物”之一,然而这一结论需要大量样本进一步验证。Arend等[13]报道,FAZ面积在PDR和NPDR中显著增加,且其增大与DR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虽然本研究对象中未选取PDR患者,但结果并不矛盾。
    Kim等[14]使用OCTA量化DR患者视网膜微循环系统的变化,其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R患者的表层视网膜和深层视网膜MVD下降;且随着DR病情的加重,MVD下降更为显著。MVD的测量可估计一个区域的毛细血管损失程度。然而此项研究并没有涉及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MVD的变化,未能进一步观察糖尿病对脉络膜微循环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无论有无视网膜病变,MVD在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这表明糖尿病对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系统均有破坏[15],尤其是对于NDR患者而言,即使眼底检查无明显病变,MVD的下降表明毛细血管网存在不同程度的无灌注,视网膜的缺血状态已经开始。NDR组黄斑区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3.31%、3.39%和2.21%;NPDR组患者分别下降6.52%、8.86%和3.59%;NPDR组对比于NDR组则分别下降3.21%、5.66%和1.41%,这提示在糖尿病患者的早期随着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均有降低趋势,进而推测黄斑区毛细血管损失的程度加重,黄斑区的微循环障碍逐渐明显。其中深层视网膜的MVD下降幅度最大,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最小,提示在早期DR发展过程中深层视网膜的缺血最为严重,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虽有缺血的情况出现,但由于其血供丰富,影响相对较小。关于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这一发现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其更容易受到毛细血管无灌注的缺血性损害,考虑它可能存在于供氧的分水岭区域。虽然外层视网膜的MVD呈增长趋势,但该层被认为是无血管区,营养供应主要来自脉络膜血管,故血流信号可能很多是OCTA检查带有的投射性伪影,所以排除外层视网膜的研究。
    总之,通过OCTA定量评估FAZ面积和MVD显示,无论DR是否存在,糖尿病患者均显示出FAZ面积的增加和MVD的降低。本研究发现即使在视网膜病变发生之前,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而OCTA作为一种有用的非侵入性筛查工具,可用于监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黄斑微循环障碍[16-17]
    然而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1)入选的糖尿病患者中无1型糖尿病;(2)收集病例数量较小,属于小样本研究,数据代表性相对较差;(3)本研究未对PDR期患者进行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患者一般视力均较差,完成此项检查的误差大。即使有这些局限性,本研究仍可表明,OCTA可用于监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黄斑区微循环障碍。另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FAZ面积和MVD的测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细节及其与疾病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同时也需要一项前瞻性研究来评估OCTA对DR进展的预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