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协议、服务和接口


1.为什么计算机网络要分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pdf文档的传输过程,传输过程分为大致4个步骤,这4个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数据传输的解决方法。但是这4个步骤合起来,传输显得很复杂,不便于网络的研究、实现和维护。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一个复杂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那么子问题就相对来说更加容易研究和处理。

2.如何分层呢?

  • 刚刚上面那张图已经大致列出了两台计算机传输数据时需要计算机网络提供的4个大致功能,那我们分层就根据功能来划分。每个层次即是对相应功能的具体定义。
  • 分层也得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是前人提出来的,我也就不解释了。
  • 分层基本原则:
    -

3.正式认识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协议的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服务原语

  • 注意:在一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并非都称之为服务,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为服务。
  • 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指令,这些指令在OSI中被称为服务原语。
  • OSI将原语划分为4类:
    ●请求(Request):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它完成某项工作。
    ●指示(Indication):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指示发生了某些事件。
    ●响应(Response):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对前面发生的指示的响应。
    ●证实(Confirmation):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对前面发生的请求的证实。
  • 这4类原语用于不同的功能,如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等。
  • 有应答服务包括全部4种原语
  • 无应答服务则只有请求和指示
  • 举个例子来理解这四种原语

我们假设n+1层是存钱的人,n层是银行柜台服务人员。存钱的人要去柜台存钱,他会说出他的请求给柜台服务人员,然后服务人员知道后,需要你的银行卡和存款金额现金等证件,指示你把银行卡和现金等证件给她,然后存钱的人根据柜台人员的指示,进行响应,把银行卡和现金等证件给柜台人员,最后柜台人员对你的请求进行处理,帮你存钱,给你一张凭据,证实我帮你处理了存钱操作等一些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协议、接口、服务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67
    点赞
  • 3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7.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net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点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务  7.4 Internet的结构  7.4.1 Internet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net协议结构与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net的应用  9.1 Internet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net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net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net应用于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net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net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WWW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2 1.1 传统交换的局限及ATM技术的引入 2 1.1.1 BISDN对转移模式的要求 2 1.1.2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 3 1.1.3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特点 4 1.1.4 对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改进 4 1.2 ATM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5 1.2.1 ATM信元结构 5 1.2.2 ATM的特点 6 1.2.3 ATM的连接方式 7 1.3 ATM网络 8 1.3.1 ATM网络结构 8 1.3.2 ATM网络接口 9 1.4 ATM的发展趋势 9 第二章 ATM交换技术 12 2.1 ATM交换 12 2.1.1 ATM交换机的结构 12 2.1.2 ATM交换机的功能 13 2.2 ATM交换结构 14 2.2.1 时分交换结构 14 2.2.2 空分交换结构 16 2.3 ATM交换机 19 2.3.1 ATM交换机的分类 19 2.3.2 ATM交换机的功能模块 20 2.3.3 ATM交换机的性能参数 21 第三章 ATM传输 23 3.1 ATM的分层结构 23 3.1.1 物理层 25 3.1.2 ATM层 26 3.1.3 ATM适配层 27 3.2 ATM信令技术 29 3.2.1 ATM信令的功能、结构和现状 29 3.2.2 信令消息的结构与传送 31 3.3 ATM网络维护 32 3.3.1 ATM网络运行维护管理(OAM) 32 3.3.2 ATM网络的拥塞管理 34 第四章 ATM业务及性能 38 4.1 ATM提供的业务种类 38 4.1.1 从网络的角度 38 4.1.2 从媒体角度 39 4.1.3 从具体的业务形式和应用 39 4.2 ATM的业务性能 40 4.2.1 宽带业务特性 40 4.2.2 ATM网中的多种媒体 41 4.3 ATM在计算机网上的应用 43 4.3.1 ATM局域网 43 4.3.2 ATM局域网仿真 44 4.3.3 IP over ATM 44 4.3.4 ATM支持多协议MPOA 45 4.3.5 虚拟局域网技术 46 第六章 国内外应用现状 47 6.1 国外ATM的应用 47 6.2 我国ATM的应用 48 第一章 UNI信令 51 1.1 UNI接口 51 1.2 UNI 3.1信令协议栈 51 1.3 ATM地址 52 1.3.1 公用ATM地址(E.164地址) 52 1.3.2 专用ATM地址(NSAP地址) 53 1.4 UNI 3.1信令协议 54 1.4.1 UNI 3.1的信令能力 54 1.4.2 信令过程 55 1.4.3 连接VPI/VCI的协商 59 1.4.4 消息 59 1.4.5 信息单元IE 63 1.4.6 呼叫状态 67 1.4.7 定时器 68 1.5 UNI 3.1信令的点到多点功能 69 1.5.1 信令过程 69 1.5.2 消息 74 1.5.3 信息元素IE 75 1.5.4 PARTY状态 75 1.5.5 定时器 76 1.6 其他几个信令协议的简介 76 1.6.1 Q.2931/2971 76 1.6.2 IISP 76 1.6.3 UNI 4.0 77 1.6.4 PNNI 1.0 77 第二章 PNNI信令 78 2.1 简介 78 2.1.1 PNNI在网络中的位置 78 2.1.2 PNNI协议结构(包括路由和信令两个部分) 78 2.1.3 特性 79 2.2 PNNI网络分层结构 79 2.3 基本概念 80 2.3.2 ATM终端地址(ATM Addressing) 81 2.3.5 拓扑状态信息(Topology State Information) 81 2.3.6 拓扑状态信息的交换过程 82 2.4 路由选择过程和指定转移表(DTL:Designated Transit Lists) 84 第三章 IMA协议 86 3.1 IMA概述 86 3.2 初步实现方案 87 第四章 ILMI协议 89 4.1 背景 89 4.2 ILMI协议实现 90 4.3 补充说明 94 第五章 LANE协议 95 5.1 基本功能及协议结构 95 5.2 LANE1.0组成部分 96 5.3 仿真局域网的建立过程 97 5.4 ARP地址解析 99 第六章 IPOA协议 103 6.1 概述 103 6.2 IPOA的组成部件 103 6.3 IPOA使用的协议 103 6.4 IPOA基本工作原理 104 第七章 MPOA协议 105 7.1 概述 105 7.2 MPOA的组成成分 105 7.3 MPOA协议 106 7.4 MPOA的工作原理 106 7.5 MPOA的优缺点 106 第八章 MPLS协议 107 8.1 MPLS简介 107 8.2 MPLS的协议发展过程 107 8.3 MPLS的优越性 108 8.4 MPLS协议介绍 111 8.5 MPLS的流量工程 127 8.6 MPLS中QOS问题 131 第九章 VP Tunnelling协议 150 9.1 VP Tunnelling 技术背景 150 9.2 VP Tunnelling主要特征 150 9.3 VP Tunnelling应用 150 第十章 SPVC协议 153 10.1 SOFT PVC技术背景 153 10.2 SOFT PVC的技术特征 153 10.3 SOFT PVC建立过程 153 10.4 SOFT PVC的应用 154 第十一章 SAAL协议 155 11.1 概述 155 11.2 信令虚通道 155 11.3 SAAL结构 155 11.4 信令适配层(SAAL)功能 157 11.4.1 SAAL所提供的主要功能 157 11.4.2 SSCOP的主要功能 157 11.4.3 SSCF的主要功能 158 11.5 SSCF-UNI(Q.2130)介绍 160 11.5.1 概述 160 11.5.2 功能 160 11.5.3 SSCF与 第三层之间分界的定义 160 11.5.4 SSCF与SSCOP之间分界的定义 161 11.6 SSCOP(Q.2110)介绍 162 11.6.1 SSCOP与SSCS层管理间的信号(signal) 162 11.6.2 SSCOP与CPCS间的信号(signal) 162 11.6.3 SSCOP对等层通信协议要素 162 11.6.4 SSCOP状态转换图 164 11.6.5 SSCOP定时器 164 11.6.5 SSCOP操作举例 165 11.6.6 SSCOP协议的纠错机制
第1章 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在教材中1.2.1节提到这种新型计算机网络必须满足的要求有一条是“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但因特网的网络层使用IP协议,它只能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那么这里有没有什么矛盾?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中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在教材的1.4.1节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愿意将“带宽”作为数字信道的“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说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5.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穆尔定律? 问题1-19:局域网、广域网和公用网、专用网有什么关系? 问题1-20:信道的利用率是否越高越好? 问题1-21:怎样理解教材中图1-8所示的椭圆形表示的各种服务提供者?这些ISP都在具体的什么位置? 问题1-22:在计算机网络中的结点是指主机还是指路由器? 问题1-23:ISO与OSI有何不同? 问题1-24:我们常听说“要增加政府机构办事的透明度”。意思是:政府机关的许多办事程序和步骤应当向群众公开,让大家看得见。而计算机网络所讨论的透明传输,是指比特流看不见电路的存在。这样看来,两种“透明”的意思很不一样。应当怎样理解? 问题1-25:怎样才能知道哪些RFC文档已经成为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草案或建议标准)? 问题1-26:怎样知道一个RFC文档是否被改为陈旧的? 第2章 物理层 问题2-1:“规程”、“协议”和 “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9:教材的表2-4的OC和STS有什么区别?例如OC-3和STS-3的数据率是一样的,为什么要使用两种表示方法?有的文献还使用如OC-3C的表示方法,这有区别吗? 问题2-10:ATM是异步传递方式。是否ATM方式与同步通信完全无关?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问题3-1:在1999年4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第2版)的1.3.2节中有这样的话: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这样,数据链路层就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在2003年出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对数据链路层就改变了这种提法。在1.5.3节中有这样的话: “控制信息还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到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然后采取下面两种方法之一:或者不作任何其他的处理;或者由数据链路层通知对方重传这一帧,直到正确无误地收到此帧为止。” 可见,如果选择前一种方法,即不作任何其他的处理,那么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就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问题3-3:既然现在因特网使用得最多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数据链路层一章中还要讲授保证可靠传输的停止等待协议呢? 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 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 问题3-6:为什么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总是需要的? 问题3-7:在教材中的3.3.3节提到“发送窗口用来对发送端进行流量控制”。但在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在数据传输时提高对信道的利用率。那么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发送窗口的作用? 问题3-8:在关于数据链路层工作原理的叙述中,经常会见到两个不同的名词——“丢失”和“丢弃”。它们有区别吗? 问题3-9:停止等待协议中的确认帧如果没有序号会出现什么问题? 问题3-10:在停止等待协议中,A发送的数据帧有差错,被B的CRC检验器静悄悄地丢弃了。如果A进行超时重传后,但又连续出错,重传的数据帧又被B的CRC检验器丢弃。这样,B总是收不到A发送的数据帧。这种情况是否说明停止等待协议这时不能正常工作? 问题3-11:在连续ARQ协议中,如果A向B发送数据帧而B只向A发送确认帧(即假定B没有数据帧向A发送),那么这两种帧的序号序列各有什么特点? 问题3-12:在连续ARQ协议中,如果B收到A发送的数据帧的序号没有落在B的接收窗口中,B就应当丢弃这个序号不对的帧。如果B这时不向A发送任何信息而一直静悄悄地等待正确序号的数据帧的到来,那么这种策略是否可行? 问题3-13:在问题3-12中,如果B发送的确认帧在传输过程中总是出错,那么A也是一直重复发送DATA0到DATA6这7个数据帧。在这种情况下,连续ARQ协议还正确吗? 问题3-14:能否归纳一下连续ARQ协议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和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问题3-15:在许多有关网络技术的书籍或文献中,经常会看到“应答”、“回答”、“响应”和“确认”等术语。这些术语的意思都一样吗? 问题3-16:连续ARQ协议中的图3-6在第2次印刷时改变了。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变? 问题3-17:接收端对收到的帧进行CRC检验后,若发现有差错就丢弃这个帧。是用户(人)下命令丢弃,还是高层软件下命令丢弃? 问题3-18:在[MINGCI94]中,flow control的标准译名是“流控制”。为什么我们的教材不使用这个译名,而使用“流量控制”这样的译名? 第4章 局域网 问题4-1: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CSMA/CD。频分复用FDM才使用载波。以太网有没有使用频分复用? 问题4-2:在以太网中,不同的传输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时延吗? 问题4-3:在以太网中发生了碰撞是否说明这时出现了某种故障? 问题4-4:从什么地方可以查阅到以太网帧格式中的“类型”字段是怎样分配的? 问题4-5:是什么原因使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问题4-6:在双绞线以太网中,其连接导线只需要两对线: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但现在的标准是使用RJ-45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8根针脚,一共可连接4对线。这是否有些浪费?是否可以不使用RJ-45而使用RJ-11? 问题4-7:RJ-45连接器对8根针脚的编号有什么规定? 问题4-8:剥开5类线的外塑料保护套管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4对双绞线。哪一根线应当连接到哪一个针脚呢? 问题4-9:将5类线电缆与RJ-45插头连接起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问题4-10:不用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能否将两台计算机用带有RJ-45插头的5类线电缆直接连接起来? 问题4-11: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STP安装以太网是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4-12:如果将已有的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试问原来使用的连接导线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问题4-13:使用5类线的10BASE-T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是100 m。但听到有人说,他使用10BASE-T以太网传送数据的距离达到180 m。这可能吗? 问题4-14:粗缆以太网有一个单独的收发器。细缆以太网和双绞线以太网有没有收发器?如果有,都在什么地方? 问题4-15:什么叫做“星形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中总线(bus-in-a-box)”? 问题4-16: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站点之间的距离太大,那么由于信号传输时会衰减得很多因而无法对信号进行可靠的接收。试问:如果我们设法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那么是否就可以提高以太网的通信距离? 问题4-17:一个大学能否就使用一个很大的局域网而不使用许多相互连接的较小的局域网? 问题4-18:一个10 Mb/s以太网若工作在全双工状态,那么其数据率是发送和接收各为5 Mb/s还是发送和接收各为10 Mb/s? 问题4-19:一个单个的以太网上所使用的网桥数目有没有上限? 问题4-20:当我们在PC机插上以太网的网卡后,是否还必须编制以太网所需的MAC协议的程序? 问题4-21:使用网络分析软件可以分析出所捕获到的每一个帧的首部中各个字段的值。但是有时却无法找出LLC帧首部的各字段的值。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4-22:整个的IEEE 802委员会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工作组? 问题4-23:在一些文献和教材中,可以见到关于以太网的“前同步码”(preamble)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8个字节。另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7个字节,而在前同步码后面还有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of-Frame Delimiter)。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问题4-24:802.3标准共包含有多少种协议? 问题4-25:在802.3标准中有没有对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制定出标准呢? 问题4-26:在以太网中,有没有可能在发送了512 bit(64 B)以后才发生碰撞? 问题4-27:在有的文献中会见到runt和jabber这两个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问题4-28:当局域网刚刚问世时,总线形的以太网被认为可靠性比星形结构网络好。但现在以太网又回到了星形结构,使用集线器作为交换结点。那么以前的看法是否有些不正确? 问题4-29:什么是10 Mb/s以太网的5-4-3规则? 第5章 广域网 问题5-1:广域网在地理上覆盖的范围较大,那么能不能说“凡是在地理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就是广域网”? 问题5-2:在广域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是否就是路由器? 问题5-3:为什么路由选择功能不放在第5章广域网中详细讨论,而是推后到第6章(网络互连)才深入讨论? 问题5-4:为什么ATM信元的有效载荷规定为48字节? 问题5-5:异步传递方式ATM和同步传输有什么关系? 问题5-6:是否SDH/SONET只能为ATM使用? 问题5-7:在ATM中发送端或接收端的传输汇聚子层TC能否辨认出不同的虚通路VC? 问题5-8:按照分层原理,下层不检查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首部。在ATM中,在传输汇聚子层TC上面的是ATM层。那么TC子层是否也不检查ATM信元的首部? 问题5-9:ATM使用的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定长分组——信元)。那么,ATM是否提供了可靠交付的服务呢? 问题5-10:ATM在刚刚问世时,曾被各界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不少人认为ATM将是未来宽带网的重要基石。但很多年已经过去了,ATM始终不能成为宽带网的核心技术。那么对ATM的批评主要有哪些? 问题5-11:“不可靠的交付”(unreliable delivery)和“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是一样的意思吗? 第6章 网络互连 问题6-1:存在多种异构网络对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多种异构网络? 问题6-2:“IP网关”和“IP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6-3:“互连网”和“互联网”有没有区别? 问题6-4:在文献中有时会见到对等连网(peer-to-peer networking),这是什么意思? 问题6-5:在一个互连网中,能否使用一个很大的交换机(switch)来代替互连网中很多的路由器? 问题6-6:为什么IP地址又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6-7:有的文献上使用“虚拟分组”(virtual packet)这一名词。虚拟分组是什么意思? 问题6-8:如下图所示。五个网络用四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有两个端口)互连起来。能否改变这种连接方法,使用一个具有五个端口的路由器将这五个网络互连起来? 问题6-9: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问题6-10:网络前缀是指网络号字段(net-id)中前面的几个类别比特还是指整个的网络号字段? 问题6-11:有的书(如[COME01])将IP地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大部分,它们和网络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6-12:IP地址中的前缀和后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问题6-13:IP数据报中的数据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即IP数据报不是定长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6-14:IP地址中的各种类别的地址所拥有的地址数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问题6-15:在IP地址中,为什么使用最前面的一个或几个比特来表示地址的类别? 问题6-16:全1的IP地址是否是向整个因特网进行广播的一种地址? 问题6-17:IP协议有分片的功能,但广域网中的分组则不必分片。这是为什么? 问题6-18:路由表中只给出到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下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再给出再下一跳的路由器的IP地址,最后才能到达目的网络进行直接交付。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6-19: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问题6-20:主机在接收一个广播帧或多播帧时其CPU所要做的事情有何区别? 问题6-21:有的路由器在和广域网相连时,在该路由器的广域网接口处并没有硬件地址,这怎样解释? 问题6-22:IP地址和电话号码相比时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6-23:“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都有哪些含义? 问题6-24:假定在一个局域网中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问题6-25:有人将ARP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在IP层,这样对吗? 问题6-26:一个主机要向另一个主机发送IP数据报。是否使用ARP就可以得到该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然后直接用这个硬件地址将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 问题6-27:在因特网中最常见的分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6-28: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6-29:IP数据报的首部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典型的IP数据报首部是多长? 问题6-30:IP数据报在传输的过程中,其首部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题6-31:当路由器利用IP数据报首部中的“首部检验和”字段检测出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时,就简单地将其丢弃。为什么不发送一个ICMP报文给源主机呢? 问题6-32:RIP协议的好处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稳定。有的书上介绍“触发更新”、“分离范围”和“毒性逆转”。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要点? 问题6-33: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 问题6-34: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问题6-35:教材中的图6-19的B类网络145.13.0.0在划分子网时,所给出的三个子网号是怎样得出的? 问题6-36:“交换(switching)”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问题6-37:路由器到底有没有运输层?如果有,似乎就和“运输层只存在与分组交换网外面的主机中”相矛盾。如果没有,那么路由选择协议RIP又怎样能够使用UDP来传送呢? 第7章 运输层 问题7-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问题7-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问题7-3:端口(port)和插口(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7-4:一个插口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插口相连? 问题7-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7-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问题7-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中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地址呢? 问题7-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问题7-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问题7-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延RTT? 问题7-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中7.4.5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延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问题7-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 问题7-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7-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问题7-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问题7-16:对于拥塞避免是否也能够用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的报文段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问题7-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问题7-18:假定在一个互连网中,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问题7-19:进行TCP通信的一方收到了确认号为4001的报文段。这是否表示对方已经收到了4000个字节的数据,而期望接收编号为4001的数据字节?还是否表示对方已经收到了4001个字节的数据,而期望接收编号为4001的数据字节? 问题7-20:在7.4.7节的注释①中提到的“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的译名不太准确,那么有没有这个术语的标准译名呢?? 问题7-21:有的资料上把TCP连接说成是“虚连接”。这样说正确吗? 问题7-22:教材中说运输层的熟知端口号可以在[RFC 1700]中查找到。但有的资料却说应当在网上查找。究竟哪种说法正确? 问题7-23:在TCP报文段中,如果是没有数据的确认报文段,其序号字段应当填入什么号码? 第8章 应用层 问题8-1:我们经常说“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 问题8-2:能否用你的PC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计算机同时和5个计算机进行通信? 问题8-3:因特网中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和电信网中的电话通信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问题8-4: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必须是惟一的吗? 问题8-5:在因特网中通过域名系统查找某个主机的IP地址,和在电话系统中通过114查号台查找某个单位的电话号码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8-6:一个单位的DNS服务器可以采用集中式的一个DNS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多个DNS服务器。哪一种方案更好些? 问题8-7:对同一个域名向DNS服务器发出好几次的DNS请求报文后,每一次得到IP地址都不一样。这可能吗? 问题8-8:当使用56 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数据下载的速率远远小于56 kb/s。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8-9:ARP和DNS是否有些相似?它们有何区别? 问题8-10:“网关”和“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8-11:我们常在文献上看到“远程登录”这样的名词。它的英文名字应当是remote log-in还是Telnet? 问题8-12:电话通信和电子邮件通信是使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吗? 问题8-13:在电子邮件中,“信封”、“内容”、“首部”、“主体”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8-14:能否更加细致地介绍一下base64编码? 问题8-15:能否归纳一下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 问题8-16:HTTP 1.1协议比起HTTP 1.0协议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问题8-17:抽象语法、传送语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数据类型、编码以及编码规则的区别又是什么? 问题8-18:为什么SNMP还必须有SMI和MIB两个构件才能工作? 问题8-19:SNMP现已发展到第三个版本SNMPv3。是否前两个版本SNMPv1和SNMPv2现在已经不使用了呢? 第9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问题9-1:请仔细说明本教材中置换密码的例子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密钥为CIPHER,而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our,加密时明文中的空格去除)。 问题9-2:拒绝服务DOS (Denial Of Service)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OS)这两种攻击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9-3:报文的保密性和报文的完整性有何不同?保密性和完整性能否只要其中的一个而不要另一个? 问题9-4:常规密钥体制与公开密钥体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9-5:能否举一个实际的RSA加密和解密的例子? 问题9-6:要进一步理解RSA密码体制的原理,需要知道哪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 问题9-7:怎样证明第9章中RSA密码体制的解码公式(9-8)? 问题9-8:RSA加密能否被认为是保证安全的? 问题9-9:报文摘要并不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网络安全的措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将报文进行加密不是更好一些吗? 问题9-10:在防火墙技术中的分组过滤器工作在哪一个层次? 第10章 因特网的演进 问题10-1:本章叫做“因特网的演进”。这是否意味着前面几章讨论的因特网协议都不存在因特网演进的问题,而只有本章讨论的内容才属于“因特网的演进”的范围? 问题10-2:为什么说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 问题10-3:IP协议是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是因特网的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IP协议。那么IP协议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10-4: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和时延抖动(delay jitter)有什么区别? 问题10-5:能否简单归纳一下,为了适应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目前对因特网应如何演进,都有哪三种主要观点? 问题10-6:在教材第10章的图10-2中的缓存(其作用是将非恒定速率的分组变为恒定速率的分组)是否就是在运输层中的接收缓存? 问题10-7:假定在教材第10章图10-14中对应于三种分组流的权重分别为0.5,0.25和0.25,并且所有的分组流都有大量分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对于轮流服务的情况,被服务的顺序是1 2 3 1 2 3 1 2 3…)? 问题10-8:假定在问题10-7中,只有第一类和第二类分组流有大量分组在缓存中,而第三类分组流目前暂时没有分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问题10-9:三网融合是目的吗?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