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ing your free trial? Only 9 days left! Upgrade Now
Brand-New
Dashboard lnterface
ln the Making
We are proud to announce that we are developing a fresh new dashboard interface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We invite you to preview our new dashboard and have a try. Some features will become unavailable, but they will be added in the future.
Don't hesitate to try it out as it's easy to switch back to the interface you're used to.
No, try later
Go to new dashboard
Like
Share
Download
Create a Flipbook Now
Read more
《新亞生活》周刊(2000-01)New Asia Life Monthly Magazine (2000-01) Read More
Home Explore 《新亞生活》周刊(2000-01)New Asia Life Monthly Magazine (2000-01)
Publications:
Followers:
Follow
Publications
Read Text Version
More from New Asia College, CUHK
P:01

(4973)

1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歡迎2000年新同•

金禧已過金禧精神不

滅 院長梁秉

由九八年十

1 一月開始,經過九九年全年,及

一 一

千年上半年,為期十八個月的金禧紀念,可算圓滿

束。有關紀念活動,同學和老師縱使未有參加,也

有所聞,這裡不必細述

我要強調的是紀念活動中大家感受到的「金

精神」

首先,在籌款活動中,我們不費太多的力量

便獲得了多項慶祝活動的足夠款項,首次顯出金禧

r招牌」作用。新亞的師生,尊重金禮,踴躍參與

新亞的朋友,驚歎新亞經過半個世紀,仍蓬勃發展

於是要求更多了解,給予更大支持。從來不認識

亞’只略有所聞的人,喜見一個現代教育機構,珍

過去五十年的經驗,前瞻未來,也給予關心和支持

踏入九九年,一連串由書院、同學和校友組

的活動展開,金禧精神陸續顯現。書院的所有例行

動,因為金禧的原因都加大規模,加強組織,增添

源’擴大參加名額,因此活動場面都喜氣洋洋。同

活動和校友聚會,同樣見到熱烈支持,積極參與。

Jf

.1

藥一

/

r -

-新亞生活月

一 I零零零年九月十五日第

1 一十八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出

版 非賣

本刊創刊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版

P:02

2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4974)

本期要目

1 金禧已過金禧精神不滅 梁秉中

3 新任本院輔導長何培斌教授

3 本院五十一周年校慶節目一覽

4北京師大、台灣師大與本院師生聚會交流

8 第十八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會議/書訊

9 悼念唐謝廷光師母 黎華標

11本院大事記

12「新紀元傳播新領域」國際學術會議

1 3繼承與創作一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

14「通識教育導論」講題(2000-2001)

1 4歡迎本院新成員

1 5本院秋季語文活動

1 6第一屆中華傳統文化研修會的舉行及緣起劉智輝

18印度梵文醫典研究之意義 陳明

20黃建平談事業與「學長計劃」 劉礎元

20兩個玻璃展覽同在中大文物館舉行

21「創新不斷,方向不變」令李丹陽夢想成真劉礎元

22本院2000-2001年度院務委員會暨各附屬委員會

24「香港各行各業的盛衰」座談會 盧達生

2 6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28國際交換計劃(2000-2001)本院學生獲選名單

2 9悼念莊申老師 何碧琪

30新亞書院學系聯絡人(2000/2001)

主編•

編輯部

電話Z

電郵em

發行量

《新亞生活》月刊

張學明 執行編輯:盧達生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室

2609-7634 傳真:2603-5418

[email protected]

本期發行五千百份

歡迎投稿

們把這個大家都感受到的積極性,理解為

r金禧

神」

是否因為我們的行政需要’把金禧精神推出 。

了呢?過節之時,大公司大事宣傳,貌似熱烈慶祝

但醉翁之意其實在招徠生意。購物講求需要•、快感

利益。書院活動從來不強求於師生’也絕無利益,

點也沾不上商業邏輯

是否書院以經濟支持來吸引舉辦活動呢?我

的經費支持,上限五萬’不構成物質引誘。其實,

大部份的贊助’到收支結算之時’發現支出遠比預

為少,真的用去五萬元的’佔不上五份之一

金禧精神,倒真是與新亞書院、新亞精神分

開的。老師和同學,其實都生活於新亞,體驗於

亞。雖然直接與新亞的第

一 1 一代崢嶸歲月相距甚遠

倒還籍往傳統文化的氣質。一般的時候苦無表達的

徑,五十周年慶典,正好集中表達這點認同和支持

於是,文科的、理科的、醫科的,其它科的,

排適當的研討會或講座,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但

院只能提供微不足道的支持。這就是金禧精神,是

亞精神的延續:對過去的肯定,對現在的表達

我們曾作呼籲,金禧活動,祈求認同傳統

化,發揚服務社會精神,貫通中西,書院一定支持

師生們躍躍慶祝’即肯定了呼籲,用行動顯示出金

我們不少行政同事’在十八個多月當中,工

擔子的增加可以倍數計算。他們從不抱怨、也不

極。事實證明,金禧精神由他們領導發揚。若不肯

新亞精神,肯定貫通中西、服務社會,那裡來的積

力量

回顧過去的十八個多月,金嬉活動範圍廣,

香港社會產生

了 一些影響。其中1些文化活動更得

了各方積極的回應,充分的肯定。我們深信,金禱

神有效地接上了歷史的使命’新亞精神獲得了時代

體現

有誰仍困乏於新亞精神的尋覓嗎?請回味金 。

紀念的全部活動’答案盡在其中

P:03

(4975)

新任本院輔導長何培斌敎授

本院成員、中大建築學系教授何培斌博士獲聘任為

本院輔導長,任期兩年,由本年九月一日開始。

何教授一九八四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學

系,獲一級榮譽學位;一九九二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亞非

學院藝術歷史哲學博士學位。其間曾在英國及星加坡任

職建築師四年。

何教授於一九九二年起任職香港中文大學,並為本

院成員。他熱心參與本院各項事務,曾擔任新亞教職員

聯誼會正、副主席,及建築學系本院聯絡人,現任院務

委員會委員、學生宿舍委員會委員、許讓成藝術交流委

員會委員、許氏文化館管理委員會委員及新亞月刊諮詢

小組委員。何教授曾於一九九八至九九年獲委為建築系

副系主任,自一九九五年以來任該系研究院學部主任。

他現為社會科學院院務會委員及藝術系系務會委員。

何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唐朝佛教建築、中國藝術及

建築歷史、以及各地的本土文化及建築環境。他撰寫了

三本著作’The Living Building: Vernacular Environments

of South China, Temples of

Empress of Heaven (Josep h

Bosco 合著)、Living Heritage:

Vernacular Environment in China

(《古承今襲:中國民間生活方

式》,以及與人合編著的M the

Footsteps of the Buddha: An Iconic

Journey from India to China ((法

相傳真:古代佛藝術》)。此外,何

教授在不少的國際性期刊上發

表論文,並任英國/owm〃/o/AAr/z/f^mre地區編輯°

何教授熱愛教學,曾組織建築學系學生多次到中國

考察。他在海內外講學,並曾組織舉辦多次研討會及展

覽。何教授現為英國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及美國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of Historians 會員,並為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分會海外學術委員。何教授也擔任

莫涌醫院醫院管理委員會委任委員。

何培斌輔導長

本院J7周年校慶活動曰程

星期日 星期-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5/9

開幕禮

11:30 am

18/9 19/9 20/9 21/9 22/9 23/9

糖水夜話 象棋師生賽 橋牌師生賽 大宣地 足球師生賽 籃球外圍賽

00- 11:00 pm 5:30 - 9:30 pm 5:30- 9:30 pm 5:30-10:00 pm 5:15-6:45 pm (暫定)

環校跑

6:30 - 8:30 pm

i球師生賽

⑴-8:00 pm

27/9

網球師生賽

6:00 - 9:00 pm

兵兵球師生賽

5:30 - 7:30 pm

羽毛球師生賽

5:15-6:30 pm

校慶暨獎學金

頒獎典禮

11:30 am

校慶茶會

3:30 pm

千人宴及晚會

6:30- 10:30 pm

13/10

徵文比賽截止

15/10 27/10

Wallpaper 及 閉幕禮

Screensaver 11:30 am

設計比賽截止

3 -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 1 0月

P:04

4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 1

0

(4976)

香港及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專輯

北京師大、台灣師大與本院師生聚會交流

探肘「二十I世紀中國i的發展」

(編者按:由本院主辦的「香港及兩岸三地大學

生交流活動」,今年已是第七屆了。本年五月下旬,

九位新亞同學由課程與教學系楊秀珠教授及辅導處察

倩儀小姐帶領,訪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又十位新亞

同學由輔導長陳新安教授及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

心楊惠民老師帶領,訪問北京師範大學。七月中,北

京師大及台灣師大代表團兹臨本院訪問。隨著這次相

聚,本年度之交流活動也圓滿结束。)

兩岸三地交、,说感、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領隊周愚文

本次個人有幸陪同本校十二位同學與兩位老

師,齊赴香港參加中大新亞書院所辦「二十一世紀中

國教育的發展」研討會,深覺收穫良多。

此項交流活動,對台灣同學而言,意義與價值

是多重的。首先,是讓他們有機會離開生長的地方,

到海外去看看外在的世界’擴大自己的視野與增長個

人的見聞,以免囿於海島,成了井底之蛙。這種機會

與經驗,

對早二十

年的大學

生是無法

想像的。

其次’是

讓他們有

機會與香

港及大陸

的優秀年

輕人交

流,一方

面了解對

方的生活

世界與價

值觀,一方面也建立起彼此的友誼。再次,是有機會

正式發表論文,雖然壓力甚大,但是學習的價值與收

穫卻是無法估計的0因為透過研討會,同學們不只學

到資料冤集與論文撰寫的方法與技巧,更經由發表,

訓練個人的口才與膽識。相信這對他們日後的發展,

都會有所助益。

由於中大新亞書院細心的安排,在短短的行程

中,除了參觀中學、新成立的教育學院、科技大學及

公開大學,讓我們了解香港教育的新發展外,也有機

會深入離島大澳,了解棚屋居民’以及參觀房屋署’

了解香港如何解決低下階層居住的難題,這些生活面

是一般遊客訪港時不會見到的’讓個人對香港有了多

一分的認識。

由於新亞書院同仁及同學們細心的規劃,與熱

忱的接待,及有關單位的經費贊助,使得大家順利成

行且賓至如歸。因此要代表本校及所有參訪師生,表

達萬分的謝意。特別是陪同的香港同學們,他們不僅

白天要陪同參觀,晚上要逛市區,回來後還要開檢討

會,夜裡有時還得陪同學r談心」,八卦到深夜。此

等辛勞,台灣的同學都默然於心,希望下次有機會再

當東道主。

最後,個人對於未來活動的辦理,提供幾點淺

見,以期今後的活動能更生色。在參訪內容上,可以

考慮加入香港歷史方面的行程,使得來訪者除能看到

香港現在與未來外,還能夠看到他的過去.,另外’如

香港如何處理垃圾、資源如回收、廉政公署如何運作

等等’這些項目’對我們而言’都有值得學習的地

方;在活動安排上,可以考慮部分活動進行或用餐

時,將大陸與台灣同學混合編組,增加彼此交流的機

會’以建立情感。

P:05

(4977)

5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

其實,文化並不是什麼深奧的理念,她是我們

生活的一部分,這在台北市的學校裏就可充分地體現

出來。在參觀台灣的大、中、小學乃至幼稚園的過程

中,我發現校方非常注重對學生個人自身才能的培

養,鼓勵他們各展所長,因此,我們會經常發現學生

的作品被掛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甚至連洗手間也

不例外)。令校園顯現出頗具本土特色的人文之美,

也許,也正是因為這種尊重和鼓勵個人發展及創作的

文化傳統,為台北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息奠定了基

礎。而這一氣息在中正紀念堂前的大廣場充分地體現

出來。在那裏’我們亦可看到各類自發性的民間活

動,有政團在集會、有年青人在跳霹靂舞、有國中生

在列隊步操……站在寬闊的廣場上,我看到了這個城

市的縮影。

書店林立的文教區亦是台北的一大特色,而各

領隊楊秀珠教授致送紀念旗予

台灣教育部大陸事務工作小組執行

秘書李正華先生。

書店亦擁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以台大對面的誠品書店

為例,那是一間大型的書店,優雅、柔和的環境,配

上悅耳的輕音樂,別具一番格調,真是愛書人的天

堂.,另外,咖啡館也是台北的一大特色,這些小咖啡

屋星佈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各具自己的風格,有些布

置得燈光明亮、寬敞大方,有英美酒館的味道.,有些

裝環精美,典雅細腻,令人彷彿置身於花都巴黎•,另

有一些藤擁花草吊籃之中,頗具中國江南茶樓的意

境,真令過客流連忘返。

在台北,給我印象頗為深刻的,還有生活在這

個城市的人們,特別是I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的師大同

學們,自我們到後就熱情地款待我們,照顧我們。其

實,五月正值師大的考試季節,然而台灣的同學仍抽

出他們寶貴的時間陪我們去台北各處參觀,令我們實

在有點過意不去,心裏唯希望在七月底他們回訪之

時,能夠以最盛情的款待來表達我們

的感謝之情。

台北的市民亦很健談,特別是的

士司機,只要上了他們的車,就可以

和他們做一次近距離的台港交流,由

兩岸關係到總統大選,由阿扁說到小

馬哥,他們無所不談,滔滔不絕,還

興致勃勃地教我們說台語。

「盯……」一陣鈐聲打斷了我的沉

思。

這是手機鈐聲,好像似曾相識,

不錯,這就是我回到香港後聽到的第

一個聲音。慢慢地,隨著人流,我和

同伴一起步出機場,就此告別燥爛的

五月。

五对,f悛於今、此

這是一個炎熱的下午。望出窗外,桃園機場的

跑道被晒得熱烘烘的,還有幾分鐘,我們就要離開台

北返港了。回想起來,雖然我們在這個城市只短短停

留了 一個星期,卻不禁有一點眷戀之情,台北的氣

質、台北的文化、還有其熱情的市民,給我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今次,我團一行共十一人代表中文大學新亞書

院前往台北,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同學一起就

r廿一世紀中國的教育發展」這一題目互相交流,雖

說這是一次學術交流,但在我眼中,這更是一次文化

之旅。在台北,文化的氣息滲入空氣,令你時刻都感

覺到她的清新。

香港及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專輯

P:06

6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4978) 的輔導長陳新安教授和楊惠民導師’其餘各人都懷

「過渡興奮」的狀態參加這次交流,可想而知,我

是多麼愉快了

五月廿-一

當飛機進入了北京的境域’我們一行十

一人

已經感到北京的天氣^乾燥。下機之後’北師大

郭老師和

一 11位同學又讓我們感到北京的熱情——為

們拿行李,沿路為我們介紹北京風物,安排食宿,

覽清幽淳樸的北師大校園。雖然才剛抵步,但我們

意吃過晚飯後到胡同走一趟,與北師大的同學共

了 一個漫長而漆黑的旅程。由這一晚開始,我們

認到,北師大同學和我們所建立的情誼是不盡不斷

五月廿三

——如同我們走在胡同上的感覺。 日

北京師範大學就這次交流特別舉辦

了 一個開

禮。主辦單位更為我們介紹了國內教育的狀況.,其

我們參觀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與他們的社會工作系

學交流,並參觀他們的校園和宿舍。晚上’北師大

同學為我們籌備

了 一個聯歡會,遊戲節目豐富,北

大的齊嘉同學為我們獻唱意大利民謠,香港的同學

特別獻唱

了 一首團歌,以謝北師大同學對我們的熱

招待

五月廿四

緊密的行程又開始了,一天之內走完故宮、

京圖書中心、宏偉的天安門、設備完善的北師大附

實驗中學、老舍茶館,總有點走馬看花的感覺,不

對於我這個北京盲來說,能一睹北京風貌,親身感

一下北京的地靈人傑,’累一點也是值得的

這一夜,大家感興忽至,回到宿舍後,由遊

到談天’由街上討吃的小童到中國的發展,由中國

教育到香港的教育,由六四到兩岸關係’由馬克思

義到資本主義,由自身的價值觀到生命的取向’我

幾位同學整整討論

了 一個晚上。誰想過,我們團內

有這麼深刻的交流呢

五月廿五

日 、

一大清早’北師大便請來蕭春教授為我們介

一下中國教育發展的一些新理念,同學都擁躁發問

可見大家對中國的教育發展都相當感興趣。下午’

們又到了北師大附近的一些景泰藍工場參觀,更購

了不少紀念品,不知你有沒有收到這些手信呢?

外’我們參觀了北師大附屬小學並觀看了由北京同

王遠所主演的話劇《愛的犧牲》’大開了眼界

五月廿六

這一天,我們到了教育部參觀。教育部為我

安排一個教育報告,讓我們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教

當前的狀況和發展中面對的困難。下午便是我們香

的同學交流報告的時候,北師大的同學對我們的報

非常感興趣,通過是次交流,對於香港的教育狀況

問題、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晚上,終於到筆者期待已久的王府井大街了

大街兩旁攤檔林立,各式小食,應有盡有,羊肉串

茶湯、炸雪糕、爆肚、羊雜碎、螺子、蛇猛……令

者大開眼界。之後北京的同學帶我們到

r北京第

徐文

言 我

有 個心願,就是對祖國多一點認識,多

點關懷。北京是第一站

這趟有幸隨新亞書院兩岸

一 一地互訪計劃到北

師範大學訪問交流’筆者興奮莫名

’ 一方面對是次

題「廿一世紀中國教育的發展」相當感興趣,另一

面對內地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好奇,所以這次交流

筆者的意義非常深刻。而且隨團的十

一 一人,除了領

香港及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專

P:07

(4979) 7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

街」去看工藝紀念品,感受北京先進繁華的一面。

五月廿七日

r不到長城非好漢」,難得一遊北京,怎可以不

到長城哩!我們走的一段是八達嶺段,雖然只是短短

的一段長城,可是我們一眾同學已累得叫苦連天。不

過,長城魅力沒法擋,各路好漢最終還是走完八達嶺

段’而且還對古長城虎視耽耽哩!噢,說漏了,你猜

我們當中誰走得最快?是陳新安教授呀!(事後檢討

是因為陳教授沿路沒有拍照,所以才可超越我們!)

昏巷良两窣大擎生交流舌勤拳2^

下午我們接著參觀十三陵,看看明代皇帝的古墓。我

們其中幾位同學更穿上古代皇帝后妃的衣飾拍照,多

神氣呀!

晚上我們在楊老師的安排下,一起探訪北師大

中文系的張銳老師夫婦,學習包餃子,張老師又為我

們預備了很多不同的小吃,我們個個都r吃頂」了

哩。在大家的談笑聲中,我們渡過了輕鬆愉快的一

夜。

五月廿八日

也許因為遊過長城的關係,各人都非常疲憊’

在往韓村河的途中,都在車上打瞌睡。韓村河是一個

現代化、企業化的農業村莊’其中有如「碧桂園」的

樓房、溫室培植、紀念館。下午我們到了抗日戰爭紀

念館和蘆溝橋參觀。面對國難慘況,大家都顯得•

然。

晚上,北師大的同學為我們準備了歡送會,一

同分享各自的感受,在齊嘉同學的歌聲中,田老師和

小黑同學的舞蹈表演助興之下,我們便結束了愉快的

1夜

之後,我們興緻未盡,大伙兒走到北京著名

酒吧街三里屯去看看北京夜生活的一面。你想知道喝

了酒的張家敏是怎樣的嗎?哈哈,問問我們啦。

五月廿九日

這一天,楊老師為我們聯絡上北京大學的中文

系王里嘉教授,帶領我們遊覽北京最高學府。北大的

山光水色,未名湖旁的垂柳,樣合了古典與現代的建

築物’氣派不凡,令我們不勝嚮往。下午,陳新安教

授和楊惠民導師分別回港或到北京其他地方。我們便

自行到圓明園和頤和園參觀,晚上再相約北師大的同

學來吃我們在北京的最後一頓晚餐。

後記

我有一個希望,希望可以再到北京走走。

短短的八天行程,北師大的老師和同學常伴左

右,還要多謝張銳教授夫婦和王里嘉教授的款待,令

我們這班過客親身領會了北京的人物風貌,都是如此

的親切。

在回程的火車上’我們看見黃河,望到長江,

還有我們心中縈繞不斷的人物風貌。我們都想念北

京,更想念北師大的同學,多希望你們可以早日到港

再聚哩!

P:08

(4980)

8

-新亞生活28 :

2(2000年10

月第十八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會議

「太極拳的科學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於2000年6月25

日至30日舉辦之「第十八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會議」

已經圓滿結束。是次會議的開幕典禮,假香港中文大

學教育學院舉行。並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新亞書

院院長及教育學院院長擔任主禮嘉賓。

「國際運動生物力學會議」一向深受世界各地學

界人士重視及支持,而本屆能安排在香港中文大學舉

行’亦是亞洲國家為主辦單位的首次,實有特殊意

義。為期6日的研討會’共有逾300多位分別來自38

個國家及地區的學者及研究員參加,反應熱烈。並邀

得超過15位國際知名學者作參加專題演講,包括西

澳洲大學艾略特教授、澳洲體育學院梅遜教授、匹茲

堡大學胡流源教授等,陣容鼎盛。

研討會共分八節,各與會學者圍繞運動創傷、

人體動作電腦模擬、運動動作最佳化、肌電圖像分析

研究等不同課題的最新發現作廣泛討論。是次會議不

但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加者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

機會,還促進運動生物力學對人類健康和運動科學發

展的貢獻。

是次會議其中一重頭戲是以「太極拳的科學研

究題的研討會,這亦是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紀

念的其中一個活動。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太極拳與

其養生之道在世界上刮起熱風’這次研討會除了與會

參加者外,還吸引到不少傳播媒介機構和太極愛好者

前來參與,可謂濟濟一堂。大家就有關練習太極對延

遲老化、防止骨質疏鬆、增進心肺功能及加強免疫系

統等問題提供各方面的意見’還邀得湖北大學體育系

程捍東教授作即場示範,這不但提高大家對太極的認

識,亦能創造一次國際級的學術及文化交流機會,實

在難能可貴!

事實上今次活動籌備近一年半,取得美滿成

果’端賴大學各單位及全體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會

議籌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洪友廉教

授說•.「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為能夠舉辦是

次盛大的國際會議,感到榮幸;同時’亦期望將來有

更多機會舉辦同樣具國際水平的研討會,讓世界各國

的學者有更多互相交流的機會。」

書訊:《易經的領導智慧》

本院成員、中大市場學榮休講座教授閔建蜀著

之《易經的領導智慧》,最近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

版。

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易經》最具挑戰

性,因為它不是以知識作為討論對象,而是以智慧

作為思維的中心。知識會受到時空的限制,智慧卻

具有永恒的性質.,知識是智慧的基礎,智慧卻是知

識的昇華。《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能得

以長期保持,理由便在於此‘

現代的組織,無論是政府組織,社會組織或工

商組織,都必然有一領導者或領導班子。領導者的

能力有高低之分’其中的分野不單源於其專業知

識’還得視其有無領導的智慧’能否在掌握時空的

條件下,採取適當的行動以促進組織的穩定發展。

本書首先詳細解釋了《易經》的基本概念(太

極,陰陽’五行)及其在管理學上的應用,然後剖

析整體、乾坤、中道幾個重要觀念。對《易經》的

核心思想——剛柔相濟觀,則逐卦分析其在六十

四卦中的意義’並闡述《易經》中倡議如和合、凝

聚、進展、退避等觀念的卦象和X乂辭,總結出一種

具《易經》智慧的領導模式,使《易經》的智慧能

得到充分的

發揮。本書

實為組織領

導者一本不

一可多得的開

夂吣•拓思維空間

T“?的參考書。

P:09

9 -新亞生活28:2(2000年10月

(4981)

典範的愛情、典範的婚

謹以此悼念唐謝廷光師

思入風雲,以夫子為天地。并蘭正清芬,自有琴書藝傳後

居常婉挽,奉良人作長兄。通幽明至理,共留盟誓緣續他

黎華

接到校友的電話,驚悉唐師母已於八月廿四

下午一時在九龍明愛醫院逝世,享年八十四歲,上

先師唐君毅先生辭世之日’為

一十

一 一年又六個月

二天

自唐先生逝世後的七、八年間,師母一直勉 。

悲懷,振發情緒,決心要以餘年歲月完成她那情分

醇勝過兄長的良人未竟志業。她商定幾名在本港、

灣和留美的後輩及弟子,分別擔承校閱先生的全部

出版的著述,並設法補錄從未發表過的演講和隨感

她自己則編整且謄鈔先生自大陸攜帶來港的日記冊

更添上居港

一 一十八載每天寫下的全部日記’進而整

先生寫給家人、近世學者、朋友及學生後輩的信函

本’林林總總,卷帙浩繁,最後匯成三十卷,公諸

間’定名《唐君毅全集》。在付印之前,又需與多

唐君毅全集卷二十

I

V

- f tiS: 印

有關的出版商交涉折衷,收回過往個別書刊的出

權,重新交付單一出版商出書。計自發起工作至全

成功問世日止,前後幾及十年

全集第

一 一十五卷,取名〈致廷光書〉,專載師

收存先生歷來寫給她的信函。它是全集中新添內容

瑰寶部分,分成上下兩篇^以結婚前後為斷。書

雖然全是單向式,我們仍不難從每通函件答語推想

母對先生提出的是什麼問題,但許多時候往往都是

生就一項問題所作曲折、綿密的理論發揮。單是起

的幾通就已播下今世典範式愛情種子,但在發芽®

過程裡,遇過許多阻礙,使

一 一人在歧路紆曲中飽嘗

惱0

I封情

唐先生寫出他第一封的愛情信,是正當「而立

之年。時維一九三八年’抗日之戰正酣,他任教四

華西大學,為了擔負母親生活和弟妹們的教育費用

還得兼教中學;師母卻剛入讀大學,經她大哥的介

認識,但雙方家長早就默認了他倆未來的姻緣——

一 一

人就在這基礎上開始作書信來往。由於各自忙於學

與教學’兩地又瞭隔,通信的幾年間’彼此相見的

會極少

在這個年紀的唐先生,早已自覺對他本行的

學有所見、有所立,因而自視不凡,不同於流俗,

與周遭人物落落寡合,不屑於入黨附派,認為自己

是個出類拔萃的文化創造者,他的價值「除了上

及歷史可以估定’現代人是不夠(資格)的。」他

求理想中的異性伴侶除了可以作情志上的慰藉外,

要在學問上給予扶持,從而使彼此都能成就更高的

值。先生這種近乎學究式的表現,在初階段難免一党

對方的抗拒。先生寫道:「通常人說愛情是自然的

不能創造的,我並不相信。」稍後,他對師母這

說:

r我當初並無所愛於你,我是愛我的愛情理想

我愛此理想之實現:•::但是我既以你為對手方,

便希望你能共同來實現此理想。」師母當時雖然

個大學生

’ 一時間依然難以適應這種說話,起初在

信裡的表現是冷冷地,缺少恰當的回應,後來還發

點脾氣。她在回信說,恐怕未必能達到對方的期許

勸先生另覓良伴。先生早先亦太不了解師母個性的

蓄與謙順,誤認為憂鬱、寡情。就在這個時候,先

母親卻又催促兒子早日完婚,還為他介紹另一位

士 ’先生對此也居然表示無可無不可,因為他已先

定師母已無意於己的。不過,他依然「堅守住

德」,決不先向對方負情

深深懺

這真是個凶險、艱難的局面——大好的婚配

看就這樣毀敗下去。後來,到底還是先生的反省、

察功夫給他匡救過來。他倆依然如常地交換每次洋

達數千言的書信,先生那種盤旋繳繞、說理無礙的

文形式的書信,終於慢慢地敲開了師母因幼年失母

早關閉上的冷漠、收敛心屝。她以後每次發一點

氣,提一點異議,他就仿如多發現

了 一番真理,一

P:10

-年唐君毅伉儷(婚前)攝於四川成都

10-新亞生活28:2(2000年10月

(4982) 寶藏,它令他開始真正了解伴侶自有的獨立和自尊

溫柔而又富同情的心性。從此以後’他在信中不住

愧疚先前的傲慢’懺悔說對真正伴侶以言辭做試探

怎樣的罪過。他又告訴她,他開始領悟論語中一句

r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註),」說他原先對伴侶作

向式的苛求,是怎樣的大大不該.,自己對人的安慰

貼還說不上,怎能望人如此呢?他還說:

一 一人中間

1切誤會全源於他沒有信心。

r不相信人是我最大

壞處。」因此,他進而勸她就眼前釀成的情感僵局

要對自己有過多自責,因為真正需要被原諫的就

他。先生說:

r的確,我的過錯比你多,因為你更單純

更純潔。而我的心理常常曲曲折折的,罪過永遠是

單純的多。」這樣的信函往復,整整經歷了兩年,

生終於說出了以下的一番話:「我想世間最可貴的

西只是道德與性情,最可愛的人應當是有道德、性

的人。婚姻的條件也應以此為主。…:.我的哲學告

我應當如是去擇配偶。….:我覺得在這一點無他人

及你,縱能及你,也無與我之歷史關係,所以從道

上來講,你成了我唯一的對象。」這番醒覺’仿有

年釋迪從菩提樹下站起的象徵意義。先生在信中的

斷自責和反省,決不是虛假或矯飾的。他不怕有

惡,他寫道:「我只有一點長處,即是我願意自己

錯。….:只有人才有過惡,過惡與善同時存在,善

所以成其善’即在能反乎過惡。」他後來經常對學

講超越,說:人有過惡而能改,即可以超越過惡

回到起

哲學家或多思慮的人,常會遇上

r理障」。人

理障所困,又要求

一 一通過它,過程中難免有苦惱

彷徨,甚至情緒錯亂、失常,還會無端痛哭。以上

的就是一樁小事例,他們

一 一人見面時,確然也哭過

次,但到底還是通過了,魚雁依然不斷。他們從此

到兩年前首次通訊的起點,有分別的是,他們已廓

眼前的迷霧,真正懂得去了解和認取對方的好處與

經過兩年多來由婚事以至家事在理智、情緒

動心忍性的艱苦經歷與反覆磨鍊,先生的著述如《

情之福音》、《人生的體驗》、《文化意識與道德

性》、《道德之自我建立》等,在以後的幾年間陸

出版。由少年男女的愛情而至諸如學術、文化在人

道德理性中的定位,先生此後再無猶疑。以下只揀

關愛情方面的提說一下

先生宣說:人可有對文化價值的愛’人可以

真善美世界,愛父母家庭,以至愛異性伴侶。愛是

元的。愛父母與愛伴侶原沒有不同,只是母子之愛

一塊血肉分為

一 一.,男女之愛是

一 一塊血肉求合一之愛

少年男女彼此藉身體^^囊的吸引愛對方,或為對方

愛,是為愛情之始,但愛不應就停住在這裡。他們

應將對對方身體之愛提昇,進而愛對方的整個道德

格。這就是愛情可以創造的道理。因此’夫婦間除

愛,還必須有敬。敬是講求

一 一人之彼此尊重。愛是

人格的合一;敬是保持兩個人格的距離。沒有兩個

立的人格,也就沒有兩個人格之合一。一對夫婦如

光靠皮囊的吸引——只愛對方的軀體’愛情是不會

固的’夫婦之道亦永遠談不到貞定

I

二II

一九四三年,漫漫五年的愛情長路終於走完

先生與師母結婚。《致廷光書》下篇所載的信函,

容換了新的格局和意趣。這時的信件,不再是長篇

說,而多是先生在國外參加會議,寫信回來報告生

狀況,甚至是微小意外等,例如:信件投郵前忘記

郵票,在旅館中遺失了護照,慶幸記住隨身擺帶

帕’每天沐浴多少次等等。此種訴說,依稀表現先

r孺慕」之情’這與師母在平居生活裡恆常以

師、兄長視先生,恰成一有趣對比。關於

一 一人婚後

生活,師母在信函上篇之末附有很長結語,有概括

追憶作為證詞:

r我們:::婚後共同生活’初初亦

不習慣之處’但你對我的愛是無微不至的。我感到

的愛有許多方面’除了男女之愛而外,我好像在你

裡得到

了 一種類似保育的愛,因為你念我是一無母

孤女,你處處體貼我,照顧我:•::總之,我整個

生命都給你的愛包裹著了。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

的人。....一九四九年,我們先後到了香港’……

P:11

(4983)

本院大事記

(200•年6月1日至8月31日 )

6月17至7月2日由藝術系主辦之「羅明珠、曾詠宇

作品展一北京畫院暑期進修計劃」假許氏文化館舉行。

6月28日本院校董會舉行2000年度首次會議,通過

下列人士出任本院校董,任期三年,由2000年8月1日起生

效:(連任)許國浩先生、梁英偉先生、蘇洪根先生及長原

彰弘先生;(新任)桂徵麒先生及李達三博士。

6月30至7月5日星加坡國立大學Prof.K.W.Lani蒗

校訪問,任本院明裕訪問學人。

6月30至7月4日及7月21至25日院長梁秉中教授

分別參加下列活動一以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管理委員會主

席身份,前往英國訪問下列機構:倫敦市中醫中藥研究所、

牛津市 Cochrane Institute 及英格蘭 Exeter 市 Department of

Alternative Medicine;又赴日本北海道大學探訪Prof.

Kaneda。期間,由輔導長陳新安教授署理院長職務。

7月8日新亞書院教職員聯誼會與體育部合辦「健康

生活同樂日」。

7月14至15日本院舉辦之「英語生活營2000」,學

員住宿本院宿舍。

7 月 17至26 日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之Prof. Ray

W. Guillery 及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之 Prof. Eric Glasgow

范校訪問,任本院明裕訪問學人。

7月17至26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及北京師範大學師

生數十人蒗校訪問,進行中港台三地學生互訪交流。訪問期

間除參觀遊覽外,各同學於七月二十四日舉行研討會,並發

表多篇與「教育」有關之文章。

7月24至26日由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本院贊助部

份經費之「新紀元傳播新領域」研討會,假中大祖堯堂舉

行。

7月30至7月5日星加坡國立大學Prof. K.W. Lam蒗

校訪問,任本院明裕訪問學人。

7月30至8月11日院務主任文直良博士休假。期間,

由輔導處游吳慧蓮女士署理其職務。

8月16至18日由中大建築學系及全國高等學校建築

學專業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並由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及香港

建築師學會協辦之「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假中大舉

行。本院金禧校慶基金贊助該研討會部分經費。

8月1 8至1 0月8日本年度「新亞書院概覽」於許氏

文化館舉行。

8月27至30日本年度學生會舉辦迎新輔導營。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11_

是一個大動亂,亘古未有,…•:在患難中我們相依

命,愛護對方,體請對方,互相容讓。無不以對方

心為心。你常說使我受苦,你心不安,但是我覺得

有一個像你這樣愛我的你’我是很滿足了。」先生

然離去了

一 一十多年,師母每天在靈前上香’經常感

先生的精神如在左右,有時在夢中見到他,教她讀

之道,還對她說,

r陰陽本是一體,是相通的,不

我在陰面你在陽面。

繼志述

先生逝世後不久,師母即著手編整所存的全

書函,公之於世,以另一方式完成先生在晚年寫自

的遺願。她說她相信先生是不會反對的。除了這份

作以外,她更抽空在新亞研究所教授書法,傳授

藝’多年下來,作育許多後輩。閒時又多番舉辦欣

會,組織書社和琴社,發揚藝術生活,擔任學生的

術顧問,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逐漸交卸職務,在

息影。每逢新年節日’師母在家接待鍾門拜候起居

學生,閒時亦樂意為他們題字或贈字。近一年來,

母健康才有明顯的退化’慢慢地對來訪者都無法辨

出來了。女兒和女婿因事業而經常留住外地’可幸

有一位異國忠僕,代替他們日常奉侍

明皿誓

記得當年師母陪侍先生在台灣治病,與癌魔

鬥,病情到了末期,無法可挽。他倆萬分珍惜這段

貞無瑕的典範婚姻,同時亦相信人的精神與心靈活

可以超越於現世的物質身體,永存於宇宙的大靈魂

中。因此,他倆在相互慰藉,悲痛難捨之餘,誓言

世依然結為夫婦!現在,師母遺體儘管化灰成煙,

房裡琴弦弛絕,筆硯塵封,我們於此誠心祝禱,願

他們的誓約有一天定會党現,為來世創造一段令人

羨的典範姻緣

(註)論語句,係唐先生一時误記。原文見《

庸》第十三章:「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

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

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

友,先施之,未能也。::

P:12

12 -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4884)

新聞傳播學院創院周年慶祝活 動

「l〖Ti乙元4專才番寺丨了令真^或」國際學術會議

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之國際大型學術

議「新紀元傳播新領域」於七月二十四日假中

文大學祖堯堂舉行。本院為其中的贊助機構。會議為期

三天,探討香港新聞自由問題及新媒體科技對傳媒業、

觀眾、商業及文化的影響。會議開幕儀式邀得中文大學

副校長楊綱凱教授主持,是次會議是中大新傳學院創院

三十五周年的其中一項慶祝活動。

當中國成為國際商貿及政治的主要參與者時,跨國

媒體不斷合併,市場導向漸趨劇烈’新媒體急速湧現,

國際間的傳媒生態正受到重大的衝擊,會議深入探討了

這些問題。

傳播理論與研究的新方向

會議首天的第一個環節由著名學者Everett Rogers

禾口James Curran就傳播理論與研究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方

向發表論文。在另一個環節「九七後的新聞自由」中,

香港大學法律系系主任陳文敏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

與傳播學院梁偉賢教授發要新聞界緘默?一九九 七

及其後」之論文,探討香港的新聞自由在九七回歸後是

否有收縮的現象。

新媒體科技

在上個世紀落幕前,新資訊科技的足跡已遍佈現存

的不同媒體。當新媒體及資訊科技不斷湧現之際’現存

的傳播媒介如何應變?這些改變將如何影響受眾?網上

新聞及電子商貿將怎樣影響大眾與傳播媒介的關係?正

當傳統媒體的全球化趨勢成為研討的焦點,新媒體作為

全球文化及商貿交流的情況也值得窺探。

在「新媒體科技」這個環節中,浸會大學新聞系李

月蓮教授及中大新傳學院蘇鏡機教授發表論文,題目

為:「電子報章上的電子商貿:走向伙伴合作的 模

式」。台灣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李秀珠教授也探討

網上購物與其受眾的關係。

會議還討論了傳播學的其他重要層面,包括:未來

的傳播學研究、傳播學教育的新方向及新媒體的生態環

境等。

其他應邀發表論文的國際著名學者包括:David

Weaver, Oliver Boyd-Barrett, Ito Youichi 等 °

Mi

P:13

(4985)

•取與創 新

華人建築敦育學術研討會

中大建築學系、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

員會主辦、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及香港建築師學會

協辦之「繼承與創新一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

已於本年8月16至1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 舉

行。本院也是這次會議的贊助機構之一 °參與的學者有

來自中國內地、台灣、星加坡、美國、瑞士及香港。

華人社會正朝向一個以科技為用、人文為本的新紀

元,建築教育亦處於一個關鍵時刻。如何培養既秉承中

華文化傳統之精髓,又迎合廿一世紀經濟及社會建設之

需求的建築師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使命。研討會的

目的在於為海內外華人建築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交流的

機會,共同探索建築教育如何培養高質素、富有創新能

力的人才的路向、教育內容、方法及策略。

築教r . &術研討

繼承與創新 CONTiNUITY & INNOVATION

fCE ON ARC.

香港中文大學李國章校長(左四)在開幕禮上與嘉赛及主持合$

這次會議的論題是:

一、教學思想與教學大綱

二、建築學中的學術研究及其對建築學學科發展

的影響

三、建築設計及其教授法的研究與實踐

四、人文和技術課程與設計教學的一體化

四位主講嘉賓分別為:中國東南大學鮑家聲教授、

瑞士蘇黎世科技學院Prof. Herbert E. Kramel,星加坡

RSP Architects Planners & Engineers (Pte) Ltd 劉太格先

生、夏威爾大學Prof. Raymond W.H. Yeh及中國建築學

會張欽楠先生。會議共有一百三十多位學者參加及近四

十位學者提交論文。

梁秉中院長在歡迎晚宴上致辭

13-新亞生活28 : 2(2000年10月

P:14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GEN1112「通識教育導論.

(2000-2001)

歎迎本院新成葛

於興中教授

楊傳智教授

左中教授

丨r. Muna Bhende

林嘉嘉小姐

呂烈丹教授

Prof. Y.M Mensah

黃能權教授

沈正弼教授

Prof. M.S. Madan

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藥劑學系助理教授

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訪問學人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二級導師

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會計學院訪問學人

會計學院副教授

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訪問學人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副教授

Ms. Tanya Y. Loh 英文系助教

Ms. A.M. Stenberg英文系助教

Mr. P.H. Shah 英文系助教

Prof. J. Adams 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周國強博士 ’ 管理學系一級導師

Dr. S.Foley 管理學系訪問學人

(4986)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L Objectives:

a) To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English

in a relaxed manner.

b)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native speakers.

c)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 in oral

communication.

d) To promot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2. Format of activity:

The workshops will take the form of small group

discussion over the dinner table. These workshops are

structured systematically to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each

other, to build up a group rapport and to learn social English

in the proper setting. Each time there is a guest speaker on

a certain topic.

To measure students' learning, pre- and post-tests are

to be administered. Students are asked to send in a recorded

tape of 5 minutes at the start and at the end of the workshop series. These will be compared to see if there is any

improvement in fluency.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treat these workshops seriously,

they are asked to place a deposit of HK$50 each session.

When they have joined 6 out of 9 workshops, a certificate

will be issued to the participants.

Period: Sept. 28 - Nov. 23

Day and Time: Thursday, 6:30 - 8:30 pm

No. of Hours: 18 hours, sessions

:NAC Staff Canteen (dinner)

;HK$50 per session

Students who have attended the course will get back

the deposit. Interested student may contact Miss Tang,

Dean of Students' Office or by calling 2609-7613 for

enrolment.

「新亞書院概覽」現於許氏文化馆舉行

展潮至十二十三丨3 ,欺迎參觀

14 -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週次日 期 題目 講者

1 15/9 (a)通識教育課程概覽

(b)理想U. Life由此起

黃榮春教授

學生輔導及

發展組

2 22/9 中樂一從本草到新藥開發 車鎮濤教授

3 29/9 香港報紙面面觀 蘇鏡機教授

4 13/10 中西詩歌比較 黃維傑教授

5 20/10 中西醫學比較 梁秉中教授

6 27/10 奪寶奇兵 張展鴻教授

7 03/11 戲劇123 蔡錫昌先生

8 10/11 中西總畫比較 莫家良教授

9 17/11 體驗建築 何培斌教授

10 24/11 基因改良食物的發展近況 辛世民教授

01/12 考試

丄 = 冓 題 口

P:15

(4987)

New Asia College, CUHK - Language Improvement Project

2000-2001 Autumn Activities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語文改善計劃

秋季語文活動(二零零零年九月至十一月)

為 鼓勵學生參加書院主辦之語文活動,從而提高他

們的語文水準,特建議給予參加者每項活動分

數,該等分數可累積作為參加暑期語文學習團(大陸及

海外)之遴選標準。

各項語文活動應得分數:

普通話文化工作坊

(2000年9月至11月)

一.提高同學對普通話的聽、講能力。

二.讓老師與同學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活動形式:

每次邀請香港或外地學者就中國文化問題,用

普通話演講約二十分鐘。學生用普通話提問及討

論。學生每次分成多個小組,每小組安排一位講普

通話的教師或研究生作輔導員。為了使學生與講者

及研究生有較長而又較輕鬆的接觸’演講及討論之

外,並安排晚飯方便繼續交流。

監察與考核:

須分別於首次出席及尾次出席錄音,藉供比

較。又每學期須最少出席六次或以上,才獲頒發蔽

晩上六時半至八時半

每週舉行一次,在星期一

25/1, 1/2, 15/2,22/2, 29/2

7/3, 14/3, 21/3,28/3

曰期如下

活動項目

普通話桌(每次)

普通話文化工作坊(每次)

英語文化工作坊(每次)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each session)

各項語文比賽(每項)

寫作、翻譯、普通話朗誦、英語朗誦比賽

暑期普通話生活營

暑期英語生活營

English Summer Camp

得分

普通話桌(2000年9月至11月

目的:

一.提高同學對普通話的聽、講能〕

二.讓老師與同學有更多交流機會

日期:

從9月21日開始,每週舉行一次,

在星期三中午舉行。日期如下:

27/9, 4/10, 11/10, 18/10, 25/10

1/11,8/11, 15/11,22/11

時間:中午十二時半至二時

地點:新亞書院樂群館雲起軒

內容及方式:

學術、文化、生活等各類話題。

參加者以普通話自由交談。

同學如有興趣,請往新亞書院輔導處報名,報

名時交按金,每次50元。出席後得領回按金°

同學如有興趣,請往新亞書院輔導處報名,報

名時繳交按金,每次50元。出席後得領回按金。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15_

P:16

1

6

-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

(4988)

第 屆中華傳統文化研修命 的舉行及緣起

海峽兩岸隔離數十年’ 一九九五年台灣素書樓

文教基金會兩位董事與全國高級中學校長委員會的幾

位領導,有緣在北京認識,交談中,雙方皆對中國現

代青年所具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感到關切與憂心,有

意攜手共同為此做番工作。一九九六年九月’素書樓

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傅百屏先生及董事錢胡美绮教授

(錢穆夫人),以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名義,假台北師

範大學,邀請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中等教育專家及中

學校長,舉行『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中華傳統文化

與中等教育研討會』。與會者皆大陸重點中學校長及

教育專家,由全國高級中學校長委員會理事長劉秀瑩

劉智輝

校長任團長,隨團還有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王文堪司

長和中國教育學會郭永福祕書長,可見大陸教育界對

這次研討會的重視。

「素書樓文教基金會」乃錢穆先生於一九八九年

三月在台北創立。錢先生創立基金會於一九八三年。

事緣先生于一九七七年夏,身染重病。翌年春,病稍

癒而雙目已不能見字。養病期間,先生以寫《師友雜

憶》一書遣懷。信筆寫出,需師母為之抄錄誦讀’再

逐字逐句加以修正’往往易稿四五次始成一章。此書

竟先後花費先生坑儷五年時間,始得完成。回念五年

寫作經歷’先生感懷國事’自念年事已高,望弘揚文

化之工作能永續推

動,遂決定以《師友

雜憶》一書稿費新台

幣十五萬元為始,此

後凡有稿費收入,皆

集存作為弘揚中華文

化工作之基金。

一九八九年初,

台北政府以社會創建

基金會過濫,教育部

有意將基金會創辦金

額,自新台幣一百萬

元提高至一千萬元,

其時先生坑儷數年所積稿費’尚不足一百萬元,惟恐

一旦政府一紙令下,多年計劃又將成空,於是湊足一

百萬元,作為永久基金,向教育部申請成立「財團法

人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先生坑儷因此事常在其當時

所居之「素書樓」樓廊上商議,乃以「素書樓」名之。

在『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中華傳統文化與中等

教育研討會』舉行期間’與會人士即有舉行文化研修

會構思,對象為中學教師,希望通過研修會,激勵老

師教授學生愛護我國固有傳統文化和固有傳統文化的

內在意義和價值,並能繼續發揚光大。接下來於一九

九七年暑假,在北京、一九九八年暑假,在山西臨

份’先後兩次為中學生舉辦r國學夏令營」,各方反

應良好,主辦人士受到鼓舞,於是有為中學語文教師

舉辦r中華傳統文化研修會」之決定,希望藉此聚

會,使兩岸四地的中學語文教師們,增進彼此的認

識’以及交換教學經驗.,凡此皆有利於教師們對祖國

傳統文化知識的加強與學養素質的提昇。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全國高級中學校長委員會

在廣州召開年會,有見於香港地利之優勢,決定第一

屆r中華傳統文化研修會」在香港舉辦,由全國高級

中學校長委員會副理事長聖公會曾肇添中學校長劉智

輝及新亞中學劉換英校長,負責統籌。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院長梁秉中教授聞知此事’立即主動表示贊

許。蒙梁秉中院長的大力協助,此次大會在香港得以

順利進行。「研修會」經費由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贊

助,又蒙香港崇正總會慷慨捐助港幣兩萬元,以示贊

同。而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院士、香港中文大

學文化研究所所長陳方正博士,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長王仲孚教授、台灣中興大學歷史

研究所曾祥鐸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會長羅國杰教授

P:17

(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共同學

部辛意云教授等,慨然應允擔任講者,

r德不孤,必

鄰」,信而有徵

「中華傳統文化研修會」於

一 一零零零年八月一日

八月七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人文館舉行。開

禮由新亞書院院長梁秉中教授、全國高級中學校長委

會理事長王本中校長、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傅百

先生及香港崇正總會黃石華理事長主持。大陸及澳門

面有25所中學老師及校長參加,台灣方面有5所中學

師及校長參加。學員來自四川、海南、黑龍江、山東

山西、江蘇、廣東、湖南、天津、北京、上海、廣州

澳門、台北,俱為當前重點名校中學,集兩岸四地教

精英於一方,固香港教育界一盛事也

主持講座有:王仲孚教授講題為「中學教學經

談」.,曾祥鐸教授講題為「中國歷史與文化」.,羅國

教授講題為「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特徵」、陳方正博

(4989)

講題為「學術、宗教與政治之間--談中國文化的問P

題」、金耀基院士講題為

r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

文明的建構」、辛意云教授講題為「繼承與發展--

國文化的特質」;以上講者皆國際知名學者,學識

博,業有專精,對問題分析入微’與會者莫不意會

馳,咸稱收穫豐富

各學員對認識傳統文化進一步有所肯定,亦提

寶貴意見,希望除講演外,能對如何直接閱讀原始

典,掌握大要,體現大義,亦有所研修。錢師母贈

每位與會人士錢先生自傳《師友雜憶》一本’並介

錢先生所寫有關如何研究歷史及如何讀《論語》的

篇著作,供學員參考

學員住宿知行樓’面對吐露港朝暉夕照,雲影

光,於一些久居內陸的教師而言’固是賞心樂事;

兩岸久隔,能相處一堂’互相分享教學經驗,交換

學心得,亦屬難得時機。此外’兩岸的年青教育

工,因歷史、教育、社會及政

原因,分隔數十年,對中國傳

文化認識亦不盡同,今番可共

一堂,促膝長談,互訴心曲’

以消除以往隔膜,對中國前途

看法,或可達致共識

總而言之,今屆研修會意

收穫很大:對承辦者而言,其

不足之處’可作下次借鑑,學

們的意見’亦可供下屆參考;

學員的投入和反應’更給予我

極大的鼓舞。我們深深感到,

揚中華傳統文化,實我炎黃子

之責任,期望普天下有識者’

同攜手,宏揚此有意義之事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17_

P:18

18 -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4990)

Vagbhata's

AstMga Saiiigraha

The Compendium of Eight Branches of Ayurveda

•dby

Schola

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陳

梵文醫典素稱難治,問津者稀,然而彼能提供新材料,開闢學術

領域,故其研究意義不可謂不大。饒宗頓教授曾經指出,道教與印度

學的關係就是一個很值得硏究的新課題

印度古代醫學是東方醫學文化中最有特色與

系的一支,象印度河、恒河一樣源遠流長,是印度

化海洋中最綺麗的浪花之一。它千百年來呵護著印

各種族、各階層人民的健康與安寧。醫學在印度古

知識譜系中’佔一席之地。《大唐西域記》記載印

的世俗教育要求童子在七歲之後,學習「五明大論

(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其中

r

方明」就是有關

r禁咒閑邪、藥石針艾」的醫藥學

有人常把印度古代醫學籠統地稱作吹陀醫學

者生

A叩吠陀醫學,這是一個誤會。實際上,生命吹

(Ayurveda)醫學只是印度古代醫學的一個體系,

然它也稱得上是主幹體系,此外,還有印度佛教醫

娄拜: 的 支'

體系、「悉達醫學」(siddha)體系等。生命吠陀

源於吠陀文獻,但具體來源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

來自《梨俱吠陀》,另一種說是來自《阿達婆吹陀》

這兩部著作與《夜柔吹陀》、《姿摩吠陀》合稱為「

部吹陀本集」,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集成,時間最

的創造於西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地位類似於

國的《詩經》,但涉及的內容遠非《詩經》可比。

命吠陀是《梨俱吠陀》(一說《阿達婆吠陀》)的附

部分,也被稱為

r吠陀支」之一,但最原始的《生

吠陀》一書早已佚散。生命吠陀的主體則是後世以

部重要的梵文醫典為代表的體系。這三部醫典分別

遮羅_的《遮羅迹本集》、妙聞的《妙聞本集》、

拜塔的《八支心要方本集》。印度的醫典像其他

學、哲學作品一樣,在原作的基礎上,後人多有添

和註疏,不能看成是一人一時之作

印度佛教醫學是在生命吹陀體系的基礎上發

的,以佛教教義為指導思想,吸收了世俗醫學的臨

治療方法。嚴格說來,它不能算作一種獨立的醫學

系’但是,它又有著與生命吠陀不同的、鮮明的佛

理論色彩’所以,把它當作一種廣義上的、與生命

陀並列的體系。在南印度的泰米爾人中,還流傳著

北印度略有不同的醫學體系,稱為「悉達醫學

(sicldha)體系。這個體系有五百多本醫學著作,

五十萬頌詩歌組成,包括三千多個藥方,是一種以

學物質為主要治療手段的醫藥學體系,也是傳統印

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紙分。不過,在我國還沒有任

學者寫過一篇有關「悉達醫學」的研究論文

印度現存的大部分醫典是梵文寫成的,

r

醫學」著作多用泰米爾語寫成,少量的有佛教相關

醫典使用了粟特文、于閬文等中亞

r胡語」。正如

學史家溫特尼茨所說,梵文在印度醫典中的地位就

同拉丁文在歐洲醫典中的地位。我們認為,研究印

梵文醫典除了研究印度醫藥學本身的發展進步之外

在拓寬和擴大印度文化的研究範圍、清理佛教醫

(特別是中國佛教醫學)的源頭、開拓中印文化交

(特別是中印醫學交流史)的新課題、以及深化敦

學研究等方面均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拓寬印度文化的研究範

印度古代醫學常分為八個方面,即「八分

方」’用現代術語來表達就是:治療頭部疾病、身

醫方、治療創傷、驅邪除魔、解毒、童子醫方(包

婦產兒諸科)、長壽之術、強精壯陽術。梵文醫典

非單純的醫藥方集成,而涵蓋了印度文化的諸方面

內容。印度人重文輕史,沒有中國《

一 一十四史》這

的歷史記錄’因此’研究印度歷史就沒有可靠的紀

材料。梵文醫典也沒有準確可靠的紀年,但是數量

繁,內有豐富的社會史材料,從中可以開闢出醫藥

技術史之外的醫學社會史研究的新方向。從社會文

史的角度入手,來看待印度的翳療問題,並擴展到

度生命禮俗史的研究’必定能開啟一個新的領域。

如,《遮羅逝本集》、《妙聞本集》、《八支心要

本集》、《醫理精華》等醫典中均有童子方的專門

P:19

(4991)

陳明博士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19_

述,其中對婦女的婚嫁、生育、求子、保胎等方面

規定,既重現了當時的婦女生活片斷,也反映了對

女和兒童的生命關懷的歷史變遷’可為研究印度婦

史提供第一手的最佳材料。再者,這些醫典記錄了

多涉及醫療的民俗資料’能夠打開印度民俗學研究

又一扇大門。因此,如能將這些醫典融入到印度古

的社會日常生活當中,就能收到立體化的研究效果

(II)清理佛教醫學的源

宗教常常自稱有「治病救人」的意義,對醫

較為重視。佛教亦不例外,佛陀有「大醫王」之稱

其教義則比作能解眾生身心之毒的「阿_陀藥」。

教最基本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理論就有印度

學的影子。在佛教各語種的大藏經中,有不少論述

者涉及醫學的佛經。《大正新修大藏經》中就收錄

漢譯的涉醫類佛經’有《佛說佛醫經》、《佛說療

病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

一切疾病陀羅尼經》、《逝葉仙人說醫女人經》等

中國佛教醫學來源於印度佛教醫學,自不待言。而

研究佛教醫學,勢必做到溯本清源,才能言之有據

漢譯佛經中的醫學術語(包括藥名與疾病名稱)有

多是音譯的’其音譯從漢魏六朝到唐宋又屢次變化

單從字面上看其意不明’還可能會把一物當成幾物

解。然而在梵文醫典中就可以找到對應的原詞,從

弄懂其原有含義。所以,單憑漢譯的術語做研究,

直比隔靴搔癢還不如,而利用梵文醫典就有事半功

之效

(

二 I )開拓中印文化交流史的新課

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密切,尤盛于漢唐之際。

界多關注其中的佛教、政治、文化思想等課題,而

醫藥學交流頗為忽視’存在著研究的盲區。而醫學

探討不同國家或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指標之

一 ’

所以,中印醫學交流史函待深入地開發。印度古典

學隨佛教流入中國,在中醫的醫理與治療技術(尤

是眼科)層面均有一定影響。要全面清理此影響所

生的S i:景、效能、變遷,就必須研究梵文醫典,才

將梵漢醫典進行細緻的、透徹的比較,對

一 一者的

撞、觉通、差異’才能了如指掌。饒宗頤教授曾經

出,道教與印度醫學的關係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新

題。這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比如,《太

靈寶元陽妙經》中有一段關於醫師出診所見預兆的

載,這是中醫與道教醫學從來沒有的內容。經考證

現,它原來篡改了佛經《大般涅槃經》的一段經文

而此預兆學說的根源是梵文醫典,它不僅影響了

教,而且在西藏醫學巨著《四部醫典》中也有所

映。梵漢醫典的比較也是一塊待開墾的處女地,若

從中印宏觀文化的高度來著手,意義將更重大。

外,印度醫學對西藏醫學大於對中醫的影響,在藏

大藏經中收有十幾部生命吹陀醫典的藏譯本’這些

是無法忽視的醫學交流資料

(四)深化敦煌學研

敦煌學內容廣泛,對跨學科的研究比較有利

我國學者經過一個世紀來的努力,在敦煌吐魯番漢

文獻研究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敦煌學

「吾國學術傷心史」(陳寅恪先生言)真正變成了「

國學術開心史」(饒宗頤先生語)。但在「胡語」文獻

面則遠遠不夠。敦煌曾出

土 一部梵文于闐文的雙語

典《耆婆書》、一部于閬文本的《醫理精華》,這

都是印度生命吠陀著作,在西域多種語言文化圈中

為流傳。《耆婆書》是以佛經中的醫王耆婆命名的

典’而有關耆婆的材料在敦煌的漢文寫卷、于闐文

卷和吐魯番的墓誌、梵文寫卷中都有記載,他還見

古代的正史史志書目和《千金方》等中醫典籍,綜

起來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敦煌學課題。但這必須以

文醫典為基礎’否則無法解讀《耆婆書》的梵文本

所有的研究就失去了根基。《醫理精華》不僅有于

文本,還有梵文本、藏文本、阿拉伯文本殘片、回

文本殘片存世,是印度醫學向外傳播史上的輝煌

子。利用《醫理精華》和《耆婆書》的多語種寫本

為解讀敦煌其他的胡語文獻也能提供有益的幫助

總之,我們必須使梵文醫典置於中印社會文

史的綜合研究之中,才更能凸現其意義重大。不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坐在冷板凳上學好梵文

才是從事梵文醫典研究的基礎。否則,一切皆是鏡

月、水中花而已

(編者按••本文作者陳明博士於本年六月至八

期間莊臨設於本院之「敦煌吐魯番中心」訪問。)

P:20

乾隆白地套藍玻璃

花弁紋瓶

右起:黃建平、修志明(90工管),新亞校友會正副會長。

修校友亦為「學長計劃」-籌委會成員’現職創業基金經理,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20_

(4992) 兩個玻璃展

同在中大文物舘舉

日期..2000年9月15曰至11月5

《虹影瑶輝——李景勳藏清代玻璃

內容•.展出約150件中國清代玻璃,有單

玻璃、複色玻璃、套色刻花、畫联鄉、描金泥

等玻璃器;器形多樣、色彩豐富、工藝精湛。

部分展品展示清堪工藝水平。此外,一些清代

期玻璃,反映西方傳教士的影響,而部分展品

屬民間作坊產品或外銷商品

《關氏所藏中國古代玻璃

內容:展出東周至明代的中國古代玻璃。

一 一百多項,大部分是用作個人飾物的玻璃珠

髮簪、手鍋等;又有不少日用器皿及隨葬品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

時四十五);星期日(下午十二時三十分至五

三十分);公眾假期閉館。免費參觀及錄音導

服務。另有專人導賞,歡迎團體預約

查詢•.電

話 2609-741

6

真 2603-5366

口火

m

(編者按:由今年新學期開始,本院與新亞校

會合辦「學長計劃」,歡迎本院一、二及三年級同

參與該計劃,申請表格可向院務室索取。本刊將陸

刊出各學長的介紹。)

當你提起黃建平(91化工)的名字中大人

其是田徑場上的健兒必定不會陌生。黃建平十分酷

長 跑

’ 一跑就跑足

一 一十多年,而且健步如飛’耐力

厚,曾在中大、新亞書院創下長跑紀錄’其中新亞

院千五公吸和五千公吸的紀錄更一直保持至今,峻

不倒,可想而知,黃建平創出的成績殊非簡單

黃建平自中大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是當塑

硬料銷售員,經常往外奔走與客戶接觸及傾談生意

r學長計劃」肖f

與很多化工業的供應商、工程師及採購人員建立了

切的關係。其後,他先後在化工業當了幾年銷售

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供應商及工廠的要求瞭

指掌。當時,他曾經反覆思量,單靠幫公司打工不

有所成就,於是毅然決定自行創業,創辦了新亞

r皆能」公司。他回想當年建立的人脈關係,竟成

了他今天創業的重要基石

從他公司的稱號「新亞洲」,反映出黃建平對

校新亞書院矢志不渝的熱愛和擁護’就如他

一 一十多

熱愛長跑一樣。黃建平說:

r人生如長跑,透過長

的磨練’既可訓練持久的毅力和決心’亦令自己習

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甚至超越目標。

黃建平對新亞書院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在他

極參與校友會工作中。去年,他擔任了新亞校友會

會長。談到校友會工作,他說今年的

r重頭」活動

「學長計劃」’他說當年初到社會工作,因沒有學

提供意見,在旁指導,要花很多氣力才能找到事業

出路。現在書院與校友會合作的「學長計劃」,目

就是希望促進在學同學與校友的溝通及交流,讓他

分享學長的寶貴經驗,擴展視野,不單能於處事待

方面有所裨益,亦讓同學更早了解社會真實情況

「學長計劃」包括由書院舉辦茶會,安排同學

學長認識,校友會則在年中舉辦數個講座,讓參

r學長計劃」的同學出席。除以上活動外,學長和

學可以用任何形式,如電話,電郵等保持溝通

黃建平希望更多校友參與這個活動,使到計

能辦得有聲有色

學長介

P:21

(4993)

(92電子工程)多年來致力發展資訊廣播技術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21_

李丹陽,Ridiar

d

L

i (s電子工程)打從中

一 一、三年級開始,便愛上與電子技術有關的東西’

望有朝一日擁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意,創造一些能

善人類生活的技術產品’從而提昇人類生活的質素

今天他終於得償所願,創造及推動發展了�nvo.TV(§)

平台,利用Invocast(§)技術改寫了亞太地區電視

眾的資訊娱樂模式

李丹陽的成功並非一帆風順,其間所遭遇到

困難和障礙’也許是當事人才能深刻體會。主修電

工程系的李丹陽,初入中文大學的校園,感受到異

的壓力,系內同學盡是各中學的精英,正所謂藏龍

虎’競爭異常劇烈;更不幸又遇上父親患上頑疾,

要他的悉心照顧,有一段時間他幾乎被迫停學,全

他極度堅強的意志,難關才一步一步克服,終於以

異成績完成了學業。回想畢業當年,他自言受到工

學院院長程伯中博士悉心指導’日夜在實驗室致力

究高速數據機,及後研究成功,並在美國德州儀器

司舉辦之設計大獎賽中獲獎。或許Ar^天聽起來’這

研究成果已是明日黃花,但在當時香港的資訊科技

尚未得到重視之際’這項科研成就確是一個突破。

問’沒有像李丹陽這種腳踏實地的科研成就,那能

生今天矚目的科技成果,造福人類呢!這項小小

就,也令李丹陽初嘗成功的喜悅

透過程博士的推薦,李丹陽認識到當時還未

美國上市的駿昇公司的創辦人曹家昌博士,該公司

使命在於創造新發明以改善人類生活,與李丹陽的

想不謀而合,於是便加入了駿昇,成為該公司電子

程人員。李丹陽娓娓道來當時的工作環境:「最初

在土瓜灣舊工廠大廈上班,工作環境雖然很簡陋,

為求提昇公司及自己的技術能力,每天與同事超時

作,甚至「通頂」,真有一年工作如過三載之感。

這種長期磨練更強化了他那種刻苦耐勞、拼搏奮鬥

無畏精神,成為他日後創業「吃得苦中苦」的一股

橫力量

其後,李丹陽被調派到駿昇設於倫敦之歐洲

部工作,以其專業技術協助當地的市務人員開發新

品。由於當地的同僚乃來自西班牙、意大利、英美

地,李丹陽和他們溝通日久,認識到不同種族、不

文化,大大擴闊了思想和視野。李丹陽懷緬當時的

作情況,儼如一個遊牧式專業人員,他經常獨個兒

德、法、芬蘭各地出差,儘管行程匆匆,風塵僕僕

創新不斷,方向不變」令李丹陽夢想成真劉礎

身懷

一 一、三部手提電腦及\\大堆不同國家的電話

頭,然而慣嘗艱苦的他,卻沒有一絲埋怨,反而深

獲益良多,並能領略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情。其間

他將工作融入生活,從生活又中尋求工作樂趣,他

去匆匆,又似乎樂此不疲。酷愛攝影及建築藝術

他,在三年歐洲的「遊作」中,累積的不只是一

疊的相片,還有那寶貴的異國經歷’和最難忘的

和情

從歐洲回來後,這個國際人又穿梭於台灣、

國大陸及香港’通過細心觀察不同地域及不同發展

段社會的人和事,分析不同的消費行為模式,李丹

深明生活資訊對消費者的價值,加上他對資訊科技

深入了解以及敏感的市場觸角,夥拍校友洪志輝先

及志同道合的師長、同事及校友等共同創造及發展

InvpTvf)平台,讓用戶透過電視接收各種各樣的

訊,隨後更得到法國和日本的基金投資,以及香港

台灣的企業支持,實現真正為人類創造家居資訊平

的夢想

要創造及發展一項概念產品’李丹陽坦言難

十分之高’科技之外還要財技及策略,很多事務都

要親力親為地不斷學習,對事物才能全面了解,融

貫通,使人與公司渾成一體’不過,他認為這番努

是十分值得的投資。而成功的關鍵是不怕捱苦’不

吃躬,心目中一定要有產品及服務的離型和定位’

上一班各擅勝場的聯盟伙伴的支持,成功就十分有

握。看來,這位年輕人,心思一點也不年輕’謹祝

事業成功’鴻圖大展

筆者簡介:劉礎元(90新聞及傳播)現任

跨國公關公司,專責財經公關工作

學長介

P:22

看_塞 五

貝 書 席 、

委 秘 主 M « S

黃石麥梁金朱陳文 梁

耀丹松偉聖嘉新直 秉

壁理威賢華濠安良 中

華史閔盧金霍 陳

巍怡建乃耀泰 維

中蜀桂基輝 鄂

胃榮吳陸李馮 張

淑潤奇國浩明 明

貞國 燊 文 W 遠

姚黃許陸李何 張

大乃正潤錫培 學

衛正德棠欽斌 明 .、

黃黃麥李劉 周

維榮肖潤可 文

樑春玲桓復 林

委秘主

員 書 席

,99 , 新亞生法28:1 (2000年9月 )

(4994)

閔建蜀潘偉

出版委員

•麥松

.文直

.院長(當然委員)

劉昌元梁偉賢盧乃桂陸國藥閔建

潘偉生湯復基華

巍 黃維

Robert Jones

a 一)院務委員會附屬委員

_ 、常務委員

游吳慧

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陳萬雄張展鴻張學明趙達榮李剛

陸德富文直良長原彰弘兒島慶

高美

慶 LynneNakano

梁秉

文直

巍 何培斌張明遠朱嘉濠金聖

劉可復陸潤棠麥松威閔建蜀黃榮

石丹理黃乃正黃維樑黃耀壁姚大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

^ 一零零

^ 一零零一年

院務委

口 cue合日暨各附屬委口目(合

及小組成員名

(一)院務委員

秘書:文直

委員:張學明周文林金耀基陸潤棠麥松

閔建蜀潘偉生許正德黃維

四、明裕基金運用委員

主席:梁秉

秘書:文直

委員:陳維鄂金耀基李浩文盧乃桂麥松

六、學生交流委員

主席:何培斌輔導

秘書:廖倩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良 張展鴻張學明馮明_何偉

呂自成華

巍 學生代表二

七、新亞\\日本大學交換生計劃委員

八、獎助學金委員

主席:朱嘉

秘書:游吳慧

I I、錢穆講座籌劃委員

主席:梁秉

秘書:文直

委員:張學明金聖華金耀基黃維樑黃耀

三、龔氏訪問學人委員

主席:梁秉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陳小章陳新安張學明陳維鄂張明

鄭覺仕劉可復李浩文譚少薇溫有

王卓_黃耀

學生會代表一人學生委員一

九、學生紀律委員

主席:姚大

秘書:聶家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院務主任(當然委員)陳

良 陳新

霍泰輝劉國強麥肖玲吳

奇 石丹

許正德董何淑貞榮潤國黃榮

學生代表

十、學生宿舍委員

.陸潤

.聶家

.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張明遠周文林何培斌劉昌元劉可

廖國棵石丹理榮潤

知行樓宿舍主

學思樓宿舍主

志文樓宿舍主

宿生會代表三人(每宿舍一人)

學生會代表

1 1

走讀生舍堂代表

I 、通識教育委員

主席:黃榮

秘書:廖倩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雅禮協會主任(當然委員)

委 秘 主

« f ffi

P:23

委 秘 主

員 書 席

委 秘 主

員 書 席

(4995)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23_

莊太量鄺覺仕沈梁鳳蓮梁偉

廖建強莫家良敖恒

學生委員五至十人

三宿生會委任代表各一人(共三人)

三宿生會遴選代表各一人(共三人)

學生會委任代表

學生會遴選代表

走讀生舍堂代表

十六、許讓成藝術交流委員

主席:梁秉

秘書:陳育

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藝術系系主任(當然委員)何培

高美慶(校外傑出藝術一人)莫家

十七、環境委員

主席:瑪明

秘書:廖倩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車鎮濤朱嘉濠李秀端林雲峰楊秀

學生代

十八、學生服務資訊科技委員

主席:張明

秘書:霍偉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錢穆圖書館主任(當然委員)

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王香傳先生(大學電算機服務中心)

新亞學生會兩位學生代

學思、志文、知行宿生會各一位代

新亞微型電算機學會兩位學生代

走讀生舍堂學生代表一

(三)常務委員會附屬委員會/

組成員名

一、校慶籌備小

主席:何培斌輔導

秘書:廖倩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沈梁鳳蓮教職員聯誼會代表一

校友會代表一人學生會代表

宿生會代表三人(每宿舍一人)

走讀生舍堂代表

餐廳管理委員會代表一

I I、雙周會小

主席:何培斌輔導

秘書:聶家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當然委員)

劉國強李潤桓梁偉賢石丹理許正

姚大衛學生代表二

三、許氏文化館管理委員

主席:梁秉

秘書:文直

委員:陳育強張展鴻何培斌李潤桓梁偉

四、新亞月刊諮詢小

主席:黃維

秘書:霍偉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

張學明梁偉賢蘇鏡機王卓

金聖

文直良院務主

院長(當然委員)

聯誼會主席(當然委員)

金耀基關彩華黎淑儀陸潤棠史怡

許正德蘇输機童元方黃乃正黃維

董何淑

黃乃

沈梁鳳

院長(當然委員)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陳志明張明遠張偉傑瑪明剑瑪統

林漢明李錫欽陸潤棠馬金順聶家

湯遠

十五、餐廳管理委員

主席:劉可

秘書:游吳慧

委員:院長(當然委員)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志文樓宿舍主

(由各宿舍主任輪流出任一年)

錢穆圖書館主任(當然委員)

陳新安陳維鄂張學明張明遠瑪明

金國慶劉昌元莫家良莫文光吳子

史怡中學生會代表二

十二、語文委員

主席:梁秉

秘書:黃維

委員..輔,導長(當然委員)院務主任(當然委員)

金聖華盧乃桂陸潤棠黃榮春蘇鏡

黃耀堃羅黎鳳

十三、校園文化生活委員

十四、體育委員

P:24

24 -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4996) 新亞校友會七月

一 一十九日舉行_ 盧達

「香港各行各業的盛衰」座談

自從亞洲金融風暴以後,世界經濟發生了巨

變化,香港人面對的困境也越來越大,我們面對的

單是港人,還有十數億內地同胞的競爭。如果我們

能洞燭先機,努力向上,一定為時代所淘汰

新亞校友會每年舉辦的周年大會暨座談會,

年於七月

一 一十九日舉行,邀請了多位資深校友及嘉

在會上談各行業的情況。除了會員外,也免費招待

屆畢業同學,為他們的發展方向提供極具價值的

訊,但遺憾的是雖經筆者努力推介,到會的應屆畢

同學還是只得幾人

地產及投 。

這次座談會由資深校友香樹輝先生主持,他

富的閱歷及學識使座談會生色不少。從事地產代理

一 一

十多年,現任長安地產董事長的王文彥校友慨嘆地

行業「人才凋零」’他說如果100分滿分的話,40

分便可以在這行業勝過很多人。現在入行必須通過

試,花費

一 二二千元學費及考試費,以及十多小時的

課時間,不少人對這小小投資也不願花費。故此新

行的少,員工頓成各代理爭奪對象。王校友請同學

慮加入這行業,一般從業員可以獲得百分之二十至

十的佣金,以及五千至七千元的薪金,故月入

二二

元並不是難事

誰說香港沒有人才,九

1 一年畢業的楊錚強校

已貴為高盛亞洲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他說相比

司中的歐美名牌大學高材生,香港的畢業生並不比

去。由於資訊科技發達,人才成為資訊科技公司羅

對象,因此投資公司為挽留人才,提供很多優厚的

利,只要擁有學歷,努力不慨,發展機會還是不

的。楊校友說這行不好的是工作時間很長,是名副

實的「七•十一」,沒有了私人時間。他笑說:「

果你入了行,結了婚繼續結婚’未結婚的不會

婚。

資訊科技及股票買

曾任新亞學生會會長、九八年畢業的高健

友,現任拉閱資訊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相信很多同

也認識他,近年在報章雜誌中也經常看到他的動向

他在高科技行業可說是高瞻遠矚,也充滿理想’為

打破大集團的壟斷’他與幾位同學合作,協助中小

企業建立Linus平台,解決購買高昂的軟件的困難

他又在WA

P Phone還未通行的時候,已開始設

W A

P Phone軟件的應用,為各大電訊公司提供軟件

一位與他合作的同學說:「我對高健充滿信心。」

月來,dotcom機構大量裁員,高健表示對他們的

響不大,他們從事的是infrastructure的工作’雖然

不到大錢’但總算

r穩紮穩打」。他對網絡行業仍

看好’認為目前的調整是健康的,逐漸地網業與傳

行業融為一體’將來發展會更為成功

現任匯豐金融証券亞洲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老實經紀人」姜國強校友,從事證券買賣已有

多年,見證股票投資的大起大落’他談香港過去的

券歷史,指出股票發展趨勢,讓人耳目一新。雖然

校友事業有成’但他不鼓勵同學晉身這一行業’股

經紀這行已式微,為何呢?兩年後佣金制度取銷,

靠手續費收入並不足以維持生計。他經歷無數次的

票風暴而不倒,他的秘訣是「貼市」’緊貼市場的

展動向,便可決勝千里

現任宏豐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的潘東凱校友

好讀書,短短十數分鐘的講話,介紹了兩本好書。

不是書呆子’懂得分析、結合書本上的知識’應用

投資方面、生活方面、做人方面。他說很多人抗拒

論金錢,但卻偏偏成為金錢奴線,每月只會看著薪

而盤算,甚麼也沒有;他認為做人不要持悲觀心態

要努力向上,凡事都有可為。香樹輝認同他的觀點

並補充說一位已去世的作家邱世文先生,香港大學

文系畢業,中英文優異’為了爭取更大的自由度,

考取了會計師資格,賺取了很多金錢,然後購買一

三千多呢的單位,其中很大部分作為書房’藏書量

人,然後每日上午工作,下午回家寫文、寫詩

教育及會

現任中大校友會聯會張煌昌中學校長伍德基

生’指出經濟好的時候,年青人不喜歡教書,經濟

好的時候’對教學卻趨之若鶩0伍校長認為教學必

認清自己的性格趨向和能力。他指出目前教師必須

合兩項條件,第一是語文能力,尤其是新入職的老

是否符合聽、寫、講的基準條件.,第

一 一是資訊科技

能力,目前教師不單需要懂得運用powe

r poin

t

重要是能自行製作學習課程光碟’以應付上堂的

要;但他認為教學最重要的是有愛心,樂於接觸人

了解青年人的訴求。現在推行的教育改革是培養青

P:25

新亞校友會部份幹事主持周年大會

(左起)陳儉輝、楊錚強、黃建平、修志明、葉永生

(4997)

耐顧難 举

m

座談會部份講者

(左起)伍德基先生、王文彥校友、香樹輝校友、潘東飢校友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25_

新亞校友會•年周年大

新亞校友會於本年七月廿九日假香港中環

憩道和記大廈三樓匯豐金融証券(亞洲)有限

司貴賓廳舉行周年大會

大會一致通過去年會議紀錄及過去一年的

政報告。主席黃建平向大會提交會務報告,指

過去一年校友會增加了30名永久會員及13位普

會員’成績理想。過去一年,最值得高興的是

友會在「新千禧中大校友日」競技比賽中贏得

場總冠軍

大會並通過下年度續聘任陳茂波校友為新

校友會名譽核數師。由書院及校友會主辦的

r

長計劃」,與會者一致通過推行這項計劃,校

會並成立專責小組,成員包括:黃建平、修

明、瑪健港、瑪德堅及黃春夢

「樂善勇敢」。因此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同時是

導他們如何成長,如何解決問題。在普及教育制

下,不少學生因家庭和社會問題的影響,背景複雜

所以老師必須掌握課室教學技巧,尤其學校不斷成

家長會,老師也必須面對社會人士及家長的關注

香樹輝笑言大學會計系招收的學生都是成績

好的,身為黃永善會計行合夥人的陳儉輝校友不敢

定會計系學生是否最優良,但他認為會計行業的出

是廣泛的。一間公司從籌劃、經營到結束,都必須

到會計師的協助。他說香港會計師由從前的幾百人

增加到現在已註冊的有萬多人,發展很快。他指出

計師對一間公司運作極為重要,例如會計師可以為

司節省龐大稅金等。隨著中國加入WTO,他對會

行業充滿信心

保險及旅

在一九九七年從加拿大回流的譚英士校友,

上經濟不景,找工作並不容易。他考慮了家庭的

要,選擇了保險行業。他看準政府在2000年推行

積金,同時看到香港人購買保險的比率偏低’與其

先進地區相距甚遠,所以他加入宏利保險公司,現

該公司強積金顧問。回流的第一年,為了照顧兒子

應本地學校的學習環境,他沒有全情投入保險工作

這兩年他開始轉攻強積金,根據資料顯示,目前香

只有百分之

一 一十五公司購買了強積金,因此發展的

間仍然很大

現任香港學聯旅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_樹繁

友,也和王文彥一樣,抱怨當老闆不易,這行業很

聘到優秀人才•,他表示這幾年僱員賺錢的比公司還

多,做領隊的除了有固定薪金外,還有貼士、購物

佣,所以收入可觀,近年甚至有人願意出錢帶團。

外旅遊業的機票旅遊顧問需求也大,沒有失業的

機’工作兩年薪金可達萬元。這行業最困難的地

是,你有甚麼新行線、新主意’很快便有其他旅行

推出同一服務,還比你便宜一二百元。不過現在最

的危機是IT潮,旅行社最大的成本是薪金、租金

廣告費,而現在的航空公司有百分之十生意來

internet,幾年後上升到百之五十,直接威脅代理

但他亦表示據統計,旅遊是下一世紀發展最快的

業,請人最多,因此如果有興趣旅遊,可考慮從事

行業

各位講者在時間的限制下,只能簡略介紹各 。

業的情況。但這些重要的資訊,使我們掌握了時代

脈搏、了解時代的轉變,將來必會踏上光明的大道

P:26

(4998)

※本院成員、中大外科學系教授潘偉生博士於七月

廿二至廿七日,在英國出席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Brain

Monitoring,並提交論文°

理學院

本院成員、中大生物化學系陳振宇博士於六月十

至十四日,在美國出席the 2000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並提交海報。

本院成員、中大統計學講座教授李鎮欽博士於七

月十七至十九日,在英國出席The 22nd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he Behavioural Sciences ’ 並提交論文 °

社會科學院

本院成員、中大建築學系助理教授鄭炳鴻先生於

四月三至四日,在廣州出席The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operation amo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u,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中大建築學系副教授林云峰先生於七

月二至五日,在英國出席The Millennium Conference on Passive and Low Energy Architecture,

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汪勇博士於六月

廿八至七月一日’在哥斯達尼加出席The Society

of Economic Dynamics Meetings,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梁永熾博

士及助理教授蘇鶴機博士於六月一至五日,在墨

西哥出席 The 5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並提交

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Dr . B.T.

Mclntyre於六月廿一至廿五日,在英國出席The

3rd International 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

Conference,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石丹理博士於

六月六至十日,在馬來西亞出席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趙永佳博士及導

師古學斌博士於七月七至十日’在英國出席The

12th Annual Meeting on Socio-Economics,並提交

論文。

本院三位同仁/校董於七月一日授

勳名單中,獲特區政府頒授勳章:

藝術系榮譽教授及敦煌吐魯番研究

中心主任饒宗頓教授獲頒最高榮譽的

「大紫莉勳章」。

校董會副主席唐英年議員獲頒「金

紫莉星章」。 :

社會工作系及本院前輔導長石丹理

教授獲頒「銅紫莉星章」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學術著作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講座教授金聖華博士著

〈文學翻譯的抉擇一高克毅先生訪談錄〉 。

香港:《明報月刊》,2000年6月,頁58-62 °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系助理教授童元方博士

撰寫之著作:

-‘O n J. C. Maxwell's Poetry: A Study of English

Verses Behind the Man of Electromagnetics' in

the Session 3P7 Electromagnetics Education

presented in PIERS 2000 -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July 5-14,

2000;

-〈論魯拜集的英譯與漢譯〉(Rubaiyat Andlts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夕卜語與翻

i睪》(Foreign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 June

2000, pp.11-19.

教學輔助單位

※本院成員、中大中國語文研習所高級導師 關 彩 華

女士於六月廿六至廿八日,在星加坡出席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cu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並提交論文。

26 -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P:27

(4999)

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文學院

※本院成員、中大中文系教授黃維樑博士於六月一

至二日參加香港大學主辦的《九十年代兩岸三地

文學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題為《重鎮•

財富•奇觀一香港專欄雜文的評價》的論文 ’

並擔任小組會議主席°黃教授又於七月廿八至三

十曰在蘇州大學參加《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國

際討論會》’以《文學的雅與俗》為題’發表論

文。並在會議中擔任小組會議主席。

※ 本院成員、中大英文系副教授Dr. J.B. Jackson於

六月廿九至三十日在威辰斯The Advisory Board

Meetings of WACRA ’並提交論文;又於七月二

至五日在匈牙利出席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 Method Research &

Application,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英語教學單位副教授黎鳳 娟 博 士

於六月十九至廿三日’在香港出席TheLT2000-

Quality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Innovation &

Reflection,並提交論文;又於七月十一至十四日

在新西蘭出席The 18th World Congress on Reading

,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現代語言及文化系高級講 師 陸 潤

棠博士於六月十五至十八日,在英國倫敦出席

The Harold Pinter Society Conference ’ 並提交論

文。

※本院成員、中大哲學系副教 授王啟義博士 於 六 月

二十至廿三日,在在捷克出席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Pragmatism and Semantics,並提交

5冊^^ o

※本院成員、中大哲學系副教 授王煌博士應 邀 於 六

月三日在貴州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演講《清初曆

算家梅文鼎對宋明理學、道佛兩教及風水命理的

態度》。

※本院成員、中大哲學系教授 劉昌元博士於 七 月 廿

二至廿六日,在桂林出席Th 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ymposium of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Marxist Aesthetics,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講座 教授金聖華博士應 邀

於七月十七至十八日,出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

術交流委員會、中國譯協社科翻譯委員會及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於北京召開之「兩岸三地人文社

科譯名研討會」,並在會上發表演講《從香港譯

名現狀看兩岸三地譯名分歧的問題》°

工商管理學院

※本院成員、中大會計學院副教授吳疏武博士於七

月十五至十七日,在英國劍橋出席 T h e 2nd

Globalization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財務學系副教授張華博士於 六月

廿八至七月一日,在希臓出席the 2000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副教 授

莫文光博士於八月四至六日,在美國出席Th e

ACME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acific Rim

Management,並提交論文。

教育學院

※本院成員、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副 教授洪友廉 博

士於七月十九至廿三日,在芬蘭出席Th e 5th

Annual Congres of the 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並提交論文。

工程學院

※本院成員、中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 授許建斌博 士

應邀於五月廿九至六月二日,在南京大學出席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erroic Domains

and Mesoscopic Structures,並在會上宣讀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訊息工程學系副教 授湯復基博 士

於七月十一至十四日,在日本出席 T h e 5th

Opto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並提交論文。

醫學院

※本院成員、中大社區及家庭醫學講座教授Dr . J.A.

Dickinson於七月二至六日’在澳大利亞出席The

6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General Practice and

Family Medicine,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中大生理學系教 授邱鄭秀文博士於 七

月九至十四日,在捷克出席The 12th European

Congress on Electron Microscopy,並提交論文。

新亞生活28 : �(2000年9 月 •27

P:28

姓名 級別/主 修 前往海外進修的海外大學

陳俊傑

陳浩暉

陳穎慧

張凱詩

張望

蔡淑汉

何啟雅

范昌輝

林句香

林秀儀

梁鎮邦

梁穎嘉

吳祝花

蕭詠然

戴佩玲

鄧康民

唐曉雯

姚穎謙

二/工商管理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anada

二/數學 Soka University, Japan

: / 翻 譯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二/會計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 / 日本研究 Rikkyo University, Japan

二/新聞與傳播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S.A.

-/翻 譯 Univrsity of California, U.S.A.

: / 人 類 Asia University, Japan

曰本研究 Ritsumeikan University, Japan

- / 日本研究 Kansai Gaidai University, Japan

“/ 日本研究 Kwansei Gakuin University, Japan

二/會舊十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S.A.

二/翻•睪 Georgetown University, U.S.A.

二/工商管理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S.A.

二/計量財務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S.A.

二/新聞與傳播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S.A.

二/會計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二/工商管理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翻譯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S.A.

一/ 日本研究 Osak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Japan

一/新聞與傳播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

: / 人 類 Asia University, Japan

-/翻 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二/工商管理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anada

: / 工商管 理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二/工商管理 University of Iowa, U.S.A.

『於、缺;li

I货輕.

上年度寐臨中大進修的部份海外交換生參與戶外活動

28 -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5000)

中大國際交換計劃處成立於一九八五年,旨

為大學員生提供國際及文化交流服務。其中一項工

中大國際交換計劃處宣佈

學生交換計劃(2000/0

1 )本院學生獲選名

前往海外大學進修,既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

學習和生活,又可修讀一些在本地缺少的科目並增

外語能力,增進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和世界市場

濟需要的認識,同時又可學習獨立生活和靈活適應

的環境,使自己變得更為成熟,這是一種很好的

是協調中大學生交換計劃,以及為中大及范校交換

提供服務。中大同學可透過該計劃前往與中大有聯

的海外大學進修一學期至一學年,而他們在海外大

所得到的部份學分也可計算在他們在中大的學分內

同學如欲申請,可於每年十月到該處申請(

址..聯合書院曾肇添樓314室.,電話:2609-7590)

申請者必須具備TCEFL證書或考試證。獲選同學

要徽交中大學費,宿則需視乎與中大交換學生計

協定的大學而定,部份同學或需徽付接待學校的

宿

費。本年度中大獲國泰航空公司贊助部分機票’這

機票將按同學成績遴選作為獎助。此外,同學必須

責個人安全保險費用。本年度本院獲選到海外大學

讀的26位同學為

P:29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29_

(5001)

些回憶:悼念莊申老

師 何碧

(編按:著名中

美術史學者莊申敦授

幸於八月十三日晚病

於台北,享年六十

•歲。莊申教授生於

京,從六十年代起任

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一九七八年九月,莊教授創辦

港大藝術學系,同時執教中國美術史課程,並開設

士及博士學位課程,直至八十年代中移居台灣。)

那天下午我在藝術系工作的時候,一位同學

訴我莊申老師已於台北病逝,我聽後不禁呆住了

記得去年開學,莊老師剛從台北到任,當藝

系的訪問教授,任教中國給畫史一課。這是我讀研

院的第一年,被安排協助莊老師使用課室的設備,

為他打印課堂筆記。莊老師很嚴謹,每次都會親自

筆記修訂多次才放心影印給同學。我聽說莊老師早

在港大任教時,每次上課時間一到他便把課室大門

上,遲到者不得內進。於是上課的第一天,我提前

到人文館的課室準備一切,戰戰競競地等莊老師

來。其實他的嚴厲作風早已改變了,完全沒有架子

我記得每次下課後,莊老師都會問我們是否有不明

的地方,如有問題可以到辦公室找他,或者在下一

上課時再作補充

莊老師從台北來港後’可能因為不適應香港

空氣,經常感到身體不適。但是仍然盡可能每天回

公室工作’繼續研究。每一天我經過他的辦公室都

看見他在閱讀或在整理資料。他不在辦公室的時候

我總會在圖書館找到他的縱影

那天我拿著莊老師有關廣東書畫收藏史的

作,向他請教與我的研究題目相關的問題。他看見

手上的書’嘴角流露著笑意地說:「你也參考了這

書嗎?」然後’他坐下來,頓

了 一頓,說:「那已

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語氣帶點無奈。那書讓他掀

了不少回憶。莊老師在六十年代末花了整整四年的

間寫成一部《王維研究》,可是這書原稿有大部份

外地被印刷廠遺失了,後來莊老師把已經排版和僅

部份結集出版在《從白紙到白銀——清末廣東書

創作與收藏史》之中’作為紀念。莊老師向我指

過後’叫我將來如有問題再寫信告訴他,他一定盡

幫忙

莊老師於十一月在中大主持 。

了 一次學術講座

那天晚上,很多莊老師以前的學生都前來參加。講

完結後,他們都擁到莊老師前面向他問安,氣氛非

融洽。時間彷彿為他們一直凝住,那一刻他們好像

然處於年青時的大學時代,正在參加莊老師主持的

會活動一樣

莊老師為了答謝藝術系的教職員為他籌備

座,特地邀請了我們共晉晚餐。這天晚上莊師母坐

我旁邊,她告訴我很多莊老師的往事。從他在美國

書的時代,來港在香港大學任教’至移居台灣的經

和他的心路歷程,莊師母都娠梶道來。記得將要散

的時候,莊老師笑著對我和師母說:

r你倆今晚談

不停,一定說了不少關於我的壞話了!」他這番

惹起我們哄堂大笑

本來計劃在完成訪問教授的任期之後繼續在

術系任教,可是因為莊老師身體狀況不許可而擱

了。他離開藝術系辦公室的最後一天,向我們每位

職員

一 一握手道別。那一刻,大家心裡都很難過’

為我們心裡都明白,這天跟莊老師一別之後,不知

否後會有期

莊老師和莊師母離港的那天,天空灰灰的想

下雨。往機場的途上,莊師母告訴我莊老師退休之

沒有精神寄託,生活好像失去了重心。這次來港再

任教給他很美好的回憶。可是每次莊老師一開始工

便樂此不疲,連自己的健康也完全忘記了。我看著

師母沉重的神情

’ 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車子

速地向機場邁進。到達機場後,天空忽然下起雨來

我們趕快地收拾好行李步入機場。這時莊老師手裡

著一卷直幅國畫’他興致勃勃地告訴我那是北宋郭

的山水畫作,原蹟不久前才被公開拍賣。每次莊老

談起關於中國藝術的事情’總是雀躍萬分,年青時

藝術的狂熱絲毫沒有減退,從他的神情和笑容,很

想像他是一位已經跟癌症對抗了十多年的末期病人

臨入鬧的時候,莊老師再次町囑我倘若在研究上遇

什麼困難,一定要寫信告訴他,讓他協助我解決

題。莊老師和莊師母跟我們道別後,便離去了。我

隔著玻璃幕門看著他倆的背影,這時,莊老師好像

道我們並未離去,竟再回頭向我們揮手道別。終於

他倆的身影在我們眼前消失了

莊老師在任的時候辦公室就在研究生房附近

每次我在工作的時候,偶然會聽見莊老師的咳嗽聲

在他離去後,一切也回復平靜了。我想,也許莊老

一生也太勞累了,應該是時候休息了。所以我寧願

純地相信,莊老師現在在這世界的另一端,保留著

率真的性格和滿足的微笑,安靜地睡著了

P:30

(5002)

新亞書院學系聯鉻人(2000/2001)

New Asia College Co-ordinators, 2000/2001

Faculty

學院

Department

學系

Coordinator

聯絡人

Faculty

學院

Department

學系

Coordinator

聯絡人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中國語言及文學

English

Prof. S.P. Fan

樊善標教授

Prof. Jane Jackson Medicine

Pre-clinical Studies

臨床前 1

Clinical Studies j

臨床 丨

Prof. L. Chan

陳良教授

Prof. T.S. Lee

Arts

火入

Fine Arts

藝術

History

歷史

Prof. K.L. Mok

莫家良教授

Prof. M.C. Lai

黎明糾教授

Pharmacy

藥劑學 1

_ 1

Nursing 1

護理學

子1芯讽?AIX

Prof. Z. Zuo

左中教授

Prof. M.C. Yam

任文中教授

Philosophy

哲學

Transaltion

翻譯

English Lanugage Teaching Unit

英語教學組

Janpanese Studies

B本石开究

Prof. C.Y. Liu

劉昌元教授

Prof. Y.F. Tung

童元方教授

Ms Neeraja Sharma

Ms Lynne Nakano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學

Biology 丨

生物

Chemistry |

化學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中醫學院

Prof. T.B. Ng

吳子斌教授

Prof. M.C. Fung

馮明剑教授

Prof. S.L. Lam

林鍚樂教授

Prof. C.T. Che

車鎮濤教授 11 '卞 K/ 1 乂 U

Modem Languages &

Intercultural Studies

現代語言及文化

Dr. Y.T. Luk

陸潤棠博士 Science

Mathematics

數學

Physics

Prof. K.S. Chou

曹啟昇教授

Prof. C.F. Lo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Studies

本科學

Accounting Studies

會計學

School of Hotel Management

酒店管理學院

Quantitative Finance

計量財務學

Prof. H.Y. Ngo

敖恒宇教授

Prof. Y.W. Wu

吳毓武教授

Prof. K. Wang

黃剥教授

Prof. H. Zhang

張華教授

物理

Statistics

統計

Environmental Science

環境科學

Food & Nutritional Sciences

食物及營養科學

Materials Science

羅志輝教授

Prof. S.Y. Lee

李錫欽教授

Prof. S.T. Lee

李秀端教授

Prof. G.S. Guldan

Prof. C.F. Lo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

Mathmatics Education

數學教育

Sports Science & Physical

Mrs. F. L. Leung Sum

沈梁鳳蓮女士

Prof. MM . Chiu

趙明明教授

Prof. Y.L. Hong

洪友廉教授

Ms C.Y. Chui

崔晶璧女士

材料科學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分子生物技術學

Risk Management Science

風險管理科學

羅志輝教授

Prof. H.M. Lam

林漢明教授

Prof. S.Y. Lee

李錫欽教授

院 C/ClUCdLlUIl

體育運動科學

Language Education

語文教育

Mrs. F. L. Leung Sum

沈梁鳳蓮女士

Prof. MM . Chiu

趙明明教授

Prof. Y.L. Hong

洪友廉教授

Ms C.Y. Chui

崔晶璧女士 Social

Anthropology

人類學

Architecture

建築學

tprof. C.H. Cheung

張展鴻教授

Prof. W.F. Lim

林雲峰教授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電子計算

Electronic Engineering

電子工程

Informational Engineering

訊息工程

Automation &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 &

Engineering Management

系統工程及工程管理

Prof. H.M. Lee

李浩文教授

Prof. J.B. Xu

許建斌教授

Prof. F.K. Tong

湯復基教授

Prof. C.K. Chung

鍾志杰教授

Prof. H.M. Yan

嚴厚民教授

Science

1 1 1

Economics

經濟學

Government &

Public Administration

政治與行政學

Scho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1新聞與傳播學

1 Social work

i社會工作

1

1 Sociology

社會

Prof. W.L. Chou

周文林教授

Prof. X.Z. Yu

於興中教授

Prof. Y.K. So

蘇_機教授

Prof. H.L. Fung

:瑪可立教授

Prof. H.M. Chan

:陳海文教授

30 -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P:31

(5003)

CONTENTS

'The Golden Jubilee Has Passed, Its Spirit, Forever' by

Prof. P.C. Leung

Puay-peng, the New Dean of Students of the

3 The Celebrative Activities of the 51 st Anniversary of the

College

4 Mainland-HK-Taiwan Student Visitation Programme

8 The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Book News

9 'In Remembrance of Mrs. Tang Chun-i, by Mr. Lai Wahbiau

11 Major Events

12 The 35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Communication

Fronti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

13 Continuity & Innovation : Chinese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4 Gener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2000-2001) / New

Colleagues of the College

15 Language Improvement Project - 2000-2001 Autumn

Activities

16 ‘The 1 St Workshop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Mr.

Lau Chi-fai

18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the Indian Sanskrit

Medicine Book' by Dr. Chen Ming

20 ‘Mr. Wong Kin-ping: on His Business and \"Mentorship

Project\"' by Mr. Lau Chu-yuen

20 Exhibition on ‘Qing Glass and Ancient Chinese Gold

Ornaments' held at the Art Museum, CUHK

21 ‘Mr. Lee Dan-yeung's Dream became Reality' by Mr. Lau

Chu-yuen

22 Lists of the Committees of the College

24 ‘Seminar on the Up and Down of Various Sectors of

Business' by Mr. Lo Tat-sang

26 Academic Activities

28 2000-2001 List of Exchange Students of the College

29 ‘ In Remembrance of Prof. Zhuang Shen’ by Miss Ho Bikkee

30 College Coordinators for 2000-2001

MAJOR EVENTS

(From 1st June - 31st August, 2000)

June 17 - July 2, The Exhibition \"Works by Law Pik-chu and

Tsang Wing-yu -- Beijing Art Academy Summer Training

Programme\" 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June 28. The 1st (2000)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College was held. The following persons were reelected/newly-elected Trustees of the College for a term

of 3 years w.e.f. Aug. 1, 2000: (Re-elected) Mr. Hui Kwokhau, Mr. Charles Y.W. Leung, Mr. Anthony So Hung-gun,

Mr. Akihiro Nagahara; (Newly-elected) Mr. Randolph C.

Kwei, Dr. Li Dak Sum.

June 30 - July 5, Prof. K.W. Lam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visited the College as 'Ming Yu Visiting

Scholars'.

June 30 - July 4 & July 21-25, Prof. P.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participated in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visited in

the capacity of Chairman of the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CUHK, the British

Medical organizations; Visited Prof. Kaneda at the Hokaido

University, Japan.

July 8, 'Recreation and Fitness Day, 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Staff Association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July 14 - 15, Summer English Speaking Camp was held.

July 17 - 26, Under the HK-Mainland-Taiwan University

Student Visitation Programme of this year, groups of

students & staff fro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visited the College.

July 17 - 26, Prof. Ray W. Guillery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edical School and Professor Eric Glasgow of

Monash University visited the College as ‘Ming Yu Visiting

Scholars'.

July 24 - 26, 'The 35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Communication Fronti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

organized by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as held at the Cho Yiu Conference Hall.

July 30 - Aug. 11,Dr. Peter J丄.Man took leave. During the

period, Mrs. Winnie W丄.Yau served as Acting College

Secretary.

Aug. 16 -18, 'Continuity & Innovation : Chinese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was held.

Aug. 18 - Oct. 8, The College's Exhibition ‘New Asia Profile'

of this year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Aug. 27 - 30, The Student Orientation Camp, organized by the

NA Student Union, was held.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31_

P:32

(5004)

脚 r /

• New Asia Life

食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lor^^^tin . Hong Kong 15th Sept.,2000

歡迎2000年新

本卑度迎新輔導營

(8月27至30曰)

新亞生活28 : 2 (2000年10月) -32 _

P:33

(5005) /H怀I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 0月) -33_

11

12

12

13

17

17

18

從柏林至悉E——城市如何面對歷史 林煥光

九九至二千年度「誠明獎」領受人讚辭/書訊

預祝首屆「學長計劃」成功 黃建平

同學們,你們是幸福的! 梁秉中

我眼中的香港教育 齊嘉

懷念唐師母 劉國強

祈禱 唐謝方回

藝術系師生消息

唐謝廷光師母事略 黎華標

跨越半個寶島•初探台灣藝壇 阿三

本院大事記/榮陞

首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賽果公佈

李柱銘、曾e成主講《香港政制之民主步伐》

「龔雪因訪問學人」袁良驗教授蔽校訪問

同學問我……「封聖」、「諾貝爾文學獎」 梁秉中

本院教師學術活動/人事動態/學術著作

本院五十一週年校慶暨獎學金頒獎典

民政事務局局長林煥光先生主

從柏林至悉尼—城市如何面對歷

多謝新亞書院的邀請。新亞是我一貫敬重的

府。新亞的創辦人如錢穆及唐君毅教授的著作我都

經涉獵,他們不單是學術界的大師,更重要的是,

們為香港學術界樹立了知識分子的風骨和典範,亦

新亞書院建立了獨特的風格

很少大專院校有校歌,新亞就有,而且是一

r重」的校歌(「千斤擔子兩肩挑」)。四年前,

在崇基學院畢業典禮上’以「問君愉快否?」為題

了 一次探討生命中「輕、重」的演講。今日,站

這一所甚「重」的學府之內,我倒想嘗試一下,以

個比較

r輕」的角度’講一點我在上任後,因公幹

到過的四個城市的一點感想

民政事務局的工作範疇包括文化與體育’而

這幾次的城市之旅亦與我的工作息息相關。這短短

個月內,我到過柏林、布拉格、塔什干及悉尼。四

歷史、政治、文化、經濟都很不相同的城市

柏林市的歷史不用多說,自1933

年Hitler

權’決意要把柏林建成為他的

r千年帝國」之都

後,這個城市就開始了她的半個世紀以上的噩夢

旅’直至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為止。今日,柏林

很難找到圍牆的影子。今日,柏林已重建了她的市

心。今日,柏林再次成為德國的首都。數以千計的

客,以超過一小時的輪候時間’排隊進入由Norman

Foster改建的國會大廈參觀。這個「非參觀不可」

新舊參半的建築物,絕對值得大家花時間去排隊,

f^J

m

新亞生活月

刊 一零零零年十月十五

一 一十八卷第

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院出

版 非賣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

P:34

ILJ

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 德國統新亞生活28:2 (2000年 1 0月) -2_

(5006) 慢慢仔細觀賞。她遠不止是又一件Norma

n Foster

建築藝術作品,而是體現了現代德國民主制度的一

殿堂之作。古典的原建築外牆之內,保留了當日蘇

佔領時所遺下的_繁彈痕及軍人的塗®。通透澄明

圓頂,象徵著現代民主制度下政府應有的透明度。

潔莊重的國會議事廳處於玻璃圓頂下’任由人民(

多的是遊客)從上俯視’象徵人民在上,.議事者在

的精神。議事廳旁的議員休息室,放著當年納粹年

受迫害的政治異見人士的資料冊’提醒了當代執政

不可忘記過去這個國會大廈的不光采歷史

但我對柏林最深印象的不是這個國會建築物

而是一個博物館,一個名為Jewis

h Museu

m ’尚未

放的博物館。雖然這個博物館內的展品全未裝置,

已局部開放讓人參觀。根據资《料介紹’這個

f不光

為了紀念猶太人在德國人手上幾乎滅種滅族

I經歷

而是展示猶太人在德國的一段漫長歷史的一所博

館。我強烈推薦大家到這個館跑一趟。這個博物館

在不大需要展品,她本身就是一個「很重、很重」

作品。沉重、苦難的感受以外,我想我深受感動的

柏林人能夠如此坦誠面對自己的過去,面對自己的

布拉

布拉格雖然距離柏林不?退,但觀感卻有很大

別。柏林由於

一 一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的猛烈《炸,及

軍入城前的飽和式炮轟,基本上柏林的舊建築已所

無幾。但布拉格之所以被稱為東歐最漂亮浪漫的

市,主要是因為她未經戰火洗禮,全面保留了中古

建築。走進布拉格就像回到歷史一樣,到處都足濃

的古雅氣息。八月的布拉格遊客多得可以,舊城區

處都是小販,但大部分小販

tK的都是票子:教土內

黃昏室樂音樂會、舊皇宮內的莫札特歌劇’各式各

的木偶劇等等’文化氣息多於商業氣息。舊城內大

場中到處都是東歪西倒,享一党陽光的遊客,廣場正

豎立著的是一組大型銅像,不是甚麼東征西討的

皇,也不是什麼捍土衞國的英雄人物,而是紀念一

十五世紀的宗教改革者ioh

n Hus。這個極受民眾

迎和具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改苹派傳教

士 ’最終遭受

統教會保衞者活活燒死於木架上。而他倡行的改革

宗教自由,亦在數世紀後才得以實現。布拉格人所

念的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難怪布拉格能夠出了像昆

拉這樣的一個出色作家,出了哈維爾這樣的一個詩

總統

。 .

但舊城區給我的印象不是最深刻的,最深刻

印象來自新城區的一個小小紀念碑。新城區毫不

亮:笨拙的建築物,了無新意的商店,凌亂造作的

圃充斥了整段大道。但無數的人來到這個小小的紀

碑’向兩個早逝的年青人致敬。他們是年「

拉格之春」事件時,以自焚抗議蘇軍入侵的布拉格

青人。我之所以印象深刻的是布拉格人能夠以恰如

分的方式表達了他們對這段沉痛歷史的哀悼。紀念

小小的,毫不起眼,正反映了他們要紀念的只不過

兩個極普通的年青人。他們不是什麼民族英雄’也

是什麼抗暴烈士,他們只不過代表了布拉格人當時

情緒,當時的反感。紀念碑雖小,但遊客一定找

到,因為碑上及碑旁堆滿的鮮花多得不得了,這些

不會是遊客的鮮花,因為附近並沒有小販向遊客

S

售。這些都是布拉格人的鮮花’布拉格人對當年這

歷史的表態

塔什

塔什干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是中亞五國

較具規模的城市。烏兹別克斯坦前身為前蘇聯共

_,獨立不足10年。塔什干卻是歷史悠久的城市

中國古稱之為石國或石頭城’為古絲綢南路的一個

要城市。塔什干建市於17BC,於七世紀併入唐朝

西

域版圖’其後阿拉伯人入侵中亞,於751AD,唐

遠征軍於大將高仙芝率領下’與阿拉伯聯軍大戰於

頭城外,結果唐軍全軍覆沒,自此中國歷朝勢

再不及於中亞(蒙古帝國除外)

P:35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月

) -35_

(5007)

六十年代大地震摧毀了塔什千的大部分建築

物’重建後的首都再也找不到一點點的歷史氣息。寬

閨的街道,呆板的建築物,城市平面而毫無特色’古

戰場遣跡亦難以追尋。但這個城市最令人感興趣的不

是她的城市建設’而是她的人種。肉眼所見,這是一

個真正多元種族的城市,除了大量的中亞不同族裔的

人外,竟然有為數甚多的韓國裔人,他們都是史太林

年代遭到強迫遷徙到塔什干定居的韓國人。

我想,這個城市一定有說不完的歷史故事’ 一

定有多姿多采的文化和血緣一乂流。究竟塔什千市民如

何去發掘和面對他們的歷史?我想他們還未有空間或

時間去開展吧?但終有一曰’當他們能夠仔細问顧過

去的話,我相信他們能夠更有信心地面對未來。

悉尼

悉尼不用多介紹’她是大家在近曰聽得®多,

看得最多的千禧奧運城市。我從未見悉尼如此漂亮

過,亦從未見采廣人比今日憂善,奧蓮肯豪悉尼

帶來外觀和設施的改進,而且對悉尼人的精神面貌都

催化了更良好的轉變。

與其他三個城市相比,悉尼的歷史短得多。

Captain Cook於1770年始發現悉尼今曰的港灣。澳

洲立國尚差一年才夠100年。但悉尼人同樣有如何面

對歷史的問題。我在一個晚宴上’恰巧坐於一個澳洲

國會議員隔鄰。在祝賀他們成功主辦奧運的客套話

後,我就著最近報章上看到的一幅圖片問了他一個問

題’誰知這個頗為隨意的問題卻引發了甚為敏感的回

應。這幅_片是一片藍天,一輛小型飛機在悉尼上空

喷了 rsorry」的字樣。這個「Sorry」是部分悉辰人

對澳洲土著說的,是為了藉著千禧奧運這次歷史性的

盛會,讓自十九世紀移居澳洲的外來者’為他們當年

對原居地的土著所做的種種不公平甚或暴虐的行為,

正式道歉,以平復歷史上的一個大創口。但政府卻不

表認同’他們認為過去的已屬過去,今日的澳洲人再

沒有必要為他們自己沒有犯過的錯失而致歉。

這場辯論觸動了不少悉尼人的神經,亦使我這

個無心的提問變成了極為敏感的對話,差點沒把這頓

晚宴的氣氛也破壞了!由此可見,每一個有歷史,有

靈魂的城市,都要選擇如何面對自己的歷史,而她們

的選擇亦反映了她們的集體反思能力,反映了她們的

自信心,反映了她們的文化。

一個城市,以至一個民族,假如不能認識和坦

誠面對自己的過去’就很難放下歷史的包揪,很難輕

裝上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開宗明義指出:

「凡對於已往歷史抱一種革命的蔑視者,此皆一切真

正進步之勁敵也。惟藉過去乃可認識現在,亦惟對現

在有真實之認識,方能對現在有真實之改進。故所貴

P:36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36_

(5008) 於歷史知識者,又不僅於鑒古知今,乃將為未來精

黑皿其一部分孕育與籍導之責也。

我想,城市/社會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

們一般人的通病就是:批判他人錯誤極為躍躍,評

自己過失則萬般迴避。比較極端的態度就是:「錯

不在己、過必諉於人」。而比較普遍的心態就是

「這都是社會的錯,作為個人我又何能扭轉大局?

講者簡介

林換光局

一九五一年在

港出生。一九

i四年畢業於香

..k^xHH大學’獲社會科

..學學士學位。

VH即加入政府部

政務職系’曾先後在當時的新界民政署签灣理

府、布政司署財政科,以及當時的環境科及行

立法兩局議員辦事處工作。林局長於一九八

八六年期間,任職政務總署,初時出任首席助

政務司,負責新界區的事務,後來轉任沙田政

專員。他於一九八七年在哈佛大學完成訓練課

後,返港出任布政司政務助理。一九八九年,

局長加入區域市政總署,出任副署長。一九九

至九三年間出任副公務員事務司,一九九三至

四年間出任副教育統籌司,一九九四至九六年

出任教育署署長,並於一九九六至11零零零年

出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他於

一 一零零零年七月

始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

不錯,個人力量往往在大氣候中顯得無能

力,但人之所以為人,與其他眾生的主要分別就是

人到底是有獨立的意志的。我常常翻閱一本小書,

一個經歷了納粹集中營而僥俘生存過來的猶太人

D r. Vikto

r

E

. Frankl,所寫的一本小書:

{

M

s

一 -

s

s

s

r

c

h

/

o

r

M

e

(

b

i

g

)

)我其中最喜愛翻閱的一段是這

樣的

「mvelythin

g

ca

n

b

e take

n fro

m

a

ma

n

hu

t

on

e thing

:

th

e

las

t

o

f

th

e huma

n freedom

s

-

k

) chss

e oncs attitud

e

in

a n

y g;ive

n

se

t

o

f circumstances

,

t

o choos

e ones

own

way.」

在集中營的日子裡,每一個人所能夠選擇的

極之有限,他們朝不保夕’無力改變任何客觀的

境。但他們還是可以選擇,可以選擇一種態度,一

作為有尊嚴、有愛心的人的態度。雖然選擇了某種

度與個人能否生存下去實際上並無任何關係。但這

選擇態度的自由在可行的情況下還是重要的。因為

Dr

. Frank

l

{

M

c

m

-

S

S

C

S

T

h

f

o

r

M

e

c

m

i

l

l

g

)結尾

中所說

「I

t

is tru

e tha

t (decen

t p>eop>le

) for

m

a minority.

More tha

n that

, the

y alway

s wil

l remain

a minority

.

And

y et I

se

e tlierein

th

e ver

y challeng

e

t

o join

th

e nlinority.For

t h

e world

is

in

a

ba

d state

,

bu

t everythin

的 wil

l becom

e still

worse unles

s eac

h

o

f

u

s doe

s his best.」 作 為「decen

t people」,我們中國文化人也有

少的榜樣。史學大師陳寅恪就是一個例子。新中國

立前’作為世界有名的學者,陳寅恪先生有充分的

會選擇離開’到外國大學任教,他選擇了留下來

1S3年,國家打算邀請他從廣州中山大學回到北

任教,並授以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名銜。

先生開列的首要條件就是:治學不能受政治左右。

果’陳先生終其生亦再沒有重返北京。他作了

I

個人能力範圍內仍可以有自由作的選擇

新亞書院的精神與這些「decen

t people」的精

是一致的:「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

生成。

同學若能夠真正做到有坦誠面對自己的胸襟

有充分自尊自重的心靈,大家才可以達到「艱險我

進,困乏我多情」的境界。今日僅以這一點點的感

與大家共勉

多謝

。 、

i 足

項 比 於

賽 九

結 月 本

果 十 院

如 五 創

下 日 校

:蠻辛

月 一

二 周

十 年

七 校

曰 慶

期 暨

間 孔

舉 子

行 誕

° 慶

各 祝

項 活

師 動

生 ,

耀

長 皿 不

比 於

賽 九

結 月 本

果 十 院

如 五 創

下 日 校

:蠻辛

月 一

二 周

十 年

七 校

曰 慶

期 暨

間 孔

舉 子

行 誕

° 慶

各 祝

項 活

師 動

生 ,

⑴ 老

師 成

比 於

賽 九

結 月 本

果 十 院

如 五 創

下 日 校

:蠻辛

月 一

二 周

十 年

七 校

曰 慶

期 暨

間 孔

舉 子

行 誕

° 慶

各 祝

項 活

師 動

生 ,

LK) K) 0 0 學

比 於

賽 九

結 月 本

果 十 院

如 五 創

下 日 校

:蠻辛

月 一

二 周

十 年

七 校

曰 慶

期 暨

間 孔

舉 子

行 誕

° 慶

各 祝

項 活

師 動

生 ,

曉 學 老

生 師

比 於

賽 九

結 月 本

果 十 院

如 五 創

下 日 校

:蠻辛

月 一

二 周

十 年

七 校

曰 慶

期 暨

間 孔

舉 子

行 誕

° 慶

各 祝

項 活

師 動

生 ,

P:37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37_

(5009)

九九至

1 一千年度

r誠明獎』領受人讚

誠明獎乃本院之最高榮譽獎,得獎人獲獎狀

獎牌各一,另現金港帶一萬元。獲獎者須學業成績

異(總平均成績不低於3.3)、品行良好、有傑出

學術表現,以及熱心社會服務或具超卓之領導才能

應屆畢業生獲優先考慮。九九至二千年度之獲獎同

為醫學院莊金隆同學及工商管理學院部碧靈同學

莊金隆同

成績卓越謙虛有

莊金隆同學自中學至大學,一向成績斐然。

學會考九優一良,高級程度考試三優

一 一良。醫學

五年十七科之中,十五科皆考獲甲等,五年級內

科均成績優異,並且先後在四、五年級年終臨床

試時,榮獲最佳成績、獎學金及金牌。這一系列

優異成績,充分證明他天資聰敏,學習時能融腫

通。在科學知識、醫學知識及臨床的具體應用,

礎的文字表達及口試的應對,與病人溝通的技巧

多方面均能掌握,全面發展。更難能可貴的,是

能毫不鬆懈,毫不自滿,勤力向學,持之以恆’

且能適應不同階段的學習方法和要求,以致能在

學、臨床前期、臨床期各階段均能名列前茅

除了學術的成就,莊同學也很有音樂天份’

學時期一直有參加校內歌詠團。此外他也活躍於

他課外活動,為電腦及科學學會副主席,也參與

會服務,在九龍醫院紅十字會圖書館擔任義工,

考獲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銀章

醫學院的忙碌生涯和與大學校園的分隔,雖

減低了他參與課外活動的時間和機會,然而莊同•

仍積極參加中大學生歌詠團和醫學院基督徒團契

他也加入了亞洲醫學生協會,代表香港醫學生前

上海醫學院交流

在人際關係方面,莊同學並沒有因學業成績

人而自傲,反而謙虛有禮,對老師非常尊敬,對

學非常友善,在學業上盡量幫助有需要的同學。

對病人也無限關懷,盡量學習去體會及處理他們

心的痛苦。在會見「誠明獎」遴選小組時,他充

流露出他熱誠服務病人的意向

莊同學能成為「誠明獎」的得主’實在可喜

賀,也是醫學院老師與同學的光榮

在此謹祝莊同學能秉承醫學院基督徒團

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團訓,作個有愛心及能幹

好醫生

願書院、學院給你的最高榮譽,不單是加添

頭頂的光環,或只是成為你履歷上的另一項成就

而是為你帶來更大的動力’去作一個「誠摯求真

明道待人」的醫生

(此讚辭由社區及家庭醫學系陳兆儀教授撰寫)

鄧碧雯同

品學兼優熱心服

鄧碧雯同學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生,她在

業、課外活動及社會服務各方面皆表現優異。鄧

學以中學會考六優三良及高級程度考試三優三良

績考入本院工商管理學院。大學四年(她曾往美

北加羅連納州立大學交流一年)亦能保持優秀

績’歷年學年積點保持於三點五以上水平’名列

院優異生名單及獲頒多項獎學金。鄧同學本年以

等一級成績畢業

鄧同學不但學業成績優異,她在課外活動及

會服務也非常積極和有特出的表現。部同學相信

為現代社會的學生’不單要追求卓越的學術成績

同時也應盡量參與課外活動和投入社會服務,才

真正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鄧同學的表現,

以說是新亞同學的典範

鄧同學在大學期間參與多項課外活動,重要

有:香港甘肅交流計劃、>1A青年領袖計劃、外

訓練、日語演講比賽、背囊團、中國就業發展獎

P:38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38_

(5010) 計劃、新亞書院與耶魯大學學生交流活動及中華

化事務管理精英培訓計劃等等

除此以外,鄧同學亦積極服務社會。她參與

社會服務有明愛社區服務、工商管理社會服務

(服務綜援家庭)及愛丁堡獎勵計劃(舉辦反吸毒

動)等等。鄧同學在課外活動及多項社會服務中

不單是參與者,更是活動的團長、副團長、聯絡

及擔當領導角色,充份表現了鄧同學的領導才能

從鄧同學的學業、活動及服務表現,均達卓

的水平,她獲得書院最高榮譽「誠明獎」,實是

她各方面優秀表現的認同。我們謹祝鄧同學百尺

竿

頭,更進一步

(此讚辭由本院高級院務主任文直良博士撰寫)

0

W

W

0

「stsM」、新亞書院校友會主席黃建平

_ i1

今年初

新亞書院和

亞書院校友

開始籌辦

r

長計劃」,

近半年的

釀,「學長

劃」正式於

學年推出

參加「學長計劃」的新亞學長,絕大部份畢

了十年以上。年份上跨越了六十、七十、八十和

行業上,來自公務員、法律、紀律部隊、金融、

十這四個「十年代」’足以見證香港近代的演變。 保

險、貿易、教育、旅遊、運輸、醫療及資訊等等

足以涵蓋各行各業

最難得者,是所有學長都有一顆服務的熱心

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參與書院和校友會的活動,幫

母校的發展,給在學師弟師妹帶來有建設性的意

和靈感,同時欲瞭解年青一代的想法,從中得益

互補所長

在同學方面,「學長計劃」是一個難得的活

及學習機會。藉此將同學的視野由書本、課堂、

宿

舍、校園擴展到各行業、社會、地區以至國家。

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你可以聽取社會中人的見解

感應時代的脈搏。透過「學長計劃」安排的活動

同學有機會學習與人溝通的技巧,有機會練習待

接物的方式。如果要為將來的事業發展作準備,

學可以通過

r學長計劃」接觸到心目中該行業的

長’及早獲取有關行業的訊息,早一步做好預備

作。事實上,大部份同學畢業後即投身社會工作

先建立人際關係網絡,對日後發展定有正面意義

今年是新亞書院五十一周年校慶,校慶主題

「新伙相傳」

’ r新伙」者,新亞人也。希望新亞

長能將寶貴的工作和人生經驗傳給師弟師妹,亦

望同學積極主動聯絡學長’體現新亞人薪火相傳

理想。在此謹祝母校創校五十一周年,承先啟後

與時並進!同時願首屆新亞書院「學長計劃」順

《翻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由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講座教授金聖華

劉靖之、林戊蓀合編之《翻譯教學研討會論

集》,最近由香港翻譯學會出版。一九九七年

二月’「翻譯教學研討會」在香港隆重召開,

引了來自中、港、台翻譯界的眾多知名學者與

論家參與。本論文集收錄學者專家在研討會上

表文章共三十篇。論文集共分五卷,分別涉及

譯教與學、翻譯課程設置、翻譯理論與研究、

譯實踐、口

譯 丨

五個範疇。

” •

文集對翻譯

學 ’:一‘.

者和專攻翻

譯 ,.

的大學生極

有 广

參考價值

范仲沧:其人其

《范仲沧研究文集之一

《范仲淹研究文集之一》本年八月£香港新

洲文化基金會編印出版。本院成員金耀基教授

黃維樑教授有文章編入是書。金氏文章為《范

淹——中國人格世界的一個範型》,黃氏文章

《對比•對聯•中國文化的輸出——讀〈岳陽

記〉隨筆》。一論其人,一賞其文。此書出版

為范止安先生,他是范仲淹後裔’近年致力發

P:39

Seminar on ‘Europe in Hong Kong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is book, edited by Dr. Thomas Luk, Convener, Seminar

on ‘Europe in Hong Kong in the New Millennium,, was recently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It contains the speeches of the key speakers

on that occasion and a prefatory note to the vindication of the

commitment of the Department t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Europe.

The speeches of the five consuls-gcncral and the acting head of

the office of European Union contain astute and diverse concerns

and values in terms of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But viewed as

a whole, they manifest interestingly enough diversity within unity in a truly European

context, and shed light on how Europe perceives itself economically as well as

culturally. It is hoped that this collection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in enhancing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Europe.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39_

同學們,你們是幸福

的 院長梁秉

各位新同學、今天是我們第

一 一次見面,第一

在迎新營,大家都感到很愉快;第

一 一次是今天的開

禮’比較嚴肅

首先,我要恭喜你們在2000年加入中文大學

亞書院’你們比從前的、以

P

^^^的同學都幸運。第一,一千

才有一次千禧年,可遇而不

求。所有機構,包括大學都

^^新的安排。第二,幸運與新

有關。新亞是中大富有活力

書院’雖然資源有限,但舉

的活動不輕。新亞得天獨厚

校画風景優美,文化氣息

厚,校歌、孔子像、校歌鐘

將來的合一亭等在在顯示我

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發揚。

去兩年,我們完成了數十項

十周年慶祝活動,都是環繞

推動中西文化而進行。對於

校來說’五十年是重要的

子。一百年當然是難能可貴

但第一、

一 一代的可能不在

了 ’而五十年卻可以共聚

年代的同學,見證過去,前瞻未來。這方面的工作

我們在去年都做到了

新亞書院創校人錢穆、唐君毅提出了新亞

神,深得社會人士讃許。新亞書院歷來都重視新亞

神,它是我們的金漆招牌。可是,時間久了,大家

新亞精神卻陌生了。新亞書院的師生,特別是同學

感困惑:究竟新亞精神是甚麼?與我何干

踏入二千年,新亞五十周年過後,新亞精神

新獲得肯定,並有了適當的展現

二十一世紀’新亞精神體現在認識中國文化

融匯中西學術及服務社會上。金禧院慶的數十項

動,都展現了融腫中西文化與服務社會。各位同學

只要翻閱過去兩年書院舉辦的活動紀錄,對新亞精

自然了解

你們第三個幸運是當前的學生運動,正進入

潮。近來發生的民調事件,事情有點不可思議。中

四所書院都缺乏學生會,新亞同學對政治失去興趣

哪裡來學運高潮呢?香港從來沒有大學校長被迫

台’世界也是少有,這不是學運高潮嗎?香港大學

學關心校政、關心社會、關心祖國的精神,你們應

學習,但是你們必須以理服人’也不要忘記中國文

的包容、中庸之道。凡事均有正負面,你們必須充

掌握和分析;你們在爭取自由的同時,也要考慮對

人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然後才決定是否雖千

人,吾往矣

據說在港大的開幕禮上,學生會代表說出這

豪情的說話•.我們犯得起錯誤。的確,我們這些上

年紀、世故的學者,絕不能犯錯,因為不容改過。

學卻可以積極進取,錯了仍有很多機會改過。同學

敢作敢為的同時,若能及早養成思量、包容、全面

慮的習慣,應該值得驕傲

同學們,你們是幸福的。二十一世紀正等待

們為社會作出貢獻,你們必須充份利用新亞優越的

境和優良的傳統,努力學習

內地的教育

文化事業。

書共收錄文

二十六筒,

論范仲淹的

平事蹟,並

實景圖片數

幅,圖文並茂

P:40

- 8 - 新亞生活28:2 (2000年丨0月

(5012) 我艰中的香港教

育 北京師範大學、齊士

今夏七月份我有幸參加了題為《二十一世紀

國教育的發展》的兩岸三地大學生互訪活動。首先

由衷的感謝伍淑清女士的慷慨贊助,香港中文大學

熱情接待,以及所有為這次活動做出努力的人。我

分珍惜這次難得的交流機會’因為這不僅拓展了我

的視野’更為我們今後的工作和學習積累了寶貴的

驗和理論依據

在港的短短十天中,我們對香港的基礎教育

高等教育、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了大致的考察和

解,並及時的進行了探討和交流’這使我們對香

的教育狀況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得到

多啟發,同時又萌生了很多疑問’下面我就談一

我對香港教育的初淺看法

I 、香港教育的優勢所

從歷史上看,自十九世紀末,隨南京條約的

訂,西式教育首度進入香港。當時的西式教育無

比腐朽沒落的清政府主持下的科舉制要先進很多

事實上西式教育正是引發西方工業革命的重要原

一 ’而中國科舉制卻死死的禁錮了中國的知識

子,埋沒了無數人才,抑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以香港是中國最早接受先進教育思想而睜開眼看

界的地區之一。這就使香港的教育比起中國其它

區具有了先天優勢。在與中國傳統教育分道揚鑣

近一百年中,香港主要是模仿了英國的教育模式

這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由於

港特殊的歷史(作為英國殖民地被佔100年)導致

它獨有的文化背景。我曾經問過香港的同學,香

有什麼有特色的地方嗎?他們回答我是沒有,我

這可能正是香港的特色所在。試問世界上有哪個

方可以像香港這樣在不大的土地上和平共存著不

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文化背景的

元化與融合使香港不排斥或者說是習慣於接受外

新鮮事物,從中汲取營養,這就使香港教育本身

有了很強的適應性、廣泛性、綜合性

在經濟化社會的今天,科教作為經濟騰飛的

擎已經被廣泛的認同,然而雄厚的經濟基礎正是

育良性發展的堅實基石。眾所周知,香港是以經

繁榮著稱的國際大都會,這為香港教育的發展提

了很好的物質支持。在港期間,我參觀了香港中

大學系統工程系的電腦實驗室,先進的機器配置

良好的學習環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對這

切,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沒有巨額的投資是絕不

能實現的。而資金問題正是困擾內地教育的最大

題。隨著香港科技的更新發展以及經濟的高速

作’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巨大’這為香港

等教育的發展與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我從香

報紙上看到了有關高考的情況,發現為了滿足社

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香港的大學開設了副學位(

乎類似內地的大專程度教育)的教程’並獲得了

量考生的歡迎與響應,這說明整個香港社會都在

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努力。這對香港整體人口素

的提高大有益處,對經濟的發展更是良性的促進

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結果又是對教育的投資,我想

種良性循環會持續下去

在對香港的四所高校與一所中學的考察過後

我深深感受到香港政府和香港各界對教育信息化

IT推進教育的決心。我在讚同這種高_遠_的做

的同時’更佩服他們為此所做出的實踐。我認為

港政府與香港教育界所做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管香港政府在做出教育信息化的戰略決定後,並

規定具體實施大綱,但我想可以把香港教育界的

索歸結為以下做法’即投入巨資購置並建立一定

模、配置精良的電腦機房集中管理以供學生使用

並對學生的操作做出指導.、,另外使各種方便的諮

工具遍佈校園方便學生實用,為學生創建一個信

化的氛圍,再有就是建立方便廉價甚至免費的上

通路,使學生任意馳騁信息高速路的同時提高

r

絡操作技能。以上做法是香港教育實踐的成績’

內地教育部也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戰略思想,但以

地之大、投資之巨以及對傳統教學的冲擊……

施起來是困難重重,自不像香港這樣能夠立竿

影。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戴希立校長題

《香港教育改革》的講座中提到了終生教育的

念,這是目前國際上很前沿的理念,主要發達國

都在致力於此。因為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人的壽

將越來越長,目前對中老年的界定將被打破,人

工作壽命將延長,這就涉及到再教育、終生教育

問題。香港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極富遠見的看到了

一點’遠距離教育就是實行終生教育最有效的

徑,而香港公開大學所開設的遠距離教程正是這

有識之士實踐的成績’這說明了香港教育界具備

衛的教育思想,這對香港教育發展起到很好的指

作用

P:41

(5013)

兩岸三地大學生在香港參觀一所

新亞生活28:

2(2000年10月

) -41_

我從以上提到的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狀況、

技術支持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分析了香港教育的優

勢所在,但也要看到優勢背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凡事都是變化的,今天的優勢很可能成為明天的劣

勢。只有積極的探索和適應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

地。

上文提到香港在相當一段之間內採用的是西式

教育,並對現在的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那完全西

式的教育是否就代表先進?是否就適合香港本地的

情況?我想未必。西方發達國家在西式教育體制的

實踐不是完全成功的,比如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

J

道德教育不佳……這些都是導致西方國家社會問

題很難解決的重要原因。我想在香港實施西式教育

的過程中必然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香港政府似乎

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著手搞教育改革,但改革

後的體制是否就適合香港現在的情況,這還是個未

知數,況且教育改革對原有制度的冲擊到底有多

與前途蒙上

大?我想也很難說清,這就使香港教育改革的推進

了 一層迷霧。改革舉措之一就是語文基

準化考試,就我所知這項舉措的推行遇到了很大阻

力,這讓我對教育改革的力度與實施後的效果產生

了質疑。儘管香港政府遠見卓識的提出了教育信息

化的思想,香港教育界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實踐。

但我感覺缺乏統籌規劃,實踐中帶有盲目性,這很

可能造成資源利用不充分以及大量的浪費。

如果說香港的教育改革是一頭霧水的話’就讓

我們來看一看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香港教育狀況。

首先要認識到教育以人為本’無論是教授者還是被

授者皆是這樣,其中授業者地位尤為重要,這就涉

及師資培訓問題。就我所知香港沒有正規的師範大

學,只有一所年輕的香港教育學院,而香港的中學

老師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這使香港基礎教育

在最重要的一環上敗下陣來。在訪問一所中學時我

們參觀了他們對教育信息化思想的實踐,我們對他

們良好的硬件設施羨慕不已,但同時我也發現所謂

的師資是電腦廠家的維護工人,隨後我就此對該校

校董提出了疑問’雖然校董彬彬有禮的婉轉的回答

了我的問題,但我仍能感到香港的基礎教育缺乏相

應的軟件配備和師資培訓。另外由於香港多數中學

是私立的,使得香港基礎教育未能形成良性進步的

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在內地,

各市、區、縣都有自己相應的教育研究中心,專S:

研究教學,定期培訓老師’老師可以交流經驗、互

相促進,以提高教學質量。在香港眾多私立學校中

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內地各處都有實驗小學、實驗

中學,用來搞最新的教學實踐’並從中吸取營養,

為今後的教學改進積累依據,在數十年不斷的試驗

與改進中,內地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而香港缺乏

類似的實踐,使得教育改革缺乏依據,說到這,我

的話題還要轉會教育改革。我認為香港的教育改革

改的未必應是體制而應是更實質的東西’比如教學

內容::。體制改來改去對教育的實質影響不大’

反而會滯怠教學的進行。內地教育體制沒有多大變

動’但在教學內容等方面著實下了功夫,而且一直

在探索中尋找最佳的點。我覺得這是值得香港借_

的。

香港是文明程度很高的社會,因此教育作為頭

等大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我想在香港得天獨厚

的基礎之上,教育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更好的為

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發揮作用。

由於我以前對香港的教育了解不多,這次互訪

活動為期又短,沒能對香港的教育狀況進一步了

解,有些觀點還缺乏思考與論証,還請讀者能夠本

著理解的態度批評此文,多提意見,互相探討,共

同受益。

「學長計劃」成立典禮

本院「學長計劃」成立典禮將於

本年十月二十一曰下午三時假樂群

餘地下雲起軒舉行。

P:42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丨0

(5014) 懷念唐師

〔編按:本院創辦人之一唐君毅教授的夫人唐謝

廷光女士不幸於本年八月二十四日辭世,享年八十四

歲。唐夫人的喪禮已於九月九日在沙田寶福紀念館舉

行,院長梁秉中教授也為治喪委員會成員。新亞同仁

深表博念!本刊是期刊載唐師母一篇未經發表的作品

及近年的一些照片。〕

八月一 一十四日下午一時多,唐君毅夫人唐師母

逝世了。

八、九年前師母得了乳癌,得病時她也沒有告

知學生們,經手術及化療穩定後,需要定期見醫生覆

診檢查病情,同時吃一種國內生產的中藥’雙管齊

下,病情逐漸好轉。師母服用的中藥,是曾患癌症服

用後感到有效的友人介紹的,師母也把一個藥瓶給了

我,說如果他日有人需要,也不妨轉介。

師母覆診由每半月、一個月、兩個月一次,逐

劉國強

漸減為每三個月一次,每四個月一次,到每半年一

次,最後這次隔七個月,本應在今年十一月覆診。師

母平日無事便在家,甚少出外。近六、七年來,覆診

主要由我和菲傭陪同及駕車接送。早期李武功學長黃

樹志兄還沒有移民,常陪師母覆診。約兩、三年前,

我一次陪同師母看眼疾,師母已是八十開外的老人

了,醫生和她談話,還感K異,表示歎服老人家腦筋

清晰。近一年來卻不時有老人癡呆的徵兆。女兒安仁

姐及女婿在三、四年前回港設公司做大陸生意,也得

以侍奉師母,只是近大半年公司遷回美國,較多時間

在美。在港時他們沒有用車’故覆診時師母還是習慣

找我,我亦樂意為之,一方感到是應有之義’ 一方也

是順便探望師母,與師母相聚,也不是談很多的話’

她也從不問我研究唐先生的學問怎麼樣,書寫成了沒

有;有時師母會問問一些同學的情況’大概稍久沒見

了,師母也記念著同學的。年來師母多次提到如果

1949年不是王淑陶先生多次邀請錢(穆)先生和唐先

生來廣州華僑大學任教,唐先生也不一定來到香港,

也不一定有這麼多的著述’也要感謝王先生,也像冥

冥中有天意。

近半年來’師母身體機能衰退,漸走下坡,據

菲傭Louisa告知,師母進食須先把食物搗爛韻她才

能幌下。往日我去探望,師母還可以走出客廳與我傾

談。今年七月中去探她時,睡在床上已不曉得我是

誰。八月初再次探望師母,她的情況與上次差不多。

Louisa告知’照顧師母也越來越辛苦。Louisa跟師

母工作已十一年。Louisa告知她的兒女都碩土畢業

大學畢業了,她本也可退休不作傭人回菲,但師母以

前對她很好,師母也習慣她,生活上很倚賴她,她也

不忍心離開,也打算服侍到師母終老。至八月一 一十三

曰下午五時多’ Louisa來電說師母已三天沒吃東

西,態下一點水也呕吐,師母也沒說話,三天來都睡

在床上,問我是否要送師母入醫院,我便從辦公室趕

到師母九龍塘的住所,只消十來分鐘。我們先嘗試電

話聯絡唐安仁,大概當時美國是午夜兩、三點,未能

聯絡上。故我便決定電999,把師母送進醫院急症

室。先後經急症室及病房的兩位醫生檢查,認為師母

情況嚴重,並告知親人應有心理準備。病房醫生並告

訴我,師母身體機能衰退,肺的功能很弱,且有肺

炎,尿不能排出體外,如果心臟不行要用電激搶救’

但至多也只能拖延一兩天’她作為醫生也不主張用電

激。我便對醫生說希望能維持到她的女兒從美國回

來。但想不到這麼快’到翌日下午一 一時多,Louisa

來電說師母在她出外吃中飯時逝世。

唐先生一生以弘揚中國文化為職志,公爾忘

私’生活上的許多細節都自然關顧不上,據唐端正先

生《年譜》所記,唐先生每天所需的筆、紙、零錢、

香煙、手帕等,都由唐師母準備妥當,以至早上刷牙

時也代唐先生把牙膏給弄在牙刷上,使唐先生在生活

細節上完全不用操心。師母會駕駛,我還是大一、二

年級在農圃道上課的時候,是一九七一、七二年,師

母每天從窩打老道住所接送唐先生往返新亞書院。唐

先生講課投入,一踏上講台便非講上三個小時不可,

以至汗流浹背,師母每次帶備汗衫,讓他下課後更

換。友人寄給唐先生的信,師母都保存下來’並按日

期編排好。所以熊十力、梁漱溟、錢穆、張君勤、牟

宗三、徐復觀、方東美、胡蘭成、陳榮捷、吳俊升、

(轉下頁第三欄)

P:43

唐夫人才藝過人,赌上所掛的都是她的作品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 -11_

(5015)

(接上買)

梅貽寶等諸先生的信函都保存下來,對了解唐先生

了解新亞的文教事業甚有幫助。從這一點也可見出

母是如何在背後支持唐先生的理想。唐先生於七八

辭世’師母精神上頓失依傍’思夫情切,不能自已

要過上一段時間才能收拾心情,然後將心力投入編

《唐君毅全集》的工作上。有了師母的協助,《唐

毅全集》得以完備地面目面世

我的平

K不行,勉力寫一輓聯(其中幾個字

得我的學生給我指正)以對師母懷念

外柔内剛辅助唐師心細志堅見懷

涵質泳文修治孔道琴雅畫致顯性

又今年六月底我應邀與幾位年青學者到四川

賓唐君毅先生的故鄉,參加宜賓師範高等專科學

「唐君毅研究室」成立典禮。宜賓師專雖非大學,

而是宜賓地區最高等的學府’由唐先生家鄉最高等

府設立「唐君毅研究室」,是適當和別具意義的。

了表示重視其事’宜賓師專的校長掛名擔任研究室

主任。學校撥出經費,由幾位年輕的學者主其事。

憾的是因師母健康關係而無法告知。師母以前曾

知,唐先生在世時,每逢自己有新著作出版,總會

寄多套與國內的前輩學者如梁漱溟熊十力等先生,

是師母負責其事。典禮過後’我給宜賓師專的同學

了兩講,一次講《生命垂範說唐君毅先生》,另一

講《儒家成德之教的核心理》。在文革尚未結束時

所寄的書籍很多時被打回頭’有時還在打回頭的書

蓋上

r毒草」二字。現在唐先生的故鄉成立了「唐

毅研究室」,這是國內學術較前寬鬆了的象徵,是

種進步。唐先生、唐師母有知,固然會高興,他們

希望見到的,是中國不單是經濟政治發展走向富強

要更能返本開新,成為文化大國

禱 唐謝方

廳房中供奉一尊佛,我亦常拜佛,我常面對佛像,就感到那

嚴、慈祥、靜穆、和柔、聖潔的佛像確是真善美的儀身,是最高

人格美,當下有一寧靜的心境,善心油然而生,生命似乎增加了

多力量勇氣,願與人為善,自救救人,人人都有一寧靜心,和

心,宇宙就是一片寧靜

和善的現象

書房中設有一神臺

有天地、祖宗、聖賢的

位’還有君毅夫君的

位,我亦常以爐香一柱

心香一瓣拜禱,冥冥中

得當我望著台上天地

時,不知不覺中就想到

覆地載之德,吾人當如

曰助勉以讚天地之儀育,

次望著祖宗牌位,就想

己生命的來源’當如何

志述事以報親恩。再望

賢之位,那是吾人慧命

源,如何盡到承先啟示

責,讓薪為火傳,照耀

^^,再回頭望望先夫

像,有時覺得他忽然從

架中躍然而出,與我互

心曲,先夫於我最有教

之恩,我受了天地祖宗

賢及先夫的恩德,當如

題勉為人。所以我祈禱

P:44

\\

尹麗娟與她的得獎作品‘

12-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5016)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

兼任講師的尹麗娟,於本年6

獲亞洲文化協會頒予

r亞洲文

協會獎助

金 Askin Cultura

l coun

-

ci

l Fellowship

」 ’前往美國加

考察陶藝創作。此獎項由亞洲

化協會頒贈,每年資助香港藝

工作者或藝術專業人員到美國

究或進修

何兆基(89年藝術文學士)

何兆基於本年6月獲亞洲文化協會頒予獎助

「Starr Foundatio

n Fellowship」前往美國考察當地

技藝術學院。此獎項由亞洲文化協會頒贈,每年資

香港藝術工作者或藝術專業人員到美國研究或進修

何兆基95年畢業於美國鶴溪藝術學院’獲藝

碩士學位,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任教

藝術系師生消

程展緯(%年藝術文學士、98年藝術碩士)

程展緯於本年7月獲紐約P.S.1當代藝術中

2()()()年度視覺藝術家駐場計劃資格,此獎項由香

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小組委員會頒贈,每年予

I

港藝術工作者前往美國紐約P.S.1當代藝術中心工

室留駐一年(2()()()年9月至2001年8月),程展

已於8月底出發前往紐約

尹麗娟(96年藝術文學

99年藝術碩士)

唐謝廷光師母事

黎華

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參加唐君毅教授的

人唐謝廷光女士喪禮。唐先生與夫人畢生獻身教育

作育英才遍滿天下,因此,我們在這裡以唐師母稱

她,是最適當不過的

唐師母生于一916年陰曆11月17日,今年8月24

日下午一時在九龍明愛醫院辭世,享年八十四歲,

離唐先生去世時曰,有22年6個月又22天

師母是四川眉山人,唐先生是宜賓人’師母

哥哥是唐先生的同學,通過兄長的介紹認識,又經

方家長默許未來婚事,

一 一人即開始以書函通訊。那

是1938年’唐先生正在華西大學任教,師母在四

省立女子中學畢業,入讀西北聯大附屬師範大學,

研教育心理學。斯時正值抗日戰爭,兩地又瞭隔,

倆見面機會不多,五年長的書函來往,經歷情感上

波折與考驗’到1943年結婚

1949年,國內政局不穩,他們一家人先後來

香港團聚。初期生活不安定,但他倆的伉儷殷情並

有絲毫受到影響,一直為親友所欽羨,受學生敬重

以後在香港與臺灣的三十年間•,唐先生在大學講學

在刊物發表論文,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名聲卓振,

母默默地從旁贊襄,全心照料先生起居。唐先生晚

多病,師母也一直隨侍不離。到1978年,唐先生

世’師母一度痛不欲生。但經過很短期的靜居後,

新振作,決心要為先生完成未竟志業

首先,師母主持編輯唐先生全集,商定幾位

生與後學,校閱先生已印行的全部書刊,並收集未

表的演講錄和筆記。她自己則專力謄錄先生累積數

年的全部曰記,並整理她一直收存先生從過往直到

在寫給她的書函,另成專集,作為全集裡的新增

容,取名〈致廷光書〉。她說要用這個專集方式達

先生原定在退休後撰寫自傳的遺願,更希望他們

的愛情經歷可以作為青年男女的參考。唐先生的全

經過她師徒們十年努力,終於出版了

此外,師母還應新亞研究所邀聘,將她數十

積學中國書法和琴藝傳授給學生。多年下來,培育

年無數。她又為學生組織書社和琴社,閒時亦舉辦

賞會,增進課餘藝術生活,並擔任他們的藝術顧問

教學工作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逐漸交卸。晚年師

家居,有女兒安仁和女婿王清瑞先生回港奉侍

師母在先生逝世後的

一 一十年來生活,可以

r繼志述事」四字概括,一意以繼承先生志業稍紆

天莫補的悲懷。除古書法和琴藝造詣外’師母的文

才華亦常掩映透現於她所編輯的先生全集之中。在

另外出版的《毅光集》中又可以見到她的國畫天才

在全集裡,她附有侍病曰誌和相當多的憶念

字。她憶述說,她每天在先生靈前上香’常覺得先

精神如在左右,又說經常在夢裡見到先生’跟她講

陽不隔之理。他們都相信,人的精神與心靈可以超

物質的身體,永存在宇宙的大心靈之中。當年師母

侍先生在臺灣治病,到了病況末期,知道無法可挽

雙方在互相慰藉,難捨難離的悲苦時刻,共同立誓

在來世再成夫婦。這真是現世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愛

和結合

今天我們在此送別師母遺體,衷心祝禱他倆

天上平安喜樂’更希望他們有曰真能實踐昔年的

誓,為來世再造一段模範姻緣

P:45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 -13_

(5017)

許讓成藝術交流基金贊

助 二千年台灣藝術之

《跨越丰個實為•初探今、灣參、埋

M

沒有想過,我在這麼短的時問內,又重回台

這塊不陌生的土地;更想不到的是’這一次的藝

旅程,會讓我們重溫一位在台灣開展藝術事業的

術家,

一 一十年前走過的異地路。我們浩浩蕩蕩一

三十人’在九天的行程裏,走遍台北、台中、台

及高雄各類藝術場地,包括藝術館、藝術學院、

廊’以及拜訪兩位不同媒介的專業藝術家。行程

然緊湊,但有機會跨越半個台灣,對於以應屆藝

系畢業生為主的_員來說,實有助我們開導曰後

術歷程

構建本土走向國

美術館作為公營的機構,象徵著城市的文化

術。台北及高雄乃國際城市,而台中市則為中部

區的重要樞紐,皆設立有美術館,分別為台北市

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美術館(前

為台灣省立美術館)。三間美術館有著不同的

針,為台灣藝壇作出不同的指向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為主’主張展現多媒體藝術作品,並發掘年

或新晉的藝壇新秀。筆者在去年年中,已在這兒

賞到不少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及國

藝術學院學生的作品。同時,北美館也著重亞洲

區的藝術,擔當亞洲與國際藝壇交流的使命。高

市立美術館則為一所新近成立的美術館,主要關

的課題為

r書法」及「雕塑」,故《台灣近代雕

發展》及《書法之美》成為常設展的主題。至於

藏方面,則先以台灣本土地區的藝術作品為主,

他地區為輔,有助建構台灣本土文化及藝術的

史,並支持研究台灣地區藝術。國立台灣美術館

處於整修時期。領隊呂教授告訴我們,他在—多

前首次到達時,此美術館規模較小,地位亦不太

要,未能在台中藝壇佔一席位。然而’新館長上

後,即與3際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先生合作,在整

美術館之前,進行

j次大規模的《不破不立——

爆台灣省立美術館》,作為改革美術館的標記。

美術館大堂兩支巨柱上遺留下來的「火龍痕跡」

會保留,作為

r破浴立新」的一個兄證

現代美術館肩負研究(包括美術史及美術

學)、展

g(包括呈現歷史及開創歴史)、典藏

教育推廣、休閒、訊中心及溝通七種功能。〔

_〕我們在參觀各館時,皆由導覽員介紹該館的

色及當時展覽的詳惜,如北美館邀請眾多藝術家

多媒體實驗的《柔性與張力之間》及《水的威脅》

個展覽、以及高美館的《紅妝大眾——台灣前輩

家繪畫之女性影像與時尚品味》及《市民畫廊—

洪根深個展》。台灣民眾對於自身的歷史及文化

普遍抱著關注的態度,故此,他們對於本土的各

型藝術活動都十分重視。這些藝術展覽除了呈現

土藝術歷史及發展過程外,也從文化、人文及歷

角度出發,解構整個台灣的意識形態。與此同時

美術館亦重視邁向國際。我們不難在美術館的邀

展覽、專題講座、翻譯書籍及研討會中找到國際

壇最新潮流動向的氣味。而十多位同學流連忘返

美術館書店,更有不少由美術館出版’如藝、術

論、美術館導向、藝術史研究及紀錄與藝術教育

究等

故宮第

熟讀中大藝術系中國美術史課題的同學,都

知道要深入了解課堂內所學到的中國總畫、書法

工藝專史,都要到兩間故宮博物院走走。台北故

博物院的典藏’眾所周知,比北京的更為珍貴,

有研究價值。北平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初年成立,

承了淸代宮廷的歷史典藏。一九三三年二月六

起,文物被分批運至上海’及後遷至南京朝天宮

房。七七事變(1S7年)後,文物疏散到後方(

慶一帶),於抗戰勝利後又被運回南京。一九四

年徐畔戰役以後,故宮博物院迅速移往台中。直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文物才被安置於台北

郊外雙溪的現址,且定名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註 II〕文物一直為中國統治者所重視’因其象徵著

治權力的正統。上古文獻已有記載關於「九鼎」

事蹟.,宋室南移,高宗建立南宋之時,重點重建

宋一切既有的制度’當中包括宮廷畫院制度,同

大力提倡藝術發展,以自己的書法作碑,流傳

地,藉以提倡孔孟’以示正統。這些行動,與國

黨政權不斷遷移清朝典藏的行動相似,皆含濃厚

政治正統意味

《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為當時故宮的一個

要主題展覽。當中所展出的包括宋代續畫、陶瓷

書法。這些都是藝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藝術史

P:46

14- 新亞生活28:2 (2000年⑴月

(5018) 究不是紙上談兵之事,實物的觀察、考古引證及

析皆十分重要。當我們一團人走進這個昔曰清朝

閣的寶庫時,都感到興奮莫名,或是因為我們能

眼目睹在課堂內所學習到的各類中國藝術品。參

之餘,我們猶如在實物研習般的互相討論。導賞

不再只是導賞’而是跟我們在討論及分析。站在

作的立場’觀摩名家的畫作是最佳的學習途徑。

然現代印刷及科技發達’但是,即使複製的技術

多麼高超,真蹟

I經被複製,失真是不能避免的

而且,作品的大小與擺放的位置對觀賞有決定性

影響。好像放在故宮

一 一樓大廳中的五張皇帝畫像

畫幅約有八呢高、六沢寬,若不是在偌大的展場

觀看,都不能感受到當時畫家對這些帝皇作品的

敬,及作品在當時的重要

學院與非學

此行,我們參觀了三所藝術學院,包括台北

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藝術學院(關渡)及國

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國立師範大

美術系為呂教授的母校。此系本為訓練美術教育

才為主,但歷來方針一直不明確,故在

一 一、三十

前反而培養出不少藝術家及圈內人才。現時台灣

壇及藝術教育圈中不少重要人物,就是當年培養

來的一批藝術新血。然而,現在的美術系在台灣

壇的影響力漸漸減退,取而代之的是國立藝術

院。國立藝術學院有十六年的創校歷史,雖沒有

師大美術系的傳統’卻擁有一番新氣象。藝術學

包括美術、音樂、戲劇、舞蹈、藝術行政及管理

六個系別及六個研究所。我們主要參觀的是美術

系。美術學系的學科跟中大藝術系的相若’範圍

及中、西方的創作及學術研究,如國畫、書法、

國美術史、素描、雕塑、油畫、版畫及西洋美術

等,由十多位專任教師及

一 一十多位兼任教師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美術學系可動用的校園空間及各

面的設施十分充裕,佔整個藝術學院的四分之一

學院內剛建成的展覽館,面對著一個香港人絕少

上的問題’就是空間太大,還沒有想到一個合適

使用方法。對於我們資源匱乏的藝術系學生來說

這兒實是一個理想的創作園地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地勢偏遠’有三年的創校

史,只設研究院部份。她的收生制度甚為開放,

得從事藝術教育的人士借鏡。現任院長薛德瑕小

告訴我們,造型研究所的收生是公開的,要求學

的水平而不介意學歷。申請人會被要求遞交作品

及面試,之後選出三十人,並分配場地。入圍

然後需自行在該場地內安排一個展覽,展覽的媒

及形式自定,沒有限制’而最後的取錄則以此展

為依歸。這樣

’ 一方面可以測試學生全面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落選者及公眾有機會看到一

串的展覽及作品。我們由當地的研究生帶領,參

了歷屆研究生的作品’有混合媒介、錄像及總畫

當中不少學生曾獲台北獎等全國比賽,可見研究

學生的水平甚高。研究生跟我們年紀相若,同為

術愛好者,故份外投契。在午膳的傾談中,他們

而更希望了解中大藝術系的情況

學院藝術(academi

c ar

t )或學院主

(academism)常是人們喊打的對象。【註三】批評

重點在於學院藝術的因循和腐化。然而,台灣三

藝術學院與中大藝術系皆有其「學院」之名’而

r學院」之弊。從學生的作品面貌來看,已足

讓社會人士知道,在藝術學院學習藝術的學生非

古因襲,反而在匯聚文藝氣息、強化創作氛圍的

室內’為藝術文化帶來新的面貌

面貌迥異的空

除了故宮、藝術學院及美術館這些公營的藝

場所以外,我們這次旅程也著重遊歷各市內的畫

及藝術展場集中地。台灣的畫廊皆各具特色。典

畫廊格調的有大未來畫廊、漢雅軒畫廊、誠品

廊、現代藝術空間、金石畫廊.,設置在現代大型

場內的有環亞替代空間

• ’由私人收藏家設立的有

榮藝術中心;由財團支持’規模已超越畫廊範疇

有山美術館.,以及有一段歷史,在阿波羅大廈內

數十所畫廊。呂教授告訴我們’他當學生時,經

走到阿波羅大廈,一方面是觀看其他人新近的

品,另一方面是跟同學安排展覽。就當時來說,

廈內的畫廊為藝術界的重要部份。然而,阿波羅

廈畢竟已有一段歷史,從外圍及電梯大堂的設計

外觀來看,有點似油尖旺區的舊式商住大樓多於

廊集中地。不同的畫廊有不同的策略及方針’例

富有濃厚人文氣息及西方格調的誠品畫廊、糅合

西方作品的現代藝術空間及頗具實驗味道的環亞

代空間。參觀畫廊,除了觀摩作品外,也讓我們

群藝術新秀擴闊對藝術圈的視野

• ’認識當地發展

來的藝術形態之餘,也窺見日後在藝壇發展的可

0

藝術家與畫廊固然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但

了畫廊以外,我們還可以找到藝術家另一些的生

方式。位於台北的一所場地’不如畫廊的商營,

有擁有展覽場地’又可讓藝術家聚腳,這就是伊

P:47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月

) -15

_

5019)

公園。伊通公園不是公園,只是在伊通街上一個小

小公園旁邊設立的藝術場地。伊通公園由兩位藝術

工作者創立,有定期的展覽及發表,作為圈內的一

個另類(或不能分類)的地方,香港的Para/site就是

相似於伊通公園的形式而創立的藝術組織。伊通公

園內有很多呂教授的朋友,我們剛巧碰上展覽開

幕’所以在吃吃喝喝中認識了 一些藝術工作者,其

中包括當晚講座的主講者建築師季鐵男先生。由於

伊通公園設在樓高數層的小建築的頂樓及閣樓’所

以講座就安排在天台的空地舉行,作品幻燈就順理

成章地打在隔壁大廈的外牆上.,又因根本沒有燈光

的設備’故不需要如開研討會般的開燈、關燈’除

去了講座的固有模式,在香檳和飲料中,作藝術與

建築的交流

拜訪兩位藝術大

藝術大師不是如印象中的如此遙遠,港、台兩

地實多不勝數。靠呂教授的人際網絡及藝術系的面

子,我們可以聯絡上兩位不同面向的藝術家,一位

是從事西方續畫及雕塑的黃銘哲先生,另一位是前

中大藝術系系主任、現代水墨大師劉國松先生。

由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系主任曲德義先生的帶

領,我們在滂论大雨中走到黃銘哲先生位於市郊的

雕塑工場。工場原為打鐵工廠一類的工業地方’設

在公路的旁邊,現改為黃氏的雕塑工作室,工作室

由其五名的助手負責。幹嘛會在這樣的地方開設工

場?因為黃氏近年的雕塑作品的製作技術就如製造

及粉飾汽車的外殼一樣,所以就在這樣的一個場地

進行。而他的總畫工作室則在離工場頗遠的地方。

給畫工作室給我們的感覺與工場的迥異,反而有點

家的感覺。黃氏在工作室中實驗、聯想、總畫、休

息及生活。黃氏現在主力創作立體作品,給畫只算

是一個輔助的過程,但我我們眼見幾張面積不少的

作品掛滿了工作室的幾面牆上,毫不草率,並能體

驗到黃氏在創作過程的思路。對於具有一些創作經

驗的我們來說’這樣的氣氛實是親切而教人感動

呂振光教授與

:立台南藝術學院薛葆瑕院長 參觀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圖書館

參觀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

左面短褲者為系主任苗德義先生

的。

走到台中’得到現代藝術空間職員的幫忙,跟

劉國松先生聯絡上,他並邀請我們到他家裏作客。

劉先生為人好客而隨和,跟已畢業的師兄師姐及教

授告訴我們的印象一樣。雖然我們是首次跟劉先生

見面,但由於藝術系一脈相承的密切關係’劉先生

請我們作客外’更把他的畫冊送給我們,並在上面

簽名留念。我們到了 一家半茶坊式的餐廳喝茶聊

天。在九天匆匆忙忙的行程中’我們難得有機會坐

下來風花雪月,感受一下台灣的西化露天茶座文

化’細數這些日下的餘韻。

另I段旅程的開始

旅程終歸是旅程,九天的體驗裏,我們穿梭於

台灣藝術圈不同的層面,與台灣民眾擦身而過。為

著自身的一份固執’就不斷在藝壇中馳騎,猶如在

廣大的土地上跑過無數的弧線,有意無意之間,我

們交fi、橫過。昔日前輩的經歷,或許由我們來承

傳,又或許,由我們來改造’就如中國傳統家庭結

構般的運作,經年不衰。中大藝術系的學生擁有的

潛力一直得到香港藝術界的認同,經過這次頗為全

面的外地交流,我們一群畢業生,彷彿得到一點敢

示,一點寄望。

黃光男:〈現代美術的發展與美術餘的角色〉,載於

黃光男:《美術餘廣角鏡》,台北:藝術出版社,

1998 ’ 頁 10-45。

詳見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第一章:緒論),台

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頁1-7。

呂清夫:〈學院教育是一種污染嗎?〉,載於呂清

夫:《藝術批評與藝壇生態(上)》,台北:台北市立

美術餘,1997 ,頁 224-228。

1 11

P:48

(5020)

本院大事記

(2000年9月1日至30日)

;月29日至9月2日、9月18至23日及21至23日 院

長梁秉中教授先後參與下列活動:應邀出席於美國

馬里蘭大學舉辦之第一次國際中醫藥會議,並於會

上發表演講,講題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研究的

方向》;又應邀赴雲南省昆明市出席第四屆海峽兩

岸醫學研討會,並發表論文,題為《醫學倫理》;

又率領「關懷行動」醫療隊赴新疆烏魯木齊及瞎什

開展義務醫療服務。在上述期間,分別由陳新安教

授(8月29至9月2日)及何培斌教授(9月18 至

23曰)署理院長職務。

>月8日本學年本院新生入學典禮假邵逸夫堂舉行。

>月10日至10月6日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袁

良駿教授蒗校訪問,任本院「龔氏訪問學人」,並

主持公開講座’講題為《香港小說簡論一兼談內

地學者的香港小說研究》。

>月15日本學年第一次雙周會假邵逸夫堂舉行。是次

雙周會之主題為:《香港政制的民主步伐》,主講

嘉賓為李柱銘議員及曾钰成議員。

>月21日本院周年水運會假中大泳池舉行。

>月26日本院與新亞教職員聯誼會假雲起軒聯合舉辦

歡迎新聘同仁午宴。

>月28日本院舉行本學年第一次院務委員會會議。

>月29日本學年第二次雙周會假邵逸夫堂舉行。是次

雙周會為校慶暨獎學金頒獎典禮,並由民政事務局

局長林換光先生主講,講題為:《從柏林至悉尼一

-城市如何面對歷史》。又於下午在雲起軒舉行校

慶茶會及於晚上舉行千人宴及晚會。

榮 陞

本院下列成員於本年八月一日起榮陛:

※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系黃捷教授榮陞高級

講師。

※電子工程學系張元亭教授榮陞高級講師。

※會計學院吳騎武教授榮陞高級講師。

※財務學系張華教授榮陛高級講師。

※生物化學系陳振宇教授榮陞高級講師。

首屆新紀元全球華文

青年文學獎賽果公佈

參賽作品逾二千十二月在港頒獎

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的第一屆「新紀元全球

華文青年文學獎」於本年五月截稿,經過嚴謹的初審及

複審程序,再由文壇及譯壇名家余秋雨、林文月(散文

組);王蒙、白先勇、齊邦媛(短篇小說組);余光

中、高克毅、楊憲益(文學翻譯組)所組成的決審團作

最後評審,定出得獎名單。

是次文學獎來稿顆躍,參赛作品總數約二千四百多

份°稿源遍及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台灣、馬來西

亞、新加坡、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澳州。參赛作品按

散文組、短篇小說组及文學翻譯組分別評審。各組別的

冠、亞、季軍將分別獲得港帶二萬元、一萬五千元及一

萬元獎金。一等優秀獎可獲獎金港帶一千元。各獲獎者

除獎座、獎狀外,各組冠、亞、季軍及一等優秀獎得主

將獲邀出席在港舉行的頒獎典禮。出席典禮的外地得獎

者將獲來回機票一張及膳宿交通補助。

頒獎禮將於本年十二月十六日在香港舉行,大會將

邀請八位決審名家、耆宿作家落臨頒獎,並出席文學講

座及工作坊°是次頒獎禮的舉行並非一個終結,大會希

望透過大眾傳播媒介世界性的報道,引發世界各地華族

社群對文學產生興趣、愛好,為二十一世紀世界華文文

學播種及開路’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展開新紀元。

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得獎名單如下:

散文組

冠軍:麥樹堅(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從外緣到外緣〉

亞軍:何律菁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

〈忘川•童話〉

季軍:陳潔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天堂故事〉

另獲一等獎三人、二等獎六人、鼓勵獎七人。

短篇小説組

冠軍:陳志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

:内蒙古大學/中文系:

〈好像蜆變〉

季軍

謹致賀忱

吳克勤、(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示威遊行〉

另獲一等獎三人、二等獎五人、鼓勵獎三人。

文學翻譯組

冠軍從缺

亞軍:葛智揚(南京大學/國際商務系)

季軍:束慧娟(蘇州大學/英語教育系)

另獲一等獎三人、二等獎七人、鼓勵獎七人。

16 -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 月

P:49

(5021)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17_

丨襲雪因訪問學人1

袁良驗教授莊校訪

由本港實業界前

龔雪因先生贊助成立

「龔雪因訪問學人

劃」,本年邀得社會

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良駿教授筂校訪問。

月十九日上午袁教授在瑪

禧樓大教室作《香港小說

論》的學術講演,講演共

四個部份

一、香港小說的閱讀

值(可讀性)

一 一、香港小說的幾個

三、如何看待香港小

的風格流派

四、內地的香港小說研究

講演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生動活撥,受到

聽講者的熱烈歡迎。這次講演,將進一步引發聽

研讀香港小說的興趣

九月二十六日,新亞書院設晚宴歡迎袁教授

出席宴會的嘉賓共四十餘人,除本院教授外,還

其他院校教授及本港作家。晚宴前,梁秉中院長

切會晤各位嘉賓,並請黃維樑教授主持晚宴

黃教授在晚宴上致歡迎詞,袁教授表達了

意,吳宏一教授、曾敏之先生、陳志誠教授等都

表了講話。宴會在熱情洋溢的氣氛中進行

袁良駿教授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並留校任教。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3

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先後擔任魯迅

究室主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

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

員會博士點評定通訊專家組成員

他的代表論著有《魯迅思想的發展道路》、《

迅研究史》上、下卷、《丁玲研究五十年》、《

先勇論》、《現代散文的勁旅》、《

享魯迅》及《香港小說史》等。雜

隨筆集有《獨行齋獨語》、《冷板

集》、《袁良驗學術隨筆自選集

等。他主編的叢書有《魯迅研究

系》(榮獲中國第三屆圖書獎提

獎)、《學術隨筆自選叢書》等。

•與主編新版豪華本《魯迅作品全編

-(1999

) 。

李柱銘、曾叙成主

《香港政制之民主步伐

本年度第一次雙周會於九月十五日假邵逸夫

舉行,由民建聯主席曾fi成先生及民主黨主席李

銘先生主講《香港政制之民主步伐》

曾先生在致辭中對

^^^^

^ 永達過去在議會的工作

^

^

一 ^ 示讚賞,但不認同議員

須落區工作爭取選票。

HH^

A 對香港的選舉制度不滿

例如在街上派發傳單,以至選舉論壇,市民也

能從中得到甚麼訊息。此外,他表示從政沒有

何的職業保障,甚至強積金也沒有,一旦落選

麼也沒有了。他認為這情況吸引不到年青人

入。他又指出世界各地,大多數的立法會都有

府議席,香港卻沒有’他認為立法會權力擴大

有相應措施,使政府在議會亦有聲音

HUHB

I 李先生說民主是要

取的,歷史上很少民主

j 領導人給予。他說亞洲

Myi部份國家都是經由一人

HHHHii,.票選出領導人。他指出台

灣可以一人一票選總統,我們為甚麼不可以一

一票選特首呢?他認為如果董特首由普選選出

他一定變得精明,因為他也希望下屆可再當選

鄧小平說過:有好的制度,壞人也不能做壞事

如果沒有好的制度,好人也做不到好事。他認

香港的政制民主步伐是可悲的’每四年才行

步0

P:50

(5022)

1

8

-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

月同學問我::「封聖」、r文學獎」 院長梁秉中

封聖—

天主教同學問我,對教廷在國慶曰「封聖」,

有甚麼看法?

我中學在天主教學校度過’所以對iK主教問題

也頗了解。

首先,天主教是出名嚴守教義、不熱心修正想

法、不妥協及不包容的宗教。否則’教廷的王朝結

構,不可能歷千百年不改,天主教不會千百年與同宗

的教派勢不兩立。它今天「封聖」的原則’與千百年

前r封聖」的原則,完全一樣。為宣道而死的,便屬

犧牲’因犧牲而產生影響的便可納入「聖人」行列。

不是天主教徒者,自然不懂,最好不要插手。

在天主教主宰世界的年代,教內「封聖」,自

然哄動。今天,宗教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已遠不如

前。如果r封聖」名單內,沒有包括列強侵華年代,

天主教在中國傳教喪命的教士,不會引來傳媒的關

注,如果中國政府對天主教教廷的態度’又與西方國

家無異,宗教中人也沒有大做文章的興頭。

1方面中國國勢曰強,另方面顧忌中國國勢的

集團與日俱長,結果便有r封聖」和宣傳「封聖」的

事情發生。

傳教士無論是否真的在中國為宣道而犧牲,也

都是與列強侵華有關,中國人對列強侵華的歷史,正

慢慢遺忘,為何還要挑起瘡疤呢?

是否中國希望與梵蒂岡建交,教廷要給中國一

個下馬威呢?

是否與台灣部份教廷人士竭力支持r封聖」不

再等待有關?

為何選擇中國最尊重的國慶日?偶然的巧合

嗎?堂堂的教廷大國,難道不懂禮儀嗎?

有些人甚至懷疑「聖人」是否真與列強侵華有

關?是中國政府無中生有?侵華的定義,必包括欺壓

凌辱

以下提供一些掌握到的資料

「封聖」的人物,牽涉1 一十一 一宗發生於沿海或

西南邊境的宗教糾紛。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不是海

路,便由印支英法殖民地進入’除第一個案發生於明

末(1607年),其他都在清朝發生’由1680至1890兩

百年間。

十七世紀發生的兩宗糾紛’牽涉西班牙傳教士

在福建省與鄉民搏鬥被趕’結果各有傷亡。糾紛沒有

外國政府的壓力’不存在欺凌的問題。

其餘發生的1 一十項事件,大大不同。除了數項

牽涉美國傳教士。其他都與英法有關。每宗案件有極

相似的內容:都是傳教士強行傳教,不顧及中國人的

傳統’建教堂,組織農民入教,與傳統勢力鬥爭,發

生打鬥、殺人等。結果英、法領事干預,派軍艦到港

口 ’威脅動武,強迫清廷處罰地方官,重罰與傳教士

對立的鄉民’並由清廷繳納賠款。清廷與英法訂下

r條約」,出賣國家利益,規定容許傳教,又有多

宗。我們讀中國近代史’讀到列強侵華,用炮艦輸出

文化、宗教’強行通商,可以從r封聖」的1 一十個案

中,找到典型的例子。

如果說列強侵華的歷史,引起我們的不安’悲

嘆過去受外國人的欺凌,或許我們要感謝天主教廷,

給我們重上歷史課’奮發圖強。正如國歌歌詞的第一

句:起來,不願作奴譲的人民。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借傳教出動炮艦,畢竟不可能再發生了。今

的虔誠奉教者,面對沉痛的歷史,實不宜高調取態,

無論教廷或中國政府,在宗教的看法上,始終都未有

變化的。

「文學獎」

在小百萬道旁,三位學碰上了我,又提到了

諾貝爾文學獎,問我的看法。

r當然高興呢,早該由華人獲得。」

r可是國內不高興’批判呢。」

恐怕是爐逾和恐懼多點吧。SS逾,因為流亡法

國,入了法籍的高行健,寫作題材極之西化,還習慣

用外語;真不知算他是中國人還是法國人。恐懼,因

為害怕他名成利就,倒過來向批判他的政府算賬。

真遺憾,至今仍未看過他的作品,不能從欣賞

的角度談。不過’他怎好意思跨越家喻戶曉的文壇前

輩’如巴金、沈從文、魯迅、老舍等。

從評論報導中’高行健在歐洲,特別在法國久

獲推崇,憑著他在作品中宣揚的存在主義、禪,又以

r性」為題材,既保存著他的東方神秘’同時又融入

及發揮西方思潮的特色。與其批評他不是中國人,不

中不西,倒不如說他的得獎’除了過人的能力和迷人

的風格之外,還反映西方人欣賞怎樣的東方文學。若

懷疑選擇當中有政治考慮,假若不按宏觀的政治去選

擇’西方的文學獎只好永遠留給歐美文學家了。如果

歷史上已出現過華裔文學得獎者,本年度也不一定選

上高行健呢。

P:51

David Paul Johns於九月七至十三日,在澳洲出席The

2000 Pre-Olympic Congress ’ 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中大心理學系副教授榮潤國博士於九月十二至

十六日,在土耳其出席 The 15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Sleep Research Society,並提交論文 °

人事動態

※本院成員、中大國際企業學講座教授閔建蜀博士獲大學

頒授市場學榮休講座教授銜,由本年八月一日起生效,

以表揚閔教授的學術成就和對大學的貢獻。閔建蜀教授

於一九六九年加入中大,一九八二年獲晉升為市場學講

座教授。閔教授服務大學三十一年,於本年七月三十一

曰榮休。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講座教授金聖華博士由本年八月

一日起連任文學院副院長。

學術著作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講座教授金聖華博士近期撰寫之

著作Z

-(合編):《翻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

翻譯學會,2000年6月,569頁。

-〈從「說一套」到「做一套」一一「長篇翻譯習作」

的教與學〉。《翻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香港翻譯學會,2000年6月,頁85-101。

-〈序文〉。《銀幕英語縱橫談(10)闖新紀元、學新英

語》。香港: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7月,

頁 1-15 。

(5023)

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本院成員、中大中文系副教授黃耀壁博士於八

月十八至廿一日,在江蘇出席The Academic

Symposium on Chinese Phonetics,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日本研究學系助理教授Dr . L.

Y.Nakano於八月廿三至廿六日,在芬蘭出席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Japanese Studies,並提交論文 °

※本院:g員、中大哲學系副教授王燈博士應邀於

九月廿四日,在大埔何郭佩珍中學出席「孔子

思想與中國統一大業」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

論文《從培根與霍布斯回顧荀子(兼談儒家式

統一和法家式統一)》。

※本院成員、中大哲學系助理教授劉國英博士於

七月八至九日,在意大利出席the 2000 Session

of Collegium Phaenomenologicum in Citta di

Castello, Umbria,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系助理教授童元方博士於

七月五至十四曰,在美國出席The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並提交

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會計學院助理教授許丹青博士

於八月十三至十六日,在美國出席the 2000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 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中大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副教

授莫文光博士於八月四至六日,在美國出席

The ACME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Pacific

Rim Management,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決策科學與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陳章天博士於八月十八至十九日,在南韓出席

The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Korean

Economic Association,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財務學系副教授碼華博士於六

月廿八至七月一日,在希臘出席 t h e 2000

Conference ofthe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財務學系教授何佳博士於八月

廿三至廿六日,在英國出席The 2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Finance Association,並

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副教授 D r .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月 ) -19 _

我們應該採用開放、宏觀的態度看文學獎,

一點高先生的作品,分析一下為甚麼歐洲人宜

n歡他

為甚麼其他的華文作家選擇另一些寫作題材,對某

事物不敏銳、逃避、怕接觸

無論如何,在我們閱讀他的作品之前,知道

不但是作家,而且頻開畫展,槍畫別具一格,同時

通法語、英語,在舞台上熱心劇作、演出,一定佩

不已。才氣橫溢的藝術家不少,但跨界多才的人物

只在古代,如文藝復興時出現

第一位華裔文學家在法國產生’引起的爭論

值得我們從文化的深層反思。不要糾纏在他是否

r

得」,誰更值得。不如多分析他為甚麼受歡迎,為

麼他在國內又不受歡迎,他堅持了甚麼東方氣質,

融匯了多少西方的文化主流?以後’華裔作家如再

獎’將會是中華風的作家,或者繼續是依附外邦的

亦中亦西的天才呢

P:52

(5024)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5th October, 2000

CONTENTS

‘From Berlin to Sidney - How Cities Face History' by Mr.

W.K. Lam, Secretary for Home Affairs

Recipients of 99-2000 Cheng Ming Awards

'To Wish \"Mentorship Project\" Success' by Mr. WongKin-

,President of The Alumni Association of New Asia

n

7 'You are Fortunate, Students' by Prof. EC. Chung, Head

of the College

8 ‘My Comments on Hong Kong's Education' by Ms. Qi Jia,

Peking Normal University

10 'In Remembrance of Mrs. Tang Chun-i,by Prof. K.K. Laii

11 ‘Pray' by Mrs. Tang Chun-i

12 'Obituary of Mrs. Tang Chun-i' by Mr. Lai Wah-biaii

12

13

16

17

News from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A Trip to Taiwan' by Ah Sam

Major Events/Promotion

Result of The 1st Global Youth Chinese Literary Award of

the New Century

The Hon. Martin Lee Chu-ming and The Hon. Jasper Tsang

Yok-sing Spoke on \"Democratization of Hong Kong\".

Professor Yuan Liangjun, Y.S. Chung Visiting Fellow,

Visited the College

'In Response to Students' Questions on Canonization and

the Nobel Laureate in Literature' by Prof. RC. Leung

Academic Publications/Personalia/Publications

MAJOR EVENTS

(From 1st - 30th September, 2000)

Aug 29 - Sept 2, Sept 18 - 23 & 21 -23, Prof. P.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participated in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1)

gave a Plenary Lecture at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eld in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2) gave a Plenary Lecture, entitled: 'Medical Ethics in

Medical Education' at the 4th Medical Education

Conference for China Mainland, Taiwan and the HK Region

in Kunming, Yunan Province; (3) led a group of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o provide voluntary medical

services in Urumgi and Kashi, Simjiang. During the periods,

Prof. S.O. Chan (Aug 29 - Sept 2) & Prof. P.P. Ho (Sept 18

-23), served as Acting Head of the College respectively.

Sept 8, The Commencement Ceremony for the Freshmen (2000-

2001)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Sept 10 - Oct 6, Professor Yuan Liangjun, Y.S. Chung Visiting

Fellow, Visited the College. During Prof. Yuan's sojourn at

the College, a public lecture was delivered on Sept 19.

Sept 15, The 1st Biweekly Assembly of this academic year was

held in Sir Run Run Shaw Hall. The Hon. Martin Lee Chuming and The Hon. Jasper Tsang Yok-sing spoke on

\"Democratization of Hong Kong\"

Sept 21,The New Asia Swimming Gala was held at the

University Swimming Pool.

Sept 26, A luncheon gathering to welcome new teaching staff

of the College was held at Yun Chi Hsien.

Sept 28, The 1st (2000/2001)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May 28 - June 15, Exhibition o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by

Chu Hing-wah’,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Sept 29. The 2nd Biweekly Assembly of this academic year

was held in Sir Run Run Shaw Hall. Mr. W.K. Lam,

Secretary for Home Affairs, spoke on ‘From Berlin to

Sidney - How Cities Face History'.

主 編

電話:

發 行 量

《新亞生活》月刊

張 學 明 執行編輯 :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 室

本期發行二千五百 份

歡迎投稿每月廿日截 稿

•達生

2 0 -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10 月

P:53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 0月) -53_

(5025)

香港

本期要目

新亞精神與中國文化

學術榮譽

數理研究所新構四絕句

與中大一同成長

8 「學長計劃」成立典禮

8 中大文物館展覽

謝鵬元的大學生活

1 0 校園四 月

11燃燒的青春——新亞環校跑

1 2第3 7屆新亞陸運會

1 3新亞書院水運會

14新亞書院周年陸運會比賽成績紀錄

15新亞書院周年水運會比賽成績紀錄

>本院大事記/中大藝術節二千

17「東籬」咖啡座

17「族群、文化與旅遊在雲南」展覽

1 8 時事四 題

1 9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余英時

曹啟昇

盧達生

陳宜預

潘沐恩

文建平

新亞精神與中國文

化 余英

去年(1999)是我的母校新亞書院五十周年

慶,在梁秉中院長的精心籌劃之下’母校舉辦

列的,同時也是多采多姿的「金禧紀念」活動。其

之一便是七月初召開的《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

術討論會。承梁院長盛情邀約,我曾以校友的個人

分,參加了這一盛會的開幕儀式。當時由於事忙,

不及撰寫論文,所以我祇是會議的旁聽者之一,而

是正式的參與者。為了補救這一過失,我曾應允梁

長,將來會議論文集出版’我一定會寫一篇短序。

文集的內容豐富,涵蓋面廣闊,已有劉述先先生

《導言》,指出其中的主要線索和重點所在,用不

我再畫蛇添足。下面我將對五十年來母校的變遷作

點回顧和前瞻,而以中國文化為貫穿序文的主脈

一九四九年新亞書院的創建是歷史的偶然,

同時也涵蘊

了 一種潛在的必然。所謂歷史的偶然是

當時創校人物志同道,而恰好在亂離流浪之中同

湊泊在香港,再加上種種人事因緣的巧合,因此才

亞洲文商學院——新亞前身——的成立。關於此中

過,錢穆先生在《師友雜憶•新亞書院》章中已有

細可靠的記述,讀者可以參閱。但我所謂「潛在的

然」則遠比人事的偶然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新亞生

的真泉源。讓我在這一點上多說幾句話

在新亞創始人這一代的心中,1949年無疑是

國文化的生死存亡的關頭。「豈意滔天沉赤縣’竟

掘地出蒼鵝」’陳寅恪在1955年所寫下的這兩句

也恰好表達了新亞創始人如錢穆先生和唐君毅先生

內心感受。「蒼鵝」一典出於《晉書•五行志》,

人解為「五胡亂華」的先兆。當時的政治空氣絕不

忍古今中外相異的思想體系繼續活躍,而中國文化

統則首當其衝。這是陳、錢、唐這一型「為中國

化所化」的學人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承受不了的。

在五十年代初讀過錢、唐兩先生的無數時論文字,

深體會到他們那種深沉的悲憤心情。現在姑引他們

Jf

^ ^ fl ^

一〇〇〇年十一月十五

一 一十八卷第三

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

bh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

P:54

(5026)

新亞生活28:2 (2000年 1 0月) -54_ 嚴肅學術著作中的話,以資佐證。錢先生在《莊子

箋•序》中說

「版垂竞,報載平津大學教授,方集

思想改造’競坦白者瑜六千人。不禁為之

書擲筆而歎。念蒙变復生,亦將何以自處

作逍遙之遊乎?則何逃於隨群&而處禪?

物論之芒乎?則何逃於必一馬之是期?將

其生主乎?則遊刀而無地。將處於人間乎

則教未而且翦。鯈忽無情,混淡必鑿;德

雖充,極梏難解。計惟鼠肝蟲臂,唯命

從。曾是以為人之宗師乎?又烏得求夹尾

塗中?又烏得觀魚樂於渗上?天地雖大,

不容此一人,而何有乎所謂與天地精神相

來?……此六千教授之坦白,一言蔽之’

亦曰:墨翟是而楊朱非而已。::天不喪

文’後有讀者,當知其用心之苦,實甚於

亭之釋離骚也。

唐先生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序》中則說

「吾之此書,成于顛沛流離之際。:

身居鬧市,長聞車馬之聲,亦不得從容

思。唯瞻望故邦,吾祖先之不肖子孫,正

吾數千年之文化留至今者,為封建之殘餘

不惜加以If棄。懷昔賢之遺澤’將毀棄于

旦。時或蒼茫望天,臨風隔洋。乃勉自

憤’時作時輟,八月乃成。

這兩篇序文同寫於1951年,而且兩位作者也

同住在桂林街舊址的前後陋室之中。其寫作時的情

今天仍生動地浮現在我的腦際。錢先生注《莊子》

故借蒙叟原文而玄言之.,唐先生通論中國文化精神

故直好胸臆而質言之,但兩人的心靈是完全相通的

他們著書的精神原動力也就是創辦新亞書院的精神

動力,這是毫無可疑的。當時的變動,表面上雖出

政治,其終極根源則在文化,這是他們的共識。從

一層看,他們創建新亞的最深動機是文化而不是

治。他們當時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孤臣孽子」

但都與實際政治無所關涉.’正如陳寅恪留在廣州,

終成為

r文化遺民」一樣。今天我們不提「新亞精神

則已,如果仍然要提起這四個字,那麼我們便不能

細讀上引錢、唐兩先生的序文

一九五一年是新亞在物質方面最艱困的階段

但卻也是精神方面最昂揚的時代。1954年新亞獲

美國雅禮協會的支持,初步擺脫了經濟的困窘;1963

年新亞加入中文大學,終於成為現代式大學的一個

員學院。在短短十五年之中,新亞的成長如此快速

我們不能不對當初創校諸先生的理想和遠見表示由

的敬佩和驚嘆。這便是我在前面所說的

r潛在的

然」。中國文化既悠久又博大,在它遇到空前危機

時候,不可能沒有「孤臣孽子」拍案而起,為它的

亡絕續作奮不顧身的努力。錢、唐諸先生結合在新

書院這一獨特的旗幟之下是歷史的偶然,但是1949

年前後不甘隨波逐流的學人挺身而出,為中國文化

護法,則是久已潛在的必然,甚至其地不在任何

處,而唯在香港’也是必然的。錢先生回憶當時學

的情形說

r : 學生來源則多半為大陸流亡之青年

尤以調景嶺難民營中來者佔絕大比數。彼

皆不能繳學費’更有在學校天台上露宿,

捲队三、四樓之樓梯上者。遇余晚間八、

時返校,樓梯上早已不通行,須多次腳踏

被而過。」(《師友雜憶》十五•新亞書院)

這完全是我親見的事實,雖然我並不屬於天

或樓梯間的一群。我們這些學生自然夠不上中國文

r孤臣孽子」,但我們至少也懂得文化與暴力不

並存的道理,否則1不致於「流亡」了。正是由於

無數的「流亡青年」湧至香港,新亞書院的出現才

客觀的基礎’而文化的

r孤臣孽子」如錢、唐諸先

也才有基本的聽眾。如果沒有我們這一輩的青年’

問錢、唐諸先生的滿腔孤憤又將向誰傾吐?這又

「潛在必然」的另一層面

上面我已特別指出新亞書院在最初十五年中

驚人發展。這種發展,借用現代科技名詞說,主要

r硬體」(hardwar

e ),方面,但是在「軟件

(software)方面——即「新亞精神

J^是不是也

同樣的發展呢?我祇能說「新亞精神」也一直在變

之中,至於是不是可以稱作「發展」,那就免不了

「見仁見智」的問題’至少我不敢遽下斷語。我現

要進一步討論的是:新亞的創始人如錢、唐兩先生

在他們生前是怎樣理解這個問題的

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在他們的意識深處’

r硬體」每一步發展也就是新亞原始精神^^^^

r

件」——的每一次變異。如果允許我用「異化

(venation)這個名詞,那麼我要說,在錢、唐兩

生看來,新亞的

r硬體」發展是一系列的異化過程

這一過程有幾個清楚的記里碑:1954年雅禮援助

第一個,1963年中文大學成立是第

一 一個,1973年

亞遷入中文大學現址是第三個,1977年中文大學

制完成’包括錢、唐兩先生在內的新亞舊董事集體

職,則是最後一個。上列每一個記里碑都標誌著異

的每一次突進。我不想細說異化的前因後果了。著

的《木蘭辭》長詩,寫到木蘭從軍後整個戰爭過程

僅僅說:「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

P:55

(5027)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 1

0

) -55_

壯士十年歸。」一共祇用了一 一十個字。以此為範例,

我在這個問題上所費的筆墨已經很夠了。接下來的,

我要分析一下異化的意義’和新亞精神今後又將何去

何從。這兩個問題都與中國文化的前瞻有密切的關

聯。

事實上,人間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業,從理想

或觀念落實為客體以後’無不日日在異化之中。內在

的成長和外在環境的變遷’都是異化的原動力。但對

於事業的創始者而言,他們往往感到原始精神或理想

一天天在改變,而客體化了的事業則似乎自有意志,

不再受他們的約束。這是創始者不能接受事業異化的

通常心理。新亞書院的發展史也跳不出這一格局。我

為寫這篇序文,曾細讀了錢先生的《新亞遺鐸》,因

此對新亞異化的主要根源獲得了 一些較深切的認識,

現在略述於下。

新亞書院的旨趣是r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

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新亞學規〉說:「中國

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

程中心的。我們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

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R課程的。」就我個人

的實際經驗說,新亞在桂林街時期確近於「宋代書

院」,而遠於「現代大學」。我們少數治文、史、哲

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把錢、唐兩先生當作新亞的「中

心」。當時新亞也的確發揮了「宋代書院」式的長

處,錢、唐兩先生對於我們而言也同時發揮了 r經

師」而兼「人師」的絕大作用。我可以證實,〈學規〉

上所謂「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這一條是完全

實踐了的。這是因為當時新亞祇是一個幾十人的師生

團體,沒有嚴格的組織化、制度化,而我又恰好是文

史系的學生,至於其他學v t^如經濟、商—的

同學是否也和我具有同樣的經驗’則很難說。至少我

不易想像,如「貨幣」、「銀行」、「會計」、「國

際匯党」、「金融」這一類的現代專業課程怎樣去「完

成人物中心」的任務。這樣看來’新亞自始便含有兩

種異質的文化成分。「宋明書院」代表了中國傳統文

化,「現代大學」則是從西方文化系統中移植過來

的。早期的新亞可以兼收並蓄這兩種異質文化而不露

破淀,但每一次新發展便不免把這兩種文化的距離拉

遠了 一點。不但如此,『發展」又必然涵M箸人數的

擴大和管理制度的加嚴。新亞便如此一步一步地從

r宋明書院」轉變為「現代大學」。這便是新亞「異

化」的終極根源。但是我要鄭重指出’從《新亞遺

鐸》所收先後十五年的講詞和其他相關文獻中,我發

現錢先生早已看清了這一異化的無,可避免,並且一直

在運用老子所謂r為而不恃」的智慧,儘量想把異化

引入創造性的軌轍。這是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的。

那麼新亞異化的軌跡是不是暗示我們:中西文

化終究不能相容,r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

倒東風」呢?恰恰相反,中大改制後的新亞便是一

個最有力答案。r新亞精神」祇是更新了,但沒有消

失;新亞的原始宗旨也祇是擴大了,而沒有變質。錢

先生晚年重返改制後的新亞講學,最可證明異化並不

等於否定了中國文化。限於篇幅,我不能對這一問題

作更深入的分析。但是我願意強調兩點..第一 ’現代

大學的架構雖然來自西方,但它未嘗不能涵攝傳統書

院所孕育的基本精神。第二,中西文化如何融合,或

傳統如何轉化為現代,不是任何個人甚至集體所能事

先為之作全面設計的。相反的,無論是融合還是轉

化,都必須在具體的、局部的事項上,通過長期的試

探和實踐,才能不期然而然地找到最適當的方式。

最後’讓我對新亞精神作一展望,並由此過渡

到關於中國文化的前瞻。我必須提醒讀者’新亞書院

的旨趣說

r

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

文化。」

又 說

「香港在地理上與文化皆為東西兩大

化世界之重要接觸點,亦為從事於溝通中外

P:56

(5028

新亞生活28:

2 (2000年 1

0

) -56_ 文化,促進中西瞭解之理想的教育地點。」

所以新亞精神自始便是要r溝通世界東西文

化」,而不是把中國文化放在與西方文化對立的地位

上。「溝通」表示中西文化互有同異’如兩者全異’

無毫髮之同’更有何「溝通」之可言?錢、唐兩先生

的著作,論及此點者比比皆是。他們同具有恢宏的襟

抱,闊大的識度,絕不肯以狹溢的民族意識為出發

點,更不取文化沙文主義的觀點。這一層是有目共睹

的。事實上,早在1 一十世紀初年,《國粹學報》上已

有人說:「取外國之宜於我國而吾足以行焉者,亦國

粹也。」可見一百年來’有識見的中國學人無不對西

方文化持開放態度。記得唐君毅先生曾以《水滸傳》

上「沒遮攔」的綽號形容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外來文

化的態度。這個說法也許稍有誇張’但至少表達了他

自己的見解,也間接闡釋了新亞精神的一個重要方

面0

我重申新亞創始理想中關於中西文化的基本立

場,是因為新亞精神今天似乎正面臨著一次最嚴峻的

考驗。這已不是五十年來異化的更上一層樓’而是原

有的異化途轍可能已至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可以稱

之為「異化之否定」或「異化之異化」。近幾年來,

「漢字文化圈」的某些地區掀起了 一股以中國文化或

亞洲文化之名與西方主流文化相對抗的狂潮。如果這

祇是一些學者以個人的身分表達他們的真信念,那麼

縱使其立論的根據薄弱,仍不失為現代多元文化中的

正常現象。但是這股狂潮的來龍去脈是非常明顯的,

即政治權威為了維持自身的繼續存在,轉而乞靈於以

儒家為中心之中國文化。這些政治權威正是上引唐君

毅先生序文中的「吾祖先之不肖子孫」,但今天時移

世易’不得不借重民族主義的力量;「儒家」和「中

國文化」則恰好是最有號召力的象徵。這股思潮的表

現方式是五花八門的’這裏不必詳及。其中心論旨則

至為簡單,即將r中國文化」、r儒家」與權威、集

體、國家主權等等r價值」等同起來,以抗拒民主、

自由、人權等所謂「西方的價值」。這裏我看到了 一

個奇異的景象:一方面,百餘年來自康有為、孫中

山、梁啟超、《國粹學報》以至「五四」新文化運動

所追求、嚮往的現代觀念和價值都徹底被否定了.,另

一方面’譚嗣同、魯迅等所組咒的中國傳統中一切負

面東西卻都受到了變相的肯定。歷史給中國人所開的

玩笑實在太過於荒謬r^。

新亞精神的核心自然是儒家與中國文化,但

錢、唐諸先生心中的儒家與中國文化是向世界各大文

化的中心價值開放的。西方現代的突出成就,包括科

學、民主、自由、人權等在內,正是他們所要納入中

國文化系統之內的重要部分,唐先生在《中國文化之

精神價值》第十六章論之尤詳。與此相對照,今天政

治權威所倡導的則恰恰相反’而是歷代統治階以

理殺人」(戴震語)的一套r網羅」(譚嗣同語)。這

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現在竟i:依托在r儒家」和r中

國文化」的名號之下。對於新亞精神來說,這種情況

構成了十分嚴重的威脅:因為我們祇要稍一失神便不

免會像《紅樓夢》所說的,陷入「假作真時真亦假」

的境地,甚至更像《西遊記》中的豬八戒一樣,抱著

假唐僧的頭顱痛哭!

上述那股假借中國文化以抗拒西方文化的狂

潮’雖起於「漢字文化圈」,卻早已傳播到世界各

地,並引起了廣泛的回響。據我涉覽所及的西方文

獻’它的名稱大致是所謂r亞洲價值論」。讓我略述

二丁以結束這篇序文。

「亞洲價值論」在國際上所引起的爭議雖然層出

不窮而且激烈無比,但批評者則完全根據事實,並出

之以純理性的態度。我現在不想涉及英、美主流思想

界的持論,以免貽人以口實,認為我引用西方帝國主

義的觀點為護身符。相反的,我祇準備介紹兩位亞裔

思想家的評論:第一位是1998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

主,來自印度的阿瑪提亞•森(Amartya Sen );第

一 一位則是當今最受爭議的文學批評家:巴勒斯坦的薩

依德(Edward Said )。前者特以研究饑荒與貧困著

P:57

(5029)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57_

名,後者則以《東方論》(0/./>/§//_,1978

)

一書

譽世界。他們兩人,一個為饑餓線上掙扎的貧民

話,另一個為巴勒斯坦難民辯護。薩氏在文學研究

外,更發表了大量政論文字,徹底暴露歐洲殖民主

和美國霸權在近東所造成的災難。所以他們關於

r

權」、「自由」的看法是特別值得我們參考的

阿瑪提亞•森是直接與

r亞洲價值論」交鋒

人,關於這一論旨的文字極多。我在這裏祇能根據

最近的一童曰(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k

F

r

e

e

d

o

m

, Ne

w Yorl^:

Alfred

A

. Knopf

, 199

9 )和一文(\"Eas

t

an

d West

:

The

Reach

o

f Reason\"

,

N

e

w

Y

o

r

k

o

f

B

o

o

k

s

, July

20,

2000)作一高度概括的介紹。「亞洲價值論」之不

成立,在他看來’是極其明顯的。首先,若以整個

洲為範圍’則人口佔全世界百分之六十,民族與文

繁多,信仰各異,根本不可總括出一種共同遵信的

值系統。其二,「亞洲價值論」者所強調的自是以

亞為中心地區,大致包括中國、日本、南北韓、越

諸國’但論者同時又說印度雖不在內,而印度文化

強調相似(similar)的價值。即使經此限定,此說

過於粗縫,絕無可能證成。文化與傳統的多樣性才

東亞地區的基本特色。其三,不僅整個東亞不存在

一的價值觀,即以任何一國而論’此說也得不到經

證據的支持。森在《發展即自由》

G

c

v

c

h

p

m

e

t

A

s

^>^^、^/§0中舉了三個例子。一是曰本,其中神道

徒有一億一千

一 一百萬,佛教徒有九千三百萬,統一

價值觀又從何處談起?另一個例子是南韓。1994

r亞洲價值論」在美國《外交季刊》

m

j

f

u

i

r

s

73號)上初出現時,第一個起而較斥的便是南韓

時反對黨領袖金大中,今天已成為總統了。第三個

恰好是新加坡,亦即此論的發源地。森指出

「甚至僅僅二百八十萬人口的新加坡

有文化與歷史傳統的巨大差別。而且在培

族群之間的親和與友善共存方面,新加坡

有令人起敬的紀錄。

(

D

e

v

e

l

o

p

e

t

A

s

F

r

e

e

d

o

m

, p.23

2 )

到此為止,森的質難尚僅限於外緣方面,

「亞洲價值論」無論就全亞洲、東亞地區、甚至一

之內言’都無法在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但更重要

是他從內涵方面點破

r亞洲價值論」的虛構性

嚴格地說,「亞洲價值論」不是孤立的,它必

預設一個對立面,即截然相反的西方價值體^

主、個人自由、人權、理性、法治等等。這兩大系

都從東西文化史揭幕時便已涇、渭分明,一直延續

今天,而且在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改變。此之ST

即宿命」(\"Cultur

e

is destiny\")。所以森的駭論也

得不兼及東西兩大文化;他所要極力摧破的便是這

「文化宿命論」,也可以稱之為「文化決定論」。

於這一層,論證極為繁富,祇有請讀者自閱原作。

括言之,以政治自由與民主為西方自希臘以來的特

文化傳統,這是現代西方主流思想家、歷史家的自

誇張,同樣是站不住的虛構。森則接受伯林(Isaiah

Berlin )的論斷,認為個人自由在西方成為主要價

其實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後的新發展。古典作

(如亞里士多德)雖然已提到自由及其相關的觀念

但祇能看作是個別的構成因子,而不是整套的系統

因為我們也同樣在西方古典中找得到重視權威、

序、紀律之類的思想。森甚至說,柏拉圖與奧古斯

(Augustin

e )對於權威的強調並不在孔子之下

回到「亞洲價值論」的題旨,他則通過《論語

(所據者為Simo

n Ley

s 1997年新譯本,紐約W.W.

Norton書局出版)和印度古典,以檢討其立論的

據。他深知此論的主要的憑藉是儒家,所以他決心

讀《論語》。他引了孔子論

r事君」:「勿欺也,而

之」及「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言孫行」

語,說明孔子不但不主張對政府盲目服從,而且堅

批評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上,讓我補充一句,他的

點與捷克總統哈維爾(Vacla

v Have

l )不謀而合。

氏也嚴厲批判「亞洲價值論」。他指出:「在古代

德世界中,猶太教與基督教都曾為現代民主提供了

神來源’而這兩大宗教與孔子教義相合之點甚多」

他很感慨地說..

r那些援引儒家傳統以譴責西方民

的人對此竟全無認識!」(

T

h

e

/

\\

/

/

o

f

t

-

e

I

p

o

s

s

)

l

c

.

N ew York

: Alfre

d

A

. Knopf

, 1997,p.20

1 )森和哈維

都不失為

r旁觀者清」。其實在《論語》、《孟子

中’可與西方現代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相通的

念’不勝枚舉。上起康有為、孫中山,下及「五四

時期的胡適與陳獨秀’早已反覆徵引過無數次了

森又詳舉印度古代傳統中關於信仰自由與宗

寬容的重要史例’以說明自由的價值決非西方所

擅。限於篇幅’我祇能匆匆用幾句話撮述其大旨。

首先介紹了紀元前三世紀的佛教大護法阿育

(Ashoka),其詔書中特別強調對各教派一視同仁.

人人都當尊信己教,但同時也應尊重他人之教。阿

王已將信仰自由與宗教寬容當作普世的(universal)

價值來宣揚了。阿育王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則由

前此印度思想界已導其先路。例如公元前四世紀高

雅(Kautily

a ),與亞里斯多德是同時代人,著

f

p (略相當於「經濟學」;漢譯

r利論」)

一書。此書論統治下層人民部分具有「仁政」色彩

階級觀念甚為顯著。所可注意者,書中論及上層統

P:58

(5030

新亞生活28:3 ( 2000年11月者部分’卻十分強調個人自由的重要。故對奴役上

階級(Arya)子女一事,主張處以重罪。可見高迪

和亞里斯多德也未嘗不能相提並論,因為雅典的個

自由也僅限具有自由身分的公民,奴_、婦女和外

居民的自由並不在法律保障之內

森更進一步說明,這一寬容與自由的傳統對

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特舉十六世紀一位販依了

斯蘭教的莫臥爾王朝皇帝阿克巴(Akbar)為例。

克巴在159111592曾屢下詔令,保障信仰自由與

關的個人權利,尤其強調個人有選擇宗教的自由’

應受任何干涉。如果印度教子弟曾被迫信仰回教,

們可以隨時回歸祖先的宗教

阿瑪提亞•森研究經濟發展的動機起於幼年

印度親見窮苦人民的種種悲慘遭遇。怎樣使他們脫

貧困與饑饉,是他的研究重心。他的重大發現之一

即基本自由是經濟發展的構成因素。經濟發展誠然

要秩序’然而決不是一味壓制人民自由(包括政治

與的自由)的威權主義。他一眼看穿

了 r亞洲價

論」祇是支持威權政治的護符,不利於經濟發展,

而祇能延長窮人的痛苦。這是他為甚麼要全力較斥

論的主要原因

森的駭論指出儒家、佛教、伊斯蘭教都各有

視自由與人權的成分’不過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方與西方自有相通之處’決不是兩個完全對立的

統。現在我們正好接著引入薩依德的論點。在最近

篇訪談紀錄中,他曾正式答覆關於「人權是不是一

普世價值」的問題。他說:

r我們所要做的事是擴

人權觀念到每一個人,而不是限制它的應用範圍。

他指出無論在近東或遠東都流行著一個說法,即強

調

人權是西方帝國主義的概念。但他對此說完全不能

受。「酷刑就是酷刑。痛楚的感覺在任何地方都是

樣’無論是在新加坡也好,或沙烏地阿拉伯也好’

論是在以色列也好,在法國或美國也好。」這是他

直截了當的答覆。他雖未明提「亞洲價值論」,

r遠東」以人權為西方帝國主義的概念者自然非此

莫屬。與此同時,他也嚴厲地批評了西方自由主義

妥協性’認為它寬以待己,嚴以責人,在西方利益

到嚴重威脅的場合,便往往棄弱保強。因此他主張

「人文主義」(humanis

m )來取代西方自由主義。他

為祇有人文主義才真正具有普世性,足以構成人權

基礎。根據阿拉伯學者的最近研究,他指出人文主

並非起源於十五世紀的意大利,而應溯其源至八世

阿拉伯世界的學院、教堂與宮廷。人文主義絕非西

專有的概念,它存於各大文化傳統中’包括印度、

國和伊斯蘭文化區。(見\"Al

l Intervie

w wit

h Edward

W

. Said\"

,

in

M

o

i

i

s

t

c

i

f

u

B

u

y

c

n

m

i

i

u

m

!

A

m

h

.

e

w

R

u

b

h

i

, eds..

T he Edwar

d Sai

d Reader

, Ne

w Yorl<

: vintag

e Boolcs,

2000

,

pp

. 433-4)

森與薩依德兩人的專業不同’文化背景互別

關懷也各異,但在以人權、自由等價值具有普世性

1觀點上則完全一致。他們也同樣能超越各自的民

文化的偏狹之見,對於西方文化中許多正面成就都

欣然接受。薩氏在這一方面尤為難得。他在《文化

帝國主義》中,坦然承認西方文化早已傳佈到世界

地’有些已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這也正是前引《

粹學報》的立場,即

r取外國之宜於我國而吾足以

焉者’亦國粹也」。所以他特別反對在文化上嚴

r敵我」的意識。「阿拉伯人祇讀阿拉伯的書,用

拉伯的方法。」這是在今天阿拉伯世界相當流行的

種觀點。薩氏來自阿拉伯世界

’ 一生都在為阿拉伯

爭取公道,但他對這一觀點則痛加批駭,毫不留情

(見

o//m、

r

u

m

t

i

p

c

r

k

i

l

i

s

m

.

Ne

w York

: Vintag

e Books,

1994

, -Introduction-

,

l^p

.

x

x

v

_

x

x

v

一 )他在訪問記

最後歸宿於人文主義的普世價值,尤見卓識。「以

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文化」不也正是新

書院的原始旨趣嗎

1九四九年新亞初建立時,「亞洲價值論」並

存在,因此創始人如錢、唐諸先生根本夢想不到會

見「魚目混珠」的問題。他們地下有知將怎樣處理

個難題,我們已無從想像’更不能妄加揣測。但五

年後的今天,「亞洲價值論」既已出現,我們關心

國文化前途的人終不能對它採取「視若無睹」的迴

態度。但在這篇序文中,我僅僅是提出問題,並沒

給予明確的答案。我介紹了森和薩依德關玲亞洲

值論」的議論,也祇是希望通過最近的世界思潮’

凸顯中國文化的現代處境。森曾指出’「亞洲價

論」是由威權主義的政府方面提出的,而不是史學

獨立研究所得到的結論。這自然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但正因為此論是為了維護威權主義而造出的,所以

此論者可以毋須參考任何歷史資料,數日之間,其

即成’而風行天下。歷史學家立說則不可能有此

便。對這樣一個廣大的論旨’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

史學界都必須動員大批人力’進行長期研究和反覆

證’才敢提出比較確實的、或正或反的見解。五十

前,錢穆先生和唐君毅先生都曾根據畢生的讀書

得,發揮了關於中西文化異同的深識卓論。怎樣在

們的輝煌業績的啟示之下,面對著

一 一十一世紀的新

題,繼續他們的未竟之功,這正是「新亞人」無可

卸的一種責任。所以我說,

r新亞精神」今天面臨

一場最嚴峻的考驗

P:59

J«r f ^ ^ X 4、

3m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59_

(5031)

學術榮

梁秉中院長獲

「亞洲創新科學獎」銀

_

本院院長梁秉

教授以中藥治療糖

尿

腳病人的研究項目

贏得由《遠東經濟

論》雜誌所評選之

r

洲創新科學獎」之

獎,為港爭光。梁院長的研究項目是以中藥治

糖尿腳病之患者,從而減低其潰瘍情況,避免

除腳部的命運。初步試驗結果發現八成半嚴重

尿腳潰瘍的病人,都毋須進行腳部切除手術,

為糖尿病腳患者之莫大佳音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黃石華校董

腐南大學頒榮譽法學博士學

本院校董黃石華

生獲嶺南大學頒授榮

法學博士學位,頒授

式將於十一月七日於

南大學舉行

本院同仁,謹致

數理研究所新構四絕

丘成桐所 呈

辛周平副所

日麗熙和遠北

弦歌绿妙沒晴

小樓一統真堪

夫子何為歎道

彀内宜研美善

思微妙合地天

須知珠貝能容

籌策推移可入

秦中雁塔帶斜

塞外長城夜月

往事興亡誰得

試將西學起炎

不為浮名不為

登車摸1口逐前

會凌絕頂群山

黎曼高斯許拍

曹啟

與中大一同成

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於本年十月

一 一十七日

午假中大祖堯堂會議廳舉行酒會,以慶祝《與中

一同成長》圖史出版、「世紀中國」文化網頁開

及《二十世紀》創刊十周年

該所所長陳方正博士在《與中大一同成長

_史冊簡介中閲述該書的內容:「本書並非只是

舊紀念集,它通過大量照片、資料,以及許多人

撰述與回憶,為中文大學與中國文化研究所在過

半個世紀的歷程,以粗線條勾勒亦復以細節渲染

一幅生動圖像。用編撰者的話來說’他是要『重

一個有生命、有脈絡與神氣的故事。』::

該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共六章’縷述書院

中大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發展與幌變,包括七

年代體制改革與八、九十年代學制變化等重大事

始末。第二部包

1 I.

1 一十六篇追憶與

文 一、:;-;丨」/

化展望文章,為

中 ^

j “

大人文學者的

生 _

i

一,

平、事業及觀點

描 今

0 一萬花筒式

景 r —

P:60

(5032)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60_ 「學長計劃」成立典

禮 盧達

本院第一年舉辦的「學長計劃」成立典禮已於

月二十一日(星期六)下午在雲起軒舉行,出席的

長及學員共一百多人,場面極為熱鬧

r學長計劃」自推出以來’同學報名非常躍躍

由於名額所限,書院經過抽籤抽出一百零七&同學

由五十多位畢業十年以上的學長負責,以一對二的

式,與同學分享經驗,擴展同學的視野’也為他們

來投身社會作好準備

梁院長在成立典禮中表示,十多年來在新亞

起軒’這天是最熱鬧的。同學和學長濟濟一堂,這

一次很難得的機會。梁院長回想十多年前,醫學院

實行這項計劃,但兩年後卻失敗

了 ’主要原因是同

害怕見教授。但這次由校友會及書院主辦的卻不同

梁院長鼓勵同學積極一點,不要害怕,多一點與學

聯繫,如果要求合理的話,學長也不會吝嗇於做出

導。這計劃的成功與否,校友和同學也必須付出,

書院也會盡力配合

校友會黃建平會長感謝各校友和書院的鼎力

持。同學不單可以從學長身上吸收經驗,多一點

會,而各師兄又可從中領會師弟對事情和問題的

法’可說是相

益彰

梁院長和 。

會長致辭完

後。「相蹄」

間便到了,各

都表現得很

躍,一組組的

亞人開始交流

識,小小的雲

’ 一時間也

能容納他們坐

交談,有到新

的咖啡座、樂

館外相聚,互

了解,相信同

都獲益良多

中大文物餘展

《中國古代金飾

文物館東翼展覽

208年11月11日至2001年2月18

本展覽是有史以來,首個中

古代黃金飾物的專題陳列。展品

百餘項’年代遠至商周’近至

fc : \\ _代,均選自本港私人收藏家珍品

黃金成色華美,永不褪色,

.且化學性穩定,不易氧化,硬度

不大,延展性大’容易打製成各式器具及飾物.

黃金也兼備作為通貨的功能,所以中國自商周

來’黃金廣泛使用,黃金器物飾件有不少出土

存世品。金工製作技法不斷推陳出新’有模鑄

錘揲、槩絲、

S刻、雕鏤、金珠等’還吸收外

技法,加以創新運用兼且造型精巧,玲瓏富麗

成為中國工藝史上的奇飽

《畫航藏珍

紀念黃兆鎮、黃秉章先生捐贈書畫

文物館西翼展覽

2000年11月11日至2001年2月4

展出明代至近代名家書畫近百項,展示明

以來豐富多采的書畫流派及風格特色。全部展

選自黃佩瑜女士、匡寧、匡佐先生慨贈文物館

「小畫舫齋」珍藏書畫,以紀念其先祖黃兆鎮

生及先考黃秉章先生。捐贈儀式將於開幕典禮

行,以表彰黃氏家族之厚贈美意

P:61

(5033)

^jjjjjj^

謝鵬元學長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61_

謝鵬元(1969社會)

’ 一直默默支持校友會

作。學長計劃展開,筆者找他擔任學長,他就

應。今次說要做訪問

’ 一向低調的他,本來有些

豫,但一提到是學長分享經驗,他就欣然接受了

訪問當日,下著毛毛細雨,筆者聽著謝鵬元

娓道出從他考進中大直到現在,這三十多年的人生

歷程,不禁有走進時光隧道之感

一九六五年夏天,謝鵬元收到中大入學試的

績單,便前往當時仍在農圃道的新亞書院校舍登記

甫進入學校的禮堂,眼見四周設置著一個一個的

檔,人山人海,儼如市集一樣,差點以為去錯地方

原來當年中大還未成立入學組統籌收生工作,各個

系都要派出教授、講師到場招收學生。謝鵬元眼見

部份攤檔前已大排長龍,唯獨是一個攤檔的人龍特

短,好生奇怪,於是上前一看。見到攤檔前坐著一

長者,和藹可親,有一派學者風範’於是上前詢問

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君毅教授。謝鵬元被唐教

的大師風采吸引,報讀當時的哲社系,而唐教授日

亦成為他的啟蒙老師

謝鵬元回想四年的大學生活,認為是他一生

快樂的時光。一九六六年初,在中大的第一個寒假

謝鵬元參加了學生會舉辦的台灣觀光團’全圓

一十

人,團長是倫兆銘,_員包括粤逸飛。他們在台足

逗留

了 一個月,期間和台灣多所大學的學生交流。

令謝鵬元難忘是參觀黃埔軍校,他們受到禮賓式的

待,四千名官兵列隊歡迎,接受他們檢閱

一九六六的暑假’謝鵬元參加了由世界道德

整會在日本舉辦的世界性會議,筆者問他今次又有

得益,謝鵬元說就是認識了當時也是團員的太太

一九六七的暑假,香港發生暴動,所有交通

具均停駛,市面一片混亂。謝鵬元回應專上學生聯

的號召,組織義工隊四出勸®工人復工。他們的一

二十人,團員包括以勇聞名的施祖祥,負責鼓勵電

司機復工,及擔任售票員。他們可算是敢死隊,因

不時在電車上發現貼上「同胞勿近」的「土製菠蘿」

實在驚險萬分。這群熱血青年,憑著一片赤子之心

冒著生命危險去為社會出力,著實令人欽佩

一九六八暑假,由於謝鵬元副修新聞系,被

往商台當實習記者,每天早出晚歸,與各大傳媒搶

聞,分秒必爭,十分剌激。後來畢業,謝鵬元便順

成章加入商台擔任記者。不過謝鵬元的記者生涯祗

兩個月’便被政府取錄,任職行政主任

學長介

、流金氨

用 謝鴯元的大學生

錄 修志明

謝鵬元在官場打滾了幾年,親眼目睹不少官

貪污,由於不值他們所為,已有點心灰意懶,正當

時廉政公署成立’舊上司希活擔任防止貪污處處長

邀請謝鵬元加盟,他便答應了

由於防止貪污處的工作牽涉很多與法律有關

事務,所以謝鵬元便利用工餘自修法律’後來更趁

假期間到英國考獲律師資格。到

了 一九八

一 一年,謝

元經過多番考慮,毅然放棄了高薪厚職,當上見習

師。一轉眼,謝鵬元的律師生涯已差不多

一 一十年了

期間他處理過的案件多不勝數,很多都和貪污有關

印像最深刻的莫過於「聯交所七君子」一案。謝鵬

是其中一位被告的代表律師。此案調查歷時四年,

訊亦長達八個多月,可謂蟲動一時

回想三十多年,謝鵬元始終認為四年大學生

最為津津樂道,期間所見所聞,一生受用。他亦借

勉勵在學的學弟學妹,亦要好好珍惜大學的時光,

力學習,增廣見聞,充實自己’將來為社會作出

Mento

0

r (學長)的由

大約在

一 一千五百年前吧,希臘的奧迪

斯——就是荷馬詩裏被放逐的傢伙——將他

的兒子交託給一個叫曼陀(Mentor)

友,請他代為照顧啟導。以後,Mentor

成了天下導師的名字

(引自《明報》十一月三日時代版徐詠

專欄《香港心事》)

P:62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62_

(5034) 花開的聲音——校園四

月 新聞與傳播學院陳、宜

(編按:本文為上年度「新亞國文獎」的得獎

品。該獎項獎金三千港元,由本院校董港恩佳博士

贈,旨在紀念孟子,並鼓勵本院學生學習與寫作中

語文。)

若你在四月來過中文大學’你一定還懷念那

份驚喜交集的心情

四月的校園’杜鵑花開放得份外燦爛,粉

的、白色的,在路邊不時一叢叢冒出,靜悄悄地點

著學校寧靜的空間

它們是這樣不惹人注目’可是,就算是匆匆

過的沉思的、嬉鬧的、聊天的人們,也會不自覺被

光之外的另一份璀壤所吸引,而駐足驚嘆一聲

r呀’花開了丨.

我’便在這一種滿心雀躍中,迎來了在新亞

院的第一個四月

四月的新亞,對於我這個學在新亞、宿在新

的新聞系人來說是一個意外之喜。然而上了大學,

業壓力依舊逼人而來。日子中濟滿了功課、採訪、

問、趕稿,唯一的享受就是能夠在圖書館裡抱擁十

本書大嚼’或是在林蔭道下的石椅,花叢旁的階梯

孔子像前的草地上靜靜地獨坐,呼吸天地間純淨自

的空氣,聘聽大自然的聲音,讓身心得以釋放

陽光逐漸炎熱,夏天漸漸靠近

每一天經過那一叢叢杜鵑花的身旁,我都會

數它的花荀,期待著它的花瓣盛放,把新鮮的可人

訊息傳至這大地。等到那天,它們嫣然盛放在我面

前我卻還是忍不住要問一句:「甚麼時候’它們竟

悄地開了?

可是,有時在夜裡輕聞它的香味,我的心裡

會•然神傷

花兒若有感情’縱使這般美麗,也一定是寂

的吧9——它,可曾等待著甚麼的來臨

在一次通宵趕稿後的早晨,我匆匆趕去學校

編輯室交稿,大腦的過度運作,即令面對晴天白雲

也是混沛一片

接近大鐘的的那一條路,已有陣陣笑語歡言

在我面前,赫然竟是一幫幫身穿禮服,頭戴

帽’正在拍畢業照的學子。他們三兩成群’有的攬

搭背•,有的尖叫著扔帽扮鬼臉•,有的挽扶著年邁的

母親;有的輕聲向家人講解著校園的一草一木;有

則靜靜地四處漫步,像是要重溫求學時一點一滴的

憶,像是要在踏入社會前最後呼吸一次校園天地的

氣;像是要把周圍的事物再仔仔細細地看一遍’記

心底深處……。

無論他們在做甚麼’他們的笑臉、眼神、言

都在傳達著同樣的喜悅,同樣的依戀’和同樣年輕

渴望

我立刻被這一種歡樂的氣氛感動了,緩步走 。

人群當中,我真切地感受一種鼓舞的情緒從心底

杜鵑花那日特別地美麗、年輕、活撥、充滿

命力,它們靜靜地微笑著,像是校園回贈給畢業同

的禮物,在那裡慶賀、祝福他們,並為他們的笑顏

那一刻’我知道花兒在等待的是甚麼

它們不僅帶來了自己的生命,也帶來了希望

訊息

我突然掃除 。

了 一夜的疲累,心裡面充滿了向

的動力

那一日之後,曰子在我手中變得更加充實,

努力地溫習,迎接五月份的考試,期待著自己的花

也有開放的一天

這日下午,當我步出圖書館,又走過那一條

花爭研的小路,有一對父母正為他們的女兒在花叢

照相

在這四月的新亞’四月的校園裡,花叢中的 。

人兒巧笑倩兮

r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那個女孩脂粉未施,向我跑過來’禮貌地請

為他們照一張合影

我輕聲問:

r畢業了?」靦腆地點點頭

我微笑著,輕輕對她說:

r恭喜你!」她的

母親,在身後一連聲地多謝我’滿心的喜悅與欣慰

表露無遺

身旁的杜鵑花’像是在靜靜地看我

我高興聲的問:「把那花也照進去,好嗎?

按鍵輕輕按下的那一刻

我似乎聽見了花開的聲音

後記:是,我相信,自己的花兒’也將如今

的花一樣,開放得如此醉人

正如我相信杜鵑花會再帶來生命與希望的

息0

——這一天,很快’會來

P:63

(5035)

、 輔 g 何 ifk 数授主持新亞線起 跑

•M 羲 � �

院務主任文直良博士頒獎予中大線得f者

新亞生活28:2 (2000年10月) -63_

充滿整個圓形廣場

。 ^

^

^ ^

最後一下

r体!」一聲了。再沒有長腿、美腿

換來的是陣陣的嬉笑聲。一、二、一、

二 轎

子癲癲擬簸的向前邁了幾步,轎上的職員老師膽戰

驚,緊握扶手

•卜輸了,姑嚕姑嚕的’職員老師們又灌

子蒸離水,然後嘻嘻哈哈的接過所有抬轎組別都有

獎牌和錦旗

.說的是新亞環校跑的程序。百多人參與的

動,個多小時就完結了。第一環節環院跑幾乎是全

h陣,男孩子似乎都覺得那是太小兒科的事了。

一 一環節是真正的環校跑了,需要跑上著名的

r

斜」返回圓形廣場,首

一 一十名衝線的健兒,固然以

力普遍較佳的男孩子居多,但當中亦不乏巾幗英雌

叫人另眼相看。最後一節的抬轎

賽,講求的是隊友間的默契,無

是抬轎的還是坐橋的’相信都是

當難忘的經驗。整個過程,最令

印象深刻的,不是最新最快的

錄,而是那燃燒著的青春。汗水

熱血、笑聲’像一團火似的在這

年輕人的身上燃燒著,眉宇間,

發出陣陣還沒有入世的傲氣,一

憧 憬

’ 一點理念,這就是青春

只願這千金難求的青春越燒

旺,將來燒暖有需要的人,燒暖

燃燒的青春——新亞環校

跑 潘沐

r体!」的一聲,數十雙修長美腿應聲而起,

把把烏黑油亮的青絲隨風飄曳。形形色色的運動衣

顯得更青春活撥’在桃紅色的夕陽下,一個個身影

然而去

不出一時,腳步聲又漸近了,而且越來越密

直至最後一位健兒衝過終點

依然的精神換發’只是汗水淋璃,銀鈐不斷

隨著她們起跑而離開的夕陽,這時又回來了,幻化

一道道紅暈,留在每個緋紅的臉頰上

^

^ 务

又是

r阵!」的一聲

這次應聲而起的修長美腿少了,取而代之的

是更多的「飛毛腿」,一雙雙肌肉結實有力的腿,

著沉實有力的步伐,在月亮初昇的光華中,狂風掃

葉似的奔去了

接著是無聲的等待。可是這等待是實在的,

確地說,這不是等待,是期待。因為大家對健兒的

心是這樣的實在’大家是在期待,看首位衝線的健

可以創出怎樣的紀錄

終於,回來了,首位健兒大步大步的回來了

步伐依然穩健’遠遠拋離後面的選手’可是不出

秒,首十名也陸續衝線了

本來的熱血,在秋後依然燠熱的天氣下流動

更加膨湃。加上太陽下山後地面的熱氣冉冉上升,

少健兒抵#{不住這熱氣’索性脫掉上衣’由那蒸離

沿他們的嘴角,流過跑得青筋暴現的頸項,結實的

肌’腹肌,隨著汗水蒸發。分明的肌肉條理,在汗

和燈光的的反射下,顯得更結實分明,一時男子氣

P:64

(5036)

12- 新亞生活28:3 (2000年1丨月第三十七屆新亜陸運

會 文建

一 一千年度的新亞陸運會在熱鬧的氣氛中曲終

散,回顧當天下午天色陰暗,偶爾的一兩點雨水令

們這些籌委和運動員既緊張又擔憂。幸而天公造美

清風送爽,為我們帶來最好不過的天氣

雖然開幕典禮還沒有開始’但第三十•七屆新

陸運會由男子四百米中欄決賽靜靜地掀起序幕。看

上的觀眾都流露出期待、緊張和興奮的表情,圍著

論紛紛。

r砰」的一聲巨響,陸運會的第一個項目

始,不消一會’本屆男子全場冠軍誕生,由葉頌華

學在歡呼聲中取得了首面金牌。接下來的男子五千

決賽掀起了第一個高潮,冠亞軍在最後直路上爭持

烈,我們也緊張得喘不過氣來。雖然走在最後的一

參賽者成績稍遜,但他仍堅持完成賽事,獲得全場

烈的掌聲和支持

在開幕典禮前’運動員都已穿上戰衣,有的

態自若,有的戰戰競競,各自做著熱身運動’作好

佳的準備。手錶上的時針踏上了七字,開幕典禮正

開始,院旗徐徐升起,悠揚的校歌「山巖巖’海

深::」在場內響起,運動員的眼中都閃燥著耀眼

光芒,這不就是我們的新亞精神!梁秉中院長提醒

們不要讓自己的步伐停下來,要不斷挑戰自己,這

正是我們身為運動員所要做的。當梁院長致辭完畢

第三十七屆的新亞陸運會正式開始

開始時一百多位運動員跑場一周,每人都帶

笑容而回,場面好不熱鬧。輕鬆過後,便陸續舉行

爭激烈的項目,而號稱「極速項目」的一百米賽跑

本屆陸運會掀開戰幔’人人鬥志高昂。跑道上不斷

來訊號槍聲。運動員一舉手、一投足都配合完美’

一步都發揮得淋滴盡致。而那毫釐之差,足以定出

負,衝剌過後跑道上沒有留下甚麼’只有瞬間的殘

和永遠的紀錄

看台上不斷傳來歡呼聲和驚嘆聲,觀眾們正

視著跳遠賽事。運動員神色凝重,不斷作熱身運動

當裁判呼叫他們的名字,便走到跑區去,定一定神

當發出手號後,便全力奔向起跳線,用力一瞪,身

便向前跨出,一瞬間便落在沙池裡,頓時引來一片

ii

呼聲。在跳高場內,運動員也正在比賽。

r

踏::」當舉過手示意後,運動員沿著半圓的弧線

跑’跑到保護墊旁即提

t向上跳,跨過了橫杆,然

從容地落在軟墊上

’ 一氣呵成地完成了整套優美的

作。他們不斷地向高度挑戰,希望爭取優良的成績

草地旁也聚集了不少健碩的運動員’他們輕

地沾上鎂粉,然後抖去多餘的’跟著拾起鉛球’輕

的托在頸項旁,盡力的往前一推’手臂上的汗水也

著鉛球飛脫,鉛球重重的跌落草地上,工作人員隨

插上一支小鐵旗,彷彿佔領了新開闢的領

土 ’不一

兒,草地的遠處都被他們全攻、下了

快樂的時光不斷飛逝’所有的個人比賽都完

了,成績紀錄表上也貼滿了各項賽果,頒獎台上也

斷更換新的面孔。當獎牌落在運動員的胸前,除了

揚他們的努力外,也送上鼓勵和祝福

時間已到十時半,陸運會進入最後高潮,接

項目也開始了。每個學系的隊伍都準備就緒,賽事

觸即發。由首先舉行的四乘一百米接力,到長途接

比賽均同樣激烈。由於實力相近,大家鬥得難分

解’不單賽道上的各人在拼4叩,連觀眾們也為了替

己的學系打氣而情不自禁地走到跑道旁响喊助威,

時問整個運動場都充滿了熱鬧氣氛,把所有人都融

在最後的比賽之中。現場所見的激烈比賽情景,到

在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結果四項接力項目中,

育運動科學系的同學褒括了其中三項冠軍’女子組

乘一百米接力更打破了多年前創下的紀錄’盡顯巾

雄風

本屆陸運會在所有比賽完結後進入尾聲,但 。

緊張的心情仍然沒有平伏下來,由於體育運動科學

與商學院分別拿下團體獎項,所以未到最後仍難知

P:65

(5037)

! P P E

Im女子團體冠軍與輔導長何培斌教授合 imf^MrnJ^ 影

新亞生活28:65 (2000年10月) -63_

全場總冠軍花落誰家。經過計算分數後,由擁有總

五十五位同學參賽的商學院的同學小勝對方,勇奪

三十七屆新亞書院陸運會全場總冠軍,陸運會亦隨

完滿結束

本屆陸運會得以順利舉行和完成,除了多得

位「新亞人」熱烈支持外,更要感謝多位老師、籌

和工作人員的努力才能讓我們有一個美好的回憶,

此僅代表陸運會籌委向各位致謝

新亞書院水運

一年一度的新亞書院水運會已於九月

1 一十五

假大學泳池順利舉行。節目於當晚六時三十分開始

大會先讓運動員進行熱身賽,使他們舒活一下筋骨

並熟悉比賽環境。熱身賽過後便是開幕典禮,主禮

賓為新亞書院院長梁秉中教授。梁院長除主持升旗

及鳴笛禮外’更在演辭中勉勵同學要躍躍參加書院

動。當水運會籌備委員會學生代表致辭及帶領運動

進行宣誓儀式後,

一 一千年度的水運會正式開始

率先進行的是「水上競技活動」,遊戲名為

r

肉滑水板」。參賽隊伍需鬥快把救生圈由泳池的一

拉到另一邊。雖然只是遊戲性質,但健兒們仍在競

中全力以赴

緊接著的是各項緊張剌激的游泳項目,包括

新同學而設的

r新秀賽」、各項個人項目及系際

力賽

一輪精彩的游泳比賽過後,便是頒獎典禮’

勝的運動員獲頒發獎品,以獎勵他們的積極參與’

是屆水運會亦在健兒們的歡笑聲中圓滿結束

新亞泳隊再度稱霸中大水運

本院男女子游泳隊於十月十三日舉行之

一千

中大精英游泳比賽中再度囊括大會所有大獎,包括

子團體、男子團體、團體全場總冠軍、女子個人全

冠軍、男子個人全場冠軍及大會所有接力賽冠軍。

致賀忱

P:66

新亞書院周年陸運會比賽成績紀錄(二零零零年十月廿七曰) (5038)

編 項目 名次 !Ji-m 大會紀錄 女子組 大待紀錄

項目 名次

— 二 — 一 二 三

大待紀錄

1 100M 姓名 洪力恆 裙俊佳 純文圾 陳德義 1977 高月華 陳寶儒 洪惠娜 彭正符 1996 1 100M

啊立 GPA SPE GPA 數學 SOC BBA BBA SPE

1996 1 100M

成綃 『79 11\"84 12”01 11\" 13”84 14”02 15\"44 13-62

1996

2 200M 姓名 葉頌帮 許嘉銘 李子豐 陳德義 1978 楊正要 錢慧欣 趙宜 黃美椅 1987 2 200M

、'1丨-位 SPE BBA SEM 數學 BBA GPA MED JLM

1987 2 200M

成綃 24”62 25\"10 26-02 22\"81 32\"94 33\"22 34\"15 28\"87

1987

3 400M 姓名 純文康 贺德;祁 贸偉储 李柏棠 1975 黎佩恩 陳资儒 黃凱怡 黄美玲 1987 3 400M

職 GPA PAC EEE ECO MED BBA BIO JLM

1987 3 400M

成績 55,,56 57\"05 58”17 54\"02 1,15”16 1'17\"09 1'33\"76 r05\"79

1987

4 800M 姓名 郛嘉威 徐沛之 藥子弘 陸仲良 1985 戴小燕 黎珮恩 黃翠欣 朱穎暉 1984 4 800M

取位 ACE FAA STA BIO SPE MED MED MED

1984 4 800M

成綃 2'24\"63 2'26\"69 2,27,,26 2'09\"10 2'54\"75 3'01\"42 3'02\"53 2'43\"77

1984

5 1,500M 姓名 邢益傑 徐沛之 蘇迪航 黃建平 1989 戴小燕 黃翠欣 鄭玉立 朱穎呢 1985 5 1,500M

、m EEE FAA PAC CHM SPE MED BCM MED

1985 5 1,500M

成績 5'04\"63 5,08”38 5'08\"83 4'31\"28 5'59\"06 6,25”08 6,39”54 5.54\"40

1985

6 6 5,000 5,000M M 姓名 章景行 劉子傑 沈顔 黃述平 1988

Vfi位 IEE IEE BBA CHM

6 5,000M

成紹 18,59”56 19'20\"25 19'26\"61 17,45,95

7 llOM 男

lOOM 女

高欄

姓名 陳违瀬 李家樂 邱文麒 邱沃文 1983 洪恵娜 盧文兒 郯浩殷 何淑莉 1976 7 llOM 男

lOOM 女

高欄 取位 SPE MED CSC ECO BBA SPE CHM SWK

1976 7 llOM 男

lOOM 女

高欄

成績 21\"29 22\"08 23\"31 17”10 20\"66 21\"46 23”13 18\"9

1976

8 400M

•WJ

8 400M 姓名 贺頌稱 姚子能 胡國威 郃子銘 1997

•WJ 取位 SPE RMS JLM SPE

8 400M

•WJ

成績 1’04”18 1'12\"12 1,13”41 rori o

9 跳髙 姓名 邱文麒 謝拥翔 郭崇樂 朱椅昌 1995 楊慧怡 丨綺珊 張腿芬 林宛約 1989 9 跳髙

叩.位 CSC MAE MED MED BBA BBA NRS GEO

1989 9 跳髙

成紹 1.56M 1.56M 1.45M 1.9M 1.35M 1.35M 1.35M 1.53M

1989

10 跳遠 姓名 m m 林家紹 林股純 潘健侶 1987 馬月够 li綺珊 陳淑琴 1984 10 跳遠

靴 SPE ECO CSC HIS SOC BBA BBA iTi國

1984 10 跳遠

成紹 5.74M 5.41M 5.I9M 6.36M 4.I34M 3.849M 3.672M 4.72M

1984

11 .二級跳遠 姓名 染祖野 陳光傑 許盜銘 潘健侶 1987

W/. SPE IEE BBA HIS

11 .二級跳遠

成紹 I I.6M 11.49M 10.93M 13.89M

12 姓名 个樹洲 梁釣 楊耀挪 梁漢糾 1988 吳家璧 范詩節 葉思雅 謝少玲 1986 12

m、'/: ECO ECO EEE BIO ARC NRS BBA 企人

1986 12

成紹 9.01M 8.08M 7.9M I0.41M 7.73M 7.36M 6.82M 9.61M

1986

13 鐵餅 姓名 林忍進 个樹洲 楊耀鄉 梁漢糾 1988 吳家璧 李前变 伍詠係 !^家榮 2000 13 鐵餅

STA ECO EEE BIO ARC CHI SPE ARC

2000 13 鐵餅

成紹 20.96M 20.94M 20.36M 31.69M 23.72M 20.62M 18.48M 23.72M

2000

14 標检 姓名 洗迪:^ i m m 譚位傑 1987 瑪转美 郯玉立 惕正变 謝少玲 1986 14 標检

m、y. BBA BBA IEE 亞洲文化 ANT BCM BBA 企人

1986 14 標检

成紹 37M 26.54M 25.58M 46.32M 20.17M 19.96M 19.13M 27.66M

1986

15 捲竿跳高 姓名 站姐惟 纖 文 1987

m i SPE BIO

15 捲竿跳高

成紐 2.3M 3.10M

16 4x100M

接力

、m SPE BBA STA BBA 1985 SPE BBA MED SPE 2000 16 4x100M

接力 成 48\"51 49,’88 51”88 47\" 1,00\"44 1'01\"98 r03\"99 r00\"44

2000

17 10x400M

接力

ECO 1974 17 10x400M

接力 成紹 10.08\"

1974

18 10X200M

接力

馳 BBA STA BIO SOC 1974 18 10X200M

接力 im 6'04\"92 6'2「67 I 6\"37\"24

i

5'47\"90

1974

14 新亞生活28: 3 (2000年11月 )

P:67

(5039)

新亞書院周年水運會比賽成績紀錄(二零零零年九月廿五曰)

編 項目 名次 子組 大會紀錄 女子組 人傳紀錄

號 — 二 三 二 三

50M 姓名 陳逹灝 楊雲傑 周思中 梁志和 1987 黄佩璧 货靜忻 謝慈颇 K. Schaener 1993

1 自由式 單位 SPE ARC GPA FAA PAC MED PAC I.A.S.P.

成績 26\"56 30,’40 30\"78 27\"62 32\"14 42\"73 43\"53 33\"56

2 50M 姓名 翁逸亮 葉頌華- 蔡子弘 梁志和 1986 羅秀蘭 張靖平 徐涂芝 K. Schaener 1993

背式 單位 PMA SPE STA FAA MED STA MED I.A.S.P.

成績 49\"87 52,,96 56\"55 32\"61 35\"52 46\"81 1 '48\"26 39’,47

3 50M 姓名 陳達灝 周思中 菊頌華 G. Liimkong 1986 羅秀蘭 黎珮恩 版摸萍 1993

蝶式 單位 SPE GPA SPE I.A.S.P. MED MED SWK

成績 29\"19 35\"99 42\"81 30”83 35\"85 49\"92 32\"76

4 50M 姓名 李思朗 李卓容 劉致祥 李思朗 1999 緣谢章 黎佩恩 劉秀黄 張淀萍 1993

蛙式 單位 BBA ACE BCM BBA MED MED FAA SWK

成績 32”77 45’’50 45”55 33”58 48”45 49\"41 52”91 40”79

5 50M 姓名 張沛恆 鄰嘉彤 蔡智聰 辛法軒 1993 趙宜 戴小燕 吳秀叟 吳書佩 1996

自由式 單位 SEM BBA QFN ERG MED SPE CHI TRA

(新秀)

成綃 32”61 34’,58 35\"72 28\"67 40’,55 43\"84 48\"23 39\"26

6 50M 姓名 蔡智聰 部德明 黎志忠 郃子銘 1996 趙谊 规小燕 張欣 虛文兄

蛙式 單位 QFN MAS CSC SPE MED SPE ENS SPE

(新秀)

成績 42\"18 43”02 43\"60 36\"90 49\"34 1'01\"88 r04\"35 53,14

7 100M 姓名 陳達颇 葉頌催 腐凉彤 张子誠 1987 mm. 戴小燕 Ewm 狠搜萍 1993

自由式 職 SPE SPE BBA CSC PAC SPE PAC SWK

成績 59\"64 1,22”12 1 '39\"05 1’02”61 1,18”82 1 ’42”49 1’49”91 1’07”78

8 100M 姓名 李思朗 陳余深 陳俊鈞 个思朗 1999 盧文兒 资靜忻 徐渔芝 瑪敏芝 1996

蛙式 im BBA STA EEE BBA SPE MED MED SWK

成績 1,15”41 1'26\"24 1’36’’55 1’18”1 1'56\"02 2'00\"22 2'48\"20 1,43”02

9 200M 姓名 周思中 蔡子弘 蔡智聰 梁志和 1987 緣斑章 博慧椅 K. Schaener 1993

自由式 單位 GPA STA QFN FAA MED MED I.A.S.P.

成絨 2’54”01 3'01\"12 3'21-67 2,19”21 3’28”70 3’31,’12 2,40’’06

10 200M 姓名 李思朗 陳余作 徐沛之 李思朗 1999 曾:y椅 傲文妃 imn- 躲敏芝 1996

蛙式 單位 BBA STA FAA BBA MED SPE MED SWK

成紹 2,54”64 3'11\"89 3,39”56 3'02\"16 3,52”72 4,11”95 4’24”66 3’50”97

11 4X50M 単位 SPE BBA FAA MED MED 1999

自由式 成績 2'22\"82 2'48\"36 1’58”60 2,27”98 2’35”90

12 200M 姓名 梁志和 1986 羅秀蘭 黎珮恩 張站平 mmm

四式 單位 FAA MED MED STA MED

成績 2'35\"32 2,48,,94 3'46\"95 4,20’,87 3'32\"78

13 100M 姓名 陳余澤 笛俊俾 蔡子弘 梁志和 1986 舰 璧 Lucy Zaher

背式 単位 STA SPE STA FAA PAC MED ISAP

成績 2'28\"33 2,16,'33 2'21\"26 1’12”57 1'24\"26 1’52”30 1'38\"66

新亞書院周年水迎會

全場 男子團體 女子團體 男子個人全場 女子個人全場

冠軍 M E D SPE M E D 陳達瀬SPE

李思朗BBA

黃佩璧PAC

羅秀蘭MED

亞軍 SPE BBA SPE

季軍 BBA STA PAC

新亞權 f院周年陸運僅

全場 男子團體 女子團體 男子個人全場 女子個人全場

冠軍 BBA SPE BBA 葉頌華SPE 吳家璧ARC

亞軍 SPE BBA M E D

季軍 M E D CSC SPE

新亞生活28: 3 (2000年11 月 15

P:68

16 - 新亞生活28:3 (2000年1 1

(5040)

本院大事記

(2000年10月1日至30日 )

5至10日、12至14日、丨6至21日輔導長何培斌教

授休假°期間,分別由黃榮春教授及文直良博士

署理其職務。

7日本年度中六預科生輔導曰。

9至14日院務主任文直良博士休假。期間,由輔導處

游吳慧蓮女士署理其職務。

11至24日由藝術系系會主辦之「第七屆全港中學生

給畫及書法比賽得獎作品展」假許氏文化館舉

行。

21曰本院「學長計劃」成立典禮下午三時於雲起軒舉

行。

26曰校園文化生活委員會於雲起軒舉行本年度第一

次「文化晚餐聚談」’由著名學者、香港城市大

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訪問教授劉再復教授擔

任主講嘉賓。講題為《我的文學聖經- -紅樓夢》

(普通話講述)。

26日至11月14日由人類學系主辦之暑期專題考察「族

群、文化與旅遊在雲南」之展覽,假許氏文化館

舉行。

27日本院第420次雙周會於邵逸夫堂舉行。是次周會

為學生活動匯報。

27曰本年度陸運會下午六時於夏鼎基運動場舉行。

29曰本院教職員聯誼會舉辦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

心及賽馬會潜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郊遊。

社會服務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簡永基教授獲香港特別

行政區行政長官再度委任為香港特區資訊基建

諮詢委員會委員’任期兩年,由本年八月一曰

開始。

社會工作學系石丹理教授獲委任為香港護士管

理局委員,任期三年,由本年九月一日開始。 中大藝術節二千

全潘中學生書:^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系會

承過去傳統,於本年九月至十月期間舉

第七屆全港中學生書法及給畫比賽,旨

促進彼此間藝術交流、鼓勵青少年透過

與藝術創作,及提高中學同學對藝術的

識及認同。同時又舉辦第四屆全港中學

寫生比賽,希望藉著輕鬆的比賽方式’

中學生能參與寫生活動,藉此舒展身心

並加深其對中文大學的認識。在投入創

之餘,並能從中互相交流切磋,以配合

術節推動藝術的宗旨

玲畫比赛反驾生比

本年參與比賽的中學生非常躁躍,

其寫生比賽。當曰共有五百位參賽者,

超預期的

一 一百人。比賽於十月十四日在

文大學舉行,當日下著大雨’但沒有影

參賽者的熱情,他們攜著雨具,全心全

的繪畫,且水準頗高

這次比賽每項分別頒發冠、亞、季

各一名及三個優異獎。頒獎典禮於十月

一 一

十日在許氏文化館舉行

P:69

(5041)

新亞生活28:3 (2000年11月) - 17

人類學系主

「族群、文化與旅遊在雪南」展

本年五月十八日至三十一日,人類學系三十

同學在系主任陳志明教授的帶領下’赴雲南省進

了為期兩周的暑期實習考察’考察的主題是「

群、文化與旅遊在雲南」。考察範圍包括白族、

西族、藏族和彝族,地點選擇在這些民族聚居的

遊區域,即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和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

這次考察,參與的同學都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他們在十月

一 一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四日在許氏文化

舉行展覽會,透過展覽介紹這次考察的所見所聞

ill

校友倡議經營的文化沙龍

「東籬」咖啡

結盧在人

問君何能爾C

採菊東籬

山氣日夕

此中有真

而無車馬

.心遠地自

悠然見南

飛鳥相與

欲辨已忘

這首陶淵明的五言詩,表達了遠離塵俗的心

及陶醉於自然的樂趣,也就是幾位九六年畢業的

亞工管同學所追求的意境。他們感到回到母校,

有一處可以喝喝咖啡、奶茶,談天說地,風花雪

一番的悠閒地方,遂萌生在書院內開設一咖啡座

通過與院長商議及院務會的同意,決定在新亞圖

一 一樓建設一咖啡座’位處溫習室及電腦室旁

剛好一位富有創意的年青人蘇朗智,對這項

思,充滿熱誠。雖然咖啡座位置稍偏,地方也不

敞,但這位人稱

S

o Long的年青人,卻把它弄成

處像文化沙龍的地方,充滿藝術氣息,幾幅小小

牆壁,畫滿了圖畫,其中一幅主牆已獲藝術系同

應允續畫。

S

o Long稱歡迎校內人士到該處「

腾」。咖啡座是開放式的,牆邊書櫃中的書籍,

何人都可隨意閱覽,也歡迎寫上書評,放在書內

互相交流心得。也歡迎各位捐出書籍,使藏書更

富。牆上掛的都是

S

C Long的作品,他希望拋磚

玉’吸引同學、老師、校友展出他們的作品。他

劃多多,希望在咖啡座內表演小小話劇、小型的

樂會

說了這樣多’還有最重要的飲品及食品又如

呢?香濃的蒸顧咖啡、cappiccino、香噴噴的飛碟

自製的糕點,都是這裡的特色,再配上悠揚的音樂

真的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悠閒的地方

S

o Long是一位熱情的青年,他說同學較被動

但當談到他的想法’便興致勃勃。這裡的開放時間

早十一晚八,我們新亞人也請多來這裡支持罷

P:70

(5042)

18- 新亞生活28:3 ( 2000年11月時事四題:中醫、自殺、陰乾、臨

梁啟超家書談中

1926年8月22日梁任公寫信給兒女說:「好

你歡喜,我的病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好得清清楚楚了

服新前和服药後,便(按:指尿)色之變遷’忠

(梁思忠)已大略看見。::加減一兩味药,回津(

津)再服,果然服三劑病根全除。前後共服過

劑……一約一下去,便見功效。(尿)由紫紅變

紅,變S i色,變黃……完全變白,血氣味淨盡’

復到平常尿味。::病源在膽,因驚惶而起,::

結於膀胱。其言雖涉虛杳,但亦有幾分近似的。.

(唐)天如的病理對不對’他的药真如其應如響,

年半之積痼十日而肅之,西醫群束手謂不可治,而

舉收此奇效,可謂能矣!」中醫治癒他的血尿症。

京協和醫院在9月誤割他的右賢,28年5月17日

致長子梁思成函再責此院云:

r這回上協和一個

當。他只管醫痔,不顧及身體的全部。每天兩杯

油,足足灌了十天’把胃口弄倒了。::人是瘦到

像樣子’精神也很委頓。現由田邨醫治,很小心,

亂下

t約,只是叫睡著(睡得渾身骨節痛),好(不)

容易到昨今兩天熱度才退完,但胃口仍未復原

想::古人謂『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到底不失為

種格言了。」遺憾的是張品興編《梁啟超家書》此

後一函,仍未能全面比較中西醫的優劣兩面,幸顧

約讚美中醫整體論。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黃友川教

患鼻咽癌,轉成肺癌後九龍醫院西醫診斷他只能多

半年,廣州中醫卻能令他再活三年。此事可使中醫

四位枉死的青

港大電機工程系碩士生因補習而惹殺身之禍

她原可在市區工作,卻為侍候貧苦慈母,甘願在大

屈就較低薪職位。雖於情場和考場成功,她仍有一

穴:防人之心不足’自衛功能稍差,似未知色狼利

超市免費服務。政府早應於偏僻郊野加設路燈。這

極度孝順女生慣將全部薪金交給母親,故須補習賺

零用。她令我聯想港大醫科

一 一年級一位太不孝順的

生,竟因失戀而跳樓隕八叩,全不顧慮將會肝腸寸斷

雙親。各方面條件不弱,她何以不想:還有許多男

學求偶,在醫院實習時期又多一批男同事呢!不少

症末期病者也不輕生,等待葯聖醫神偶發的奇蹟

中大電子系一位畢業生,求職一年失敗,遂

觀絕望跳樓喪命。他身體健全,曾否念及數以千萬

的愛滋病者未自盡,中國殘疾人士已不可勝數;大

青少年未能進入名牌大學,一年找不到工作絕不意

著終生如此,瀕臨絕境時可暫委曲求存,從事低薪

作以糊口。有些無產階級,居然白手興家,不靠任

學 歷

疾病往往誤導愚人走上不歸路。一位廿三歲 !

士,苦患暗瘡十載,耗盡積蓄而躍樓魂斷。豈料貴

省特產苦丁茶,三天便能治癒暗瘡了。縱使不幸患

斑狼瘡,切勿自尋短見’因為蜂王獎之類中一約必生

效。難怪梁啟超家書,以苦口婆心勸勉兒女及媳婦

徽音永勿絕望

陰乾和曬乾掀起頓漸問

在烏魯木齊病逝的•民歌專家王洛賓歌頌新疆

卹城姑娘漂亮,我遊達卹時驚見風沙令婦女皮膚

縫,鮮麗的葡萄在蜂巢式多孔立方室內陰乾。何以

用像風免費的太陽曬乾呢?陰謀與陽謀對反,陰乾

陽(晒)乾相對,例證漸變與突變背反,恰似哲學

漸悟和頓悟相違。《周易》六十四卦的漸卦勾勒

情漸變而非突變。思想家或稱漸變為「化」,突

為「變」’所以物質和精神緩慢的演進叫做化,迅

的進展稱為變。達爾文提倡進化論而非進變論,愛

變心而非化心。乾衣機出現之前,衣服要曬乾,即

奪其水份,逼近突乾。否則必須焙(烘)乾甚至

乾,緩慢的陰乾可稱漸乾。犯罪學上慢性謀殺和急

殺戮應可稱為漸殺與頓殺。吸毒雖非犯罪’卻屬自

漸殺。

r自殺」偏指自我頓殺。生與死的差別是質

而非量的,似化學變化;病與康的歧異較似物理

化’是量的而非質的。但是生死之間的植物人多從

漸變至死,稀罕突變回生。新疆樓蘭古國美女乾屍

非植物人’而天然陰乾;埃及木乃伊’半天然半人

地陰乾。火葬是極端的陽乾,水葬喪失陰乾機會。

葬才算陰乾屍體,林葬兼陰乾和陽乾,天葬必經非

學式解剖,亦欠機緣陰乾。埃及古人純用紙莎草

紙’彷彿曬乾再壓扁蘆葦,遠早於漢代太監蔡倫

紙。先秦曬乾的鹹魚稱為鮑魚,李斯用以掩蓋秦始

的屍臭。帝王整蟲臣僚,不必迅雷式誅九族’也可

萄式陰乾其家

讀孔憲鐸〈為甚麼我要辦臨沢大學?

2000年9月12

曰 刊登此文,強調山

(轉下頁)

P:71

(5043)

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本院成員、中大財務學系副教授范建強博士於十月廿五

至廿八日,在美國出席The 2000 Annual Meeting of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吳有亮

博士於i^一月五至九日,在美國出席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許建斌博士於十

一月廿七至十二月一日,在美國出席The 2000 Fall

Meeting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副教授Dr. G.M.

Joynt於十月一至四日,在意大利出席The 13th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副教授Dr. L.A.H.

Critchley於十月十四至十八日,在美國出席The 2000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並提交海報 °

※本院成員、中大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副教授鄒希聖博士

於十月十五至二十日,在日本出席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 and

14th World Congress of Academic and Environmental

Pathology,並提交報告°

※本院成員、中大化學病理學系副教授Dr . N.S. Panesar

於十月廿九至十一月二日,在澳洲出席Th e 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ndocrinology,並提交海報 °

※本院成員、中大生物系教授朱嘉濠博士於八月廿八至九

月二曰,在希臘出席The 18th (New)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Zoology ,並提交?每幸艮 °

※本院成員、中大副教授譚少激博士於八月廿七至

九月二日,在加拿大出席The 3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並提

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建築學系副教授何培斌博士於

八月廿七至九月二日,在加拿大出席The 3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建築學系助理教授鄭炳鴻先生於

十月十二至十五,在意大利出席The 7th lASTE

Conference on The End of Tradition?',並提交論

文。

蟲 迪 析

典 去年我已撰寫〈

>

吳起、慎到、商

P乏

I

足韓非、李斯始能代表法家。法家先驅尚有

禮樂而輕刑賞。荀況是儒法兩家之間的過渡’他的11

人 事實上荀子雖倡性惡論而仍為儒家,因為他

都是臨折鄰近曲阜和日

功的劉洪和法家代表荀卿都是臨沂人。萬世師表的

按:王陽明之祖先)也是臨沂人。連對算盤定型

省臨

科和

偉 人

⑷地區包含十一個縣市,一千人僅有一間師範

閥醫學專科,而且訴諸歷代該區(孔氏故鄉)

「諸葛亮和王羲之都生在臨沂’顏真卿和王

2000 Staff

jointly organized by

CUHK Staff Common Room Club

Staff Club / Associations of the four Colleges

Date : December 16,2000 (Saturday)

Time: 6:30 pm - 7:45 pm Cash Bar

7:45 pm - 1:00 am Dinner & Dance

Venue : Ballroom, Ritz-Caiiton Hotel

Price: $650

(10% Discount for Booking by Table for 10)

Dress : Black Tie or Lounge Suit

Enquiries : SCR Membership Office, Yali Guest House

惜最著名的山東人仍是林青

蒲松齡、李廣田’畫家張擇端以.

0

張養浩、李開先、李攀龍、謝榛、孔尚任、王士

禹偁’農學家賈思®、作家王莱、李清照、辛棄

鵲 2 家 道家王弼與丘處機、儘家石介、文評家劉

班 兵家孫武與孫臏、陰陽家鄭衍、神醫

晏 發明家公輸

東作家畢四海筆下,孟子六十八代孫孟洛川是小

鄒縣),他苛評的科技聖人墨翟生於鄰近的滕州。

可能在學宮見過晚年孟子。亞聖孟子故鄉在鄒城(

非〉

頂峰

市)

下 在

_

.

學 家

疆 基 兩

, P «

相 目

當 況 ,

於 賛 希

中 任 望

$ 齊 今

研 , ^

究 臨 底

版 法家哲

今山東溜

厂。青年荀

新亞生活28: 3 (2000年11 月 19.

P:72

(5044)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 Kons 15th Nov., 2000

CONTENTS

10

The Spirit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Chinese Culture' by

Prof. Yii Ying-shih

Academic Honour

'Poem from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by

Prof. Choii Kai-seng

Growing Up with The Chinese University CUHK & ICS:

A Photo History 1949-1997

Inauguration Ceremony of the College's Mentorship

Project

Exhibitions of the Art Museum, CUHK

'University Life of Mr. Tse Pang-yuen' by Mr. Colin San

'Campus in April' by Ms. Chan Yee-yii

'Round-the-Campus Race' b\\ Ms. Poon Muk-yunn

The 37th Athletic Meet of the College\" by Mr. Man KinPing

Swimming Gala of the College

The Annual Athletic Meet Records of the College

The Annual Swimming Gala Records of the College

Major Events/ Art Festival of CUHK 2000

Coffee Comer at Ch'ien Mu Library Building

Anthropological Field Trip Exhibition on 'Ethnic Groups,

Cultures and Tourism in Yunnan'

'Four Current Events' by Pwf. Wong Yuk

Academic Activities

MAJOR EVENTS

Oct. 5 - 10,12 -14,16-21, Prof. Ho Puay-peng, Dean of

Students, took leaves. During the periods, Prof. Vincent

Ooi and Dr. Peter J丄.Man were Acting Dean of Students

respectively.

Oct. 7, Orientation Day for 6th Formers.

Oct. 9-14. Dr. Peter J.L. Man, College Secretary, took leaves.

During the period, Mrs. Winnie W丄.Yau of the Dean of

Students' Office was Acting College Secretary.

Oct. 11 - 24, The Exhibition of the Awarded Works of the 7th

Hong Kong Secondary Students Calligraphy & Painting

Competition'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Oct. 21, Inauguration Ceremony of the College's Mentorship

Project.

Oct. 26,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Committee on College

Cultural Life, a dinner/cultural talk was held at the Yun

Chi Hsien. Speaker for the occasion was Prof. Liu Caifu,

renowned scholar and Visiting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 Linguistics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Liu spoke, in Putonghua,

on ‘My Literary Bible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Oct. 26 - Nov. 14. Anthropological Field Trip Exhibition on

'Ethnic Groups. Cultures and Tourism in Yunnan*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Oct. 27, The 420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During the Assembly, participants of

various student activities held last year presented their

reports.

Oct. 27, Annual Athletic Meet of the College was held at the

Sir Philip Haddon-Cave Sports Field.

Oct. 29, The New Asia College Staff Association organised

an autumn outing to the Lions Nature Education Centre in

Sai Kung and the Kau Sai Chau Public Golf Course.

《、新亞生活》月刊

主編: 張 學 明 執行編輯:

編輯部: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室

電話: 2609-7634 傳真:2603-5

發行量:本期發行二千五百 份

I達生

20- 新亞生活28: 3 (2000年11 月

P:73

新亞生活28:12 (2000年1 0月) -63_

4i

第四+九屆畢業典禮

林李翹如博 士 if'聖S

8

II

28

29

本期要 目

第四十九屆畢業典禮

認識新亞,H盛人生

同學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師題字、題辭

新亞書院二零零零年畢業生名單

新亞書院二零零零年畢業生照片

「港澳考古聚珍」考古文物展覽/書訊

藝術系同學獲《諾基亞亞太區藝術獎》

本院大事記

《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序

徐文超

梁秉中

31

(5045) ki仗/

\" 7 广 本院

一 一零零零年(第四十九屆)畢業典禮於十

一 一

月七日下午一時三分假大學廣場舉行。本年度共

百九十名同學畢業,出席典禮的有五百多位同學,

一 一千三百

多 林李勉如博

士 位嘉賓及

友范臨

禮。這次

主禮嘉賓

大學教育

助委員會

席林李翹

林博士曾執業律師’並曾任恒生銀行常務董

兼副行政總裁、蘇富比亞洲區主席。林博士熱心

育,她從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多項

職多年’包括校董會副主席、大學司庫和財務委員

主席,及

1 一年制工商管理碩士課程顧問委員會主

等;她也曾擔任香港科技大學校董

林博士服務社會建樹良多,成績卓著。她曾

務於多個政府委員會及社會服務機構,包括香港家

計劃指導會主席,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的財務委員會

建築聯席委員會的主席等.’林博士現任大學教育資

委員會主席、張鑑泉基金會主席,以及裘槎基金會

託人等

_

» 3 .

^ ^ ^ fl

一〇〇〇年十二月七

一 一十八卷第四

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

版 非賣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版

P:74

新亞生活28:4 (2000年 1 2月

046) 畢業生代表徐文

很高興可以代表今屆的畢業生在此致辭

當我知道要寫這一份演講稿時,真的不知

以、應該寫甚麼,感覺就好像要我說甚麼是

r新亞

神」一樣。要現在這一代的新亞學生去談「新亞

神」好像有點困難….諸位別誤會,我無意在今天

大家談「新亞精神」,當然我也沒有這樣的資格去

門弄斧。我只想以一個畢業生的角度去談一談離開

亞書院前後的一些感想

※在三四月的時候,曾經很恐懼乘搭校巴

不是因為它人多黑煙多’而是因為每次乘搭校巴下

都會有永遠離開校園的感覺。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即

※四月份在籌辦畢業班惜別會之後,有一

朋友對我說很高興有機會籌辦這個活動,因為他自

在畢業之前能服務書院及畢業同學,感到很有意義

※五月考試完結了之後,我一直在掙扎,

否應該將錢包內的圖書館影印卡退回,拿回十元

金.,最後我不單沒有退回影印卡,還多付

了 一百五

元造

了 一張沒有用過的圖書証

※六月的時候,由於我家中的打印機壞了

我經常回校影印、打印求職的文件。我開始感受到

力,因為我不明白為甚麼在暑假也會在學校遇到那

多人’而且他們的說話總是令我感到不安:一是

r

找到工作了沒有?」,

一是

r你不是畢業了嗎?」

意思就好像是你不應該再回來學校似的

※在七月,還未找到工作的時候,我竟然

想一個問題:身為一個新亞書院畢業生,應該怎樣

我將來的工作上延續書院精神對我的影響

.八月份各院系的迎新營都展開了密鑼緊

的活動。我也是自一年級之後,兩個迎新營都有

與!不過這次我的身份是

r老鬼」

※九月份之後,新一年的大學生活也展

了。每當我回到學校以「過氣老鬼」的身份去參與

動的時候,一些捨不得的感覺便油然而生。捨不得

個舒適的環境,捨不得fs裏的人情味,捨不得這三

在這裏經歷過的難忘事情

※每次與中大的師弟妹相見,都很羨慕

們,因為他們都可以回學校宿舍,繼續他們的不

天;而我只好回家趕緊睡覺’因為我知道我不可

r走堂」

今天已經是十

一 一月七曰了

我明白不能再沉溺於懷緬過去,應該好好為

來努力。在調整自己的時候,我不期然想到幾句對

影響尤深的話

: ,

「一個活的完整的人,應該具有多方面的智識

但多方面的智識,不能成為一個活的完整的人。你

在尋求智識中來完成你自己的人格,你莫忘失了自

的人格專為智識而求智識。

r你須在尋求偉大的學業與事業中來完成你自

的人格。

r以磨練來堅定你的意志,以反省來修養你的

情,你的意志與性情將會決定你將來的學業與事業

一切。

如果我隐了這幾句之後,你還未弄清這幾句

話的出處,希望你聽完以下一句會知道

r求學與作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

一。

不錯,這是「新亞學規」中的幾條。這幾條給

J

的印象最深’影響最大,因為這些不單在五十年前

用’在求學時適用,也在我畢業之後,以至我的

來’都會是我一生的功課

可能很多同學會覺得自己離開了學校之後,

裏的回憶是最珍貴的。這固然是。不過’我想告訴

(轉下頁第三攔)

P:75

(5047)

梁秉中院長

14新亞生活28:3 (2000年11月)

日前收到邀請信,邀我出席討論大會’發表

關榮譽學位得獎者是否適當的意見。倘若不是公務

港,一定參加,幫助同學理解問題。其實,今天有

此類事宜’出席的同學不多,往往一片熱心前往,

半失落返回

少部分同學,為甚麼強烈地反對獲贈榮譽學

者’附和憎恨他的人,說他專制,不提倡民主治國

因此絕對不能給予學位呢

為甚麼大部分同學’又根本不關心呢

其實,去年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院慶盛事之一

中國文化專題講座,我們請了同一位政治家,給他

題目是:「中國文化與政治」。可惜’當時他因

忙,不克抽身,派了他的貿工部長楊榮文來’講了

樣的題目

我們邀請他,也經歷過同樣的考慮,結果,

有因為他不徹底支持民主,而動搖了對他能把

r

文化與政治」這題目講好的信心。我看過他一些演

稿,講詞令我很感動。他有強烈的中國傳統思維.•

孝禮恕之道。他又能把西方政治的基本理論和結構

接受到管治的城市,同時又保留好一些東方的傳統

他曾被理解為一位施以恩惠的獨裁者。他的城市被

容為

r病態地清潔」。大家都知道’在那嚴刑峻法

下,換來了優良的秩序、公民意識及經濟發展。我

要求他講述清楚,他長期認為東方人,特別是華人

需要一套適合自己的制度,既吸收西方的精粹,同

照顧傳統文化背景和信念。這麼一種宏觀的

r亞洲

念」、「文化中國」理念,將要怎樣的發展下去。

惜他來不了

哪有未犯錯誤的政治家

西方思潮總是要求我們全面接受,全面抄襲

有誰系統地加以批判全面接受、抄襲的弊病?有誰

實踐去論證

中西文化衝突的場地,正在亞洲。大家早已

棄閉關自守,亞洲各地的大門高敞。可是,單純

入、全面拜倒便解決問題嗎?在香港回歸前前後後

思想觀念的衝突未曾停過,香港人不是站在大英

邊,便倒向傳統觀念。我們從領受學位的政治領袖

同學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

力 院長梁秉

(接上買)

家’這裏還留下了累積五十年,千百年的智慧,一

沉睡在我們的校徽、校訓、校規和校歌之中。等待

們主動地去尋找和認識,將其轉化為適用於當今社

的甘露

假如你過去還沒有好好認識新亞書院’或者

覺得它並沒有提供過甚麼給你的話,請你嘗試一下

主動去認識這個你生活了三年的地方。因為

r凡屬

亞書院的學生’必先深切了解新亞書院的精神。

今天,還未遲

S後,我想藉此機會代表全體畢業生’多謝

院和教授們的教導,也感謝在座這麼多含辛苑苦的

長,對我們的愛護

祝願所有畢業同學都有一個豐盛的人生,能

獻社會

我的演說即此完結’多謝

觀點,獲得了不少智慧。他絕沒有能力影響香港走

的一套,只是我們因此能聰明點罷了

海峽兩岸的衝突’也牽涉到不少文化上宏觀

考慮。因此不少人的主觀願望,常常期望貫通中西

政治家’能成功地疏導一下

同學們若能獨立地思考,便不至於喪失宏觀

一窩蜂地挑痛處,而且使用純西方民主的尺去量度

你們思考之後,仍可以反對’仍可以更激烈地行動

但至少你們知道,跟你們想法不同的大多數,不是

了保護保守思想,阻礙進步,倒是全局宏觀地去看

而產生不同的觀點

我在此謹祝各位畢業同學鵬程萬里

P:76

On behalf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 h I woul d like to

congratulat e all Ne w Asi a

graduates. This is an exciting and

important time for all of you.

Savor the momen t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ies. Best wishes

in you r futur e studie s an d

careers. Congratulations!

Dr. Jane Jackson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English

李潤桓先生

藝術系副教授

持績學,

更上一層樓

/I

何培斌博士

輔導主任及建築學系教授

16 - 新亞生活28:3 (2000年 1 1

(5048)

參欣

象術,應庄

元-十年春

W桓取

新亞工商管理應屆畢業同

知識就是力

亦是競爭本

管理學系副教授敖恒宇博

P:77

(5049)

新亞生活28:3 (2000年11月) -1 7

團結校

凝聚力

_心母

BM

借清真《滨溪沙》送數學系應屆諸

樓上晴天

碧 樓前芳草接

I 又

n问梯。新荀已成

竹。落花都上燕巢

忍聽林表杜

數學系教授曹啟昇博

服務社

與應屆畢業同學共

新亞書院校友會會長黃建

(12)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

然後能自強也。

《禮經•學

I 一千年畢業同學共

化學系助理教授林錫樂博

一 一零零零年•

P:78

(5050)

\"Remember the joy that today brings you and celebrate,

A memory before to which you looked forward.

The hard work now behind; you must feel great!

And be happy Graduation is YOUR reward...\"

Dr. Zhong Zuo

Assistant Professor,School of Pharmacy

Dear Graduating Students of New Asia College,

As you put forward your first step in the long march toward

life-long career goal(s),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the following

remark, which I myself benefit a great deal all these years, including

that of the present:

Desire is the key to motivation, but it's determination and

commitment to an unrelenting pursuit of your goal - a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一 that will enable you to attain the success you seek.

God bless you all.

Dr. Kenneth W. Y. J^eung

Senior Lecturer,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iifiication

Jr.

December is the month you will all remember. The joyful atmosphere

of your graduation will be cherished by you and people around you.

Today, you leav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nd the New Asia College

with pride, taking with you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the bigger

world. To all graduates, we wish you all the very best in your new

venture and your chosen career. !

• Dr. Bernam Yam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Nursing

\"ri

20-新亞生活28:3 (2000 年 7 8 月

P:79

新亞生活28: 4 (2000 年 1 2 月

(5051)

送給中文

你們馬上就要畢業了,處

複雜的社會,你們難免要説

I 勺 勺

些違心的話,做出

I些內

事,這是我們都難以避

。但做錯

I次,不等於無

回頭,更不應該就此放棄對

想和公義的追慕。願我們都

更革補贖的勇氣。這是我最

你們記住的話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樊善標博

願「新亞」的中國文

氣色從你们\"成露到社令去

贈新亞書院畢業同

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系副教授鍾志杰博

人生樂在相知

與應屆畢業同學共思

歷史系副教授張學明博

P:80

(5052

新亞生活28:4 (2000年 1 2月)新亞書院

一 一零零零年畢業生名

本院二零零零年畢業生獲授學士學位者共六

九十名。其中文學院一百一十五名、工商管理學院

百二十六名、教育學院十七名、工程學院一百零

名、醫學院五十七名、理學院一百四十一名、社會

學院一百二十五名

。 :

兹將本院獲授學士學位之畢業同學姓名分列

後(姓名下有*號為獲一等榮譽者)

(甲)獲文學士學位者

陳碧君*張錦少*黃文傑*陳娜芳陳穎

張明慧周美華徐文超傅琳娜葉慕

林青玉李嘉賢梁曉藍廖舜禧伍緻

吳秋琳諶蕾譚詠欣湯志恩曾珮

謝曉虹黃正謙黃海卓王嘉琳楊嘉

楊雅詩姚蕙

(以上廿七名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

繆怡茵*陳菁菁陳浩樑張文蕙莊富

周詠欣蔡文玉高詠儀關開達鄺藹

黎玉芬李青藍李錦玲李敏儀李佩

梁紹強李凱盈李慧嬈黃俊文王嘉

周詠欣蔡文

黎玉芬李青

梁紹強李凱

王美嬌余瑞

梁嘉賢*陳穎

蔡志榮許翠

賴雅如李

蘇幸兒曾建

(以上廿三名主修英文)

鄭敏思鄭淑宜張耀

高少康江康泉郭

李嘉嘉馬凱欣萬雪

謝燕舞王頌欣王天

(以上

I I十名主修藝術)

陳偉基*徐曉椅

* 丁麗珊*歐陽麗娟鄭玲

傅潤偉黎慧芬李佩珊李瑞冰李詠

梁偉倫梁若愚李麗春施淑箱史敏

王卓玲袁明

(以上十六名主修歷史)

朱佩雯鍾勤喜瑪雅芳簡智海李慕

(以上五名主修日本研究)

張或督*林康琪*陳少玲周向偉張子

鍾怡祥何逸遙許仁鋒洪瑩瑩林銘

劉雪儀粤國良黃志江王燕雯楊國

(以上十五名主修哲學)

陳偉傑*曾旭昕*梁珮璧馬燕霞戴婉

徐恩祖衞淑君胡淑

(以上八名主修翻譯)

(乙)獲工商管理學士學位者

劉淑賢*羅家輝*梁漪鈐*羅欣琪*梅雁嫦*

田文盈*葉家敏*姚愛燕*陳灝然陳嘉

陳嘉

陳淑

鄭展

周俊

鍾世

管啟

林娟

劉玉

李容

陳眷

陳德

張國

周慕

龔美

林燕

羅杏

陳文

陳詠

張淑

周讚

馮震

郭美

劉曉

羅佩

凌佩

陳佩

陳綺

張達

周映

何劍

賴盈

姿

劉子

李安

廖潔

陳純

陳燕

張慧

朱家

林潔

劉伊

李詠

廖惠

盧名豪呂美容馬佩琼馬翠萍麥寶

吳穎琪吳玉潔洗秀瓊施振晉施麗

譚美玲譚永浩•鄧明研鄧碧雯鄧曜

田麗麗謝嘉敏溫啟智王仲恒黃加

黃慧慈黃詠珊郞慧芳胡嘉欣胡文

胡培紅胡綺萍楊耀聰俞英傑阮小

袁詠

(以上八十六名主修工商管理)

劉克建*梁珮琪*黃昆寧*洪朝安區嘉

蔡海毅周哲明周詠瑜鍾雅詩鍾詠

何應泰許夏雄許詠賢郝家禮古蕙

郭恩明黎藹詩黎翠華賴如虹藍志

林靜林子禾藍瑩劉愛斯李欣

梁慧思劉瑋停吳慧敏柯維景邵文

蘇海明鄧澤雄鄧健業鄧惠

儀 丁思

曾偉明徐秉魁王麗敏胡慧敏徐靜

(以上四十名主修專業會計)

(丙)獲教育學士學位者

張銘賢張婉:

i 鍾震宇瑪子敏李慧

廖勁悠廖或姿杜翠儀唐智穎徐偉

黃德稱黃慧

(以上十

I 一名主修小學教育)

陳嘉麗鄭家駒方家諾洪良參李祥

(以上五名主修體育運動科學)

(丁)獲工程學士學位者

粤超榮*陳錦明張卓豪張震宇張如

瑪俊勤洪少英郭志恒郭秀埃吳景

彭軒妮溫偉

浩 (

I

I

)

P:81

梁 劉 黎

平信恒 嬰

新亞生活28:4 (2000年12月)

(5053

林竹箱林詠欣林鋭

羅麗華李智奇李明

梁美德李信昌呂美

吳克蘭吳紹豐洗銘

湯敏超黃竟意王珮

(以上三十六名主修內外全科)

(己)獲護理學士學位

寸映濤許蕙芬紀甜甜劉立秋羅

雷心怡吳曉靜吳詠珊彭慧敏鄧潔

黃淑明黃詠詩姚麗

(以上十三名主修護理學)

(庚)獲藥劑學學士學位

陳偉雄*鄭志璧李慧紅梁淑敏吳家

伍素心潘淑美嚴子

(以上八名主修藥劑學)

(辛)獲理學學士學位者

盧廷詩*鄒凱兒朱潔雯何宛詩許芳

劉德明梁耀基李嘉恩李敏慧伍卓

魏莉嘉白振雄洗子峰黃志輝王湊

黃仲賢王漢杰黃文安王天行胡慧

楊慧德袁家

(以上

I I

士 一名主修生物學)

葉綺雯*林冬雪*黃愛嫦*鄭佩群張國

張綺華方靜宜瑪嘉儀郭偉賢林卓

林創業林鳳娟林秀群林詩樂劉小

梁潔心凌焯傑鄧鎮堅王麗琼黃文

葉頌

劉健

李天

馬慧

孫錫

楊康

王淑德楊舜軒葉春

(以上

1 一十三名主修化學)

陳昌集陳嘉蓉陳宇輝朱嘉恩瑪凱

賀穎傑賴重發黎穎音劉志浩李如

馬慧勳麥辛夷莫宇恆唐先衍溫兆

黃敏華胡漢輝殷楚維楊綺婷姚濬

虞建

(以上二十

I名主修計算機科學)

歐陽海華陳淑美陳雪晶劉欣欣駱澤

馬雪兒吳見青王

(以上八名主修環境科學)

鄭邦善劉淑敏廖珮珊盧敏慈柯玉

彭慧芝王翠

(以上七名主修食品及營養科學)

杜佩華*陳可兒張文琪何文恩姚端

高志恒梁國柱梁子敏連淑貞羅清

莫秀文彭德堅蘇婉兒黃偉漢姚潔

袁穗

(以上十六名主修數學)

梁寶建*吳浩錚*區錦榮陳立戈陳德

張宇文徐家榮方廸培何劍暉何偉

李偉基梁振傑吳嘉儀吳國偉吳偉

彭浩賢蕭志廣譚家明蔡冠龍黃子

黃家亮黃敏玲葉創

(以上

I 一十三名主修物理)

郭健安*李文欣*陳少玲陳偉文陳若

范嘉恒何家亮熊瞎權葉家俊劉捷

李詠恩梁君翹李慧芬顏詠儀彭雪

潘怡譚穎漩鄧壁霞謝耀祖溫美

陳家榮陳國斌陳詩慧陳偉森陳綺

陳燕芳鄭永諾卓泳東張家敏張榮

張躍群蔣益鴻趙智動朱順文范基

馮立仁何健培許偉豪黎清華利錦

梁明愛馬智傑武韵亮伍瞎辑吳崇

溫振輝王振鴻黃耀佳戎剣

(以上

I 一十九名主修電子工程)

何兆威*姚文深*區兆怡陳家恒陳國

張杰雄崔曉陽許景琦葉維義江詠

關德仁劉碧堅劉穎妍李曉麟梁偉

李雙秀林忠劉秀鳳吳熾良潘振

冼永賢王卓健黃曉桐黃敏芝黃双

楊依嘉容靜

(以上

I 一十七名主修訊息工程)

陳威利陳易生周家麟鄭祖翹霍露

簡天樂黎嘉揚梁智威李允儼顏英

鄧育明曾漢臣曾耀洋黃國輝王永

任祖

(以上十六名主修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陳慧琪陳福如徐育民范思進何國

許珮瑜許育怡郭秀爛賴龍生李振

李家文李人傑梁家怡文燕玲專永

鄧永傑涂百全曾雅清曾紹欣謝英

黃展聰王杏甜黃曼琪胡子季袁駿

(以上

I 一十五名主修系統工程)

(戊)獲內外全科醫學士學

陳俊賢陳宇陳福海張家彥蔡國

蔡偉強莊金隆周俊永朱綺昌何

P:82

(5054)

錢賓四先生所撰校歌手稿

10- 新亞生活28:4 (2000 年 n n )王嘉

(以上

I |十

I名主修統計學)

(壬)獲社會科學學士學位者

李瑞瑜*李淑韻*陳嘉敏陳堅慧張穎

韓文傑鄺佩宜李萃停梁敏儀梁碧

羅曦耀莫翠玲田佩芬王粲華殷妊

袁冠

蔡志

梁悼

(以上十六名主修人類學)

熊元斌洪蔚藍林靄欣李孝

廖駿文莫俊文施少菁曾俊

t .nt

,

f

^ .

f)

块厂I)

0

4

^仔办拟资巧、

黃若曦楊永佳葉小

(以上十三名主修建築學)

陳威蕾*鄭詠欣*黃智亮*王文傑*翟佩

陳清靜陳仲

香俊傑何心

林雪明林思

凌靜妍涂國

黃秀蘭王丹

蔡銀

李俊

黃心

李漢來*

張靄

鄭偉達張麗

許秀儀熊曉

梁文慧梁穎

黃浩欣王明

王雨辑殷藹

(以上

I 一十九名主修經濟)

周佩華鄭潔敏鄭小

何文雯郭碧珊鄺慧

羅定邦李阿娜王嘉

葉思

黃詠®

劉佩

洗健

黃潔

陳正

李凱

呂廣

唐文

嚴凱

(以上十六名主修政治與行政學)

•趙櫻莊柔嘉高怡林鄺寶

李展鑾李冠芬梁萬儀馬潔

洗潤棠蘇佩珊譚麗施黃凱

(以上十六名主修新聞與傳播學)

陳穎諾范溢雄林玉辑劉潔

李玉顧梁柏能李鑑凌潔

吳浩宇吳敏

儀 淋淋鄧曉

唐詩琳黃劍鋒黃詠詩黃奕

(以上二十

I名主修社會學)

陳傑雄*陳敏琪賴敏飛黎穎恆林肇

李玉芬李燕紅盧影芝潘雪霞譚健

唐慧怡黃思行黃詠詩阮子

(以上十四名主修社會工作學)

§年新亞書院畢業生代表會幹

2

主席:徐文超(t

文)

副主席:方家諾(體育運動科學)

財政:蘇海明(會計)

文書:王缓慧(生物)

聯络:伍暗筠(電子工程)

霍露明(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宣傳:葉思雅(政治與行政)郭偉賢(化學)

區兆怡(訊息工程)

出版:莊柔嘉(新聞與傳播)陳偉基(歷史)

總務:呂廣花(社會

) 胡培紅(工商管理)

畢業班代表會成員包括

徐文超(中文

) 關開達(英文)

鄭敏思(藝術

) 陳偉基(歷史)

簡智海(日本研究)王燕雯(哲學)

陳偉傑(翻譯

) 胡培紅(工商管理)

蘇海明(會計

) 鍾震宇(小學教育)

方家諾(運動科學)郭秀現(計算機工程)

伍瞎箱(電子工程)區兆怡(訊息工程)

霍露明(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水豪(系統工程)劉健偉(醫學)

羅楠(護理

) 梁淑敏(藥劑)

王缓慧(生物

) 郭偉賢(化學)

劉志浩(計算機科學)劉欣欣(環境科學)

彭慧芝(食品及營養科學)

譚家明(物理

) 姚端紅(數學)

梁君翹(统計

) 李淑韻(人類)

施小菁(建築

) 黃秀蘭(經濟)

葉思雅(政治與行政)莊柔嘉(新聞與傳播)

呂廣花(社會

) 譚健欣(社會工作)

P:83

(5072)

2 8- 新亞生活28 :4 ( 2000年12月)

《珠海文物集萃

港澳考古聚珍」考古文物展

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臨時澳門市

局及澳門藝術博物館於2000年11月10日至12

7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港澳考古聚珍」,

望通過考古的工作,呈獻一幅環珠江口歷史的

圖像

近代港澳分別以「東方之珠」及 。

r東方蒙地

羅」美譽巍然峻立於東亞。港澳現代的都會,

非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五光十色都市表層

活的下面,蕴藏著深層次的古老文明。現代世

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無不以自己擁

悠久歷史和珍貴文物引為自豪。據考古學家

現’人類在環珠江口地區至少生活有七千多年

環珠江口的發展必須建基於對此地區過去

認識。環珠江口過去的歷史必須依靠由嚴格科

發掘所得的考古資料來重建。這些毫不起眼的

跡,似破爛不堪入目的石器和陶片等的考古

料,對環珠江口歷史的復原有著重大的學術

珠海文物集

書由

1 考古

術研

中心

珠海

文物管理委員會及珠海市博物館合編

主編由李世源先生及鄧聰博士擔任。

彩色印刷,以年代早晚區分八個階段

珠海古代文物輯錄其中。另外又以性

的差異,再區分遺址與發掘、古老的

畫及歷史建築三章,合共十一章。本

文物以「原色」展現在讀者眼前。書中

用線圖及文字對個別的文物進行深入

出的解釋,是研究環珠江口人類歷史

源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饒宗頤教授

本書序言中指出

r寶鏡灣遺址出土大

令人有新鮮感的史前文物,尤以岩畫

發現,石英水晶飾物製作的真相’都

南疆考古工作放一異彩。這些輝煌成

於本書圖版及研究文字,本身已足以

明《珠海文物集萃》一書的重

性和可讀性

國際統一書號962-85303-3-

X’三百六十二頁,精裝本,

百港元。查詢請電中國考古藝

研究中心(二六零九七三

t k

《東南考古研究》第二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與廈門大

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於1999年合編《東

考古研究》第

一 一輯,已於1999年12月

式出版。本書共收文章22編,其中包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

研究員陳仲玉及臧振華有關台灣考古

告、中國及澳大利亞在福建定海水下

古以及三峽工程考古、浙江省考古所

第一手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及鄭德坤

授考古著作的中譯等資料

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與廈

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的學術交往酒

很早。中大考古中心的倡辦者’前副

長鄭德坤教授是廈門鼓浪嶼人,1933-36

年間曾任廈門大學歷史學副教授兼文

陳列所主任,與林惠祥教授共同開創

廈門大學早期考古學事業。中大與廈

大學考古學者之間正致力於我國東南

沿

海及相鄰的東南亞考古學領域的合作

究與交流’共同編輯《東南考古研究》

刊就是這一合作的組成部分。我們希

更多熱心於東南考古的同仁加入這個

列’共同推動這一學術事業的成長

國際統一書號7-5615-1598-

7

,三

一十三頁’平裝本,六十港元。查詢

電中國考

藝術研究

mm _ 心(二六零

七三七一)

P:84

(5073)

藝術系同•獲《諾墓亞亞太區藝術獎》

由諾基亞主辦的《諾基亞亞太區藝術獎2000》,從

眾多的參賽作品中選出五幅作品,代表香港和其他十三

個亞太地區的作品競逐亞太藝術獎的最高榮譽。

這次獲獎作品,均來自本院五位藝術系同學,頒獎

禮已於2000年11月21日舉行。比賽以《想像樂園》為

主題,參賽作品須為平面創作。

五位同學分別是:區凱琳、陳世樂、林東鵬、羅文

樂、鄧紹南。他們將於明年1月前往南韓,與其他十三

個亞太地區入圍者競逐大獎。

(左起): 區孰琳、林東鹏、陳世樂

本院大事雷

(2000年11月1日至30 曰

十曰本院第420次雙周會於邵逸夫堂舉行。由張文光

議員及程介明教授主講,題目為「大學教育的

理想與現實」。

十曰新亞國樂會於沙田大會堂文娛廳舉彳f•樂緣共聚

音樂會(三)」°

十七日本院教職員聯誼會於雲起軒舉行周年會員大

會。並選出2000-2001年度理事會幹事:

新亞教職員聯誼會

周年會員大會

主席:

副主席

司庫

秘書

康樂

理事

湯遠明先生(體育部)

朱嘉濠教授(生物學系)

劉可復教授(市場學系)

游吳慧蓮女士(輔導處)

曾雁研小姐(人事處)

曾展嫻小姐(人類學系)

林穎欣小姐(院務室)

陳良教授(解剖學系)

張明遠教授(訊息工程學系)

梁昇學先生(物業管理處)

王卓祺教授(社會工作學系)

黎明_教授(歷史系)

樊善標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行將榮休的最家璧先生與院務室幾位同事合影

左起:石丹理教授、朱嘉漆教授

新亞生活28: 4(2000年12月)-101-

P:85

(5074)

^ - 30- 新亞生活28:4 (2000年12月)《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

(編者按:楊勇先生著之《世說新語校蔓》修

本,於本年七月間由台北正文書局重篇出版。此書

校前故校長錢穆先生定為中國知識青年十大讀書

一。

《世說新語校箋》曾於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

)

眾書局出版’出版不久,旋為台北數出版社所翻印

銷售量之大,令人驚喜。蓋《世說》之書不特為吾

古代之文學名著’又為歷史及哲學之重要典籍,文

雋永,內容淵鼓’歷代文人,莫不寶同拱璧。惜書

傳鈔翻刻太久’誰動轉多;俗語方言,既所難解,

4h

^

^

^

^ « ^

身4

數名物’滯義為煩:學者苦之’不易碎讀。竊於是

用思有日,時見精意,優游圖史,搜羅殆遍.,嘗發

條例,復為之校注,貫穿有序,讀者稱便。後來美

明尼蘇達大學出版之馬瑞教授《英譯世說新語》,

京中華書局出版之余嘉錫氏《世說新語義疏》,及

震愕氏之《世說新語校蓬》等,其門第矩镬,莫不

出前轍.,敢謂蓽路藍縷,草創艱苦,或許為集大成

作,未免溢美之辭

三十年來,海峽兩岸研究《世說新語》之風

甚,語言學、考釋學最為勃興,名賢輩出,勝義

湧,專門著述成書者不下十種,論文百有餘篇,其

《世說新語》為博士論文者亦有數人,碩果累累’

玉紛陳,質量之高,冠絕古昔。而以余嘉錫、徐

愕、江藍生、郭在貽、吳金華、方一新諸氏為突出

王叔帳師長撰《世說補正》,於論虛字通假,乃發

人所未發;張永言、張萬起之《世說新語辭》、《

典》預有功焉。各書勝義甚多,然亦不無缺失。皆

前時所未見,而拙書所不及者。亟應擇要補入。又

自省讀,每遇心得,即批注書中,朱墨雜陳,已難

辨,自當謄出羼進。其錯話、誤植及標點不安處亦

少,更細細校正。凡修訂九百餘處,新增三萬言。

為可正前賢之失’兼收諸家之長者。退休多暇,無

自娛,於是發其餘興,重事編纂,體例亦為之稍稍

更。兀兀八年’今始寫定,合新作汪藻《世說新語

名譜校箋》、《世說新語人名索引》及有關圖表等

一書,分為兩冊’上冊本文,下冊附錄’視舊作面

一新矣

《世說》,清談之室曰也,蓋記錄東漢、三國

魏、晉人清談之語言與事蹟也.’而清談本以清新之

言表達思想感情,故有清言、清話之目’或謂

「戲」。後又藉以論學、品評之具,故又有玄言、

談、微言、清議之別稱,而總謂之

r談」。其事始

於秦末及西漢,至東漢和、安之時,有德之士已紛

之矣,而盛於魏、晉’止於宋初。或

二 一同道隨地

言,或三五談客承興而作’不拘形式,清論而已。

談內容則極廣泛:周易、老、莊三玄之學外,傍

史、漢、禮記、孝經、論語、詩經、文章、佛學諸

域。才情所寄,亦無不談。時風普被,品評人物,

為當時之重要題0也。談者必飾其音辭,盡其才辨

從容答難,理致居中,是為

r絕歎」之談。至於劇

苦物,偏詞激論,此談中所勿尚也。必文盡乎言,

盡其意,若得言外之意,而使花爛映發,神采生

者,此談士所共仰慕也。「談何容易」。故雅言

外’古語、時人口語、俗語、方言、蠻語、了語、

語乃至外來語’往往紛陳;名言霏霏’辭條豐蔚’

人驚駭。其雋詞新語,藻思清遠者,此即清談之實

也。若簡傲2「勝公榮者’不可不與飲酒;不如公

者,不可不與飮酒.’唯公榮可不與飲酒。」(當與

誕4合觀)簡傲3「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及汰侈石崇3與王

對言,賢媛9王公淵與新婦嘲戲之談’排調1諸葛

與別駕對啁等,絕妙之清談好辭也。言諧意悅,

有實指,不可等閒視之。惜乎後人不察,以為清談

記,或謂

r 口頭虛語」者’乃不得其趣耳。然清談

可為治學之工具’藉以採求宇宙人生之真理,士人

學態度本極嚴肅;時人有稱之為「戲」者,(詳言

校箋及践)別其所談內容有似談戲、嘲戲或俳謔

(轉下頁第三攔)

P:86

(5075

新亞生活28:4 (2000年12月 ) - 31 -

讯 《風雨絞歌——黃麗松回憶錄

《爸爸傳真

本院院長、中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

講座教授梁秉中著

《爸爸傳真》’最近

青田教育中心出版

本書輯錄了兩年來

秉中寫給子女的八

七封傳真,書中也選收了數13他子女的傳真。韋惠

在代序中寫道

「….生活安排得密密麻麻,工作上,人事上

壓力無處不在,但總見梁秉中氣定神閒,從容若定

r空檔」為茜茜、天天寫故事。孩子念小學時,他

的故事結集《雪山奇遇》,孩子念高小初中時,他

了《醫院驚魂》

梁秉中工作忙碌,麥萍施任職大學,兩人

作、公職雖然繁重,但總是竭盡所能為子女的生活

學習張羅

今天,茜茵、天天都長大了,在英國念書。

秉中比子女更勤於執筆寫信,透過傳真表達父親的

念、關愛、教導與期望,和子女分享異鄉的生活

受,提點為人處事留學須注意之處,討論家事、

事、世界大事。在父親眼中,孩子長大了,還是孩

卻已是朋友。梁秉中堅持兩地溝通多用筆,少用

話,是希望子女多寫漢字,勿荒廢本國語文。語文

載了文化、自尊與自重,這卻又是多麼語重心

啊丨:…

本院成員、中

翻譯學系副教授童元

譯之《風雨絃歌——

麗松回憶錄》’最近

二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

i r黃麗校博士之回憶錄

是由在汕頭之早年歲月開始,接著敘述在香港受小

中及大學教育。繼而日本圍城,艱險紛至,奔赴戰

陪都重慶,終於經印度赴英國牛津深造。再由英

美,在芝加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自兹以後,事業

發展可分為以下數階段:在新加坡與吉隆坡教書各

年,教學而外,對自由基化學之研究’多所貢獻,

響至今。然後任南洋大學及香港大學校長,共十

年,闢劃經營,不遺餘力。綜其一生,全心全力奉

予教育及學術,砲砲孜孜,勤勤懇懇

’ 一直到退休

黃校長一人所橫跨之時空,從宏觀而言,閃現了

世紀家國流離、風雨飄搖之畫面;就微觀而言,反

出香港及其個人英才樂育、絃歌不輟之事實

恭祝聖

並賀新

《新亞生活》月刊編輯部同人敬

(接上貫)

體也•,而又擴及於社會各階層,乃至婦女、童子、

婢之間矣。先師錢賓四曰:

r時人以談作戲’僅為

常人中一種遊戲而已。為社交場合之一種消遣與

樂,為當時人一種生活情調。」(見《魏晉南北朝

術文化與門第之關係》)其說近之。如此,則書中

談大可分為三類:一為談學術,即周易、老、莊、

學等是。一為談日常,即事為題,因題成趣,即上

各例是。一為品詳人物,書中所謂「題」、「目」

「比」是。三者本同而末異,體用不同故也。而總

之「談」也。故饒固庵師曰:「《世說新語》者,

人倫之淵鑒’而言談之林藪也。」(見本書饒序)

寅恪曰:

r《世說新語》者,乃清談之總彙也。

(見《逍遙遊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其言是矣

作者劉義慶本劉裕從弟道憐子,出嗣道規,

封臨川王。性簡素,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然足

宗室之表。《世說》殆集當時名士袁淑等而作,元

十六、七年(四三八、九)出刺江州時也。誰康王

宋書、南史有傳。注者劉孝標本名峻,後以字行,

好學,家貧’寄人藤下,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

達旦,時或昏睡,爇其髮,既覺復讀。博覽多才,

河崔慰祖謂之

r書淫」。梁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

賀縱典校秘書。世說注即作於天監六、七年(五

七、八),上距臨川成書亦七十年矣。後居東陽

吳、會人士多從其學。門人識玄靖先生。梁書、南

有傳0

柳存仁師長為修訂本撰序,獎護備至’銘感

切。羅國威教授、王雲路教授、方一新教授、朱國

博士、范子燁博士先後為拙著提供薈;料,獲益良多

高情厚誼’並此致謝

一九九七年冬,楊勇序於香港之錦繡園

P:87

(5076)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7th December 2000

CONTENTS

8

11

The 49th Graduation Ceremony of the College

'Know our College and Enrich our Life' by Mr. Chid

Man-chill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by Prof. P.C. Leung

Messages from the Teachers to the Class of 2000

Name List of the Class of 2000

Photos of the Class of 2000

31

Archaeological Preciousness of Hong Kong and Macau

Exhibition

Book News

Fine Arts Students Awarded 'Nokia Asia Pacific Fine

Arts Prize'

Major Events of the College

'Foreword of Shi Slnio Xin Yii Jiao Man, by Prof. Yang

Yong

Book News •

MAJOR EVENTS

(From 1st - 30th November, 2000)

Nov. 10, The 420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The Honourable Cheung Man-kwong

and Professor Cheng Kai-ming spoke on the topic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 Its Ideal and Reality\".

Nov. 10, The New Asia Chinese Music society organized

an annual Chinese music concert, which was held at

the Shatin Town Hall.

Nov. 17, The Annual General Meeting of New Asia College

Staff Association was held and members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e year of 2000/2001 were

elected:

Chairperson: Mr. Tong Yuen-ming

(Physical Education)

Vice-Chairperson: Prof. Chii Ka-hou (Biology)

Treasurer: Prof. Lau Ho-fuk (Marketing)

Secretary: Mrs. Winnie Yau

(Dean of Students' Office)

Recreation Officers:

Miss Ronn Tsang (Personnel Office)

Miss Grace Tsang (Anthropology)

Mr. Liang Shing-hok

(Estates Management Office)

Other Officers:

Prof. Wong Chack-kie (Social Work)

Prof. Lai Ming-chiu (History)

Prof. Fan sin-piu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新亞生活》月刊

主 編 :張學 明 ’執行編輯 :盧達 生

編輯部: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 室

電話: 2609-7634 傳真:2603-5418

發行量:本期發行五千 份

歡迎投稿每月廿曰截稿

3 2 新亞生活28:4(2000年1 2月)-104-

P:88

(5077)

本期要目

「全人教育」與「終身學習」 林李勉如

:2000年新亞書院畢業生代表會收支報告

知行長談,良夜苦短 陳浩然

. 追念賓四吾 師 孫國楝

許鈞教授蔽校任龔氏訪問學人

I 錢賓四先生與蘇 州 . 逯耀東

1第一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圓滿結束

2 第 4 9 屆畢業典 禮

4 六位學長談法 律 盧達生

6 我的文學聖經一紅樓 夢 劉再復

8 「新亞理想」與「公民與道德」學術會議 劉國強

2 3 本院春夏季語文活 動

新亞生活28: 5 (2001 年 1 月 ) -15.

r全人教育」與

r終身學習J

——林李翹如博士於本院四十九屆畢業典禮上致辭

梁秉中院長,各位校董,各位教授,各位家

及畢業同學

大學畢業是人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

很高興獲得邀請,出席新亞書院的畢業典禮,讓我

機會和大家分享這份踏進人生另一階段的喜悅

我相信在坐各位對新亞書院的歷史絕對不會

到陌生。新亞書院是由已故錢穆博士及一群來自內

的學者於一九四九年創立。建校初期規模極小,只

租用一所中學的三間課室,在夜間授課。其後更因

濟問題,無法聘請職員和校工’日常校務要由師生

負。在短短一年內,校址更多次搬遷。新亞校歌所

r手空空,無一物」,正是反映當年的情形。儘

如此’憑著創辦人的努力和堅持,蓽路藍縷,終於

一九五六年正式成立新亞書院自己的校舍。在之後

幾十年’新亞書院獲得社會人士及海內外機構的熱

支持,得以穩健發展

我十分敬佩新亞創辦人對教育的熱誠和堅持

令更多年青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提供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優

的人才,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知識的累積。

們需要培養具涵養’有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擁有

際視野,善於創新應變及願意作出承擔的人才,作

未來的社會棟樑。因此,高等教育除了肩負學術領

的開拓及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外,亦應提昇學生的修

和情操,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及對新事物的敏鋭

角’最終目的是他們身心得到平衡發展。做一個

好,更有用的人’這正是「全人教育」的理念

中文大學一直以來都堅持「全人教育」的理念

而新亞書院更向來重視通識教育,及對正確價值觀

(

、,V

A O

S

i^Ji

^

二〇〇一年一月+

亞書

....

/ -

n 第二十八卷第五

非賣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

P:89

2000年新亞書院畢業生代表會

收支報告

收入:

畢業費

總收入

支出:

相片

團體合照($12x816)

個人相($35 x647)

惜別會

服裝

錄影帶

幸運抽獎獎品

鋼琴租用費

新亞國術會

新亞民歌團

紀 念 品

致送新亞書院紀念品

小型袋

其他紀念品

宣 傳

宣傳橫幅

影印費

雜項支出

袍損毁賠償

衣架損失(0.8x200)

文具

影印費

相片沖晒費

結餘

82,620.00

82,620.00

32,437.00

9,792.00

22,645.00

295.50

300.00

3,791.00

750.00

300.00

300.00

31,500.00

,100.00 39,878.00

5,916.50

142.50

190.50

2,440.00

160.00

22.00

30.00

450.00 3,102.00

81,524.00

1,096.00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

(5078) 良好品格的培養。書院在致力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

時,亦重視加強學生對於西方文化和海外地區的學

成就的了解。透過種種校園活動,例如與耶魯大學/

兩岸大學的交流訪問,與外地院校進行的交換學生

劃,及於暑假期間於英國及北京進行的語文訓練

程,都為學生提供增廣見聞及認識中西文化的機會

為了進一步豐富校園生活,院長梁秉中教授亦致力

強中港台的學術交流,使學生除了在學術上追求卓

外,在個人視野上亦能探索更遼闊的空間。新亞書

在與海外學術機構合作方面的努力,不但打開香港

等教育學院與國際教育機構的<口作之門,亦奠定了

港高等教育學院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教資會在過去數年亦透過不同途徑,如增加

宿

生比率及增加非本地學生比率,推動和協助院校發

「全人教育」。教資會認為,宿舍生活對體現學生

人教育的理念尤為重要。在宿舍中,學生可與其他

科和不同背景的同學接觸,從而加強他們的社交

巧、自律能力和團隊精神。教畜;會已決定撥款與新

書院增建三百個宿位,有關工程預計會於

一 一零零

初完成

「全人教育」和

r終身學習」都是政府大力推

的教育改革的重點,教資會十分認同這兩個理念,

會在機制層面中儘量配合,增加改革的努力和鼓勵

活的安排

剛才我提及新亞書院校歌的其中一句:「手

空,無一物」,實在十分能夠反映同學們今天的

況。同學們於今曰聚首一堂,慶祝完成一個學習

段,為多年的大學教育劃上一個總結,並進備迎接

壤的將來;但從另一角度看,同學們雖未算於「無

物」,但事實上,你們無論在學識或個人的情操上

對稱不±「富有」。就此,我想借用新亞書院校歌

面另一段瞻炙人口的歌詞:「艱險我奮進,困乏我

情」來激勵大家,追尋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十分

辛的,我希望同學們能以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博士

堅毅精神,鞭策自己,時刻意識自己尚有不足之處

從而繼續提升自己的情操、品格和追求更高更廣的

識0

最後,我祝各位同學有一個豐盛和充滿意義

將來。多謝各位

P:90

(5079)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

知行長該良液苦

中大事天下事校長與你談各事」後

有同學問:「普遍認為港大比中大好,中大

一 一,你有甚麼看法?」答曰

r甚麼?甚麼大學?」邊說邊作

不到狀。同學高呼:「香港

學!」答曰:

r哦,在薄扶林那

所。」弄得哄堂大笑。誰人如

大言不慚(或夠份量開此玩笑)

李國章校長是也

每年校長都會巡迴到四書

宿舍,與同學溝通、交流意見

十一月三十日晚,校長來到知

樓’同行的還有大學輔導長鄭

耀教授及好幾位校方高層.,書

方面,梁秉中院長、輔導主任

培斌教授及多位高層亦蔽臨

行。是否受星期一晚校長到訪

基學院華連堂時’遇著中大學

會幹事嚴詞追問,因而整裝

待,不得而知。只見陣容鼎盛

加上近百位同學,一時之間,

行大廳好不熱鬧

是夜沒有既定內容,無所

談,同學的話題亦包羅萬有:

將頒授榮譽學位予李光耀等熱

政治問題,到畢業語文試、教

會書院學生委員、保安及大字報張貼位置等校政i

題,以至划艇隊之校隊身份_題,甚至知行樓開放

看有線電視……同學的關心及意見是多元的,有

更是聞所未聞。校長妙語連珠,有同學說李光耀表

榮譽學位有如集郵,多一個、少一個關係不大,校

答道:「集郵並非蒐集任何一枚郵票’只會收藏珍

的。」(一笑)

本人有幸擔當是夜大會主持,任務既簡單又

難:同學發問有序’鮮有搶白;遇上同學追問一些

感問題,如將頒授榮譽學位予李光耀,校長亦有問

答:同學反應熱烈’絕無冷場’院長時有補充’相

相成,亦反映校方與院方之不同角度,這都使主持

序相當輕鬆。難題正正由於同學躁躍發言,校長促

而談,原定答問時問於九時半結束,主持卻不忍中

良好的討論

院長致送五十周年院慶水晶及書院衛衣予校

作紀念後,大家移步往知行大堂’這兒備有水果盤

汽水及糖水,讓同學「一面摸汽水杯底,一面和校

傾渴」。大家距離拉近了,連不敢發問的同學亦活

起來,圍繞著校長、輔導長發問。程序原定於十時

結,校長離開時已逾十一時,可見同學參與之熱烈

校長亦樂於奉陪

本人已是三年級生,校長到訪從未缺席,發

三年的情況俱是「快活不知時日過」,時間總不足

同學暢所欲言。有言學習乃學習發掘問題,此乃可

之事。希望校長及院長能多抽空與同學溝通,除讓

學一睹其風采及風趣外’更可多了解同學的想法及

要。另外’臨近考試,往往令同學卻步,希望以後

選日期,吸引更多同學參與,拉近師生距離

新亞書院學生會代表會主席兼任臨時會

陳浩然(政政三)

P:91

(5080)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 追念賓四吾

挪 孫國

記得

巧 ,

. . 年前二九

零年)八月

十日凌晨

女從香港

長途電話

告知我賓

師在台北去世,我不禁心頭哀痛。當此國步艱難,

國文化存亡絕續之際,文化巨人竟溢然長逝

一種

族興衰之感與生離死別之情雜沓縈繞於腦際,茫茫

若有所失。直至今日,每懷念賓四師’總覺得他超

絕倫的形象’仍卓立眼前

賓四師的睿智遠識,使人傾倒;抱負遠大,

使

人驚嘆•,生命力之強毅’使人震驚.,對中國歷史文

的深情厚愛,使人感動,而學問之博大精深,使人

體投地。他從十八歲起已開始致力於學術,以後

究、講學、教育、著述兀兀八十年未嘗中斷,這番

力精神真礦古所無。而學問成就規模之宏大,實朱

以後一人

賓四師於

一 一十三歲即出版第一部著作《論語

解》。他一生學術著作專書八十

一 一種’文章五百

篇。豈止是著作等身而已

賓四師三十四歲發表不朽的巨著《劉向飲父

年譜》列舉

一 一十八點證據辯釋當時經學家所疑古經

劉飲偽造說之非’其見解精闢,震動學林。從此結

了清代今古文之爭,平息了經學家門戶之見

四十歲又發表不朽鉅著《先秦諸子繫年》上溯

子生年,下逮李斯卒歲,對前後

1 一百年的學者無不

一為之緝逸考證。解決古史許多人物年曆的疑點。

一鉅著實可視為此

一 一百年間的學術史,把經學、子

與史學共冶於一爐,打破從來治經與治史相隔的

四十

一 一歲又成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說

近三百年學術上之大勢’指出清代學術導源於宋學

與時人所論不同’是年正值九一八事變,賓四師目

大難,別有會心’故自述云:「亦將以明天人之際

古今之變,以求合於當世,備一家之言。」可見其

念世變之深

四十四歲著《國史大綱》,其時值對曰抗戰第

年,中國東南沿海淪陷於日寇。國人憂疑大難之

至,賓四師乃著《國史大綱》’從國史的大體證驗

國之必不亡,以振奮人心。當年又不少人競逐西風

鄙斥國史。賓四師乃嚴正地指出:「斷斷無一國之

相率鄙棄其一國之史而其國族猶可以長存於天地之

者。」真可謂對時代發獅子之吼

六十

一 一歲刊《莊老通辨》’從思想流變辯證莊

書出於老子書之前。訂正

一 一千年來的誤說,與所

《莊子纂箋》前後相輝映

同年又刊出《兩漢經學古今文平議》,把有關

學的舊作加以修訂而合刊。指出經與史必須互通。

謂「經」,非必指幾本舊典籍’社會之思想凡可以

撼政府’滌還污话,開一代新王制者都可稱「經」

是對經學賦與一種新精神

h七歲完成《朱子新學案》一鉅著,這是賓

師晚年最重大著述,它!^但對「朱子學」作最完備

闡述’同時連帶解決了朱子死後七百多年間學術思

上爭論疑難的問題。此書顯示考據可以發明義理’

義理亦必證之於考據

賓四師自離香港返台灣定居之後,仍在寓所

書樓講學不輟,並指導文化大學博士班,直至九十

歲(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作告別杏壇的最後一課

他最後的贈言是:「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

國。

」 、

九十六歲近去世之前寫最後一篇「中國文化

人類未來可有貢獻」一文。指出「天人合一觀是整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歸宿處」,「是中國文化對人

最大的貢獻」。賓四師以前曾多次提「天人合一」

觀念,但九十六歲時更有新體悟,念兹在兹、町_至

再。他九十六年的生命,刻刻不忘中國歷史文化,

時以閫揚中國歷史文化之真精神為己任,真是一

r莊嚴的生命」

學術界常稱許賓四師為「史學大師」。其{n

師的學術成就,決不為史學所限,他於經學、子學

均卓然大家。世人又喜稱賓四師為「國學大師」。

四師的成就,又不限於經、史、子、集四部之學。

所著的「文化學大義」闡論人類文化之發展,已超

經、史、子、集四部之範圍。當今學人:求其會通

學、成一家言,能與賓四師比肩的絕少。賓四師洵

稱「學術巨人」

抑尤有進者

’ r學術巨人」仍未能盡賓四師的

格,因為古今中外的學術巨人多惟專心致力於學術

究,而於國家之存亡,文化之興衰’未必措意。而

四師固然致力於純學術,然其心意所在,又不離國

的興衰,與中國學脈的續絕,所以賓四師心量之

(轉下頁)

P:92

錢夫子九十一歲(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作告別杏壇的最後他最後的贈言是:「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

孫國楝教授及夫人與張學明教授合影

(5081)

許釣教授與金聖華教授

新亞生活 28: 5 (2001 年1月 ) -15.

逢農曆元旦,清晨,新亞研究所同學必來沙田向賓

師及師母拜年,常比較誰先到達以為笑樂。我住近

田,應可最早到,但不少同學常趁第一班晨車入

田,我反常常後到。有一年’我與內子相約’今年

提早到。於是除夕之夜不眠守歲,天才微明,即整

出門’不意到達時,已有幾位同學

t候於門前,我

遲到’於是相顧大笑。門開,見賓四師端坐廳中,

神肅肅,徐徐站起,微笑頷首說:「你們都來

啦!」是日辭出時,內子對我說:「錢先生的確是

師氣象」。我說:

r汪汪如萬頃波,澄之不清’擾

不獨,望之儼然,而即之也溫。

賓四師當時的風神笑貌,猶宛然如在目前

(接上買)

大,又超乎「學術巨人」之上’更為「歷史文化

人」

近八十年來我國學術界瀰漫一種反傳統的 。

氣,誤認中國社會所沉積的糟粕為中國文化的傳統

拋棄之唯恐不速。賓四師獨拔乎流俗,撥開中國歷

表層的塵培,抉發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的真精神,提

中國人的文化意識,喚起我國人對文化的新醒

S

墜緒之-茫茫,挽狂瀾之既倒,使中國文化在全球文

中重新定位〃為中國文化創發新機運。這番奥氣

力,真知灼識,與$工道生之閫揚佛性,馬丁路德的

抗歐洲齒教教義相彷彿。當中共在大陸摧殘中國文

之時’賓四師於極度艱難困苦中在香港創辦新亞書

與新亞研究所’使中國文化薪傳發揚於域外,這正

現賓四師的真生命

賓四師逝世又匆匆十年,他的風神笑貌仍長

我心。記得多年前賓四師仍居香港,我亦未遠行,

許釣教授蒞校

龔氏訪問學

南京大學外語學院西方語言文學系許鈴教

於十

一 一月五日至十九日蒗校任本院龔氏訪問

人,並於十

1 一月十三曰假本院會議廳主持公開

座。講題為:《文學翻譯傳統與理論創新》

許教授曾發表法國語言文學與翻譯研究論

百餘篇,著作六部,翻譯法國文學社科名著約

十種,又主編大型叢書及文集,一九九三及九

年兩度獲法國文化部頒發

r獎譯金」。其譯作

後十餘次獲國家或省級優秀成果獎。許教授九

年獲法國總理頒授法蘭西共和國金掠櫚(軍官級)

教育勳章和法國政府頒授法蘭西金盾教育勳章I

—是法國政府迄今授予中國學者的最高榮譽

P:93

(5082)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 錢賓四先生與蘇

州 逯耀

賓四先生喜聚書,在北平教書的幾年,就冤集了五萬餘冊,盧溝橋事變

賓四先生倉皇南下,這一部分書都軟散了。出三元坊向北,過飲馬橋就是護

街繁華所在,當年察院場

I帶都是舊書舖和書攤。察院場原來是處決人犯的

方,現在竟滿溢書香。明清以來江南經濟繁榮,三吳地區藏書家輩出,然幾

戰火,宋元刊刻,明清善本散於坊間,供識者披尋,在堆積如山的書海裡

書。並且與儒雅知書的店主人攀談,可能是賓四先生在蘇州三年生活,最大

享受了

錢(穆)賓四先生逝世十年了。今年春天我去

州,在煙雨濛濛的清明前一天,訪洞庭西山,想到

四墓上祭拜,但因沒有確切的地址,而又天雨路滑

未能如願。中秋後去蘇州,終於在重陽後五日,一

秋高氣爽的曰子,來到西山夏鎮俞家宅村後的小

上,奉

h 一束鮮花,拜祭賓四先生。賓四先生的墓

枕青山,前對煙波浩潮的太湖,下面是一片結滿金

果實的橘

_ ’沒有想到賓四先生在海外多年,最後

於埋骨他長久思念的蘇州,在洞庭西山永遠安息了

_、紫陽書院的日

對杜荀鶴〈送友人遊

吳 > 詩所謂「君到姑蘇見

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

偶,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思鄉在漁歌」的

州,賓四先生有太多的思念。雖然他在蘇州前後生

的時間並不長’但卻深喜愛那種恬淡的生活情趣,

至最後想終老於蘇州。賓四先生《師友雜憶》說

亂世人生,如同飄梗浮萍’相聚各為生事

困,相別各為塵事所牽’所學又各在變觸中,驟不

相悦以解。儻得昇平之世,即如典存(汪想祖,蘇

人,留學美國,曾任北平師範大學校長,後任蘇州

學校長)、瞿安(吳梅,一代藍曲宗匠,著作

然)、穎若(沈昌直’喜詩,尤愛東坡詩’賓四先

無錫三師同事,後同時應聘蘇州中學)諸老,同在

州城内,度此一生,縱不能如前清乾嘉時蘇州諸老

相聚,然生活情趣’亦庶有異於今日。生不逢辰’

大堪傷悼也

賓四先生是民國十六年秋季,由無錫第三師

舊同事胡達人的推薦,到省立蘇州中學來教書,時

二一十三歲。省立蘇州中學是當時全國著名的中學’

中部在草橋,高中部在三元坊紫陽書院的舊址。王

維就曾在紫陽書院教過書

紫陽書院創於清康熙五十

1 一年,由巡撫都御

張伯行所建。當時康熙提倡朱熹之學,欽定《紫陽

書》,用以「教天下萬世’其論遂歸于一」。朱熹

紫陽,以紫陽為書院名’是朱學的正宗。其後江蘇

政使鄂爾泰,於雍正三年重修紫陽書院,並建春

亭’常與士子吟詩作賦於亭中。後來乾隆六下江南

間 富

蘇州,都到紫陽書院題{t^作詩。據《吳縣志》載紫

書院初建近

一 一百年,掌院

一 一十九人,都是名重一時

學鴻儒,錢大昕曾做過紫陽書院的掌院。掌院就是

賓四先生的《師友雜憶》說

蘇州中學乃前清紫陽書院舊址,學校藏書

校園亦有山水。出校即三元坊,,问南右折為孔

體制甚偉。其前為南園遺址,余終曰倘俘其田

較之梅村泰伯廟前散步,尤勝百倍

蘇州人稱孔廟為文廟,據《吳縣志》宋元祐元

范仲淹任蘇州知州,奏請「建先聖廟於吳。」並將

購自錢氏的南園土地讓出,興辦蘇州府學。府學建

與孔廟平行。蘇州府學成立後,范仲淹禮聘大儒胡

(安定)來蘇州講學,蘇、湖兩州士子千餘人受教

後來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顥也來聽講。明徐有

〈蘇州興學記〉云:「蘇州郡學甲天下,有儒學規

之稱。」其後形成蘇學。王繁稱蘇學「深廣巨麗天

第一。

J賓四先生俯仰在這種學術氣氛的環境之中

也許其日後的宋明理學’晚年的《朱子新學案》,

在醞釀

f

至於范仲淹購自南園之地’是五代吳越時;

州刺史錢元瓌的舊宅第。《九國志》說錢元琼頗以

池花木為意」,而創建「南園、東圃諸別第’奇丼

木,名品萬千。」范仲掩〈南園〉詩云:「西施台

見名園,百樹千

i化特地繁。」不過,後南園至北宋

漸漸沒落,園中台傾圮’更遭建炎戰火。盛況已

在,但餘韻尚存。明高啟〈詠南園〉云•

. r園中歡

恐遲暮,美人能歌客能賦,車馬春風日曰來。楊花

滿城南路。」至淸末更見荒蕪。袁學瀾詩所謂「鳳

雲亭溉餚跡,只餘喬木隆清池。」

r南園一帶已變

P:94

(5083)

:厂伊,’ 於

錢賓四坑儷漫步於香港新界沙田和風臺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

民居與菜田了。所以袁學瀾說:「南園紫陌菜花黃

寥落西池野海棠。

JW四先生晨夕漫步在這

r醉鄉

角留飛觴,峻菜牆桑別有天」的南園

B野之中,怎

不有興

r:之感

出§糸陽書院,經文廟向東;就是搶浪亭。南

的範圍很廣,搶浪亭也在其中。搶浪亭原來是錢

瓌近戚吳中節度使孫承祐的別館’由蘇舜欽(子美)

以网萬錢購得。蘇舜欽原在汁京為官,後坐事削職

民,舉家南遷、寓居蘇州。蘇舜欽購地之後「築北

北碲,號曰搶浪焉。」名曰搶浪,意取屈原〈

父〉:「搶浪水清兮’可以濯吾纏,搶浪水獨兮,

以濯吾足。」並自號搶浪翁。搶浪亭和蘇州其他園

不同,洽浪之水不藏於園中,而是蘇溪之水,經南

曲折流到園前。搶浪亭築於園內東首的假山最高處

為康熙時重建。亭柱有一幅楹聯:「清風明月本

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出自歐陽

修 <

滄浪

亭 > 詩

「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祇賣四萬錢。」下聯則是

欽 <

過蘇

州 > 詩中的「綠楊白鷺皆自得,近水遠

皆有情。」滄浪亭沿水

S石,間植祧花楊柳與碧竹

竿,是臨水賞月的最佳處。沈三白與芸娘曾在此賞

秋月。《浮生六記》云:「過石橋,進門東折,曲

而入,坐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循級

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里,炊煙四起,晚霞

然。:::攜一毬置亭中,席地環坐,守者煮茶

進。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樹梢,漸覺風生袖底,月

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

這境界正是歐陽修(搶浪亭)詩中所詠的「風

月白最宜夜,一片瑩淨鋪瓊田,清光不辨月和水,

見空碧涵満键。」賓四先生在蘇州中學三年。紫陽

院的學術正宗’南園田野的搶桑變換,搶浪亭月色

出塵脫俗,是他在蘇州的生活情趣的凝聚,也是賓

先生生活情趣的理想境界

不過。賓四先生在蘇州還有另一種情趣。

說:「城中又有小書攤及其舊書肆,余時往購書,

輩云昔有王國維,今又見君。」賓四先生喜聚書,

北平教室曰的幾年,就蒐集了五萬餘冊,盧溝橋事變

賓四先生倉皇南下,這一部分書都軼散了。出三元

向北,過飲馬橋就是護龍街繁華所在,當年察院場

帶都是舊書舖和書攤。察院場原來是處決人犯的

方,現在竟滿溢書香。明清以來江南經濟繁榮,三

地區藏書家輩出,然幾經戰火,宋元刊刻,明清善

散於坊問’供識者披尋,在堆積如山的書海裡覓書

並且與儒雅知書的店主人攀談,可能是賓四先生在

州三年生活,最大的享受了

I:先生觅得心愛的好書’可能由察院場轉

觀前街,觀前街玄妙觀一即,是蘇州熱鬧的所在。觀

街面對北局’是蘇州的娱樂中心,轉過去就是太

弄,是蘇州飲食集中的地方。大監弄裡有吳苑深處

是蘇州人吃茶的地方。吃茶也是蘇州人生活情趣的

種,蘇州有句諺Si吗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就是上午吃茶,下午泡操堂。吳宛深處占地頗廣,

出許多茶室’分別是前樓,方廳,四面廳,書場,

竹居,話雨樓,後面還有操堂。吃茶人各選各的吃

地方,較保守的人在桂芳閣吃茶,生意人在

二 一萬昌

「少年新進」則在吳苑深處。在吳苑深處吃茶多是

紳、紈褲子弟和教員

賓四先生在吳苑深處’與友三數人’各據藤

椅一張,共談天下事,或身邊瑣事。吃茶並吃些白

松子或南埭瓜子一類的茶食,餓了來客生煎饅頭或

殼黃,糕糰甜食之類,累了到裡面泡個操,閒來

事,則去書場聽聽評彈。當年蘇州著名的評彈藝人

多出自吳苑深處。賓四先生對評彈很有興趣。他

《師友雜億》說

余在港,某生為余購得吹彈古琴簫笛許多錄

帶’余得暇屋聽之,心有所思。返台北,及此演稿

書,遂續、寫中西文化比較一書,先寫在港聽各錄音

所存想,又得二十篇’亦儼可成書矣

文中所謂的某生’就是我。我記得那次買的

音帶,還是蘇州評彈較多,能聽懂評彈又喜愛評彈

P:95

(5084)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 賓四先生已融入蘇州人的生活情趣之中了。我買這

錄音帶,抵想賓四先生消解客中的寂寥,沒想到賓

先生竟由此,引申中西文化的比較’由此可以想見

四先生的著作,和他個人的生活情趣是相關的;衹

世人討論賓四先生的學術思想,很少注意倒這個

題0

蘇州人的生活情趣,是明清以來文化的積累

北伐成功,定都南京至抗日的十年,正是這種生活

趣的最後的發展。以後,這種雅致的生活情趣在八

抗戰中破滅’至四九年後天翻地覆變動,連城牆都

了,蘇州人的生活情趣已無跡可尋了。賓四先生在

州的三年,正是蘇州人生活情趣

r夕陽無限好」的

期,卻被他趕上了。抗戰勝利後’我在蘇州生活了

年多,上學的學校正面對著搶浪亭,南園文廟一帶

散學後嬉戲的場所,北局是看戲看電影的地方,雖

當時少年不識愁滋味,登城四望,似已體會到離亂

蘇州的搶桑了

I 。 I、隱居在錦

賓四先由顧頡剛推薦,自蘇州轉北平燕京大

執教,由學術領域的邊緣進入學術中心後,就很少

蘇州了。民國

一 一十九年,賓四先生在宜良上下寺,

群索居一年,完成《國史大綱》後’與湯錫予’由

內經香港,潛赴上海,到蘇州探母,化名梁隱,又

蘇州隱居

了 一年,賓四先生寫給他學生李诞的信說

诞弟如晤:七月一別’轉瞬將及三月……僕

次歸里,本擬兩月即還。奈家母年高,自經變礼,

氣日衰,舍間除内子小兒部分在北平外,尚有婦弱

口 ’兩年來避居鄉

間 賴老人照顧;更為

齢。僕積年在平,家慈多病不能奉養,常自疚心。

年自平南奔,亦未一返里。此次得拜膝下,既瞻老

顏色,復慮四週環境,實有使僕不能忽然遽去之苦

頃已向校懇假一年,暫以奉親杜門,不再來滇

信末寫的是「梁隱手啟」並說

r來信寄上海

麥虞限路一六

1 一號呂誠之(思勉)先生,或寄蘇州

海小學轉,均書錢梁隱收可也。」這一年賓四先生

梁隱的化名,居於蘇州婁門的親園。他的《師友

憶》說

余先撰《先奉諸子繫年》畢,即有意為戰國地

考,及是決意擴大範圍,通考《史記》地名。獲遷

廢園,名镇園,不出租金,代治荒蕪即可。園地

大,三面環水,大門唯一通市區,人、跡往來絕少,

中樓屋甚偉,一屋是「還讀我書樓」(按賓四先生

記,該樓名為「還補讀舊書樓」。)窗面對池林

勝,幽静怕神,幾可駕宜良上下寺數倍有餘。余以

母之暇’晨夕在棲上’以半曰讀英文,餘半曰與

半,專意撰《史記地名考》一書

賓四先生又說

余先一年完成《國史大綱》。此一年又完成

書。皆得擇地之助。可以終年閉門,絕不與外界

接,而所居則有園林花木之勝。增我情趣,又可樂

不疲。宜良有山有水’蘇州有園林之盛,又得與家

相聚,老母弱子,其怕我情,非宜良可比,沟平生

難得之兩年

在蘇州許多園林之中’稱園並不顯眼。稱園

蘇州城東,小倉街小倉巷內’東向城牆’臨內城河

北向東園’三面環水,隱藏在曲折迂迴的小巷之內

非常僻靜,知者不多,卻是一座精緻、幽美脫俗的

稱園是沈秉成購得清初保寧太守陸綿涉園廢

的舊址,築構起來的。沈秉成,字復夏,歸安(現

江湖州)人,咸豐進士,能詩。歷任安徽巡撫,兩

總督’退官後寓居蘇州,築稱園’與其繼室嚴永和

唱和園中,著有《聯吟集》

沈秉成同治十

一 一年購得涉園,聘請當時著名

家顧淫’在整治舊址的基礎上,設計營構’建成

園。園成之曰,沈秉成賦詩,其0耳城東舊圃,名

稱園,落成紀事〉云:「不隱山林隱朝市,草堂開

闔閭門。支窗獨樹春光鎖,環砌微波晚潮生,疏傅

官非避世’閬仙學佛敢忘情’卜鄰恰喜平泉近,問

車載酒相迎。」疏傅,即漢人疏廣,與其娃疏受並

官歸里。沈秉成喻其築稱園,有退官歸隱之意。名

ffi園’稱,

一 一人雙耕之意,稱與偶通’寓意沈秉成

嚴永和一對佳偶,歸隱園中,吟唱終老。東花園無

韻亭中有副對聯:「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

額「枕波雙隱」線書,出自嚴永和手筆’是其寫照

稱園築構,主人正宅居中,東西兩側各有

園,正宅的主廳是載酒堂,廳寬五間是主人宴客

所。光緒三年東花園建成,沈秉成在此大宴賓客。

酒堂的匾是李鴻裔所題,其後款識云:「仲復年兄

榮勇退’于寓廬

S石種樹’名曰稱園。今春東園

成,同仁等燕集斯堂,遂以載酒堂額之’蓋取東園

酒西園醉之詩意。」以唐人詩意的載酒貫穿東西

園’的確非常風雅。載酒堂兩側各有一小門,東西

寫的是載酒’西側門是問字。正是沈秉成詩所謂「

居恰喜近平泉,問字車常載酒迎。」平泉,即唐李

裕的平泉別墅,借指稱園旁近富麗的拙政園。至於

字,典出黃庭堅詩:「客來問字莫載酒。

由正宅載酒堂東側問字門,經過一個小天井

由無俗韻軒步上墀廊就進入東花園了。樨就是桂花

P:96

新亞生活28:

5 (2001年1月

) -15.

(5085)

廊端種了幾株桂花,入秋之後廊上桂花幽香浮動醉

人。東任園是觀園的精華所在,主建築是城曲草堂。

城曲草堂在東花園的北隅,寬大高敞。城曲,典出李

賀詩:「牛女渡天河,柳煙滿城曲」,而耦園在蘇州

城的東北隅’就是城曲了。至於草堂唐杜子美有院花

溪草堂,盧鴻隱於嵩山草堂。沈秉成以此命名,意在

其夫婦隱於城曲,不再復出了。城曲草堂樓高兩層,

中間是大廳,旁邊是還硯齋與安樂園,扶梯而上,就

是還補讀舊書樓與雙照堂。城曲草堂這是主人沈秉成

夫婦宴客、讀書、寫詩、作畫,或與家人歡聚嬉戲的

休閒所在。

還補讀舊書樓,又名鲽硯齋’據說沈秉成在京

師得石一塊,剖開後內現魚形,於是製硯兩方’夫婦

各執其一,時詩作畫其樂融融。沈氏夫婦有詩云:

r揮毫漫寫深情貼,撥墨堂開稱意花」。還補讀舊書

樓中間原懸有一幅對聯;「清悶雲林題閣,吳光米老

名齋。」出自乾嘉畫家方一綱的手筆。其意喻還補讀

舊書樓的藏書;可與元末畫家惋瓚的清閲閣’宋書法

家米蒂的吳光閣嬉美。不過’環補讀舊書樓僅是主人

藏書的一部分,西園還另有藏書樓的院落。這裡就是

賓四先生隱居蘇州一年讀書著述的地方。還補讀舊書 Ji • ••

樓是雙照樓,是城曲草堂最東端的建築,三面臨窗,

面南而立,可得日月雙照。賓四先生在還補讀舊書樓

讀書著述之餘,漫步至雙照樓,可攬窗外東園與運河

的夕照,又可賞樓下園中的月色。

城曲草堂前有月台’可往園內的黃石假山,且

可藉此隔開城曲堂與園中景物的距離,在幾株老樹的

濃蔭下,可以靜觀園中山石水趣。城曲草堂有一聯

云:r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這

十六個字已將東花園景物的聲色都描給出來了。城曲

草堂南面,就是東花園的主景黃石假山了。黃石假山

在蘇州林園裡別具一格,東西兩山間闢有谷道,兩側

削壁如懸崖,又似峽谷’石壁上刻石曰邃谷’是入山

的通道。曲折向東可至壁下的受月池,地不大,水清

澈可以映月,池上有橋曰宛虹杠,清李思果有詩云:

「為園城東隅’流水抱曲河,一橋宛垂虹,下映春波

涂,倒影逼游人,此景迴超俗。」圖中樓閣亭榭與景

物,由箱廊貫穿相聯起來,_廊東花園東側,北接雙

照樓’南聯吾愛亭,再沿受月池,可抵望月亭。欣賞

東花園的景色,沿著綺廊行走即可,簿廊依牆而建,

有彌補空白的作用’廊傍植叢竹’風來蕭蕭’雨歇碧

翠欲滴。_園與墀廊相對有r風過有聲留竹韻’月夜

無處不花香」的

詩意。賓四先生

隱居稱園,漫步

於東花園的假山

花木之間,真似

一個隱居山林的

每次去蘇州

都到賓四先

生著書處的鍋園,留連半日,往往是低徊留之不能

去。這次再訪蘇州,又去稱園,已經是不同的心情

了。以往去耦園’賓四先生健在,回台北後向他敘說

糊園情況’他聽了之後默然良久。這次再訪鍋園,賓

四先生已大去,但樓卻不空,雙照樓已闢為茶室,沏

上一杯,臨窗憑韦,耳旁不時有竹絲之聲傳自還補讀

舊書樓。耦園已不再那麼寧靜了。

賓四先生的傳世之作《先秦諸子繫年》,起於民

國十一 一年前後歷九年,最後在蘇州完稿的。賓四先生

在書後的践文中說:

其先有齊魯之戰,其後又有浙奉之事,又後而

國軍北閥。蘇錫之間,兵車絡繹’ 一夕數驚。余之著

書自譬如草間之屡免,獵人獵犬,方馳骑其左右前

後,彼無可為計,則藏首草際自慰。余書,亦余藏頭

之茂草也。

「余書,亦余藏頭之茂草也。」也就是賓四先

生隱於動邊離亂之中著述。蘇州是一個退隱的城市,

城中的園林多是仕途退官的官僚士大夫所設,雖息影

山林,但胸中仍存魏闕。他們的退隱田園和賓四先生

隱於著述是不同的,他心懷千古,胸中自有山林。賓

四先生擇地著述,是想將心中的山林與自然的山林合

為一,優游其間,然後而能靜能定。這種情況和蘇州

園林造景相似,蘇州的林園構造多出於著名的畫家之

手。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和中國傳統思想相同,人與自

然和諧相處相應。中國山水畫不是寫生,而是遊山玩

水歸來,將山林融於胸,然後吐於青丹之上’準備異

日無暇無法和自然親近時,展卷留覽和自然作再次親

近,蘇州的園林則是將山林具體而微地鋪設在園中,

供無法和真正的自然親近時,還有山林可供登臨,人

與自然合而為一。

P:97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

(5086) 賓四先生心中山林和蘇州的園林裡山林結合

然後有他常常說的

r趣味」。生活的趣昧是賓四先

著述的重要條件,賓四先生隱居著述的蘇州是我熟

的地方。不過’賓四先生著述其他地方如台北外雙

的素書樓,香港沙田的和風台’九龍鑽石仙的鳳

台,北京中山公園太廟旁的古柏下’無錫江南大學

太湖邊,我都去訪問過,這些地方誠如賓四先生說

是非常有「趣味」的,只有寫《國史大綱》的宜良

下寺還沒有去過,據賓四先生描敘那是個非常寂靜

場所。賓四先生說:

r及寒假(湯)錫予偕(陳)

恪同來,在樓宿一宵,曾在園中石橋上臨池而坐。

恪言,如此寂靜之境,誠屬難遇,兄在此寫作真大

事。然使我一人在此,非得精神病不可。」寅恪先

和賓四先生心境不同,寅恪先生心懷離亂,無法

遣,終生陷於離亂愁苦之中。賓四先生置身於離亂

外,俯仰於山水之間,正如他遊宜良石林瀑布’

說:「徘徊流連其下,真若置身另一天地,宇宙非

宇宙,人生亦非此人生。」賓四先生心中自有山林

超越現實世界,因此他對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和

來’沒有愁苦’充滿樂觀與希望,和他所謂的

r

味」有關

三、歸骨洞庭西

賓四先生最後歸骨太湖洞庭西山。洞庭東山

西山孤懸在太湖之中,在連接蘇州,東山到西山的

湖大橋沒有建成前,東、西山與外間交通非常不便

由西山到蘇州乘船起碼要兩天的時間’因為往來

便,蘇州人很少能到那裡。於是洞庭西山成為世外

祧源。明代詩人張怡(登洞庭西縹緲峰放歌〉云

「世人不信桃源記,誰知此是真桃源。其桃源,人

見。水如垣,山如殿。神仙窟宅尊。老殺姑蘇城

人’何曾一識西山面。

由於西山偏遠難至,因而有很多神祕的傳說

自古就是隱士神仙居住的地方。據說漢代的王瑋玄

韓崇、劉根(毛公)、梁朝楊朝遠、葉道昌,唐代

隱遙、周若仙都曾在這裡學道,甚至漢初「商山

晤」的用甲先生也和西山有特殊的關係

范成大《吳郡志》云:「用頭,即用里,在洞

有山村,漢用里先生所居。」此條緣自《史記

義》:「太湖中洞庭山西南,中號祿里村,即此

里。」四瞎原隱居商山采紫芝充飢。商山在今陝西

縣東南,不知為何流傳到江南的蘇州洞庭西山來了

用里村在西山西南;或謂用里是泰伯之後,居於洞

西山’現用里村周姓為大族,村中仍有用里先生的

書處。明高啟(用里村)詩云:「我來角里村,如

商顏山,紫芝日已老,黃鶴何時還’斯人神仙徒,

載形不滅,猶想在岩中,白頭队松雪。」不僅用里

生在洞庭西山,另一位四晤之一的綺里先生,也隱

洞庭西山。西山有綺里村,在縹緲峰西麓。《林屋

風》載:

r綺里村,在上真宮西四里,綺里季隱

此。」清姚承緒〈綺里〉詩云:「上真洞外白云封

遺老商山採藥逢,太息石橋空馬跡,人間何處覓

縱。

在包山塢旁有毛公塢’為神仙毛公得道處。 」

葛洪《神仙傳》載,毛公名劉根,字君安,漢成

時,曾舉孝廉,除郎,後棄世學道’入嵩山石室,

門修道’冬夏不著衣,身長有綠毛’故人稱毛公。

謂劉根得道於廣東羅浮山,不知為何到西山聚石為

修行,可能毛公道行高,「神化恍惚’萬里跬步」

陸龜蒙有詩云:「古有韓終道,授之劉先生’身如

鳳凰、羽翼披輕輕。」可以來去自如’牛居易有(

毛公壇)詩云:「毛公壇上片云閒,得道何年去

還;千載鶴羽歸碧落,五湖空鎮萬重山。

且不論這些神仙傳說的真假,神仙洞府,隱

居處,必在山水佳處,洞庭西山風景優美,提供了

些傳說故事的山林背景。唐房棺就說:「不遊洞庭

見山水。」明袁宏道(西洞庭

記 > 更將西山的山水

括為山、石、居、花果、幽隱、仙跡,山水相得

「七勝」。所以白居易于寶應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

到了秋天就迫不及待地泛舟太湖了.,

其 < 宿湖中〉

云:「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浸月冷

千頃練,爸霜新橘萬株金,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

t

歌不廢吟。十隻畫船何處宿,洞庭腳下大湖心。」

來白居易屢屢泛舟太湖遊西山,其(泛陽塢入明月

即事寄崔湖州)詩云:「湖山處處好海留,最愛東

北瑪頭,掩映橘林千點火,私澄潭水一盆油,龍頭

射銜明月,鵲腳紅旗掩碧流,為報茶山崔太守,與

各是一家遊。」崔湖州即湖州刺史崔玄亮。白居易

將他所欣賞的洞庭西山景色’寫詩寄給他的好友元

之。〈泛太湖書事寄微之〉云:「煙渚雲帆處處通

飄然丹似入虛空。玉杯淺酌巡初距,金管徐吹曲

終。黃夹網林寒有葉,碧琉璃水淨無風,避旗飛鷺

翩白’敬鼓跳魚拔刺紅。洞雪壓多松値蹇,岩泉滴

石玲瑜。為書故事留湖上’吟作詩篇寄浙東。軍府

容從道盛,江山氣色定知同。報君一事君應羨,五

宿

澄波月浩中。」「為書故事留石上」,是說白居易

在太湖石刻石紀事。至於

r五宿澄波月浩中」,說

已不止一次採訪洞庭西山,以後唐代的皮曰休,陸

蒙,宋代的范成大,范沖淹’蘇舜欽,明代的高啟

唐寅,文徵明,都曾遊太湖洞庭西山’並留下臉炙

P:98

新亞生活28:5 (2001 年1月 ) -15.

(5087)

I屆「新紀元全球華

青年文學獎」圓滿結

第一屆全球華文文學創作比賽「新紀元全球

文青年文學獎」的頒獎禮已於十

一 一月十五及十六日

本港舉行。著名作家、翻譯家及翻譯理論家專程來

出席盛會,包括王蒙、白先勇、余光中、林文月、

克毅、齊邦媛及李

端等。頒獎禮於十

日下午

1 一時在金鐘

豪酒店舉行

這項比賽由香

中文大學文學院文

•獎籌委會主辦,並

$十二月十五日在中

•大學逸夫書院大講

舉行

r文學翻譯與創

專題講座」,由上述

名家和所有愛好文

者直接對話,交換

作心得,仔發創作

念。當日出席者非

_躍,座無虛席

這次比賽的得獎者分佈全球各地,他們也同

來港領獎。散文、小說及文學翻譯三組冠亞季軍的

獎者,分別來自香港、上海、北京、武漢、內蒙古

南京、蘇州及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在港期間,他

與本港大專及中學愛好文藝者切礎和交流,體現

r全球華文文學一家親」的精神

(接上買)

口的詩篇’於是洞庭西山的消夏灣、明月灣、林屋

縹緲峰等勝景也隨著入詩人畫。明申時行〈晚步

緲峰〉詩云:「孤峰標妙入煙雲,十載重來至絕®

縱目平臨三界盡,掇身獨傍九宵懸。浮沉島喚飛

外,斷續、斤州落照邊,呼取一樽收萬象,狂歌欲醉

湖天。」縹緲峰是太湖七十

1 一峰的主峰,在洞庭

西

山,相傳范蠡放舟而去,曾與西施在此望太湖

所以,洞庭西山不僅有神仙傳說’或隱士歸

的山林,更有詩人墨客詠吟的景色。但賓四先生卻

有去過洞庭西山’最後埋骨西山,另有機緣。民國

十九年五月

一 八日,賓四先生寫給他在蘇州工作

幼女錢輝信中,曾提到西山的「湖山勝景」,因為

輝曾下放到西山教書,當年的西山非常落後艱困,

車往來不便,錢輝在那裡工作

了 一段時間,對那裡

環境很熟悉。錢輝在〈哀思無盡,悔無盡)中說

環保週——攝影比

由本院環境委員會舉辦之「經濟與環保」

主題之「環保週」,將舉行一項公開予所有中

大學學生參加之攝影比賽,主題為

r香港環境

與醜」。報名表可於本院輔導處索取,截止日

為本年三月九日(星期五)。如有查詢,請

2609-7612與廖倩儀小姐聯絡

「許氏文化館」展覽活

由藝術系主辦之「蘇幸兒、彭麗桃作品

二月

——北京畫院暑期進修計劃」將於一月十五日至 1 一曰假誠明館地下「許氏文化館」舉

迎參觀

「此刻,我想我唯一還能做的是,遵從父親最後的

願,盡我所能為父親覓得一塊靜土,讓父親得以靜

松濤,鳥鳴而安息。」這是賓四先生骨歸西山的

賓四先生的墓在洞庭西山俞家宅村的後山,

家宅是一個樸實的小村落,幾十戶都是江南水鄉粉

黛瓦的建築’巷弄也很整潔,然後從村後滿積落葉

小徑登山,山上是種植銀杏、栗子和柑橘的果園,

杏和栗子已經收成,小徑上還有遺落的栗子,剝開

食’非常甘嫩。柑橘也熟

了 ’累累金黃的果實’滿

在綠色的枝葉間’果園很大而濃密,其間雜有松樹

竹叢。這條崎

B山路盡頭,豁然開朗,就是賓四先

的墓園了。墓園築構在一片寸草不生的黑色的太湖

上,太湖石堅硬奇峻,是明清蘇州園林造山的最佳

材。墓向太湖’墓前有碑,識書雋刻「錢穆先生

墓」碑旁刻有生殘年月:「生於民國前十七年,沒

民國七十九年」。賓四先生雖埋骨故園,仍不忘

賓四先生的墓廬在俞家宅村後,庭院寬廣,

開著幾株離菊。樓高兩層,登樓處有一叢翠竹,依

外雙溪素書樓園中景物,自

一 一樓扶梯而上’是一小

樓,室中陳設’沿壁是書架,並有藤躺椅一張,臨

是張大書桌,全是賓四先生素書樓書房陳設,桌上

紙筆,賓四先生伏案疾書著述情景,又重現目前。

門而出,是一個非常寬敞的陽台,可覽煙波的太湖

清風明月夜,賓四先生若在此弄簫,幽幽的簫韻,

著湖中起伏的萬條銀練,飄揚到遙遠的清暉雲深處

此情此景,對賓四先生最後「天人合一」的定論,

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轉載自2000年二月23日《中國時報》)

P:99

(5088)

mm

林李組如博士 國

梁秉中院長

本 院二零零零年(第四十九屆)畢業典禮已於十二月七曰

下午一時十五分假大學廣場舉行°本年度共六百九十名

同學畢業,其中文學院一百一十五名、工商管理學院一百二

十六名、教育學院十七名、工程學院一百零九名、醫學院五

十七名、理學院一百四十一名、社會科學院一百二十五名。

出席典禮有五百多位同學’及二千三百多位嘉賓及親友

范臨觀禮。主禮嘉賓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林李翹如博

士。而代表畢業生致辭的為徐文超同學。

典禮完畢,由院長率領校董、教職員及畢業生沿新亞路

步行至新亞圓形廣場拍照,然後畢業生代表與院長等在錢穆

圖書館旁植樹紀念。

P:100

(5089)

旗49涯

P:101

18 -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5090)

/ 位學長談法

律 盧達

本年度第

1 一次的「學長計劃」於十一月廿七日

雲起軒舉行,擔任主講的六位學長可說是持續學習

佼佼者。他們大學時修讀歷史、經濟等,但今日卻

為事務律師、大律師、法官。這些成就都是他們不

努力的成果

這次聚會,吸引了眾多同學、學長參加。校

會會長黃建平先生、輔導長何培斌教授主持這次

座。首先主講的是現任事務律師的謝鵬元學長

謝學長曾先後在政府多個部門工作,包括民

署、土地規劃署、廉政公署。在防止貪污工作的五

期間’他利用假期自修法律,考取了律師資格。謝

長介紹了過去的工作經歷後,也說到大律師和事務

師的分別。事務律師的工作非常廣泛,包括訂立

約、合夥人紛爭、離婚、房地產問題等,都由事務

師處理。如有訴訟,才交由大律師處理

謝學長指出事務律師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

由85年至96年,香港的房地產極為興旺,大規模

師行只要做一幢樓宇的買賣合約,便不用處理其他

複雜的法律事項,而小規模的律師行的工作也大部

用在處理房屋買賣方面。過去律師劃一收費,收入

定,但自從97回歸後,營業額一落千丈,而定額

費取消,收費也比前減少,因此事務律師行近年面

極大困境。雖然如此,謝學長認為這是一個良性的

展,事務律師光做房屋買賣,可能法庭禮儀也不

中國即將加入WTO,卻帶來事務律師一線

光。內地龐大的市場,只有十多萬律師不足以應付

要,他們的經驗一般都不能達到國際標準,英文也

能符合外商的要求’而香港律師在這方面可以補他

的不足,帶來莫大的商機

法官從來給人的感覺是高不可攀

’ 78年經濟

畢業的馬漢撞法官卻是和善可親。馬學長指出法律

奇特的,如果人生閱歷豐富’那麼在處理法律事情

便較為優勝。他78年大學畢業後,拿了政府獎學

修讀法律四年。畢業後,他從事了幾年的檢控工作

也做了幾年私人執業律師。積累了多年的工作經

後,他轉到司法機構當法官,發覺斷案完整’感到

高興。幾年下來,他仍然覺得每天都是新的開始,

定工資’受人尊敬,有很大的滿足感,使他樂此

這些年來,馬學長看到回歸後在司法方面發

很快。法庭用本地語言審判,訴訟雙方都清楚明白

個審判過程,達到了公平的原則。過去以英文審判

本地人英文再如可了得,也不能與外國人比較,有

犯人甚至被判了罪也不知道。他指出在司法界,中

人藏龍伏虎,如果全部邀來雲起軒,恐怕也坐不下

他勉勵各位師弟妹如欲從事司法工作,並不是一件

事。同時指出中大人一向是處事慎重、不虛浮,他

望各師弟妹能秉承這種優良傳統

與馬法官同年畢業的陳榮波學長,他修讀的

歷史,現在卻當上了事務律師。他笑說如到了法庭

也要向馬法官鞭躬。這是法庭的禮儀。大學時候,

位老師都和他說,他的學科很重要,與生活息息

關。但原來人生下來便與法律結下不解緣,我們每

天都不可離開法律,所以法律是很重要的。陳學長

出了我們生活上不少例子,大部分為人忽略了,但

與法律不可分。我們以為僱傭合約、股票買賣合約

合約,其他的不重要,可以忽視。但事實我們在大

時填寫的獎助學金申請表格、支票、洗衣單據、保

單據、租單、管理費單據、從前的車票所列的條文

是一份合約,受法律約束。其中都有我們應有的權

和應負的責任。如果我們忽略法律,可能導致損失

陳學長指出根據法例,在結婚前所訂的遺囑’結婚

無效;如果與配偶鬧翻而離婚,沒有預立遺囑

不幸逝世,而離婚令又未出的話,遺產便需給予

偶。如果生前三年內送出

一 一十萬或在自己的資產上

上兒子的名字’遺產稅也減少了。這些法律規定在

都與個人利益有關’實在需要深入了解

新亞校友會的前任會長葉永生學長,當了政

& 1十多年,他的所見所聞都是難能可貴、趣味

然的。葉學長72年生物系畢業,最初任職中文

任,從事英漢法律辭窠翻譯,後來在港大修讀法律

程。80年加入律政署。葉學長指出在七八十年代

執業律師「吃香」,留在政府部門工作被視為沒有

志、沒有「發達」野心。但時移勢逆,97回歸以後

政府律師新入職月薪$44,000,頓成競相爭奪的

位,因此政府僱用

了 一批質素很高的律師

葉學長稱當年新入職的律師做檢控工作,一

給法官責罵,尤其女性被罵得更免,後來在九零年

知道罵人的法官是同性戀者。在法庭工作多年,給

學長留有深刻印象的advocat

e crimina

l lawyer只 有

位。余若薇是鳳毛麟角’很有智慧’她可以隨便說

很動聽,也能掌握法官和對手的思維。他說律師確

高低手之分,當年他的一位同班女同學,上課抄筆

P:102

(5091)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 -15

.

準確,她的筆記成為全班同學的影印的對象,後來她

加入了 一間出名律師行工作0這是他認識的第一位質

素高的律師。另一位負責替全班同學影印筆記的同

學,很為人設想’是模範同學。但畢業後五年’從報

章看到他欠下「大檔」錢後逃走.,90年後重回執業律

師,但不久又走了客戶的錢。葉學長閱人無數,但這

事卻使他失去看人的信心。

葉學長在88-91年間在立法局工作,遇到了兩位

他欽佩的律師。一位是夏佳理,他智慧很高,腦筋轉

得很快,你和他開會,他永遠說早一步,你和他爭

辯,他一定贏你。當年他是李嘉誠的御用

negotiator,一年只出差幾次’也足夠他豐裕的生

活,所以他有足夠時間在立法局審議法案。另一位是

m

李柱銘,他上午上法庭,下午到立法局,晚上到他的

黨 團’ 一心三用。每當在立法局開會前,他只看一遍

法案’便能掌握問題的重心。

最近一位被控強蔡菲傭的律師,70年中學畢

業,然後自修法律,從任政府律師至大律師,幾番升

遷’晉身富人之列,但因觸犯法律而被裁定有罪,被

判入獄七年,前程盡毀。雖然他有很多有地位及知名

人士證明他為人正直,但都不能逃避法律制裁。這證

明沒有人可以凌駕法律。葉學長的人生閱歷,相信說

十天也說不完。

另一位年輕而有原則的大律師瑪德堅學長,在

幾位學長前’他年紀最小、資歷最淺’但他的人生體

驗可以讓各師弟妹們借8。瑪學長畢業後在商界服

務’他轉行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去世的時候,可說是

r手空空,無一物。」而那時是九十年代初’正好30

歲,他想將來離世的時候,不希望甚麼也沒有,於是

儲蓄一年,再讀法律。然後跟「師傅」一年,學習處

理個案。這期間沒有薪金。

現在他每天從早到晚,憑著自己的訓練,處理

一堆堆的文件,很孤單。他表示他沒有感情,只要認

清委託人沒有欺騙他,便會全力以赴。最近他為學聯

兩位同學義務打官司,雖然他不一定認同這兩位同學

對是否r惡法」的看法,但覺得這兩位同學堅持他們

的信念,也不是專攪事的人,便義無反顧的接下這份

工作

他打官司,十次有八次失敗,他說基本上十

都沒有甚麼機會,但如果有兩次成功,他便感到很高

興。當他遇到的民事訴訟是…ceased的話,怎辦呢?

在前往法庭的途中’他會唱院歌鼓舞自己’「艱險我

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結果

都很有幫助。除了 一小部分時間與同行的師兄弟切

礎,學習他們如何可以置對手於「死地」,大部分時

間都要靠自己,院歌便成為他精神的支柱。瑪學長說

在法庭上,他很喜歡戴假髮,因為增加了嚴肅性,更

好像是千斤擔子再多加多了兩斤一樣,給自己一點使

命感

馬漢璋學長補充說,在法庭上,很多時看到

位學弟每案都努力求情,務求做到盡善盡美。他忽發

奇想,一天一位中大同學被控訴,代表律師、檢察

官,法官全是中大人’情況會怎樣呢?有時想到一些

我不喜歡的法律,怎樣呢?不擔心,法律這樣清晰,

法官只會引用,應該這樣判便這樣判,我們不應該這

樣,我在這階段判斷它法律到哪裡’不過在極端情

況,極端的社會,例如當年的南非種族主義,有一派

有學養,道德修養的法官說:在極端邪惡法律之下,

Judges should resign,到這階段’如果不能為它服務

的話,你情願不當法官。

一九九一年畢業的莊耀洗學長,現是實習律

師。莊學長從前在大學是活躍分子。89年遊行,舉

行前警署要他們填申請表,甚至送上表格,但他們都

拒絕’理由是遊行的路線沒有定。他們多次的遊行,

也從沒有申請,因此他理解現在的同學示威遊行,與

他們溝通較為容易。另外莊學長也協助最近一宗誹誇

案的訴訟,他說在港大讀法律的時候’對中大的沒收

小報事件及講師告同學誹誇,寫了很多文章。這些經

驗,不單使他明白法庭有關誹謗的訴訟,同時也明白

判詞。莊學長謙遜地說他仍要增加更多的知識,才能

掌握其他的案件。

最後’幾位參與的學弟學妹對幾位學長的努力

不倦,表達了他們由衷的敬佩!

P:103

18 -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 月

(5092) 我的文學聖經

I紅樓

夢 劉再

(編者按:本文為劉再復教授於十月二十六日

雲起軒舉行的「文化晚餐」聚談中的講話,;;&本院

齡同學根據現場錄音寫出來,未經劉教授審閱。)

今天所講的《我的文學聖經——紅樓夢》’

必須用聖經的字眼來充分表述它的價值。我對它的

值主要從三個角度來表現

第一,我把紅樓夢看成是聖經式的最高的

典。其實,很多民族都在尋找一種近似聖經的經典

像周作

人說過’希臘神話就是希腦人近似聖經的

典。我這一次去英國,去莎士比亞的故鄉,我覺得

完全是朝聖。我真是非常激動’那麼多人怎麼對莎

比亞這樣高的熱情?那麼多人,我真是非常激動。

個世紀末評100部最好的小說,像美國公佈的100

最好的英文小說,第一部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在中國我們把魯迅評在第一位。評一千年呢’我想

西

方第一個是莎士比亞’東方第一個是曹雪序。曹雪

絕對是至高的一種經典。所以我第一是把它看成聖

式的經典,而且是我最高的文學座標。我用紅樓夢

為一種參照系統,看其它作品就全看清楚了,我覺

非常明亮。我曾經說過,紅樓夢不僅塑造我的人性

而且點亮我的一切’包括點亮批評的眼睛。就是說

學批評不要跟潮流,也不要作評金主義的批評,應

發現那些別人還沒有發現的真正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那天張愛玲會上我講這個,我說夏先生不簡單,像

愛玲是被歷史活埋的作家,周作人’沈從文,錢鍾

這樣被歷史活埋的作家,夏先生把他們重新開掘

來’讓他們重見天光,這就是功勞,就是文學史研

中的重要事件。而且他給我們提供一種批評的方式

不是一般性的,而是說把埋藏在深處的東西挖掘

來。有紅樓夢這樣一個參照系,我看得就很清楚了

比如五年前我在中文大學,我講中國文學時我從四

維度來講,從審美論來講四個維度。中國現代文學

際只有社會——歷史——國家這個維度,這個維度

單維文型,其它三個維度太薄弱了,最近

1 一十年開

才有點興起,這就是紅樓夢給了我啟迪’我才能夠

現的。我認為第一個維度是社#^國—歷史

度,這個很強大。第

一 一個維度,也是所缺少的,是

觀人存在意義的維度。這方面在

一 一十世紀西方文學

很發達,從卡夫卡開始,到沙特的卡謬,到貝克特

荒誕劇,都是很發達的,我們缺少這個。但是紅樓

就有客觀人存在意義的維度,整個《好了歌》就是

觀人存在意義’整個作品中瀰漫著人從哪裡來,到

裡去’人的價值在哪裡。第三個維度——超越的

度’就是和神對話的維度。這個維度不是要你去寫

神,而是要你有一種神秘的生命體驗,就是埋藏在

命運深處最有活力,最神秘的東西,要把它發掘

來。紅樓夢就是兩個維度,仙境是一個維度,現實

一個維度。既有超越的維度,還有生命自然的維度

就是人性的維度。我用紅樓夢照現代文學,就能看

現代文學的缺陷在哪裡。所以,紅樓夢給我一個最

的文學座標。一談起紅樓夢的時候,我說我們不要

入四書的視角,要有紅樓夢超越的視角。四書的視

只用四書的尺度來衡量一些作品’是是非非啊,道

審判啊,政治審判啊,這樣文學怎麼可以搞好呢?

為作家’應該向紅樓夢學習,紅樓夢恰恰是一個無

無假,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因無果,無邊無際

文學大自在。「假作真來真亦假,無有處有還無。

比如薛寶数和林黛玉,哪個是善,哪個是惡?沒

的。而且如薛寶欽做的一件事,從哪個角度看是善

哪個角度看是惡?每種命運,每個情節都是多重

示’我覺得這句話可以作一篇論文。另外從女鍋補

開始,賈寶玉到哪裡去,不知了,而且更沒有因

關係。往往一些舊的傳統小說’用一個情節暗示一

道德原則’這就有問題。而紅樓夢是一個無真無假

無善無惡的大自在’讓我們永遠說不完’閫述不完

我說它是聖經,就是這個意思

1 一是紅樓夢裡面的精神內涵,與西方的聖

同構,而且達到一種神境與意境相結合的巔峰境界

這一點可以說是點亮我的心靈。西方的聖經故事是

亞當與夏娃的情愛開始的,紅樓夢是從神明侍者和

珠仙草的情愛意言開始的,即林黛玉和賈寶玉

身。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絳珠仙草,賈寶玉作為神

侍者不斷澆灌絳珠仙草,所以到人間以後,林黛玉

了前世姻緣,就要還淚。紅樓夢是一部還淚之作。

重要一點是紅樓夢裡面也有一個基督:賈寶玉’但

是一個未完成的基督,不像新約裡的基督’已經得

了,已經成道了,他還沒有完成,正在成道的過

中。賈寶玉確實有一種基督的精神,愛一切人,寬

一切人’有背人問罪惡這種精神。賈寶玉愛所有這

少女,我們說他是博愛主義者’幻愛主義者’他誰

愛,包括秦鐘’柳湘他也愛,這種愛不是世俗意義

的愛,這是人情人性是相通的。而且他連我們最討

的人,如賈環,也一樣關心他。別人要加害他他沒

感覺,他很傻的’他很呆的。像薛幡,賈寶玉和他

P:104

(5093)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 -15.

是很好的朋友’ 一起對下酒令的時候對得很好。在賈

寶玉的心靈裡面,邪惡的東西是進不去的’他對邪惡

的東西沒有感覺,他跟甚麼人都能相處得非常好。他

有種「我不入地獄誰來入」的精神,我入地獄,也不

會成為地獄黑暗的一部分’而要用心靈的亮光去照亮

地獄,他屬於這樣一種人。他整個是種菩薩心腸,基

督的心腸,什麼都想到別人。當他被父親打得半死,

人家去看他時他很感動,認為這樣死也值得了。人家

拿湯藥給他喝時,不小心燙到他的手’他卻首先想到

對方燙到手沒有。在問題進入死角的時候,賈寶玉就

主動承擔了 一切罪惡。他是個貴族子弟’但是他的心

靈真正是種齊物之心,平等之心,完全超勢力。紅樓

.\\

左 長

夢中最精彩的一首詩,即祭奠晴雯的那首長詩,真是

感天動地’可以和《離騷》婚美’甚至在境界上可以

超過《離騷》,但是沒有人充分發現它。他是一個貴

族子弟,但他把一個被勢力社會最瞧不起丫環,一個

社會地位最低的人’當作天使來歌頌。r身為下賤,

心比天高。」康德給美一個最經典的定義:美就

是超功利,超勢力就是美。他真正是超勢力了,是最

美最美一種境界。特別是在那種意識的場景底下,一

個貴族子弟有這樣的心靈,就是基督心靈。但是他和

西方的基督不一樣,他是未完成的,比如開始在情感

領域他還有點色意,如他和秦可卿的關係,和秦鐘的

關係;但到林黛玉進入大觀園後就有不斷的昇華,在

于林黛玉對他的指引,所以說紅樓夢昇華到一種精神

最高本體的地位就在這裡,像歌德所說:r永恆之女

神,引導我前行。」實際上賈寶玉又是讓林黛玉不斷

指引的,比如指引他脫離功名利祿,所以他的感情不

斷昇華,從愛情上去昇華,用佛教的語言來說,賈寶

玉是愛的法,而林黛玉是智慧的法。賈寶玉常常糊裡

糊塗的,傻傻的,他們談禪的時候林黛玉比他多講了

兩句,就多高了 一個境界。只有一種真情,把他引離

泥的世界。賈寶玉本來是塊石,雖然他的靈氣到人間

來有可能變成冰冷’之所以沒有變成泥土,主要是林

黛玉的情愛感動了他,林黛玉的眼淚把這塊石柔化

了,淨化了,林黛玉在紅樓夢真正是個關鍵。西方的

基督是個窮人的救星,釋迹牟尼是富人的救星,賈寶

玉是知識分子的救星,至少是我的救星,他把我從世

俗經濟的迷途中解救出來’把我從名利的網絡中解救

出來,把我從智慧的酸果的重壓下a救出來’把我從

概念的,教條的迷失中拯救出來,從千篇一律的套色

中救出來,所以這樣我就認識了高行健。

第三,紅樓夢又給了我創作的靈感。這些年來

我得意於紅樓夢,很多靈感都是從那裡來的。我一方

面從事學術的研究,一方面從事散文的創作,我的第

三部書,寫《西行故鄉》,我看到紅樓夢之後就想到

打破鄉愁的模式。從曲原開始,整個文學創作就是一

個鄉愁的模式(被國家放逐),幾千年都是這樣,永恒

的鄉愁。像西方的哈維爾,講自我放逐,是第一 一種模

式。後來我寫了 一篇論文’叫做文學對國家的放逐,

即第三種模式:不是我被國家放逐,也不是自我放

逐’而是我放逐國家,把國家從我的生命中拋出去。

例如王國維的自殺,不是說被歷史所拋棄,而是把歷

史從自己的生命中拋出去。所以我在嶺南大學講張愛

玲時講,張愛玲天才的特點在於把歷史的潮流,時代

的潮流’左翼文學的潮流從自己的生命中拋出去,但

後來的悲劇恰恰相反,又去擁抱潮流,寫的《世紀之

戀》。這就從紅樓夢裡得到一種啟發,就是我們應該

尋找另外一種故鄉,紅樓夢的第一回就討論故鄉問

題,我們不要反認他鄉是故鄉’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

方只是個他鄉,我們暫時的寄予之所,我們是過客。

我們的故鄉可能在超越世界裡面,我們只是個過客。

就像愛因斯坦用一種宇宙的眼光來看世界,在臨終之

前他請他的家人在墓碑上寫一句話:「愛因斯坦來過

地球一回。」說r夢裡不知身是客」’我想改一個

字’「夢裡已知身是客」,哪怕再活二十年,四十

年,我都是客人。所以有人問我回不回大陸去住,我

說即使我回去我也是客人,到哪裡都是客人,因為我

知道,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東西。所以故鄉並不是地圖

上一個點,而是一個情感的故鄉,情感的歸宿,是良

知的歸宿,這才是故鄉。所以我對故鄉重新定義’對

國家重新定義,產生了很多很多想法。整個給我一種

P:105

(5094)

18 -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啟發,一種源泉。在紅樓夢裡面,賈寶玉就是林黛

的故鄉,林黛玉就是賈寶玉的故鄉,在他們第一次

面的時候林黛玉的反映就是這個人好臉熟,賈寶玉

更乾脆說這個妹妹我早就見過。所以他們的故鄉在

外一個地方’所以故鄉的感情就打破

了 一種鄉愁的

式’而換作一種鄉愁,即情感的鄉愁,良知的鄉愁

在黑暗當中我看到一堆篝火,那點光明就是我的

鄉;我們在沙漠裡践涉,人生那麼艱難,那點綠洲

是我的故鄉;我們走遍世界,那些理解我們’那些

我們,我們也愛他的心靈就是故鄉。紅樓夢本身就

我的故鄉,所以有時在飛機上人家問我你的故鄉在

裡,我說我的故鄉在書袋裡。卡萊爾說寧可失去印

不能失去莎士比亞,我89年離開北京,我說寧可

去北京城都不能失去紅樓夢,這是我整個心靈的

宿。像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覺得和人

世界不相宜,他說話別人聽不懂,只有異地是他的

鄉,他就自殺了。像林黛玉一死,賈寶玉就散魂

魄,他的故鄉失去了。它給我一種啟迪,在創作上

這樣子。在文學的研究當中,我正在寫一部書,還

完成,就是寫文學與懺悔的意思。魯迅先生說紅樓

與晚清譴責小說區別在於謹青說只有譜責’而紅

夢裡恰恰和筆下人物共懺悔,也就是說我也是一個

人。我在1986年開全國新時期文學討論會時說,

時期的文學中譜責有餘,懺悔不足;缺少超越的

角,只有世俗的視角。世俗的視角追究誰是炮手,

越的視角不是追究誰是炮手,是共同犯罪。就是我

一份責任,在創造一份錯誤時代裡我也有一份責任

紅樓夢中,最早王國維發現這一點,他是個先知型

天才,他解釋紅樓夢為什麼是個深刻的悲劇呢?紅

夢的悲劇不是幾個免手造成的,如林黛玉的死不是

個壞人造成的’而是共同關係的結果,這就是整篇

文的文眼。它是無意中,潛意識中我們共同參加

「新亞理想」與在北京舉行

「公民與道德」學術會

劉國

丄目||||

十一月五日至六日在北京國家高級教育行政

院校長大廈舉行了「公民與道德」國際學術研討會

是次會議是由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主催,聯同香港

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聯

主辦。其他協辦機構包括國際儘學聯合會’南京大

東方倫理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中華倫理研究室

參加學者’除主要來自大陸、台灣和香港外’還有

自新加坡、韓國、日本、加拿大、德國,宣讀論文

四十多篇。大會安排了「公民與道德教育」高級研

班,在會議前後舉行,邀請

了 一些大陸、台灣、

港、加拿大、新加坡的學者為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

的學員講課,學員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和地方上

教育官員。由於個人代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

所參與籌辦是次會議,所以被安排在閉幕禮上作總

發言者之一。大會主席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所長王

殿

卿教授希望筆者就個人多年來參與的相類活動來談

罪,進入一種共患結構,包括最愛林黛玉的人賈寶

也有一份責任,他也是無罪之罪,不是法律上的

證’是良知上的罪證。我講懺悔就是這個意思,它

個超越的意思。六、七十年代的大陸一些作品為什

不行呢?它陷入一種世俗的視角:誰是炮手。如《

港》,就是矛盾矛盾,最後發現是一個壞蛋’把壞

抓出來矛盾就解決了。所以後來整個現代文學,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開始,找到一個歷史罪人,

個歷史罪人承擔全部罪惡’其他人對他怎麼踐踏,

麼打倒都可以,造成整個文學喪失了人性,遠離了

學的本性。懺悔同我們所說的反省、檢討不一樣的

它是一種超越的視角。這是紅樓夢給我的啟示,我

學術的語言把它表態’構築我自己學術的東西,就

談懺悔’談文學超越的視角,比盧梭的《懺悔錄》

加高明。我簡單講

了 一下我為什麼把紅樓夢作為我

聖經,聯繫故事講講也許會更生動一點

會的意義,筆者更聯繫個人所受新亞教的影響以

新亞的理想作進一步的闡述,所以也把總結發言稿

《新亞生活》月刊發表’請新亞同仁與校友們多所

又由於近日讀到余英時校長(筆者就讀於新

時,正值余英時教授回新亞當校長)於

一〇〇〇

一月十五日的一期《新亞生活》月刊中的鴻文I

〈新亞精神與中國文化〉,亦感到有需要多說幾句

人的一些想法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1994年成立,其宗旨是

揚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筆者對該所舉辦的歷次學術

議都積極的支持和參與。對其中華倫理課程的試用

本,也給

了 一些意見。當然,支持該所的更有份量

P:106

(5095)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 -15.

國內外學者亦不少。比如錢穆先生的公子,北京清華

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錢遜教授,又如北京大學的

張代山年教授’ 一直都是積極支持者與參與者。

我個人認為,在國內發揚儒學與中國文化,現

時是歷來最好的機遇;但也不是沒有困難和問題。國

內的自由主義者往往視儒家為保守落伍,容易被當權

者的新權威主義所利用。這種批評嚴格說對儒學發展

並不構成問題,有這種批評反而使提倡儒學的人多所

警惕,對儒學之發展更健康。然而個人也認為國內不

少推廣中國文化的人都是甚有誠意的。妨礙儒學的健

康發展的,一方在於國內極左思想仍然存在。在極左

派眼中,儒學是封建主義唯心主義的東西,是他們所

不喜歡和要打倒的。另一方面就是那些只揣測上意,

以狹隘民族主義一窝蜂地宣揚孔子與民族文化的人。

後兩者對中華傳統的發揚帶來更多的困難與問題。把

國內發揚中華傳統的意義與新亞理想相聯繫而論,我

們是希望國內更應吸收錢先生唐先生等的開放精神、

理性精神。

以下是會議的總結發言:

王殿卿所長要我在閉幕會上作一點小總結,因

為我一直都參與及支持發揚中華傳統的學術活動。王

教授希望我從多年來參與的相關活動’聯繫到今天大

會的意義來談一談。雖然我知道在座不少前輩學者,

學問與修養都是我所不及的。但是,也許王教授希望

各主辦機構中都應有一位代表,而我過去多年對香港

中文大學主辦之相類似會議都是積極參與者,因此我

不揣淺陋,向各位報告個人的一些想法。

個人參加相類的活動

.1987年末我到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余校長

是該所的董事)當研究員’ 88年為當地教育部課程

發展署的「儒家倫理」課程作本地顧問,一直參與課

本的修訂工作’直至1990年修訂工作完畢,修訂的

課本沒有被用,因有關方面將於1991年取消「儒家

倫理」課程。我於1990年8月底離開新加坡,對新

加坡因多元種族多元文化關係而未能充份推展儒家倫

理課程感到可惜。九月我回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1993年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主辦r道德與公民

教育國際研討會」,當時我被委派為大會秘書,我們

邀請了黃濟、魯洁、章志光、林崇德、王殿卿等諸位

國內知名教授參加會議。會議過後幾個月,王教授來

函’說成立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邀我作特邀研究

員,當時我便答應了。東方所的目標是研究東方倫理

道德,發揚中華倫理的優秀傳統,我認為這是很有價

值的。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主辦的過去兩屆的國際學

術會議我都有參加。

1996年南京師範大學魯洁教授主催華人教育國

際會議,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大學教育

學院共同主辦。學院委派我代表中大教育學院參加籌

委會。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及通識教育部主

辦「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國際學術會議,及2000

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主辦r新世紀的價值教育與

公民教育」國際學術會議,個人都被委派擔任_委會

的主席,我們都邀請了包括王殿卿教授等不少國內相

關的學者參加。

這些學術會議加強了國內學者與香港及海外學

者的學術交流,華人學者之間更因共同關心中華傳統

教育而增進了感情,加強了合作。貫串於這些會議的

一個最重要目標,就是對中國傳統教育之核心的成

德之教’也就是倫理道德教育之價值作出反省。大部

分學者都或多或少肯定華人傳統教育的價值’肯定中

國文化教育的價值,儒家倫理教育的價值。這次北京

東方道德研究所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主辦「公民與道德」國際學術

會議’更進一步探討中華倫理思想與教育對現代社會

之價值,以及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會議肯定將引起

國內外對此問題的更廣泛關注與興趣。

歷史文化發展的意義

個人以為,今天的會議的意義不止於此,更可

以從中國歷史發展,與世界文化發展的要求來加以了

解。比如我個人在香港新亞書院受教育,受新儒家的

影響很大。新亞書院於1%3年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

成員書院。新亞書院的創辦人錢穆、唐君毅、張不一介

等諸先生之所以創辦新亞,就是要發揚中國文化。一

百多年來,西方科技文明,挾其船堅炮利,向亞洲古

老文明的國家入侵,中國、印度這些東方古老文明的

P:107

(5096)

18 -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 月國家以至曰本、朝鮮等一時無法抵檔,以至節節

退,古老國家的人民對自家的文化由此失卻信心。

百多年來的世界,都是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在支配。

亞書院的儒者們並不是要盲目的反西方,但在他們

文化反省中,他們一方面看到中華傳統文化自有深

的價值,一方面也看到西方一往向外向前的文化有

重大缺點,而且他們也看到西方對亞洲諸古老國家

刹削欺凌,有對不起亞洲古老文明國家之處。所以

洲諸國需要重振亞洲古老文明之價值,返本以開新

並吸收西方文化之長,以達於富強,才可擺脫外侮

這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同時若從世界文化發展的角

看,東方文明對西方文化的偏向有補偏救弊之作用

亞洲文明亦實為未來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所

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等把他們創辦的書院命名為「

亞書院」,是有

r新」亞洲之意’即有重振亞洲文

之意

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長盧乃桂教授致開幕

現實發展的意

中國現在向著一條健康的道路發展,經濟發

很快,綜合國力在增強’中央政府認真對付貪污

敗’基礎建設以及西部開發的大戰略,都表現了宏

視野與魄力,但中國的問題仍然很多,只要稍用心

察’可以看出不少的問題是關係到國民與公民素質

比如貪污腐敗及其他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公

之被破壞與盜竊等等。若公民的素質得以提高’將

幫助解決不少社會問題,也因此可以省回不少因社

問題所產生的金錢虛耗。所以我個人以為提高教師

薪酬,並提高社會對教師行業的尊重,都會間接幫

教育的效能與公民素質的提高。教育的投資是值得

的,其回報將會是持久和巨大的

本次會議,也是提高教育效能的一個組成

份。我們固然不應盲目的信仰傳統’但數千年的文

教育傳統難道真的沒有半點可以資取,以幫助我們

天提高國民素質

嗎?或許我們可以

認真探索自家文化

統的基礎上重拾

心,無須以西方馬

是瞻,這樣說並無

點反西方反科學文

與價值的意味,相

的,我們在自家文

的立足點上更好吸

西方文化教育中的

點,這樣才更能凝

民族的精神力量

呼籲政府更多的資

會議的意義,更要看會議後所產生的持續興

與研究。本於傳統的優點以吸收西方文化教育的

處,說來簡單,落實起來則有不少細微之處不容易

決,比如說中國人重恩情,以至重人情,不能說這

不好的傳統,更不能說現代公民都不要恩情不要人

了,但我們中國人往往因恩情人情而公私不分,公

不分,流弊便多,也不符合

d會的現代化。如何

合?教孩子不要教恩情人情了嗎?若教,如何教?

線怎樣麵分,使孩子既知恩情人情,也養成公私分

.的習慣?這些都需要落實研究,以至更多對具體情

的探討。再如中國人的傳統重長幼有序。長幼有序

不能說是不好的傳統,但也因為長幼有序,在中國

的社會裏向長輩或上級說不同意見是相當困難的,

種長幼有序某種程度上窒礙了開放的思考。西方社

更強調平等’平等無疑是一種價值’法律不能維護

等的社會是算不上現代化的。但西方社會有不少時

平等也過了頭’學生對老師’下屬對上司,子女對

母也可以完全沒有禮貌。但強調道德也要特別小心

所謂

r待人以寬、律已以嚴」,如果只是向外向他

要求,亦易陷入

r以理殺人」的流弊。所以界限定

那裏,如何結合中西之文化之優良成份以施於教育

以培養優良素質之公民,是需要更多人力更多角度

反省研究的。所以我個人借這個機會在此呼籲政府

強對像「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這類機構的資助,

收潛質優厚的年青學者’以期站在中華文化之本位

研究吸收西方文化教育之長,作更長期切實而仔細

研究,因為這類工作對中國的振興與富強及走向現

化是必需的

P:108

榮陞/學術榮譽

社會學系趙永佳教授於本年八月一日起榮陞高級

講師(副教授 I ) 。

人類學系系主任陳志明教授續獲香港大學文學院

委任為榮譽教授,任期一年,由二零零零年九月一曰

開始。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社會服務

院長梁秉中教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為

廉政公署保護證人覆核委員會小組成員。任期由二零零

零年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曰。

本院大事記

1月27 - 29日院長梁秉中教授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

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考察團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

視察。期間,由輔導長何培斌教授署理院長職務。

2月1日第422次雙周會於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假邵逸

夫堂舉行。此次雙周會由崇基學院音樂系同學作

「音樂系精英匯演」。

2月5 - 19日南京大學外語學院西方語言文學系許鈞

教授蓝校任本院「龔氏訪問學人」。

2月7日本院第49屆畢業典禮於下午一時十五分 假

大學廣場舉行,主禮嘉賓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

席林李翹如博士。

2月15日新亞書院教職員聯誼會主辦之「冬至暨聖

誕聯歡會」於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假雲起軒舉行。

2月16日大學教職員會所聯同四所成員書院教職員

聯誼會於晚上六時三十分假中環麗嘉酒店舉行教職

員周年舞會。

四院戲劇比賽

邵逸夫堂與四院劇社合辦的戲劇比賽,已於十

一月十五日及十六日舉行。本院劇社演出的劇目為

《紅線》,獲得多項獎項:

優異導演——龍智傑(哲學/四 )

優異演員——何麗庭(新傳/三 )

優異舞台效果

本院同仁,謹致賀忱!

(5097)

木秉中院長與暴家璧先生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 -15.

系會選出代表組成代表團與校方交涉,要求成立學

會。但校方負責人都是從內地來的學者,他們飽受

陸學潮衝擊,對成立學生組織(學生會)甚為抗拒

經多次艱難談判後,院方始讓步,但要我們呈交詳

組織會

A早,特別強調要成立一強而有力之評議會去

督學生會幹事會之運作。因此,當時幹事會很受制

評議會(即現今的代表會),本人僥倖獲推舉為第

屆評議會議長。第一屆學生會運作很暢順,亦沒有

校方帶來麻煩。到我六五年畢業後一年,校方

C

處)找我,問我想不想回來工作。主要是學生事務

面,校方是想以夷制夷,讓我專和學生會打交道。

不到一幹三十多年。若問我可有後悔,我可說絕對

有,尤其在優美的新亞宿舍內居住,楊振寧教授曾

新亞為世界上最優美的校園之一。在校園內生活了

麼多歲月,人生應無憾

無憾在新亞34

聶家

(編者按•.十二月十五日在雲起軒舉行的冬至

聖誕聯歡會,唱聖誕歌原是必備的節目’但今年有

例外,唱歌的環節取消了。在新亞輔導處服務多年

暴家璧先生即將榮休’藉著這個機會,新亞同人特

向最先生表達了惜別之情。以下是最先生在合3上的

話。)

在一個機構工作了三十四年,在一處地方住

四分之一世紀,這種經驗不會常有。對我來說,簡

是享受,我非常感謝母校讓我得到這種獨特經驗。

服務母校應回到三十七年前(即一九六三年),香

政府決定成立中文大學,由新亞、崇基、聯合三書

組成。當時新亞書院沒有學生會,只有系會,但三

學生想成立一個組織去__慶祝活動。因此,校內

P:109

(5098)

普通話文化工作坊(2001年1月至3月)

目的:

一 . 提高同學對普通話的聽、講能力 。

二.讓老師與同學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

活動形式:

每次邀請香港或外地學者就中國文化問題,用 普

通話演講約二十分鐘。學生用普通話提問及討論。 學

生每次分成多個小組,每小組安排一位講普通話的 教

師或研究生作輔導員。為了使學生與講者及研究生 有

較長而乂較輕鬆的接觸,演講及討論之外,並安排 晚

飯方便繼續交流 。

監察與考核 :

須分別於首次出席及尾次出席錄音,藉供比較 。

又每學期須最少出席六次或以上,才獲頒發証書 。

時間:晚上六時半至八時 半

曰期:

每週舉行一次,在星期一晚舉行 。

日期如下:

29/1, 5/2, 12/2, 19/2, 26/2

5/3, 12/3, 19/3, 26/3

地點:新亞教職員餐 廳

報名:

有興趣的同學請往新亞書院輔導處報名,報名 時

交按金,每次 5 0 元。出席後得領回按金 。

新亞書院2001年暑期語文活動

(-)暑期普通話生活營

約在六月上旬舉行,有電影欣賞及討論,歌曲 欣

賞與歌詞分析,文化敘談,由富經驗導師主持’另 由

操純熟普通話同學任輔導員。參加同學要交按 金

$100。費用全免 。

(二)暑期英語生活營

約於七月或八月舉行,住在學生宿舍,有外籍 老

師參予,節目包括遊戲、討論與辯論丨觀看影帶。 參

加同學要交按金100元。費用全免。 、

(三)去北京學普通話

院方主辦已有五年,頗為成功。接待單位仍為 北

京首都師範大學。任教者均為資深老師,至為盡心 。

「首師」除提供四星期密集課程外,並安排觀光北京名

勝古蹟、城市建設及安排與當地大學生交流,加深 認

識大陸政治、教育、文化,開拓個人視野,參加同 學

將獲院方資助 。

(四)到倫敦學習英語團

本院繼續於暑期舉辦到倫敦學習英語團,有關 詳

情,請留意本院語文活動佈告欄、丨劉覽書院網頁或親

往輔導處查詢 。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1. Objectives:

a) To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English

in a relaxed manner.

b)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native speakers.

c)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 in oral

communication.

d) To promot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2. Format of activity:

The workshops will take the form of small group

discussion over the dinner table. These workshops are

structured systematically to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each

other, to build up a group rapport and to leam social English

in the proper setting. Each time there is a guest speaker on

a certain topic.

To measure students' learning, pre- and postto be administered. Students are asked to send in a i

tape of 5 mins at the start and at the end of the workshop

series. These will be compared to see if there is any

improvement in fluency.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treat these workshops seriously,

they are asked to place a deposit of HK$50 each session.

When they have joined 6 out of 9 workshops, a certificate

will be issued to the participants.

Period: Feb. 1 - March 29

Day and Time: Thursday, 6:30-8:30 pni

No. of Hours: 18 hours, 9 sessions

Place: NAC Staff Canteen (dinner)

Deposit: HK$50 per session

Students who have attended the course will get back

the deposit. Interested student may contact Miss Tang,

Dean of Students' Office or by calling 2609-8615 for

enrolment.

18 - 新亞生活28 : 5(2001年1月 )-1.

P:110

(5099)

New Asia College,CUHK - Language Improvement Project

2000-2001 Spring & Summer Activities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語文改善計劃

春夏季語文活動(二零零一年一月至八月)

為鼓勵學生參加書院主辦之語文活動,從而提高他

們的語文水準,特建議給予參加者每項活動之分數,該

等分數可累積作為參加暑期語文學習團(大陸及海外)之

遴選標準。

各項語文活動應得分數Z

活動項目

普通話桌(每次)

普通話文化工作坊(每次)

英語文化工作坊(每次)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each session)

各項語文比賽(每項)

中文作文、英文作文、翻譯、

普通話朗誦、英語朗誦比賽

暑期普通話生活營

暑期英語生活營

English Summer Camp

得分

普通話桌(2001年1月至3月)

目的:

一.提高同學對普通話的聽、講能力。

二.讓老師與同學有更多交流機會。

曰期:

從1月31日開始,每週舉行一次,

在星期三中午舉行。

日期如下:

31/1,7/2, 14/2, 21/2, 28/2

7/3, 14/3, 21/3,28/3

時間:中午十二時半至二時

地點:新亞書院樂群餘雲起軒

内容及方式:

學術、文化、生活等各類話題。

參加者以普通話自由交談。

報名:

有興趣的同學請往新亞書院輔導處報名,報名

時交按金,每次50元。出席後得領回按金。

中文作文、英文作文、翻譯、

普通話朗誦、英語朗誦比賽

為了提高同學研習語文的興趣,本院將舉辦多項比

賽。凡新亞書院學生,不拘系別年級皆可參加。各項比

賽簡列如下:

(一)中文作文

曰期及時間:2月3曰(星期六)下午二時半至四時半

地點:人文馆115室

參加同學須即場作文一篇,以一仟伍百字為限。

(二)英文作文

曰期及時間:2月10曰(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三時半

地點:人文馆115室

參加同學須即場作文一篇,以八百字為限。

(三)翻譯比賽

曰期及時間:2月17曰(星期六)下午二時半至四時半

地點:人文餘115室

參加同學須即場譯文兩篇(中譯英、英譯中各一)。

(四)普通話朗誦比賽

日期及時間:2月24日(星期六)下午二時開始

地點:人文傲213室

本港出生及內地出生同學均可報名,分國內出生及

本地出生兩組形式比賽。參加者必須朗誦下列指定兩篇

作品:1.李清照《醉花陰》;2.徐志摩《再別康橋》

(五)英語朗誦比賽

曰期及時間:3月3日(星期六)下午二時開始

地點:人文餘213室

參賽者須從指定的九篇文章中挑選一篇。每篇文章

朗讀i需時約一分半鐘,餘下時間,參賽者須以英語自由

ff發對朗讀文章所得的啟示或感受。

上述各項比賽將請本院「語文委員會」委員或其他

人士擔任評判,評選優勝者。冠軍獎金二千五百元、亞

軍一千八百元、季軍一千元。有興趣同學可往新亞輔導

處報名,填妥後於一月三十一日前交回該處。若有查

詢,請致電輔導處° (電話:2609-8615)

1.新亞生活28 : 1 0 ( 2001年6 月

2 3

P:111

(5100)

-rary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5th January 2001

CONTENTS

Speech of Dr. Alice Lam, Chairperson of 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given at the 49th Graduation

Ceremony of the College

Financial Report of the New Asia Graduates

Committee 2000

'Vice-Chancellor's Meeting with the New Asia

Students' by Mr. Chan Ho-yin

‘In Memory of Prof. Ch'ien Mu, My Dear Mentor' by

Prof. Sun Kuo-tung

Prof. Xii Jun of the Foreign Studies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visited the College as the S.Y. Chung

Visiting Fellow.

‘Prof. Ch'ien Mu with So Chou,by Prof. Lii Yiu-tung

11 The 1st Global Youth Chinese Literary Award of the

New Century

12 The College's Graduation Ceremony 2000

14 ‘Six Mentors Talked on Legal Practice' by Mr. Lo Tatsang

16 'My Literary Bible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By Prof. Liu Caifu.

18 \"The Ideal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the Academic

of Conference on \"Citizen & Virtue'\" by Prof. Lau

Kwok-keimg

23 2000-2001 Spring & Summer Activities of the

Language Enhancement Programmes of the College

MAJOR EVENTS

(Novembe r & December , 2000)

Nov . 27 - 29, Prof. P.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visited

Nann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under the Hong Kong SAR' s 9th National People

Congress Visiting Group. During the period, Prof. Ho

Puay-peng, Dean of Students, served as Acting Head

of the College.

Dec. 1, The 422nd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in Sir Run

Run Shaw Hall. A musical performance presented by

the Music Department students of Chung Chi College.

Dec. 5 - 19,Prof. Xu Jun of the Foreign Studies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visited the College as the S.Y.

Chung Visiting Fellow. Prof. Xu delivered a public

lecture on Dec. 13.

Dec. 7, The College's 49th Graduation Ceremony was held

at the University Mall. The Guest of Honour was Dr.

Alice Lam, Chairperson of 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Dec. 15,New Asia College Staff Association organized the

Lunar Solstice and Christmas Party at Yun Chi Hsien.

Dec. 16, The University Staff Common Room and the Staff

Association of the four Colleges organized the 2000

CUHK Staff Ball at the Ritz-Caiiton Hotel in Central.

《新亞生活》月刊

主編: 張 學 明 、執行編輯: 盧 達 生

編輯部: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 室

電 話 : 2609-7634 傳真: 2

6 0 3

-

5 4 1

8

發行量:本期發行二千五百 份

歡迎投稿每月廿日截稿

•24- 新亞生活28 : 年 1 月

P:112

19

本期要目

大學教育的理想與現實 程介明/張文光

國際學生交換計劃(2001-2002)

曰本亞細亞/創價大學交換計劃(2001-2002)

香港及兩岸大學生互訪活動

院務室新同事陳佩璧小姐/院務室同事工作新安排

暑期倫敦英語課程/去北京學普通話

蘇芳淑教授任中大藝術學講座教授兼藝術系系主任

北京畫院進修之旅 蘇幸兒

本院大事記/社會服務/學術活動

書訊/學術著作 劉再復

錢穆先圣的學術思想述略 李杜

Confucius in Exil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Asia/Yale-China Partnership Charles Long

In Memoriam: Reverend Charles Long Cameron Gearen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2.

5101)

AS

45:

H7; 新亞生活月

刊 二0

0

一年

1 一月十五

日 第二十八卷第六

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

版 非賣E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

雙周會上程介明教授與張文光議員主

大學教育的理想與現

(編者按:本院去年十一月十日雙周會的

題是《大學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兩位講者分

為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教授及香港立法會

員張文光校友,他們對大學教育有一番體會

感受

這篇講辭由本刊記者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

來,未經兩位講者審閱。)

程介明

• •知識不成為特權不成為優

我從三個角度說大學教育的理想與現實的感

•每當新同學來到我當舍監的宿舍時,我總會說

y o

u hav

e t

o malc

e you

r ow

n decisio

n o 學生在中學

期,甚麼事情都由學校安排。十多年的中小學教育

幾乎沒有機會可以自我抉擇。但到了大學,情況便

同了。所有事情都必須自己選擇,上課不上課、吃

麼、讀書溫習還是參加課外活動

? 一個大學生和不

大學生的最大分別是,他比較有自信,知道如何掌

自己的生活。這是大學一個很重要的特徵

現在有不少的院系認為當今的學生程度很差

」 A

Level考獲

A級的學生不表示他懂得學問,甚至還

給他們消毒,因此他們會給多一點功課、測驗,大

生活漸漸將變成一所中學,學生可以掌握的空間變

越來越小。我很懷念我以前讀大學的日子,我讀了

年,多修

了 一個學位。第

一 一年,我們不需要考試,

們稱之為honeymoo

n year。當年畢業的同學對這年

象特深,因為是學得最多、做得最多,生命留下最

印記的一年

1 一個感受是現在社會變得很快,我們在大

生活的人不怎樣感覺得到。我最近對ibank投資銀

P:113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2 .

(5102) 了解多一些,發覺和以前大不相同。從前的公司分

很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是那間公司成功的

鍵所在。現在的ibank、已演化的會計師樓、機構

他們的職員沒有分工,層次很窄,例如分析員’沒

指定分析甚麼,這星期做石油的項目,下星期可能

公路的項目、IT項目。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幾個task

force,和你以前學的和做的可能沒有甚麼關係’

能是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東西,而這種趨勢變得越來

明顯,以往的分工陳舊了。在這些機構工作,你的

歷對你的工作意義不大。同一個

i

k force中’不

從前主修那一個科目,都是做同一樣事情,都是新

事情,必須從新學習,不斷學習。很少有東西可以

斷運用’歷久不衰,因為改變實在很快

另一方面,工作必須與人合作,不可能獨自

頭苦幹。人際關係變得密切’人的素質要求變得比

識要求來得重要。懂的東西只能代表你的過去’不

代表你的將來。因此你是否懂得與人溝通、有沒有

新的精神、責任感等,變得最為重要。所以當你面

的時候’不是考你學到的東西,而是考你這個人,

這種情形下’人的自信心變得很重要,因為人的密

聯繫,於是道德問題、價值觀問題、人的關係變得

要。在以前分工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是太

要,可能只需要應付你的上司便可。現在的社會已

了 ’有些人以為現在是知識社會、資訊社會,每

個人都變成知識的容器,人的溝通變得越來越淡薄

但實際在工作崗位上,剛好相反。現在IT發展這

快’知識的獲取和擁有,正在普及化、平等化、個

化,所以你擁有的知識不成為特權,不成為優勢,

為人人都可以獲得。因為知識這樣容易獲取,人際

交往便凸出了。現在香港的教育不論是大學或中學

是專業化教育,培養專業化人才的觀念,雖然現代

作是越來越專業化,但人變得越來越不專業化。所

轉工轉行是很平常的事。他不一定一生都是會計師

現在會計師的職能也變得很大。今年

一 一月英國的教

部長提出在不久的將來把大學改為兩年制

foundalio

n degree,人人都可讀。然後碩士才是一

專業化的學位。這就和現代的變化比較吻合。他如

可以適應社會,在不同的職業上馳_呢?八月份歐

提出如何可以改變現在的四年制大學為三年制的

學,不是課程的長短問題,而是課程是否可通用,

否可培養能應付各種專業的人。大學使命必須改變

以適應社會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

第三個感受是,今年暑假發生了兩件不幸

事,都與我有關。我感覺到香港正面臨一個最大的

戰。金融風暴之後’香港要解決很多經濟的問題,

決行政架構的問題,解決前瞻策略的問題,亦要解

科技的問題。香港不是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香

適應能力很強,可以行得很快,香港人經歷了這樣

年的磨練’變得很聰明,但經濟及科技不足以使香

成為一個國際城市,這已是越來越明顯。廣州發展

很早很快,上海發展較遲較慢,但上海已逐漸超越

州。上海在發展經濟和科技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它

文化,與經濟同步。因此上海整個文化建設比其他

方快很多。這是一個競爭的世界’經濟和科技競爭

必然的,但整個社會中人的道德、良心、價值、精

由社#11中的人決定,這將會決定這個社會在世界上

沒有立足之地,是否受尊重。我覺得這方面香港做

很差。這也是社會賦予大學的使命之一。回顧五四

動,當時的經濟變了,政制變了,但文化未變。經

及政制沒有能力改變文化,因為超越它的眼界’但

大學扮演這個角色,所以有五四運動。中國所有

學,北京大學是最有文化的。任何政權都很尊重北

大學,但也很害怕北京大學。各政權的骨幹都是來

北京大學,但社會上反對最激烈的都是來自北京

學,我覺得北京大學是最頂尖的大學。它的意念超

了政治,超越了朝代。朝代和政治都是短命的,但

學的精神是長遠的。我覺得香港的大學應該扮演這

角色,尤其在中國這個自由的地方辦大學’更加要

起這個責任。內地在自然科學研究上會追得很快,

些甚至超越香港。雖然他們在制度、組織和傳統各

面有很多的限制,但國家投入的資源很豐富,尤其

人力資源方面比香港豐富得多。我覺得香港的大學

遠來說可以全面超越中國內地的大學,但在人文

學’在學生政治質素、文化質素,不由分說的歷史

使

命等方面,香港的大學上似乎沒有這種準備。我看

越來越多的指標、排名榜。香港有些大學的排名榜

遠領先,所有可以做的指標都領先,但它不可以在

德、精神、良心和價值有真正的貢獻’它只不過是

個培訓機構,只不過是一所研究所,不是大學,不

社會帶來新精神,辜負了社會對它的期望,沒做到

導社會前進的責任

張文光

• •實現理想,必須充實自

1 一^多年’有相當多的學生在中文大學讀

和成長,確立自己的理想而為理想奮鬥。今天’他

回顧的時候

一定認為他們生命

一個重要的起點是

中文大學。對新亞的同學來說,更加是新亞書院。

是新亞書院畢業的,我有很多同學經過

一 一十多年的

力,在政界、商界、學界和傳媒擔當很重要的角色

他們無一例外地在大學度過他們年青的歲月’確立

們的理想,然後尋找到他們的人生

在七十年代’這個地方很多大學生參加了很

學生運動,提出大學生是社會的良心,應回應社會

P:114

(5103)

新亞生活28: 5 (2001 年1月 ) -131 .

訴求。事實上當時的學生也分裂,有不同政見’但

共同關心社會及國家。理想要成為力量,一定要通

實踐,否則只能是幻想。有很多人一生只有一個

想,但做出來有它生命的光采。有些人有許多理想

但什麼也沒做,說不上光采。做一個有理想而要實

的人,一定要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而事實上要實

自己理想,必須要有知識,知識是力量,知識可改

社會。大學是長知識的地方,當然知識不是單是從

本得來,而具也要從生活和實踐中不斷求取

五四時的學生,即使是發動

了 一場蟲烈的

動,當時的學生及老師都是努力讀書的。最近我在

局中看到一本五四時學生的論文集,很厚很有份量

論文集,不讀書不能寫出來。如果你逐頁看《魯迅

記》,就知道魯迅所看的書,足以開一所很輝煌的

店。毛澤東讀書認真誇張,每本書寫註都寫密密

麻,有些書讀十多次。在西南聯大因抗戰而顛沛流

的日子,中國出了兩個很著名的人:楊振寧及李

道,他們是諾貝爾獎的得主。有很多人問,在顛沛

離的日子,如何做學問呢?事實學問真是做出來的

我們有很多老師都是那段歲月走出來。香港七十年

的學生很努力讀書,我自己很多同學,他們不一定

老師指定的書,或者是考試的書,但他們很努力

書。我自己在

一 一年級的時候,也是很努力讀書。兩

很長的暑假,然後

1 一年級在中間,大量的書是那時

的。現在很多時候我仍然讀書,但是,讀得非常

刻,而成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是在大學的

候拼命的讀來的

一 一十多年前,我離開大學後第一年沒有工作

當時的想法是利用我的知識幫助社會窮苦的人,當

非常貧窮。我住在天台石屋樓梯一年,不願意接受

裡的扶助,要創造自己的世界’很左傾思想。後來

位朋友和我說,你有沒有看過魯迅的一本小說《

逝》,說一位知識分子,要去創造他的天地,實現

的理想,但不懂得生活,最後成為悲劇。傷逝的結

這樣說: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意思說一

人懂得如何維持生活,你的愛和理想才可實現。事

上,要實現理想當然艱難。新亞校歌第三段,是一

實現理想的故事:手空空’無一物……千斤擔子

肩挑,趁青春,結伴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

亞精神。這首歌我唱了

一 一十多年,回顧的時候,我

彿看到新亞書院一群文化學者,錢穆、唐君毅、牟

三等,他們在一個文化承傳中’艱難環境中,薪火

傳建立他們理想的大學。這種精神,手空空,無

物’路遙遙,無止境,可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天你未必同意他們對於生命,對於國事家事的觀點

但這個堅持理想的精神,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最後

各位一首詩,這首詩是在20多年前

大校園相當多同學讀的詩,叫《

時》,作者是瑪志,寫一個中年人

說他五四時代到他人到中年回顧的

那時覺得既然醒了,就不該關掉

暗的門

那時覺得既然醒了,就應該放進

夕的光

處處看見新綠,處處看見陽

那時像離開馬棚的小馬,第一次望見平

那時像離開鳥巢的小鳥,第一次望見天

前面是曠原,前面是清

那時我們拋下許多的事物,不管是好還是

那時要去追求許多的事物,不管是遠還是

有的在眼前,有的在明

那時我們用簡單的文字,寫出簡單的詩

那時我們用幼稚的文字,寫出幼稚的思

寫得很幼稚,想的也單

那時父母看見了我們,常暗地為我們擔

那時鄰人看見了我們,常在我們背後冷

我們卻不管,我們卻不

那時無論如何要跳出窒悶的家

那時無論如何要捨棄狹窄的家

外面在招手,外面在呼

那時我們愛談論著歷史上新發現的詩

那時我們相信一個俄國的革命

一切為了真理,一切為了正

那時誰也不會想,在前途有無限的艱

那時誰也不會想,艱難時便會彼此分

如今走過了二十多年,經過無數的歧途和分

如今走過了二十多年,看見了無數的殺戮和死

那時追求的在什麼地方,如今的平原和天空依

照映著五月的陽光,如今的平原和天空依然等著新

眺望

一個中年人經歷五四運動,然後走了

一 一十年

1 一十年的經歷去回望

一 一十年前入大學時的理想和

念,當時的天空,當時的大地,有著一種前路艱難

慨嘆,但仍然寄望新的青年人有著新的天空,和新

希望。瑪志的《那時》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將來有

的希望’多謝大家

P:115

(5104)

_際寧生交換計劃

(2001-2002)

是項交換計劃遴選小組(成員包括何培斌 教

授、陳良教授、華魏博士)已於2000年11月30曰

面見各候選人。院方決選派下列同學於下學年往美

國留學一年:

黎守宜同學(電子工程一)

黎惠敏同學(英文二)

曰本亜細亞/創價大學交換計麵

(2001-2002)

是項交換計劃小組(成員包括黃耀壁教授、張

展鴻教授、兒島慶治先生)已於2000年11月2 9日

面見各候選人。小組經討論後,議決選派下列同學

於下學年往日本亞細亞/創價大學留學一年:

〔亞細亞大學〕

陳宜預同學(新聞及傳播二)

王梓安同學(人類二)

〔創價大學〕

陳翰子同學(工管二)

香港及兩岸大學生互訪活動

本年度之主題為「環保與經濟」,本院將派出兩

團學生訪問團到訪下列兩所大學I

1.國立東華大學,訪問日期為2001年7月17 -

24日°

2.山西大學’訪問日期為2001年8月2-9曰°

暑期倫敦英語課程

本院將於暑假期間假英國倫敦西敏寺大學舉辦

一為期四周之英語課程°新亞同學如成功申請參加

有關課程者,將可獲書院資助部份學費及宿費。詳

情如下:

日期:2001年7月30日至8月2 4曰

地點: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Summer English School in London

截止申請日期:2001年3月13曰

査詢:輔導處鄧圓圓小姐(內線•• 8615)

院務室新同别袖佩蟹小姐簡介

陳佩璧小姐,香港科技大學

工商管理系畢業,主修市場學。

陳小姐前在香港理工大學工作,

本年二月五日加入本院,為院務

室助理主任。現主要的工作為統

籌《新亞校訊》及《新亞生活》月

刊之出版、教職員聯誼會、學術

研討會、學生會及學生團體 聯

絡、餐廳管理委員會、藝術交流及展覽、暑期研究資

助及學生輔導等。辦公室電話為內線7601。

院務室同事工作新安排

自聶家璧先生榮休後,本院各學生事務助理主

任工作重新安排如後:

游吳慧蓮女 士

新亞書院/日本、耶魯及國際學生交換計劃、

獎助學金、學生宿舍、文化晚餐聚談、雲起軒、預科

生輔導日、輔助院務主任行政工作

瘳倚儀小 姐

香港及兩岸大學生互訪活動、學生紀律、通識

教育、環境保護委員會、校慶活動、校友事務、學長

計劃、學生工讀計劃、領袖培訓計劃、學生輔導

霍偉基先 生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龔氏訪問學人、

裕基金、語文改善計劃、學生電腦資訊及電腦室、畢

業典禮、雙周會、會友樓、職工管理、院務室管理

輔助院務主任行政工作

去北京學普通話

本院將於暑假期間繼續舉辦一為期四周的到內

地學習普通話班,參加者必須為本院不譜普通話學

生。詳情如下:

日期: 2001 年 6 月 3 日 至 7 月 2 日

地點:北京首都師範學院

費用:約為HK$5,800 (包括來回機票、

學費、賓館租金、觀光活動費)

餘由院方津貼

截止申請日期:2001年3月13曰

查詢:輔導處鄧圓圓小姐(內線:8

6

1 5 )

新亞生活2 8 : 5 (2001年1月 ) -132 .

P:116

(5105)

蘇芳淑教授任中大藝術學

講座教授兼藝術系系主任

蘇芳淑教授於本年一月

八曰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出

任藝術學講座教授及兼任藝

術系系主任。

蘇教授一九七一年畢業

於美國Swarthmore College英

國文學系,一九七四及八二

年先後獲 Harvard University

藝術碩士及博士學位。蘇教

授曾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訪問講師,八

二至八九年期間於紐約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擔

任研究顧問(Far Eastern Art),自九零年起任職美國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dder Gallery,九八至二零

零零年間擔任該美術館高級館長(中國藝術),曾組織

舉辦不少國際性研討會及展覽。

蘇教授熱愛藝術,尤其中國文化,對推動中國藝術

不遺餘力。其研究興趣包括中國新石器時代玉石器,中

國青銅器時代青銅禮器、兵器、玉器、漆器、樂器等

等,中國古代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狀況,及漢、六朝、

唐、遼宋金銀器及玉器。

蘇教授近期著作及統籌出版的展覽專集包括Music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 Chinese Jades Animals,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with Emma C.

Bunker),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it匕

外蘇教授曾撰寫不少學術論文,如\"Ch u Art: Link

Between the Old and New\"、\"Innovations in Ancient

Chinese Metalwork\"、\"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ying

Jades from the Hongshan Culture\" (with Janet G. Douglas)、

\"Red and Black on Some Early Chinese Painted Lacquers\"、

《沙可樂醫生收藏的吳文化青銅器及其相關問題》。

蘇教授現為 A r /sOr/ 彻編輯委員會委員’並 擔

任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Michigan)及內蒙赤峰古

代北方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會員。

比京畫院進修之旅蘇幸 兒

猶記得第一次踏足北京,是在大學一年級的暑假

八天的旅遊,四處的走,四

處的看,每天都看到祖國的

偉大°想不到兩年後又重遊

舊地北京,但卻目的不同,

落腳點也不同,這次是進

修,而目的地是遠離北京市

中心的朝陽區的北京畫院。

我和彭麗桃同學 一

起,她曾是我宿舍的同房,

因此我們不會有相處上的問

題,我們主要面對的是如何

在一個月內,好好地充分掌

握學習時間’在不同語言和學習環境下進修。我們在北

京畫院進修的是中國畫。畫院所招收的學生,都必須有

—定的作畫基礎,每位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都會得到老

師的個別指導。我們也不例外,也很幸運地得到著名的

工筆花鳥畫家王慶昇老師的從旁指導。

第一天王老師和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和靄可親的笑

容和熱情的接待,使我們印象難忘。王老師是河北人,

他說的普通話難懂極了,字與字之間好像沒有停頓一

樣,我們有不懂的地方,他通過身體語言’紙和筆,耐

心的給我們解說。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增加了很多有關

擒畫中國畫的知識。我盼望今後能應用這些知識到我的

創作上,使畫作能達到完

, 费白夫人紀念書 S 樊

.系昼院f期-;£?牙叶書J

過去三年在中大藝 術

系的緊密課程中,不可能

像在北京畫院般專心致志

的學習一種媒介創作。對

於學習藝術的人來說, 只

有不斷的追求,才可以 進

步。這次在北京畫院一 個

月的進修,對我們來說,

H 在是一次難能可貴的 藝

術體驗。

我雖然已投身社會工作,但回想那一段在北京的曰

子,實在非常懷念和徵往。不論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得

到滿足。北京生活指數比香港低,幾塊錢便可享受到當

地的美食,如此優質的生活,相信不容易得到。

我們謹在此向管博明先生及其夫人表達謝意,沒有

他們頒贈「詹云白夫人紀念書畫獎」,我們不可以有這

種美好而S富的體驗。我們也祝福下一屆到北京畫院的

同學會有更充H的收穫。

•彭麗桃及管夫人

新亞生活2 8 : 5 (2001年1月 ) -133 .

P:117

(5106)

本院大事記

(2000 年 1 月)

本院於中午一時正假雲起軒舉行職工新春

聚•

1月9日四川大學代表團一行十人在該校學生工作

部部長熊瑜教授率領下’到訪本校。

1 月 1 5 - 16 日 院長梁秉中教授率領「關懷行動 」

醫療隊赴四川省崇州開展義務醫療服務。期間,

由輔導主任何培斌教授署理院長職務。

1 月 1 5 日 至 2 月 2 日 由藝術系主辦之「蘇幸兒、 彭

麗桃作品展一北京畫院暑期進修計劃」假誠明館

地下「許氏文化館」舉行。

1 月 1 8 日 本學年第二次院務委員會會議下午三 時

三十分假新亞會議廳舉行°

1 月 2 0 日 至 2 月 2 日 本學年交流活動主題為「青 少

年文化」,日本研究學系Prof. Lynne Nakano率

領八位新亞同學訪問美國耶魯大學,與耶魯學生

交流兩地青少年文化概況。耶魯大學學生則於三

月份回訪本院。

書訊:《香潘視覺藝術卑錐1 999 》

社會服務/學術活動

※院長梁秉中教授獲保安局局長委任為警察子女教

育信託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及警察教育及福利信

託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任期由2000年12月1

曰至2004年3月31日。此外,梁院長又獲康樂

及文化事務署委任為該署之演藝事務顧問,任期

由2000年11月9日至2002年10月31日。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郭克倫教授當選為2000年

至2003年度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Association

之副主席。此外,郭教授又獲再度委任 為

Inther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之 Board of

Management委員,並同時擔任該組織之教育基

金的主席。

※人類學系陳志明教授獲香港大學再度委任為該大

學文學院之榮譽教授,任期一年,由2000年9月

1日起。此外,陳教授又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

館委任為榮譽研究員,任期五年。

※社區及家庭醫學系陳兆儀教授於2000年1 0月期

間為上海多間醫學院及醫院的老師,主辦了一個

為期三天的臨床醫療訓練課程。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製作,香

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的《香港視覺

藝術年鑑1999》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

本有關本地的視覺藝術年鑑°此書由

該系陳育強教授及莫家良教授主編,

全書共361頁’ 30餘萬字,彩圖525

幀。在內容上分為“專題論述”和“視

藝記事”兩部分。“專題論述”的文章

涵蓋了文化政策與環境、藝術博 物

館、展覽空間、水墨畫、書法、 裝

置、設計、藝術史研究等課題,從多元角度探討香港

視藝發展。在論文的選取上,除力求高度學術水平

外,更盡«涉不同範疇’大大加增其可讀性’也為

研究者提供多元的思考。

“視藝記事”部分則以“公眾議題”、“藝術展

覽”、“藝術講座/研討會”、“藝術獎項”、“藝

術交流”、“藝術拍賣”、“藝術教育”、“藝術論

著”八項作分類,巨細無遺地整理及存錄各種視藝

活動。“視藝記事”部分尤見編者的精心處理,編者

棄用純年表式的敘述,採用分類而順時序的匯編,

使各個類別的藝術活動的發展更條分縷析,便於檢

索,有利日後研究者運用這些資料。

年鑑作為一整年視藝事件和活動的全面記錄,

從工具性而言,它產生著資料保存、整理歷史檔案

的功能,有利日後學者檢索、分析和運用資料/

學術著作

翻譯學系金聖華教授近期出版之著作:

《海隅逐客》。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0年7月,

281 頁。

〈赤子之心中國魂〉°《香港作家2000年11月號》°

香港:《香港作家》雜誌社,2000年11月,頁4^8 0

〈致梅紐因〉。《香港作家2000年12月號》。香

港:《香港作家》雜誌社’ 2000年12月,頁8-9。

〈赤子之心中國魂一我所認識的鋼琴詩人傅聰〉

及〈傅雷致梅紐因函、〉°《收穫》文學雙月刊第

六期。上海:收穫文學雜誌社,2000年11月,

頁 68-74 及頁 75-86。

,〈傅雷給梅紐因的信〉。上海:文匯報,2000年

11月27曰。

新亞生活2 8 : 5 (2001年1月 ) -6 .

P:118

新亞生活28 :5 (2001年1月 ) -135 .

5107

新亞研究所所長兼教授導師李

錢先生的

問包括了經

史、子、集,

謂集傳統中國

問於一身。要

個或專門地述

他的學術思想

何,實不容易,更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若不整個

專門地述說,而只「略說」,則似可由我在新亞文

系和研究所前後六年所修讀錢先生所開的全部課程

和在課堂上、討論會、演講會上聽到他對中國歷史

化、學術思想,經、史、子、集的講解,對傳統人

及現代人物的評論,及我幾乎全部看過的他的書文

所了解到的,而

r略說」其學術思想為何。本「略說

所表達的即是如此。其細目將分為:一、錢先生的

國傳統政治說;二、錢先生的中國傳統社會說;三

錢先生的中國傳統經學說;四、錢先生的自然主義

與心性說

(

I )錢先生的中國傳統政治

一、提

錢先生的中國傳統政治說’是本歷史事實而

說’而反對清末民初

r五四」及其後的不顧歷史事

而以中國傳統政治為君主專制、黑暗、腐敗、落後

無能的說法。錢先生的「為說」依現代學術的了解

說,是歷史性的,亦為社會科學

i政治學的。

表達了過去的中國傳統政治為何,亦指向了<1後的

國政治應如何。因政治的事,如其他的事一樣,有

前後性的連結’不能全離社會科學概然性的律則而

現。錢先生的「反對」在過去是應有的表達,在現

和今後仍是不可不繼續有如此的表達,因為不顧歷

事實的說法仍繼續地在說呢

二、近代中國的積弱不振及改革運

中國自清末咸同以後弊病百出、積弱不振,

為西方列強和日本所侵略而不能抗拒。以曾國藩、

宗棠、李鴻章為主導的自強運動失敗了.,以康有為

梁啟超、譚嗣同為主導的立憲維新亦失敗了。後一

敗且未能如前者

一樣,經歷

一段時期的進行而得

到好的成果,而是剛開始即被封殺了。要以自強

動、立憲維新以謀求解答前面所說的「積弱不振」

「不能抗拒」的問題是失敗了,但所說的問題並未

此而不存在,亦未因此而不要有再謀求解答的事,

自行消失、停止於頑固無知者之中。此再謀求解答

不再由改造滿清王朝——已存在的政治社會現實

而進行的改制運動,而是推倒已有的政治社會現

導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註一)

——滿清而進行的革命運動。此即為孫中山先生所主 的

革命運動

三、革命運動並未解答所説的問

自強運動與立憲維新失敗了,未能解答所說

r積弱不振」、

r不能抗拒」的問題.,革命運動是

功了,此成功是否解答了所說的問題了呢?從事實

說,答案是否定的。因民國建立後的中國仍是「積

不振」,不僅如此,且內亂不已’未能抗拒外來

r侵略」,西方列強不僅未放棄由侵略而攫取的

益,且繼續侵犯中國,日本更進而發動對中國全面

服性的大侵略;經歷了八年抗日戰爭之後,隨之而

現了國共的大分裂,直至現今’仍未正式停止,而

受制於以民主、自由、人權號召天下,以霸道橫行

r,以犧性別人而只尋求自己的利益的超強——

國和戰敗重起的日本的有形或無形的干預

所說的

r否定」的答案,在現代有關問題的說

中是不易見到的。而僅以

r失敗」去說所說的

r

運動」、

r立憲維新」,而不以

r失敗」去說「革

運動」’甚至以其為成功了。但此

r以其為」的說

是有違前面所說的事實的。但作此說者並不要依所

的事實去說,而是由其以西方的民主政制代替了中

傳統的君主政制去說;說前

一 一者的失敗亦不要由事

上的彼此關連、脈絡式的說法去說,而只就其僅限

軍事經濟上而不及於政制去說前者,就其只要改造

滿

清王朝已存在的政治社會現實,而不求推翻之,去

後者•,而不問過去於中西歷史上在君主政制之下由

事經濟而講求自強而成功了,而所說的「自強運動

則失敗了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問題,亦不問為甚麼

國、曰本的「立憲維新」成功了,而中國則失敗

了 ’

西方美國式的民主政制是否較英國、日本式的「立

維新」更為適合於中國,而僅以其非美國式的民主

制而反對之,而要全取法於美國,以孫中山為中國

華盛頓。(註二)

四、排拒中國傳統的歷史文

於上面所說的之外,為

了 r革命運動」:推倒

P:119

新亞生活28 :5 (2001年1月 ) -136 .

(5108) 存在的現實政治’建立民國,於極力醜化為其所要

倒的(「驅逐韃虜」)之外,在如何建立民國(恢復

華)上’竟向與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完全隔絕的路

走;亦即於以西方式的民主以竭力吃斥滿清之外,

由此而上及於整個中國歷史文化及主導中國歷史文

的儒學,而要全部排拒之,而以違背為錢先生所本

歷史事實而為說、以為錢先生所反對的說法:專制

黑暗、腐敗、落後、無能,去總斥之。此「排拒

r總斥」為所說

r革命運動」的表現,亦為從事「

四」新文化運動及其後的所謂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

術活動的表現,亦為其後以

r無產階級革命」以繼

或說代替所說的「革命運動」的共產人的表現。此

者在如何實現其所要求的上說,彼此有所不同,以

說的

r排拒」、「總斥」的說法而走向與中國傳統

歷史文化隔絕的路上說則彼此相同’並各由其政治

力,或學術上的操縱’而藉其口號、宣傳,而散播

整個中國社會,以此以取代傳統的說法,以此以改

中國人在有關問題上的了解’而影響了大多數的中

人’尤其是年輕的中國人,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

青年同學

五、錢先生的講法(一)

我在大陸讀小學、中學,在有關問題上所學

的即為前面所說的說法,在香港入新亞書院讀書修

錢先生的課所學到的則不是如此,看錢先生的書,

《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新論

等所了解到的,亦不是如此。錢先生不以為中國傳

的政治、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全是專制、黑暗、

敗、落後、無能的,而是有其開放、光明、廉潔、

步、有效地運作的一面,並以歷史事實去說明他

「不以為」.•漢的三公九卿制、唐的三省制、宋明

內閣制的開放、光明、廉潔等的表現。前面所說

r積弱不振」、「不能抗拒」只是清咸同以後的事

而不是過去的中國皆是如此’故不能以此去排拒整

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更不能由此而要中國人向與

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相隔絕的路上走

錢先生並不以為現代的中國不要向建立民主

制的路上走,而只是要人不要因所說的建立而全放

自己的歷史傳統.,並要人了解到西方的歷史傳統與

國的傳統有所不同:社會習俗、生活方式、思想

式、道德倫理、天道觀、價值觀有所不同,中國人

走的民主建制之路不能完全離此而為說’而全將西

的所謂民主政制搬至中國來,而不知、不求由發展

己的歷史文化去建立適合於自己的傳統的民主政制

或說以西方的民主說與自己過去歷史相類似的說法

結合而表現。錢先生由此而特別推稱孫中山先生以

國傳統的考試制、監察制與西方的立法、行政、司

三項相融合而成其五權政制,而反對完全否定中國

歷史文化的全盤西化說

六、錢先生的講法(二)

前面所說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香港讀新

書院所聽到和了解到錢先生的說法’其時大陸的中

人民共和國已建立。此即錢先生於參與

r五四」後

前面所說問題的分辨’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而離開大陸到香港來創辦了新亞書院,於書院中對

學對所說的問題既是回憶而又未完全過去的說法

於錢先生的說法之外,由大陸到台灣的部份

人,中國現代的知識份子對所說問題亦繼續在說,

他們的說法仍以「反對」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為

調。大陸在大鳴大放之前亦繼續在說,繼續在說所

的「反對」說:「五四」以後的現代中國知識份子

說法,及由共產主義而為說的說法

據我的了解,新亞同學在讀新亞之前多習於

說民初、「五四」及其後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說法

對錢先生的說法,初時不很適應’但此只是暫時的

後來接受了錢先生的說法,我個人如此,與我常在

起而關注所說問題的同學亦是如此。錢先生的說法

響了我們!香港的青年同學,亦影響了台灣的

份青年同學和部份的學術界人仕。但台灣中央研究

和台灣大學大多數的學人、同學則仍依民初、「

四」或以胡適之為主導的說法而為說。台灣當時的

政者則較認取錢先生的說法,亦禮敬錢先生和其他

講中國傳統學術歷史文化的學人。由於中國大陸當

的主政者推動了毀滅性的反傳統的文化大革命運動

海外的中國人多寄希望於台灣,以其為中國學術文

的中心和復興基地。

大陸在「大鳴大放」之前,所說民初、「五四

的「反對」說與以共產主義而為說的「反對」說並存

但由以「鳴放」

r陽謀」以

r引蛇出洞」,出洞後

「牛鬼蛇神」

r臭老九」毫無制約,以中土的蒼天

死’即「和尚打傘」’甚麼都可以’(註三)而各

其取自西天的法術,大鬧特鬧,自彈自唱,以民主

士自封’以為沒有人敢動我,其莽勇有過於三國演

所說的魏延.,但當魏延大叫「誰敢殺我」

一聲

畢,而被斬於馬下,所說的民主人士,如魏延一樣

r自彈自唱」的弦歌之聲猶回旋於耳際’而全被

進了牛栅中去。自此後’所說的

r反對」由

一 一而歸

一。中國歷史上再出現了

r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新朝代,只是所說的

r法」與「吏」有所不同而已

P:120

(5109)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 -137 .

七、錢先生的講法0二)

一九六三年在香港政府指使之下,新亞書院、

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以半獨立的成員書院身份合併在

一起而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後第一 一年(一九

六四)錢先生辭新亞書院校長職。辭職後退居於沙田

鄉間。兩年後移居台灣台北市。錢先生辭職後的中大

和新亞書院歷史系的主持者和多位講師皆是錢先生的

學生,在有關前面所說的問題多本錢先生的說法而為

說。一九七七年中大改制’改制後的新亞失去了半獨

立的成員書院地位,而成中大統一組織後的構成書

院,中大初成立以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匯

通中西文化為教育宗旨(此一 r宗旨」說是否本錢先

生的教育理念而為說,我不知道,但其受到錢先生的

影響,應無問題)不再受重視。但中大歷史系或說文

史哲三系在有關問題的說法,仍多本錢先生之說而為

說。

錢先生移居台灣後主要的精神和時間放在《朱

子新學案》的撰寫上,但亦接受了中國文化大學的邀

請而以講座的方式講授中國歷史文化。一九六八年被

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四年獲行政院文學獎,

八六年一受聘為總統府資政至九〇年。在此期間錢先生

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說法繼續影響著台灣的學術和政治

社會

在錢先生辭世前兩年,台灣出現了新的主

者。此新的主政者不再是r外省人」,不僅如此,並

不是受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而是受日本歷史文化的教

育而成長的台灣(省)人,在此改變之後,前面所說

的情形隨之而改變,亦即由主要本錢先生的說法,肯

定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而改變為以胡適之(郭沫

若、魯迅)的說法去反對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註

四)並不僅是如此,並要以日本人的說法去敵視中

國,分裂中國,以美國人的所謂民主說去使台灣脫離

中國、脫離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推行其本土化、

建立台灣共和國。

大陸在一九八九年改革開放政策之下,在有關

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問題的說法上,仍以唯物史觀的說

法去說,但不再如過去一樣全以專制、黑暗、腐敗、

無能、落後去說整個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而只以此去

說近代的中國•.在西方和曰本帝國主義侵略之下的清

代末年以來的中國。在此之前的中國則並不是如此,

而是有其很值得現今的中國人去學習、去繼承、去發

揚的歷史傳統。

大陸的改革開放,出現於r中華人民共和國」建

立後一 一十八年。此出現的時間’近似於漢繼秦而興起

的時間。漢繼秦而興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盛

世之治。漢武帝用董仲舒罷默百家獨尊儒術之議而建

立了以儒教經學為主導的典範。立經學博士以傳講疏

解作為此典範的典籍——經學,以闡揚、論述為經

學所表達的:天道形而上學、道德倫理學、文學藝術

說、政治說、自然義的人生說,以去除由戰國經秦遺

留下來的殘暴不安的習性,而求绩於王道之治。但在

政制上則仍行由秦所建立的中央集權郡縣分治制。在

中央以君主為中心,而以三公九卿為扶翼,在地方以

太守縣令為主導而以胥吏為其助。並於文治之下同時

重武功,而西征屢為邊患的匈奴,並以征伐與通商並

舉開辟互相往來的絲綢之路,以互利互補。

大陸於八九年出現的改革開放,是「中華人民

共和國J^己在政策上的改變,而不是如漢一樣繼秦

而出現過去所謂改朝換代的改變。但若不從此上說,

一 一者亦有近似之處,此即(】)在政制上沒有體制性

的改變’在措施上則有所變更’此如前者由r以法為

教,以吏為師」改為以儒教經學為規範,而不完全放

棄法術的運用•,後者由r凡是毛主席說的都是對的」

改為r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不放棄「四個

堅持」。前者由禁制傳統歷史文化、焚書坑儒而重新

肯定傳統的歷史文化’以儒教經學為主導•,後者由吃

斥整個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而改為限於清末以後受西

方與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的中國歷史文化而為說,

而以馬克斯的辯證唯物論為主導。前者以融和統一的

政策以收攝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諸族於其中’而

建立富強統一的中國;後者亦以相同的政策以結合國

內各民族在一起,而齊唱:「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

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同說一句

話:吾愛中華」。彼此共同發展,以求建立富強統一

的中國。

所說漢繼秦而發展的表現——所建立的政治模

式,成為其後一 一千多年的典範,漢後一 一千多年中,朝

代一再更替,並時分時合,但繼續持守所說的典範直

至清末、現代之前,由此而表現了不可否認亦未能代

P:121

10- 新亞生活2 8 : 6 (2001年2 月

(5110) 替的正面價值,而引導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政治、道

倫理、文學藝術、宗教(天道)、自然生活等生命

動。此一繼續持守如前面所已說的在民初「五四」

其後受到了違背歷史事實的歪曲。此歪曲雖受到了

先生的矯正、

r為故國招魂」,但在受此「歪曲」

響的中國學術社會’所謂現代中國知識份子仍是不

歷史事實而繼續依「歪曲」之說而為說。此為說依

的了解,一時不易改正,因其所聽到所學到的多為

說「歪曲」的說法,而不是錢先生的說法

現今或說今後中國要回到為漢所建立的政制

說文教典範是不可能的了,但此並不是說完全不可

「擇其善者而從之」。以現今中國大陸所建立的政

去說’並不是不能擇取由所說典範而表現的過去中

人的智慧寶藏

i儒教經學依人的生命要求而表

的道德倫理、文學藝術、宗教、自然義的生命的寶

說。以中國

——而以之與馬克斯哲學、毛澤東思想相結合而為

傳統的歷史文化與現今的中國政治社會

實相結合而為說,而表現錢先生所說的:發展(

合)自己的歷史文化去建立適合於自己的現代中國

的民主政制

中國人若不走’要走也走不上去的全盤西化

凡事以西方人為師、言必稱英美之路,不屈服於西

人的號令之下,不僅在經濟、軍事、政治上要有自

的建樹,在宗教說、倫理道德說、文學藝術說、自

生命說、人生觀、價值觀、文化模式亦要有自己的

樹,要有此建樹不可能完全放棄自己的歷史文化傳

而另創新說,而是要繼承與開展自己的歷史文化傳

而為說。此為說即與錢先生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說

切關連。有關此一關連可說的甚多’但我於此不能

不擬再多說

八、錢先生的講法(四)

錢先生的中國傳統政治不是專制、黑暗、

敗、無能和落後說’而是如本節開始時所說是就歷

事實而說事實的說法。此說法因與民初、「五四」

後和共產党人的立意要否定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說

不同,而引來了大的攻擊與責難。對有關的攻擊、

難’於此不擬再多說,仍想說一下的是他們不僅以

說法為其「立意」的事,而是以其說為「政治學」

唯一而必然的政治規律性的說法’為現代中國人必

本之而建立政制的事,亦即中國人只能以西方英美

的民主政制,尤其是美國的政制模式去建立中國的

治。此種說法實很有問題。此很有問題,以錢先生

說法去說’即為不顧整個歷史事實’不以政治學為

能離其所在的歷史事實而為說的社會科學或經驗科

的說法

(1)不顧整個歷史事實..近代所謂知識份子以

去的中國傳統政治為何為何說的不顧整個歷史事實

於前面所已說的之外,實亦由於其為西方近世的富

所迷,而不知西方近代的富強並不全由於其政治的

度為何,而亦在其發展了科學,並利用科學而增進

富,而建立新的軍備而向外侵略奪取別人的財富為

有有關。所說的政治上的建立只是使其之所以富強

一因素’而並非整個因素’或說其富強是由其政治

宗教、哲學、科學——整個社會文化的互為結合

表現的成果’而不是只由政制所生的成果,就政制

說可以由所說的民主政制去運作去發展利用科學以

向富強之路,建立富強的國家,亦可以由君主政制

君主立憲制或其他不同模式的政制,或說不同於英

模式的民主政制去運作去發展利用科學以建立富強

國家。但所說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並未能對所說

有相應的了解,而一味從事於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

吃低破壞•,而未能相應於近代中西的整個歷史文化

為說,而只知鼓吹西方的某一民主政制,以此以薰

現今的中國人,尤其是仍在受教育而知識未成長的

年人,於台灣如此、於香港如此、於海外的華僑社

中亦如此

(

2 )不以政治學為不能離其所在的歷史事實而

說的社會科

學:錢先生常提王船要即事以窮理

無立理以限事」的說法。船山此一說法正合於近代

說的經驗科學——社會學、政治學的說法。由此

說法而說(亦即由理論上說),沒有絕對而唯一的

驗科學’亦沒有絕對而唯一的政治規律說。政治學

沒有為過去宗教家所說的絕對而唯一的說法’亦沒

為形式科學——幾何學、數學、邏輯學由設定而

為必然真的說法’政治學如前面所已說及的’是依

所要應用的政治事實——歷史文化事實而為說,

對此「事實」而設立其說的事。此事由假設其可如

而論述說明此如何而成其說法。因

r事實」有所

同,假設、論述與說明亦有所不同,由此而可建立

同的政治理論.,為人提供不同而可行的政治理論。

一意義表現於人類過去的政治運作上.,人類相應於

說不同的「事實」而表現了不同的政治說,不同的

治運作、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以中西過去的相

的歷史事實去說即是如此

錢先生不僅提及了王船山相關的說法,而在

政治性的著作中,如《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所表達

同為君主政制的不同模式:漢的三公九卿制模式,

的三省制模式’明、清的內閣制或清的軍機處模式

並表達了此一說法,亦即因應不同的歷史事實而表

不同模式的政制的運作。此不同的運作以社會科

P:122

5111)

新亞生活2 8 : 6 (2001年2月 ) -11

——政治學去說即為不同模式的政治說。

在中西過去的歷史上所說的政治說常以君主

制去表現’其之所以如此當與過去的歷史現實或說

勢的現實,及人對此一問題的了解有關。所說的後

有關與其社會文化、宗教觀念、道德觀念相關連。

近代的西方,所說的君主政制隨所說的歷史現實情

的改變而改變,而出現了不同於君主政制的民主

制。

r智慧女神的廳,於暮色蒼然中起飛」。(註五)

隨所說的出現而出現了相應的政治說’亦即相應於

同的近代西方的歷史事實’而有不同於過去的政

說。既是如此,其即不是絕對而唯一的事。此「

是」亦正如過去的君主政制的不是絕對而唯一的

樣。但現代有些西方人及跟隨西方人而為說的中國

沒有如此的了解而以其是絕對而唯一的,為「公認

典範政體」說’此一「以其」亦正如過去的人以

r

主政體」為絕對而唯一的一樣

自然宇宙沒有必然而唯一的

r自然律則」(the

l a

w o

f natur

e )。自然宇宙不斷在變化’不斷在創

(i

n th

e makin

g ),以此宇宙上的萬物為研究的對

的自然科學不能有絕對而唯一的說法,其值為概

的’而不是必然的。在此宇宙中的人所建立的政治

會亦不斷在變化,人的歷史文化不斷在發展,以此

為說的社會科學——政治學亦沒有必然的。過去

君主政制’現代是民主政制,過幾千年後是什麼政

呢?沒有人知道。故對此一問題的了解要開放,不

獨斷、封閉,要「實事求是」,因應不同的社會

實’及此現實與其過去的歷史文化學術思想的關連

為說、而發展、而建立其政治社會,而不要亦不能

此,而以西方式的民主政制為「公認的典範」,為

教式的人間天堂之外的政治性的天堂。依我的了解

為中國人隨西方人而為說的政治性的人間天堂’並

全是民主的’亦即是說並不是所有的西方人在其國

應有的權利上可以平等地自主,而是要順服於不可

自主的、不民主的權勢的運作。其在國外更無民主

言,亦即是說西方人更不以所說的「民主」去對待

他非西方的國家,而以其亦可以

r民主」、自主,

是要聽其所主,而藉其核武、金融、財勢、霸道、

務去推行其所主。但不少的中國人——包括台灣

香港、海外和一些大陸的中國人,並不注意所說的

而只一味信服之、稱頌之,在此情形之下,甚少有

能了解所說錢先生的說法

所說的情形在現代中國出現,是難以怪責的

在前面所說的

r積弱不振」、

r弊病百出」、「反對

整個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教育等情形之下,已使其

去了獨立自主的信念,而只好以洋為師、言必稱英

九、錢先生的講法(五)

所說的現代中國知識份子曾特就政治權力的

源與權力的運作上而說過去的君主政治為專制黑暗

並以此以批評錢先生。此所說的權力來源是說君主

權力是由「打天下」而獲得,而以君權神授說之,

其以其代表天、代表上帝,而可以專制獨裁;現代

主政制中的主政者——總統、總理的權力則是由

民賦予的,而以民權說之,故其不可以專制、獨裁

此一說法實很有問題,因其是由肯定一定涵義的前

而來的演繹說,是形式科學的說法而不是就事實說

實,而有的歸納說的經驗科學——依事實而為說

政治學的說法。亦即是脫離歷史事實而為說的抽

說。此是如何說的呢?簡單地說:(1)由過去的

國歷史事實去說,如錢先生所一再說及的,代表天

君主並不全是專制獨裁者,而有的是非常開明的

(2)由過去中國的政治理論去說,「天意」為何是

「民意」不可分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

聽」,(註六)奉天命而為王的君主是要以人民

主,要以「民為邦本」的,(註七)上天不僅不容

王者暴虐其民「天之愛民甚矣,豈使一人肆於其上

從其淫」’(註八)並且是「民為貴、社稷次之、

為輕」。(註九)又中國過去的君主在權力的運

上,亦不是全由其自己所定,而不咨詢其臣下’如

面所說及的漢、唐、宋、明清的君主在三公九卿制

三省制、或內閣制上的運作所表示的

其權力由所謂人民所賦予的主政者,亦非一

不專制獨裁。此於現代的中國所謂民主的政制之下

主政者所表現的更是如此。此

r如此」是如何的呢

對此是「如何的」我不擬於此多說。又所說「由人

賦予」是否真是由人民自主地賦予,或是在政党、

系、財閥、黑道、宗親、族群、宗教團體控制之下

不同於過去

r打天下」的賦予呢?至於由此而來不

由人民自主的所謂「民意」、遊行、示威、請願的

人的意願被控制,甚至受玩弄可不必說了。又集党

政、軍、特務、國家財富大權於一身的總統其朝三

四、隨興而說、隨意而為的專制獨裁的做法,於此

不必多說了。(所說的事實不僅是由所謂民主政制

產生的現代中國的總統如此,西方的亦未嘗不如此

只是在如何「如此」有所不同而已。)

(

二 )錢先生的中國傳統社會

由政治而說到社會,錢先生以中國傳統的政

並非如所說的「反對」者的說法,中國傳統的社會

P:123

新亞生活28 :5 (2001年1月) -2 .

(5112) 是如此,亦非如「反對」者所吃斥的「封建的社會」

從現代學術的了解去說,此

e斥的說法實是由選取

西方某一時期所出現的社會樣式為例證,而說過去

國社會,甚至整個過去的人類社會如何。此一如何

是不能成立的。因我們不可以由西方某一時期两出

的社會樣式為例證去說中國的社會亦如何,更不可

之去說整個人類社會如何。此一說法實即前節所說

依歷史事實而為說的說法,故其不可以成立。因要

中國社會如何’不能離中國的歷史事實去說.,說人

社會,各別地說,要由各別的人類的歷史事實去說

整個地說,則要由歸納各別的說法去表達,而不可

僅由選取某一西方的社會樣式去說。錢先生即由所

的意義去反對以西方「封建社會」去說中國的傳統

會如何

依錢先生,中國社會並不是如由西方的例證

說的「封建社會」(feudalism)。但就中國歷史去

中國,中國古代——周代亦曾出現了封建社會。

是相應於周代的封建政制而出現。周的封建政制、

建社會是因周朝國力的開展而分封諸侯——「封

建國」而來的出現,西方的封建政制——封建社會

則不是如此’而是由於查里曼帝國的失落(The

cle&n

e o

f th

e Carolingia

n Empire),國家的權力為

族所分割而來的結果。故

一 一者雖同以封建名之(中

近代學人以前者去譯後者),而所指謂的政治社會

實實很不同

中國周代的封建政制

I—封建社會,經春秋

國至秦而改變。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制,不

以土地分封其臣屬’而行郡縣之制。秦後由漢而直

清代皆是如此。由此而說,中國之封建制’固不同

西方,其在中國亦僅限於周代;以政制說社會’亦

能說周之社會為封建社會,周以後的中國社會不再

如此的社會,但所說的「反對」者,並未能如此地

解,而引用西方的「封建」說以說傳統中國社會,

以此去吃抑傳統中國社會,以其只停留於此(封建)

階段中,而不能如西方一樣由封建而進於近代.,而

意或不能正視中國歷史社會本身如何,及其如何自

向前發展

所說「反對者」的說法’薰染了現代大多數的

國人。他們隨之而以「封建」去低吃自己的傳統

會、傳統的歷史文化;並且不僅是如此,他們並

「封建」作為一怪責詞,以之去怪責其所不了解或

喜歡的事物和人。記得四

t多年前我在中學任教時

曾問一女同學是否與其父母親一起生活得很好?

答:不好。為什麼?媽媽很「封建」不准我晚上

街。四十多年前如此,現今如何呢?近曰於報章上

一再看到以「封建」或「封建意識」去肢斥其所不

同的事或人

錢先生在世時,對所說的說法,很不以為然.

常改正以

r封建」以說中國社會、中國歷史文化的

法,對同學如此,對先生亦如此。記得有一次新亞

究所開月會討論由研究生所提出宋代的某一問題時

李聖五先生,時任研究所研究員,以過去中國在封

政治之下的宋代社會如何如何以表達其說法’錢先

聽到後’即加以改正,謂以「封建」說宋代社會不

合0

錢先生反對以「封建」說過去的中國社會。依

先生,過去的中國傳統社會是怎樣的呢?他是依歷

事實去對此作分別性的說明,而不是以某一引自西

的名詞而為說。他以在漢的君主政制之下與現實社

密切相關而表現特別的社會性的功用者,不是宗室

亦不是有軍功而受封爵的武人’而是政府中的官僚

此官僚既不出自宗室,亦不來自武人’而是選自

會,亦即由郎吏而來。此等官僚、郎吏,被選拔至

庭時是政府的官僚,任滿退休後,再退歸社會,而

為社會上的中堅人物。錢先生以為要說漢的社會

何,應由此而說其為郎吏社會。至於漢後的魏晉則

族門第形成,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主要力量。故錢先

由此而以門第社會說魏晉的社會?由隋唐而直至

末,以科舉取士,被取的士人由民間來而晉身於朝

為官’退休之後再歸隱於民問而為民間社會的中堅

物,錢先生由此而說由隋至清的中國社會為士人

會0

以上的說法是由社會的中心份子而為說。若

由此而說,而由其不同的職業去說,生活於中國社

上的人的職業彼此殊途,既可為

士 ’亦可為農、工

商,由此而說中國社會為四民(士農工商)社會

(三)錢先生的中國傳統經學

中國傳統的經學’亦即以經學為政教的典範

始於漢,在此之前只有為漢所立為經學丨|五經

詩、書、易、禮、春秋的六藝之學而無經學(六藝

學之樂於漢己失存,故只立所說的五經)。於漢後

唐’五經中的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分為

秋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而成為九經。由唐至宋

論語、孝經、孟子、爾雅亦被尊為經,而成為十

經。自十三經確立後,儒學與經學合而為一,而成

中國人政治社會的規範。作為此規範的典籍——

學在解說——註、疏、論、釋上’由漢至清,有

同的說法,如今文經學家與古文經學家的不同說法

魏晉以玄學說經與宋明以心性之學說經的不同,或

P:124

(5113)

新亞生活2 8 : 6 (2001年2月 ) -1 3

宋明以理學說經與清代以考據訓話說經的不同等,

其皆在經學之內而為同一規範的不同說法。此在同

規範之內的不同說法是不可避免的,此一「不可

免」不僅出現於儒教經學之內,亦出現於佛教與基

教之中。由此而表達了保守性的發展與創新。但佛

與基督教的表達至今仍維持不變’儒教經學則自清

康有為(因應近代中國的現實)而以其「新儒教經學

以說經,並以此與其所主導的戊戌維新相結合而

說.,及其於民國初年在國民會議上提議立儒教為國

失敗後(此並不是要以儒教去排斥其他諸教,而只

之作為承傳中國傳統以儒學為主導的機制),儒教

學隨之而失去了其經學的地位

為孫中山先生所主導而創建的民國’是本其

取自西方近代的政治學說而創建,不是本儒教經學

建立,因此,為其所創建的政制與本儒教經學而建

的政制很不同。一般地以後者為君主政制’前者為

主政制。從政制上說是如此’但若不由此而說,而

人期待和諧群居的生活要求,由個人而家庭、而

會、而國家、而天下的群居要求上說,則

一 一者有其

同處。用孟子相關的話去說,其不同只是仁術上的

同,在仁心上則沒有分別。此亦即儒家所說政治之

的在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使人、百姓能在所說

政治之下而盡其生、盡其性的意義。由此而說’新

建的民國,應旨在相應於前面第一節所說其

r革命

動」的目的..驅逐韃虜——推倒滿清,上接中國

良的文化傳統,外取西方文化的長處,由此而內去

弊——去除清末以來的腐敗,外抗強權——排除

來的侵略’而「振興中華」。但此

一 r目的」並未

「民初」的現代中國知識份子所著重,他們所著重

(如前面第

一 一節所說的)是一味從事於「反對」中

傳統歷史文化的事,而以近代中國之衰落、清末之

弊完全歸於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上,而以專制、

暗、腐敗、落後等去否定之;並以完全否定中國之

去,作為其完全本所謂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學以

立新的中國的不可或缺的事’而不著意於或不能了

由此而要置生活於民國的中國人在完全拋棄儒教經

的規範之下,所過的是一種不中不西、既不民主亦

科學、淺薄、輕浮、不講誠信、鄙視德性的生活

「存在決定意識」,相應於此一現實,民國六

蔡元培任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校長時,廢

原於京師學堂的經學諸門,而將經學分到文、史、

三門中去與其他學科並列。章太炎、胡適之繼之而

經學並不是

r聖人之道」,而是

r六經皆史也」.,

學亦不是孔子所創建’而是在孔子之前已有儒學

(註十)他們並極力反對康有為的新經學說

錢先生不同意康有為的新經學說,亦不同意

太炎、胡適之的反儒教經學說,相應於前者錢先生

了 <劉向歆父子年譜〉以反駭康有為於其《新學偽

考》中以古文諸經為劉歆所偽造的說法’並另寫

〈兩漢博士家法考〉以駭斥為康有為所繼而為說的

季平於其〈今古學考〉中以前漢今文經學十四博

家法相傳,道一風向,與古文對立說.,〈孔子與

秋〉以評述古今經學之流變•,<周官制作時代考〉

考論此晚出的偽書的著作時代及其與古文經學的

係。相應於後者,錢先生不同意章太炎、胡適之的

儒教經學說,但並不反對章太炎本自章實齋所說

「六經皆史也」的說法,不但不反對並以章氏之所

是合乎歷史事實的。由此,錢先生在所說的問題上

示 了

: (1)與章太炎一樣同由歷史考據上以說經

為何;(2)錢先生不同意章太炎本章實齋以史學

經學去否定傳統儒教經學在過去所表達文教性的功

性的意義。錢先生很了解儒教經學在近代已失落,

——對過去中國的人生、政治、社會所表現的規範 但

不因此而否定其在過去的表現’更不從現代的說法

e斥過去的儒教經學,而是要維護中國傳統的歷史

化’由歷史學的了解上去說經學在過去中國歷史上

如何的’並說「以經學說史學的本身亦是一門戶之

也」。(註十一)

在中國過去,「以經學說史學」——以儒教

學為政教的規範,依錢先生的了解亦為「一門戶之

也」。現代的中華民國以

r三民主義」為政教的

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辯證唯物論」、「毛澤東

想」為政教的規範;西方人以「民主」、

r自由」

政教的規範’是否亦是「一門戶之說」呢?錢先生

此沒有說。但雖沒有說,我們可本錢先生之說而

說:由歷史學的了解去說,其皆

r 1門戶」之說也

中國過去以「儒教經學」為政教的規範的

r門戶

說,於民國建立後已不再成為「門戶」。民國初

「五四」前後現代的中國知識份子對此

r門戶」的「

門」式的反對,現代亦「黃鶴一去不復返」•,中華

國以「三民主義」為政教的規範的

r門戶」說,於

今的台灣亦

r門前」冷落車馬稀。現今台灣、香港

海外的中國的現代知識份子所著意的不再是所說

「門戶」,而是隨著現實權勢的轉移而著意於西方

的民主、自由的「門戶」說;(而少有人著意於錢

生所說的「亦是一門戶之說也」的說法。)

從歷史學的說法上說,正如錢先生所說「以

學說史學的本身亦是一門戶之說也」。但我們或

問:可否不以經學說去說史學,或不以史學去說

學,而是另有所說呢?回答:可以。此是如何說

P:125

14- 新亞生活2 8 : 6 (2001年:

(5114) 呢?此可以如宗教存在主義者田立克(Pau

l Tillich)

基督教的宗教學以說基督教的聖經、以說宗教教義

由歷史學以說基督教的歷史耶稣的生命史去說。田

稱前者為基督學’後者為耶穌學。由後者去說沒有

同的經學、共同的規範,而只有依史學而為說的不

歷史事件的說法,此不同的說法離不了「門戶」

見。由前者去說則有共同的經學、共同教義、禮儀

共同的宗教生活規範。我個人亦試由宗教學的說法

說儒教經學為何、去說如何因應現代的現實而建立

依人的超越的宗教性的漂往與期望,而立根於中國

的社會,尤其是廣大的中國農村社會的儒教。此儒

與中國人所持守的傳統宗教信念、生活方式互相

合。此亦即為本孔子依人的整個生命要求:自然義

道德倫理義、文學藝術義、政治義、宗教義而說人

人性而為說的儒教。(註十

二 )此儒教亦可說即為

先生所說的

r人文教」而較著意於人的宗教性的要

而有的說法

(四)錢先生的自然主義觀與人性

錢先生所特別著意的是從史學去探討中國的

史文化學術思想,但他並不只是著意於所說的問題

而是同時表現了自己對所說問題的認同。本節所說

r錢先生的自然主義觀與人性說」’即他對所了解

天道人性說的認同表現

錢先生對西方學術思想沒有專門性的研究,

有相應的了解。他依此了解而將其分為:宗教、

學、哲學三部份’對此三部份中的宗教,他不認同

而以傳統中國文化沒有西方式的宗教(基督教)的

法。並說

r中國的思想不能形成宗教,若謂中國有

教,此可謂之『人文教』」。(註十三)錢先生亦

中國傳統的學術沒有西方式的哲學;至於科學’他

分辨其與

r人文真理」的不同,而並不否認,不但

否認,並以中國傳統學術亦有科學的說法.,中國傳

思想一早即就事物現象的表現上作如實的描述的「

於科學精神處」(註十四)只是其未能如西方一樣

展為專門性的說法而已

嚴復於清代末年(一八九三)翻譯了英國科學

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Evalutio

n an

d Ethic

s and

othe

r Essay

s )。此一翻譯在有關天道人性的說法,

清末民初的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大的影響’或說大的

擊。嚴氏亦依此去說中國的天道人性說,或說以此

改造中國傳統有關的說法。(註十五)於此之後,

之而有本西方的科學說以反對中國傳統學術的說法

或以之去上接中國傳統的自然主義、人性說而為說

錢先生注意了所說的「影響」、「衝擊」’而採取

後一說法,亦即以科學與中國傳統的自然主義人性

相結合而為說’而不以此去反對中國傳統的學術;

即以自然說天道,由天道說人性,由人性說人文而

達了天道、人性、人文的一貫的意義。錢先生此一

達遍見於他的有關的著作中,其《中國思想史》更

之而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傳統思想上相關的說法

《中國思想史》以《左傳》所記鄭子產對伯有

的出現的解釋為首章。子產的解釋如後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

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

明 艮霄(

) 所瑪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矣

(左傳昭公七年)

此所說的鬼神觀’即為自然主義的說法。錢

生引此以作為「中國人對於死亡鬼神的想法。」(

十六)亦以此作為

r近於近代科學精神」的說法,

以此與《左傳》另一記述:叔孫豹的立德、立功、

言三不朽說相結合而說其「對於此後孔子思想的

響」,而說「孔子之不能成為一宗教教主」,而說「

國思想史之將來永遠走不上宗教的道路。

J註十七)

錢先生的《中國思想史》由鄭子產始至孫中山

生止,而特別著重了孔子及孔子之後南宋時朱子的

法,以孔子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之集大成者,朱子

為由古代經中古至南宋時期的集太成者。孔子的自

主義的天道說不僅為其前只由鬼神觀、三不朽去說

而是由此而說人的生死,而言天道.,而是由人而

天’再由天而說人’而說人的仁、人心、禮.,而以

道與天道、天道與人道相貫通而為說。朱子亦是

此。他以北宋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的

然主義的天道而說理、氣、太極、陰陽、鬼神,而

天之生物,而說仁、天人、天理人欲、性、心與理

心與情.,而表達了更細密的系統說

在錢先生於《中國思想史》以自然主義的觀點

說中國傳統天道、人性說之前’胡適之於其《中國

學史大綱》(卷上)己是如此。胡氏之如此,於受

前面所說的近代西方學說的影響之外’更本其師杜

的實驗的自然主義(Pragmati

c Naturalis

m )的說法

為說。(註十八)由此而表達其反對中國傳統學術

化的說法。瑪友蘭亦由其《中國哲學史》去說自然

義的天道說。其說亦在錢先生於所說的著作所表達

前。瑪氏的說法亦不同於錢先生的說法,而是本西

的亞里士多德哲學、新實在論的說法去說。(註

九)

錢先生的說法與胡、瑪

一 一氏的說法雖有所說

不同’但相應於前面所說的儒教經學在近代中國的

落情形去說,他們皆為在受科學的說法的影響之下

P:126

新亞生活2 8 : 6 (2001年2月 ) -1 5

而捨棄了傳統的儒教經學說而以不同形式的自然主

去說中國傳統思想為何。此為何不僅皆不再以經學

r聖人之道」’及此道與神性義的天道相貫通而

說,並多不再著意於詩書神性義的天道說,而只由

書或左傳自然義的天道去說

傳統中國的天道說,於自然義的天道之外’

有神性義的天道說。詩書對此

一 一天道有不少的記述

比較地說,後者的記述並多於前者,(註二零)後

並為其後的左傳、_語、孔子,及孔子之後的墨子

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和由漢至唐代的儒者所說

(註二一)此一所說自然為錢先生所了解,他並依

了解而讚許我讀研究所時所寫的碩士論文.

. < 先秦

期的天帝鬼神

觀 > 所考論的神性義的天道與自然義

天道:由詩、書、左傳、國語、而孔子、孟子而老

而荀子的論述。(註二二)於錢先生的著作中亦說

了神性義的天道’如

於 < 周官著作時代考〉中

r

帝祀之來歷」的引證、《論語新解》中「獲罪於天

所禱也」「天生德於予」、「天厭之、天厭之」等

的解釋所表示的。但(依我的了解)錢先生是以此

道不僅在現今的學術上不再受著重,在整個中國的

想上亦不重要。因此他即以自然義的天道——自

主義觀與人性、人心、人文相貫通而為說,而引鄭

產、叔孫豹的說法為其論述之始,由此去說孔子及

子之後的中國思想如何,並以朱子為此如何的集大

者。於晚年著力於《朱子新學案》的著作,並於其

撰的「新亞書院」校歌中表達了此

一 r近於科學精神

而不即是由科學所表達的「自然真理」的「人生真理

的意義

山康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

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珍重、珍重,

是我新亞精神。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

〔註釋

a 註

1王

引自一九〇五年「同盟會」入會誓詞

錢先生於課堂上講「中國思想史」科的孫中

時,曾一再說�.中國不是如美國一樣為一新創

的國家」而是有悠長的歷史文化」故不應

r國父」稱孫中山,若不因其職而稱謂之,可

「孫中山先生」的「先生」尊稱之。我受「國

餘」邀寫《民國以來的中國哲學》時,學錢

生,亦以r先生」尊稱孫中山」別人則只稱其

名,審稿者擬以「國父」修改我的稱法,我不

應。所寫的文章,後以《中華民國史學術志

(初稿)第一章「哲學」刊出(台北縣新店市

國史餘,民八十五年).,此文亦收於拙著《二

世紀的中國哲學》中作為甲篇

此是相應於俄國小說家杜斯妥耶夫斯

(Dostoevsky)所說的:「如果有上帝,甚麼

可以傲」(I

f ther

e

i

s

n

o Go

d everythin

g is

PJermitted)而說的

參看李登輝著:《台灣的主張》,第一章,〈

的思想歷程〉,「對中國文化的省思」,(台北

遠流,一九九九年)

此是引用黑格爾的說法。英文是..Th

e

Ow

l

of

Minerva spread

s it

s wing

s only wit

h

th

e fallin

g

of

t h

e dusk.其意是以哲學主要是對已存在的事實

理論性的說明

引自《書經》泰誓篇(中)

引自《書經》五子之歌篇

引自《左傳》襄公十四年

引自《孟子》盡心篇(下)

參看章太炎著:《國故論衡》〈原儒〉,台灣

世界書局,民四十七年印行;胡適之《胡適論

近著》第一集,卷一〈說儒〉,上海:商務印

餘,民二十四年十二月初版

」 二十五年九月

版。並參看「柱一」所說的《新附篇——儒

的過去與未來》

:狂十一:參看錢穆著:《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自序

(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四十七年」八月)

:狂十

二 :參看李杜著:《儒學與儒教論》壹、〈儒學與

教〉(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 一九九八年

九月)

參看錢穆著:《中國思想史》「自序」(台北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四十一年),《

賓四先生全集》2私

同上,四、子產

參看李杜著:《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甲篇

四、嚴復(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

年,九月)

同「註十五」

同「註十五」,六、孔子

胡適只由方法論上以「實驗主義」稱杜威的

學」而並不了解杜威後來所建立的「實驗的

然主義」系統說。參看李杜著:《二十世紀的

國哲學》附篇二、〈杜威的實驗的自然主義

r 二門論」〉

註十九:參看李杜著:《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甲篇九

冯友蘭

註二零:參看李杜著:《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

甲部,第二章第六節:

< 「天」字的不同

義〉

兹二

一 :同上,第五至九章.」並參看李杜著��《儒學

儒教論》肆、〈周濂溪天道說的繼承與發展及

局限性述評〉

:狂二二:參看李杜著:〈先秦時期的天帝觀〉,《新亞

術年刊》第三期」香港:新亞書院

」 一九六一

九月)

往十五.

註十七.

柱十八.

P:127

(5116)

the East and the West.

Ch'ien was accused of a romantic nostalgia for the past,

but I often heard him say \"the world is rapidly becoming

one and we Chinese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be isolated.\"

Sometimes he went further and said that his long-term aim

was to develop a critique of the emerging world culture from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He felt that China had preserved

values that were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of the whole human

race, and these philosophical and moral values were at the

center of his educational vision. They were of course

Confucian principles of harmony and orderly relationship

which are almost impossible to translate in single words,

such a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or propriety.

Ch'ien Mu's critics said that his ideals and approach to

education were politically conservative, designed to

perpetuate the dominance of the Mandarin class.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found it strange when Ch'ien Mu criticized

those who went to school only to get a diploma that qualified

them for better jobs. \"In our opinion,\" he said, \"a man must

not only look for a job. He must also be a good man. He

must know how to be a good man before he can learn how

to do a thing well. We wish to show our students that to be

goo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be learned, and that to

contribute something of valu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erely

to have a job.\"

This attitude was at the core of what was proudly called

the New Asia Spirit. Bold words from a professor who did

not have a 'job' in the ordinary sense himself and whose

students lived from hand to mouth, with little prospect that

a New Asia diploma would count for much in the eyes of

most employers. Ch'ien Mu himself exemplified that of

which he spoke. Born in 1895 in Chekiang, Ch'ien Mu was

privately educated, and to a large degree self-educated, but

he became China's most eminent historian. From the

beginning he tried to \"contribute something of value.\" On

the basis of his publications, lectures and personal reputation

he was named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He never went to college and never received

any formal academic degree until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f all places, conferred on him an honorary LLD in

1957. Between the eminent scholar and this callow youth

lay great barriers that were only painfully and slowly

overcome. He had had unhappy experiences with

missionaries before, and he did not believe that Christianity

was compatible with Chinese humanism. Christianity, as

he understood it, res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human nature

was basically evil. The Chinese position was that the human

condition was morally neutral; we were neither totally

depraved nor totally perfectible, but every person was

educable and to that extent morally responsible. Nevertheless

he respected my good will and if Professor Rudin, the

eminent American historian, had chosen to send me there.

「台I;管番術之旅算恨展」

許氏文化餘舉 行

由藝術系主辦之「台灣藝術之旅算帳

展」於二月十三至二十八曰假本院許氏文

化館舉行。

then we should work i — ;well ; ,could for the

good of the college.

My family and I were in fact warmly-welcomed by all.

Students saw in our coming a chance to leam English: faculty

saw in us the promise of a minimum of economic security

and support for their personal ambitions and projects of

research.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Yale-in-China I was

automatically included in New Asia faculty meetings. That

was in itself an education. Up to a dozen of us would gather

round a table with steaming glasses of tea. Ch'ien Mu, a tiny

and delicate figure in a long blue scholar's gown,would

open the meeting with general remarks. Everyone would

listen carefully for the code language of literary allusion

which only they understood, taking special note of what the

President did not say about the subjects he discussed. Then

Dean T'ang would introduce the agenda for the meeting. He

was a highly regarded philosopher and looked the part,

rumpled clothes, disheveled hair, quick nervous speech,

chain smoking all the while. He would go through the list of

decisions to be made, summarize the arguments for each

side of every alternative solution, pause, glance around the

table and then go to the next question. The whole meeting

was a monologue, lasting as much as an hour, with a brief

period of general discussion at the end. Votes were almost

never taken, but the minutes would describe the conclusions

we had allegedly reached. I discovered that the decisions

had actually been thrashed out and agreed to in private

negotiations before the meeting was convened. The losers

never had to lose face by losing a public argument and a

vote. The Dean's monologue was intended to preserve faculty

harmony by stating publicly the excellent and persuasive

ideas put forward by those who had in fact lost the battle.

Very interesting. Very civilized. Very confusing to me!

Once I asked Ch'ien Mu how he would know that his

plans for New Asia had succeeded. Would it be, for example,

when it had produced a new generation of Confucian scholars

to carry on the tradition and the dream? \"No.\" he said, \"the

worth of a college cannot be determined by what its graduates

do but by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新亞生活28 :5 (2001年1月 ) -144 .

P:128

(5117)

Reverend Long and his family, with their nanny, Leung Lai-king,

who worked for several Yale-China families.

the USA. Meanwhile they coped as best they could, every

wage earner supporting several 'mouths,’ on an average pay

of one U.S. dollar a day.

Once it became clear that this was not a temporary

invasion, but a permanent new population,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look further ahead. Educational policies became a

top priority. How would these hordes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be trained to take their places as responsible citizens

in a rapidly changing economy? What type and level of

education was required to develop th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e Chinese would need for their own survival

and for the colony's development?

There had always been two streams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separate and unequal,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used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English or Cantonese. When

Hong Kong thought of itself as an outpost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educ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primarily to

serve the needs of the Colony, not the wishes of the people.

Free public education for Chinese residents was available

for a fortunate few at the primary level only. After that, one

paid tuition or competed for a scholarship.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were only loosely supervised. Those who

sought higher education went to the many fine universities

available in China itself. The best secondary schools, many

of them founded by Catholic and Anglican missions,

run on the British pattern and classes were taught almost

entirely in English. Brighter students from these schools were

encouraged to aim for admiss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 some other University abroa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 part of a network of

colonial universities set up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t was small, elitist and very

expensive, although most of the bill was paid by the

taxpayers. It was intended to produce civil servants, teachers

and physicians for employment in almost the exact numbers

• the available posts. Students came from the

,wealthier Hong Kong families and from the Eurasian

community. In 1954 it had places for only 60 new students,

out of a high school population of around 30,000. Higher

education was not a common right so much as a privilege.

The vast major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no hope of

matriculation because their preparatory education had been

in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colleges that grew up to serve

them had no right to grant degrees.

These colleges included New Asia College, Chung Chi

College, and a half dozen commercial schools, which later

came together to form United College. Initially each college

competed with the others for students, faculty and

government favor, not without covert politics and mutual

slander. Before my arrival there had already been talk in

official circles that one of them might become, with

government help, the Chinese language branch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itself was not

enthusiastic about the idea.

It rapidly sharpens one's skills in diplomacy to be daily

the man in the middle between Mandarins and the Colonial

servi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overnment, each of

the new colleges had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seemed obvious that the only way ahead

was for these new refugee colleges to cooperate in some

fashion. They would need to coordinate their efforts to

overcome resistanc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

work out common standards of admission and instruction,

and to seek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support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A large part of my time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was spent in what might be called external relations for New

Asia College, serving as their liaison to the government and

British community, engaging in all sorts of negotiation,

maneuver and debate to build inter-college cooperation,

bringing public support to our side and, finally, serving as

midwife to the initial plan and proposal for a Chinese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i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later in

Taiwan, were built more on an American than a British

pattern, emphasizing a liberal arts degree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 training. Ch'ien Mu's vision for New Asia

was quite different. He longed to establish an

informal academy of masters and their disciples, patterned

on the Confucian schools for advanced students in the Sung

dynasty. His aim was to produce 'scholars and gentlemen'

according to Confucian principles who woul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servi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 scholar,

by definition, was one who had the skills and motivation to

continue study after graduation, so one emphasis was to be

on advanced language training. \"We hope,\" said Ch'ien Mu,

”that every graduate will be able to read the Chinese classics

by himself and at the same time manage to understand the

English reference books in his own field.\" A second goal

was to develop appreciation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both

新亞生活2 8 : 6 年 2 月 17.

P:129

(5118)

ClVien Mil had such a dream. As successive provinces

fell to the communist armies, he and a dozen other scholars

from the northern universities, with a small band of students,

had worked their way south to Canton. In 1949, they joined

the tide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refugees flooding into

Hong Kong. A Chinese businessman, Arthur Wang, helped

them rent two small apartments in the slums of Kowloon.

There they declared themselves to be New Asia College. In

fact, they were no more than an informal academy, an

impoverished band of teachers and disciples, holding all

things in common, living, eating and studying together, the

professors lecturing from memory, the students using the

few books they were able to bring with them from China.

No one paid tuition, no teacher received a salary. They

survived on a little money smuggled in from friends in

Taiwan and on their earnings as tutors or as part-time

teachers. The only admission requirement was a sincere

desire to learn, and that meant total devotion to one's teacher

and submission to the way of life he taught. One graduated

not by taking exams and accumulating credits but by

completing an apprenticeship. After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years, when the faculty considered that the student was

worthy, he was given a diploma. The degree, of course, had

no official standing. To the government and to most

employers it meant nothing. To other scholars and to those

who understood the mission of New Asia College, it meant

everything.

For the first five years it was a perilous and hand-tomouth existence for the college. Many of the original faculty

and students drifted off to Taiwan, Singapore and other places

more promising than the dingy slums of Kowloon. But Ch'ien

Mu and his friends would not give up their dream. Slowly

their reputation spread. A support group formed in the

community, the New Asia Association, and out of that a

Board of Trustees was nam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

Chinese barrister named Vermier Chiu. He succeeded in

getting New Asia incorporated as a non-profit institution,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Hong Kong. All other private schools

-that meant most schools - were until then profit-making

businesses. At least the appearance of more permanent

organization was beginning to develop, and then Yale-inChina came on the scene.

When the Communists came to power on the mainland,

Yale-in-China's mission to pursue educational and medical

work in central China came to an apparent end. The

American staff were withdrawn, and the Trustees in New

Haven decided to wait and see how permanent the revolution

would turn out to be. As the waiting went on, some Trustees

urged that an interim program be found that would keep up

the interest of contributors and respond to the immediate

needs of Chinese refugees. A good deal of debate went on

about whether Taiwan or Hong Kong would be the best

location. In the autumn of 1953, Professor Harry Rudin was

sent from New Haven to visit both places. He came back

with a strong recommendation that Yale-in-China offer

support to New Asia. He and Ch'ien Mu, working through

an interpreter, had hit if off immediately as fellow historians.

The Trustees accepted his report, obtained a grant from the

Ford Foundation to finance the project, and recruited me to

carry it out.

My instructions were simple: you have three years and

$200,000 to help New Asia find or build a permanent

campus, reorganize its curriculum and administra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obtain government

recognition of its degrees. If later I had a headache, it was

where the hole should have been when I accepted such an

assignment. I knew nothing about educational theory or

administration, and only a little about China, having served

briefly as a missionary in Nanking during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My knowledge of Mandarin had progressed to

that plateau where people expected me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were saying, but I could not yet be sure when I was

being insulted. In other words,I was hardly prepared for the

subtleties of cultural exchange with Chinese philosophers

and historians. It soon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 really

difficult problems were not the practical issues but those of

a cultural and relational nature. Confucian ideals, American

money, and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made for a creative

mixture but a very volatile one.

The third ingredient in the formula was Hong Kong itself.

The population had jumped from 600,000 to over 3,000,

000 - most of them refugees from the communist mainland.

Nearly all were there illegally without identification

documents, most were young and penniless,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notable exceptions. The middle aged and middle

class among them included former army officers,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businessmen who would not or

could not join the forces of the old regime now re-grouping

in Taiwan. I knew one man who arrived by junk and was

allowed to carry only two suitcases; one of them, however,

was full of gold bars and American currency, the other

contained the plans and customer lists from his textile mill

in Shanghai. Within months he had found a cadre of former

employees, bribed the right people and opened a new factory.

For other newcomers life was far more difficult. Those who

hoped to move on to other countries were seldom successful

and it was not easy to find work if one did not speak either

English or Cantonese. Hong Kong, the former transfer point,

became an enormous cul-de-sac, a tear-drop shape of barren

hills surrounded by the azure sea. There was no turning back

and no certainty that the armies of Mao Tze Tung would not

pursue them there. If there was time, their children might

fare better, particularly children born in Hong Kong, who

might then be able to emigrate to England, Canada and even

18- 新亞生活2 8 : 6 (2001年2 月

P:130

(5119)

(This I

Exil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Asia / Yale-China Partnership

I shorter version of the essay which appeared in the Winter 2000 issue of the Yale-China Review.)

By Reverend Charles Henry Long

In Memoriam:

by Cameron Gear en, Yale-China Assocation, New Haven

Reverend Charles Long,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s first

representative to New Asia College (1954-1958), died of

lymphoma on Sunday, November 26,2000 at the age of 77.

During his 5 years in Hong Kong he was intimately involved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New Asia College. Long served as

a missionary to Nanjing and Shanghai in the early 1940 s,

and was thought to be the first Westerner ordained in China.

He also studied in Beijing from 1946 to 1949. A fter his service

in Hong Kong he enjoyed a distinguished career as an

Episcopal priest,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and the editor and publisher oj Forward Movement

Publications; he was also a long-time Yale-China Trustee and

loyal friend of New Asia and Yale-China.

Long joked that “Helping to begin New Asia College was

more formative for me than for New Asia. “ Decades later, in

December, 1976, New Asia was struggling to redefine its role

within the Iwger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f which it had become a part. The College sought out

Long s perspective and insight, asking him to deliver a speech

at a tea party given by New Asia s then-President Y. P. Mei.

Rev. Long struck a retrospective note in his speech,

characterizing what he called the \"New Asia spirit “ and all

that was special about it: its commitment to personal

community which was particularly crucial to refugee

populations, and its dedication to the ideals of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cultural formation.

But Long also realized that simply reminiscing wouldn ’t

help New Asia 's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on solve their very

real problems. \"It is useless to he nostalgic, ” Long said, \"for

a past that will not come again and to demand allegiance to

ideals that have lost their motivating power. “ Instead, he

counseled redefining terms such as “New Asia spirit\" in terms

of \"present realities andfuture goals. “ He talked frankly about

the university s growing pains, such as tensions between the

foundation colleges and the university's central administration,

and offered practical solutions such as hiring an ombudsman

to serve as an impartial mediator or arbitrator. Long also urged

his audience to presence what they could of the New Asia spirit

while remaining flexible, adaptable and open to change.

Rev. Long was much loved among his man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His characteristic willingness to engage honestly

and deeply in an issue, as illustrated by the above example,

was one of his greatest strengths. We will deeply miss his

intelligence and generosity of spirit. Rev. Long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Ncmcy, his four children, and nine grandchildren.

Reverend Charles Long arrived in Hong Kong in 1954 to became

Yale-China's representative at New Asia College

Thefollowing essay is excerpted from a talk by Reverend

Charles Long, who served as Yale-China 's first

Representative at New Asia College in Hong Kong in the

1950s. The original talk was presented at the Literaiy Club

of Cincinnati in 1984.

Ch'ien Mu had a dream, Yale-in-China had a cause, and

Hong Kong had a problem. As a result I had a headache, yes

-but also an adventure and an opportunity, far beyond my

wildest dreams. How many people get a chance to help found

a college and see it grow into a major university?

From 1954 to 1958 my family and I lived in Hong Kong,

under the joint sponsorship of the Yale-in-China Association

and the Episcopal Church, in what turned out to be a most

unusual missionary experiment. Nineteenth-century

missionaries had gone to China to save souls - that is, to

make Christians. My assignment was to help a group of

Confucian scholars preserve their own tradition - that is, the

soul of China.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or a culture -and a

true university is a whole culture in miniature.

At that moment in history,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scholarship had become an endangered species.

Driven from the mainland by a revolution that scorned all

things old as well as all things Wester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d no real home anywhere, no means of passing on

the language skills and subtle values in which that tradition

was expressed. As in the monasteries of Europe during the

dark ages, so among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there were

those who dreamed of keeping the spark of learning alive in

some protected place where change and violence would not

destroy it.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 6 月 19

P:131

DUV;i\\0 VIAUv

Number. HK m i

(5120)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5th February 2001

CONTENTS

Prof. Cheng Kai-ming and the Hon. Cheung Mankwong Spoke on the topic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

Its Ideal and Real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ISEP), 2001/

Prof. So Fong-suk, Jenny Appointed Professor of Fine

Arts of the University and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Study at the Beijing Art Academy' by Ms.

Asia/Soka University Exchange Programs, 2001/2002

Hong Kong-Mainland-Taiwan University Student

Visitation Program

Miss Chan Pui-ying, Angela - New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College Office/New Arrangement for the

Executive Staff of the College Office

Summer English Language Course in London/

Learning Putonghua

19

19

Major Events/Community Service/Academic

Activities

Book News/Academic Publications

‘On The Intellectual Thought of Prof. Ch'ien Mu' by

Prof. Li Tu

'Confucius in Exil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Asia/

Yale-China Partnership' by Reverend Charles Long

‘In Memoriam: Reverend Charles Long’ by Mr.

Cameron Gearen

MAJOR EVENTS

Jan. 8, A Junior Staff Lunar New Year Luncheon Gathering

was held at Yun Chi Hsien.

Jan. 9, A team of ten delegates from Sichuan University

led by Prof. Xiong Yu, Sichuan University's Director

of Student Guidance, visited the College.

Jan. 15-16, Prof. P.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led a

group of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o provide

voluntary services in Chongzhou, Sichuan Province

under the project “Operation Concern\". During the

period, Prof. Ho Puay-peng, College Dean of Students,

served as the Acting College Head.

Jan. 15 - Feb. 2, Exhibition on 'Works by So Hang Yi and

Pang Lai To - Beijing Art Academy Summer Training

Programme', 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January 2001)

Jan. 18,The 2nd (2000/2001)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Jan . 20 r Feb. 2,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Lynne

Nakano, Department of Japanese Studies, a group of

8 students visited Yale University. The Yale group will

pay a reciprocal visit to our College in March. The

theme for this year's exchange is “Youth Culture\".

主編:

編輯部

iiim'i •

發行a:

《新亞生活》月刊

張學明 執行編姆• 盧達生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室

2609-7634 傅 K : 2603-5418

本期發行二千五百份

歡迎投稿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2.

P:132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3.

(5121)

本期要目

醫科課程改革與醫學倫理 梁秉中

梁秉中院長獲港大頒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第38屆學生會幹事會候選內閣:璇機

宋恩榮、李卓仁主講《中國入世與香港前景》 柏

本院陳豪同學六月前往牛津大學深造

本院環境委員會主辦「環保週」活動一覽

第九屆新亞書院院長盃 陳達激

第三屆中大超級足球聯賽圓滿結束

丨記散文家翻譯家林文月教授 王若梅

12本院大事記/模範教師/學術榮譽/教師學術活動

13校友會消息

14新春隨感四則 王燈

15 第 一 屆 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Brain國際學術會議假本院舉行

15本院2001年暑期語文活動/香港文物館展覽

16本院同學文章選刊

17本院本年度中文寫作比賽冠軍作品

19本院本年度英文寫作比賽冠亞軍作品

梁秉中院長在

r華人社區教育改革:實踐與創新」研討會上的講

話 醫科課程改革與醫學倫

醫科課程歷來都是最多項目、最多教學方式

屬於最漫長的學科。傳統上的醫科進修,早已有一

犧牲自我,追求一門高尚專業的意義。準備醫學、

礎醫學,如解剖、生理、生化、藥理,範圍極廣,

求強記,設在首兩年’令不少能力稍低者焦頭爛額

決定放棄。接下來的病理、臨床各科,內容一洗前

年的枯燥,可是做實驗、上醫院、跟門診,時間也

、水不夠用,半途而廢者雖不多,但畢業生傾向僵化

木,不解人間疾苦者,為數也不少

現代的傳統的醫科課程’專門施教「醫學倫理

者,十分少見

七十年代中,加拿大麥馬士打大學醫科’首

「問題為本」醫科課程,由入學初便把學生引入醫

問題,在誘導下,由學生自己翻查資料,會見病人

商討處理方案。基礎醫學、病理、醫科等,由同學

由推敲,把難題帶到課堂討論。

1 一十年來’麥大經

受人關注,但影響不算大。麥大畢業生,大致水平

得上,但也不見得突出,實在是未能產生廣大影響

主因。另一方面,要把醫學教育連根拔起,牽涉

廣,要待需求極殷才有支持者

知識內容爆炸的情況’在理工科目之中非常

重。醫科亦不能倖免’今天學生所學恐怕要比三十

前多一倍。醫科學生求學之難,可想而知。讀不

的、讀得糊塗的’愈來愈多

九十年代初’英國政府發表

了 一份文件,名

《明天的醫生》,指出了改變醫科教育的需要,總

提倡使用問題為本及集中處理(proble

m base

d and

integrate

d approach)的策略:減低考試壓力’教導

面貌的未來醫生,同時要求他們懂得與人溝通、負

任,及認識倫理。今天,除了劍橋、牛津和極少數

學仍未有行動,一般都採納了聯合的策略

f

1 /V

^ ^ ^ fl

一〇〇一年三月十五

一 一十八卷第七

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

版 非賣t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

P:133

新亞生活28:

5 (2001年1月

) -3 .

(5122) 香港呢?六年前,香港大學一名醫科學生跳樓 自殺,遺書痛陳讀書壓力實在吃不消。校方如夢方

醒’立刻實施改制方針。幾年間,改制已完成,今天

是評估結果,不斷修正的時間。

中文大學醫學院成立較遲,八十年代初設」計課

程已參考美加的一些先進安排,以小組教學代替了傳

統的講課,考試要求也儘量放鬆’於是同學較能應

付。

可是,知識太多’填進了吃不下,吐不出,必

須決定取捨。傳統以知識為本培養的畢業生’又人際

單薄,不懂倫理。一年前’學系內已組成工作小組,

訪問英、加,反覆討論,一年後開始一個主要以集中

科目教學為原則的新學制。其中不但現代醫療科技不

能放棄’同時要求畢業生充份掌握文化知識、溝通能

力,比較過去,更負責任。

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課,是強制性的學分制,

無論那一系的同學,都必須選讀。亦有通識課程專為

醫科生而設,內容複雜,甚麼都有,還包括純技術性

的統計學。文化科與醫科無直接關係’但屬必修。

當前醫科課程大改,有機會把一向以來佔了大

量時間的通識課,融入醫科課程中的自由選課部份,

制定一些內容,把文化與醫科連接,使傳統醫學與醫

學比較、溝通技巧、心理學、社會學等,放到了適當

的位置。

倫理學方面,有關醫療的哲學思想繁多,要系

統地教導’難收效果。我們可以按照實際情況’ 一部

份納入主科,一部份納入社會學’ 一部份(大部份)

交由見習醫生的一年處理。

實事求是的部署,可按香港醫務委員會最新修

訂的守則,加以設計。

守則中的倫理項目,包括以下四類:

(一)基本原則:責任、權利、溝通;

香港大學三月二十九曰舉行第161屆學位頒受典禮

梁秉中院長獲頒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香港 百六十一屆學位頒授典禮,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五位

大學將於 傑出人士,由香港大學副校監楊鐵樑博士主禮。

三月二十 本院院長梁秉中教授也為其中一位名譽博士學

九日(星期 位領受人。香港大學為表揚他在香港為高等教育及社

四)下午五 會公益所作的貢獻,特頒予梁教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

時三十分 學位。

在港大本 香港大學在新聞發布中對梁院長的工作作了簡

部陸佑堂 要的介紹:r梁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並且是香港中

舉行第一 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的創系教授,不

(二)日常須知:藥物、收費、同僚關係、濫用

權位、健康狀況.,

(二一)特殊項目:宗教、安樂死、器官移植、生

殖問題、特殊傳染病;

(四)新出現項目.•電子傳遞、遺傳工程。

細閱守則內容,有關責任、權利等考慮,可以

在很多接觸病人的機會中,由導師示範。日常須知,

其實有關行醫當中細節,極適合納入見習醫生的一年

之內灌輸。至於特別項目,婦產科應討論生殖問題,

泌尿科應負責器官移植,傳染病科負責愛滋病,特顧

部及老人科可照顧安樂死。

以醫科範圍之大,要同學實際知識全面,又修

習倫理學,似非易事。舊學制造就少數精英醫生’新

制度造就大批平均成績相近的醫生,過程一定放棄了

大批以前屬必需,今天屬參考的內容。現在要加進倫

理和文化,應該較傳統學制容易,收效也好些。

過,他對香港社會貢獻遠遠超出醫療範疇。他身兼政

府多個工業安全委員會的委員,處理不同層面有關工

業安全的事務。他曾任市政局議員達五年之久,亦獲

行政長官委任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並任香港藝術

發展局之文學藝術委員會的主席,專責資助本港的作

家及文學創作的活動。梁教授亦成立了「關懷行

動」,集合了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

矮形眼科技術人員等義務工作者,前往內地偏遠地區

為沒能力支付醫藥費的人士做矯形手術。梁教授亦為

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

其他四位獲授名譽博士學位的傑出人士分別

為:李國能法官、威廉•史堅拿教授(professor G.

William skinner)、吳階平教授、證嚴法師。

P:134

(5123)

候選幹事名單

(上排右起)

幹事長:許翰賢(語文教育二)

體育部幹事:邱文麒(計算機科學一)

總務部幹事:勞漢傑(電子工程一)

福利部幹事:陳沛慧(會計一)

内務副幹事長:何冠聰(工商管理一)

外務副幹事長:李力(系統工程及工程管理一)

司庫部幹事:何瑞雲(工商管理一)

(下排右起)

社會部幹事(兼任宣傳部幹事):李學斌(自動化及計算機輔助工程秘書部幹事:馮嘉敏(藝術一)

外交部幹事(兼任群育部幹事):麥盈湘(自動化及計算機輔助工程一

學術部幹事:房吉祥(政治與行政一)

出版部梓事:李敬文(計算機科學一)

外務秘書部幹事:譯家€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3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

第三十八屆學生會幹事會候選內閣

•璇

璇璣是一古時測量天文之器,寓意我們能夠

為同學的工具,為同學服務,並將校園內外的事務

給同學,以擴展大家的視野

此外,璇機亦指北斗魁四星’寄語同學能善

自己心中的「璇機」’認清自己的目標,並為此

進,他日能像北斗般發放光芒

我們希望「璇璣」能喚醒大家對理想的堅持

奮力向前,本著校訓「誠明」的精神繼續

r趁青春

結隊向前行」

全年工作方

我們將參與各校園事務,積極引導同學了解

關心校園內發生的事,以作為校方與同學的溝通

樑、傳遞雙方意見的渠道。我們亦會著重與同學及

系屬會的關係,加強溝通,以了解同學們各方面的

要,並培養同學對校院的歸屬感

我們相信大學生在求取課業知識以外,亦應

心社會事務。我們會將時事帶入校園讓同學知道,

發討論,從而肯定自己在社會之定位及價值。此外

我們將特別專注於香港的教育發展,以及近年日本

國主義復辟之勢,讓同學有更深入的了解及討論

一如以往,我們會以同學的福祉為工作的

標。我們會延長會室服務時間,增加福利品的種類

增設

一 一手書籍寄賣的服務,並且會積極改善會室環

以供同學使用。除此之外,我們會繼續推行和跟進

提電腦優惠計劃及研究於

i家民偉樓增設自動櫃員機

以切合同學的需要

我們若能當選,將會於三月底舉行全民大會

公佈全年計劃及財政預算,請各位同學留意日後宣

並多多支持

愛護校 。

支持環

保 /

P:135

新亞生活28:5 (2001 年1月 ) -152 .

(5124) 宋恩榮教授及李卓人議員於四二三次雙周會上主

講 中國入世與香港前

(編者按:本文為宋恩榮教授及李卓人議�於

年二月二日舉行的第四二三次雙周會上的講話。以

為本院柏齡同學根據現場錄音整理出來,未經兩位

講者校閱。)

宋恩榮

• •中國加入世貿,短期

長期都對香港有好

我想各位

學看報紙都知道

中國申請加入世

貿

組織已經十九

了,去年年初同

國簽署了進入世

貿

協議,最主要的

礙就消除了。去年年初到今年年初已有一年的時間

中國尚未正式加入世貿。今年是否一定能正式加入

還受國際政治的影響,尚難預測。一直到最近,中

在農業和服務方面作多少讓步’仍然有些爭論,

國布什上臺後,對華政策都沒明確’所以也不能排

中國仍不能正式加入世貿的可能性。但是如果錯過八

r^

年就不知何日,真正是

r路遙遙無止境」了。我們

定今年入

了 ’雖然未必成功,但當中國已經入世的

章已經不少了。對香港的影響會怎樣呢

大家看香港報紙基本上有一個共識:短期對

港是好的,比如股票市場反映就不錯,金融界的評

家,財經界都覺得不錯。但是好多人覺得長期對香

是不好的。短期對中國的外資會增加,長期來看中

與世界接軌的話,中國能做到世界標準’香港還能

演甚麼角色呢?中國與世界接軌的話,香港的地位

受到大大挑戰。因此一個普遍的看法是「短期好,

期壞」。但我個人認為這種看法是錯的’中國入世

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對香港都有好處。有一個看

不是很普遍,但我覺得也不無道理’即入世貿對大

家和高技術的人有利,對基層可能是壞的,或者短

對基層好,長期對基層是壞的。道理在於競爭中,

技術的人就不怕與內地的人才競爭,仍然能保持一

領先的優勢。但一般低下階層,如廉價勞工’在中

就有十

一 一億之多,一些評論就認為這對低下階層是

我為甚麼認為短期同長期都對香港有好處呢

先講短期:投資增加,貿易市場化,出入口都增加

香港作為一個中轉、中介、窗口、橋樑、樞紐,會

到很多商機。從很多現象’如半山區的租金上昇

快,就證明了這一點(半山區為一些跨國企業僱

的居住區)。另外一個指標就是外國公司以香港作

地區總部的數目。香港同新加坡一直是

r叮喧

頭 」

’ 98-99年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的情形一直不

新加坡。但到2000年,據經濟界最新報道,跨國

業重新將香港作為地區總部首選。其中一個重要原

就是那些大公司預期中國即將加入世貿,想要打開

國市場,於是在香港建立辦事處。長期的好處在於

爭,有競爭好過無競爭,如果說中國與世界接軌,

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功。如果中國的改革開放

敗’香港當然不會受到競爭的威脅,但香港會受到

個災難性的威脅,即中國的難民潮。如果改革開放

敗,將會是整個世界,整個東亞,包括香港在內的

難。龐大的難民隊伍會使香港,台灣,甚至美國

怕。香港的繁榮穩定只能建基於中國改革開放的

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成功。如果中國搞成東歐或

蘇聯的樣子,那麼香港則無繁榮安定可言,不止是

港上流社會的人糟糕,低下階層的人也會糟糕無比

香港人是有兩條心的,一方面不希望中國亂,另一

面也不希望它太成功。希望它既不失敗又不成功自

是不可能的,那麼成功總好於失敗,因為失敗會造

全世界的災難

我們往往看經濟關係是一種「贏和游戲」—

他得即我失。經濟學的基本道理就不是這樣’經濟

係往往是一個「雙贏的游戲」,即你贏也是我贏,

的成功也是我的好處。舉個很好的例子’講分工有

種,一種是垂直分工’如香港的技術高,投資利用

地廉價勞工做出口。經濟學更多的分工是水平分工

即大家的技術旗鼓相當,共同合作。大家想一下全

界最密集的貿易發生在甚麼國家’甚麼樣的經濟體

之中呢?答案與想當然的結果是相反的。全世界最

集的貿易不是發達國家投杳;於發展中國家,而是發

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投資(佔世界總投資的3/4)

世界上大部份的貿易關係也在發達國家之間。發達

濟間的合作,貿易’投資的商機越多而並不是越少

只是分工建立在水平分工的基礎上

我相信長期來講香港很多方面會受到競爭和

戰的’這對香港不是壞事:有競爭才有進步,可促

使

香港「更上一層樓」。香港先天後天都有些優勢,

P:136

(5125)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3 .

爭中雖不至於各個方面都領先,但我對香港的中介

位不是太憂慮。一個簡單原因就是絕大部份大企業

經進入中國,九

一 一年到現在中國都是吸引外資的第

一 一

大國.•因為中國一旦入世貿,其中進入中國市場的

要是西方的中小企業,它們沒有能力在中國獨立運

或成立一個獨立的總部,它們就需要在香港尋找一

合作伙伴,香港面對的商機是很多的。另外一個原

在於香港是中國貿易投資最大的樞紐,這是一個很

的優勢。比如我們購物喜歡去大的商場,就因為大

場商品品種多,容易買到適合的商品。做生意的人

同樣’喜歡去大的商業中心,因為在哪裡容易找到

適的伙伴。如倫敦十八世紀開始成為世界最大的金

中心,雖然現在英國的經濟連

1 一流經濟都未必數

上,但倫敦依然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一個大的

心競爭力是很強的,大的中心會吸引更多人做生意

更多的人做生意使得它越大’這種競爭優勢是其它

市很難取代的

再講一下低下階層的問題。如果香港不面對

爭的話’內地將來十年後,

一 一十年後都不威脅到香

的話,對香港低下階層其實是災難。確實來講,中

入不入世貿對香港成衣業是有一定影響的。成衣出

是面對世界性配額的’這種配額保障了高成本出口

得利益。原因是低成本出口者的出口量受到限制,

成本的產品就能得到市場。但這種配額制將於2005

年廢除,這對香港紡織業是一個打擊。中國就算不

世貿,配額制也會廢除’香港的紡織業都得不到原

的保障。中國是否加入世貿的分別在於中國入世貿

後不再受配額限制,香港的企業就可以搬入大陸,

港作為轉口,會增加一些就業機會如倉庫管理,文

等等

那麼前景是不是很樂觀呢?當然不是。現在

大的憂慮在於香港學生的質素。對香港最大的威脅

於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能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人才,

不在於中國是否加入世貿。如果我們的教育制度好

可以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人才的話,與中國的競爭就

足懼,香港在很多領域照樣會領先的

李卓仁:香港最大的挑戰就

找回經濟的火車

我不知大家

世貿的印象是怎

的,我有時聽到

國政要談到世貿

不免會提起西

圖。西雅圖的抗

行動使得世界銀

同國際基金開始講起世界的貧窮問題。政要們開始

認一個問題,即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是令個人得益,

是令貧富差距更加嚴重。雖然現在尚未謀求改善,

世界銀行已發表報告,認識到貧窮問題是一個需要

式面對的大問題

香港長期以來實行自由貿易,很少說保護自

工人。看一看香港的經濟歷史,製造業轉型,一百

的製造業工人數目減少到現在的

一 一十幾萬,其中不

工人到現在仍承受著痛苦。世貿的影響在於每個地

的政府在遵從規則之後就沒有了任何保護自己工人

工業或某個行業的規範。假如我們規定我們買的所

的商品都要是香港生產的,那就絕對行不通’因為

貿規定任何政府購買物料的政策一定要一視同仁,

能帶有地方保護主義色彩

大家想像如果中國加入了世貿,我們可以看

對香港乃至世界影響最大的地方在於推動全球經濟

體化的進程。中國市場本身是個十

一 一億的市場,開

之後流入的外資會大大增加’這對中國可以說有福

禍。福在於增加投資可以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禍在

對國企和農業工人有威脅。如果外國的農場產品大

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農產品又得不到任何保護,

國的農民就無法生活了。所以在談判中,中國仍然

留某些程度的保護,否則民生的問題會搞得中國社

更加混亂。我相信就算談判完成之後’世貿對中國

人的衝擊都很厲害,因為其中會製造很多失業。問

在於這些失業能否用外資帶來的就業機會彌補

對香港來講會加速整個經濟的轉型。香港作

一個中介角色,最重要的是轉口貿易:對香港的挑

在於中介的角色會不會受到衝擊,尤其在轉口貿易

面。其實無論中國是否加入世貿,這個衝擊都在

近。一方面跨國企業在選擇總部地點時,選擇上海

可能性會大過香港,因為從香港進入大陸市場同從

京或上海進入大陸市場相比,北京或上海更接近大

的權力中心,香港這方面的角色有可能淡化。另一

面中國發展自己的貨櫃碼頭,香港的貨櫃碼頭會不

受到衝擊,都是我們要面對的挑戰

中國入世與香港長期來看有沒有好處,要看

港能不能找回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以配合大陸的發

而自己不被淘汰。回顧香港的經濟發展,八十年代

造業’九十年代轉口貿易和房地產,都不能再成為

車頭。回歸之後,特首整日說要香港成為甚麼甚麼

心,但是真正的中心是甚麼?我想香港最大的挑戰

是找回經濟的火車頭。現在香港在金融方面尚有

勢,我相信這個優勢可以維持,因為架構健全。但

P:137

(左起)利德蓉博士、陳豪賢同學及李國章校長

(5126)

新亞生活28 : 7 ( 2001年3 月

本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年級陳豪賢同學最近獲頒「利

瑶璧千禧獎學金」,此項獎學金由利黃瑶璧博士遺贈予中

的捐款所設立,得獎同學將獲資助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

這項獎學金今年為第一年頒授,得獎者除可獲資助學費外

更可獲助生活費及機票

陳同學求學並不是一帆風順,童年時他立志當醫生,

順利進入中大醫學院修讀’但第一年竟然遇到人生最大的

敗,他無論如何勤奮,也無法應付醫科課程,最後接受不

合讀醫科,轉而到新聞傳播學院修讀。在轉系之初,他信

低落,幸得同學的鼓勵,重拾自信,充份發揮潛能。陳同

熱心服務社會,中學時已開始在聖雅各福群會當義工。陳

學認為這次獲得獎學金的主要原因是他平時多思考,多

習,使他具備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才可通過這次的考驗

陳同學表示他將會於本年六月前往英國’住宿於由捐

人代表安排的當地家庭,同時先修讀幾個月英文,才於本

十月正式入讀牛津大學。他計劃在牛津深造兩年’考取

治、經濟和哲學學位,然後再隐碩士課程。當學有所成的

候,陳同學希望回到中國,開發大眾傳媒市場

融業的從業人數很低’香港甚麼可以令到更多人

業,經濟繼續發展’這是大家需要考慮的地方。最

講「數碼港」,但是香港要發展「數碼港」,又面

人才不夠的問題。縱覽世界軟件開發業的發展形式

印度、澳洲都好過香港。香港搞「數碼港」,到底

一個地產項目,還是真正吸引公司來香港進行軟件

發,依然是個問題。如果不能妥善的解決人才問題

就無所謂發展軟件業,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空殼。出

貿易方面’上海同香港會形成競爭並有取代香港的

勢,那麼香港在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方面的前景又

多少呢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中最受害的是香港的低

術、低學歷工人。香港的低技術、低學歷工人有一

一 一十萬之多’政府預計到2005年會增加十五萬這

的工人。假如讓一個中三學歷、四十多歲的工人在

個星期的培訓中得到技術提昇,那是不可能的。香

首屆「利黃瑶璧千禧獎學金」得

本院陳豪賢同學六月前往牛津大學深

僱主完全不在培訓處投資,當他們感到工人不能勝

時則採取「炒駄魚」。為甚麼僱主不在培訓處投資

或者政府不幫僱主培訓工人?據統計’香港只有9%

的僱主有培訓工人,而且得到培訓的工人多為大學

大學以上學歷人員,所以無機會的人更加無機會,

下階層面對競爭要提昇技術的話,需要政府作多點

助。最近針對飲食業工人搞一個四億圓的多元化

訓,但是要用工餘時間培訓。現在的情況下

一個

人每日的工作時間已有十

一 一小時,一周工作六天’

天。剥奪他們娛樂、休息的機會,是不是太過沉重

政府為甚麼不給這些工人假期進行培訓,或者津貼

僱主放些工人出來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

題,否則香港工人的技術不可能得到提昇。我們最

心的問題是中等技術的工人在資訊科技發展的衝擊

地位不斷下移,搶低技術工人的工作,使得低技術

人的狀況更加悽慘

香港將來的工作會兩元化

’ 一個是低技術的

食業、零售業、服務業、旅遊業等勞工密集型的

作;另一些高技術的如金融’資訊科技,貿易等等

低技術工人被淘汰’香港又無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無最低工資,無退休保障,無失業保障。中國入

貿,經濟全球一體化’對於低下階層是一個最大的

戰。但香港無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去保障他們的

活,又無好的培訓制度幫他們提昇技術,使得貧富

殊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我希望大家想想

’ 一個社會本身’不是個個

都是成功者,希望大家成功時不要忘記那些被淘汰

人。中國加入世貿會加速就業的不穩定,怎樣可以

社會制度完善化,使所有人享受到繁榮成果?希望

家再思考

P:138

(5127)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 院

環境委員會

「環保週」活動一覽

2001年3月23日至30 日

項 目 曰 期 內 容 時 間 地 點

書院雙周會專題講座 3月23日

(星期五)

•主題:「經濟與環保」

主講:北京清華大學科學與

工程系錢易教授

地球之友總幹事

吳方笑薇女士

上午11:30至

下午1:00

邵逸夫堂

專題講座 3月23曰

(星期五)

主題:「中國水污染防治策略」

主講:北京清華大學科學與

工程系錢易教授

下午3:30至

下午5:30

誠明館

新亞會議廳

環保展覽 3月23日至

30曰

主題:「環保生活省資源、

美好環境新紀元」

上午8:00至

晚上11:00

新亞樂群館

衣物回收 3月23日至

29曰

將有用衣物轉交救世軍收集,

並循環再用。

3月23曰上午

9:00 至 29 B

下午3:00

學思樓、知行樓

及志文樓將設收

集箱

電影欣賞 3月2 7日

(星期二)

電影• Voices from the Rainforest

/Amazonia

晚上8:00 新亞人文館213室

普通話桌 3月28日

( 翩 三 )

主題:「香港海洋環境保護的

問題及挑戰」

主講:生物系伍澤賡教授

下午12:30

至 2:00

新亞雲起軒貴賓廳

辯論比賽 3月30日

(星期五)

參賽隊伍:新亞演講及辯論學會

代表及其他隊伍

中午12:00至

下午2:00

大學文化廣場

(如遇天雨,改為

人文餘115室)

文化聚餐 3月30曰

(星期五)

主題:「香港環境問題面面觀」

主講:長春社主席吳庭亮博士

晚上6:30

至 9:00

新亞雲起軒

攝影比賽 作品展出曰期

3月26-30日

頒獎日期

3月30日

主題:「香港環境美與醜」

截止參加日期:3月9曰(星期一)

作品展出地點:

新亞樂群館

廢物回收 此項活動長期進行 學思樓、知行樓

及志文樓

如有查询,請與新亞輔導處廖小姐聯絡(電話:2609- 7612 )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 -7 .

P:139

(5128)

新亞書院第九屆院長盃系際球類比賽(2000-2001 )成績

(冠軍:7分亞軍:5分季軍:3分出席:1分棄權:0分)

CSC

CHM

社會工作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

社會學

英文

統計+危機管理學

ECO 22

CEG

SWK

SEG

SOC

ENG

STA+RMS 11

中文

電子工程

生物

歷史 ~

工商管理+財務學

訊息工程

CHI

E ra ffi

BBA+QFN

PAC+HMG

lEG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56 .第九屆新亞書院院長

工商管理系和財務學系聯

贏得團體總冠

第九屆新亞院長香壽委會主席陳達

一年一度的新亞書院體育盛事「院長盃」今年已踏入第九屆。賽事

一月十日起至

一月

一 一日,以學系為單位進行六項球類比賽,包括羽毛球

排球、足球、藍球、兵兵球及網球。除單項設冠亞軍獎項外’亦設團體

成績冠亞季軍獎項。今屆賽事參賽學系共

一 一十一個之多,各學系參加項

總數共80項,參賽人次逾700人。比賽氣氛熱烈,到場打氣的同學十分

入,掌聲及歡呼聲不絕。最後,由工商管理系和財務學系聯隊取得團體

冠軍,亞軍及季軍分別由經濟系及統計系和危機管理學系聯隊奪得。詳

比賽成績見附表

本人能擔任籌委會主席,深感榮幸。賽事得以順利進行,全賴各委

之努力及合作

在近一個月的比賽日裡,各委員全力以赴,希望把

r院長盃」辦到

好。見到參與的同學認真及積極地參與和啦啦隊的打氣,是對籌委會的

大鼓勵。就個人來說’通過籌辦這個賽事,我也吸取了不少寶貴經驗,

將來從事體育工作的我有莫大的幫助。最後,本人謹代表籌委會及各參

者多謝書院對這個活動的鼎力支持。同時,多謝梁秉中院長及各嘉賓在

忙中抽空出席頒獎及閉幕禮。新亞書院體育部導師在比賽期間也給我們

少協助和指導,謹此致謝。在此,祝願來年

r第十屆新亞書院院長盃」

上一層樓,一切順利

I球

P:140

教職員足球會人數眾多,經常分組參加比赛

(5129)

第九屆院長i冠軍:工商管理系和財務學系聯隊 祝賀工商管理系和財務學系聯隊獲第九屆院長盃冠軍橫額

第九屆院長S亞軍:經濟系

157.新亞生活28 : 1 0 ( 2001年6 月

第九屆院長盃季軍:統計系和危機管理學系聯隊

正教授(本院成員)表示,今

教職員足球會共派出兩支隊伍

賽(教職員行政隊及教職員足

會),經過連場賽事,最後由

理學系楊鶴強教授任隊長之「

職員行政隊」順利進入決賽週

爭奪冠軍寶座。值得一提的是

屆乃教職員隊三年來首次能進

決賽,雖然最後以一球之差

敗,但兩支教職員隊的整體表

卻令人十分滿意,畢竟參與足

運動,發揮體育精神才是教職

第三屆中大超級足球聯賽圓滿結

第三屆中大超級足球聯賽共三十六隊參加,為歷屆之冠

參賽隊伍須經過三個月的競逐

才可登上「王座」。今年決賽

於三月二日舉行,兩支勁旅為

屆冠軍體育運動科學學系與中

教職員行政隊。比賽當日兩隊

有攻守,實力旗鼓相當,比賽

程精彩萬分。最後,由體育運

科學學系以2比1險勝,蟬聯

軍。季軍則由統計學系奪得

賽後行政隊領隊化學系黃

今屆賽事整體水準提高了,賽事更為緊張精采。決賽當

觀看的球迷較以往兩屆人數增多了,氣氛熱烈。

P:141

(5130)

10 - 新亞生活28 : 7 (2001年3 月那一種風

——記散文家翻譯家林文月教授

歷史系研究

王若

真是很奇妙的,對我來說。也不過是

一 f

緣,卻在日後每每想到林文月教授,就在心裏尊稱

為先生,那種敬愛端莊之心油然而生

那本是生命中平常的兩天,實際上看到林文

教授也不過是一個上午兩個下午。那兩天,香港中

大學為「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舉行頒獎禮

林教授是評判之一,我和其他同學是去幫忙的。文

獎分小說組、散文組和翻譯組,評判都是名家,小

組是白先勇、王蒙和齊邦媛,散文組是柯靈、林文

和余秋雨’翻譯組則是余光中、楊憲益和高克毅(

名喬志高)。除柯靈已逝、楊憲益年高和余秋雨

事’其他人匯集香港中文大學。因之也引得很多人

來中大一睹這些文壇譯苑巨匠的風采

腹有詩書氣自

初次見林文月教授真人’是那樣一種驚駒的

覺。那真是非常美的一個女人,即使是在一大堆名

中,也沒有誰能奪去或蓋住她身上的那一種輝光,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那種’明亮而柔和。它也不

了別人的風頭,只是自己靜靜地散發著

因是頒獎禮,大家都穿得正式而熱鬧。在一

群西裝革履的男士和色彩繽紛的女士中,林文月教

的妝扮非常素淨,穿一件深藏青的無領淺

V口西式

裝’下身是同色長褲,淺口半高跟黑皮鞋。上裝扣

一絲不苟,裏面的白襯衫領子翻出來,襯著白珍珠

墜的耳環’略吹燙過的烏黑短髮根在耳後,長圓端

的臉上淺淡地化了妝’明淨飽滿的額,大而有神

眼’與身邊的人淺笑低語走進會場。林教授身形纖

但絕不痩弱,連背影亦是那樣的挺拔,甚至有一絲

快,一點也看不出是六十七歲的人

身邊的女同學們禁不住悄聲讚嘆,有說看上

真是年輕的,有說風度翩翩的,有說保養得宜的,

青的女學生們直是仰慕了。我想,如果女子老去亦

這般神采風致’老也不是甚麼可怕的事,雖然遺憾

一定的。那一種端莊秀麗和從容含蓄得經過甚麼樣

陶養呢

我因受人之托試約林教授作個簡短訪問,事

做過一些功課,知道林教授的大致背景:她是台灣

彰化人’民國22年(1933年)出生於上海,畢業

台大中文系研究所碩士班,研究六朝文學。民國58

年(1969年)到日本京都大學進修比較文學。在台

中文系從學生到教授度過四十年,曾出任是美國史

福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及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

授。林教授著作有學術論述《澄輝集》、散文《擬古

等約

1 一十種,並漢譯日本文學古典名著《源氏物語

等四種’她花了五年時間翻譯的《源氏物語》,是

前台灣認識日本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因文獲獎自

在話下,主要有中興文藝獎

i早、時報文學獎散文推

獎、國家文藝獎等等

說來慚愧’我只零星讀過些林教授的散文,

在感動處總有這樣那樣的嘆息: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端賴於那一顆慧心。那些文字中,總是平易裏見

趣,樸實處透至情,好比吃橄欖,愈嚼愈有味道。

間煙火中自有矜持風骨,連飮食烹飪這類日常生活

再普通不過的事物,在她的眼中、手中、心中都是

味盘然的探索和回味

不喜歡寫專欄的散文

由於頒獎日程安排相當緊湊,抱著姑且一試

心情,我跟林教授約訪,沒想到她答應了,雖然只

有半個小時,卻是相當難得而愉快的經歷。甚麼是

沐春風呢?聽林教授談話就是了。她的聲音醇和,

像有香氣繚繞,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的

話題從最熱門的

一 一千年諾貝爾文學獎而起。

許這個話題已說得太多,而且大都是溢美之辭,林

授猶豫

一下’「可不可以談別的事情,我可能談

不是那麼好。」聽得出她有自己的想法,反而激起

的好奇,便央她說說,林教授便道’「我覺得中國

可以得諾貝爾獎是個很好的事情’只是我個人不迷

諾貝爾獎代表最好的。」她續嘆道,「有很多事情

獎反而是個壓力,有人得獎後甚至自殺了,原因可

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也太看重別人對他們的

求。

那林教授自己呢,也是知名的散文家了,現 」

又專事寫作。「我不認為我是個職業的作家,所以

比較輕鬆,沒有甚麼壓力。我也從來不答應專欄的

作,那樣子就給我一個壓力,壓力當然是創作的

因’可對我來講不能在那種壓力下來寫。專欄要一

星期或每天去想寫甚麼,我曾經受邀過,不過沒

去,因為這樣的話’我本身的生活就會給打亂掉。

了要應付定期的,若干的要求,我可能就要匆匆地

一篇,這不行。

P:142

(5131)

(左起)張學明教授、林文月教授與筆者在「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頒獎禮

新亞生活28:6 (2001年2月 ) - 11

平常寫散文時,她一坐在桌前就能振筆疾書

但她並不相信突如其來的靈感。她說,「真正的

感,應來自平時的用功和留心。用功是不斷地大量

讀’豐厚自己的學養;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多看、

聽、多想’下筆時文思才會源源而來。」對林教授

說,那是心手相印的快樂,每寫散文,必要用六百

格子稿紙,以手握筆,字都落在紙上,踏實而快意

「不是不會用電腦,寫別的行,論文哪,翻譯啊,

在電腦上做,可寫散文,一定得寫在紙上。

不服輪的翻譯

林教授除屢獲文學獎以外,亦得到很多翻譯

就獎,所譯日本古典名著如《源氏物語》、《枕

子》、《和泉式部日記》及《伊勢物語》,皆為千

百煉的名譯

g心瀝血之後的感受是

r寂寞!

那使她走上翻譯之路的淵源可就說來話長。

教授媽娓道來:「因為我的母語是日文,當時是在

海的租界,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接受的教育都

日文的教育。後來我才回到台灣,才開始學國語,

國話,我天生的是雙語,那我翻譯的都是日本古典

文學作品,那就是我小學五年級的程度。

然後是不服輸,認真恆毅的個性使然,「小

五年級的程度,我為甚麼可以作這個工作,很多人

認為很困難的,就是這樣,畢竟我有一些基礎吧,

後就是這樣一作就作了五年半,很多人覺得譯得那

好不可思議,那我自己被問多了,也很懷疑,所以

就再翻譯另外一本,給別人看,也給我自己看,就

麼就翻譯了四本。

還有就是使命感,翻譯古典的東西當然難,

是文化的、文學的東西,不可以沒有源頭,「我們

國的文學有一個文學系統、承傳,其實日本也有,

我覺得,不管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比較少人做的我

來做,我覺得我要做的事情是我高興做的’而且也

一種使命感,日本人都這麼瞭解中國人的東西,可

們中國人對日本,特別是古老的東西不是太瞭解,

應該做點事。

做完訪問,不知為甚麼,腦子裏盡是毛姆那

話,「好的散文應該像文明人的談吐。」又不禁遙

年輕時代的林教授不知是怎樣一種傳奇,在與她同

時代的作家憶往文字中,中文系的林文月,是當時

大男生心目中的偶像丄局雅秀麗有才氣,文筆好又

畫畫。這些美麗的傳說,在她已經出版的七本散文

子裡,卻一點也看不到

我想想那樣美的林文月教授’竟起了羞怯

心。那樣一種風華,令人想把很多美好的辭藻都用

她身上,可又覺得不妥,或者那就是「素以為狗兮

的境界吧

(本文原載於《開放雜認97》2001年2月號)

建築學系主辦「空間日記」展

由建築學系主辦之

r空間日記」展覽於三

八日至

1 一十七日期間假本院

r許氏文化館」

歡迎參觀

又本院現接受團體或個人申請,在2001-2002

學年期間於「許氏文化館」舉行展覽,有意者

於三月

一 一十四曰前提交申請。申請表格及有關

料可逕向輔導處陳小姐(內線760

1 )索取及查詢

中大捐血

I年一度之「中大捐血週」將於三月

1

曰至四月

一 一曰期間舉行。紅十字會流動捐血隊

於三月

一 一十八曰(星期三)上午十時至下午四

三十分於林耀明夫人堂接受教職員及同學捐血

如有查詢,請與廖小姐聯絡(電話..2609

-

7612

) 0

P:143

(5132)

本院大事記

(二零零一年二月)

J 2 日本院第 423 次雙周會假邵逸夫堂舉行, 由

李卓人議員及宋恩榮教授主講《中國入世與香港

2 月 1 9 日 至 2 4 日 院務主任文直良博士休假。 期

間,由輔導處游吳慧蓮女士署理其職務。

2 月 2 3 日 本院第 424 次雙周會假邵逸夫堂舉行 。

是次雙周會舉行「新亞學生會諮詢大會」。

2 月 2 7 日 至 3 月 2 日 院長梁秉中教授赴美國三藩 市

出席世界骨科研究組織執行委員會會議,繼而赴

曰本東京與東京大學骨質鬆疏小組舉行工作會

議。期間,由輔導長何培斌教授署理院長職務。

模範教師/學術榮譽

本院下列同仁,榮獲中大其所屬的學院頒授本

學年模範教師獎Z

(工程學院)

* 訊息工程學系張明遠教 授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李浩文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呂自成教授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嚴厚民教授

(社會科學院)

* 新聞與傳播學院梁偉賢教 授

又本院輔導處霍偉基先生獲香港城市大學頒授

公共政策及管理學碩士學位。 ,

本院同仁,謹致賀忧广

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本院成員、系統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副教授嚴厚民

博士於 2000 年 1 1 月 5 至 8 日,在美國出席 T h e

INFORMS Fall 2000 Meeting,並提交論文及海報。

※本院成員、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徐孔達博士於2000年

11 月 13至 16 曰,在Rio Grande 出席The 13th Annual

Lasers and Electro Optics Society Meeting,並提交

論文。

※本院成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呂自成博

士於2000年11月14至17日,在日本出席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並提

交論文。

※本院成員、社區及家庭醫學系副教授李大拔生 於

2000年1 1 月 1 5 至 1 8 日,在澳洲出席 T h e 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並提

交海報。

※本院成員、人類學系副教授 D r . Joseph Bosco於

20()()年11月15至丨9日,在美國出席The 9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藝術學系副教授陳育強先生於2000 年

11月2丨至23日,在韓國出席The Exhibition ’Double

Space - Exchange between Korea and Hong Kong' ’ 並

提交作品。

※本院成員、藥劑學院助理教授何淑珊女士於2000年

12月 3至7 曰,在美國出席The 35th Annual Midyear

Clinic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並提交海幸15。

※本院成員、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學系副教授黃捷博

士於2000年12月12至15日,在澳洲出席The 39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藝術學系助理教授唐錦騰先生於2000年

12月12至16日’在中國出席Th 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ies on Chinese

Calligraphy,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化學系講座教授麥松威博士於2000 年

12 月 14至 19 日’在美國出席Th e 2000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gress of Pacific Basic Societies ’ 並提交

5TO S^ o

※本院成員、化學系講座教授黃乃正博士於2000 年

12 月 14 至 19 日’在美國出席 The 2000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gress of Pacific Basic Societies,並主持

※本院成員、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周漢光博士 於

2001年1月4至8日,在武漢出席Th e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achers'

Training in the New Century,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物理學系副教授林海青博士於2001年1

月15至19日,在美國出席Th 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heories. Discove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uperconductors and Related

Materials,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蔡舒e博士於2001年

1 月 21 至 25 日,在泰國出席 The 9th International

Greening of Industry Network Conference,並提交論

文 。 。

※本院成員、物理學系教授余建華博士於2()(H年3月

12 至 16 日,在美國出席 The 2001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並提交論文 °

※本院成員、解剖學系副教授陳良博士於2001年3月

24 至 28 日,在美國出席 The 9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ic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 並

提交論文。

10 新亞生活28 : 1 2 (2001年6 月

P:144

(5133)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6 月 13

校友會消

秋季旅

會秋季

行已於

一 一月十

日舉行

由劉傑

校友任

隊,帶

1眾校

及家屬

好到舂

角、赤

遊。劉

友對兩

地方都

常熟悉

每一條

路他都心中有數。當日天氣晴朗,除飽覽優美景

外,劉校友更為同行講解每處地方的掌故

m

•茨

i冓

謹訂於三月

一 一士百(星期四)假新亞書院雲

軒舉行第

一 一次學長計劃講座’題目為「香港的人

市場」,歡迎參與「學長計劃」的同學踴躍參加

三、辛巳年新春聯歡晩

李金鐘校友領唱校

歌 (左起)游吳•蓮女士、梁秉中院

李金鐘校友及像

Z倩儀小

P:145

(5134)

1 4- 新亞生活28 : 7 (2001年3月 )新春隨感四

則 S

(

_ )陳立夫談中

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1899-200

1 )答上

善道中學女學生顧娟云:「中醫學是一個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寶庫,有許多疑難雜症,需要靠中醫來

破它們。……我對中醫也很感興趣,對其中的養

之道更是身體力

行 但現在也有一個不良的

象,那就是中西醫壁墨分明。中醫學者固然要了解

醫药材的特性’要精通望聞問切,但也不要盲目地

X光,排斥手術刀。中醫要像大肚的彌陀佛,不

小家子氣,像水泊梁山上那個白衣秀士王倫!要中

西

合璧才好嘛!中醫……包容著西醫的一些手段。

國時代的神醫華伦,該是最正宗的中醫了吧。當時

個病人腹部疼痛十餘天’鬢毛全部脫落了。華伦對

說:『你的脾臟有一半壞死,要剖腹切除。』於是

他喝了麻醉湯,做了外科手術,使這位病人過100

就疫癒了。……《三國演義》中華佗為關雲長刮

療毒’也是外科手術,動了手術刀的嘛。……關

刮骨療毒是在建安

一 一十四年’而華伦早在建安十三

就已被曹操害了。神醫再神,也不可能在死後這麼

年再來作這個手術的。……羅貫中故意大肆渲染

讓神醫來給神將治病,也算是門當戶對吧!」(沈

民《一個女醫生的人生傳奇》,上海:同濟大學出

社,199

4 ’頁109-110)難得礦冶系出身的陳立夫

五十多年前就懷抱卓識,晚年更為上海神醫顧娟的

記親題書名呢!我患油脂性皮炎册載,西醫束手,

開無效的類固醇药方。去年內子說服我看深圳兩位

醫,用中薛浸頭兼口服’兩月近似根治了。切勿輕

(

二 )梁啟超家書中的博、專互補

1919年梁任公致長女函作自我檢討云:「吾

來常患失眠,每間(隔)日輒終夜不能合眼,晨起

便

須應酬遊覽,覺疲憊極矣。殆因求學太銳,思慮太

所致。欲自節,但苦不能。」銳深兩字可指博學或

研。1927年他寫信給兒女說:

r我每歷若干時候,

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過新生命,如朝旭昇天

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

的。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

想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任公自責博而

專,援引宋儒所倡「優游涵泳,使自得之」時不慎

誤涵泳為涵飮’又將「經驗」錯寫成「經誌(即

字)」。他要子女做學問時循環交互運用「猛火熬

與「慢火烛」兩種工作。長子思成已經熬過三年,

四年宜取慢烛工夫’畢業後可遊學歐洲一年。梁啟

不但為他安排婚姻和職業(東北大學教授),且勉

他用一兩年積累常識,尤其是人文學科中的文學(

思成這缺陷卻由賢妻林徽音填補)。建築學太專門

使生活單調,容易引致厭倦、苦惱甚至墮落。梁散

強調博學方能吸引多方面的益友,享受多種樂趣,

免與博覽的爹爹

r相對詞竭」。璧於中國缺乏女科

家,任公希望女兒梁思莊(1908-1986)在加拿大

基爾大學第

一 一年選定生物學,結果她畢業後進美國

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

(三)欣閱《香港筆薈》第十七

本地期刊推介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對高行健的

許,徐悲鴻之子徐伯陽主編的《香港筆薈》勝在摘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Espmark鴻文。我想..倘若66

88年成功頒授文學獎給老舍與沈從文’高行健就

難奪魁了。85年在哈佛大學看德國格拉斯《鐵(錫)

皮鼓》搬上銀幕,14年後我高興知他終獲諾獎,何

他在家園首先向愛犬報佳音!黃維樑略談沙田文學

提到中大哲學系李天命和我,其實十九歲於港大

表〈貓論〉後,我在港台發表不少散文。歐陽

S

百年來澳洲作家筆下華裔形象,最宜澳大利亞黃種

民閱讀。羅多弼教授洞察高行健《靈山》的反儒

向,我卻認為高氏「不受儒家倫理教化污染」太

激,宜改

r污染」為

r影響」。《一個人的聖經》

較深刻’李悅指出作者從毛的陰影走出來。最近我

粵北韶關大學偶聞某青年將毛氏「與人鬥,其樂

窮」改成「其樂無,窮」,也闡揚和諧取代鬥爭的

思。李悅又言高氏哲學無祖國、主義及上帝而僅有

活’然則他堪稱廣義新道家。難得季姜重讀《紫禁

的黃昏》時,探索譯者秦仲辭(高伯雨)和徐世昌

真面目。丁卯〈暹羅散記〉暗用老子「自知者明’

勝者強」,「自勝」近似儒家「克己」「守約」或

采「克服本身情欲」。可惜丁卯不慎寫為

r自強

勝」,意義轉為儒家式,

r自強」可指積極立德、

功、立言’錯有錯著呢!馬陽〈歲月長歌〉風格

特,「葡萄像紫色鶴蛋」這比喻有趣。不用我讚談

世仲、徐悲鴻兩文了

(四)錢鍾書、梁錦松(與英華

院)、何宇澄及梁展

狷介國寶錢鍾書面斥瑞典訪客馬悅然憑藉漢

追求名利,竟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良機。錢默存

學造詣遠勝高行健,代表作《圍城》曾謂婚姻恰似

S,外人拚命衝入而居民卻盡量逃出。原來法國文

蒙田(Montaigne)早已創此妙語,但是堡墨原作

〔轉下頁

P:146

(5135)

第一屆 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Brain

國際學術會議假本院會議廳舉行

由香港中文大學解剖學系及德國University of

Rostock解割學系聯合舉辦之第一屆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Brain

國際學術會議,將於三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假本院

會議廳舉行。是次盛會將廣邀世界各地知名學者專

家出席,並發表專題講座。中大解剖學系系主任姚

大偉〒教授及University of Rostock 之Professor Nerbort

Ulfig擔任大會主席,而陳活彝教授則任學術會議秘

書。新亞書院將贊助是次學術會議之部份經費。

本院2001年暑期語文活動

(-)普通話生活營

六月一日及六月二日舉行。有電影欣賞及 討

論、歌曲欣賞與歌詞分析及文化聚談。由富有經驗

的導師主持。供膳宿。參加同學要交按金一百元,

出席後得取回按金。

(二)英語生活營

七月二十日及二十一日舉行。住在學校宿舍,

由富有經驗的老師主持,節目包括遊戲、觀看影

帶、討論與辯論。參加同學要交按金一百元,出席

後得取回按金。

有興趣的同學請往本院輔導處報名。詳情可向

本院輔導處鄧圓圓小姐查詢,電話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覽

《中國古代碑帖拓本 》

I年3月 113曰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西翼展覽廳

中國古代碑帖拓本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摩

崖、碑碣、石闕、墓誌、塔銘、造像、畫像、題名

題記、名家翰墨等。碑帖拓本因其書法藝術及文獻

價值,長久以來,備受重視珍藏。

北京大學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向來致

力蒐集及保存中國歷代碑帖拓本,弘揚書法藝術之

欣賞及研究°是次展出共150項展品,精選自兩館

的豐富珍藏。碑帖的年代由戰國至清代,拓本的年

代則以明清至近代的善拓居多,而極為珍罕的宋拓

本亦為數不少。展品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可說是

中國碑帖書法文化的縮影。

為配合展覽,將於2001年4月26至28日舉行

《中國碑帖與書法國際研討會》,歡迎參加。

《文物館藏品選 》

日期:2001年3月16日至8月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東翼展覽廳

精選展品將以館藏拓片為主,輔以文房雅玩,

包括筆、筆洗、墨、墨硯、印章、印泥盒、水注、

水洗、案屏、臂擱、紙鎮等。

文物館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四十五分;

星期日,下午十二時半至五時半

新亞生活28 : 6 (2001年2月 ) - 1 5

籠。英國劇作家蕭伯納(BernardShaw)也曾得諾

爾獎,宣稱年輕人不左傾則無良心,老年仍左傾則

1。豈料候任香港財政司長梁錦松也像錢鍾書擅

改造古語云:

r年青時不激進是無心肝,年老時激

是無腦!」梁氏前妻譚淑芬是佐敦道國醫學院院長

寶韵的女兒。吾弟王壽因自幼患小兒麻捧,不能隐

西

醫而攻中醫學,遂進此院完成深造班學業。98年譚

鈴許文表示梁氏仍為其婿。我和梁氏母校英華書院

有一天緣份:在培正中學初一時’先父從事建築,

旺角弼街英華書院造化糞池,走後門逼我進入此校

插班生,唯恐中文中學畢業前途騎淡。我答應試讀

日,立即返培正,父親十分無奈。洗衣街鄰居楊寶

成為我的一天同學,後來他隐港大、娶粵語片紅星

雪,創辦培新書院,終成英華校長。當年向洋校長

荐梁錦松破格隐英華中六的副校長陳耀南,也曾教

中文大學哲學系李翰林博士和我的表弟理工大學土

工程系鄧小林博

士 (幼子鄧恆今讀中大醫科一年級

屬新亞)。梁氏生平的啟示正是

r將相本無種,男

當自強」!會考成績亦非重要。他於哈佛先後修讀

課程,不如候任政務司長曾蔭權以九科

A成績獲哈

碩士銜’遑論新亞教授中蘇芳淑與童元方兩位哈佛

士了

蒙民偉博士之姐夫何永坤高齡76,曾指導候 。

房屋局長梁展文的倫敦大學學士論文,研究英籍猶

哲人波普爾(Kal.

1 Poppe

r )政治思想,其子何宇澄

業於男拔萃書院,得美國Syracuse大學電機工程碩

銜後,成為波普爾專家,不幸於97年37歲在健身

意外勒_。梁展文主編的何宇澄文集也於2000年

世。何家和梁氏的共同摯友李鈞陶博士出身新亞化

系,在《信報》寫專欄,筆名魯致知,符契港大校

「明德格物」下半

P:147

(5136)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164.

i

本院同學文章

旅行小

余嘉齡(工商管理三)

行程的最後一天,我由大阪乘車到了京都,

的地是嵯峨野的化野念佛寺。這個行程決定很倉卒

幾乎是在決定的同時就出發了,所以只知道化野念

寺在嵯峨野,而嵯峨野就在京都。拿著看不太懂的

都市圖,我一邊問路一邊摸索,到達嵯峨野的候’

經四點半了。我跟附近的店家問了路,盤算一下

程,還是決定用計程車前去的好

我在山道口下了車,望著這條不太斜但卻看

見盡頭的坡道,我深呼吸

一 口氣’三步併做兩步

跑向前去

山道兩旁本來疏疏落落的開了十幾間小店,

過這個時候大都已經休息了。一道道緊閉的木門半

在茂密的楓樹底下,潔淨的木色頂著楓葉初夏的

綠,靜靜地散發著寧和的氣息,渾融得彷彿楓葉原

長在木門上似的。穿過楓樹和古屋的環抱,我踏著

亂的腳步,在前面的分叉路拐向左邊,那裏有一道

闊的石級

厚重的石磚舖成的石級往上伸延,因為陽光

伸展出來的楓樹枝葉全遮蓋了,看起來有點兒髒。

級盡頭就是入場購票的小亭,裡面坐著一個老公公

我在付錢的時候他還特地叮囑遊人不可拍照。是的

化野念佛寺是禁止攝影的,因為,這裡供奉的全是

折的小孩子們,也就是日本人說的水子。小孩子們

靈魂好奇而脆弱,照相機的閃光燈會打擾祂們的

一踏進寺內’就是一條兩旁種滿竹葉的小徑

翠竹隨風輕搖間透出令人心境平和的fc涼。我慢步

過小徑,離開了竹林’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眼

的’是一個又一個緊擠著、密密麻麻的石像

石像有大有小,大的高度及膝,小的有若

頭,圓滾滾的外形讓整個石園好像擠滿追逐玩樂的

孩子’心境也就不禁頓時沉重起來。穿過石園便到

亭,亭頂掛著個銅鐘’銅鐘正下方有一個由石塊堆

而成的小水池,水池底沉著十幾個硬幣,池邊也散

著幾個。這是對嬰靈尊敬吧!我也拿出一個硬幣來

拋到池中,合什默禱:祝願這些水子早日輪迴,脫

苦海

微風吹過,楓葉與竹葉摩沙有聲,似在低吟 。

催眠的兒歌

本院同學文章

子丨

郭紹南(藝術

星期日的早上,我帶著睡意回大學畫室。因

前一晚睡得不好,實在不太願意回去,若果不是後

要交畫,此時此刻我必在床上左轉右轉大半天,然

吃完午飯再睡個大半天。不過我現在人在火車站旁

校巴站’等著下一班校巴上新亞書院

我站在第一位置等校巴,後面有三四個人,

路的對面有一隻傻狗。我現在回想起來,傻狗大概

很睏,才不顧儀態的躺在路邊。牠一身白得近乎光

秀的皮(牠確實是沒有毛的),一對圓而小的眼睛

一對垂得貼服的耳朵,舌頭經常伸在嘴外,尾巴像

條司華力腸。牠四肢直伸,橫躺著身體,半閉著

睛,就在對面的行人道。最初我以為牠死了,因為

真的躺得很難看’腹部在上下抽搐,我感有點傷心

其實我已經不止一次見到這隻傻狗。第一次

見牠也是在火車站旁的校巴站,我一樣是在等校巴

傻狗突然在我的視線內出現,牠在馬路上登登登地

左邊跑到右邊,接著就由右邊到左邊的登登登地跑

過去,牠足足來回了幾次,我想牠是在散步。由於

散步的方式很可笑,樣子也很傻,所以我叫牠做

狗。以後的幾次會晤’牠都是徘徊於崇基書院的範

內,我想崇基是牠的家,也許牠很怕離開家門!只

整天價的在崇基書院散散步’解解悶

當然傻狗沒有那麼容易死去,牠伸一伸腰,

然一跳的就站了起來,表演似的由對面行人道登登

的跑到這行人道,張望一會兒又走回對面,換了個

陽光的好地方再睡,然後又以同樣的動作完完整整

重複一次,好像要我們確定牠的存在似的。校巴駛

車站,就在傻狗睡的身旁經過,傻狗的鼻軒聲似乎

車聲混成一體,牠睡得很甜

有一次,我在往體育館的大斜坡上看見傻狗

登登的由山上走下來。心想傻狗也許總有一天會走

新亞書院去登登登的散牠的步

(編者按:本刊歡迎校友、教職員及同學

稿,大凡有關課外活動、學生團體活動、花絮

專題討論稿件,尤為歡迎。來稿請寄衣刊編輯

0 )

P:148

(5137)

新亞生活28 : 7 (2001年3月 ) - 1 7

本年度中文寫作比賽冠軍作

品 陳世

心的腳

(編按:本年度的中文寫作比赛已於二月三

在人文館舉行’比*題目為《心的腳踪》及《龍蛇

雜》,評判為中文系黃耀堃教授及樊善標教授•參

的同學共五十八位,他們須即場作文一篇,以一千

百字為限。獲獎的同學經已選出:冠軍:陳世樂(

術四),獎金二千五百元;亞軍:楊佳稚(新

一),獎金一千八百元:季軍:馬凯華(分子生物

術一),獎金一千元。)

赤足而行,是件挺私密的事情。久沒有讓地

訴說它自身的感受,就如我忽略了雙足認識這個世

的權利。長期困在幽暗的密室中,沒有猶如眼睛重

光明的剌痛,在觸地的一刹那’腳底反而變得額外

錢聘®書餘阅讀室增加闹放時

兹應醫學院同學之特別要求,錢穆圖書館

樓之閱讀室將於

一 一月四日至四月八日期間,逢

期日由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三十分額外開放

大學保安組於上述時間,將不時派員前來

察,以確保同學之安全及閱讀室之秩序

斩亞徵聖電腦室延丧闹放時

因得到新亞微型電算機學會各同學的鼎力

持’本院電腦室的開放時間於本年

一 一月十五日

四月十一日期間延長至晚上十時四十五分,方

便

同學於晚上使用電腦設備

敏感。人為的塑膠地板,偽裝樹木與自然感通的

質,那份冰涼,穿過厚厚的表皮,上透小醒的筋腱

雙手也漸漸冷卻,全身彷彿與地板相連,以至下沉

這份踏實的感覺,至今仍偶爾浮現

那是我第一次看見雪,看到那被描給成只有

虛構小說內才會出現的浪漫元素。旅館對著的山巒

已舖上了厚厚的積雪。大清早離開旅館,在斜路往

走,恰似走在幼幼的細沙上,只是沒有那人群的

溫。那次的大風雪,聽說是三十年來最厲害的一次

也許,那兒的人漸漸離開了世代的家鄉’路上人們

下的足跡已稀少’風雪就狠狠的把僅有的人跡也掃

無存,掩蓋過去的一切,曾發生過的一切。我來到

個叫永業村的地方,在中國境內最北的漠河北極村

南一點。路旁只隱約見到一點木圍欄的頂部

就是這一點點,就引發了我追尋你的過去。

出生於南方的一個島喚上,但在你的印記中,有著

段大西北的經歷。你告訴我,前一陣子一直夢到自

與一群不認識卻又不陌生的人,坐在一間小木屋內

圍著火爐吃飯。那頓飯沒有甚麼特別的菜,只有

蔔,粗菜和一堆烤肉。三男

一 一女在你身旁與你圍成

圈,年紀跟你相若,屬中年。在那場景裡,你首次

到恆久的溫暖,彷如發自屋樑每一根在大西北成長

木柱’而不是那紅白紅白的碳頭。旁人溫暖的體味

阻嚼的聲音猶如米飯的甘甜直吞到你的肚子裡。你

嫲嫲跟你說過她的過去,那年她在偽滿州政府的管

下出生的事情。她一直也希望回去,因為她是屬於

西北的,她曾如此說

風雪越下越大,已再不是蒲公英尋找植根處

的飄移,而是結晶形狀的降傘一樣撤下來。擲到我

頭上、肩上,以至全身的各個部分。飄雪與我身體

觸,隨即融化,身體不斷在流汗。因為雪,我才感

到自身的溫暖;因為落到我的身上,它才可以回復

開地面之前的狀態,一種原本的狀態。永業村已沒

偽滿州國的殘像,也失去自身的一切,正如我也再

法在路上找到在我來之前的人留下的足跡。那兒並

有我的過去,然而’那餘下的木柱卻似曾相識。我

經分不清楚這份感覺是來自我自身的幻想’還是因

你曾經認真地告訴我那個如詩如畫的夢,還是因為

嫲嫲對故鄉的思念在你的體內流轉不息

把大西北的相片看過不少次,多翻一次,就

這土地少一點了解。那段路途,已漸漸模糊。你和

赤著足,掃視一疊疊與漠河相關的資料’想為那寂

無聞的永業村找回一點點歷史,為你嫲嫲重建兒時

事情,亦為自身證明自己曾在世上活過。你和我從

有如此的親密,赤足對坐’埋首於同一件事情裡,

一段情感中。玻璃桌面下’你的雙足緊貼地板,像

雪與我的身體相遇的真實。彷彿根本沒有存在過,

是我們仔細研究漠河歷史之後得出的結果。近百年

歷史變化甚大,莫說一條偏僻的小村落’就連國土

疆界和少數民族定居之所’也如天氣般變幻莫測。

不到叫做永業的村落,卻不代表它沒有存在過。那

山®下的幾個小村的某一個部分’也許就是你嫲嫲

活過的地方。當然,也許不是.

依舊的赤足工作’所說依舊’當說是那次之

的依舊。飄雪繼續落下’我的腳底也不斷與地板

觸,曾經知道那木柱的位置’也發現小腳指的存活

曾經發現’但也許不曾發現;曾經接觸,也不曾

觸。依舊的冰冷,又依舊的深刻

(評語:筆觸細腻,氣氛吸引。文中多次提

I赤足」,巧妙地與題目呼應。)

P:149

(5138)

serve the ai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an a three-year one

as students can have more time to join the activities they

like, thus helping them to grow up intelligently.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reason for a shift from a threeyear course to a four-year one i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s universities. Usually,

students just concentrate on their major subject and se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s compulsory courses made by

the universities. They do not put much importance on them

as they already have very tight studying schedule they do

not try their best to study these subjects. However, gener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in the way that it broadens students'

knowledge by introducing them a subject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students are studying. Therefore, if students are

given more time, they can spend some time on studying

general education subjects by heart. They will surely learn a

lot from those courses. Hence, a four-year degree course

should be implemented.

Because of the needs to adapt to the new styl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all-rounded

personalities and to study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by

heart,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should revert to a fouryear degree program.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Should

Revert to a Four-year Degree Program

Mr. Cheung Man-hong

If you ask me why Hong Kong is now losing its

competitive edge I can give reason of many, but out of these

the decline of English standard is obviously one of the

'internal' reasons that make us vulnerable to competition.

Employers complain the falling language standard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Recent news that employers applauded

the English standard of UST students did nothing to boost

our morale.

As in the case ofCU, the situation is also not optimistic.

I won't say students in CU can't read, write, listen or

communicate - that go far beyond the real situation. The

real fact is, despite that students have no (or fewer to be

precise) problems on daily-life conversations, they show a

blatant disregard for improvement of their language skills -

that's where the problem lies.

I am the one who won't hesitate to agree that English

language enhancement courses be made compulsory for all

CU student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t will do more good

than harm to them. It is a right recipe to our complacency,

reluctance and laziness to learn and to improve compulsory

is not synonymous with harmful - it depends on the extent.

If we make just one English language enhancement course

compulsory every semester, then students can have

continuous exposure to the languag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won't be deprived of the time to study their major or do

other things. Balancing is important in this regard.

These English language enhancement courses can help

to raise our English standard and wipe out the notorious

saying \"university graduates,language standard is falling\".

There no denying that this is a fact, an alarming fact. The

responsible lies not only on university - kindergarten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ll account. But that

doesn't mean university shouldn't bear any responsibility,

rather, university bear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to remedy the

situation, compulsory English language enhancement

courses are appropriate staring points to force students

upgrade their language skills and techniques.

Viewing things at a different angle. I can't see why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is no match for our major courses. If

our major courses can be made compulsory, why can't the

English courses? Who dare to say the importance of one

completely outstrips the other one in our career life? In fact.

English is still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o be used in

international meetings, conferences and busine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language justifies making language

courses compulsory.

Blaming me saying too much about English? You're

patriotic? Sorry for that, calm down. Why don't view things

at a different angle again? We can regard English as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that all variety to your majors. English can

be funny - movies, songs, dramas, newspaper reading,

,discussions... Pretty attractive, right? As our world

increasingly knowledge-based. We need people

who are more versatile. We need people who are not only

good at their specialized fields, but also people with excellent

language ability and charm to communicate with. All in all.

English courses provide variety,and variety adds

competitiveness.

One more thing - why CU students? Please don't feel

aggrieved at it. We don't need to consider the policy in other

universities what we need to realize is that we need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 students, and sharpen

their competitive edge. Perhaps it is better to hear “University

graduates’ (except CU graduates) language standard is

declining\" rather than the old one.

In conclusion, making English language enhancement

courses compulsory can add competitiveness to students,

add variety to their courses and help to keep up the language

standard of CU students. You may not visualize the effects

right now, but I'm sure time will tell the difference.

18 新亞生活28 : 7 (2001年3 月

P:150

(5139)

English Essay Writing Competition -

New Asia College Language Enhancement Programmes

The competition was held on Feb. 20, 2001’ and

the adjudicators were Ms. Ivy Ho & Ms. Neeraja Shann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Unit. 57 students of

the College took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They were asked

to write in about 800 words on any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1. English language enhancement courses should be

made compulsory for all CU students; 2.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should revert to a four-year degree program.

The winners are: Ms, Cheung Hoi-lam (1st’ Translation/

1): Mr. Cheung Man-hong (2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2) and Ms. Leung Ka-wai (3rd,

Accoimtancy/2).

English Language Enhancement

Courses Should Be Made Compulsory

for All CU Students

Ms. Cheung Hoi-lam

Whether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should revert to a

four-year degree program has become a controversial topic

recently. Supporters say that if students are given one extra

year, they can have more time to better adapt to the styl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ir first year of study, thus laying

down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ing three years of school.

However, opponents believe that a three-year degree course

can achieve the same result as a four-year one. Providing

one more year of school means nothing but a waste of money

and government resources. In my opinion, I think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should change back to a four-year degree

program. I will provid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reliable reasons

to support my argument.

If a four-year course instead of a three-year one is

implemented, students' first year of study should be seen as

a “foundation year\". As we all know, the method of teach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style of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

are much different form that in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teaching senior from students in secondary schools usually

spoon-feed the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tight teaching

schedule caused by the public examination syllabus.

Teachers always provide students with tidily printed notes

that contain the most detailed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 to

get high grades in the public examinations. Students only

have to study hard, or, to put it in a more accurate way,

memorize the key points by heart, and then most probably

they can get good results. However, in the universities, that

is a totally different story. The role of teachers is no longer

a baby-sitter, who always spoon-feeds you, but an inspirer

and cultivator, who cultivates in your mind the main theme

and arguments in the course of your study and then lets you

form your own opinions and insights. Professors in

universities surely do not provide students with detailed

notes. They ask students to read reference books themselves.

The number of recommended books in the book list seems

to be countless. Students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they

want to read most.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mentioned

above, it is crystal clear that freshmen will get frustrated

easily once they enter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first adapt to the new method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before they succeed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 Therefore, an extra year is needed for

undergraduates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With this adaptive year, a solid

foundation is laid down for the coming year of study. Hence,

a four-year course is far better than a three-year one and

should be carried out.

Besides indoctrinating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raining them to be talented people who will

later serve the community, another important aim of tertiary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ll rounded personalities,

such as leadership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But how can we achieve this? I firmly believe that

only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an

students attain these invaluable, and yet invisible, qualities.

For example, universities provide different types of exchange

programs for students. These are really golden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widen their horizons and get to know a culture

tha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a Chinese one. In addition,

becoming a committee member of an interest group or

society can improv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

skills as they have to work with other committee members

in organizing activities and running the group or society

efficiently. Therefor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part of university life in

developing students' all-rounded personalities. However, if

students have very tight studying schedule, how can they

spare some time in participating thes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No one will have the mood to join and all students will just

bury their heads in piles of books. Hence, for me, an extra

year should be added. A four-year degree course can better

新亞生活28 : 7 (2001年3 月 19

P:151

Mrs. Ellen S.Y.Tsui Lai

New Asia College Library

(5140)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5th March 2001

CONTENTS

'Medical Curriculum Reforms and Medical Ethics' by

Prof. Leung Ping-clnmg

Prof. Leung Ping-chung Awarded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Social Sciences honoris causa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Candidacy of the New Cabinet of NAC Student

Union

The Hon. Lee Cheuk-yan and Prof. Sung Yun-wing

Spoke on the Topic of ‘‘China's Entrance into WTO

&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Mr. Chan Ho-yin, a Student of the College and the 1 st

‘The Esther Yew Pick Lee Millennium Scholarship'

Awardee, to Further his Studies in Oxford University

this June

Activit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Week of the College

The Tournament for Various Heads' Cups

The 3rd Super League Football Matches of CUHK

10

12

13

14

15

15

15

16

17

“Interview with Prof. Lin Wen-yue, the Prose Writer

and Translator'' by Ms. Wang Riio-mei

Major Events/Exemplary Teaching Awards/Academic

Honour/Academic Publications

News from the New Asia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Spring’ by Prof. Wong-yuk

The 1st ‘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Bra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to be Held at the College

Summer Languages Activities of 2001

Exhibition of the Art Museum of CUHK

Selected Writings of the Students of the College

Awarded Articles of NA Chinese Essay Writing

Competition 2000

Awarded Articles of NA English Essay Writing

Competition 2000

MAJOR EVENTS

(February 2001)

Feb. 2, The 423rd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The Hon. Lee Cheuk-yan and Prof.

Sung Yun-wing spoke on the topic of '‘China's

Entrance into WTO &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Feb. 19 - 24, Dr. Peter J.L. Man, College Secretary, was on

leave. During the period, Mrs. Winnie W.L. Yau was

appointed Acting College Secretary.

Feb. 23, The 424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The topic was ‘The Consultation

Forum of the new Cabinet of NAC Student Union,,.

Feb. 27 - March 2,Prof. P. 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participated in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1. Attended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of Orthopaedic & Traumatology in

San Francisco of the United States; 2. Attended the

working meeting of the Osteoporois Research Group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Prof. Ho Puay-peng served as the Acting College Head.

《新亞生活》月刊

主編:張學 明 執行編輯:盧達 生

編輯部: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省院誠明館2室

電 話 : 2609-7634 傳真:2603-5418

發 行 i i : 本期發行二千 H 百 份

20- 新亞生活28:6 (2001年2 月

P:152

(5141)

新亞生活28: 8 (2001 年 4 月

本期要目

梁秉中院長在第九屆人大第四次會議中

發表的文章、評論及提出的建議

祝賀梁秉中院長獲港大頒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王兼揚校友午餐例會上談香港迪士尼樂園 盧達生

5「學長計劃」本年第二次座談會談香港人力資源

「環保週」活動多元師生齊參與

8藝術系主辦台灣藝術之旅展覽後記 阿三

建築系展覽《空間日記》

>吳敏倫及譚少激主講《大學生、性、性騷擾》 盧達生

1 2西貢潛西洲洪聖誕歷史文化之旅 吳嘉輝

1 4同學文章選刊

1 5惹枝角公園即景三首 李杜

15李尤猛作品展2001

>學思樓高桌晚宴談《生活•健康》

) 本院大事記 / 社會服務 / 學術著 作

17本院各學系第50屆(2001年)畢業班同學合照

m 第九屆全國

人 要參與的討論內容,集而成文’給同學參考

-

民代表大會第四次

議’三月上旬在北

展開。梁秉中院長

香港特區代表團參

了會議。同學們多

詢問會議情況,表

希望多了解大會討

第十個五年計劃—

以「發展」解決問題,以「法」

「德」治

十五經濟計劃’包含很多實際數字,從九五

內容。院長因此把

主 _人成就,引導出十五的經濟發展藍圖。我既不懂

/

1

梁秉中院長在第九屆人大第四次會議

發表的文章、評論及提出的建

濟學,就不必勉強作出分析,只嘗試尋找一些簡單

字,去追隨大家以肯定過去的成績

單看每年國庫盈餘的數字:七五平均每年增

160億,八五增加680億,九五達1,400多億。最

出的九五最後一年,達1,900多億。十多年內,十

多的增加’客觀地說明了經濟成果。十多年來’祖

以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無可置疑是成功的。雖然問

依然很多:貪污、腐敗、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到底

濟發展的成果,有效地保持了穩定,也提供了十五

劃的主導思想:以發展解決問題。繼續發展的實力

應該完全具備,要獲支持,非常容易

十五計劃,除經濟之外,便是社會發展。我

任教大學’服務於醫院,同時走遍祖國偏遠地區,

I

^ ^ ^ ^

二〇〇一年四月十五

一 一十八卷第八

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院出

版 非賣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版

P:153

(5142)

新亞生活28:5 (2001 年1月 ) -170 . 踐扶貧工作,對社會發展方面、民生方面,教育、

利、醫療方面,自然認識較多,亦有能力觀察

先說教育。國家教育投資大量放到高等教

上’因為強調培養人才。但教育必須從小孩、少年

始。可是九年義務教育,到處存在資源問題,很夕夕

表都提出了關注。雖然國家政策已經增加撥款,同

要求鄉鎮興教,可是貧窮地區的無助情況可以從代

的關注中看到

醫療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非資金不行,純救

不行。醫療保險已初部實施’在大城市如上海,可

已經搞得比香港完善。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單位

業負責一部分,居民自負另一部分的目標,並廣泛

行了病者自選醫生等措施。醫療改革目的在改變僱

和僱員雙方負擔,使百分之七十的居民獲得合理的

療保障。可是當就業仍是問題,到處資金不足之時

又怎能開展各類形式的醫療保險?雖說醫藥分家,

以藥養醫的情況不仍充塞

福利方面。社會保障是十五計劃的重要環節

以保穩定。可是下崗就業仍未解決,老人數目又已

增’資金哪裡足夠?西部大開發是振奮人心的偉大

劃’但西部的貧富差距比東南部大得多’多年來西

代表已經表達憂慮

以發展經濟,以多賺錢去解決問題,是合理

行的。但民生方面,相對缺少多向的具體方案’實

教人擔憂

以法治國,已經提出過多年,應該符合國情

以德治國倒是充滿新意。衣食足,應知榮辱了。我

與隸屬於不同文化組織(包括中華孔子學會、國際

學聯合會、炎黃文化研究會、東方道德研究所等)

學者談論,知道他們自覺任務的繁重。

m

三月八日的發

有關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

及民主法制的意

本人有機會在朱總理面前發表意見,感到非

光榮’同時心情很緊張

所有代表都讚揚過去的九五經濟成就及未來

十五計劃。我雖不懂經濟,也看得出道理’深表

同0

我的專業是醫生,在大學服務,同時走遍祖

偏遠地區,參加義務的醫療工作,所以對於醫療

育、福利的情況,比較關心。我從偏遠地方的報導

與當地人的交流討論中得到的了解與認識也比較多

我在讚賞經濟計劃的同時,也看到社會展發展方面

民生方面、醫療、教育福利方面,缺少一些具體

案,令人擔憂。有些提案說出來了,但看不到步驟

先說教育。培養人才是個關鍵問題,也必須

.

小孩、少年開始。現在教育投資多放在高等教育上

可是,九年義務教育’到處都存在資源的問題。很

代表,去年已經提出建議,制定「義務教育投

法」、「經費投入法」。在青海西寧,政府借債兩

辦義務教育,資金問題還很嚴重。十五計劃提

2005年義務教育才提升到90%水平。不把資金難

解決’要達目標不容易。過去代表也提到「大學學

法」、「民辦教育法」,研究了四五年,還在研究

為甚麼有關商貿的法例研究速度要快得多

醫療衛生是個很複雜的難題。在大城市如

海、重慶,醫療保險已經開始實施,由居民自負一

分,所屬企業、單位負擔另一部分。醫療保險依靠

業和條件良好的企業,要照顧70%居民的目的恐

不容易達到。在偏遠地區,到處還是老樣子:資源

乏,成本暴增、效率低劣、建設重複,以藥養醫。

些都是我從偏遠地區報紙報導和當地交流和討論中

道的

醫藥分家雖然開展了,但過去七年’藥價升 。

兩倍,窮人病了,死路一條。在大城市,醫療情況

西方社會相像,也看到病種的變化:傳染病減少、

老引起的病增加。可是,在偏遠的地區,還有小兒

捧感染,容易治的病治不好。在需要解決貧富差距

外,還有其他需要加快完成的工作,例如我國還沒

「衛生法」、

r職業病防治法」、「護士法」及

r

師法」等等

在福利方面,要實行社會保障,在城市不

易,因為老人增加快。在偏遠地區更難。還有一些

鎮,發放下尚生活費,離、退、休、養老金還有

題’談不上社會保障。去年《四川政協報》報導,

充市四月份下崗工人還佔全體生產隊伍的45%

西部大開發’是令人振奮的經濟大事’但偏

地區的貧富差距,是必須同時解決的難題。在去年

西部各省代表的發言中,已經充分表達

因此,我們希望,十五計劃之中,有關教育

醫療福利的部分’能加進具體的方案

昨天晚上’在分組討論資料中看到一位華東

表’提出對草案的第八段有關民主法制的意見

「民主制度建設要為體制創新提供動力支持,

一步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

督,以及擴大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P:154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171 .

(5143

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

和創造性。

這位代表說出了我的心中話。我們廣大同胞

還希望在十五計劃之內,能制定「居民基本權利

規」,和

r宗教法規」

最後,作為香港特區的同胞代表,在十五計

開展之初,香港由於在「一國兩制」之下,中央沒

把香港放在十五計劃之內。可否考慮,讓香港多發

現在還存在的一些優勢’不但在投資方面,而且在

下各方面進行:情報資料上建立機制網絡、在專業

士的正規(不單是民間的)交流培訓上、資格審訂

試上、科研技術合作上多交換學生、交換人才,同

積極發揮香港的國際窗口作用

總理先生,感謝您聽取香港同胞的意見。總

工作太辛苦,請爭取多休息

本院最高榮譽「誠明獎」接受申

本院最高榮譽「誠明獎」現接受申請。凡

亞書院同學,不拘系別年級(應屆畢業生將獲

先考慮)皆可申請。遴選標準以候選人之學業

績、品行及領袖才能為主。詳情及申請表格可

本院輔導處索取或於書院網頁下載。截止申請

期為四月

一 一十三曰

新聞攝影比賽圖片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於四月十八日至五月四

假本院許氏文化館舉行「前線、焦點九九」新

攝影比賽圖片展

三月十號的發

有關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

的工作報告的幾點意

一、過去三年,兩院的報告,都說到法院

檢察院對於辦好案、查好案、審好案的決心,

時又提到法院跟檢察院的資金不足、法官的數

不夠、水平不足、素質不好等問題

一 一、本年的兩院報告,沒有講到有關資金

入、法官的數量與水平現狀。資金的不足夠、

官的數量與水平,有多少改善

二一、法官的資格問題,以前沒有明確規定

現在怎樣

四、兩院的工作報告,又提出很多數字,

如犯罪案件的增加。是否說明了法院與檢察院

效率改善呢?或者是社會風氣更差呢

五、執法是司法的消極辦法。積極的教育

能產生積極的意義。兩院對於宣傳教育有加強

要的看法,有所肯定。朱總理談以「德」治國

有同樣的意義。法院、檢察院怎樣配合?有沒

具體方案

六、在檢察院報告第

3頁第17行,提到

r

強對人權的司法保護」。法院報告第5頁第21行

提到「依法保護行政行為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頁第7行提到「對於維護公民的基本人權,維

社會正義,發揮了積極作用。」所謂「人權」,

r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的是那個法規?是

有必要把居民的基本權立成法規

一、做好社會保障工作,保持社

第九屆三次人大會議,梁秉中等12位代表’

名提出

r做好社會保障工作,保持社會穩定」的

問,目的在向教育當局提出’社會保障工作’需

「社會工作」專業’負責居民福利,穩定社會。

惜,

r社會工作」專業仍不受重視

我們收到以下答覆,節錄如下:「社會工作

專門人才,能否真正發揮作用’最終有賴於我國社

保障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有賴於全社會對社會工作

理解和認同。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

展,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個問題

j定會得到

好地解決。

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於社會保障體系,若要等

體系健全和完善,又倚靠社會對專業的理解和認同

才有希望發展,豈非本末倒置?可否請有關部門,

釋如何落實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教育部又有何具

計劃,發展社會工作專業

-一、貧富差距增加的現實底下,

樣保障貧困偏遠地區一般醫

的健康營運,保障困苦病者

至缺醫缺

在老、少、邊、貧地區,自從醫院基本上自

盈躬,地方和省不補貼支出之後,關門結業的醫院

少。醫院為維持營運,保障職工就業’只好採用硬

P:155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 4 .

(5144) 祝賀梁秉中院長獲香港大學頒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

香港大學於三月二十九日(星期四)舉行的第

百六十一屆學位頒授典禮,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五

傑出人士,由香港大學副校監楊鐡樑博士主禮。.本

院長梁秉中敦授獲頒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以下

辭蒙香港大學外事處准予轉載

狭貝

ft

梁秉中教授令香港大學醫學院與香港中文大

醫學院互助互勉,並•齊驅。梁教授是港大舊生,

而他在中大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不僅是矯形外科及

傷學系的創系主席,亦是這所姊妹院校的出色領導

他的真知灼見,他對學問研究、教學工作及醫學護

的熱忱,備受校內人士尊敬

梁教授不僅在外科專業有卓越表現,而且熱

工作•,多年來他一直擔任香港骨科學會會長,亦是

港骨科醫學院的創院院長及香港手外科醫學會的創

會長。梁教授曾擔任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及澳洲

家外科醫學院的考官,在本身專業範疇有重大貢獻

曾發表三百篇醫學專論,另外在十七本醫學專著合

撰寫

了 1 一十五篇專題論文,同時又出版了九部專書

涵蓋不同課題包括燒傷、植骨、翳學道德及中醫藥

此外,他更在中大成立了中醫學院及中醫中藥研

所,他亦是多本著名國際醫學雜誌的編委會成員。

九九四年’他成為香港屮文大學首位理學博士

1九九零年’梁氏獲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授

李斯唐維多利亞銀禧獎,以表揚他在外科實務的

獻。一九九五年,梁教授又獲英女皇頒授英帝國官

勳章(OBE)。梁教授亦是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

直出任本校中訴小組主席,處埋學生申訴事宜

梁教授致力服務社會,造福香港和內地人民

他雖然盡力為病人治療創傷,然而他最關心的卻是

防創傷的工作。多年來,他一直擔任職業安全健康

主席,亦是勞工處轄下多個有關工業安全的委員會

員。現時,梁教授是香港醫務委員會轄下道德事務

員會主席,近期醫學界就專業操守守則進行重新

訂,該會在這事務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梁教授亦曾

市政局擔任議員達五年之久,監管的事務除公共衛

外’也參與博物館的管理工作。行政長官更委任他

藝術發展局成員,並擔任文學藝術小組委員會主席

該組織專為本港作家提供經濟資助

其實’梁教授本身也是作家,撰寫兒童故事

他曾捐出作品給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協助推行兒

德育圖書計劃。該計劃將內地、台灣及本港的著名

家的作品,輯錄成書’鼓勵兒童閱讀

副校監先生,「關懷行動」這項活動正是梁秉

教授的寫照。這個振奮人心的計劃匯集了香港的外

醫生、物理治療師、護士及其他志願人士的技術和

量’前往內地偏遠地方醫治及協助身體殘障病人。

些貧困地區往往連最基本的醫療設施也缺乏,因此

年一度的「關懷行動」令許多身處這些僻遠地域的

民得到援手。志願人員會在這些僻遠地區大約逗留

天’以三班制進行各種治療,每天最少工作十

時。病人都是長途践涉來到指定地點守候行動組人

的到臨,向他們求診。除了外科手術及各種治療外

志願人員還會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指導他們掌握一

需要的醫護技術

去年,梁教授和「關懷行動」獲頒全國民族團

的收費法:有錢請進,無錢請走。此中牽涉的人間

事,令人悲哀。在收支嚴峻、創業艱難的現況下’

能以商業手法去解決貧富問題。若能建立有效的

制,防止僵化的、不顧人情的措施,將大大有助於

向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的過渡

目前扶貧工作,主要由民政部負責,機制途

複雜,一進醫院,貧窮問題變作衛生部管轄。衛生

卻沒有照顧困苦的責任和資金,結果是’誰也不管

若中央聯同省、市、縣及地方政府建立基本的醫療

急應用保障基金,當能免除先交住院費,後診病。

交巨額住院費,不診病的,屬於不符合醫療道德的

正之風

參與簽署提交的意見書

一、增加港經濟合

一 一、增加中港的司法合

二一、鼓勵中港旅

四、支持中港口岸二十

s小時通

五、建議國內研究政策:1.提高政府效率;2.

護中小型企業;3.城鄉就業問題.,4.航空

述發展.,5.法院、檢察院財政

進步獎狀,以表揚他們為貧苦的一群施以援手’這

受恵者中大部分是兒童,他們大多來自中國的少數

然而,這項代表希望、仁愛、憐憫的行動,

是梁秉中教授為改善人類生活而努力的一小部分。

了表揚梁教授的貢獻,副校監先生,我謹請您授予

秉中教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P:156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173 .

(5145)

「學長計劃」本年第

一 I次座談

詖香港人力資

本院於三月

1

一十

一 一日晚上在雲起軒舉行本年

一 一次「學長計劃」座談會,以香港人力資源作為

題,由五位校友主講:區駄邦、周厚峰、瑪志權、

永光及胡世榮。在會上分享了他們的工作經驗、心

與感受,也談到該行業的前景及面對的困難

I

王兼揚校友午餐例會上談香港迪士尼樂

園 盧達

山香樹輝校友主持逢單月份第一個星期三在

都酒樓舉行的午餐例會,三月七號邀來聯合王兼揚

友作演講嘉賓,王校友現任香港迪士尼樂圓業務策

及發展經理。這次活動出席的校友嘉賓極為踴躍,

四十人參加,

:訂的三桌座位

濟得滿滿的’

席的校友有1957

年畢業的夏

山,也有1996

畢業的師弟。

兼揚校友為大

介紹了有關香

迪士尼樂園的

政府現在

竹篙灣填海,

約明年底才可

工,而整個興

計劃可望在2005

年年底或2006

年初完成。將來除了可乘搭地鐵、渡輪外,也可駕

前往,由香港到迪士尼樂園只需28分鐘時間。園

設有主題公園、酒店及飲食購物的地方。這個公園

旅遊業有甚麼益處呢?去年香港有一千三百萬人次

香港,每人在香港的消費是四千多元

’ 1999年平

每位遊客在港逗留的時間是3.4天。近年很多由內

來港的遊客,比重越來越高,在港的消費也日漸

高,目前很接近其他地區來港的遊客的消費,而他

來港喜歡購物。根據顧問公司的統計,迪士尼樂園

年大約可另外吸引百多萬遊客來港,如果每人消費

千多元’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去年千多萬遊

中,有三四成是過境性質,在港停留一天再到內地

假如這批遊客由於迪士尼樂園而多停留一兩天,對

港旅遊業幫助也很大。現在香港已不是購物天堂,

府也積極增加旅遊點和加強宣傳香港各個地方的傳

特色。1999年來港遊客中,十五歲以下的只佔總

百分之五,可見香港很缺乏一些遊戲旅遊點,青少

對觀光點的興趣不大,為此海洋公園增加了很多遊

設施吸引年青遊客。青少年遊客對香港的旅遊有很

的潛在價值,雖然他們沒有經濟能力,但一般家長

何處遊玩都是以小朋友的喜好為主’這類遊客是旅

業的高生產值產品(hig

h yiel

d product)

還有一個例子,旅遊業有一項生意是MICE

(Meeting

, Incentive

, Conventio

n an

d Exhibition)

會、展銷,或者公司開的地區性會議’銷售獎賞

議。我相信在座很多也參加過這些活動。這方面的

人雖然主要是來開會,或者作為受獎勵員工來開會

但是開會之餘,也會遊樂一番,例如到布吉島、宿

等有陽光海灘渡假村的地方。香港傳統上不是一個

大的MICE市場,原因是香港沒有什麼娱樂,當然

本越來越高也是另一個問題。所以很多負責組

MICE活動的公司認為,如果香港多一點娛樂配套

施,對這類生意就會有很大幫助。這類mice的旅

平均花費一萬元,他們平均逗留五日多。停留久消

也自然多

P:157

左起)梁院長、錢易教投及吳方笑荡女士

盧 』 :

主講嘉賓:

公開大學何建宗博士

三月三十曰

雲起軒

文化晚餐敘談:

香港環境問題面面觀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174 .

(5146)

(左起)何培斌教授、錢易教授及李金鐘校友 錢易教授與出席專題講座的與會

標0

環保週的首個項目是由北京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錢易教授

地球之友總幹事吳方笑薇女士於三月

一 一十三日為雙周會作主講嘉賓’

目為「經濟與環保」.,又錢教授於該日下午在新亞書院會議廳舉行「

國水污染防治策略」專題講座’討論要點包括中國水污染狀況及其

害、中國水污染防治的經驗及教訓,以及防治策略

錢易教授為本院創辦人錢穆博士的女兒’九四年當選中國工程院

士 ’現兼任清華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主任

錢教授長期從事環境工程的教學、研究和新技術開發’其專長為

污染防治工程,曾主持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目’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 一等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成果進

獎一等獎(兩次),其中不少已成為國家科委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

環保週活動(三月廿三至三十日)

環保週活動多元師生齊參

本院環境委員會於三月下旬舉辦「環保週」,舉辦了多項活動,

括講座、展覽、衣物及廢物回收、電影欣賞、普通話桌、辯論比賽、

化聚餐及攝影比賽。各項活動參與的師生極為躁躍,達到了預期的

P:158

季軍:李璧君同學

j/丄承料

伍澤廣教授(前排右二)於三月廿八曰在雲起軒主講

香港海洋環境保護的問題及挑戰

(5147)

辯論比賽

辯論隊:香港大學代表隊及本院演講及辯論學會代表

辯題:環境保護比補償性發展更重要

曰期:3月30日地點:大學文化廣場

三位評判:冯明釗教授(左四)、趙紹惠教授(左五)

及劉國強教授(左六)與兩隊隊員合影

冯明釗教授頒獎與亞軍隊:香港大學代表

趙紹惠教授頒獎與最佳辯論員:香港大學代表隊成員

新亞生活28 : 5 (2001年1月 )-175 .

攝影比

香港環境的美與

環保週活動(三月廿三至三十日)

P:159

(5148)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 8 .戀得火熱•俗不可

——藝術系主辦台灣藝術之旅展覽《你•好混張喔!》後記

一到門前,就遇上那騷味濃郁的粉紅色心•砂

還配上女生故作嬌嗲(喔……)’裝著在責罵而

要男朋友連忙道歉,並向天發誓今後絕不會再犯的

句話:「你•好混賬喔!……」。彷彿在台灣街

聽到有女生以帶有強烈閩南話口音,不斷重複這五

字’其密集的程度就不下於不同頻道電台的女主持

快速的話語,把字組詞語及呼吸聲一粒一粒的噴到

程車車廂內的每一個角落,像是在催促早就氣死於

北濟塞道路上的計程車司機(可能還偶爾配上司機

多不少的閩南語髒話以渲浅其不滿)。這種台灣特

(可以說是「俗氣」),一直瀰漫在台灣的每一個

落。近年,不少新晉的藝術還把這種具濃厚台灣氣

的元素納入藝術創作的範圍’並配以能代表台灣傳

民間節日、習俗或工藝的符號’還加上一串又一串

不可忍的霓虹燈泡(差點以為走進紅燈區),徹頭

尾把今昔台灣的文化共冶一爐

許氏文化館就像台北誠品敦南總店畫廊,一

的高雅、一樣的肅穆。反光的木板地台加上昏黃的

陳世樂的畫與梁展锋的混合媒介作

幽丨丨I」丨||1丨tfl

M

燈’在寬敞的展場上顯出整潔而清靜的素質。靜諭

只有冷氣機發響.,觀眾走過時清晰地發出啯嚼的聲

(主要是由高跟鞋發出來的),教人不敢隨便交談

這種代表於台灣本土萌芽開花的西方「中產文化

咖啡廳’在台灣各地比比皆是。有的很有規模,像

裝或超級市場的連鎖店.,有的卻只是家庭式的經營

店內只有五、六張桌子,還播放店主喜歡聽的台語

行樂曲’內廳就是店主一家住的地方。在以高尚情

調

作賣點的店裏(故作蠻有情調的)喝杯藍山咖啡’

著肯定不是屬於寶島傳統的音樂,點上香煙,並把

噴向燈泡的方向’與三五知己風花雪月。在高雅的

兒,許氏文化館正門前就吊著兩件墨綠色的

r

衫」’像是台灣模仿日本店舖門上的掛布般。這種

服壓根兒是屬於台灣(十多或幾十年前)太保(即

港人所謂的「飛仔」、「古惑仔」)的象徵。老師

幾個學生,戴上墨鏡,穿上同款同色、一模一樣

「老虎衫」,滿以為很帥的擺著黃飛鴻般的雄糾糾

姿並列一排,模仿台灣雕塑家暨畫家黃銘哲在作品

區飢琳的混合媒介作

中與工場助理拍的團隊照,有點像《職業特工隊》

宣傳照片。各人從未如此的正氣過,像是湯告魯斯

英偉,拍攝造形硬照似的面對鏡頭

他們到底在做甚麼呢?他們在談戀愛

藝術系的同學與藝術家、「港客」與「老

衫」偶然遇上,共享同一的生活感覺,你一言、我

語的契合莫明。這次展覽合作製作作品的組合方法

是這種戀愛關係的延續。隨意的在人名表上點出

字’看似無心卻又似冥冥中自有主宰。每個人的藝

素質及表現方法也不盡相同,要合作完成作品,就

下一番心思。有的互相讓步’各因為對方而有所

變;有的明顯地主客分明,甚至是絕對的單方面

就;有的或是互不相干,或是互不顧及對方,硬把

品並列組合;有的看破紅塵,孤身上路。各組人有

同的相處方法’沒有所謂好與不好的組合及相處

準,就如同夫妻間不一定彼此遷就就可白頭偕老

樣。越是希望天長地久,就越是提早收場,有點跟

慘流行愛情小說醃醃悶悶的陳腔濫調相似.,反而任

的組合’似是冤家卻是伴侶的若即若離,可會擦出

同的火花’產生更多不同的效果

戀上的對象除了是愛人以外,還有在戀愛過

中所遇到的一切。同學們把在台灣耳聞目睹的人

事’有意無意之間投射在作品上,並在這次展覽裏

作品戀上,像是在戀上對方一切的同時,也戀上戀

這種感覺,兩份感覺不可分離。凱琳給在台灣盛放

料、牛肉麵’甚至是羊肉鍋的透明塑膠袋盛著茶’

打上

一個結,

一個又一個的連繫上。裡面褐紅與透

的茶,就在小袋子裏停留’猶如把記憶封鎖起來’

零碎碎的印象就一束一束的吊著。茶恰似風乾

的浮著一點又一點的沉殿物.,記憶亦同時風乾’慢

P:160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177 .

(5149)

建築學系展覽《空間日記》

》 i ii

三個意念而來

由建築系

群同學舉辦的

覽《空間日記

於三月八日至

一 一

十七日在本院

氏文化館舉行

這個展覽從下

很多時候,我們扮演藝術家、攝影師以35mm

菲林捕捉燦爛的景緻,扮音樂家在線譜上將大自然

天籟簡約為符碼,扮畫家憑直覺將生活與意念化成

彩與線條,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只有一個目的:

望或企圖把生活的軌跡湊合成不老不死的記憶

日記是另外一種普遍使用以記錄生活的方式

既方便便宜,又不是任何專業人士的專利。它是最

的伴侶,你失落的時候,傾聽你大吐苦水,你快樂

時候,為你錦上添花。還懂得幫你細味生活。日記

載了你的心情、感覺以及生活上遇到的奇人怪事、

境與天氣。逐漸地你忘記的它也為你保留,同時成

你生活上一個不可缺少的支持

空間記

建築教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它本質是空間,

空間又是無聲、無色、無形、無味的。我們意識到

其中的生活及工作’但把握不了它的存在。相反,

間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卻刺意地留下蛛絲馬跡(

活的印記),引發某段回憶及聯想。相信你會尤其

得與人邂逅,跟人分手的空間環境及其中的細節

這個展覽’由一群建築系一、

一 一及三年級的

學在許氏文化館的空間內,設置一組新空間(香港

像),寫下日記(空間的建造過程),前者誕生於

館中央,後者依循每日的所「建」所聞豎立於週邊

兩組記憶的載體相遇而並行,擦出火花。你

以於連串空間中遊蕩,從其中資料夾的文件中發現

港印象,或者想像劉覽大相簿中,又或者夢遊進入

人的大腦層的記憶體中,窺探他的私隱……

發酵’吊在展覽廳的中央讓人憑吊。世樂睹物思人

的用色彩編織那對台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誼。難

辨認的殘象配上不斷的塗沫,埋藏了原初所描述的

象。然而,寫實形象雖被瓦解’但對附於畫面上的

履,卻把他對_畫的私愛流露出來。展峰在這張畫

跟前放

了 一張黑色的圓木養,圓木堯上種有一朵粉

色風車形的紙花,隨著微風或遊人的挑撥而轉動。

形式上兩者並無衝突,可是,圓木覚由四個不同顏

的燈泡支襟,彷彿隱藏了崩壞與倒下的危機。而在

溫的給畫跟前放下一朵美麗的紙花,就是訣別的

思。然而,展峰好像從不知道。振光冷靜而肯定的

畫他心中的山水景緻。垂直的線條與色彩,像構成

一張讓愛侶相擁的床舖’色調平和,並不耀眼’但

有一份溫暖。這種溫暖的感覺,不是來自對人的熱

與愛慕,而是來自對土地與務農者的崇敬。跨越寶

的同時,也穿越了城市與鄉鎮。耕地連綿不絕,貫

了台灣各地。支持了大城市經濟發展的當兒,也線

了台灣本土文化意涵的主要部分。將雜亂的泥土化

孕育生機的田野,其中蘊含著對自然無意識的關切

整齊而平行的垂直線,就是務農者真誠對待土地的

跡,亦是振光真誠對待繪畫本質的表現

戀愛的本質並無雅與俗之分別,作品展覽也

有特定的成規。這次打著「算帳

J旗號的展覽,好

毫不客氣的跟每個團員算算帳,但若用另一種的語

來說這句話,則是帶有玩味的談談情’表現了這次

灣之旅後各人對台灣本土藝壇的一點反應。清算

後,並沒有人斤斤計較,或似流水帳簿方式把所有

東西記下。然而’卻有人暗中把異地情緣的動人過

好好記錄下來,猶如編寫文藝大悲劇般,把香港與

灣這兩名失散多年的兄妹無意之間產生的隱約愛慕

綿

綿細寫

P:161

(5150)

10- 新亞生活28:6 (2001年2 月吳敏倫教授及譚少薇教授於三月九日雙周會主

大學生、性、性騷

現場錄音整理:盧達

譚少薇:我們的尊嚴及權利不容踐

大學推行

騷擾政策,但

學也許不知道

的性質如何?

麼是性騷擾?

•的界定很簡單

任何不受歡迎

有性意涵的語

或行為都可構成性騷擾。這樣寬泛的範圍,不是無

的地展開。這些行為和語言會導致負面的效應,例

被性騷擾的同學成績下降’受到不必要和不公平的

待;此外’整體環境的質素也會下降

性騷擾的性質是怎樣呢?性騷擾基本上不是

個性的問題,焦點在權力上面。一個有權力的人濫

權力,通過性表達出來。性騷擾本身違反了我們進

大學讀書的理念’我們要求的老師和同學是互相信

鼓勵的關係,或者同學與同學之間是一種互相學習

鼓勵的關係,不應該牽涉到性。如果一個老師性騷

同學,便不是同學的老師了,因為已轉化非性化的

係為性化的關係;同樣,同學性騷擾你的話’你也

需當他\\她是同學。他們只是侵犯你個人權益的人

為何性騷擾是權力闘係呢?因為一般騷擾者

被騷擾者權力大。例如老師較同學權力大,或者一

行政主管比其下屬權力大,甚至學校的助教也比你

力大。他/她會影響你的成績,推薦信寫得不好,

一個不好的評核,所以他/她確實擁有一些權力,

以影響你。在這些不均衡的情況下,出現一些要求

包括一些強迫性、威嚇性的,不受歡迎的行為或者

語,騷擾者會色迷迷看著你,又或者強迫地要求發

性關係。這是權力不對等、不公平的關係。如果你一

到性騷擾,你會很不高興’情緒低落。這些情況很

人遇到,根據我們在1995年做的報告,在有效

850張問卷中’四分一的受訪者曾遭遇到這種對待

這樣普遍,不是個人的問題,因為騷擾者妨礙你的

習。妨礙你正常的學術表現’給你製造一個威嚇

的、不開心、惡劣的學習環境’我們不應該忍受

在個人方面,調查結論是被騷擾者情緒焦躁

無奈和無助,影響了學業成績,也會產生自卑感。

體也產生一些毛病’例如常常胃痛、頭痛等。但我

重複一樣事情,性騷擾不會停留在個人的層面’性

擾會產生一個擴散的效應。1995年我們有過一個

調

查,問曾受性騷擾的人會做甚麼和曾做甚麼?大部

回答說將避開騷擾者,百分之

一 一十一則說為了避開

擾者會不選他們的科目,百分之三停止修讀,百分

一 一至十五會轉系,甚至退學。很明顯地,我們不

低估性騷擾的後果,不單在個人層面上,在行政的

面上產生很多問題。我們看到’學生沒有一個正常

環境學習的時候,他/她的學習活動受到影響,亦

直接影響班上其他的同學。所以我們見到的是’性

擾並不是一個個人的問題。它有甚麼類型,或者簡

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口頭上的,另一是實

的身體上接觸。口頭上的包括色迷迷地望著他人,

者講_濕笑話,在有女子的場合貼滿碟體照片,這

成惡劣的環境,令人不可以正常地學習。身體接觸

較明顯’當然我們有非禮的條例界定,有些同學或

比較模糊的是接觸甚麼地方才算是性騷擾呢?所有

受歡迎而帶有性意涵的舉動都是性騷擾的範疇,例

在上tutorial的時候,助教有意及巩顯地與你身體

觸,又或者老師不必要的擁抱學生,我們認為這些

有性意涵的行為

我們如何可以避免作出這些性騷擾行為呢?

們首先要尊重別人,不要誤以為別人不會介意便為

欲為,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意願。此外,有權力的

士,例如助教、學生會幹事,那些掌握資源的人士

要給人誤會你濫用權力,有時我們或許不察覺,我

必須特別留意’時常警惯自己不可做這些事情。這

兩個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真的不幸給人性騷擾,如何是好呢?很

人不知如何是好。我們應記著三個不應該做、三個

該做。首先不應做的是我們不應該怪責自己,因為

是自己的錯,而是騷擾者的錯;第

一 一不要遲疑地向

方說你不可以這樣做,自己不接受這樣的對待.,第

不要為對方保守秘密,不是公開他/她的行為,而

和你可信賴的人討論這個問題及如何解決,不要放

心上

至於應做的第一件事是保留證據,如果對方 。

理會你的警告,你要把事情記錄下來,寫清楚日子

時間、地點、在甚麼情況下發生’因為你將來可能

要這®資料投訴對方’讓對方知道你對這件事情是

肅認真的’不想他人踐踏你的利益的。有些騷擾者

P:162

(5151)

新亞生活28: 10 (2001年6 月 11

歡寫紙條

’ email,或者給你看一些淫穢性照片等

都可作為投訴證據。第二,在美國校園,他們認為

有效的方法是寫信給騷擾者’這封信包括三部分,

先描述整個過程;其次是說出你對這件事的不快、

S脑的感受;最後請他/她以後不要這樣。為甚

這封信有效呢?因為有些騷擾者不知道自己做了些

麼。他們有時想也不想便做出來,可能是受了社會

化教育的影響,覺得可以做這件事情。第三,我們

多了解政策’清晰知道我們可以做些甚麼’遇到的

候我們可以要求哪一方調查。這政策可在中大網址

看到,我鼓勵各位同學上網看看,了解我們的權利

哪裡0

我舉一些為人誤解的例子。很多人認為性騷

只會發生在穿得暴露的人身上’事實上這種情況在

何年齡、任何階層,甚至穿得密實的人身上也會

生。統計說明這和年齡、背景、衣著沒有任何關係

這是一個跨階級、跨環境的一種行為。因此,第一

們必須知道不要以為自己穿得密實便沒有人騷擾。

二誤解,被騷擾者一定沒有清楚對騷擾者說明不可

樣,事實上很多說得清楚,但仍然被持續騷擾。第

個誤解是女人不用做甚麼’只要不理會,事實不

以,因為騷擾者會重複這種行為。另一個誤解是’

有男人都是騷擾者’很多男性不同意,事實也是

樣。騷擾者只佔少數,不過,騷擾者會持續做’同

向不同人作騷擾

我們也會說性騷擾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

有甚麼傷害,女人多心,沒有幽默感。其實不是甚

幽默感的問題,你自己的權利和尊嚴給人踐踏,如

可以笑呢

吳敏倫:反對性騷擾立

性騷擾當 法

不是好事’但

否立法控制性

擾。很多人認

有甚麼問題

生’最簡單的

法是立法解決

題。這不是執

的問題’而是觀念上、社會上的人際關係,或者人

人的態度、處理事物的方式,可能是一個不良的

範。為何呢?因為任何騷擾都是不對的,這是禮儀

人與人的關係,我們必須學習。我不喜歡你在我面

唱流行曲’你就騷擾我;或者你說我寫的文章非

差’你在傷害我。無論你的批評好與壞,我不喜

聽,你的口吻、態度不好,我非常反感。但是,我

會為我的反感來告你,現在沒有一項法律規定我可

告你在這方面侵犯我。在性騷擾的法例中,假如我

一位女朋友說今晚和我上床’這樣便構成性騷擾,

可以告我。但如果我對一個女子說今晚我們打麻雀

她不喜歡可以拒絕’但不會因此告我。為甚麼我約

打牌可以,但上床則告我呢?如果我在你的面前說

a笑話,你說反感而告我,但如果我在你面前說與

的立場相反的政治笑話’引致你反感,你卻不能告

呢?為何在人際關係之中,我們在有意和無意間騷

了別人,我們不會立法懲罰騷擾者,而特別在性方

抽出來立法,這是對「性」的歧視。對性內容的歧

是很大的問題。我們從事性教育,平時鼓勵人談性

為生活一部分,不要少見多怪’不要誇張,不要覺

不好意思。我們希望人們這樣’性教育才可做得好

性的訊息才可傳播得好。例如我們要傳播科學常識

不會立一個科學騷擾法例。科學的知識或內容,有

科學的笑話,或者掛一張有關科學掛圖,即使有人

到這類笑話或看到掛圖,而有反感’不會說這是

擾,因為這樣做限制資訊的傳播,以及討論的空間

這是我對性騷擾立法最大的保留’當然我還有其他

至於實質身體上的性騷擾,已經有其他法例

以執行和管制,例如強簽及非禮,這類立法我不

對。但是在人際關係上,性騷擾法例包括言談、態

或者掛一幅畫,這才是大問題。談論性不須要較談

其他事情更小心

性和吃東西都是一樣’不可以隨便,吃東西

有很多規矩、禮儀。為何我們吃得如此好呢,因為

很多衛生教,我們吃的教育做得很好。我們從小

教得很好’如何拿筷子,不要和人爭食。性教育則

有,因為我們不可以談。所以現在人們的性知識亂

八糟,不像吃東西如此衛生。性騷擾被人看得很

要,給人說說也好像損失很多,這是一個不很好的

態度。這一種性騷擾的觀念’是一種心理上的貞

帶。經過中世紀之後,我們已沒有了生理上的貞

帶。從前的女子在乳頭生了瘡也不敢醫,她們覺得

可以讓人看到身體,寧願病死也不可以。這種貞操

念害了很多人。這種觀念框著我們,當然主要框著

性。女性應該自問:我們已經很辛苦才拋掉生理上

貞操帶,現在我們為何要求人們給我們心理上的貞

帶?如果我們不幸地被性騷擾,應該覺得很慘,應

覺得羞恥,這樣的觀念我們應想想是否要接受

P:163

12

- 新亞生活28

:

6 (2001年2

(5152) 西貢滘西洲洪聖誕歷史文化之旅

滘西洲位於西貢區牛尾海的一個島上,漁村則

在島的南端。早期住有一些客家籍人士。不過,自五

十年代政府支持和倡導下,他們已逐漸遷出’現在剩

下的大多是從前以艇為家的水上人及一些南來的大陸

漁民’以養魚、捕魚等為主要行業。

每年農曆一 一月二十三日,是S西洲洪聖誕舉行

的日子,當地村民會舉辦大型的慶祝活動,以示感謝

年來洪聖爺的庇佑。不過,今年的洪聖誕慶祝活動還

包含了另一層特別的意義。因為自去年才重修唆工的

洪聖古廟,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一 一千

年文物古蹟保護獎」。故此,今年的洪聖誕可說是具

有感謝神明庇佑及慶祝獲得獎項的雙重意義。

是次慶典的參與者,並不囿於當地村民。其他

來自西貢附近及香港各地區的居民、漁民、甚至一些

海外華橋亦是參加者之一。因此,在正誕當日,大會

早已在西貢碼頭準備船隻,接載前往潛西參與慶典的

人士。約半個多鐘頭船程已抵達潛西碼頭。甫踏上S

西村,已充分感受到慶典氛圍。不但岸上人頭簇動,

沿岸停泊著參與慶典的船隻,在古廟進香的善男信女

亦絡繹不絕。花炮擺滿了道路兩旁,當然不乏由花炮

會組成的舞獅隊伍助慶。本來偏處一隅的寧靜鄉村’

剎時間變得熱鬧非常。

潜西村不算大,不消十數分鐘便可把整條村走

完。從狹窄的石屎小路走去,兩旁盡是售賣海味的小

販。細問之下,才得悉他們大部分並非本村居民’只

是乘著誕期從附近村落到此擺賣,望能多作一點生

歷史系研究生吳嘉輝

意。事實上,他們確實吸引了不少圍觀及購買的途

人。再往前走,大概在村的中心位置,筆者看到了今

天主角的「居所」——洪聖古廟。此廟的創建年份已

不可考。然而,從古廟正門刻有清光緒九年(1H99)的

匾額推斷,其興建年份可能比一八九九年還早。據村

民記錄’該廟曾先後在一九四九年、一九六一年及一

九八五年重修。【:^^ -】此廟所供奉的神祗,除洪聖

外,還包括財帛星君及水仙爺。

翻查史籍’「洪聖」的真正身份可能是南海神祝

融。相傳祂的神次比北東西三神、河伯還要尊貴,專

掌風雨水源。【M〒一】在廣州黃埔廟頭村有一間南海

神廟,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自唐代以來,累獲

帝皇封號。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南海神獲賜「廣

利王」封號。宋朝仁宗及高宗年間’亦先後被加封號

為r洪聖」、「昭順」、「威顯」。及至元世祖二十

八年(1291) ’更詔尊其神號為r廣利靈孚王」。

【註三】由此觀之’ r洪聖」只是南海神祝融的其中一

個封號。

因為得到國家認可,南海神的神力隨著封號的

增加而被政府不斷吹捧,後來甚至連擊退外寇盜賊、

防止疫症蔓延也歸功於祂。因此之故,地方上信奉這

位南海神的信眾逐漸增多,還紛紛為祂建廟立祠’祈

求得到祂的神力庇佑。曾有學者統計’單就香港及澳

門兩地的洪聖廟便有一 一十所之多,佔全港以同一神祗

為主神的廟宇中之第五位。【=f^�】南海神在廣海一

帶的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

慶祝活動方面,主要包括神功戲及花炮抽籤活

動。神功戲在正誕前三天便已開始演出,共演五天,

是次公演的劇團,名為「新群英」。戲棚位置正與神

廟相對,因為村民普遍相信這樣菩薩才能欣賞到戲劇

演出。中午時份,切完燒猪後,工作人員開始在戲棚

對開的空地擺放椅子。不到一時,場內已座無虛席,

很多觀眾索性坐在廟旁的大石上,等待神功戲上演。

一段《賀壽仙姬大送子》3五】過後’整個洪聖誕的

高潮——花炮抽籤活動隨即展開。

花炮原本是透過信眾互相搶奪而取得的。不

過,£於它常觸發打鬥及衝突,因此現在香港大部分

地區的搶花炮活動已被政府當局禁止。【〃〒一(】花炮

抽籤的方法頗為特別。由於花炮籤眾多,為公平起

見,工作人員先將一塊大布放在地上,然後把花炮籠

倒出’將布的四端拉起,使之形成袋狀,攪句後再倒

回盛載花炮籤的透明膠箱內。最後,則由各嘉賓把印

有號碼的花炮縫抽出’從第一號花炮開始,一直至所

有花炮被抽完為止’整個花炮抽籤活動才算結束。

最後’值得一提是當地的華德英(ward, Barbara

sise)教授紀念碑。華德英教授曾在潛西進行田野考

察多年,從事漁民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工作。她亦曾協

助當地村民向政府要求以牌照屋形式將荒廢村屋租予

村民’使他們能在岸上安居樂業。si當地居民

遂為她立碑’紀念她的貢獻。當日’筆者苦尋此碑不

果’在幾經詢問之下,才得知石碑所在,原來它剛巧

被外來小販所擺設的攤檔完全遮蓋。幸而最後亦能尋

得此W所在。

離去在即,凝視著華教授紀念碑,令筆者不禁

憶起她提到兩則有關潛西洪聖誕的傳說。這兩則傳說

均指漁民不遵循訓令,在祌誕當日出海捕漁,因而受

P:164

華德英教授紀念碑

(5153)

洪聖古廟 《賀壽仙姬大送子》上演情况

新亞生活28 : 6 (2001年2月 ) - 1 3

西貢落西洲洪聖古廟重修壽備委員會..《西貢潘西

洪聖古廟重修梭工開光典禮特刊》(香港:該委

會,2000年),頁29。此外,古廟内之神檯亦刻

光緒二十年(1910)字樣,參見科大衛、陸鴻基、吳

究霞合編:《香港碑銘彙編》(香港:市政局,1986

年),百(711

力。因此,在神誕當日禁止漁民出海捕漁’強制性

迫使他們參與各種祭祀活動可說是必須的。通過對

說的重新解讀,往往會發現一些重要的社會訊息

以往’研究香港社會史的學者一直苦於文獻

料的缺乏。田野考察及口述訪問等方法的出現卻為

種資料不足的情況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契機。華教授

潜西的研究便是一例。她的論文及專書早已成為香

漁民社區研究的經典著作。其後如可兒弘明及安德

(Anderson

, Eugen

e Newton)等以香港漁民為研究對

的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亦不能忽略華氏的觀點。

無疑問,傳統習俗與地方群體生活密不可分,傳說

儀式、戲劇均充滿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訊息,若能加

發掘及整理,相信對香港社會史研究不無禅益

(清)院元主修、梁中民校點:《廣東通志�金石略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育98

同上兹,買293-296

BLeith

G

, Stevens

, \"Qlines

e Monasteries

, Temples

, Shrines

a n

d Altar

s

in Hon

的 K.on

an

d Macau,\"

J

o

u

r

n

a

l

(

)

f

t

h

e

H

o

n

g

K

(

m

g

B

m

u

c

l

i

o

f

t

h

e

R

o

y

(

A

s

i

a

t

i

c

S

o

c

i

e

t

y

,

Vo

l

.20,

1980

,

P

.30.

《送子》内容主要講述董永與七仙女结合,但被逼

開,仙女產下孩兒送回董永換養的故事。《送子》

《大送子》及《小送子》,主要分別在於《大送子》

七位演員扮演七仙女;而《小送子》則只有兩位演

扮演。參見陳守仁:《神功戲在香港——粵劇、

劇及福姥劇》(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6

年),百(75

同上兹,買51

八、Barbar

a

m

. Ward

,

\"

A Hon

的 Kon

的 Fishin

g Village,

J

o

l

=

_

!

o

f

o

r

i

{

m

t

(

l

l

s

f

l

t

d

i

c

s

, Vol.

1

, No.l, 195-4

, p.208.

到洪聖公懲罰。結果不是被燒傷,便是財物損失

重。華教授認為這些傳說正反映了當地一種特殊的

會關係。

S八】的確,漁民生活時常漂泊無定,

祀儀式往往是他們互相聯繫的主要途徑,通過對某

神祗的共1:祭祀,可以加強漁民群體間彼此的凝

P:165

(5154)

14. 新亞生活28: 10 ( 2001年6 月同學文.章

子丨

漠 余環曰

近日有一套名叫《洗操》的戲在上映,內容是

麼,沒有留心,但《洗操》這名字就夠引人注目了

一個每天都掛在嘴邊的詞語成了戲名,很難不令人

目0

洗操,打從一出世就做,直到逝去的一天’

無間斷。出世時’什麼人幫我洗,怎麼樣洗,全不

道。孩提時洗操的事卻叫人難忘

小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洗操。被母親按在操

內’不能動彈,肥音水往眼裡鑽’往耳裡鑽,非常

好受。母親擦身子時,胳膊窩、兩肋癢得很。略略

笑扭動避開時’母親「啪」一聲打下來’又不能哭

更不好受。加上從熱水裡走到寒冷的空氣中,渾身

咳嗦.,洗乾淨後必須留在家中,不能走到門外去。

樣不好受,那樣又不好受,洗操就是不好受

長大了些,卻愛上了洗操。住的鄉村,不遠

就有一條小河,是我們的操堂。每天黃昏,就成群

隊,

r浩浩蕩蕩」的來到河邊。放好衣服,「撲通」

「撲通」的像青蛙般跳進水中。有時會大力踢水’

起水花,灘到別人眼中’於是一場水戰就此展開了

彼此都以此為樂。有時潛伏水底,靜待別人不為

時’用力扯下他的褲子,然後迅即遠颺。被作弄的

然不服氣,一場追逐戰又上演了。玩得起勁,晚了

家,母親總少不了給一頓悶棍子。究竟吃了多回’

也算不清楚,水中嬉戲的情景倒是十多年都忘不了

現在長大了,

一 一十多年’每天都洗,不再有

麼強烈的感

S。每天回家,放下「包揪」,「啪」

一聲打開電制,「嘩啦、嘩啦」的就洗起操來。有

洗得久了’母親一句:「洗那麼久幹嘛?煤氣

、^!」就會隨著敲門聲傳來。已經習慣了,懶得

會,非泡他半句鐘不可,疲倦時可又要長久些’哪

他煤氣貴不貴

D ^

l

I

區正

這是一隻不幸的烏龜。它來到我的家’完全

是自願的’它是母親從市場裡買來的’本想把它熬

燙湯,袪袪風濕罷了。不過我看了喜歡,便決定暫

把它的小生命留著,陪我玩玩

它沒甚麼特別’只是一隻很普通的烏龜,只

我一隻手掌那麼大,灰黑色的硬穀有一圈一圈的

紋。它經常把頭、手、腳和尾巴縮進穀裡。這是它

一可以保護自己性命的方法

了 ’但也確實很有效

烏龜現在雖然還能保住性命,但它的性命依

危機四伏’不幸的遭遇可能隨時到來。我沒有找籠

來把烏龜困住,讓它在家裡爬來爬去,我常常自詡

是我仁慈的恩賜,使它獲得了很「大」的自由。

而,自由有時也是災難。烏龜在家裡亂爬,父親就

好幾次不小心,但是也毫不留情地把它採在腳下。

踩在殼上的聲音,讓我聽了心寒’以為外殼破了、

了,當我拿起它細看後,穀沒事’慶幸它還活著。

了父親的一腳外,烏龜還要面對家中的另一大敵,

是我家養的黑貓。它一開始就對烏龜充滿敵意,只

烏龜在它的眼前出現’它就馬上跑過去開戰。貓先

烏龜嗅幾下’看看有甚麼地方可以進攻’然後伸出

鋒利的爪,把烏龜左撥撥、右撥撥,烏龜被撥得左

右擺的時候’便以凌厲銳齒

一 口咬在龜穀上,

是沒有這寶貝穀子,恐怕它早就被貓凌遲處死了。

憐烏龜每一次都只能把五體縮進殼裡,無奈地等著

的救援

我一直覺得我是烏龜的保護神。不過,現在

來,我也是它最大的仇敵。我喜歡把烏龜翻轉,使

動彈不得,或是搖陀螺般把它轉上百多圈。每一次

總要把睦子伸得長長的,使勁地把頭頂在地上,然

拚命地搖動四肢

’ 一扭再扭的扭上老半天,艱辛的

轉過來。這給我無限的歡樂,有時%�猶未盡,把它

翻轉過去。它的噩運不僅止於此,每當我心情不好

時候,它可遭映了。我會踢它一兩腳,讓它在地上

上兩個圈,或是把它送到黑貓跟前,靜看貓龜大戰

這還能算是它的救命恩人?簡直該是它小生命中遇

最恐怖的煞星

有一天,不幸的烏龜不見了,家裡也被我幾

全翻了,還是找不著它。母親說,它定是逃走了。

子久

了 ’我也漸漸相信了。希望它不再不幸吧!我

能這樣祝福它了

番石福

我家的前院有棵番石溜樹’樹是我爸親手

的。那時還沒有我呢,所以,它比我還大

「這樹長得好’城裡房子還能有這麼棵樹’瞧

多氣派!」所有到家裡來的客人都這麼說。然而

「氣派」我倒不怎麼覺得’只覺得我捨不得這與我

夕相伴

P多年的樹

記得小時候’我無論是開心還是不開心’都

到樹下的鞦韆去,不停地對樹聊天。甚麼明天我就

上幼兒園啦’甚麼得獎狀啦,又快要到春節啦,暑

啦 我和它總有說不完的話’雖然說的都是

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這讓我感到舒服、愉快。樹

P:166

《困》1996.11

油畫亞麻布本

152 X 180 cm

《存在的空間》之一 2001.2

油畫亞麻布本

76.4 X 159 cm

(5155)

新亞生活28:6 (2001年2月 ) - 1 5

主幹其實並不粗大,因怕搖壞了它,上小學後我便

鞦韆拆了。樹幹不粗大,但樹頂的分枝很多,樹的

子也很茂密。夏天,樹葉黑壓壓

I片,把院子蓋得

嚴嚴實實’像給院子上了頂似的,不讓一絲陽光滲

來。每年的五月,正值番石溜樹開花的季節,番石

花白色而小,薄薄的花瓣裹著花器。可別看花小,

花的時候特別香。這花香濃郁而不剌鼻,散發在房

的每一個角落。到了七八月,樹上的番石溜開始

熟,不大的果子,綠黃色的皮,味道很是鮮甜。有

香’有陰涼’有甜果,還有童年的回憶,教我怎能

愛這家裡的樹

存在與空

——李尤猛作品展2001

中大藝術系兼任講師、中大校外進修學院講

及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導師李尤猛於三月

一 一十六

至四月四日,在邵逸夫堂舉行作品展。這次展覽由

大藝術系及邵逸夫堂合辦,並為邵逸夫堂展覽廳啟

二十週年慶典的重點展覽活動之一。作品展隨後於

月初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作巡迴展出

因為城市的重建’我從前住的那條街的房子

律要拆了,我家前院裡的那棵番石溜樹也只好擇地

居,遷到市郊去了。我曾去看過它,它種在一傢具

旁邊,不似從前般繁茂了,也許是改了老地方吧!

還是老泥土長得固。它的葉子稀疏了許多,活像個未

了腦袋的小老頭。我差點認它不得

離家多年沒有回去,我沒有再見過像我家的

棵番石溜樹,也沒有再吃過比那更香更甜的番石溜

也許番石溜樹又回復了它往日的氣派吧,正使勁地

著葉苗兒,要給這個城市一點新綠……

李尤猛希望借助不穩定感的藝術表現手法,

體現人類因社會演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存在壓力

多元空間的矛盾及抗爭,展現的恨與愛、醜與美、

苦與歡樂、瘋狂與沉寂、孤獨與群體、瞬息與永恆

荒唐與理性之間的那種常恆張應力量:期望藉著作

喚起人們對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思索

李尤猛於去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藝發展

助,以發展其藝術創作事業。其作品曾多次入選香

當代藝術雙年展,並為多所博物館、機構及私人

蒸枝角公園即景三首李

、斜陽夕昭〔【註1

斜陽夕照半惹

園 偶遇故人臺廊

雀鳥唱和樹蔭

下 杜鵑映放小橋

九通太極津津道【註:

n百家諸子伲伲

金烏西墜相告

別 仰看新月我惘

一、苏園重建【

蓊園重建歷經

綠茵草樹離人

亭臺湖榭嶺南

喬木雜花沿溪

朝夕傍看意珊

野埃沙石送眼

藩蓬天幕塞北

淙淙聲起水簾

三、微雨去後

【S

微雨去後露朝

陽 湖畔溪邊柳葉

園西林裡雀互

叫 閣東領外鷹自

靜觀魚游惜莊惠【註5緩看蓮開憶周張_

新知雖待多探

討 舊學也須去發

【 S

一、此詩是兩年前的「春^: -蒸枝角公園仍未進行

我青少年時喜打排球、藍球,中年轉打網球�,五十後打

極拳。在台灣時曾修習外丹功,後來自己創建了九通操

我並不是要由此而使身心通「九境」,而只是以此為一

適合自己的運動。此包括運動按摩兩部份,前後约用三

五分鐘去操練。我每早必操練,歷時已將近十年

此是去年冬篇園行將重建完成時之作

此是昨日(三月十一)之即景作

惜莊周、惠施「魚樂之辯」未能發展為「知識論」之説也

憶廉溪之「愛蓮説」及其與橫渠之開致宋明儒之風骨人

也0

P:167

(5156)

學思樓高桌晚宴談

《生活•健康》

學思樓宿生會於三月二十三日(星期五)假雲起軒

舉行高桌晚宴,邀得食品及營養科學系Dr. Georgia Sue

Guldan及校友黃德如小姐作演講嘉賓,講題為《生活•

健康》。這次宴會出席的嘉賓眾多,包括院務主任文直

良博士、輔導主任何培斌教授、志文樓舍監瑪統照先生

及學生事務助理主任廖倩儀小姐,還有四十多位同學參

加。

在輔導長致歡迎辭後便是晚餐的時間,各人享用了

一頓豐富而健康的食品。Dr. Georgia便以\"Is Your Diet

Health?\"為題作演講’出席者均踢躍提問,氣氛熱烈。

隨後舉行幸運抽獎,獎品精美,得獎者均感到意外的高

興。最後由我們的校友、電台主持黃德如小姐主講,她

本院大事記

(200 1 年 3 月 )

3月4 - 17日八位耶魯大學學生由該校明可文先生帶領,

訪問本院。這次訪問為本院與耶魯大學第八屆學生交流

活動的一部分。本年交流主題為「青少年文化」,訪問

團在港期間,出席學術講座及訪問多間青少年服務機

構,以瞭解本港青少年現況。耶魯同學並於二月十三日

在本院會議廳舉行研討會,發表多篇有關美國青少年文

化之研究報告。

3月6 - 13日梁秉中院長赴北京出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

大會第四次會議。期間由輔導主任何培斌教授署理院長

職務。

3月8日本院教職員聯誼會於雲起軒舉辦午餐講座《萬里

遊縱趣談》,由張竹和先生主講。

3月8 - 27日建築學系在本院許氏文化館舉辦《空間日記》

展覽。

3月9日本院第425次雙周會假邵逸夫堂舉行。由香港大

學吳敏倫教授及本院譚少薇教授主講《大學生、性、性

騷擾》。

3月18 - 21曰中大解剖學系及德國University of Rostock

解剖學系聯合舉辦之第一屆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Brain 國際學術會議假本院

誠明館新亞會議廳舉行。本院贊助是次學術會議之部份

經費。

3月22曰「學長計劃」本年第二次座談會於雲起軒舉行,

談香港人力資源。

3月23日本院第426次雙周會假邵逸夫堂舉行。由地球之

友總幹事吳方笑薇女士及清華大學錢易教授主講《經濟

與環保》。

3月23 - 30曰本院舉行環保週,活動包括雙周會、專題

講座、文化聚餐、辯論比賽、攝影比賽及電影欣賞等。

以《橙》為題,說出了它的歷史和食丨妄,這些細節可能

不會注意,但卻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晚宴結束,宿生會主席陳小瑜同學向兩位講者贈送

紀念品,並一起拍照留念。

社會服 務

*社會工作學系石丹理教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委

任為禁毒常務委員會委員,以及投訴?

委員會委員,任期均為兩年,由本年一月零零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曰。

*精神科學系李德誠教授獲委任為禁毒常務委員會研

究小組成員,任期兩年,由本年一月一日至二零零

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曰。

*社會工作學系王卓棋教授獲民政事務局局長委任為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之理事,任期兩年,由本年四月

一曰起開始。

*社區及家庭醫學系李大拔教授於去年十二月獲課程

發展議會委任為課程發展議會德育及公民教育專責

委員會之委員,並同時獲委任為該議會體育教育委

員會之委員,任期由去年七月至二零零一年八月三

十一曰°

*兒科學系霍泰輝教授獲選為香港醫務委員會之成

員,任期三年’由本年一月二十四日起生效。

*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系鍾志杰教授獲選為經

緯青年商會之會長,任期一年,由本年一月一曰至

十二月三十一曰。

*人類學系陳志明教授獲邀請成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

物館之榮譽研究員,為期五年,由去年十一月開

始。

學術著作

金聖華〈致梅紐因〉。《香港作家2001年2月》。香

港:《香港作家》雜誌社,2001年2月,頁20 -

22 。

10 新亞生活28:1 6 (2001年6 月

m

P:168

(5157)

.111 ‘ 丨I M eMI 纖 驟 •

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

各學系第50屆(2001年)

畢業班同學

Xl^ ,��— - ^ a

An extensive knowledge is needful to

thinking people - it takes away the heat

and fever; and helps, by widening

speculation, to ease the burden of the

mystery.

John Keats

對於進行思考的人,廣博的知識是必

要的。知識消除衝動和狂熱,通過拓

寬思路幫助減輕對神秘的思想負擔。

J.濟慈

Know the true value of time; snatch, seize,

and enjoy every moment of it . No

idleness, no laziness, no procrastination.

Philip Chesterfield

要認識時間的真正價值;抓住分分 秒

秒’享用每一瞬間。沒有浪費,沒 有

懶散,沒有拖延。

P . 切斯特菲爾 德

新亞生活28: 8 (2001年4 月 17.

P:169

(5158)

^ r. � A

哲學系

1 think,

我思故我在

Rene Descartes

R.笛卡兒

Who is wise? He that 1 earns from everyone.

Who is powerful? He that governs his passions.

Who is rich? He that is content.

Who is that? Nobody.

Benjamin Franklin

誰是聰明人?向每人學習的人 。

誰是強人?控制自己情感的人 。

誰是富人?知足的人 。

誰是那樣的人?沒有那樣的人 。

B . 富蘭克 林

翻譯系

^ ^ e ^ 0 ^ 工商管理 系

There are no gains without

Adlai Ewing Stevenson

复有辛勞,就沒有收穫。

A.E.史蒂文生

18 新亞生活28: 8 (2001年4 月

P:170

(5159)

體育運動科學系 計量財務學系

計算機工程學系 TTTi

^ n

計算機科學系

^ A

電子工程系

Every great advance in science has issued from

a new audacity of imagination.

John Dewey

科學上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產生於一次新的

大膽的想象。

J.杜威

r> ^ e>

訊息工程學系

The whole of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refinement of everyday thinking.

Albert Einstein

全部科學不過是曰常思維的提煉 。

A . 愛因思 坦

新亞生活28: 8 (2001年4 月 19-

P:171

(5160)

Science is always simple and always profound. It

is only half-truths that are dangerous.

George Bernard Shaw

科學總是簡明’總是深刻,只含片面真理 的

陳述是危險的。

蕭伯納

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 系

^ 产、

0 P ^ A 會 r v

To be acceptable as scientific

knowledge a truth must be a

deduction from others truths.

一種真理要被接受為科學知識 ,

必須是根據其他真理作出的 推

Life is the faculty of

taneous activity, the awareness

that we have powers.

Immanuel Kant

生命力是自發活動的能力 ,

是知道我們具有才能的 意

識。

J . 康 德

The art of life is the art of avoiding

pain.

Thomas Jefferson

生活的藝術就是避免痛苦的 藝

術。

T . 杰 斐 遜

2 0 新亞生活28: 7 (2001年3 月

P:172

(5161)

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science, and only those

who do not dread the fatiguing climb of its

steep paths have a chance of gaining its

luminous summits.

Karl Marx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 苦

沿着陵崎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光 輝

的頂點 。

K . 馬 克 思

rn r%

MMJAH

食品及營養科學課 程 環境科學課 程

新亞生活28: 8 (2001年4 月 •21

P:173

Lose no time; be always employed in

something useful; cut off all unnecessary

actions.

Benjamin Franklin

不要浪費時間,總是幹些有用的事情, 摒

棄一切不必要的活動。

B . 富蘭克 林

建築學系

新亞生活28: 8 (2001年4 月

Without my attempts in natural science, I should

never have learned to know mankind such as it is.

In nothing else can we so closely approach pure

contemplation and thought, so closely observe the

errors of the senses and of the understanding.

Johann Wolfgan von Goethe

假如沒有在自然科學領域裡的嘗試,我就學不

會了解人類本身。在其他任何方面,我們都不

會如此接近純粹的默想和思考,不會如此密切

地觀察感覺和理解的錯談 。

J.W.歌德

0

人類學系

經濟學系

A

•22

(5162)

物理系

P:174

(5163)

政治與行政學 系

Do not, for one repulse, forgo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ort.

Shakespeare

不要因一次挫折就放棄你原來決心達到的目的。

莎士比亞

新聞與傳播學 系

M

Work spares us from three great evils:

boredom, vice and need.

Voltaire

工作使我們免受三大災難:厭煩、墮落

伏爾泰

學者是以學習消磨時間的閑人

r^^AAAAfi

社會工作學 系

Success is that old A B C - ability, breaks

and courage.

Charles Luckman

成功的基本因素是大家熟悉的——才能、

機會和勇氣。

C.盧克曼

新亞生活28: 8 (2001年4 月 .23.

P:175

(5164)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5 April 2001

CONTENTS

Articles, Co]

C. Leung, Head

National

Congratulations

^sals Presented by Prof. P.

at the 4th Meeting of the

Congress

I Prof. P.C. Leung's Award of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Social Sciences honoris causa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umnus: Mr. Bryan K.Y. Wong's Luncheon Talk on the

Hong Kong Disneyland' by Mr. Lo Tat-sang

The 2nd Talk of the Mentorship Project on The Resources

of Hong Kong Manpow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d Together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Week of the College

'Exhibition on the Trip of Art to Taiwan' by Ah Sam

Exhibition on “Space Diary”,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Prof. M.L. Ng of HKU and Prof. Maria S.M. Tarn of

CUHK Spok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Sex. Sexual

Harassment' by Mr. Lo Tat-sang

‘The Historic Cultural Trip of Hung Shing Temple, Kau

Sai Chau, Sai Kung' by Mr. Ng Ka-fai

Selected Writings of the Students of CUHK

'Three Poems on the Scenery of Lai Chi Kok Park\" by

Prof. Li Til

Exhibition on ‘The Works of Li Yau-mang'

The High Table Dinner Party on ‘Life and Health’.

Organized by Xuesi Hall

Major Events/Social Services/Academic Publication

Group Photos of the Graduate Class of the College, 2001

MAJOR EVENTS

(March 2001)

Mar. 4-17, Mr. Kevin Ming of Yale University led 8 Yale

students to visit New Asia College for the 8th annu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the two institutions.

The theme for this year's exchange is 'Youth Culture,.

Mar. 6-13, Prof. P.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participated

in the 4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Beijing. During the period, Prof. Ho Puay-peng served as

Acting Head of the College.

Mar. 8, The Luncheon Talk on ‘The Fun of Hiking, by Mr.

Cheung Chak-wo, organized by the New Asia Staff

Association, was held at Yun Chi Hsien.

Mar. 8 - 27, Exhibition on 'Space Diary', 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Mar. 9,The 425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Prof. M.L. Ng of HKU and Prof. Maria

S.M. Tarn of CUHK spoke on the topic ‘University

Students, Sex, Sexual Harassment,.

Mar 18-21, The 1 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Brain,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CUHK and

Department of Anatomy of Rostock University in

Germany, was held in the New Asia Conference Room.

The Symposium was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College.

Mar. 22, The 2nd Talk on The Resource of Manpower of Hong

Kong’ of the Mentorship Project of the College was held

at Yun Chi Hsien.

Mar. 23, The 426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Prof. Qian Yi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Mrs. Mei Ng. Director of the Friends of the Earth, spoke

on the topic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r. 23 - 30, The College's Environmental Week was hel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was launched including Biweekly

Assembly, Special Lecture, Cultural Dinner. Debate,

Photo-taking Competition, and Film Show. etc.

《新亞生活》月刊

主編: 張 學 明 埶行編輯: 盧 達 生

編輯部: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室

電話: 2609-7634 傳真:2603-5418

發行量:本期發行二千五百份

歡迎投稿每月廿日截稿

•24- 新亞生活28:8 (2001年4 月

P:176

(5165)

本期要目

吳方少觀女士與錢易教授主講經濟與環保

本院大事記/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清•薛福成「後樂園記」的實地遊觀 陳群松

0回鄉拾趣 余嘉齡

1新亞書院運動員聚餐 丘碧瑾

1 3卜聞:鄭德坤教授辭世

2初夏哲思六題(一) 王燈

3本院各項語文比賽成績揭曉 力臣

3記新亞書院兩項普通話活動 力臣

5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Neeraja Sharma

About the New Asia - Yale Exchange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5. (編者按:本院第四二六次雙周會,由地球之

總幹事吳方笑摄女士及清華大學錢易教授主講《經

與環保》。以下為節錄之演講内容。)

吳方少薇:生態足印研

我不懂經濟’我只會從一個城市的角度來看

希望從微觀看回宏觀,我們的環境與未來的經濟

何。地球之友花了三年的時間,做

了 一個研究:生

足印的研究。香港五十年後如何?我們不是要看香

將來如何,而是看如何滿足香港人的需求,從而影

香港的未來規劃

這研究仍在進行中’我將會介紹這研究的初

構思和結論。我首先想說一個鋁罐的故事。英國一

專家研究

了 一個銘罐的一生:銘在澳大利亞的礦場

採出來,然後送到工廠中化煉,每一噸的原始銘可

化煉成半噸的氧化銘,跟著用船送去瑞典及挪威,

將半噸氧化銘化成1/4噸的純銘,再花兩星期時間

吳方少薇女士與錢易教授雙周會上主

經濟與環

保 現場錄音整理

盧達生、柏

積純銘原料,才花一兩個月時間用船送去瑞典的溶

加工,溶爐的溫度達華氏900度,再壓縮至百分之

英吋的薄銘片,然後又加工冷壓至十分之一的厚度

又用船運到英國製成小罐,然後清洗消

I母’內壁加

一層防水的保護層’再加罐蓋’最後加飲料,再裝

運去超級市場。我們飮一罐汽水幾分鐘’丟罐只花

秒。我們每一天的浪費是多麼嚴重

再舉兩個例子:製造一粒半導體晶片排出的

物等於十萬倍的重量,一個lapto

p computer附 生

廢物達4,000倍它本身的重量

’ 一噸的紙張附生的

物等於它98噸紙的重量,試想想•.為了我們的生

和享受’真是浪費很多很多

香港是否可以變成一個生態城市

. /

...

$ &月

M

一〇〇一年五月十五

一 一十八卷第九

h章港

中 >

學 新亞書

版 非賣

f,v

:

“J

中:

/ ,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版

cv/

f k

J

P:177

(5166)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5 . 我們可否改變香港浪費的習慣和污染的環境

可否量度香港的生態足印?可否公平分配資源呢?

麼是可持續發展?甚麼叫ec

o city?

聯合國、歐盟、以及國際的智囊團現在都採

了 一個概念:生態足印。它量度每一個人一生之中

使用的、所排放的一切,定出一個地方只可承受多

污水、廢氣、垃圾等限制。我們的計算以五個指標

準:水、食物、能源、物料及土地。例如水,灌溉

物、提供能源、製造物料等一切用水需求,我們全

統計起來,這樣來計算生態足印。我們將全世界可

出產糧食、礦產的土地面積和海洋面積全計算了,

後除以全世界六十億人口,得到一個平均值。1997

年如果以全世界的資源除以六十億人,得到的平

數’每人一生所需土地1.85公頃。就香港而言

1997年香港消耗的能源,平均每人一生需要2.2公

的土地。這樣,從用電上香港超標600%,用水上

標80%,食用上超標30

% ,只因我們不是一個製

業城市,所以在礦物的消耗上較低。同時由於我們

建築物較高,所以用地平均值也較低

這樣的能源足印給我們什麼啟發呢?我們發

用電,建築樓宇,製作三合土,以至於製造銘合金

窗,都會產生

一 一氧化碳’甚至我們的食物稻米都會

生氮氧化物、沼氣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在香港製

的,但因為要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而引發

了 1

一氧

碳的排放。有些專家統計過’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

災、旱災及癒疫的經濟損失達到一萬五千億美元。

港所排放的

一 一氧化碳大約引致三十億美金損失,而

經濟損失正不斷提高。而要完全吸收所有排放的

化碳’需要一千多個香港的面積來種植樹木。五十

後,我們可能超標一千倍。香港人均排放

一 一氧化碳

數量可追英趕美

因此,我們為何不開發免費的能源呢?不但

以減少

一 一氧化碳排放,甚至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加

競爭力,最近科技股大跌,但如果一個人很聰明’

會投資可再生能源,一些稱為gree

n energ

y fund

它的回報達180%及260%。希望五十年後的香港

可以在大廈上看到太陽能板,在海岸邊看到風車’

街上有氫巴士

再說水足印。我們真正飲用的水只佔6%,大

份耗用在食米、動物飼料、製造肉產品、冷卻能源

等上面了,造紙、織布也都是用很多水。我們看似

水很少,其實消耗很多。一旦水不足,怎麼辦呢?

想辦法。現在,外國有一些流行污水養魚、污水

植,很成功,其實我們的污水並不是真正的污,我

只要污水氧化便可養魚、種植

現在有些人發動工人在大廈天臺、騎樓上

種,而廢渣滓食物再回到市場中可作飼料用,甚至

物渣滓也可以當生化塑膠。有一些生化塑膠通過細

發酵而成,有些建築材料由大豆及報紙製成。我們

希望回到carhchydric economy,不是單靠石油

香港真的很浪費。但我們的結論是,香港可

變成一個生態城市。奈何我們不願意去改變生活

慣,減少消費需求,何我們總要受到廣告的誘惑

最後’我呼籲各位在生活上有所改變,在工

上有所改變

。 、

錢易教授:十大環境問

非常高興能到新亞書院來參加這個環保周的

動。我是搞環保工作的,在「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書,我願意把我的畢生精力貢獻給環保事業,我認

新亞書院搞這個活動是很有意義的。新亞書院與我

非常特殊的關係,我第一次來這裏是1981年,當

的金耀基院長精心安排我和分別

了 30多年的父親

面’因此我一直想作一點事來回報新亞書院對我的

情,今天很高興能得到這個機會

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一下經濟與環保的關係

回顧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工業革命取得的成果,為

類帶來的恩惠是很多很多的。今天人類的生活與50

年,200年之前完全不可以相比。我們有現代化的

宅,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吃的、穿的都和過去很不

同。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人類面臨了很多環境

題。我在這裏列舉十大環境問題,實際要細談的話

遠不止這十個

從前的江、河、湖、海’水體是十分潔淨的

但由於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污水排進天

水體’帶進來大量有機污染物、重金屬,以及過多

養物質’造成富營養污染。我想大家都親眼目睹了

P:178

(5167)

新亞生活28:

5 (2001年1月

) -5 .

港的污染情況’也很關心珠江流域的污染狀況。其實

在內地有許多河流、湖泊、水庫、海灣,都遭到污

染。

大氣污染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大氣污染可以

分不同種類,如懸浮顆粒的污染,由有機物質造成的

光化學污染,酸雨……等等。造成這些污染的原

因,主要也是由於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了大量有害

物質,還有像汽車排放的尾氣。最近北京又遭沙塵暴

的襲擊,這又是另一種形式的大氣污染。

除了水污染和大氣污染之外,還有固體廢棄物

的污染,包括我們每人每天都在生產的垃圾,也包括

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大量固體狀態的廢棄物。有很多固

體廢棄物是有毒有害的。這些垃圾的產生主要也是由

於經濟的發展’包括農業的發展。比如在農村很多集

約化的養猪場、養雞場、養牛場,它們也是很大的污

染源

除此之外,全球還面臨森林銳減和土地荒漠

的問題。人類太多不恰當的開墾活動,為了建房、修

高速公路,就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造成了土地的荒漠

化。森林銳減和土地荒漠化當然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影

響,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洪

水災害的頻繁以及沙塵暴。

資源短缺的問題

我們還看到’資源短缺的問題在全球非常普

遍。我想舉三個例子。第一是水。現在全球已有1/3

的人口受到缺水的威脅’而且這個數目比例還在增

長。中國人均水資源的佔有量只有全球人均水資源佔

有量的1/4,而且分佈很不均句’在北方地區缺水的

問題就更加嚴重。耕地資源也是個大問題,因為全球

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建設佔用大量的耕地’所以人均

耕地的數量越來越少。同時由於我們不斷使用化肥、

農藥,使耕地的質量不斷下降。第三是礦產資源,包

括石油資源、金屬資源和非金屬資源’都在不斷的消

耗’不斷的減少。

我們還面臨許多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如生物多

樣性的減少:動物、植物種類的數目每年都以成千的

速度在減少,大量生物瀕臨滅絕。還有1 1氧化碳的排

放使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它會帶來洪水’帶來冰川

的融化,帶來海平面的上升,給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後

果。我們還面臨臭氧層被破壞的問題:南極和北極的

上空已經出現了臭氧層的空洞,使得大量的紫外線到

達地面,人和動物的免疫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白內障

和皮膚癌的病發率就會增加,人類就會面臨疾病和死

亡的威脅。

回顧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環境問題後,我們

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按照原來的道路繼續發展經濟,

人類將面臨一個什麼樣的前景?

在60年代初期,有人就進行了嚴肅的思考,出

現了一些著名人物和著名的事件。首先我想提到的,

是1962年美國的一位生物學家,他發表了 一本書叫

做T he Silent Spring。書名像散文集,實際上是一部

科學著作。它主要描寫由於化學合成的農藥的使用’

使得很多生物被毒死,他提出化學合成的農藥和工業

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他說,這裏的春天本來應該

是一個喧鬧的春天,到處能聽得見蟲鳴鳥叫,但現在

它變成一個寂靜的春天,因為生物死亡了。所以他對

人類提出警告。他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提出經濟和環保

關係的科學家。可惜的是當時很多人反對他,說他是

庸人自擾,無中生有。這位科學家當時身患癌症,

1S4年就不幸去世了。值得安慰的是他的警告喚起

了人們的注意,所以在1968年,很多科學家、社會

學家’還有一些政治家成立了 r羅馬俱樂部」。在

1972年發表了 一本書叫做《增長的極限》,主要觀點

是說,地球上的資源和生命支援系統,包括水,土

地,森林,都是有限的。假如人類無限發展,最後地

球就要面臨崩潰。這本書得出的結論是人類應該限制

增長,甚至實現零增長。這本書反映了許多科學家對

地球命運的深深關切,但是這本書得出的最後結論被

很多人反對,因為大家可以設想,發達國家的人們已

經嘗到了發展的甜頭,就希望更發展;發展中國家的

人們還處在貧窮中間,他們希望得到改善。到了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第一次有關環境問題的大

會,叫做r人類與環境大會」,非常成功,發表了

《人類環境宣言》,並成立了 r資源與環境委員

會」。委員會經過多年研究,在1987年發表了 一本

書,叫做《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我們不能夠照原

P:179

(5168)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5 . 來的方式發展,要改變發展的模式。在這本書的基

上’人們達成越來越多的共識。1992年,聯合國

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從1962年到1992年在

三十年間,人類經過嚴肅的思考,長期的摸索’終

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聯合國

r環境與發展大會」

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大會上r^o多個國家的元首

同發表

了 一個宣言,明確指出我們應該遵循可持續

展的道路

什麼叫可持續發展

什麼叫可持續發展?就是我們的發展既應符

當代人類的需求,又不能損害下一代的需求和發展

一句話,我們在發展的同時要考慮到子孫後代’只

這樣人類才能生生息息,發展才是不損害人類,不

害地球。可持續發展有三個主要原則。第一是公

性:在地球上生活的全體人類,不論種族、膚色、

濟狀況,人類有公平利用地球資源的權力。除此

外,還應該考慮到不同世代的人是公平的,這一代

沒有權力把下一代人的資源都用光了。第

一 一是持

性:地球上的生命支援系統,包括水、空氣、土地

森林,不應該受到破壞。第三個原則是可持續發展

一個共同的事業,我們應該有共同的目標,共同進

努力

我們聽到這裏 。

’ 一定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

常美好的理想’從1992年到今年已經有9年了’

年聯合國要在紐約舉行Real+10的高層會議,大家

來總結9年來究竟可持續發展貫徹的怎麼樣.。不過

要非常遺憾的告訴大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雖然非常

好,但實施的情況並不令人滿意。我們現在還可以

處看見破壞環境的發展及消費模式。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我們應深一步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內涵。

持續發展包含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對自己和他人

態度,對當今和未來的態度。假如人類把自己看作

地球的統治者,對自然採取不友好的態度,就不可

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像過去宣傳的那樣,人類是

能的,要戰勝自然,征服自然’自然就一定會報復

類。現在的環境問題就是在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中

成的,也是自然報復人類的表示。假如我們只考慮

自己’上游產生的廢水侵害下游的利益,發達國家

垃圾運到發展中國家去’損人利己的話,就不可能

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假如我們只考慮現在人的

益’不考慮未來人的利益,也不可能實現可持續

展。我們要先實現世界觀、人生觀、哲學思想的

化,由同自然對立、向自然索取,轉為愛護自然、

自然和諧相處。最近內地已經有一些水利專家指出

過去我們總是講抗洪,現在我們要轉為與洪水和諧

處。因為洪水是一個自然現象’你不能一味的修堤

把洪水擋在外面不給它出路,這樣會兩敗俱傷。我

應該從只顧自己的利益轉變為關心人類的命運、人

的利益’我們應該從只考慮眼前的利益轉變為關心

孫後代’關心可持續發展。只有實現這樣的思想

變,才有可能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我們應把資源

耗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資源節約型,把破壞環境型

發展模式轉變為環境友好型,把落後的技術轉變為

進的技術,把粗放的管理模式轉變為科學的管理

式,發展模式的轉變會帶來好的結果。我們過去解

污染問題常常採用這樣的傳統方法,首先制定標準

在這樣的標準的指導下我們進行監測、控制’違背

標準就罰款,或是做一些末端治理。這樣的方法實

了幾十年’沒有受到很好的效果,因為這樣的方法

身還在消耗資源和能源,同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投資

大量的運行費用。所以現在我們要改變一個模式,

先我們要將經濟發展的規劃同環境協調起來,在經

發展的同時就考慮它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大陸現在

在提倡擬定一個《環境影響評價法》。我們不論進

什麼工作,制定什麼經濟發展的規劃、政策,都要

行環境影響評價。如果有嚴重的環境影響,此規劃

應該改變。大陸有很多地方發現<_隨意開放,他

所採用的工藝非常落後,用氫化鈉將礦石中的金過

出來,而

a化鈉是一種劇毒物質。為了生產有限的

金’卻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我們曾經成功地制

了在東北遼寧省的一個金礦的開發。我們告訴當

人,目前節省的資源可用於後代的開發,今天開發

能對環境有害,等到技術進步後再開發,會有更好

收效。最後國家冶金部和當地的人們都同意了我們

觀點,就停止了這個開發。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經濟發展一定要考慮它的環境影響。我們要以長遠

益為重,為子孫後代留下發展的空間,留下美好的

境’留下充足資源。我們一定要把保護地球生命支

系統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最近大陸提出西部大開

的口號,國家特別提出西部開發應該以不損害西部

態環境為前提’但是在具體執行中間還有許多人忽

這個問題

新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

同時,可持續發展也在呼喚一場新的科技革

和工業革命。老工業革

A叩給我們帶來了財富’也帶

了環境問題;新的工業革命與老的工業革命區別

於’在新的工業革命進行過程中,我們應考慮到它

環境、資源、人類安全和健康的影。這場新的工

P:180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5 .

(5169)

革命可以不產生污染,它可以控制污染源。我可以

興的告訴大家,現在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範例

清潔生產,是一種有利於環境的戰略。它應

在產品生產過程以及服務系統中間實施。它的目標

合理利用資源’減緩資源的消竭。它的目標也包含

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進工業和環境的協調。

潔生產的實施會開闢一個新的工業面貌,比如在原

的選擇和產品的設計中,怎樣防止原料和產品對環

的不利影響。我們對任何產品都要進行一個生命周

的全分析,不能讓它在某一個環節對人類造成危害

我們應該改造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使生產

率、原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高,使得產生的污

物最大限度的減少。我們還要加強生產管理,防止

費、泄漏,提倡節約用電、用水,用責任制保證生

的文明。清潔生產的實施可以取得顯著的環境效益

也能降低產品成本,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win-win

-

strateg

y 。我們還可以在一個工業園區裏實現清潔

產:不同的工廠組成一個生態工業園區,工廠甲的

料可以作為工廠乙的原料,工廠乙的廢料又可以作

工廠丙的原料’以共用能源、水資源、熱源,以組

園區內物料的迴圈和廢物的綜合利用。目前世界上

經有幾十個成功生態工業園區的例子

綠色製造

美國最近正在大量研究綠色製造業。把一個

械做成可以拆卸的,那麼拆卸下來的零部件可以回

利用。比如計算器,需要更新的只是中間的幾個

片。如果我們可以回收80%-90%的零部件,我們

可以減少80%-%%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當

再製造業有很多的困難,比如我們要回收,要做大

的工作;顧客可能不喜歡用回收的產品.,我們也要

證產品的安全。但是現在許多製造業在這方面努力

做工作。美國有一些公司提出這樣的口號,把提供

品改變為提供服務,比如一家生產地楼的公司把出

地氆變為出租地氆’它的地氆分為兩層,回收後它

表面層進行清洗,這樣就可以再次利用。可持續發

就像一座山,我們正在爬山,最後要做到沒有廢物

排放,做到能源和資源的最高效利用

化學家和工程師正在發展綠色化學..它提倡

化學的生產過程中間做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

它提出在分子的水平上預防污染’要涉及到化學反

的各個過程,包括合成、催化、監測、分離、反應

件等等。因為化學工業是一個很大的污染源,化學

業的革命是很重要的

我們還應該建設生態農業,在農村中按照良

生態迴圈的原理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耕地,

護環境。在城市中,我們應提倡綠色消費’因為消

是生產的驅動力。節水節電,習慣於購買綠色產品

就能減少甚至杜絕一些環境不友好產品的生產和

通。此外,能源的生產和利用也是一大問題。我們

大量利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比如大陸推行的清潔

技術。同時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減少使用量,

水、耕地、生物、礦產資源實行可持續利用。如果

以這樣做的話,污染就可以減到最小。同時我們要

強治理,使受污染的環境恢復起來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結束我的演講:可持續

展不是一個夢,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理想;可持續發

的實現,需要我們付出艱苦不解的努力。我相信,

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使中國更加富強,地球更

美好,地球上的人類一定能夠生生不息,繁衍永恒

香港的策略性排污計

錢教授在演講完畢後回答院長提出的有關香

的策略性排污計劃的問題

「對於香港的水污染治理,我想講三個想法

第一,我認為SSDS非常必要’它將香港的污水合

的收集起來,進行處理後再排放到環境中間,這樣

減少香港的污染;這件事情做完了,做比不做要好

一 一,策略性的排放計劃中間有相當多的合理部分

但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在香港本地的爭論

多。我們是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Review,也盡可

提出了不少建議。我記得在1995年,我們提了兩

主要的建議,現在看來都是有用的。首先是把Stone

Island污理處理廠的處理方案進行了改動,建議他

改變了化學藥劑,現在證明效果非常好’是世界上

同類型處理廠中效果最好的一個。其次,我們建議

個 mnvironmenta

l Impac

t Assessment,對於不同

方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這一次我們對這個評價所

得的結論又作

了 Review,又提

了 I些建議,與原

得出的結論有點不同。我們主要希望「把錢用在

刃」上,也就是把資金用在提高處理廢水的程度上

而不是花在輸送污水上。對於處理技術我們也提

了 一

些建議,現在香港政府正在考慮通過一些實驗,來

看哪些建議可以採用。我希望SSDS會一步步改得

完善,希望香港的水污染能夠得到更好的控制;

然,這與珠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不可分隔。我可以

訴大家,廣東省對珠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也進行了

好的計劃,他們會花費大量的資金和努力來控制那

的水污染。這樣我們攜手並進’都可以生活在一個

潔優美的環境裏。

P:181

(5170)

本院大事記(2000年4月 )

4 月 2 -12日版•陶(2001陳錦成創作展)假本院

「許氏文化館」舉行。

4 月 6 日 本院第 427 次雙周會將於假邵逸夫堂 舉

行。屆時將由李景憲先生主講:「隨心、隨緣、

看世界」。

4 月 6 日 梁秉中院長赴希臘雅典代表香港參加 國

際骨質疏鬆會議。在此期間,輔導長何培斌教授

署理院長職務。

4 月 9 - 1 6 日 院務主任文直良博士休假。在此 期

間,由學生事務助理主任游吳慧蓮女士署理其職

務。

本院教師學術活動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講座教授金聖華博士應邀

出任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國外翻譯研究叢書」

專家委員會成員。

※本院成員、中大護理學系副教授 Prof. E.A.

Herdman於1月31日至2月2日,在泰國出席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mproving Life

Through Health Promotion: Nurses Making a

Difference,並提交海報。

※本院成員、中大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系副

教授王燈博士於3月4 - 8日,在美國出席The

SPIE's 8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助理教

授陳章天博士於3月13-20日,在希臘出席The

51st In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Conference,

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會計學院副教授S覺仕先生於3

月 18 - 21 日,在美國出席 Th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人類學系副教授 Prof. G.C.

Mathews於3月22 - 25日,在美國出席The 5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精神科學系副教授李德誠博士於

3月 27 - 3 旧,在美國出席The 1st World Congress

on Women's Mental Health ’ 並提交論文。

4月1 8日至5月4日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之「前

線、焦點九九」新聞攝影比賽圖片展假本院「許

氏文化館」舉行。

4月2 0日本院第428次雙周會假邵逸夫堂舉行°此

次雙周會舉行2001年度畢業班同學惜別會。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

辦之「前線、焦點九

九」新聞攝影比赛圖

片展場刊

※本院成員、中大精生理學系教授Dr. Ronald Ray

Fiscus於3月31日至4月4曰,在美國出席The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1,並提交海報。

※本院成員、中大人類學系副教授王鵬林博士於

4 月 4 - 8日’在美國出席The Annual Spring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Consciousness ‘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中國語文研習所導師李兆麟先生

於 4 月 6 - 8日,在美國出席T h e 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Organizations

of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並提交論

文。

※本院成員、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周文林博士於4

月9 - 11 日,在美國出席The 2001 Spring Meeting

organized by the Project LINK Research Centre,

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趙明明博

士於4月10- 14日,在美國出席The 2001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並提交論文°

※本院成員、中大英文學系助理教授Prof. J.G.

Gleckman於4月18 - 23日,在西班牙出席The

International Shakespeare Association,並提交論

文。 .

※本院成員、中大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振宇博士於

4月2 6 - 28日’在西班牙出席The European

Conference \"Bioactive Compounds in Plant

Foods\",並提交論文。

新亞生活28 : 年 5 月

P:182

。」力/4^.

ii...

曰出而作——母親所畫的春耕圖

(5171)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199 .

與母親的雙重心事..她想要我知道的,還是不想要

知道的,曲折宛轉地,我都慢慢地憶起或悟出來了

沒有媽媽的這一年,都是在我最無防備的時候,這

憶與悟,跳出來擊打我,那事後的痛就更加痛了,

使

我的淚在眼前顫動,我的心在胸內顫抖

正是這樣思潮起伏的騷亂時刻,突然想起大

時的一個母親節,為媽媽所寫的一首詩來。那是在

年母親節前的黑夜中,輕輕地捕捉到的

盤桓盤 酉 襄

生活遲遲如

一個黃昏的屋詹

母親您想些什麼

秋風才榻

九月的髮卻已飛

收穫的季

每個果實是不是都®盈飽

滿

恨不能攀住日

恨不能再留一個長長的

啊母親我知道流血流

您只求一個耕粒的機

為每一個寶寶整整的一

要怎樣搜括著母親

丁了又吓

長夜的燈

還要寫長長的

今日兹涵著多少過錯的昨

今天憧憶著多少希望的明

在淚盈盈的眼

在哀怨的响

讓您覺出了多少生之淒

折腰於千年萬代的重

在永怪的讓造

您何曾停

生活遲遲如

疲應的腳步不為喜

只為愛的成

讓我在您心中唱一支

如果釀成的酒有微微的甜

您便會憶起秋

日 憶起耕

憶起每一顆劫後能存的果

啊母

默默與遲

童元

好像剛過完了年’居然就要五月了。花墟裡

滿

坑滿谷的康乃馨開得燦爛奪目:深紅與淺紅,多像

媽的彩筆,看得令人心傷。去年的母親節後十天媽

過世的,而今快一年了

一向不怎麼愛說話的媽媽,最後的曰子因為

肺漸弱而說不出話來,就變成不說話了,只拿眼睛_

著我們。在靜靜的沉默中流動的是她滿眼的不捨,

腻,然而已是無可奈何的了。媽媽給放射線照得吞

困難’看著該吃的藥發愁,然後吃了。病殘的媽媽

為疼女兒而成了世界上最乖的病人

一年的日子如此飛逝而去,快得好像總是來

及坐下來專心想媽媽..因為跟她太近了,她身為女

r

P:183

(5172)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200 .清•薛福成『後樂園記」的實地遊

觀 陳群

_、前

清代寧紹台道公署原阯,在今寧波市海曙區

海曙區北臨姚江,西濱西塘河,東瀕奉化江。東西

一 一

水復南向An流注入甬江出海,構成一幅心形地帶。

名的月湖公園、明代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唐代的

樓都在這裡。它不但是寧波的發祥地,也是現今寧

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樞紐

查寧波建城始自東晉安帝隆安四年(公元四

〇年),時征東將軍兼會稽太守劉牢之戍守句章(

奉化縣),在三江口(姚江、甬江、奉化江三江交

處)築條牆(竹牆),駐軍於此,是為寧波城雛形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八

1 一一年),明州(今寧波)

刺史韓察,在此築子城(地在今海曙樓至中山公園

r寧波辦事指南」’寧波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有寧波城之始。其後歷代雖有變革,仍以此地為政

所在地。明代寧波府、寧波衛在此’清代寧紹台道

署在此。民國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為紀念

中山先生’將此闢成公園,道署遂無復當年面貌。

時所見’惟存公園西北隅兩座土石山,仍屬昔日

景行牌坊(清.寧紹台道署入口處)

據清季古文家、外交家薛福成《後樂園記》

載,大抵現時中山公園左側’自大水池向北延伸至

水路一片草地,應是當日道署所在。右側自景行牌

北至大石山,西至秀水路,是薛氏所稱之

r

園」。按薛福成自光緒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出

寧紹台道,公餘在道署西偏蒔植花木,以為遊觀

所,且引宋賢范文正公先憂後樂之義,名之為

r

園」’即今之中山公園前身。又據「寧波辦事

南」,謂中山公園有總理遺囑亭、有尊經閣、有紀

薛福成之「薛樓」。一九九九年七月筆者在當地

見,已無尊經閣,詢之當地遊人,亦不知薛樓何在

惟是公園北端,ft鄰明季名臣張煌言故宅處,有西

平房一座,外觀雖然殘舊’牆身雕塑,卻頗為別緻

未悉此樓果否薛樓。按薛福成首倡維新變法’其後

使英、法,談判滇緬滇越界務商務,前後四年’所

主權,不在明時巡撫陳用賓之滇西八關之下。光緒

年(公元一八八四年)以兵備道分巡寧紹台道’是

適值中法越南戰爭,法以在越戰事失利,以海軍擾

海疆,欲虔劉我邊陲。薛氏在此與法軍愕將孤拔對

四十餘日,卒被我重創而去。至今位於招寶山下,

遠砲台後側之鎮海海防紀念館,尚陳列是次戰役

料’薛氏腦像在焉。今果以此樓紀念薛氏,則寓意

本文意在探究清代寧紹台道公署原貌,惟時

久遠,物多毀把’不可復睹。今欲知其原貌’得其

概’則必先就目前中山公園,追溯至光緒十三年薛

成之《後樂園記》,再由此上溯至雍正十一年之《

波府志》,然後公署之原貌’乃可得而想見矣

I _、寧波中山公

現今寧波中山公園,北起蒼水路’南至永

路’直通公園道與譙樓遙對.,西自秀水路、呼童街

東鄰中山廣場,即今之寧波中山公園。中山公園南

長約八百公尺,東西寬亦八百公尺’今為便於條陳

且自南至北,以中、東、西三軸線述之

中軸線是唐代譙樓(俗稱鼓樓,正名海曙樓

取自唐杜審言之「雲霞出海曙」句)、是公園道、

中山公園西式門樓、是寬可排過十五人的石板橋、

景行牌坊。直衝北端是一座石山。山高約十公尺’

長約一百公尺。自下而上,是繫繋的太湖石,乍看

石山,實為內土外石,恐是為防滑坡而設。山左是

理遺囑亭。亭是

一阿

一 一霤,紅棵紅柱,中豎一碑。

一 一公尺,厚十五公分,上刻總理遺囑,鄞人沙孟

手蹟。亭外是遊廊

東軸線自南至北,是大水池,水池後是草被

草被上是一座

一 一層高的「同樂亭」,傳統式的牙翼

構。亭後不遠是一幢白色的西式平房。東軸線原是

署的官廳所在

西軸線自景行牌坊右側起,是一座三層紅樓

上有一額,大書

r好旺角茶樓」五字。樓傍是小

池,薛福成《後樂園記》所謂

r荀荷沼」,當係指

池。一道曲橋自樓傍左側橫過對岸。岸邊一小石山

山上一亭,亭額

r螺髻亭」。山下一洞,業已結石

閉。亭北右折,別有一水池。連貫三池的是一條寬

一 一公尺,深及三公尺的濠溝,應是改建成公園時的

結構

P:184

(5173)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 9 .

濠溝自正門石板橋起,左右展抱,右繞好旺

茶樓,注入樓旁小水池.,復自小水池起,取道

一山

注入大水池;再迴環至大石山後,左折直奔東軸大

池。三池以東南池為最大,西南池為最小,西北池

中。復自東南池起,濠溝流水直通石板橋下。如是

而復始,縈繞後樂園川流不息。又循小石山右側,

沿

西南小水池築一遊廊’繞過西北大水池,至大石

後。遊廊盡處豎一碑,上刻薛福成《後樂園記》。

人至此,臨文觀景,當可想見道署昔日情韻

二I、《後樂園記

後樂園一名,始見於薛福成《後樂園記》。有

後樂園形制,薛氏有詳盡描述

寧紹台道署西偏有獨秀山,始蓋繫石為之,

二伤,周六丈耳。山上下古木蒼鬱’皆數百

物。……山上有螺髻亭,亭下有清涼洞。穿洞

南,方沼前橫……沼中荷蓋千柄……山之右,入

籬,有堂三極,曰攬秀堂;稍南右折,又入碧籬,

室三楹,東向,曰滴翠軒。庭中色蕉挺立,葉大

濃,仰視幾不見天,謂之綠天。綠天之南,有適

亭,用雜樹幹為之,覆以棕皮,絕去雕飾……循

而南,折而左,茵荷沼西南東三面,皆修竹

嫋……余瞰南牆外有隙地,稍展拓其耻,植梅

株,謂之梅塢。塢東構亭,隔池與螺髻亭相對,為

日觀荷之所,曰送香亭。其西積土為露台,以恣

眺。四逝植桂十餘株,謂之小山叢桂。再出西塢,

叢竹中曲折開一徑,可以北達綠天

按薛氏所說,獨秀山、螺髻亭、清涼洞及山

下古木、山南的荷池、山右的攬秀堂、堂南的滴翠

及軒南的適然亭,都是前北故物。薛氏新增的是南

外的梅塢、送香亭、露台、小山叢桂及通往綠天的

林曲徑。以筆者實地所見,此等堂軒,諫於中山公

伊始,已化作烏有’尚幸文獻可稽,未至淫沒無聞

忖之《後樂園記》,當曰之攬秀堂’當在今日大石

右側、西北大水池處.,滴翠軒在今日小石山右後側

背向秀水路處;適然亭在今遊廊外草坪上

四、《寧波府志

清代寧紹台道公署’是在明代寧波府與寧波

的原址加以擴建而成。其形制現已蕩妖_無存,惟清

雍正十一年修,乾隆六年補刊的《寧波府志》卷十

八公署〉記載,尚能窺其全豹

分巡寧紹台道公署在府治西北隅,中為正廳

間,左右廊房各十一間。前為儀門三間,左土地祠

又前為大門,左官廳等屋十間,右號房等屋五間;

為臺,建牙旗;左右鼓吹亭各

一 •,東西兩轄門’正

為照牆。牆南右為榜廊廳。後

一 一思堂五間,廊房左

又各餘屋三間。堂東為宅門,左右各屋三間。內衙

間,又後內衙五間。左為庖屋。左之北為土地祠。

門之南,書屋三間,稍左又餘屋三間。堂北有土山

山右又小山一,建亭其上。亭前為蓮花池。直西一

為箭道,北有演武廳三間

國朝雍正八年’分巡寧紹台道副使孫詔捐俸

加建修

據此,寧紹台道公署至清雍正八年曾作建修

既有建亦有修,是其形制必有異於前者。惟是文獻

徵,其中何者為明物,何者為清物,已是塵煙杳杳

無法考顯。要之,明之寧波衛、府,至清必有毀圮

始有雍正八年孫詔之捐俸修建

五、綜

由今日之中山公園、而薛福成之《後樂園記》

而雍正十一年之《寧波府志》,寧紹台道公署幾已

盡人間搶桑。今曰所見的

一 一山三池一水,僅二山一

為明時故物。道光時巡道李可琼之雲石山房,光緒

薛道之崇實書院,俱已煙飛灰滅。查獨秀山始建於

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為明寧波府衛

物。據《寧波府志》’獨秀山為土山,且為大小

1

山,非今曰所見之

一 一石山。是石山何時由土而為石

則不得而知’然而薛福成《後樂園記》既稱「始蓋

石為之」,是意其始即為石山歟?抑別有所據歟?

雍正十一年之《寧波府志》稱「堂北有土山,山右

小山一」,則又言之•鑿,至乾隆六年補刊仍未

正,是

1 1山至乾隆六年仍是土山明矣。薛氏《後樂

記》所述尚有三處與府志未合的

P:185

•24- 新亞生活28 : 年10月

(5174) 同學文章選

回鄉拾

余嘉齡(工商管理三)

我的鄉下有著一個美麗的名字——「籃土」

滿有詩意的名字讓人充滿遐想,總以為會像桂林、

西

湖般匯聚天地靈氣,有著無窮的山水勝景

然而那只是一個小村子,由村口走到村尾不

十來分鍾的路程,村子也很偏僻,由海豐到那裡並

有公車直達,非要另叫計程車不可。因此,每次回

都要一大清早起床離開家門’坐半天車,乘長途

士 ’搭計程車,幸運的話可以趕及和祖母一起吃

飯,要是途中稍有阻滯,便要折騰到黃昏了。平日

香港島到新界才一個半鐘頭的車程已經教我叫苦

天,這一條艱辛的回鄉之路不用說更被我視為畏

了。也因此’我回鄉的次數用一隻手剛好數全:週

時一次,祖母大壽一次,大伯父過身奔喪一次,忘

哪個親戚嫁女又是一次,今年農曆新年用五天的自

換來父親五千元的旅遊資助’才又多去

一次

這次回鄉和上一次相隔少說也有五六年,五

前故鄉留給我的記憶並不深刻,隨著時間的流逝早

變得模糊,只依稀記得不很愉快,所以這幾年才會

盡借口不肯回鄉。還好這次純粹是為了看看修葺好

祖屋’沒有了奔喪時的沉重,也沒有被迫赴宴時的

耐煩,而且利字當頭,我很乾脆便把自己賣了

那天早上六點被媽媽踢下床’梳洗後出發,

點半擠出羅湖火車站,坐長途巴士,十

一 一點到達海

總站’隨便找間飯店吃過午飯再去叫計程車。下午

點,我們在村口下了車。村口就在車路旁邊,沒有

村名的石碑,卻有一條短短的石橋由車路接到村裡

橋下是一條小溪,溪水滿起來大概可以漲到橋底,

現在冬末沒有雨水,小溪半涸而露出了河床的泥土

踏進村裡,迎面走來一個農夫打扮的人’用

語跟爸爸說了幾句’伸手拍了我的頭幾下,便笑著

了。我們又走了幾步,又給另一個人截住,這次換

個老女人,同樣和爸爸講了幾句,同樣笑得很大聲

這次她沒拍我的頭,只拍了拍我的肩膀。往我家祖

的幾分鐘路程,在走走聊聊、聊聊走走的情況下,

們用了快

一 一十分鐘才走完。把行李丟到一旁,正想

下來歇息’門口又跑來好幾個抽空來打招呼的鄉鄰

先撇開我的潮語不靈光這一點不談,光是分辨不出

一張張曬得駒黑的臉孔,已經讓我混亂得只懂傻笑

懂說話了

鬧了大半天已是黃昏。堂嫂替我們安頓好’

便

讓我們去洗操。到了這一刻,我才發覺藍

土 一點也

有變。從前洗操洗衣服用的水’是由村裡的幾個水

一桶一桶汲上來的,現在雖然每家每戶都設了水管

不過也不是我們常用的水龍頭,而是透過簡單的槓

原理來汲水的簡陋裝置。拼命上下搖動這一端的鐵

柄,冰涼的水便由另一端的出口流下來。聽說水仍

是井水,不過汲上來時是經過過濾的.,可是過濾明

有問題,汲上來的水有幾片落葉載浮載沉’又有幾

蚊子在表演蜻艇點水……另一個惱人的問題是上

所的問題。連自來水都沒有的小村,當然是沒有污

管了,自然也不會有抽水馬桶’要解決便得到村尾

個大糞池。吃下去的東西拉進去,拉進去的東西變

肥料,然後再變成村民平日吃的蔬菜,這個設施對

保份子來說,可說是世上最偉大的發明。但是要我

近那個

r夜香」的糞池是一難,要我保持平衡跨在

(接上頁

) �

一、《後樂園記》但言獨秀山’不言尚有小山

筆者實地所見’與《寧波府志》合,此其一

1 一、螺髻亭在小石山上,與府志合。今之螺

亭為仿古新構’亭頂鎮以陶瓷白鶴一,與「好旺角

樓」屋頂之陶瓷白鶴應屬同一期物。如是,則亭、

構築於同期,非古物可知。清涼洞在小石山下,今

封固。此其

二一、《後樂園記》稱「穿洞而南方沼前橫」,

見洞在小石山下’池在小石山前。稽之府志,獨秀

一 一思堂北,既有堂阻,是《後樂園記》所云送香

「隔池與螺髻亭相對」則不能對矣;亭必在小石

上’送香亭始能隔池與之相對。此其三

上述三事,未知薛氏因何僅述一山,遂至清

洞在獨秀山下,螺髻亭在獨秀山上,方沼荷池在獨

山前。也許文學處理手法’有時亦不盡與實物冥

邊又是一難’要我放下尊嚴不去在意在無遮無掩的

況下,展示香港的月亮更是一難。一想到萬一掉進

池裡的模樣,我更是毛骨悚然,於是寧可以減少

量,免得多去跑糞池。不過,即使無意特地少吃

點,那些細碎而呈黃色的飯粒和新鮮蔬菜栽種用的

料,也令我沒有半點食慾

吃不好,洗不好’連上廁所也上不好,世上

悲慘的事莫過於此。自憐不已的我抱著由香港帶去

書賴在屋裡,半步也不肯踏出門外。結果五天下來

除了讓我瘦了幾磅和多了五千元旅費資助外,藍土

終是個小村,返鄉到底是條畏途。小村沒有變,我

它的印象也同樣沒變

P:186

1979年9月鄭德坤教授(中)為藝術系主辦之

「李湖检教授書畫作品展」剪綵。

(5175)

新亞生活28:6 (2001年2月 ) - 11

本院前成員、香港中文大

藝術學榮休講座教

鄭德坤教授於四月六日辭

本院前成員,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榮休講座教授

德坤教授於二零零一年四月六日辭世’享壽九十三歲•

垂耗傳來,中大同仁深表哀悼。大學已於二零零一年

月二曰上午十時在逸夫書院大講堂舉行鄭德坤教授追

會0

鄭德坤教授為中國考古學一代宗師,畢生致力於

等教育事業與中國考古和藝術文化研究工作’學術成

卓越,尤以提倡

r鄉土教材」更備受推崇,驰譽國際

鄭教授曾於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遠東藝術與考古凡二十

年。鄭教授於一九七四年應邀出任本校藝術系客座

授,並曾出任文學院院長和大學副校長等要職;一九

八年創辦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並出任首屆主任,一

七九年自大學榮休。鄭教授於一九八一年獲本校頒授

譽文學博士學位,於一九八二年獲授藝術學榮休講座

授銜,並曾於一九八一至八六年出任中國文化研究所

譽所長。鄭教授治學嚴謹,著作等身,廣植桃李’深

師生景仰

兵兵球隊隊員丘碧

一年一度假新亞書院教職員餐廳舉行的新亞

院運動員聚餐終於在四月

一 一曰順利完成。此次聚餐

新亞書院院長梁秉中全力資助,參加運動員數目達

十多人’場面熱鬧非常

大會為運動員安排了幾項活動,除了三個遊

外’還有兩次抽獎,為平淡的聚餐增添了不少色彩

記得在

r辣辣薯片邊個食」的環節中..陳志明和張

傑導師更與眾同樂,一起參加遊戲!陳sir比賽勝

了,不用

r受刑」,可是其餘兩位導師就難逃吃辣

片的厄運了。看著將夾滿wasabi的薯片放進口裡

而面有難色的情景,真是歷歷在目。這活動為我們

來了不少歡樂

但快樂的氣氛不會就此而散,「勁飲勁食」可

整晚的高潮。每一隊伍都派出數位隊員代表參加,

戲規則要求隊員以飲管喝一支兩公升的可口可樂和

一碗豆腐花。比賽未開始時,各球隊已氣勢如虹,

有參賽的隊員全都走到參賽隊員旁邊打氣,這邊叫

「籃球隊必勝」;那邊卻聽見排球隊說:「加油」.

張Sir發號施令,大家就出盡「九牛

一 一虎之力」;

氣的打氣,喝的喝,吃的吃,非常投入。此時此情

就像我們在各項運動的四院賽事中,各新亞運動員

表都為到書院爭光而團結一致打好比賽。經過一輪

戰後,球隊勝出了。不過,在我而言,輸贏倒也不

要’正所謂

r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正當大家以為聚餐就此完畢之際’大會就開

了最後一輪抽獎,這次抽獎可謂禮物豐富,平均兩

個人就有一份。雖然自己並沒有中獎,但看見其他

員領獎,心裏也替他們高興。這次聚餐搞得有餐

色’不得不感謝一班義務籌委的悉心策劃,也要讚

新亞書院教職員餐廳的廚藝。我認為,這次聚餐除

讓一班球員重聚之外,也再次表現出新亞書院球員

的團結精神。望來年繼續有此聚餐,帶給球員更多

歡樂

P:187

(5176)

204. 新亞生活28:10 ( 2001年 6月初夏哲思六題<

王 一

煌 ^

(

_ )齊修全用化學元素取兒女

許聞宣示齊修字仲宇,原籍山東省諸城縣

2()()()

3

1日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市家中病逝。

以新亞書院化學系退休教授齊修的

1 一兒四女,皆取

學元素為名字?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對本行充份

入,敬業樂業,絕非「做那行厭那行」。他「享年

十」,似為實齡而未依同胞陋習添加天地人三歲。

港大學「梅舍」(Ma

y Hall)校友周威彥,早成天

物理學家,不幸於58歲任理工大學首席副校長時

於腦癌,許文將虛齡加三歲成為

S。西人許聞比

國人誠實,採用實齡更不加三

一 一十世紀六十年代’我曾任教啟德機場對面

李求恩紀念中學,某天忽見陸軍裝平頭細眼新生

餓,出身新亞生物系的同事陳伯浩說:齊餓之父齊

是化學系老師,留學日本後任教台灣大學,分數極

致令許多門徒「齊齊重修」。我們忍俊不禁。不久

夫人又帶長女齊銥考進李求恩中學。前年報載齊太

fr聞。原來她的長子齊餓生子齊沛源;幼子齊鉑生子

齊懷恩。四千金依次名銥鎂鑭鎵,共生五位子女,

「王無邪•紙與布的對話

j邀請

五月廿七日至六月二十四

本院許氏文化餘舉行,歡迎參觀

獨次女齊鎂未嫁。值得注意齊修的七位孫兒及外孫

都不取科技名字,而且只有一位用單名。「懷恩」

名充滿倫理宗教色彩呢!「沛源」典出《孟子》。

的四叔王宏誤曾獲廣東省數理化比賽亞軍,在中山

學化學系教過吳康民先生,是美國愛奧華大學化工

士;長子王希鉻(元素名)卻常被誤為希銘

(

二 )挑戰權威的必要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指出:「社會上之

慣殺許多之善人,文學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天才。」

暗示我們必須挑戰習俗的權威。九九年十

1 一月崔绮

港兩週,接受中文大學頒贈榮譽科學博士銜,順便

加許多文化活動。他深感中國傳統過度宣揚順從

威’教導兒童、少年聽長輩的話即做「乖」仔。相

地,美國青少年勇敢挑戰權威’質疑不甚確定的

論。冒險精神方面’中國學生起碼遜色於德國的。

們反省文化史,重要的進步皆由於挑戰落後的權威

例如天文學上哥白尼以日心說推翻托勒密地球中

說。順從容易淪落為盲從’釀成對進步的障礙。愚

政策表面提倡順從,其實主張盲從。專制獨裁的朝

或政府唯恐人民挑戰自身的權威,領袖多怕屬下

此。哲學史上無神論挑戰有神論及教會的權威

2000年一月倫敦Rgtledge公司出版摩根(

p Morga

n )

奇書《康德的煩惱:受啟蒙者的蒙昧》(Kant-S

Trouble

: th

e Obscuritie

s o

f th

e Enlightene

d ),作者

定康德是大膽思想家而非具體堅實的理性主義者。

學上通俗文學常挑戰優雅文學的權威’如清末裘廷

(1857-194

3 )、梁啟超和胡適以白話文挑戰文言文

權威。一切革命就是對權威始於挑戰而終於推翻。

中山在日本宣稱最愛書籍、革命與婦女,表示需要

慧和賢內助搞革命對付頑強的權威。

r三從四德」

半要求婦女在不同處境盲從父、夫、子等男性直系

屬。婦女解放運動否定三從(四德卻適合任何人)

男人若非領袖常須豢養寵物滿足權威欲。試問正常

狗,怎會挑戰主人的權威啊!拔萃女校中七生謝小

挑戰高行健的文藝權威,竟連父親成名

(三)唐君毅之師宗白華的人生六境

瑪友蘭提出人生四境說.•在启然境界,人像

獸依本能生活•,在功利境界,人似商賈孜孜為利

道德境界,人像儒家規行矩步.,在天地境界,人似

會儒道兩家與萬物為一體的理想。唐君毅老師晚年

專書詳析心靈九境,連他的老師宗白華《美學散步

也比瑪說精微:功利境界滿足生理的物質需求’倫

境界起於人群共存互愛的關係,政治境界由於人群

織互制的關係,學術境界因為窮研物理以追求智慧

宗教境界因為返本歸真以冥合天人。宗白華曾授「

德格」課程且尊崇歌德,總結此五境界依次注重功

愛、權、真、神’即分別用這五項掛帥。但是他

說:「介乎後

一 一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

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

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

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

藝術境界。然藝境注重美,堪稱四五兩境之間

第六境。.

古布臘哲學真善美三足鼎立。讓我歸納六境

三類:學術境界求真,功利、倫理、政治、宗教四

界求善,藝術境界求美。嚴格看來功利境界謀生而

必重善。我不同意復旦大學教授王振復《周易的美

智慧》把宗白華六境歸約成四境,他反對宗教旨在

善,遂於求真善美三境外,另添第四項崇拜境界代

宗教境界。然而倫理境界亦可崇拜英雄豪傑啊

! (下期If)

P:188

(5177)

本院各項語文比賽成績揭曉

(2000-2001) 力 臣

輔導長頒獎予中文作文比赛得獎者

輔導長頒獎予英文作文比赛得獎者

輔導長頒獎予翻譯比赛得獎者

吾文比賽 評判

中文作文比赛

英文作文比赛

普通話朗誦比赛

英語朗誦比赛

翻譯比赛

黃耀堃教授

樊善標教授

Ms Neeraja Sharma

Ms Ivy MF Ho

吳偉平博士

韓彤宇老師

Dr. William E. Watkins

Miss Allison Stenberg

Mr Piyush Shah

童元方教授

何元建教授

輔導長頒獎予英語朗誦比賽得獎者

了加強同學的 語

文能力,提高他

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獎

勵中、英文良好的 伺

學,新亞書院在本年 二

月、三月間,共舉辦 了

五項語文比賽。分別 在

中文作文、英文作文 、

普通話朗誦、英語朗 誦

及中、英翻譯等各自的項目上,讓同學一展所長,競爭各個獎

項 ° 有關活動業已順利舉行,各比賽的得獎者亦附列如下。 必

須指出的是,本院的同仁,在教研兩忙之際,猶抽出寶貴的時

間’擔任各項比賽的評判及顧問,既負責草擬比賽題目,又要

閱卷評分或作臨場評判,可謂貢獻良多,本院對此謹致謝忱!

同仁積極支持此項活動,對提高同學的語文水準,有很大 幫

助!

^ s m . .一

輔導長何培斌教授頒獎予普通話朗誦比赛得獎者

陳世樂(藝術1

張惶琳(翻譯•

林雅靜(會計三)

彭超(工管三 )

謝得言(醫科.

翁碧霞(翻譯.

亞軍

楊佳稚(新傳一)

張敏康(凯息工程本地:麥婉宜(翻譯國内:王麗紅(工管曾慧時(醫科三)

麥婉宜(翻譯.

季軍

馬飢華

(分子生物技術一

梁嘉慧(會計二:

本地:梁海敏(翻譯.

國内:黃樓子(中文.

龍文i•(新傳三)

李健恩(中文.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6 月 13

P:189

(5178)

鍛煉普通話迎接新挑戰

——記新亞書院兩項普通話活動 力臣

(左起)唐斯諾博士、黃耀壁教授與同學合影I

^^近日的財政司司長報告中,政府明確表示將在沒

有配額限制的前提下,輸入內地專才;根據香港

貿易發展局的研究報告顯示,上海的經濟發展一曰千

里’在可見將來有可能取代香港的地位……。面對上述

的轉變’香港的大學畢業生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來自內地

的及世界各地人才的“挑戰” !為了使同學充實自己,

把握好兩文三語,以迎接新世紀新的挑戰、新的機遇,

新亞書院在本學年舉辦了多種語文活動。在普通話活動

方面,舉行了普通話桌及普通話文化工作坊一“\"^普通

話桌」活動逢周三中午舉行,老師與同學,每次總共有

十多人參與。趁吃午飯時,於閒適的氣氛下讓同學自由

以普通話交談。每次皆未設特定主題,故上至天文地

理,下至時人時事,民間風俗,經濟環保,皆有涉及。

在這輕鬆的環境下,同學每每躁躍發言,在不知不覺的

情況下改善了普通話的會話能力。這項活動上下學期各

舉行9次,全年共18次,上學期出席同學共92人次,

下學期則為101人次。本院語文委員會秘書黃耀堃教

授,人類系王鵬林教授,中文系樊善標教授’哲學系劉

昌元教授,以及輔導處霍偉基生及鄧圓圓小姐等,皆為

座上常客。每次師生於午飯聚談,既可練習普通話,又

促進師生溝通,可謂一舉兩得。

普通話文化工作坊在上學期九月至十一月間以及下

學期一月至三月期間舉行,全年共舉行了 18次的工作

坊。參加者達一千二百多人次之譜,成績裴然!選擇在

晚膳時間舉行此項活動,是為方便同學下課後在壓力較

小的環境中練習普通話。每次聚會除有不少操熟練普通

話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出席外,並另邀一位學者作廿分鐘

專題演講。同學在演講後交流意見;然後每桌同學就一

主題討論,討論後由一位同學代表該桌向全部出席者報

告其內容。有趣的現象是,很多日籍的交換生都很躁躍

參加普通話工作坊,而且更積極參與,往往“毛遂自

薦”為發言代表。在各“桌”報告完畢後,由老師評論

同學之表現。為考核參加者的進展,院方在每學期開始

前要求參加同學錄音,活動結束後再錄一次,藉以比較

其進步情況0考核結果顯示,一般參加者的普通話講述

能力,較從前略為流暢;對一些字的發音,也改進了。

可見這個活動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本年度在普通話文化工作坊作演講的學者有袁良駿

教授’任永年先生,黃維樑教授,吳偉平博士,王鵬林

教授,汪勇教授,何元建教授,胡秀英博士,周發祥教

授,唐斯諾博士,華巍博士,張洪明教授及葉勇博士

等,上述教授、學者對本院語文活動鼎力支持,筆者謹

致熱烈謝忱!

T V

普通話文化工作坊

14- 新亞生活28: 6 (2001年2 月

P:190

(5179)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Neeraja Sharma

ELTU Co-ordinator

T

he New Asia College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held on

Thursday evenings from 6:30 - 8:30pm provide a venue

for New Asia College students to meet and chat over dinner

with exchange students, the teaching staff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other colleges, and guest speakers from other universities.

This programme aims to give students an opportunity to listen

to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nd to use English in a social

context and in a stress-free environment.

The programme is run twice during each academic year. A

total of 18 sessions are held each academic year, with 9 sessions

per term. The first session in terml was held on September 28

and the last one on November 23. In term 2 the first session was

held on February 1 and the last on March 29, 2001.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ttending in the fall term in 1999 was 38 higher

than in 2000. but numbers in the spring terms were 452 and 454

for 2000 and 2001 respectively.

All New Asia College fulltime students and exchange

students are eligible to attend.

The sessions include informal discussions and social chit

chat at the dinner table, and a talk given by the guest speaker,

which is followed by a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The students

can gain confidence in using English first by chatting informally

with people at the table around them, and gradually beg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as they become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ir knowledge of English. It is a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as in each session they (

listen to native speaker guests talking on various topics and

interact with other native speakers at their table. They can raise

questions to clarify points or comment on them giving their

own opinions on the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 The wide range

of topics such as The role of English/globalization, National

Identity, Body Language, Emotional Quotient, foreign children

studying in local schools,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Acculturation

and the American identity,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ate them to voice their opinions freely. This year several

games were tried out with the students and were well received.

Students were quite responsive this year and clearly enjoyed

participating in the sessions.

Individual students' performance is assessed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reading aloud skills. Students are given

a text to record on an audiocasset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session and then comparing their reading aloud performance

with the second recording at the end of the 9th

Improvement is usually evident in the form

confidence in reading aloud and less hesitation when they come

across new or unfamiliar words.

An end of term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to elicit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ontent or format of the

workshops. Comments were very positive. When asked if they

would come to the workshops even if there were no points

system, a few said that they were not aware of a points system.

They said that they came to the workshops because they can

enjoy a delicious free meal while meeting more native speakers.

They said they enjoyed the atmosphere and that there were more

chances to make friends, interact with exchange students, and

also increase their opportunities of listening to and speaking

English.

Students said that they had developed more confidence in

talking to strangers, increased their oral fluency and vocabulary,

improved their listening ability, and made more friends. The

free buffet dinner is greatly appreciated by the students. In fact,

few would come if there were no dinner.

New Asia College wish to thank the following guest

:Professor Bill Watkins of the Yale China Associ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ramme, Professor David Parker,

Prof Joseph Boyle, Professor Jane Jackson and Prof Joanna

Radwanska Williams of the English Dept, Professor Robert L.

Jones (and Mrs Vera Jones) of the Dept of Pharmacology, Prof

James A. Dickinson Dept of Community and Family Medicine,

Prof Gordon Matthews Dept of Anthropology, Ms Liu Ngar

Fun of Baptist University, and Mrs Sylvia Shrive.

The College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the Yale tutors Ms

Julia Travers, Ms Tanya Loh, Ms Alison Stenberg and Mr Piyush

Shah for their invaluable support at each session. In the spring

term, each of them took over the guest speaker role and did

excellent talks or games. The College also appreciated the

presence of spouses and tamily members among them Mrs Bill

Watkins and daughters, Dr Wu Mei, Mrs Vera Jones, and Prof

Andrew Burd for adding flavour to these gatherings. Thanks

also to Ms Christine Yu, Ms Ivy Ho, Mr Benjamin Leung, Mr

Charles Muirhead and Mr Peter Jakubovicz of the ELTU for

their continued support.

Last but not least, many thanks to all the exchange students

who came to the sessions. We hope many more exchange

students, faculty members and spouses will attend these

workshops in future and give New Asia students the benefit of

their company!

新亞生活28: 9 (2001年5 月 15

P:191

(5180)

定申請參加這個《新亞書院/耶魯大學學生交流 計

劃》。

成功入選後,我在美國的街上走了十四天°回到香

港’再帶著新相識的外國朋友在香港及廣州的街道上又

走了十四天。

要總結我對這個交流計劃的感受其實很簡單,只需

要三個標點符號便可:「!」、「……」及「°」

(是的,這個利用「標點」的意念是從一位著名劇

作家何冀平女士,在一篇雜誌訪問中參考而來的,好東

西不妨參考及加以運用。)

還有滑雪及現場觀看NBA那種興奮的感覺,真令

人回味無窮。

十四天裡參觀了兩間美國的中學’看到當地教育制

度的可取之處時,總會感慨香港教育制度的不足°

在閒談中體會到耶魯學生的學識與積極學習的態

度’便會想起香港大學生的頹廢及無知。

與八名相處了一個多月的外國朋友話別後,每想到

不知何時才會有機會再見’便使人感慨萬分°

當我踏入新亞會議廳面試之時,我第一個感受便是

「I華!幹嗎這麼多人的呀!」在我面前,是十幾個負責

主持面試的人,包括院務主任文直良博士、輔導長何培

斌教授等,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有點膽顫心驚。

到達美國後’在參觀耶魯大學之時’看到那些宏偉

的建築物及當地學生的上課情況,大開眼界,心中的驚

嘆從未止息。

三十分鐘以「香港青少年文化為題」的presentation,是整個交流計劃令人感到最緊張的部分°準備

了三個多月,由搜集資料到訪問學者’準備尚算充足,

可是在present之時,總免不了手忙腳亂一番才能發揮

應有水準。

在紐約及華盛頓參觀各大小博物館時所欣賞的大師

級的藝術品,令人驚嘆各大名家的才華與自己的無知°

香港之遊結束之後,這個交流計劃畫上句號。而我

的大學生活,也因為這個交流計劃,而有著一個完滿的

句號。

「新亞生活」

雖然我仍然不大懂得唱院歌,未能充分了解新亞精

神,但是我對新亞書院的感情,因為這個計劃而增加

了。

若要再一次描述三年的大學生活,我會這樣說:

「身為一個新傳新亞劇社人,新亞書院已不止是

所屬書院那麼簡單:在人文館通宵趕功課、在錢穆圖書

館影印報紙做研究、在新亞餐廳食足三餐、在樂群館排

戲做佈景、在學思樓志文樓與異性朋友談天、在知行樓

抵抗十號風球的來襲……還有在誠明館新亞會議廳內為

耶魯大學交流計劃而舉行的十五次會議。」

16- 新亞生活28: 9 年 5 月

P:192

(5181)

What can you do in 14 days?

You can go for a trip in the U.S.A.

Then you can meet a number of friends in the States.

You can feel the snow falling on your face and flying

into your mouth.

You can watch an ice hockey game at Yale University.

You can have a 30-minutes presentation about Hong

Kong youth culture.

You can leam how to ski.

You can stay in a house of a local American family for

two days and have a leisure walk with the dog in the

woods which is covered with snow.

You can have many discussions with the Yale students

concerning American and Hong Kong youth culture,

from which you will get a lot of insights about Hong

Kong and the States.

You can see the arts pieces of the famous masters, such

as Vincent van Gogh and Picasso.

You can go to New York to see a Broadway Show.

You can also go to Washington D.C. to watch an NBA

game with US$10

You can leam how to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in a

foreign place.

Yes, you can experience all of the above if you are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is year's New Asia and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

You can have more to learn there, but I have only a

limited space here.

-Mr. Pete Yeimg (JLM/3)

I

loved Yale at first sight. All the grand buildings stood

quietly in the snow - the towers, fortresses, courtyards....

The architecture of Yale varies a lot, from Tuscan to Gothic

to modern. Together they represent th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architecture. These buildings are the physical

representations of different Colleges of Yale, and they

provide a diversity of student rooms. The bell of the most

beautiful building - Harkness Tower - rings according to a

particular schedule. The whole campus is indeed the most

picturesque scene I have ever seen.

What is even more impressive are the people from Yale.

There you would sec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nd inspired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bring with themse 1 ves

their own cultures and values to Yale, which make Yale a

more open and diversified place for studying and thinking.

Students here are concerned with different social problems

like drug, protest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These and many

other topics are discussed during dinners in the dining halls

of the Colleges. At Yale I have also seen many kinds of

fascinating parties, club activities, and wine drinking

competitions. The seemingly unlimited friendship generated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provides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o explore the edges of human knowledge. The friendship

developed at Yale shapes one's education and life, and mine

Miss May Qui (ECO/3)

《新亞•生活»

楊柏瑜(新傳z三)

懷緬.

剛剛過去的星期五,是崇基書院的畢業班拍照曰 。

四個書院的畢業班拍照日全都曲終人散,意味著我的 大

學生活即將完結 。

人總喜歡在即將離去之時懷緬過去 。

還記得當日選擇新亞書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 為

我主修的學科是以人文館為總部的 。

想不到這個決定足以主宰了我這三年的大學生活 。

「新亞是我家」

身為一個新傳新亞劇社人,新亞書院已不止是所 屬

書院那麼簡單:在人文館通宵趕功課、在錢穆圖書館 影

印報紙做研究、在新亞餐廳食足三餐、在樂群館排戲 做

佈景、在學思樓志文樓與異性朋友談天、在知行樓抵 抗

十號風球的來襲… …

可見新亞書院已是我的家 。

縱使我的生活與新亞書院有著這樣密切的關係, 但

生活了五個學期後,我仍然對這個「家」沒有太明顯 的

歸屬感 。

是因為我缺席了新亞迎新營,沒有人教導我唱新 亞

院歌的結果?(可是我見有許多曾出席迎新營的同學 都

不太清楚該怎樣唱院歌…… )

抑或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在千人宴、院慶及學生會 中

擔起籌委的工作,使我未能了解新亞精神?(可是不 見

得籌委們有多少個懂得新亞精神…… )

「交流」

其實一直以來我對新亞的交流計劃都充滿興趣, 只

是因為過去的兩年我在新傳及劇社的工作已使我透不 過

氣來’我根本沒有時間去參加這些計劃 。

直至最後一年,我才有時間把握這個最後機會, 決

新亞生活28: 9 (2001年5 月 1 7.

P:193

(5182)

We are al ways critical of our society but appreciative of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we only learn about their good sides

superficially. During this trip, 1 found out that drug and

alcohol problems and troubles brought by casual sexual

values in America are much more disturbing than Hong

Kong. Should we not be happy about this? One of the

valuable things I learned from this trip is to re-evaluate my

attitude toward my own culture and foreign ones. Perhaps

we should become more appreciative toward our society

afteralL

-Miss Dora Choi (JLM/2)

J

oining this programme is the most invaluable

experience that I have had throughout my two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At first, I just thought it was just an ordinary exchange

programme and 1 did not expect much. I did not expect the

heavy work load as well.

The eight of us were

working in groups of two

and we had to report our

progres s o n th e

symposium every week.

One of the groups was

doing so well that they

put all the others under

pressure. That was why

we were so well prepared

for the symposium.

When we got to Yale,

I saw the most beautiful

scene that I have ever

seen in my life. Snow was

falling down. The buildings and the grass were covered with

white. 1 felt like I were in an ancient European city. That

was my first time to see snow. Therefore, I could not stop

picking up the camera and taking pictures.

What 1 have gained from this programme is the

improvement in my spoken English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in the States. However, the best thing I have

received is the friendship among the eight New Asia students

and the eight Yale students.

Lastly,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Dr.

Man, Lynne and Winnie for taking care of us and treating us

so well.

-Mr. Chan Tsz Fung (IEE/2)

I

find the most enjoyable thing of the trip is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of both sides. It is the Yale students that make

the trip special. They understand themselves well, and they

know a lot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in society. So talking

with them is really fun, we could ask them anything. This is

the thing that I learn. Besides that, they are very active,

very outgoing and very sociable, we had two marvelous

weeks going to different places, like the campus of Yale

University, New York, Washington D.C., playing together.

-Mr. -Li (IEEE/1)

B

eing exposed to the various backgrounds, interests and

value systems of the American students, I have been

fascinated by the stimulating and diverse aspect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This is the most extraordinary cultural

exchange that 1 have ever participated in.

The ice hockey game was tremendously exciting. Frat

party had given us too much excitement. High school visits

and the juvenile center visit were definitely the most

rewarding. The getting -to- know- you game was really fun.

The skiing trip was the

bes t i n m y life .

Discussion sessions on

relationshi p an d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re

very enjoyabl e and

intellectual. The trip to

Washington D.C. was

definitely fascinating and

New York City was my

favorite! The history

lectures were interesting

while dorm food was

really good (aha- it's

true!). Shopping became

some kind of crazy move,

last but not least, our symposium on youth culture turned

out to be really interesting to the Yale students!

The Yalies were so nice and eager to show us all the

things in the State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nd ideas with

us. The close friendship that was built up during the two

weeks was the most unexpected gift I received from this

trip. During their return trip to Hong Kong, we were all so

happy to see each other again! In spite of all the mid - terms

and projects waiting ahead, I was so hyper- excited to show

them around, to share my things. We did have a great time!

Trust me, you are going to regret if you don'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take part in this exchange programme of New

Asia College. Want to experience a two-week life at Yale?

How about a trip to the U.S. Capitol and the exciting New

York City? And there are various opportunities to learn

foreign culture together with their great food. Mark this event

and take action to apply next semester!

-Miss Ben、’ Ng (ARC/1)

18. 新亞生活28: 9 (2001年5 月

P:194

(5183)

u^Soui i£e 0{^eaj O^sia — ^afe Cjxchan^e

T

{A group of 8 students, under the supevision of Prof.

Lyme Nakano,Department of Japanese Studies, visited Yale

University from Jan. 20 - Feb. 2,2001. The Yale group of 8

students, led by Mr. Kevin Ming, paid a reciprocal visit to

our College from Mar. 4-17, 2001. The theme for this year,s

'Youth Culture'.)

I

think I would regret if I did not join the programme!

Cultural exchange is really an exciting thing - every daily

issue is examined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 food, friendship,

personalities, love and play. Things that I will not forget:

Yale trip - snowing in New Haven, frat party, Getting-ToKnow-You game, home stay visit, high school sharing and

the church-like house of Andrew in N Y City, Thomas's

mothers hospitality; CUHK trip - Wushu and Chigong

demonstration, Fung's Er-hu performance, karaoke, shopping

and bargaining, and home dinner. Crying and laughter,

conflicts and co-operation all melted together into friendships

across the Ocean. I also remember days when the HK friends

took care of each other, shared ups and downs, and wanted

to plan a good schedule for the HK trip. I think we would all

like to say the same thing: Thank you Dr. Man, Winnie,

Lynne and New Asia College! Leaving CUHK soon, I will

put the all these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university

memory album.

-Miss Tracy Lciu (BBA/3)

his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me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grammes I have participated before, and it is

THIS which makes this

programm e mor e

memorable and exciting than

ever! Instead of only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Yale

University, we also have the

chance to welcome eight

Yale students to come to

Hong Kong. During the four

weeks we spent together, we

practically saw each other

everyday from nine to nine.

We ate together, played

together, sit together, and

went everywhere together.

This is what I see as a \"real exchange\". Not only have we

made friends with them, we really have known each other

well. To think more carefully, we, the eight New Asia

participants, have met periodically for more than half a year,

and have gone through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gether.

It seems so amazing! This programme certainly consumes

time and energy, but the genuine friendship nurtured and

the exposure gained are incomparable to other activities I've

participated in University.

-Miss Jecmette Lee (PAC/1)

J f I have not been to this trip, I would not have realized

A how much I knew about America and how little I knew

about my society.

Throughout the trip, I was very pleased to have many

opportunities talking to the Yale students about youth culture

in our own place. Both of us were surprised that we know

so much about their culture: Britney Spears (and many other

American singers), Hollywood movies, slang etc. Another

thing out of my expectation is their interest and admiration

towards Chinese culture. Quite a number of them study

Chinese history at school. One of them even brought a

Chinese poetry along the trip. I sometimes feel awkward

when 1 recall many Hong Kong students who are disdainful

of their own tradition and totally embrace foreign ones.

While showing the Yale students around, I also come to know

how little I know about the history of my homeland.

新亞生活28: 9 (2001年5 月 19

P:195

(5184)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5th May 2001

CONTENTS

11

Prof. Qian Yi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Mrs.

Mei Ng, Director of the Friends of the Earth,

Spoke on the topic: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jor Events/Academic Activities

‘In Memory of My Mother' by Prof. Tung Yuan-

‘A Trip to a Park in Ningpo' by Dr. Chan Kwanchung

‘My Memorable Experience in Visiting my

Country' by Mr. Yu Ka-ling

‘Dinner Gathering of All the Members of the

College Sports Teams' by Ms Yau Bik-kan

1 Obituary: Prof. Cheng Te-k'un, Emeritus

Professor of Fine Arts and Former Member of

the College, Passed Away

2 ‘Six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Summer' (Part 1)

by Prof. Wong Yuk

3 'The Results of Various Language Competitions

of the College' by Nixon

3 'Two Putonghua Activities of the College' by

Nixon

5 'Social English Workshops' by Ms. Neeraja

Sharma

About the New Asia - Yale Exchange

MAJOR EVENTS

(April 2001)

April 2 - 12, Exhibition on Clay & Prints by Mr. Chan

Kam Shing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April 6, the 427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Mr. Lee King Hin spoke on the

topic of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April 6-9, Prof. P. 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steoporosis in Athens,

Greece. During the period, Prof. Ho Puay-peng, College

Dean of Students, was invited to serve as Acting Head

of the College.

April 9 - 16, Dr. Peter J.L. Man, the College Secretary,

took leave. Mrs. Winnie W丄.Yau was appointed

Acting College Secretary.

April 18 - May 4, A Photojournalistic Account of 1999:

Focus at the Front Line 99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April 20, the 428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at Sir

Run Run Shaw Hall. It was the Farewell Assembly for

the 2001 Graduation Class.

主編:

編輯部

發行量

《新亞生活》月刊

張學明 執行編輯:盧達生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誠明館2室

2609-7634 傳真:2603-54

18

本期發行二千五百份

歡迎投稿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5月

P:196

本期要目

1 雅禮協會百周年紀念訪問團蒗校訪問

2 Speech by Professor P.C. Leung at the 1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3本年度惜別午餐暨長期服務獎頒獎禮 盧達生

4畢業班同學惜別會 何敌志

4同學對聯習作選刊

5 中大藝術2001

6初夏哲思六題(二) 王燈

7周君廉校董捐資二十萬予蘭州中山小學/鳴謝

7本院大事記/學術榮譽/本院同學獲殊榮

7社會服務/學術活動/言卜告

8古代歐洲基督教社會服務初探 左芙蓉

12 50 Years of Friendship Nancy Chapman

13治癌研究 王家琦

15 My Memories of the YUNA 2001 Exchange: , •

Hong Kong Kevin Ming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6月

(5185)

新亞生活月刊

1 一0

0

一年

m

第二十八卷第十

香港中文大

學 新亞書院出

版 非賣t

本刊創刊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年中除七八月外,每月出

雅禮協會成立百周年紀

訪問團五月四日筂校訪

今年為雅禮協會成立一百周年。雅禮協會董

會主席M r

. Davi

d Jone

s Jr.率領該會三十多人於五

1 一日至十九日前往香港、廣州、長沙及上海等地

問。該團於五月四日蔽臨香港中文大學’並於當晚

香港大會堂美心酒樓舉行慶祝晚宴,以紀念該會與

大及本院合作半世紀。本院上午在新亞會議室舉行

迎座談會,院長並於大學賓館設午宴接待。訪問團

後參觀中大文物館,並訪問中大學術交流處(國

部)及新雅中國語文研習所

當日出席慶祝晚宴的人士包括香港中文大學

長李國章教授、梁秉中院長及文直良博士,而出席

一百周年訪間團成員包括耶魯大學副校長、蕭鳳霞

授、九十

1 一歲及

1 一十多歲的「雅禮學士」(Yale

Bachelors),至於出席的「香港雅禮之友」有陳佐

博士、詹德隆先生、陸國燊博士及香樹輝先生等。

晚筵開八席,氣氛熱烈

在晚宴上,首先致辭的是雅禮協會董事長Mr.

Davi

d Jones,然後是李國章校長、雅禮的總幹事D r.

Nanc

y Chapman、梁秉中院長、牟銳博士及香樹輝

生等。李校長以Yale為題說

了 一個笑話,引得哄

大笑,氣氛也為之輕鬆了許多。Dr

. Chapman在 致

中談到五零年代雅禮協會的盧鼎教授(prof

. Harry

Rudin)來港’與錢穆先生會面,一見如故,決定資

新亞的一段歷史。這篇講辭刊於第十

一 一頁。梁院長

在致辭中表示願意加強與雅禮協會的合作關係

梁院長為表揚雅禮協會在中國多年來的教育

獻,特請饒宗頤教授題贈墨寶「聲教誌於四海」致

該會。晚宴人人暢聚甚歡,而代表團在訪港後也繼

他們的行程

P:197

(5186)

Speech by Professor P.C. Leung, Head of the College, at the 1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and its half-century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with New Asia College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r. David Jones, Jr., Chairman, Board of Trustees,

Yale-China Association and Dr. Peter J.L. Man

Mr. David Jones, Trustees of Yale-China Association, Dr.

Nancy Chapman, Vice-Chancellor, Ladies and Gentlemen,

I joined the New Asia Colleg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in 1982 when I started working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s the founding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I was made the Head of

the College in 1992. Then I started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imacy between the New Asia College and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New Asia enjoyed accommodating the

Yale-China Office within New Asia premise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New Asia enjoyed sharing experience with the

Yale-China Representative at the New Asia Office. In fact

all New Asia programmes were open to the Yale-China

Officc and we had been enjoying its participation. The YaleChina scholars and their English teaching had much been

appreciated. The annual New Asia students' visit to Yale

with the subsequent return visit by Yale students has been

one of the best supported programmes at New Asia. One

charity programme giving medical support to China -- the

Operation Concern -- was started at New Asia, very much

initiated by the New Asia alumni, gained sympathy and

encouragement from Yale-China, to the effect that, the then

Yale-China Representative -- Mr. David Youtz, accompanied

the first medical team to Sichuan with the Operation

Concern, and functioned as the photographer.

It is very clear to me that the friendship, mutual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will go on and develop in the new

millennium.

Now that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is celebrating its

centennial in 2001, we certainly share the joy and aspirations.

Ill the second century, quoting from the trustees' statement,

'the Yale-China is prepared to strengthen its support to China

on Education in and about China, to foste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ese & American

people and to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a rapidly evolving

US-China relationship.'

New Asia College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is ready to offer the Yale-China the appropriate

partnership, in any existing or new programme, se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entennial aspiration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I am sure, will be more than

willing to give all its blessings and support.

In the past few years, Yale-China set up many new

programmes in China. Maybe New Asia College could help.

Medical personnel from China, for instance could first get

training in the hospitals in Hong Kong before going to USA.

I do wish that when Yale-China sets up its new menu, New

Asia College could be considered a customer.

With that much, may I once more congratulate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on its happy centennial.

(From Left) Mr. Douglas Murray. Mr. Peter Cooke,

Mr. Jay Inglis and Ms. Mary Gwen Wheeler

新亞生活28:1 0 (2001

P:198

廖建強館長 與錢穆圖書館部份同事合影

(5187)

左起:梁秉中院長、簡暮善教授

金耀基副校長及華歲博士

v .

梁秉中院長頒贈長期服務獎予張學明教授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215.

:“

' 灘 , ‘

字’在這裡唱出來與各位分享

『一天一天的上學、放學

’ 一轉眼正要告別

園;一張一張的快樂同學笑臉,粉筆似的消失不再

見。終於终於不懂得老師所講’只知道此刻想多聽

遍’終於終於不需要再管積分,只恐怕更多的考驗

見。這校園,這班房、雲起軒,這麵堂,告別時’

我心的家鄉.,到未來那一方,人不知怎麼樣,仍然

這裡找到一點點光。

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心想事成、生活

快!謝謝。

聯誼會及書院為表達依依惜別之情,特分別

給離職同仁每人一份禮物,以作紀念.’而張教授也

院長頒贈長期服務獎。儀式過後,各人在享用豐富

餐之餘,也不忘拍照留念,並暢述未來

本年度惜別午餐暨長期服務獎頒獎禮盧達生

本院與新亞教職員聯誼會於五月十八日在雲

軒舉行惜別午餐暨長期服務獎頒獎儀式。這次聚會

參加的同事非常踢躍,出席者近一百人,氣氛熱烈

今年共有十一位同事離職,而獲得長期服務獎的則

一位同事

惜別會司儀由院務室新同事陳佩瑩小姐擔任

聯誼會主席湯遠明先生及院長梁秉中教授先後致辭

他們除祝福各位離職同仁日後健康愉快外,更希望

們將來有機會重回新亞聚舊。兩位精通普通話的外

人——雅禮協會的華•博士及新雅中國語文研習

簡慕善教授!無獨有偶的也同於今年離職。其

離職的包括我們熟識的錢穆圖書館館長廖建強先生

雅禮協會的胡微華女士、Mr

. Piyus

h Shah

及M s

. Julia

M

. Tnivers、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的沈正弼

授、經濟系的汪勇教授,以及因事不能出席的財務

系梁玉珍女士、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麥肖玲教授與

務學系史怡中教授

今年獲頒長期服務獎的是張學明教授。張教

服務新亞已達

1 一十年,梁院長讚揚張教授過去為書

盡心盡力,付出了很多心力。而張教授也在儀式上

達了他的謝意

「我很榮幸獲得這個『長期服務獎』。過去二

年,很多新亞同事都是我的『良師益友』——他們

導我、提攜我,並給我支持和鼓勵。我常對家人說

『人們對我們這麼好,是我們的福氣,不要認為這

理所當然的(Dont tak

e i

t fo

r granted),因此,我們

珍惜、感恩。』所以,我要再衷心感謝大家

幾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告別校園》,歌詞頗

人感動,對象本來是畢業同學的,我現在改了幾

P:199

(5188)

新亞生活28:10 (2001

畢業班同學惜別

回想大學一年級’書院還是以「排隊派門票」

方式分配周會次序的時候,由於遲了取門票,結

只能夠取到較後幾次周會的門票,也因此能夠欣賞

畢業班惜別會。當時候我只是抱著「欣賞節目」的

態觀看這次惜別會,到最後也只是覺得「很好看」

r不俗啊」

第二年’由於覺得前一年的惜別會很惹笑,

意選取畢業班惜別會的那一次周會。依然覺得很

笑。看見小春在台上落淚之時’有點兒感動,但同

卻在心裡想:

r幹嗎這麼誇張?」畢竟觀眾還是

眾,未能夠真切體會到他們的心情吧

意想不到’今年的惜別會,我竟然成為了台

的參與者之一。置身其中,別有一番滋味。在惜別

將近結束的那一刻,我在台下哭了,在這時候,我

然想起了前一年的畢業班同學哭成淚人的情景,此

我終能領會他們的心情

四個月來和各位畢業班代表籌委相處的片段

在那時候就像幻燈片般在腦海閃過..第一次聚會分

職位’每一次有講有笑的開會,

一 一月影畢業相,二一

四月籌備惜別會,排練,拍片等等;當中曾經很

心,曾經很煩惱,曾經很憤怒,也曾經很沮喪;但

想一切也是快樂的。一想到離別在即,在以後的日

中’各奔前程,快樂的日子將成過去,怎能不感動

事實上,我和很多籌委早在學生會,或是在

新營中就已經認識。十分感謝他們給予我機會負責

導這次惜別會。由於在編劇之初我沒有什麼想法,

此,我便按著各人的性格設計角色’例如把.Ichnny

設計成為一個校園活躍分子,阿Kit設計成為一個

事八卦的角色,Karen設計成為夢中情人等等,都

根據我所認識的各個籌委的性格而設定的。不過’

過多次排練之後,我漸漸加深對各籌委的認識,便

發覺我設定給他們的角色,未必會和他們的性格

稱。幸好他們仍然很喜歡我所設計的角色、對白,

且盡力演出。此外,有很多情節本來是很單調的,

賴他們的發揮,才有如此生動的演出。再一次感謝

籌委。此外,也十分感謝阿Ling及阿然,由於

Ling幫助我們拍攝和剪輯,阿賢幫助我們處理後

事務,這次惜別會才能順利演出

我在編惜別會的劇本中,也想帶出自己一些

法:我覺得人生很多事是偶然而來的,包括大家能

聚首一堂’在同一書院之中,成為同學’也是無數

然交會而產生的結果,這就是一種緣份。在這套

中,有一句對白:

r其實大家有緣才能夠成為新

人。」不錯,正因如此,更值得我們去珍惜。我很

惜這段緣,這是我對新亞的情懷。之所以在劇中取

一些新亞舊事為題材,特別是有一幕跳迎新營營舞

也是希望能藉此勾起同學對書院的情懷

惜別會過去了,很快就要畢業了,不知道是

因為能夠報讀研究院,現在竟然沒有結束的感覺。

實上我也不想這麼快便結束,相信其他籌委也有相

的想法。惜別會完結了以後,與其他籌委同學仍時

聚會。也許這次惜別會,才是認識大家的開始吧

同學對聯習作選

自題書

齋 中文系江志

詩百篇。書萬卷。才二斗。酒一杯。賢不

以。名不必傳。當無俗塵擾人清夢擾人

乾坤立。風雨敲。曰月過。春秋易。錢何

多。室何須大。自有物色入我閑窗入我

題 中文系董

精舍遠凡塵。縱目窗前。好風時雨。天光

影。活水清源。美景良辰。

一 一都臨斗

優游在涵泳。埋頭燈下。含英祖華。馬史

騷。杜詩韓筆。嘯歌絃誦。絲絲盡扣心

題 中文系吳

求道在成人。承傳聖哲無先

臨文知論世。繼領風騷看古

題 工管系伍心

秋月照人。春風沐

疏通百氏。博覽群

依山傍竹人宜

梅友松師品自

山高樓接無邊

室小書涵萬頃

斗室涵天

書窗縱古

中文系曾绮

中文系葉保

新聞系麥靈

P:200

王無邪先生

(5189)

二一—、:

夢胥多: 广

藝術系系主任蘇芳淑教授在本科生畢業展開幕禮上致辭

藝術系系展

新亞生活28: 5 (2001 年1月 )-10 .

不同程度

貢獻,對

港藝術發

影響深遠

許氏文化

展出王氏

水墨畫及

膠彩畫,

眾可同時

賞到他中

西

兩種主要

畫媒介的

索成果

藝術系系

展期:5月27日至6月3

地點:新亞書院誠明館三樓及四

展出本科生各年級及研究生一年級的作品。

工作室作展示空間,既讓觀眾實地了解藝術系,亦

學生整年來的創作,公開予大眾欣賞討論。展出作

約150件,有國畫、書法、給畫、版畫、雕塑、混

媒介、裝置等,並設有獎項讓同學競逐,評審團由

內教授及本港資深藝術工作者組成

邀請展

王無邪——紙與布的對

展期:5月27日至6月24

地點:新亞書院許氏文化

王無邪先生兼擅中西藝術,作品備受推崇’

自五十年代末至今,持續創作近半個世紀’經歷了

港藝壇幾個年代藝術思潮的轉變,在各個階段皆作

中大藝術系主辦

中大藝術2001

本科生畢業展「十六座

展期:5月27日至6月24

.地點:中大文物餘西翼展覽

今年本科生畢業展名為「十六座」,其意念來

十六座位小巴,載著我們十六位畢業生,邁向另一

程碑。為了本次畢業展,各畢業班同學數月來苦心

營,由策劃、籌備、創作,以至設計作品集,都能

揮團隊精神、同

r車」共濟,使

r十六座」得以順

抵達。這次展覽作品,包括中國給畫、書法、篆刻

西方媒介總畫,以及混合素材與裝置等

車廂外的景物向後飛逝,十六雙小腿按捺不

心中的喜悅,在坐椅下不停晃動。為著能把對藝術

熱忱和執著帶到目的地而興奮。縱然,最終的目的

各異’但這次已是他們期望甚久的一站,讓眾人分

多年的學習成果

研究生畢業

石家豪及謝炎安作品展期:5月27曰至6月24

何遠良作品展期:5月27曰至6月3

地點:新亞書院誠明馆及人文

三位藝術碩士畢業生當中:何遠良的木雕探

作品與地面接觸的關係.,石家豪的冊頁展示儀式化

性愛程式.,謝炎安的藝術家書本是以圖像及文字構

的概念合輯

P:201

新亞生活28:10 (2001

初夏哲思六題(一一) 王

(四)孫思邈與儒道

陳立夫在台北創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在

明山的文化大學出版他的《英譯四書》。陳老既重

科技,主持英譯李約瑟《中國科技史》.,又兼尊崇

道哲學,以儒學修心’用道家哲學健身。他談到世

最先運施麻醉藥的神醫華伦。我要補充一點:香港

西

貢獅子會自然教育徑的葯圃,也有一盆癲節,吃則

迷。它的花稱洋金花或曼陀羅花。陳立夫所倡中醫

生之道’主要指謂唐代醫聖孫思邈的《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1 一千年來文學色彩最濃烈的中國醫

就是此兩部《千金方》,它們流露儒道思想,例

《翼方•退居》:

r若知進不知退(語出《易傳》)

知得不知喪;嗜欲煎其內,權位牽於外。其於過份

熱(熱中財勢名位)之損’故可勝言!況乎身滅覆

之禍……」南京中醫學院教授干祖望《孫思邈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

’ 199

5 )不慎於第四章〈居土〉

四節〈流露在兩部《千金方》中的佛學思想〉援引

段’其實它融合儒道而偶合佛學。幸躬兼精中醫與

學的干祖望醫師洞識孫思邈在三教中佛教思想最

弱。我同意他對孫氏生卒年份的考證:生於西魏文

大統七年(541),亡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

141歲。然則他是最長壽的中國哲人。傳說彭祖生

七百多年,我深信無古人超越兩百歲。元明之際遼

S州張三丰(原名全一,字君實)倡三教合一,一390

年離開武當山後失蹤,我推測他壽命超越陳立夫

10

2

(五)嬰和鷹之間的三種關

容易想像巨鷹俯衝攫取慈母懷抱的嬰孩,這

嬰鷹(兩字同音)之間的第一種關係。紀錄片攝取

心動魄的精彩場面.•猛鷹竟御幼羊回巢作幼鷹飼料

我們須知小羊體重遠超於嬰兒。嬰鷹的生物學關係

外,還有哲學和環保這兩種關係。存在主義前驅尼

讚嘆鷹單獨

g翔而不合群,像超人凌駕庸眾;又

《瑣羅斯德如是說(薩天師語錄)》以駱乾、獅子、

兒象徵人生三個理想階段,週異於祈克果所倡感性

理性、宗教三階段。換句話說,尼采兼尊嬰廳的天

無邪和孤高(冷傲)勇猛。莊周卻以鳳凰高貴映照

頭鷹卑賤,對貓頭鷹以外鷹類無興趣。老子和耶教

頌嬰兒而不喜猛禽,釋麵前生卻割臂療鷹

尼采曾遊意大利’此靴形國度南端的西西里

是鷹群北上歐陸與南下非洲的中途站。島上某老漢

嗜拿鎗擊_空中數十鷹隼,扔牠們入廢物箱而非從

科學研究。環保勇士勸告他戒除這殘酷惡習,他要

政府勿嚴禁殺鷹而每週解禁

一天。可知他對長期濫

珍貴動物,毫無良心的詞責(scruple)。天賦良知的

類,對殺嬰(尤其是女嬰)的陋習卻易喚起惻隱

心。西西里島特多蜂鷹,畢生吃蜂類而不厭倦;恰

菲律賓猴鷹終生食猴不厭。一位中年男子癖愛射殺

鷹’某次垂死的蜂鷹瞪看他時發出極像嬰兒的哭聲

彷彿禪宗公案,他頓悟殺鷹如殺嬰殘忍,遂致力

保。雖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具備菩薩

腸’比上述麻木不仁的耆英優越;況且孔子說:「

而能改,善莫大焉。

報載廣東肇慶鳥王雲南人王道賢,在市郊山

r神鳥島」飼養五萬雀鳥’竟不施設天羅地網,良

樂意擇此棲居。中年漢王道賢雖僅讀

一 一年書而懷與

感通的特異功能,自從幼年

一觸禽鳥,牠便不願

去。在昆明世博園,他養四十多種鳥吸引外面野鳥

屬,逼近莊周以天地養雀和清初李漁(笠翁)不喜

困樊籠而表現的自然主義。白居易〈和微之

詩 > 云..

「禪能浪人我,醉可忘榮悴。」王道賢不用禪和醉

就泥忘人禽興衰了

(六)蔵言「即心是佛」的來龍去

王守仁〈詠良知〉詩云:「個個人心有仲尼,

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

疑。」1943年10月18日,難得科技史家李約瑟暢

甘肅西北敦煌千佛洞後說..「石窟裡有許多游客的

字’所用的文字五花八門’有漢文、法文、德文、

丁文、俄文、蒙古文、藏文……最不尋常的是我

幾天前看到的一則題字’準是某個禪師留下的.•「

在靈山莫遠來’靈山就在汝心靈;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在靈山塔下修。」字跡好像是元代的,但觀點與

陽明那首著名的詩如出一轍。」(李約瑟、李大斐

儷編著《李約瑟游記》,余廷明等譯,貴州人民出

’ 1999,頁171)靈山塔象徵佛性,恰似孔子代

良知。王陽明未必讀過此詩,但是很可能曉得《祖

集》記載唐代馬祖道一禪師的蔵言。「一切眾生皆

佛性」演變為

r即心是佛」。明儒呂坤說良知就是

帝,然而人不可能修煉成上帝,只可能成為聖賢

佛。宋代《景德傳燈錄》卻謂馬祖

r即心是佛」志

止息小兒啼’啼止後再說「非心非佛」’破除對心

兩概念的執著。其實敦煌本《壇經》記惠能已云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宗寶本《壇經•懺

口叩》記惠能言「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等

r即心即佛」。惠能靈感來自《華嚴經•十地品》「

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和《維摩詰經•佛國品》「

其心淨,則佛土淨」。法海禪師初謁惠能’也說「

心即佛’願垂指喻」呢

P:202

本院大事記

(200 1 年 5 月)

5月4日雅禮協會一百周年紀念訪問團蓝校訪問,成員

包括董事會成員、協會職員及前英語教員。書院於大

學賓館設午宴招待來訪貴賓。

5月17日本學年第三次院務委員會會議於新亞會議廳舉

行。

5月18日新亞書院及教職員聯誼會假雲起軒歡送本學年

榮休及離校同事,同時頒發獎狀及鑽石別針給服務書

院滿二十年之同事。

5月27至6月9日人類學系師生一行約二十人前往廣西

進行田野考察,部份經費由本院贊助。

5月27日至6月24日由藝術系主辦之「王無邪•紙與布

的對話」邀請展假誠明館許氏文化館舉行。

學術榮譽

本院成員、中大化學講座教授吳奇博士獲頒2001-

02年度「裘樣優秀科研者」。吳教授在未來一年卸下行

政和教學工作,而專注科研。裘槎基金會將支付大學所

聘代課教師之全年薪金,吳教授更可獲獎金四萬美元。

本院同仁謹致祝賀。

本院同學獲殊榮

本院會計學院一年級同學李君彤榮獲本年度「容永

道會計學優異獎」,此計劃乃由資深會計師容永道先生

所設,旨在促進本港各大學的會計學發展。優異獎名額

一項’得獎者可獲二十萬港元,作為大學第二及第三年

的學費’及前往紐約進行八星期的實習。李同學獲此殊

榮,本院同仁深表祝賀。

社會服務

※本院成員、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石丹理教授獲香港特別

行政區首長再度委任為禁毒常務委員會研究小組主

席,任期兩年,由本年一月一日起起。

※本院成員、中大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獲衛生福利局

局長委任為精神健康覆核審處委員,為期兩年,由本

年四月十五日起。

※本院成員、中大人類學系系主任陳志明教授獲泉州華

僑歷史博物館聘任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顧問,任期

由本年二月二十二曰起。

學術活動

※院長梁秉中教授於 5 月 3 日’應邀前往西安出 席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d Hip Arthropasty,並在會上發表論文,題為

Twenty Years Experience Using a Vascularised Iliac Crest

Graft to Reconstruct the Femoral Head in Avascular

Necrosis';並於5月30日應香港醫學會作專題演講’

題為「骨科病的鎮痛辦法」。 八

※本院成員、中大翻譯學講座教授金聖華博士應邀出任

北京《中國翻譯》雙月刊及南京《譯林》期刊編委,

以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國外翻譯研究叢書》專家

委員會成員。

口 •

※本院成員、中大英語教學單位Ms. Neeraja Sharma之

母親Mrs. Anabakshmy Dabral不幸於本年五月七曰

在印度Chennai市辭世,享年七十五歲。本院同人謹

致深切哀悼。

※本院新亞國樂團之創辦人王純先生不幸於本年三月廿

四曰在三藩市因病辭世°本院同人謹致深切哀悼。

新亞生活28 : 1 0 (2001年6 月

本院周君廉校

捐資

I I十萬予蘭州中山小

本院校董周君廉先生最近捐資

1 一十萬元在

州中山小學設立「周君廉教育獎勵基金」,以

助貧困學子,並促進該校教學工作。周校董前

資助該校興建教學樓,以改善該校的教學條件

周校董的善舉獲得了蘭州市城關區教育局的讚

和中山小學全體學生的感謝

謹向擔任本院「普通話

化工作坊」輔導員致以謝

本院在2000/2001學年共舉行十八次的普

話文化工作坊,除了吳偉平博士、王鵬林教授

同仁鼎力支持,擔任工作坊的主講嘉賓外(詳

講者名單於本刊上期報道),不少同仁、同學

於百忙中參加工作坊,擔任輔導員。他們的積

參與,對加強同學的普通話會話能力,實有莫

裨益。本院對下列同仁、同學的鼎力支持,謹

吳偉平博

韓江寧老

李剛博

王鹏林教

喬政同

王瑩同

唐鹤停同

陳京英老

田元博

鄭直博

彭超同

柏齡同

曲丹同

程濕同

陳凡老

張玫小

汪勇教

李曉然同

王莎莎同

楊佳稚同

張萌同

(5': (如有遺漏,尚祈見請)

P:203

(5192)

新亞生活28 : 1 0 (2001

古代歐洲基督教社會服務初

基督教(Christianity

)於

一 一千年前的巴勒斯

(Palestine)地區,初為下層民眾的宗教,後不斷發

和演變,到公元四世紀’乃取得合法地位,成為羅

帝國的國教。進入中世紀以後,又成為歐洲許多國

的正統宗教,在當時的精神生活中佔據支配地位,

督教的思想影響著大多數人的思想。對此問題,專

學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此毋庸贅述。這裡

筆者只想對古代歐洲基督教的社會服務工作略作

述,以就教於名家和同行

基督教的社會服務工

一、教會的社會服務工

可以這麼說,教會的社會服務工作很早就開

了。耶穌基督的榜樣早已樹立,他在加利利傳播天

福音的時候,同時也為人醫治疾病,並且曾對一個

有的年輕人講:「如果你要達到更完全的地步,你

去賣掉你所有的產業,把錢捐給窮人,就會有財富

存在天上。」【⑨」在其影響下,早期的基督徒們

幫助貧困者視為己任,他們通過自己的組織

I—

會II從事捐款濟貧等活動

羅馬統治時期,在康士坦丁(constantine

, r

. 312

-

337)之前,基督教是窮人的宗教。當時的教會雖然

窮’但仍將信徒的捐款幾乎全部用於慈善救濟事業

救濟的對象是孤兒、寡婦、病殘者,還有那些被送

礦井和石場裡的基督徒囚犯,以及俘虜等。基督教

法化之後,教會勢力逐漸強大,教皇擁有了大量的

款,這些款項除用之供養僧侶,維持教會以外,還

於照顧窮人,救濟病人’開辦醫院、學校和孤兒院。

進入中世紀以後,基督教進一步發展,教會

濟實力不斷加強’但仍不忘救濟窮人。教會用立法

形式規定了教產的使用:「四分之一的進款將用作

教家庭的開支;四分之一將用作救濟窮人;另一四

之一將用作維持僧侶階層;最後的四分之一將用作

持原有的教會建築物,或者建造新的教會建築物。

i-^中世紀早期,封建混戰不斷,人民深受其害

因此’教會不斷進行著幫助窮人、維持醫院和救濟

顧孤兒寡婦的工作。與此同時,地方交通也因戰亂

受到很大破壞,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出行,正如湯普

描述的那樣:「幾百年來,羅馬的龐大公路系統,

經破碎不堪;即使古代道路還在使用,但路面也已

變。古代用石子鋪設的路面,現在只是泥土的道路

冬季泥濘難行,夏季塵埃撲面.,積水潭常常可碰到

而橋梁又少又壞。」「⑤\"一】有鑒於此,在修補公路

架設橋樑方面,教會也做

了 一些的工作。據說,倫

泰晤士河上所建的第一個木橋,是由一個宗教團所

造的;泰晤士河上的第一座石橋,是十

一 一世紀後期

由一個宗教團的首領帶頭建造的。教會還為出行的

們提供住所,大概從八世紀起,西歐已有一些類似

天的旅館之處,那就是在行人必經的山路上、或是

荒僻而危險的地方,教會為路人準備的旅舍。總之

教會的社會服務包括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

兒得到養育’使寡婦有所依靠,並幫助那些成年男

成家立室,給失業的人工作,給不能工作的人實際

的幫助,為過路人供應旅舍,為饑者備食’更要使

患者獲得扶助,身在繰紲中者有人探望。」【\"\"^0】

機荒年月,還幫助埋葬死者。如此等等的工作,均

治療社會各種創傷的辦法’在教會發展史上寫下輝

的一章

二、教徒的社會服務工

除了全教會籠統的施濟工作以外,不少的基

徒也以個人的身份從事慈善活動’從教皇、主教、

持到修道士,大都喜歡參與慈善與施濟。塞普路斯

主教提奧多里塔斯’曾從自己主教名下的收入中,

出款項來建造兩座橋樑、照管公共浴場、建築通水

以供應城市的飲水。同一地區的另一個主教埃匹非

阿’先是花完了自己的祖傳家業,然後又使用教會

財產來救濟貧困者和遭船難者。格列高里在教會的

個大節期前後’將教會之款用作善事,如施濟窮人

撥款給羅馬城的各個大醫院。教皇既是宗教領袖,

是世俗封建主,他繼承了與過去的羅馬皇帝差不多

樣的權力和地位,他時而也向城中居民發放救濟

食。戰爭年代,一些修士與修女自願行善’救治

員。例如,在十字軍東侵期間,「有一班仰慕和平

看救人比殺人為更要緊的修道

士 ’同女修道士並

士 ’起來組織戰地的醫院」【\"3£】,從事救護工作

甚至是行乞的托缽僧即方濟修會(Franciscans)和 布

的托缽僧即道明修會(Dominicans),也常做善事。

蘭西斯修會的成員兩人一組’到各地傳道’同時•

農民勞動干活,照顧麻瘋病人和流浪者

三、政府的社會服務工

基督教還影響同時代的政府從事各項社會服

工作。首先是國王或封建主的施贈。法蘭克國王常

慨捐贈地產給教會,增強了教會的經濟實力。虔誠

路易在塞尼山各山路上,曾建造一所旅館。855年

路易

一 一世曾下令修理所有阿爾卑斯山中的旅舍,以

便來來往往的旅行者。中世紀中期,城市政府也組

慈善服務,以緩解天災人禍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中

紀後期,隨著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的加深,以及社

問題的增多,政府加強了對窮人救濟工作的干預

P:204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6.

(5193)

「1388

和1391年的英國法,嘗試向真正窮困的人

施教會的窮困救濟制度」【•帛〃】,使得慈善逐漸世

對基督教社會服務的分

著名的神學思想家謝扶雅認為:「世界上有

大精神文明的源泉:一個是東方的佛教,另一個是

西

方的基督教。佛教側重於個人自力得救,基督教則

向社會性,關切平民大眾;」在他看來,基督教對

眾的關心源於耶穌基督,

r歷史上,凡基督教造福

類的一切事工’完全發源於耶穌人格的原動力。換

之,即耶

K在世所示範的(一)普愛全人類,包括

仇敵,(二)捨棄個人小我,奉獻給宇宙的大生

(耶穌稱之為『在天之父』)。」【•⑶£因此,天主

博愛的和仁慈的,天主的愛和仁慈給予所有的人,

別是給予貧窮者、被壓迫者和無家可歸者。基督教

布的正是博愛的社會福音,正因為基督教的這種博

精神,使其信徒不斷增多。在基督時代的最初兩個

紀中,所有的販依信仰者,差不多全部來自卑微的

民、奴隸、自由人、手藝人和商人。到第

1 一世紀的

後時期,基督教開始在羅馬社會的上層中間迅速

播。到第三世紀’其發展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中海世界的東半部比西半部,有著更多的基督徒。

督徒人數最多的地方,是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在

都’整村整村地販依了基督教。」£1卩

後來,許多富人的加入使基督徒的隊伍複

化。富有者捐獻的財物使教會開始走向富裕,教會

領導權也轉到富人和奴鍊主手中。為了進一步壯大

伍,得到更多人的擁護,教會繼續施濟行善。據載

「第三世紀中期,在意大利存在著六十個有組織的

區。251年時,羅馬教會有著四十六個神父、七個

事、四十

一 一個侍僧、五

士 一個讀經者’維持著一千

百個孤兒寡婦。」【③

i羅馬帝國後期,統治當局

布基督教為合法,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

為國教,教會得到無數特權,並且日漸富有。而基

教在這一時期的社會服務工作,對緩和當時的危機

穩定社會具有一定的作用

進入中古時期,教會因羅馬帝國晚期皇帝的

予和中世紀

r蠻族」國王的捐贈,勢力不斷增強,

產成倍增長。但基督教的社會服務工作並未中止,

因之一是,受基督教傳統的影響,傳統思想認為

「人們最基本的道德責任是行善,我們的責任並非

是不傷害他人,而是要時時記住去做我們可以做的

切善事。」【㈣

I】原因之

1 一是,在慈善奉獻後面的

本動機是對獲救的渴望。與此同時,教會對統治者

影響也逐漸加大。公元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

三千名親兵販依基督教;加洛林王朝時’教士擔任

爵、巡閱使、外交官甚至軍隊的司令官.,後來,教

勢力曾發展到足以與國王平分秋色。因此,基督教

社會服務思想自然也會對統治者有所影響。作為基

徒的國王和封建主,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緩和階

矛盾,也不得不在社會服務工作方面有所行動。

且,助貧行善也如同發放賑款或進香一樣’可以解

罪孽,日後升入天堂。這應該也是封建主階級所代

的政府從事社會服務的原因之一

應該承認,基督教徒裡面不乏虔誠而富有犧

精神之人,他們完全是憑著對上帝的虔誠和繼承耶

的仁愛精神,去從事助貧濟貧和服務社會的工作。

是,也應當看到,進入中世紀以後’由於教會財富

增多、也由於後來的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影響,

現了教會的腐化。有的高級僧侶本身就是大封建主

他們殘酷剝削民眾,發放高利貸,觉售假圣物;還

的高級僧侶放蕩不羈,貪婪腐化,盜用宗教進款。

因為如此,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中世紀教會的慈

事業,不是完全無私的。人們易於承認教會在救濟

業方面所作的大量活動,它在醫院和孤兒院方面所

供的社會服務。但這需要它救濟的貧困,往往正是

自己的經濟剝削行為所引起的貧困。」『™

f

\"

t】所以

對基督教的社會服務工作應作具体的分析。無論

何,教會所做的實際慈善事業是巨大的,教會作為

會機關來說,不是整個地不忠於它的責任的,「教

以其社會服務和慈善事業的行動而體現天主之愛,

現基督宗教的信仰真諦。」【.⑤+:』基督教的社會服

活動’對其早期的由弱到強’以及後來成為羅馬帝

的國教後對社會矛盾的緩和’再後來對其自身的向

傳播與發展,都起到過積極的影響

一、(美)威利斯頓。沃爾克:《基督教會史》’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頁120

二、(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北京

商務印書餘,1984年。頁74

三、同(2),(下)。頁161

四、(德)特爾慈:《基督教社會思想史》,香港:基

教輔僑出版社

’ 1961年。頁二

5

五、楊昌楝:《基督教在中古歐洲的貢獻》,北京: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頁40

六、J.B.Schneewind

: Giving:Wester

n Idea

s

of

Philaiithro{ ?

y

, Indian

a Universit

y JPress

, 1966。p.47

七、《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

出版社,1986年。頁170、171

八、同(2)。頁77

九、同(

2 )。頁77

十、查爾斯L.坎默:《基督教倫理學》,北京:中國

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頁101

十一、同(

2 )下。頁307

十二、卓新平:《基督宗教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版社,2000年。頁263

P:205

(5'1T4)

to Yale-China. Chien made no bones about the fact that he

was not overly impressed by the missionary educators he

had seen in China, and it was clear from the start that at

New Asia, Yale-China would play a helpful, subordinate role

in which religion would have no part. It was a shared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nd service that

bound these two very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a

willingness to extend a trusting hand across the cultural gulf

that separated them.

We are glad that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could

provide assistance to New Asia College at a time and in a

way that was very much needed. But New Asia has benefited

Yale-China tremendously, as well. First and foremost, New

Asia College has provided a setting for young Chinese and

Americans to come together at formative times in their lives.

I suspect that later speakers may testify to the powerful

impact that these encounters have had on their lives. In

addition, the New Asia/Yale-China partnership has also

helped us grow and develop as an organization. Ironically,

despite a half-century of work in China, Yale-China in 1951

still had a lot to learn about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 we faced in Hong Kong were, in some ways,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we had met in Changsha. In 1964,

Preston Schoyer commented, “In Changsha in the old days,

we created the institutions that developed there and

assembled around us Chinese who by and large were inclined

or willing to follow our ideas and ideals of education. They

perforce made adjustments to suit us. At New Asia College

the situation is the reverse. It is we who must make the

adjustments. In our supporting role it is we who must bear

the major burden of understanding, and I can assure you

this is not always easy.\"

The learning process Schoyer described strengthened

Yale-China as an organization, and enriched the lives of those

of us privileged to spend time here. When Yale-China

resumed its programs on the mainland twenty years ago, we

did so with a new kind of flexibility that we might not have

possessed without our experience at New Asia.

Our event tonight honoring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Yale-China and New Asia also marks the opening of a series

of Yale-China Centennial celebrations on this side of the

Pacific. As we look backward in order to pay tribute to

auspicious beginnings, we also celebrate the new growth

nourished in part by the old connections we are here to honor.

The past five years at Yale-China have been tremendously

exciting ones as we have expanded existing programs and

new ones, roughly doubling the amount of our

activity. We have expanded our Teaching

Fellowshi p Progra m (whic h man y of us kno w as the

Bachelor program) to institutions in Guangzhou and Ningbo;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Legal Education Fellowship

Program to strengthen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our

programs in Nursing are helping to strengthen this

tremendously important profession in China; we are

advancing knowledge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through our American Studies Summer Institute: and we are

encouraging public service amon g young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summer internships with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 hope you will a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our Yale-China History Exhibit, currently on display

in the Ballroom of the Conrad Hotel, which serves as a

profile—in photos and words一of our first hundred years,

including the new programs I have just mentioned.

Bertrand Russell is reported to have said on some

occasion that the best way to insure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understanding would be for everyone to just stay home. Of

course, as demonstrated by all of us in this room, people in

our world are failing to just stay home at an increasingly

alarming rate. Frictions are bound to arise when people

leave the borders of their own countries and cultures and

stray into others', but how lucky we are to have partnerships

like the one between New Asia and Yale-China to mediate

these tensions, and how much richer are our lives for having

left home!

Now, on behalf of the trustees, officers, and members

of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I would like to offer our

formal congratulations to New Asia College on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its founding.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New

Asia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scholarship and

to education in Hong Kong. We at Yale-China applaud you

for having preserved that ineffable mixture of vision and

flexibility so necessary to the survival and health of an

institution, and are pleased and honored to have been

affiliated with you for most of your history. Fifty years

ago, we took root in the same soil, and we continue to thrive,

side by side, today.

As a symbol of our congratulations, we would like to

present you with a contribution toward your plans to build a

scenic overlook on the New Asia Campus, a peaceful site

with a view ofTolo Harbor. This is an architectural drawing

showing the entire plan in detail. We know this spot will be

a place of reflection and renewal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occupi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ease accept also our best wishes for the years ahead.

Thank you very much.

10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6 月

P:206

(5195)

morning and late at night, trying to get funds from me to

support their schools.\"

One of Riidin's first meetings in Hong Kong was with

the eminent Chinese historian Chien Mu who was running a

:institution called New Asia College out of rented

:in a tenement in Kowloon. Rudin describes his first

encounter with Chien Mu this way: \"We met on the Fourth

of July, when I'd been out only a few days, and I had an

interpreter with me. We went to a restaurant, and there we

talked. This was the historian that I had heard about. And I

had a long talk with him through the interpreter, and I asked

him about his needs, and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I learned

was that his was the only post-secondary school in Hong

Kong — the refugee college — that was not listed as a

business enterprise with the government. All the other

schools were money-making undertakings and his was not.\"

Rudin was impressed by Chien's devotion to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his revulsion for Communism and the threat

it pos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is commitment

to keeping that culture alive in exile. On a visit to the

struggling college, Rudin was struck equally by the wretched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students and faculty, including Chien

Mu, worked and lived and by their extraordinary devotion

to Chien Mu and all that he stood for.

Once Rudin felt he had taken care of the business side

of the encounter, he and Chien Mu talked, historian-tohistorian, about topics of mutual interest. “After we talked

about Yale-in-China cooperation with New Asia College,\"

Rudin said, “I thought it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me to talk

with him about history, for a comparison of East and West

and their approach to history. [...] And I found that we had

very much in common in our understanding [...], and that

pleased me enormously, so we talked about history in general

for quite a time. All of this, of course, won me over almost

completely to this man. But I couldn't make any decision

until I had seen other people.\"

Next Rudin visited Taiwan, where many mainlanders,

including numerous Yale-in-China alumni from Changsha,

Despite repeated entreaties from the alumni that

-in-China relocate there, Rudin still felt that Chien Mu's

project was more compelling. He returned to New Haven

resolved to recommend to his colleagues that Yale-in-China

offer its support to New Asia.

And the rest, as they say, is history. In the fledgling

New Asia College, Yale-in-China had found a foothold, and

the organization promptly funnelled all its energy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this chosen project. The trustees of

Yale-in-China voted to station a representative at the college

and provide an annual grant that, in the early years,

constituted roughly half the operating budget of the college.

A Ford Foundation grant, along with funds from the Yalein-China postwar Rebuilding Fund originally intended for

Changsha, cov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ampus on

Farm Road in Kowloon, allowing New Asia to move out of

the crowded tenement into more spacious and appropriate

quarters. Yale-in-China also secured support from the Asia

Foundation,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nd a number of other organizations for

expansion of the library,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scholarships. Yale-in-China's Bachelor program was revived

in 1956, once again giving recent Yale graduates an

opportunity to live and work in a Chinese school and

expanding the range of course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vailable to students, and Yale-in-China awarded numerous

fellowships to New Asia graduates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ime,with New Asia's entry into the newlyestablished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Yale-China's

involvement expanded, with the Yale-China representative,

Preston Schoyer, serving as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University's dynamic first Vice-Chancellor, Choh-ming Li.

Not only did Yale-China contribute a number of buildings

to the University's stunning new campus in Shatin, but we

also collaborated with colleagues there to found the New

Asia College/Yale-in-China Chinese Language Center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ian Studies Program, two programs that

continue to thrive today, bringing hundr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campus each year.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both for Yale-China

and for the scholars who founded New Asia College, the

partnership forged by the two historians, Rudin and Ch'ien,

was a bold and unusual move. Yale-China had been founded

as a Christian missionary organiz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ough the emphasis from the start had been on

education rather than evangelism. Although officially

secular by the 1950s, many of Yale-China's staff, trustees,

and supporters still viewed Yale-China's work as an

expression of Christian values. Allying themselves with

alumni of the Yale-in-China institutions in Changsha who

were now living in Hong Kong or Taiwan and had vowed to

keep the Yali spirit alive in exile would have seemed a far

more predictable course of action.

their part, Chien Mu and his colleagues had

from a very different tradition in China, one

I private academies and the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ther than the bicultural missionary colleges more familiar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6 月 11

P:207

(5196)

Yale-China - New Asia : 50 Years of Friendship

-Remarks at New Asia College Banquet on May 4,2001

Dr. Nancy Chapman, Executive Director’ Yale-China Association

1

am delighted that all of you could join us 1

the unique and enduring partnership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that has spanned nearly five

decades. Bom in a time of turmoil, this creative collaboration

has endured into our own far more placid times, bolstering

both institutions and touching the lives of generations of

young people, including many of us here tonight.

We are also here to offer our congratulations to New

Asia College on its fiftieth anniversary. But first,

take you back to the

scene of another

fiftieth anniversary:

Yale-China's in

1951. On February

10th of that year,

over ninety former

staff members of

our organization,

then known as the

Yale-in-Chin a

Association ,

gathered in New

Haven, Connecticut, to celebrate

half a century of rewarding work in China. Founded at the

time of Yale University's bicentennial in 1901, Yale-China

had established the Yali Middle School, Hsiang-ya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and Nursing School, all in Changsha, as

well as the Science division of Huachung College in Wuhan.

During the difficult years of World War 11, Yale-in-China's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agues, at great personal risk,

had worked side by side to relieve suffering and carry on

the educational work to which they had dedicated their

careers. Given this long and noble legacy, there was, indeed,

much to celebrate as Yale-in-China turned fifty.

However, despite the festive occasion, an undercurrent

of uncertainty and foreboding was palpable. Circumstances

had changed dramatically on the mainland, and American

assets there, including the Yale-in-China campus, had been

frozen. Yale-in-China's last representative in Changsha,

Dwight Rugh, had been denied an exit visa under suspicion

of espionage, and was being confined in his home, and

Chinese educators with ties to American organizations >

being pressured to renounce these associations. Although

reliable information was hard to come by, it was clear that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o resume work in Changsha and

Wuhan in the immediate future.

Yale-in-China's trustees were determined to maintain

some sort of meaningful involvement under these trying

circumstances, and voted in June of 1951 to provide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some of the thousands of Chinese students left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the onset of

conflict. Preston

Schoyer, Bachelor

and novelist, who

had returned to

East Asia to resume

his writing career,

was also asked to

small

emergency assisintellectuals here in

Hong Kong, where

Yale-China Centennial Delegation Visited the College on May 4

thousands of people fleeing the mainland found themsel ves

destitute. Worthy as these relief measures were, the trustees

were determined to identify more substantive projects,

preferably in Asia, that would sustain the distinguished

traditions of Yale-in-China and the support of its financial

contributors.

At its meeting in June of 1953, the Yale-in-China board

decided to dispatch Harry Rudin to Hong Kong and Taiwan

to explore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collaborations. Rudin was

a former Yale-in-China Bachelor in Changsha, chair of the

history department at Yale, and a longtime Yale-in-China

trustee. When he arrived in Hong Kong, he was

overwhelmed by appeals for help from struggl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Rudin remembered his trip this way:

‘‘The leaders — the heads of these schools — had heard of

my presence. [...] I'd been instructed to avoid all publicity

as far as I could, but somehow or other, the word got out

that here was an American with thousands of dollars to spend

,and I had these people coming around early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 ) -224 .

P:208

(5197)

change it immediately.

Most of the songs sung

by Yalies were never

finished, as power

struggles over the

remote control raged

through the night. I

remember one New

Asia student asking,

\"Wh y do you keep

changing the songs?\"

Despite this \"clash of

cultures, \"

;two things

we could all agree on.

First, the New Asia students could really sing. When

Tracy and Jeannette sang a Hong Kong love song together,

we all stopped to listen and applauded loudly when they

were done. When Peter and Mei sang in Mandarin, we

listened with delight. When Pete and Betty shouted out the

lyrics of a Hong Kong rock song, everyone cheered. When

Fung burst out in a solo, we were all amazed to hear his

strong, mature voice. And when Dora sang a clear, quiet

ballad, we all felt, though we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words,

that it was beautiful.

The other thing we could all agree on (and sing

together) was old American songs. Our evening ended with

everyone singing in chorus, belting out old favorites like

\"Unchained Melody\" and ‘‘Brown-Eyed Girl.\" Decadesold U.S. pop culture bridged our cultural divide.

The last thing I'd like to mention didn't even involve

me. I only heard about

it fro m the Yal e

students. They were

taken to visit local

Hong Kong homes, to

opportunity t

contact with

have

th (

i Trip to Guangzhou led by Dr. Peter J.L. Man

university setting.

After the visit, several

of the Yalies told me

excitedly of their visit

-how warmly they had

been welcomed, how they'd enjoyed meeting local people,

how they felt they'd really been able to communicate as

human beings. As one of our group, Diana, said:

Though I had a number of incredible learning

experiences while in Hong Kong, meeting Ms. Chen and

her children stands apart for me because of the incredible

parallels between her life and my own mother's....Though

we communicated through four interpreters that evening, I

believe our tears, smiles, and laughter enables us to transcend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truly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so for me, and I think for many of the Yale students,

the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ere the human ones, when

our two groups talked, laughed, argued, and played together,

and through all of that, cam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our different cultures, in personal, and meaningful ways. It

was certainly my pleasure to have been a part of what is a

very valuable, special exchange program.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6 月 13

治癌研

校友王家

記得幼年時閱三國演義,讀到「關雲長手

上中了毒箭,他讓醫生刮骨療毒,自己還是飲

下棋,面不改容」,嘆為神奇。今天有了麻

劑’做這類外科手術,早已成家常便飯了。用

個故事來比喻治癌,殺癌病細胞,有如外科手

在沒有麻醉劑的幫助下,一樣困難

一年前,我在本刊報道一個治癌大突破的

息,這個分子的結構已在美專利上發表出來

(paten

t no

. US6,201,15

4 B

1 )。兩位印度學者

了三千多個類似小分子的研究,找到了十多個

相似效因的分子,基本上都能促使正常細胞進

半休眠狀態,不能吸收DNA為底的毒藥,而

用這18-48小時的休眠期,把全部

r不正常的

胞」殺掉

日前看到美國藥物局(FDA)的公佈,正在

請特效治癌的藥物有四百三十多種,全部都是

對某些不正常癌細胞治療的藥物。癌細胞有萬

種不正常的稅化變更,殺不勝殺。關公可以忍

手臂上開刀而不用麻醉,但不知他能否忍受盲

炎開刀手術呢?現在可以全身麻醉,病人就不

依賴特別的忍痛能力或醫生的特殊手術了

兩位印度學者的專利發明’只是這個做法

1個開始,往後三、五十年,沿著這條思路走

治癌、治過濾性病毒’都能事半功倍。我如能

輕三十歲,也一定參加這個科目的研究

P:209

(5198)

trip to a Secondary School

Meeting with Secondaiy School Students

small signs at each stairwell, written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creatively, develop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to have a positive self-image. Once

seated in the meeting room, our American guide began

explaining to us, in oddly disjointed language, the purpose

of the school, their program,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It was this last that he devoted much of his

attention to, talking at length, and with passion, about their

mental instability, their vulgar language, their extremely

‘‘sexual nature,” and their unpredictable aggressiveness. He

informed us that after a tour of the school, we would be

taken out to the common area to meet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on their snack break. Now feeling a bit of trepidation,

perhaps as much about this very odd expatriate as about his

‘‘troubled” young boys, we made our way through the school.

Although the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were not new, or of

the best quality, it was clear that the school was well

maintained, and that what was there was put to its best use.

On our way, we ran into occasional groups of the “unstable”

and ‘‘sexual” young boys we'd been hearing about (and

continued to hear about from our expat guide as we walked

around the school), but they seemed more shy than

dangerous.

At last we made our way to the common ;

the students coming out for their break. Again, our guide

cautioned us to be careful, to be aware of their unstable and

often aggressive nature. He then divided us into pairs, and

placed us strategically around the common area, to await

the students we'd by now heard so much about. After a few

minutes of tense waiting, out they came, perhaps 150 boys,

not looking at all aggressive, many looking at us, others not

noticing us at all. I looked around and saw the Yale students

and New Asia students beginning to talk to them, a few began

shooting the basketball around - everything seemed fine. I

began to talk to a couple of boys, and found them curious

and a bit shy - fairly normal young boys, though seeming to

lack confidence. We spent about 20 minutes talking with

the students, followed by another half-hour of games with

about 15 of the students after break-time was over. It seemed

clear to me that although these boys may be “troubled” in

some ways (Who isn't?), the most unstable and aggressive

person that we'd met that day was our American guide. Most

of the students had simply wanted to find out more about

us, to communicate. On that day, despite the half-frenzied

warnings of the expat, I saw those “troubled” boys, our Yale

students, and New Asia friend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

nother of the activities that stands out in my memory

was our trip to the beach. It was a cool, gray day, but

the water was beautiful, with hills rising behind it, and the

New Asia and Yale students were in high spirits. The New

Asia group introduced the Yalies to several Hong Kong

‘‘beach games,\" and the Yale students did the same. I

watched as they played and laughed together for over an

hour. They joined hands and ran in circles, they formed the

\"human knot’,, and they played the “trust game.” where one

person falls into the waiting arms of their friends. I remember

thinking “This is what the exchange is really about.\"

One exciting evening, our two groups went to Karaoke.

We had our own little room, complete with couches, coffee

tables, and enormous speakers to transmit the dulcet tones

of our singing at car-splitting decibels. People began

selecting songs - some English, some Cantonese, a few

Mandarin. It quickly became clear that the Hong Kong •

students were the better singers, perhaps due to having more

practice at Karaoke. It also'became clear that the two groups

had very different ‘'Karaoke etiquette.” When a New Asia

student sang, the others either joined in, or let them finish

their song. When a Yale student sang, if the other Yalies

didn't like the song, they would simply grab the control and

14. 新亞生活28:10 ( 2001年6 月

P:210

(5199)

My Memories of the YUNA 2001 Exchange: Hong Kong

Kevin Ming, Program Coordinator

YUNA 2001 Exchange Program, Yale University

A

fter over 26 hours of travel, the Yale participants of

the YUN A 2001 Exchange Program, and 1, the

Program Coordinator, finally stepped off the plane and into

Hong Kong airport. What we had planned for and talked

about for months was finally here; we were in Hong Kong.

As we passed through immigration, I could feel the

excitement of the group growing, and my own excitement,

though I have been to Hong Kong many times, was growing

too, as I shared in the Yal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seeing

Hong Kong for the

first time. Once

through immigration, we were

greeted immediately by the familiar

faces o f Pete,

Peter, Tsz Fung

and the welcoming

smile of Dr. Man.

They herded our

little group along,

out the doors, and

into Hong Kong.

Sunshin e

struck our faces,

and warm breezes caressed the leaves of palm trees lining

the road. Dazzled by the bright sunlight, and the balmy

temperatures, the group chatted and laughed happily,

recalling the freezing weather of New Haven, Connecticut,

and delighting in seeing our old Hong Kong friends. We

were shepherded into a van which was to take us to New

Asia College, and from which the Yale students would get

their first real glimpse of Hong Kong.

As odd as it may seem, that 40-minute drive was, for

me,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experiences of the exchange.

I watched the Yale student's faces shining with excitement

as their eyes darted from new scene to new scene - rolling

hills, sparkling waters, towering buildings springing

suddenly from a green valley like giant, spindly mushrooms.

I watched the Yale students joke and talk with their Hong

Kong fellows, and marveled at the ease with which these

young people had become friends. It was this that

represented the spirit of the exchange, these friendships, these

human connections - all the moments of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 laughter, irritation, sharing, and

frustration that make this an exchange between people,

between young people, from very different places, but

sharing much in common.

Arriving at New Asia College, our little group was greeted

by more familiar Hong Kong friends, who guided us to our

comfortabl e

rooms, provided us

with welcome bags

filled with goodies,

and helped us settle

in. Once settled,

A Conference on 'Youth Culture ‘ was held at the Conference Room of the College

really begin the

New Asia portion

o f the YUN A

Exchange 2001.

Thinkin g

bac k o n th e

exchange, I find it

difficult to decide

which among the

activities were most memorable. The visits to local schools,

tours of the city, trip to Lantau Island, concert at Government

House, talks with Professors and local activists, our evening

barbecue, and late-night Karaoke, and of course, the many

wonderful meals, orchestrated by that maestro of culinary

compositions. Dr. Man, all loom large in my memory. But

I suppose it was the human moments, times when it seemed

to mc that people connected with one another, that are the

most memorable for me.

;of the activities I remember most clearly was a

‘trip to a school for troubled young boys. None of us

knew what constituted a “troubled” teen in Hong Kong, and

so didn't know exactly what to expect. Arriving at the school,

we were greeted by a hirsute, disheveled expatriate

American, who guided us into the school, up several flights

of stairs, to a small meeting room. On our way up, we noticed

o

新亞生活28:10 (2001年6 月 15

P:211

(5200)

1

-

7

疼H

Z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ublication of New Asia>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5 June 2001

CONTENTS

Yale-China Centennial Delegation Visited the

College

Speech by Prof. P.C. Leung at the 1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Farewell Party and Long Service Award

Ceremony' by Mr. Lo Tat-sang

'Farewell Assembly for the 2001 Graduates' by

Mr. Ho Kai-chi

Selected Students'Antithetical Couplets

The Art Exhibition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1

‘Six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Summer, (Part 2)

by Prof. Wong Yuk

Mr. Chow Kwen-lim, Trustee of the College,

Donated Primary School in $200,000

Mainland China

7 Acknowledgment of Thanks

7 Major Events/Academic Honour/Student of the

College Gained an Award

7 Social Services/Academic Activities/Obituary

,8 'On the Christian Social Services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Europe' by Ms. Zuo Fu-rong

12 ‘50 Years of Friendship' by Dv. Nancy Chapman

13 'The Study on Cancer Treatment' by Dr. Wong

Chia-gee

15 'My Memories of the YUNA 2001 Exchange, by

Mr. Kevin Ming

MA]OR EVENTS

(May 2001)

4, The Yale-China Centennial Delegation, consisting

if more than 30 trustees, officers and former bachelors

visited the College. The College hosted a lunch at the

University Guest House to welcome the delegation.

May 17,The 3rd (2000/2001)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in New Asia Conference Room.

May 18, The College and Staff Association jointly

organized the Farewell Party at Yun Chi Hsie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Long Service Award was also held.

May 27 - June 9, A group of 20 Anthropology staff and

students did field work in Guangxi. The College partly

sponsored the field trip.

May 27 to June 24, An invitational exhibtion ‘‘Wucius

Wong: Dialogues Between Paper and Canvas\",

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was held at

the Hui Gallery.

電話z

發行量

《新亞生活》月刊

張學明 執行編輯: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 i s 明 館 2 室

2609-7634 傳真•• 2603-f

本期發行二千五百份

歡迎投稿

•達生

新亞生活28:5 (2001年1月)-6.

P:213

007194259

Create a Flipbook Now
Expl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