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端细胞法:又称裂体腔法。动物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方式之一。胚胎发育时,在胚孔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称为端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此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裂开形成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故名裂体腔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高等脊索动物也由裂体腔法形成体腔,但具体形成过程较复杂,各类群间的差异亦较大。

肠体腔法:又称体腔囊法。动物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方式之一。胚胎发育时,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由于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故又名肠体腔。后口动物中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和原索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肠胚的胚孔(又称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这类动物称为原口动物。包括除棘皮动物以外的有口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肠胚的胚孔(又称原口)封闭或发育成动物的肛门,在其相对一端另外形成口(即后口),这类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

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由德国人赫克尔提出。认为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或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

个体发育:即每个动物个体的发生过程,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卵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成长至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动物个体发育过程包括:(1)胚前期:生殖细胞(精子、卵)发生的过程。(2)胚胎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幼体形成孵出或由母体产出的过程。(3)胚后期:幼儿孵出或产出后,生长、发育至衰老、死亡的过程。

受精:精子与卵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卵裂期:受精卵经过多次重复分裂,形成很多子细胞(或分裂球、卵裂卵)的过程。

囊胚期:在卵裂后期,胚胎中间形成空腔,分裂球包在腔的四周,此时的胚胎称为囊胚。中央的空腔称囊胚腔;周围的细胞称囊胚层。此发育阶段称为囊胚期。

原肠胚期:囊胚后期,细胞发生迁移运动,部分位于外表的细胞通过各种细胞运动方式(原肠作用)进入内部,形成一个二层或三层的原肠胚。此发育阶段称为原肠胚期。

系统发育:又称系统发展或系统发生,即种族发展史。动物的系统发育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动物的全部种族发展史。也可指一个类群的发生和发展历史。

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相对而言的,是指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亦即中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亦有的将所有多细胞动物统称为后生动物,即后生动物是指原生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直接发育:又称无变态发育。幼体出生时,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大致相同,发育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直接成长为成熟个体。

间接发育:又称变态发育。幼体孵出或出生时,与成体相差较大,必须经过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后,才发育为成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