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总是“听不见”,当心是这个原因,越忽视越严重

2022-09-06 07:07
北京

原创 腾讯医典 

刚刚退休不久的张大爷,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听京剧,没了工作的寄托后,他经常约上三五票友聚在一起听京剧广播节目。

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一年左右,张大爷就开始觉得耳朵不太好使,听广播和看电视经常要把音量调到很大声。

刚开始时,张大爷以为人老了就会这样,没有留意,但是到后来,与家人交流都变得很费力了,说话也要大喊才能听得见,有时还答非所问,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是患了:老年听力损失。

“人老了,听力下降是正常的,不用管……”,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有老人这样说。

的确,听觉器官老化属于自然规律,老年听力损失是一个渐进性退行性改变,特别是早期轻度听力损失时,老年人甚至子女都很难察觉到。

但等到老人出现听不清讲话内容、答非所问、反应迟钝时,表明老年人的听力损失程度逐步加重了。这时即使采取干预措施(例如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言语训练),效果可能也不如早期干预时好。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健康对每个家庭来说意义重大。

目前,世界上每3个65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1个患有听力障碍,在60~74岁老龄人中,老年性听力损失比例高达30%~50%[1]。

听力损失是对老年群体中影响仅次于关节炎和高血压的常见慢性病。随着人口增长和全球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预估,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12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其中超过5亿人口将受到老年听力损失的影响[2]。

按年龄划分的全球听力损失(中度及以上)患病率

(图片来源:WHO世界听力报告)

近两年,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听力减退现患率为15.84%,现有听力损失者达到2.2亿人;听力残疾(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率为5.17%,约7000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4600万人,占听力残疾的65.7%[3]。

人们常说“耳不听心不烦”,实际上,听不见声音可能心更烦!

听觉是人们感知周围环境、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基本途径。

老年人群由于听力问题,出现交流障碍,长期听力损失可引起认知能力下降、性格改变、脱离社会等不良影响,也可能表现为偏执、乖僻、抑郁、多疑,行事易走极端,并逐渐脱离社会,甚至自我封闭。

同时,老年听力损失令老人避险能力下降,增加意外风险。

因为他们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如通常为高频的交通工具鸣笛、火警、周围人的提醒声等)感知能力变弱,对声音的定位能力下降,对危险警告信号的方位判断出现问题。

另外,老年人听力损失与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密切相关。已经证实,老年性听力损失是老年痴呆症的独立高危因素。

第二届世卫防聋合作中心战略计划会议披露:轻、中和重度听力损失的老人,其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人的2倍、3倍和5倍,这已成为全球老龄化趋势中突出的健康问题。

多种因素可影响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和严重程度[4],包括噪声暴露、耳毒性物质的应用(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化疗药物、重金属)、耳部感染、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激素因素(例如醛固酮、甲状腺激素、雌激素)[5-14]。

如果青春期经常处于巨大噪声环境中,尽管之后已经停止了噪声暴露,但仍会加速后期的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进展[15]。

另外,遗传因素和饮食因素(例如高脂饮食)也可能与发生老年性聋的风险增加有关[16-19]。

老年性听力损失是一种不可逆的退行性病变,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其自身听力。

临床上对老年性听力损失的主要干预方式是验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验配

迄今为止, 对大多数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最现实的方法是验配助听器,而且越及时越好。

验配助听器,不仅可以改善听觉状况、克服语言交流及心理障碍,更可以避免听觉辨别能力的进一步下降,是解决听力损失问题最经济、最现实、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但是,我国听力损失老年人助听器佩戴率约6.5%,远低于欧美等国家。

最大的问题在于67%的老人不知道自己听力下降,也不知道下降的程度和原因。

究其根因,虽然耳科检查是耳科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但我国耳病患者接受过听力检测的仅有7.4%,65岁以上听力障碍老年人在过去12个月接受过听力检测的仅为8%。

同时,助听器又非“万能”,做不到十全十美,也解决不了耳聋患者存在的全部问题。

有些戏迷或音乐迷,希望佩戴助听器后仍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种愿望恐怕也不易实现:虽然可以明确地感知音乐的韵律,但“味道”总有不足;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听起来还会感觉有些“变调”。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目前解决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最为直接有效的康复手段,对改善老年人言语识别率和交流能力有良好效果。

但并不是所有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都适合做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具有严格的适应证。

首先,只有双耳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才会建议做人工耳蜗手术;

并且由于老年人通常伴随全身基础疾病,手术、麻醉风险高于年轻人,术前需要经过全面的评估,明确患者自身是否能够耐受全身麻醉手术;

本人及家庭对手术效果也需要有合理的期望值,要理解并不是植入人工耳蜗就一定能够完全改善听力;

此外,患者术后需要能够坚持听觉康复训练并有良好的家庭支持。

老年人当怀疑听力下降时,要及时进行听力测试,听力测试的结果称为听力图,根据听力图的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听力阈值,由此来判断听力损失程度。

(正常听力图。图片来源:uptodate)

*正常听力一般是认为在20dB/HL之内

听力的纵轴,代表音量大小或强度,用分贝(dB)来表示。沿纵轴的数值越往下,伴随着听力计音量逐渐调高,音量就会越大。纵轴顶端的0分贝,通常代表正常人耳朵所能听到的最小声音,此数值并不代表听不到任何声音。

听力图的横轴代表着声音频率或声调,单位为赫兹(Hz)。横轴由左向右代表着频率的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就好比从钢琴最左边的琴键逐渐弹到最右边的琴键,声调变得越来越高亢。人们日常谈话过程中的频率范围通常涉及到150~4000Hz之间。

听力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将被记录到听力图上面。

红色线代表右耳,阈值用O来标记;

蓝色线代表左耳,阈值用X来标记;

红、蓝两条连线显示的是左右耳朵的听力阈值。

所以,在测试报告出来后,我们对照着世界卫生组织对听力损失的划分等级,就能知道听力损失程度了。

WHO听力损失分级标准(2021年版)

据世卫组织报道,老年性听力损失是全球老年人口中第二大常见疾病,也是全球第三大流行疾病[20]。

虽然听力损失是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的一种常见表现,但老年人自身和家人也应该对他们的听力有所关注和了解。

老年性听力损失对患者生活影响极大,通过听力健康小程序,让更多老人了解自己的听力情况,及早关注,及早干预,及早康复。

审稿专家:魏朝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http://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ksh/201912/t20191217_1249379.html

[2]Sprinzl GM, Riechelmann H. Current trends in treating hearing loss in elderly people: a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nd treatment options - a mini-review. Gerontology 2010; 56:351.

[3]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何汉、龙墨、郑晓瑛、卜行宽、马芙蓉、龚树生、公泽忠主编《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2021。

[4]Van Eyken E, Van Camp G, Van Laer L. The complexity of age-related hearing impairment: contributing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Audiol Neurootol 2007; 12:345.

[5]Hultcrantz M, Simonoska R, Stenberg AE. Estrogen and hearing: a summary of recent investigations. Acta Otolaryngol 2006; 126:10.

[6]Ohlemiller KK. Mechanisms and genes in human strial presbycusis from animal models. Brain Res 2009; 1277:70.

[7]Bao J, Ohlemiller KK. Age-related loss of spiral ganglion neurons. Hear Res 2010; 264:93.

[8]Huang Q, Tang J.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or presbycusis.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0; 267:1179.

[9]Uchida Y, Sugiura S, Ando F, et al. Diabetes reduces auditory sensitivity in middle-aged listeners more than in elderly listeners: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Med Sci Monit 2010; 16:PH63.

[10]Fowler PD, Jones NS. Diabetes and hearing loss. Clin Otolaryngol Allied Sci 1999; 24:3.

[11]Cruickshanks KJ, Nondahl DM, Tweed TS, et al. Education, occupation, noise exposure history and the 10-y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hearing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Hear Res 2010; 264:3.

[12]Agrawal Y, Platz EA, Niparko JK. Prevalence of hearing loss and differences b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US adult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4. Arch Intern Med 2008; 168:1522.

[13]Yamasoba T, Lin FR, Someya S, et al. Current concepts in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epidemiology and mechanistic pathways. Hear Res 2013; 303:30.

[14]Frisina RD, Bazard P, Bauer M, et al. Transl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ormones and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Hear Res 2021; 402:108093.

[15]Moore BCJ. The Effect of Exposure to Noise during Military Service on the Subsequent Progression of Hearing Los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

[16]Christensen K, Frederiksen H, Hoffman HJ.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lf-reported reduced hearing in the old and oldest old. J Am Geriatr Soc 2001; 49:1512.

[17]McMahon CM, Kifley A, Rochtchina E,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family history to hearing loss in an older population. Ear Hear 2008; 29:578.

[18]Han B, Zhou T, Tu Y,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mitochondrial DNA 4977 bp deletion and presbycusis: A system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98:e16302.

[19]Tang TH, Hwang JH, Yang TH, et al. Can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for Obesity and Comorbidities Slow Down Age-Related Hearing Impairment? Nutrients 2019; 11.

[20]贺祖宏, 李明, 邹圣宇, 等. 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55 (11): 1105-1110. DOI: 10.3760/cma.j.cn115330-20191218-00763

作者:俞佳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