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遇到白内障

2020-06-22 14:40
上海

原创 掌健识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什么是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即为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可由各种因素引起,包括衰老、全身性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物理损伤、化学损伤、手术、炎症及药物(包括中毒)等。最常见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内障,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也叫老年性白内障。

晶状体原本是透明的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在持续生长,当晶状体老化时,即形成白内障。这一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无关,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常见。在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内障的患病率接近100%。在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高度近视、糖尿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基础上加速晶状体混浊的发展。

虽然白内障是人类第一大致盲性眼病,但也是可治愈的眼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白内内障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白内障已不再需要等到“长熟了”再手术。当白内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时,即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全身高血糖状态导致的眼底血管病变,是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是工作年龄人群可预防性失明的最常见原因。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达24.7%-37.5%。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易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另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眼底黄斑水肿。黄斑是视网膜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可以说人的中心视力主要取决于黄斑部是否健康。所以黄斑水肿也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及增殖期。非增殖期即为相对的早期,此时眼底表现为缺血缺氧状态,如果此时不予以干预,那么人体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会长出新的血管来供血供养,即进入增殖期。而这一类新的血管并不是健康的血管,会导致眼底的出血、渗出等。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佳干预时期是在非增殖期,一旦跨入了增殖期,往往治疗成本高、预后不佳。

然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像个隐形杀手,在起病之初,由于他对于中心视力的影响并不大,往往让糖尿病患者疏于防范。但是一旦患者出现视觉的种种临床表现时,往往疾病已发展到中后期,此时的治疗将变得相当棘手。所以糖尿病患者的眼科体检显得尤为重要。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5年后,每年需进行一次眼底筛查,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每年需进行一次眼底筛查。这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使严重视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主要包括常规治疗与眼科治疗。常规治疗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眼科治疗包括随访观察、激光治疗、抗新生血管治疗(玻璃体腔内注射anti-VEGF制剂)及玻璃体切除治疗。

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遇到白内障

1、两者相遇在何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仍好发于40-60岁的工作人群。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且糖尿病可加速白内障的进展。两者的好发年龄有一定的重合。

2、两者相遇先治谁?

轻度白内障,无视力损伤且不影响观察眼底情况时,无需行白内障手术。中度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待眼底病变稳定后,考虑白内障手术。重度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如果眼底情况难以评估,则需先行白内障手术,之后可进行必要的眼底治疗,如果已存在糖尿病黄斑水肿,可在白内障手术前或白内障手术同时或白内障手术后行抗新生血管的治疗。

3、两者相遇对白内障手术疗效的影响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术后,切口愈合更困难,干眼发生率提高,后发性白内障、持续炎症更常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更高,原有糖尿病黄斑水肿易加重。所以白内障术前需稳定控制血糖,空腹血糖需控制在8.3mmol/L以下方可手术。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视觉康复学组

作者:沈旻倩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

原标题:《【掌健识】全国爱眼日 :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遇到白内障》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