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十六):顺服,敞开心扉

要对天主的声音保持开放,以扩展我们的心胸,使我们能够像耶稣一样,关注祂的父亲亦是我们的父亲。

一个令人惊讶的事件
天父的旨意
Erat subditus illis
圣母细心聆听


玛利亚和若瑟「每年逾越节往耶路撒冷去。」(路2:41)这是每个以色列人都必须要做的。像其他许多的妇女一样,玛利亚陪伴着她的丈夫踏上这朝圣的旅程,以便纪念天主为祂的子民所行的奇迹。耶稣呢?祂可能从年幼便随着前往。圣经曾记载着祂十二岁跟父母一起去耶京朝圣,而就在那次旅程中,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一个令人惊讶的事件

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和在圣城逗留的期间,一切都很顺利。至少在他们返程的第一天—对玛利亚和若瑟来说仍是这样,直到他们发觉到孩子不在大篷车里的时刻。所以他们不得不折返原路。他们在耶路撒冷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找不到祂。随着时间的逝去,他们越来越焦虑。圣施礼华想象出玛利亚和若瑟因非常担心而痛哭自责、甚至已感到手足无措、走头无路。[1]

第三天,他们再回去圣殿,可能是想去哪儿祈祷,并再打听一下耶稣的下落。可说是逢人便问、一一寻找,甚至连有人提到曾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与法学士们交谈亦不放过。终于当他们在那里找到祂时,大为惊异。(参路2:48)

那些听到孩子说的话的人,也都感到惊讶,尽管他们惊讶的原因与玛利亚和若瑟的迥然不同。法学士们对耶稣的回答所显示的智慧感到诧异。但对祂的父母而言,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真正让他们吃惊的是耶稣的回应和祂的态度。玛利亚问祂为什么祂有如此不寻常的行为:「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

我主的反应和祂的行为太令人惊讶。事实上,「他们不明白他对他们所说的话。」(路2:50)我们更想深入地了解祂的回答,因为当中必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耶稣的性情,我们很想效法祂。我们想要的不仅是这席戏剧性对话的表面解释。因此,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可以从这个场景中得到的三个启示上。我们会在我主的态度中发现其中两个;第三个则是玛利亚的反应。

天父的旨意

「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路2:49)他们当然知道这一点。耶稣甚至似乎认为祂的反问是理所当然的。祂只是想澄清自己让他们感到讶异的所在,以及可以理解的原因之间的关联。

如果耶稣的回答让玛利亚和若瑟感到困惑,难怪基督徒的行为方式有时会让一些尚未发现天主之爱的人感到惊讶,因而他们不想进一步与祂建立牢固而深刻的关系,而成为一个默观者。基督徒大部分的行为在任何正直的人看来,都是相当合理的。然而外人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自己的生命所指向的标竿,及引导他们推理的最终目的,到底是截然不同的。

引导耶稣生活的热望是祂对祂天父的关注。「我的食粮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若4:34)「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罢!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玛26:39)[2] 这份热望指引祂的生命直到尽头,「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正是这种对天父旨意的爱情,使祂能够精准地判断人性中可贵的价值:「我的审判是正义的,因为我不寻求我的旨意,而只寻求那派遣我来者的旨意。」(若5:30)

这是能过幸福生活的关键。天主是无限美善的。祂爱我们并希望我们在世上幸福,直到我们进入天堂的永福。[3] 世上无人像祂一样能知道助于建立这种幸福的是什么,祂在我们身上创造一些条件,使我们能够发现、欣赏,并让自己被祂想要注入的所有美善—天主自己,圣神—所征服。

爱天主的旨意并不意味着准备好去顺从一些规则、克服某些考验,就能获得奖赏。而是意味着要信赖天主的爱情,并将我们的生活建立在这份信赖之上,因为我们知道我主想要与我们分享祂的幸福:「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天主是爱,那存留在爱内的,就存留在天主内,天主也存留在他内。」(若一4:16)

在上面的场景中,耶稣提醒我们,寻求天主的旨意是值得的,即使我们需要尝到苦头,甚至让别人也吃苦。不容否认的,有时要分辨天主想要的及实践之间的差异,并作出决定实属不易。此时此地天主要求我的旨意是什么?如果当我们面临须取决于盗窃或尊重他人财产;是该说真话或为了贪钱而选择撒谎,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要分辨出正确的答案是很困难的,因为可能有好几个选项,使得我们无法确定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哪个才是最好的:诸如是否应该接受一份工作、去花钱购物、去旅行、或是去改变我们的时间安排等。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耶稣十二龄在耶路撒冷圣殿讲道的这个决定。我们想象祂可能曾经这么考虑过:即使我无法通知我的父母,我是不是仍该利用这个机会?还是我跟着他们回家,免得他们担心?透过祂的决定,我主教导我们,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做出那个判断。我们是必须面对种种情况并付诸决定的人。责任完全归属于我们。

诚然,这并不否定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建议的价值。恰好相反,虽无人能取代我们,但毕竟另有其他人可以帮助我们。如我们稍微了解一下自己,就会立刻发现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原罪在我们的欲望、推理和行为中所造成的混乱。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我们的爱和恐惧—因而可能会使我们的判断不够客观。或者我们可能缺少若从另一角度去考虑,才能看到的信息。由此可见,需要对他人的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这种显而易见的必要性,固然有时很难接受,尤其是当我们正在考虑的事,对我们充满吸引力,或我们已为此付出了高代价的时候。因此,我们需要随时准备好,重视那些爱我们、并有神恩帮助我们的人的建议;我们需要视其帮助为天主所倚重的,以便帮助我们分辨别祂的旨意。

「旁的基督徒的建议亦可能是强而有力的,可帮助我们明确知道,天主在这特定情况下,要我们做什么。然而,建议并不能豁免个人责任。最终仍是我们自己做决定,并向天主交代。」[4] 正因为我们最在意的是遵行天主的旨意,因此我们需要别人的建议,这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盲点」,无论大事或小事,我们都在寻求生命中最关键问题的答案:「主啊,祢要我怎样?」

有时,我们也可能会接到来自威权的指示。在这些情况下,圣施礼华始终坚持服从不该是盲目的,而该是明智的,其独特的见解深具启发性。[5] 服从绝不意味着不加思索地接受另一个人的决定,而是需透过明智的抉择。有如当我们用理性来判断什么是遵循指示的最佳途径时,并将其变成我们自己的指示。即使有时我们疏忽了某些情况,但我们的服从仍然是明智,而不是盲目的。

主啊,祢要我怎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领会这个基督德行的伟大之处。服从的人,生命不仅不受限制,反而,因为愿意去做天主要他做的事而变得更广阔、更伟大,以致于在分辨如何付诸实践的那一刻,不想受骗。我们渴望像耶稣那样以孝爱的方式执行祂父亲的仁慈计划。因此,要服从,我们需要有一颗宽广的心,一颗子女的孝心:与天主一起梦想,渴望做个天主所希望我们能成为的喜乐之人,愿为祂的救赎计画而冒生命的危险。因此,服从不是单纯的顺从,而是开放;不是放弃用眼睛去看的本能,而是也能用爱我们的人和有神恩来引导我们的心眼去看。是藉由开放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克服自我、自私、自利的倾向,因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会妨碍我们以远见和深度来看待事物。

Erat subditus illis

在这段的结尾,圣路加用一句话总结了耶稣从十二岁与法学论道之后,直到公开传教之间的许多年的生活:「他顺从了他们。」Erat subditus illis(路2:51)圣施礼华从圣经中所发现这一句简短的话,他认为正是耶稣最佳的生平写照。[6]

这是我们可以从我主的态度中发现的第二个教训。虽然祂的神性给了祂足够的理由,认为自己不需要受父母的引导,然而耶稣教导我们,人性的权威—无论在家庭、社会、教会中—皆需受到尊重。我们需要权威,正因它能帮助我们发现天主对我们的要求。理所当然,人的权威不是万无一失的,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可以自动将天主的旨意传达给我们。毕竟我们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我们有时会欺骗自己。如果我们真的想遵行天主的旨意,那么信从那些对我们有权威的人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尽管我们接收的具体指示,并不一定与天主对我们的旨意一致,但我们可以肯定,天主希望我们出于爱,而准备好跟随它。

因而,我们可更清楚地理解,为何圣施礼华将服从与热爱自由联系在一起。「自由很亲近我的心,这是为什么我如此热爱基督徒的顺从美德。」[7] 这句话可能会让那些第一次接触到圣施礼华教导的人感到惊讶。出于本能,我们倾向于将服从和自由视为对立的:如果自由占据主导地位,服从就似乎被废止;如果服从出头,自由似乎就被废止了。然而这是个谬论。我们热爱自由,且不愿以任何代价放弃它;我们想完全掌握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因为我们真的想做—天主希望我们做的事。正是在爱祂的旨意中,顺服当然有其位置和存在的理由。

如以神圣的亲子关系为顺服的基础、为它存在的理由,真正的基督徒顺服,永远是对天主的顺服。这一点从刚刚引用的圣施礼华的声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接着说:「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我们是天主的孩子,想要实现我们父亲的意愿。我们应该按照天主的要求去做,因为我们想这么做嘛!这是最超然的理由。」[8] 我们渴望成就天父所在乎的事,因为我们真的想要这样做。人性威权的标准帮助我们去发现天主对我们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此时此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意味着什么?即使偶尔我们没法看清所提议的行动方式的可取性,我们也该激发它帮助我们的意愿,而且我们仍然完全自由。这种开放的态度,这种植根于我们作为天主子女的自由的可用性,加强了我们对理性的开放,这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可以让我们自己被引导,以他人的眼光去看,并采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我们一直非常渴求养成的能力。

那么,服从可以帮助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果想跟随基督并进一步关心祂的天父,可是我们未曾体察过我们的父亲对我们最深切的愿望,我们渴望一切的根源,那么服从就失去了意义,并可视之为自由的敌人,是我们欲望的障碍。[9]

在日常生活中,服从通常意味着执行当权者的决定或指导。但我们所以对服从感到兴趣,不只是因它是一个具体的行为,而是因它为一种美德,因为我们想要全然地肖似基督。仅仅这样肯定地回答「我是否做了我被告知或建议的事情?」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回答「是」,但仍并非完全听话。无论谁若只是简单地接受了一个指令,而不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而不运用他的自由,那么他的服从仅只是皮毛的。这不是基督的顺服。这样做的人可能是在做件好事,但他不能就此而满足,因为真正的目标尚未达成。放弃这个目标意味着放弃自由,放弃耶稣为解救我们,使我们获得的真自由。(参迦5:1)

在内心深处,当我做要我做的事时,我是完全服从的,因为我想做。我想这样做是因为我相信天主悦纳我的顺服。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我对祂的深信不疑,祂以恩宠帮助向我提出要求的人,况且我也相信那人的审慎和经验。我认为有威权的人会告诉我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天主想要的。我是自由的,不是「如果我愿意」服从时,而是「因为我愿意」服从时。

圣母细心聆听

现在让我们回到耶稣对祂父母的出人意料的回应,他们在经历了三天痛苦煎熬的日子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对祂不寻常的行为却感到万分困惑:「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路2:49)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自己对这样回答的反应:我们为什么要找祢?我们除此以外还能做别的吗?难道我们应该完全保持冷静,对发生在祢身上的事漠不关心吗?这是祢对我们的期望吗?玛利亚虽然百思不解,却把这一切都默默地存放在心里。(参路2:50-51)

偶尔我们无法理解给我们的指示或建议,是很自然的。正如圣施礼华所说:「天主经常透过其他人对我们说话。但当我们看到他们的缺陷,或怀疑他们的讯息是否灵通,是否掌握了问题的各方面?我们就会偏向于不听从。」在这一点上,读者可能恨不得于此时另有人质疑并警告存有那想法的危险性。然而圣施礼华却继续说道:「这一切可能具有神圣的含义,因为天主不会强迫我们盲从,祂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服从。」[10]

「神圣的含义」:透过这些质疑,天主希望我们要明智地服从,而不是逃避自己的责任。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是件好事。「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诚恳:让我们在每一件事上反省一下,我们行事的动机,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或是出于自私及固执己见?」[11] 事实上,有时「我们寻求建议会助长我们的私心,并以其明显的权威压制我们内心信念的声音。我们甚至会从一个顾问询问到另一个顾问,直到我们终于找到对自己最『纵容宽待』的那一个。」[12] 倘若我们下不定决心,把真相置于偏私独断之上(简言之,如果我们不顺从),则容易欺骗自己,现在不发生,未来还是会发生的。愤怒或困惑亦会阻止我们去看清我主想经由当时我们似乎无法理解的事,或是另外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玛利亚也不明白,但她没有反抗。她爱天主的旨意胜过一切,并意识到有些事情,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才能恍然觉醒。「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2:51)[13] 圣母并非过着肤浅无知的生活,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她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情,为了发现天主在其中的作为。玛利亚「聆听了」,这就是服从的最终含义:ob-audiens — 专注、专心聆听。时间因素有利于那些倾听的人,他们相信,并镇定地在心平气和的祈祷中坚持不懈。借着对天主的声音保持开放,他们像圣母一样,会在自己身上发现每一件事的「神圣含义」,最终并会感激那些艰难时刻的所有撞击。

玛利亚坚持不懈地祈祷。二十年过去了,同样的在耶路撒冷,她的「孩子」又一次的失踪了三天。但那时她已明白不用担心,也不必去找祂,因为祂在「关注祂父亲的事」。事到如今,也许玛利亚很感激她儿子多年前所说的那席令人不安的话。它们帮她能在椎心的苦痛之际,坚守希望,没有被击败。

我们满怀信心地祈求圣母的代祷,祈求天主赐予我们一颗豁达宽阔的心,能够以遵行天主的旨意来安排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一颗自由开拓的心,能够超越自己狭隘的视野。一颗透过不完美仅似器皿的人,能够发现天主在我们生活中行事的心。一颗能够倾听并耐心等待,祂在我们灵魂中结出行动果实的心。

[1]参圣施礼华《玫瑰经》喜乐奥迹第五端

[2]参希10:5-7和其他诸多段落

[3]参例依49:15:「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纵然她们能忘掉,我也不会忘掉你啊?」

[4]圣施礼华《对话》93

[5]参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7

[6]参同上

[7]同上

[8]同上

[9]也许它保留的唯一价值,是促进组织的效率性。然而基督的顺服远不止于此。

[10]《基督刚经过》17

[11]同上,17

[12]《对话》93

[13]参路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