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7039A -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7039A
CN110987039A CN201911302583.2A CN201911302583A CN110987039A CN 110987039 A CN110987039 A CN 110987039A CN 201911302583 A CN201911302583 A CN 201911302583A CN 110987039 A CN110987039 A CN 1109870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lling
coal seam
optical cable
working face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025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冬
常聚才
史文豹
贺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130258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870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87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70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26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D5/3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 G01D5/3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 G01D5/353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influencing the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an optical fibre
    • G01D5/35306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influencing the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an optical fibre using an interferometer arrangement
    • G01D5/35309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influencing the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an optical fibre using an interferometer arrangement using multiple waves interferometer
    • G01D5/353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influencing the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an optical fibre using an interferometer arrangement using multiple waves interferometer using a Fabry Pero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属于工作面安全回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钻孔施工;S2:载体管与光缆连接;S3:光缆下放;S4:钻孔注浆;S5:光纤引线保护;S6:采集数据;S7:数据处理。在所述步骤S1中,选定打钻位置时,若选择在风巷,则靠近上一个工作面所留设的煤柱侧进行打钻,在所述步骤S1中,针对底板的钻孔施工参数包括孔径为91mm、孔深为55m、钻孔角度范围为30°~60°。本发明通过采用定点光栅光缆测量底板破坏深度,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解决因单个光纤破坏导致工作面推过后数据无法测量的问题,此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高、测量数据准确,值得被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作面安全回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采矿工艺和科技的发展,煤矿生产安全和高效益齐头并进仍被人们所关注。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会出现顶板断裂下沉和底鼓等现象。如果煤层上方或者下方具有含水层,且破坏范围较大,裂隙就可能会导通含水层,未及时做好疏通措施的话,极有可能引发突水事故;在煤层群开采时,上方煤层与下方煤层距离较近,开采上方煤层后,上方煤层所留设的煤柱由于应力集中会改变下方煤层的应力环境,并且裂隙贯通到下方煤层顶板,造成支护困难,进而威胁安全生产;
目前,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工作面顶底板破坏规律进行大量研究,通过理论推导、数值和实验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手段得到破坏影响因素,其中顶底板破坏范围为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工作面前方顶底板破坏范围能够探明,手段分别为微震监测、钻探注水、氡气探测、钻孔窥视和直流电法等。张平松等曾采用布设分布式光纤,在回采巷道里布设多个采集分站,进行实时监测,对底板破坏规律进行研究。
上述方法虽然能够测出底板破坏深度,但测量采空区底板破坏深度的手段较少,即使能够测量,但都还具有一定的局限,钻孔窥视时打钻孔穿过裂隙容易塌孔,导致摄像头沾上粉尘和水,不够清晰,不能准确测量出最大破坏深度;煤矿井下相比较地面,条件较为复杂,一些地区地热大,应力高,并且在煤层开采后,有二次应力扰动,巷道的围岩变形较大,分布式光纤在这个复杂的应力环境里容易因温差变化较大导致测量不准确,甚至因岩层断裂移动而破坏,不能连续准确测量出顶底板整个破坏过程。为此,提出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分布式光纤易破坏,不能持续测量破坏过程,提供了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S1:钻孔施工
由施工人员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针对底板一般采取孔径为91mm,孔深为55m,钻孔角度范围可在30°~60°内选择,顶板三带发育高度较大,一般选择顶板孔深150m,孔径为91mm,钻孔角度为90°,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安装的顺利,需要对钻孔进行洗孔扫孔,有必要时再进行探孔,钻孔打好后,及时进行下一步,防止出现塌孔的现象。
S2:PVC管与光缆连接
先将光纤光栅串两端分别与两捆150m(顶板为250m)通讯光纤光缆在底部串联,通信光纤光缆再分别连接一个单模普通跳线,连接处先使用细软管包裹保护,外部再采用细钢管包裹保护;然后通过型号为FBG-A03解调仪进行测试,验证光纤是否完美连接以及数据是否正常,将2m定点光栅光缆通过扎带固定在PVC管上,采用光纤熔接机和熔接保护套装,用胶带将底部定点光栅光缆连接的铠装光缆与PVC管固定牢靠,做好孔底光缆与引线保护工作,同时在PVC管底部安装形成锥形导头,并将注浆管绑在PVC管上同时下放。
S3:光缆下放
将固定好光缆的PVC管放入钻孔内部,人为控制PVC管,沿着钻孔方向将光缆下放;在下放时,预拉伸定点光栅光缆2nm左右,预拉伸之后可以测量光缆的回缩量,若不拉伸则只能测到拉伸的量,然后每间隔1m绑扎固定传感光缆,在有光纤熔接处位置加密绑扎固定,将定点光栅装在一侧;随着PVC管下放,依次下放剩余的定点光栅光缆。
S4:钻孔注浆
光缆下放完成后,钻孔封孔可以采用素水泥注浆,水灰比为1:1,使水泥浆达到粘稠的流体状态,注浆时必须连续不间断注浆,以防止水泥凝固,即一次性注满封闭全孔,注浆采用返浆法注浆,注浆管在注浆后留在钻孔内。
S5:光纤引线保护
采用铠装引线将孔口引线引至钻孔前方安全处,做好标记,并做好引线保护,并清理现场。铠装光缆与普通光纤光缆主要区别在于在外保护套内有不锈钢编织丝,能够有效抗压和抗扭。
S6:采集数据
下放完成后,使用便携式FBG解调仪采集下放后数据,解调仪上显示可以正常使用后,将测量接口连接至监测站,然后连接管网,将数据传输到地面调度室。
S7:数据处理
根据应变、温度与中心波长的关系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关系式如下:
ΔλB=αεε+αTΔT
其中,αε为光纤光栅应变灵敏系数,αT为光纤光栅的温度灵敏度系数,ΔT为温度变化值,ε为应变、λB为中心波长;
处理后得到应变趋势图,根据应变趋势图,判断弹性范围和塑性范围,然后找出对应的定点光栅,根据该定点光栅距孔口距离判断破坏垂直距离。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1中,选定打钻位置时,若选择在风巷,则尽量靠近上一个工作面所留设的煤柱侧,可以避免超前支护的液压支架经过孔口损坏光缆。
更进一步的,普通光纤光栅封装成的定点光栅光缆每串光缆最大串联8个光纤光栅点,每根定点光栅光缆长度16m,需要根据实际设计间距要求和钻孔深度,来确定钻孔需要下放定点光栅光缆和回路引线数目。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2中,确定好钻孔需要下放n根定点光栅光缆,从下至上依次装定点光栅光缆,将定点光栅尽量装在一侧,保证测量方向一致性和数据准确性;每个定点光栅光缆都会连接两个测量接口,若某一根光缆中间的某处损坏,可以采用单线测量的方式,不会因某处光缆损坏导致整个光缆不能使用。即使单个回路引线的两个测量接口处损坏,还有n-1个回路引线可以正常测量,大大提高了整个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更进一步的,每个回路引线都要编号,从上到下的按照顺序依次编号,定点光栅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号。
更进一步的,在进行钻孔之前,先要利用公式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深度预测,作为选取钻孔长度的依据,预测公式如下:
h=0.0085H+0.1665α+0.1079L-4.3579
其中,H为开采煤层高度,L为工作面长度,α为煤层倾角。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7中,中心波长λB的计算公式为λB=2neffΛ,其中,neff是有效折射率,Λ是光栅栅距。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通过采用定点光栅光缆测量底板破坏深度,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解决因单个光纤破坏导致工作面推过后数据无法测量的问题,此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高、测量数据准确,值得被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钻孔内部装备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煤层、风巷、皮带巷与采空区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测量数据处理结果的应变趋势图。
图中:1、钻孔;2、回路引线;3、PVC管;4、2m定点光栅光缆;5、注浆管;6、扎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钻孔施工
由施工人员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针对底板一般采取孔径为91mm,孔深为55m,钻孔角度范围可在30°~60°内选择,顶板三带发育高度较大,一般选择顶板孔深150m,孔径为91mm,钻孔角度为90°,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安装的顺利,需要对钻孔1进行洗孔扫孔,有必要时再进行探孔,钻孔1打好后,及时进行下一步,防止出现塌孔的现象。
S2:PVC管(载体管)与光缆连接
先将光纤光栅串两端分别与两捆150m通讯光纤光缆在底部串联(150m针对的底板,对于顶板则采用两捆250m的通讯光纤光缆),通信光纤光缆再分别连接一个单模普通跳线,连接处先使用细软管保护,外部再采用细钢管保护;然后通过型号为FBG-A03解调仪进行测试,验证光纤是否完美连接以及数据是否正常,将2m定点光栅光缆4通过扎带6固定在PVC管3上,采用光纤熔接机和熔接保护套装,用胶带将底部光缆与PVC管3固定牢靠,做好孔底光缆与引线保护工作,同时在PVC管3底部安装形成锥形导头,并将注浆管5绑在PVC管3上同时下放。
S3:光缆下放
将固定好光缆的PVC管3放入钻孔1内部,人为控制PVC管3,沿着钻孔1方向将光缆下放;在下放时,预拉伸定点光栅光缆2nm左右,预拉伸之后可以测量光缆的回缩量,不拉伸只能测到拉伸的量,然后每间隔1m绑扎固定传感光缆,在有光纤熔接处位置加密绑扎固定,将定点光栅装在一侧;随着PVC管3下放,依次下放剩余的定点光栅光缆。
S4:钻孔注浆
光缆下放完成后,钻孔1封孔可以采用素水泥注浆,水灰比为1:1,使水泥浆达到粘稠的流体状态,注浆时必须连续不间断注浆,以防止水泥凝固,即一次性注满封闭全孔,注浆采用返浆法注浆,注浆管5在注浆后留在钻孔1内。
S5:光纤引线保护
采用铠装引线将孔口引线引至钻孔1前方安全处,做好标记,并做好孔口引线的保护工作,防止工人做其他工作损坏引线,并清理现场。铠装光缆与普通光纤光缆主要区别在于在外保护套内有不锈钢编织丝,能够有效抗压和抗扭。
S6:采集数据
下放完成后,使用便携式FBG解调仪采集下放后数据,解调仪上显示可以正常使用后,将测量接口连接至监测站,然后连接管网,将数据传输到地面调度室。
S7:数据处理
根据应变、温度与中心波长的关系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关系式如下:
ΔλB=αεε+αTΔT
其中,αε为光纤光栅应变灵敏系数,αT为光纤光栅的温度灵敏度系数,ΔT为温度变化值,ε为应变、λB为中心波长;FBG(布拉格光纤光栅)不仅能够对材料的微变形进行精确测量,还不受电磁感应噪声的影响,测量应力精度高,应用于回采巷道中,根据现场的实测发现,底板和顶板的温度变化极小,在数据处理时忽略温度变化对光纤的影响;
处理后得到应变趋势图,根据应变趋势图,判断弹性范围和塑性范围,然后找出对应的定点光栅,根据该定点光栅距孔口距离判断破坏垂直距离。
在所述步骤S1中,选定打钻位置时,若选择在风巷,则尽量靠近上一个工作面所留设的煤柱侧,可以避免超前支护的液压支架经过孔口损坏光缆。
在所述步骤S2中,确定好钻孔1需要下放n根定点光栅光缆,从下至上依次装定点光栅光缆,将定点光栅尽量装在一侧,保证测量方向一致性和数据准确性;每个定点光栅光缆都会连接两个测量接口,若某一根光缆中间的某处损坏,可以采用单线测量的方式,不会因某处光缆损坏导致整个光缆不能使用;即使单个回路引线2两个测量接口处损坏,还有n-1个回路引线2可以正常测量,大大提高了整个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每个回路引线2都要编号,从上到下的按照顺序依次编号,定点光栅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号。
在进行钻孔1之前,先要利用公式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深度预测,作为选取钻孔长度的依据,预测公式如下:
h=0.0085H+0.1665α+0.1079L-4.3579
其中,H为开采煤层高度,L为工作面长度,α为煤层倾角。
在所述步骤S7中,中心波长λB的计算公式为λB=2neffΛ,其中,neff是有效折射率,Λ是光栅栅距。
需要说明的是,普通光纤光栅封装成的定点光栅光缆每串光缆最大串联8个光纤光栅点,每根定点光栅光缆长度16m,根据实际设计间距要求和钻孔1深度,来确定钻孔1需要下放的定点光栅光缆和回路引线2数目。如图1所示,有三个回路引线2,每个回路引线2对应可测量长度16m,安装最下端时首先用胶带固定好定点光栅光缆,安装好8个定点光栅后,将回路引线2固定在一起,可适当加大扎带6密度,保证定点光栅光缆与PVC管3接触良好,不松动;以此类推安装第二和第三个16m回路引线2,在回路引线2外口两端均有两个测量接口,分为两组,一组常用,一组备用,都连接到监测站,若此回路引线2的定点光栅某一处损坏,则可以采用备用测量接口。如果三个回路引线2中某一个回路引线2的两个接口都损坏,另外两个回路引线2还可以正常测量,从而达到测量非连续大变形的目的。为了保证光缆成活率,定点光栅光缆底部采用5mm铠装引线呈U型回路方式同步引出孔口,其中PVC管3的直径Φ=50mm,同时在PVC管3底部安装锥形导头。最后采用注浆方式回填钻孔1,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工作面推过后对采空区后方可以继续监测,将光纤光栅引出线加长(具体长度可以根据工作面超前影响距离确定),引至安全位置以外的测站,通过井下管网连接到地面,实现数据实时监测。
实施例二
以祁东矿为例:在地面先进行温度对光纤影响研究,测出光纤光栅应变灵敏系数。先根据公式对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深度预测,公式如下:
h=0.0085H+0.1665α+0.1079L-4.3579
其中,H为开采煤层高度,L为工作面长度,α为煤层倾角。
祁东矿的某工作面最大采深563.4m,倾角为7.1°~13.8°,工作面长度为166.5m,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理论底板破坏深度为20.58m。
钻孔俯角选择60°,垂深选择30m,对应孔长度35m,取钻孔长度40m,光纤采用两组(16个)定点光栅,孔内40米,外部留160m,两组需要四个引线铠装光缆,长度为800m。
具体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钻孔施工:由施工人员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针对底板一般采取孔径为91mm,孔深为40m,钻孔角度选择60°,(顶板三带发育高度较大,一般选择顶板孔深150m),考虑到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孔口选择在距离工作面120m;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安装的顺利,需要对钻孔进行洗孔扫孔,有必要时进行探孔;钻孔打好后,及时进行下一步,防止出现塌孔的现象。
(2)PVC管与光缆连接:先将光纤光栅串两端分别与两捆160m通讯光缆(顶板为250m)在底部串联,通信光纤光缆再分别连接一个单模普通跳线,连接处先使用细软管保护,外部再采用细钢管保护。然后利用型号为FBG-A03的解调仪进行测试,验证光纤是否完美连接以及数据是否正常;将2m定点光栅光缆通过扎带固定在PVC管上,采用光纤熔接机和熔接保护套装,用胶带将底部光缆与PVC管固定牢靠,做好孔底光缆与引线保护工作,以防损坏;同时在PVC管底部安装形成锥形导头,并将注浆管绑在PVC管上同时下放。
(3)光缆下放:将固定好光缆的PVC管放入钻孔内部,人为控制PVC管,沿着钻孔方向将光缆下放。在下放时,预拉伸定点光栅光缆2nm左右,及时用扎带和胶带进行绑定;然后每间隔1m绑扎固定传感光缆,在有光纤熔接处位置加密绑扎固定,将定点光栅装在一侧;随着PVC管下放,依次下放剩余定点光栅光缆。定点光栅编号顺序为从上到下,及时记录光纤的初始中心波长和拉伸2nm后的安装中心波长。
(4)注浆与封孔:光缆下放完成后,钻孔封孔可以采用素水泥注浆,水灰比为1:1,使水泥浆达到粘稠的流体状态,注浆时必须连续不间断注浆,以防止水泥凝固,即一次性注满封闭全孔,注浆采用返浆法注浆,注浆管在注浆后留在钻孔内;注浆完成后及时用黄泥进行封孔,封孔深度为0.2m,以防以后卧底时损坏光纤。
(5)光纤引线保护:采用铠装引线将孔口引线引至钻孔前方安全处,做好标记,并做好引线保护,清理现场。
(6)采集下放数据:下放完成后,使用便携式FBG解调仪采集下放后数据,显示可以正常使用后,将接口连接至监测站,然后连接管网,将数据传输到地面调度室。
(7)数据处理:利用应变与光栅波长偏移量的线性关系,通过计算得出被测结构应变。实验室进行温度(20℃-80℃)对光纤波长漂移研究,实验发现,光纤光栅应变灵敏系数为0.01;根据该地区温度实测,本区地温梯度值平均为3℃/百m,因此温度变化不超过2℃,因此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光纤的影响,对公式进行简化如下:
ε=K·(λ21)
其中,ε为应变,单位为με;λ2为后期测量定点光纤光栅中心波长;λ1为安装后初始定点光纤光栅中心波长;K为光纤特性参数,数值大小为845。
如图4所示,X轴为钻孔长度,单位为m,Y轴为应变,单位为με。
(8)结果分析:根据步骤(7)中的公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图4,注浆后光纤与围岩能够进行同步协调变形,根据应变趋势图,在距离孔口24-26m范围内在前后数据特征表现为正负的转变,即为压应变和拉应变的转换,这种应变的转化即岩体弹-塑性形变的表现,可以看出弹性范围和塑性范围在这里交替,对应的位置垂距为20.87m,结合理论可以得到最大破坏深度为20.87m。
综上所述,上述两组实施例的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通过采用定点光栅光缆测量底板破坏深度,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解决因单个光纤破坏导致工作面推过后数据无法测量的问题,此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高、测量数据准确,值得被推广使用。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钻孔施工
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和技术要求进行钻孔施工,针对底板采用倾斜钻孔模式,针对顶板采用垂直钻孔模式,钻孔施工完毕后对钻孔进行洗孔、扫孔处理,并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对钻孔继续进行探孔处理;
S2:载体管与光缆连接
将光纤光栅串两端分别与两捆通讯光纤光缆在底部串联,通信光纤光缆再分别连接一个单模普通跳线,然后进行测试,验证光纤是否正常连接以及数据是否正常,再将定点光栅光缆固定在载体管上,并将注浆管绑在载体管上同时下放入钻孔中;
S3:光缆下放
将带有定点光栅光缆的载体管放入钻孔内部,控制载体管沿着钻孔方向将定点光栅光缆下放,在下放时预拉伸定点光栅光缆,然后等间距绑扎固定传感光缆,在有光纤熔接处位置加密绑扎固定,将定点光栅装在同一侧,随着载体管下放,依次下放剩余的定点光栅光缆;
S4:钻孔注浆
光缆下放完成后,利用水泥注浆对钻孔进行封孔处理,注浆时须连续不间断注浆,采用返浆法注浆,注浆管在注浆后留在钻孔内;
S5:光纤引线保护
采用铠装引线将孔口引线引至钻孔前方安全处,做好标记以及引线保护,并清理现场;
S6:采集数据
下放完成后,采集下放后数据,将测量接口连接至监测站,然后连接管网,将数据传输到地面调度室;
S7:数据处理
根据应变、温度与中心波长的关系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关系式如下:
ΔλB=αεε+αTΔT
其中,αε为光纤光栅应变灵敏系数,αT为光纤光栅的温度灵敏度系数,ΔT为温度变化值,ε为应变、λB为中心波长;
处理后得到应变趋势图,根据应变趋势图,判断弹性范围和塑性范围,然后找出对应的定点光栅,根据该定点光栅距孔口距离判断破坏垂直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钻孔之前,先要利用公式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深度预测,作为选取钻孔长度的依据,公式如下:
h=0.0085H+0.1665α+0.1079L-4.3579
其中,H为开采煤层高度,L为工作面长度,α为煤层倾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选定打钻位置时,若选择在风巷,则靠近上一个工作面所留设的煤柱侧进行打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针对底板的钻孔施工参数包括孔径为91mm、孔深为55m、钻孔角度范围为30°~60°,针对顶板的钻孔施工参数包括孔径为91mm、孔深为150m、钻孔角度为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单模普通跳线与通信光纤光缆的连接处先使用细软管包裹保护,外部再采用细钢管包裹保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将定点光栅光缆固定在载体管上后,采用光纤熔接机和熔接保护套装,并用胶带将底部定点光栅光缆连接的铠装光缆与载体管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根据实际设计间距要求和钻孔深度,来确定钻孔需要下放定点光栅光缆和回路引线数目,每个回路引线两端均分别具有一个测量接口,载体管为PVC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回路引线都要编号,从上到下的按照顺序依次编号,定点光栅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钻孔封孔处理采用素水泥注浆,水灰比为1:1,使水泥浆达到粘稠的流体状态,并一次性注满封闭全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7中,中心波长λB的计算公式为λB=2neffΛ,其中,neff是有效折射率,Λ是光栅栅距。
CN201911302583.2A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Pending CN1109870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2583.2A CN110987039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2583.2A CN110987039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7039A true CN110987039A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94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02583.2A Pending CN110987039A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8703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8454A (zh) * 2020-06-24 2020-09-1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煤柱稳定性分布式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2393689A (zh) * 2020-11-11 2021-02-23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地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动态高度的监测方法
CN114000919A (zh) * 2021-10-26 2022-02-01 中国矿业大学 工作面回采巷道超前加强支护合理距离确定方法
CN114858128A (zh) * 2022-04-22 2022-08-05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采空塌陷区覆岩“三带”残余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16929237A (zh) * 2023-07-17 2023-10-24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光纤在煤矿顶板三带监测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5988A (zh) * 2014-10-10 2015-01-28 中国矿业大学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CN104730585A (zh) * 2015-03-26 2015-06-24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采动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实时监测方法
CN107387166A (zh) * 2017-08-01 2017-11-24 安徽理工大学 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
CN108318931A (zh) * 2017-12-14 2018-07-24 中国矿业大学 高精度、本质安全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时监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5988A (zh) * 2014-10-10 2015-01-28 中国矿业大学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CN104730585A (zh) * 2015-03-26 2015-06-24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采动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实时监测方法
CN107387166A (zh) * 2017-08-01 2017-11-24 安徽理工大学 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
CN108318931A (zh) * 2017-12-14 2018-07-24 中国矿业大学 高精度、本质安全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时监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平松 等: "巷道断面空间岩层变形与破坏演化特征光纤监测研究", 《工程地质学报》 *
栾桂冬: "《传感器及其应用》", 31 October 201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8454A (zh) * 2020-06-24 2020-09-1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煤柱稳定性分布式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2393689A (zh) * 2020-11-11 2021-02-23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地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动态高度的监测方法
CN114000919A (zh) * 2021-10-26 2022-02-01 中国矿业大学 工作面回采巷道超前加强支护合理距离确定方法
CN114858128A (zh) * 2022-04-22 2022-08-05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采空塌陷区覆岩“三带”残余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14858128B (zh) * 2022-04-22 2023-10-27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采空塌陷区覆岩“三带”残余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16929237A (zh) * 2023-07-17 2023-10-24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光纤在煤矿顶板三带监测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CN116929237B (zh) * 2023-07-17 2024-04-12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光纤在煤矿顶板三带监测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7039A (zh)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CN110541702B (zh)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井下流体分布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05890537B (zh) 高拱坝变形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技术方案及系统
CN107861157B (zh) 一种地下水封洞库运营期微震监测方法
WO2019000839A1 (zh) 岩层控制的三位一体监测方法
CN104280166B (zh) 监测预警岩土体赋水及安全状态的导管组件
CN102878980B (zh) 一种地铁隧道施工诱发地下管线沉降的间接测试方法
CN102995615A (zh) 一种用于地下深层土体位移的实时监测方法
CN105421501B (zh) 淤泥环境下锚杆工作状态及周围土体变形状况的监测方法
CN109029832A (zh) 一种基于一体式光纤传感器监测采动含水层水压的方法
CN112504336A (zh) 一种滑坡区管道变形监测系统
CN114322819B (zh) 光纤光栅传感器、深部巷道围岩的应变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2197815A (zh) 一种石膏矿塌陷监测系统及组建方法
CN113898410B (zh)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岩层破裂分布时空演化动态监测方法
CN207649556U (zh) 一种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围岩线性位移和温度测量装置
L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ressure relief borehole effects using in situ testing based on distributed optical fibre sensing technology
CN116677453A (zh) 圆形tbm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05588539A (zh) 一种在线监测煤体横向变形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CN110005467A (zh) 隧洞掌子面监测及优化设计方法
CN109343111A (zh) 一种软硬互层地质条件下长距离tbm隧洞岩爆微震监测方法
Ghazali et al.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fibre optic inclinometer for landslide and geotechnical application
CN107703055A (zh) 围岩松弛监测装置及其松弛深度判别方法
CN113776450A (zh) 一种基于光纤技术的地面变形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CN113775377B (zh) 基于botda的保护层开采下伏煤岩体卸压范围监测系统及方法
CN220170385U (zh) 一种结构状态监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