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課程講課文稿

介紹:

饒孝榛老師(華神道學碩士,密西根大學碩士)曾任華神延伸部同工及出版社主任,教授有關釋經課程已20多年。本系列的內容根據Gordon D. Fee & Douglas Stuart所著《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繁體字中文版《讀經的藝術——瞭解聖經指南(華神出版社,1999),簡體字版《聖經導讀:解經原則》(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由翻譯者之一饒孝榛老師主講。

饒孝榛老師的課程課程講課文稿PDF和MP3都能在士每拿培訓資料中心使用,講課視頻都在士每拿Smyrna RCI的YouTube頻道上。

許多人會問,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學習讀聖經,解釋聖經呢?難道我們不能讓聖經自己向我們說話?這句話聽起來不錯,不過教會歷史中許多的信仰偏差,常常是因為個人對聖經錯誤的解釋。由於聖經的本質以及我們自己的侷限,我們常常無法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所以能先讀出經文的原意exegesis,就成為能正確解釋聖經的基礎。聖經也有許多不同的文學類型,我們不能用讀《羅馬書》的方式來讀《啟示錄》,面對不同的文學類型,我們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讀不同的書卷。本系列的課程以文學類型為分類的基礎,從聖經的翻譯開始講起,帶領大家走完一遍聖經。這課程是每一位想要讀一遍聖經的基督徒,必須先學習的一個課程。

下面是譯者饒孝榛老師的課程講課文稿,並且按“《讀經的藝術》學習指南”的計劃進行了劃分。這樣使讀者能更方便地查閱饒老師的課程內容,幫助我們學習理解《讀經的藝術–瞭解聖經指南》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譯者饒孝榛老師的課程講課文稿

(按“《讀經的藝術》學習指南”的計劃進行了劃分。)

目錄:

第一章:1.11.21.3
第二章:2.12.22.32.42.5
第三章:3.13.23.33.43.53.6
第四章:4.14.24.34.44.5
第五章:5.15.25.35.45.5
第六章:6.16.26.36.46.56.6
第七章:7.17.27.37.47.57.67.7
第八章:8.18.28.38.48.58.6
第九章:9.19.29.39.49.5
第十章:10.110.210.310.410.510.6
第十一章:11.111.211.3
第十二章:12.112.212.312.412.512.612.7
第十三章:13.113.213.313.413.5

提示:

  • 第五章第五課和第十二章第五第六課的講課內容的次序跟《讀經的藝術》內容的次序不一樣。而且學習指南的第三章第五課、第五章第二第三課、和第八章第四課都沒有有關的講課內容。
  • 課程講課視頻、MP3、PDF:士每拿培訓資料中心士每拿Smyrna RCI的YouTube頻道

學習指南:1.1

回去目錄

《圣经导读:解经原则》第一章、绪论:解释的需要

簡介

很高興有機會跟各位弟兄姊妹一同來分享《讀經的藝術》這本書,這本書簡體版的書名是《聖經導讀》(上),它是從一本英文書翻出來的,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做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我們從書名就知道,它是一本教人如何讀聖經的書。

本書特色

這本書呢,有幾個特點:

第一、作者用新的方法來教我們如何獨立而且正確地來研讀聖經,來了解聖經。

第二、書中特別說明,解釋聖經必須要有好的聖經譯本;我們怎麽樣來選擇好的聖經譯本呢?

第三、作者在書中也闡釋,聖經有各種文學類型,每一種類型都有不同的性質和它的獨特處。那麽每一種聖經的類型,我們要用什麽樣的方法,什麽樣的原則來解釋它呢?以及我們今天要怎麽樣把聖經的原意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釋經的問題。

第四、這本書中,每一章都舉了一些實例,詳細地分析,深入地討論,淺易地把它說明出來。

第五、作者不但教我們怎麽樣找出聖經原意的方法,而且幫助我們怎麽樣把祂的話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本書內容

這本書一共分了十三章。

第一章是緒論,說明解釋的需要,而且提出一些基本的解經原則。

第二章呢,這本書介紹我們怎麽樣來選擇一本好的聖經譯本。

從這本書的第三章一直到第十三章,作者分別討論聖經著作的十個不同的文學類型,強調每一個文學類型它的獨特之處,而且告訴我們,我們要怎麽樣來解釋這些不同類型的聖經。不但根據基本的原則,而且也提出一些特殊的文學類型所需要的特殊的解經的原則。比方說:詩不同于散文,比喻不同于曆史,當然我們不能用一樣的方法來解釋不同類型的書。

這一門課呢,我會在課中提出每一章的重點,而且舉一些實例來說明,間或我也會加入一些我個人的說明,但是我不會把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分享出來。因此,如果各位有機會買到這本書,希望你可以自己仔細地閱讀每一章的內容。每一章分享結束以後,我會給各位一兩個問題幫助大家來思想。

第一章緒論:解釋聖經的需要

現在我要先跟大家分享第一章,題目是緒論,也就是解釋聖經的需要。

我們常常聽見一些人說:誰都不必解釋聖經,只要讀就可以了。這個話聽起來不錯,但是在教會曆史中間,許多信仰的偏差,往往就是因為,個人解釋聖經,不同的解說,以至于産生一些偏差的信仰的論述。特別是在現今的世代,一個多元的時代,每個人什麽事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崇尚標新立異,如果我們不正確地解釋聖經,很可能經文就會被大家所誤解,所以,正確的解經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事情。

我們要正確,而且又作出好的解釋,目的很簡單,我們就是要找出經文明顯的意義。好的解經的標准是,把經文解釋得很有道理。因此,正確的解經,使我們的心靈得著激勵,我們的心思得著舒暢。

但是,如果解釋只是為了找出明顯的意義,那又何必解釋呢?讀不就好了嗎?經文明顯的意義難道不是一讀就讀出來的嗎?就某種意義來說:對,但是就更正確的意義來說,這種說法既天真,又不實際。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讀者的性質,就是我們,每一個讀經的人有特別的性質;還有就是聖經的性質。

一.讀者的性質:讀者乃解釋者

那先跟大家分享,讀者的性質。其實我們每一個讀經的人,都是一個解經的人,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都在解釋聖經,而且不知不覺會把我們個人的經驗,我們的文化,或者對某一些字的觀念,把它帶入經文的裏面。甚至于把許多跟經文沒有關係的經驗,也讀入經文之中,更糟糕的就是,使人誤入歧途。

比方說,當保羅說,「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那是在羅馬書十三章十四節所說的,有很多人以為「肉體」指的就是「身體」,所以保羅說不要為肉體安排呢,他的意思就是說,不要為身體的慾望去安排。于是,有的讀者就會說,嗯,那我們不要吃好的,不要穿好的,不要住舒適的房子,因為這些都是身體的慾望啊,我們不應該為這些事來安排。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解釋這段聖經的話,那這段聖經就變成支持禁慾主義的一段經文了。其實保羅使用「肉體」這個詞,在羅馬書十三章十四節,他的意思是指一種「屬靈的疾病」,一種「靈命的疾病」,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罪性」。

又比方說;現在的基督徒特別是某些靈恩派的基督徒,非常時興的一股潮流,就是所謂財富與健康的福音。這個福音呢,就是說:神在你身上的旨意,就是金錢與物質的豐盛,身體的健康。他們根據的是哪一段經文呢?是約翰三書第二節:

「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其實這段經文,跟財富,跟錢財,根本是毫無關係的。

每一個異端都如出一轍,就是從聖經本身選擇一些經文,來曲解真理。每一種我們所能夠想到的異端,或者是儀式,不管是耶和華見證人會,或者是道路(The Way),他們所展現的亞流主義(Arianism)的思想,也就是否認基督的神性,或者是摩門教的為死人施洗,阿帕拉契山教派(Appalachian),他們用手來握蛇,他們都宣稱他們有經文的支持。

由于在教會中間,信徒對聖經的解釋,常常會有不同,所以我們必須按照正確的原則來解釋聖經,把聖經的原意展示出來,否則,所帶來的誤會、誤解、偏差會影響許許多多的人,以及世世代代的教會。這是「讀者就是一個解經者」的這個性質。

二.聖經的性質

第二方面我們也發現,聖經有特別的性質。聖經它有什麽特別的性質呢?我們會發現聖經一方面是屬人的,因為它是人手所寫的,是在不同的時代所寫的。但是,聖經呢也是屬神的。有一個神學家,新約神學家,賴德(George Ladd; 1911-1982),他說;「聖經是神的話,借著曆史中,人的話而表達。」

它是神的話,但是它借著人的話來表達。由于聖經有這種雙重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地做好解經的工作。

1.聖經是屬神的

一方面聖經是屬神的,所以聖經是神的話,它有永遠的適用性。它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文化之中,都向人說話。

2.聖經是屬人的

第二,聖經又是屬于人的,它借著曆史中的人,來宣揚祂的話。所以呢,聖經的每一卷書都有它特別的曆史特性,因為聖經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所寫成的。

1)聖經完成的時間前後超過一千五百年,無論是在時間上,在思想上,跟我們現代都相距很遠,這是我們需要學習解釋聖經的主要理由。

2)而且聖經用了三種不同的語言,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這些都不是中國人所熟悉的語文。

3)聖經的作者超過四十人,他們的文化背景也大異其趣,有族長時候的寫作,有士師君王時期的寫作,有的作者是牧羊人,有的是祭司,有的是漁夫,也有的是博學之士,他們的文筆不同。

所以呢,最後一項就是,

4)聖經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文學類型;這是聖經屬人的一面非常重要的一點。

為什麽會有不同的文學類型呢?因為,上帝要用不同的文筆、文學類型,面對不同時代的人來說話。特別在古代的時候,不是人人都讀書,所以,我們會發現他們常常用詩篇的形式,箴言的形式來寫作,因為詩篇箴言比較容易記憶。所以聖經所用的文學類型非常的多,有的呢是敍述史,有的是論文,也有比喻,也有詩歌,也有箴言、預言、或者是謎語、戲劇、傳記、書信等等等等。

由于聖經又是屬人的,又是屬神的,所以,在兩者之間有一種緊張的狀態,我們必須要好好地來學習怎麽樣解釋它。

比方說:申命記二十二章五到十二節這裏說:

「婦女不可穿戴男子所穿戴的;男子也不可穿戴婦女的衣服,因為這樣行都是耶和華你神所憎惡的。」

「…不可把兩樣種子,種在你的葡萄園裏,免得你撒種所結的和葡萄園的果子都要充公。不可並用牛、驢耕地。不可穿羊毛、細麻兩樣攙雜料做的衣服。…」

我想當我們讀到這裏,我們現代的人都會覺得,哇,那我們現在穿的衣服常常都是不同的材質溷在一起的,溷紡的衣服,我們也常常在一塊地上種兩樣不同的植物,那麽到底這一種狀況,適用于我們現代嗎?到底在申命記裏面上帝所頒佈的律法,跟我們現在有什麽關係呢?這是一個永遠適用的上帝的話呢?還是,它是一個有時代背景,有曆史背景,有文化因素所寫出來的著作?那這個就是,我們在面對解經的時候,我們所碰到的一些問題,因此我們現在要學習,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我們怎麽樣來解經。


學習指南:1.2

回去目錄

研讀聖經需要做的兩項工作─解經與釋經

在這一本書裏面,它跟我們分享的原則包括了「解經exegesis」和「釋經hermeneutics」,兩方面我們都要去注意到。

到底這兩個詞有什麽不同呢?什麽是「解經」?什麽是「釋經」呢?讓我們來一起分享。

1.解經(exegesis)

解釋聖經的第一個工作,我們稱它為解經,在英文用的是exegesis。Exegesis這個字,是從希臘文轉過來的,exe是從希臘文的一個介系詞,它是表示「出來」,「解釋出來」的意思;我們要把聖經的意思,原來的意思把它找出來。

基本上這是一個曆史性的工作,它要我們嘗試把聖經「原來的意思」找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像,我們好像是「當年的聽者」,坐在那裏聆聽上帝的話。所以我們說解經的第一個步驟,exegesis,如果以英文來說,我們要找出來的是「What it meant」?是一個過去式,它過去是什麽意思?「then and there」;當時在那個地方,這個經文是什麽意思呢?

當然,最高層次的解經,需要非常多的知識,你需要聖經語文,你需要猶太啦,閃族啦,希臘語文化的背景。而且,我們也會發現,聖經有很多的抄本,你還需要有抄本的一些基本的知識,要知道當不同的抄本出現的時候,哪一本抄本是最符合原意的一本抄本。當然,這一些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擁有的知識,你可以根據一些聖經的工具書來幫助你,幫助我們來發掘這一方面的需要。

當然,我們要學好怎麽樣好好解經的第一步,不是先去找剛剛所說的,許多的工具書來幫助我們。其實,我們要做的一個最基本的一個動作就是,我們先自己來學習,怎麽樣來把聖經的原意找出來。

情境與內容有關的資料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兩個很基本,我們自己可以從聖經中間找出來的一些資料:

  • 一個就是與「情境」有關的問題,我們說是context。
  • 一種是與「內容」有關係的,是content的問題。

與情境有關的:曆史的背景與文意脈絡

有關context,就是情境的方面,我們在讀聖經的時候,我們又可以找兩種不同的context:一個是曆史的背景,也就是所謂的historical context。一種呢,是文意脈絡,就是書籍本身它的思想,那個叫做literary context。

這方面的工作,是我們在這門課中首先要幫助大家做的,就是我們怎麽樣根據不同的類型,來找出聖經的原意,找出它的情境,找出這本書的文意脈絡,找出這本書的內容,這是我們首先要做的第一個工作。

2.釋經(Hermeneutics)

當我們找到,一段經文,一卷書的原意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二個工作就是「釋經」的工作。如果用英文來說,就是hermeneutics。

「釋經」的意思是什麽呢?就是把經文當時的原意,適切地應用在我們今天現今的生活環境中,以英文來說就是What it means?是現在式,now and here。我們讀經的時候,從then and there(過去與當時的環境)一直進到now and here(現在與現今的環境),過去的意思怎麽樣用在現今的時代中間。

當我們讀到「釋經」這個詞的時候,可能在你的心目中間會有不同的解說,因為對于「釋經」這一個詞有不同的意義。有的人呢,使用「釋經」這個詞是來涵括整個的研讀聖經的範圍,包括解經和應用。但是呢,「釋經」這個詞也可以用在比較狹義的範圍,單單地指應用的部分。在這本書中間,當我們用到釋經這個詞的時候,它是指狹義的,就是特別是指「應用」的這個部分。

所以我們說:我們讀聖經有兩方面,第一、解經(exegesis);把聖經的原意,解釋出來。然後第二個步驟呢,就是把聖經的原意應用出來,這就是釋經的範圍。

我們不應該從一段聖經,現今對我的意義來開始讀一本聖經,我們要讀聖經,我們要先從聖經原來的意思讀起。我們知道它原來,在當時的時代,在當時的曆史中,它的意義是什麽?保羅對以弗所的教會說的話是有什麽意義,然後我們再看這段話有什麽原則,可以用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間。希望我們在解經的時候,都不要忽略了這兩個主要的步驟。

解經與釋經的步驟

下面呢,我要跟大家分享就是解經跟釋經,一步一步我們應該怎麽樣做,我們把它整理成比較有系統的方式,一一地來跟大家分享。

一.閱讀整卷書

首先就是,當我們要來讀一卷書的時候,我們要來閱讀整卷書,我們要來了解整卷書的內容和它的信息。

1.我們要培養一口氣讀完整卷書的習慣。當然如果你讀約翰三書,沒有什麽問題,只有一章,如果你要讀創世記,你會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要把創世記五十章讀完,我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那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當然,作者說我們要一口氣讀完,他的意思並不是說,你只能吸一口氣要把它全部讀完。他的意思是說,不要把它肢解開來,我們儘量大段大段地來讀它,能夠的話,第一次可以快速地讀完,然後我們再一大段一大段地快速讀它。

首先,我們要讀聖經的時候,一卷書,我們先要有一個很概略的一個印象。當我們讀一卷書,一口氣來讀它的時候,我們可以一次二次,甚至于三次來讀它。讀的時候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要點是什麽,它有沒有什麽重要的經文?什麽事情是幫助我們可以初步地了解它呢?我們可以把它記下來。

二.曆史背景

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後,我們就要進到第二步,就是我們要來看看這本書的曆史背景是什麽。

1.作者與讀者

曆史背景,我們可以看看這本書到底是誰寫的?它的作者;到底是寫給什麽人的?它的讀者。當然有一些書並沒有明確地說它的讀者是誰?像書信就很明確,某某人寫信給某某人。

2.寫作的時間與地點

第二我們要看這卷書寫作的時間和地點,如果我們找得到的話。

3.寫作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的特殊情況

第三呢,我們要看看這卷書寫作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面有沒有什麽特殊的情況。當然,族長時期的背景,跟耶稣時代的背景相當的不同。

4.寫本書的特別目的

第四,有關曆史背景的方面,我們在讀一卷書的時候,我們還要看看作者寫這本書有沒有什麽特別的目的?如果有的話我們也把它找出來。

我們知道像是阿摩司、何西阿、或者以賽亞個人的背景,如果我們能夠了解的話,我們在讀先知書的時候,就可以幫助你對那一本書的了解更深切。哈該是在流放以後說的預言;施洗約翰與耶稣出現的時候,以色列人對彌賽亞有一個深切的盼望;哥林多與腓立比兩個城市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像這些有關地理背景,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就可以幫助我們對一卷書,可以有更深切的正確的了解。再比方馬太福音二十章一到十六節,耶稣所說的比喻,那裏說到給工人一錢銀子,到底這一錢是多少呢?如果你知道當時的一錢銀子,就相當于一天的工資,我相信你對這個比喻的了解又會更正確了。當然,我們想要了解曆史背景,需要一些工具書來幫助我們,這一章的最後我會提到幾本工具書,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三.結構與大綱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找出它的背景,第三,我們要來看看這本書的結構跟大綱。我們知道,當一個作者在寫一本書的時候,他並不會告訴我們說,我這本書的大綱是什麽。當然如果是論文的話,他會把大綱一一地給我們列出來,可是平常一篇敍述的文章,或者一個故事,往往他並沒有把大綱告訴我們。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能夠知道一卷書的大綱,可以幫助我們對那卷書的思路、脈絡,掌握得更為清晰,大綱也就是一本書的一個結構。人體有人體的骨骼,我們的骨骼就是結構。人的結構跟狗的結構、骨骼是不同的,以至于他站起來的形狀就是不同的。一個建築物也有它的鋼架、骨架,我們看見一個建築物的骨架,或者看見一個建築設計圖的一個結構圖,我們知道這個建築,將來蓋好是什麽樣子。由于一卷書它並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我的結構是什麽,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在讀一卷書的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去找出它的結構,然後按著它的結構,來把這一卷書的大綱寫出來。

以下呢,我提出幾個聖經中間結構的模式。

聖經中間結構的模式有幾種:

1.人物式的結構;好像創世記,我們會發現創世記從亞當、夏娃,到亞伯、該隱,到挪亞,到亞伯拉罕,繼續下去,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段落。

2.地理式的結構;好像使徒行傳,它從耶路撒冷一直講到猶太全地,一直講到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傳到地極,羅馬,等等,這是一個地理式的結構。

3.時代式的結構;比方說列王紀上下,記載了各個君王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國內所發生的事情,這是一個時代式的結構。

4.傳記式的結構;也有幾卷書是以專門的一個人物來寫的,比方說路得記啦,以斯帖記。

5.主題式或者邏輯式的結構;特別是書信,非常偏向于這一類的結構,所以呢,我在這裏特別比較仔細地跟大家分享,因為書信可以說是比較需要我們花多一點力氣去找出大綱的一些書卷。

像這一類的主題或者邏輯式的結構有很多種:

1)重複式的結構,相同或者類似的詞句一再地出現,如果你去讀彼得前書,你會發現受苦、榮耀這些詞,一再地出現。

2)比較式的邏輯(結構),相似之物間的比較。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希伯來書中間的比較,耶稣跟許許多多先聖先賢,以及天使,以及祭司,甚至于祭物的比較。

3)相對式的一種結構,約翰一書中間有許多相對的詞句,比方說「光明與黑暗」,「愛與恨」,「上帝的兒女與魔鬼的兒女」。

4)因果式的結構,從因導致果,或者由果溯至因的一些用法,我們常常會發現,聖經裏面有因為什麽什麽,所以什麽什麽。羅馬書非常的明顯,羅馬書一章到十一章是一個因,保羅說到我們的這一位神是多麽的奇妙,祂赦罪的奇妙,祂的大恩大德。所以呢到了羅馬書的十二章第一節,他說:所以,我親愛的弟兄,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這是一個結果。在保羅的書信裏面常常用這樣的方式,前面是論述上帝的作為,結果呢,就是一個實際的應用,實際的提醒,因為上帝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如何地生活。

5)高潮式的一種結構,出埃及記四十章,最後那裏它是整卷出埃及記的一個高潮,有上帝的雲柱火柱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引導他們。耶稣的複活是福音書中的一個高潮。

6)第六個結構是關鍵式,或者說扭轉式的一個結構,馬可八章二十七到二十九節,聖經說:從此以後,從什麽以後呢,從彼得認出耶稣是基督以後。從此以後耶稣就向門徒說他要受苦,他要被釘,他要死,他要複活的事情。從彼得認耶稣以後,整卷福音書有一個不同的方向;我們說這是一個扭轉的一種結構。

7)還有例舉式的,比方說馬太福音六章第一節是一個原則,在馬太福音六章二到十八節,就是許許多多的實例,說到我們在禱告中間,我們在禁食是如何,不要做在人的面前,一一的例子把它舉出來。

8)最後有一個邏輯式的結構,就是問句式的結構,保羅很愛用問句式的結構,在羅馬書三到八章中間,保羅用了一連串的問句:豈是這樣嗎?難道神的恩典多是要讓我們一再犯罪嗎?哦,等等,他用這樣的問句來帶出一些不同的論述。

這些是一些建議式的結構,我相信還有一些其他的結構,也許你讀了聖經以後,你可以發覺有更多不同形式的結構。之所以跟大家分享這些結構,是幫助我們借著這些結構,可以容易一點去找出一段書信,或者一卷書的它的大綱。

思考問題:

  1. 老師認為我們不容易讀出聖經明顯的意義是因為哪兩個原因呢?請用你自己的話語,先分別解釋這兩個原因,併分享你自己的意見!
  2. 老師提到讀經需要分成哪兩個步驟?而這兩個步驟又分別處理哪兩分面的問題?第一個步驟需要處理哪兩類的問題?而其中一類有有哪兩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處理?
  3. 為什麽讀經需要分成兩個步驟,而不能從一段聖經現今對我的意義來開始呢?為什麽我們需要先從聖經原來的意思讀起呢?請你複述老師的觀點併你分享自己的意見!
  4. 你認為老師建議我們需要一口氣讀完整本書的原因及目的是什麽?關于曆史背景有哪些資料我們需要知道的?
  5. 老師提出聖經中有哪幾種結構的模式呢?其中主題或者邏輯式的結構又有哪些類型呢?

我們剛剛說我們要一口氣讀了聖經,第二,我們要找出它的曆史背景,第三呢,我們要找出它的結構跟大綱。那接下來我就要跟各位分享,我們怎麽樣來找結構?怎麽樣來寫大綱呢?有一個小小的步驟,給諸位作一個建議。

寫大綱的步驟

1.寫段題章題

首先我們讀一卷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卷書的每一個小段都給他一個題目,我們不需要用很多的字,其實可以用個七、八個字來寫個題目。為什麽有的時候我們說要用比較少的字來寫題目呢?你會發現當我們讀一段經文的時候,我們要試著用比較少的文字來描述它的時候,我們要花很多的思想。當你越思想一段經文的時候,那段經文就越在我們的腦海中間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把一段經文給它一個題目,這個叫做寫一個段題。它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記得這卷書,每一段每一段的重點是什麽?如果可能的話呢,寫完了段題以後,還可以寫一章的題目,我們就是說所謂的章題。

2.確定結構律

當你寫了段題寫了章題以後,我相信你就可以看出來,這卷書有哪一些結構。它是人物性的結構嗎?它是地理式的結構嗎?它是一種重複式出現的邏輯,思想的結構嗎?

3.寫出大綱

可能跟著你所找到的結構,你就可以寫出這一卷書的大綱了。

四.分析經文涵義

接下來,如果你已經寫好了大綱以後,我們就要來一段一段深入地來分析每一段的涵義,到底每一段經文它的重點是什麽?

我們在這個步驟的時候,我們可以借著一些問題來幫助我們,找出每一段細小經文的,它的涵義。有人說:我們在解經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六類的問題,這也是非常經典的六類問題。用英文來說呢,一看我們就看得清楚了,這個叫做六個W的問題就是:

Who,When,Where,What,Why and How;

是不是每個字都有一個W在裏面。中文的話呢,我們說六「何」;

何人、何時、何地、何事、為何、如何。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來查經的時候,把這段經文的意思能夠把它找出來,然後我們根據所提的問題,我們仔細地查考、研究,然後正確地找出經文對原初的讀者和作者的意義是什麽,這就是找出經文的原意或者信息,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解經的步驟,What it meant then and there(在過去與當時的環境中,經文是什麽意思?)。

我們在深入分析每一段經文的時候,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兩類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內容的問題,第二個就是文意脈絡的問題。

1.內容的問題

有關內容的問題我們剛剛提過,一方面是提到它的曆史背景(historical context);一方面呢,我們是要提到它的字義的研究,我們要看看有一些特別的字,在這段經文之中有什麽意義。比方說:我們讀到聖經的時候,讀到「割禮」,我們讀到,「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這些詞句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們要來試著先把這些,詞句的意義先把它找出來。當然,在這個時候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又需要一些工具書來幫助我們了。

2.文意脈絡

第二呢,我們要來看它的文意脈絡的問題。

在這裏呢,我們特別要問一些問題,比方說這一段經文的重點是什麽?作者說了什麽?說了這一段以後又說了什麽?為什麽作者在這裏提出這個問題來呢?為什麽作者在這裏說這個話呢?你看是不是我們要問一些What跟Why的問題。我們不但要思想這樣的問題,當我們把這一類的解經的工作做好了以後,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一個釋經的問題了。


學習指南:1.3

回去目錄

五.釋經

在我們做釋經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特別要問How的問題,如何?這段經文跟我有什麽關係?我要如何把它應用在我的生活中間?那這個就是所謂的釋經的問題。它對今天的讀者有什麽重要性?我怎麽樣來把它應用在我生活中間?我可以列出哪一些應用的細則呢?我如何來切實地身體力行呢?這都是我們讀經的一個目的——解經之後做釋經的工作。

六.參考學者的著作

當然,當我們讀了聖經以後,你會發現個人非常的有限,或許你會說讓我去看看別的注釋書是怎麽說的?別的神學家,別的比我功力更深厚的人他是怎麽說的?所以當我們在讀聖經的時候,不但我自己看聖經,我自己查經,我們還可以去參考別的注釋書,他們是怎麽樣來分析一段經文?這個時候的一個工作就是參考別人的著作。但是不要忘記,這個工作我們要把它放在最後。當你自己親自做完了解經釋經的工作以後,你可以參考別人的書,別人的著作。

工具書

那最後呢,我要跟大家分享幾本工具書。

我們需要的工具書,當然是多多益善。我們需要的工具書特別是有幾類:

1.聖經辭典

第一類就是有關聖經辭典方面的;聖經辭典,英文的工具書相當的多,在這裏我跟大家介紹兩本中文的,很不錯的有關聖經辭典方面的書。

第一本是兩冊的聖經新辭典,香港天道出的,一九六六年所出的。另外一本呢是三冊的,證主聖經百科全書,這個是香港證主,福音證主他們所出的,一九九五年所出的一本書。

2.研經版聖經

那除了聖經辭典字典這一類的書之外,我們要介紹的第二種參考書,是研經版的聖經。我們現在發現市面上面很多本的聖經,叫做研經版的聖經,它是聖經,但是它在聖經的下面有許多的注解,有許多的注釋。

不錯的幾本好像下面的:

新國際版研讀本,這本是北美更新傳道會在一九九六年所出版的,這本書是從新國際本聖經,英文的NIV(Th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他們寫了一本研經版的聖經,所以更新傳道會他們把這本英文的研讀版聖經翻成中文,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新國際版研讀本。

或者是同類的聖經啓導本,這個啓是啓示的啓,引導的導,聖經的啓導本是由海天書樓在一九八九年所出的一本書。

這一類的書,它在每一卷書卷的前面,都有一個簡單的介紹。它對它的曆史背景有介紹,它的讀者,它的作者,寫作的時間,寫作的地點,寫作的原因,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文化宗教,都加以簡單的論述。然後呢,在聖經的經節的下方,它把一些重要的,會有疑問的,一些經文的論述寫在聖經的下方。所以,如果你擁有這樣一本,你又擁有聖經,你又擁有了一本非常簡單的一個,可以說是一個簡單的聖經手冊,是非常的方便,但是它的缺點是不夠深入。

3.注釋書

如果你要讀一卷書,你要非常深入地來讀它的話,你恐怕需要有注釋書。注釋書不但是把背景告訴我們,它還把一卷書的神學加以解說,除此以外每一段每一節它都有深入的剖析。一本好的注釋書,它會把一段難解的經文,列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神學家或者聖經的解經家他們不同的看法,它把不同的看法都列出來,然後它會一一地說明,這個說法合理之處在哪裏?不合理之處在哪裏?這些所有的論述之中,許許多多的不同的一些觀念之中,解說之中,哪一種應該是最合乎聖經,最合乎我們的釋經的?它會把它列出來。所以一本好的注釋書,不應該是一本靈修性的注釋書,它應該是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存在在裏面,然後幫助你,怎麽樣去找到正確的答桉。當我們分享完這一門課的時候,在最後我會跟大家分享一系列的注釋書,提出一些書目來給大家作為參考。

4.聖經譯本

另外我們需要的工具書是聖經譯本。對于不懂聖經原文的人來說,我們需要一本好的譯本,我們現在手邊所用的幾本中文聖經都是翻譯本。或許有人會說,耶稣說:神的話一點一劃都不能夠除去,所以我們所用的和合本聖經,也沒有一個字可以更改。但是不要忘記,這是一個翻譯本,所以呢,在翻譯的中間我們會發現,翻譯的人有許許多多的一些觀點存在在裏面。那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在下一章會比較仔細地來討論。

從代名詞的角度,來看我們研經的工程有三個層次

最後在我結束這堂課的時候,我跟大家分享,有一位信徒他說:我們可以從代名詞的角度來看我們研經的工程有三個層次,他的分享我覺得非常的有意思。

他說我們研究聖經,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1.它(it;聖經)的原意是什麽?

第一個層次呢,因為他說是代名詞,中文的“它”,英文的(it)。“它”的意思是什麽?也就是說“它”就是指聖經,聖經的意思,它的原意是什麽?(it)。

2.它(it;聖經)的信息對我(to me:我的教會,生活,工作,家庭等等)有什麽意義?

第二呢,代名詞是(me),對我來說,(to me),它對我有什麽意義,聖經的信息對我,對我的教會,對我的生活,對于我的工作,對于我的家庭,有什麽意義?這個呢屬于釋經類,應用類,靈修性。我們從第一類(it),那個是一個解經的工作;到第二(to me)對我來說就進入釋經的一個層次。

3.讓我與你(with you)分享它對我的意義

第三呢,他說(to you),對你來說(with you),這一個信息,讓我來跟你一起分享,讓我來跟你分享聖經的意義,這個是第三個代名詞就是(you),我們就進到第三個層次。我們讀聖經不但是明白它的原意,不但是把它用在我的教會,我個人的生活中,我要去分享,我可以去講道,我可以去查經,所以就是聖經的第三個層次就是我們把它用出來,我們怎麽樣用聖經去幫助別人。

所以第一個是(it),聖經本身的意義;第二,對我來說,我可以怎麽樣應用它;第三,我怎麽樣可以跟你一起分享。

希望借著這門課,我們一起來享受上帝話語的好處。


學習指南:2.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現在要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第二章,基本工具——一本好的譯本。

自從人類驕傲地,自以為大地說:人定勝天,他們要造一座巴別塔,向全宇宙誇耀人是多麽的偉大,神就變亂了人的口音,使得彼此無法溝通,以至于今日,世界上有六千多種語言,基督教聖經的六十六卷書,本來是用三種語言所寫成的。希伯來文,大部分是舊約,亞蘭文是希伯來文的姊妹語言,半卷但以理書,還有以斯拉記中間的兩段都是用亞蘭文寫的,和希臘文,全部的新約是用希臘文所寫的。我們大多數的聖經讀者,都不懂得這些語文,因此研讀聖經,最基本的工具就是一本,或者是好幾本好的中文或者是英文的譯本。

只用一本譯本,無論是多好的譯本,所産生的問題是什麽呢?讀者等于接受那一個譯本,所有的解經的選擇,而且把它視為神的話。當然,你用的聖經譯本可能是正確的,但也可能是錯誤的。

讓我舉一個例子,哥林多前書七章三十六節,我們找五本翻譯的譯本來做一個比較。前三本是英文聖經,後兩本是中文聖經。

第一本是《英王欽定本》,他怎麽翻這一段呢?它說: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對他的處女有不適當的行為。

第二本《新美國標准聖經》;

如果一個人認為他對猶是處女的女兒有不適當的行為。

第三本《新國際本》;

如果任何人認為他對已與他訂婚的處女有不適當的行為。

第四本中文的《和合本》;

若有人以為自己待他的女兒不合宜。

最後,《現代中文譯本》;

至于那已經訂了婚卻決定不結婚的人,如果男的覺得對女的有不適當的行為。

你會發現同一節經節,五個很有名的譯本用的字都不同。《英王欽定本》完全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翻譯,因為,它是用把「處女」這個詞跟「那人」的彼此之間的關係弄得含煳不清。所以,《英王欽定本》說: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對他的處女,「他的」和「處女」到底是什麽關係?我們不清楚,所以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不大。

《新美國標准聖經》呢,它認為這個處女是那一個人的女兒。

《新國際本》呢,則認為這個處女是那一個人的未婚妻。

中文《和合本》呢,與英文的《新美國標准聖經》的翻譯一樣,說是那人的女兒,但是沒有說明是處女。

而《現代中文譯本》跟《新國際本》的翻譯一樣,是說已經訂了婚的人,但是不像新國際本,說那個女孩是個處女。

我們會發現,欸,同樣的一句話彼此的翻譯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保羅並非故意讓這一句話意義不明。而且呢,當時的哥林多人,他們其實非常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麽。因為這句話是一個「應時」的一句話,是對當時的人來說,他們了解的一句話。到底哪一種翻譯是對的呢?根據幾個理由,《新國際本》的翻譯,顯然是作了最好的選擇。如果平常你只讀和合本,和合本在這裏的翻譯是最不可能的意思,那麽你就接受了一個不正確的解釋。像這一類的例子,我們可以舉出上千個,怎麽辦呢?

首先,主要只用一本聖經譯本,可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也就是你選擇一個最好的譯本。但是呢,這並不是一個研讀聖經的人所要作的,對一個研讀聖經的人來說,不但要選擇好的譯本,而且應該選擇不同的譯本。好的譯本常常會在他的附注之中,在他的那個注腳會作一個說明,這個字可以翻成什麽字?這個字可能有另外的意思。像這一類的聖經,我們說是比較好的聖經,我們應該使用幾種好而精選的譯本。最好我們在選擇譯本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些譯本,它是一些不同的譯本,他們的一些翻譯的這個原則如果略有不同,可能對我們的幫助會更大。因為這樣子可以使許多困難的解經問題顯明出來。當然,當你讀了不同的譯本,發現問題還是不能解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注釋書,注釋書可以幫我們作更多的說明。


學習指南:2.2

回去目錄

那麽現在我們要來思想,我們應該怎麽樣來選擇譯本呢?下面有一些事情是我們在選擇譯本的時候,我們需要知道的。

翻譯學

第一就是翻譯學的問題。一個翻譯的人,他要作兩種選擇,翻譯聖經的人,第一個,他要作的選擇就是經文的選擇;第二他要作的選擇就是語言的選擇。我們以為翻譯只是語言的選擇就夠了,但是其實做聖經翻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經文的問題。

一.經文的問題

這話怎麽說呢?

1.原手稿已不存在

因為,目前手邊所有的聖經,也就是希伯來或者希臘文或者亞蘭文的聖經,原稿都已經不存在了。

2.現存抄本可能有漏有誤

第二,現在存在的是抄本,所存的抄本有上千件。不要忘記當聖經寫作的時候還沒有印刷術,所以都是用手抄的,當他們抄聖經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漏抄的,誤抄之處。所以在這些抄本,過去有一千四百年之間,聖經一再的有許多的文士抄寫下來。他們在抄的時候,許許多多的誤抄,漏抄。

3.沒有兩本一樣的抄本

第三,大部分的抄本都屬于中古世紀後期的抄本,雖然這個時期的抄本非常的相似,但是它們跟更早的抄本和譯本中間有很大的差異。事實上現在所存在的有五千多件部分或者全部的新約的希臘文抄本,還有幾千件拉丁文的抄本。你能夠想像嗎?沒有兩本抄本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當翻譯的人他要從事聖經翻譯的時候,他要先處理的問題是,我要先比較抄本不同的地方。

這些抄本不同的地方,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異文」,英文用的是variant,異文,他必須決定哪一個異文是錯誤的?哪一個最有可能是原來的經文?所以他先要做這樣的判斷。他怎麽樣能夠做這樣的判斷呢?他必須先有「經文鑑別學textual criticism」,或者稱為「經文校勘學」的這方面的知識。這是一門專有的科學。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經文鑑別學的問題,下面有兩本新約經文鑑別學的書,可以給您做參考。一本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在一九八一年所出版的,麥子格所寫的《新約經文鑑別學》。另外一本是近年所出的,一九九七年香港基道出版社所出版的《新約經文鑒別學概論》,他的作者是黃錫木。


學習指南:2.3

回去目錄

二.語言的問題

當一個人要做聖經翻譯的時候,第一個步驟是要看看經文,選擇正確、好的經文。

第二呢,他要處理的是語言的問題;要把一種語文翻譯成另外一種語文,一定會遇到一些無法直譯的問題。

例如中文說,「你是我的心肝寶貝」,

把它翻成英文的時候我們就不能說

“You are my dear heart and liver”,

對西方的人來說,「肝」可不是一個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一種親密關係的詞句。但是很可能在非洲的某一個部落,他們是用腸子來描寫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當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說,「你是我的腸子寶貝」,對中國人來說,這個是鬧笑話了。

所以當我們翻譯的時候,我們要把一個語文的文字,一個語文的文法、觀念翻譯成另外一種語文的時候,到底我們是要用同樣的字句呢?同樣的文法呢?還是我們要用同樣的意義,但是卻是不同的表達方法的字句;這就是所謂的翻譯學。

為了要了解現代翻譯是根據哪一些不同的原理,我們下面要跟大家分享一些專有名詞、專有術語。

(一)原文

首先是「原文」,當我們說到原文的時候,original language,是說到一個人所要翻譯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就是希伯來文,亞蘭文、或者希臘文。

(二)譯文

第二,「譯文」,receptor language,翻譯成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就是中文或是英文。

(三)曆史的差異

第三,曆史的差異,historical distance;語言與語言之中會有一個很大的一個距離,這與存在于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差異有關,不但包括文字、文法、慣用語,也包括了文化和曆史方面的問題。

思考問題:

  1. 課程中提到在解經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哪六類的問題?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解釋一遍,並說明我們需要問這六個問題的理由!
  2. 為什麽我們需要先找到經文對原初的讀者和作者的意義呢?難道我們不能單單憑「聖靈的感動」來解釋一段聖經?
  3. 我們在深入分析每一段經文的時候需要處裏哪兩類的問題?它們各有哪些我們需要注意的事項?釋經的時候,我們特別要問哪些問題?
  4. 老師認為一本好的注釋書該有怎樣的性質呢?為什麽它不應該是一本靈修性的注釋書呢?
  5. 從代名詞的角度來看,研經的工程有哪三個層次?請分別加以說明!
  6. 請複習老師所提,為什麽我們不能只看一本聖經譯本的理由,並分享你自己的意見!
  7. 翻譯聖經的人為什麽會有經文的問題呢?請將老師所提的三點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
  8. 從翻譯學來看,聖經的「原文」是什麽?什麽是「譯文」?什麽是「原文」與「譯文」之間的「曆史的差異」?請舉例子說明!

(四)翻譯原理

接下來一個就是「翻譯原理」,Theory of translation,這是指一個人為了要消彌兩種語言間的歧異,他所做的,願意做的一個程度。

比方說,在一些文化裏面,他們沒有燈,他們的發光品,發光物是火把,但我們這樣翻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說,當耶稣說;我們不要把燈放在鬥底下,我們翻譯的時候,是不是我們要把它說,不要把火把放在鬥底下,因為這個文化裏面沒有燈這一樣東西。或者是說我們翻譯的時候直接說,不要把燈放在鬥底下,讓這一群民族的人自己想辦法來解決語言之間的歧異。這個就是到底我們要用怎麽樣的方式來翻譯呢?下面介紹幾種翻譯的原理:

1.直譯(Literal)

首先就是最直接的「直譯」,直譯呢,是翻譯的時候盡可能使用與原文遣詞用字非常相近的一些語句,雖然是相近,但是譯文的意義仍然清楚明白。直譯可以完整地保持各方面的曆史差異,但是有的時候讀起來會非常的拗口。

2.意譯(Free)

第二種翻譯的方法叫做「意譯」,也有人翻成free translation,很自由的將一種語文的觀念翻譯成另外一種語文的觀念,比較不在乎使用是否與原文使用同樣的字。意譯也有人把它翻作「釋義(paraphrase)」,就是盡可能除去曆史上的差異,有的時候翻譯會過度的現代化,或者加入較多個人的解釋。比方說有一個譯本,很有趣的,這個人叫做Clarence Jordan,他在他的譯本裏面啊(Cottonpatch Version),他啊怎麽樣呢,他把保羅寫給羅馬的信翻譯成保羅寫給華盛頓的信,這個就是非常自由的翻譯,有的時候有點過分。

3.等義活譯法(Dynamic Equivalent)

那麽下面一種翻譯呢,我們認為是比較好的翻譯,就是「等義活譯法」,dynamic equivalent,“equivalent”就是相似的、可以比較的,“dynamic”就是很活的。有人把他翻成,“等效活譯”,有同樣的功效,但是我用比較活的方式來翻譯。或者呢有人說這是一種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翻譯,也就是說不一定用同樣的一個字,試著將原文的字、慣用語、和文法結構翻譯成精確相等的譯文。這種翻譯保持了所有曆史方面和大部分事實方面的差異,但是在語言、文化、文體方面予以現代化。

我們這本書的作者,把目前市面上容易買得到的幾本英文的翻譯作了一個排列,那,我在這裏又另外加了四本主要的中文譯本。在這裏呢有一個圖表可以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1——直譯 KJV、NASB
2和合本、RSV
3新譯本
4——等義活譯NIV、NAB
6GNB、JB、NEB
7PHILLIPS
8——意譯LB

在這個圖表上面我們可以看見,最左邊的是「直譯」的那一類的聖經,在最右邊的是「意譯」的那一類的聖經,在中間我們說是比較好的聖經,也就是「等義活譯」的聖經。

那這本書的作者把手邊比較有名的幾本英文譯本,他給它們作了一個排列。

最左邊的「直譯」的聖經呢,比方像《英王欽定本》,或者是比較新的《新美國標准聖經》。最右邊的,我們會發現,最自由的翻譯的一本聖經就是《當代聖經》。那麽在中間的就有《新國際本》、《佳音聖經》、《新美國聖經》、《耶路撒冷聖經》。那麽在「直譯」跟「等義活譯」之間的呢有修訂標准本,在「等義活譯」跟「意譯」之間的有《腓力斯譯本》。

那我們來看看中文譯本到底在這一個排列的中間是居在哪一個位置呢?我們會發現和合本是在「直譯」跟「等義活譯」中間的一個範圍,那麽最近出了另外一本《和合本修訂本》,它可以說稍微偏向「等義活譯」一點。然後我們現在手邊還有另外兩本中文譯本:一本是《新譯本》,《新譯本》可以說是在「直譯」跟「等義活譯」又向中間偏了一點,那麽在「等義活譯」與「意譯」之間有一本中文聖經,就是現在所用的《現代中文譯本》。

我想你可以從我們畫面上的圖表可以看得出來,這一個表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手邊所用的聖經到底是屬于「直譯」的,還是「等義活譯」的,或者是一個非常自由的「意譯」的聖經。

我們剛剛說最右邊的《當代聖經》我們也有中文譯本,就是由國際聖經協會他們在1998年翻譯的,他們是用《當代聖經》這一個名字。還有就是英文的《佳音聖經》,可以說等于中文的《現代中文譯本》,是聖經公會在1995年所出版的。

那麽最近,最新修訂的《和合本修訂版》是2006年所出版的,它介乎《和合本》和《新譯本》之間。

我們知道《和合本聖經》在1919年面世,那已經是將近一百年前,自從它面世以來一直廣為華人,普世的華人教會所使用,幾乎是標准譯本,所以當有人要修訂它的時候,有一些人並不贊成,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和合本》,認為那就是不可以改的聖經。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中文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有一些在當代十分順暢的字或者是語句,今天已經鮮為人知了,有一些詞句的含義也改變了,因此為了讓這一代的華人更清楚、更容易明白上帝的話,聯合聖經公會在1983年組織了一個、一組的聖經學者、翻譯顧問還有編輯人員,開始從事修訂的工作。2000年完成了新約的初稿,之後呢,這個工作就交給香港的聖經公會來統籌,初稿試用以後的修訂工作,還有他們香港聖經公會也從中國內地、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邀請了許多位資深的華人聖經學者、翻譯顧問以及翻譯人員,一起參與《和合本》最後的修訂跟審閱的工作。

在長達20多年的修訂過程中,參與的同工對每一個句子、辭彙、字眼都很嚴謹地對照原文、也參考各種譯本仔細推敲,反複琢磨,力求完善。他們根據新約原文聖經,聖經聯合公會于1993年出版的《希臘文聖經》的第四版來做一個翻譯的基礎。他們在修訂的過程中間,也參閱了這幾十年來各國聖經學者所作的學術的文獻,使修訂的人對原文聖經的理解更加的准確。這一個版本除了忠于原文以外,還考慮到文字的通暢,對比較古僻,容易産生歧異的,和不適合今天人們表達的一些字句,他們都加以修改;但是呢,他們還是保持了《和合本》原來的風格,只有在必要的時候他們才加以修訂。

以上所跟大家分享的是《和合本修訂版》,它這本聖經的前言裏面所分享的一段話。

接下來要請各位看一個表:就是英文聖經譯本的縮寫和中譯名,因為在這一本書中我們會不斷地提出某某英文聖經的中文的翻譯名,為了讓大家能夠了解,所以以下呢我列了一個表,列出了許多的英文譯本,它的中文名字是什麽名字。

好,那我們現在接下來要看就是最好的翻譯理論,我們剛剛已經說過是「等義活譯」。當然直譯本作為我們的一個參考,是非常有用處的,因為它儘量用原文所用的字句。但是,當我們在用意譯本的時候,我們就要格外的小心了,固然用意譯本的時候,有的時候,它可以刺激你的一些思想,它可以把一段經文的意義,用非常活靈活現的方式,幾乎可以幫助我們來應用這一段經文,但是我們要用的時候,只適合拿來作參考,不能拿來做我們的一個標准。像是英文《新國際本》,這本聖經可以說是目前最好的一本英文聖經。

直譯的問題

我們要討論到直譯問題的一些困境,直譯的問題是在最初的讀者看來,希臘文或者希伯來文的意義非常的清楚,但是當我們直譯的時候,卻使它的意義不明。

比方說哥林多後書五章十六節,希臘文用的是kata sarka,直譯就是「憑著外貌」,比方說像和合本就是「憑著外貌」來認基督,《和合本》是這樣翻譯,但是這種翻譯呢,它的意思不明白。到底「憑著外貌」認基督,是說「憑著那位被認識之人的外貌」?還是那位「正在認識」人的「憑著外貌」認識?這裏有點拗口,到底是說,我們憑著基督的外貌認識祂呢?還是說,我們按照世人的觀點來認基督呢?當我們翻譯,直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意義不明確。當然如果你讀《新國際本》,你會發現這一段經文正確的翻譯是什麽呢?

「因為我們既已複活而有新的生命,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再按照世人的觀點來看基督了」,它很明確地把它翻成不再按照世人的觀點。

意譯的問題

另一方面,意譯本的問題是翻譯者常常把原作者的意思過度的現代化了。比方說,廣受歡迎但不完全正確的《當代聖經》,它把哥林多前書十二到十四章的希臘文,中文翻作「屬靈的恩賜」,charismata,這個字呢,它把它翻成「特殊的才能」,這樣的翻譯可以說太隨便了。

又比方《當代聖經》將哥林多前書十一章第十節翻譯成為,

「作為她在男人權柄之下的記號」,

很容易引起誤解,因為原文暗示我們,女人,就是「她」,是那位有權柄的人。《新國際本》翻譯是正確的,它說

「因此女人為了天使的緣故,應當在頭上有權柄的記號」,

這一段經文是論到女人蒙頭的問題。《和合本》怎麽翻譯呢,和合本譯為

「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

你會發現和合本的翻譯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原來這一段經文是說,在她的頭上應該有「權柄的記號」,但是和合本翻成有「服權柄的記號」。


學習指南:2.4

回去目錄

翻譯的差異

有關各種譯本在處理差異的方面,有幾方面我們可以跟大家分享的,牽涉到好幾方面的翻譯的差異:

1)度量衡和貨幣

第一類就是有關度量衡、貨幣的翻譯,不同的譯本用不同的原則來翻譯。這方面特別困難,到底我們在翻譯希臘文或者希伯來文的一些用詞,比方說,他用「伊法」、「賀梅珥」這一些度量衡,容量的觀念,我們到底要用哪一些中文的相等的用語來翻譯呢?

比方說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四到二十八節,一個欠他主人一千萬銀子的僕人,卻將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下在監裏,《和合本》翻得不錯,因為它並沒有按照它的音來翻譯,它把它的意思翻譯出來了,但是有一些聖經就有一些錯誤的翻譯。比方說《和合本》沒有用同樣的原則來翻譯以賽亞書五章十節,《和合本》怎麽翻譯呢?它說:

三十畝葡萄園只出一罷特酒,

你了解「一罷特」酒是多少的容量嗎?

一賀梅珥穀種只結出一伊法糧食,

我們也不了解到底是結了多少的糧食,如果能夠把「罷特」、「賀梅珥」、「伊法」這些量器用相等的用語來翻譯出來,對今日的讀者來說一目了然,不是非常好嗎?

《新美國標准聖經》和《新國際本》除了有幾處地方用相等語來翻譯出來,其他的地方一致音譯,但是呢,它在頁邊的注釋有標明英文的相等語,這也是一種做法。但是他們在馬太福音二十章第二節,卻只有音譯,而沒有任何的注明,對那個比喻來說,這個「音」是非常重要的。哪一個「音」呢?就是denarius,相當于一天的工資,《和合本》翻譯成一錢銀子,然而在馬可福音十四章第五節又把三百個denarius譯成相等的價值,一年的工資,《和合本》翻譯成為三十多兩銀子。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就會發現,譯本往往並不一致,有的地方它是「音譯」,有的地方它把它翻成等量的度量衡。當代聖經正好相反,它完全把它譯成相等語,而且呢,它是用什麽相等語呢?它是用1960年代美國的幣值來翻譯,這樣的翻譯相當的不可靠。我們認為最好的度量衡的翻譯是用相等語來翻譯,或者在聖經的邊加上一個邉注。

我們來舉兩個例子,比方像以賽亞書第五章第十節,

《新美國標准聖經》的翻譯你覺得好嗎?

「十英畝葡萄園只出一罷特酒,一賀梅珥種子只結一伊法的穀子。」

《佳音聖經》呢?你看看它翻得好不好?

「十公頃的葡萄園頂多釀十公升的酒,十籃麥種還收不到一籃麥子,」

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翻譯我們比較容易明白。

另外像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四到二十八節,

《新美國標准聖經》說:「有一個欠了他一萬他連得的人被帶到他面前…但那僕人出來,遇見一個欠他一百達納呂的同伴,」

你知道「他連得」跟「達納呂」之間有什麽差別嗎?

但是《佳音聖經》翻得好,它說

「有人把一個欠了他好幾千萬塊錢的巨僕帶到他面前來…那個僕人出來後,遇見一個一起當差的同伴,這個同伴欠他幾塊錢,」

是不是把它用相等的語翻出來我們能夠了解,這個僕人是怎麽樣的蒙受大恩,但是卻不知感恩,還要向他的同伴,欠他幾塊錢的人,要去把他下在監裏。這是翻譯的第一個如何翻譯度量衡的語句。

2)委婉的說法

第二個,委婉的說法,幾乎所有語言對于性和廁所都有委婉的說法。對于這一類的事翻譯有三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就是直譯,但是也許會使得讀者要猜測、困惑,到底是什麽意思。

第二呢,以相等語來直譯,但很可能會冒犯讀者,會讓人覺得很震驚。

第三用相等的意義的委婉說法來翻譯,當然第三種的選擇可能是最好的,否則就選擇第二種的翻譯。

比方說創世記三十一章三十五節,《和合本》說:「我身上不便」,這是一個委婉的說法。但是在《新國際本》它就說:「我的月經來了」,它用一個直接的說法。那像《新美國標准聖經》它說:「我正有女人的那回事」。這個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我們要用不同的語句來翻譯。有時候你需要用委婉,但是可能你在一個文化裏頭你用非常委婉的語句反而讓讀者不知所雲。

當然這種翻譯也會有危險,比方《新國際本》、《佳音聖經》和《當代聖經》,它們也有一個翻譯的不合宜的地方,像哥林多前書七章一節,它們的翻譯是,

「一個男人不結婚倒是好的」。

原文來說;「一個男人不接觸女人倒是好的」,

那麽在不接觸女人這個詞,在古代是指著和女人發生性的關係;沒有結婚的意思。

《新美國聖經》在這裏用相等的委婉說法翻譯比較好,它說

「男人不與女人發生性關係更好」。

但是我們看《和合本》怎麽翻譯呢,「男不近女倒好」,是不是語義不清。

3)字彙

第三,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的就是「字彙」。大多數人想到翻譯的時候,通常想到的就是字彙這一方面,似乎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工作,我們拿著一本字典來,看到原文是什麽我們就把它翻成另外一個語文的字,是不是就解決了呢?但是,這是非常困難的,為什麽呢?因為有一些希伯來文或者希臘文,它的意義範圍與中文和英文的不同,有些字它可以有好幾種的意思,或者兩三種相當不同的意義,或者是雙關語。但是當你把它翻成另外一個語文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把這個字的意義表達出來。

我們再一次提到保羅所說的,希臘文sarx,「肉體」這個字,我們在第一章曾經提過。大體來說,幾乎在聖經裏面所有的翻譯都要比直譯「肉體」來得好。我們知道在《新國際本》翻這個字的時候,翻得特別好,它說,當保羅將「肉體」與「靈魂」對比的時候,新國際本把它翻成「罪性」;但是在羅馬書一章第三節,提到耶稣是大衛的後裔的時候呢,把它翻成「人性」,這個原來都是用希臘文sarx同樣的一個字。在哥林多後書五章十六節的時候呢,它就把它翻成「按照世人的觀點」,或者像哥林多前書一章二十六節,它把它翻成「按照人的標准」;但是當它真的是指「身體」的時候,就把它直接翻譯為「肉身」,比方像歌羅西書一章二十二節那裏說,「基督的肉身受死」。所以好的翻譯,同樣的一個字它按照上下文,它給它不同的翻譯,這個是有關字彙的翻譯。

4)文法與句法

有關文法與句法的翻譯。我們知道,「字」和「觀念」在句子中如何彼此聯繫,採用「等義活譯」的翻譯是比較好的。「直譯」呢,往往把原文的句法和文法直接轉入譯文中間,以致于不顧譯文的正確與否。我們可以從很多的例子中間舉例子來說明,一個是希臘文的例子。

希臘文的特點呢,就是它喜歡用「所有格」的結構。在希臘文中間,「所有格」可以表示擁有,比方說:「我的書」,「我的」,是一個「所有格」。但是希臘文中間其他的「所有格」呢,不見得都是表示擁有,它有的時候可以表示性質,有的時候它可以表示一種關係,比方說:「神的恩典」,通常並不是指擁有神的恩典,而是祂賜下恩典,或者恩典來自于祂,這種非真正的所有格通常可以譯為「神所賜的恩典」。

我們來舉例子,《新美國標准聖經》,它直接翻譯兩個詞叫做「盼望的忍耐」,或者「聖靈的喜樂」,但是如果我們看《和合本》或者《新國際本》,我們會發現,它把這個所有格,意思翻出來了。像我們的《和合本》在這裏它怎麽樣翻「盼望的忍耐」呢?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3節,它說,「盼望…所存的忍耐」,「因為盼望所存的忍耐」,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6節,它怎麽翻呢?它說,「聖靈所賜的喜樂」。如果我們只是直接地翻「盼望的忍耐」,「聖靈的喜樂」,你沒有辦法把那個關係表明出來,這個就是在文法和句法中間我們要怎麽樣來翻譯。

當然,今天我們不是一個翻譯者,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這些只是讓各位了解,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有許許多多的要素需要考慮,也就是當我們在選擇譯本的時候,我們要看看這個翻譯的譯本,它是用什麽原則來做翻譯,我們如果知道它,用一個正確的原則來做翻譯,我們知道它是一個好的譯本,我們就可以來選擇它。


學習指南:2.5

回去目錄

如何選擇一本聖經譯本

我們怎麽樣來選擇好的聖經譯本呢?英文的《新國際本》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佳的、最好的一本翻譯本,當然《佳音聖經》和《新美國聖經》也非常好,你如果能夠擁有一本或是兩本,或是這三本,對你的幫助一定非常大。

我們知道《新國際本》是由福音派傳統中最好的學者所組織的翻譯委員會完成的譯本;是美國的。《新美國聖經》呢,是由美國天主教傳統中間最好的學者,他們組成的翻譯委員會所完成的譯本。那麽《佳音聖經》呢,是由一位學者,叫做羅伯,Robert G. Bratcher,他獨立完成的,但是他常常跟別人討論,此外,他在語言方面有非常專門的知識,使得他能夠很徹底地把等義活譯的觀念用在翻譯中間。

那麽在中文的聖經譯本方面,建議你除了擁有一本《和合本》或者是《和合本修訂版》,你還可以選《新譯本》或是《現代中文譯本》,你也可以選合參類的聖經,比方聖經公會出版了一本新約聖經六版並排,它將六版的聖經並列起來,包括了希臘文、新約標點和合本、現代中文譯本、呂振中譯本、思高譯本,就是天主教的譯本、以及英文的新修訂標准本,它將這三本希臘文、英文、中文的聖經六版並排印在一起,叫做《新約聖經六版並排》,如果你擁有這樣一本,我相信也可以幫助你了解聖經。

思考問題:

  1. 請分別說明翻譯學中的三種翻譯法,「直譯」、「意譯」與「等義活譯」的意義,並指出中文聖經的《和合本》,《新譯本》,《當代聖經》與《現代中文譯本》分別是傾向于哪種方法?
  2. 「意譯」有什麽優點?老師為什麽說用「意譯」翻譯的聖經我們只能做參考,不能作為標准呢?
  3. 「直譯」的優點是什麽?又有哪些問題呢?請舉例說明!
  4. 什麽是「翻譯的差異」?請將課程所列出來的項目,分別舉例說明!為什麽關于「字彙」的問題,我們不能單單找一本字典就可以解決問題?
  5. 請從「文法與句法」的角度來說明,為什麽「等義活譯」的翻譯常常比「直譯」更好!

學習指南:3.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三章、書信:學習根據情境來思想

我們已經說過,《讀經的藝術》這本書,或者是《聖經導讀:上》這本書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講到聖經的譯本問題,從第三章一直到第十三章都是講到十種不同的文體。作者特別提醒我們,不同的文體我們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釋。那最先舉的例子就是書信的研讀,第三章和第四章都是論到書信,第三章討論到我們要怎麽樣學習根據情境來思想,然後第四章呢,會談到我們怎麽樣的來做釋經的工作。 書信看來很容易解釋,畢竟誰需要特別的幫助才能夠了解

羅馬書第三章23節:「衆人都犯了罪」,或者

六章23節:「罪的工價就是死」,或者像

以弗所書二章8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或是

以弗所書五章2節:「要憑著愛心行事。」

這樣的命令,什麽人不會呢?什麽人不會照著做呢?

但是,書信真的很容易解釋嗎?如果你帶領一群基督徒來查哥林多前書,你就會知道它有多少困難之處。例如第五章,保羅說;要把弟兄逐出教會,這樣的行動如何應用在今天的教會呢?特別是在自由的社會,如果你把他從一間教會趕出來,他又可以到街尾的另一間教會聚會。我們如何實行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2節到16節所說的;女人在禱告與講道的時候應該蒙頭?七章36節說,正像我們在上一章提過的,「待他的女兒不合宜…」,這樣的經文到底是什麽意思?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記載?而且我們也發現,譯本不同,翻譯的意義也不相同。其實這段話是受了當時的一些錯誤神學的影響,他們認為性、婚姻都是汙穢的。

雖然書信不像人常想的那麽容易解釋,但是由于它對基督徒的信仰非常重要,而且許多釋經應用的問題由書信中間來産生,所以我們首先以書信作為一個範例,來討論我們在本書中所要提出來解經與釋經的問題。

一、書信的性質

在我們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書信的性質。

「書信」,就是寫給一個人或者是一群人的信。新約中的書信有一些是寫給私人的信函,有一些是寫給某一個地區的教會或者衆信徒的信函。私人信函比方說像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腓利門書。寫給地區或者衆人的信函例如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

正像我們今日的信函有標准的形式,我們寫信的時候先有稱呼,然後有本文,祝福的話,然後是署名跟日期。古代的信函也是一樣,信函的形式是由六部分組成的,我們以哥林多前書為例:

寫信者(保羅)

首先,寫信者,它不像今日的信函,寫信者放在信的尾端,它是放在信的前端;寫信者是保羅。

收信者(給哥林多屬神的教會)
問候(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稣基督歸與你們…)
祈願或者是感恩(我常為你們感謝神)
本文

接下去就是本文了

最後的問候和告別辭(願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常與你們衆人同在)

然後呢,就是最後的問候和告別辭,哥林多前書是這麽說的,

「願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常與你們衆人同在。」

這個形式中有一項可以改變的部分,就是第四項。在大部分古代的信函中,這一項是採用祈願的形式,幾乎跟約翰三書第二節完全一樣,那裏是這麽說的:

「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這部分呢,要不然就是完全沒有,例如加拉太書、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或者有的時候它也會用感恩與禱告的形式出現,保羅書信中常常是把它祈願的部分,改成感恩或者是禱告,在哥林多後書、以弗所書、彼得前書這種感恩就變成了三一頌,

「願頌贊歸于我們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

有一些書信看來好像欠缺了構成書信的幾個要素,例如希伯來書。但是,正如十章32-34節以及十三章1-25節所清楚顯示的,希伯來書的作者說:

「請你們為我禱告…弟兄們,我略略地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你們該知道,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他若快來,我必同他去見你們。」

所以從這些語句來看,希伯來書的確是寄給特定的一群人。然而希伯來書一到十章看起來不大像信函,事實上那是一篇動人的講章,它的主旨在于闡明基督全然超越在它之前的一切,並且懇切勸勉讀者堅守他們對基督的信心,的確,作者在十三章22節他稱這卷書是「勸勉的話」。

應時文件

然而書信雖然有不同的種類,有一點卻是所有的書信所共有的,這也就是研讀或者解釋它們所必須注意的最重要的事,嚴格地說來,書信都是「應時文件」,而且都是寫于第一世紀,也就是說,它們是由于某一個特殊情況所引起來的,或者是來自于讀者,或者是來自于作者的一些特殊情況,而且呢,作者是為了它而寫的,通常是有某種行為需要糾正,或者某種教義上的錯誤需要改正,或者是誤解需要澄清,這成了有時使它們難以解釋的原因,因為當時的讀者知道背景,但是我們現在不一定知道。

書信應時的性質也意味著它們首先不是一份神學論文;它們不是保羅或者彼得的神學摘要。書信雖然蘊涵了神學,但那是「特殊的事工神學」,一個task theology,是因為某一些事工引起他們寫了一些神學的論述。因此我們會發現,保羅在羅馬書中間有十五次,在加拉太書中間有八次用「稱義」這個詞句來描述救恩。這個詞在其他的書信中間只出現過兩次,就是在哥林多前書六章11節,提多書三章第7節,為什麽呢?因為保羅在這兩封信,羅馬書跟加拉太書中間,特別為外邦人爭取,他們也有領受神恩典的權利,而且這一件事情跟遵守律法有關,所以,保羅用了一個法律的名詞「稱義」。這個就讓我們看出來,「事工神學」引得保羅在寫信給羅馬人和加拉太人的時候,特別用了一個「稱義」這個詞句。


學習指南:3.2

回去目錄

二.研究書信的步驟

有了這些重要的基本觀念,我們要怎麽樣來根據解經的原則來研讀書信呢?從現在開始我們會用哥林多前書作為一個研經的範例。我們知道,並不是每一卷書都跟哥林多前書一樣,但是我們對任何一卷書所要提出來的問題,幾乎都在哥林多前書中間出現了,以下我們就來一步一步地研讀哥林多前書。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章的時候跟大家提到研讀聖經的幾個步驟嗎?

(一)縱覽全書

第一,縱覽全書,當然我們在這裏,我們要先閱讀哥林多前書,一氣呵成,一口氣把哥林多前書讀完,就好像它是寫給你的一封信,寫給你的一個情書一樣,你把它拿來讀;從頭到尾讀,一讀再讀,仔細觀察。讀的時候,我們可以寫下一些重點和你想到的問題,我們就得到哥林多前書的一個基本的觀念。

(二)曆史背景

然後呢,我們要看這本書的曆史背景,根據書中的資料,重組作者當時所應對的環境,這也就是寫信的時候的曆史背景。到底哥林多當時發生了什麽事,以至于保羅要寫哥林多前書呢?他是如何知道哥林多人的情況呢?保羅跟哥林多人有什麽關係?以前跟他們有什麽接觸?信中透露了他們和他的一個什麽關係,什麽態度呢?這都是我們在研讀哥林多前書的曆史背景的時候,所要回答的種種問題。當然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參考聖經辭典,或者是注釋中間的導論,或者是研讀本聖經前面的引言。

1.作者和讀者

我們要研讀下面的資料,我們來看哥林多前書的作者和讀者的情況。

哥林多前書,毫無疑問的,在本文,一章1-2節,十六章21節說到這本書是保羅所寫的。早期的教父,他們也認為保羅是這本書的作者。那麽讀者呢?讀者是哥林多的信徒,哥林多的信徒主要是外邦人,但是也有一些猶太人,我們從六章9-11節,八章10節,十二章13節可以看到他們的資料。

顯然哥林多人喜愛智慧和知識:

一章18節到二章5節,四章第10節,八章1-13節。

他們驕傲自大,從四章1-5節,九章1-18節可以看出來,

而且他們有許多內部的問題,這是我們對讀者的一個初步的認識。

2.時間和地點

這本書寫作的時間和地點,這本書寫于公元55年,也就是保羅將要結束他在以弗所三年居留的時候所寫的。我們從哥林多前書十六章5到第10節,和使徒行傳二十章31節都可以看出來,他提說自己要留在以弗所直到五旬節,可見他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預計自己在以弗所停留不會再超過一年,所以我們說是在以弗所停留三年的期間最後一年所寫的。

3.經濟、宗教、文化

那麽,第三我們要了解的曆史背景就是當時的經濟、宗教、文化、社會等等的情況。

1)經濟

當然我們在此局限于時間,我們只能夠簡單的來述說當時哥林多的經濟,哥林多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城市,在商業上有戰略地位。是希臘的一個主要城市,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城市。當時哥林多城大約有二十五萬自由人,四十萬的奴隸。

2)宗教

它的宗教呢,非常特別,哥林多城內至少有二十六間神廟,或者是神龛。這些神廟中間最惡名昭彰的是,供奉愛神亞富羅底特女神的廟,裏面有廟妓制度,全盛時期廟妓數目高達一千人。

3)文化

它的文化情況如何?當地的人醉心希臘哲學,對于智慧極為推崇,我們從哥林多前書就可以看出來,保羅一再提到智慧的問題,保羅說你們自以為有智慧。他們十分贊助文藝,但是呢也因為這個城用宗教之名鼓吹嫖妓,所以哥林多城淫佚成風,因為聲色之樂而出名。當時希臘文的「哥林多化」這個詞所代表的,就是「放縱情慾」。我們說一個人很哥林多,就是表示說他放縱情慾。如果我們稍微有一點知識和想像力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哥林多城有一點像紐約、洛杉矶、和賭城拉斯維加斯合在一起的一個城,或者說,它有一點像北京、上海、和賭城澳門合在一起的一個城,哥林多不是一個鄉村的社區教會,所以當我們在讀哥林多前書的時候,這一點你要記住,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幫助你了解為什麽哥林多人有這麽多的問題,為什麽保羅要寫信給他們。

4.寫作緣由

第四個曆史背景就是保羅寫這卷書的理由是什麽?原因是什麽?保羅在一章第10-12節說,他說,他從革來氏家裏的人得到消息,五章1節呢,也提到他獲得了消息,他在七章1節說,「論到」你們信中所提的事,這個表示他曾經收到教會的信。你有沒有注意到「論到」這個詞在

七章25節、八章1節、十二章1節、十六章1節、十六章12節

重複出現,或許當我們在分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你可以打開你的聖經,不時地翻開這些經文,可能這些都是他們在信中所提到的事,而保羅予以一一的討論。

還有一點你有沒有注意到,在十六章17節那裏說到,司提反,福徒拿都並亞該古到達這裏,既然司提反是一位當受順服的人,這些人一定是教會裏的領袖,可能他們是以一種正式代表的身分帶信給保羅說,哥林多教會有這些、這些、那些的問題,他們告訴保羅教會中發生種種問題。保羅對這一切的態度包括責備,五章2節那裏說,「你們還是自高自大,並不哀痛,把行這事的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保羅也懇求,他說:

「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我求你們效法我。…」(林前4:14,16)

保羅在信中不但有警戒,不但有責備,在信中也有勸勉;

十六章12-14節:「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

這是我們得到的一些粗略的背景的資料,接下來我們要做一個最重要的事,我們要來看看這一卷書的結構和大綱。

(三)結構和大綱

1.思想每段經文重點,給段題

我們思想每一卷書的重點,用精簡的文字把每一段給它一個題目,這個叫做「段題」,當我們進到哥林多前書的本文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一個工作,給每一段寫一個題目,我的建議就是,哥林多前書的「段題」,你可以試試看,看你同意嗎,

第一章1-3節我給的題目是:信的起語與祝福,

一章4-9節:感謝神所賜恩賜,

一章10-17節:因領袖而不和,

一章18-31節:智慧與愚拙,

第一章的章題呢,我給的是:神是恩賜、智慧的源頭。

我想這樣做的一個目的幫助我們仔細地來看哥林多前書的每一段,思考每一段的重點,我們用「段題」的方式把重點寫出來。

2.分析書中結構律

接下來我們就要看看這一卷書有什麽結構,以至于我們可以把哥林多前書的大綱寫出來,如果我們看哥林多前書的話,你會發現它有一個重複性的結構,它有「論到你們中間」這樣的詞句一再地重複出現,每一次出現的時候就帶出一個問題來,然後呢,每個問題之後保羅就一一的來回應,我們發現這樣的模式組成了這一卷書的內容,所以我們有知道有這樣的結構。

3.寫出全書大綱

然後下面我們就要根據我們剛剛所做的「段題」、「章題」我們來把這一卷書的大綱寫出來。我們目前所做的大綱,可以說是一個臨時性的大綱,因為我們還沒有把哥林多前書整個的仔細查考過,我們先做一個初步的介紹,我們可以從很明顯、主要的段落開始,我們會發現哥林多前書第七章第1節是一個大線索,由于在這裏保羅第一次提到他們寫信給他,而在第一章10-12節和五章1節呢又提到他聽到一些事情,所以我們會發現哥林多前書第一章到第六章所說的是他所聽到的事,七章以後呢是保羅收到他們的信,從信中論到他們的一些事情,因此我們就可以把六章前面跟七章分開來。

前六章保羅聽見了什麽

那麽六章保羅聽見了什麽事呢,我們又可以從「你們中間發生了什麽事」來列出來,在這裏他一共提到了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教會裏面失和的問題,不和的問題,一章10節一直到四章21節,

第二段呢,亂倫的問題,五章1節到13節,

第三段,訴訟的問題,六章1-11節,

第四段,淫亂的問題,六章12-20節,

那麽這是頭六章可以分成四大段;四個問題出現。

接下來第七章就有一個「論到」這種介紹詞的一個慣用語,我們已經看到區分第七到十六章大部分的經文的線索,都是說論到什麽,論到什麽,這種習慣語開始的事項有三件,十一章中的兩件可能也是有人告訴保羅的,比方蒙頭跟聖餐,為什麽這兩段沒有「論到」這兩個字呢,但是因為八章到十四章每一件事在某一方面來看都是「論到」崇拜,所以我們會把這些蒙頭、聖餐的問題也同樣歸在這個「論到」的介紹語的這樣一個分段的中間。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談論基督的複活,這一段談論是否是對他所得到的報告,或他們的信的回應呢?我們很難知道。但是無論如何,這封信其他的部分,他的大綱很容易就可以列出來,

哥林多前書:

七章1-24 節關于婚姻裏的行為;

七章25-40節, 關于處女;

八章1-十一章1節, 關于祭偶像的食物;

十一章2-16節, 女人在教會裏蒙頭;

十一章17-34節, 濫用聖餐的問題;

十二章~十四章, 關于屬靈的恩賜;

十五章1-58節, 信徒肉身複活;

十六章1-11節, 關于捐項;

十六章12節, 關于亞波羅的返回;

十六章13-24節, 最後的勸勉和問候。

當然,有一些較大的段落可以再分成小段落;比方七章一到二十四節,以及十二到十四章。請你注意第十三章,因為一到二節和第八節所提到的特殊的屬靈恩賜,以至于他也歸屬于十二到十四章的整個主題。

十二到十四章這麽大段的經文,我們可以把他分成下面比較小的段落。

1)十二章1-31節(上),我們可以說是聖靈與恩賜;

2)十二章31節(下)-十三章13節,我們可以給他一個題名,愛與恩賜;

3)十四章1-40節,我們可以說方言與恩賜。

你發現我們可以把一卷書分成幾個大的段落,然後在大的段落裏面,我們還可以分成幾個小的段落,這樣子是不是結構就出來了,這一卷書的骨架就出來了,這卷書的論述的整個的思路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現在我們應該仔細說明兩點:

第一點就是保羅在其他的信函中間,唯一像這樣提到一連串獨立事項的段落,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到五章。其他保羅所寫的信函,基本上都是一個長篇的論述,不像哥林多前書,把許多的問題一一的列出來。即便不是像哥林多前書這樣一個一個問題列出來,但是保羅的論述,顯然都可以分成好幾個部分;

第二、這不過是一個暫時性的大綱,我們只是在表面上知道,産生這封信的原因,是由于一個報告和一封信。但我們真正想要知道的,哥林多教會引起保羅明確的回答,每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麽性質?我們想知道保羅回答每一個問題的那些回答,到底是什麽性質?因此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我們要來細查一段經文,我們沒有時間查哥林多前書每一段經文。


學習指南:3.3

回去目錄

(四)細查經文:林前一到四章為範例

我們現在只是以一章到四章作為一個範例。還是不要忘記我們在第一章,所提到的查經步驟,到了這一個步驟,我們已經到了細查經文的步驟,我們要深入的分析每段經文的含義,找出它重點來。

1.內容

曆史背景

第一是內容的問題,在內容的問題的第一方面,我們在這裏要作的範例就是,哥林多前書一到四章的曆史背景是什麽?我們剛剛已經看過哥林多城的曆史背景,我們在這裏要看這一段經文的曆史背景。哥林多前書一到四章的曆史背景,怎麽樣能夠找出來呢?沒有別的方法,還是要一再的讀它,一口氣、一口氣,把它讀下去,最好是讀幾遍,更好的是按照我們第二章所說的,選用不同的譯本來讀。在你讀過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第四次,如果你讀不同的譯本,讀完了以後回頭,盡你所能的在筆記裏列出有關收信者,以及他們問題的一切資料,你要儘量做得詳細,每一件事都列出來。即使你仔細看過以後,你發現有一些並不相幹,那個時候你再把它刪去。

研究字義

然後呢,你把保羅的回答,中間的重要字眼和重要的詞句列出來。哥林多前書一到四章之所以被歸為一大段,不但是因為革來氏家裏的人帶給保羅一個口信,一個問題,也是因為他有一些相同的論述,一些重複出現,還有一些相對的詞句。

例如;在這一段經文裏面有說:「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基督的」。這樣的句子重複出現了三次,這一段經文裏面也不斷的重複;智慧、愚拙、誇口、以及屬靈、屬肉體,這兩個相對的詞。這些重複出現,相對的詞句,使得這一段經文構成一個段落;我們把歸為一個大段落。在這一段經文中間,我們可以看出來,哥林多人的問題以及保羅與哥林多人中間的一些關係。

1)哥林多教會的人因領袖而彼此不合

首先我們注意保羅所清楚說的話,在一章第十到十二節,他說:他們是為了他們的領袖而不合。哥林多人因為他們的領袖而不合,你是否也注意到這些不合,不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意見不合,實際上他們是在爭吵,而且他們看重這個,輕看那個,這是他們的不合問題。

2)有一些哥林多教會的人對保羅反感

同時從這段經文我們也看見,保羅與哥林多教會之間似乎有一些關係,也就是他們對保羅有強烈的反感。我們可以從四章一到五節,還有十八到二十一節中間看出來。保羅說:「5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

保羅又說:「18有些人自高自大,以為我不到你們那裏去…21你們願意怎樣呢?是願意我帶著刑杖到你們那裏去呢?還是要我存慈愛溫柔的心呢?」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合理的看見,他們爭吵與不合,不僅是因為他們中間有一些人喜歡亞波羅,有一些人喜歡保羅,或者喜歡亞波羅勝于保羅,而且實際上他們是反對保羅的。

3)「智慧」:哥林多人借智慧之名而失和;而反對保羅

這一段經文另外一個重要的字眼就是「智慧」,或者「有智慧的」。在一到三章中間出現了二十六次,而保羅在其他的書信裏面用到這個詞,只有十八次。由此可見,這個字非常重要,但是當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用到「智慧」這個詞,往往是貶抑的,而不是贊許的一個詞句。保羅在議論中對于智慧的用法,使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這也是不合的問題之一。怎麽會這樣呢?至少我們可以猜測,他們是借智慧之名,而因著一些領袖失和而且反對保羅。記得我們前面提到哥林多的背景,他們是一個非常注重哲學的一個城市,他們也非常注重智慧的這一個哲學。由于在哲學裏面,智慧也是半個專門的術語,而且保羅時代的希臘世界,充滿了各種巡迴哲學家。很可能哥林多的信徒,開始把他們的新信仰,想成是一種新的屬神的智慧;把它世俗化了。這種智慧進而使他們只從人的觀點來評估他們的領袖,又正如他們評估每一個巡迴的哲學家一樣。當然以上的說法是一種我們的猜測,也許有用,但是,事實上這已經超越了經文本身所說的,是我們根據他們的文化背景所作的一種猜測。很可能他們用屬世的智慧來評論保羅、亞波羅,以及其他的領袖,那麽這個是一到四章的他們的背景。

思考問題:

  1. 古代信函的形式是由哪六個部分組成的?新約的書信有哪一個最重要的性質我們需要注意的?書信雖然蘊涵了神學,但它們不神學論文,是「事工神學」,請解釋「事工神學」主要的觀念!
  2. 書信的曆史背景中,有哪些是我們必須知道的?為什麽呢?
  3. 給書信每一段一個「段題」,每一章一個「章題」的目的是什麽?你認為這樣做能幫助你了解書信嗎?
  4. 請複習老師用哥林多前書七章1節將哥林多前書分成兩大段的理由,前半段保羅是因為什麽原因而寫信?他聽到哪四個問題?後半段老師用保羅的哪一個慣用語做經文的線索?

(四)細查經文:林前一到四章為範例

2. 文意脈絡

我們現在來看看一到四章他的文意脈絡,它的思路是怎麽排列的呢?這也就是我們在第一章,所介紹的下面的一段文意脈絡,

什麽/What

(1)這段經文有什麽重點?

作者說了什麽?說了這一點以後,作者接下來又說什麽?

作者依循什麽結構來安排他的著作?

一連串(what)什麽、什麽的問題,

為什麽/Why

我們也可以問一些「為什麽」的問題,

(2)依作者的敍述來看,為什麽他在此處如此說呢?

為什麽他如此安排他的論述呢?

這個就是我們在文意脈絡的這一方面,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發現保羅知道了哥林多人不和的問題以後,他用了三章半的篇幅來回答這個問題。

1)從保羅的回答可確定三要事

保羅的回答我們可以確定的說:有三件重要的事,

哥林多人

(1)誤解福音的性質(1:18-3:4)

第一件就是從一章十八節一直到三章四節,哥林多人似乎誤解了福音的基本性質。

(2)誤解領袖的性質與功能(3:5-23)

三章五到二十三節,顯然哥林多人大大的誤會了教會領袖的性質與功能,他不但誤解了福音的性質,誤會了教會領袖的性質。

(3)誤會保羅須重估關係(4:1-21)

根據四章一到二十一節,他們對保羅的判斷也錯了,而需要重新評估,他,保羅,和他們的關係。

我們沒有辦法在這裏討論哥林多前書一到四章的每一段,我們稍微詳細的分析保羅第二部分的答覆,也就是三章五到十七節,這一段的內容。

先讓我們簡單的說明,一章十八節到三章四節的內容。

2)1:18-3:4

(1)1:18-31福音的中心是釘十架的彌賽亞,與人的智慧矛盾

一章十八到三十一節,到目前為止在聖靈的啓示下,保羅已經就他們對福音不正確的了解予以答覆,他指出福音的中心也就是釘十字架的彌賽亞,是和人的智慧互相矛盾。

(2)1:26-31神揀選祂子民,也與人的智慧矛盾

神所揀選成為祂新子民的人也是一樣;一章二十六到三十一節那裏所說的。保羅彷彿在對哥林多教會說,你們以為福音是一種新的智慧對不對?這怎麽可能呢?誰憑智慧會選你們做神的新子民呢?這是這一段的重點。

(3)2:1-5保羅不是憑己智慧,乃憑著神的大能和聖靈的明證

二章一到五節,保羅用他自己的講道來作一個例證,他說:這也是一種屬神的矛盾。二章一到五節那裏說:「…3我在你們那裏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4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5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保羅用他自己的講道來說:我並不是憑著自己的智慧,我是憑著神的大能和聖靈的明證。

(4)2:6-16這一切都是智慧,是聖靈向凡有聖靈的人所啓示的智慧二章六到十六節這一段,保羅向他們保證,他說:這一切都是智慧,但是,卻是聖靈向神的新子民,凡是有聖靈的人所啓示的智慧。是的,我們成為神的新子民,這是智慧,這個行動不是愚拙的,但是這個智慧跟世人的智慧不一樣,這個智慧是聖靈向凡是有聖靈的人所啓示的智慧。

(5)3:1-4哥林多人有聖靈,行事就不該像沒有聖靈的人

那最後一段呢,就是三章一到四節,他轉移話題繼續說,既然哥林多人確實擁有聖靈,他們的行事就不應該再像沒有聖靈的人一樣了,但他們的行事仍然「和世人一樣」,這可以從他們因為保羅和亞波羅而爭吵得到明證。

這就是三章五到十七節之前的幾段經文的重點。


學習指南:3.4

回去目錄

3)3:5-17

那麽三章五到十七節接下來這一段經文,在這一個議論中間有什麽功用呢?在一個保羅議論不和的問題上面,這段經文有什麽功用呢?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經文說的是什麽?

(1)3:5-9爭論領袖的性質與職責

三章五到九節的內容是討論他們爭論領袖的性質與職責。他們所爭論的領袖的職責跟性質到底是什麽?

保羅的見解:領袖只是「僕人」,不是「主人」

保羅說有的人栽種,有的人澆灌,但是只有神叫人生長。保羅強調他們不過是僕人,並不是像哥林多人口中所說的是主人。他在第六到第九節裏,保羅用一個農業的比喻,來針對他們「僕人」的身分,提出了兩點見解。這兩點見解對于哥林多人的誤解十分重要。

  • 保羅和亞波羅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的工作不同,而起各人會得自己的賞賜

第一,保羅和亞波羅的目標是一致的,儘管他們的工作不同,而且各人要得自己的賞賜。

  • 任何事物或人,都是屬于神的;無論是教會,僕人,保羅或亞波羅

第二,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屬于神的。無論是教會,無論是僕人,無論是保羅,無論是亞波羅,無論是人的生長,都是屬于神的;這兩點對于失和的問題非常的重要。他們正在為了領袖的緣故,而分裂教會。這些領袖不是他們所歸屬的「主人」,因為這些領袖是「僕人」,雖然他們的事奉不同,但是他們有著相同的目標,這些僕人都屬于神,也正如哥林多教會,也是屬于神一樣。

(2)3:10-15用建築隱喻來警告教會的領袖,要謹慎地領導教會

接下來的一段;三章十到第十五節。這一段因為解經的人沒有根據整段的來思想,而常常被解釋錯誤。我們注意這一段的兩件事:

第一,在第九節的末了,保羅從「農業」的隱喻轉到「建築」的隱喻,這個「建築」的隱喻是整段經文所用的一個隱喻。

兩個隱喻都是指教會,而不是指個人的靈命

兩個隱喻的特點都一樣,一個是農業的,一個是建築的。保羅是栽種或者是奠基的人,亞波羅是澆灌或者在根基上建造的人。這並不表示,建造的人比較重要,或者是奠基的人比較重要。而哥林多教會呢,他們是田地,是房屋。在同樣的兩個比喻中間,神都是那一位擁有田地跟房屋的。但是這兩個隱喻的重點是不同的,在三章十到十五節的重點,在于第十節表達的很清楚,他說:只是個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保羅詳細的闡述這個隱喻的意思十分清楚;一個人可以造的好,或者造不好,最後的結果截然不同。

請注意這裏自始至終,被建造的都是「教會」,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保羅所說的:基督徒怎樣在基督之上建造他「個人的生命」。這是這一段經文往往被人誤解的地方,許多的人引用這一段經文來說,他個人的生命是否被建造如草木禾稭。但是在這裏所說的不是個人的生命建造,而是說的教會被建造。保羅在這裏用這個議論,來警告那一些領導教會的人,務必要非常謹慎地領導教會,因為試驗的日子將要來臨。用人的智慧或者是規避十字架的方式來建造教會,就是用草木禾稭來建造。

(3)3:16-17哥林多教會的不和毀壞了神的殿,毀壞的人神必毀壞他

  • 3章16節的「殿」是指「教會」,不是指個人

三章16到17節這一段也常常被誤用,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六章19節保羅稱基督徒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因此當這一段經文說“聖靈的殿”,許多的人也誤以為這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或是一個人的屬靈生命。但是保羅在這裏用“殿”這個隱喻有集體的含義,指的是教會。英文的新國際本聖經為了闡明這一點,把它翻譯成“你們自己是神的殿”;特別強調「你們」,而不是指個人。

那麽,保羅這一段話的重點是什麽呢?哥林多教會應該是哥林多城裏的聖殿,與城裏所有其他的神殿形成一個顯明的對比。用我們的話來說,他們是神在哥林多城中所揀選的,以取代哥林多人那一種荒淫的生活方式,那一種自高自大的生活方式。聖靈與他們同在,使他們可以成為神的殿,但他們的不和毀壞了神的殿。保羅說,那些要為這件事,不和的事,負責的人本身會被所神毀壞,因為哥林多的教會是神所看為寶貴、神聖的。

保羅受聖靈的啓示的議論,現在已經完全的表達清楚;他先揭露他們對福音不正確的了解,這個福音不但不是以人的智慧為基礎,而且在每一方面都與它相反;然後他揭露他們對教會的領袖不正確的了解,同時他也警告領袖和教會本身:神要審判那些引起不和的人。

在三章18-23節,他把這兩個主題合成一個結論;人的智慧是愚拙的,所以“不可拿人誇口!”保羅用這樣的方式來回答他們失和的問題。

4)以上經文分析的摘要

我們將以上的分析摘要如下:

(1)從經文本身就可了解重點

首先,這樣的解經是一個獨立的研究,也就是說,我們從經文的本身就可以了解重點,不需要參考其他的資料;你也做得到。

(2)經文重點與保羅議論相符

第二、經文的重點與保羅的議論是完全相符的。

(3)這樣的解釋合理

第三、你會發現這樣的解釋十分的合情合理,這也就是我們解經所要做的功夫。

這是神對他們說的話,很可能你對內容某一方面的細節還有問題,關于這些問題,當然你還可以參考一些注釋書來協助你。我相信你只要細細的,多練習,苦苦的思想。以上所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而且你會發現收穫非常的豐富。


學習指南:3.6

回去目錄

3.如何處理難解的經文

那麽最後我們要討論,如何理解難解的經文。當然大部分的經文我們都可以獨自來解釋,提出曆史背景跟文意脈絡問題,但是還有一些經文,它們的意思比較難明白。

例如哥林多前書11:10“為著天使的緣故”;

或者是15:29“為死人受洗”;

或是彼得前書3:18-19…基督…傳道給…“監獄裏的靈”聽;

或是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3節的“大罪人”。

這一些難解的經文,我們要怎麽樣來解釋它呢?我們要怎麽樣來處理它呢?

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1)作者和讀者知道許多事,我們卻不知道;對無法確定的內容,我們不要太武斷。

首先、坦白說,許多時候經文使我們難以解釋的原因,就是它不是給我們的。作者和讀者他們的“波長”相同(指有許多共同的想法),因此受啓示的作者可以假定讀者已經知道了許多的事情。例如當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人說,他們應該記得他“常把這些事告訴”他們,所以他們也知道那攔阻他的是什麽,這個是在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5-6節所說的。他們能夠把保羅過去在口頭上所對他們所說的話,與他信中所說的配合起來。但是由于我們並不知道保羅過去在口頭上跟他們說了什麽,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資料,所以保羅寫信,給他們信的內容對我們來說就有一些難以了解。但是我們相信一個事實:神要我們知道的,祂已經傳達給我們了;祂沒有告訴我們的,可能我們仍然會感到興趣,但是我們無法確定這些內容,我們就應該審慎,不要太武斷。

2)雖然我們對于某些細節無法確定,但整段經文重點還是可了解的

對于難解的經文第二建議是:正如我們前面所建議的,即使我們對某一些細節無法完全確定,但整段的重點往往是我們可以了解的。不論哥林多人為死人受洗是怎麽一回事,我們確實知道,保羅為什麽提到他們的這種做法,他們自己的行動,是一種根據經驗的證明。證明他們在不相信「信徒將來會複活」的這一件事上是前後矛盾的。像這一類的聖經雖然我們不知道,為「死人受洗」這一個事如何實行,但是保羅用這一件事來證明哥林多人你們是矛盾的。你們又為死人受洗,你們又不相信死人會複活;這個是我們從這一段經文所能夠了解到的。但是至于為死人受洗到底是怎麽回事,我們並不確實知道。

3)只解釋那些可以確定的;不確定的不去硬解釋它

第三,對于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確定的說什麽,以及有什麽是可能但不一定確定的事。我們不要把一些不確定的事也硬要把它硬拗的去解釋。我們再以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9節為例子,我們可以確定地說,有些哥林多人確實在為死人受洗。不管我們是不是喜歡這個事實,保羅也沒有責備他,也沒有寬恕他們這一種做法;保羅只是提到這件事,為了證明確實有複活這件事。不過我們現在不知道,可能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在做這件事;到底是為誰而做;以及為什麽而做?因此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為死人受洗這件事的做法的細節和意義。

4)無法確定的經文,需要參考好的注釋書

關于這一類我們無法確定的經文,我們需要參考好的注釋書。好的注釋書與其他的注釋書之間的區別,正是由于它們對這一類的經文的討論,就可以顯明一個注釋書是好的,還是不夠理想的。好的注釋書正如我們在前面一章提到的,會列出各種不同解釋,而且至少會扼要的予以討論,說明贊成與反對的理由。你可能不一定會同意某一個注釋書的選擇,但是你確實要知道各種不同的觀點以及它的解釋。好的注釋書為你做這一方面的事。

5)甚至學者也不見得會有一切的答桉

最後我們要說,甚至學者也不見得會有一切的答桉。但是你至少可以相信一點,當一段經文的意義有四到十四個可能的選擇的時候,甚至學者也在猜測!像哥林多前書我們剛剛說的十五章29節為死人受洗這樣的經文,我們發現,這樣的經文會讓我們徹底的謙卑下來。有許多我們不完全了解之處。

最後,我們在本章所做的只是解釋經文的一半的工作。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解經的工作。我們接下來呢,我們要討論這些經文到底如何應用在我們的目前的生活中間,這個問題就要在下一章,第四章,釋經的範圍我們要來討論。

在這一章結束的時候,我會給各位一個作業,這個作業呢,就是請你看腓立比書。你試著以腓立比書來作為一個範例,怎麽樣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地來查考,一口氣讀完它,看它的曆史背景。那我希望你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把腓立比書四章的每一個小段都給它一個題目,也就是所謂的「段題」。當你寫完了段題以後,你再根據你段題一段一段的內容,看看你能不能夠為腓立比書寫一份大綱。當你在做這一段的時候,你不要看注釋書的大綱。你先試著自己去寫它的。

作業:請以腓立比書為例

  1. 為全書四章的每一小段給段題。

例如第一章的段題可以想成如下的內容:

  • 1:1-2問安
  • 1:3-11代求有見識之愛
  • 1:12-14雖受綑綁,但福音興旺
  • 1:15-19假意或真心,基督被傳開
  • 1:20-26活著是基督,死了有益處
  1. 找出腓立比書的結構,並寫出它的大綱。
  2. 深入分析1章3-11節的涵義,找出它的重點。

學習指南:4.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四章、書信釋經的問題

我們在第三章討論到書信解經的問題,現在我們要開始討論一下書信的釋經問題。到底這一段的經文對我們現代的意義是什麽呢?事實上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釋經基礎。我們首先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說明大多數的人共有的釋經法,說明它的優點和它的缺點,然後我們針對這種釋經法不適當的幾方面予以討論,並且提供一些原則。相信對于相信聖經是神的話,我們這些基督徒來說,釋經最大的問題是「文化關聯」的問題:什麽是與文化有關的事,因此只屬于第一世紀呢?什麽又是超越文化,

因此是神給所有世代的話?這是我們在這一章所要討論的最主要的問題。

一.我們共同的釋經法

首先,我們談一談我們共同的釋經法

1.不管我們懂或不懂釋經,我們卻隨時在釋經

即使你是那種完全不懂什麽是釋經的人,事實上你也是,隨時隨在在釋經。

2.常識釋經法

我們讀新約書信的時候會作什麽事呢?非常簡單,我們用開明的常識來了解經文,然後盡可能地把它應用在我們自己的處境中間。那些我們覺得不適用的,我們就把它留在第一世紀。

例如,我們讀到提摩太後書四章13節,沒有人會覺得聖靈叫我們旅行到特羅亞,然後把保羅的外衣從加布的家,帶到羅馬的監獄裏,僅管這一段經文,顯然是要人這樣做的一個吩咐。但是我們根據同一卷書信,大多數的基督徒又相信,神告訴他們在困難的時候,要如2章3節所說的:「“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

我們的問題和歧見呢,是由介乎這兩者之間的經文所引起的。例如,基督徒大多數的文化環境,都會使我們反對服從提摩太前書5章23節所說的:

“因你胃口不清,屢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

有人說那只是對提摩太說的,而不是對我們說的,因為那個時候水喝了不安全。

另外,甚至于有人辯說“酒”其實是指“葡萄汁”。但是為什麽這一句對個人所說的話只限于提摩太,而在提摩太後書三章14到16節,勸勉提摩太繼續相信聖經的話,本來也只是給提摩太的命令啊?卻成為給各個時代所有之人的命令。請問,這裏有什麽釋經的根據呢?

3.缺乏一致性

我們釋經的難題是我們缺乏一致性,這就是我們共同的釋經法最大的一個缺陷。

雖然我們不見得有意如此,但是我們在讀書信的時候,會把我們所繼承的神學觀念,

我們的教會傳統,我們的文化規範,或多或少的帶入經文之中,結果就産生了各種選

擇性的規避了某一些經文。

1)容易把自己的教會制度及傳統讀入經文

請注意,現在的基督徒,多麽容易把他們自己教會的制度以及傳統,讀進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之中。例如那些根據提摩太前書二章11到12節說;

「女人要沈靜學道一味的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沈靜。」

那一些不贊成女人上台講道的教會,他們相信這一段經文所說的。但是呢,他們卻不照著同一卷書五章3到15節那裏所說的,「寡婦要登冊」。

2)把自己原有的神學信念讀入經文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原先所有的神學信念,如何使我們當中許多人,把這一些信念讀進了某一些的經文之中,但對其他的經文卻略過不讀。或許你會覺得很訝異,有基督徒在哥林多前書七章14節,這樣的經文裏面,找到為嬰兒受洗的證據,也有人在提多書三章5節;「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借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而找到成聖是恩典的第二項工作的明證。

對于許多屬于亞米念傳統、強調信徒自由意志與責任的人來說,羅馬書八章30節:「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加拉太書一章15節:「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裏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

這一類的經文,會使那些屬于亞米念派傳統的人覺得有一些為難。同樣的,許多強調神主權的加爾文派的人,他們又有辦法規避某一些經文,例如,

彼得後書二章20節,那裏說,「倘若他們因認識主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汙穢,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制伏,他們末後的景況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希伯來書六章4-6節;「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于聖靈有份,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全能的人,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

對于加爾文派的人來說,這些經文他們就把它規避了。我們要如何不將自己原先所有的神學信念讀入經文中呢,那我們必須建立對書信更一致的解釋。

思考問題

  1. 請複習課程所講,從林前一到四章的範例中,我們看到哥林多教會有哪三個問題?從保羅的回答我們可以確定的有三件重要的事?
  2. 從林前三章5-9節中,我們看到保羅與哥林多教會的人,對于領袖的性質與職責的認知上有怎樣的差異?
  3. 林前三章9-17節保羅用哪兩個隱喻來教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呢?這兩個隱喻主要是指什麽?
  4. 關于如何處理聖經中難以解釋的經文,老師提了哪五個建議呢?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你是否同意老師的觀點?
  5. 什麽是「常識釋經法」?這種釋經法有什麽問題呢?你以往是如何的釋經呢?

二.書信釋經原則

以下我們會列出幾個釋經的原則:

(一)一段經文不能表達它原來的作者和讀者所沒有的意思

首先基本的原則,你應該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章列出一個前提作為基本的解經原則;就是一段經文不能表達它原來的作者和讀者所沒有的意思。這也就是我們總是要先做解經的工作,至少我們要確定經文的原意是什麽?經文原來的意思的一個範圍,我們不能夠越過。

(二)環境與一世紀相似,神對我們說的話與對他們是相同的

第二項釋經的原則,當我們的環境與第一世紀的環境相似的時候,神對我們所說的話與神對他們所說的話是相同的。根據這樣的原則,書信中間大部分的神學經文,和給教會的倫理命令,使得今日的基督徒對第一世紀有一種直接的感受。像是

“世人都犯了罪”、

“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

這一類的經文仍然是真實的。又如

“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歌羅西書三章12節那裏所說的,仍然也是神對今日的基督徒所說的話。

在這裏我們需要留意的是,我們的解經要做得好,才會確信我們的處境和情況,可以確實跟第一世紀的處境、情況相比。仔細重建他們的問題非常重要,就是為了這個緣故。例如,哥林多前書六章1到11節所說的,是兩位基督徒的兄弟,在哥林多公共場所的異教審判官面前訴訟,這一個問題保羅說,

「1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怎敢在不義的人面前求審,不在聖徒的面前求審呢?」,

這一點對我們的釋經或者說對我們的應用很重要。請問,如果審判官恰巧是基督徒,那這一段經文的要點依然不改變嗎?保羅認為那兩位弟兄的錯誤是,到教會外面提起訴訟。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合理地問,在現代的社會,如果由基督徒組成的公司,公司對他的的基督徒員工做了一些不義的事,那麽這一位基督徒可不可以去法院向公司提出訴訟呢?在這樣的情況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與第一世紀保羅所說的情況相同,保羅所說的是否仍然適用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問的問題。當然在這一段經文裏面,保羅最主要的一個理論的根據是,不報複的一個倫理原則,就像第7節所說的,你們為什麽彼此告狀,這已經是你們的大錯了,為什麽不情願受欺呢?為什麽不情願吃虧呢?


學習指南:4.2

回去目錄

(三)引申應用的問題

第三個原則,就是引申應用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剛剛我們提到的問題,今天教會裏有一些情況可以和第一世紀的情況相同、相比,那麽我們可不可以把一段經文的應用引申到其他的情況呢?或者把一段經文的應用應用到與第一世紀完全不同的情況中呢?

例一:哥林多前書3:16-17

例如,可能有人會認為,哥林多前書三章16到17節那裏說:

「16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裏頭嗎?17若有人毀壞神的殿,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

這一段經文我們在上一章已經有討論到,這句話雖然是對當地的教會說的,「神的殿」指的是「教會」,但它似乎也說明了一個原則:神借著聖靈的內住,為祂自己所分別出來的是神聖的,凡予以毀壞的人都會受到神可怕的審判。但是這個原則是否也可以用在個別的基督徒身上,是不是說神會審判亂用或者濫用身子的人呢?

如果你認為這樣解釋是合理的話,那就令人十分擔心了。因為這樣的應用完全忽視了解經,畢竟把哥林多前書三章16到17節應用于個別信徒,正是曆代的教會裏許多人所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這樣解釋的話,我們為什麽要解經呢?為什麽不乾脆就從現在的意義開始?然後繼承曆代的錯誤呢?

因此我們認為,當有可以比較的處境和情況的時候,神在這一段的經文裏面對我們所說的話,還是必須以它的原意為基礎。當引申應用的真理,在其他的經文中間已經被證明是聖經的原則的時候,或許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以接受這一類的引申用法。

例2:哥林多後書6:14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哥林多後書六章14節,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轭,這一類的經文就比較難解釋。按照傳統,這個經文一向被解釋為禁止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結婚,或者禁止非基督徒與基督徒合夥。但是古代的「轭」這個比喻很少是用來作為婚姻的比喻,而且從這一節的上下文,絲毫沒有證據來顯明它說的是婚姻。

那麽,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不能確定所謂的“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轭”這一段經文到底禁止的是什麽。最可能的情形是,它與偶像崇拜有關,或者是進一步禁止人參加偶像崇拜的筵席。因此,既使我們沒有辦法確認它原來的原意,難道我們不能夠引申這一段經文的原則嗎?只有在一個情況之下,或許我們可以做到,就是這個原則在別處的經文有明顯的說明。


學習指南:4.3

回去目錄

(四)情況無法相比的問題

第四個原則:情況無法相比的問題,我們的環境與第一世紀不相同的時候,我們的釋經就要採取兩個步驟。這個時候的問題與書信中間的兩種經文有關:

第一種經文是針對第一世紀的問題而寫的話,這些問題大都是今日所沒有的。

那另一種經文呢,討論今日可能發生,但其實又非常不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怎麽樣處理這樣的經文?它們對我們說什麽?或者,它們是對我們說的嗎?

例1:哥林多前書8-10章

哥林多前書八到十章所提到的一些事情,比如說八章10節;十章14到22節:有一些基督徒主張他們有權利,繼續參加異教鄰居在偶像廟中所設的筵席;另外根據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到十一章1節:有些基督徒認為在公共市場出售祭過偶像的食物是否可以吃,在他們中間也成為一個問題。那麽,這一種偶像崇拜在西方的文化裏面,完全是聞所未聞的事。所以這兩個問題對西方的基督徒來說根本不存在。但是對東方的基督徒來說,這一個問題非常的切身,而且非常的棘手。這幾段經文其實它正確的聖經意義顯示,保羅根據當時的文化習俗,對這些問題他做了一些回答。

首先,他們被絕對禁止參加廟裏偶像的筵席,保羅根據的是絆腳石的原則,同時這一種吃喝與他們在吃基督的筵席時所經曆的,在祂裏面的生命是不能相容的,而且這樣子的吃喝是表示與鬼相交。在十章19節到22節有說明。

第二,根據保羅的論述,他說;市場出售的祭過偶像的食物可以買來吃,在別人的家中也可以自由吃獻過祭的食物。但是,在別人家中吃獻過祭的食物,如果有別人覺得這樣的行為,會對他産生一些問題的話,會使他良心不安的話,那麽也可以不吃。一個人為了榮耀神什麽都可以吃,也什麽都可以不吃;他的原則是,不應該做故意得罪人的事情。

這種無法相比的第二種的經文可以從下面的例子來說明。

例2:哥林多前書11章17-22節

例如那一些在與聖餐一起舉行的晚餐中間喝醉酒的人,在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7到22節,保羅說到,有一些人在守聖餐之前的筵席中喝醉了酒,或者是那一些想要強制未受割禮的人受割禮;如加拉太書五章第2節那裏說的。這一類的事情無論是在現在的中國或是在西方可能會發生,但是非常不可能。因為我們很少在守聖餐之前有筵席,我們也很少要求守割禮。問題是,這些不是現代問題的答桉,到底對現代的基督徒說了什麽?我們在這個地方建議,我們如果要正確的釋經,我們必須採取兩個步驟。

1. 審慎解經,以便找出經文原則

第一、審慎地解經,以便找出經文的原則。這些原則通常會超越它所適用的特殊曆史情境。也就是從沒有在我們生命、生活中間發生的一些事情,無法相比的事。但是我們從這一些教導中間找出原則來。

2. 這原則並非永遠有效,必須被應用于可以相比的情況

第二,這個原則並非永遠有效,可以隨便的或任意的應用在任何一種情況之中。這個原則必須被應用于真正可以相比的情況裏面。

我們再舉例來說明這兩點;首先,保羅根據「絆腳石的原則」禁止信徒參加廟中祭偶像的筵席。這個「絆腳石的原則」所說的是什麽呢?它是說一個信徒覺得可以問心無愧地做某一件事情,而由于他的行動,或者是他的勸說,使得另外一位信徒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是呢,那一位信徒沒有辦法問心無愧地做同樣的事。保羅在這裏所說的是一件使人汙穢、使人沈淪、讓人的良心受傷的事情。所以保羅說,我們不要去做一件事情會使另外的人良心受傷;我們不要去做一件事情,當另外一位做的時候,對你來說你不覺得有影響,但對他來說使他受到了汙穢,使他沈淪。所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八章7到12節那裏有說,

「但人不都有這等知識,有人到如今因拜慣了偶像,就以為所吃的是祭偶像之物;他們的良心既然軟弱,也就汙穢了。」

所以這個原則似乎只適用于,真正可以相比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會使人汙穢、會使人沈淪、傷了人良心;那麽我們為了那個弟兄的軟弱,我們就不去做。

其次,保羅最後絕對禁止信徒參加廟裏祭偶像的筵席,因為這表示與鬼相交。基督徒常分不清什麽是魔鬼的活動,然而這似乎是一種規範,禁止基督徒參與各種形式的招魂術啦、巫術啦、占星術等等。

吃市場祭偶像的食物,或者受邀去不信的人家中吃獻過祭的食物。這一個問題,顯示了釋經問題特別困難的一方面。對神或者對保羅來說,這種食物是不重要的,但是對另外的人來說,不然。羅馬書第十四章說的飲食、遵守節期還有歌羅西書二章16到23節,各類類似的事情也是一樣。歌羅西書二章那裏說,

「16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

是的,我們不需要受這些的約束;但是,有的人覺得行這些事,他們的良心不安,他們覺得非常重要。

區別重要和不重要的事

那麽我們的問題是任何區別重要和不重要的事,這是一個特別要緊的問題,因為這些事隨著文化和基督徒的團體不同而會有所改變;正如第一世紀所發生的。光就我們現在的環境來說,這些事項就包括了像衣著(衣服的長短、褲子的緊鬆、領帶的寬窄),或者是化妝品、珠寶、娛樂、消遣(像是電影、電視、電腦、紙牌、跳舞、KTV、男女溷合遊泳)。這些事項有人覺得不重要,有人覺得非常重要。或是像是某些運動、某些習慣,例如抽煙;某一些飲料,例如酒類。有些人認為這些事並不重要,但是凡認為禁戒以上任何一項就是在神面前聖潔的人,他們就認為這些事非常的重要。

那麽,究竟什麽因素使得一件事情重要和不重要呢?下面又有幾個原則:

第一、書信特別說明是不重要的事,你仍然可以認為它不重要:其實像聖經上常說有關飲食、遵守節期等等。耶稣也說:吃進去的不能夠汙穢人,出來的才能汙穢人。

第二、不重要的事往往是跟文化有關的事,那些往往因文化而異,甚至在真正的信徒之間也不相同的事,通常可以被認為是不重要的事。例如:有酒和無酒的文化。

第三、書信所列出來的罪。例如羅馬書第一章那裏所說的:嫉妒、凶殺、詭詐、貪婪、淫亂等等,這些罪從來沒有包括在我們以上所列的那一類事項;像是不可吃什麽食物,守安息日或者守節期。此外,這一些守節期、守安息日、禁止飲食等等這樣的事項,也從來沒有過被包括在給基督徒的種種命令之中。


學習指南:4.4

回去目錄

(五)文化關聯的問題

接下來,第五個原則就是文化關聯的問題。現今大多數的難題以及歧見,都是從這一方面所引出來的。神如何在特殊的曆史情況中賜下永恆的話,在這一方面就特別明顯,成為我們的釋經的問題。

這些問題包含了以下的階段:

第一、書信是第一世紀應時的文件,受到第一世紀的語言文化的限制,而且是針對第一世紀教會特別情況所寫的。

第二、由于書信裏許多特別的情況,完完全全受到第一世紀的環境所限制,因此我們知道它並不適用于現代的人。

第三、有一些經文雖然也受到第一世紀環境的限制,但是神對他們所說的話,可以轉用于新的、可以相比的環境。也就是說,有一些事是不能夠轉換,有一些是可以的。

幾乎所有的基督徒都確實把聖經的經文,轉換到我們現今的環境中間,至少在有限的程度上面。他們把“為了你胃口的緣故稍微用點酒”留在第一世紀;不堅持今日的婦女要蒙頭或者留長髮;也不實行“聖潔的親嘴”,就是為了這個緣故。不過,當有人根據同樣的理由認為婦女可以在教會裏教導人,可以站主日講台,他們又認為,保羅說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而反對這樣的做法。這一些同意“為了你胃口的緣故稍微用點酒”應該留在第一世紀的基督徒,他們自己對于女人蒙頭的事情、講道的事又有不同的看法。

經常有一些人想要完全拒絕「文化關聯」的觀念,這種做法使他們多少都主張要完全採納第一世紀的文化作為神的標准。問題是在這些方面很難做到前後一致,因為世上並沒有神所規定的文化這一回事。事實上,許多文化是不相同的,不但從第一世紀到本世紀,而且在本世紀中,各個國家中的文化也都各不相同。我們要承認文化的關聯,在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的,這個才是正確地釋經的一個過程,而且書信是應時的一個文件,也必然會使得它産生這種必然的結果。

下面又有一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來區別,哪一些事是神在特殊的情況之下賜下來永恆的話。它們超越原來的環境、原來的文化,而成為曆代基督徒所有的一個規範。哪一些是完全受第一世紀的環境所限制,而我們必須將它的原則轉用于新的環境,否則它就只有被留在第一世紀了。那這幾個原則是什麽呢?

1. 區別聖經的中心思想及次要信息

下面,第一個,我們應該先區別聖經的中心思想,以及附屬于它的次要信息。比方說人的墮落,神借著基督的死與複活,救贖人類脫離罪惡;神充滿了恩惠的作為;救贖的工作在基督再來的時候完全實現,這一些顯然都是聖經中心信息的一部分。至于婦女蒙頭,屬靈的事奉與屬靈的恩賜,似乎就是次要的事項。

2. 分辨聖經視為與道德有關的事

第二、我們應該分辨什麽是聖經本來視為與道德有關的事,而什麽不是與道德有關的事。那些本來與道德有關的事是絕對的,也是每一個文化所應該遵守的;那些本來與道德無關的事,乃是文化的表現,可能因文化而異。

例如,保羅所列舉的罪從來沒有包含與文化有關的項目。有些罪確實可能在一個文化裏面比在另外一個文化裏面更為普遍,但是無論在什麽環境中間,它們從來沒有被視為,為基督徒的態度或者是行動。因此像淫亂啦、偶像崇拜啦、醉酒、同性戀的活動、偷竊、貪婪等等,永遠是錯的。這並不表示基督徒不會犯這些罪,但這些不是可實行的一個道德抉擇。保羅受聖靈的感動說:“你們中間有些人從前是這樣,但你們已經給洗淨了”。

但是有次要的。例如,洗腳啦、互相聖潔地親嘴啦、吃市場祭偶像的食物、女人在禱告或講道的時候蒙頭、保羅個人對獨身生活的愛好,或者女人在教會中的教導,本來就不是與道德有關的事。

3. 新約一致證據的事

第三個原則,我們必須特別注意新約本身有相同和一致證據的事情,以及哪一些是有不同證據的事。舉例來說,下面這一些是新約中有相同證據的事例;例如:我們要彼此相愛。愛是基督徒的基本倫理態度,不報複的個人倫理、沖突、仇恨、凶殺、偷竊、同性戀、醉酒和各種淫亂的錯誤。這些都是聖經中間一致的教導。

另外,聖經中間關于下面的事情又似乎是不一致了;例如,女人在教會裏的事奉。有的婦女是教會中的領袖,像羅馬書十六章那裏所說的。但是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的教導呢,有一些不一致,因為哥林多前書中間的教導,似乎要女人在聚會中安靜。又如財産的問題,路加福音十二章33節和十八章22節那裏說;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這又與提摩太前書六章17-19節不一致。提摩太前書那裏提醒富有的人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17…不要倚靠吳定的錢財…18…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他並沒有要人變賣錢財。又例如吃祭偶像的食物,哥林多前書十章23-29節說,凡事都可行,對于祭過之物也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為什麽。但是這跟使徒行傳十五章29節:你們要禁戒;要外邦人禁戒祭偶像之物。和啓示錄二章14節,20節那裏說: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看來兩處的經文並不一致。

儘管新約的證據似乎是不一致,但正確的解經會使我們看見更大的一致性。例如,關于吃祭偶像的食物,我們根據充分的解經證據,可以證明使徒行傳和啓示錄所用的希臘字,是指著去廟中吃這類的食物;保羅所禁止的是去廟中吃這類的食物。若是這樣,此處的態度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14-22節的態度就是一致的了。然而就是因為這些似乎是文化方面的事,而並不是道德方面的事,我們不應該因為它缺乏一致性而感到困擾。

4. 能區別聖經的原則與具體的應用

第四個原則呢,是能夠區別聖經裏面的原則與具體的應用。作者有的時候會用一個絕對的原則來支持一個相對的應用,這個時候並沒有使這個應用變得絕對。例如,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16節,保羅引用了創造的次序,來論述女人講道或禱告的時候應蒙頭的事情。這段經文的原則應該是,當我們崇拜的時候,不應該做任何使我們分心、轉離神榮耀的事情;特別是違反慣例的事。保羅反覆地引用習俗或是本性。在今天非回教的文化裏面,婦女沒有用長紗遮蓋她的頭,尤其是她的頭髮,可能一點都不會引起困擾。事實上,如果她在大多數的教會裏面實行這一段經文,用長紗把她的頭蒙起來,她幾乎一定是濫用了這一段經文的精神,反而會引起困擾。但是我們稍微想

一想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們在教會中間的某一些裝扮、某一些動作、甚至于某一些的樂器,在崇拜中同樣會引起溷亂與困擾。

5. 只有一種選擇的文化環境

第五個原則,新約的作者對于只有一種選擇的文化環境同意的程度,會增加這種立場文化關聯的可能性。這句話聽來有點拗口。讓我舉個例子,他說例如:古代的作者對同性戀有贊成的,也有譴責的;然而新約作者只採取反對的立場。但是另外一方面,當時一般人對奴隸制度基本上只有一種態度,沒有人譴責奴隸制度是邪惡的事,包括新約的作者,也沒有譴責奴隸制度是邪惡的。他們在這件事上反映了當時普遍存在的文化態度,那也就是他們所處的世界唯一的文化選擇。

6. 第一世紀與現在的文化差異

第六個原則,我們必須注意第一世紀,與現在的文化可能有的差異。例如當我們決定現代婦女在教會中的角色,就應該考慮第一世紀的婦女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然而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樣的教育卻是正常的現象,這會影響我們對提摩太前書二章9-13節那裏說:「…12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沈靜」的解釋。同樣的,直接參與的民主政治,和保羅在羅馬書十三章1-7節所說的政治體制是截然不同的。在直接參與民主的政治,民衆會要求改變不好的法律,並且罷免不好的官員,這一定會影響我們要如何把羅馬書第十三章帶入現在的民主社會之中。

思考問題

  1. 請複習老師所討論的四個釋經的原則,用你自己的話語說明一遍!你同不同意老師所說的第一個原則呢?
  2. 對于那些討論今日可能發生,但其實又非常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經文,老師提出要正確的釋經,我們必須採取哪兩個步驟呢?
  3. 請解釋什麽是「文化關聯的問題」?有哪三個階段?為什麽它會成為我們釋經的問題?
  4. 請將老師關于文化關聯的問題所提到的六個要點,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

(五)文化關聯的問題(續)

6.第一世紀與現在的文化差異(續)

在我們結束討論之前,先了解這些原則如何應用在現今的兩個問題上,可能對我們有幫助;一個就是婦女事奉,一個就是同性戀。

1)婦女事奉

2)同性戀

尤其是因為有些贊成婦女事奉的人,用同樣的論點又支持同性戀是基督徒合法的選擇。

1)婦女事奉

我們先來討論婦女在教會裏擔任教師或傳道者這個問題,基本上是集中在兩段經文;一段是哥林多前書十四章34到35節,另外一段是提摩太前書二章11節到12節。這兩處經文都吩咐婦女要“安靜”、“順服”;但不一定是順服她的丈夫。提摩太前書第二章不許她教導或“管轄”男人,在今天我們如果完全遵照這一段經文而行的話,似乎我們就不准婦女在教會中講道或者是教導,或是教主日學;而且禁止她寫作可能男人也會讀的一些有關聖經主題的書;我們也會不准她在基督教學院或者聖經學院裏面,教一些男人會來上的科目;或者我們不准在宣教的環境裏面女人教導男人。但是有趣的,那些反對婦女在現今教會裏面教導的人,他們差不多總是把前一節關于穿著的事情視為與文化有關。那裏是說,“又願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裝飾”(提前2:9)。

他們認為這一段跟文化有關,所以,他們並不反對女人佩戴首飾。

另一方面,提摩太前書二章11到12節可能是與文化有關,這一點首先可以由所有三封教牧書信的解經我們得到一個證實。在以弗所教會,某一些婦女令人煩惱,她們習慣懶惰,又說長道短、好管閒事、說些不當說的話。又有些無知的婦女被各樣的私慾引誘,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這些話都在提摩太前書五章、提摩太後書三章有列出來;而且似乎是假教師得以趁虛而入的主要原因。由于新約別處有婦女的教導和講道的事例,所以很可能提摩太前書這裏所提的,是針對當地教會的問題而說的。無論如何,上述的原則證明了提摩太前書二章11到12節所禁止的很可能是與文化有關的事。

2)同性戀

我們再來看一看同性戀的問題,同性戀的問題相當的不一樣。在這一方面,我們所提出來的原則證明它並非與文化有關;整本聖經始終一致證明,同性戀的行為是道德上的錯誤。

這幾年有一些人辯說,新約聖經所反對的同性戀是,有人濫用別人的同性戀,但是在彼此同意或者成人之間對象固定的同性戀呢,又是另外一回事。此外他們認為,就文化而論,這個是第一世紀所沒有,今日才有的一種選擇;所以今日的同性戀與第一世紀的同性戀不是同一件事情。而且他們認為,解經並不能夠證明今日這種對象固定的同性戀是被禁止的;因此他們認為新約禁止的同性戀,也可能是與文化有關的。

但是我們知道這一種論點的問題是,它並沒有解經或是曆史的根據。保羅在羅馬書第一章24到28節所說的同性戀顯然不是屬于“濫用”型的,而是男女之間選擇性的一種同性戀。此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六章第9節所用的同性戀homosexual,按照希臘文字面的意義,是指男性之間生殖器官接觸的一種同性戀。由于聖經完全反對同性戀,並且始終把它包括在道德的範圍之內,我們就沒有確定的確據,可以把它看成是與文化有關的事。


學習指南:4.5

回去目錄

(六)事工神學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事工神學的問題;我們在上一章提到,書信裏面大部分的神學都是事工所産生的,所以沒並有被有系統地呈現出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有系統地來闡述書信中間所表達的神學。相反的,每一個解經的人,我們都必須試著去找出書信中間的神學。但是呢,我們必須根據正確的解經來建立,重組聖經神學。我們接下來又要提幾個要點,是我們來做聖經神學這個工作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的事項;這又一次讓我們看見書信應時的性質,會影響我們所得到的結果。

1.由于書信是應時的文件,有它應時的性質,所以我們對書信神學的了解有限

第一、由于書信是應時的一個文件,有應時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接受我們對書信神學的了解是有限的。例如,為了要使哥林多人明白,兩個弟兄去外邦人的法庭訴訟是多麽的荒謬,保羅就說基督徒有一天要審判世界與天使;這個在哥林多前書第六章2到3節提到。但是除此以外,聖經並沒有明確地說明,基督徒在末世的時候是如何來執行。到底這一段經文要如何實現,聖經沒有明確地說,所以我們不能夠做過多的臆測。

同樣的,在哥林多前書十章16到17節,

“16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17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

根據哥林多人自己參與主的晚餐的性質,保羅就說,他們不可參與廟裏拜偶像的筵席。保羅針對這種參與的說法,似乎超越了大部分福音派信徒的聖餐神學。對哥林多人來說,聖餐不只是紀念而已,更是實際上參與主的本身。根據其他的新約經文,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說,這種參與是借著聖靈來參與的,而且它的益處是來自于信心。但是這段經文,並沒有說明那一種的參與是怎麽樣的性質,也沒有說明信徒是如何得到益處的。

我們都想知道,但是由于這些話有應時的性質,所以我們所知道的不夠完全。如果我們推得太遠,就很可能會得到像羅馬天主教所主張的「化質說」,他們認為基督徒在領受聖餐的時候,透過餅和酒的聖化,餅變成基督的身體,酒變成基督的血,基督是真實,而且實體地臨在于餅與杯的成分當中。凡是我們所說的,如果超過經文本身的範圍,就不可能有根據正確的解經,所得到的釋經的意義。因此,我們只能肯定一點:神在聖經裏面已經賜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一定是我們所想要的一切。

2.書信經文並未回答我們所有問題

第二,我們要把書信中間有關神學的問題找出來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有時候我們期望書信回答一些神學問題,是因為我們對經文提出了我們的問題。其實經文當時實際的情況,只回答了它的問題,並沒有來回答我們的問題。當我們要求經文直接來回答我們有關墮胎、再婚、嬰兒洗禮等等這類的問題,我們就是要它來回答後世的問題。有的時候它們做得到,但是有的時候它們做不到,因為當時並沒有這樣的,同樣的問題。

新約裏面就有一個很清楚的例子,論到離婚的問題,保羅就說:“不是我,乃是主”說的,也就是說耶稣本身談到這個問題。但是關于希臘環境中所引出的另外一個問題,信徒是否應該與異教的配偶離婚,耶稣在世的時候顯然沒有機會提到這樣的事;這是在他自己的猶太文化之外的一個問題。然而保羅呢,他必須談論此事,因為他在外邦人中傳福音,所以他說,是我,而不是主說的。當然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本身並沒有保羅的使徒權柄,也沒有他所得到的啓示。因此,我們可以談論這一些問題唯一的方法,是根據聖經的聖經神學,包括我們對創造、墮落、救贖和最終完全實現的了解。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嘗試用聖經的世界觀,來處理這樣的問題。如果聖經沒有直接的經文,我們就不可以只引用一處經文來證明我們的見解。

以上就是我們對于研經、解經以及應用書信的一些建議,但願所有的人我們都更順服我們所聽到以及我們所了解的信息。

本課有一個作業,就是請你先解釋彼得前書第二章13到三章第7節的原意,再用我們這一章所提到的釋經原則,來把聖經中間對于三種人際關係的教導,應用于現今你所處的環境中間。

第1就是政治制度;

第2主僕或者雇主的關係;

第3夫妻的關係。

作業

請你先解釋彼得前書2:13–3:7的原意,再用本章中釋經的原則,將經文中對三種人際關係的教導,應用于現今你所處的環境中。

  1. 政治制度
  2. 主僕或者雇主關係
  3. 夫妻關係

學習指南:5.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五章、舊約的敘事:它們的適當用途

敍事的文學類型就是以敍述事件的方式來寫作,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曆史書或者是故事。由于「故事」這一個詞往往含有虛構的意味,而聖經中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所以這本書的作者喜歡用一個比較不容易産生偏見的詞,就是「敍事」;舊約之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篇幅是敍事。下列的舊約書卷中間大部分或者全部都是「敍事」:比方;

創世記、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曆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但以理書、約拿書、哈該書。

此外,出埃及記、民數記、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以賽亞書和約伯記,也包含了相當多的敍事。新約之中四福音大部分和幾乎整卷的使徒行傳也都是敍事。那麽,這一課我們主要的目的呢,是要來討論敍事如何達成神的目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來解釋它,如何適當地使用它們來服事神。

一.敍事的性質

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就是敍事的性質。到底敍事是什麽呢?

(一)敍事是故事,顯明神的工作

第一、敍事是個故事。聖經裏面含有我們常常聽人說的,神的故事,完全真實而且極其重要,而且是非常複雜的故事。這是一個很大的、雄偉的故事,比最偉大的史詩更偉大,情節非常豐富,人物的描述意義也都非常深遠,超過任何人所寫的故事。以下呢,我們還是用我們比較合適的詞就是敍事,來作這一章的討論。

聖經敍事的一個目的要顯明神在祂所創造的萬物,和祂的子民中間工作。這一些敍事使我們看見,神如何眷顧、保護世人。使我們更認識祂、感激祂、榮耀祂,並且更珍惜祂所賜給我們的生命。所有的敍事都有情節和人物;包括神、人、動物、植物,或者是任何的事物、東西。例如,約拿書中的人物就有神、約拿、船、風浪、魚、蓖麻樹、太陽等等。

(二)敍事三層次

在舊約的敍事中間你會發現,這一個敍事實際上呢,它包含了三個層次;我們說敍事的三個層次。敍事有上層、中層和下層;三個層次,怎麽說呢?

  1. 上層:救贖曆史

上層呢,是神借著祂的創造,而實現的普世計畫。這個最高層的敍事它重要的情節包括了哪一些?包括了神最初的創造、人類的墮落、罪的權勢與普遍的存在、救贖的需要,以及基督的道成肉身與犧牲。這個最高層通常被形容為“救贖故事”或者“救贖曆史”。

2. 中層:以色列人的曆史

那敍事的第二個層次呢,就是中層,這個層次主要是說到以色列人的曆史。神怎麽樣呼召亞伯拉罕;怎麽樣借著族長立亞伯拉罕這一個世系;以色列人怎麽樣在埃及為奴;神如何拯救以色列人,使他們脫離奴役而進入所應許的迦南地;以色列人經常犯罪對神不忠;神如何有耐心地保護他們,並且與他們爭辯等等;北方的以色列和南方的猶大先後亡國,神的子民如何在放逐之後又歸回;這一些都是屬于中層的。

3. 底層:所有組成其他兩層的個別敍事

第三,敍事的底層;所有組成其他兩層數百個個別的敍事,都屬于敍事故事的底層。例如約瑟的哥哥如何將他賣去埃及;基甸如何懷疑神並且用羊毛來試驗的這些敍事;大衛與拔士巴所犯的姦淫,這些都屬于底層的敍事。每一個個別的舊約敍事就是底層的敍事,至少都是中層敍事的一部分,也就是以色列曆史中間的一部分。而中層的敍事呢,又是上層敍事的一部分;上帝的創造和祂救贖的一部分。最上層的敍事超越了舊約,涵蓋了新約。

我們如果不知道,每一個個別的敍事在其他兩個層次中間的地位,我們就不會了解個別敍事的重要性了。例如我們稱為約瑟的敍事,是一大段的複合故事,包含了許多關于約瑟比較短的個別敍事;像他最初所做的夢;到波提乏的家中作僕人時所受到的高升與降卑;以及將雅各葬在迦南的故鄉等等的敍事,這一切都可以說是一個大敍事中間的一部分。

當耶稣說“聖經給我作見證”,祂顯然不是指每一個小段的、個別的舊約敍事。耶稣所討論的是終極的、最上層的敍事;它的贖罪是最重要的一幕。一切受造之物都服從祂,乃是這個大敍事的最高潮。如果我們把個別的敍事獨立起來研究,當然沒有什麽不可以,事實上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去做的。但是為了得到完全的了解,最後你必須從更廣的上下文來看個別敍事的最終意義。


學習指南:5.5

回去目錄

(三).解釋敍事的原則

那麽我們解釋敍事同樣地有一些特別的原則。

  1. 解釋錯誤的原因

為什麽一般人經常在聖經的敍事裏面,找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一些事情,常常把自己的觀念讀進聖經之中,而不是從聖經裏面,把神要他們知道的事情讀出來,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1)需要幫助,應用于處境中

第一個,他們非常需要找到能夠幫助他們,有個人價值,而且可以應用在他們自己的處境之中的一些資料。

2)沒有耐心,立刻想得答桉

第二、他們沒有耐心,他們現在立刻就想要從這卷書,從這一章中得到他們所想要的答桉。

3)錯誤地期望聖經每一點都可直接個人應用

第三,他們錯誤地期望,聖經中間每一點都可以直接地來應用,作為他們個人生活的教導。聖經是一個極大的寶藏,它包含了基督徒所需要的,神所賜給我們的,一切的生活指導。但它並不一定有某一些人個人所期望,適用于個人的個別答桉。而且,也沒有在每一卷書的每一章中,都包含了全部所有的資料。有些人由于沒有耐心從聖經整體來尋找神的旨意,于是他們就犯了錯誤;他們任憑自己錯誤地來解釋聖經的某一些經文。

2. 了解敘事原則,避免解釋錯誤

所以我們下面要列出幾個原則來幫助大家,研究這些敍事的時候,怎麽樣能夠避免在解釋上面,犯明顯的錯誤。

1)舊約敍事通常只是含蓄教導

第一個原則,舊約敍事通常不直接教導,但是呢,卻借著曆史中間的真實事件,闡明別處所教導的教導。這是一種含蓄的教導,與聖經的明確教導互相配合,非常有效地産生了聖靈可以積極使用的學習經驗。這裏所說的含蓄並不是表示秘密或者神秘,而是;經文雖然沒有用許多話來表達一個信息,但是我們卻能夠從經文所描寫的敍事來了解其中的含義。

例如,大衛與拔示巴犯了姦淫這一個敍事,記載在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你在這一段經文裏面找不到大衛犯了姦淫的罪行這樣的話。你應該知道姦淫是錯的,因為聖經在“十誡”對這一點已經有很明確的教導。出埃及記二十章14節那裏說:「不可姦淫」。但是這個敍事清楚地說明了,姦淫對大衛王個人的生命以及他統治的能力,所造成的傷害。先知拿單指出了他的不是,這對一個君王來說,是一件極度羞恥的事情;而且後來大衛與拔示巴所生的兒子也夭折了。這個故事並沒有系統地教導我們關于姦淫的事,也不可以被用來作為這個教導唯一的根據。但是,以它作為例子來說明姦淫的影響,卻能夠把一個有力的信息,深刻地銘刻在讀者的心中;這個是直接而明確的教導可能做不到的。

2)舊約敍事沒有明確地,把神在某一個環境中所做的一切都告訴我們

第二,舊約的敍事往往沒有明確地,把神在某一個環境中間所做的一切都告訴我們;它不一定告訴我們神如何,或者為何做一件事情。換句話說,敍事沒有回答我們對某一個問題的所有疑問。我們必須學習約束我們的好奇心,否則我們會在尋找字裏行間意義的時候做得太過分,以致于把原來沒有的意思,讀進了敍事之中,把實際曆史的記載變成了一個寓言。

例如約伯的敍事;為何神會讓撒旦來傷害約伯和他的家人呢?我們可以明白,人在世上所受的苦,有時是出于撒旦的攻擊,但不能夠由這個故事而推出來,因為約伯的兒子在擺筵席的時候遭遇不測,而認為擺設筵席是錯的;或者說約伯自己是個義人,但沒有把兒子教育好,所以神借此管教他;或者從撒旦也在神的面前走來走去,而推論出撒旦是神的使者,神用牠來管教世人。這個就是我們推得太遠了,神並沒有把祂所做的一切都告訴我們。

3)每一敍事裏的各別事件,不一定都有一個特殊的意義:舊約的敍事並不是充滿隱藏意義的一些寓言。

第三,舊約的敍事並不是充滿了隱藏意義的寓言或者故事,每一個敍事或者敍事裏的各個事件,不一定都有一個特殊的意義。敍事的性質是由整體,而並非分開的各部分表達出來的,它的力量、效果、影響、說服力,都是由一連串相關的事件,聯合起來所産成的。許多個別的部分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敍事,並且借著這個敍事來表達神的啓示。想要找出敍事中每一個資料、每一個事件的意義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整體地來評估敍事,而不是把它分成精細的段落來評估。這也就是說,舊約的敍事並不是充滿隱藏的意義的一些寓言。

4)敍事發生的事不一定是應該發生的

第四個原則,敍事所記錄、發生的事情,不一定是應該發生的,或每一次都應該發生的。因此,不是每一個敍事都可以有辨認的特殊寓意。你不能認為神期待你做聖經人物所做的相同的事情,或遭遇他們所遭遇的同樣事。

例如我們不能說,建造聖殿的敍事乃是神告訴我們,我們也必須建造一座新的教堂。我們也不能說基甸用羊毛乾或濕來尋求神的旨意,我們因此就推論出,神借著這個故事來教導我們,用違反自然的方法來尋求祂的旨意。例如說,連著幾天下大雨,氣象報告還會再下三天的雨,如果今天的雨停了,就表示神要我去讀神學;我們不應該從基甸的敍事學到這一類的功課。我們的工作,是從關于他們的敍事之中來學習神的話,而不是要去做聖經裏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聖經人物做的事情並不表示,並不表示你也得到許可去做同樣的事。

5)舊約敍事人物一點也不完美,行為不一定是我們的榜樣

接下來第五個原則,舊約的敍事大多數的人物一點也不完美,他們的行為也是一樣。敍事裏的人物所做的,不一定是我們的榜樣,常常正好相反。聖經人物有時很好,有時很壞;有時聰明,有時愚昧;他們有時候受罰,有時候蒙憐憫;有時候處于順境,有時候下場悲慘。例如該隱,因為神不悅納他的供物,就大大地發怒,並且把弟弟亞伯給殺了,結果他受到神的刑罰,流離飄蕩在地上;創世記第四章那裏說的。又如以撒的兒子雅各,他是一個以欺騙的方式得到長子的祝福的人,後來他不但被他的舅舅欺騙,他也被他自己的兒子欺騙。他為了娶舅舅的小女兒拉結,為舅舅做了七年的長工,沒有想到花燭之夜的新娘卻是姊姊利亞。最後他為了拉結,又服侍了舅舅七年;他的舅舅用欺騙的方式來對待他。是的,舊約的人物一點都不完美。

6)敍事的結局也不一定說明,所發生的事情是好或是壞

第六個,敍事的結局也不一定說明了,所發生的事情是好或是壞,我們應該能夠根據神已經在聖經裏面直接明確的教導來判斷。例如在以斯帖記中間,害人的哈曼後來被處于絞刑。我們不能根據這個結果來說,求神使我們的敵人或者想害我們的人受到審判。因為聖經中明確地教導我們,要愛我們的仇敵,而且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這件事記在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節。

7)所有的敍事都是經過選擇而不是完整的

第七個原則:所有的敍事都是經過選擇而不完全的,它們不一定記載所有相關的細節。正如約翰福音二十一章25節所說的,耶稣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敍事所記載的,乃是受啓示的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重要的事情。

8)敍事不是為回答我們的神學問題而寫

第八,敍事不是為了回答我們所有的神學問題而寫,它們是有特殊、明確、限定的目的,而且它只處理某一些問題。其他的問題呢,則留給別處的經文去記載,用別的方法來回答。我們讀敍事的時候很容易落入一個情況就是,每讀完一小段敍事以後就問,這個故事有什麽寓意。例如從以色列人如何忍受長期在埃及為奴的生活,我們可以學到什麽有關對付逆境的教導。這種方法顯然錯誤地,忽視了一個事實;敍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顯明神救贖曆史的發展,而非專門來闡述適用于個人的一些生活原則。它們是曆史敍事,而不是闡釋生活原則的一些敍事。

9)神是聖經全部敍事的主角。

總之,神是聖經全部敍事的主角。

3. 讀敍事,可問下面三問題

最後,我們讀敍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問下面三個層次的問題。

1)有沒有論到神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有何功課我們可以學習?

第一、這個敍事中間有沒有論到神與人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有,我們可以從中間學到什麽功課。

2)這個敍事在以色列的曆史中有何特別意義?

第二、這個敍事在以色列的曆史中間具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嗎?

3)這個敍事如何成就神的計畫

第三、這個敍事如何成就了神的計畫。

思考問題

  1. 請解釋什麽是「事工神學的問題」?我們想用書信來建立聖經的神學時需要注意哪兩件事?
  2. 請說明敍事有三個層次,它們分別談論哪些事呢?
  3. 我們會錯誤的解釋舊約的敘事有哪幾個原因呢?
  4. 老師提到,在解釋敘事時有哪九個原則,可以讓我們避免在解釋上犯錯誤呢?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說明一遍!
  5. 讀舊約的敍事,我們可以問哪三問題來幫助我們了解經文?

三.解釋敍事的範例

接下來我們要舉兩個範例,來說明如何解釋敍事。

範例(一):創世記

首先讓我們用創世記作為第一個範例;在此,不要忘記第一章我們所提到解經的幾個步驟。

  1. 綜覽全書

第一個步驟,綜覽全書,一口氣閱讀,當然創世記可能你要分段地來閱讀,閱讀整卷書來了解全書的內容和信息;

2. 找出曆史背景

第二,來找出它的曆史背景;當時作者與讀者所應對的環境。

3. 寫章題/段題,全書大綱

第三、寫它的「章題」或者「段題」,以得到全書的大綱。

4. 細查經文

第四、細查經文,深入分析每一段的重點與含義。

5. 釋經:應用在生活中

最後,怎麽樣我們把這一段經文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就是釋經的步驟。

  • 創世記的大綱

我們在這裏假設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和第二個步驟,我們現在要來看看創世記的大綱。創世記的結構,很明顯屬于人物式的結構,它是由許多人的故事組成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依照人物寫出創世記的大綱,

1)神的創造(1-2章)

第一大項;神的創造,第一到第二章。

2)人的墮落(3-50章)

第二大項;人的墮落,三到五十章。人的墮落裏面又按照人物,分成七個人物的段落,

(1)亞當,夏娃(3章)

(2)該隱,亞伯(4章)

(3)挪亞(5-10章)

(4)亞伯拉罕(12-23章)

(5)以撒(24-26章)

(6)以掃,雅各(27-36章)

(7)約瑟和他的兄弟(37-50章)

首先亞當夏娃,第二該隱亞伯,第三挪亞,第四亞伯拉罕,第五以撒,第六以掃雅各,第七約瑟和他的兄弟。

解釋其一敘事:約瑟的故事

我們沒有時間做每一個敍事的解釋,我們今天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敍事來說明,我們如何了解這一段;我們選的是約瑟的故事。我想每一個人都非常喜歡約瑟的故事,創世記37,39-50章這一大段的敍事所記載的,就是約瑟的敍事。我們讀完了以後我們會發現,約瑟幾乎是每一章中間的主角。的確,他在這個故事裏面,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一個中心的人物。

我們讀到約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約瑟年輕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有些驕傲,有一些好批評。因為在三十七章第3節那裏說,他常常將哥哥們的惡行報給他們的父親;他又常常把他所做的夢,告訴他的哥哥和他的父親。他說,他夢到他的禾捆站起來,哥哥們的禾捆圍著他的捆下拜;他又說他夢到太陽、月亮和十一個星向他下拜。約瑟一定要說出他哥哥所做的事情,以及他自己所做的夢,這些事其實對他在他家中的處境並沒有什麽幫助。約瑟的哥哥把他賣為奴隸,而且欺騙他們的父親雅各,使他認為約瑟已經死了。約瑟被賣到埃及為奴,卻成為波提乏的好管家;為什麽呢?是因為他有特別的管理技巧,他是學MBA的嗎?不是,聖經非常清楚地說明;

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耶和華因為約瑟的緣故,賜福給那埃及人的家;凡他所有的一切都蒙耶和華賜福,這是在創世記三十九章2到5節所說的。無論約瑟的管理技巧如何,它們顯然沒有神介入他的生命中那麽重要。約瑟冤枉坐牢卻被升為監獄的管理者;為什麽呢?聖經又很清楚地說明,耶和華與約瑟同在,向他施恩,使他在司獄的眼前蒙恩。

故事的主角或者是教導非常明顯,是約瑟嗎?其實不是,神是主角。故事的教導是約瑟多麽能幹嗎?不是,是神與約瑟同在。如果你想從約瑟這個故事中間學習,又想要從神之外來找出主角,那會是誰呢?會是雅各嗎?會是波提乏或者波提乏的妻子嗎?或是那個獄吏嗎?會是約瑟嗎?不,你會發現,中間沒有一個人是主角。你一定會發現神、全能的神在這個敍事中間來引導,對整個的敍事控制了一切。

那麽這個故事的重點又是什麽呢?我們會不會像許多的傳道人和教師一樣犯錯,在約瑟生平的每一個事件裏面都去尋找生活的教訓呢?如果是這樣,或許你會認為這個約瑟的敍事教訓是,“不要把我們的夢告訴任何人,以免惹上大麻煩”,或者是“如果奴隸能夠注意他們的管理技巧,甚至于他們也會有成就”,或者是“如果你在被捕之前有一些做生意的經驗,那麽你在監獄中的景況會更好”;或者是“外國人在權利地位上會比本國人升得更快”;不是,這些都不是約瑟的敍事的一些主要的教訓。

如果我們要從約瑟的行事為人中,尋找今日基督徒如何才能夠成為成功的榜樣,那麽你在這個敍事裏面找不到這樣的榜樣。這一個敍事告訴我們的是:神對一個不可能成功的人所行的事情。它沒有包含使人在生意上,或一般生活上成功的任何法則。相反的,聖經說:耶和華與他同在,他就百事順利。其實他並非事事順利,他反而被誣陷而下到監獄中間。約瑟的情況,看來反而是越來越糟,在監獄中呆了許多年之後,神才安排他獲釋。

其實我們從約瑟的敍事中間,無論是約瑟如何因為神賜給他解夢的技巧而從獄中獲釋;或者是他怎麽樣被高升,而在饑荒的期間協助他的家人;或是他的敍事之中各樣的細節。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從這些敍事中間,看見約瑟什麽特別的知識、才能,或者是智慧。你所能找到的只是聖經本身所提供的教導,「耶和華與約瑟同在」。約瑟失敗和高升的整個過程都是神的作為,甚至他哥哥對他的惡意也在神的計畫中被使用。正如約瑟自己對哥哥說的:

「19…我豈能代替神呢?20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五十章19-20節)。

固然我們從約瑟的生活方式、個人的特質、或者行為,也會學到一些教導。例如他不為波提乏的妻子所引誘。他說:

「8…看哪,一切家務,我主人都不知道,他把所有的都交在我手裏。9在這家裏沒有比我大的,並且他沒有留下一樣不交給我,只留下了你,因為你是他的妻子。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

我們可以從約瑟的反應看出來,他敬畏神。他不與哥哥們計較,他們將他賣給米甸的商人。他深切的明白,這一切都是神所作,是神差他在家人以先來到埃及,為了要保全他們的性命,其實神的目的並不是單單在于保全一個家族而已。

我們的確可以從約瑟的個人生活中間看見、學習到一些優點,但是這一切的事件和較小的敍事組成了一個更大的約瑟敍事。因此,最大的敍事的一部分是什麽呢?就是神為以色列全國的一個計畫。並且在饑荒期間保全了迦南人、埃及人和其他與他們在一起的人。埃及是神建立祂的子民,並使他們人口增長的地方,上帝在那裏預備他們,出埃及和征服祂所應許給亞伯拉罕的迦南美地。

約瑟本人最後也明白,神使這一切事的發生是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目的。他在晚年的時候對他的兄弟說:

「24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創50:24)

神是這一切事件的中心,祂能夠成就祂的旨意,神用約瑟、他的家人和法老這一些不可能的工具,保存了許多人的性命,而且開始為祂自己建立一群特別的子民。這是我們從這一個故事所得到的教導,它的重點在于神的恩典與神的護理,使我們尊重祂的道路,並且對祂的供應和安排有信心。

創世記的故事始于神的創造,接著就記載人的墮落。人最大的問題記載于創世記第三章第4節:當蛇引誘夏娃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牠是這麽說:

「4…你們不一定死,5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人的罪就是自己要當神、要像神一樣;我可以自己作主;我不需要神來告訴我,什麽是善的,什麽是惡;什麽是對,什麽是錯,我就是一切的標准,讓我來作神吧!所以從第三章亞當,夏娃開始,人就墮落了。他們要像神、要自己來分別善惡、自己來作主。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創世記最後一章卻借著約瑟所說的話,讓我們看見另外一種人生觀。約瑟說:「我豈能代替神呢?」這是一種順服神旨意的生活方式。只有順服神旨意的生活方式,才能夠成就神更大的計畫。神在創世記五十章中間,借著許許多多人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人墮落,人無法自救,人無法脫離自我為中心的生活。但是當神與約瑟同在,約瑟的生活模式,「我豈能代替神呢?」,以神為他的人生中心,以至于成就了神在曆史中間最大的計畫。


學習指南:5.4

回去目錄

範例(二):路得記

接下來我們要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範例,是一個女性的故事,就是路得的敍事。路得記是簡明而獨立的一卷書,它的情節非常容易了解,主要的人物也不難認識。這使它非常適合應用我們前面所學的原則,也就是特別是第一個原則。我們現在要幫助你了解,聖靈透過敍事的教導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教導。明確的教導是受啓示的作者實際所說的。例如在約瑟的故事,作者明確的說「神與約瑟同在」。含蓄的教導是敍事裏面清楚呈現的教導,但是沒有用實際的話來明說。

這個時候呢?我們就要從敍事裏面去了解,什麽是它含蓄的教導。

能夠區別什麽是明確的教導,可以說相當容易。但是能夠區別什麽是含蓄的教導,就很難了。這需要技巧,也需要用功、謹慎,並且要尊重聖靈啓示經文的謹慎。畢竟,我們要讀出敍事的意思,而不是把意思讀進經文中間。

到現在你一定會發現,我們常用一個詞,就是「把意思讀入經文中」。還記得在第一章中,我們提到研讀聖經所做的第一個功夫,就是解經。

解經: exegesis:把經文的原意解釋出來──ex;

eisegesis:把自己意思讀入經文中──eis:進入。

解經就是把經文的原意解釋出來,根據一個希臘文的ex這個字exegesis,如果我們把自己意思讀入經文中呢,那就是eisegesis,eis這個希臘文是一個介系詞,它的意思就是「進入」。

我們要做好解經exegesis的功夫,但是要小心不要eisegesis,不要把我們經文沒有的意思讀入經文之中。

那麽路得記就是;它並沒有明確的教導。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仔細,不要把我們的意思讀入經文之中。路得的故事並不複雜。它說到寡婦路得是摩押人,她的婆婆拿俄米是以色列人;也是寡婦。她們如何從摩押遷居到伯利恒,然後路得如何在波阿斯的禾場上拾取剩下的麥穗。然後,波阿斯是拿俄米的親戚,他如何對路得非常的友善,而且很照顧她。路得如何聽從拿俄米的建議,讓波阿斯知道她愛他,而且希望波阿斯能夠娶她、保護她、接納她、救贖她。然後波阿斯遵照正當的法律程序而行,娶路得為妻,並且保護她的亡夫瑪倫的家庭産業。路得與波阿斯的第一個兒子俄備得的出生帶給拿俄米很大的安慰。最後,拿俄米的孫子成為大衛王;這就是路得的簡單的故事。

讀路得記兩次以上

如果,你對路得的故事不熟悉,我們建議你至少把它從頭到尾讀兩次。

路得記隱含要點

然後回來再看看這個故事隱含了那些要點呢?我們得到下面的一些要點:

1)路得歸信以色列的神

第一、這個敍事告訴我們,路得歸信了耶和華上帝,以色列的神。它借著路得對拿俄米所說的話:「“…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顯明這一點。

而這個故事敍事,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路得歸信了神」。我們應該知道,由于她把耶和華當作她的神,她必定已經歸向了耶和華神。這個敍事也借著路得所說的:「“…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1:17),含蓄的證明了路得是真心地相信神,而不是嘴巴說說而已。顯然這些話沒有直接了當地說明,但是它們的涵義很清楚。路得一個摩押人,她怎麽樣改信了耶和華上帝,而且她遵照了耶和華神的標准來生活。這個敍事告訴我們這一點,僅管文中並沒有如此明確的記載。

2)波阿斯是個公義的以色列人,遵守律法

第二、這個敍事含蓄地告訴我們,波阿斯是一個公義的以色列人,遵守摩西的律法,不過其他的以色列人並沒有如此行。我們怎麽樣知道這一點呢?我們可以從路得記第二章3到13節,22節;三章10到12節;四章9到10節,這裏好幾處的經文清楚的記載顯明了一件事:根據波阿斯所說的話,他忠于耶和華,並且順服祂的權柄。

我們從波阿斯所做的一件事,我們可以知道他遵行利未記十九章9到10節所頒佈的拾穗的律法。在利未記十九章那裏說:

「9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10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這一種對貧苦和被欺壓者的關心,將上帝的性格表露無疑。路得符合這一個律法的兩方面;她既貧窮,又是外邦人。當波阿斯知道路得去他的田裏,拾取麥穗的時候,波阿斯就吩咐他的僕人說;不可禁止路得在他的田中拾取麥穗,而且要求他的僕人故意留下一些麥穗在地上,讓路得去拾取。這表示波阿斯遵照上帝的律法而行。以色列人不見得人人都遵守這樣的律法,其實我們會發現,如果你去別人的禾場上拾取麥穗,有可能發生危險。如果那個主人並不遵守拾穗的律法而行,可能你會被捉拿當作竊盜來懲罰。

波阿斯不但遵守拾穗的律法,他也遵行利未記二十五章23到24節那裏所頒佈的贖回的律法。他知道路得晚上去他的帳篷,睡在他的腳下,是以身相許的一個要求;這並不是一個不合體統的事情。波阿斯知道路得在盡一項家庭的義務,路得要求波阿斯以救贖者的身分,為她履行一個上帝所頒的律法。那就是所謂的「小叔制」,什麽是「小叔制」呢?就是上帝規定以色列人,當一家之主去世的時候,如果沒有留下兒子的時候,死者的名字必須透過他的遺孀,與另外一個最親近的親屬流傳下去。透過這一個人為亡夫留後,並且保存他的財産;「小叔制」的目的就是要彰顯家族之愛。波阿斯其實沒有義務,因為他並不是路得至近的親屬。路得也沒有權利要求他什麽,可是路得和婆婆拿俄米深信波阿斯有仁愛,有恻隱之心。他慈悲、慷慨,氣度宏大,一定會照顧她們,所以她們向波阿斯如此要求。

我們一再地從這一個敍事的涵義裏面得到許多資料,雖然經文本身沒有說:波阿斯是一個忠于上帝律法的人,但是實際上我們看見波阿斯所行的,的確遵守了上帝的律法。當然這不是敍述者明確告訴我們的。

3)路得記是大衛王─可延伸至耶稣基督─祖先背景之一

第三、從這一個敍事裏面含蓄地告訴我們,這個故事是大衛王,甚至可以延伸到耶稣基督祖先背景;它是大衛王祖先背景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看路得記最後的幾節,那裏說:「18…法勒斯生希斯倫;19希斯倫生蘭;蘭生亞米拿達;20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21撒門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備得;22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

這個族譜是以大衛之名結束的,這位大衛顯然是這一個敍事的中心或者是終點。我們從聖經其他幾個族譜,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大衛就是大衛王,就是以色列第一位最偉大的國王。我們也從新約的族譜得知,按照肉身來說,耶稣是大衛的後裔。那麽,路得不就是大衛的曾祖母,耶稣的祖先了嗎?這個是整個敍事的教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一個故事並不是只是表達路得與波阿斯他們如何對耶和華忠實。並不是單單的在述說這兩個人之間的一個愛情故事,而是要顯明他們在以色列曆史中間的地位。雖然他們並不知道,但是他們卻是為耶和華神所用,成為大衛和大衛的子孫耶稣的祖先。

思考問題:

  1. 老師在解釋敍事的範例時,她用了第一章所提,哪五個解經的步驟?
  2. 請用舊約敍事作為例子,討論什麽是「明確的教導」;什麽是「含蓄的教導」?要分辨什麽是「含蓄的教導」,讀者該有怎樣的心態呢?
  3. 在讀舊約敘事時,有哪些是我們最常犯,解經原則所說「eisegesis:讀入自己的意思」的錯誤呢?

4)士師時代,由于伯利恒市民的忠誠,使這城成特殊城

第四、這個敍事含蓄地告訴我們,在士師時代,由于伯利恒市民的忠誠,使得這個城成為一個特殊的城市。要從敍事裏發現這種隱含的意思並不容易。我們必須仔細地閱讀整個敍事,特別是注意敍事中間所有人物的言行。我們也應該知道,當時以色列其他的地方一般的情況,與伯利恒的特殊情況有什麽不同,這些知識完全看我們對士師記主要的事件與主題有多少了解而定。因為這個敍事的敍述者直接將路得記與那個時代連在一起,我們從路得記一章1節就可以知道,這一個故事發生在士師的時代。如果你有機會仔細讀士師記你就會發現,士師時代大約在西元前1240年到1030年,一般的情況是普遍的偶像崇拜,信仰融和;也就是外邦的宗教與以色列的信仰溷合。當時的社會不公平,動盪不安,種族間産生敵對。有淫亂以及其他對神不忠的現象。士師記所呈現給我們的,不是一幅美好的畫面;雖然其中也有一些個別的例子顯示,有一些成功的見證。儘管以色列或者以色列支派經常的背叛神,但是從士師記我們看見,神仍然仁慈地施恩給他們。

路得記如何顯明了伯利恒是這一種普遍不忠實的一個例外的例子呢?除了二章22節暗示,並非所有的伯利恒人都遵守拾穗的律法,幾乎整個敍事都顯明一點,就是他所描寫的,他們是忠于神的律法。從人物本身所說的話,顯示了這個城市的人,如何自覺的表達他們對耶和華神的忠誠。

我們要記得,這個故事所提到的人物,除了路得和她的妯娌俄珥巴以外,都是伯利恒人。以拿俄米為例,無論是在極大的痛苦,或者是在快樂的時候,她都很明白並且順服耶和華的旨意。此外,波阿斯所說的話前後一致地顯明,他是敬拜和跟從耶和華神的人,他的行為也完全證實了他所說的話。

甚至一般人互相問候的方式,也顯示了他們對耶和華非常的忠誠。同樣的,城裏的長老對人民的婚姻以及子女的祝福,以及城裏的婦女對拿俄米的祝福,再再顯示他們的信仰。他們接納歸信耶和華的摩押人路得,更間接地見證了他們的信仰。

最後這位受啓示的寫作者認為,重要的事件是耶和華的作為。我們可以從書中屢次地說,「恰巧」、「正好」這些詞句,例如:路得恰巧到了波阿斯的田裏;波阿斯正好來到田中;當波阿斯到城門要等那個至近的親屬來贖回路得的時候,那個親屬恰巧經過。當波阿斯娶路得為妻以後,聖經的記載說耶和華使路得懷孕生子。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這本書的作者是否是伯利恒人,不過他與當時一般人對神不忠的人不同,他注意到許許多多神作工的細節。

重點是,我們仔細地讀這一個敍事,同時將它與士師記來作一個比較,我們必然會一再地看見,伯利恒城是多麽的特殊!這個敍事確實沒有說“伯利恒是當時特別敬畏神的一個城市”,但那正是這個敍事所要告訴我們的信息。它所用的方式與直接說明一樣有力,而且令人信服。

我們希望這些例子能夠闡明一點;如果我們要掌握一個敍事全部的意義,我們就必須觀察入微,並且注意敍事整體的發展以及與上下文的關係。含蓄的意義可能與明確的意義,表達的是一樣重要的信息。

四. 閱讀敍事的忠告

最後,關于閱讀敍事並且從其中學習這一方面,或許我們能給大家最有用的忠告是,不要作一個依樣畫葫蘆的聖經讀者。聖經敍事沒有一個是特別寫作關于你我的事,約瑟故事是關于約瑟的故事;路得敍事是關于路得的敍事,並不是直接關于你我的敍事。我們隨時可以從這些敍事和聖經所有的敍事學到許多,但是我們不能夠認為神期待我們做聖經人物所做同樣的事情,或者遭遇他們所遭遇的同樣事。關于這一點,到了下一章我們就會有更多的討論。聖經的人物不論他們是好是壞,我們的工作是,從關于他們的敍事之中來學習神的話,我們所能做而且應該做的,就是順服神在聖經裏確實要我們做的事。敍事對我們來說很寶貝的,因為它們十分生動的證明了神在世界中的參與,並且闡明了祂的原則和呼召,因此它們教導我們許多事。不過它們所直接教導我們的,並沒有有系統的包括個人的倫理。關于生活這一方面的事,我們必須從聖經其他的經文,實際的教導、明確清楚的教導,那一部分來學習。

作業

請根據路得的故事,回答下列的問題:

  1. 路得和她婆婆的關係中,有哪一些值得我們學習?請一一列出。
  2. 波阿斯是怎樣的一位?你可以從他的身上學到什麽功課?
  3. 路得的後代有哪些重要的人物?(參考耶稣的家譜──馬太福音1:1-16)
  4. 他們如何成就神的救贖計畫?

學習指南:6.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六章、使徒行傳:曆史先例的問題

使徒行傳是一本曆史書,是一個敍事。它的讀法應該跟前一章舊約敍事的讀法相同。當我們讀「舊約敍事」的時候,我們會討論其中的教導,並且把它的原則應用在現今的生活裏面。但是我們很少把那一些敍事當作基督徒行為,或者是教會生活的一個模式。也就是說即使有少數的例子,例如基甸放一塊羊毛來找出神的旨意,我們決不會完全照他的做法而作。我們決不會放一塊真的羊毛,讓神將它變濕或者變乾來找出神的旨意。相反的,我們會定下另外一種情況來「套出神的旨意」。也許我們會說;「如果這個禮拜有人從美國打電話給我們,這表示神用這個方法告訴我,移居美國是祂要我們做的決定。」在我們使用這種「模式」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基甸的做法實在是不好的,因為這表示他對神的話沒有信心;因此我們很少認為,舊約的曆史是為我們的生活所定下的先例。先例就是說定下一個讓我們照著去做的範本的意思。但是呢?許多人卻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讀使徒行傳,認為使徒行傳不但告訴我們早期教會的曆史,而且使徒行傳是曆代教會生活的典範;這就是我們讀使徒行傳時候釋經的一個難題。

一般說來,大多數福音派的團體都有一種「複興運動」的心態。我們經常回顧第一世紀的教會和基督徒的經驗,把它們當作是教會複興的一個模範,或者是應該模擬的一個理想。因此我們常會這樣說,「使徒行傳明顯地教導我們怎樣怎樣……」。實際上今天教會中間許多的分歧,大部分是來自于對使徒行傳教導、解釋的不正確。教會中間一些不同的慣例,也是全部或者一部分根據使徒行傳而出來的,例如,嬰兒洗禮或者是信徒才行洗禮;長老或是主教的教會行政組織;是否需要每主日守聖餐;執事是否由全體會衆來投票選舉;是否出售財産與凡物公用;聖靈充滿等等這一些事情,往往我們的歧義,都來自于對使徒行傳的解釋的不同。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使徒行傳的確是一本曆史書。它的作者是路加。路加寫了兩卷書;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他所關切的是在這個曆史中,始終有神的作為。神的作為始自于舊約,而在耶稣身上成全,又是借著聖靈在教會中間持續不斷。因此,當我們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尤其重要的是,要把路加自己在神學上面所關切的事記錄下來。使徒行傳的解經不僅包括純粹的曆史問題,例如「發生了什麽事?」;而且也包括了神學問題,例如,「路加這樣來選擇、組合它的資料,目的何在?」

雖然使徒行傳是一卷很好讀的書,但一般人研讀這卷書的理由都不相同。有一些人對曆史的細節很感興趣,他們要從使徒行傳中間找到初期教會的曆史。有的人對曆史感到興趣的目的是為了要護教,要證明路加這一位曆史學家所記載的是正確的;進而證明聖經是真實可靠的。

不過大部分的人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純粹是為了個人的信仰或者靈修的緣故,想要知道初期教會的基督徒,他們的生活情形,以便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激勵,或者作為我們的模範。這樣的興趣呢,會使得我們讀使徒行傳的時候,做出許多的選擇。例如,對于興趣在于靈修的人來說,使徒行傳第五章迦瑪列的一席談話,就遠不如第九章保羅的悔改,或者第十二章彼得入獄來得有趣。這樣的閱讀或研究,會使得人略過年代的順序或者是曆史上的問題。例如,你讀第十一章的時候你很難想像,路加在這一段所記載的,實際上事件涵蓋了10到15年之久。因此,我們在這一章裏面,我們的用意是要幫助你留心研讀這一卷書,幫助你根據路加的用意來讀這一卷書,並且在讀這一卷書的時候,提出一些好的、新的問題。

路加寫作的目的是最重要,又最困難的問題。它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對我們的釋經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夠證明路加寫使徒行傳的目的,是要給曆世曆代的教會建立一個模式,那麽這個模式當然成為一種規範,也就是神對曆世曆代的基督徒,在任何情況之下所作的同樣要求。但是如果路加寫使徒行傳的目的是在別的方面,我們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提出釋經的問題。

由于路加的目的對于釋經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在閱讀或者做解經研究的時候,要留意這個問題。就某一方面來說,這個很像我們在解釋書信的時候整段的思想。除此以外,還要進一步地思想書中整體的敍事和大段落。也就是我們在讀使徒行傳的時候,要一大段一大段的來思考。

因此,我們解經所關心的是「什麽」和「為什麽」。正如我們在前面所學到的,我們在問「為什麽」之前我們必須從「什麽」開始。也就是我們必須了解聖經的原意。


學習指南:6.2

回去目錄

我們看看使徒行傳要怎麽樣來解經呢?

一.使徒行傳的解經

別忘記了我們的解經步驟:

1. 綜覽全書

2. 研究曆史背景

3. 找出結構大綱

綜覽全書、研究它的曆史背景、第三找出它的結構和大綱。

二.綜覽使徒行傳─寫大綱

我們同樣的在這一章裏面,我們還是要從大綱來開始。因為這的確是讀任何一卷書最困難的一部分;我們如何寫出一卷書的大綱。使徒行傳的大綱我們怎麽開始呢?

按地理的結構

1-7章耶路撒冷

8-10章撒瑪利亞與猶太

11-28章直到地極

當然有些人把使徒行傳的大綱按照地理的結構來分。我們可以看出的確使徒行傳它在地理上是從耶路撒冷,一到七章;到撒瑪利亞與猶太,八到第十章;以至于直到地極,十一到二十八章。

按人物的結構

1-12章彼得

13-28章保羅

也有人把使徒行傳按照人物的結構來分析,如果是這樣的話使徒行傳就可以分成兩個大段落;一到十二章主要的人物是彼得,十三到二十八章主要的人物是保羅。

重複性的結構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由路加所給的一個線索,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線索似乎把使徒行傳的分段分得更好。如果你可以留意看六章7節;九章31節;十二章24節;

十六章5節;和十九章20節中每一次都有一個很簡單的記載;

「神的道興旺起來,人數就增多。」

這是一種重複性的結構。每一次敍述在轉往某一個另外新的方向之前,似乎作者都停頓了一下說,「神的道興旺起來,人數就增多」。根據這一個線索,使徒行傳可以看成是由六個段落所組成的。這六個段落,使得使徒行傳的敍事有一種繼續向前的發展;從以彼得為主要的人物,耶路撒冷為根據地的猶太環境,發展到一個由外邦人占多數的教會,以保羅為主要人物,外邦世界首都羅馬為目的地。一旦保羅到達了羅馬,他在此又轉向,向外邦人傳道,因為他們會聽從。在28章28節,這個敍事就在此結束了。

我們閱讀的時候,應該注意到每一個段落如何有助于這一個“發展”。請你試著用你自己的話來描述每一段落的內容,以及這一段如何幫助了福音向前發展。他們的貢獻是什麽?促成每一段發展的關係到底是什麽呢?以下就是我們所作的大綱的一個建議。這卷書的分段可以這樣分:

1)1:1-6:7耶路撒冷的初代教會──與猶太人有關

1章1節到6章7節敍述耶路撒冷的初代教會;初期的講道;共同的生活;教會的擴展,以及初期所遭遇的反對。請我們注意每一件事都跟猶太人有關,包括講道;受到的反對;初期的信徒繼續與聖殿和會堂有關聯。這一段敍事的結尾指出來,說希臘話的信徒和說亞蘭話的信徒之間開始分裂了。

2)6:8-9:31福音首次在地理上的擴展

接著到了第二段。6章8節到9章31節,這段敍述福音首次在地理上的擴展,由說希臘話的猶太籍基督徒,將福音帶給散居各地的猶太人或者是近乎猶太人的人;也就是撒瑪利亞人和歸信猶太教者的人。路加也將保羅的歸主,歸在這一段裏頭,因為保羅是

第一,他是說希臘話的人猶太人;

第二,他是反對教會的猶太人;

第三,他是將要使福音,特別在外邦人中擴展的那一位領導者。司提反的殉道也是初期擴展的一個關鍵。

3)9:32-12:24福音首次傳給外邦人──哥尼流的歸主

第三段9章32節到12章24節,這一段敍述福音首次傳給外邦人。哥尼流的歸主是一個關鍵,他的故事給敍述了兩次。哥尼流重要的意義在于他的歸主乃是直接由神而來的行動。這一次神沒有用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因為如果祂用的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可能會令人懷疑。祂用的是彼得,一位公認的猶太基督徒的宣教領袖。安提阿教會的故事也包括在這一段的裏面。在安提阿,神特意借著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使外邦人歸主。

4)12:25-16:5福音首次在地理上擴展到外邦世界

第四段,12章25節到16章第5節敍述了福音首次在地理上擴展到外邦世界,保羅是領袖。猶太人經常拒絕保羅,因為他接納外邦人。教會舉行會議,他們並沒有拒絕接收外邦的弟兄姊妹,也不把猶太宗教的規定加諸在外邦人的身上;外邦人是福音廣傳至外邦世界的一個關鍵。

5)16:6-19:20福音往西再擴展,進入歐洲

第五段,16章6節到19章20節敍述福音在外邦世界往西方更進一步地擴展,現在進入到歐洲。猶太人不斷拒絕福音,而外邦人卻歡喜接受。

6)19:21-28:30保羅和福音到達羅馬

接下來的一段19章21節一直到最後的28章30節,敍述保羅和福音達到羅馬的事件,保羅的審判頗受重視,其中他三次被宣告無罪。

以上的段落是根據「福音的發展」所寫出來的一個大綱。我們讀的時候會發現,我們的敍述內容省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實際上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聖靈在這一切中的角色。你會發現在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關鍵人物中間,聖靈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根據路加的記載,這一切的發展不是由于人的計畫所發生的,乃是神的旨意,由聖靈來實現。


學習指南:6.3

回去目錄

三. 路加寫使徒行傳的目的

看完了使徒行傳的大綱,我們要來思想,到底路加寫這一卷書的目的是什麽呢?從我們以上初步的觀察和研讀,我們得到了以下的幾點見解,有關路加寫作的目的;

路加對聖靈引導福音進展的興趣

路加寫作的第一個目的;路加對于聖靈所引導福音的進展的興趣,似乎是了解使徒行傳的一個關鍵。這個「福音」起初是以耶路撒冷為基地,以猶太教為對象,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普世的、以非猶太人為主的一個現象。單單從使徒行傳的結構和內容來看,這卷書的目的必然包括了外邦宣教,以及聖靈在這個事工的角色。

路加對福音進展的興趣,從他所沒說的事得到證實

第二,路加對于福音「進展」的興趣,可以進一步地從他所沒有告訴我們的事情得到證實。

1)對使徒生平不感興趣

首先,他對于使徒的「生平」不感興趣。雅各是唯一一位我們知道他結局的使徒,

十二章1-2節那裏說:

「1…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的幾個人。2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

當福音開始傳給外邦人的時候,彼得就不再出現了;只有在第十五章他證明外邦宣教是正確的耶路撒冷大會,他有短暫的出現。除了約翰以外,其他的使徒都沒有被提到,而路加對于保羅的興趣,幾乎完全在于他的外邦宣教。

2)對教會組織或行政體制沒有興趣

第二,路加對教會的組織或者行政體制完全沒有什麽興趣。第六章的七個人並沒有被稱為「執事」。無論如何,這七位,他們不久就離開了耶路撒冷。路加也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權為何,或者如何,由彼得和其他的使徒轉交給耶稣的兄弟雅各。路加也沒有說明任何一個的地方教會,是如何根據行政,或領導體制建立起來的。只有一次提到「長老」是被「選立」的,那是在使徒行傳十四章33節,保羅與巴拿巴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

3)提福音由耶路撒冷傳到羅馬,沒記載其他區的擴展

第三,路加除了提到福音由耶路撒冷傳到羅馬這一條線之外,他沒有記載福音在其他地區的擴展。他沒有提到克裏特島,其實我們從提多書一章5節我們會發現,福音也曾經傳到克裏特島。保羅曾在那裏提到留提多在克裏特島辦一些事情,並且設立長老,表示福音的確傳到克裏特島。而且使徒行傳中間也沒有提到教會向東傳到美索不達米亞,或者是向南傳到埃及。這一切都顯明路加的目的,根本不是要寫純粹的教會曆史。

那麽路加的目的,第三個目的是什麽呢?

路加的興趣不在于把事情標准化

路加的興趣似乎也不在于把事情標准化,使得一切事情一律相同。從他的記載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一個人悔改信主的時候,通常會包括兩個要素:「水的洗禮」和「聖靈的恩賜」。不過,它們的先後順序不盡相同,有時反而相反。有時按手,有時沒有按手;

有時提到方言,有時未說方言;有時先受洗才有方言的顯明,有時先有方言才受洗。甚至于彼得在說了二章38-39節的那一段話以後,也很少明確的提到「信而悔改」這個詞。同樣,路加既然沒有明言也沒有暗示說,外邦教會過著與耶路撒冷教會相同的團體生活。我們知道耶路撒冷的教會他們「44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5並且賣了田産、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6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聚會。這些不同的記載可能的一些意義是什麽呢?路加並無意將特殊的事例定為基督徒的經驗、經曆,或者教會生活的典範。

路加將大部的使徒行傳作典範,但不是將特殊事例當典範

第四、雖然如此,我們相信路加有意將大部分的使徒行傳當作一個「典範」。但路加的目的不是要人將特殊的事例當作典範,因為這些特殊的事例呈現出來的往往並不完全一致。

使徒行傳中間記載神如何借著聖靈將福音傳到外邦世界,並且使許多人和團體的生命因此而改變,這一個可以成為曆世曆代的典範。使徒行傳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攔阻教會的發展;不論是猶太人的公會或者會堂;任何的紛爭或者是任何人的心胸狹窄;或者是監獄、或者是陰謀,都不能攔阻教會的發展。這是使徒行傳要給我們的典範。

今天教會在發展中,仍然面臨類似的情況,但不一定完全一樣。例如人悔改信主後領受聖靈,不一定是說自己從未說過的方言,正如使徒行傳第二章那裏所記載五旬節的情況。現今我們差派宣教士的時候,也不再是用搖簽的方式,正如使徒行傳第一章記載,門徒搖出了馬提亞來,與十一個使徒們同列。路加可能有意說明教會應該像初代的教會一樣,但是這乃是就更廣的意義而言,就整個聖靈引導宣教事工的發展而言,而不是要人模彷任何一個特殊的例子。

思考問題:

  1. 從哪一個觀點來看,為什麽使徒行傳所記載初代教會的曆史,不是現代教會建立制度時的「規範」,而只作為「典範」?請說明「規範」與「典範」的區別!
  2. 課程中討論到使徒行傳的大綱有哪三種分法?老師特別提到的分法,是以哪一句話作為根據來把使徒行傳分成哪六個段落,它們的經文段落是什麽?分別講哪些事情?
  3. 課程討論到路加寫使徒行傳有哪四個目的?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複習一遍!

學習指南:6.4

回去目錄

四. 解經範例:徒六:1-7

當我們綜覽了使徒行傳的內容,而且討論了它的目的以後,我們現在要來仔細觀察使徒行傳的一段經文,就是六章1-7節,而且我們注意,在研究使徒行傳經文的時候,要學會問的一些解經問題。

反覆複研讀經文及上下文

我們照常先反覆的研讀所選讀的經文,以及它所緊鄰的上下文。研讀使徒行傳跟研讀書信一樣,我們要重複的提出一些情境的問題,

提情境的問題

例如: 1) 這一段敍事或者是話語的重點是什麽?

2) 它在路加整個敍事中間的功用是什麽?

3) 路加為什麽要將這一段經文放在這裏呢?

現在讓我們用這樣的態度來仔細觀察六章1-7節,而且來回答以上的問題。

1) 這一段敍事或者是話語的重點是什麽?

第一,這一段敍事或者話語的重點是什麽?首先我們注意到,使徒行傳六章1-7節,是前後兩大段經文,也就是1:1-6:7以及6:8-9:31,這兩段經文的一個轉接的經文。路加在1:1-6:7描述了初期教會信徒的團體生活,以及它在耶路撒冷裏面的擴展。六章1-7節這個敍事包含了這兩個特點,但是呢,它也間接的提到在這個團體的內部所發生的第一次的緊張關係。這一次的緊張關係是耶路撒冷,或者說亞蘭話的猶太人,與散居各地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因為他們根據了不同猶太教的傳統觀念而産生的。在教會裏面,由于說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中間,開始出現的領袖人物,獲得正式的承認,緊張的關係就漸漸地得以化解。

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參考一些有關曆史情境的資料,這個時候你可以去參考注釋書。以下是這一段經文展現出來的一些事實,讓我一一地跟你們分享。

第一個,採用希臘語的非希臘人,幾乎可以確定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也就是原來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如今他們住在耶路撒冷。

第二,許多這樣的猶太人,在他們的晚年回到耶路撒冷,以便他們的晚年能夠在這裏渡過,並且葬在錫安山。由于他們本來不是耶路撒冷本地的人,因此在他們死後,他們的寡婦沒有正常的維生之道。

第三,這些寡婦每天領受補助金而得到照顧;這種照顧卻在耶路撒冷造成相當大的經濟負擔。

第四,六章9節清楚地顯示,這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有他們自己採用希臘話聚會的會堂;司提反和來自大數的保羅,就是其中的成員。

第五,使徒行傳第六章的證據顯示,早期教會提供相當多的經費給這一個會堂,注意這裏提到“他們的寡婦”,受揀選來處理這個事件的七個人都有希臘名字,而強烈的反對是來自散居各地的猶太人的會堂。

最後,這七個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執事,他們只是被稱為「七位」,就像二十一章第8節所說的。他們的職責是監督每天供應食物給說希臘話的猶太寡婦的工作,不過,他們中間有些人顯然也是傳道者,例如司提反或者是腓利。

這種對于內容的了解,會特別幫助我們了解接下來的記載,因為路加在六章8節到八章1節,集中注意力于七位中間的一位,描寫他是福音首次擴展到耶路撒冷以外地區的關鍵人物,他明確地告訴我們,司提反的殉道産生了這個現象。第八章1節那裏說,「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耶路撒冷各處。」

從後面這段經文,你也會注意到耶路撒冷這一個說希臘話的基督徒團體,對神的計畫是何等重要。雖然他們因為受逼迫,不得不離開耶路撒冷,但是,反正他們本來不是當地人,所以他們就出去將神的道傳遍了猶太和撒瑪利亞。

2) 這段經文在路加整個敍事中間的功用是什麽?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問的是,這段經文在路加整個的敍事中是什麽功用?六章1到7節的敍事不是要告訴我們設立執事的經過和條件,它的作用在于為教會首次從耶路撒冷的基地,往外擴展做一個准備。我們承認,這一種研究路加敍述的內容和原因的解經,不一定會使人的靈性得到複興,但是我們認為使徒行傳是神的話,想要正確地了解它的信息,這是必須做的第一步。在一篇敍述或者是演說的裏頭,不見得每一個句子都會告訴我們什麽道理,但是在使徒行傳的每一篇敍述或者是演說的裏面,每一個句子都有助于表達神所要說的話,在這個過程中間,從神用不同的人與方法來完成他工作的一個事例,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功課。


學習指南:6.5

回去目錄

五. 使徒行傳的釋經

接下來我們要來看使徒行傳的釋經;也就是應用。正如前面我們所說過的,我們在這個地方所關切的只有一個問題;

使徒行傳裏面個別的敍事或是聖經的任何敍事,如何成為後來教會的先例?

或者,它們成為教會的先例了嗎?

說的更精確一點;

使徒行傳是否有一種不僅描述初期的教會,而且作為曆世曆代教會的一個規範?如果使徒行傳是這樣的話,我們要怎麽樣找到它?

如何定出一個有助于了解它的原則?如果沒有的話,我們要如何處理關于「先例」的一些觀念,簡而言之;

曆史的先例在基督教的教義,或者了解基督徒的經驗之中,究竟扮演了什麽角色?

我們首先要說明,幾乎所有的基督徒多多少少都會將先例視為規範的權威。不過,能夠做到始終一致的人卻非常少。例如有人將受洗以後說方言當作是每個基督徒的規範,但是同樣的一個人,又不將使徒行傳第七章中照顧寡婦的事當作是規範。

所以以下我們所提的這些原則,並不一定是你非接受不可的一些原則,不過是我們的一些建議。首先我們看一些通則,這個時候重要的釋經難題是,描寫初期教會發生什麽事的聖經敍事,是否也成為說明以後的教會必須如何行事的規範呢?使徒行傳裏是否有一些實例使我們可以適當地說,「我們必須也做同樣的事」?

我們的看法是;除了聖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必須做某些事件以外,那些僅僅是敍述或描述的事,並沒有規範的作用。

這樣的看法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來說,由聖經得來的教義可以分成三個範疇,

一、基督教神學;基督徒所相信的;

二、基督徒倫理;基督徒應該如何為人;

三、基督徒的經驗和慣例;也就是基督徒所做的事。

在這三個範疇裏面,我們可以進一步區分兩種層次的教義,是主要和次要的教義;主要層次的教義:那些由聖經明確的主張或者命令而得來的教義,也就是聖經所要教導的;

次要層次的教義:那些只是從經文的含意或者是先例附帶得來的教義。

例如,在基督教神學的範疇裏面,像是「神是獨一無二的」,「神就是愛」,「世人都犯了罪」,「基督為我們的罪而死」,「得救是本乎恩」,「耶稣基督是神」等等,這一切的說明,我們是從直接教導的經文而得來的,因此是主要的。那些從主要的教義推理出來的,或者從聖經的含意得來的教義,我們都說它屬于次要層次的教義。因此基督具有神性的事實是主要的教義,至于祂的兩種本性,神性和人性,如何合而為一,這是次要的。

在這裏我們必須要說明的是,基督徒由聖經裏的先例而得來的一切,幾乎都屬于第三個範疇之中,也就是基督徒的經驗或者慣例;而且都是屬于次要的層次。例如教會應該繼續實行領受聖餐的儀式,這是一個主要層次的教義。至于我們要一個禮拜行一次聖餐,或者是一個月一次,那就是次要的一個層次了。例如我們應該實行洗禮,這是一個主要的教義,但是我們是用浸水禮、點水禮、嬰兒洗禮,這又是屬于次要的一個層次。

我們應該聚會,因為聖經明明說,我們不可忘記聚會,但是我們到底聚會是在禮拜六或者是主日聚會,這個是屬于一個次要的層次。我們也會發現在我們的環境中,有許許多多人的工作,主日不可能來參加主日崇拜。他也許用禮拜六的晚上,他甚至于用任何一天的中午都可以,因為這是屬于一個次要的層次。

與這個討論有密切關聯的是「立意」的觀念,也就是我們中間常有人說:「聖經教導我們…」;難道只因為聖經裡記載了某一件事,縱然似乎是用肯定的方式來記載,我們就必須要照樣行那件事嗎?

釋經學有一項通則:神的話要在聖經的目的裏去尋找, 就解釋曆史的敍事而論,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通則。曆史家因為某一件事符合他的著作主要的目的而將它記錄下來,這是一回事,解經的人認為除了曆史家的主要目的以外,那件事也有教導的價值,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雖然路加受啓示,寫作的主要目的對某一些人來說,仍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根據我們前面的解經,我們的一個假設是:

「路加寫作的目的;要顯示教會如何從一個以耶路撒冷為基地,以猶太教為中心的猶太信徒所組成的教派,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信徒主要是外邦人的普世現象,以及聖靈如何直接造成所有的人唯有靠恩典得救的一個現象。任何事都沒有辦法阻撓聖靈賦予能力的教會的發展」

這一個重複出現的主題,使我們想到路加也有意要他的讀者,以此作為他們的生活模範,是模範而不是一個規範。使徒行傳屬于新約正典的事實,使我們進一步想到這一定是教會應有的特色,也就是熱心傳揚福音,充滿喜樂,擁有聖靈的能力,無論是在生活中或者是為上帝作見證。

但是有一些敍事的細節必須合起來看,才能使我們明白路加的主要目的。這些敍事的細節是否也同樣的有教導的價值呢?它們是否也可以當作一種規範呢?我們認為;不可以,因為這些細節大多附屬于敍事重點的一些細節,而且從一段敘事到另外一段敍事的細節,往往它的含意並不明確。因此當我們仔細觀察使行傳六章1-7節的時候,我們看見這個敍事如何在路加全盤的計畫中,作為一大段的結論,而同時又是用來介紹另外一大段的經文;也就是用來介紹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路加也可能有意要用它來說明,基督徒團體如何圓滿地解決內部一些緊張的關係。

從這個敍事我們可以附帶的學到其他幾件事;注意,是附帶的學到。例如我們可以學到一點:幫助教會裏少數團體的一個好辦法,就是讓那個團體有它自己的領袖,而且是由他們自己選出來的。事實上,這也正是他們所做的,但是我們必須一定要這樣做嗎?

不一定!因為路加並沒有告訴我們一定要那樣做。我們也沒有任何的理由相信路加記載這一段的時候,心中是希望我們也照樣而做。

在此,們的重點是,任何人從一個敍事裏面,無論有什麽其他的收穫,這樣的收穫只不過是附屬于路加寫作的目的而已,這並不是表示附屬的事是錯的,也並不是表示它沒有神學價值,這乃是說,神借著那個敍事向我們所說的話,主要是與他原來有益的教導有關。

根據這樣的討論,我們要提出下面幾點關于曆史敍事解釋的原則。

曆史敍事解釋的原則:

1) 如果一個敍事原來就有意要教導某些事,那它就可以成為基督徒的規範。

例如;聽了神的道就要悔改受洗(使徒行傳二章36-41節)。

2) 敍事的主要目的所附帶的事項,決不可以變成主要的教導。

例如:「信了耶稣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産、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二章44-45節)。這些屬于附帶的記載,路加並沒有教導每一個人都要如此行。事實上不久以後,門徒就遭遇了大逼迫,他們的家産都要被充公。或許當時他們所作的凡物公用的決定,反而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問題,不過這一點,也是我們的臆測。

3) 曆史的先例;如果要有規範的價值,就必須與它的目的有關。

換句話說,如果可以證明某一個敍事的目的是要建立先例,那這樣的先例,就應該被視為規範。例如如果根據解經的方法,可以證明路加在使徒行傳六章1-7節的目的,是要給教會一個選舉領袖的先例。那麽這個選舉的過程,就應該成為日後基督徒選舉領袖所應依循的標准。但如果這個敍事的目的不是要建立先例,我們就不能把它視為一個規範。

事實上,使徒行傳所留給我們的規範,往往非常少。且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關于受洗的方式;受洗者的年齡;當人領受聖靈的時候特別明顯的靈恩現象;或者領受聖餐的次數等等,聖經都沒有明確的教導。然而基督徒之間有許許多多歧見,正是在于這幾方面。

聖經全然沒有明確的規定,洗禮必須用身體進入水中的方式;嬰兒要受洗;所有真誠的歸信者必須像保羅歸主那樣戲劇化;基督徒都要受聖靈的洗禮並說方言(認為方言是第二項恩典的證明);或者是每個主日都要領聖餐,這些聖經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和規定。既然如此,我們要如何處理,像洗禮必須用浸水這樣的事呢?聖經確實說了什麽呢?就這一件事來說,根據這個詞本身的意義,根據使徒行傳有一處描寫洗禮是「下到水裏」和「從水中上來」,那是記載在使徒行傳八章38-39節,並且根據保羅將洗禮比喻成死亡、埋葬、和複活,那是在羅馬書第六章1-3節的記載,我們可以說在初期教會裡,洗禮用浸水洗禮乃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教會並沒有因此將它立為一個規定。

另一方面我們指出來,撒瑪利亞境內當地的教會沒有洗禮的水池,在那裏受洗的人,要全身浸入水中是十分困難的。據我們所知,那裏完全沒有水源的供應,因此,浸水的洗禮並非切實可行。他們是否像初期教會手冊《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公元100年)所建議的,在沒有足夠的清涼的流水或者溫暖的靜水,可以施行浸水洗禮的時候,將水倒在受洗者的身上,這是《十二使徒遺訓》裏面所清楚的一個建議。浸水洗禮是一個規範,但它也明確地說,行動的本身比方式更重要。儘管《十二使徒遺訓》,不是聖經中的文獻,但是它是很早正式的基督徒文獻,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初期教會如何在這一件聖經沒有明確言明的事上,他們做一個切合實際的調整。正常的慣例可以當作規範。但是由于它是一個正常的慣例,它並沒有就此成為一個規範。我們最好根據這個例子,而不要把常態與規範弄溷了,彷彿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做某一件特別規定的事,否則就不是順服神的話。

思考問題:

  1. 對于使徒行傳裏面描述初代教會的敘事,是不是可以成為後來教會的先例或規範,你的意見如何?
  2. 由聖經得來的教義可以分成哪三個範疇?進一步又可區分成哪兩個層次?請分別舉例說明!
  3. 請解釋課程中所提到釋經學的通則!從路加寫作的目的來看,路加是否刻意紀錄了一些祂認為有教導價值的敘事呢?
  4. 請舉例說明課程中所討論,曆史敍事解釋的三個原則!

學習指南:6.6

回去目錄

2. 一些特殊的原則

最後,我們要提一些特殊的原則作為我們這一章的結論。在說明了一般原則和觀察的結果之後,我們要提出下列有關解釋聖經先例的一個建議:

1)利用與聖經先例相似的事情,以顯示現今的行動有聖經的根據,很可能根本就是沒有確實的根據。舉例子來說,基甸的羊毛經常被人用來作為尋找神旨意的方法。既然神寬容基甸缺乏信心,祂對其他的人可能也會如此寬容;但是這樣的行動,並沒有聖經的證據來支持。同樣的,根據耶稣在受洗的時候,領受聖靈的敍事,有人認為這一件事是信徒在受洗的時候領受聖靈的證據,並且依此類推,也是信徒在受洗時重生的一個證據。如果耶稣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我們說它都有規範的意義,那麽我們是不是都應該釘死在十字架上,都應該三天後複活呢?

2)聖經的敍事確實有說明和示範的價值,不過這可能不是作者主要的目的。事實上這就是新約的人偶爾使用舊約的某些曆史先例的一個方法。例如,耶稣用大衛的例子當作曆史先例,來為他的門徒在安息日所做的事,掐麥穗的事,來做一個辯護。縱使先例證明現在的一個行動是正當的,但是那個先例並沒有為特定的行動建立一個規範。人不必定期吃陳設餅,或在安息日掐麥穗,以證明安息日是為人所設立的;對不對?相反的,這個先例說明了一項關于安息日的原則,「安息日是為人所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提出一個警告。假使有人想用聖經的先例來證明現在的某一項行動是正當的,比較適合的根據是,聖經在別處也有明確的教導這一項行動的原則,而且那一處的經文是那一處經文教導的主要的目的。

3)在基督徒的經驗裏面,尤其是基督徒的慣例方面,聖經的先例有時可以被視為可重複的模式─即使它們並沒有被視為一個規範。

至于主張曆代各地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重複這種模式,否則就是不順從神的話,那我們就有待商榷了。某一些基督教的團體和宗派,他們的一部分的信念是建立在「幾乎所有新約的模式,都應該在現代盡可能的完全恢複」的這一個前提上。例如有人認為路加本人的用意是領受聖靈時要說方言來作為一個明證。其實問題最終不是在于這項原則的對或者錯,的確,在現代聖靈仍然賜人有說方言的恩賜,但是,問題是在于使徒行傳的解釋,和路加敍述這個敘事他所特定的目的是什麽?

至于要決定某一些慣例或者模式是否可以重複實行,應當考慮以下的幾個因素:

第一個,如果新約中間只有一個模式,而且這個模式一再重複出現,那可能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論據。

第二,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模式,或一個模式只出現一次,那麽惟有當它似乎是有神的認可,或者是與聖經別處的教導一致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將這一件事當作後代基督徒可以重複實行的一個模式。

第三,受文化限制的事,要不是完全不可重複實行,就必須用新的或是不同的文化方式表達出來。這一點,我們在書信的研讀中間有許多的說明。

因此基于這些原則,我們可以提出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浸水洗禮是施洗的方式;至于每一個星期日遵守聖餐,論據就比較薄弱。但就嬰兒洗禮而言,幾乎聖經中沒有什麽根據,當然這一點我們可以根據教會的曆史先例來主張,但我們不太容易根據聖經的先例來主張。

當然以上的原則不能解決我們所有先例的問題,不過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建議,希望你我在讀聖經的敍事時,這些建議可以幫助我們根據聖經的原則來思想,並且可以在應用的時候,思想得更精確。


學習指南:7.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七章、福音書:一個故事,許多方面

我們到了第七章,福音書;福音書是一個故事有許多方面的幾本書。我們都知道福音書記載耶稣的教導以及關于耶稣的事蹟,理論上我們可以根據解釋書信的方式來解釋耶稣的教導,我們也可以用解釋曆史敍事的原則來解釋耶稣的事蹟。就某種意義來說,這個是對的。

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因為四福音書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學類型,很少有別的文學類型跟它相似的;這個時候使得我們在解釋福音書的時候多了一些難題。

一. 福音的獨特性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福音書的一些獨特性。

  1. 福音書雖然包含了耶稣的教導和耶稣所做的事情,但是它不是耶稣所寫的。
  2. 福音書一共有四本。不同的基督徒團體,他們各自需要一本關于耶稣的書以滿足他們個別的需要。
  3. 同一句話經常出現在兩本或者三本福音書裏面。
  4. 耶稣主要的語言是亞蘭文,但是他的教導流傳到今日的都是希臘文的譯本。
  5. 每一本福音書的作者對耶稣的關注都有兩方面,兩個層面:
  • 是曆史方面的關切:作者寫作的目的是為了顯明耶稣的身分、耶稣所說的、以及他所做的。
  • 有現實方面的關切: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他們為後來,住在都市講希臘文異教環境下的團體重述這一個故事。

他們這些接受福音書的團體,他們不會講亞蘭語,只會講希臘語;他們不是住在鄉村,以農業為主的猶太人環境中,而是住在羅馬、以弗所等都市,而且是在異教的環境中間。他們和福音書的作者共有一些他們所特別關心的事。例如馬可福音寫作的時候,當時寫作的對象很可能是公元六十年間在羅馬的信徒,他們正遭遇著非常強烈的逼迫。馬可特別為他們寫一本福音書。

  1. 福音書的第六個特性呢,是根據第二世紀的一個教父,殉道者遊斯丁的說法;它們是「使徒的回憶錄」。四本福音書之所以能夠有同樣的價值,而且可以並存,是因為它們不但記載耶稣的事情,它們也回憶耶稣的教訓,而且每一本都為耶稣作見證。
  2. 第七個特性,四福音書都是以第一世紀猶太教的語言、觀念及「神國」的觀念來寫的,而且特別是「神國」的觀念來寫的。耶稣整體的事工中間,「神國」這個詞非常的重要。我們如果不能夠了解「神國」的含意,我們就沒有辦法正確的明白耶稣的教導以及他所做的事情。

學習指南:7.2

回去目錄

二. 曆史背景:耶稣的曆史背景和作者的曆史背景

由于福音書有上面的那幾個特質,所以我們在解釋福音書的時候,需要根據耶稣的曆史背景和作者的曆史背景兩方面來思想。我們要了解第一世紀的文化、政治、經濟、宗教等等;我們也需要了解某一句話或某一個比喻,在當時的特殊背景裏面有什麽意義?同時我們也要去試著找出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麽?那我們就分別來思考這幾點:

(一)耶稣的曆史背景

第一項就是耶稣的曆史背景;我們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個是一般的背景,一個是特殊的背景,我們會加以解說。

1.一般的背景

所謂耶稣曆史的一般背景,是我們為了要了解耶稣,我們必須把自己浸潤在第一世紀的猶太教當中。也就是說,我們不但要知道撒都該人不相信複活而已,我們還要知道他們為什麽不信,還有耶稣為什麽很少跟撒都該人接觸呢?如果你要多知道這一方面的資料,我們除了閱讀聖經,我們還可以參考一些別的書籍,以下我列出兩本給大家參考,

滕慕理,《新約背景》(香港:種籽,1985)

黃錫木等,《新約背景文獻選輯》(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0)

一本是香港種籽1985年出版的《新約背景》,作者是滕慕理。另外一本是由黃錫木幾位合著的《新約背景文獻選輯》,出版者是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0年出版的。

2.特殊的背景

那麽有關耶稣的曆史背景除了一般的背景,我們還要知道特殊的背景。也就是說耶稣的某些言論,他與原來的背景是一起傳下來的;學者稱這種段落叫做「宣告故事」,因為故事的本身只是為了最終的教導而存在。比方說馬可福音的十二章13-17節,故事的背景是關于納稅給羅馬人的問題,最後耶稣以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來結束,

「該撒(凱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

又比方說,路加福音十五章一連三個「失落又找著」的比喻,如果我們不看十五章1-2節的背景,我們只能夠從神的愛和神的尋找迷失的,這個角度來看這一段經文。但是我們如果注意到這三個比喻的背景是,法利賽人和文士批評耶稣和罪人相處,耶稣接納罪人,我們就會明白耶稣在這裏講這幾個比喻,是要表明他來是為了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同時,這樣子我們也不會覺得,路加福音十五章25-32節所記載,那一個大兒子憤怒的反應,我們不會覺得那麽突兀了。

然而,耶稣許多的言論和教導,傳下來的時候,沒有原來的背景。福音書的作者在聖靈的引導下,將這一些教導放在現在的背景裏面。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時常發現同一句話,但是在不同的福音書裏面有不同的背景,就是這個原因。福音書中主題相似的話或相同的內容,常常是根據主題而集合在一起的,例如馬太福音有五大段的主題言論集,每一段都以一句話來結束,就是說「耶稣講完了這些話…」,馬太把耶稣同一類的言論集合在一起,馬太福音中耶稣的言論集:

  1. 馬太福音五到七章:登山寶訓,講論神國裏的生活;
  2. 十章5-42節:神國僕人的教導;
  3. 十三章1-52節:一系列神國在世上工作的比喻;耶稣用撒種、稗子、芥菜種、麵酵、尋珠、撒網等等的比喻來說明;
  4. 十八章1-35節:關于神國裏的人際關係和紀律的一些教導;
  5. 二十三到二十五章:耶稣論到末世神國最終的實現;提到假冒僞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將會受審;預言聖殿的被毀;大災難;人子降臨;以及萬民的受審。

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所謂的登山寶訓,講到神國裏的生活,在馬太福音十章5-42節那裏,耶稣給神國僕人的教導,耶稣差遣12個門徒出去,教導他們如何傳福音,而且預告他們將來的逼迫,以及鼓勵他們不要害怕。馬太福音第三段耶稣的言論集呢,是記載在十三章1-52節,那裏是一系列神國的比喻。耶稣用撒種、稗子、芥菜種、麵酵、尋珠、撒網等等的比喻;神國裏的人際關係和紀律的一些教導(十八:1-35)。最末一段是第23-25章,那一大段的經文裏面,馬太把耶稣論到末世的末世論或者是神國最終實現的一些教導放在一起,提到假冒僞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會受到審判,預言聖殿的被毀、大災難、人子降臨、以及萬民的受審。

根據馬太福音第十章的言論集,這一段話的背景是耶稣差遣12個使徒出去傳天國福音的教導,而且預言他們要被帶到「省長」、「君王」「外邦人」面前,這一些安排得很好的教導,我們發現路加卻把這些教導,分散在他的福音書中間,而且他的順序是與馬太福音不同的,他在九章2-5節;第十章第3節;二十一章12-17節;十二章11-12節;六章40節;十二章2-9節;十二章51-53節;十四章25-27節;十七章33以及十章16節。

這是路加排列同樣的教訓的一個次序。這顯示路加也得到了大部分這些教導,但是,他把它放在不同的背景之中。

所以當我們讀福音書的時候,我們要問的一個問題是,也許我們得不到答桉,但是我們要問:耶稣所教導的聽衆究竟是耶稣所親近的門徒呢?還是廣大的衆人?或是耶稣的敵對者?我們要找出耶稣的曆史背景,或者祂當時的聽衆是誰,不見得會影響耶稣教導的意義,但是呢可以擴展我們的視野,而且往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耶稣所教導的重點。

(二)福音書作者寫作時的曆史背景

第二方面我們要討論的就是,福音書作者寫作時候的曆史背景。根據每一位福音書作者,他們在選擇、他們在做決定、還有安排他們手邊的資料的方式,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所關心的是什麽事情?

比方說從簡短的馬可福音中間,我們可以看出來,敵對耶稣的勢力從第一章就顯明了,第一章12-13節,撒旦把耶稣引到曠野去試探他。接著幾乎每一章都有敵對者的身影。一直到第八到十章,耶稣連著三次預言祂要受苦、受死以及得勝、複活。從此他就開始教導門徒,他們也要經曆十字架之苦。在整本馬可福音中間,有很多處的經文都明顯或者暗示著,提到受苦還有作門徒的這些道理,一章,三章,八章,十章,十三章都有記載。根據傳統,馬可福音是跟羅馬有很大的關係,馬可福音可能就是針對羅馬教會在公元六十四到六十七年之間受到逼迫而寫的。馬可寫這個福音書的目的,可能是要將我們的主的一生擺在讀者的面前,而且裝備他們來面對這個苦難。耶稣所經曆的是十字架、僕人的身分,真實的門徒也要有同樣的標記。正如一位詩人所說的,「這是主人所走的路,僕人豈不更應該跟隨嗎?」


學習指南:7.3

回去目錄

三. 福音書「文意脈絡」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福音書中間文意脈絡的問題。在「耶稣的曆史背景─特殊的背景」那一段,我們略略地討論過這一方面。

文意脈絡:

任何一段經文都與它在福音書的上下文有關係。就某種程度來說,這上下文可能由它原來的曆史背景來決定;福音書的作者可能也知道原來的曆史背景。不過我們發現,福音書中許多資料,現在的上下文是福音書的作者根據聖靈的啓示而安排的。

文意脈絡與某一段經文在任何一本福音書中的上下文的地位都有關係。某種程度來說,這個上下文可能由它原來的曆史背景來做決定,福音書的作者可能也知道這原來的曆史背景。不過,我們發現福音書中許多資料,現在的上下文是福音的作者根據聖靈的啓示所安排的。

解釋福音書

以下我要跟諸位分享兩方面:如何解釋個別的經文段落?以及如何解釋整體的福音書?

如何解釋個別的經文段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或者解釋,某一句話或故事,在福音書現在的上下文中意義是什麽。如何解釋整體的福音書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整個福音書創作的性質,而且能夠解釋任何一本福音書;不只是關于耶稣的一些生平,孤立的事實而已。

(一)解釋個別的經文段落

首先我們先看,怎麽樣來解釋個別的經文段落呢?在前幾章我們討論如何解釋書信的時候,我們就提到我們必須學習整段的來思想。對于福音書來說,這一點沒有那麽重要,不過它還是可以適用,尤其是適用于我們要解釋一大段的教導。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研讀這些教導段落的方法,跟研讀書信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福音書的特質,我們現在要做另外的兩件事,就是所謂的「橫向思考」與「縱向思考」。

在研讀一本福音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福音書一共有四本,而且它們有兩個層面的文獻,怎麽說呢,讓我們細細地來討論。

1. 橫向思考(think horizontally)

一個就是橫向思考,在研究任何一卷福音書中間的一段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曉得其他的福音書也有類似的記載,我們可以用對照的方式來研讀福音書。我們這樣研讀的目的,並不是要把其他福音書的細節放在一起來加以補充,否則聖靈分別啓示每一本福音書的特色,就會變得模煳不清了。但我們在研讀四福音的時候,我們不可能認為,每一本福音書的寫作跟其他福音書都毫無關聯。

舉個實例來說,在馬太、馬可、路加的敍事,和他們所記載耶稣的言論之中,他們措辭的相似率非常高,這三卷福音書有人將它稱為「對觀福音」或者是「符類福音」。他們可以放在一起做一個對照。這是非常不尋常的,他們的相似率那麽高,尤其當我們了解以下的幾個情況:

(1)耶稣的言行最初是用亞蘭文寫的,而後用希臘文寫出;為什麽他們會用相似的字句呢?

(2)而且希臘文字的順序在希臘文的著作中是十分自由的,常常它為了強調某一個觀念,而把重要的字或句放在前面。

例如我們很熟悉的約翰福音三章16節,和合本說;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如果我們按照希臘文的排列用英文寫出來,它的次序是這樣的:

「so for loved God the world so that only son he gave…」

如果我們把它翻成中文呢,次序是這樣:

「這麽愛,神,世人,以致獨生子,他賜下…」

這好像我們在玩拼字遊戲,我們要把這些字重新組合,為什麽這段經文在希臘文中間,“這麽”放在前面,“愛”也放在前面,這段經文所要強調的是神的愛,;「神這麽愛世人」,所以它把「這麽」和「愛」放在「神」和「世人」之前面只為了要強調。所以像希臘文的寫作,它的次序是這麽的自由,但是幾本福音書他們的措辭,有的時候相似到連字的順序都完全一樣。

(3)再說福音書的三位作者,也就是頭三本符類福音的三位作者,他們是住在羅馬帝國三個不同地方的人,他們怎麽會用相同的話來講相同的事情呢?他們並不是坐在一起討論而寫下這三本書的,甚至于相同到一個地步,連介系詞、連接詞這些屬于個人風格的細節也都相同。如果說他們的寫作沒有相互的關聯,那是非常不可能的事。

考問題:

  1. 請討論「模範」,「規範」,「先例」與「慣例」等辭彙的意義與我們該如何分辨它們!
  2. 課程提到福音書有哪七個特質?請用你自己的話語簡單的說明一遍!
  3. 你同不同意「在解釋福音書的時候,需要根據耶稣的曆史背景和作者的曆史背景兩方面來思想」這個觀點?你如果不同意,請你說明理由!你如果同意,請你用簡單的例子說明持這觀點的原因!
  4. 當我們讀福音書時,我們為什麽需要知道當時耶稣所教導的聽衆究竟是誰?有哪幾種可能?

(一)解釋個別的經文段落

1. 橫向思考(think horizontally)(續)

我們下面來舉一個例子,就是耶稣喂飽5000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四福音中都有記載,有人做了一個統計,這個故事裏面,四個福音書,它們所用的字數有多少呢?

耶稣喂飽5000人故事的記載,四本福音書所用希臘文的字數:

馬太:157

馬可:194

路加:153

約翰:199

前三本福音書中都共同使用的字數:53

約翰與其他的三本福音書共同使用的字數:只有8個字(五個餅的「五」,兩條魚的「二」,五千人的「五千」,「拿起餅來」,「十二籃零碎」)。

前三本福音書中都共同用的字數一共有53個字。約翰呢,跟其他三個福音書有很大的不同,約翰跟其他三本福音書共用的字只有8個,哪8個呢?就是五個餅的「五」,兩條魚的「二」,五千人的「五千」,「拿起餅來」,「十二籃零碎」;這8個字,是跟其他福音書共用的。*

如果我們再來做一個比較;

耶稣喂飽5000人故事的記載,這四本福音書用字相同的百分比:

馬太和馬可福音有59%的字相同

馬太與路加 44%

路加與馬可 40%

約翰與馬太 8.5%

約翰與馬可 8.5%

約翰與路加 6.5%

從這個圖表來看,顯然約翰是獨立地敍述這個故事。他只使用了絕對必要的字來敍述相同的事,甚至于他在說到魚的時候,他是用的不同的希臘文,其他三本福音書顯然在某一方面互相受到影響。通曉希臘文的人都知道,兩個人獨立用敍事的形式來講相同的一個故事,所用的字如果有60%相同,字的順序也時常相同的話,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

對于這一切資料最好的解釋是什麽呢?

也就是說馬可先寫了他的福音書,可能至少有一部分是他根據彼得的講道和教導。然後路加、馬太,他們得到了馬可福音,而且分別使用馬可福音當作他們自己福音書的一個基本資料。但他們也得到其他有關耶稣的資料,而且其中有一部分資料是他們兩個人都有的。但是他們所共有的資料,卻很少在他們的福音書中依同樣的順序一一的展示出來─這個事實顯明他們除了共有馬可福音以外,馬太似乎沒有得到路加,路加也似乎沒有得到馬

太他的著作。最後,約翰獨立寫作,跟其他的福音書毫無關聯,因此他的福音書很少有與前三個福音書相同的資料。我們要特別說明這一點,就是要表明聖靈所啓示的寫作福音書的一個方式。

下面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顯明這一點,對于我們解釋福音書會有一些幫助。請注意,當我們將耶稣論「那行毀壞可憎的」所說的話平行排列來看的話,會是什麽樣的情形呢?你可以看見下面的一個圖表。

太24:15~16可13:14路21:20~21
你們看見你們看見你們看見
耶路撒冷被兵圍困,
就可知道
先知但以理所說的
那行毀壞那行毀壞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
可憎的,可憎的,
站在聖地站在不當站的地方
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
那時,那時,那時,
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

馬太福音二十四章15-16節,馬可福音十三章14節,路加福音二十一章20-21節。這三段福音書的記載,我們把它平行的擺列在一起,請你看一看它們有哪一些不同?以及他們為什麽會有這些不同?首先我們應該注意的,這一句話出現在三本福音書都記載的「橄榄山講道」之中,它的順序是完全相同的,馬可記載這些,他的目的是在呼籲讀者,深深地來思想耶稣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不當站的地方」究竟是什麽意思?馬太呢,他也受聖靈的啓示,將這句話說的更明確一些來幫助他的讀者,所以,他提醒他們,「那行毀壞可憎的」,就是但以理書中所說的,而耶稣所說的,「站在不當站的地方」,乃是指著「聖地」;也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路加福音也同樣受聖靈的啓示,他純粹是為了非猶太人的讀者而解釋這一整句話。他的確讓他們明白了,耶稣這些話的意思是什麽呢?就是「當耶路撒冷被軍隊圍困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它成為荒場的日子近了。」

由這個比較,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讀任何一本福音書的時候,「橫向思考」,並且曉得馬太和路加在使用馬可福音的時候,怎麽樣可以幫助我們來解釋它。

耶稣還有其他許多的言論也有同樣的情形。請我們注意八福,馬太福音五章3-11節那裏所記載的,路加福音同時在六章20-23節有同樣的、相似的記載,在馬太福音裏,「貧窮的人」,和合本翻譯說「虛心的人」,是「心靈貧窮的人」。但是我們看見在路加福音裏,他們只是,「你們貧窮的人」與「你們富足的人」作一個對比。從這些例子來看,大多數的人往往只有半本正典;怎麽說呢?傳統福音派的人往往只理解馬太福音的「心裏貧窮」,「虛心的」;社會實踐主義的人,往往只理解「你們貧窮的人」。但是呢,我們認為兩方面都是很重要的;馬太和路加都是正典。我們如果真正深入的來看這兩卷福音書的意義,真正貧窮的人,乃是那一些認清自己在神面前是貧窮的人。但聖經中的神,祂降世成為拿撒勒人的耶稣,是爲受壓制和被剝削的人辯護的一位神。所以這兩方面都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


學習指南:7.4

回去目錄

2. 縱向思考

除了橫向思考,我們還要「縱向思考」,在研讀福音書的敍事、或者教導的時候,我們應該試著了解兩種的曆史背景,一個就是耶稣的曆史背景,一個就是福音書作者的曆史背景。而且問,為什麽這位福音書的作者,要如此來整編福音書的內容呢?福音書中的許多資料,都是福音書作者安排在現在的上下文之中。好的解釋,可能需要先了解,一句話在原來的曆史背景中的意義,然後才能夠適當的了解這句話在現今正典中的意義。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馬太福音二十章1-16節這一段經文,耶稣所說的葡萄園工人的比喻。耶稣為什麽說這個比喻呢?可能是因為法利賽人對耶稣無端的指責,耶稣就用這個比喻來為自己接納罪人來辯護。法利賽人認為自己已經整天勞苦,遵守律法,因此應該得到更多的工價。但是神是慷慨、恩慈的,祂白白地接納罪人,正如他接納義人一樣。

如果我們將這個比喻放在更廣的上下文來看,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它的前文,馬太福音十九章23-30節,耶稣說跟從祂的人要得百倍,並承受永生,這段經文的結論是,「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葡萄園的比喻,結論也是一樣,「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這個比喻被放在門徒捨棄一切來跟隨耶稣的上下文中,因此顯明了它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捨棄一切來跟從耶稣的人是最後的,但是他們卻變成最前的。或許實際上耶稣是用這個比喻來把門徒跟猶太人的領袖形成一個對比;猶太人的領袖原來是在前的,將來他們反而會成了在後的,這也就是馬太一再表達的重點。

從福音書本書卷更廣的上下文來思考它的意義,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縱向思考」。當然許多時候縱向思考我們會發現,兩個層面所表達的是同一個重點,不過,從我們剛剛所舉的例子可以顯明,這樣的思考對于解經,可以有多麽豐碩的收穫。


學習指南:7.5

回去目錄

(二)解釋整體的福音書

我們已經說了解釋個別經文、段落的一些原則,現在我們要來分享、解釋整體的福音書。

文意脈絡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要學習、觀察那一些促成福音書的著作,而且使每一本福音書各有其獨特性的一些重要因素。

我們研讀福音書的時候不可忽略的一件事就是福音書的作者為自己的讀者重述一個敘事的理由。比如說,為什麽寫這一卷書、為什麽要來如此安排、他的用意和他的技巧是什麽,我們需要去了解。

福音書的作者和他寫作對象的教會,也有一些他們所特別關懷的事情,促使他們在聖靈的啓示下安排和改寫他們所選擇的資料。

例如,約翰清楚的告訴我們,他的目的顯然是神學方面的目的。約翰福音二十章31節那裏說:「…要叫你們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兒子…」。這是他寫作的目的。符類福音書中間大部分的作者,都採用耶稣在加利利事奉的資料,約翰呢,不但採用耶稣在猶太,也採用他在耶路撒冷事奉的很多資料,同時他還採用許多耶稣說到有關他自己,而且用一種比喻的方式來說的一些神學類論述。

比方說,耶稣所說很有名的七個「我是」。

約翰福音的七個「我是」:

我是生命的糧(約六35),我是世界的光(約八12),我是羊的門(約十7),

我就是門(約十9),我是好牧人(約十11);

我是複活,我是生命(約十25);

(和合本譯成:複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其實,這句話原來的希臘文是:我是複活,我是生命。)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

主要的原因可能約翰要顯明耶稣是猶太人的彌賽亞。對猶太人來說,彌賽亞真正的家鄉是耶路撒冷。因此,約翰知道耶稣曾說先知在本地或本國是沒有人尊敬的,這句原來是耶稣在拿撒勒被人拒絕的時候所說的話,但是在約翰福音的裏面,這句話被用來解釋彌賽亞在耶路撒冷遭人拒絕(四章44節);這就是約翰對耶稣事奉深刻的一個了解。

這一種改寫的原則也說明了,福音書之間大多數所謂的差異産生的原因。例如這些差異之中最顯著的一處是耶稣對無花果樹的咒詛,馬可福音十一章12到25節,馬太福音相似的經文二十一章18到22節,但兩卷書的背景似乎不太一樣。

耶稣對無花果樹的咒詛(可十一12~25):耶稣借著潔淨聖殿的行動,對猶太教宣告審判的信息,同時也強調信心。

在馬可的福音書裏,這個故事是為了它象徵神學意義而說的。注意,在咒詛和枯萎之間,耶稣借著潔淨聖殿的行動,對猶太教宣告了類似審判的信息,然而由于無花果的故事,是以關于信心的教訓來作為結束,所以,它對早期的教會來說也有很大的意義。

耶稣對無花果樹的咒詛(太二十一18~22):目的是為了強調信心

但是在馬太福音裏面,關于信心的教訓就是這個故事唯一的重點。所以,馬太將咒詛和枯萎連在一起,目的是為了強調信心。

請記得在這兩個例子之中,述說這個故事乃是聖靈的工作;聖靈啓示這兩位作者將同一件事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之中。

為了要更廣泛地說明這種寫作的過程,我們來看看馬可福音前幾章,第一章14節一直到三章第6節。這幾章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傑作,結構十分巧妙,可能許多讀者會了解馬可的重點,卻不曉得他是用怎麽樣的方式做到的。讓我們來仔細地看,馬可對于耶稣公開的事奉特別感到關切的有三方面,

1)耶稣廣受群衆的歡迎

2)耶稣對少數門徒的訓練

3)耶稣面對當權者的反對

馬可福音如何選擇並且安排這些故事,把這些重點巧妙地安排出來,呈現出來呢?當馬可在一章14-15節宣佈耶稣公開的事奉以後,第一段敍事就記載了耶稣呼召最初的幾個門徒。以後幾段就會詳細說到這個主題,例如三章13-19,四章10-12,四章34-41節;他在這兩章中另外還關切兩件事情,從一章21-45節,馬可連續記載了四段經文:他在迦百農一天的生活,第二天短暫的講道,然後醫治痲瘋病患的故事等等。整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耶稣的名聲迅速的傳開,而且廣受民衆的歡迎。結果呢,是耶稣不能公開進城,然而許多人從各處來到他那裏。這一切似乎令人非常的訝異,馬可只用了四個敍事就把這樣的景況描述出來了,加上在這幾段經文中間,重複出現了一個詞,「立刻」,不過很可惜這個詞在《中文和合本》、《英文新國際本》都沒有翻譯出來。

這是在:一章21、23、28、29、31、41這幾節經文中,都重複出現「立刻」,以及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以「然後」來開始。

馬可在描述這個情形以後呢,他接著就選了五個不同的敍事,來敍述耶稣遭遇反對的情形,而且說明它的原因。請我們注意這五個敍事中間,前四段經文的共同點是一個問句,「為什麽?」(二章7節、16節、18節,24節)耶稣遭遇反對是因為他赦罪、他與罪人一同吃飯;忽視禁食的傳統;「不遵守」安息日。最後一項,「不遵守」安息日,被猶太人視為是對他們傳統最大的一個侮辱。所以,就這一點,馬可在三章1-6節又加了另外一個故事。

這並不是說我們在四福音中所有的段落裏,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福音書作者寫作的用意。但是我們確實要說,研讀福音書所需要的就是這一種觀察的方法。


學習指南:7.6

回去目錄

四.福音書釋經原則

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些釋經的見解。

1. 解釋書信與解釋曆史敍事的原則大體上是一樣的

解釋福音書的原則,大體上與前面幾章所說,解釋書信和曆史敍事的原則是一樣,而且是兩者綜合起來的。但是還有一些釋經的見解,我們要特別提出來是單單適用于福音書的,

2. 一些單單適用于福音書的原則

1)對于耶稣的教導和命令該有的態度

第一個是對于福音書中的教導和命令。如果我們很謹慎的來解經,我們應該可以把福音書中耶稣的教導和命令,應用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因為許多耶稣的命令都是在闡釋舊約的律法。但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命令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理想,所以有一些人就想出各樣的方法,各種釋經的策略來「避開」這一些耶稣給教會的規範或者是命令。

大多數釋經的策略會出現,乃是因為耶稣許多的命令似乎是像律法一樣,而且是不可能遵守的律法!但是耶稣的命令被視為律法,是誤解了這些命令。它們不是想要成為基督徒,或者繼續做基督徒的人所必須所遵守的律法;我們的救恩不是依賴于遵守律法。耶稣的這些教訓是以命令的方式來說明,是因為神先愛我們,先接納我們,所以基督徒應該如何回應的生活。

例如:耶稣所說不報複的倫理(在馬太福音五章38-42節)其實是神國的倫理,但它似乎是以神對我們不報複的愛,來作為一個依據。在神國裏面,我們必須「有其父必有其子」。我們先經曆了神無條件、無限的赦免,接下來我們就得無條件、無限的赦免別人。

有人說;「在基督教裏,信仰是恩典;倫理是感恩。」

因此,耶稣的命令雖然是給我們的命令,卻跟舊約的律法不一樣。它們說明了神所愛和救贖的孩子必須過的新生活;而且除了過新生活以外,別無選擇。

2)敍事作用往往不止一種

第二個釋經的原則和見解呢,就是有關敍事的問題。在福音書中敍事的作用往往不止一種。例如神蹟故事並不是要提供教訓,或作為一個先例。說得更准確一些,它們在福音書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例,來證明神國的能力已經借著耶稣的事奉進入了世界。

當馬可福音十章17-22節記載「富有的年輕人」的故事,以及十章35-45節「門徒要求坐在耶稣右邊」這樣的敍事,之所以給放在上下文完全是耶稣的教導之中呢,這些敍事的本身就是為了作為教導的一個例證。因此,富有的年輕人這個故事的重點,並不是所有的門徒要去變賣他們所有的財産來跟從祂。相反的,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說,富有的人要進入神的國是何等的困難,因為他們已經先獻身給財富,而且努力要靠著財富來保存他們的生命。但是耶稣又接著說,神滿有恩慈的愛,也能夠在富有的人身上行奇事。撒該的故事,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就是這樣的一個例證。

我們再一次可以了解好的解經的重要;我們從這樣的敍事所得到的重點,其實就是福音書本身所要表達的一個重點。


學習指南:7.7

回去目錄

3)對「神國」的觀念要清楚的了解

第三,要正確的解釋福音書,就需要對耶稣事奉之中「神國」的觀念有清楚的了解。任何的人若是對于耶稣事奉中「神國」的觀念沒有清楚的了解,就不能夠認為自己可以正確的來解釋福音書。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整個新約的基本神學架構,是以「末世論」為主體的結構。末世論所論述的,是關于世界末了的事;那個時候神要結束現今的時代。在耶稣的時代,大多數猶太人的思想都是末世的思想。也就是說,他們以為自己是活在時代的邊緣,神馬上就要進入曆史之中,結束現今的時代,並且開創未來的時代。因此,一個人有末世的思想,也就是說,他盼望現今時代的結束。

下面的一個表說明了猶太人的末世盼望:

猶太人的末世盼望

末 世

現今的時代
(撒旦的時代)
未來的時代
(神統治的時代)
特殊:

疾病
鬼附
惡人得勝
特殊:
聖靈同在
公義
健康
和平

當然,最早期的基督徒非常了解這種從末世的角度來看人生的方式。對他們來說,耶稣的來臨、祂的死亡和複活、以及祂賜下聖靈等等的事,都與他們期望末世的來臨有關。

末世的來臨也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神的新時代;彌賽亞時代的開始。這個新時代也被稱為「神的國」,也就是「神統治的一個時代」。這個新時代將是一個公義的時代;像以賽亞書十一章4-5節那裏所說的;人會和平相處(以賽亞書二章2-4節)。它也是一個聖靈充滿的時代(約珥書二章28-32節);耶利米所說「新約」將會實現(耶利米三十一章31-34節、三十二章38-40節);罪和疾病會被除掉(撒迦利亞十三章1節,以賽亞五十三章5節);甚至物質的世界也會感受這個新時代充滿歡樂的影響(以賽亞書十一章6-9節)。

耶稣來了,並且宣告神國即將隨著祂的事奉來臨。祂趕鬼、行神蹟、並且大方的接納社會的邊緣人,稅吏、罪人、被社會離棄的人;這一切都是末世已經開始的徵兆。人人都在看祂是否真的就是那一位;要來的那一位?祂真的會帶來非常輝煌的彌賽亞時代嗎?但是沒有想到,祂卻忽然被釘在十字架上,似乎燈就熄滅了。

但並不是如此,這個事有一個榮耀的結局。第三天耶稣從死裏複活,並且向許多跟隨他的人顯現。現在祂必然要「複興以色列國」了吧?這就是當時的人所想的,在使徒行傳一章6節門徒也這樣問耶稣;但是耶稣反而升天回到父那裏去了,這個時候耶稣將祂所應許的聖靈賜下來。

對于早期的教會和我們來說,這就産生了一些問題。耶稣宣告將來的神國,已經隨著祂自己臨到了這個世界;聖靈滿有能力的降臨,並且施行神蹟奇事;以及新約的來臨,都證明新的時代已經開始了。然而今世的結束顯然尚未發生;到底他們要怎麽樣來了解這件事呢?

已經開始/尚未完成(already and not yet)

初期的基督徒很早就了解;從彼得在使徒行傳第三章的講道開始,他們就了解耶稣並沒有帶來「最終」的結束,而可以說是帶來結束的「開始」。因此他們曉得,隨著耶稣的死亡和複活、以及聖靈的降臨,未來的恩惠和好處已經來了。所以就某種意義來說,今世的結束已經開始;但以另外一種意義來說,今世的結束又尚未完全來臨。這是一種已經開始,尚未完成的狀態(already and not yet)。【看《聖經導讀》133頁的圖標】

所以初期的信徒學習做一個真正屬于末世的人。他們活在兩個世代之間;也就是末世的開始和末世的完成之間,正如我們的圖表所展現的。他們已經曉得神白白賜與完全的赦免,但是他們尚未完全;他們已經勝過死亡了,但是他們仍然會死;他們已經活在聖靈裏,但是他們仍然活在撒但會攻擊的世界之中;他們已經被稱為義,而且不會被定罪,但是未來仍然有審判。

他們是神未來的子民;他們已經受未來的統治,他們知道未來的恩惠,並且根據這個價值而來生活。但是他們跟我們一樣,仍然必須在現今的世界裏,將這些恩惠和價值活出來。這種「緊張的狀態」提供了解釋新約,特別是耶稣的事奉和教導的一個關鍵。因為「神國」,也就是神統治的時代,已經隨著耶稣本身的來臨而開始了,所以我們蒙召活在神的國裏,也就是說蒙召活在神的主權之下,白白的受到接納和赦免,但是我們也要決心遵守新時代的道德規範,而且要在現今的世界裏面,在我們的生活與世界中間實踐出來。因此當我們祈求「願你的國降臨」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求的就是神的國完完全全的實踐,神的掌權完完全全在我們的身上實現。

思考問題:

  1. 請說明什麽是解釋福音書時所謂的「橫向思考」與「縱向思考」?在這兩種思考中,有哪些事項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2. 我們為什麽要先了解福音書的經文在原來曆史背景中的意義,然後才能夠適當的了解這經文的意義呢?難道我們不能單靠聖靈給我們感動來找到經文的意義嗎?
  3. 請簡單的說明,比較約翰福音與符類福音(指馬太,馬可及路加)不同的地方!
  4. 請從馬太與馬可福音關于耶稣對無花果樹咒詛的例子,說明福音書中記載差異産生的原因!
  5. 我們對于福音書中耶稣的教導和命令,該有怎樣的態度呢?請說明基督徒需要遵守的律法,與生活中該有的回應之間的區別?
  6. 請說明在耶稣的時代,猶太人的末世思想,他們心目中,「神的國」會有怎樣的光景?

學習指南:8.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八章、比喻:你了解重點嗎?

讓我們來討論第八章比喻;你能夠了解比喻的重點嗎?比喻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目的是用日常生活中人人能夠了解的實例,來表達某一個道理。當然,如此做是要使這個道理使人更容易明白;更易懂。比喻雖然非常的吸引人,又簡單,但是在聖經中有一些比喻非常容易受到誤解。比喻會受到誤解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有人認為,比喻中真正的奧秘要借著「寓意解經」的方式才能夠明白。

在我們的比喻解經史中間非常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奧古斯丁對好撒瑪利亞人這個比喻,所做的一個寓意解經。他怎麽說呢?他說:

  •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 亞當
  • 耶路撒冷 = 天上的和平之城,亞當從這裏墮落
  • 耶利哥 = 月亮,借以象徵亞當終會死亡
  • 強盜 = 代表魔鬼和牠的使者
  • 剝去他的衣裳 = 就代表奪去他的永生
  • 打他 = 說服他犯罪
  • 半死 = 就人的生命來說他還活著,但他的靈命卻是死的,所以他是半死
  • 祭司和利末人 = 代表祭司的職份和舊約的事奉
  • 撒瑪利亞人 = 代表監護人,所以是基督耶稣本人
  • 包紮他的傷處 = 指捆綁罪的一個束縛
  • 油 = 美好的盼望所帶來的安慰
  • 酒 = 勉勵人熱心工作
  • 牲口 = 耶稣成為人的身體
  • 旅店 = 教會
  • 第二天 = 就是複活之後
  • 兩錢銀子 = 對于今生與永生的應允
  • 店主 = 保羅。

這個寓意聽起來非常的吸引人,幾乎把所有的「救恩論」都包括在裏面了。或許非常的新奇有趣,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知道這不是耶稣的意思。畢竟從比喻的上下文清楚的顯明它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誰是我的鄰居?,而不是神與人的關係;同時我們無法想像,耶稣居然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預言,耶稣時代還沒有出現的教會以及保羅。

如果有時我們難以了解比喻,那並不是因為它是一個寓言,所以我們需要用一些特別的解經方法來了解它。了解比喻的一個關鍵,在于找出它們原來的聽衆;我們已經說過,許多的時候,它們傳到福音書作者的時候,原來的背景就不見了。

在我們繼續討論比喻的性質之前,讓我們先來思想耶稣在馬可福音第四章10-12節提到神國的奧秘,以及神國與比喻的關係。耶稣為什麽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

我們知道比喻的亞蘭語就是methal一個字,它是一個雙關語,可以指「比喻」,也可以指「謎」或者「謎語」。希臘文把它翻譯成parabole,英文翻成parable。這一段經文的意義是;耶稣的事奉,也就是神國的奧秘,就像「謎」一樣。因此,耶稣用「謎」(也就是比喻)來教導,對于門徒來說,他們是接受神國福音的人,神已經

將神國的奧秘賜給他們了,他們能夠了解比喻的意義。在和合本聖經裏面「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這一句翻譯的不盡理想,我們可以把它翻成「神已經將神國的奧秘賜給你們了」。但是對于不接受神國福音的人來說,他們雖然看見了;聽見了;

卻不明白那些比喻的意義。神國的福音就像methal一樣,謎一樣,因為他們不能真正了解耶稣整個事奉的意義。

難怪在馬可福音第四章中,「聽」這個詞出現這麽多次。作者不但呼籲人要對神國有所反應,甚至借著最後一段經文,四章35-41節,耶稣門徒的船在海中遭遇風浪,耶稣斥責風浪,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這讓我們看見,神國已經來臨,連風和浪都聽了耶稣的話。

在我們解釋比喻的意義之前,我們需要來討論一個問題,就是比喻是什麽?我們從下面幾方面來看;

一. 比喻的種類

我們先看比喻的種類,比喻我們簡單的來把它分為三類:

1. 明喻

一個是明喻,比喻中有「好像」、「好比」、「如」這一類的字,屬于明喻。

例如「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2. 暗喻

暗喻,使用比喻的時候,直接說某人某物是什麽。

例如,「我是世上的光」,「你們是世上的鹽」。

3. 真正的比喻

那麽比喻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真正的比喻。它純粹是一個故事,有開頭也有結局;它也有一些「情節」。這一類故事型的比喻,包括了像迷失的羊、浪子、大筵席、葡萄園的工人、財主與拉撒路、十個童女等等的比喻。

我們要進一步說,在某一些情況下,尤其是邪惡園戶的比喻(在馬太二十一章,馬可十二章,路加二十章都有記載)。比喻可能和寓言非常相似,因為故事裏面許多的細節都被用來代表個別的事物:例如,園主代表神;僕人代表古時的衆先知;

他們的被打被殺代表曆代先知的命運;園主的愛子代表耶稣;園戶代表無知的以色列人等等;似乎比喻中每一個細節中都有一個寓意。但比喻不是寓言,雖然有的時候看起來他們好像有寓言的特徵,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它不是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功用不同于寓言。

二. 比喻的功用

接下來我們就要看比喻有什麽功用呢?

明喻和隱喻:用生動的話來表達平澹的教導真正的比喻:可以作為喚起聽衆回應的一個工具明喻和隱喻的功用是用一個生動的話,來表達某一些平澹的教導。故事型的比喻,也就是所謂的真正的比喻比較不一樣。它可以作為喚起聽衆回應的一個工具。講這一類比喻的目的,是要引起聽衆的注意,使他們停止自己的行動,或者對耶稣和祂的事奉有所回應。

比喻有「要求回應」的性質

比喻這種「要求回應」的性質,使我們在解釋的時候,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境。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一個比喻就破壞了它的性質。就好像笑話一樣,笑話的整個要點以及它所以有趣,乃是在于聽的人對它有一個即刻的領會。使聽的人覺得有趣,可以說被它所「抓住」了。只有當他了解笑話的「關聯點」的時候,那個笑話才能夠「抓住」他。如果你必須把笑話的關聯點加以說明,來解釋的話,固然聽的人可以了解,但是似乎就沒有那個沖擊的力量。同樣的,比喻也是一樣。

我曾經在《讀者文摘》的開懷篇中讀到這樣一則笑話:

有一次摩西,耶稣和天父相約去天堂打高爾夫球。摩西先揮出一杆,不料打到水裏去了,摩西立即拿出拿手絕活,叫池中的水分開,然後他走下乾地,把球打上了果嶺。接著該耶稣來揮杆了,耶稣為了不讓摩西難堪,就很憐憫的也把球打到水中,然後耶稣走在水面上,輕鬆地把球打上了果嶺。

最後輪到天父打球,天父很熟練的揮動球杆,小白球先遠遠的飛上一顆大樹,然後樹枝將球彈到一間房屋的屋頂上,接著又從屋頂的排水管滾出,滾到一個池塘邊。這個時候正好跳來一隻大青蛙,青蛙一口就將小白球含在嘴裏,然後空中飛來了一隻老鷹,一把抓住了青蛙,老鷹挾持著青蛙飛到了球場的上空,就在球洞的正上方,青蛙將口中的小白球,不偏不倚的剛好落入了球洞內。

摩西很無奈的搖搖頭,並且拿起球杆對著耶稣,繼續向前走著說:「唉…!跟您的令尊大人打球,總是日光之下沒有新事,祂就是有辦法能夠一杆入洞。」

這是一個故事。如果我要一一的解釋,摩西曾經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用杖分開紅海;如果對一個不了解聖經的人我要跟他解釋,耶稣如何曾經在海面上走,這個笑話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好笑、有趣的那個沖擊力呢。

比喻也是一樣。比喻原來是口述的,所以我們可以假定大多數的聽者,他們立刻就知道其中的「關聯點」,而且他們就可以了解這個比喻的重點是什麽。但是對我們來說,比喻已經寫成文字,我們可能立刻就了解它的「關聯點」,也可能沒有辦法立刻就做得到。因此它對我們所産生的功用,和對最初聽者他們所産生的功用,不會完全相同。但經過解釋以後,我們可以了解他們了解的是什麽。或者說,要是我們當時在場的話,我們可能會了解什麽;這就是我們在解經的時候所要做的。

釋經的工作呢,就超越了這一點:我們要怎麽樣在我們自己的時代和環境中,重新抓住比喻的「力量」。


學習指南:8.2

回去目錄

三. 解釋與應用比喻

現在跟大家分享解釋比喻和應用比喻的四個步驟:

1. 重複聆聽比喻

第一個步驟,我們先坐下來重複聆聽比喻,這個時候我們要確認原來的聽衆是誰,當時的背景所提到的,是怎麽樣一個生活經驗,以及它所針對的問題。

2. 確認當時的關聯點

第二,我們要確認耶稣所要表達,而且最初的聽衆會理解的關聯點。什麽叫做「關聯點」?「關聯點」就是指比喻中的人、事、物跟所針對的問題之間一個比較的重點。

3. 確定比喻的信息

第三個步驟呢,就是我們要確定原來的聽衆,他們會如何的認同這個故事。第三個步驟就是,確定原來的聽衆會如何認同這個故事,以及他們會聽見什麽。這個就是比喻的信息。

4. 將比喻的信息應用在生活中

最後到了應用的步驟,我們要把這個步驟的信息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者說用符合我們自己處境的形式,來表達同樣的一個重點。


學習指南:8.3

回去目錄

四. 解釋比喻的範例

接下來我們要用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解釋比喻:

例(一)可三:27

第一個例子是馬可福音第三章27節,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

1. 重複聆聽比喻

這個比喻是耶稣說的,祂是在怎麽樣的情況之下說的呢?當時有文士說耶稣被別西蔔附著;又說他是靠著鬼王來趕鬼。針對這點耶稣用兩個比喻來駁斥他們的說法。其中一個比喻是三章27節,

「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裡,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綁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

這是一個搶劫的生活經驗。

2. 確認當時的關聯點

第二個步驟,我們要來確認耶稣所要表達,和最初的聽衆他們會理解的關聯點。這個比喻有兩個關聯點:壯士和搶奪者。很顯然壯士是指著撒但;耶稣就是那個去壯士家中搶奪的人。搶奪壯士的人必須比壯士還要強壯。耶稣要去撒但的家中趕出小鬼,必須先把撒但制服。

3. 確定比喻的信息

第三個步驟,我們要確定原來的聽衆會如何認同這個故事,以及他們會聽見什麽。耶稣能夠趕出鬼,表示祂已經把撒但制服了。耶稣要告訴文士,祂不是被鬼附,也不是靠著鬼王而來趕鬼,祂比撒但還要強。耶稣勝過撒但的權勢。耶稣來傳神國的福音,使神的掌權在地上得以看見,神掌權的對象也包括了撒但的權勢。耶稣所說的話必定會令當時在場的聽衆非常的震憾,「這到底是誰,連撒但也聽從祂了」,這就是他們當時聽到的。

4. 將比喻信息應用在生活中

我們怎麽樣,到最後一個步驟,把這個比喻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呢。神的國已經來臨了,我們所信靠的耶稣已經勝過撒但的權勢了,撒但在我們身上不再有任何的權力、權勢。

例(二)路七40-42

我們來舉第二個例子。在路加福音第七章四十到四十二節。

1. 重複聆聽比喻

首先我們先坐下來,重複聆聽這個比喻。根據原來的背景,有一位名叫西門的法利賽人邀請耶稣吃飯,但是這個邀請,不應該被認為是要向來訪的、有名的教師來致敬;為什麽呢?因為西門沒有按照慣例,殷勤的款待耶稣。他沒有用水給耶稣洗腳,沒有與耶稣親嘴,沒有用油抹耶稣的頭;當然西門是故意怠漫。當城裏的一個妓女來到正在進餐的人中間,而且用眼淚來洗耶稣的腳,又用她自己的頭髮來擦乾,使自己在衆人面前出醜,這就更加強了法利賽人對耶稣的一種懷疑;難道耶稣不知道這個女人是誰嗎?她是個罪人啊!由于耶稣沒有譴責這種公開丟臉的行動,因此西門認為祂不可能是個先知。

耶稣曉得西門的想法,于是就告訴西門一個簡單的故事。祂說有兩個人欠了一個債主的錢,一個欠了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了五兩銀子。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赦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問題是:你認為哪一個人會用更大的愛來回報那個債主呢?

2. 確認當時的關聯點

第二,解釋的步驟就是,我們來確認耶稣到底要表達什麽?最初的聽衆他們會理解,關聯點是什麽呢?這個比喻有三個關聯點:債主和兩個欠債的人。我們很快的就可以認出來,他們指的是誰。神就像那位債主,城裏的妓女和西門就像那兩個欠債的人。

3. 確定比喻的信息

第三,我們就要來確認這個比喻原來的聽衆會如何認同這個故事,他們會聽見什麽。關聯點是比喻故事裏面吸引聽衆的一個部分,使聽衆與故事在某方面可以相連,並且令聽衆有所認同。所以故事它的重點是要聽的人有所回應。

這個比喻給西門一個當頭棒,他應該會聽到,

1)西門你自己也是一個罪人(他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2)他應該會聽到,耶稣接納罪人。

3)由于西門瞧不起這個有罪的女人,耶稣借著這個故事來糾正他對罪人的態度。當這件事情結束以後,西門一定是灰頭土臉。這就是比喻的一個力量。我們還應該進一步的說,那個妓女也聽到了耶稣的比喻,她也明白這個故事的含意,但她所聽到的主要是,耶稣愛她、赦免她的罪、接納她。

4. 將比喻信息應用在生活中

最後我們要怎麽樣把比喻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裏面呢?這個比喻同樣也有兩個信息可以用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可以像西門一樣,看輕任何一個來到耶稣面前的人。同時我們也要像那個女人、有罪的女人一樣,因著神對我們的赦免和大愛而回報神。

例(三)路十章25-37節

讓我們再舉第三個例子。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1. 重複聆聽比喻

坐下來重複聆聽耶稣的比喻。耶稣用「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這個衆人所熟悉的生活經驗,一個搶劫的生活經驗來打一個比方。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是耶稣針對一位律法教師所說的。路加說,這位律法教師想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問「誰是我的鄰舍呢?」當我們一再讀這個比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耶稣並沒有照律法教師所問的問題來回答。但是耶稣以更有力的方式揭露了律法教師的自以為義。耶稣曉得律法教師所說的,「愛鄰舍如同自己」是什麽意思,也能夠立刻用一種顯明他虔誠遵守律法的方式,來給「鄰舍」下一個定義。

2. 確認當時的關聯點

第二個步驟,我們來確認一下耶稣所要表達的,當時的聽衆他們會理解的一個關聯點。這個故事實際上只有兩個關聯點,不像我們最先所說的奧古斯丁的解釋,有十幾個關聯點,每一點都有一個寓意。哪兩個關聯點呢?一個是陷在困境裏的人,一個是撒瑪利亞人。耶稣用這兩個關聯點所說的比喻,來回答這一個律法教師所問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陷在困境裏的人沒有問題是指著鄰舍。本來另外一個關聯點應該是指誰呢?是不是應該指那一位律法教師呢?因為他說「誰是我的鄰舍?」但是在耶稣的比喻中,卻提到那個愛鄰舍的人,是猶太人所不齒而且不願意與他來往的撒瑪利亞人。

比喻裏面其他的細節;被打的半死、被丟下;祭司和利末人看到被打得半死的人一點也不動心的就走了;這些都有助于這個比喻達到一個生動而有震憾性的效果。

但是我們在這裏要說明,特別說明兩點,

(1)那兩位從一邊走過去的祭司和利末人,他們的宗教地位和法利賽人是不同的;

和律法師也是不同的。

(2)賙濟窮人是法利賽人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們「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方式。而且法利賽人有他們自己鄰舍的一個範圍,某一些人是他們的鄰舍,某一些人不是他們的鄰舍。

3. 確定比喻的信息

第三個步驟我們來到,當時聽的人會如何認同這個故事?也就是當時的律法教師會如何認同這個故事,他會聽到什麽呢?也就是這個比喻要對他說什麽信息呢?

請我們注意,這個律法教師如何被這個比喻所抓住。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往耶利哥去,路上落到強盜手中;這是非常常見的一件事。

兩個祭司這一類的人跟著也從這條路下來,卻從一邊過去了。這個故事是從那一位陷在困境的人的角度來說的,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律法教師已經被「設計」了。到這個時候他心裏一定會這麽想;「當然啦!誰還能期待祭司做什麽呢?接下來的必定是一個法利賽人,一個像我這樣的律法教師,他一定會幫助這個可憐的傢夥,來顯明我們是多麽的友善。」

但耶稣的比喻故事中間不是這樣,結果來的竟然是一個撒瑪利亞人!我們如果能夠了解法利賽人多麽輕視撒瑪利亞人,我們才能夠懂得這位律法教師所聽到的話。請我們注意,最後他甚至連「撒瑪利亞人」這個詞都不願意說。

我們明白耶稣對這個人所作的嗎?第二大的誡命是「愛鄰舍如同自己」,律法教師他們有一套很精巧的系統,使他可以有限度的只愛他所認為該愛的人。例如:罪人、稅吏、妓女都不在他們所愛的範圍。耶稣所作的,就是要揭露他心中的偏見和憎恨,進而顯明他實際上他並沒有遵守這個誡命。「鄰舍」的定義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律法教師他沒有愛,不是在于他不幫助陷在困境中的人,而是在于他憎恨撒瑪利亞人、他輕視祭司。

4. 將比喻信息應用在生活中

第四個步驟,就是我們把這個比喻的信息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者用符合我們自己處境的形式來重新表達同樣的重點。

對于故事的比喻我們可以嘗試重新來說、宣講這個故事,而且用一個新的關聯點來講這個故事,或者可以使我們現場的聆聽者,可以感受到最初的聽衆,他們所能夠感受到的憤怒或者是喜樂。以下是一個好撒瑪利亞人比喻的現代版本。它假設聽衆是一個典型、穿著整齊、普通的美國基督徒教會的會衆。

有一個禮拜天,有一個衣服邋遢、逢頭垢面的人給困在一條道路上。他非常的苦惱。這個家中的母親呢坐在破爛的皮箱上,頭髮散亂、服裝不整、目光呆滯,手中抱著一個渾身臭味、衣不避體,哭泣不停的小孩。父親沒有刮鬍子,穿著工作服,努力要控制另外兩個孩子,他滿臉絕望的表情。他們的旁邊停著一輛破舊的老爺車,顯然剛剛報廢了。

路的那邊來了一個當地的主教所駕的車子,他正要去教會。顯然這個家庭的父親狂亂的揮著手,主教呢,不能讓他的會友久候,所以呢他就當作沒有看見,飛也似的車子開過去了。

不久又來了一輛車,那個父親又拼命的揮手。但是駕那輛車的是一個獅子會的會長,獅子會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國際性的服務團體。他正要去附近一個城去開會,參加獅子會全國的一個會議。這個時候時間已經遲了,他也當作沒有看見他們一樣,雙眼直視的往前開過去。

接著來了一輛車是由當地一個,坦白說他是一個無神論者的人開的車。他從來沒有去過教會。他一看見這個充滿了困境的家庭,就把他們接上他自己的車。詢問了他們的需要以後,把他們帶到當地的一間汽車旅館,為他們付了一個禮拜的住宿費,然後呢,讓那個父親在這一個禮拜找工作。他也付了錢,讓那個父親去租一輛新的車,方便他去找工作。此外還給那個母親一些錢,給她買食物和乾淨的衣服。

當一個福音派的基督徒聽到這個現代版本的比喻,可能會認為主教和獅子會的會長當然他們不會這樣做。接下來的一定是像我這樣的基督徒,一個非常講愛心的、福音派的基督徒。畢竟我們常常說好撒瑪利亞人,何況我們在教會也總是認為基督徒要比非基督徒來的有愛心。對于經常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來說,當他聽到比喻當中稱贊一個無神論者的行為,他的心中一定會感覺十分的錯愕,不安,或甚至于憤怒。這就是這個比喻所要聽衆得到的回應。當時律法教師,他的感受必然是這樣的感受。

當然我們希望聽到這個比喻的現代基督徒,也可以從這個比喻中間,看見自己可能存有偏見、或是對自己在基督裏的地位感到驕傲,像那法利賽人、律法教師一樣自以為義。

思考問題:

  1. 請舉例說明「明喻」,「暗喻」與「真正比喻」之間的區別;它們分別的目的是什麽?到底「比喻」與「寓言」的差別在哪裏?
  2. 請簡單說明解釋比喻和應用比喻有哪四個步驟?
  3. 請用路加七章40-42節的比喻作例子,解釋比喻的關聯點,並說明這比喻主要的信息為何?
  4. 請用路加十章25-37節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為例子,說明比喻如何成為喚起聽衆回應的一個工具!

學習指南:8.5

回去目錄

五. 神國的比喻

最後讓我們來談一談神國的比喻,這是另外一類的比喻。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舉的例子,都是來自耶稣和法利賽人的沖突。但是還有一些比喻是有關「神國」的比喻,它們所要表達的是,救恩的時代已經隨著耶稣的來臨而開始了。我們在這裏所要講的是那一些明確的說「神國好像…」的那一類比喻。這一類比喻所說的是關于神國的性質,而不止是比喻的一個關聯點或者細節。也許我們會想用不同的方式來闡釋這樣的比喻,彷彿它們是一個教導的工具,而不是要求回應的一個故事。如果是這樣,我們誤用了神國的比喻。我們必須承認,在馬可福音四章還有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裏面,神所啓示的比喻,是要教導我們關于神國的事情。但是這些比喻原來是耶稣宣告神國已經隨著他的來臨而開始了;這些比喻是他宣告的一部分。比喻的本身就是一個傳達的工具,也就是說要求人有回應,要求人回應耶稣的邀請和做祂門徒的呼召。

以耶稣所解釋的撒種的比喻來做一個例子,記載在馬可福音四章、馬太福音十三章、路加福音第八章。馬可把這個比喻看為解釋其他比喻的一個關鍵,這是很適當的。你會發現耶稣所解釋的是「關聯點」:四種土地正如同對神國宣告的四種回應。但神國的比喻不但是對神國宣告的回應,特別它的重點是時間的緊迫:要注意你們是怎麽聽的。

神國的道已經傳開了,就是神國的福音信息、赦免的喜樂、作門徒的要求和恩賜。它已經傳給所有的人,所以你們要聆聽、要注意,作結果實的土壤。因此我們會發現,這些大多數神國的比喻是針對有可能作門徒的聽衆所說的。

既然這些比喻是神國的比喻,我們發現它們所宣告的神國是「已經來臨而尚未實現」的這種觀念。它們的要點是神的國已經來臨了,神的時候近了,所以現在的時刻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時刻。在耶稣的宣告裏面,這樣的緊急有雙重的要點:

(一)雙重的要點

1. 審判馬上來到

2. 救恩要白白賜人

第一方面是,審判馬上要來到,災難和毀滅已經到了門口。

第二方面,但是有好消息,救恩要白白賜給所有的人。

(二)闡明的範例

讓我們來看看兩個闡明這方面信息的比喻:

例1. 路加福音十二章16-20節

一個是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6-20節。無知財主的比喻,被放在從神國來臨的觀點,如何看待財物這個上下文之中。這個比喻很簡單。一個有錢的人因為努力工作而認為他的生命已經很安穩了,于是心滿意足地休息。但正如耶稣在其他地方所說的: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或譯:凡要努力得著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馬可福音八章35節)。

因此,從聖經的觀點來看,這個人是無知的,他想要過著沒有神的生活,但災難馬上就要來臨了。你會發現這個比喻的重點,並不是死亡的意外來臨,而是時候的緊迫。神國已經近了,當末世已經來到門口的時候,為財産、為自我的安全而活的人,就是無知的人。

請我們注意,上下文如何來證明這一點。有一個人要他的兄弟跟他分家産,他們來求耶稣幫他們作仲裁。耶稣說的重點是,想要擁有財産的慾望和現在的時刻是不相關,不配的。

例2. 路加福音十六章1-8節

我們也應該用這樣的方法來了解,所有比喻中最難解釋的比喻;就是不義的管家(路加福音十六章1-8節)。這個比喻也很簡單;管家挪用了公款,或者說浪費了主人的錢。主人要他交賬,他知道自己完了,因此他又進行了一次更大宗的一個偷竊。他讓所有的賬目自行調整;可能是希望在外面結交一些朋友。那麽這個比喻的力量,也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難以了解的部分,就是原來的聽衆,他們會期待這種行為是不被贊同的。可是恰好相反,這個不正當的行為,卻被耶稣說是值得稱贊的。耶稣講這個故事可能的重點是什麽呢?

重點

1)時間緊迫,需採行動

最可能的是,祂以一個時刻的緊迫,來向他的觀衆挑戰。如果,聽衆對這樣的故事感到憤慨,他們豈不是更應該把這樣的教訓應用到自己的身上嗎?他們與那位看見大難即將來臨的管家,處境是相同的,但是他們所受到的威脅是更可怕的。那個人採取了行動(當然耶稣也沒有說他的行動是正當的):他設法處理自己的情況。耶稣好像說:對你而言,時刻的緊急,是需要人採取行動的。一切的事物,都正面臨一個危險的關頭。

2)是悔改時,是救恩時

第二,要採取行動,就是悔改的緊急時刻,也就是救恩的時刻。

因此神國的來臨也是好消息。一方面神國的來臨讓我們覺得是一個緊迫的時刻,神的審判即將來臨;但是神國的來臨也是一個好消息。

馬太福音十三章44-46節的兩個比喻,地裏的寶藏和貴重的珍珠這兩個比喻,強調的重點是發現的一種喜樂。神國突然地臨到了一個人,他們為了寶藏和珍珠,歡歡喜喜地變賣了所有的財物。神國不是寶藏,神國也不是珍珠。神國是神賜給人的;發現神國也是無可比擬的喜樂。

你會發現,這個主題也完全一樣出現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三個關于失落又找著的比喻中,這個就是我們需要學習怎麽樣研讀比喻的緣故。


學習指南:8.6

回去目錄

比喻是要人聆聽並給予回應,不應該用寓意的方式來解釋

比喻不應該用寓意的方式來解釋。比喻是要人聆聽,是要人對耶稣和祂的使命給予回應,對耶稣的呼召有所回應。神的國已經來臨,而且不久將要完全實現,是一個很緊急的信息,也是我們今日依然需要的。凡是要用財物得著生命的人,都迫切地需要聆聽審判即將來臨的信息,迷失的人也需要聆聽神國的好消息。

有一位德國的新約神學家耶利彌亞斯(Joachim Jeremias:1900-1982),他說得非常的好(Rediscovering the Parables, New York: Scribner, 1966, p.181)他說,實現的時刻已經來到;這就是所有比喻的主旨。壯士已經被解除了武裝,邪惡的勢力必須屈服,醫生已經來醫治病人,痲瘋病人得著潔淨,罪惡的重擔已經除去,迷失的羊被尋回來,父親的家門敞開,窮人和乞丐給召來享受筵席,仁慈的主人付全薪給不配得的工人,所有的人心裏充滿了極大的喜樂。神悅納人的禧年已經來臨,因為救主已經出現,祂那隱藏的王權顯明在每一句話和每一個比喻之間。


學習指南:9.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九章、律法書:給以色列人的契約規定

現在我們要來討論第九章;律法書。在我們研讀這一章之前,先讓我們澄清有關律法的幾個詞。

傳統上的「律法書」指的是舊約的前五卷,從創世記到申命記(這幾卷也可以稱之為摩西五經)。但是真正記載神頒佈給以色列人誡命的書卷呢,只有其中的四卷書;也就是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裏面包括了六百多條誡命,是以色列人必須遵守,來證明他們對神的忠誠。

有的時候這五卷書被稱為「一卷」律法書。例如摩西去世了以後,約書亞勸勉百姓要繼續忠于耶和華他們的神,他在約書亞記一章8節說,「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新約有的時候提到「律法」,顯然實際上是指整本舊約,因為舊約大多數的書卷的功能,主要都在于闡明與應用摩西五經中間的律法。馬太福音五章17-18節那裏說:「17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18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然而當聖經提到「律法」的時候,其實主要就是指出埃及記二十章一直到申命記三十三章這一大段的資料,因為它們的內容,大部分是律法的規定,所以我們把這一段稱之為舊約律法。

對于今日的基督徒來說,當我們讀到舊約律法的時候,我們首先會問,這些律法原來的意義是什麽呢?它們對我們有什麽意義?它們仍適用于今天的生活嗎?因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在這一章首先要來討論,基督徒與律法的關係,這一點對我們的解經討論有幫助。

一. 基督徒與舊約律法

基督徒跟舊約律法有什麽關係呢?如果你是一個基督徒,你覺得你應該守舊約的律法嗎?如果你應該遵守的話,怎麽可能做得到呢?因為現在已經沒有聖殿可以讓你去將祭物獻在祭壇上。事實上如果你照舊約的吩咐來宰殺、焚燒動物的話,很可能你會因為殘害動物而被捕。但是如果你不再需要遵守舊約的律法,那麽耶稣為什麽要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馬太福音五章18節所說的)。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來解答。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來討論舊約的律法究竟如何依然代表基督徒應該負的責任,也就是說我們要如何依然遵守出埃及記第二十章到申命記三十三章中間的命令呢?

這一章提到了六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來了解基督徒與舊約律法的一些關係,那我將它歸納成四個要點來說明。

(一)舊約的律法是一種盟約

第一,舊約的律法是一種「盟約」。什麽叫做「盟約」呢?盟約就是雙方之間具有約束力的一種契約,對于雙方的義務都有明確的記載。在舊約的時代,許多的盟約都是由非常強大的宗主,或者大地主,賜給比較弱小而依賴他的家臣,或者是僕人。宗主保證要給家臣恩惠和保護。相對的,家臣也有義務要對宗主來盡忠,而且要遵守盟約中的一些行為規範。否則宗主就會根據盟約的要求來採取處罰的行動。

神使用類似的方式來制定了舊約的律法,用來建立耶和華神與以色列人之間的關係。以色列人獲得神的恩惠與保護,之後為了要回報,必須遵守出埃及記第二十章一直到申命記三十三章所記載盟約的律法,六百多條的規定,也就是誡命。

那麽這一份盟約的形式可以包含六個部分:

1. 前文

一個就是前文,確認雙方的身分,如聖經上說:「我是主…你的神」。

2. 序言

接下來,序言,敍述雙方建立盟約的經過。「我帶你們出埃及地…」。

3. 規定

然後呢就是規定,規定也就是律法的本身的條文。

4. 見證人

接下來在這個盟約中還會有見證人,就是指將要執行盟約的人。聖經裏面神有的時候以自己作為見證人,或者有的時候是以天和地來作為見證。

5. 處罰

盟約中也包含了處罰,包括祝福與咒詛,這個可以幫助激勵人遵守盟約的一個作用。

6. 文件的條款

盟約中間還有文件的一個條款,指的是定期要來複查所立的盟約,以免被人忘記;正如申命記十七章18-19節。

第一次頒佈的律法是在西乃山,記載在出埃及記二十章一直到利未記二十七章。第二次頒佈的律法呢,是在他們征服迦南地之前,記載在申命記裏面,你會發現都含有這六個部分的形式。是的,舊約的律法是一種盟約。


學習指南:9.2

回去目錄

(二)舊約不是我們(新約時代)的約

第二,舊約不是我們的約,也就是說,不是新約時代的約。

舊約的盟約是神跟以色列人之間的盟約,不是一個我們現代必須遵守的盟約。除非舊約的盟約規定的律法,又在新的盟約中間重新被訂定出來,否則舊約的律法對我們並沒有約束力。但是呢,神仍舊要求我們對他忠誠,正如神要求以色列人對他忠誠一樣,但是有所改變的是,我們要對神忠誠的表達的方式不同。全部的舊約律法仍然是神對我們所說的話,但它們不是神所給我們的命令。

(三)舊盟約中有些規定,沒有在新盟約中被重訂

第三,摩西五經的律法中間,大部分的律法可以分成兩大類,不過這兩類都不再適用于今日的基督徒。

1. 以色列的民法

第一類就是以色列的民法。以色列的民法記載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罪行應該受的刑罰。在以色列人中間如果犯了這些罪行的人,會被逮捕會被審判。這些法律只適用于古代的以色列人,今日我們並不是古代的以色列公民,所以不適用于我們。

2. 以色列的宗教儀式律法

第二類呢,就是以色列的宗教儀式律法。宗教儀式律法構成舊約律法中間最大的一個部分,它們教導以色列人怎麽樣實行敬拜的儀式,從敬拜器具的設計、祭司的責任、應該獻哪一種祭物、一直到獻祭的方式,都一一地詳細說明。

舊約中敬拜神的主要方式就是獻牲畜為祭,用流祭物之血的方式,來表明罪得到赦免。然而對我們來說,當耶稣已經將自己當作祭物,一次獻上成了永遠贖罪的祭之後,這個舊盟約的方法就立刻過時了。雖然今天我們仍然延續敬拜神的一些禮儀,但是獻祭,卻不再出現在我們的禮儀中了。

耶稣在路加福音十六章17節說,

「16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17天地廢去較比律法的一點一畫落空還容易。」

這個話是什麽意思?耶稣說這個話的意思是說,律法是不能改變的,人最好趕快進神的國,否則他們仍然必須遵守舊約的律法。

耶稣賜下了新的律法,這個新的律法並沒有廢去舊的律法,乃是實現它。耶稣實現了全部舊約的律法,而且賜下新的律法,也就是愛的律法。借著耶稣進入神國的人,不需要遵守舊約的律法,需要遵守的是新的律法;也就是愛的律法。新的律法能夠賜給遵守它的人一種義,也就是勝過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

(四)舊約有一部分在新約中被重訂

第四點,舊約有一部分在新約中重訂,只有這一部分,才可以被視為「基督的律法」,也就是「新的律法」的一部分。那到底是哪一部分呢?我們的答桉是舊約中間的倫理法,有一些方面實際上在新約裏被重新闡釋,也適用于今日的基督徒。

新約中神與基督徒定了兩條基本的律法,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7-40節,「37…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38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9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40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所有舊約的律法訂定的時候,也都是根據這兩條律法。

申命記六章第5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利未記十九章18節:「不可…卻要愛人如己。」

因此耶稣引述了一些舊約的律法,然後呢,將它重新地闡釋,使它們涵蓋的分量比原來的更廣。例如馬太福音五章27-28節,「27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28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

五章43-44節,耶稣說,「43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學習指南:9.3

回去目錄

當我們說完了基督徒與舊約律法的關係,現在我們要來談一談律法在以色列和聖經中間的功用是什麽?

二. 律法在以色列和聖經中的功用

雖然我們不必遵守所有的舊約律法,但是知道全部的律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接下來我們思想一下,律法在以色列人和聖經中間的功用。

在救恩的曆史中間,律法的功用在于引我們到基督那裏去(加拉太書三章24節那裏所說的)。律法讓我們看見神的義,祂的標准是何等的高,任何人想要不靠神的幫助,而達到這一些標准是何等的不可能。律法本身並沒有拯救以色列人的功能,拯救以色列人的是神。律法只是記載以色列人願意忠于神,與神訂立盟約的一些條件。律法所呈現出來的是,忠于神的一些範例,或是樣本,它不是一張完整的法律清單。

基督徒該如何讀舊約

當我們讀舊約的時候,要找出律法中間的精神,然後將這一些精神呈現在我們今日的各樣生活之中。

思考問題:

  1. 請用比喻的四個步驟來解釋,路加福音15:11-32浪子的比喻請將老師所說,基督徒與舊約律法的關係,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你是否同意老師的觀點?
  2. 基督徒該如何讀舊約的律法書呢?請從課程中所分類的六種律法,來討論這些律法的背後有哪些「千古不變的原則」,我們可以應用在今天基督徒的生活當中?

三. 舊約中的幾種律法

(一)絕對確定的律法

第三,舊約中呢,有幾種律法要跟大家分享的,有一種叫做絕對確定的律法。

我們前面說,過當我們讀舊約律法的時候,我們要找出律法的精神,然後將這種精神呈現在我們今日的生活中。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一段經文,利未記十九章9-14節:「9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10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11你們不可偷盜,不可欺騙,也不可彼此說謊。12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亵渎你神的名。我是耶和華。13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搶奪他的物。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裏過夜留到早晨。14不可咒駡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像這些以「要」或者是「不可」開頭的命令,就是我們所說的絕對確定的律法。這些是一些直接的、普通的命令,是可以普遍適用的命令,吩咐以色列人應該做那一類的事,以致于他們可以履行跟神所訂之約,他們所應當盡的義務。

當然這樣的律法不夠詳盡,例如我們看9-10節關于收割的福利法,實際上提到的只有田地的農産,小麥、大麥和葡萄。難道只有種葡萄的人,才有義務和窮人以及寄居的人來分享他們的農産品嗎?難道種橄榄樹的人,就不需要遵守這樣的律法嗎?不是,律法是借著一個實例來設立一項標准,它有典範的一些特徵,而不是把每一種可能的情況都一一地列出來。

再看13節下半節和14節,「13…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裏過夜留到早晨,14不可咒駡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這些話的重點在于,禁止人遲付工資給雇工,和虐待身體有缺陷的人。如果你扣住雇工的工資幾乎整夜之久,然後就在天將亮的時候把工資付給他,是不是表示你就履行了這一條律法呢?耶稣時代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常常用這樣的方式來遵守律法。他們辯稱這樣子是無罪的,因為律法明明說,不可過夜,所以我只要在清晨付出工資就可以了。但是,這是一種狹隘自私的律法主義者,往往曲解了律法。同樣的,如果你傷害了啞巴、跛子或者是智能遲鈍的人,是不是你就遵守了第十四節的誡命呢?當然沒有。

聾子、瞎子、瘸子,只不過是從身體軟弱的人當中選出來的幾個例子,他們需要受到尊敬,不能被輕視。

當然像現代的社會,我們也常常有比較詳盡的律法。儘管如此,你會發現,還是需要法官,甚至于陪審團,來判斷一個控告是否違反了法律,因為,要把法律制訂得十分完備,甚至把每一種可能性都胪列出來,是不可能的事。

這些律法的措辭雖然有限,但是它的精神卻是包羅萬象。因此如果有人靠自己,嘗試來遵守律法的精神,至終必然會失敗。從如此崇高、全面的標准來看,沒有人能夠從頭到尾地來討神的喜悅。只有用法利賽人的方法,才可能有幾分成功的保證:他們是遵守律法的字句而非律法的精神。

律法使我們明白,要依靠我們自己來討神的喜悅是何等不可能的事情。當我們研讀舊約律法的時候,我們應該覺得謙卑,曉得我們能夠屬于神是多麽地不配。我們應該深深地受感動,贊美感謝祂,為我們預備了一條使我們在祂面前能夠被接納的路,而不是要我們履行舊約每一條的律法。因為,若非如此我們就沒有辦法討神的喜悅。羅馬書八章3-4節那裏說:「3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桉,4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二)決疑的律法

第二類的律法,稱之為決疑的律法。絕對確定的律法有一種與它相對的律法,我們稱它決疑,也就是個桉處理的律法。讓我們來看下面申命記十五章12-17節這一段經文。

「12你弟兄中,若有一個希伯來男人,或希伯來女人被賣給你,服事你六年,到第七年就要任他自由出去。13你任他自由的時候,不可使他空手而去。14要從你羊群、禾場、酒醡之中,多多地給他,耶和華你的神怎樣賜福與你,你也要照樣給他。15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神將你救贖。因此,我今日吩咐你這件事。16他若對你說:’我不願意離開你’,是因他愛你和你的家,且因在你那裡很好,17你就要拿錐子將他的耳朵在門上刺透,他便永為你的奴僕了。你待婢女也要這樣。」

  1. 決疑的律法的適用性

這一類的律法,它的要素是有條件的。這個律法只適用于;

1)你是一個以色列人,你至少有一個奴隸,或是,

2)你是一個以色列人,你有一個奴隸,而他在規定的奴役期滿之後,願意或者,不願意自動地繼續為你作奴隸。

如果你不是以色列人,或者你沒有奴隸,那麽這個律法就不適用于你。如果你自己是個奴隸,由于這一條律法是對主人說的,這條律法也只是間接地適用于你;因為它是保護了你的權利。但是這個律法並不適合于每一個人,它是有條件的。

這一種決疑或者所謂個桉處理的律法呢,在舊約摩西五經六百多條的誡命之中占了大部分。很有趣的是,新約之中沒有明確地訂定任何一條這樣的律法。因為這樣的律法是特別用于以色列的公民,以色列的宗教和他們的倫理生活,它的適用性在本質上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適用于現今的基督徒。


學習指南:9.4

回去目錄

2. 從決疑的律法,今天的基督徒可以學習什麽?

那麽,今日的基督徒可以從決疑的律法學到什麽釋經的原則,我們可以怎麽樣來應用它呢?我們可以從剛剛那一段經文,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要點。

1)雖然我們自己或許沒有奴隸,但是我們卻是可以看見神在舊約中間對奴隸制度的規定,絕不是一種殘忍無情的規定。

2)我們曉得神愛奴隸。這一些嚴格的保護條款,是要求人對奴隸慷慨。因為神自己看以色列人,祂的子民,乃是一群以前曾經作過奴隸的人。

3)我們曉得奴隸制度可以用慈善的方式來實行,以至于使被奴役的奴僕實際上要比獲得自由的景況更好。也就是說,奴僕的主人,因為有義務要供應他食物、衣服、住處給他的奴隸,在許多的情況之下,使這些奴隸們可以繼續過生活,而且可以過得很好。我們知道這些奴隸處于古代巴勒斯坦經濟普遍不佳的環境之中,如果缺乏了生存的資源,他們單靠自己,可能會死于饑餓,或因寒冷而凍死。

4)奴隸的主人並沒有真正地完全地擁有奴隸。他擁有奴隸,但是他必須受一些規範奴隸制度的律法所約束。在律法之下他對奴隸的控制並不是絕對的。神是雙方的主人,神又是奴隸的主人,神又是奴隸的主人的主人。正如第15節所說的:「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隸,耶和華你的神將你救贖。」

神救贖所有的希伯來人,並且對他們全部都擁有所有權;不管他是奴隸還是自由人。申命記十五章這一條律法,雖然不是直接給我們的命令,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一條律法,學到許許多多關于神的事情;祂對于公平的要求;祂對于以色列社會的一個理想;以及祂對于神子民的關係;特別是關于救贖的意義。因此,這一段關于對待奴隸律法的經文,雖然不是神給我們的命令,但是依然是神給我們寶貴的話語。

以下我們要提到一些律法呢,是有關提供給以色列人一些實際益處的律法。

(三)關于食物的律法

首先是關于食物的律法,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利未記十一章第7節,「豬,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倒嚼,對你們是不潔淨的。」

食物的律法,就像這一條禁止他們吃豬肉的律法,不是神要用來專制,任意地限制以色列人的口味。相反的,它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保護目的。大部分被禁止的食物呢,是那一些在西乃曠野或者是迦南地那種乾燥的環境氣候中間,可能會導致疾病的食物,或者是在西乃曠野,或者是迦南地那種特別的農業環境之中,要飼養這一些動物作為食物,是既不經濟又不明智的。或者呢,是有一些宗教,喜歡用這些動物,來作為他們的宗教祭品的食物。而神認為,當地的做法是以色列人所不應該效法的。

此外由于醫學的研究已經證明,食物過敏症會隨著不同的種族而有所不同。因此,食物的律法,毫無疑問的,是使以色列人不會罹患某一些過敏症。特別有趣的一件事就是,根據研究食物過敏症的專家所說的,以色列人肉類的主食是羊肉,羊肉是所有的肉類之中最不會引起過敏症的。

(四)不尋常的禁令

第四類的律法,是不尋常的禁令。申命記十四章21節那裏說:

「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

你或許會問:那有什麽不對呢?為什麽這一條律法和其他的律法例如:

「不可叫你的牲畜與異類配合」,或者

「不可用兩樣攙雜的種子種你的地」,或者是

「不可用兩樣攙雜的料做衣服穿在身上」,

這些都是記載在利未記十九章19節。為什麽這一些律法會在舊約律法之中呢?

我們的答桉是,這一類的禁令是用來,阻止以色列人參加迦南人那一種豐收的祭祀儀式。迦南人他們相信所謂的同感巫術,也就是說,象徵性的行動能夠影響諸神與大自然。他們認為用山羊羔母的奶來煮山羊羔,會很神奇地確保羊群繼續不斷地繁殖。他們又認為,攙雜植物的種子,或者是質料,乃是將他們「結合」起來,以至會神奇地産生一種「後代」;也就是說,未來的農産會豐收。神不要以色列人受迦南異教的影響,做這一種愚昧的事情。如果他們這樣做,神不會,也不能祝福他們。當我們了解了這一些,就會幫助你明白,神不是專制地訂下一些專制的律法,而是訂下這一些十分重要,而對他們有益的律法。

(五)關于流血的律法

還有一項律法是關于流血的律法。出埃及記二十九章10-12節,「10你要把公牛牽到會幕前,亞倫和他的兒子要按手在公牛的頭上。11你要在耶和華面前,在會幕門口,宰這公牛。12要取些公牛的血,用指頭抹在壇的四角上,把剩馀的血都倒在壇腳那裏。」

像這樣的律法,給以色列人定下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標准;罪應該受罰,但祂也預備了罪人可以逃避死亡的方法,就是以牛羊的血,來代替有罪之人受死。

出埃及記十二章1-13節,第一次的逾越節,「4…你們預備羊羔…6…把羊羔宰了。7各家要取點血塗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門框上和門楣上。…13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

從這一件事情,我們可以看見,血有代替的功能。

這條律法為基督代替的贖罪工作定下了一個先例,希伯來書說到,照律法獻禮物的大祭司所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希伯來書八章4-5節),耶稣來了,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情。從希伯來書九章11-22節,這一段經文讓我們看見,舊約的律法是那個偉大的曆史事件一個生動的背景。

(六)賜福給遵守者的律法

最後一類的律法,就是賜福給遵守的人的一種律法。

實際的一個例子在申命記十四章28-29節;

「28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産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29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當然所有的以色列的律法,原來都是要賜福給以色列民的一些方法。但是呢,有一些律法特別說明,遵守它會領受福分。剛剛讀的這一段經文,關于第三年十分之一的律法,宣告要賜福給那一些順服的人。如果有人不關懷他們中間貧窮的人,也就是利未人、孤兒、寡婦,神就沒有辦法使他們興盛。十分之一屬于神,而且祂已經規定應該如何使用它。如果違反這個命令,那就是竊取神的錢。這一條律法使貧窮的人得到救濟,也使幫助窮人的得到益處。這樣的律法既不是一個限制性的律法,也不是一個懲罰性的律法。相反的,它是一種促使人行善的工具,因此它對于我們以及對于古代的以色列人來說都有教導的意義。


學習指南:9.5

回去目錄

四. 舊約律法與其他古代的法典

接下來我們要舉兩個例子,來比較舊約的律法和當時古代的法典之間的一些比較。以色列人並不是第一個遵守律法的民族。在摩西頒佈律法給以色列人之前,已經有幾個古代的國家,它們有法典的存在。當然這些更早的法典與舊約的律法來相比的時候,顯然舊約的律法要比它們更進步。我們並不是說舊約的律法代表道德與倫理的教導,是一個最高的標准。因為只有在新約的時代,基督本身的教導中才會存在。但是呢,舊約的律法確實比當時的,所訂定的律法更進步,更超越。

例如:下面要給大家兩個例子。

第一套律法是出自于《艾許努納法律Codex of Eshnunna(1930BC)》,Eshnunna法律,大約在西元前一千八百年所制定的亞迦底法典。我來讀一段給各位聽:「如果一個自由人對另一個自由人沒有權利,卻捉了那人的女奴隸,將她拘留于家中,並且導致她死亡,他就必須給那個女奴隸的主人兩個女奴隸作為賠償。如果他對于一位上流社會的人沒有權利,卻捉了那個人的妻子,或兒女,並導致他們死亡,那就是死罪,捉人者必須死。」

第二套法律出自有名的《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漢摩拉比(1796BC-1750BC)是巴比倫的一位國王,于公元前一七六二年頒佈了國家的法律。這個法典是這麽說的:

二零九到二百一十四條這樣說:「如果一個自由貴族打了另一個自由貴族的女兒,導致她流産,他必須為她的胎兒賠償十舍客勒銀子。如果那個女人死了,他們必須將他的女兒處死。如果他勐擊一個貧民的女兒導致她流産,他必須賠償五舍客勒銀子。如果那個女人死了,他必須賠償二分之一麥納銀子。如果他打一個自由貴族的女奴隸,導致她流産,他必須賠償二舍客勒銀子。如果那個女奴隸死了,他必須賠償三分之一麥納銀子。」

這些法律有好幾個問題值得探討,我們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這些法律裏面的階級區分。請你注意這些法律,對于人導致奴隸或者是貧民死亡的行為,只需科以罰金。但是對于導致貴族家庭成員死亡的懲罰呢,是死刑。另外我們要注意,貴族家庭的男性成員,傷害的如果是女人,幾乎完全可以免受處罰。因此在第二套法律,就是《漢摩拉比法典》裏,甚至當一個貴族,導致另一個貴族的女兒死亡,他本身不必受苦;相反的,他的女兒要被處死。同樣的,在第一套的法律裏面,一個奴隸的死亡,只要以兩個奴隸作為賠償;殺人的人可以免受處罰。

這些法律對待女人與奴隸就像財産一樣,他們對于女人或者奴隸受到傷害的處理方式,與這一些法典中間其他的法律對待動物受傷害,或者對待處理財務受損的方式是相同的。

我們看舊約的律法在倫理方面的一些突破,遠遠超過了這些古代的法典。禁止殺人的誡命,絕對不受到性別,或者是社會地位的限制。

出埃及記二十章13節;「不可殺人;」

「打人以致打死的,必要把他治死。」(出埃及記二十一章12節)

關于傷害奴隸的賠償,舊約的律法也很進步,出埃及記二十一章27節;

「若打掉了他奴僕或是婢女的一個牙,就要因他的牙放他去得以自由。」

大體而論,奴隸在舊約律法中間的地位,與他們在其他更早期的法典中間的地位,是有很大的差別。申命記二十三章15-16節;「15若有奴僕脫了主人的手,逃到你那裡,你不可將他交付他的主人。16他必在你那裡與你同住,在你的城邑中,要由他選擇一個所喜悅的地方居住,你不可欺負他。」

《漢摩拉比法典》容許一個貴族,強迫他的女兒,因為他自己置人于死地而被處死。但是在舊約的律法迥然不同,它很明確地說:

「不可因子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凡被殺的都為本身的罪。」(申命記二十四章16節)

五. 總結

最後我們作一些總結,一些「要」與「不要」。我們把本章中間所說的重點列成一個釋經原則的簡單的表,希望每一次你讀舊約摩西五經的律法時候,能夠對你有所幫助。你在讀律法的時候請你牢牢地記住這些原則,可以幫助你避免錯誤地來應用這些律法,同時也可以在律法的裏面,看見它們有教導和建立信仰的特質。我列出六項來:

  1. 要將舊約的律法,視為神向你所啓示的話;但是不要將舊約的律法,視為神直接給你的命令。
  2. 要將舊約的律法視為舊盟約的基礎,因此也是以色列人曆史的基礎;不要將舊約律法視為新約基督徒所應該遵守的,除非在新約裏有明確的重新訂定。
  3. 要曉得神在舊約中所啓示的公平、慈愛、和高標准;不要忘記神的仁慈與嚴格的標准是相同的。
  4. 不要認為舊約的律法是完全的,它沒有包括一切;要將舊約律法視為一個典範,為各種應有的行為提供一些實例。
  5. 不要認為先知書或者新約裏會經常引用舊約的律法,;記得,只有舊約的中心律法,也就是十誡與兩條最重要的律法,愛神,愛人,在先知書中才會重複地出現,而且又在新約中重新頒定。

最後一點,

  1. 不要將舊約律法視為一套目的在限制人自由的規條,既專制又令人厭煩。我們要將舊約的律法視為神給以色列人豐厚的禮物,只要他們遵守律法,就會得著許多的恩惠。

學習指南:10.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十章、先知書:在以色列執行盟約

上一章我們提到,神與以色列人訂定一個盟約,這一章我們要談論的就是先知書。

先知呢,是一群在以色列人中間執行盟約的人。先知是以色列宗教家的一種,他們的職份是向人民傳達神的信息,或者說是代替神來發言。很多人一聽到先知就會聯想到預言,其實先知的職責不都是預言,最重要的,他們是以神的旨意來教導當代的人,使他們來歸向神。

聖經中間屬于先知類的書卷一共有十六卷,四卷大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還有十二卷小先知書;舊約最後的十二卷書。大約在公元前760年到460年之間,在古代以色列所寫成的,其中最多都是從神而來的信息。之所以有大、小先知書的稱謂,是因為他們篇幅的長短,完全沒有牽涉到先知書的重要性。

以色列的先知原來都有他們自己的職業。比方以西結是祭司,在以西結書一章3節有說。但以理呢,他是省長,他是總理又是教育部長;他掌管巴比倫的一切哲士(但以理書二章48節);阿摩司是一個牧羊人。

一. 預言的性質

當我們談到先知書的時候,首先我們來談一談預言的性質。今天我們讀先知書,我們覺得它難懂,因為我們往往對它的性質有一些誤解。

(一)預言的意義

第一,預言的意義是什麽?大多數人以為預言呢,就是預示將來要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讀先知書的時候,就為了要尋找將來要發生的事;彌賽亞啦,新約時代等等的事情。其實有關這一方面的預言,份量並不多,不到先知書的百分之十。

先知書的確有宣告未來的事,但是它們所宣告的通常是以色列、猶大以及周圍的國家不久的未來,而不是我們的未來。因此了解先知書的關鍵之一呢,就是,我們想看先知書的預言的應驗,就必須回顧到,對他們來說屬于未來,對我們來說是已經過去的時代的一些背景。

(二)先知是代言人

第二,先知是代言人。人們常常把先知看成基本上是預言未來的人,其實他們的主要職責是:代表神向當代的人說話。由于先知所說的話是口傳的方式傳下來的,較長的一些書卷,常常我們會發現,是一些口傳的神谕集。什麽叫做神谕集?也就是將神所曉谕的話集結成冊,成為一本書。它不一定都是按照原來的年代,順序寫出來的。而且經常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哪一個神谕開始,而另外一個神谕又是在哪裏結束;它也經常沒有告訴我們它的曆史背景。同時大部分的神谕,就是所謂的預言,是用詩的形式寫出來的。因此我們在了解預言的時候會碰到許多的困難。

(三)曆史的問題

第三個預言的性質是有關它的曆史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曆史的距離」使我們難以了解先知書的許多話。我們與古代以色列的宗教、曆史、文化、生活相距很遠,因此我們很難把先知所說的話,放在現代的情境中間來了解。我們常常很難知道他們到底在說什麽,以及他們為什麽如此說。

思考問題/作業:

  1. 基督徒該如何讀舊約的律法書呢?請從課程中所分類的六種律法,來討論這些律法的背後有哪些「千古不變的原則」,我們可以應用在今天基督徒的生活當中?
  2. 舊約的律法若與當代的法典作比較,在倫理方面有那些突破呢?
  3. 新約中重申「愛神與愛人」之約,此約的行為標准與今日社會之道德標准有什麽差異處?例如馬太福音五:43-44:「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爲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如何實踐主耶稣的教訓?
  4. 請將總結所說的六個「要」與「不要」,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你是否同意老師的觀點?
  5. 你認為舊約先知書容易讀嗎?請從預言的性質,曆史的問題,以及先知是神的代言人的角度來討論先知書不容易讀的原因!

學習指南:10.2

回去目錄

二. 先知的角色和職責

第二方面我們要來討論的是,先知的角色與職責。為了要了解先知書所說的,首先我們一定要了解,先知在以色列中間的角色與他們的職責。

(一)先知是執行約的中保

第一,非常重要的是,先知是執行約的中保。前一章我們提到神與以色列人立約之後,就訂下了執行這一個約的律法,而且給他們規定了,要不時地來審核他們有沒有遵守這樣的約。這個約(舊約)說;如果他們不遵守的話,神必然會給他們一些處罰;如果他們遵守神所訂的律法,那神就會給他們好處。這一些處罰通常被稱為「咒詛」,好處呢,被稱為「福分」。

神不但賜下來祂的律法,祂也執行律法;先知所做的就是執行律法的這一方面。神借著先知來提醒當代的人:守約就蒙福,背約會受處罰。先知所宣佈的福分或者咒詛並不是他們自己發明的,神早在律法中就已經頒佈了。是福、是禍完全取決于以色列人他們是不是忠實。福、禍總是以利未記第二十六章,申命記第四章,以及申命記第二十八到三十二章,那裏所列的種種的福分,或者是咒詛,以這些福分、咒詛來作為基礎和根據。

律法也包含了幾種因為守約而給予的福分,好像是生命啦、健康、富足、農業豐收、受到尊敬、與安全;大多數的具體的福分都可以歸入剛剛說的那六大類。至于咒詛呢,律法描寫的共同處罰是,例如死亡、疾病、乾旱、缺乏、危險、毀滅、失敗、放逐、窮困、與恥辱;大多數的咒詛都可以歸入這一類。神透過先知所傳達的也是一樣。

例如神借著阿摩司先知預言要給全國的人(不是給個人),未來的福分時候,祂所用的是農産豐富、生命、健康、富足、尊敬、與安全的一些隱喻。阿摩司九章11-15節那裏,耶和華說,「13…日子將到…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14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擄的歸回…」但是當神宣佈何西阿的時代,不順服的國民會被毀滅的時候,祂就是根據上面所說的,十個咒詛之中,一個或者幾個來說。例如何西阿第八章14節的「毀滅」,或者何西阿第九章第3節的「被放逐」。這些咒詛經常是用一種隱喻的說法,不過有的時候也可能是照著字面的意義而應驗。它們都是共同的咒詛,是包括全國所有的人。

在南北國滅亡的之前,也就是公元前第八,一直到第六世紀初期,南北國的以色列人都面臨了處罰。所以,當神要使祂的子民悔改的時候,當然是要給予咒詛的警告,而不是賜福。

南北國滅亡了以後,先知所講的經常是福份。因為一但整個國家受到了當有的處罰,神就恢複祂的基本計畫,也就是施行憐憫;應許他們歸回;得蒙解放;複興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二)先知的信息是神的信息

先知是執行約的中保。

第二呢,先知的信息不是他們自己的信息,而是神的信息。希伯來文「先知」這個詞,實際上源自于閃族語的一個動詞「呼召」,因此你會發現先知在傳達神話語的時候,常說:「耶和華如此說」,來開始他的一些論述。

他們是神用來向以色列和其他的國家傳達信息的一個工具,他們不是單獨行動,他們所承擔的是一種與社會有關的職務。神想要借先知傳講社會改革,或者是宗教的觀念,那些早就已經啓示在約的律法之中。當任何人或者任何團體,違反了那些律法,神的話就借著先知帶來處罰。

(三)先知的信息並非是創新的信息

先知的信息並非是創新的信息,他們所帶出來的信息是「約」的信息,但是先知的信息傳達的方式可能非常地不一樣。也就是說,他們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傳達同樣盟約的律法。他們常常為了要得到大衆的注意,可能需要把衆人已經聽過許多次的話,改一個措辭,或者改一個說法,或者用行動來表達,使它們能夠達到一個新的意思。

比方說,何西阿書四章2節的前半節,它只引用了十誡中的五誡,而且它沒有按照十誡的順序來講。當以色列人聽到十誡中的五誡時候,聽的人可能會想,怎麽只有五誡呢?

其他幾個誡命是什麽呢?他們就開始想到全部的十誡;這是先知有的時候會用的方法。

他們也可能受到啓示,以很新奇而吸引人的方式,來表達這一些福分和咒詛。例如在何西阿一到三章那裏,神要何西阿兩度地娶淫婦,以一種非常不合情理的行動來凸顯以色列人如何離棄耶和華神,偏向別神,但是耶和華還是照樣愛他們。

耶利米書十三章1-11節,耶和華神要耶利米將腰上的帶子藏在幼發拉底河的磐石穴中。這是不是一個很奇怪的行動?然後要他過了許多日子以後,要他去把腰帶挖出來,結果發現腰帶已經變壞了,一無所用。

「11耶和華說,腰帶怎樣緊貼人腰,照樣,我也使以色列全家和猶大全家緊貼我,好叫他們屬我為子民,使我得名聲,得頌贊,得榮耀。他們卻不肯聽。」

神用這個行動來比喻驕傲、不肯聽神的話、按照自己頑梗的心而行,要隨從、侍奉別神的以色列人和猶大全家,如何像這個腰帶一樣損壞了變為無用;這是非常生動的一種做法。

以西結書四章1-3節,神要先知以西結將一座耶路撒冷城畫在一塊磚上,又圍困這個城,造一個台,築一個壘,安營來攻擊這個城,在四圍設撞錘來攻城,又要拿鐵鏊放在他和這個城的中間,作為一個鐵牆。看來好像是一個孩子在玩的一個活動,但是神要他對面攻擊這個城,使這個城被困。神要他用這樣的方式,作為以色列家被圍困的一個預兆。

你可以去看看以西結書第四章到第五章,神要以西結用許許多多象徵性的行動來傳達神的信息;以色列人因為行惡、違背神的典章、不遵行神的律例,所以神一定要來施行審判。

當我們了解了先知的角色,和職責以後,我們就要來討論一下,怎麽樣來解釋先知書呢,也就是到了下一個項目,解經的工作。

三. 先知書的解經

(一)參考輔助工具書

當我們要解釋先知書的時候,首先,我們要參考一些輔助的工具書。因為先知書有很多的背景,我們需要去了解。我們讀先知書一樣要先一口氣,或者是幾口氣地,分幾次地來把全書閱讀過。當我們要進入曆史背景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靠三種輔助工具來幫我們深入地了解。

1. 聖經辭典

2. 注釋書

3. 聖經手冊,或導讀本的聖經

第一類是聖經辭典,第二類是注釋書,第三類是聖經的手冊,或者是導讀本的聖經。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更明確地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一卷書的基本大綱、它的特點,以及我們讀的人需要知道的一些重點,或者有問題的地方。我們要知道先知書的曆史背景,我們才能夠掌握先知所要傳達的信息其中的很多的重點。


學習指南:10.3

回去目錄

(二)找出曆史背景

我們解經的時候,第二,我們要找出他的曆史背景,我們可以利用剛剛所說的一些工具書,但是呢,為了要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在這裏我們要了解兩方面的背景,一個是較廣的背景,也就是先知時代的背景;另外一個是特別的背景,也就是某一個啓示,某一個預言的背景。

1. 較廣的背景─先知時代的背景

首先我們來分享較廣的背景,也就是先知時代的背景。舊約的十六卷先知書,是以色列人曆史中間非常窄的一個時段所寫的,大約在公元前760年到460年之間。為什麽亞伯拉罕的時代,約書亞的時代,或者是大衛的時代,沒有先知書呢?神在公元前760年以前,難道不向祂的百姓說話嗎?當然神向他們說話,聖經中間也有很多的資料,與那個時代有關,包括了一些先知的事情的記載;例如列王紀上十七章一直到列王紀下十三章記載的,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一些事蹟。但是我們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神特別是用律法來向以色列人說話。

那為什麽從阿摩司的時代(阿摩司是寫作的先知中間最早的一位,大約在公元前760年,他就開始寫作了),一直到瑪拉基的時代,最晚的一位先知,為什麽在這個大約300年之間,會有這麽密集的先知的著作呢?

1)需要有人執行「約」

我們的答桉是,在以色列的曆史中間,這一段時期,特別需要有人來督促以色列人來把「約」活出來,也就是執行「約」。

因為在這個時代有三個特點。

(1)第一個就是在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方面空前地溷亂。

(2)第二個特點就是,在這個時代他們對神不信、不忠,他們藐視、漠視原來神給摩西的約。

(3)第三,在這段時間人口與國界有很大的變動。在這些環境之中,人特別需要重新聽到神的話。于是神就興起了先知,來宣告祂的話。

2)為後來的人記錄這一時期先知所說:神的警告與神的福分

第二個原因,為什麽這一段時間先知特別多呢?顯然,神是要為後來的曆史,記錄先知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代表祂來宣告神的警告,來宣佈神的福分。

在公元前760年以前,以色列人因為長期持續的內戰,也就是北國與南國的爭戰,使得兩國分裂。北方的幾個支派被稱為「以色列」,南方的支派是猶大支派,這兩個是分離的。北方的支派不遵守神的約超過猶大所作所為,所以呢,神因為它的罪而預定北國以色列要被毀滅;阿摩司和何西阿都宣告了將要來臨的毀滅。終于北方支派在公元前722年被當時中東的超級強國亞述所滅。後來猶大也不斷地增加罪惡,而被另一個超級強國巴比倫所滅(公元前587年)。南國的毀滅是許多先知預言的信息主題,例如以賽亞、耶利米、約珥、彌迦、那鴻、哈巴谷、和西番雅。猶大因為不遵守神的約,終于在公元前587年滅亡了。然後以西結、但以理、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就開始宣告,神的旨意是要複興祂的子民、重建國家,並且重立正統。

先知大部分都直接講述這些事情。除非你知道這些事情,以及這個時代的一些事,否則你可能無法了解先知書裏面到底在說什麽。神是在曆史中說話,神也談論曆史。為了要了解神的話,我們必須對那一段時代的曆史有所了解。


學習指南:10.4

回去目錄

2. 特殊的背景

我們除了要找出較廣的背景,我們還要找出特殊的背景,也就是一個神谕或者是一個預言,當時先知所說的背景是什麽背景。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環境中,借著先知向人來說話。因此對于日期、對象、和當時的情況,如果我們能夠有更多的了解,一定會大大地幫助我們了解,特殊的一個神谕,或者說是預言。

例如但以理書,我們就會發現,但以理寫作的時代,跨越了四個王朝:巴比倫時期的尼布甲尼撒、伯沙撒以及大流士三個王朝,還有波斯時期的賽魯士王朝。每一個時代都有那一個時代的特點以及特別的情況。神借著但以理向不同時代的人說話,所以我們對不同時代的特殊背景,我們也需要有更多的了解。

(三)分辨個別的神谕

第三,我們要來解釋先知書的時候呢,我們要來分辨個別的神谕。

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的前幾章,每一個預言都有標示日期。我們借著聖經辭典,聖經手冊,導讀本聖經等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預言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中間,它們的發展。但是呢,我們也會發現,有一些並沒有載明它們的背景。

大部分的時候,先知所說的是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點所說的話,然後他們所說的話被收集起來,放在一起;而且沒有特別地標明是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地點所說的。所以讀先知書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問,這些預言是在同一天對同樣的觀衆所說的嗎?或者是在幾年前,或者幾年後,不同的情況對不同的一群人所說的。如果我們知道答桉,就會影響我們對那一個預言的了解。

例如,如果你用一本沒有加上解釋標題的聖經版來閱讀的話,你來讀讀看阿摩司書第五章,然後問自己,這一章全部都是一個神谕嗎?都是一個預言嗎?或者它是一個預言,但是為什麽主題有那麽多的改變呢?如果它不是一個預言,那麽我們要來怎麽樣了解,各個不同的部分呢?他們彼此有沒有關聯呢?是否是可以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要用怎麽樣的方式把它組合在一起呢?

當然有許多的學者,研究了阿摩司書第五章,他們發現,其實阿摩司書第五章,一共包含了三個神谕。

阿摩司書五章,含三神谕

1. 第1-3節是一個簡短,宣佈處罰的哀歌式的預言。

2. 第4-17節呢,是一個鼓勵人蒙福,並且提出處罰、警告的一個預言。

3. 18-27節呢,是一個,雖然很複雜,但是又是再一次提出處罰、警告的一個預言。

第五章的三個預言,都是在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統治的後期,大約在公元前793到753年之間發生的。神借著阿摩司對當時的民衆所說的。當時他們的生活比較富裕,因此他們無法想像,他們的國家會在一個世代以後,就徹底地毀滅了,不再存在了。你閱讀的時候有一本好的注釋書,有一個好的聖經辭典,會對你有幫助,來解釋這一類的背景。


學習指南:10.5

回去目錄

(四)了解先知話語的形式

第四,我們要解釋先知書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先知話語的形式。先知來傳達受神啓示的信息,最常用的幾種形式:

1. 訴訟

第一個就是訴訟,一個法律的模式。神常常用一種比喻的文學形式來起訴以色列人,並且證明他們有罪,宣佈判決,我們稱這一種是「約的訴訟」。

如果你讀以賽亞書第三章13-16節,在這一段經文中間,神被很生動地來描寫,祂在法庭中間控告以色列人。神又是原告,又是檢察官,又是法官,又是執行官。全部的訴訟形式呢,包括了傳喚,控訴,證據,判決。不過這些要素可能有的時候沒有直接地說,是間接地來暗示。在這一段經文的13-14節的上半段,我們就發現法庭開始審判並且起訴了以色列人;神用領袖把果園中的葡萄吃盡了,來比喻他們壓榨、奪取貧窮人的所有。神又用狂傲的女子,來比喻以色列人的敗壞和違約,因此神發表了起訴,或者是控告(14下半-16節)。由于證據確鑿,神就宣佈判決以色列人有罪(17-26節)。

因為以色列人違背了「約」,所以「約」中間所有種種的處罰就臨到了以色列人;疾病、窮困、損失、死亡。這種預言的比喻方式令我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又非常的有效。使以色列人知道;他們因為不順服而將要受到處罰,不但處罰,而且是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處。這種特別的文學形式,就可以幫助我們,幫助傳達這一個特別的信息。先知會用這種訴訟的形式。

2. 災禍

第二形式就是災禍的形式;災禍是古代的以色列人面臨災難或者死亡的時候,或者在喪禮的時候,悲傷喊叫的一個字眼,他說:“哀哉!哀哉!”這樣的字眼。神借著先知用這一種災禍,來預言即將要來面臨的一種毀滅。

災禍的預言呢,有三個要素,包括了:宣告災難,提出災難的原因,以及預言將有毀滅。

我們讀哈巴谷書二章6-8節,我們來看看這卷先知書針對巴比倫所說的幾個災禍的預言;首先它宣告災難。巴比倫是古代肥沃月彎上面一個非常殘忍的帝國,它是一個超級強權。在公元前第七世紀的末期,它計畫要征服、毀滅猶大,這個時候哈巴谷說出了神譴責他們的話。

接著哈巴谷又提到災難的原因,因為在這個預言中間,神將巴比倫比喻為,賊和強奪者。

最後在這個預言中間,哈巴谷書預言苦難,所有被巴比倫人壓榨的人,有一天都會要起來對抗巴比倫。那麽這是第二種災難的方式。

3. 應許

第三種,先知用的方式是應許,我們也稱它為「救恩的神谕」,它也有幾個要素,它會提到未來,它會提到徹底的改變,而且提到福分。

西番雅書三章14-20節,是一個很典型的應許的神谕。

第16節它提到未來,它用「在那日」。

15節提到徹底的改變,「耶和華已經除去你的刑罰,趕出你的仇敵」。

17-20節提到福分,「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必罰辦一切

苦待你的人…必使你們在地上的萬民中有名聲、得稱贊。」

當然其他還有許許多多先知有關應許的預言,你可以回去自己看何西阿書二章16-20節,21-23節;

以賽亞書四十五章1-7節;耶利米書三十一章1-9節。

我們希望這些很短的例子可以幫助你知道、了解先知寫作的文學技巧,也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來了解神的信息。

(五)先知是詩人

第五,我們要知道先知也是個詩人。在現在的一些文化,和大多數古代的文化裏面,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受人重視的表達方式。常常有一個國家的史詩,或者一些重要的曆史,或者宗教的事件,都是用詩的方式來把它保存下來。

詩有一種節奏,或者是韻律,或者是一種對稱的關係,而且有一種整體的結構。它比較有規律和次序,比較容易讓人記憶。我們知道在一個很少人會讀、會寫,而且幾乎沒有人擁有自己的書籍的那一個時代,神就用這樣的方式,詩的方式來寫作。

我們讀希伯來詩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詩人常常用的三種重複性的文體。哪三種呢?我們用以賽亞書四十四章21-28節為例:

1. 同義對句

第一個重複性就是同義對句。

第一行的意思由第二行,或者接下來的一行來重複或者來加強。以賽亞書四十四章22節,

「我塗抹了你的過犯,像厚雲消散;

我塗抹了你的罪惡,如薄雲滅沒。…」

有人根據這種詩句來說,「過犯」是「罪行」,「罪惡」是「罪性」。其實詩人在這裏並不是要表達兩件事,他在這裏要做的,表達的是:神赦罪的恩典,以及神赦罪就是完全地一筆勾銷,如雲消散,不留一點痕迹,而且祂不會一再地算舊帳;所以神用兩句話來強調。

2. 對比對句

第二種重複的模式呢,就是一種對比的對句。第一行的意思跟第二行的意思,或者接下來一行形成對比。

以賽亞四十四章25-26節,怎麽說呢?他說,「25使說假話的兆頭失效,使占蔔的癫狂,使智慧人退後,使他的知識變為愚拙。26使我僕人的話語立定,我使者的謀算成就。」前一段跟後一段是相對的,說假話的與神的僕人所說的話相對。

3. 綜合對句

第三種重複的模式是綜合對句,第一行所說的由第二行或者接下來的一行,提供一些進一步的資料,就好像同一章(四十四章)第28節所說的,它說;「論塞魯士(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我們會發現這一段經文,不斷地在增加資料,它成就神什麽所喜悅的呢?接下來就說「建造耶路撒冷,穩固聖殿的根基」,是對前一句的一些補充。

我們要記得只要我們仔細地來研讀,用詩的方式來表達的觀念,應該不會使我們越讀越煳塗,反而應該讓我們對先知的信息更能夠掌握。

思考問題:

  1. 舊約先知書裏的先知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們有什麽職責?請從「約(指舊約)」的角度來討論他們信息的主要內容!
  2. 為什麽先知書的解經工作需要先從了解曆史背景開始?難道不能讓聖靈直接給我們感動嗎?先知書的曆史背景主要有哪兩方面?
  3. 先知的話語有哪三種常用的形式?請分別加以舉例說明!
  4. 希伯來文的詩常常用哪三種重複性的文體?請舉例說明!

學習指南:10.6

回去目錄

四. 釋經建議

接下來我們要提一些釋經方面的建議,也就是應用方面的建議。這個我們要問,神借著這些話對我們說什麽呢?首先我們要說,聖經導讀(上)第四章那裏有關書信的解釋大部分的原則,我們在這裏一樣通用。雖然我們現今的世代跟先知的世代有相當的不同,但是神與以色列百姓所立的「約」,也適用于我們。神向以色列和猶大的要求,也跟祂向我們的要求大致相同。

五. 結語

除了這些應用以外,在最後要有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明,有一個提醒,有一件重要的事,還有是有一個好處,我們就一一地來說。

(一)一點提醒

一點提醒;讓我們提醒你,先知是預言未來的人,雖然預言的分量並不多。他們所預言的是以色列不久的未來,所要面臨的審判,或者是救恩。他們並不是在預言我們現在的未來。

以西結書第二十五到三十九章,這是先知的信息裏面,集中于不久未來的一些預言,而不是非常遙遠以後的未來。這一段經文裏面包含了許多種的預言,主要是關于以色列和其他的國家當時的命運。這一些預言在數十年之內,大約在公元前第六世紀就應驗了。

其中只有以西結書第三十七章15-28節描述的是新約的時代,以及神要借著彌賽亞澆灌給教會的一些福分。

有一些關于不久未來的預言,乃是用一種遙遠末世的未來作為背景。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這兩者似乎被溷在一起了。我們以後在聖經導讀(上)第十三章會討論到啓示錄,我們還會更仔細地討論到這點。

我們現在先來說,為什麽會有這一個現象呢?原因是聖經通常是根據神對整個人類曆史的全盤計畫,來看祂在現代的曆史中間的一些行動。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神永恆的計畫的觀點來看今世。這有一點像我們從正面來看兩個圓盤,你可以看以下的一個圖表。

當我們從正面來看兩個圓盤的時候,較小的圓盤是在較大的圓盤的前面。但是如果我們從後來曆史的觀點,也就是從側面來看兩個圓盤的時候呢,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個圓盤之間有一些距離。

因此,先知書中有一些事,可能是屬于末世的事,比方說像約珥三章,西番雅第三章,或者是撒迦利亞第十四章(珥三1-3;番三8-9;亞十四9)不過呢,與那一些末世的事情一起被提起來的,他們當代的審判,常常被溷在一起,使我們覺得兩件事情好像是一件事情。

還有一點我們要說明,有關末世的說法,本質上面常常都是用一些隱喻的方式來表達。有的時候那些隱喻是用詩一樣的方式,要來表達末世的一些事件。它們不一定是對那一些事件本身的預言。像以西結書三十七章1到14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神用死人複活,我們知道在末世的時候的確會發生的事情,死人會複活。但是以西結借著死人複活的說法,來預言公元前第六世紀,以色列國將要從巴比倫的放逐中間歸回。

因此,一個對我們來看已經過去的事,它所用的卻是關于末世的說法,一種隱喻的說法來表達,好像那是一件末世的事件。所以當我們在讀先知書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末世」,當代的末世以及真正的末世之間所有的一個差距,但是先知們他們在看的時候,往往把兩件事情,有的時候並不是那樣明確地區分出來。

(二)預言的第二個意義:更完整的意義

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另外一項重要的事就是,預言的第二個意義。新約中間有的時候會引用舊約的話,那一些話在舊約原來的預言中間,它們的意思似乎是不一樣的。

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仔細地來看摩西和以色列人在曠野,磐石得水,當摩西擊打磐石,磐石就出水,這一個故事。一次是在出埃及記十七章1到7節,利非訂所發生的,一次呢,是在民數記二十章1-13節,在加低斯所發生的事情。

這兩個故事在原來的上下文中間,看起來很簡單又很清楚。但是在哥林多前書第十章第4節,保羅似乎將以色列人的經曆,看成是現代的基督徒與基督的一種相遇的關係。

保羅怎麽說呢?他說:他們「…所喝的是出于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

在這兩個舊約的故事裏面,沒有任何線索顯示了那個磐石不是磐石而是別的東西。

保羅賦予這個磐石第二個意義,認為那就是「基督」。這個第二個意義我們通常稱之為「更完整的意義」。

我們仔細地來思考,我們就可以看出保羅原來是在作一個類比。實際上他所說的就是,那個磐石之于以色列人,就好像基督對于我們。那個磐石所出的水是一種營養的來源,正如同屬靈的事物是我們的營養一樣。保羅在第2-4節他所用的措辭充滿了一個隱喻,他要哥林多人了解,以色列人在曠野中間的經驗,可以看成是他們自己與基督耶稣中間的經驗;可以看成是現代經驗的一個寓言,尤其把它放在領聖餐這一件事上。

當然我們現代的讀者,不可能獨自看出這一種類比,好像保羅一樣描寫的。但是如果保羅沒有寫下這樣的話,我們會認為舊約的雲和海就是洗禮嗎?磐石就是基督嗎?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很獨自地確定更完整的意義,或者是舊約先知書預言的第二個意義嗎?

我們的答桉是否定的。我們不是受神啓示的聖經作者。保羅所做的事,我們不能去做。

啓示(inspiration)與啓迪(illumination;或譯:亮光)的區別

有一項原則就是:更完整的意義,是一個啓示的功用,而不是一個啓迪的功用。啓示跟啓迪是有所區別的。啓示呢,是神借著聖靈直接引導新約的作者超越背景、超越目的、文體、和措辭,這一些平常的因素而賦與那一段話第二個意義。啓迪只能說是一種洞察力;一種了解聖經的作者寫作的內容的一種洞察力。我們不能夠憑著我們的啓迪,而來重新地闡述聖經原來沒有的意義。因此,除非新約中已經認定,舊約中的經文有更完整的意義,否則我們不能憑著我們自己的權柄,滿有信心地就如此來認定。

如果我們去研讀聖經的注釋書。聖經手冊,或者研讀本聖經,或者是串珠聖經,我們往往都會找到,新約中有第二個意義的一些舊約先知的經文。新約給舊約經文第二個意義的,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就好像是馬太福音一章22-23節,和以賽亞書七章14節作一個對照。馬太福音二章15節,它賦予何西阿書十一章1節一個更完整的意義。馬太福音二章17-18節,它賦予耶利米書三十一章15節一個更完整的意義。最後約翰福音十二章15節,說明了撒迦利亞九章9節更完整的意義。

約翰福音十二章15節與撒迦利亞九章9節的例子

我們最後舉一個例子,就是約翰福音十二章15節跟撒迦利亞第九章第9節。原來在撒迦利亞第九章第9節,它的背景是說到,以色列人因為不聽從、不順服神,行惡,以至于被列邦所擄去,神呼籲他們回頭。他們如果回頭,神就會審判鄰國,神的拯救就會臨到以色列人。這一段經文的目的,先知用「祂要謙謙和和地騎著驢駒子來」,撒迦利亞用這個比喻來說明神就是那一位謙謙和和騎著驢駒子的,祂要帶來和平,祂要使那一些敵國不再來攻擊以色列國。從這一節經文明顯的意義來看,它沒有提到耶稣。但是當約翰用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他用這一句話來指耶稣騎著驢駒子進耶路撒冷,祂要帶來和平,祂就是那位和平的王。

如果聖經中間沒有翰福音十二章15節,或者是符類福音中間相關的經文,我們就不會知道撒迦利亞書第九章第9節,這一節是關于耶稣的預言。那一位啓示撒迦利亞寫下了九章9節的聖靈,也啓示了約翰,馬太將撒迦利亞所用的那一些詞句,再用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目的中,用在耶稣的身上。要讓人認出騎著驢駒子的耶稣,就是舊約那一位謙謙和和地騎著驢駒子的那一位神;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耶稣就是神。我們可以說聖靈把那些經過選擇的詞句,「放」在撒迦利亞書中,為了是將來讓約翰再用同樣的話,用于耶稣生平中相關的事件。

(三)一個好處

最後,讀先知書有什麽好處呢?神借著先知呼召古代以色列人和猶大人,在正確的信仰和行為方面,他們必須保持平衡;當然這也是新約所要求的。先知書可以不斷地提醒我們,神決心要執行祂的約。對于遵守新約規定的人,最終、永遠的結果就是領受福分,即使今生在世上的結果,並不見得完全令人鼓舞。但是對于那些不遵守新約規定的人,不論他們在世上的生活過得多麽好,他們的結果只有受咒詛。


學習指南:11.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十一章、詩篇:以色列人和我們的禱告

詩篇是今天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個主題。詩篇是以色列人和我們的禱告。在古代的文化裏,詩是一種非常受人重視的表達方式,也常常用詩來寫曆史。所以有荷馬史詩。為什麽用詩來寫曆史呢?因為詩容易記憶,而且它有一個節奏對稱的整體的感覺,不容易被我們忘記。就像我們中國的《唐詩三百首》裏面,李白的《夜思》,人人都會背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非常容易記得。有一些小朋友就把這些詩改成他們的生活,發生的事情。有人這樣說,

「窗外太陽光,疑是檯燈光。舉頭看黑板,低頭吃便當。」

就是小朋友把它改寫。我還聽過一個中國詩被小朋友改寫,也非常有趣。那是王翰的《涼州詞》,本來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小朋友把它改成什麽呢?

「書包便當肩上揹,早餐沒吃馬上催。快快上車到學校,好好讀書拿獎盃。」

押韻的,很容易記,很容易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每一天的生活。

的確,詩篇是希伯來人他們用來禱告,他們用來頌贊上帝的一些文章。在古代的以色列人,這些詩篇都是有功用的。它們的主要的功用是什麽呢?就是使崇拜的人,讓他們跟神有一個聯繫。特別是古代的以色列人,他們帶祭物到耶路撒冷的時候,當他們要上耶路撒冷進聖殿的時候,他們常常邊走邊唱,吟唱的就是詩篇;而且呢,後來的民衆他們也開始在各種的場合,各種情況裏面來唱詩篇。詩篇可以說是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們崇拜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以為,聖經,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話,都是從神而來的,是神對人說的話。但是聖經裏面也包含了人對神說的話。那就是詩篇。詩篇就是人向神說話,用詩歌來表達心中的感覺,來表達他們對于上帝真神的一些真理。

詩篇中間收進來最早的一篇是摩西寫的,大約在公元前第十五世紀,那就是詩篇第九十篇。詩篇七十三篇是大衛寫的,大約在公元前第十世紀。也有一些是士師寫的,大約在公元前第十一世紀。還有少數是以色列人被擄以後的著作,好像74、79、147篇,大約在公元前第三、第四世紀所寫作的。所以我們會發現詩篇是經過了,可以說十個世紀所累積彙集起來的一個詩集。

詩主要的功用不是在教導我們一些教義或者道德行為。詩篇它主要的功用是要來幫助我們向神表達我們的心意,幫助我們思想上帝的道路。所以呢,如果我們想從聖經裏面得到幫助,來表達我們的喜樂、表達我們的悲傷、成功、失敗、我們的盼望、或者是我們懊悔的時候,這個時候,詩篇對我們來說就非常有用,非常有益。今天我們也同樣可以學習用詩篇的話,也就是當日神啓示以色列百姓向祂所說的話,來向神傾心吐意。

那我們讀詩篇,為什麽要學解經呢?因為有一些基督徒在讀詩篇的時候,不能夠抓住它的重點,常常會斷章取義,只從裏面一兩句話來做一個無限的,上綱的發揮。還有呢,有的時候一些詩篇令我們覺得很難解。比方是,像一些咒詛詩。詩篇137篇第八節到第九節,「…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當我們讀到這樣的句子,我們就覺得不能夠了解。例如有一些詩篇呢,它是在說以色列,有關以色列的曆史,有關以色列的王。那麽這一類的詩篇對我們來說,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君王的時代,對我們有什麽意義呢?所以,當我們在讀詩篇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指引,解經的指引,幫我們很正確地來了解詩篇,來應用詩篇。

由于詩篇是一個很特別的文學類型,所以我們在研讀它的時候,我們先要來看看它有什麽特質,看看它有什麽形態,它有什麽特別的功能。


學習指南:11.2

回去目錄

一. 詩篇是詩,也是文學

首先,詩篇是個詩,也是文學。特別希伯來的詩是透過人的心向我們的頭腦說話,也就是說它用的措辭,大部分都有意地要來表達我們的感情。所以,當我們在解釋詩的時候,詩篇的時候,不要解釋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或者呢,用字面的意思來解釋它。我們要從特性來了解它、來解釋它。

它有幾個特性。其中,剛剛說詩篇是詩,也是文學。

(一)詩篇常用三種重複性文體

因為它是詩,所以它就會符合詩的一些重複的特性。我們在分享先知書的時候,已經跟大家分享過,先知用詩來寫先知書,也常常用詩的體裁。那我們今天呢,舉幾個詩篇的例子來說明。

1. 同義對句(Synonymous parallelism)

第一個呢,不要忘記,還是一個同義的對句,詩篇裏面有很多同義的對句,也就是第二個句子或者接下來的句子,是加強第一個句子。例如詩篇十九篇第1節,那裏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

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

詩人是用兩組相同意義的對句來贊美神是創造者。雖然第二句好像加了一些新的觀念,但是,完全都在說上帝創造的奇妙。所以我們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我們不能說,諸天是一回事,穹蒼又是一回事;我們不能說,哦,諸天是我們的銀河系,穹蒼是整個的宇宙。我們不能做這樣的分析,因為這兩行詩,都是詩人為了要贊美神奇妙的榮耀。

2. 對比對句(Antithetical parallelism)

第二個,詩重複的特性,對比的對句,也就是第一行的意思跟第二行的意思是成對比的。我們來看詩篇六十五篇第3節

「罪孽勝了我;

至于我們的過犯,祢都要赦免。」

一個是罪孽得勝,一個是罪得赦免。所以它是一個相對的句子,詩人要讓我們看見神的赦免是何等的大,何等的有能。

3. 綜合對句(Synthetical parallelism)

第三個重複性呢,是綜合對句。也就是第二句或者接下來的句子在說明第一句或者加強加入一些新的資料。我們看詩篇第四十九篇第10節:「他必見智慧人死,又見愚頑人和畜類人一同滅亡,將他們的財貨留給別人。」

我們會發現,前面講到智慧人死,接著講到愚昧的人也死,而且那些愚昧的人死了以後,他們的財貨留給別人。這就是第三句說明了前面一句。

(二)詩篇是音調優美的詩

詩篇第二個特點就是,它不但是詩,而且它是非常優美;音調非常優美的詩,所以呢我們不能用讀書信,或者讀敍事的那種方式來讀它,來解釋它。因為它的目的是表明一種感情,一種感覺。當然,詩篇中間會有一些教義,但是我們知道,詩篇並不是專門來闡述教義的一個知識的寶庫。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態,找詩篇中的教義的心態,來讀它的話,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如果詩人說,詩篇五十一篇第5節那裏說:

「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他不是要建立一個教義說,懷孕是罪,或者說他的母親因為懷孕就成為罪人,或者說未出生的嬰孩也有原罪;不是。詩篇的作者用這樣的方法,他用一個言過其實的一種語氣,目的呢,是要很強烈,而且很生動地來說他是一個罪人。

同樣,我們也不能用詩篇第二十二篇第9節:「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裏,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

根據這一句話,我們就推論出胎教很重要,胎兒在母腹中間就可以蒙恩得救,而且母親的信心可以轉移給胎兒;這樣的教義是不能從詩篇的句子裏面推出來的。

(三)詩篇常用象徵性或比喻性的詞彙

第三呢,我們發現,詩篇常常用象徵性或者是比喻性的一些詞彙,非常的生動,非常的栩栩如生。比方,

詩篇一一四篇第4節那裏說,「山踴躍如公羊…」山怎麽會跳舞呢?山怎麽會像羊呢?

詩篇五十九篇第7節,「敵人從口中噴出劍來。」難道敵人在耍魔術嗎?不是;這是指一個人的言語傷人,就好像劍一樣。

同樣的在詩篇五十五篇第21節,這裏說:

「他的口如奶油光滑,他的心卻懷著爭戰;他的話比油柔和,其實是拔出來的刀。」

詩人用光滑柔軟的油,還有很尖銳的刀來描述一個人的話,外表可以看來非常柔和無害,但是裏面卻好像刀能夠殺人。這種描述,非常有力,也跟我們中國人的「口蜜腹劍」這個成語不謀而合。

所以我們要學習讀詩篇的時候聆聽一些比喻,或者是象徵性的句子,而且要了解它表達的意義是什麽。不可強解聖經,不可按照它字面的意思來解釋它,否則非常危險。

(四)詩有不同的寫作模式

第四呢,詩有不同的寫作模式。它有的時候用音韻,有的時候用音節,有的時候用雙關語,有的時候重複等等。詩篇的作者常常喜歡在文字還有聲音上作某一些特別的安排。還有,詩常常喜歡用一種特別的詩體,叫做「離合詩」。那什麽叫做「離合詩」呢?離合詩就是每一節它都用連續的字母,希伯來文的字母,作一句的開頭;我們來舉個例子來說。

比方詩篇一一九篇。它一共有幾節?是詩篇中最長的一篇,一共有176節。但是我們會發現,詩人把這麽長的一篇詩篇分了22段。這22段呢,每一段有8節。這八節他是怎麽來安排的呢?我們知道希伯來文一共有22個字母。所以詩人在寫這篇有關上帝的話語是多麽棒、多麽好的時候,他用「離合詩」的方式來寫,也就是1節到8節,他是用希伯來文的第一個字母“aleph”。所以每一節的第一個字的字,頭一個字母都是“aleph”。當他在寫第9到16節的時候,他就用希伯來文的第二個字母“beth”。所以每一行的第一個字母都是“beth”。到了下面一段的八節,他用的是希伯來文的第三個字母作為他句子的字頭字母,一直到第22個字。

為什麽詩人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寫詩篇一一九篇?我們也會發現,詩篇一一九篇是一篇論上帝的話語的一篇詩篇。詩人用了很多的詞來描述上帝的話。他有的時候說上帝的話是律法、是法度、是道、是訓詞、是律例、是命令、是判語、是典章。好像詩人他想要用他所有的力氣、所有的描述來描寫上帝的話,而且他要用所有的字母,而且重複地不斷地用22個字母,來表達上帝的話是多麽的重要、多麽的可貴、可愛、寶貝、奇妙。既使用完了所有的文字,也沒有辦法描述神的話,那這就是詩人喜歡用的所謂的「離合詩」。

(五)每篇詩篇當一個文學單位來讀

第五,當我們在讀詩篇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斷章取義,只挑選其中的一兩句話來讀,我們要把每一篇的詩篇,當作一個文學單位來讀,不要切割它。每個詩篇,它都有它自己發展的模式,它的思路怎麽樣完整地表達出來,呈現出來。這樣子可以達到一個它希望我們得到的結論。所以,當我們要來讀詩篇的時候,我們就要按照整體來讀。

作業:

  1. 請讀以賽亞書5:1-7節。在這段經文中,葡萄園代表的是什麽?以賽亞先知用的是哪一種形式──訴訟、災禍、應許──的預言?這段預言的重點及信息是什麽?如何將它們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2. 研讀哈巴谷書。找出它的背景、寫出它的大綱及內容,並將它的信息應用在我們今日的生活中。
  3. 最後討論以下的問題:
    1. 請列出一、兩件可能會令你落入絕望、或悲傷、或憤怒、或無助…的事。
    2. 在以上的情況中,你可以如何仍然因神而喜樂?

思考問題:

  1. 請解釋先知書預言「不久的未來」的性質!若先知書的預言大部分不是講「非常遙遠以後的未來」,那麽我們讀先知書時該避免哪些錯誤呢?
  2. 請說明什麽是舊約預言的「更完整的意義」?請從「啓示」與「啓迪」的區別來說明,為什麽我們今天不能再宣稱說,我們找到舊約聖經中一些預言的「更完整的意義」呢?
  3. 詩篇常用哪三種重複性文體?請舉例說明!
  4. 為什麽讀詩篇時需將整篇詩篇當成一個文學單位來讀?請說明讀詩篇時需要避免哪些錯誤!

二. 詩篇在古代以色列的用途

那麽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詩篇在古代以色列,到底詩篇的用途是什麽呢?

詩篇是古代的以色列人所寫的,主要他們是在崇拜中間來用。他們不像今天我們在教會唱詩歌,往往是唱詩歌等待人到齊。不是。詩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敬拜。他們是借著詩歌,使人跟神得到一個聯繫,人來到神的面前親近祂。古代的以色列人,他們帶祭物到耶路撒冷的聖殿,常常就是用詩篇當作他們崇拜的一個輔助。

當以色列人他們從流亡的生活歸回的時候,重建聖殿以後,詩篇那個時候正式被收集成為冊;當時幾乎可以說是聖殿詩歌。詩篇的第一篇放在最前面,是整卷詩篇的一個介紹;它的重點是什麽呢?詩篇第一篇的重點是喜愛耶和華律法的人有福了。他希望借著詩篇,帶領以色列人,過一個以上帝的話為中心的一種蒙福生活。詩篇一五○篇放在最後,一五○篇的重點是什麽呢?這篇是呼籲所有的人,不管你在任何地方,你用一切的方法,用一切的樂器來為神的作為和美德來贊美他。所以詩篇可以說,從第一篇到一五○篇,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一個詩集。

三. 詩篇的類型

接下來就要跟大家分享詩篇的幾種類型了。我們知道詩篇的類型可以幫助我們在讀詩篇的時候怎麽樣抓住它的重點。詩篇有非常多的類型,我們在這裏一共把它分成八個類型。我想如果我們要細細地來分,可能還可以分成更多的類型。我們也會發現,這些類型裏面有的時候會有重複。我們很難說一篇詩篇絕對是屬于感恩詩,或者一篇詩篇絕對是贊美詩。我們常常發現,感恩詩中有贊美,哀歌中有感恩。或者是贊美詩中有呼籲神的拯救等等。所以我們只是幫助你能夠,方便你來讀聖經,我們暫時把它分成八類。

(一)哀歌

第一類是哀歌。我們看到「哀」這個字,我們就知道是一個悲傷的一個詩歌。當我們處在困難、災難、試煉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的世界好像崩潰了。當我們要展望未來的時候,又覺得前途茫茫,好像在我們的生命中,跟上帝的應許是相背的;這個時候,一個人就陷入了信仰的掙紮裏面。哀歌就是這樣,似乎是一個掙紮,但是呢,詩人描述的是要在這一種困境的掙紮中間,要找尋一個出路,使他能夠繼續地活下去。所以,哀歌就是記錄這種掙紮的曆程。他希望他能經曆一位又真又活的神,他希望這一位關懷每一個人生疾苦的神,能夠闖入他個人的生活、個人的時空中間。

哀歌可以說是詩篇中間數目最多的一篇,一共有六十幾篇,有個人哀歌,也有團體哀歌。個人哀歌,例如第3、22、31、39、42、57、71、120、139、142篇,幫助我們向神表達我們心中的一些掙紮、痛苦、失望、灰心。團體的哀歌呢,代表以色列整個團體,有12、44、80、94、137篇。

我們要研究哀歌的時候,我們可以歸納出來,哀歌有六個要素。我們下面就一一地來列出這特別的六個要素,它往往都是按照次序地來排列。

  1. 稱呼

哀歌,第一,先是稱呼。詩人表明他禱告的對象。當然,詩篇的對象都是我們的神。

2. 訴苦

接下來詩人就向神訴苦。他非常誠實地傾吐他心中的苦情,說明他的痛苦在哪裏,以及他為什麽要來尋求神的幫助。

3. 信靠

接下來他就表達他對神的信靠。當然,他如果不信靠神,他為什麽會來到神的面前呢?他相信神一定會用合適的方法來幫助他,但是不一定是他個人所希望的方法來回答他的苦情。

4. 拯救

接下來詩人就會說拯救,神的拯救;神必定會把他從困境中間拉拔出來。

5. 確信

第五個要素就是確信,詩人他確信神一定會拯救。當然,這個時候確信跟第三項信靠看起來是有一點類似。

6. 贊美

到了最後,詩人就向上帝獻上贊美,為過去、為現在,或者為了將來可能的福分,向上帝獻上感謝,歸榮耀給神。那這就是哀歌的六個要素。

(二)感恩詩篇

下面呢,我們要看第二個類的詩篇,叫做感恩詩篇。就如同這個名字所說的,這些詩篇跟哀歌不一樣。它是一篇向上帝表達喜樂,因為事情順利,情況良好,或者因為他對神有信心,相信神是信實的,會保護他滿有恩惠,就向神獻上感恩。

我們也會發現,感恩詩篇也有個人的跟團體的。團體的感恩詩篇,例如65、67、75、107、124、136篇。個人的感恩詩呢?例如18、30、32、34、40、66、92、116、118、138篇。

結構

感恩詩的結構跟哀歌有一些不同,它的要素,可以分成五項,

1.引言

五項,第一就是一個引言。詩人先摘要地說上帝是如何幫助他。他先作一個見證。

2. 困境

然後呢,描述神曾經救他脫離處境,也就是第二項的困境。

3. 懇求

第三,懇求。作者常常重述他向神的懇求。

4. 拯救

第四,拯救。他描寫神怎麽樣拯救他。

5. 見證

最後,他作見證贊美神的仁慈。

我們從這樣的大綱我們可以看出來,感恩詩的重點往往是因為神過去的恩惠而表達感激。是有一個原因的,神在他的身上作過工。

當然這個順序,我們在感恩詩中常常會發現,是不一定按照次序。如果一個不變的次序,有的時候往往會限制了一個受啓示的詩人他們的創意,所以有的時候他們在次序上會加一些變化。

(三)贊美詩

下面呢,我們來看贊美詩。詩人經曆了上帝的豐富,還有永不改變的愛,他就會自然地向神獻上他的贊美,重述他親身的一個體驗。

1. 贊美詩的結構

它的主要結構可以說很簡單。一個引言,然後一個本文或者本體,接下來就是一個結語。

1)引言:宣召會衆來贊美

引言呢,是一個宣召,勸會衆來贊美上帝。我們常常會讀詩篇的時候,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句子「來啊,讓我們來贊美祂」,比方29篇,113篇,148篇。他請誰來贊美上帝呢?有的時候是請自己,他說,「我的心啊」,有的時候是請所有的以色列人,有的時候是請上帝的僕人,或者是天上的使者,甚至被造的天象,邀請他們一起來贊美神。

2)本體:贊美的緣由

然後他就論到贊美的緣由,也就是本體。贊美的緣由有很多,可能是為了神的大能、神的作為、神的救贖、神的恩惠、神的本質,等等。

3)結語:以贊美為結束

最後結語是再一次以贊美為結束。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在贊美詩的裏面,它的結束他會訴說一些盼望,像詩篇二十九篇11節那裏,訴說他盼望的心聲;有的時候是一個祈求,像一○四篇;有的時候是一個許願;我願怎麽樣怎麽樣。

2. 贊美詩內容

廣義地來說,大部分的詩篇都有贊美的成分。那如果我們特別把一些,贊美神的詩篇我們以內容來分類的話,我們其實還可以再分成下面的幾類,

1)贊美神的創造

有的詩篇贊美神的創造,例如8、19、33、104、136篇;

2)贊美上帝為王

有的是贊美上帝為王,例如47、93、96、99篇;

3)贊美神的豐盛

有的是贊美上帝的豐盛,例如65、145篇;

4)贊美神的作為

還有的詩篇贊美上帝的作為,

(1)向人施恩

上帝向人所施的恩惠:103、113

(2)曆史作為

贊美上帝在曆史中的作為:105、106、114、135、136篇都是這一類。

5)進殿詩

另外還有一類贊美詩是進殿詩,他們要進聖殿的時候贊美神的,例如24、95、100篇。

(四)救恩曆史詩篇

第四類的詩篇呢,是救恩曆史詩篇,比方像78、105、106、135、136篇,他們的主題都是回顧神在以色列的曆史中間怎麽樣施行拯救。他拯救他們脫離埃及為奴之地,而且建立他們成為一個民族。所以救恩曆史詩篇,其實它的結構跟我們上面說的贊美詩是非常一樣的;宣召、本體、結語。但是它所強調的主要是神在以色列曆史中間的作為。

(五)慶祝與肯定的詩篇

第五類是慶祝與肯定的詩篇。在這一類的詩篇裏面,又分了好幾類。

重新立約的祈禱文

有一種是重新立約的祈禱文;例如詩篇第50篇、第81篇。它的目的是引導上帝的子民,更新他們當初在西乃山與神所立的約。所以呢,這一類的詩篇可以在更新的聚會中,很有效地來引導我們來敬拜崇拜神。

大衛之約的詩篇

那麽像詩篇第89篇和132篇,常常把它編入大衛之約的詩篇,贊美神揀選了大衛的世系;也就是贊美神揀選大衛的世世代代。由于大衛的世系跟我們的救主耶稣的降生有關係。耶稣是大衛的後裔,所以這一類的詩篇提供了我們一些彌賽亞事奉的背景。

君王詩篇

在詩篇中間有九篇特別提到彌賽亞的王權,我們稱這一類的詩篇叫做君王詩篇:第2、18、20、21、45、72、101、110、144篇。

登基詩篇

跟君王詩篇相關的一類詩篇是叫做登基詩篇,好像24,29、47、93、95到99篇。

很可能,這一類的詩篇是他們在慶祝以色列王登基的時候他們所用的,也可能是每一年他們在舉行慶典的時候,他們都重複地朗誦這一類的詩篇。

錫安之歌

那麽還有一類呢叫做錫安之歌,或者耶路撒冷城之歌,像是46、48、76、84、87、122篇。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一個重要的城市,聖殿建在耶路撒冷,所以大衛的王權呢,也是在耶路撒冷來行使他的權柄,可以說是他們的首都。耶路撒冷是聖城,以致于在一些詩篇裏面,特別來頌贊這個聖城的詩篇。因為新約有提到耶路撒冷的一個象徵,說將來有一天我們要進入新耶路撒冷,所以這一些詩篇在我們基督教的崇拜中間也非常合用。

剛剛說的那幾類都是屬于慶典、慶祝與肯定的詩篇。

(六)智慧的詩篇

接下來第六類的詩篇我們稱它為智慧的詩篇。智慧詩是猶太民族一個很特別的一種詩歌體裁,它負責了一個教育的責任,把神的律法用詩歌的形式代代相傳地來歌頌;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詩篇119篇就是這一類的詩篇。

它的功用是什麽呢?是希望神的子民明白神的真道,以及做人的道理,以及善惡的分別:怎麽樣做一個有福的人?怎麽樣做一個敬畏上帝的人?怎麽樣做一個遵從上帝律例的人?以下的詩篇就是這一類:第1篇、9、10、36、37、49、73、112、119、127、128、133篇。

智慧詩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它是用一種思辯的方式,也就是跟神討論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心中的一些話語。

詩篇73篇

例如詩篇第73篇,我們如果把詩篇第73篇來看它的結構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個是詩人跟上帝討論的一篇詩篇。

1. 神恩待清心的人(1節)

他首先向神來呼籲:為什麽我,一個清心的人,卻不如那一些狂傲的人,不如那一些惡人?所以呢,他首先說神是恩待清心的人,

2. 不平的心(2-15節)

但是第二項呢,他又說有很大的不平。他心中有非常大的不平從第2節一直到第15節;

1)眼見─惡人享福,2-9節

他描述他親眼看見惡人享福;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他們所得的過于心裏所想的,他們說話自高,他們的口亵渎上天。可是呢,他們卻非常的平順。

2)自憐─清心遭災,10-15節

相對的,他覺得自憐。因為他是一個清心的人,他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可是他說: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所以他有一個對照,這在跟神做一個討論、辯論。

3. 覺醒─神前思想(16-17節)

然後第三段,就是到了第16節和17節,這個詩人有了一個覺醒。他是怎麽覺醒的呢?他說: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系為難。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

他豁然開朗,因為他進到上帝的面前。

4. 豁然開朗─看明白了(18-26節)

1)看見惡者結局,18-20節

2)看見自己無知,21-22節

3)看見神的同在,23-26節

所以第四段就是他看明白了,豁然開朗了。從18節到26節,他看見了惡者的結局,他看見了自己的無知,他看見了神的同在。

5. 結語(27-28節)

1)離棄神者滅亡,27節

2)親近神者有益,28節

第五段就是結語。離棄上帝的一定滅亡,親近上帝的得到益處。

那麽這個,從73篇我們就看見,詩人在跟神做一個討論。

(七)信靠的詩篇

第七類的詩篇我們可以稱之為信靠的詩篇。信靠詩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上帝是可靠的,甚至于在苦難來臨絕望的時候,我們仍然相信神的仁慈和照顧。

我們發現,哀歌,他們面臨的危機是很現實的。信靠詩呢,並不強調他們面臨了什麽危機。危機可能是已經過去了,可能現在他們在回想,在體會神奇妙的恩典。所以他們就産生了所謂的信靠和仰望,成為靈性的一種操練。信靠詩我們可以拿來作為靈修、默想來支用。信靠詩它所用的口吻,不像哀歌那麽強烈,感覺讀起來非常的怡然、甯靜、平和。這類的詩,例如第11篇、16、23、27、62、63、91、121、125、131篇。

(八)悔罪詩

最後還有一類,叫做悔罪詩。我的母親現在已經90多歲。她有一次,腳被熱水燙到,她沒有告訴我,而且她也不懂得怎麽樣去處理。直到有一天我回到母親的家,我去看她,才發現三天以前她的腳被熱水燙到,而且燙處已經長了水泡,結了一層薄薄的疤,看來也有些潰爛。所以呢,我立刻把她帶到醫院,請醫生來檢查。醫生說,這是二級以上的燙傷。這個時候醫生做的一件事情,他就是把我母親腳上的亂七八糟的皮和一層薄薄的疤把它抹去,把它刮掉。哇,那個時候我看起來,看我的母親覺得非常的疼痛,我自己心裏都不忍。但是醫生說,如果這一層疤不把它除去的話,外面的皮看來是長好了,但是裏面還是潰爛的,很可能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可能會要掉一個人的命。

罪也是一樣。我們如果把罪隱藏在裏面,會引起潰爛,毒素會擴散到全身。我們只有來到上帝的面前,讓神來對付它,讓神把那個罪揭開來,讓神來把那個罪從裏面挖出來,解決它。當罪被揭開的時候,那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也惟有如此,罪的問題才能夠全然解決。悔罪詩就是讓我們看見,罪如何被揭開來,如何來到上帝面前,求上帝的饒恕,求上帝來解決。那麽這一類的詩篇包括第6篇、32篇、38、51、130篇。

「咒詛詩篇」特別的說明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一類的詩篇,也就是在我們剛剛所說的八類詩篇裏面,有的時候會有以下的一些句型,我們說是咒詛型的一些話語。我們可以說它是咒詛詩篇的一些特別的地方。我們的確會看到,聖經裏面有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句子。

一個人的悲傷,一個人的喜樂,一個人的憤怒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我們有苦毒,我們有怨恨,常常會使我們産生一種犯罪的感覺,或者,甚至于去産生行動。難怪耶稣說恨人的就是殺人的。恨的一種情緒有的時候會帶出某一種更嚴重的行動傷害別人。所以我們用話語來發洩憤怒,比我們要採取行動來反擊別人要更好。那有一些詩篇的內容呢,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來引導我們用一些話,向神,而且借著神來表達我們的憤怒,而不是用我們的行動來向人發洩我們的憤怒。這種用言辭來向神表達我們內心憤怒、生氣的感情的詩篇,我們叫它咒詛詩篇。

咒詛詩篇可以控制我們的怒氣,它常常用我們剛剛所說的,詩篇常常用的方式,一種很強烈的,或者是比喻式的,或者是一些故意誇大的、誇飾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憤怒。

例如詩篇一三七篇7到9節: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

耶和華啊,求你記念他們所行的。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複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

這一段是描寫以色列人被擄,忍受苦難的一篇哀歌。他們的首都耶路撒冷已經被毀滅了,巴比倫在以東人的幫助之下呢,奪取了他們的土地。這一段我們可以在俄巴底亞書中,可以看出來這一段的曆史。這一篇哀歌的作者,他聽從神的話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呢,他就照著約的咒詛來要求神審判。還記得我們在律法書那裏說的,當人順服神,聽神的話,神就祝福;當人違背神的命令,神就咒詛。所以他們就用約的咒詛來要求神審判。

這篇詩篇的作者,他很誇張的,用非常誇張的一個措辭,將受苦的以色列人他們心中的感覺來向神傾訴。從表面上看來,詩人好像是直接向巴比倫人或者以東人說話,實際上呢,這些憤怒的話是向神說的。

第7節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那裏說,耶和華啊,求你記念他們所行的。

我們如果了解咒詛詩往往是哀歌的一部分,他們表達方式的一部分,我們就可以用它們來引導、控制可能會導致我們去行動、傷害別人的一種憤怒。

咒詛詩篇和耶稣要我們愛仇敵的教導有沖突嗎?我們常常以為愛就是一種很溫馨的感覺,但是耶稣的教導告訴我們什麽是愛呢?愛並不是你對一個人的感覺,而是你對那個人做了什麽事情,顯明你真正地愛他。聖經要我們去實行愛,而不是要我們去感覺愛。

同樣的,當我們在感覺憤怒的時候,咒詛詩可以幫助我們,不要去實行我們的憤怒。不管我們的憤怒是多麽的強烈,我們可以很誠實地跟神來表達,讓神的公平公義來對待那一些苛待我們的人。不顧我們的苦難,而繼續行惡的那些敵人,必然會受到神嚴厲的懲罰。就像羅馬書十二章20節那裏也說,「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所以呢,咒詛詩的詩篇的功用,是可以幫助我們不被惡所勝,可以幫助我們消弭我們心中的憤怒,以致于我們可以「以善勝惡」。

最後我們還要說明一點,就是詩篇中間「恨惡」這個詞常常被誤解了。當詩篇的作者說:「我切切地恨惡他們」,好像一三九篇22節那裏說的,被翻譯成「恨惡」這個希伯來字,在某一些的經文裏面,的確有一種藐視的意思。但是呢,它也可以有不願意,或者不能忍受,或者說拒絕的一個意思。這兩方面的意思在希伯來文的詞典裏面都是同樣地屬于這個字的意義。

思考問題:

  1. 哀歌有哪幾種?它的基本結構如何?讀哀歌者基本的心態是如何呢?
  2. 從以色列人的感恩詩與贊美詩,哪些我們可以學習並用在我們自己對神的感恩與贊美?請從這兩種詩的結構及內容來說明!
  3. 詩篇中的智慧詩有哪些功用?以色列人用這些詩篇教導神的子民明白哪些真理呢?
  4. 以詩篇七十三篇作為智慧詩的例子,請用你自己的話語將這詩篇的內容複習一遍,並說明這詩篇的教訓!
  5. 什麽是咒詛詩?它與哀歌有什麽不同?咒詛詩裡面那些憤怒的話語主要是對誰而說的?我們該如何理解與使用咒詛詩呢?

學習指南:11.3

回去目錄

四.詩篇解經

接下來,我要舉兩個例子來幫助我們一起看我們怎樣來解釋詩篇。選的兩篇,一篇是哀歌,個人的哀歌,一篇是悔罪的詩篇。

例(一)個人哀歌:詩篇第三篇

個人的哀歌我們所選的是詩篇第三篇。你可以打開你自己的聖經來看這一篇詩篇。

我們剛剛已經說明了哀歌的六個要素。那我們現在就來看詩篇第三篇如何按著哀歌的六個要素一一地來描述呢?

1. 稱呼:耶和華(1節)

第一是稱呼。第三篇的第1節:「耶和華啊」,很簡單。稱呼不需要很冗長,簡單的禱告跟一篇演說式的禱告一樣有功效;或者,更有功效。我們不需要為了「討好」神,用長篇大論的論述。

2. 訴苦:描寫敵人和自己景況的淒涼(1下-2節)

第二項哀歌的要素是:訴苦。從第1節的下半節到第2節的全部,大衛描寫敵人。

其實我們會發現,在這一篇詩篇裏面,詩人呢用「敵人」這個字是一個,擬人化的一種描述,包括的是任何的痛苦,或者是任何的問題。大衛不但描寫敵人,大衛呢,也描述他的景況多麽的淒涼。其實,任何的困難我們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

3. 信靠:表達對神信靠(3-6節)

第三個要素就是:信靠。第3到第6節完全在表達對神的信靠。神到底是誰?祂如何應允禱告?甚至當神的子民,他們的處境顯然已經在無指望的時候,神仍然保守他們。

這一切都證明神是可靠的。

4. 拯救:懇求神的拯救(7上節)

第四就論到神的拯救了。在第7節的上半節這樣說:「耶和華啊,求祢起來!我的神啊,求祢救我!」大衛表明,他懇求神的幫助。請我們注意,大衛在這一篇詩篇裏面,一直等到這個時候才來直接請求幫助。當他在表達完對神的信靠以後才來表達。當然我們不一定要照著這樣的順序來寫一篇詩篇。但是我們會發現,知道神是可靠的,再來向神呼求,是一個很正常的一個順序。我們也發現,哀歌有一個特色,就是請求和贊美是平衡的;我們在大衛的哀歌中間就發現有這樣的一個特色。

5. 確信:壓迫我們的已被擊敗(7下)

第五個要素就是確信。第7節的下半節說明了他的確信:

「我的神啊,求祢救我!因為祢打了我一切仇敵的腮骨。」

「因為祢…」,他確信。

也許我們會問,為什麽把神描寫得好像是一個拳擊手一樣,把人的骨頭給打碎了呢?

到底這是哪一種的確信呢?事實上,這也是一種隱喻。一種詩的描述的文體。我們不能夠按字面的意思來解釋,神會把我們的敵人的骨頭打碎。「祢已經擊倒我所有真的問題」其實是詩人的意思。神已經把他所有的問題都打倒了。「仇敵」和「惡人」代表大衛那個時候,以及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我們的困苦,我們的需要。這種非常生動的描述讓我們看見,那種壓迫我們的人、事、物已經被擊敗了。

當然,我們在讀這一類詩歌的時候,我們不要說我們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所以我們可以過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是我們要確信的是神會照著祂自己的時間,按著祂自己的方法,根據祂自己的計畫,來處理我們所面對我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

6. 贊美:神拯救,神賜福(8節)

最後呢,我們就看見他的贊美。第8節,「救恩屬乎耶和華,願祢賜福給祢的百姓。」

他宣告,一位拯救者救恩來臨,而且請求神在賜福的時候,毫無疑問的,這個作者也宣告,祂就是那一位賜福者。

我們可以從詩篇第三篇這一類的哀歌學到很多的功課。最重要的一點呢,就是一種平衡的禱告。有請求,也有感激;有訴苦,也表達信賴。我們也可以從詩篇中間看見詩人,多麽誠實地面對他自己的心情,他的苦楚。我們也可以非常地坦白地來到神的面前,向祂訴說我們心中一切的問題;我們不必向神隱瞞。

當我們不知所措,我們很沮喪,我們似乎被問題包圍的時候;當我們覺得被打敗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一類的詩篇幫助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思想、透露我們的感情,依靠上帝的信實,正如當年神幫助大衛和以色列人一樣。神把哀歌放在聖經的裏面,是要幫助我們可以敞開地來跟祂交談。彼得前書五章第7節說,將我們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例(二)悔罪的詩篇:詩篇第五十一篇

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一個例證是詩篇第五十一篇,悔罪的詩。這篇詩篇的作者是大衛。他為什麽寫這篇詩篇呢?因為大衛與拔示巴同室以後,就是親近以後,先知拿單來見他。之後大衛就寫了這一篇詩篇。

這篇詩篇的背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十一章1節一直到十二章的23節。我想我們都很熟悉大衛犯罪。大衛與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行了姦淫;不但如此大衛還用計把拔示巴的先生烏利亞遣到戰場上,使他被敵人打死,然後他就把拔示巴娶回自己的家中。當他犯了這樣的罪以後,他以為沒有人知道。但是拿單,先知拿單來警戒他。跟他說了一個故事,讓他看見他所犯的罪。拿單跟大衛說,他在暗中行這樣的罪,神卻要在以色列衆人面前、日光之下來報應他。一個領袖犯了罪,所帶給他個人以及全國的傷害是非常的大。

因為神說:祂必從大衛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他,刀劍必永不離開他的家;神必在他眼前將他的妃嫔賜給別人。所以大衛就寫了這一篇悔罪詩:我得罪了耶和華。得罪人就是得罪神。人與神的關係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我們如果跟人的關係出了狀況,跟神的關係一定也會出問題。

這篇非常有名的五十一篇悔罪詩,讓我們看見大衛如何來懊悔呢。

1. 用很多重複的文體

這篇詩篇有一些特性,我們發現大衛用了很多重複的文體,往往是兩個句子合成一個思想單位。意思似乎是相似的,他用的詞卻是不同的。為的是要強調,不斷地來說,他的心中是為他的罪多麽痛悔。

2. 用很多圖像式的詞句

我們也看見詩人用了很多圖像式的詞句,象徵性的、隱喻性的。這些我們不能按照字面來解釋。例如用清洗的很多字眼:塗抹、洗淨、潔淨、用牛膝草潔淨,洗滌、比雪更白,等等。他也說,罪好像在他的眼前晃動,神不看他,他被神所丟棄。他又說,那個罪強到一個地步,他是在罪裏頭被生下來的。而且,他還用一些很生動的詞,比方說壓傷的骨頭可以跳舞,甚至于他說:神啊,你來為我造一顆新的心。這並不是心髒手術,而是一個描述象徵的詞句,來說他多麽渴望他被完全地改變。

當我們在讀詩篇第五十一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是一篇有曆史背景的詩篇,所以我們剛剛做的範例,就是先讓我們看見,讀這一篇詩篇的時候,我們先去了解它的曆史背景,然後我們再來看它所用的一些,詩人慣用的一些方式來描寫。

3. 詩的文意脈絡

那接下來呢,我們就要看詩的文意脈絡。這一篇詩篇我可以給它簡單地寫成如下面的這個大綱。

大綱

1)前言:詩人為自己禱告(1-2節)

第1節到第2節可以說是一個前言,詩人向神的禱告:「神啊,求祢按祢的慈愛憐恤我…」

2)詩人知罪、悔罪(3-5節)

第3節到第5節是詩人他知道他犯罪了,他知罪,他悔罪。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祢犯罪,惟獨得罪了祢…」

3)求神赦罪、洗罪(6-9節)

然後呢,從第6節到第7節,他向神呼籲,求神來赦免他,洗淨他的罪。的確,詩人如果沒有知罪,不會有悔罪。這一段他用很多洗罪的、潔淨的詞句來描寫,求神怎麽樣來洗潔他。

4)求神重建生命(10-17節)

洗潔了罪以後,詩人期待神給他一個新的生命,所以10節到第17節,求神給他重建的生命。包括了四方面:

(1)清潔的心,10-12節

第一方面,清潔的心─10節到12節:求神為他造清潔的心,重新得到正直的靈。

(2)勸導人歸正,13節

第二方面,他有能力可以勸導別人歸正—13節。

(3)贊美的口,14-15節

同時,他在新的生命裏面,他有贊美的口—14節到15節:他向神高歌、贊揚神的公義。

(4)真誠的事奉,16-17節

第四個,新的生命就是他可以有真誠的事奉—16到17節: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痛悔的靈。

5)結語:為錫安(國)禱告(18-19節)

最後,他的結語就是,他為他的國家,為錫安來禱告—18到19節。大衛認罪以後,整個國家才能夠蒙福。因為他是一國之君,他的罪影響到全國的人。那麽這個是悔罪詩的一個範例。

五.詩篇的三基本益處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我們讀詩篇的時候,詩篇對我們現在有什麽益處呢?我們可以有三個方式來讀詩篇。

(一)詠唱、啓應文

第一個就是用詠唱或者啓應文的方式。我們會發現很多的教會在主日崇拜的時候,用詩篇作為他們的啓應文。領會的人跟會衆一人一節地念一段詩篇,使我們的心被帶到上帝的面前。所以,詩篇是一種崇拜的指南,可以幫助我們表達我們所關心的事,然後帶領我們向神獻上我們的感恩、贊美、祈求。當我們辭窮的時候,我們讀詩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我們向神表達的能力。

(二)祈禱

第二方面,我們可以用詩篇來禱告,祈禱。詩篇幫助我們,如何誠實地來向神說話,敞開我們的心,表達我們內心最深處的一切的感受。

(三)靈修

第三,靈修性的幫助。我們可以回憶、默想神在我們身上所作的事情。詩篇邀請我們來禱告,邀請我們來思想神的話,詩篇也幫助我們借著默想來與神相交。讀詩篇可以塑造我們內心深處的生命,使我們有純潔、仁愛、美善的一種生命。也可以提升我們跟神的交談,使我們領悟神的國何等的大,以及上帝的同在是一種怎麽樣甜美的境界,從一種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神為中心的生活。

結語:一點提醒

最後,我們要提醒,詩篇並不保證每一個人都可以過非常愉快順利的一生。如果我們按照詩篇字面的意思推論,我們跟隨神就會永遠快樂,生活無憂無慮,那就表示我們對詩篇的表達有所誤會了。我們不按字面的意思來解釋它。大衛在詩篇中間用非常強烈的辭句來感謝神賜給他的福分,但是我們會從撒母耳記上下看出來,大衛的一生充滿了痛苦、悲劇、絕望、不順利。但是他仍然始終地來贊美神、感謝神,甚至于在他最哀恸的時候,他仍然這麽做。我們的一生不見得會毫無苦難,既使我們在極大的苦難中,神仍然是與我們同在,祂也仍然值得我們感謝與贊美。


學習指南:12.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十二章、智慧書:過去和現在

希伯來人的智慧,是大多數現代基督徒所不太熟悉的一種文學類型。雖然智慧的著作是聖經裏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基督徒常常誤用,或者是誤解了這些資料,結果失去了神要我們從智慧書裏面得到的一些好處。

我們怎麽樣要來正確地了解和使用智慧書?如果我們做得好,我們就可以從這一類的著作中間得到很多基督徒生活的幫助。如果我們誤用了智慧書,它就會使我們成為一個自私、追求物質享樂、還有目光很淺短的一種生活行為,這個時候正好跟神在智慧書中的原意是相反的。

舊約裏面有三卷書通常被稱為智慧書:傳道書、箴言跟約伯記。我們也會發現,詩篇也常常中間有一些被放在智慧書的裏面。除了剛剛的三卷以外呢,還有雅歌也被稱為智慧書,我們說是所羅門之歌。這一些書不完全是跟智慧有關,但是呢,它們都符合了智慧的一種類型。

智慧文學常被誤用或濫用

我們說智慧文學常常被人誤用或者濫用是怎麽樣呢?我們可以說有,在三方面會被濫用。

1. 片斷的教導、斷章取義地解釋

第一種就是,有人常常只採用了智慧書裏面的一個片斷的教導,斷章取義地解釋一段經文,忽略了一整卷書的意義、信息。比方說,傳道書七章16節那裏說:「不要行義過分」。它的上下文中間原來是論到智慧的問題。有一些人讀到這一段話就說,我們不要做太多的好事。但是我們從上下文來看,這段話絕不是傳道書七章16節的意思。

2. 誤解智慧書的措辭、文體和文學形式

第二呢,我們常常誤會了,誤解了智慧書它所用的措辭、文體和文學形式,所以我們就給它們的措辭下了一些錯誤的定義。

比方說,箴言十四章第7節;「到愚昧人面前,不見他嘴中有知識。」

難道這是說基督徒不要跟那些智能遲鈍的人,或者是知識水平低的人,或者是心智不全的人來交往嗎?不是,在箴言的裏面,「愚昧人」基本的意思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個不信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是按照自私的,而且是放縱的一種方式來生活,他們也不承認有更高的,比他們更高的權柄。

所以這一句話「要遠離愚昧人」,它的教導主要是說,如果你要尋求知識的話,你不應該向一個不信神的人來尋求。所以在這裏所說的知識,也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學術上的知識,而是認識上帝的知識,一種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的一種知識。

3. 不了解智慧論述的重點

第三個誤解就是,一般人常常不了解智慧論述的重點。他們呢,努力根據本來應該被視為是錯誤道理的一些教導來生活。如果我們看約伯記十五章20節:

「惡人一生之日劬勞痛苦,強暴人一生的年數也是如此。」

難道我們會認為這句話的教導是:惡人不會真的快樂嗎?約伯不是這麽想。這段經文是自認為是約伯的「安慰者」,有一個他的朋友,以利法所說的一句話。他試圖要說服約伯,他受那麽大的苦,乃是因為他曾經作了惡事。後來在約伯記的裏面,神證明約伯的話是對的,而且譴責以利法所說的話。除非我們了解整卷書的重點,否則我們根據一句話,我們就會對它有誤解的地方。

一. 智慧的性質

那智慧書它的性質有下面的幾方面:

(一)智慧文學的寫作方式

第一,智慧文學有它特別的寫作方式。在舊約的世代,學生和老師他們都會用很多的文學的技巧來幫助他們記住智慧。神呢,也用同樣的方法,在聖經裏面啓示一些作者來寫下智慧的文學,使得他們方便背誦、方便記憶。

1. 如詩的體裁:同義對句、對比對句、離合詩

當我們談到智慧書的時候,跟我們前兩卷書所說的詩的一些體裁是一樣的。凡是詩所用的一些措辭、文體,在智慧書裏面也常常使用。比如,同義對句啦、對比對句啦、或者是一些離合詩啦,特別是我們如果看箴言三十一章10到31節,論到婦女怎麽樣是一位可尊敬的婦女,它同樣用了離合詩。它用了22個字母,作為每一個句的開頭,來描述這一個婦女,她是怎麽樣的賢慧。

2. 常用一些數字的順序

又好像,智慧書也常常用一些數字的順序。在箴言三十章15節那裏說:

「螞蟥有兩個女兒,常說:’給呀,給呀!’有三樣不知足的。連不說夠的共有四樣」

我們說二、三、四。

3. 常用比較或隱喻的詞句

還有呢,它也常常用比較或者隱喻的詞句。像約伯記三十二章19節以利戶說的話。他說:「我的胸懷如盛酒之囊沒有出氣之縫,又如新皮袋快要破裂。」他用這種比喻的方法來表明他快氣炸了,好像皮袋快要破了一樣。所以我們會發現,無論是正式的比喻,或者是寓言,或者是謎語,或者是其他詩的技巧,在智慧書中常常也同樣地出現,被使用。

(二)舊約中的智慧

第二,什麽是舊約中間所謂的智慧呢?非常重要。聖經中間所謂的智慧是在生命中間作一個敬畏神的選擇,是一種選擇的能力。我們也希望,我們讀了這章以後可以幫助我們怎麽樣來善用我們的智慧書。

一個人在生活中間的各種選擇往往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向。當然,小的選擇,吃飯睡覺、什麽時候上床、什麽時候出門、對誰說話、說什麽話、穿什麽,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選擇。但是如果說到,交什麽朋友、選擇什麽工作、上什麽學校、讀什麽科系、甚至于與誰結婚?要往哪裏去?這些我們會發現,都是我們生命中間一些非常大的選擇。

這些選擇的結果,可能會影響我們一生的人生方向。

非以色列人的智慧,他們是以做一個好的選擇為目標。他們的目的是什麽呢?成就最美好的一生。但是受神啓示的智慧,它增加了一個更重要的觀念,就是敬畏神的選擇才是唯一美好的選擇。因此,「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是箴言的一個基本主題。

(三)誰是智慧人

那第三我們要談到,誰是智慧人?聖經中間對智慧人做了一些描述,有幾種特點:

1. 認識神的人

第一就是認識神的人是智慧人。一個人認識神,很具體地把生命獻給祂。當他定好了人生的方向以後,就以這個人生方向做人生的座標。然後他開始學習怎麽樣來選擇,怎麽樣採取正確的人生觀來生活。這個時候,他所作的一些決定是敬畏神的選擇和決定,他就可以過智慧的生活。聖經所說的智慧跟我們所謂的智商沒有關係。它並不是說一個人的聰明、敏捷,他表達、學習的能力等等。

2. 與神建立關係的人

什麽是智慧人呢?第二,智慧人是一個跟神建立關係的人。他跟神建立了好的關係,他可以從中間得到一個討神喜悅的能力。新約的雅各書,一章第5節那裏說: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衆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這個應許不是說我們借著禱告可以變得更聰明,而是說如果我們祈求的話,神會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敬畏祂的人。雅各在雅各書三章17-18節說得很清楚:什麽是智慧?他說「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

這種智慧跟一般人所想要超過別人,一般的世俗觀念要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厲害、強,的那種智慧是截然不同的。

3. 負責又成功的生活是智慧人的目標

第三,誰是智慧人呢?負責又成功的生活是智慧人的一個目標。聖經裏面常常描述一些人,像是約書亞、大衛,這一些政治家、領袖,他們都有神所賜的智慧,他們可以很成功,很有效地來統治他們的國家。

4. 人的心被描述為智慧的中心

第四,聖經裏面常常我們的心被描寫成為智慧的中心。「心」除了指智力,也是指道德的能力,還有我們的意志力。

因此,智慧文學主要談的是什麽呢?這個智慧是說到一個人和他的行為;他們在作敬畏神的選擇的時候,會有什麽結果呢?他們是不是學會了把神的真理用在他們每天的生活中間,人生的經驗中呢?許多人常常只想得到智慧的結果,不想學習怎麽樣做一個智慧的人。智慧書告訴我們每一天都在學習,根據我們的經驗,凡是每一天努力來應用神的智慧,應用神的真理來生活的人,那就是一個智慧人。如果我們尋求智慧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或者呢,是為了自私的一些好處,沒有尊重神超過一切的話,那不是真的智慧。以賽亞書第五章第21節說:

「禍哉!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

思考問題:

  1. 什麽是悔罪詩?請用詩篇五十一篇大衛的悔罪詩做例子,說明悔罪詩的基本精神與態度!
  2. 基督徒讀舊約智慧書時該避免哪些錯誤呢?聖經所謂的智慧或知識是指什麽?
  3. 聖經描寫「智慧人」有哪些特點?聖經所說的「愚昧人」又是指怎樣的人?基督徒如何做有智慧的人生道路的選擇,而不至于落入愚昧人的光景?

學習指南:12.2

回去目錄

(四)古以色列人學智慧管道

古代的以色列人,他們尋好幾種管道來學習智慧。

1. 在家中學習,或透過智慧的老師來教導

第一個管道就是他們在家裏學習,或者他們請智慧的老師來教導他們。在家裏教智慧是最自然的方式。現代的父母也常常在幫助我們的子女怎麽樣做正確的選擇。我們每一天不自覺地會教導我們的孩子各種智慧: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困境、如何做一些選擇。

箴言把所有的勸告都放在一個智慧的下面。什麽智慧呢?就是以神為中心的智慧下面。惟有我們能夠遵守神的旨意,那才是一個真的智慧。在古代的以色列,他們呢,也有一群人稱之為智慧的教師,他們來幫助別人怎麽樣能夠得到智慧。他們的責任是來向那一些,向他們求智慧的人,作他們的顧問,作他們的導師。有一些人就蒙神的啓示,來寫作,寫出一些智慧文學的書籍。智慧的教師常常以一種代替父母的身分來教導。所以在聖經裏面,我們常常看見箴言會說:「我兒」,「我兒」。父母親就把他們的孩子送到智慧教師的面前。讓他們從智慧教師那裏學習他們的生活態度。這些老師呢,也把這些學生當作他們自己的子女一樣。

2. 借著討論來學習智慧

第二,舊約的時候,他們常常借著討論來學習智慧。這種智慧呢,常常是經過討論談論而得到的。他們透過一些著作,或者他們透過一些長篇論述來學習智慧,例如傳道書。傳道書,是借著一篇論述來學習智慧。約伯記呢,我們發現,它是由幾個朋友,他們互相對真理和生命的看法作一些對話、研討來學習智慧。

箴言:格言智慧

傳道書和約伯記:思辨的智慧

雅歌:抒情的智慧

箴言中間,有我們最常見到的智慧,那就是所謂的格言智慧。傳道書和約伯記的智慧,通常我們稱它們為思辨的智慧;就是一種討論形式的智慧。

那麽雅歌中的智慧呢?可以說是一種抒情的智慧。

以下我們會一一地來討論各種不同的智慧書的類型。


學習指南:12.6

回去目錄

二. 智慧書的類型

(一)傳道書:譏諷的智慧

我們先來討論傳道書。傳道書用一種譏諷的方式來表達智慧。我們發現傳道書很少用鼓勵人的方式,鼓勵人一生來遵神的教導。相反,這卷書似乎都是用一些負面的話來勸人。傳道書常常說,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呢你應該儘量地享受你的人生。反正死亡就消滅一切了。

我們看看傳道書中間一些很譏諷的言辭。像是一章2節那裏說,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傳道書五章16節:

「他來的情形怎樣,他去的情形也怎樣。…他為風勞碌有什麽益處呢?」

或者像九章9到第10節那裏說: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傳道書一貫的信息呢,好像都是死亡的真實,生命沒有終極的價值。如果我們終究會死亡,像萬物一樣都會被人所遺忘,那麽我們怎麽樣生活。或者是過一個成功的生活,或是一個失敗的生活,或是自私邪惡而悲慘的生活,或者是過一個敬虔的生活,那有什麽差別呢?這個似乎就是現代的所謂存在主義他們所支持的一個理論。難道傳道者就是在宣揚存在主義的一種思想嗎?趁著你活著的時候儘量享受你的人生嗎?不是。我們會發現,傳道書它在所傳的是用另外一個方式。

我們發現傳道書是聖經裏面,它的信息有襯托的作用。也就是它的信息跟聖經其他的信息做一個鮮明的對照。其實傳道書本身就有不同的對照。傳道書一章1節到十一章第8節,跟十一章第9節一直到最後,可以說是不同的觀念。前面是說虛空的虛空人生沒有意思,但是到了十一章第9節之後,作者向讀者發出了一個正統的一個警告。他說:

如果神在你的人生中間沒有扮演一個直接介入的角色,如果死後沒有生命的話,你應該會對這樣的人生感到不滿意,這樣的人生會讓你覺得沒有興趣。這就是傳道書的讀者所要達到的目的。

當一個人把神降低到遠離我們的地位,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關係,那真正的就是過一種無神論的生活,世俗的、宿命論的一種智慧。所以這一卷譏諷的智慧,它來為這樣的生活作一個辯護。它到了最後,它的結論中間它就勸告它的讀者,它說,你要知道,為這一切事,神必審問你。(十一章9節那裏說)。十二章第1節那裏說:「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當記念造你的主。」

這是傳道者的目的。

十二章13到14節那裏說:

「13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14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這些,我們會發現,是聖經中間其他書卷的教導。傳道書的作者用這種譏諷的智慧,使每一個讀者決定要選擇另外一種人生,不要選擇空虛的人生,要選擇敬畏神,謹守祂誡命的人生。


學習指南:12.5

回去目錄

(二)約伯記:思辨的智慧

那我們再來看約伯記中間的智慧呢?約伯記它所用的一種形式和結構,很明顯是一種交談或者是對話。這些對話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使每一個讀的人心中相信,生命中間所發生的每一件事,不見得都是因為神要它發生的;或者說,因為這樣才公平,所以才會發生。這個是作者的一個寫作的目的。

約伯記的背景是:有一天,神跟撒旦之間有一段對話,對話之後,約伯的生命中間就發生了一連串的苦難。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的人,敬畏神,遠離惡事。約伯是神在撒旦面前的一個見證,所以神說,你看,約伯完全正直。撒旦就用話來激動神,使得神放手讓撒旦去攻擊約伯。就某一種意義來說,約伯記的目的跟傳道書的目的幾乎正好相反。傳道書呢,傳道的人要把神描寫成跟人日常的事務無關,而且暗示不管你怎麽生活並不重要,因為最終都是死亡。但是我們發現,約伯記,安慰約伯的那一群朋友,他們的觀點是:神不但與人的日常生活有關,而且經常借著人今生的事情來施行審判。

當約伯在極大的苦難中,他的財富毀于一旦,他的兒女死于一夕,他甚至于失去了健康,全身長滿了毒瘡,連妻子都咒詛他說,你去死吧。這個時候他的三個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連番上陣,與他辯論,指責他的不是。他的朋友認為人生命中間所遭遇的每一件事,無論是好是壞,乃是看你是否討神喜悅的結果。他們所傳達的一個信息是:如果一個人的生活順利,表示呢,他選擇了美好的事情;如果他的事情不順利呢,一定表示他得罪了神,所以神就會使他受苦。他們一再要說服約伯,要他認罪。

約伯是一個敬畏神的人,他知道他沒有做什麽應該受到神憤怒處罰的事情,所以他在幾次的講話中間,像是第三章、六章到七章,九到十章,十二到十四章等等,他滔滔雄辯,他堅稱自己沒有罪。同時呢,他也覺得我必須忍受這麽慘的事情,他覺得非常地失望、灰心、沮喪。他沒有辦法了解,為什麽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他的身上。當他的同伴聽到約伯的話,都十分地震驚。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亵渎神。他們不斷地要讓約伯明白,他這樣子的聲明,他說他沒有得罪神,表示他是對神懷疑。

約伯的朋友認為神管理一個公平公義的世界,我們在其中就會得到我們自己的選擇所得到的結果。約伯也同樣地固執,甚至振振有辭地說,人生是不公平的,現今的情況,不應該是它應有的樣子。

最後出現了一個「安慰者」,叫做以利戶。他呢,為著神更高的智慧和知識來辯護。他說,約伯啊,你以為你有理,或者以為你的公義勝于神的公義嗎?才會說這些事情的發生于我有什麽益處呢?我不犯罪比犯罪有什麽好處呢?(三十五章2到3節所說的)。當以利戶論到神的時候,他在三十七章第23節那裏說,他說,論到全能者,我們不能測度;祂是大有能的,有公平和大義,必不苦待人。這些回答似乎都回答了約伯的問題。看起來約伯似乎不得不同意以利戶的回答。一方面是讓人滿意,一方面可能也讓約伯憤怒。

就在這個時候,神親自地出現了。祂對約伯和其他的人說話,從三十八章一直到四十一章,神說了一大段的話。一方面神糾正約伯,而且正確地來說,告訴他實際的情況是什麽。一方面呢,祂也證明約伯是無辜的;並且反駁約伯的朋友,他們所論的「智慧」,不如約伯所論的,四十二章7到9節,神說:

「…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

至于人一生是否公平這個問題,神說約伯是對的,人生並不公平。說到約伯的疑問:

「那麽為什麽是我呢?」神的回答是對的;神說,沒有人能夠像神一樣使萬物奇妙地運轉。神借著這一大段的話描述祂在宇宙中所作的事情,要讓約伯看見: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祂容許苦難並不表示祂不知道祂在做什麽,也不表示祂這樣做,神的權利應該受到懷疑。

最後,約伯折服在神的面前。他對神說了下面一段話,這些話可以說,說到我們所有基督徒心中的話。在約伯記四十二章1到6節,約伯說:

「我知道祢萬事都能做,祢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祢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祢聽我,我要說話;我問祢,求祢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

當約伯為他的朋友禱告,神就使約伯從苦境中轉回,並且賜給他比他從前失去的所有的更加倍。(約伯記四十二章10節)

我們看見約伯記是用一種思辨的方式來展示一種智慧,是一種最高超的一種真智慧。讀約伯記的讀者,我們不但能夠領悟世界的智慧道理是什麽:似乎是合乎邏輯,實際上是錯的;而且我們領悟到,什麽是神的智慧呢?什麽是能夠使人對神的主權與公義有信心,那就是真的智慧。因此,這些對話,還有約伯記中間的敍事,種種的情節聯合起來,成為舊約思辨智慧一個最棒的範本。


學習指南:12.3

回去目錄

(三)箴言:

1. 審慎的智慧

接下來我們要看一看箴言中的智慧。箴言可以說是格言式的智慧。如果以它的內涵來說呢,它是一種審慎的智慧。審慎的智慧是什麽呢?審慎的智慧就是人可以用這種智慧來幫助自己在生命中間做出負責而且成功的選擇的一些法則和一些規定。

箴言所教導的,可以說是一種典範式的;或者有人說是一種舊式的,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沒有一個父母希望他的孩子不快樂、失敗、孤單、在社會上被人拒絕、或者受法律的制裁、不道德、笨拙等等。對父母來說,希望他的孩子在人生中獲得某一種的成就,包括被社會接納,不貧困,他的人生行為道德純正,這些期待並非是自私或者不切實際的事。箴言呢,就提供了我們要達到這個目的的,很多的忠告,一些非常精簡的忠告。當然這不表示,按照箴言所做的去行,這樣的年輕人一生總會順利。但是箴言告訴我們:假使一切情況相同的話,一個人有一些基本的態度和行為模式,會幫助那個人長成為一個更負責任的成年人。

箴言呢,也不斷地讓我們看見,智慧的生活和愚昧的生活之間很明顯的對比。愚昧的生活有有哪一些特徵呢?在箴言裏面有說到;有凶暴的罪行,第一章、第四章;隨便允諾或者作保,像第六章所說的;懶惰、惡意的不誠實、還有不純潔的性行為。這一切都是神所憎惡的,而且對一個人的正直生活有害,這些都在二章、五章、六章、七章、九章、二十三章裏面一一地提出來。箴言呢,也談到要怎麽樣照顧窮人,二十二章所說的。怎麽樣尊敬政府的領袖,像是二十三、二十四章;管教兒童的重要性,二十三章提到;飲酒要適度和尊敬父母也是在二十三章提到。


學習指南:12.4

回去目錄

2. 解釋箴言

箴言的解經和釋經如果要正確的話,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

首先我們說過,箴言是一種格言的智慧。它的語句非常的簡潔,令我們容易懂也容易記,比方說它會用詩、用比喻、用擬人法、誇飾法,等等的措辭,使教導聽起來栩栩如生。箴言三十一章10到31節描述智慧的妻子,她完全奉獻。我們說過這是一種離合詩的結果。它們每一節都用連續的希伯來文字來作為開頭,很容易記,聽起來又悅耳。

所描述的這些呢,其實是任何一個平凡的女子都不可能效法的一種生活模式。但是如果我們了解詩,這個箴言的作者,他用這樣離合詩的方式來描寫的話,我們知道,原來他是要用一種誇飾的方法,來強調賢慧的妻子帶給家庭的喜樂。所以,我們如果根據這一段的描述來要求每一個女子,在每一個世代中間,都有同樣的表現,那就不是這一個箴言的作者的原意了。也因為這種簡潔的特性,所以箴言沒有辦法,當它在說到真理的時候,面面俱到,把真理的每一方面都詳細精確地說明。

所以我們解釋箴言中間的格言的時候,

1)根據措辭來理解

我們必須根據它的措辭來理解。有的時候要用到解釋詩的方法,有的時候要用到解釋比喻的方法。例如我們來看一段箴言九章13節以下的這一段。它說:

「13愚昧的婦人喧嚷,她是愚蒙,一無所知。14她坐在自己的家門口,坐在城中高處的座位上,15呼叫過路的,就是直行其道的人,16說:”誰是愚蒙人,可以轉到這裡來!””又對那無知的人說:17″偷來的水是甜的,暗吃的餅是好的。”18人卻不知有陰魂在她那裡,她的客在陰間的深處。」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箴言,但是它用了一個寓言的方式。借著比較的方式來暗示,愚昧的生活和智慧生活相反。它用一個引誘路人進入她房子的,妓女的方式,來擬人化,來描述愚昧人生活的特徵。愚昧人一生最後的結果不是長壽、成功、快樂,乃是死亡。

所以呢,這個作者說,要遠離愚昧,不要受騙了,不要毫不耽延地走過愚昧人裝飾得很美的,似乎很迷人的試探中間。智慧、敬虔、品行端正,這些人他不會選擇愚昧人的生活,他們會選擇不自私不愚昧的生活。這一類的寓言多少像是比喻、象徵,所以我們要用這樣子的方式來了解它。

2)箴言不是神所給的法律保證

箴言也不是給我們一個法律保證。我們在讀箴言的時候,不要拘泥于字面的意義,要了解它的含意。例如,箴言二十九章12節,說:

「君王若聽謊言,他一切的臣僕都是奸惡。」

這個例子,它並不是保證:如果你是一位政府的官員,而你的上司信任一些不說誠實話的人,你也就變成一個邪惡的人,此外別無選擇。不是。他要表達的是一個不同的信息是:一個喜歡聽謊言,不喜歡聽實話的領袖、統治者,他的周圍逐漸就會有一些只說他愛聽的話,那些人會在他的周圍。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就是一個腐敗的政府。所以,堅持要聽實話,儘管那些實話讓人聽了難受的這些統治者,他可以保證他的政府誠實不作假。所以箴言的話往往是用比喻的話,而不是照字面的意思來解釋。

3)讀箴言須讀全部

第三,我們讀箴言需要全部來讀。神所啓示的每一個箴言,都要跟其他的箴言互相來平衡。而且跟聖經裏面其他的經文相互來比較,才能夠得到它的真正意思。而且我們要謹慎,預防,不要讓箴言對物質的東西以及這個世界上一些非常實際的關切,使得我們忘記了,我們跟隨箴言的描述變成一個貪愛物質主義的和世俗的一些價值。

我們不要忘記箴言裏面有一些平衡的經文,比方說箴言十六章第3節。新譯本這樣子翻:它說,「當把你所做的交託耶和華,你的計畫就必成功。」

很多人都喜歡這一句話。如果我們只根據這一句箴言來生活的話,我們可能會把一些非常自私而且愚昧的計畫交託給耶和華。如果你的計畫剛好成功了,你認為那是神的保護。例如,倉促完成的婚姻啦,輕率決定的一些商業決定,或者是考慮欠周的一些職業選擇。我們會說,「啊,我已經把一切都交託給耶和華了」,可能結果是非常大的痛苦。

或者一個人把一切交託給耶和華,但是沒有成功,他的信仰就受到影響。他就開始懷疑,為什麽我把一切交託耶和華而沒有成功呢?他對上帝的話産生了懷疑。

我們要來讀箴言的時候,我們要平衡,有其他的經文可以幫助我們平衡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我們要同時讀到箴言三章5到6節所說的: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

這一段經文提醒一個有智慧的人,不要靠自己的聰明,而要專心仰賴耶和華,認定祂,謹守遵行祂的話來生活。一個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來生活,他所作出的決定一定不會是自私自利的一種動機;他也比較能夠體會上帝的心意和做法。所以我們要從箴言全面的了解來讀箴言。這樣十六章第3節才不會被我們誤解了它的真意。

4)有的箴言需要「轉化」才能理解

第四,解經的原則,有一些箴言我們需要「轉化」它才能夠理解。也就是我們要把它轉化成今日的習慣、風俗、語句,否則呢,它的意義很可能跟我們沒什麽關係。

我們看下面這一個例子,箴言二十五章24節;

「甯可住在房頂的角上,不在寬闊的房屋與爭吵的婦人同住。」

現在在許多的大城市裏頭,大部分的人都住在公寓,沒有房頂的房間。所以這句話如果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呢,我們可以翻譯成,「甯可住在陽台,也不要與你本來就不應該娶的妻子住在寬敞的房屋之中。」這個箴言不是要我們按照字面的意思給你建議;如果身為男人的你發現你的妻子愛爭吵,你應該怎麽做?不是。他原來的意思,是要勸一個人謹慎地選擇他的配偶。這種選擇是超過文化的決定。我們如果要正確地了解箴言,這一句話,乃是針對這一件事情,給我們一個很明智的,很敬虔的勸告。我們都應該知道,一個基于外在條件的吸引力而倉促結合的婚姻,結果很可能是一個不幸福的婚姻。

這本書的作者為我們列出了幾項原則來幫助我們正確地使用箴言,而且符合神啓示它們的目的。一共有九點。

(1)箴言常用比喻,也就是比喻的辭句來表達超越它們本身的事物。

(2)箴言非常實際,不是理論性的神學。

(3)箴言的措辭是為了要使人容易記住,而不是要按照字義敍述明確。

(4)箴言的目的不是要支持自私的行為,反而是正好相反。

(5)箴言具有濃厚的古代文化特色。可能需要合理的轉化,才不會失去它們的原意。

(6)箴言不是神所給的保證,而是以詩的形式寫成,教導人要有好行為的原則。

(7)箴言可能使用十分特殊的措辭、誇張地描述、或者任何一種文學技巧來表達他們的重點。

(8)箴言提供有益的勸告,教導人如何明智地處理人生的某一方面,但涵蓋的範圍呢並不廣泛。

(9)箴言如果被誤用,可以證明愚昧、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是對的。但是如果使用得當,箴言會對每日的生活提供非常實際的勸告。

思考問題:

  1. 傳道書是以怎樣的方式來論述智慧?你是否能滿意一個沒有永恆只有今天的人生?一個人若選擇無神,世俗或宿命的人生觀,將會帶給祂怎樣的人生呢?
  2. 常有人說,約伯記談論人生的苦難;你認為這樣的觀點正確嗎?到底約伯記談論些什麽?它所談論的與傳道書有什麽不同?
  3. 約伯的三個朋友的觀點錯誤在哪裏呢?「安慰者」以利戶的觀點錯誤在哪裏?為什麽以利戶的觀點約伯似乎不得不同意,但卻讓他憤怒呢?神又如何回答約伯呢?為什麽神的回答約伯滿意呢?
  4. 什麽是審慎的智慧?為什麽我們不能把箴言的智慧看成神的應許?解釋箴言有哪些原則?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
  5. 請複習課程中所說,使用箴言的九個原則!

學習指南:12.7

回去目錄

(四)雅歌書

最後一種智慧書,就是雅歌中的智慧。雅歌是一首情詩,是所羅門所寫的一首歌,描述一位,書拉密女跟她的新郎之間的愛情。雅歌主要關切的兩個問題是,要愛誰,以及如何愛。它是屬于人生中間最基本的一種選擇,也是最重要的一種選擇。在這兩個重要的決定方面,也就是愛誰和如何愛,如果能夠做敬畏神的選擇,對每一位信徒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神使用了專門負責愛和性的腦細胞創造了人類。這是人性的事實,也是神宣稱好的,神看所造的是好的。這一個創造的一部分,我們從創世記一章31節就看得出來。但是非常遺憾,任何好的事物呢,都可能會被不敬畏神的選擇所破壞。人的每一種技巧都可以用來為善,也可以用來為惡。人的每一種慾望也都可以被用于錯誤的方面,而不是正確的方面;愛和性也是一樣。按照神原來的計畫,愛和性始終是一夫一妻婚姻中間喜樂和幸福的來源。但是呢,它也被人類的墮落所敗壞了。現在我們常常發現愛與性被人用來滿足個人種種的私慾,被人所利用。

一個人可以選擇讓愛情任意牽著他走嗎?當然可以。人可以用不榮耀神的方式來從事性行為嗎?當然可以。性可以被誤用而有害嗎?會的。愛情會控制人而且很殘酷嗎?的確會。這些事可以不必發生,如果我們做了正確的選擇。無論是性或者是愛情,或者是婚姻,可以按照神原來的目的被用來榮耀神。這個就是雅歌要表達的主要的信息。

1. 雅歌的解釋問題

但是我們發現,雅歌的解釋問題,在曆世曆代中間對于雅歌這本書的解釋有不同的模式。有一些很奇怪的解釋是基于兩種我們常見的解經,錯誤的解經,的一種結合。

1)兩種錯誤的解經

(1)全部轉移

(2)寓意解經

哪兩種錯誤的解經呢?一個就是全部轉移,一個就是寓意解經。

什麽叫做全部轉移呢?也就是,無論什麽時候當我們使用一個字或者一個觀念的時候,那個字和那個觀念的特色和所有的意義都包括在內。比方說:有人認為神愛世人包含了愛的所有層面;親情之愛,友愛,情愛,喜愛等等。好像每一次用愛這個字的時候,總是包含了所有這些愛的範圍。但是事實不是如此。當我說我愛吃冰淇淋的時候,我愛冰淇淋的時候,這句話完全沒有愛情的意思。

就雅歌這卷書來說,全部的轉移呢,就是把聖經其他的情歌轉移過來。怎麽說?在舊約中間有一些經文,它是以寓意的一種方式來描述神愛以色列百姓。例如先知何西阿在二章2到15節,用一個丈夫愛他行淫的妻子並且接納她,來描述神,就是用這樣的愛來愛以色列人。那一些用全部轉移來解釋雅歌書的人呢,他們認為如果先知書的情歌描寫的是神愛他的子民的這種預言,那麽像雅歌這一類的情歌也是一樣的;必定是描寫神與人之間的一種愛。

有一些教父雖然他們是出于善意,但是卻是不正確的。他們說,雅歌呢,只是描寫神愛以色列或者是基督愛教會的一種寓言,也就是說,新郎預表基督,新娘預表教會。這一種解釋一直到今天還是非常受人歡迎而且流行。這實在不是雅歌所要表達的信息。雅歌不像先知書,明顯的有寓言的特性。它不像先知的寓言那樣含有各種透露出以色列曆史的那種線索,也不像先知書那樣充滿了一種國家的象徵。相反的,雅歌書直接地在描述兩個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愛情,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一種戀慕。它用這樣子的篇幅來描寫,實在是跟先知書中間的情歌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先知書中間不會有下面這類的話:你是「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的眼在帕子內好像鴿子眼。」(歌4:1)這是一個男人愛慕他的情人的一種表達方式,他把她的容貌與他生命中間一些美麗的景象把它拿來相比。再說先知書的情歌也不會有下面這一類的句子:

「我身睡臥,我心卻醒。這是我良人的聲音,他敲門說:我的妹子,我的佳偶,我的鴿子,我的完全人,求你給我開門,…」(歌5:2),然後又說:

「我的良人從門孔裏伸進手來,我便因他動了心」(歌5:4)。這是敍述一個女子所作夢的一段話:她睡著了,而她的情人來叫她的時候呢,她沒有辦法快點起來,結果沒有見到她的情人。

「我身睡臥,我心卻醒」是詩人用詩的方式來說,「我作了一個夢」的意思。

我們都作過像這一類的夢,在夢中我們的行動就是快不起來,或者是得不到我們想要去得到的東西。在這一個例子裏面,用夢來描寫她對她情人的一種戀慕,以及她錯過了她跟她情人在一起的一些機會,她覺得非常地懊惱。

雅歌裏面有很多別的表達愛和深情的方式,比方說,對于愛得很熱情的一種描述(一章2到4節);或者呢,愛情的旁觀者給予他們一些勸告和挑戰(例如一章8節,五章9節);還有一些男女互相的愛情邀約(七章11到13節,八章13節);男女互相故意誇耀對方的美好(一章8到9節);或者是必須抗拒被別人吸引以致于不忠的一些誘惑(六章8到9節)。這些都是雅歌的作者用音樂詩的形式來寫出來的,它們很合情合理地對人生中間對于愛,或者浪漫,或者是性所作的一些選擇有關的描述。

2)按聖經原意使用雅歌

我們現在來提出幾點,幫助我們來解釋雅歌書的原意,在此提供的幾點建議,給你參考。

(1)要了解雅歌的倫理背景

第一、我們要儘量了解雅歌的整個倫理背景。根據神在舊約裏面的啓示,一夫一妻、異性愛的婚姻才能夠有性的行為,敬畏神的以色列人會從這種觀點來看雅歌。雅歌本身就非常反對婚前或者是婚後的不忠。婚姻使得男女之間的愛情臻于圓滿、延續不斷。這就是雅歌所要表達的信息。

(2)要了解雅歌的文學類型

第二、我們要了解雅歌的文學類型。和雅歌最相彷的作品呢,是舊約還有古代近東其他地方的情詩,這些情詩所描寫的不止是一種愛,而且是婚姻中的愛情。他們常常在婚宴中來吟唱這些情歌,這些情歌對于參加婚宴的人呢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們詠唱愛情、忠貞、避免欺騙的試探、愛情的珍貴、喜樂、愉悅,以及不忠的危險。雅歌裏面含有充分的道德含義,而且把一個人的愛導入正確的關係之中。

(3)雅歌提出敬畏神的正確選擇

第三、我們要了解,雅歌提出敬畏神的一個正確的選擇。

(4)雅歌所表達的價值與我們現代的文化價值觀不同

最後,讀雅歌的時候,我們要了解的是,雅歌所表達的價值與我們現代的文化價值觀截然不同。現在許多的人提倡放縱自己,鼓勵人滿足自己,並不倡導貞潔的愛情;雅歌所強調的正好相反。雅歌關切的是,一個人要如何忠實地回應另外一個人的愛情,而且去滿足對方的需要。

2. 雅歌描述貞潔的愛情與美好的家庭關係

我們從下面幾節經文可以看出來,雅歌描述的是一個貞潔的愛情以及美好的家庭關係。

*夫妻雙方的愛情是排他的(歌4:12)

比方第四章12節,「我妹子,我新婦,乃是關鎖的園,禁閉的井,封閉的泉源。」

這是描述夫妻雙方的愛情,是排他的。

*婚姻關係不容人破壞(歌2:15)

第二章15節,「要給我們擒拿狐狸,就是毀壞葡萄園的小狐狸,因為我們的葡萄正在開花。」描述一個婚姻愛情的關係裏面不容許人來破壞。

*家庭教育很重要(歌8:8-10)

第八章第8到第10節,那裏書拉密女的兄弟說要訓練她,成為牆,防止人入侵,不要成為門,隨便誰都能進來,免得她受害。我們會看見書拉密女的兄弟教導她,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忠貞行為是何等的重要。

*真愛大水不能淹沒,是無價的(歌8:6-7)

八章6到第7節那裏描述,真愛大水不能淹沒,是無價的。

在現代大部分的世界裏面,愛情被視為婚姻以前的事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結婚以後愛情就止住了。但是在雅歌裏,讓我們看見愛情應該在婚姻裏面持續地滋長,而且,實際上成為婚姻的特徵。


學習指南:13.1

回去目錄

《聖經導讀:解經原則》

第十三章、啓示錄:審判與希望之意象

我們來到了這一本書的最後一章,啓示錄。

我們讀了新約其他的著作以後,我們來讀啓示錄的時候,好像到了外國一樣。書中沒有敍事,沒有像書信那種清楚的命令,說明,反而是充滿了天使、喇叭、地震、野獸、龍、無底洞等等的描述。

這一卷書被包括在正典的裏面,因此我們相信它是神的道,是受聖靈的啓示而寫成的。但是呢,當我們來聽這個道的時候,我們幾乎都不太知道要怎麽樣來了解啓示錄中間的意思。

啓示錄是約翰寫給第一世紀,衆人都知道的七間教會的一封信,信裏面討論未來的事情,它的情境是第一世紀的。約翰說:

「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稣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稣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1:9)

他說,他是在為基督作見證。書裏面約翰用了很多不同的象徵,有一些我們可以了解(比方以地震的形式來描述現在的審判),有一些很難解,比方十一章1到10節那裏說兩個見證人,這兩個人見證人是指誰呢?他們已經出現了嗎,還是,還沒有在曆史中出現,讀這樣的經文我們就會發出很多的解經問題。

對啓示錄來說解經尤其是重要。目前市面上有許許多多通俗的書或者是小冊子來解釋啓示錄,它們幾乎沒有解經,就直接開始釋經,那一種釋經往往是充滿了富于想像力的臆測,連約翰本人也不可能心中有這樣子的了解。

一. 啓示錄的性質

首先,我們要來解釋啓示錄的時候,要先來看看啓示錄是一卷怎麽樣的書信,它的性質是什麽?啓示錄呢,它的類型是非常特別的一種類型。它是啓示、預言、和書信溷合一體的一種文體。

(一)啓示錄是啓示

啓示錄主要是一種啓示。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之間,在猶太人以及基督徒之中,有許許多多的啓示文學寫成,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怎麽樣的共同特徵呢?

1. 啓示著作主要是根據舊約的預言文學

第一、啓示的著作它們主要是根據舊約的預言文學,尤其是像以西結書、但以理書、撒迦利亞書還有部分的以賽亞書。啓示文學著作(Apocalyptic Literature)它們所關切的是將來的審判和救恩。由于啓示著作是在逼迫或者壓迫的時候産生的,所以呢,啓示著作的作者,他們盼望在這個曆史結束的時候,邪惡會受到最後的審判,正義會獲得勝利。

2. 啓示著作常以假名來寫作

第二、它們的特徵是啓示的著作常常以假名來寫作。由于它們的內容是以異象、異夢的形式來呈現,所以呢,它的語言都是神秘的、象徵的語言,有隱含的意義。大多數啓示書的作者,他們都要用假名來表示這個著作是本古典的著作;也就是過去所完成的著作。作者希望它們的外表看起來是古代的名士所作的,而這些名士呢受吩咐說要把這一個著作「密封」起來留給後代,而「後代」呢就是當代,他們打開這本書。那麽這個就是假名的方式來寫作。

3. 啓示著作的意象常是想像的事物

異象與意象的分別

異象是聖經時代神啓示人的一種方式,以某種可見的景象作為神啓示的媒介。

意象是一種文學的寫作方式,用具體形象的象徵語言來表達一種印象或心境感覺。

約翰在啓示錄中,常用有具體形像的象徵語言,來描寫他所看見的異象。

第三個特色呢就是啓示著作的意象常常是各種想像出來的事物,而不是真實的事物。先知和耶稣也常常用象徵的語言來教導,但是,多半都是真實的事物。比方耶稣說,鹽啦;用愚昧的鴿子啦、沒有翻過的餅啦,這是何西阿先知所說的。

但是呢啓示著作它們用的意象大多是屬于一種幻想的、想像出來的事物,比方七頭十角的獸、身披日頭的婦人、尾巴像蠍子,頭像人的蝗蟲,這些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事物,一些很怪異的組合。

4. 啓示著作是文學作品,有固定的傳統風格

第四個特色就是,啓示著作是文學作品,所以呢,它有一些固定的傳統風格。它們常常會把時間和事件區分得很整齊,它們也很喜歡用數字的象徵用法。所以,最後完成的作品往往都有好幾組精心安排的異象,而且常常有編號。幾組異象給放在一起呢,常常為了表達某一件事,例如啓示錄表達審判,但是呢,它不一定表示一個單獨的異象緊跟著前一個異象來出現,它是把它組合起來為了表達某一件事情。

約翰所寫的啓示錄跟我們剛剛所說的幾個特徵完全相符,只是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它不是用假名所寫的。約翰認為他沒有必要遵循常例。他向他的讀者介紹他自己,而且呢,他借著給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信來說話。那一些教會都是真實存在的教會,他和他們是屬于同一個時代的,而且是同受苦難的。而且他受到吩咐說,不可以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這個是在二十二章第10節那裏所說的。

(二)啓示錄是預言

啓示錄不但是啓示,啓示錄也是預言。啓示錄是神對教會目前的處境所說的一些話,它並不是一些預測,未來的事情,它是在現今說出神的話,內容呢是神的審判或者是神的救恩。這個是神向第一世紀後期某一些正在受外來的逼迫,以及教會內部的腐敗,神向他們說話;神向這一些教會來說預言。

(三)啓示錄是書信

第三,啓示錄也是書信。啓示錄結合了啓示與預言的特徵,然後呢用書信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如果我們讀一章4-7節,還有二十二章21節,我們會發現它含有書信全部的特徵,比方約翰是以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形式來寫(我…你);就是我寫信給你們。而且它最後的形式可以看得出來,啓示錄是約翰寄給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一封書信。這一點有什麽意思呢,也就是啓示錄跟書信一樣,它們有應時的一面,也就是它們是應時的文件。它們之所以會産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滿足當時特定教會的需要,所以為了要解釋這樣的書,我們必須了解它原來的曆史背景。


學習指南:13.2

回去目錄

二. 解釋啓示錄的原則

那到了下面一個原則就是解釋啓示錄的原則,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麽今天在許多的教會基督徒中間,對啓示錄充滿了臆測的解釋,那是因為缺少了正確的解經原則。所以我們要用啓示錄來作為一個例子,重複來說明我們從第三章開始每一章每一章都強調的一些基本的原則。

(一)找出作者以及聖靈的原意

啓示錄解經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要找出作者以及聖靈所要表達的原意。啓示錄主要的意思是,約翰原來要向當時的讀者所表達的意思。當時的讀者能夠了解,他們比我們有利的一點就是,他們熟悉自己的曆史,而且他們非常熟悉啓示錄的文學的表達的形象和意象,我們不能完全了解。

(二)啓示錄可能有第二層意思,但我們不能隨意解說

第二,解釋啓示錄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因為它是一個預言,所以呢我們就要接受,啓示錄很可能會有聖靈所啓示,但是呢,當時的作者和讀者也都不完全了解的第二層的意思。在釋經的範圍裏面,我們知道這種第二層的意思,超出了我們的解經原則,也就是我們不能夠隨意解說這種第二層的意義。

(三)不要過度使用以經解經的原則

第三,我們在作啓示錄解經的工作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謹慎,不要過度地使用「以經解經」的原則;也就是一種類比的觀念。什麽是類比的觀念呢?

「經文類比」的意思就是:一段經文的解釋,應該根據其他的經文。

我們不應該像某一些的解釋聖經的人那樣,認為約翰的讀者一定讀過馬太福音,或者一定讀過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而且他們一定可以從讀馬太福音,或者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中間,可以掌握一些關鍵,來了解約翰寫啓示錄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解釋啓示錄的關鍵必須來自于啓示錄本身的經文,原來的收信人他們讀這卷書的時候,他們從自己的曆史背景裏面,他們可以得到什麽原意呢。

(四)「意象」的解釋

第四個原則就是,由于這一卷書有啓示和預言的性質,所以增加了我們一些解經的困難,特別是有關它的意象那一方面,在這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建議。

1. 意象雖各有其來源,但要從啓示錄的觀點來解說

第一個建議呢就是,約翰寫啓示錄所用的一些意象和觀念是來自于舊約,他也同時使用當時其他一些啓示著作,它們所熟悉用的意象和觀念。這些意象雖然有各種不同的來源,但是我們不要受這些來源的限制。我們知道這些意象這些觀念,已經在聖靈的啓示下被破碎和完全改變了,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新的預言,當我們在解說這些意象跟觀念的時候,我們要從啓示錄的觀點來解說它,

2. 啓示錄的意象有幾種

第二個建議呢,啓示錄的意象有幾種,有一些意象似乎是固定的。比方說,從海中上來的獸似乎是代表世上帝國的一種非常標准的意象,而不是代表一個個別的統治者。另外呢,有一些意象不太固定。猶大支派的「獅子」證明它是羔羊,啓示錄五章5到6節,啓示錄中間唯一的獅子。而第十二章中的婦人呢,顯然是正面的意象,到了第十七章那個婦人又是邪惡的。

有一些意象顯然是指著明確的事物,例如一章12到20節,七個燈檯是指七個教會;十二章那個龍就是指撒但。但是有一些意象呢,可能是一般的意象,例如第六章的四個騎士可能不代表任何明確的,勝利啊、戰爭啊、饑荒啊、或者是死亡,而是代表人的墮落乃是教會苦難的來源,將來也是神審判的原因。所以,它們並不代表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個饑荒、或者某一次的戰爭。

我們說這一切就是要表明意象可以說是解經中間最困難的一部分,所以下面還有兩點是特別重要的,

3. 重視約翰自己對意象的解釋

也就是第三點,當約翰他自己來解釋某一個意象的意義的時候,他所作的解釋應該被受到重視,而且應該根據他的解釋來了解其他的意象。約翰自己的解釋有六個意象:

第一個,像人子的那一位,在一章17到18節指的是基督,惟獨祂「曾死過,…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

金燈檯,一章20節,是指七個教會。

七星,一章20節,是教會的七位天使或者使者。

大龍,十二章第9節,是撒但。

七個頭,十七章第9節,是女人所坐的七座山,也是七位王,因此呢,是不固定的一個意象。

淫婦,十七章18節,是大城,顯然是指著羅馬。

這是約翰自己所作的解釋,我們要根據他對意象的解釋來作一個基礎,來解釋其他同樣的意象。

4. 整體地看異象

第四,我們必須整體來看異象,我們不要用寓意法來解釋所有的細節。在這一方面,這些異象就類似比喻。整個異象要表達的是一個有意義的信息;描述的細節呢,一方面是為了達到一些戲劇性的效果,一方面是為了要讓整個描述更加清楚,使讀者不會誤解了它的關聯點。所以,像太陽變黑像毛布、星辰墜落如同未熟的無花果,這樣的細節可能不一定有什麽「含意」,它們只是使整個地震的異象給人家更深刻的印象而已。但是在九章7到10節裏面,頭戴著金冠冕、有男人的臉面和有女人長髮的蝗蟲,可以幫助我們使那個描述更完整,原來的讀者他們不會誤會,他們所看到的異象,指的就是當時羅馬帝國外圍的野蠻民族。

5. 啓示著作很少按年代順序詳細記載未來

最後一點我們要說的是,啓示著作很少是要按照年代的順序,很詳細地記載未來的事情。約翰關切的是什麽呢,不管現在的情況怎麽樣,神掌管著曆史和教會。縱使教會會碰到許多的苦難和死亡,但是它終究要在基督裏面得勝;基督要來審判祂的敵人,並且要拯救祂的子民。所有的異象我們都要根據這一種約翰的關切;更大的關切來了解。

思考問題:

  1. 在曆史上解釋雅歌有哪兩種錯誤的方法?這兩種解釋的錯誤在哪裏?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說明!
  2. 課程裏對解釋雅歌提出哪三個建議?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
  3. 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說明啓示錄的三種文學體裁的特質,並特別說明「啓示文學」著作有哪四種特性?
  4. 課程提到解釋啓示錄有哪四個原則?請舉例說明異象與意象的區別?並說明解釋意象與異象有哪五個要點?

學習指南:13.3

回去目錄

三. 啓示錄的解經

就好像大多數其他的類型的著作一樣,啓示錄解經的第一個步驟是要看一看當時的情況,我們要把當時的情況重新建立起來。

1. 綜覽全書

為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呢,還是建議你一口氣把啓示錄讀完,明白全書的主要的目的。我們這個時候不必想要了解每一個細節。就讓我們的閱讀好像是一個即興的表演。讓這些異象從我們的面前經過,有如一波一波的浪湧向海灘一樣,直到我們對這本書和它的信息有一個很敏銳的感受。此外,我們要來讀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把重點扼要地寫下來。

2. 受苦的曆史背景

我們讀,特別是回頭讀第二遍的時候,我們可以特別找出所有約翰的讀者是「在祂的患難裏一同有份的」這一類的經文,也就是受苦的經文,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看出來當時的曆史背景是怎麽樣的背景。

例如,在七封書信中間,我們可以摘記

二章3,8-9,13節;三章10節:得勝的

二章3節,8到9節,13節;以及三章第10節,重複出現的「得勝的」;「得勝的」這個詞句。

六章9-10節: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之殉道者的呼聲

在四個騎士造成了毀壞以後揭開了第五印,就是在六章第9到第10節,顯出基督徒殉道者他們為「道」與「見證」而被殺。這一類的經文,我們可以把它列下來。

七章14節: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人

七章14節,那一大群將永不再受苦的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

十二章11,17節:為耶稣作見證而遭受苦難與死亡

在十二章11,17節,苦難與死亡又與作「耶稣的見證」連在一起。

十三章到二十章:說明苦難與死亡是「獸」所造成的

第十三章到二十章特別說明苦難與死亡是「獸」所造成的。這些都是有關死亡、苦難等等的經文。而且它們與道、與見證有關,你可以把它一一地列下來。

約翰時代崇拜「獸」的曆史背景

我們知道在約翰的時代,有兩段時間教會受到特別大的壓力,一段就是尼祿王的時代,公元54到68年,還有多米田的時代,公元81到96年。當時羅馬帝國勢力擴展、軍力強大,經濟發達,政治獨裁,以致于君王驕傲,自尊為神明。啓示錄十三章,「獸」的表現顯明了政權發展的一個最終的目標,就是高舉自己,完全反抗神,在這一種情況之下,不肯稱該撒為主的教會,幾乎沒有生存的馀地。這一個主題是我們了解曆史背景的一個關鍵,也充分地說明這一卷書寫作的原因和目的。

約翰本人就是為了他的信仰而被放逐,其他的人呢,也是為「耶稣的見證」而受苦。有一個人甚至喪命了(二章13節那裏說)。所以當約翰「被聖靈感動」的時候他明白:對于那些拒絕「拜獸」的人來說,他們現在的苦難不過是災難的開始而已。同時他也不十分確定整個教會是否已經預備好了自己來面對將要來臨的苦難。所以他寫了這一個預言。

3. 預言的主題

預言的主題也十分清楚:教會與羅馬帝國一定會發生沖突;最初的勝利似乎是屬于羅馬帝國的。所以呢,他警告教會,苦難與死亡就在前面。的確,在情況會變好之前一定會變得更壞(六章9-11節那裏有說明)。約翰也非常關切這一群信徒他們在受到逼迫的時候,他們會不會投降,在十四章、二十一章約翰都有如此的說明。但是他的預言裏面也有很多鼓勵的話,他說因為神掌管萬事,基督掌握了曆史的鑰匙,教會也在祂的手中(一章17-20節很明確地說)。因此,教會甚至于借著死亡而得勝(十二章11節那裏說)。神最後會將祂的憤怒傾倒在那一些造成苦難和死亡的人身上,而且呢,神也會將永遠的安息賜給那一些忠心到底的人。當然,在當時的處境裏面,羅馬就是那一個要受審判的仇敵。

4. 區別「苦難」和「憤怒」

我們還要說的一件事就是,解釋啓示錄的關鍵之一,就是約翰對兩個詞或者觀念所作的一個區別。一個是苦難,一個是憤怒。我們如果不分清楚的話,我們會誤解啓示錄中間所說的。

苦難,也就是患難或者是死亡,顯然是教會所面對的,所要忍受的,而且要繼續忍受的。另外一方面呢,神的憤怒是指祂的審判,憤怒要傾倒在那一些使神的子民受苦的人身上。

啓示錄一直讓我們看出來,當神把祂的憤怒,可怕的憤怒傾倒在那些仇敵身上的時候,神的子民是不必忍受這樣子的憤怒。同樣的情形,神的子民確實會在仇敵的手下受苦。但是他們不會受神的憤怒之苦。

基督徒之所以會受苦,從經文裏面,啓示錄六章第9節那裏說,是因為他們守神的道,以及為耶稣作見證;「…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

但是他們所受的苦不是永遠的,他們一定會與被殺的羔羊一同得勝。啓示錄十七章14節那裏說:「他們與羔羊爭戰,羔羊必勝過他們,因為羔羊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同著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選、有忠心的,也必定得勝。」


學習指南:13.4

回去目錄

(三)文意脈絡

接下來我們要看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啓示錄的文意脈絡。在這個步驟中間呢,我們首先要找出全書的結構,然後一段一段地解釋它們。我們不但要問每一個異象的原意是什麽,而且我們要問這一些異象在整卷書中有什麽功用。這一卷書(啓示錄)的結構是非常富有創意的一個結構,每一個異象都是構成這整卷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看這一卷書就好像看一出偉大的戲劇,最早的幾場好像是舞台和為舞台和全體演員作了一個准備。我們一定要先看前幾場,我們才能夠了解後幾場以及後面的整個劇情。

1. 一~三章:基督與七間教會

第一到第三章這一段呢,是整齣戲的一個舞台,而且向我們介紹非常重要的幾位「演員」。

1)約翰(1:1-1:11)

第一位演員就是約翰,一章1到11節介紹他,他是整卷書的一個敍述者。他因為相信基督而被放逐,他有先知的洞察力,可以看出現在的逼迫不過是將要來臨之事的一個預兆。

2)基督(1:12-20)

第二個演員主角呢是基督,一章12節到20節。約翰所用的異象一部分是來自于但以理書第十章。它描寫基督是曆史的主,以及教會的主。儘管現今有逼迫,神沒有失去控制,因為只有基督掌握了死亡與陰間的鑰匙。

3)教會(2:1-3:22)

第三個演員是教會,二章1節到三章22節。在給七間教會的信裏面,約翰對教會有鼓勵也有警告。告訴他們逼迫已經來了,教會還要受到更多的逼迫,教會內部也有很多的問題會威脅到它。但是得勝的人將會獲得最後的榮耀。

2. 四~五章:天上的敬拜贊美

第四章到第五章,教會看見了一個很壯觀的異象,以及將來的敬拜和贊美,這些都是向教會說明,神在至高無上的權威之中呢,祂在施行統治;在第四章有說明。

有一些聖徒可能懷疑神是否真的在行事,神是否真的在關懷他們,約翰提醒他們說,神的「獅子」就是「羔羊」,祂借著祂本身的受苦要來救贖所有的人類。

3. 六~十六章:三組七個異象

第六章到第十六章,這一段是這一齣戲的主體。整卷書三次把異象以七個為一組,一個非常巧妙的結構把它呈現出來。這三組呢,

第一組(6-7章)七印:前四印構成一個異象,五及六印表達另外一件事情的兩面(中間加入兩個異象),最後的一印展開下一個組合;

第二組(8-11章)七號:前四號構成一個異象,五及六號表達另外一件事情的兩面(中間加入兩個異象),最後一號展開下一個組合;

啓示錄的神學關鍵(12章):撒但要消滅基督,但卻被擊敗;

第三組(15-16章)七碗:預表七災;分成四災與三災,中間沒有異象。

第一組是六到七章,第二組八到十一章,第三組十五到第十六章;每一組裏面我們都發現,前四項聯合起來構成一個異象。第六章到第七章還有八到第十一章呢,它接下來的兩項也聯合起來表達另外一個事情的兩面。在第七個項目展開之前,中間都插進了兩個異象。在最後一組,就是十五到第十六章中間呢,最後三項它是將它合成一組,沒有插入異象。我們來看看下面所做的的一個分析圖。

4. 七印展現的苦難(6-7章)

前四印構成一個異象:信徒所受的苦

第一印白馬騎士=得勝

第二印紅馬騎士=戰爭

第三印黑馬騎士=飢荒

第四印灰馬騎士=死亡

五、六印聯合起來表達另外一件事情的兩面

第五印殉道者的問題:「要等到幾時呢?」

第六印;地震(神的審判):「誰能站得住呢?」

兩個異象:天使與聖徒在神寶座前事奉祂

1)十四萬四千個受印者

2)各國、各族、各民的人

第七印:神的憤怒;帶出第8-11章的七隻號

第六到第七章,七個印,展現了苦難。

第一,白馬騎士代表著得勝。第二,紅馬騎士代表著戰爭。第三,黑馬騎士代表著饑荒。

第四,灰馬騎士代表著死亡,這是說到信徒所受的苦。然後第五的印,代表,帶出來的是殉道者的一個問題:「要等到幾時呢?」

第六個印展現的是神的審判,地震:「誰能站得住呢?」

接下來插入了兩個異象:一個異象是十四萬四千人受印;第二個異象是各國、各族、各民的人都聚集來。那裏說到天使與聖徒,也就是他們被羔羊的血洗淨,穿著白衣的聖徒在神的寶座前侍奉祂。最後的一個印,帶出來的是神的憤怒。

那麽這個憤怒又帶到了下一個異象,也就是八到十一章的七個號。

5. 八-十一章:七號透露神審判的內容

前四號構成一個異象:審判的一部分包括了自然界的大溷亂

第一隻號:地的三分之一壞了

第二隻號:海的三分之一壞了

第三隻號:江河的三分之一壞了

第四隻號:天象的三分之一壞了

審判來自大群的野蠻民族和大戰爭

第五隻號:蝗蟲使人痛不欲生

第六隻號:四使者殺人三分之一

插入的兩個異象:神自己將祂的「見證人」高升;他們雖然死了,又複活了。

1)天使起誓說:「不再有時日了」

2)兩個見證人被殺與複活

第七隻號:基督做王,以及祂的忿怒:

「世上的國成為我們的主和主基督的國。」

那麽這個七個號呢,透露出神的審判的內容。第一個號,帶來的是地的三分之一毀壞了;第二個號,海的三分之一壞了;第三枝號,江河的三分之一被破壞了;第四枝號,天象的三分之一黑暗了;這是審判,表示審判的一部分,包括了自然界的大溷亂。第五個號出來的時候,說到蝗蟲使人痛不欲生;第六個號,帶來的是四個使者,殺了人的三分之一;

這兩個號所說明的,是說到審判來自一大群的野蠻民族和大的戰爭。在第六號之後插入了兩個異象,第一個異象是,天使起誓說不再有時日了;第二個異象,兩個見證人被殺以及複活。這兩段說明的是,神自己將祂的「見證人」高升。雖然他們死了,但是他們又活了。

最後一枝號,第七個號,帶來的是基督要作王以及祂的憤怒,「世上的國成了我們的主和主基督的國。」

這是大綱,六章一直到第十一章的大綱。

所以我們從教會的苦難以及神對教會仇敵的審判,可以被帶入到神最後的勝利。但是這些異象還沒有結束,第八到第十一章讓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大的異象,十二到二十二章呢,就敍述了這些審判與勝利的一些細節。

6. 十二章是啓示錄的神學關鍵:撒但要消滅基督,但被擊敗

十二章可以說是整卷書的一個神學關鍵,因為有兩個異象使我們看到撒但竭力要消滅基督,結果呢,是牠自己被擊敗。因此,我們在新約重複出現的一個觀念,就是「已經來臨、尚未完全實現」的這個觀念之中,撒旦顯然牠是已經被擊敗的仇敵,但是牠最後的結局還沒有來到。因此,由于「救恩已經來到世上了」,世上已經有喜樂了,但是這個喜樂也還沒有完全,地上仍然有災難會臨到教會。撒但知道牠自己的時候不多了,所以牠向神的子民施行報複。撒但已經受審判,但是最終的結局尚未來臨。

第十二章那裏說到:撒但要向神的子民來報複。

龍將權柄給獸,借著獸來報複(13-14章)

第十三章到第十四章就明確地說,這個報複是怎麽樣借著羅馬帝國以及借著羅馬皇帝,羅馬皇帝要求信徒對他忠貞,所以這樣的報複就臨到了當時約翰的教會。

七碗預表七災(15-16章)

第十五到第十六章呢,有七個碗預表了末了的七個災,說明了羅馬帝國和它的皇帝注定要滅亡。

兩座城的故事(17-22章)

第十七章一直到第二十二章,是用兩個城市的故事,好像是雙城記,來結束了啓示錄這一卷,整卷書。死亡之城就是羅馬,因為他們參與了逼迫神的子民,他們被定罪。接著出現的是神的城,神的子民永遠要居住在其中。那麽,這個是啓示錄的整體的一個內容的大綱。


學習指南:13.5

回去目錄

四. 啓示錄的釋經

我們來看看啓示錄的釋經問題。

解釋啓示錄的難題跟第十章所討論的先知書的難題很像。因為他們都提到他們看見尚未發生的事情,還沒有發生的事。從我們曆史的觀點來看呢,那些事都已經發生了。像約翰所看到的羅馬帝國,當時他是看見未來,但是呢,我們從現今來看,羅馬帝國確實已經暫時受到審判了。從神在啓示錄所論到神審判的理由,我們可以很正確地來假定,神總是會審判那些什麽樣的人呢?就是那一些為了一雙鞋子而將窮人踩在腳下的人(摩二6),同樣我們也可以假定:那些不公、不義、逼迫基督徒的政權,神的審判一定會臨到他們,正如當年神的審判臨到羅馬一樣。同時我們也聽到神的話說,作門徒要走十字架的道路。神從來沒有應許我們,免于苦難和死亡,但是神預言了、應許我們會借著祂而得勝。路德說了一句話,說得好,他說,「黑暗之子縱然猙獰,我們不因他而戰慄;…他們可以殺害身體,神的真理依然長存,祂的國度無窮無盡。」

因此,啓示錄是神對受苦的基督徒和教會所說安慰和鼓勵的話,無論他們在什麽地方,神總是掌管一切。這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方的教會都需要一再聽到的「神的話」。如果我們不了解神的這句話,我們就沒有辦法了解這一本書。

但是呢,我們釋經也有一個難題,是什麽呢?也就是一些當時對約翰時代所說的話,常常跟末後、將來、真正末後的一些事情,所說的話集合在一起;溷合在一起。例如第十八章似乎是說到羅馬帝國的滅亡,但是呢,那些對于當時現世的審判所作的描寫和那些觀念,是不是也是暗示將來世界最終的滅亡呢?最終的結局呢?我們要如何來處理這一類的經文,以下給你一些建議。

(一)關于未來的描寫不過是描寫而已,不應該期望未來一定會照字面的意義應驗

第一、關于未來的描寫不過是一個描寫。每一個描寫的細節不一定會照字面的意思的描述來一一地應驗。所以,在前面四個號宣判臨到自然界的災難是神審判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夠期望這些描述會照著字面的意義來應驗。海的三分之一;地的三分之一;天象的三分之一被破壞,我們不能照字的字面意思來了解。

(二)神的審判一定會來;「會來」並不表示「快要來」,而是指「時日不多」

第二、某一些描述,它主要的目的是表達審判是一定會來的,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快要」來,立刻會發生。所以當撒但在基督的死亡和複活中被擊敗的時候,而且牠被摔在地上的這一個描述,我們知道牠的時候不多,但是這個不多意思不一定是很快,比較像是有限。事實上撒旦將來要被永遠捆綁,究竟是什麽時候,沒有人知道。我們也不能替牠定出來,何年何月何日。

(三)有些的描寫將「現世」與「末世」聯在一起,我們不應認為它們是同時發生

第三、有一些描寫將當時所發生的事(「現世」)與「末世」的事密切地把它聯合在一起,我們不應該認為這個是同時發生的事情。很可能當初的讀者在讀到這樣的記載的時候,他們以為是同時發生的事。審判與救恩「末世的」層面,應該會讓我們察覺到許多描寫可能是「尚未完全實現」的一個層次。至于我們要怎麽樣知道哪一些事是尚未完全實現,是屬于未來的事,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固定的原則。所以我們要謹慎,不要作太多的臆測。例如,這本書本來的目的並不是要預言共産國家的存在,也不是在預言歐洲聯盟的出現,也不是要提供曆史最末後結束的一些細節。

(四)對那些認為啓示錄的描寫可能有第二個,尚未應驗的層面的看法,我們要謹慎,而不要過于武斷

第四個原則,雖然許多的描寫可能有第二個、尚未應驗的層面,但是呢,我們沒有得到任何的關鍵來確認這些事。比方說敵基督就是一個特別困難的例子。他到底是,好像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3節到4節所說的,是一個確定的人物呢;還是像啓示錄第十三章到十四章說的,他是以羅馬皇帝的身分出現;又好像是像約翰一書2章18節用一個很籠統的方式說,是指著那一些不認耶稣是基督的那一些領袖呢?我們不知道。我們怎麽樣

了解這一個與我們未來有很大關係的人物呢?其實我們從教會曆史來看,教會已經看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統治者是敵基督的化身。希特勒無疑的符合這一種描述。對這一代的烏幹達的人來說,衣迪·阿敏(Idi Amin)也是一個敵基督者。就這一種意義來說,許多的敵基督會一再不斷地出現。但是那個隨著末世的事件最後出現的世界性的人物到底又是哪一位,又是怎麽樣的呢?啓示錄十三到十四章所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嗎?我們的回答是不一定,也許有這個可能性。我們發現新約的經文有的時候是模棱兩可,這就要提醒我們,要謹慎而不要武斷。

(五)對那些完全是末世性的描寫,我們就必須依照末世的性質來了解

第五,有一些的確就是完全末世性的描寫,我們就必須依照末世的性質來了解它。像十一章15到19,十九章1節到二十二章21節,我們就知道,完全都是末世的一個描寫。

聖經從一開始就說到神和祂的創造,創世記二章9到第14節提到伊甸園中生命樹和那裏的河,但是人因為犯罪而失去了它。我們可以說創世記第二章是一個失樂園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見,聖經在最後的結論的裏面,啓示錄二十二章1到5節說到:神和祂完全的實現,也就是這一段經文說到生命樹和生命河,人犯罪所失去的,在新天新地中間實現了。

在二十二章1到5節那裏說:

「1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2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3以後再沒有咒詛。在城裏有神和羔羊的寶座,祂的僕人都要侍奉祂,4也要見祂的面。祂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5不再有黑暗,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神要光照他們。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這是一個新樂園的實現。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確實知道這一切,這些細節要怎麽樣實現,有一點很確定的就是,神將來必定會成就這一切,神會按照祂的時間和祂的方法來實現。在祂來之前,我們借著聆聽以及遵行祂的話,在已經來臨的世代中將祂活出來。我們要與約翰、聖靈和新婦同聲說:「阿們!主耶稣啊,我願你來!」

思考問題:

  1. 啓示錄解經的步驟,除了綜覽全書外還有哪三個重點我們需要注意的?請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
  2. 請將課程所說整本啓示錄的文意脈絡,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並解釋為什麽第十二章是啓示錄的神學關鍵!
  3. 六到十六章的三組七個異象的結構有哪些特點?這些異象個別的重點經文是什麽?
  4. 關于啓示錄的釋經,課程給了哪五個建議?用你自己的話語複述一遍!

回去目錄


首页 | 介紹 | 如何使用 | 在線使用


《寒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