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长滞留时间地下水中粘土矿物形成与方解石沉淀控制的Mg同位素分馏机理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GCA,2018】
2018-10-15 发布:[水环]

传统地下水化学理论认为,随着流动路径的增加,溶滤作用会引起地下水矿化度增大。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含水层,排泄区深层地下水(井深介于250m~520m)的矿化度普遍低于补给区地下水的矿化度,主要表现为KCaMgSr等金属离子浓度的下降,其中Mg的下降幅度高达70%以上。

为了揭示这一现象的机理,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鸿在导师蒋小伟教授的指导下,与科学研究院柯珊、刘盛遨等合作,利用Mg同位素揭示了地下水循环过程中与Mg相关的水岩相互作用过程。补给区地下水的δ26Mg-1.29‰ ~ -1.11‰,与前人对地下水的测试结果一致,排泄区深层地下水的δ26Mg低至-3.30‰ ~ -2.13‰,如此轻的Mg同位素地下水未见报道。通过定量计算,主要发现如下:

1、方解石溶解是造成轻Mg同位素的常见过程之一。排泄区深层地下水的87Sr/86Sr普遍低于补给区地下水,表明方解石溶解对深层地下水轻Mg同位素有贡献。将补给区地下水和方解石作为端元,计算表明方解石溶解仅能部分解释排泄区深层地下水的低δ26Mg,但是无法解释低Mg含量及Ca/Mg比值(图1ab)。

2、前人认为含Mg粘土矿物的形成可以造成水中轻Mg同位素。借助前人关于这一过程的Mg同位素分馏系数,通过叠加方解石溶解和粘土矿物形成这两个过程,合理解释了排泄区大部分深层地下水样品δ26MgMg含量关系,但无法解释少数样品(图1c所示的G2δ26MgMg含量关系。

3、深层地下水向地表流动过程中,压力下降逸出CO2并形成方解石沉淀,这一过程伴随Mg的去除,并可以造成水中δ26Mg的增大,合理解释了G2四个样品的δ26MgMg含量关系(图1d)。G2观测到沉淀作用引起的Mg同位素分馏,成因是其沉淀作用最强烈,且沉淀作用之前Mg含量最低,沉淀作用对残余溶液中Mg的去除率高达66%以上。

4、粘土矿物形成对MgK离子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G2G1G3,去除率与地下水滞留时间和循环距离密切相关。滞留时间长是造成研究区排泄区深层地下水普遍存在轻Mg同位素的根本原因。

本研究加深了对地下水循环过程中水化学演化规律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水中Mg同位素分馏机理的认识(图2)。长滞留时间对水体中同位素分馏的放大效应值得深入研究。

 

1. 地下水Mg同位素与Ca/MgMg离子变化关系图

 

2. 地下水循环过程中控制Mg含量及同位素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

 

上述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Hong Zhang, Xiao-Wei Jiang*, Li Wan, Shan Ke, Sheng-Ao Liu, Guilin Han, Huaming Guo, Aiguo Dong. (2018). Fractionation of Mg isotopes by clay formation and calcite precipitation in groundwater with long residence times in a sandstone aquifer, Ordos Basin, Chin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37, 261-274. [IF2017=4.690].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张鸿:长滞留时间地下水中粘土矿物形成与方解石沉淀控制的Mg同位素分馏机理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GCA,2018】
2018-10-15 发布:[水环]

传统地下水化学理论认为,随着流动路径的增加,溶滤作用会引起地下水矿化度增大。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含水层,排泄区深层地下水(井深介于250m~520m)的矿化度普遍低于补给区地下水的矿化度,主要表现为KCaMgSr等金属离子浓度的下降,其中Mg的下降幅度高达70%以上。

为了揭示这一现象的机理,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鸿在导师蒋小伟教授的指导下,与科学研究院柯珊、刘盛遨等合作,利用Mg同位素揭示了地下水循环过程中与Mg相关的水岩相互作用过程。补给区地下水的δ26Mg-1.29‰ ~ -1.11‰,与前人对地下水的测试结果一致,排泄区深层地下水的δ26Mg低至-3.30‰ ~ -2.13‰,如此轻的Mg同位素地下水未见报道。通过定量计算,主要发现如下:

1、方解石溶解是造成轻Mg同位素的常见过程之一。排泄区深层地下水的87Sr/86Sr普遍低于补给区地下水,表明方解石溶解对深层地下水轻Mg同位素有贡献。将补给区地下水和方解石作为端元,计算表明方解石溶解仅能部分解释排泄区深层地下水的低δ26Mg,但是无法解释低Mg含量及Ca/Mg比值(图1ab)。

2、前人认为含Mg粘土矿物的形成可以造成水中轻Mg同位素。借助前人关于这一过程的Mg同位素分馏系数,通过叠加方解石溶解和粘土矿物形成这两个过程,合理解释了排泄区大部分深层地下水样品δ26MgMg含量关系,但无法解释少数样品(图1c所示的G2δ26MgMg含量关系。

3、深层地下水向地表流动过程中,压力下降逸出CO2并形成方解石沉淀,这一过程伴随Mg的去除,并可以造成水中δ26Mg的增大,合理解释了G2四个样品的δ26MgMg含量关系(图1d)。G2观测到沉淀作用引起的Mg同位素分馏,成因是其沉淀作用最强烈,且沉淀作用之前Mg含量最低,沉淀作用对残余溶液中Mg的去除率高达66%以上。

4、粘土矿物形成对MgK离子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G2G1G3,去除率与地下水滞留时间和循环距离密切相关。滞留时间长是造成研究区排泄区深层地下水普遍存在轻Mg同位素的根本原因。

本研究加深了对地下水循环过程中水化学演化规律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水中Mg同位素分馏机理的认识(图2)。长滞留时间对水体中同位素分馏的放大效应值得深入研究。

 

1. 地下水Mg同位素与Ca/MgMg离子变化关系图

 

2. 地下水循环过程中控制Mg含量及同位素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

 

上述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Hong Zhang, Xiao-Wei Jiang*, Li Wan, Shan Ke, Sheng-Ao Liu, Guilin Han, Huaming Guo, Aiguo Dong. (2018). Fractionation of Mg isotopes by clay formation and calcite precipitation in groundwater with long residence times in a sandstone aquifer, Ordos Basin, Chin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37, 261-274. [IF2017=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