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類流感提前爆發 專家:病毒混合池須整合監控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中表示,新冠疫後應落實「呼吸道病毒混合池」整合性監控,避免病毒大流行。圖/取自YouTube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中表示,新冠疫後應落實「呼吸道病毒混合池」整合性監控,避免病毒大流行。圖/取自YouTube

過去三年因新冠肺炎防疫措施,影響呼吸道病毒流行趨勢,多數病毒在疫情期間改變了流行樣態。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新冠疫情降級、民眾生活恢復之外,對於傳染病的整合監測不容忽視,應針對新冠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鼻竇病毒及腸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混合池」進行整體監測,制定合適的公衛措施、擬定更精準的疫苗施打及藥物治療策略,防止病毒大流行再次發生;目前已觀察到類流感、腸病毒流行出現上升趨勢。

陳秀熙說,台灣在醫療體系分工下,面對病毒的防治策略,總是採取單一疾病觀點思考,在疫情降溫、各國封城及口罩等非藥物介入措施(NPI)鬆綁後,除了新冠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也將再度流行,形成「病毒混合池」;台灣應效法國際,進行「後疫情呼吸道病毒混合池整合監視」,監測對象包括新冠病毒、腸病毒、流感病毒及鼻竇病毒等項目;疫情監測方式則有數位疫情調查、基層醫師定點監測、醫療院所及學校被動通報,以及實驗室監測四項。

他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後,就開始呼籲全球進行數位疫調,可透過網路監測、民眾上網自願通報,以及電話調查等方式落實;基層醫師定點監測台灣行有年,疫後應繼續進行呼吸道病毒混合池監控;指揮中心解除後,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學校及醫療機構仍會持續通報疫情狀況;實驗室監測則可分析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的亞變種株,提供未來疫苗產製建議。

陳秀熙指出,腸病毒影響最深的族群是一到三歲的幼童,且根據臨床醫師反應,有極大的可能與新冠疫情混合感染,再加上其他如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病毒感染,為保護孩童,更應該進行呼吸道病毒混合池的整體監控;根據台灣急診腸病毒監視數據,腸病毒引發的皰疹性咽唊炎流行呈現上升趨勢,且已提前在腸病毒流行季節前進入高峰;腸病毒流行曲線則幾乎恢復至新冠疫情前的樣態,雖有助在社區產生病毒抗體,但須特別留意手足口、皰疹性咽唊炎等容易致死的合併症。

他也說,類流感病毒因呼吸道症狀與新冠肺炎相似,且能反應其他病毒在呼吸道病毒混合池中增加強況,是呼吸道病毒中的流行疫情重要指標,目前已觀察到類流感流行情況出現上升趨勢;新冠肺炎大流行後,類流感也隨著大量快篩監測而增加,直到2022年年底恢復大流行前的樣態,但在2023年又發生上升趨勢。

疫苗效益監測也是整合監測重要一環。陳秀熙表示,醫學期刊「刺胳針」最新一期雜誌中刊登一篇研究指出,從過去流行的BA.1到XBB.1.5亞變異株,都有數據證明雙價追加劑效益大於單價追加劑,但整體觀察追加劑效益正在下降,發展XBB.1.5疫苗有其必要;針對5至11歲的兒童,追加劑疫苗對於預防住院死亡效益仍佳,但與施打時間相關,兩個月內效果最好,可達73%,但若相隔五、六個月以上,則效益將會下降;曾染疫者則不論施打時間,效益可維持在五到六成之間。

疫情 腸病毒 類流感

延伸閱讀

腸病毒疫情略降仍待觀察 羅一鈞估7月初脫離流行期

流感仍處高原期 腸病毒略降溫仍處流行期

新冠中重症死亡持續上升! 陳秀熙指出「這三縣市」最高

超額死亡激增 學者推估:新冠死因排名2025年才明顯倒退

相關新聞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半年 分級醫療進步小

健保署公布部分負擔新制施行半年成果,健保增加廿一點四五億元收益,民眾門診就醫費用平均增加二百元、急診增加八十二元;疫後醫...

中南部持續豪雨轟炸慎防冰雹!未來1周全台有雨 僅這天有空檔

受鋒面影響,今天各地天氣仍較不穩定,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科長林秉煜說,今天中南部地區除了局部短暫雨,還有大範圍大雨及局部豪...

刪爭議 政院拍板再生醫療雙法

行政院會昨通過爭議多時的「再生醫療雙法」,將原本最大爭議的「初步療效」刪除,要求所有再生技術都得進行人體試驗,但危及生命...

衛福部訪視指引出爐 3類全日托、2類高危保母加強訪視

日前1歲待出養童剴剴疑遭兒福聯盟媒合的全日托保母虐死案,托育安全引發國人重視。衛福部於剴剴案檢討會後,提出將修訂居家托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