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地球旅客
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那些不可一世的云
惊呼体、标题党文章充斥网络,潜心观云十年的我愤而写下了这篇奇云赏析指南。荚状云、乳状云、滚轴云、海啸云、洞云和糙面云,这些瑰丽的云朵都是怎样形成和归类的?看过文章就明白了

奇云赏析指南  

震惊世界的31张照片!惊心动魄!不看后悔!——类似这样的惊呼体推送,总是时不时跳到我的主页上。

前几日点开一篇帖子,看到这张照片时,我惊呆了:

“富士山上层层叠叠的云!”

这种斗笠状的云朵学名叫荚状云,以富士山的地形与气象条件,形成荚状云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但,形成这样规模巨大、排列有序、形态均匀的五层荚状云实属世界罕见!

等缓过神来,我开始苦苦思索这五层荚状云的形成机理。

当一股风力强劲的气流遇到孤立山峰的阻挡时,会先爬升,再下沉,然后在重力波的作用下,以这样的波状结构继续向前流动。

气流爬升时,密度增加,温度下降,当气温降至露点时,水蒸气便会凝结成云;气流下沉时,密度减小,气温升高,云又会蒸发。

如果气流是湿润且稳定的,波峰的位置就会形成圆润饱满的斗笠状或透镜状云朵。

位于勘察加半岛的克柳切夫火山

是观赏荚状云的绝佳地点▼

如此看来,只要有五股垂直排列的湿润气流涌向富士山,这种盖世奇云的形成并非没有可能。

但是,从拍摄位置目测,云底到云顶的高度至少有2500米,加上富士山近3800米的海拔高度,第五层云的高度应该在海拔6000米以上。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越干燥,第五层云的厚度又为什么会比其他几层都厚呢?

在我百思不得解的时候,我翻到了这张图,于是一切问题都明了了:

呵呵,5层有什么了不起,见过12层的吗?

奇妙的荚状云

荚状云,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云种,其姿态也变化万千。

它可以像飞碟

像陀螺

像一艘巨大的太空战舰

强劲的风湿润稳定的气流高耸的山峰,只要你所在的地点或其周边可以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期待荚状云的出现。

荚状层积云

笔者于2015年3月1日拍摄于丽江玉龙雪山▼

根据荚状云出现的高度可以将其分为:荚状层积云、荚状高积云和荚状卷积云。

要进一步辨别它是哪一个种类,就不得不学习一下气象学家们煞费苦心总结出来的云朵命名系统。

尽量简化:

根据云底高度,划分三个云族

按云的形状与形成原因再细分为十大云属

依照云的尺样、结构和形成过程又可将云属分成不同的云种

云种下可跟随诸多变种结构

变种后又可以有很多附属结构……

云族和云属划分示意

根据这套命名系统,几乎天空中每一朵云都可以对号入座。

例如这张我们都认识的鱼鳞云,人家大名叫:

辐辏状漏隙透光波状成层高积云

Altocumulus stratiformis undulatus perlucidus radiatus▼

还有这张我们都熟悉的蘑菇云,完整的名字是:

有幞状云的秃状积雨云

Cumulonimbus calvus pileus▼

如果有一朵长相清奇的云实在难以进行归类,那么它自己就可能被单独提名为一类,所以这套系统还在不断生长中。

那些惊世骇俗的云

由于积云积雨云中通常有强劲的上升气流,它们可以一直从低空生长到对流层顶,所以,亦有将其划入直展云族的分类方法。

当天空中有强烈的对流、充足的水汽以及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时,会形成体格巨大、垂直生长的浓积云

生长中的浓积云

笔者于2016年6月19日在吉林白城拍摄▼

浓积云进一步发展会变成积雨云

疯长中的积雨云

笔者于2012年6月14日在北京拍摄▼

当积雨云中局部电场超过约400 kV/m时,会发生闪电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大量热能令周围的空气急剧膨胀,发出隆隆雷声,这就形成了雷暴云

2016年7月26日香港上空的雷暴云

巨型单体雷暴云

2014年7月17日出现在美国莫哈韦沙漠

风暴追逐者Jody Miller拍摄▼

雷暴云以其可以跨族生长的通天本领,及其强烈的内部气流扰动,使得众多奇异骇人的妖云,诸如乳状云、海啸云(滩云的一种)、滚轴云等,在它的麾下聚集。

单体雷暴云结构示意

萌萌哒乳状云

多形成于砧状云的底部

低温沉降气流与温暖的上升气流相遇形成▼


颠覆认知的滚轴云

形成于雷暴云的最底层

由急速的下降气流和上升气流裹挟而成▼

犹如末日海啸的滩云

雷暴云的先锋部队

温暖潮湿的空气受下旋气流影响上升冷凝而成▼

海滩前的风暴

上面两张照片是2015年11月6日“袭击”澳洲悉尼海岸的滩云。

摄影师Rohan Kelly凭借《海滩前的风暴》富有冲击力与戏剧性的画面,斩获了第59届荷赛自然类单幅一等奖。

我亦有幸于2014年7月26日在青海湖畔拍到过滩云铺天盖地而来的震撼场面:

那些追云的人

1930 年,第一版《国际云图》正式出版。人人抬头可见的云,第一次有了世界通用的标准与规范。

此后,分别于1956年和1987年进行过两次重大编辑。时隔三十年后,2017年,《国际云图》再度全面更新,并同步发布了电子版本。

其中新增了两种令人瞩目的附属云:洞云 (Cavum)糙面云(Asperitas)。

彩虹云洞

雨幡云洞


云洞的成因至今未有定论,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飞机穿过云层时,扰动气流,使得局部温度降低,云层中的小水珠凝结成冰晶掉落而成。

彩虹是冰晶被阳光折射的产物,雨幡是冰晶在掉落过程中由于不断融化、蒸发而形成的丝缕状悬垂物。

作为妖云之首的糙面云,最初被拍摄者发布出来时,几乎没有人认为是真的。因为它极少出现,难以进行观测和研究,很长时间以来,世界气象组织亦不置可否。

糙面云

在地面上观察糙面云,如同站在海底抬头仰望波涛汹涌的海面。

混乱的波状云底结构,以及极度扭曲的不规则褶皱是糙面云独有的气质。

这种奇云激起了观云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他们利用网络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收集照片和资料。

2008年,经过两年的研究、辩论,这群爱好者们终于下定决心向世界气象组织提议,将这种怪云确立为一种新类型的云,并希望使用他们早已起好的拉丁语名字——Asperatus(弄粗糙了的、又加剧了的)。

9年的漫长等待后,世界气象组织终于接受了他们的提议,正式将这种云命名为Asperitas(糙面云),并将其收录于2017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最新发布的《国际云图》中。

这是一群平凡的人,他们大多来自于“赏云协会”——一个草根民间组织。他们之中有城市白领,有货车司机,有小卖店老板,也有大学老师和音乐家。

“喜欢看云”是这些人简单而浪漫的共同信念,他们可能素未蒙面,但却为着一个天真的问题倾注热情和精力。

他们还同美国宇航局合作,开发拍摄云彩的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上传大量实时图像到这个平台上,美国宇航局可以借此校准气象卫星,也能够为科学家提供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依据。

这是多么诗意的一件事情,这些追逐云朵的人或许从未有过改变世界的想法,但他们的行为却实实在在影响了世界。

最后这张图是我于2016年6月6日在吉林白城隔着车窗拍下的,它是糙面云吗?

—END—

地球旅客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

原创|2019-04-11 18:55:53
阅读69995 90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地球旅客
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地球旅客
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110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