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 鹬, 胡萝卜

(本文为 SEE 微信公众号供稿)

鹬蚌相争?

还记得中学时候的课本上学过鹬蚌相争的故事, 说是一只鹬要吃一只晒太阳的蚌, 然后嘴就被蚌给夹住了, 两方都很生气, 谁也不让谁, 终于被渔夫一把捉了去. 故事的寓意就不谈了, 这么久来我一直好奇, 这个鹬是个什么鹬? 我尝试向朋友请教, 有的说是蛎鹬 (Haematopus ostralegus), 有的说是大杓鹬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回想了一下我在湖边和海边观鸟的经历, 确实有那么几次看到大杓鹬或者白腰杓鹬 (Numenius arquata) 的长嘴尖端被贝类夹住了. 说蛎鹬的朋友倒是开心地说了自己的理由, 你看, 蛎鹬的英文名 (Oystercatcher) 和中文名都有 "牡蛎" ("Oyster"), 关键是嘴是红红的, 知道为什么嘛, 就是被那只蚌给夹得!

蛎鹬

胡萝卜

蛎鹬长着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橙红色, 粗壮笔直的长嘴, 记住了这张嘴, 绝对认不错. 私下里, 很多人说这张嘴长得像胡萝卜. 在海边观鸟, 有幸看到这些漂亮的家伙的时候, 确实脑袋里不免数着: 一根儿, 两根儿, 三根儿. 不过, 这么鲜艳的嘴也只有成年的蛎鹬菜才有, 当年出生的蛎鹬只会有淡淡的颜色, 而且嘴的尖端是黑色的. 蛎鹬除了这张绝对不会认错的胡萝卜嘴外, 羽毛也是很有特色的黑白配. 在停歇的时候, 蛎鹬除了腹部和肩部为白色之外, 身上其他的地方都是黑色的, 繁殖期尤其黑亮. 而当蛎鹬飞起来的时候, 就可以看到蛎鹬的整个翅膀下面一片洁白, 而翅膀的上面则在黑色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洁白的玉带, 尾羽的末端和背部也有洁白的羽毛覆盖. 当然, 飞起来的蛎鹬的嘴就像个飞翔的胡萝卜了.

蛎鹬

和牡蛎过不去的胡萝卜

蛎鹬的名字已经把其主要食物给说明了. 之所以我们在提到鹬蚌相争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想到蛎鹬, 也是因为蛎鹬喜欢吃各种蚌, 蛤蜊和牡蛎等软体动物. 蛎鹬繁殖和越冬也主要是在河流和海岸附近. 繁殖季节, 蛎鹬可能会分散到内地湖泊和河流附近. 距离食物来源的距离的远近会决定蛎鹬夫妇繁殖的成功率, 因为和多数涉禽不同, 蛎鹬的幼鸟不是跟着父母自己在滩涂寻找食物的, 而是依靠父母送食物到巢里喂养, 本身蛎鹬携带食物的能力就有限, 如果距离太远就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往返于食物和巢穴, 食物供应不足, 幼鸟的成活率就低. 然而越冬的时候, 蛎鹬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海边尤其是河口作为越冬地. 河口三角洲地区因为经常变化的环境和丰富的养分, 往往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数量, 尤其是作为蛎鹬的主要食物的贝和蚌, 数量由其丰富. 富饶的河口地区可以为蛎鹬的越冬种群提供充足的食物. 不过, 食物丰富, 取食的生物也多. 不同物种之间的会有干扰, 例如小嘴乌鸦 (Corvus corone) 会去抢蛎鹬找到的食物, 大量集群的蛎鹬之间也会有相互干扰, 有可能是相互影响, 也可能是偷和抢. 过多的干扰使得蛎鹬获取食物量减少.

蚌和蛤蜊都有厚厚的壳, 我们吃起来也要费些力气, 蛎鹬也同样. 尤其对于蛎鹬这样的涉禽, 取食受到诸如潮水, 种间干扰, 种内干扰和食物丰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高效地获取食物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蛎鹬也有多种方法和策略来高效省力地吃到食物. 例如, 过多的蛎鹬聚集, 种群内会有相互干扰, 越冬的蛎鹬往往会形成十几只的觅食群, 在这个小群中会通过争斗等方式建立起来一定的等级, 较低等级的蛎鹬不会去偷抢高等级的食物, 这样高等级的蛎鹬所获得的食物就不会因为种群集聚而受到太多影响.

首先是找到食物. 蛎鹬吃的食物主要是蛤蜊和蚌等带壳的软体动物, 它们都躲藏在潮间带的泥中, 所以蛎鹬需要利用自己的长嘴来从泥中找到这些软体动物. 不同的个体的嘴的长度是有差异的, 嘴长一点的蛎鹬会在更深的泥中去寻找食物, 而嘴短一点的蛎鹬则会在相对浅的泥中寻找食物. 并且一个种群中嘴的形状和长短的差异会在食物相对匮乏的时候更为明显. 找到的蛤蜊并不是都好吃的, 有的太小, 费力打开结果没多少肉, 有的太大, 打开的难度又太高, 这些蛤蜊蛎鹬是不要的, 它们会扔掉过大的或过小的, 而选择最合适的, 也就是能有最大净收益的蛤蜊. 另外, 由于蛎鹬是从蛤蜊的腹面, 也就是开口的一边, 打开壳, 所以也会选择壳的腹面比较薄且平整的蛤蜊.

那么, 拿到蛤蜊或者蚌, 怎么打开呢? 我们都是吃煮熟的蛤蜊, 那个时候蛤蜊壳都会打开, 那么设想一下, 我们要吃的蛤蜊壳并没有打开, 那怎么办呢? 大概会有两种办法:直接把壳敲碎;从两个壳的缝隙处把壳撬开. 蛎鹬也是这么做的. 不过, 有的蛎鹬更喜欢用敲的办法, 有的蛎鹬更喜欢用撬的办法. 不同的开贝壳的方法, 蛎鹬也是跟着自己的父母去学的. 蛎鹬的嘴有着很强的可塑性, 当一个蛎鹬习惯于采取某种方法来打开贝壳, 它的嘴的性状也会变得更为适合这样的方法. 喜欢用锤击的方法来打开贝壳的蛎鹬的嘴的端部就会变得比较钝, 像锤子一样. 而喜欢撬开贝壳的蛎鹬的嘴的端部会变得比较尖, 从而可以方便地撬开紧闭的贝壳. 采用两种方法的蛎鹬最喜欢的蛤蜊和蚌也是有细微差别的, 毕竟大家都喜欢选择简单打开的吃嘛. 两种方法的使用者对食物的偏好不太一样, 这样就能够减少种群内部对食物的竞争.

蛎鹬

要说胡萝卜数量还不少, 但整体也在下降

2015年的 IUCN 红色名录中, 蛎鹬的保护等级被从 2014 年的无危 Least Concern(LC)提升为近危 Near Threatened(NT), 因为最近几年蛎鹬的数量出现了较大的下降, 不过这个下降也可能是种群波动的大周期起主要作用. 蛎鹬现在的种群数量还相对可观, 其分布面积也比较广. 蛎鹬有四个大的迁徙种群, H. o. ostralegus 的繁殖地从冰岛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再到俄罗斯西北, 越冬地从英国到法国的西北, 也有小种群在地中海和非洲北岸越冬. H. o. longipes 种群在俄罗斯中西部繁殖, 在东非, 阿拉伯和印度的海岸越冬. H. o. osculans 在俄罗斯东北部和中国东北沿着韩国南部直到中国福建沿海繁殖, 在中国东部沿海越冬, 根据估计该种群中有 50% 种群在韩国雅布岛越冬, 有25%左右种群在中国江苏连云港越冬. H. o. finschi 在新西兰繁殖和越冬.

根据“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近十年的沿海水鸟调查数据, 已经连续若干年在连云港发现了蛎鹬在中国的最大的稳定的越冬种群, 和韩国相同纬度的已知蛎鹬稳定越冬河口 Geum Estuary的种群数量相当. 韩国的 Geum Estuary 则近些年由于施工开发遭到破坏, 蛎鹬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 中国沿海地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对于蛎鹬最主要的威胁可能是人类对滩涂的贝类的过渡利用, 使得蛎鹬的主要食物减少. 在南部沿海, 传统的赶海作业本来已经会对滩涂造成相对大的影响了, 近些年采用高压水枪对滩涂进行破坏式作业, 更加造成了滩涂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 诸如填海造陆和海岸硬化等人类工程也对滩涂造成了破坏, 使得蛎鹬合适的生境减少. 还不得不提的是过去为了加固海岸而引入的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因为长势过快, 失去了控制, 变成了入侵植物, 在中国东部沿海蔓延开来. 互花米草在滩涂上的生长使得滩涂淤泥积累逐渐变成陆地, 原本的底栖生物无法生存, 造成蛎鹬的食物减少. 在著名的观鸟圣地江苏如东晓洋口, 蔓延的互花米草一眼望不到边, 而几年前, 这些生长互花米草的地方还都是丰饶的滩涂.

蛎鹬这种曾经被认为是无危的生物也因为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出现了数量逐年下降的情况,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了? 现在开始采取行动, 调查也好, 保护也好, 也许还不晚. 希望这漂亮的鸟儿能够自由地在中国的沿海滩涂觅食和飞翔.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海边, 指着远处滩涂上的鸟儿说:看, 那就是蛎鹬, 嘴像胡萝卜一样!

Reference

IUCN Red List Arkive EAA Flyway

B. J. Ens, J. D. G.-C. Interference Among Oystercatchers, Haematopus ostralegus, Feeding on Mussels, Mytilus edulis, on the Exe Estuary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Wiley, 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 1984, 53, 217-231

Swennen, C.; Bruijn, L. D.; Duiven, P.; Leopold, M. & Marteijn, E. Differences in bill form of the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ostralegus; a dynamic adaptation to specific foraging techniques Netherlands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1983, 17, 57 - 83

Bruno J. Ens Marcel Kersten, A. B. J. B. H. Territory Quality, Parental Effort and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Oystercatchers (Haematopus ostralegus)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Wiley, 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 1992, 61, 703-715

Norris, K. Not all oystercatchers Haematopus ostralegus select the most profitable common cockles Cerastoderma edule: a difference between feeding methods Ardea, 2000, 88, 137-153

Nagarajan, R.; Lea, S. E. & Goss-Custard, J. D. Reevaluation of patterns of mussel (Mytilus edulis) selection by European Oystercatchers (Haematopus ostralegus)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2002, 80, 846-853

By @Wolfson Liu in
Tags : #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