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模型小鼠的机制
  • 图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100)

    结果: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逐渐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碱性磷酸酶染色后可见黑色或棕黑色颗粒,提示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见图1A;茜素红染色后可见细胞内钙化结节呈橘红色,见图1B,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已成功向成骨方向诱导分化。成脂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短并膨胀、呈短梭形。细胞内可见大量被染成鲜红色的脂滴,见图1C,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已成功向成脂方向诱导分化。


    图3|系统性硬化症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光滑,见图3A;博莱霉素组背部皮肤坚硬,有溃疡和皱褶,见图3B;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小鼠病变部位皮肤恢复平滑,见图3C;PBS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仍然坚硬并存在皱褶,见图3D。

    图5|小鼠皮肤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分析(苏木精-伊红染色,×100)

    结果:冰冻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博莱霉素组小鼠皮肤真皮层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皮肤附属器减少;经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小鼠皮肤真皮层变薄,皮肤附属器增多。博莱霉素组和PBS组小鼠肺泡萎缩、塌陷、囊性变化,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经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肺泡数量增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博莱霉素组与PBS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见图5。

    图6|小鼠皮肤及肺组织Masson染色(×100)

    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胶原纤维很少;博莱霉素组皮肤中胶原纤维大量聚积,平行于表皮的胶原纤维束增加,并延伸至博莱霉素组的皮肤组织深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胶原纤维数量减少,PBS对照组胶原纤维仍然很多。博莱霉素组肺间质和肺泡广泛纤维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小鼠肺组织胶原纤维数量减少,见图6。

    图7|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皮肤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及CD31的表达(×100)

    图9|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及CD31的表达(×100)

    CD31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而胶原Ⅰ、Ⅲ和Ⅴ的表达则主要位于皮肤和肺组织的细胞外基质中。正常对照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皮肤及肺组织中的胶原蛋白Ⅰ、Ⅲ、Ⅴ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博莱霉素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以及博莱霉素和PBS对照组之间皮肤和肺组织中胶原蛋白Ⅰ、Ⅲ、Ⅴ蛋白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正常对照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皮肤组织中CD3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博莱霉素组和PBS对照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以及博莱霉素和PBS治疗组之间皮肤组织中CD31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肺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正常对照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博莱霉素组及PBS组中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见图7-10。

    引用本文:张晶莹, 孙晓林, 耿立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模型小鼠的机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13): 2011-2017.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布日期: 2020-12-29  浏览: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