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尿沉渣管型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021-02-06作者:壹声热点
非原创

尿沉渣是尿液中的有形状成分,是原尿经过离心后形成的沉渣,也是尿液有形成分质和量的组合。尿沉渣包括细胞、管、结晶、细菌、精子等各种有形成分。


管型形成机制




管型(casts)为远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


1877年ViglaRayer最先报道。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形成管型。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中发现在普通光镜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可以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


分类及临床意义




1

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2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黏合形成。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3

蜡样和脂肪管型


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4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表 1 常见细胞及管型成分及临床意义

微信图片_20210202172152.jpg


检查过程




标本的采集:用清洁容器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200毫升,最好以清晨第一次尿液。成人女性留取标本时,应避免月经与白带混入尿内。不能立即送检则应先贮存于冰箱中。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的一般性状、化学成分及沉淀检查。正常尿液成人每日约1500-2000毫升,颜色呈淡黄色、透明、少许氨臭味,尿比重约为1.010-1.025。


如有泌尿系感染,尿液会变混浊、恶臭,糖尿病人的尿液则呈烂苹果味。急性肾炎、高热、脱水、糖尿病等尿量少、比重高;慢性肾炎晚期尿比重常在1.010以下。 


正常尿液呈现弱酸性,尿糖及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 


尿沉渣显微镜检,包括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盐类结晶等。尿中有大量白细胞说明泌尿系统有炎症;有大量红细胞说明尿血,常见于结石、结核及肿瘤;尿中出现管型,说明肾脏有器质性疾病存在;如有大量草酸钙结晶,则说明有尿路结石的可能。


临床联系




尿沉渣检查,密切联系临床极为重要。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在不同时期发生感染时尿中可见细菌、白细胞,而管以粗大颗粒管有切痕清晰并见复合细胞管型,还有呈脂肪变性的空泡变性管型(Vacuolar Denatured Cast)。


要重视中毒性肾病,休克肾中管型的变化与肾实质组织性变化的相关性,系统红斑性狼疮出现各种病理性红、白细胞及脂肪管型等的“万花筒”,ChesonBellis等视察3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发现9例通过临床证实出现肾衰竭病例中6例(67%)病人尿沉渣中可查见骨髓瘤管


国内有作者提出肾衰竭管型此命名并不确切,因在郁积清除后这种管型可大量排出而消失(多见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与慢性肾功衰竭有着不同意义,肾移植手术后可出现淋巴细胞管型和肾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尿的意义不可一概而论,常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注意事项




透明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液,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和高热情况下,也可见透明管型。另外,服用利尿剂、两性霉素B等药物,可使尿液透明管型增多。 


两性霉素B、卡那霉素、铋剂、降钙素、吲哚美辛等可使颗粒管型增多。


来源:HAOYISHE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