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解剖经典影像,超全汇总

2023-02-02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发表于安徽省

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规首选平片;若有神经根受压症状时应选用CT;若拟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应首选MRI检查;若疑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选CTA或MRA。

久坐电脑前、经常低头玩手机让不少年轻人过早地出现颈椎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患上颈椎病。颈椎病轻则引起脖子酸痛、活动受限、手臂发麻,随病情发展,甚至会出现头晕、头疼、走路不稳甚至是猝倒。随着颈椎病人群的急剧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颈椎健康。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相关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诊断关键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颈椎的解剖学特点

1.环椎

前结节(1)、前弓、齿凹(2)两侧为侧块、侧块上面有上关节凹(5)与枕骨形成关节、下面有下关节面(4) 与枢椎形成关节、后弓(6)、后结节(7)、两侧块外后的横突中间有横突孔(8),走行椎动脉。

2.枢椎

齿状突(5)前关节面与环椎齿凹形成环齿关节;

齿突后关节面与环椎后韧带相连;

无上关节突,两侧的上关节面(9)与环椎的下关节面相连形成关节。

张口前后位显示的正常环枢关节:

3.椎弓根

下部颈椎的椎弓根倾向于前后走向,而向上则逐渐倾向于横行,故椎间孔和横突距椎体侧后缘较近。正位片下部椎弓根呈“0”形,而越向上越不清楚。

4.横突:

  • 走向:由椎体侧缘和椎弓根外前缘走向外前方。

  • 横突孔:位于横突根部,距椎体侧缘(钩突)较近,其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和神经穿行。

  • 横突沟:位于横突上缘,有神经通过此沟。

  • 前/后结节:位于横突末端横突沟的前后方。

5.棘突

除C7的棘突外,其他棘突分叉,且叉的大小不对称。

6.椎间孔

因颈椎椎弓根斜向外后方,故其椎间孔在50°斜位上显示清楚,呈纵径大于横径的卵圆形(占90%),一般纵径约等于同椎体的3/5,横径相当于纵径的2/3,少数呈圆形。有时因位置或中心线的关系,椎间孔可以由上向下依次增大或变小,无病理意义。环/枢椎不构成椎间孔。 

穿行于椎间孔的神经根约占椎间孔内径的1/2,故一般情况下纵径轻度变小不产生临床症状,而横径变小则可以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 

上下小关节突显示光滑,无变尖或肥大硬化,关节间隙清楚。钩椎关节在椎间孔前下方。

椎间孔的构成:

  • 上为上位颈椎椎弓根的下切迹;

  • 下为下位椎弓根的上切迹;

  • 前有钩椎关节;

  • 后有上/下关节突。

因钩椎关节和上下关节突最容易增生,所以椎间孔往往是横径变小。

多排CT图像重建显示椎间孔

7.钩椎关节:

又称钩突关节、椎体半关节、弓体关节、Luschka氏关节

  • 为后天逐渐形成的滑膜关节,至青春期发育完整。

  • 钩椎关节是一个不完整的滑膜关节,关节囊的一部分由纤维环组成。

  • 钩椎关节关节突:椎体外侧缘中后部向上突出的钩突(唇状)及与其相对应的上位椎体的外下缘。

  • 钩椎关节有限制颈椎旋转和防止颈椎间盘向外后方突出的作用。

  • 钩椎关节前外方有椎动脉、椎静脉,外后方有神经根,所以当椎间隙狭窄和/或钩椎关节增生时易产生相应的颈椎病症状。

钩椎关节:由下位椎体外侧缘中后部向上突出的钩突(唇状)及与其相对应的上位椎体的外缘构成;正位呈“托盘状”,左右对称。

8.颈椎的生理曲度:

  • 颈椎前突,最突点一般位于C4,故颈椎病多发生于 C4上下方;

  • 颈椎的前突距离测量:枢椎齿突后上缘向下至第七颈椎体后下角划一连线,该线至C1—7椎体后线的最宽距离,正常为12mm+-5mm。

  • 大于17mm为前曲过度;

  • 小于7mm为曲度变直。

  • 椎体后线某一局部向后超越该垂直线为反曲(或称后凸)。

左图:正常颈椎曲度 12mm+-5mm

中图:前曲过度 >17mm

右图:C5/6为中心后凸  负值

正常颈椎:侧位、斜位

侧位可以划3条线:

  • 椎体前线:全部椎体前缘的弧形连线,向上至枕大孔前缘

  • 椎体后线:全部椎体后缘的弧形连线,代表椎管前缘线。

  • 椎管后线:又称棘突基底线,为棘突根部连线 。

以上3条线正常不论过屈或过伸应保持连续,不偏移和错位,各线之间基本平行。

9.颈椎韧带:

颈椎周围的韧带对维持内外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颈椎病无骨质改变时,而血管、神经、韧带(尤其是黄韧带)受压或扭曲(如某一椎体旋转)产生充血水肿,病史长者可以纤维化,出现颈椎病症状。

  • 椎体前有前纵韧带;

  • 椎体后有后纵韧带;

  • 椎体两侧有椎旁韧带;

  • 椎弓间有黄韧带;

  • 横突间有横突间韧带;

  • 棘突间有棘间韧带;

  • 棘突上有棘上韧带(项韧带):最易钙化

  • 椎体间有椎间盘。

10.椎动脉:

由左右锁骨下动脉各向上发出一支椎动脉,可以分成4段:

  • 从起始部至C6横突孔;

  • C6横突孔至C2横突孔;

  • C1/2之间;

  • 从C1穿过寰枕后硬脑膜,经枕大孔至对侧椎动脉。

颈椎的旋转、移位,尤其第1、2段,极易损伤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病

1.定义颈椎病的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分型:

  • 中央型:髓核物质通过纤维环后部突出,到达后纵韧带下,此型较常见。

  • 侧方型:亦称椎间孔型,突出物可压迫椎间孔处的神经根。

  • 侧后型:由于纤维环最薄弱的部位在椎间盘后方中线两侧,故此型最常见。

2.临床分型

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7型:

1)颈型:亦称局部型,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有相应压痛点。可以无椎间隙狭窄、无或轻度骨质增生,仅表现生理曲度改变及颈椎不稳,项韧带钙化是此型的重要X线表现。

2)脊髓型:椎间盘后突压迫脊髓,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的表现,感觉运动障碍、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

3)神经根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症状如上肢麻木疼痛等:

  • C4-5病变:症状表现在上臂外侧,前臂桡侧;

  • C5-6病变:  症状在拇指食指桡侧,肱二头肌反射下降;

  • C6-7病变:症状在中指,肱三头肌反射下降;

  • C7-T1病变:症状在无名指、小指麻木。

4)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头晕、呕吐、体位性眩晕、听力障碍、视物不清等。

5)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心慌心前区痛、出汗、失眠、 多梦、眼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6)食管型:可出现吞咽困难和异物感等症状。  

7)混合型:兼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脊髓型颈椎病JOA临床分型:

  • 无症状(17分):无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

  • 轻度(13-16分):肢体不灵活,对生活有影响,但尚可胜任一般工作

  • 中度(9-12分):肢体无力或不灵活,或二便有异常,生活可以自理

  • 重度(5-8分):肢体有部分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

  • 严重(0-4分):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二便失禁

3.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 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 影像学证实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变; 

  •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一致。 

如果仅有影像学表现、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而无临床症状,应该诊断为“颈椎退行性变”;因为55岁以上人群80%影像学表现有颈椎退行性变,而大部分无临床症状。

如果仅有临床症状而无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也应该谨慎,因为没有颈椎退行性变就没有颈椎病的基础;颈椎以外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相同的类似症状。

颈椎病10大经典影像学改变

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常常首选X线片,常规摄取侧位、双斜位;

但若了解对硬膜囊、脊髓、神经根的影响,需行CT或MRI检查。

1.椎间盘的改变

  • 椎间盘变扁:平片显示椎间隙狭窄,是诊断颈椎病不可缺少的征象。

  • 髓核积气:髓核内不规则气体影。

  • 软骨板下积气:软骨扳与椎体间线状或片状气体影。

  • 椎间盘钙化:多发生于椎间盘前部的纤维环,呈三角形指向椎间隙。

  • 椎间盘膨出。

  • 椎间盘突出:不属于颈椎病的改变,但颈椎病时易出现。

椎间盘突出CT征象(椎间盘密度低于椎体、高于脊膜囊):

  • 膨出:椎间盘均匀地超出椎体

  • 突出:椎间突出于椎体后缘呈软组织密度影,可见钙化,硬膜囊及其外的脂肪受压、变形。

颈椎病CT

2.椎体缘的改变:往往与椎间盘改变同时存在

  • 增生硬化:前缘多见或较重。

  • 增生肥大:易压迫神经根、椎动脉和硬膜囊而引发症状,严重者钡餐检查可见食管受压。

  • Schmor结节:极少见。

平片CT及MRI均可显示椎体缘的改变,并且CT、MRI还可显示椎体缘对硬膜囊、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影响。

C5/6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

颈椎曲度变直、C5/6/7椎间隙略窄

左侧5/6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小、而右侧椎间孔正常。

3.钩椎关节的改变:

  • 关节间隙变窄:主要显示椎间孔变形;

  • 关节面硬化增厚;

  • 钩突增生肥大:变长变尖;增大变圆钝。

  • 侧位裂隙征:是侧位X线平片见到的征象,表现为椎体下部,位于椎体中后部或横贯椎体前后的带状或线状透亮影;此乃钩突增生肥大与上位椎体的钩突关节面边缘部增生后,它们之间在侧位形成的低密度影。对颈椎病的诊断有肯定意义。

上述征象中的1~3条平片CT及MRI均可显示,但显示对椎管内结构的影响以CT和MRI为好。

双侧5/6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窄

4/5、6/7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小

C5椎体裂隙征

C5.6椎体裂隙征,双斜位显示双侧钩椎关节增生明显

4.椎弓关节(上下关节突)的改变

  • 关节间隙变窄

  • 关节面不均匀性硬化增厚

  • 关节内积气

  • 下关节突增生肥大变尖导致相应棘突根部凹陷硬化,称“切凹增生症”。形成原因是:颈椎病时韧带失去了对颈椎的维持作用,上位颈椎下滑后移,下关节突伸长变尖硬化,刺激棘突根部上缘产生凹陷。但C6-7上下关节突正常时较长无硬化,需结合临床。

 ↑小关节积气,关节面硬化

↑C3下关节突变尖硬化

病例分享:

女,66岁,C5/6椎间隙狭窄、C6下关节突变尖、C3/4、6/7、C7/T1小关节面硬化

女,36岁,C4下关节突变尖;项韧带钙化;椎间孔正常

切凹增生征:伴小关节面硬化

5.椎间孔变窄变形

  • 骨性椎间孔变形、变小的原因主要是上关节突肥大和钩椎关节增生;

  • 平片斜位能显示椎间孔的骨性狭窄,“8”字形(系钩椎关节和上关节突同时增生)、“3”字(系钩椎关节增生)、反“3”字形(系上关节突增生);

  •  CT和MRI可清楚显示椎间孔变窄。

椎间孔变形:主要表现前后径变小。

C4/5/6上关节突肥大致椎间孔横径变小

C4上关节突肥大、5/6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形

C4上关节突肥大、4/5、5/6、6/7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形

6.韧带改变

  • 黄韧带肥厚:CT可清楚显示黄韧带肥厚及其对硬膜囊的影响;MRI可清楚显示黄韧带对硬膜囊和脊髓的影响,但不易区分黄韧带肥厚与椎板增生;平片难以显示黄韧带肥厚。

  • OPLL:MRI显示效果最好,且可了解对脊髓的影响。

  • 平片可以清楚显示项韧带钙化:多见于C4、 5、6水平,可以条状或分节状,和前/后纵韧带的钙化。

项韧带分节样钙化

项韧带呈条状钙化

C2.3.4下关节突肥大硬化、6/7后纵韧带骨化

多排CT图像重建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7.颈椎排列关系的改变

1)生理曲度的改变

  • 变小:即颈椎变直,最多见。 

  • 变直:颈椎的前突距离<7mm。

  • 增大:颈椎前突距离>17mm。

仅表现生理曲度前曲过度,22mm,双侧椎间孔则正常

反曲,c3/4为中心后凸  

曲度变直,小关节面硬化

2)滑脱:可为前滑脱和后滑脱。

多见于C3、4、5。椎骨滑脱后引起椎管和椎间孔变窄。

颈椎退变性滑脱(颈椎不稳)的测量:

  • 线移位:

--过伸位某一椎体后线后移1mm,过曲位后移的椎体反而前移2mm;

--某一椎体后线前移或后移3mm。

  • 角移位:

    --相邻的椎体后线相交角>11°。

颈椎病:退变性滑脱:线移位

C3椎体后移致C3/4椎体后线不连续

C4、5椎体依次前移,致椎体后线不连续

颈椎病退变性滑脱:

线移位:C4.5椎体依次前移,C3-T1椎间隙狭窄,小关节面硬化

角移位:C5/6为中心后突,两椎体后线相交角度大于11°,为14°

齿突左右移位:易引起椎动脉型症状

同一病人,过伸、过屈位

线移位:C4椎体后移椎体后线不连续

角移位:C3/4椎体后线成角大于11°

3)旋转 :可出现以下征象

  • 双边征:即某1或2个椎体后缘呈双边状,颈椎旋转5°左右时最清楚,全部双边或C1-3双边往往属于假象无意义。

  • 双突征:即颈椎的上关节突或下关节突在侧位片上不能重叠在一起,而呈两个骨性突起。旋转越重,双突越明显。

由于颈椎旋转,可以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

C6双边双突征

假双边征:全部椎体同时呈双边征象,系位置不是标准侧位或中心线前后偏移所致

椎体旋转所致双边征

双侧椎弓根形状不对称,钩椎关节间隙及椎弓关节间隙不对称,椎小关节对合不良。

椎管顶线距上下关节突距离缩短。

颈椎排列关系的改变以平片显示最好,但观察旋转后引起的椎小关节的改变则CT效果较好 。

8.椎动脉的改变:左侧椎动脉细

9.椎管狭窄
1)骨性椎管狭窄

  • 诊断标准:

--平片:椎管比值 <0.75;矢状径< 11m,(正 常>13mm ) 。

--CT:矢状径<1 0或11mm

  • 原因:椎体后缘及钩突增生肥大,颈椎滑脱、旋转、OPLL等。

C5椎体后下角增生压迫脊髓前缘

2)软性椎管狭窄
原因:椎间盘膨出、突出,黄韧带肥厚等,CT及MRI 均可显示,平片无价值。

软性椎管狭窄:C3/4、4/5、5/6椎间盘后突压迫脊髓

软性椎管狭窄:C6/7椎间盘后突压迫脊髓

软性椎管狭窄:C5/6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脊髓

10.食道受压

临床症状为吞咽阻挡感,往往以检查食道而发现;示颈椎前缘”鸟嘴样”骨质增生,相应食道后缘1个或多个浅弧形压迹。

颈椎病前缘增生压迫食道后缘

小 结:

  • 平片易显示椎间盘变扁、积气和钙化,但不能显示膨出与突出。

  • 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积气、钙化、膨出与突出,且可明确突出椎间盘对硬膜囊的压迫,但不易显示间盘变扁;但多排CT的图像重建可以显示。

  • MRI显示间盘积气、钙化不敏感,但显示间盘脱出、变扁及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影响敏感可靠,且可明确脊髓受压后的病理改变。

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及检查方法的选择

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是不可缺少的。

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 常规首选平片;

  • 若有神经根受压症状时应选用CT;

  • 若拟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应首选MRI检查;

  • 若疑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选CTA或MRA。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CLA:VDR-FokI和VDBP-Thr420Lys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中国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该疾病的特点是慢性进行性压迫颈椎脊髓。本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VDR‐FokI和VDBP‐Thr420Lys多态性在中国人群CSM易感性中的潜在作用。 本研究纳入318例CSM患者和282例健康个体,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VDR‐FokI和VDBP‐Thr420Lys多态性进行

「脊髓相关疾病」超全汇总,至少要掌握这18种!

累及脊髓的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感染性、肿瘤性、血管性、遗传性、退行性病因以及其他少见原因。

椎动脉压迫延髓锥体交叉致四肢轻瘫1例

椎动脉延髓压迫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其发生与椎动脉迂曲、扩张等导致延髓受压直接相关,根据压迫部位的不同,该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颈椎病:定义、分型、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

2018年颈椎病专家共识指出: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疾病。

2019 WFNS建议: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技术

2019年9月,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发布了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技术建议,文章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脊髓型手术后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以及并发症和结局的最新信息,并提出了指导建议。

JAMA:腹侧 vs 背侧手术入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影响

对于需接受颈椎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腹侧手术入路与背侧手术入路对患者术后1年身体功能无显著影响,但背侧手术入路的并发症风险显著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