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022-11-05 检验之声 检验星空

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等。这种发育不平衡在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均可出现,巨核细胞白血病可见产生血小板型的幼巨核细胞。

适应证:

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
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禁忌证: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骨髓标本的采集

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的痛感;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显微镜下涂片有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骨髓中中性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之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见下表);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

增生极度活跃

1:1

>100

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1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1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1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

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

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各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

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则应将这些细胞随确诊而划分其归属;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粒系统细胞改变、红系统细胞改变、巨核系统细胞改变、淋巴系统细胞改变、单核系统细胞改变和其他血细胞改变。

诊断意见种类分为以下几种:
(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各种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2)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同时可建议做相应的检查。
(3)形态学描写:骨髓象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点,并建议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4)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相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
(5)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即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骨髄细胞形态学

粒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
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凌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粒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模式图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中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颗粒

嗜苯胺蓝颗粒

大小

细小、大小一致

粗大、大小不一致

最粗大、大小不一

较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一

形态

细颗粒状

圆形或椭圆

形态不一

形态不一

数量

不一定、常不多

少量或中等量

色泽

淡紫红的或淡红色

橘红色或暗红色

深紫红的或紫黑色

紫红色

分布

均匀

均匀

分布不一、常覆盖核上

分布不一、有时覆盖核上

红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个,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脱核的分化阶段,直径8~9μm,胞质内仍含嗜碱物质,属于成熟细胞。
(6)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红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模式图(上图)巨幼红细胞(下图)

单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μm,圆或椭圆形。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个且大而清楚。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原始单核细胞形态模式图

(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规则形。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幼稚单核细胞形态模式图

(3)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不规则形,胞核形态不规则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胞质量多,染灰蓝色和淡粉红色,胞质内见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4)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

成熟单核细胞形态模式图

淋巴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胞质极少,呈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原始淋巴细胞形态模式图

(2)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圆或椭圆形,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细致。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幼稚淋巴细胞形态模式图

(3)淋巴细胞:
①大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2~15μm,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天青胺蓝颗粒。
②小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6~9μm,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成大块状。胞质量很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则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模式图

几种原始细胞形态学特点

浆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2~5个。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核附近较淡染,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胞体直径12~16μm,多呈椭圆形。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核染色质较原始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近核处有淡染色区,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幼稚浆细胞形态模式图

(3)浆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或椭圆形。胞核明显缩小,较圆,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成熟浆细胞形态模式图

巨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大,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较大,圆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排列紧密,核仁1~2个。胞质量较少,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核周着色浅淡。
(2)幼稚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μm,外形常不规则。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转,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质量增多,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浅粉红色,出现少量天青胺蓝颗粒。

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形态模式图

(3)巨核细胞:
①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甚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其形态不规则。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无核仁,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体巨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核染色质呈团块状。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颗粒型巨核和产板型巨核细胞形态模式图

(4)血小板:胞体很小,直径仅2~4μm,呈星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胞质染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细胞核。

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2~4:1。
2.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0%~5%,幼巨核细胞0%~10%,颗粒巨核细胞10%~50%,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20%~70%,裸核0%~30%。血小板易见,常成堆存在。
7.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髄成分。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及其意义

胞体异常

(1)大小异常:胞体比同期正常细胞明显增大或缩小。如:
①巨幼红细胞,直径22~28μm,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白血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②小型原始红细胞,直径10~12μm,见于缺铁性贫血及感染等。
③巨大型原始粒细胞,直径17~22μm,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④小型原始粒细胞,直径8~12μm,与淋巴细胞相似,见于急粒。
⑤大小不匀。
(2)形态异常:
①幼稚细胞形态畸形显著,不规则,多形性,瘤状突起。如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恶性组织细胞,见于急粒、急单、恶组。
②成熟的细胞,如红细胞呈椭圆形、口形、球形、靶形、镰刀形、泪滴形、盔形及不规则形等。

胞核异常

(1)数目的异常:正常时只有一个核的细胞在异常时变为多个核。见于各系统白血病细胞、严重贫血。
(2)形态异常:奇形怪状,极不规则,可呈凹陷、分叶、切迹、折叠、扭曲、笔架状,S、W、V形,肾形等。如白血病细胞、恶性异常组织细胞,变化显著异常,各阶段红细胞的核本为圆形,异常时也可成为分叶或其他不规则状,像晚幼红细胞核呈花瓣样,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困难,出现粗杆状、花生状或眼镜样的Pelger-Huёt异常。
(3)核染色质异常:疏松、粗糙。如巨幼红细胞或巨幼粒细胞。
(4)核仁异常:大小不一、数目增多、色泽改变等见于急性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组织细胞。
(5)异常核分裂:正常血细胞核分裂数目约为1‰~5‰。在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易见异常核分裂,即分裂体大小不等,数目多少不一,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

小结

胞核异常

(1)数目异常,见于急性白血病、严重贫血。
(2)形态异常,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3)核染色质异常,巨幼红细胞、巨幼粒细胞。
(4)核仁异常,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5)异常核分裂,见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胞质异常

(1)胞质量异常:较正常减少或增多。
(2)内容物异常:出现Auer小体、Phi(ф)小体、中毒颗粒、空泡、Dhle体、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红细胞出现Cabot环、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变性珠蛋白小体。浆细胞可见Russel小体。
(3)着色异常:如成熟的红细胞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红细胞、高色素大红细胞、低色素小红细胞。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4)颗粒异常:颗粒大小异常,增多或减少。如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天青胺蓝颗粒明显增多,巨幼红细胞贫血者有的中、晚幼粒细胞颗粒减少。
(5)内外质现象:指胞质内外带发育不平衡,在色泽、颗粒大小及分布方面有明显差别,见于白血病细胞。

核质发育不平衡

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等。这种发育不平衡在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均可出现,巨核细胞白血病可见产生血小板型的幼巨核细胞。先天性Pelger-Huёt异常也属此类。

特殊异常细胞

如Reed-Sternberg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有多方面形态异常。
小结:
(1)急性白血病时,肿瘤性原始细胞可出现胞体、胞核的形态异常、蓝细胞、Auer小体、白血病裂孔。
(2)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3)增生性贫血时,红细胞异常,如嗜多色、嗜碱性点彩、Cabot环、Howell-Jolly小体、变性珠蛋白小体。
(4)巨幼细胞贫血出现巨幼红细胞、老浆幼核和粒细胞巨变。
(5)缺铁性贫血出现幼红细胞胞浆减少,小红细胞和老核幼浆。
(6)细菌感染时,成熟中性粒细胞发生中毒性改变。
(7)其他红细胞形态改变,异常淋巴细胞。
(8)特殊异常的细胞,如Reed-Sternberg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