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7

觀塘是一個集寶貴歷史與先進發展於一身的市鎮,也是香港其中一個人口最多的社區。

觀塘見證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五、六十年代,政府在觀塘填海闢地,逐步發展觀塘工業區。七
十年代,區內的工業發展興盛,街道車水馬龍,交通十分繁忙,期間人口不斷增長,多個公共屋邨相繼落
成。為了配合觀塘區的迅速發展,政府興建地鐵觀塘線,並於八十年代通車。踏入九十年代,製造業開始
北移,地鐵站附近部分工廠也因應變遷而改建成商業大廈或貨倉,吸引新的人流,創造新的商機,為觀塘 獻
區換上新貌,同時,區內不少古舊的住宅大廈亦因日久失修而需清拆或重建。到了二零零零年新紀元,區內
更進行多項大型發展計劃,如觀塘海濱長廊發展計劃及牛頭角下邨重建計劃等,標誌着區內發展的新里程。 辭
觀塘區議會編製《觀塘風物志》,旨在詳盡記錄觀塘區的歷史、發展和風土人情,有系統地向讀者介
紹觀塘的轉變和特色,從而加深居民對社區的認識及歸屬感,讓全港市民及對香港歷史有興趣的人士窺探
觀塘的今昔歲月。

隨着觀塘區的重建及發展工程陸續展開,在這時刻出版《觀塘風物志》,正好讓市民回顧過去的歷史
和展望美好的將來。

觀塘民政事務專員黃寶蓮

7
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最早發展的衛星城市,觀塘在過去數十年一直與香港整體發展成長。當香港由寂寂 觀塘是香港其中一個最早發展的衛星城市,起初是一個荒蕪的海灣,自五十年代起,則蛻變成為香港
無名的小漁村演變成國際大都會的同時,觀塘亦由渺無人烟的海灣漸漸成為車水馬龍的工商業區,亦成為 主要的工業區,並開始使用“觀塘”一名。
香港其中一個人口最多的社區。
數十年來,觀塘經歷不少轉變。期間,區內的工業發展一日千里,公共房屋、私人樓宇、交通網絡、
序 觀塘區以往給人舊式工業區的感覺,這情況其實已不斷在改變之中,未來觀塘將朝着更多元化社區的
方向發展。觀塘區將進行多項大型發展工程,包括市中心重建、牛頭角邨重建、安達臣道發展、及鯉魚門
康樂設施、醫療設施等相繼建成,人口也迅速增加。隨着時代變遷,製造業日漸式微,區內的工廠大廈已紛 序
紛轉型為商貿大廈。今天,觀塘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
發展,這些都將會更進一步改變及更新觀塘的形象,新的大型商場如APM及MEGA BOX已落成啟用,現在
觀塘市中心重建亦將展開,觀塘區將會展現煥然一新的面貌。 刊印《觀塘風物志》旨在讓讀者了解觀塘的發展歷程,重溫社區多年來不同的風貌,亦令區內居民對
昔日民生有更深入的認識,加強對觀塘的歸屬感。
上述觀塘區的重建及發展工程將相繼實現,《觀塘風物志》正好記錄了觀塘區的歷史及特色,讓觀塘
市民可撫今追昔,增加對本區的歸屬感。 最後,感謝撰寫本書的編者梁炳華博士以及《觀塘風物志》工作小組各成員共同努力,熱心參與,也
感謝區內人士、各界團體、學校、政府部門和機構鼎力支持,提供寶貴資料,令本書圖文並茂、內容豐富多
最後,特別感謝編者梁炳華博士及《觀塘風物志》工作小組各委員的積極參與,令《觀塘風物志》 彩,把觀塘昔日的風貌重現眼前。
得以順利出版,亦感謝各界人士及團體,熱心提供資料及圖片,大大豐富了書本的內容,讓市民得以緬
懷過去,放眼未來。

觀塘區議會主席陳振彬 觀塘區議會《觀塘風物志》
工作小組主席梁芙詠

8 9
觀塘最初只是區內其中一個部份的名稱,早期寫作官塘,起源 這一次的研究,實在要感謝區內人士的熱誠相
與區內最古老的行業—鹽業有關。其歷史可以追溯至漢朝,西貢區 助,和區議會一眾議員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小組主席
內的一幅南朝的石刻也曾提及區內的鹽場—官富場,據史家研究曾 梁芙詠議員和各位成員,提供圖片、文獻資料之餘,
是南宋末年帝昰和帝昺南逃香港駐驛的地方。區內也有一些十分聞 更介紹了不少對區內事務和發展深有認識的街坊父
名的風光名勝,如曾入選香港八景的「鯉門夜月」。曾留下不知幾 老,提供口述資料。如海濱學校的葉柏強校監,他樂
許騷人墨客的優美詩文,和石刻題字。 意為本書提供多年蒐集和整理的圖片和資料,豐富了
本書的內容。還要感謝很多接受訪問的坊眾和區內的
本區兼備古今的特色,既有最先進的商場和工廠大廈,也有 機構、前區議會主席和議員、觀塘街坊會、觀塘民眾
一些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風光名勝、歷史村落,和聞名的古蹟、掌 聯誼會等的協助。
故傳奇、宗教信仰,引人入勝。在宗教方面,區內兼有中國傳統的
民間信仰,和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信仰,各自發揮不同的社會作 十分感謝享譽世界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為本書
用,及進行種種服務人群和公益慈善的工作。 封面題字,也很感謝特首曾蔭權先生和各部門首長的
前 題辭,令本書生色不少﹗這次成書,得到幾位研究助
觀塘是和平後香港發展最為迅速和令人矚目的地區。最初只有 理,尤其是曾靜雯小姐的努力協助,令這本風物志卒

言 鯉魚門、茶果嶺、茜草灣、牛頭角等村落有較多民居,其餘大部份
地區都人跡罕至。現今觀塘最明顯的特色是戰後急速發展的工業,
抵於成,在此一併致謝!

和不斷因應人口增加而興建的多個公共屋邨。 梁炳華博士
觀塘區是本港第一個推行區議會的地區,也是最早發展為衛星
城市的區域。這區也是戰後人口增加最多和最快的地區之一。若說
這區的發展和中國的變遷息息相關也毫不為過,因為戰後區內的人
口大多因應新中國的政局變化而遷入。戰後初期觀塘區的人口多屬
低收入階層,而且大多屬於來自國內的新移民,不少更同屬各個主
要的民系,如客家、鶴佬、潮州等。

觀塘最令人印象難忘的,是區內居民彼此同病相憐,守望相
助,共渡時艱的情懷。因此區內的人情味特別濃厚,每當有特別事
故,如籌款賑災等,都會喚起廣泛的回應,彼此發揮互助互愛的精
神。這方面是值得觀塘居民自豪的。
10 11
觀塘簡史
三 觀塘區位於九龍半島東部黃大仙區東南,西接啟德機場跑道以

.
北的海岸,東以飛鵝嶺山麓為界,南抵鯉魚門。面積一千一百三十公
頃,人口約六十萬。全境包括牛頭角、觀塘、順利、秀茂坪、藍田、
油塘等地 區 。 1有 關 觀 塘 區 最 早 的 歷 史 記 載 , 可 以 上 溯 至 中 國 的 宋
代。在「觀塘」這個名稱未出現以前,當地人習慣稱當地為「官


富 」 或 「官塘」(鹽塘)。1953年,政府在當地進行發展時才將之易名為「觀
塘」。

位於香港北佛門堂的一塊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石刻上,記載了 .
當年嚴益彰到官富場的歷史證明。內文共一百零八個字:「古汴嚴益


彰,官是場。同三山何天覺來遊兩山。考南堂石塔,建於大中祥符五
年。次,三山鄭廣清,堞石刊木,一新兩堂。續,永嘉滕了覺繼之。
北堂古碑,乃泉人辛道樸鼎刱於戊甲,莫考年號。今三山念法明,土 塘
人林道義繼之;道義又能宏其規,求再立石以紀。咸淳甲戌六月十五
日書。」2

簡 名字源於官富場
南宋朝廷在今日的九龍灣西北及西南沿岸,自啟德機場西北角以
南,下至土瓜灣一帶,以迄尖沙咀等地設立了一個鹽場,名為「官富
場」(範圍覆蓋今日的觀塘、九龍城及油尖旺區),派鹽官主理,為當


位於北佛堂門天后廟後的石刻,內容有「官是場」三字,而據
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但在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由於「官富
史家考證,「是場」指的正是「官富場」
場」的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並併入「疊福場」(今沙頭角東
北 、 大 鵬 灣 西 南 ) 。 3後 來 或 因 鹽 產 量 回 升 , 故 復 置 。

12 13

1
魯金、江颿合編:《香港城市指南》(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7年全新增訂版),〈香港分區概覽〉,頁54。
2
余也:〈觀塘古稱「官富場」〉,氏著《香港倒後鏡》(香港:坤林出版社,1990),頁110。
3
羅香林:〈宋王臺與宋季之海上行朝〉,收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1959年),第四章,註十四,頁82-83。
當時官辦鹽務,鹽稅甚苛,故各處均有鹽梟盜販私鹽。寧宗慶元三年
遷界對付鄭成功 政治重心移他處
(1197年),提舉徐安國遣人至「官富場」所屬的大嶼山追捕鹽梟;及後廣州經 清朝建立之初,為防止沿海民眾接濟據守台灣的鄭成功, 官富場的政治地位,經過了一段長遠的歷史後,到了清嘉
略錢之望遣兵攻入大嶼山,盡殺島民,並在該地駐兵三百;至慶元六年(1200 康熙元年,下令沿海地區的居民後撤五十里,是為「遷界」, 慶年間,逐漸被九龍巡檢司所代替。據陳伯陶「宋王臺懷古」
年 ) , 奏 請 裁 減 一 半 守 軍 , 移 駐 官 富 場 ( 今 九 龍 城 一 帶 ) 。 1可 見 當 時 的 「 官 富 場 」 八年之後,由於民間不堪其苦,多番請求,朝廷遂下令復界。 詩序稱︰「官富場,明初設巡司,嘉慶間,總督百齡築砦,名
在香港地區的經濟地位已十分重要。 容許居民返回家園。而官府亦於香港地區沿海設立七座塾台, 為九龍。清道光間後改官富巡司為九龍巡司,而官富場之名遂
包括九龍塾台。位置約於今之觀塘及牛頭角範圍之間,駐有士 隱」。衙署設於九龍城寨內。「九龍」一名正式成為官方的地
加上當時的鯉魚門、茶果嶺、觀塘及牛池灣一帶的海灣水深港闊,且有香 兵三十名。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許多塾台改為汛。 名 。 2在 明 、 清 兩 代 官 富 巡 司 所 轄地方包括現在之九龍半島(連
港島作為避風的屏障,故自宋朝以後,便成為自江浙、福建南下船舶的必經之 汛,或稱營汛,為清代綠營兵勇分駐地。當時原九龍塾台改為 新界在內)、香港全島、大嶼山及附近島嶼等地。
三 地;更有人留下於沿岸建村定居。從九龍灣沿岸出土的大量宋代 (北宋) 錢幣可 九隆汛(九龍汛),駐兵十名。嘉慶十六年,九龍塾台撥歸大 三
. 見,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今日的觀塘地區已相當繁盛。2 鵬營,乾隆年間(公元1736— 1 795年),當地仍設有屯門 及至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
.
寨、北佛堂台、九隆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1 專條」,新界地區租借予英國,觀塘區也成為了英國人殖民
觀 官富巡司防不法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
地的一部分。

塘 元代,「官富場」被改為「官富巡司」,鹽課冊籍撥入「黃田場」(今深
功進行接濟,故實行遷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 清末民初,觀塘區的轄治中心位於今日的茶果嶺。茶果 塘
里,「官富巡檢司」轄地遂被廢置,當地以煮鹽為業的居民自 嶺設有「四山鄉公所」,而公所的管轄範圍包括牛頭角、茜草
簡 圳)。明代仍沿襲之,惟將「官富巡司」易名為「官富巡檢司」,另設巡檢及司
吏各一,駐弓兵五十名,主要負責打擊販賣私鹽的不法勾當。3
不能幸免。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仍置「官富 灣及鯉魚門。自1940年以後,這四條鄉村才逐漸分家。直至 簡
史 巡檢司」,惟遷來之農民皆不習煮鹽,由是本區以至新安縣內
之鹽業漸日益式微。
1950年代,觀塘區大部份仍未開發,自牛頭角至油塘灣仍是荒
山連綿、海灘縱橫的地方。
3 史
官富山就是今日觀塘以北的黑山,觀塘山麓一帶地方,原來是一片鹽場,
邊岸遼闊,包括九龍半島的九龍灣、土瓜灣一帶。據《新安縣志》「經政略」
之 「 鹽 政 」 記 載 ︰ 「官富場為宋時東莞、歸德、黃田、官富是也。」元 末 , 官 富 場
易場為巡司,其鹽課附入黃田場,在廣東鹽政制度上,廢了獨立的官富鹽場而
將其歸併於黃田場。因此,以後的官富場改為行政區域,名為官富巡司,清朝
廣東地方官制仍舊沿用。又據1768年舒懋官等編之《新安縣志》「建置略」之
「廨署」︰「官富巡檢司署在赤尾村,離縣治三十餘里。原署在縣治東南八十
里,為官富寨。洪武三年,與福永司同改為巡司。衙宇久壞,蒞任者多僦居民
舍。康熙十年,巡檢蔣振元捐俸買赤尾村民地,建立新署。」
明朝萬曆年間的《粵大記》中清楚載有鯉魚門、官
富巡司、九龍山等名字

14 15

1 1 3
黃 南 翔 : 〈 大 嶼 山 — 宋 代 著 名 產 鹽 區 〉 , 氏 著 : 《 香 港 古 今 》 ( 香 港 : 奔 馬 出 版 社 , 1 9 9 2 ) , 頁 2 5 4 - 2 5 5 。 羅香林:〈香港之海灣與特產及其前代隸屬〉,收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 「今日的觀塘道,舊日正是海濱地帶,自孔雀樓前以迄協和街口,原是高可數呎的懸崖
2
羅香林:〈香港之海灣與特產及其前代隸屬〉,收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第一章,頁2。 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第一章,註十三,頁15。 峭壁……,十年前,如果要由牛頭角走向油塘灣去,其艱苦程度實非筆墨可以形容,旅
3 2 客須要經淘化大同十尺小路,步上山崗,沿海行,至現在的協和街口小崗上下山,化 (
蕭國健:〈由「官富」至「九龍」〉,氏著:《九龍城史論集》(香港:顯朝書室,1987),頁8-10。 蕭國健:〈由「官富」至「九龍」〉,氏著:《九龍城史論集》(香港:顯朝
按:花) 一角錢去乘小艇渡過茜草灣,至亞細亞氣油鼓登陸,入茶果嶺經石礦場,走曲
書室,1987),頁20。
折羊腸小徑才可到達油塘,這一段路,至小要上一點鐘時間。」蕭雲庵:〈移山倒海話
觀塘〉,《觀塘近貌》(香港:觀塘街坊福利會,1966),頁31。
傳統行業 日佔時期
特色行業有製鹽 魔鬼山上設防衛
觀塘區給大眾的印象,工業為主要經濟特色,然而,昔日的觀塘地區亦有不少傳 二次大戰前,香港政府曾在多處興建了不少防衛設施,希望能
統行業。當中包括鹽業、打石業、製蓆業、陶瓷業和火柴製造業、豆腐製造業等等。 有效防止日軍南侵。魔鬼山炮臺為觀塘區的重要軍事據點。

在眾多傳統行業中,以鹽業及打石業較為重要。鹽業的發展在觀塘地區可算是重
點行業之一。在香港前代社會中,採珠、種香、製鹽被認為是三大行業,當中又以 守軍山上頑抵抗
三 製鹽最為重要,因此,「官富場」一詞便曾一度成為對「觀塘」的名稱,可見其重 三
雖然沒有大炮協助,在日軍大舉南侵時,守軍仍然在魔鬼山作
. 要性。 .
出頑強抵抗,並且數度擊退日軍的進襲。及後司令部退守香港島,

觀 守軍亦在晚上相繼撤退。

製鹽以外有打石 1941年末,日軍入城儀式

塘 打石業,即是開採不同類型石材的工業活動。觀塘的打石業主要集中於東部牛頭
英軍無條件投降之前,日軍大致上已經佔領香港,當時流氓、
暴徒肆虐,搶掠、勒索時有所聞。英軍投降停戰後,市面一片死

簡 角、鯉魚門之間的四山地區(四山包括牛頭角、茜草灣、鯉魚門和茶果嶺),打石業興
起於十九世紀初期,一直至1967年左右方漸式微,故它亦曾為觀塘地區的主要工業
寂,平民百姓死傷慘重,倖存者多隱伏在家,不敢外出。水、電供 簡
應斷絕,生活艱苦。
史 活動和經濟命脈之一。 史
觀塘劃入啟德區
及後,日軍制定了香港的管治政策,按照人口統計的結果,把
香港劃分為28個區域。由於日治時期的觀塘區人口不多,亦不是九
龍半島的主要市區,故沒有被特別納為獨立區,只被粗略算進「啟
德區」之內。「啟德區」為日人新改之名字,戰前的原有名稱為「
東九龍」。

有關於1939年鯉魚門製蓆廠的證明
16 文件 17
填海工程 工業發展
填海工程分三期 工業發展殊蓬勃
香港於戰後的經濟發展迅速,而在1950年間,本港工業更有相當可觀的發展,荃灣和牛頭角兩大工業大本營已將 觀塘工業區位於觀塘南部,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工業區域
近飽和,新發展的工廠廠家均為尋找新址而感煩惱。政府遂於1954年成立一專責委員會,負責調查香港可供發展工業 之一。
之新選址,觀塘經多次調查後被認為合適,選擇進行填海以發展工業。
自1954年的填海工程開始,觀塘已逐漸成為香港的工業
戰後初年的填海工程分三期進行,第一期及第二期工程於1956年開始,歷時四年,於1959年完成,造地33公 基地,工業區更於70年代隨著經濟騰飛而進入發展高峰期,
三 頃,範圍主要包括現時觀塘道、創業街、海濱道及駿業街一帶。新增土地主要為工業用地,這亦為觀塘區奠定其工業型 區內有製衣、電子、塑膠、日用品及各種不同類型的工廠出 三
. 市鎮的角色。 現,它們不僅為香港經濟灌注了不少動力,很多廠商更與中 .
國沿海地區進行貿易、交流和合作,從而刺激了國內經濟的
觀 1959年,第三期填海工程展開,至1967年完成,工程主要集中於觀塘工業區一帶,主要是九龍灣近東之處,延伸 蓬勃發展。 觀
至 大 口 灣 一 帶 , 為 觀 塘 區 帶 來 不 少 新 的 土 地 以 作 發 展 。
塘 然而,隨著香港工業活動的重要性漸漸削弱,不少工廠 塘
簡 除了上述主要工程外,自1967年至1977年間,繼續於九龍灣進行大型填海工程,而茶果嶺近岸地區亦進行了小規
模的填海工程。及至1977年至1990年間,九龍灣填海工程宣告全部完成,對觀塘區之發展亦起了相當的催化作用。
更因地價飆升問題而北移國內,觀塘區工廠林立的情況亦有
所改變。雖然觀塘仍是香港目前規模較大的工業區域,但區 簡
史 內不少的工廠均已空置,部份工廠大廈更被重建為商廈、住
宅等,工業主導的區域角色已漸不明顯。 1963年的觀塘市中心及工業區

18 19
秀茂坪邨學校上課情景(1968年)

教育發展
天台學校成主流 學校數目漸增長
觀塘區早期的教育主要以「義學」為主,例如設於茜草灣天后宮 及至目前,觀塘區更有三十六所中學、四十所小學、幼稚園七十
內的四山義學,及後義學於1946年清拆,至1952年才重建四山公立 五所,而區內更有大專院校的社區分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學高級專業學
學校。然而,早於1946年,鯉魚門區已有海濱學校的建成,它們實見 院、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觀塘分校)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附屬學院等。
證著觀塘區早期教育的發展。除了海濱學校、四山公立學校外,亦有
1961年建成的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等,而區內亦有不少天台學校的 此外,觀塘區有各種類型的學校,以配合觀塘區及香港其他地區的
三 出現。自1970年代起,港府銳意改善學校的設施和環境取替天台小 社會需要,區內有工業中學及職業訓練學校數間,觀塘職業訓練中心更是 三
. 學,並希望全面在新建屋苑內設立擁有獨立校舍的中、小學校。當時一 全港最具規模的職業訓練學校之一。 .
些新建成的單棟式小型校舍被稱為火柴盒校舍。觀塘區的教育,便是自
觀 1986年起日益改善,據統計,六十年代後期觀塘只有官立及津貼中學 觀
生三千四百人,到1974年已增至六千人,增加了近百分之百。
塘 觀塘職業訓練中心位於歷史檔案大樓旁邊 塘
簡 八十年代始,區內中小學數量大增,就學人數亦大幅增長。由於
小學推行全日制政策,及配合屋邨重建計劃需要,已預留足夠空間以作

史 興建更多學校之用。

小學方面,由1968年共有官津小學生四萬餘人,到1974年已共有
八萬餘人,增加率差不多為百分之百。至1978年3月,觀塘小學連私立
學校在內,共有七十餘間,學位七萬九千八百餘個,中學二十五間,學
位三萬五百四十一個,在幼兒教育方面,亦有學生人數二萬二千餘人,
從上列之數字顯示,觀塘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發展甚為蓬勃。

20 海濱學校學生上課時的情景(葉栢強先生提供) 21
交通發展 衛星城市
早期交通靠海路 香港的衛星城市計劃在1960年代選擇了觀塘及荃灣作為試
點。由於當時香港島及九龍的土地發展經已飽和,故選擇觀塘和
政府大力將觀塘發展為新興工業區,進行多項填海工程,
發展工業,吸引更多人到觀塘定居,新移民都盼能覓得工作維
觀塘區的交通發展早期主要以渡輪為主,六十年代初期,觀塘 荃灣這些接近市區,而未有完全規劃和發展的地點,不但有助紓 持生計,紛紛前往觀塘居住。當中以潮州、鶴佬、客家人為
已準備興建三個碼頭,一個為公眾碼頭,專供停泊一般船艇之用; 緩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人口壓力,更能充份利用城市中心以外的 主,相類籍貫及語系的人多生活在一起,他們往往培養出一種
一為乘客用之渡海小輪碼頭,另一個為汽車渡海小輪碼頭。 土地以作發展。 守望相助的精神,形成觀塘區一種特別的社會特色。同時,因
為觀塘區偏離市中心,早期交通不便、生活環境惡劣,治安欠
其中觀塘與港島的渡海小輪航線,於1964年8月首航,主要 佳,一度被稱為「紅番區」,令人望而卻步,但正因如此,更
三 來往筲箕灣、鯉魚門、茶果嶺與觀塘等地,由六艘雙層和單層小輪 衛星城市策源地 加強了鄰里間的互相照應,共同為家庭、社區而努力苦幹。 三
. 行走。 .
然而,初期觀塘的衛星城市規劃主要是以「低密度城鎮色

觀 陸路交通方面,觀塘與九龍市區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主要幹線
彩」為主,故根本未能配合香港高度用地的需求原則。曾有學者
指出,觀塘作為一個初期衛星城市規劃的試點,基本上是失敗

為牛頭角道,但由於發展的需要,觀塘道幹線在1961至1962年建
塘 成,及後更有藍田及東隧的道路網、藍田交匯處等相繼通車。而觀
的。1 塘
簡 塘繞道(又稱觀塘支路)則更是香港道路幹線的重要部份,它連接著
東區海底隧道、將軍澳隧道與鯉魚門道的觀塘交匯處及大老山隧道
其後,港府決定吸取觀塘的衛星城市規劃失誤的經驗,針 簡
對香港的實際情況,決定在1970年代初期在新界的荃灣、沙田
史 鑽石山出口,於1991年6月26日正式通車。
和屯門發展「新形式」的衛星城市,以配合香港經濟發展和紓緩 史
所帶來的用地需求及人口壓力。及後,這些衛星城市發展成功,

地鐵東隧紓民困 並改稱為新市鎮。故觀塘為香港首個實驗性質的衛星城市,也是
香港其他新市鎮發展的重要參考。
至於觀塘區的地下鐵路興建計劃,於1975年正式動工,觀塘至 彩虹地鐵站興建時旁邊仍有不少傳統鄉村房屋
石硤尾部分於1979年10月1日通車,並在1979年12月31日伸展至
尖沙咀,於1980年2月12日伸展到中環站。及至1989年,東區海底 觀塘吸引新移民
隧道的通行及藍田等車站亦相繼投入服務,令觀塘交通的發展更趨
日佔時期結束,香港原有居民陸續返港,加以國內內戰連
完善。
年,不少人逃難到港,包括部份國民黨軍隊在內,這批新來人
口,多於觀塘定居。觀塘因此出現大量寮屋,如嶺南新村則成為
國民黨人聚腳之地。鯉魚門、茶果嶺等地的小型山寨廠亦隨之而 觀塘填海工業用地(1960年)
出現。
22 23

1
詳參Roger Bristow, Hong Kong’
s new towns : a selective review (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觀塘
四 古代官府曬鹽地

.
早期寫作官塘,初時只是牛頭角附近沿海的一片地方。相傳
早期是官府船隻靠岸停泊之處。也由於這裏在古代是一個曬鹽的地
方,鹽工用石頭、泥土在海邊築成堤壆,堤壆內的淺灘便成了注滿
海水一塊一塊的鹽田。有人稱之為鹽塘,由於屬官府所管理,所以

地由
被稱為「官塘」。近年,官塘成了整個行政分區的名稱。由於區內
居民不喜歡與官府打交道,不想用官這個字做名稱,故改用觀字, 四
遂變成「觀塘」。 .


藍田
方來由 藍田優雅代咸田
1970年9月,位於觀塘東面之咸田新區,正式易名 為 藍 田 新 區 。
觀塘區位處維多利亞港的東岸,形勢險要

秀茂坪


名來 由
事 緣 當 地 居 民 認 為 「 咸 」 與 「鹹」之音義相同,予人不良印象,等
於貧瘠之區,一些商店店東認為咸田乃不吉利之詞,可能影響其生意
經營。 蘇茅發音如掃墓 來
秀茂坪原名蘇茅坪,因發音相近關係,一度被人
居民於1970年請求更改該區之中文名稱,而選擇藍田之意 稱為掃墓坪,二次大戰時期曾作為墓地。


義,則與「藍田生玉」有關。據「辭海」解釋,陝西省之藍田縣出
美玉,世人喻名門出賢子弟 曰 「 藍 田 生 玉 」 , 而 《 漢 書 . 地 理
志 》 也 有 :「藍田,此出美玉」之言。所以「藍田」寓意吉祥成功。
官方採納民意,遂採用這個名稱。

24 25
牛頭角 茶果嶺
海角形如牛上角 嶺上遍植茶果樹
至於牛頭角之歷史溯源如何,這主要和其海岸地形有關。 茶果嶺的得名,多言因其山上種植了很多與製作茶果有關的樹之故。茶果
是客家人的重要糕點,每逢節日,家家戶戶也會製作茶果招呼客人。
牛頭角從前是海邊一個突出於九龍灣的海角。這海角位於九龍灣
和觀塘灣之間,形狀如牛角,故稱之為牛頭角。參考《華僑日報》於 製造茶果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便是要用一塊樹葉將茶果墊著,才能
1950年出版的《香港年鑑》內的香港全圖,不難發現牛頭角的原貌。 蒸煮。如不用樹葉,茶果會容易裂開。因此,每次蒸製茶果需要大量樹葉。
四 然而,並非所有樹葉適宜蒸製茶果,當中有一種名為血桐的樹葉最為合適, 四
. 至六、七十年代,由於九龍灣填海工程將海岸綫變得平直,牛頭 茶果嶺一帶長了很多血桐樹,故此地便被稱為茶果嶺。 .
角成為內陸地區,而其南部及西部亦相繼成為新的工業區和住宅區。
地 原來的海濱地區仍稱九龍灣,狀如牛頭的海角已不復見。 地
山丘渾圓似茶果 茶果嶺現今仍見少量茶果樹
方 方
牛頭⻆龍山平房區如今已不可復睹(1956年)

茶果嶺的命名或許與地形有關,在四山公立學校後方有一個小山丘,隆
名 起而渾圓似茶果,因而得名。 名
字 字

魔鬼山 由
來 名字又叫炮台山 來
位於五桂山側的魔鬼山,在明清時期有海盜盤踞,劫掠商旅,又
名惡魔山、雞婆山,位處鯉魚門北端。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於山上興
建了數座炮台,所以又有炮台山之稱,現在一般稱之為魔鬼山。

茶果樹的葉,長於茶果嶺村路旁
26 魔鬼山 27
今日的鯉魚門仍停泊了不少漁船

鯉魚門 五
浪濤擊石鯉魚躍
關於鯉魚門的命名,坊間說法有不少,一曰從前村內有兩個
盛產鯉魚的魚塘,形狀和位置酷似一對鯉魚眼。
.


第二個說法則謂古時的九龍灣水道,與鯉魚門水道一併起來
和一條肥大的鯉魚形神俱似,窄門即魚咀所在,而九龍灣則有魚
四 尾石,故亦成為一種傳說。
.


另外一個說法則謂鯉魚門水道旁石群甚多,每當浪濤擊石之


際,乍看猶如鯉魚由水中帶浪躍起,而不少礁石更和鯉魚的形態
相似,故有此說。




來 時 觀

七十年代的鯉魚門

28 29
聖誕竟成投降日 魔鬼山成必爭地 有勇有謀劉黑仔
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1941年12月開始進攻香港。12月8日日軍開始由深 日軍進攻香港之前,英方守軍主要由印籍的拉吉普營 1942年,劉黑仔有兩則「英雄事跡」。他與幾名隊員在一
圳南下,至12月13日佔領整個九龍半島,與香港島的英軍隔海展開炮戰。12月18 執 行 防 禦 。 戰 爭 爆 發 後 , 英 軍 節 節 敗 退 , 隸 屬 香 港 —— 新 加 次任務中,要到茶果嶺護送部隊從筲箕灣運來的軍用物資,他們
日日軍揮軍進攻香港島,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宣佈投降,香港淪陷,開始三年零八 坡皇家炮兵團的野戰炮營,於12月12日撤退至魔鬼山的範 進入了一間小咖啡廳。由於門外同伴的疏忽,讓兩名日本密探闖
個月的日佔時期。 圍,並以四門三點七吋口徑的野戰炮聯同吉普營合力迎戰日 進。雙方甫一碰頭,日軍密探即舉起手槍,命令短槍隊一眾舉手
軍。當天該地的英軍共發射超過四百發炮彈,瓦解了日軍對 投降。幸好,劉黑仔當機立斷,以比密探更快的速度發射手槍,
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本派遣空軍空襲香港,轟炸九龍區的啟德機場,港 魔鬼山的兩次攻勢,由於魔鬼山形勢險要,居高臨下,易守 連開數發,敵人受傷後落荒而逃。
島的太古船塢等亦成為轟炸目標。停泊於機場的八架民航機和五架舊式軍機全部炸 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故此英軍曾出現棄守或死守的分
五 毀,日軍奪得香港的制空權。日本陸軍緊隨其後,入侵新界。其中一路從羅湖西面 歧,守軍司令莫德庇少將下令全軍撤回香港島,而九龍及新 五
. 進入港境,由大帽山西面挺進,攻破英軍在醉酒灣所設的防線;另外一路經打鼓嶺 界作戰指揮官華理士准將則考慮魔鬼山炮台是軍事要塞,據 日軍哨所終撤走 .
平原直取大埔、沙田。日軍迅速控制城門水塘,英軍防守陣地全面崩潰,防線後撤 守可保護港島東之安全,失則成為港島被日軍強攻切入的缺 劉黑仔被當地居民稱道為「有勇有謀」,視為英雄人物。同
日 至深水埗,其餘守軍退至九龍東部的魔鬼山。當時觀塘地區的魔鬼山便成為英國守
軍最重要的軍事據點。 1941年12月13日進駐九龍的一支日本海
口。惟軍令如山,英軍只得於當晚撤離九龍,回到港島。 年,短槍隊突擊牛池灣的日軍哨所。牛池灣哨所位於繁忙要道, 日
為居民買賣雜貨柴薪、蔬菜及遊擊隊出入的必經之路,而日軍不
佔 軍陸戰隊 及後,日軍在戰事結束後,制定了香港的管治措施,按 時於哨所侮辱妙齡婦女,群眾敢怒而不敢言。劉黑仔有見及此, 佔
據鯉魚門老居民葉志遠先生回憶說:「魔鬼山可劃分為上炮台及下炮台,上 照人口統計的結果,把香港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當中觀塘
時 炮台為宿舍及行政樓,下炮台則是軍事設施。由魔鬼山下炮台東望,可俯瞰藍塘海 地區被歸入「啟德區」之內。
便密謀對日軍的卑劣行為作出反擊。他視察過附近的地形、敵人
的人數及市民的安全後,決定喬裝為當地的客家婦女,把手槍藏 時
期 峽、東龍島及將軍澳一帶,故為一個重要的軍事要點。二次大戰期間,英軍曾在此
佈防駐守,在上下炮台安裝了兩口巨型大炮,以防日軍進攻。」 「啟德區」並非城市的中心地區,這便為游擊隊提供一
在手提菜籃子內,其他隊員則喬裝為小商人跟在後面。劉黑仔乘
着日本憲兵對其檢查問話時,迅速拔出手槍,把伍長擊倒,其他

的 個有利的抗日據點。其中有一支活躍於「啟德區」的短槍游
擊隊,其領袖為劉黑仔。劉黑仔在區內所帶領的短槍游擊隊
短槍隊 隊 員 立 即 把 數 名 印 籍 憲 兵 制 服 , 用 短 短 幾 分 鐘 的 時 間 把
敵人全數殲滅。及後日軍因未能確保士兵的安全,取消了牛池

觀 日軍狠擲大炸彈
以追擊日軍為主要目標,令日本憲兵隊大感煩惱。劉黑仔曾
多次帶領隊員滋擾駐守及巡邏的日軍,日方曾派密探追殺,
灣的哨所。 觀
塘 據村民憶述,日本空軍曾在魔鬼山上空投下兩個五百磅重的巨型炸彈,一枚投
但未能成功。 有鯉魚門的居民憶述,與日本派遣的巡邏兵相處融洽,亦未 塘
到魔鬼山側的輋頂村山上,部份房屋被炸毀,另一枚則投在離爆炸地點不遠之處, 有見到日軍虐待華人的事件。但他們始終對日軍存在畏懼之心,
卻沒有爆炸,陷於地底下。但這個炸彈的存在對於當地居民來說仍然是一個隱憂, 不敢太多接近。
活躍一時的游擊隊得知後,便派遣幾名年青礦工發掘隧道,經過十多晚的辛勞,方 日軍轟炸啟德機場

能成功取出彈頭和炸藥。故綜上所述,魔鬼山在日佔時期是重要的見證點之一。

30 31
六 魔鬼山炮台
控制出入鯉魚門
. 魔鬼山,位處鯉魚門北端,海拔雖只有二百二十一公尺,
但位扼蘇、浙、閩等省船舶進入廣州之重要海門,歷來極具戰
略意義;誰能佔據此山,即能控制出入鯉魚門的船舶。早在明


末清初,南明的參將李萬榮(後成為著名盜賊)便曾佔據此山,
向來往船隻勒收行水,以維持部屬的生活;清初的鄭連昌亦如
是。1 六
.

山上碉堡成標記 歷

史 英國於1898年與中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並獲得
界限街以北整個九龍半島的管治權之後,便選定了觀塘地區的
魔鬼山建築炮台和防禦工事,以防衛九龍及香港島東部地區的
安全。而山頂建有一個巨型碉堡,作為全港東部海岸射擊指揮
部。
魔鬼山上軍事設施遺址


建 當時魔鬼山較高處的上炮台名為「歌賦炮台」,開始時
只裝置了兩門六點二吋口徑的大炮。不幾年間,其中一座炮床
進行擴建,裝置了一門九點二吋口徑的大炮,射程可達十五公
里,而另一門只有六點二吋口徑的大炮則於1910年被撤走。位
於歌賦炮台以下不遠的另一座炮台名為「砵甸乍炮台」,一開始


已架設了兩座九點二吋的大炮。

32 33

1
1 許劍冰:〈獅子嶺與清初香港九龍新界之遷海與復界〉,收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第六章,增註六,頁142-143。
高添強:《香港戰地指南》,第41頁,三聯書店出版,1995
巨炮先後被移走
前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
及至1930年代中期,中日戰雲密佈,港府鑑於日軍最有可 設施戰前曾改善
能由太平洋方面入侵,故此加強港島南區的防衛,大力興建碉
前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位於觀塘道五十號,佔地一萬二千平方呎,始建於1933年。
堡和炮台,故此自1936年以後,陸續將魔鬼山上兩個炮台的大
該空軍基地於七十年代末遷往石崗後空置。
炮移往港島南區的鶴咀和赤柱炮台,而全港東部海岸射擊指揮
部 亦 遷 往 赤 柱 。1
1934年,啟德皇家空軍基地展開了一個重要的建設計劃,皇家空軍提供五萬英鎊進行
基地的改善工程,數座新建築物相繼落成,包括曾作為「香港警察訓練學校」的地方。基地
六 1941年12月,日軍進攻新界時,英軍最後固守的陣地,
的改善工程是為了配合英國在同時期的擴張活動。 六
便是魔鬼山炮台,而日軍在進攻香港島之時,便是利用魔鬼山
. .
炮台不斷向港島進行炮轟,待英軍敗勢已成之際,日軍大舉從

歷 鯉魚門一帶跨海佔領港島。
司令訪港增士氣 歷
史 在日英兩軍於魔鬼山一帶進行劇烈的攻防戰時,留下不少
炮彈痕跡,至今仍然赫赫可見,可謂當年日軍侵港的鐵證。
1941年,日軍侵略香港。新加坡的空軍司令Marshal Sir Robert Brooke Popham訪問
香港,希望提高英國皇家空軍的士氣。當時英國最先進的空軍全部集中在本土,防禦德軍來
前皇家空軍基地原址,今明愛向 史
建 犯,只有五架空軍飛機駐港,它們不但裝備差、速度慢,而且機齡高。1941年12月8日戰
晴軒的外貌

爭開始後,三十架日本空軍戰機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對基地進行猛烈的轟炸。10日,英軍
築 放棄了啟德皇家空軍基地。25日,香港總督正式投降。 築
日軍投降以後,將啟德皇家空軍基地在1945年9月1日交回香港政府。最後一隊到香
港服役的皇家空軍於1949年抵達。1967年,皇家空軍曾一度解散,後於1968年重組,並
於1972年加入直升機服役,緊密配合港府進行搜索、救援、滅火及輸送士兵的工作。1978
年,皇家空軍搬離啟德到石崗的新空軍基地。啟德皇家空軍基地隨即關閉,交予皇家香港警
察使用,亦有用作越南難民的檢疫中心。不少的舊建築物相繼拆去。皇家空軍於1997年6月
4 日 正 式 解 散 。 在 1968年至1997年間,皇家空軍曾協助港府參與超過三千次拯救行動。

該 基 地 現 仍 存 舊 軍 營 的 痕 跡 —— 三 十 年 代 建 成 的 基 地 建 築 物 ( 曾 作 為 「 香 港 警 察 訓 練 學
魔 鬼 山 上 炮 台 遺 址 校」)。前身是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部份現成為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所在。充滿二十
世紀初的殖民地建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建成的Gary Block。在香港淪陷期間,皇
34 家空軍上尉H.E.Gary因為協助犯人逃離集中營、運送藥物及情報進入集中營而被捕,1943 35

1
高添強:《香港戰地指南》,三聯書店出版,1995年。
年12月18日被日軍槍決。皇家空軍為了紀念其英勇事蹟,遂把該大樓命名為
秀茂坪紀念公園
Gary Block。該大樓是一座樓高六層的職員中心,1992年4月25日改作「新
秀學校」,為越南船民提供教育。 公園紀念大雨災
秀茂坪紀念公園位於翠屏道上,瑪利諾書院下方,是為了紀念
1972年的「六一八雨災」而興建。
現為明愛向晴軒
現在舊基地的一部份成為明愛向晴軒的會址,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 六、七十年代,政府為增加可使用的土地,在不同地方的山坡
築。今日走進去,仍能發現昔日皇家空軍基地遺留之古物。當中有幅刻有 進行一系列大面積的修葺及填補工程,秀茂坪附近一幅山坡亦經過修
六 「R.A.F. POST HONG KONG」(皇家空軍基地簡稱)的石匾,被當局以膠 建,但由於修繕未臻完善,曾發生多次嚴重事故,導致多人傷亡。當 六
. 板封蓋保護,置於走廊牆上。 時斜坡下有三幅平地,建滿了密密麻麻的寮屋,由於這些寮屋多是私 .
自僭建,質素差劣,多有結構問題,材料單薄,自難以抵擋。
歷 此外,空軍基地內亦有一古老巨柱,石柱下原本有一個英式火爐,而且梯 歷
史 間牆壁之色彩亦甚為「古色古香」,當中亦富有不少難民營時代的歷史痕跡,就
如一些黃色箭嘴,仍能發現一些指示難民逃生方向的英文及越南文字。 塌泥已非第一次 史
建 不過,秀茂坪戰後第一次山泥傾瀉並非發生於1972年,而是在 建
1963年發生。當天雨勢猛烈,山泥傾瀉後雞寮徙置區第十五座樓下
築 的 聖 神 學 校 及 泰 豐 米 舖 都 湧 進 了 泥 沙 。 1事 隔 九 年 , 再次發生 山 泥 傾 築
瀉事件,六一八雨災被稱為「戰後最慘天災」。21972年6月18日下
午,經過連番豪雨後,突然發生山泥傾瀉。轉瞬間,數十間木屋被埋 紀念六一八雨災的秀茂坪紀念公園

於泥沙之中。事發前最明顯的預兆莫過於翠屏道深十八呎多的明渠,
竟然也被雨水注滿。不少人都警覺到暴雨的危險,吩咐小孩不要再在
向晴軒門外的標誌 街上亂跑,但大家都沒想到山坡會突然倒塌,埋去木屋。事發後,附
近的七、八座等的居民都幫忙挖掘,希望救出生還者,但由於山泥沖
到街道上,消防車前進受阻,拖延多時才能到達,事件導致七十一人
被活埋、六十多人受傷、無數人無家可歸,死屍被一堆堆運走,事件
轟動一時,成為了全港市民關注的歷史性大災難。3

36 37

1
何國良、張智芬:《長幼齊參與:論盡翠屏今昔》(香港:明愛觀塘長者中心,2004),頁5。
2
華僑日報1972年6月19日。
3
救災事宜可同時參考人物憶昔部份黎桂揚先生訪問。
小巴義載齊捐獻
事件得到全港市民的同情,除了新馬師曾與無綫電視合辦賑災表演籌得一百萬
外,觀塘小巴亦於次日早上六時至深夜十二時舉行義載救災行動,由一百四十輛行走
觀塘至青山道、新蒲崗至長沙灣道、北河街及觀塘至深水埗等線的公共小巴舉行義
載,所有車主不扣除任何車租費用,司機亦不要薪金,除去燃油費外,全部捐出。這
些籌款活動所得的款項都由救濟信託基金分發給有需要人士。居所嚴重損壞的六千人
獲得五十元,居所完全被毀的一百人則可得二百元。又資助殮葬費每人五百元,若死
者為家庭支柱則可得六千元。事件使政府重新審視修築斜坡的重要性。
六 六
. 此後十數年間,秀茂坪亦曾兩度發生嚴重山泥傾瀉意外,1976年8月25日秀茂坪 .
再次發生山泥傾瀉,可見先前的修繕工程不夠徹底。事發時,秀茂坪第九座及十五座
歷 背後山坡又因多天大雨,發生山泥傾瀉。罹難的有十八人,受傷的有二十四人。1982
年5月29日,又因一場暴雨引發山泥傾瀉,藍田、調景嶺、翠屏道等地的十六名男女被

史 奪去性命。自多次意外後,政府致力維修全港斜坡,意外大幅度減少。 史
建 母親目送雨災中去世的五名子女入土(1972年) 雨災遇難者入土為安(1972年) 建
築 築
白頭人送黑頭人
在六一八秀茂坪山泥傾瀉中有一戶人家遭遇極為悽慘。當時徙置大廈的地下均設有地下
商舖,設計是前舖後居,其中一名戶主,災難中一家七口死了五人,五個全是他的兒女,只
餘下他和妻子。由於兩人均做了絕育手術,故沒法再有子女。死的五名子女不是家中的經濟
支柱,因而賠償甚少。幸而得到民間團體的幫助,才得以遷到彩虹邨重新生活。

38 39

1
資料由伍兆祥先生提供
三山國王廟 大王爺廟
三山國王的由來 顯靈治病李文忠
三山國王其實是指潮州揭陽縣境內的三位山神:明山、巾山及獨 大王爺廟的淵源據說有接近七百年的歷史,廟內供奉的是一位宋代忠
山山神,為當地客籍人士世代祀奉的神祇。據《潮陽縣志》記載:「 臣 的 祖 先 —— 李 文 忠 公 。 宋 末 , 一 位 李 姓 將 軍 隨 帝 昺 南 下 逃 避 元 兵 ; 由 於
潮州府揭陽縣的西方有巾山、明山、獨山等三山鼎崎,有神三人自巾 該 名 將 軍 不 忍 留 下 他 的 祖 宗 —— 李 文 忠 公 ( 為 唐 代 的 忠 臣 ) —— 的 神 主 牌 , 為
山 , 自 稱 結 拜 兄 弟 , 受 命 於 玉 帝 , 分 鎮 三 山 。 」 1但 亦 有 說 法 表 示 三 蠻族所踐踏,於是攜帶神主牌南下。後來,他的軍隊被元兵擊潰,於是他
山國王為三位異姓結拜兄弟,同為隋文帝的大將軍,據說戰功威武, 將李文忠公的神主牌安置在一個叫「老虎岩」(今樂富)的地方。傳說自此
六 遂立廟建之表彰。 以後,李文忠公經常向當地的居民顯靈,並且救治了他們的疾病。於是當 六
. 地居民便為李文忠公興建了一座廟宇,而善信亦越來越多。 .

歷 三山國王得封贈 根據史籍《舊唐書》的記載,唐開元年間,朝中有一重臣名叫李元 歷
紘,號文忠,歷任工、兵、吏三部侍郎,及後更擢升至中書侍郎及同中
史 而「三山國王」得名據說來自宋太祖建國之時,宋太祖趙匡胤在
潮州及太原因得三位山神顯靈幫助而成功統一天下,故追封三位山神
三山國王廟廟身紅牆綠瓦,屋脊上有數個陶瓷像,
廟前的空曠地上置有天宮香爐,門前有對聯:「跡著潮
書門下平章事。至於李元紘是否大王爺廟內供奉的李文忠公,現已不能 史
建 為「國王」以示感恩:當中明山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山
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而獨山山神則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
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
考究。

築 賜廟額「明貺」,勒令廣建廟宇。 廟兩旁偏堂曾是「龍地小學」的校舍。「龍地小
1958年,因著社區的發展,大王爺廟被迫拆卸,善信要求政府在翠
屏邨撥地重建。新的大王爺廟在1963年建成。1

學」於1860年創立,早期是「卜卜齋」,以客語授課,
全港各地建有數間三山國王廟,位於觀塘道近坪石邨的三山國王 及至1920年,開始轉用廣東話授課。學校於1960年結
廟確切創建年代不詳,曾於1947、1970、1992年多次重修。 束。

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沿海居民「復界」後,官府為了 七十年代以前,每逢廟宇節慶時,均由附近十二條
使沿海地區迅速恢復經濟,於是積極鼓勵居民遷入。當時遷入香港 村落合作舉辦,但隨着社區的不斷發展,十二村落都已
的族群以潮州人士最多,故相信三山國王廟是在他們來港後策劃興 遷到他地,所以,廟宇現在由衙前圍村管理。
建的。

據廟祝所說,約二百年前當地的客籍族群來港後,於海邊發現「
三山國王」神像,便將其安放到一簡陋的茅舍裡供奉,後來才正式建
40 成廟宇。 41

1 1
見清光緒十年周恒之潮陽縣志卷二+一藝文中。 Myers, John T., A Chinese spirit-medium temple in Kwun Tong : a preliminary report. (Hong Kong : Social Research Centr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4), pp.14-16.
茶果嶺天后廟門前對聯:
「母儀堪配地
水德可參天」
風水攸關天后廟
茶果嶺天后廟 茶果嶺天后廟另一重要特色則與其風水位置有關。中國人對風水一向追求篤信。
風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術數。風水一詞早見於晉朝郭璞:「乘風則散,
林默顯靈靖海難 界水則止」,可見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來觀看喪葬
地形、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等。故廟宇的風水佈局亦甚重視講究。據說昔日茜草
觀塘區共有兩所天后古廟,它們分別位於茶果嶺及鯉魚門。
灣天后廟的廟宇位置便正正與鯉魚門天后廟形成一個獨特的風水格局。首先,兩廟和
青衣島上的青衣山頂聯一直線,而這直線橫跨九龍半島、紅磡、四山等處,在風水角
天后姓林名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二月二十三日。
度上,兩者也是位處風水線的源頭,故有茜草灣風水線及鯉魚門風水線的命名。
據云出生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經旬不散」。據說林默長大
後,對海事有著先知先覺的特異功能,對海上的風雲變幻有不同凡響
六 的感應,故經常泛舟海上救助遇難的漁民和商人。有一次,林父與四 六
. 子分乘船隻到福州辦事,林默忽然感應到父兄的船遇到風暴,她雙眼
行船依循風水線 .
直視前方,口中唸唸有詞。幾日後,父兄歸來,訴說海中遭遇風暴及 傳說茶果嶺茜草灣的風水線正是由九龍至茜草灣的航道,很多居民也認為這是吉
歷 被拯救的經過,方知此乃林默「元神出竅救父兄也」。自此,林默搶 祥富貴之表徵,行船採行此道,定必兆祥平安,故他們大多循此水道前往茜草灣天 歷
救遇險船民的故事便廣為人所傳頌,後更被朝廷封為「天后」作膜 后廟參拜天后。
史 拜的對象。1
茶果嶺天后廟,為區內兩所主要的天后廟之一,亦是本港現存
以麻石興建的最大型天后廟建築,被列為二級保護文物

建 據說該廟風水位置殊佳,背山面海,為眾山所環抱,堪輿學家以此為四水匯流
之地,能使四山居民興隆不衰,堪稱為觀塘區之蟠龍吉地。該廟的形制與普通廟宇無

築 寄寓茅舍天后像 四山頭人商議地 異,正殿在後,左右偏堂各一。

茶果嶺天后廟,又稱茜草灣天后廟,位於觀塘灣畔,該灣舊日 部份學者指出,茶果嶺天后廟為當時「四山頭人」聚
為清廷船艦停泊的地方。清朝道光年間由官府興建,四山(茶果嶺、 集並舉行會議的重地。1840年,四山主持者多聚集在天后
牛頭角、茜草灣及鯉魚門)亦有集資籌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崇 廟 內 的 會 議 堂 召 開 會 議 , 商 討 大 大 小 小 的 區 內 事 宜 。 2但 天
多番重修與重建
信天后的兩廣總督李準倡議重修,使該廟煥然一新。1911至1912 后廟的擁有權卻不是平分予四山持有,估計只是由茶果嶺及 及至1947年,為了配合亞細亞火油公司儲油補給站的建造,天后廟遷徙至茶果
年間,該廟不幸毀於暴風,天后神像自此時寄寓茅舍達三十年之 茜草灣所持有而已。茶果嶺和茜草灣的鄉公所且需要兼辦 嶺現今的位置。新的天后廟採用原有廟宇所用的石材。而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捐獻了
久。1941年,四村的居民始集資修建舊廟,並選出代表組織神功值 廟宇的管理和重修工作(如1902年及1941年廟宇的復修 十萬港元資助建廟,十萬港元就當年而言已是甚為可觀的數目。
理會主持廟務。 工程)。
建廟工作於1948年完工,而廟宇於1999年曾進行重修。自1948年起,天后
廟 的 管 理 權 已 並 非 由 四 山 社 群 負 責 , 而 是 交 予 華 人 廟 宇 委 員 會 (Chinese Temple
C o m m i t t e e ) 管 理 。 隨著近三、四十年不斷進行填海工程,天后廟現在已非靠近海邊了。

42 43

1
有關香港天后廟研究,詳參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 2006)。
2
四山分區委員會:《四山分區新春嘉年華會特刊1981》,頁46-47。
鯉魚門天后廟 明臣海盜鄭連昌
據1953年重修該廟時所發現的碑記云:「天后宮,鄭連昌立廟,
鯉 魚 門 為 船 隻 進 入 香 港 東 面 的 交 通 要 道 , 故 被 稱 為 「 門 」 。 而 該 處 在 月 下 的 美 麗 景 色 ——「 鯉 魚 夜 月 」 , 亦 曾 入 選 「 香 港 八 景 」 日後子孫管業,乾隆十八年春立。」鯉魚門天后廟可能早於乾隆十八年
之一而為人所熟識。 (1753年),由當時盤踞鯉魚門一帶的海盜鄭連昌建成。鄭連昌為明朝延
平郡王鄭成功部將鄭建的孫兒,鄭建因趕不及隨鄭成功退守台灣,乃率部
眾入廣東,繼遷大鵬灣一帶,據香港東部水域。其子孫不恥食清粟,後與
沿海奸民勾結,擄人勒索,成為雄霸一方的海盜。

該廟建於山腳海濱處,廟右緊接嶙峋山石,左為波濤洶湧的鯉魚門
六 六
海峽,形勢極為險要。該廟除了祀奉天后元君外,更作為哨站,有盜眾駐
. .
守,監視來往船隻,防範官兵進剿。由於鄭連昌以鯉魚門後之山嶺為老

歷 巢,故當地被稱為「惡魔山」(Devil Peak,又稱魔鬼山)。據說鄭連昌曾
在鯉魚門至茶果嶺之山坳藏下寶藏,並留下有關藏寶地點隱語於《鄭氏族

史 譜》內:三叉水溝,鯉魚疊石八尺高,黃沙是金子,祖先大事可重修。

建 深受遊人歡迎的天后廟

左右二將護默娘
築 天后,本姓林,宋初福建莆田縣人。傳說她誕生時室內晶輝奪目,

異香不散。至彌月她仍不發一聲,故被名為「默娘」。據說她十三歲時得
一道士傳授玄妙的密法,十六歲時在一古井內獲得一雙銅符,自此便能騰
雲駕霧,救護海上的漁民,號稱通元靈女。她二十二歲時,西北方出了兩
惡神,叫千里眼及順風耳,百姓俱受其害,後被林默娘降服並收為左右二
將,協助林默娘救舟車受難之人。故現時在每座天后廟中均可見千里眼及
順風耳兩位將軍在天后法像兩旁。其後在中國沿海地區,傳說在漁民遭遇
海難之時,常見一紅衣少女乘著草蓆在海面穿梭往來,將溺水的人拯救上
岸,人們均認為這是天后娘娘,故此沿海地區人士都對天后加以敬奉,而
天后亦成為中國主要的海上守護神。

44 歷史悠久的鯉魚門天后廟 立足天后廟前所看到的鯉魚門海岸 45
天后誕
七 漁民感恩同信奉
. 香港開埠以前本為一個漁港,漁民出海作業時多盼神靈庇佑,
天后娘娘便是其中一位深受漁民信奉的海神。時至今日,除漁民
外,不少各行各業的人士也崇祀天后。觀塘區,屬沿海地區,故亦

傳節
有傳統天后宮的設立及天后誕的慶祝儀式。 七
.
歷代加封顯殊榮
自宋以來,朝廷對天后屢加封贈,宋朝欽賜「順濟」廟號、元

統慶
朝封她為「天妃」,清康熙年間封為「護國庇民天后元君」,是為 統
天后。自中國天津,沿福建、廣東、臺灣、澎湖、以至南洋群島,
中南半島,天后廟數以千計,香火鼎盛。 風
天后誕定於農曆的三月廿三日,全港的天后廟也有不少善信前 俗


往參拜,善信多祈求風調雨順,諸事順境。觀塘區的二所天后廟,
茶果嶺天后廟及鯉魚門天后廟每年均有舉行天后誕的慶祝儀式。當

中包括有神功戲、巡遊及搶花炮等。 慶


天后誕舉行天后巡遊,工作人員將天后抬出來的情景
46 47
飄色來賀天后誕
前總督彭定康也曾出席茶果嶺天后誕的慶祝活動
盂蘭勝會
茶果嶺天后廟近年更開始舉辦慶祝天后寶誕的飄色巡遊。 中國鬼節盂蘭節
巡遊隊伍沿茶果嶺道,至永福街再折返茶果嶺道、天后廟。當
中有花炮會、客家麒麟、海豐麒麟、舞巨龍、醒獅、飄色、國 盂蘭勝會本稱作「盂蘭盆會」,而農曆的七月十四日則為盂
術表演、擊鼓等慶祝活動。 蘭盆節,簡稱盂蘭節,亦稱鬼節。由於中國人深信農曆七月為陰
界鬼門關大開的日子,故陰間的鬼魂便可自由出入陽間找尋食物、
七 據觀塘居民表示,現時參與天后誕慶典的除以本地的原 衣著。按照傳統,人們為了供奉祖先和安撫「饑寒交迫」的野鬼遊 七
居民為主外,亦有從其他地區而來的,他們主要是祈求早生貴 魂,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表達對先人的一點孝心,並藉此超渡幽
. 魂,令地區能和諧安定,居民樂業安居。 .
子、子女平安等,這足見天后寶誕在對象、功能和形式上已有

傳 所轉變。

統 目連救母脫苦海 統
關 於 「 盂 蘭 盆 會 」 的 起 源 , 是 依 據 西 晉 . 竺 法 護 翻 譯 的 《 盂 蘭
風 盆經》所載︰「目連證得六通後,見其亡母墮餓鬼道受苦,皮骨相
油 塘 盂 蘭 勝 會 ( 1 9 9 2 年 )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粵 劇 研 究 計 劃 提 供 )

俗 連。遂以缽盛飯,往餉其母,其母由於受惡業之果報,飯食未入口
皆化為火炭,目連尊者因而悲號啼泣。為拯救亡母脫離此苦,乃向
堆。這種風俗又稱為「燒街衣」,意思是鬼魂缺少衣物,便
把代表布匹的色紙摺成衣紙,燒給群鬼,好作衣服穿著。

節 佛祖陳述實情,並請求開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指示他在七月十五
日製作盂蘭盆,盛載百味五果,供奉十方大德僧眾,憑僧眾同心協

至於公眾方面,香港不少地區的街坊組織,每於農曆七
慶 力,攻破地獄,將其母從「餓鬼道」中拯救出來。歷代不少帝皇皆
有舉辦大型的盂蘭盆會,流風所趨,民間也成為風俗。何以現時盂
月期間,都會蓋起醮棚打醮,舉辦「盂蘭勝會」。除了聘請 慶
道士或僧侶誦經,超渡亡魂外,還會禮聘戲班,上演幾天神
蘭節改於七月十四日?據說和戰禍有關。南宋末年,有一年盂蘭節
功戲,娛人娛鬼。希望藉此把地方上的不靖一掃而清,帶來
將至,元兵突然來犯,百姓只有提早一天過節,往後沿襲至今。
安寧與興旺。

觀塘區也有不少坊眾在農曆七月盂蘭節期間舉辦「盂蘭
公私兩面齊參與 勝會」,如秀茂坪邨、翠屏邨、牛頭角、順天邨、彩雲邨、
這個習俗,香港人分開公私兩方面參與。私人方面,以家為單 觀塘市中心、油塘、藍田、觀塘潮僑工商界等,數目達十多
填海工程前,茶果嶺慶祝天后寶誕的熱鬧情況 茶果嶺天后誕舞麒麟的盛況 位,各家各戶購元寶、金銀衣紙、香燭果品,並煮好飯菜,攜至街 個,分別由廣府、潮州和鶴佬人組織,呈現觀塘區多元民系
頭,然後燃點香燭、焚化衣紙,將飯菜傾倒地上,及把碎錢撒向火 的文化色彩。惟日期盡量分散,以免不便。
48 49
齊天大聖誕 龍舟競渡
多處曾辦大聖誕 龍舟競渡顯神威
清初,中國民間已流行供奉齊天大聖,在香港,大聖誕主要在鶴 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源起於愛國詩人屈原投江之歷史,乃中國民間
佬人和潮州人聚居的地方舉行,因為他們相信齊天大聖是神靈,故對 發揚正氣與永誌紀念的一項「體育運動」,當中饒有體育精神和強健體魄
之崇拜便能得到保佑。以香港的人口分佈而言,秀茂坪鶴佬居民有接 的意義。故每逢端午時節,港九新界皆有分區舉行龍舟競渡,而茶果嶺、
近一萬人,為該區人口的三分之一,較鶴佬人的第二聚居地香港仔多
七 鯉魚門昔日亦有參與及舉行龍舟比賽。 七
近五千人,故大聖誕亦於六十年代由香港仔石排灣遷到秀茂坪舉行。
. 當年鯉魚門雖然本身沒有派出龍舟隊參賽,但街坊值理會曾多次主 .
辦龍舟競渡。參加者除茶果嶺之合義龍外,並有坑口民樂龍,銅鑼灣、荃 當年龍舟大賽於茶果嶺村海旁舉行時的熱鬧盛況
傳 鶴佬居民聚居地 灣等地龍舟四、五隊參加。鯉魚門海灣較茶果嶺海灣為佳,可容納較多 傳
「齊天大聖」誕的神功戲戲棚
統 齊天大聖誕安排在農曆八月十六日,即中秋節的翌日舉行。活動
主要包括開光儀式、請神儀式、神功戲、大聖神靈附體的表演及請符 聖便會從師傅的肉體離開。在請神儀式上,約有十多
龍舟參加,賽程較遠。不足之處只是場面不及油麻地、大埔兩地之宏大
而已。

風 等 。 1據 負 責 人 指 出 , 昔 日 每 逢 慶 典 期 間 皆 是 人 頭 湧 湧 , 但 由 於 社 會 人的請神隊在佛堂附近放爆竹,然後到城皇廟和觀音 風
的急劇發展,神誕的熱鬧情況已較以往遜色不少,而由於秀茂坪區人 廟請神,之後又請了齊天大聖及其他神。之後把諸神
俗 口年青化及多番遷徙和重建的關係,神誕的社會功能亦開始改變。 接往球場,繼而把神像擺放在神壇上,其間請神隊灑 功成身退合義龍 俗
節 舉辦神誕的經費來源包括大聖佛堂平日所得香油錢、秀茂坪及其
聖水和放爆竹。此為請神儀式。 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之合義龍,建造於1958年,雖然保養得宜,但每
年由岸上下水,需用吊機,雖免受顛簸影響,導致損壞程度日深。1980

慶 他屋邨居民的捐助,亦有是大聖佛祖寶誕演戲理事會會員的捐獻。若
某街坊捐款超過五十元,名字將會被寫在紅木板上,然後在神誕當日
以往還有「滾油洗面」、「上刀山」和「過火
坑」等表演項目,故能吸引不少坊眾和好奇者圍觀。
年賽前重修,已耗資萬餘元,倘照該龍工料新建一艘,則非二十萬元以
上、耗時一年半不能成功。而且建造師傅乃罕有之特殊技術人才,當年建

的開光儀式上,報知「齊天大聖」。若捐款達二百元或以上,該戶可 造合義龍之師傅陳有,除每年為合義龍打點之外,已屆退休,不再從事建
得到三至四張大戲戲票。 造龍舟此業了。故合義龍的角色,已退出歷史舞臺,而它揚威龍舟競渡的
擲杯誠心祈神旨 風光,或許亦只能成為一種集體回憶吧。
神誕日會有金龍、金獅、麒麟、貔貅到賀,並有開光儀式和請神 在神誕當日,善信會帶祭品來供奉大聖。擲聖杯
儀式。開光儀式上,兩位師傅先向站在祭壇旁邊的善信灑上聖水,然 和求籤問卦皆為善信向大聖問卜的方法。「理事會」
茶果嶺鄉公所門外仍擺放名噪一時的合義龍
後在地上叩拜和唸咒語。其中一位師父更揮動劍及紅旗。接著,兩位 曾表示,神誕的作用是為服務區內的社群。可見,神
師傅都穿上紅色背心,準備給大聖附身。被附身後,他們會咬碎碗的 誕除了有著濃厚的宗教意義外,還有助提升區內市民
一角,以舌上的血為墨水,以毛筆點之,寫在符咒及紅木板上,以作 的凝聚力,為該區增添特色,有重要的社會意義。2
50 開光。接著,他們右手握著三支香,再大聲唸咒,經一輪功夫後,大 51

1
四山分區委員會:《四山分區新春嘉年華特刊1981》,頁57-68。
2
新亞中學歷史考察小組報告:《融滙中亞的香港文化》,<香港的中國傳統神誕——齊天大聖誕>,(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頁41-77。
八 有關觀塘的歷代詩文
. 詩詞文藝思古情 陳徵文:《嗟九龍》
2

觀塘歷史淵源悠久,歷代不少文人途經「官富場」和以 清朝江蘇吳縣人,光緒十八年任九龍巡檢司,二十四年


地勢及美景見稱的鯉魚門,自有一番感懷,遂在此地或慨嘆 陞任新會縣丞。另撰有關香港詩作,如《香港》、《沙田即
時局 , 或 抒 發 情 懷 , 遠 至 明 清 以 來 的 侯 琚 、 陳 徵 文 , 及 至 事》、《尖沙嘴》、《香港七夕》等,反映十九世紀的香港 八
民初的蔣彝、現代的蘇文擢亦留下了不少詩賦文章詠頌觀 風貌。此詩成於鴉片戰後不久,憤慨於英人行為及清朝的無能
.


塘,特別是有關鯉魚門的描述甚多,可見一直以來鯉魚門 為力。
遠近聞名。
己亥歲仲春,租界許英闢。嗟我九龍民,一朝隸異籍。 有


我觀閭里屋,計錢賃旅客。歸我操縱權,還我管鑰責。
我子暨我弟,悉秉我繩尺。一草與一木,我栽復我伐。 關
事雖小大殊,理豈中西別。胡為逞跋扈,喧賓奪主席。
鄧孕元:《官富懷古》
1



易置我市廛,紊亂我阡陌。言利析秋毫,造律重鍰罰。
明朝廣東新安人,生卒年不詳。 設官治氓庶,新令布烜赫。水陸張軍威,詎止鴻溝畫。


寨城如斗大,畀我自守職。可憐雷池外,半步不能越。
野岸維舟日已哺,故宮風色亂蘼蕪。
豈不定租期,悠悠百載隔。豈不議租值,細此蠅頭覓。
百年天地留殘運,半壁江山入戰圖。
鳥起荒臺驚夢短,龍呤滄海覺愁孤。
一一託空言,無乃惡作劇。試繙萬國法,何有此程式。 的


曩余司權務,六載此寄跡。宋王臺畔遊,俯仰感今昔。
豪華終古俱陳跡,剩有忠良說丈夫。
鼓棹鯉魚門,沈沙尋折戟。緬懷林文忠,浩歌裂金石。 歷
巉巉虎頭巖,陡立疑絕壁。五里上峰巔,手撥白雲積。


其陰趨沙田,塗澤殊險僻。循州與寶安,行李可通達。
其陽雉堞雄,協戎列戍卒。雖非金湯固,勢可障百粵。
極目太平山,潑翠飛嵐色。下為香港地,商賈紛絡繹。

文 文
回憶前卅年,已畏鼾榻側。今茲藩蘺撤,竟迫我內宅。
哀哉中東役,我師屢敗績。和議輸鉅貲,司農告匱謁。


海軍雖再整,奏效非旦夕。馬步饒精兵,地廣難遍歷。
未聞倫敦主,篤好偶助力。乃合諸強鄰,乘間割疆域。
朝廷重邦交,相見貴玉帛。廟謨真廣大,淵默非易測。
52 區區越句踐,猶足破讎敵。堂堂我大清,豈終為弱國。 53

1
胡從經編:《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朝花出版社,1997年),頁22。
2
同上,頁43
何藻翔:《登宋皇臺》
1
侯琚:《官富懷古》
1

明朝廣東新安人,被評為「雅似唐人風致」,具體生卒年不詳。 清朝廣東順德人,與康梁等組「強學會」,主職務部主事,協助外交。
詩中緬懷宋末二王事蹟,景炎帝被文天祥帶到官富場間。 民國時棄官。1920年赴港執教鞭,歷任聖士提反中學、文宣學校等教席。

草舍離宮一壟坵,夕陽高照舊碙州, 宋皇臺上嵯峨石,斷瓦零磚不可識。
許多忠魄歸何處?黃葉蘆花冷淡秋。 一坏猶是漢江山,三字空留元筆跡。
八 回憶六龍南幸時,江潮失守更移師。 八
. 甲子浪高飄海艦,零丁洋渡懷孤兒。 .
劉伯端:《浣溪紗》
2
官富鹽場一荒島,蒼黃猶稱行在所。
有 生於清末民初,1913年到港於私塾任教,後供職華文署。淪陷時
入幕參軍趙玉淵,毀家輸餉馬南寶。

小朝廷寄蛟螭窟,築臺瞭敵臨溟渤。
關 避返國內,和平後回港。
龍湫淘恨銷秋煙,鶴嶺招魂弔寒月。 關
傷春弔古此登臺,興亡豈為昔人哀。
觀 墜璽崖門事可哀,鯉魚吹起浪千堆。
不堪故國首重回,世換紅桑留片石,
金主墳荒成祅寺,楊侯廟破委蒿萊。 觀
登高四望非吾土,二王村有漁樵來。
塘 魂歸望帝憶荒臺,多情弔古且呼杯。

的 于右任:《與陸一愷鍾祥麟同遊九龍》
2
鯉魚門至今仍是一個垂釣的好地方

歷 清朝陝西三原人,光緒三十二年赴日加入同盟會,曾辦《神州日報》、 歷
代 《民呼日報》、《民籲日報》、《民主報》等。民國時歷任交通部次長、上海
大學校長、民軍駐陝總司令等。 代
詩 九龍灣後灣,紅葉映青山。 詩
文 時憶蕭公語,傷心過此間。

鯉魚門的黃昏,亦可見浪濤起伏
54 55

1 1
胡從經編:《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朝花出版社,1997年),頁19。 胡從經編:《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朝花出版社,1997年),頁109。
2 2
同上,頁107。 同上,頁154。
李景康:《秋夜望鯉魚門》 蔣彝:《香港竹枝詞五十首》選一首
1 1

民初廣東南海人,習中國文史,1926年曾任香港首設 江西九江人。1933年任英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授,二戰期間任英
的官立漢文中學校長,著名學者羅香林稱頌其詩「蒼勁拔 國情報局翻譯,二戰勝利後移居牛津,以著書寫畫為生,1972年出任香
俗」。 港中文大學客席教授。五十首選詞中,包括了描述鯉魚門的竹枝詞。

八 天風浩浩襟袖涼,中天月白山蒼蒼。
乘船共過鯉魚門,登陸同遊天后村。

. 銀濤澎湃兩岸闊,滔滔奔逝東流狂。
浪花乍起銀雲湧,翠峽峨峨兩山聳。
村婦筐筐皆海味,購來蝦蟹卻狼吞。 .

有 巨鯉何年躍此門,至今海澨思龍種。

峽門過後銀濤開,汪洋蕩漾不復回。
陳君葆:《登大廟觀宋代石刻六首》
2

關 我欲乘槎釣東海,鄉縣何年歸去來。

觀 鮑少游:《香江鯉魚門寫生》
2
廣東香山三鄉鎮平嵐鄉人。曾於皇仁書院、香港大學文學院就讀及
於聖士提反中學任教。抗日戰爭時負責宣傳抗日救亡工作,並為了保存 觀
塘 清末廣東香山人,生於日本橫濱,修讀美工,1918年
各大圖書館珍貴史料,備受迫害。詩中記述登大廟觀石刻時路經鯉魚
門的經過。 鯉魚門岸邊風貌 塘
的 歸國任北京國立美專主任教授,1928年赴港創辦香港麗精

八 美術學院,執教美術五十載。 望雲天、空翹企 笑語山前泛海槎,是誰曾到慰岩花?

歷 . 滾滾江波流,海門形似鯉。 殘碑剔盡摩挲字,碧蘚猶滋映斷崖。
一棹煙波到夢頻,樓船橫海思前人, 歷
蘇文擢:《鯉魚門酒肆擊鮮感賦》
3

代 有 危漁 巖歌 鬱隔 蒼浦 翠聞 ,, 燈暮 塔潮 臨聲 江漸 峙起 。。 悠慦七百年間事,清淺何當問海神。
絕憶輕飆墮片言,放懁天地爽詩魂; 代
詩 關 風信 物美 逗此 詩山 情川 ,, 江卻 山惜 信非 美吾 矣土 。。 鮑 少 游 : 《香江十二景》(十一 鯉門燈塔)
3
生於1921年,1965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浪花酒面成飛雨,載得娥眉過鯉門。
窺殘秘笈蘭橈畫,回首重波二十年; 中文系,晚年組織詩學團體「鳴社」。 詩
文 觀 百我 年為 付搜 逝奇 波峰 ,, 俯偶 仰來 成伴 今漁 古父 。。 片帆吞吐處,亂石扼襟喉; 入夢篷窗驚夜雨,檣鳥不見「鄭和」船。
鰕菜新成市,魚香乍入杯。 文
一塔靈光閃,滄波日夜流。
塘 家縱 本筆 住寫 香歸 山舟 ,, 地舟 邇子 珠正 江搖 尾櫓 。。 酒旗鷗路出,罟艇鱟鄉回。
頗異觀濠樂,微憐沸鼎哀。

的 念望 斯雲 巨天 浸, 中空 ,翹 應企 有。 故 鄉 水 。 年來艱世味,愧爾和鹽梅。

56 57
歷 故 鄉 今 如 何 ? 廿 年 煙 瘴 裏。
1 1
胡從經編:《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朝花出版社,1997年),頁252。 胡從經編:《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朝花出版社,1997年),頁321。
代 2
3
同上,頁252。
同上。
2
3
同上,頁298-299。
蘇文擢:《邃加室詩文集》(香港:志豪印刷公司,1979年),頁191-192。


蘇文擢:《鯉魚門晚酌同叔惠》
1

濕雲如火漲炎洲,衝暑從君得漫遊。 九
不耐生平飄泊感,夕陽天際下孤舟。


指點風帆近海門,綠槐深處古漁村。
平沙浩渺潮千尺,消得蒼茫漲落痕。 .
. 遵海相攜一徑微,波光延綠唾人衣。


弄潮兒女多機事,驚起沙禽背岸飛。

有 千里艨艟綰往還,佛堂東出舊江關。
重來癡說興亡事,日暮漁樵相與閒。
關 海若經年此孕靈,雲根重疊護岩扃。
遊人去後無香火,人戶秋螢三兩星。


天后廟
塘 木末誰家卓酒旗,角樓如畫湛明漪。
客來水熟風生後,極目孤帆出海湄。
的 渡頭小立佇涼天,一縷腥風散酒船。
忽憶江湖滋味好,人間魚蟹不論錢。


歷 割鮮聊與保為朋,蝦菜泔魚指顧登。
跨過天后廟後的一片天地
四十青衫猶舊旅,直須酣飲送炎蒸。
代 三葉由來椈肺肝,不辭詩句慰荒寒。
黃昏信步江隄路,便約浮家理釣竿。

文 蘇文擢:《鯉魚門眺望》

2

海門近嶼點烟螺,小舸乘秋浩已波。
帆影半隨沙鳥沒,機聲遙送暮雲多。

58 59

1
蘇文擢:《邃加室詩文集》(香港:志豪印刷公司,1979年),頁236。
2
同上,頁213。
1950年代之前的觀塘是一個頗為荒蕪的海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部分由中 隨著觀塘人口不斷增加,社會經濟不斷增長,區內消費比初期
國南下的廠家開始在觀塘設廠,於是1954年香港政府於觀塘對出海面展開填海工 大有增長,零售業日益興旺,1984至1989年間,裕民坊內舖位的
程,提供土地予廠家設廠,並於1957年完成。填海部分(即觀塘南部)作為工業用 租金和售價的增幅平均超逾一點五倍以上。
途,變成觀塘工業區,而工業區的北面則發展為住宅區。

隨著觀塘的人口增加,不少公共屋邨都在觀塘落成,包括牛頭角邨、藍田 商業中心向外移
邨、秀茂坪邨等等,而秀茂坪山上更有順利邨等一眾屋邨的興建,稱為「四順
裕民坊一帶面積狹小,不能應付區內龐大人口的需求。故此商業
區」。七十年代觀塘隨著工業的發展而帶來大量人口,故香港政府便興建地鐵觀塘
中心漸 向 外 圍 發 展 , 當 中 包 括 九 龍 灣 德 福 花 園 、 淘 大 商 場 及 鯉 魚
九 線,於1980年代通車。
門廣場等。 九
. .
在早年的裕民坊,治安問題令此地有「觀塘紅番區」的稱號。
社 社
社區的中心 - 裕民坊
由於區內土地有限,但人口稠密,而觀塘地區本身的環境甚為複雜,

區 故偶有惡霸於攤檔打鬥爭佔「地盤」、交通工具霸線、餐飲業被迫交
付保護費等事,而衝突也會發生在小販霸地上,裕民坊的小販數目繁 區
發 六十年代以來,觀塘的商業活動以裕民坊、物華街、輔仁街一帶中心,其繁忙的
多,是由於大部份內地人士到觀塘後,由於大多沒有一技之長,多投
身於小販的行列,而有勢力人士便會搶先「霸地」,並要求小販交保 六十年代佐敦谷(即現時巴士總站)嘉爵酒樓是區內規模較大

展 景 況 可 和 現在的旺角和尖沙咀相比,而鄰近的油塘、秀茂坪、藍田等地的居民都會到
這裏購物消費。
護費,而當年市政局、小販管理隊也未能杜絕「霸地」的情況。 的酒樓之一(照片由周耀明先生提供))

增設警區效率增
新姿舊態裕民坊 1967年暴動戒嚴,新蒲崗十分混亂,常有互相追打的情況,在
面臨重建的裕民坊(by Koo Wai Kwong) 由於觀塘工業發展一日千里,廉租屋和徙置區的興建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 藍田有一個蒙面俠被打死。也是在這一年藍帽子成立,對一些滋事份
口亦因此不斷增加。故此觀塘事務顧問委員會於1960年一月提出在觀塘劃十四英 子產生阻嚇作用。1
畝土地建立一個商業區,作為觀塘工業巿鎮的中心,並為整個九龍東部的分區中
心,使佐敦谷、牛頭角、將軍澳、鯉魚門、油塘、及茶果嶺等地的居民,都可以享 由於觀塘的警力在八十年代以前嚴重不足,在未有秀茂坪警區
用此商業中心的設施和服務。這個商業中心的計劃工程,包括大規模的住宅和商業 以 前 只 有 觀 塘 警 區 , 2而 當 時 的 警 員 質 素 參 差 , 受 賄 的 情 況 更 甚 為
樓宇,都在1961年開始迅速興建,多間銀行的分行紛紛開業,酒樓方面有明星、 嚴重。及至1984年,觀塘區才加設秀茂坪警區以擴大管轄範圍。現
天然、國寶、白宮、官華、金都等,戲院則有1963年開幕的銀都和1965年開幕的 時,區內有觀塘分區警署、秀茂坪分區警署、牛頭角分區警署及東九
60 寶聲等。學校方面,有東海中英文中學、一鳴中學、聖芳幼稚園等。 龍交通部,全面維持治安。 61

1
資料由蘇坤漢先生提供
2
同上。
1974年互助委員會成立,民政事務署及互委會 牛頭角發展簡述
協定共同打擊電梯中的持刀搶劫事件,即俗稱的「劏
死牛」,從事這些罪行的多是區中道友。委互會為此 位於觀塘區的西南部,區內有兩座小山:佐頓谷及鱷魚山。牛頭角村早期為一
設立一個防禦機制,由街坊選出部長,每天晚上持棍 小規模的村落,另有牛頭寮一名。位置在今定安街及定富街附近。由於區內盛產優
及戴上安全帽維持治安、保護街坊,這些人會得到每 質的花崗石,居民多以打石維生。立村居民有盧、李、廖、申、繆等,以客家人為
天數元的津貼。爆竊行為因為鄰居間經常能守望相助 主,人數及房屋數量並不算多。清末在四山地區設有「頭人」,牛頭角的頭人是「
而不太常見。有時,鄰居會以一毫的優惠價給鄰居看 胡亞譚」。1
電視,若果收看一套電影,也只不過是收取數仙左
右。同年發生的士暴動,場面非常混亂,不少人乘亂 牛頭角位處九龍灣水道東面的沿海地區,若查看1940年代或以前的地圖,可見
九 搶劫,在上海街曾經有人將鐵閘弄破並大肆搜掠。賭 當地有一個像牛角的崖岸伸出九龍灣的海面,相信該地以此而得名。東南與茜草灣

. 風盛行,屋村中幾乎每天都有賭博攤檔,對警察視若 相接。1950年代初,東九龍地區與牛頭角一帶都是荒涼之地,只是一片山頭,在山
.
無睹。1
社 谷中只有幾戶農家。

區 重建項目規模大
參閱華僑日報出版之香港年鑒之九龍分區地圖,直至1960年代仍可見有牛頭角
村的存在。

發 裕民坊未來更有多項重建計劃,範圍由觀塘道、
1950年代,觀塘區進行大規模的發展,並規劃成大型的工業區,牛頭角開始轉

協和街、物華街及康寧道圍繞範圍以及月華街的巴士
展 總站,佔地約五點三五公頃,涉及二十四幢大廈,當 工人放工後常到裕民坊一帶消遣,圖左為銀都戲院(1966年) 變為新市鎮及工業區。由於牛頭角位於沿海地區,故九龍灣仍未進行填海之前,牛 展
中包括一些政府建築物及公眾設施,如政府合署、健 頭角工業區有不少與船務有關的重工業,如造船、修船、拆船、冶鐵、機械;而輕
工業有紡織、塑膠、五金等,較大規模的有淘化大同公司的豉油廠。
康院、電力站等,扣除後餘下的住宅或商業樓宇共十
九幢。預計重建計劃需耗資三百億元,為市建局歷來
都市購物消閒地 1975年至79年間興建的地鐵牛頭角站,兩
最大型的單一重建項目,將需時十二年或以上才能完 踏入九十年代,隨著製造業「日落西山」,大量工廠空置,觀塘地 1951年,由於中國局勢變化及發生木屋大火等原因,港府在市區以外的郊區公 旁已建了很多高樓大廈
成。相信屆時定必為觀塘區帶來耳目一新的氣象。 鐵站附近一段部分改建成商業大廈或貨倉,但沿海一段則大多空置。觀 地,暫時收容當時從大陸逃亡到港的難民,故有越來越多的人入住建於牛頭角的收
塘不少住宅大廈亦日趨老化,其中牛頭角邨、藍田邨、秀茂坪邨等公共 容所。當時一些教會如美國瑪利諾修會等在區內開展一些救援工作。1952年,不少
屋邨亦全部進行重建計劃。及至2005年11月,房委會發表方案,希望於 居民從事織藤手工業,區內亦開設了織布廠,並從美國聘請專人教導婦女織布,她
油塘社區發展類似太古城的綜合式社區發展,以配合居民的生活所需。 們學成後可在廠內或領機回家生產。1953年以後,由於石硤尾大火關係,更多無家
隨著工業日漸式微,商業活動便成為觀塘區的經濟命脈,故近年便有 可歸的災民遷入,一部份遷入政府興建的平房,而教會及香港各界人士也募捐了一
APM、Mega Box 等大型商業購物中心相繼落成,這不僅為觀塘帶來新 筆款項為災民難民建屋。2
氣象,更顯示觀塘以工業為主的特色有所改變。
62 63

1 1
資料由蘇坤漢先生提供 見葉柏強:〈牛頭角〉,載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創刊金禧特刊編輯小組:《同舟共濟乘風破浪跨進新紀元 東九龍金禧特刊 1959-2007》第60頁,2007年。
2
參閱「天神之后堂」之歷史簡介,網址http://olqoa.catholic.org.hk/parish/History/Frame/index.html
茜草灣發展簡述
1953年,海邊建有牛頭角碼頭,位於今偉業街與勵業街交界之附近。開設來往北角
七百多年前宋朝的時候,茜草灣和觀塘一帶是產鹽富庶之地,隸屬於「官富場」。
的電船及灣仔的渡輪服務。當時,市區的陸路交通尚未連接牛頭角,居民須由牛池灣步
元朝時,官富場更成為經濟及軍事的中心,朝廷派官富巡司,管轄今日的九龍半島,香
行來往,較方便的亦只有用腳踏車。由於山路崎嶇,要到其他地方便有如爬山一般。至
港島及新界各地。
1960年代初,港府在九龍灣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碼頭遷至今海濱道,並易名為觀塘
碼頭。
迄明朝敗將鄭連昌盤踞鯉魚門、茶果嶺作海盜大本營時,並以牛池灣、茜草灣為屯
九 糧後方。到了清嘉慶年間,官富場的政治地位漸被九龍取代,昔日的官富巡司被改稱九

. 1958年,天主教會於海外獲得捐助,興建了一間麵廠,生產麵條派發區內居民,並
龍巡司,官富場便淪為廢墟似的貧瘠村落。
.
時常贈送米、油、衣物等物品,救濟貧苦居民。
社 昔日茜草灣及茶果嶺附近的一


牛頭角村及區內的木屋區於1960年代中期以後大舉清拆,村民被安置往油塘灣等地
的徙置區。而區內的工廠及造船等工業亦漸漸遷出。牛頭角由七十年代開始發展為住宅
1960年代初的牛頭角村,有不少殘破
的村屋。
茜草灣有大巖洞 條小涌(1981年) 區
發 區,陸續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如牛頭角上、下邨,私人屋苑有淘大新邨等。區內約半數
住宅樓宇建於佐頓谷及鱷魚山的範圍。
茜草灣一帶的海灣往昔稱為「官塘灣」,據居民憶述該處以往甚多巨型巖洞和巖
石。當中有一個最大的巖洞,深數十呎,深數百呎,足可容納數百人。當年日本空襲並 發
展 牛頭角面積廣闊,觀塘市中心西北部也入於牛頭角的一部份,如坪石、佐敦谷及裕
佔領香港期間,茶果嶺及鯉魚門一帶居民不少避居洞中,保全性命。

民坊以北之半山。現時區內有二十多萬人居住,是觀塘區的主要住宅區。
四山各設一頭人
清朝中葉,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鯉魚門共稱「四山」,各有一「頭人」,主
管四個地方事務。茜草灣「頭人」是盧亞奎。

直至1950年,觀塘還是一片荒地,當時只有鄰近茜草灣與茶果嶺之間的二十餘萬方
呎地於1947年為亞細亞火油公司購作油倉,政府只利用觀塘作為倒垃圾之地方。

八十年代初茜草灣已建有不少
工廠(1981年)

64 65
寮屋原是養雞地 茶果嶺發展簡述
茜草灣很早已有村民居住,由於茜草灣瀕海處是石山石洞,難以
耕種畜牧,居民於是向雞寮拓展,所謂雞寮,即今翠屏邨一帶,當年 茶果嶺尚未發展之前,是人煙罕見的荒蕪地帶,後來明朝
茜草灣居民在此搭蓋簡單的寮屋養雞。 敗將鄭連昌因趕不及隨大隊赴台灣,由福建漳州南下至此落草
為寇,盤踞茶果嶺、鯉魚門一帶作為營房,稱茶果嶺為「官塘
雞寮沿岸一帶是沙灘,水退時連綿數哩都是沙地,附近的客籍人 寨」,其位置即現今的安達臣石礦場一帶。
士曾把該處稱作乾塘。最初前去養雞的農民名為李得,後來逐漸聚居
五六戶人家,成為雞寮村。
九 吸引移民憑石礦 九
. 及至香港開埠之後,由中國內地來茶果嶺定居者日眾,最 .
石山夷平建工廠 早到此的計有鄧、羅、劉、黃、廖、邱、薛、曾、鄒等姓,皆
社 開發觀塘及建設翠屏邨之後,茜草灣只剩下一小石山,荒蕪雜草 從事打石工作。 社
區 叢生,在鯉魚門道和茶果嶺道尚未築成之前,由觀塘至茶果嶺,必須
經過茜草灣的小徑山路,通過火油倉一道橋始能進入茶果嶺村。 當時,「四山」各有一位「頭人」,由九龍城官員奏准
1956年茶果嶺鄉公所落成,值理及父老出席開幕典禮時合照 區
發 茜草灣的石山被夷平之後,鯉魚門道和茶果嶺道及偉業街均同時
清廷冊封為「四大頭人」,主管四山地方大小事務。茶果嶺的
「頭人」是羅寬;牛頭角是胡亞譚;茜草灣是盧亞奎;鯉魚

展 築成,茜草灣成為一幅廣大的空地,與茶果嶺接連,由政府撥作臨時
工業安置區。很多小型工廠安置於此,多數用鐵皮蓋搭,最高祇有兩
門是劉發,後由葉華繼任。此四位被封為「頭人」的「架勢」
人物,出入均穿戴官服,有隊伍手持「肅靜」、「迴避」高腳

層。工廠中以木廠、木箱廠最多,接近偉業街之一處,則為露天堆棧 圖左由油鼓所在地至其右方一大片移平的地方都屬茜草灣的 牌,鳴鑼喝道,威風十足。四山治事處設於現在茶果嶺天后廟
倉庫。 範圍(1977年) 偏殿,名為「四山公所」。

九十年代茜草灣一帶附近建成了大型私人屋宇麗港城,而茜草灣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茶果嶺的人口逐漸增加,有將
內設有社區中心:茜草灣鄰里社區中心,於1993年建成,坐落於私 近一萬之眾。政府填海擴充,築有一條爛泥馬路,名為茶果嶺
人屋苑內。另外,茜草灣遊樂場設有足球場,供區內人士使用。 道,可由茜草灣貫通至鯉魚門三家村,瀕海土地,則租作貨
倉,交通亦由水路改為陸路。祇惜新築茶果嶺道村內一段,
尚未符合公路規格,致車行其間,塵土飛揚,空氣污染,甚
為嚴重。

66 茶果嶺鄉公所是凝聚村民的場所 67
至今,村內一切建設仍甚為落後,鄉村色彩濃厚,與一路之隔
鯉魚門發展簡述
的倉庫及村口之新型建築物對比,很不調和。村內民居,磚木石屋
鱗次櫛比,全村尚乏公共水厠,居民深感不便。 鯉魚門,原是香港東方的一個海路出入門戶,為一海峽之專稱。
鑑於時代變遷,鯉魚門已由一個較接近市區的漁村而成為海鮮酒家林
茶果嶺村至今仍約有六百多間用鋅鐵及木板蓋搭的單層及兩層 立的旅遊區。
高村屋,村民約三千多人。2006年的大火,燒燬了二十多間木屋,
數十人無家可歸,茶果嶺寮屋問題仍然存在,1982年地政總署進行
大規模寮屋登記,茶果嶺有四百多戶已登記居民,可是必須待茶果 三家發展漸成村
九 1
嶺進行土地發展時才會作出安置。 近年來,村中搬來不少新移民, 就1900年政府所繪製的一張圖則看來,當中顯示葉氏擁有鯉魚門 九
. 至於茶果嶺的老居民只餘下部份長者,年青一輩多到外面居住,不 南部的下環(即現今海旁道一帶)、馬環(即今天后廟附近一帶範圍)及酒 鯉魚門村及旁邊的避風塘
.
過,由於一直以來茶果嶺居民都協力進行防火活動,多年來在這麼 灣(即現今的鯉魚門工業區附近海旁位置);曾氏則擁有鯉魚門北部地
社 一片天地中共同生活,感情濃厚。村內展開了一些改善工程,包括 區(即現在的油塘及藍田一帶)及與羅氏家族共同享有的狹長細小的區 社
街市空地工程。另外區議會亦通過把舊有「海天酒家」用地開放予 域(即鯉魚門村內的安鯉西村);張氏擁有酒灣北岸一帶(即現時的三家
區 居民活動之用,及改善空置建築物及受災後的地方環境。2 茶果嶺村一景 村一帶)。就上述地權分佈而言,鯉魚門實際的大族主要有葉氏、曾氏 區
發 和張氏,故三家村的起名實有可能與土地分配有關,而現在所指的三
家村位置實屬當年張氏之「屬地範圍」。

展 五十年代以來,三家村除了打石業以外,還有陶瓷廠、製蓆廠、

製籐廠、糖果廠、燃料倉庫和修補船隻等工業。

鯉魚門海傍道中的原貌,近處是村民自費建造的防波海
堤,白色方形建築物是渡輪售票房;票房左邊是渡輪碼
68 茶果嶺瓷土出產地已成為環保回收場 頭,成為海鮮業的發祥地(攝於1960年代,相片由葉栢 69
強先生提供)
1
明報:A12,港聞2006-01-24
2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東九龍 將軍澳 西貢,004,社區新聞2007-06-01
教會在鯉魚門 鯉魚門海鮮旅遊
西方信仰在觀塘 鯉魚門區位於觀塘油塘工業區的東南面,與香港島筲箕灣的亞公岩僅一海
之隔。共分為四條村落,分別是安里西村、媽環村、媽背村和輋頂村,共有約一
按原居民葉柏強先生的推斷,西方教會早於十九世紀初已於鯉魚門村內出現,這點由
千二百戶居民,人口約四千五百人。各村落已有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過往村民
原居民葉華勝家族山墳的設計和模式便能作出印證。葉柏強的家族墳塚呈長方形,墳頂呈
主要以耕種、捕魚及打石為生,直至六十年代才以經營海鮮為主,逐漸發展成遠
金字型,高出地面二至三呎,墳頭有一高約二呎的直立十字架為記,這西式墳塚格式和當
近馳名的海鮮美食集中地。不少海外遊客慕名而來,一嚐海鮮美食。
中的十字架,便是西方教義曾在鯉魚門產生影響力的一項有力證明。縱使這充滿西方宗教
特色的葉氏祖墳已因興建油塘村而遷拆,但它是西方宗教曾在鯉魚門傳播的佐證之一。當
九 中包括了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及天主教聖母聖心會。 九
. 海濱學校第十屆畢業典禮時的嘉賓雷
鯉魚門可是漁村 .
振東神父正在演說(葉栢強先生提供) 鯉魚門雖以海鮮著名,但鯉魚門並非漁村,不少老居民是礦工的後代,昔
社 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 日鯉魚門的打石業比任何傳統行業都發達。漁業反而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某程度 社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 上是由於鯉魚門土地面積較小,海灣範圍又頗狹窄,故漁民選擇以鯉魚門的避
區 風塘停泊的不多,而對岸的筲箕灣則是重要的漁港。 區
發 嶺南新村小教堂 發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打石業、農業和近岸漁業都曾經是鯉魚門的主要
展 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於1949年由美國傳教士於調景嶺成立。初時只是以臨時棚屋作宗
教活動的舉行場所,直至1950年方由華籍牧師賴約翰於嶺南新村建立小教堂,他更開辦聖
行業,但以打石業為主。及至六十年代以後,由於鯉魚門出現經濟上的轉型,海
鮮業得以發展。
1960年的鯉魚門地圖,建築物仍是疏疏落
落,當中的school即是海濱學校 展
腓力學校,向村民傳道、施洗及提供救濟。

天主教聖母聖心會 漁民靠岸賣海鮮
(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一直以來,鯉魚門的漁民多會搖艇將漁穫運至筲箕灣一帶轉賣。1964年,
聖雅各伯小堂及德基學校遺址
有些村民開始在沿岸淺灘用木或三合土建造樁柱及搭橋給魚商使用,數月內渡船

救濟來港的難民 碼頭和「海傍道中」沿岸共泊著十多艘海鮮艇,可讓遊客親自上船揀選活魚,增
加 飲 食 情 趣 。 1鯉 魚 門 因 此 成 為 最 靠 近 市 區 的 「 海 鮮 中 心 」 , 不 少 人 專 程 到 鯉 魚
比利時籍神父雷振東(Father Octaaf De Vreese, C.I.C.M.)(1900-1996)於1957年由 門購買海鮮,或將海鮮就近烹調,帶動了早期以烹調海鮮起家的大排檔的興起。
中國東北調派回港,天主教聖母聖心會就在此時由雷神父在調景嶺籌建,目的是對由中國來
港 的 難 民 提 供 救 濟 服 務 。 及 至 1 9 6 2 年 , 雷 神 父 奉 命 往 鯉 魚 門 興 建 聖 雅 各 伯 小 堂 (St.
70 J a m e s ’s C h a p e l ) 及 開 辦 「 德 基 學 校 」 , 主 要 為 村 內 幼 童 提 供 教 育 及 向 村 民 傳 播 福 音 。 以往疏落的鯉魚門,現已建滿房屋及海鮮酒家 71
1
資料由葉栢強先生提供。
發展旅遊名漸顯
隨著鯉魚門海鮮業的日益發展,知名度大增,廣受外國遊客的
注意。八十年代,香港旅遊協會把鯉魚門列為旅遊業的重點宣傳項
目,鯉魚門海鮮業的發展得到肯定。

由於貨源供不應求,不少海鮮代理商須到外地訂購海鮮,從數
量至品種俱大有擴展,以滿足顧客的不同口味與要求。從八十年代
九 初到九十年代初,從外地進口的貨源上升至總數的七成,可見其發 九
展之迅速。
. .

社 1992年,鯉魚門首次舉辦「鯉魚門海鮮節」,自此成為了鯉
魚門每年一度的盛事,節目中,除了有中國戲曲及舞獅表演外,鯉

區 魚門酒家均會推出別出心裁的佳餚,顧客亦可自選海鮮,以烹調
美味的菜式。
現在的鯉魚門海鮮酒家,越夜越熱鬧

發 漁民正划小艇往漁船

根據1997年通過的九龍中部及東部發展綱領,鯉魚門區的
展 六十年代初正是香港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鯉魚門附近的觀塘市
長遠發展將保留鄉村特色,當中會改善鄉村地區,並於鯉魚門發 展
展旅遊業,充份利用鯉魚門的天然景觀。所以規劃署進行了一項
中心,工、商業日益抬頭,交通發展加上人口激增,為鯉魚門初期的海
「鯉魚門區鄉村改善發展研究」,希望將鯉魚門發展成一個旅遊
鮮生意帶來絡繹不絕的客人。面對海鮮需求的增加,加上打石業式微,
區,提供各式各樣的消閒活動,凸顯其鄉村特色。同時希望藉此為
部分原來從事打石、農耕的居民都轉行賣魚。耕地和養豬場也被拆卸,
當地居民改善地區、保育文化資源及自然景觀、對現有屋宇影響減
騰出空間以興建酒家。及至「六七暴動」,所有礦場更因被禁止使用炸
至最少、改善交通等。1
藥而面臨停產,打石業停頓,失業工人轉而成為海鮮酒家員工,海鮮攤
檔也開始轉型:以往大小船艇的海鮮商販紛紛遷到陸上經營,並在他們
鯉魚門近年進行了一連串的改善工程,包括增建涼亭、公園、
的小艇前開設海鮮檔。1967年,鯉魚門的海鮮商家為爭取改善經營環
牌坊等,以期把鯉魚門發展成一個更具競爭力的旅遊地點。近期,
境,更成立「鯉魚門商會」,鯉魚門海鮮業得以健全發展。
旅遊事務署亦提出多項改善海旁景觀計劃,包括興建公眾碼頭及鯉
魚形狀的觀景廣場,希望藉著增加景點及進行美化工程,吸引遊
2
客,以延長遊客在鯉魚門逗留的時間。
72 林記是六十年代鯉魚門十多艘海鮮艇之一 73
現今仍有小量漁船在鯉魚門停泊
(葉栢強先生提供)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鯉魚門區鄉村改善發展研究行政摘要》,(2002)
2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東九龍 將軍澳 西,008,社區新聞,鄺鳳儀2007-05-25
木屋區
十 戰後,大量國內難民逃難來港,不少人都到觀塘搭建木屋居住,連帶為觀塘區引來治安、
衞生、交通、就業、教育等問題。翠屏、秀茂坪、牛頭角、藍田等地一度建滿無數木屋,此等

. 山坡上滿布僭建木屋
情況亦激發政府積極解決問題,間接引起政府推動工業發展,為人口密集、就業需求等提供出
路。種種問題亦促使港督麥理浩選擇觀塘為第一個推行地方政制的地區,亦成為首個成立區議
會的地方。

房 大火造就的發展
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雖然燒毀無數人的家園,卻意外造就社會對政府公屋政策的關
注。觀塘從遍地寮屋,到徙置區、廉租屋、公共屋邨的發展也有清晰脈絡可尋,發展至今,區

.


內各處都有規劃完善的公共屋邨。五十年代中,分別出現徙置事務處及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兩
個單位,負責興建公屋。徙置事務處負責興建徙置區,而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則負責籌建廉租 屋
早期的徙置區 屋,所以觀塘的徙置區及廉租屋幾乎同期出現。

1959年的觀塘面貌 (圖中左方是現時翠屏邨,前方為觀塘市中心,中間為觀塘工業區,右方為牛頭角花園大廈) 展



74 75
廉租屋 徙置區及臨時安置區
花樓雀樓人樂道 雞寮頓成徙置區
1959年落成的花園大厦,是區內最早興建的廉租屋。花 與廉租屋幾近同時發展的徙置區中,以雞寮徙置區最為著名。
園大廈位於近牛頭角入口處的建屋地盤,包括七座六層高大 於觀塘區興建大型徙置區的目的,除了大量安置木屋區居民,以改
厦,為家庭月入四百元以上人士提供居所。五人單位月租五十 善其生活環境外,更主要在於大量清拆非法僭建的木屋,重新規劃
二元,已包括差餉水費。興建經費為九百二十五萬元,共一千 觀塘土地的運用,配合工業起飛,為觀塘的工業發展、廠家帶來大
零八十個單位,容納七千人。第二幢及第三幢亦相繼於1959年 量勞動人口。1958年6月正式通過興建計劃,整個徙置區建設劃
十 秋季及年底入伙。因申請者眾,結果以攪珠方式分配。興建主 分為兩期,首批四座大樓於1959年落成,次期則於1961年落成, 十
. 因 是 為 新 增 工 人 人 口 提 供 棲 身 之 所 , 作 為 員 工 宿 舍 之 用 。 1不 少 合共二十四座,每座有五百八十個單位,提供超過一萬三千多個單 .
街坊為求方便,往往將花園大廈稱為「花樓」及「雀仔樓」, 位,容納大約七萬人,當年全港徙置區的人口約為四十三萬人,而
房 全因第一期興建的樓宇以花命名,包括茉莉樓、紫蘭樓、牡丹 單是雞寮徙置區已容納七萬人,即六份之一徙置區的人口。1 房
樓、玫瑰樓、水仙樓、玉蘭樓及百合樓,第二期則以雀命名,
屋 包括燕子樓、百靈樓、孔雀樓、喜鵲樓及畫眉樓。樓宇名稱十 雞寮徙置區除了本身二十四座大廈相繼落成外,附近還建有少 屋
發 分大眾化、深入民心,畫眉樓和孔雀樓至今尚存,可惜的是花
樓已全數清拆。1963年,和樂邨成為區中第二個廉租屋,佔
量配套措施,包括三個共有七百多個攤位的小販市場,及在六座大
廈的地下開辦學校,為徙置區的兒童提供教育,合共九十個課室,

展 地六點三英畝,第一期建有七層樓宇八座,共八百六十四個單
位,可住五千二百六十四人;第二期共三座,每座十六層,有
解決居民最基本的需要。但徙置區設計擠迫,分配居住空間的標準
為 每 成 年 人 只 得 二 點 二 平 方 米 , 2十 歲 以 下 的 小 童 則 當 半 個 成 年 人

單位一千零五十個,可住六千三百十四人。及後,油塘亦出現 計算,這種分配方法使每戶居所過於擠迫,小孩踏入青春期後體格
廉租屋。 急速成長,直至出嫁或成家立室前都要擠在已很狹小的單位內。

香港房屋協會花園大廈—觀塘最早興建的廉租屋邨(1960年)
觀塘徙置區(俗稱雞寮),是觀塘最早興建的徙置區(1960年)

76 77

1 1
吃喝玩樂在觀塘:http://www.kwuntong.org.hk/tc_submain3.htm 何國良、張智芬:《長幼齊參與:論盡翠屏今昔》(香港:明愛觀塘長者中心,2004)
2
楊汝萬、李金英:《香港公營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顧與前瞻》(香港:香港房屋委員會,2003)
十 十
. .

房 房
屋 屋
發 牛頭角上邨(1969年) 發
展 治安問題堪憂慮 展
第一及第二期的徙置大廈設備十分簡陋,每戶都沒有獨 分 鐘 取 水 , 極 為 不 便 。 1以 現 今 標 準 看 確 是 十 分 落 後 , 不 過 , 以 那 年
立的浴室、廁所、廚房、自來水等,公用的浴室、廁所設在 代來說,能有棲身之所已是萬幸。
觀塘徙置區(俗稱雞寮)(1963年)
兩翼中間,居民需要在走廊煮食,自來水需要到別處拿取,
大廈亦缺乏升降機。這些問題使治安問題惡化,成為居民擔 雞寮徙置區以外,又有1963年開始興建的秀茂坪徙置區第一
憂的主要來源,浴室廁所公用,對女士安全有極大威脅,很 期,計有十七幢八層高大廈,稱為「四村」,住有居民一萬七千六
容易出現偷窺、強姦、偷竊衣服等問題。廁所初時沒有門, 百餘人;第二期共計二十座,每座十六層高。整個秀茂坪徙置區共
牛頭角邨(1972年)
後來才有一些矮門,由60多戶共用。女性每當洗澡時必須挑 有四十四座大廈,從第一至第四十五座,唯獨欠缺第十八座。徙置
一些少人的時間,而且廁所格的選擇必須小心,一定得選內 區從市中心向外延伸,1963年出現油塘徙置區,1964年亦出現藍
裡的格,不能選一些近門口或窗口的,最理想是有女性親屬 田徙置區。此外,區內又有四個臨時安置區,坐落於坪石、順利
陪同。制水時期,每家每戶都要到公眾水喉取水,每層只有 邨、康寧道及九龍灣,以作短期安置使用。
一個公眾水喉,取水時間只有四小時,所以每戶只可分得數
78 79

1
《長幼齊參與:論盡翠屏今昔》
秀茂坪上邨及下邨,左下方是現時基督教聯合醫院所在位置,

公共屋邨
中間是秀茂坪下邨,即現時的曉麗苑(1969年)

居屋私樓漸普遍
1960至80年代還沒有發展將軍澳、調景嶺等地,這些地方仍是海
邊,油塘附近都是山,要到鯉魚門也得走山路才可到達,藍田已可稱為
觀塘區邊緣地帶。公營房屋主要集中在藍田一帶,多是十五層高的樓
宇。油塘、坪石等地也是後來才建立屋宇,麗晶花園也只有難民營,德
十 福地鐵站一帶都是沿海地,聚集了很多鞋廠、修船廠等。1 十
. .
現時觀塘區的房屋主要由公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組成,當中只
房 有約百分之三十為私人樓宇,舊有的廉租屋及徙置區多已被新式屋邨取
代。從九龍灣、牛頭角、觀塘、順利、秀茂坪、藍田到油塘,都分別建

屋 有多個公共屋邨。 屋
發 牛頭角分有牛頭角上邨及牛頭角下邨,上邨是由前九座的廉租屋大 發
展 展
廈及新建的下邨組成,下邨又分有「一區」及「二區」,是全港唯一糅 坪石邨(1970年)
木屋僭建得關注 合前廉租屋的屋邨。另外,有樂華邨、玉蓮臺及鄰近的彩霞邨。觀塘中
心計有雲漢邨、花園大廈、和樂邨,觀塘之上又有翠屏邨。順利邨、順 至於「居者有其屋」屋苑則有:安基苑、油美苑、
由於觀塘人口日多,廉價房屋供不應求,一般市民
天邨、順安邨及順緻苑,合稱「四順」。秀茂坪邨由前秀茂坪徙置區改 油塘中心、振華苑、高俊苑、康田苑、康柏苑、康盈苑、
沒辦法租購住宅單位,因此,入息微薄的人,只能在山邊
建,原建有四十四座第三至第六型徙置大廈,重建共分六期建築工程, 康華苑、康逸苑、康雅苑、康瑞苑、啟泰苑、祥和苑、
等地方蓋搭一至兩層高的木屋,以求棲身。1972年雞寮
另有寶達邨。藍田有平田邨、廣田邨、德田邨、興田邨及啟田邨。油塘 順緻苑、樂雅苑、曉麗苑、鯉安苑、麗晶花園、寶珮苑
木屋區發生嚴重山泥傾瀉,附近木屋盡毀,哄動一時。同
邨是區內新建屋邨,於2002年落成,又有高怡邨、高翔苑等,此外更 等。私人屋苑主要有四個,包括德福花園、淘大花園、
年十月,港督麥理浩提出「十年公屋興建計劃」,把徙置
有鯉魚門邨。 麗港城及匯景花園等。
事務處及屋宇建設委員會合併為房屋委員會,放棄徙置模
式,為八十年代中期的公屋政策奠下基礎。1 9 7 6 年 擬
秀茂坪木屋區(1982年)
定 的 「居者有其屋」計劃,協助中下收入家庭自置居所,
港督尤德爵士夫婦(正中
觀塘區內最早落成的是順緻苑,可提供單位予六千九百三 二人)及房屋署官員廖本
十人居住。及後1997年公佈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協 懷(右一)等人巡視
助 較 有能力的家庭盡快自置居所,都證明了公屋政策變化之
80 大。 81

1
資料由蘇坤漢先生提供

一 早於觀塘發展之初,區內已存有不少傳統行業,諸如養豬、養雞、種菜、豆腐製作等行業,更有
小量鯉魚門居民以捕魚為生。但眾多的傳統行業中,以鹽業發展歷史最為久遠,又以打石業發展最為
迅速,不過,隨著社會變遷,此等傳統行業已告漸次消失。遺留下來的,就只有一直發展至今的工業


. 發展,自國內改革開放後,工廠內移,現在觀塘餘下的工廠已大不如全盛時期般鼎盛,現在的觀塘工
廠,多轉變了營運模式,繼續在觀塘區中存活。
.

經 已

及 ( 一 )已 消 失 之 傳 統 行 業 濟



濟 失

1 鹽業
官兵鹽梟不兩立


之 消及

民 發
鹽自古已是生活必需品,鹽稅亦是中國政府主要收入之一,故歷代都大力控制鹽業。鹽的來源主
要計有六種,分別是海鹽、井鹽、池鹽、土鹽、崖鹽及沙石鹽,以海鹽產量最大。官營鹽業自漢武帝 失工
傳 起已有所發展,漢武帝時的鹽鐵專賣及番禺區的鹽官、三國時孫皓的番禺「司鹽校尉」,至宋代更遍
之業
展 設鹽場,控制大寧、靜康、東莞三大「鹽場」及海南、黃田、歸德三「鹽柵」。南宋起已在九龍東部

統 傳發
設 有 官 富 鹽 場 。 據 康 熙 《 新 安 縣 志 》 . < 經 政 略 > 所 載 , 明 朝 在 廣 東 設 有 十 三 大 鹽 場 , 單 是 新 安 縣 境


1
內已有東莞、歸德、黃田、官富四大鹽場, 均集中在今寶安及香港一帶,由鹽官率領,上有廣東鹽課
提舉司管轄。故鹽業發展向受政府關注。 統展
行 古代觀塘地區,鹽業是數一數二的重點行業。香港前代社會中,採珠、種香、製鹽被認為是三大 行


行業,當中又以製鹽最為重要。


82 83

1
饒 玖 才 : 《 香 港 舊 風 物 》 ( 香 港 : 天 地 圖 書 有 限 公 司 , 2 0 0 1 ) , 頁 1 1 。
官富涵蓋地域廣
十 九龍灣是香港幾個重要港灣之一,以海灣劃分的話,九龍灣即包括 「官富場」中,將人口分列為民、⟸二類。所謂的⟸,是指以 十
一 了鯉魚門、茶果嶺、觀塘、牛頭角、黃大仙、九龍城、土瓜灣、尖沙咀 煮鹽為生的人。所以稱為「⟸戶」,另又因置灶煮鹽之故,又稱「灶 一
. 等地,皆屬於海灣沿岸地帶,所謂的「官富場」就是位於此。1也就是 戶」。1明清時鹽稅分有⟸田、池漏、⟸丁三種。2但由於官營鹽業收 .
說,古時「官富場」泛指官塘一帶。這一帶的鹽業得以發展,全因今九 取太多苛捐雜稅,官員多在收取時上下其手,加以販鹽獲利豐厚,於
經 龍、新界等地皆為海與島嶼相連之地,含充足的潮墩(海濱高地)及草蕩(
海濱低地),2適合煮鹽之故。「官富場」所產主要是海鹽,由於香港海
是民間私製及私運的情況十分普遍,稱為「鹽梟」,當中最大的盤踞
點位於大奚山(即今大嶼山)。3大奚山也屬「官富場」之下,朝廷亦曾

濟 水含鹽量極高,加以沿海多山而燃料充足,所以鹽業成為早期官塘人的 多次向當地的鹽梟圍剿。4 濟
經濟活動之一,也成為中國沿海城市的跨代重點產鹽之地。
民 民
遷海令下民徙移
生 關於「官富場」的創設年份並無定論,只能依各種文獻推斷,應介
乎高宗紹興三年(1160年)及宋隆興二年(1164年)間。3另據《宋會要》
「官富場」的發展與清初「遷界」、「復界」有密切關係。明末

: 載,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提舉廣東鹽茶司整頓各鹽場稅收,其中已
提到官富場為當時的鹽場之一,由於產鹽量不多,擬併入附近的鹽場。4
清初之際,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回台灣作基地,效忠南明永曆帝,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台灣,接受荷蘭殖民者投降

從事「反清復明」。時值清初入關,只得採取被動方法來防範鄭成
已 已
工人正以日曬法曬鹽 功,實行「遷界」、又名「遷海」政策,對不同沿海地區實行為期七
政策擾民人受苦
消及 日曬煎煮滲漏法 至二十二年的內遷活動。所謂「遷界」,就是堅壁清野,將沿海五十
這政策不單未能打擊鄭成功,反讓海盜有機可乘,著名
消及
里地劃出,規定居民必須外遷,禁止出入,如有違者格殺勿論。此舉
失工 香港前代社會的產鹽法主要有三,就是日曬法、煎煮法、滲漏法。 水陸運鹽皆方便 的實行,主要是因為不少沿海居民都會私通鄭成功軍隊,為他們提供 海盜張保仔、袁四都等都得以休養生息及擴張勢力。五十里 失工
煎煮法的成本較高,甚少採用;日曬法將鹽田分成貯水塘、凝集田、結 物資,希望藉此切斷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繫,達「餓斃」之效。5遷 無人地域既無人煙、土地荒廢,一片荒涼。所以朝廷終接受
之業 晶池三個部份。將貯水塘所存海水灌入第一塊凝集田,再由高至低灌到 運輸以海運為主。「鰽船」船頭裝有兩孔,貌似雞 界分有「初遷」及「續遷」。「遷海令」下,新安縣在「初遷」時境 「復界」建議。1669年,政府部份取消「遷界」,1683年 之業
傳發 最下層,即第五塊,再導入結晶池凝固而成。由這所產之鹽鹽質較粗、 眼,所以廣東人又俗稱為「大眼雞」,分有烏艚及白艚
兩種,主要以烏艚運載食鹽到各地。通常由香港大鵬灣
內三分之二都屬於遷界範圍,「續遷」時則遷東西路二十四個地方, 鄭成功後代抗清活動徹底失敗後才正式結束。「遷界」中,
不少人客死異鄉,也有不少人已習慣當地生活不願遷回。官
傳發
雜質較多,但成本較低,多用以腌製,少會直接食用。滲漏法就是在鹽 對香港來說,整個地區都成為遷界範圍。對「官富場」及香港鹽業發
統展 田四周挖坑引入海水,坑間是小塊的凝集區,鹽田中央則掘一個深約 出發,經梧桐山,將鹽運返廣州販賣。6據說,今日沙頭 展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新安縣耕地從清初的四千多頃,被遷去三千 塘等地灶戶都已出走,在政府賞勵政策下新遷入的居民,多 統展
角長山古寺附近有一小徑,可行經梧桐山到華界,可能 受農業優惠政策吸引而遷來。廣東惠陽、潮州、嘉慶州、江
行 一點五米的長形滲漏槽,槽底及四周鋪上禾草幼樹等,槽底有一小坑,
將鹵水引到旁邊的結晶池。生產時將「凝集區」表泥耙鬆,再將坑裡海 就是以前的運鹽路徑。7但經常受海盜滋擾或勒收保護
頃;丁口則從清初的六千八百,遷去四千七百,餘下不足三分之一。
灶戶多因此而內遷,鹽田荒廢,鹽業衰落。6 西、福建、湖南等地客籍人士紛紛遷到香港,7他們對製鹽 行
業 水灑到鬆土上,三至五天後,將已含鹽份的泥土耙到滲漏槽內,用木槌 費。1841年,香港島成為英治殖民地,貨物可由香港島 技術掌 握 有 限 。 九 龍 、 大 澳 、 屯 門 、 大 嶼 山 後 來 雖 重 闢 鹽 業
打實,鹵汁會慢慢滲到結晶池凝固成鹽粒。這種生產方法所產的鹽較幼 直接運往通商口岸,不少人利用這個漏洞,避過耳目, 地 , 8但產量與質量已不可與「遷界」前相比。乾隆二十一
細,少雜質,可作食鹽。5鹽產足以供應本地亦能內銷國內。 將鹽運銷內地。8 年撤去歸德鹽場大使,併入東莞場,至乾隆五十四年終又撤
去最後一個東莞鹽場大使,至此官營鹽業消失。9
84 85

1 5 1 5
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前代史》(香港:中國學 《香港舊風物》,頁16。 金應熙:《香港史話》(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頁34。 許錫揮、陳麗君、朱德新:《香港跨世紀的滄桑》(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頁20-21。
6 2 6
社,1959),頁2。 《香港舊風物》,頁15。 《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前代史》,頁3。另按蕭國 金應熙:《香港史話》,頁。
2 7 7
蕭國健:《香港前代社會》(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0),頁61。 蕭國健:《香港前代社會》,頁61。 健之說則為四種,外加上戶口一類,載於其著作《香港前代社會》。 許錫揮、陳麗君、朱德新:《香港跨世紀的滄桑》,頁21。
3 8 3 8
蕭國健:《香港歷史點滴》(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92),頁15。 同上,頁16。 《香港舊風物》,頁12。 同上,頁19。
4 4 9
葉靈鳳:《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1),頁171。 金應熙:《香港史話》,頁35-36。 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前代史》,頁15。
生產石材多學問
十 十九世紀時,打石業以人手為主。工具有大頭錘、鑿子、鑽機及楔 四山區內每一石場也有一名主持者,他們的工作主 十
一 子等,大頭錘及鑿子用以劃定石材大小,鑽機則用以鑽鑿石孔。踏進二十 要是申請地權和處理土地租務問題。正因他們的工作涉 一
. 年代,打石業方引進爆破等法。 及土地事宜,他們普遍與地方官衙及後來的港英政府建 .
立良好關係。各主持者多私下擁有小部份土地自用,土
經 當取得石塊後,需經過磨光和擦亮工序,以人手為主,分有精緻及
粗略兩種。精緻的工序亦只適用於一些牆壁、石柱,工人用鐵鎚及鎯頭,
地多用作蔬菜種植,鯉魚門一帶更有以土地養飼豬隻。 經
濟 配合軋輥將石塊磨平,為了節省成本和時間,工人只會磨滑石塊的一面以 濟
作牆身。對於道路鋪建、橋梁搭建所需的石材,只會採用較粗略的磨光工
民 序。石塊磨滑後,便會利用拉曳和拖運方法以人手將石塊送往碼頭和停泊 民
生 海濱學校運動場,右方的石牆用石牛所建(1960年代初)
區,等候商船運往南中國。

: 2 打石業 (葉栢強先生提供)
石商主要以大尾艇運送石材。大尾艇多屬筲箕灣及九龍城一帶的商
人擁有,他們因而滾存了不少資金。著名的有陳得亨(1828-1892),陳

已 農業衰微打石興 花崗岩質冠廣東 氏本為將軍澳的村民,後於九龍城及佛山開設「義興舖」,以大尾艇行走 已
兩地,更和四山的打石業者建立良好伙伴關係,能以較便宜的價錢購入石
消及 香港最早期的工商業活動始於宋代,多集中於維多利亞港 十八世紀前,提供石材予南中國的石礦場多在廣東一帶。後 材。 消及
失工 兩岸區域。以九龍城一帶為主,因土地平坦,能發展鹽業、農 因廣東石料數量遞減,建築者發現香港有高品質的花崗岩石,能取 失工
業及小型飼畜業,然而,牛池灣以東一帶受險峻地勢影響,可 替廣東,遂以香港的沿海地區作其工場。時打石業興旺,工場遍佈 當時打石工場內大概有七至二十人工作。以四山區規模最大,鯉魚
之業 用土地面積不足,河流亦多隨地勢斜度而流進海港,泥土養份 各區,包括土瓜灣區、紅磡附近的大圍、石塘嘴及大角嘴等。以維 門區規模較小。工匠主要分為打石工人和磨石工人,因他們所應用的技術 之業
不足,區內居民多無法以務農為生,發展停滯。但十八世紀中 多利亞港東部的打石業最為重要,包括鰂魚涌、阿公岩及觀塘的四 和所需技能完全不同,故工作領域也各有空間。他們有不同的居住社群,
傳發 起,區內南北岸一帶開始發現村落聚居,他們為觀塘東區帶來 石山區(位於牛頭角及鯉魚門之間)。1當中四山是香港與南中國地 當中打石工人的社群內包括鐵匠、鍛工和苦力,而磨石工人區內則單以磨
傳發
統展 打石業。 區距離最近之地,能大大省卻海運成本。 石工人聚居為主。 統展
行 打石業得以於觀塘東部發展,主要與南中國的交通運輸有 英國入主後,香港島進行大規模建設,需要大量花崗石材。 根據1878年至1892年茜草灣土地契據,當中載述了石場內所需設 行
六十年代初石礦場採用的運石車,載貨斗設於車的前端
業 關。時南中國一帶沒有合適的交通幹道運輸大型石柱、石製門
窗邊框、楣石等建屋必備材料,只有依靠水路運輸。故石材工
四山地區海運發達、花崗石質量較高,故此成為香港島所需石材的
主要來源。香港之大型英式建築物,如當時的高等法院(今立法會
施,證明打石業確曾出現在觀塘區。地契顯示當時石場內磨石工人主要居
於以草蓆建成的房屋,屋旁有小型種菜土地。另有一些較堅固、設計較為
(葉栢強先生提供) 業
場多集中於海岸邊緣。 大樓)都取材於此。四山的採石商人在新安縣大量招請工人,開採 完善的房屋,供個別高級員工居住。1
石材,打製地牛、石橋、石柱等。四山打石業成為最吃香行業,薪
86 金比一般行業高幾倍。區內打石業出現「世代相傳」,發展穩定。 87

1 1
當時位於觀塘區內的鄉村之中,以牛頭角、茜草灣、鯉魚門、茶果嶺的關係最為密切,親如一族,能互相照應,和睦相處。清朝中後時期,四山各設一位頭人,由中國派 夏思義
駐九龍城之官員冊封為「四大頭人」。主管四山地區的大小事務,而最重要的是代朝廷收集稅款。
定居人士多客族 (二)工業發展
十 清初復界後,鯉魚門及茶果嶺定居人數日多,最早落籍的 1911年人口普查顯示,四山地區人口結構出現以男性為主 十
一 有鄧、羅、劉、黃、廖、邱、薛、曾、鄒等姓氏。部份客家移民 的勞動特色。當時新界地區的男性勞動人口普遍為51%,四山 觀塘工業現契機 一
. 是為了耕作營生來港的,如茶果嶺鄧氏。其餘的主要以打石為 地區的男性比例為:鯉魚門區55.7%,茜草灣60.3%,茶果嶺 .
觀塘工業區位於觀塘南部,是香港戰後經濟發展時最大的工廠區。
業,大部份工人來自香港東北部,部份來自惠陽、惠州、伍華等 63.5%,牛頭角則為71.4%。可見在四山區域人口膨脹的同時,
觀塘工業發展可分析其原因:觀塘北面山坡為風化岩石,較易夷平,挖
經 地。1966年茶果嶺區內的九大族中,兩族來自伍華,四族來自惠
陽龍崗,三族則分別來自惠陽的其他村落。茶果嶺最有名氣的「
區內男性勞動人口亦相對較多,亦是印證打石業蓬勃發展的歷史
側面。
掘的山石可作九龍灣填海之用,闢得大量新地。觀塘與九龍市區接壤, 經
濟 堂主」是羅水央,創立「友益堂」,現時位於茶果嶺大街五十八
因而可從九龍市區獲得社區服務,加上觀塘鄰近貨倉和碼頭,改善道路
系統後,貨物運輸便捷,故對整個觀塘的工業發展起著催化作用。 濟
號的古老大屋,全部以花崗石建成。1
民 生產技術有進步 1957年,規模龐大的南洋紗廠及怡生紗廠動工。1958年,有十家

生 客家氏族中以朱居元較具名氣。朱居元,1723年於長樂鎮
出生(今伍華縣),自幼從事打石,1762年,與妻子到香港尋求新
與此同時,1911年英泥(又稱「紅毛泥」)被引進,由於方
便易用,且建屋時堅固程度較高,速度較快,漸漸普及。三十年
工廠設立,包括協成暖水瓶製造廠、電威電器廠等。1961年,觀塘區
已興建了七十家較大型的工廠,包括鱷魚恤、伊人恤、駱駝漆、紅A塑

: 發展機會,選擇了與四山打石場較近的沙布村(Sha Po Village)
租屋暫住。他曾出任四山打石場主持人,及至1781年,朱先生逝
代,三合土成為建材主流,打石業亦已採用火藥開採石礦,工人 膠等著名廠房。工廠人口增至五萬。1979年,人口超過廿五萬,共 觀塘市中心及工業區(1963年) :
數目需求下降。用風鑽在岩石打入深數十呎的孔洞,塞入炸藥後 有二千七百家工廠,僱員人數達十一萬六千人,可見觀塘的工業飛躍
已 世,他首三名兒子接收其父於四山土地灣(To Tei Wan)的石場業
引爆,將岩石炸開成較大的碎塊,再以人手按所需尺寸打製成合 發展。 已
務,於鶴嘴建立村落居住,1775年朱氏居住人數遞增,成了著
消及 名的鶴園。鶴園變成典型的石場工人聚居村落,村內更有不少工
宜石材。石碎(石屎)方面,由於五十年代已發明碎石機,更可將 消及
壓碎的「石屎」按大小分開,根據買家需要出售。打石不需再以 不過,隨著國內打倒四人幫後,內地進行開放改革,香港土地短
失工 場及耕地。
人手打製石碎,對工人需求進一步下降。五十年代,鯉魚門仍有 缺、勞工保障日多及工資不斷增長,廠家到內地設廠形成一種新趨勢 , 失工
不少廠房都撤離觀塘移到內陸,時至今日,在觀塘的廠房大多作為貨
之業 十九世紀中,客家人抵港時,只餘較偏瘠地方,鯉魚門沒
有土地,只有石礦,打石及運輸石材極其辛苦,本地人不屑從事
馬環村的利興石廠、馬背村的大興石廠、東方石廠、旺賢石廠,
產品主要是石碎,以供製作三合土的材料。 倉或寫字樓之用,或是成為企業的聯絡和指揮中心,製作程序都於內
之業
傳發 有關工作,故此鯉魚門成了他們的選擇。鯉魚門區因而有四大族 地進行。 傳發
分別遷入,並在該處紮根從事打石業,石材遠銷廣州、台山、順
統展 德,甚至東南亞等地。包括1840年的葉氏、1842年左右的曾氏 發生暴動遇打擊 統展
行 及張氏,1850年後,李氏及曾氏亦分別定居茶果嶺一帶。大部份
來港氏族只視鯉魚門為家鄉一部份,大多不會脫離與家鄉的網絡
1967年暴動,港府為防暴徒利用石礦場的火藥製造炸彈, 行
實施火藥管制,對石礦場的生產做成嚴重的影響。故此以生產碎
業 關係。鯉魚門因此不設祠堂,族人均會返鄉祭祖,探望妻兒。
石為主的石廠面對重大困難,部分石廠勉力求生,恢復以人手採

石,但所需人力及時間較多,成本大增,產量大減,不能每天
出貨,難以維持,加以政府拒絕為石礦場續約,所以陸續宣告 五十年代末,位於牛頭角的淘化大同醬油廠及南豐
88 結業。 紗廠已於牛頭角經營(照片由周耀明先生提供) 89

1
詳見《茶果嶺鄉民聯誼會成立十八週年紀念暨第十屆委員就職典禮》(茶果嶺歷史掌故),頁20。
輕重工業齊發展
十 由於工業家於地價低廉時購入土地,故能投資較大型廠房,廠 十
一 房樓面甚高,多採載荷能力較重的地板格式。所以,區內除金屬製 一
. 品業、電子業、成衣業、塑膠業及其他輕工業工廠外,還有若干重 .
型工業。及至七十年代末,香港經濟起飛,土地價格急升,加上建
經 築成本昂貴及亞洲各工業化國家競爭日大,經營面積較大的廠房比
較因難。因此,政府便修訂土地政策,更成立香港工業邨公司,務

濟 求令一些重工業為主的「新型重工廠」得以繼續發展和運作。 濟
民 縱然工業政策有助重工業的發展,但它的角色主要也是緩和輕 民
生 工業勞動工人比重,及為日後八、九十年代的高度精密式輕工業提
供輔助服務,故以觀塘區工業比例,以至香港的工業骨幹而言,工 生
: 業模式仍以輕型工業為主。

已 觀塘沿海貨物起卸區(1972年)

人才湧入利投資
消及 消及
開源道及觀塘道一帶的工廠大廈(1963年) 觀塘工廠區(1966年) 勞動人口方面,早於國內共產黨及國民黨爭持不下時,大量內
失工 地人口湧入。觀塘新興工業發展需要大量人手,成為吸納這批新增 失工
人口的重要地區。11948至1949年,由大陸湧入三才:「人才」、
之業 「錢財」、「器材」。新移民之中不少為大陸商人。2香港人口從一
之業
傳發 1 戰後工業發展概況 百萬激增到二百萬,新來的一百萬人需要工作及生存的空間,配合
大資本家帶來的資源,工業發展有足夠地方及職位容納這一批人,
傳發
統展 商人也急需大量人手來發展他們的工業版圖。70至80年代國內打倒 統展
行 五十年代,香港政府於觀塘海面展開填海工程,所得土地被多個廠家劃分作工廠之用。此時,區內工業主要包
括金屬製品業及成衣業等,尤以金屬製品業為重。
四人幫,內地開放,觀塘工人數目從國內未開放時的十三萬,增
至全盛時期的二十一萬,3這時期香港工業從「勞力密集型」發展

業 為「技術密集型」,電子廠等依靠高技術生產的產業也快速在觀 業
七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進入高峰期。當時觀塘區工業就業人數佔全港工業人數三分之一,其中電子業佔二萬二 塘興起。4 輕工業產品(1960年代至1970年代)
千人,紡織業佔一萬八千人,塑膠業佔一萬人,五金製品行業則佔六千人。區內工業的發展速度及規模顯而易見。

90 91

1 3
由林建國先生提供。 由前民聯會主席侯瑞培先生提供。
2 4
同上。 《香港工業七十年》(香港: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2004)。
2 油塘灣的造船業
宏德造船廠工人正在維修柴油機座(約1970年代末)

污染問題長困擾
十 工業發展為觀塘帶來正面經濟增長,亦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六十年代 十
一 至九十年代間,觀塘的污染問題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工廠林立,它們 觀塘區的造船業一度十分蓬勃,油塘灣一帶曾出現了多家較具規模的造船 一
. 的抽風口及窗口都非常骯髒、數量大增的紗廠使棉紗四處飛散、藥水味道強得 廠,並為本港和亞洲各國建造了不少中小型的船隻,當時本港的船廠擁有較先 .
中人欲嘔、工廠將工業廢料隨便排放,濁不見底的污水顏色顯示污染的程度。1 進的技術,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都曾經在香港訂造要求較高的船隻。至於
經 工人每天早上洗頭後,回到工業區工作,返家梳理頭髮時可發現黑色物質從頭
上掉下。 2街道上僅有的植物不少也有枯萎甚至凋謝的情況,可見經濟增長對
小型船隻的建造,多集中於茶果嶺或鯉魚門一帶的小型船廠。及後由於中國工
業的急速發展,本港造船業成本過高,難以競爭,而港府亦沒有大力扶持,終

濟 環境帶來的災害。所幸的是,長期以來的污染問題得到政府正視,在法例規管 於沒落。 濟
下,工廠對污染物及廢料處理也有所節制,以往存在的污染問題已經減少。以
民 全港計算,觀塘的空氣質素已不是最差,海邊亦再次有人釣魚,也沒有太嚴重 民
船廠木廠兩相容
生 的臭味,污染問題總算得到解決。
觀塘市中心一帶的輕工業發展於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更飛躍發展;與

: 八十年代,長達十六個月的「火炬行動」對工業區產生一定影響,引來一
些反對聲音,如恆安街內的反清拆風波等。「行動」主要是針對觀塘社區問題
此 同 時 , 觀 塘 的 邊 緣 地 區 —— 油 塘 灣 出 現 了 兩 種 工 業 : 造 船 廠 和 木 廠 , 當 中 以 宏德船廠製造的船隻,從照片可見對岸船廠林立
(1970年代)

造船廠的數量較多。
已 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拆工業區後巷非法建築物,由警委會負責。從1982年2月至 已
1983年6 月,清拆了二百三十六間非法僭建物,收回七千三百平方公尺土地。
消及 油塘灣為一「U」型海灣,五十年代以前仍是一片未經開闢之地,六十年
代初,那裡建立了兩間船廠:太元船廠和友榮船廠。至1963年,宏德船廠亦
消及
失工 開始興建廠房,後來又有中華造船廠等的出現。那時油塘灣的建築物仍很疏 失工
工業轉型成趨勢 落,只在「U」型海灣的兩側建有較多建築物,而底部位置的廠房不多。及至
之業 隨著製造業式微,越來越少商人在香港投資工廠,至今有不少工廠空置, 1969年才有較多船廠及木廠出現,而「U」形海灣的海面,漂浮了不少木廠的
之業
傳發 用途亦有所轉變,部份工廠大廈重建為寫字樓(即近觀塘地鐵站一段),有些則 木材。八十年代起,油塘灣週邊地區亦開始陸續開發,油塘一帶的住宅已紛紛
1
傳發
改建為住宅,如麗港城,有些則改建作貨倉等。 落成,如油塘邨與油塘灣只是一路之隔。
統展 統展
行 油塘灣的工業鼎盛時期,約有二十六間船廠和木廠之多,當中包括太元船
廠、大華木行、福致船廠、宏德船廠、中華造船廠等,牛奶公司亦在該地設置

業 廠房。由於油塘灣地方狹窄,木廠與船廠時因出貨磨擦,木廠將木材放置於油 業
塘灣的海面上,由於海面狹窄,浮木太多,當船廠造好的船隻下水時,木廠便
要將木材移開,船廠才能把船隻交付買家,因此,木廠與船廠之間時常發生爭
電子錶廠(1980年) 執。至八十年代,由於發展中國家大量出口已製成的木材,油塘灣的木廠無法
92 93
與之競爭而沒落。2
1 1
資料由林建國先生提供。 資料由宏德船廠提供。
2 2
資料由楊孫西先生提供。 資料由司徒宏先生提供。

造船技術水平高 十
一 當時油塘灣的造船業技術水平頗高,不少船廠均有能力建造大型的 一
船隻,如中華造船廠就曾建造海上鑽井平台及深海拖輪「拯救者」等。1
. .

經 以宏德船廠為例,其油塘灣分廠於1974年開始造船工程,設有兩
個可建造二千噸級的船台及完善的放樣平台,亦有大型鋼皮冷加工油壓

濟 機、熱加工工場、重型吊機等。曾建造港內拖輪、推頂拖輪等,甚至遠
洋海難救助拖輪、沿海貨輪、供油輪、供水船、集裝貨箱駁船、油駁、

民 開邊式填海工程船等,都曾建造,遠銷他地。 民
生 生
: 競爭激烈漸沒落 :
1980年代,造船廠及後面對鄰近國家的競爭和經營環境的惡化, 油塘灣 (圖片正中的位置)已計劃興建住宅
已 紛紛結業,或轉型從事陸上工程。宏德船廠在油塘的船廠漸漸結束,只 玩具廠聘用童工工作(1969年) 女工用膳後參與康體活動(1963年) 已
消及 保留在荔枝角的廠房,1982-84年開始承接陸上工程,如偉業街天橋的
鋼結構工程、香港仔往南丫島的海底食水管道工程,都是宏德船廠轉營
消及
失工 後的成果。2
3 工人生活 失工
之業 現在,油塘灣盛極一時的造船廠和木廠已經消失,但仍可略見當年 之業
傳發 船廠和木廠營運的痕跡。油塘灣現已規劃為「綜合發展區」,涵蓋原有 廠內童工甚普遍 爭奪工人須角力 傳發
茶果嶺道及高輝道的油塘海旁地段、毗連的海水抽水站、煤氣喉管清理 工業發展初期,政府無合適勞工法例保障工人權益, 待遇方面,初期工人工作時間長而薪金有限。工作時間多由早上
統展 站、土木工程署維修站等地,除興建住宅外,並為區內居民提供四間小 因而工人入職並無特定年齡限制,即使只有十一歲的小童 七時到晚上八時,每遇加班,則只有麵包供應,並沒有補給薪水。3踏 統展
學、三間中學及一間幼稚園等,同時會開闢一條公眾海濱長廊,將與東
行 南九龍發展區的長廊連接。3
也可到工廠工作。1入職的途徑可分為兩種:其一為貼街
招招請員工、其二為經由相熟人士介紹,2以後者最為普
入八十年代,觀塘工廠數量大增,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工人成為工廠 行
爭奪的對象,待遇也在此時大幅改善。為了挽留工人,工廠開始設置廠
業 及,因得到原工人的推薦,工人質素也有一定水準,受到 巴接送工人、提高薪金、包午膳、提供節慶假期等措施。4加上當時政 業
廠家歡迎。 府開始重視工人權益,種種新興的勞工法例保障工人,工人每有超時工
作,工廠都得依時補貼,工人生活因而大幅改善,不單在薪金及生活質
油塘一帶的住宅區,遠眺九龍灣及啟德機場跑道 素上得以改進,而且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及公餘時間。
94 95

1 1 3
資料由黃華先生提供。 由馮錦全先生提供。 由馮錦全先生提供。
2 2 4
參考自宏德機器鐵工廠有限公司刊物。 由觀塘區議員梁芙詠女士提供。 由觀塘區議員梁芙詠女士提供。
3
資料錄自城市規劃委員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第131章)制訂的《茶果嶺、油塘、鯉魚門分區計劃大綱草圖》。
磁碟廠(1978年)

早期工人都在工廠的飯堂用膳,平均每餐八角至一元二角不
十 等,另外也有工廠設有大飯堂搭食。營商者鑑於工人在工廠中工 十
一 作時數極長,午膳選擇甚少,工業區中逐漸出現茶餐廳,為工人 一
. 提供另類選擇。 .

經 但隨著工業發展漸具規模,區內的交通配套卻未能跟上,交 經
通極其擠塞。具規模的工廠故多自置汽車,接送熟練工人上班下
濟 班,縮減工人來回工場的時間。至於規模較小的小型工廠,則贈 濟
民 送巴士月票或每天補回車費。工廠亦出租雙人腳踏車,平均每位
工人收費五角,工人們多取此法來回工地。

生 生
: 娛樂消費裕民坊 工廠飯堂(1963年)

已 裕民坊聚集了大量流動小販及食肆,成為了工人們公餘的熱 已
門娛樂場所,每到工人下班,裕民坊便開始「活」起來。每每三
消及 五成群到裕民坊酒樓食肆聯誼聚會。大量女工亦會到地攤購物閒 消及
逛,大排檔的「油炸鬼」和豬腸粉最受歡迎,有時還會到銀都及
失工 寶聲戲院看電影。
失工
之業 之業
觀塘工廠種類繁多,從早期的紗廠、製衣廠、假髮廠到中期
傳發 的電子廠、後期的高科技產業工廠,工人各有各不同的待遇,以 傳發
統展 70至80年代來說,其中最為人羨慕的是從事假髮製造的工人。這
個時代香港興起派對、歌舞廳的熱潮,面對著整個香港的巨大市
統展
行 場,假髮廠成為炙手可熱的熱門工廠,對高質素工人需求大增。 行
假髮製造必需要有精細的製作技術,當一個工人的假髮製作得越
業 出色,製作時間越短,就能製出更多的高水準作品,所得的薪金 業
就越多。相較於其他工人,她們的日常花費會較多。1

大型製衣廠(1963年)
96 南洋紗廠工人下班(1963年) 電視遊戲機廠(1982年) 97

1
由觀塘區議員梁芙詠女士提供。
4 工業發展停滯的原因 5 工業及服務業的雙線發展
十 十
一 八十年代多衝擊 與內地的緊密連繫,形成影響觀塘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觀塘很多工 一
. 人也是文革時偷渡到港的人,他們成為香港勞動力的骨幹。八十年代打倒 .
七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中是香港工業發展的高峰期,在觀塘設
四人幫,內地開放,多數工人也會回鄉,在鄉間爭取外商投資,靠著這一
廠的企業家及工人人數都在這時期踏上了高峰。然而,在到達頂峰
經 以後,香港工業逐漸收縮及沒落。現今的觀塘已與工廠林立的舊貌
層關係,廠房可以搬到內地發展,又因接近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擁有不少
優勢。這批人將技術帶回珠江三角洲的廠房,在內地建立加工工廠。加以

濟 截然不同。八十年代後期,香港工業發展面臨數個衝擊,迫使企業
家不得不另謀出路。
香港工會力量膨脹,廠家難以應付工人訴求,勞工法例不斷改進及工會紛 濟
紛成立,形成一股對廠商不利的巨大力量,足以左右工廠的去留。1
民 一直以來,香港工業以製造業為香港工業大宗。工業沒落的現

生 象可以從香港製造業在香港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看出,1970年
製造業總產值在全港生產總值中佔30.9%,到八十年代則只有22至
大陸政策趨規範 生
: 24%左右。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在全港總就業人數比率中,從1980年
1
由於大陸為廠商提供香港無法得到的廉價土地及豐富人力,勇敢的廠 :
的46%下降至2002年的不足10%, 可見製造業在香港經濟轉型 家成為進入內地開拓商機的先頭步隊,比別人得到更多先機及優勢。不少
已 下已形沒落。 人都跟隨這條路進入內地。因此,香港回歸前後,不少人將主要工場搬到 已
收音機廠(1964年)
消及 八十年代初觀塘工業區的配套設施已相當完善 大陸,認為大陸政策已經規範化,又有不少保障及優惠政策,成為吸引港 消及
商投資的因素。所以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關係十分密切。現在不少工廠將生
失工 改革開放廠內移 勞工法例多保障 產線移到中國大陸,而香港則成為營運中心。 重建帶來好機遇 失工
之業 究其原因,主要與國內形勢有關。1978年舉行的十一屆三中 同時,隨著香港勞工法例對工人有更多保障,廠商聘
自廠房都搬到內地後,香港近年來的工業發展放緩。現在觀塘的工廠 裕民坊重建成為重要議題。東九龍新發展方案快要 之業
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理念,一掃以往中國經濟封閉作風,在鄧 請工人所受的規限越來越多。加以香港教育開始普及,工
傳發 小平倡導下,珠海、深圳、福建、廈門試辦四個經濟特區,2對外開 人開始有較高學歷,對薪酬的要求也越高。香港經濟百業
大部份為寫字樓,有些經營貿易,另有一些為採購公司。政府也表明對觀 落實,機場跑道終端決定發展成郵輪碼頭,成為商業及
旅遊區,觀塘因接近海邊和舊啟德機場,這些鄰近地方
傳發
塘區轉型的決心,若干年前地政總署、規劃署也將觀塘的功能改為「商貿
統展 放加工工序、合資經營、小量獨資經營等模式,使中國經濟大幅發
展。門戶既開,香港廠家自會把握機會,爭取聘請便宜工人,利用
興旺,而土地有限,地價急升,租置廠房的成本亦越來越
高。另外,香港經濟模式漸趨多元化,金融貿易、服務業
區」。不少舊樓宇重建成工貿或寫字樓專用大廈,工業用地也變成商業用 的發展也左右了觀塘的經濟活動本質。近年工業樓宇已 統展
開始出現空置,有不少新公司遷入,很多都已經在重建
行 廉價土地,以開拓國內市場及減輕成本,在這有利因素下,廠房內 等相繼興起。結合以上種種因素,香港再也不是經營工業
地 , 要 適當補地價。空置的土地都在建設酒店、商業大廈(如 APM 和 M e g a
Box)等。現時觀塘藍領及白領共約十萬人,白領佔七成,藍領佔三成, 或重新規劃。區議會因此建議政府在啟德機場跑道搭建 行
移成為香港廠家熱衷的行動。 製造的最佳地方,出現了首批到國內設廠的廠家後,便蔚
業 然成風。此時,觀塘工業已現沒落徵兆。
2
可見與全盛時期的工業區大有差異。 不過,這並不代表是觀塘工業的 一座橋樑連接工業區。很明顯,觀塘工業區朝著香港的 業
終結。 3 經濟轉型而轉變,正進行工業及服務業的雙線發展。4

98 99

1 1
《香港工業七十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9%E9%9D%A9%E5%BC%80%E6%94%BE,瀏覽於2007年4月10日。
2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9%E9%9D%A9%E5%BC%80%E6%94%BE,瀏覽於2007年4月10日。 同上。
3
可同時參考人物憶昔周振基部份。
4
資料由楊孫西先生提供。
娛樂缺乏現賭風
十 早於五十年代,觀塘已成為急速發展地帶,漸成為香港
首屈一指的重點工業區,隨著就業機會的提升,人口劇增,大
部分觀塘人口都在工廠工作,每天工作最少十二小時。這種枯

二 燥乏味的生活節奏,必須以娛樂調劑。可惜的是,那時候娛樂
設施不足,正所謂「小賭怡情」,不少人將流行的賭博玩意變
成他們的「娛樂」、「興趣」,這種社會歪風隨著賭博的興盛

. 而增長。有見及此,一些民間團體紛紛組織起來,如歷史悠久
的觀華遊樂社及民聯會等,開始舉辦一些興趣班及旅行活動讓
人參與,成為當時少數的娛樂方式之一。

.

消 不過,除了依賴民間團體提供之外,還是有一些老少咸
宜的娛樂。觀塘六十年代戲院林立,諸如富都戲院、寶聲戲



院、金都戲院、銀都戲院等。雖然在那時來說看電影並不是一
般工人容易負擔的,可偶一為之卻使他們更珍惜看電影的機
會。1963年開業的銀都戲院成為觀塘區至今唯一碩果僅存的

舊式戲院。戲院外牆每上演一套新片,總會以人手髹上一幅巨 活


形手繪宣傳海報,上映的電影一般都帶有政治背景,觀眾進場
前,可以在戲院門口買到風味十足的炸豬腸等零食邊看邊吃。
雖然銀都戲院現在規模已不若以往般大,不少地方都租予卡拉
OK娛樂場所等,可是招牌的懷舊風味尚存。

活 街邊茗閒情(1965年)

100 101


十 .


.




活 電視娛樂受歡迎
小童對奕(1965年) 屋邨遊樂場(1965年)

間 與
戲院以外,觀塘區也有在香港各地風靡一時的涼茶舖。那
時候的涼茶舖是一個老少咸宜的地方。涼茶舖消費不高,平均一
至兩角已經可以品嚐涼茶,但往往到涼茶舖的人「醉翁之意不在
酒」,真正用意其實是希望看電視。由於普通人家不容易擁有電
視,看電視的機會不多,不少涼茶舖都以此作招徠,希望吸引更多
頭,人們多不會把「財神」趕走,孩子賺到外快,有額外的零花
錢之餘,又能消磨時間,不失為一個「最佳娛樂」。

對那時的孩子來說,最吸引的就是電視。那時電視尚未普
及,孩子每遇到有看電視的機會,也雀躍不已。父母偶然會帶孩 組 機

人光顧。但另一方面,很多時侯也有小孩購買一杯涼茶後在舖裡頭 子到虎豹別墅、荔園、啟德遊樂場這些娛樂場所,但不常碰到這


坐上了老半天,顧客多時,這些小孩都會成為被驅趕的對象。 種機會。玩意都是天然而自然的。成人則多把消費看成是娛樂的
一種,僅是到街上吃飯已被當時的人視為娛樂的一種,最常有的
算起來,小孩的娛樂可能比大人更多樣化。閒時可以踢球、 就是三五知己聚在大眾化的茶樓喝茶聊天,間中還會在這些茶樓欣
對奕、游泳,更可以聯群結隊到附近的山頭、草叢地方挖蕃薯、 賞粵曲。因此,學習粵曲就成為當時人的「時尚」玩意,閒時亦可
溪中暢泳、捉「金絲貓」、螳螂、蝴蝶等。每逢新年,孩子都會 到康寧道公園、觀塘碼頭吹吹風。自泳池興建後,游泳亦成為流行
1
買紅紙仔寫下「財神」二字,挨家挨戶大喊財神到。為了討好意 娛 樂 之 一 。 總 括 而 言 , 當 時 的 娛 樂 都 簡 單 、 直 接 而 大 眾 化 。
102 103

1
資料由蘇坤漢先生提供
觀塘區從五、六十年代發展至今,社區維繫主要依靠不同的民間 救援六一八雨災
團體及社福機構維持,時至今日,不少創辦了數十年的「老團體」仍
民聯會的成立,與70年代觀塘天災頻仍有關。70年代初期,觀
舊為觀塘服務,維繫居民間的感情,提供社會服務,作出了不能磨
塘區有不少非法搭建的木屋群,每當遇到大雨、雷暴,木屋區沒有足
滅的貢獻。1
夠的抵禦能力。就如1972年6月,雞寮一片山坡因受豪雨沖蝕而倒
塌,不少木屋便因此被埋沒,造成不少死傷。觀塘區內的熱心人士目
睹災民失去容身之所,不僅失去親人,更失去生活依靠,流離失所。

觀塘民聯會
熱 心 人 士 便 聚 集 起 來 , 為 災 難 者 提 供 援 助 。 1自 此 以 後 , 每 遇 天 災 不
十 幸,官塘民眾聯誼會均對受災者加以援助,如1976年協助受「八.二 十
三 五」山泥傾瀉影響的秀茂坪災民,其後亦為雲漢村火災災民、九龍灣 三
. 服務社群為綱領
火災災民及偉業街火災災民爭取撫恤及賠償,更為九龍灣第三村火災
災 民 舉 行 籌 款 等 。 2及 至 2 0 0 3 年 , 民 聯 會 仍 針 對 不 同 社 會 問 題 提 供 支 .
民 觀塘民聯會的前身為「官塘民眾聯誼會」,1972年正式籌組完
畢,並向殖民政府申請團體註冊,遂於1974年獲得政府批准申請。
援,如「非典型肺炎」肆虐之際,民聯會便協助區內各屋邨舉辦展板
展覽及講座,並派發抗炎藥物等。3

間 該會於1995年易名為「觀塘民聯會」,1999年獲批成為非牟利慈善 八.二五水災後的災民,孩子要席地而臥(1976年) 間
團體。1996年先後於秀茂坪、牛頭角、坪啟麗、藍田、市中心、翠
組 樂、樂華、四順等八個分區成立幹事會。民聯會的宗旨主要以「服 為關懷坊眾疾苦及權益而努力的觀塘民聯會
參加區議會選舉 組
織 務 社 群 」 2為 團 體 綱 領 。 民聯會在政制發展上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1985年,為了更有效
表達觀塘民眾的訴求,理事長伍兆祥及副理事長侯瑞培二人參加區議會

與 然而,民聯會的成立過程可謂波折重重。70年代受到中國國內
政局影響,香港政府對團體組織的組成變得小心翼翼。再經過1968
選舉,並成為第三屆觀塘區議會的區議員。自此,民聯會便與政治有了 與
深一層的聯繫,對於香港政制發展更形重要。鑑於1997年香港回歸中
機 年的暴動,政府只容許兩種團體成立,其一為街坊福利會,其二為教 國,中英雙方早於1984年已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為香港回歸作 機
會。故對所有有意籌組的團體組織亦進行嚴密審查。觀塘民聯會雖
構 是一個為了幫助觀塘居民而成立的組織,但初期亦未能得到政府的友
出初步協商。有關使香港平穩過渡的種種安排,民聯會亦表現關心,
曾就基本法(草案)徵求居民的意見,1994年也曾協辦觀塘區推介基 構
善對待。註冊之初,由第一任理事長伍兆祥到灣仔警署總部社團註冊 本法嘉年華等。4
署申請成立社團,但因受到政府質疑居民會成立動機,故未獲批准。
所以自1972年起,申請共持續了兩年才得到正式確認,成為合法團
體。會址亦多次遷徙,初期註冊會址位於瑞和大廈,其後再輾轉遷到
協 和 街 、 康 寧 道 、 金 橋 華 廈 、 康 寧 閣 、 及 現 今 的 裕 民 大 廈 。 3故 其 成
立確非一帆風順。
104 105
民聯會慰問八.二五水災受害街坊的大會(1976年)
1 1
由於機構眾多,篇幅有限,某些機構未能提供資料,惟望日後有機會再作補充。 《觀塘民聯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974-2004》
2 2
見《觀塘民聯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974-2004》。 見《官塘民眾聯誼會八周年會慶紀念特刊》
3 3
同上 同上。
4
見《官塘民聯會20週年會慶紀念特刊 1974-1994》
四山公立學校 學生增至數百人
1954年開始,學生人數已不斷遞增。1955年遂增加班級,六個
見證四山興衰史 課室已無法容納大量學生,於是學校轉變為上、下午班上課模式,及
四山公立學校,前身為四山義學,設於茜草灣天后宮內。天后宮原建於山麓之 至1960年,學生人數已達四百餘人,學校遂進入安定發展期,教師人
上,面向鰂魚涌,圍繞觀塘海灣,時人稱之為觀塘區之蟠龍吉地。及後至1946年 數亦增聘七人,反映四山地區的教育發展已逐漸紮根,漸上軌道。
天后宮需要遷拆,政府遂答應重建小學一所,故四山公立學校遂於1952年正式落
成。四山公立學校始建於二十世紀中期,經歷近三十年之變遷發展,它更見證四山 1974年初,學校課室枱椅全部更新、水廁正式落成,操場體育
十 地區(茶果嶺、茜草灣、牛頭角、鯉魚門)的興衰變化,故以此公校為軸,實能窺探 設備日漸完善,使當地居民均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師生亦受到更大鼓 十
三 區內社區、教育及政府政策的發展。 舞,故曰此階段為學校的大力發展期。 三
. .
民 義學建於天后宮 學校設施漸齊備 民
間 有關學校設施和配套方面,1982年間開始了大規模的充實擴

茶 果 嶺 四 山 公 立 學 校 第 三 屆 校 董 就 職 典 禮 合 影 紀 念
四山義學原址於天后宮內,就讀的居民子弟人數不多,而教師亦僅有一、二人
而已。及至1946年,亞細亞火油公司火油庫,銳意由銅鑼灣遷至茜草灣旁的棄用 展。首先為保學校財物安全,先加建操場十呎高鐵絲網二百餘呎、全

組 垃圾土地,由於建築工程關係,附近土地便需要填為平地,鄉民惟恐移山填海之工
程會對天后宮的風水構成嚴重影響,故一時群起反對,這亦成為四山區域大規模的 四山公立學校創校三十週年紀念特刊
數由茶果嶺鄉民聯誼會捐助;並加建全校課室百葉簾三十張,全校新
型音響中心設備,學生壁報九塊,上課自動響鐘一個,還有新型公文

織 民眾運動之一。當時香港的華民政務司為杜德,有見居民反抗聲音越趨激烈,遂與 鋼櫃、節奏音樂樂器、圖書教具、教師辦公桌十三套等等,學校發展
顯然變得全面和具規劃,這亦引證四山區內各項發展亦是同時進步

與 四山居民代表聯合協商解決之法,結果杜德代表政府承諾,將天后宮遷往鯉魚門海
傍重建,並答應興辦小學一所,當中重建天后宮工程的費用便由政府斥資資助。 的。 與
機 然而,在籌建初期,茶果嶺等地人口稀少,朝耕暮食,縱有籌委會統籌,居民 四山公立學校雖已結束辦學,但該校的創建、承辦、轉型和 機
構 慷慨解囊,亦難籌措龐大的經費,遂希望重金聘請當時紅透省港澳的新馬師曾大鳳
凰劇團進行籌款,不料演戲前後,連日風雨大作,不但門票無人過問,名譽券亦難
發展,見證著茶果嶺四山一帶的教育進程、社區互助和區內發展的
步伐。它更顯示自五十年代始已與政府建立良好的伙伴關係,確實 四 山 公 立 學 校 靳 思 薇 老 師 水 彩 畫 作

以推銷,當時委員會成員心情大受打擊,然杜德表示:「我不見四山學校落成,將 反映港英政府對觀塘東區施行的教育政策與方針,故此,要從側面
為我畢生之遺憾」,於是大大鼓勵了各委員士氣,籌款活動遂重新進行。這可見當 角度對觀塘區進行研究,四山公立學校的歷程實為重要資料。
時政務官員對茶果嶺地區之教育投資工作甚為重視。及後由華民政務司署提供加藍
漆印之捐冊,並向港九紳商名流募捐,杜德更承諾不論募款多寡,不敷之數全由他
一人負責,故各籌委遂努力進行是次募捐活動,最後經費終得籌備,樓高二層的四 四 山 公 立 學 校 遺 址
106 山公立學校遂於1952年初落成。 107
海濱學校
村童上學不再遠
戰後,鯉魚門原先的啟蒙學校受到破壞而停辦,一班熱心
村民於是自籌經費,1946年開設私立的海濱學校,1948年成功
申請轉為政府津貼學校。最初的教學設備甚為簡陋,只有兩個課
室,但這已切合了鯉魚門的需求,由於當時的交通設備不足,學
十 生就只有村內的孩子,所以還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當學校 十
三 興 建 以 後,大大方便了鯉魚門區的學生,因為附近一帶只有茶果嶺 三
. 的四山公立學校,鯉魚門的適齡學童在海濱學校未成立之前只得
步行到那裡上課,所以海濱學校的成立對鯉魚門的教育發展有深 海濱學校新校舍落成啟用典禮,從右至左是五位創校
.
創校之初海濱學校上課情形,牆上掛有一個「珠算盤」,下
民 刻意義。 面有一塊鐵片,下課時老師會以鐵鎚敲打鐵片 校董:羅平、劉勝、葉宋、張福和羅群(葉栢強先生提供) 民
間 然而,由於經費及資源等問題,學校初期只能開設一至四 間
年 級 , 要 就 讀 五 、 六 年 級 就 必 須 到 四 山 公 立 學 校 就 讀 。 1這 種 模
組 式,類近於現今的「一條龍」辦學模式。1959年海濱學校擴
學童差異成困難 海 濱 學 校 建 校 委 員 會 全 體 成 員 大 合 照

織 建,經費的一半由胡文虎先生捐出,其餘一半費用則由教育司署
承擔。擴建後的學校有六個班房、教務室、美勞室及體育室等,
學生數目回升,卻同時帶來一個隱憂。由於海濱學校規模較
小,加上面臨縮班結束,所以入讀的學生多是新移民或一些無法 織
與 在六、七十年代,學校收生率達到最高點,那時候上、下午部合
共 開 設 了 十 二 班 , 共 有 學 生 五 百 人 之 多 。 21 9 8 8 年 , 學 校 由 半 日
適應規模較大學校生活的學生,與原有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學習
差異,生 源 增 加 使 學 校 獲 教 育 署 批 准 回 復 六 班 , 約 有 二 百 名

機 制轉為全日制小學。 有旗桿的建築物是擴建後的海濱學校,後面的峭壁和山坡還可
以看到百年前的石礦遺跡(1960年代初)
學生。 機
構 那時候同期的學校尚有天主教德基學校及基督教路德會聖 構
村中區民成生源 工程處勘察村內各處斜坡後,認為斜坡下仍有三百多戶寮屋有高
腓力學校,但現在這兩所學校都已經在鯉魚門消失,只餘下海濱
學校。從創校至今,海濱學校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見證著鯉魚
踏入九十年代初,學校的生源主要都是以村內小孩為主,包 度危險,建議寮屋區千餘人需迅速搬遷,於是村民相繼遷出或被 門區從荒村到現在成為著名的旅遊區。但由於香港近年出生率下
括馬環、馬貝、輋頂等地的孩子,但由於鯉魚門居民在這時期大 安置於臨屋區。在颱風吹襲時期,海濱學校的課室曾被徵用作庇 降,學童亦相對減少,海濱學校和附近新成立的學校相比,設備
量流失,村中人口持續下降,學校的學生大幅減少,由當初的六 護中心之用,讓災民暫時棲身。為節省資源,教育署要求必須以 明顯被比下去。由於收生不足,教統局下令海濱學校停辦小一課
班縮減至只有三班,僅餘八十多人。事緣一次颱風襲港,在鯉魚 複式的形式上課。當時,學校的生源擴散至非村內學童,人數稍 程。海濱學校就如同以前的德基學校及聖腓力學校一樣,成為
108 門引發多處山泥傾瀉,受影響的寮屋居民有四十多戶之多,土力 有回升。 109
鯉魚門的一段教育歷史。
1
可參考本書葉栢強先生人物憶昔部份。
2
資料由葉志遠先生提供。
基督教聯合醫院 走進社區建無牆 觀塘人口之多在香港數一數二,早在聯合醫院建立之初便
預料將來醫療服務必會供不應求。從開院首階段提供一百四十
基督精神為院訓 聯 合 醫 院 採 取 的 是 同 時 提 供 「 醫 療 服 務 」 (second- 二個床位、1974年三百六十四個床位、1975年五百四十五個
a r y c a r e ) 和 「 社 康 服 務 」 (primary care)的 服 務 模 式 , 落 實 「 床位、1981年增加至六百四十個床位,醫院內已經擠得水洩不
基督教聯合醫院奠基於1971年,並於1973年由港督麥理
無 牆 醫 院 」 的 概 念 。 1「 無 牆 醫 院 」 的 精 粹 在 於 不 只 局 限 於 醫 院 通,再也擠不出地方增加床位,當1978-1979年的年終報告披
浩主持開幕儀式,正式投入醫療服務。聯合醫院位於觀塘協和
範圍內服務,亦可以在醫院範圍外照顧居民健康,此舉的最大效 露床位的使用率已達百分之百,有嚴重供不應求的現象時,醫
街一百三十號,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
益在紓緩聯合醫院的床位供應,同時可以讓適合在家中接受治療
院 合 辦 , 1院 訓 為 「 基 督 精 神 , 醫 護 全 人 」 。 務人員都感到憂慮及壓力沈重。於是有建設醫院新翼的建議。
十 的病患者或康復者,在熟悉環境中改善病情及在康復後接受 十
跟進服務。2
三 基督教聯合醫院是觀塘第一所醫院,亦是目前為止的唯一 三
波折重重新大樓
. 一所醫院,被稱為「觀塘人的醫院」,專為觀塘區居民服務,
它的發展與觀塘社區及民間組織有一定的聯繫。2
發展初期,聯合醫院縱然在不同部門也出現人力不足的情
聯合醫院獲得東半邊的空置土地作興建新翼的基地。早於
.
民 況,但護理部門卻一支獨秀地得到充分供應,這不得不歸功於那
打素護士學校。那打素護士學校於1974年轉由聯合醫院管轄, 1983年便已經著手準備草稿,但由於錯找了建築公司的關係, 民
使擴建計劃波折重重,遲至1995年才落成新翼。新大樓命名為
間 校 址 由 般 含 道 遷 至 觀 塘 協 和 街 , 並 正 式 命 名 。 3護 士 學 校 的 最 大 特
色,在於不再只集中投放大量時間,學習醫院病房內及門診部常 邵逸夫大樓,用意在感謝邵逸夫爵士慷慨捐贈一筆足以左右新 間
組 創院院長巴治安醫生
見的疾病,而是關注在社區中衍生疾病的原因,為了達到這個目
的,必須安排學生陪同社康護士巡視社區,稱為「家庭健康促進計
翼興建的金額。在擴建計劃籌款期間,值得留意的是同時得到
觀塘民聯會的協助,該會用了最少半年以上的時間,為聯合醫

織 劃」。此計劃促使醫院與社區之間有更緊密聯繫,拉近彼此的距 院擴建計劃籌得一筆可觀的金額。在邵逸夫大樓完成後,為醫 織
創始醫生巴治安 院提供九百五十九張病床,提供更完善的醫療設備。在興建新
與 基 督 教 聯 合 醫 院 的 誕 生 由 巴 治 安 醫 生 (Dr. E. H. Pat-
離及增進市民對聯合醫院的理解。
大樓的同時,在1992年決定將舊醫院拆掉重建,並於1999年
4

完成,兩幢大樓合共提供一千四百個床位, 解決觀塘區醫療資
機 erson)一 手 策 劃 , 從 爭 取 支 持 者 、 合 辦 者 、 決 定 院 址 、
規劃至擴建都由他帶領。70年代觀塘居民正處於缺乏 扮演兼職醫學院 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機
構 醫療照顧的惡劣生活環境,縱然觀塘區的複雜環境使人 在護士學校以外,聯合醫院也扮演著一種兼職醫學院的角 從創院之初直至今天,聯合醫院的最主要任務並不是傳 構
卻步,巴治安醫生本著基督精神,出於對觀塘區居民的 色。在機緣巧合之下,與香港大學關係密切的婦產科與香港大學 揚福音,而是本著服務社區的精神,向有需要的人提供醫療服
憐憫及為照顧他們的實際需要,促使他自1968年起策 在1980年合力為選修婦產科的同學提供觀察及臨床經驗。後來又 務,現今大部分的醫務人員已經不是基督徒,但他們仍認同聯
劃在觀塘建立一所醫療設備先進的醫院,經過約六年籌 有中文大學醫學院醫科學生到醫院實習,所以至今也是香港中文 合醫院院訓強調的精神,本著這種精神,留在醫院服務居民。
備,基督教聯合醫院終於落成。 大學醫學生,以及各大學護士學位學生及專職醫療職系組別學生
的教學醫院 。
基督教聯合醫院的新大樓
110 111

1 1
基督教聯合醫院提供。 觀塘健康城市督導委員會主席謝俊仁醫生提供的資料。
2 2
可參閱本書〈觀塘民聯會〉部份。 同上。
3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那打素護士學校》(http://www.nethersole.org.hk/chi/others06.html,瀏覽於2007年1月10日)。
4
同上。
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 學生活像雜牌軍
1979年入職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任教的張文光回憶道:「我第一批學生真的很
貧困學生得栽培 精彩,有新移民、有街童、搗蛋鬼,真像一隊雜牌軍。...我的第一個學年,知識
教不了多少,紀律卻是我的難題。」1
上一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香港並不能為適齡兒童提供足夠的教育機
會,很多少年人都遭遇失學的命運,不少團體和有心人在徙置區的天台和地
下設立簡陋的學校,容納兒童入讀。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創辦於1961年9 早期雞寮一帶的交通十分不便,很多老師要老遠從香港島乘小船往搭較大的小
月,創校校長司徒華本著「有教無類」和「學生為本位」的精神,接待區內 輪,登上碼頭後,再擠上不限搭客人數的小巴,前往學校。
十 貧苦大眾的子女,為他們提供基礎教育,以改善他們的質素和競爭力,並主 十
三 張開辦一所讓學生喜歡上學的學校,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各展所長。1 該校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為學生提供全人教育,兼顧學生在德、智、體、群、 三
. 美各方面的發展,發掘他們各方面的潛能。
該校六十年代的幾位女教師;當時牆上貼滿 .
民 艱苦教學師生情 民
由於戰後本港人口不斷增加,學位不足,故該校自成立後,長期以上、下午學校 了教師爭取平等待遇的單張
的形式上課。自該校創校,至1992年,司徒華一直擔任該校上午校的校長,而郭麗英
間 該校自創校至1978年年底,校址設於觀塘雞寮(翠屏邨)十七座I型
徙置大廈之內,校舍可說十分簡陋:大廈的地下有九個課室和三個小房間,
葛 量 洪 校 友 會 觀 塘 學 校 於 1 9 7 9 年 以 後 使 用 的 校 舍 自1980年擔任該校下午校校長,直至司徒華於1992年退休之後調任上午校校長,下午
校則由馬敬堯升任下午校校長。1998年,該校轉為全日制小學,由馬敬堯出任校長。

組 二樓至六樓為民居,音樂室和體育室則設在天台。學校採上、下午班形式上
課。地下課室前的一片小空地便是學生集合和活動的地方,可以說學校與民

織 居夾雜在一起,活動空間極細,而且日常活動也容易受到樓上民居發出的聲 學子努力多有成 織
音和問題影響。當時師生就在這種十分簡陋艱苦的環境中進行教與學,但
與 亦因此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師生感情。
該校創辦四十多年間,已培養超過一萬名學生,也為社會,尤其是四順區(順天
邨、順利邨、順安邨、順緻苑)栽培了無數的社會棟樑,不少畢業生已成為醫生、校

機 幸而在1970年代,港府銳意改善學校的設施和環境,取替天台小學,
長、教師、護士、大學教授、會計師和其他行業的從業員。 機
構 並在新建的屋苑內設立擁有獨立校舍的中、小學。當時一些新建成的單棟式
小型校舍被稱為「火柴盒校舍」,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於1979年1月遷
由於出生人口不斷減少,生源日缺,2006年,該校正慶祝創校四十五週年之 構
際,接到了教統局「殺校」的通知,於新學年已不能招收小一的新生,並將於幾年後 老師與學生在校務處門外開心的合照
往附近的順安邨,便擁有這樣一所當年令人稱羨的標準校舍,有二十四個課
面臨結束的命運。
室,天台為禮堂,可供週會聚會和舉辦大型活動。當年除由雞寮遷往順安的
學生外,尚接收被清拆的牛頭角福華村庇護十二小學的學生。該校全盛期開
正如司徒華說: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已應時代的需求,完成了 歷 史 的使
設上、下午校各二十四班。
命,雖然遺憾,卻是無憾的!」2

112 113

1 1
《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創校四十週年》1961-2001,第6頁 《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創校四十週年》1961-2001,第8頁。
2
《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創校45周年》單張封面,2006年7月。
熱心服務為社群
觀華遊樂社最初成立的目的,是有鑑於觀塘區早期並沒有太多娛樂
消遣,便催化了遊樂社的籌組。從功能上而言,遊樂社主要以音樂社的活
動為主,推廣粵曲活動更是不遺餘力,深得區內居民支持。為當時在工廠
及寫字樓工作的勞工增添不少樂趣。故遊樂社的人數增長迅速,從最初的
三、四十人,十年間增長至二、三百人。每一個班組也設有獨立的幹事
十 會 , 定 期 檢 討 班 組 內 的 工 作 , 1漸 見 規 模 。

三 三
. 觀華遊樂社當中以「觀音會」在觀塘區內具有一定意義。觀音會早 .
於八十年代成立,最初只是一些拜「七姐」的會員,志在聯絡更多的人聚
民 觀 華 遊 樂 社 在 鯉 魚 門 的 表 演 節 目 , 除 了 粵 曲 外 尚 有 流 行 曲 表 演 者 在 後 台 準 備 會而演變成「觀音會」。每年農曆臘月尾,他們便會開始籌備二月尾的觀 雅樂組演出(1998年7月5日)

間 音誕,並到紅磡的「觀音廟」組曲賀誕,而慶賀觀音誕便成為遊樂社每年
的三大活動之一,亦為觀塘區的觀音寶誕增添不少色彩。除觀音誕慶賀

組 外,其他有關社區的大型活動則有每年11月的敬老節等。

織 觀華遊樂社 除了這些以外,近十年來,觀華遊樂社亦為基督教聯合醫院進行籌
款,近年來,每年的款項都超過了二十萬。這種熱心公益的活動,使遊樂

與 聚首一堂研曲藝 社在社區中的角式越趨重要,而遊樂社亦深受區內年長一輩的歡迎,為區 與
機 觀華遊樂社於1973年正式成立,至今在觀塘區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其前身為觀華業餘音樂社,早於1967年註冊,由社
內「退休階層」的核心組職之一。

構 長黎桂揚創立。在觀華業餘音樂社正式成立之前,社長黎桂揚與副社長蘇懷等人首先在翠屏道社區中心及牛頭角福利中心中
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定期的觀華酒樓及建華酒樓的聚會,到後來才擁有正規會址。1 構
在成立的個程中,遊樂社曾多次搬遷會址。第一個會址只是牛頭角一位會友的住所,其後遷到觀塘裕民坊國泰大廈。隨著
會眾日益增加及會務日益發展,第二個會址的使用面積已漸漸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所以從80年代起,他們便開始在明愛中心 九八博愛藍田各屋苑籌款義唱義演
等地籌款以作建會所之用,經多方人士捐助後,方購下觀塘康寧道九號現址,並於1991年9月進行開幕儀式。

114 115

1 1
可參考《30週年觀華遊樂社紀念特刊》。 《30週年觀華遊樂社紀念特刊》。
觀塘游泳會 游泳拯溺齊推進
觀塘游泳會創會以來,主要發展「游泳」及「拯溺」兩大範
觀塘游泳會是創立於1976年的非牟利團體,現址於觀塘佳廉道十號。游泳會 疇 的 項 目 , 1故 設 立 了 「 游 泳 部 」 及 「 拯 溺 部 」 。 「 游 泳 部 」 的
一直推動社區體育活動,已服務觀塘區三十一年。該會是香港業餘游泳總會屬會、 主要工作是推動社區的游泳活動,培育下一代對游泳的興趣,訓
香港拯溺總會屬會的地區屬會,也是觀塘體育促進會團體會員,及觀塘區議會資助 練泳隊參與公開比賽等,分別設有習泳班、拯溺班、改良班及競
團體。經常舉辦游泳訓練班,提供多元化的社區服務。觀塘游泳會立足社區,提供 賽訓練班。泳會定期培訓泳隊之餘,亦招收對游泳有興趣的成人
專業訓練,培育人才,為區內人士所稱道。 及青少年,提供正規的學習機會、安全及衛生的學習環境、改良
十 及鍛鍊泳術的途徑。泳會的訓練按泳員實力分為主隊A隊、主隊 十
三 B隊、挑戰A隊及挑戰B隊。每年也會在暑假期間開辦大量暑期兒 三
童游泳訓練班,藉運動使他們強身健體,並培育他們的興趣。對
. 觀 塘 游 泳 會 位 於 觀 塘 游 泳 池 附 近 的 辦 公 室 極 受 歡 迎 的 觀 塘 游 泳 池 , 經 常 擠 滿 泳 客 泳會而言,這些暑期班的收益亦成為泳會往後一年的主要營運 .
民 資金。

間 至於「拯溺部」,向來在觀塘及東九龍區推廣拯溺活動。早
於八十年代,拯溺部開始為區內提供義務救生服務,九十年代開

組 始為區內居民、本地學校及社團等培育拯溺人才。九十年代中期 組
已成功培訓第一批拯溺競賽隊隊員,其中多名更成為香港拯溺總
織 會港隊成員。工作方面,主要是參與義務救生工作,提倡水上活
觀 塘 游 泳 會 七 十 年 代 的 運 動 員 織
與 動安全意識,培育拯溺專才及拯溺競賽運動員等。

先進泳隊獲獎多
機 1990年,觀塘游泳會成立「先進泳隊」,成為會中的代

構 表泳隊。成立之初雖然只有二十多位泳員,但第一次參加全港 構
泳賽就獲取女子組總冠軍及男子組總亞軍。經過十數年的努
力,男女子金牌總數是全港最多的泳會,所以「觀塘游泳會」
又有「金牌泳會」之稱。除了本地比賽外,「先進泳隊」亦曾
參與國內、澳門、日本、台灣等地的比賽,曾打破及創出多項
香港紀錄、中國及國際的比賽紀錄。

116 117

1
見《觀塘游泳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
觀塘潮語浸信會
脫離母會得自立
觀塘潮語浸信會於1973年起正式從母會九龍城潮語浸信會自
立而成,並於該年正式定名為「觀塘潮語浸信會」。從自立至今
已在觀塘區屹立三十餘年,一直以來都是區內重要的基督教教會
之一,為觀塘區基督徒提供聚會場所及宣揚福音。
十 十
三 三
. 心靈甘泉戰時在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因戰事關係,大量潮汕地區居民
民 紛紛湧到香港避難。這時候的潮汕居民生活艱苦,心靈上的支持 民
間 八 十 年 代 的 泳 會 健 兒 合 照 中 國 首 位 奧 運 游 泳 金 牌 選 手 莊 泳 ( 中 立 者 ) 與 觀 塘 游 泳 會 泳 員 合 照
變得尤其重要。同年蒲崗村木屋區落成,「基督教浸信會蒲崗福
音堂」於是年成立,1941年更名為「潮語浸信會」。後購得九龍

組 城衙前圍道一址以供建堂之用,1953年易名為「九龍城潮語浸信
會」,自此在不同地區包括荃灣、竹園、橫頭磡、牛頭角、博愛 觀塘潮語浸信會外觀

織 村 、 觀 塘 、 筲 箕 灣 、 銅 鑼 灣 及 順 天 等 地 區 建 立 佈 道 所 。 1因 此 , 九 織
與 符家一門多俊傑 龍城潮語浸信會是為全港潮語浸信會的開山始祖。

觀塘游泳會精英雲集,如符大進一家堪稱游泳世家。符大進出生於印尼,二十一歲回國
機 後即成為國家頂尖泳手,曾參與萬隆、印尼蘇北省、蘇聯巴輋、中國北京第一屆全運會、匈牙
觀塘潮語浸信會,與九龍城潮語浸信會亦大有淵源。1952
年,一位上海宣教士劉潔源在老虎岩虎尾村木屋區(即今樂富富 機
構 利、芬蘭、柬埔寨等世界級比賽等,很多都獲得冠軍及打破多項紀錄,曾排名世界第三。退役
後任國家隊教練,1975年到港定居,長久以來都參與觀塘區游泳推廣,從學校泳隊、少年競賽
美街一帶)購置一所小木屋作福音堂之用,最初只有十多人參加聚
會。但由於老虎岩居民多為潮汕人,而劉潔源不諳潮語,於是將

隊、泳會「先進泳隊」,都有積極參與,被香港游泳界尊稱為「符師傅」。他的女兒及兒子在 福音堂移交有潮語宣教經驗的九龍城潮語浸信會,並命名為「九
泳界也有名氣,都是游泳健將。 龍城潮語浸信會富美村佈道所」。

118 119

1
牛頭角潮語浸信會:http://www.ntksbc.org/intro/historyindex.htm
天台學校設聚會 子會擴展成母會
踏入六十年代,政府推行徙置計劃,將老虎岩居民遷到 踏入九十年代,教會進入快速擴展時期。1990年得九龍潮
觀塘新區雞寮,富美村佈道所當中不少會友亦被陸續徙置到觀 語浸信會將位於六百一十四號地段的地契轉贈。同時又成功向
塘。有見及此,九龍城潮語浸信會向政府申請於雞寮C座(後 浸信會聯會申請,在將軍澳「香港浸信會聯會香港西北扶輪社
改稱二十一座)天台東翼開設「觀塘小學」(或稱潮光小學),同 幼稚園」開設「將軍澳佈道所」。1994年成立社關部,投入社
時在小學內設教會聚會所,命名為「九龍城潮語浸信會觀塘佈 區 , 關 懷 觀 塘 區 有 需 要 人 士 。 一 直 以 來 , 觀 塘 潮 語 浸信會都在沙
道所」。另外,又得到西差會協助,在D座(後改稱二十座)天 田區投入資源,沙田佈道所終能於1995年成立教會,並定名為「
十 台開辦「潮光幼稚園」。1965年向政府購得觀塘翠屏道六百 沙田潮語浸信會」, 次 年 , 位 於 將 軍 澳 的 佈 道 所 亦 告 自 立 , 成 為 十
一十四號地段土地一幅,面積達七千五百平方呎,新堂於是在
三 「生命頌浸信會」,至今沙田潮語浸信會及生命頌浸信會都以 三
1967年落成。
. 觀塘潮語浸信會為母會,觀塘潮語浸信會分別於1997年及1999
年將兩地物業契約轉贈兩分會。該會在以九龍城潮語浸信會為 .
民 自立自養與自傳
母會,轉而成為兩個分堂的母會的過程中,經歷了數十年的發
展。在會堂的擴張以外,觀塘潮語浸信會亦致力發展海外宣教

間 本色化教會的自立運動發展模式總脫離不了「自立、自 事業。1998年成立暑期佈道隊,名為「使命動隊(MPT)」,從
初時的寥寥數人,發展至三十多人,宣教的工作從東九龍擴展 舉 行 新 葡 接 手 禮 ( 2 0 0 5 年 ) 觀 塘 潮 語 浸 信 會 詩 班

組 養、自傳」等數個步驟,在人事、財政及宣教等方面都力求自
供自給,不再依靠西差會的幫助。觀塘潮語浸信會從自立走到 到潮汕地區、湛江、澳門、泰北、南韓、日本等地。從2000年 組
全費資助會友到日本仙台宣教一事,可見教會對海外宣教的重
織 自傳,得到九龍城潮語浸信會的支持,1973年教會正式自立,
定名為「觀塘潮語浸信會」。1979年,為使會友對福音有進一 視 。 1除 了 以 上 數 地 外 , 教 會 更 投 入 柬 埔 寨 的 宣 教 工 作 , 又 支 持 織
與 步的認識,曾在後走廊興建教育樓兩層,以作主日學課室及自 內地的潮陽潮南培訓中心、揭陽培訓中心及揭東培訓中心等。2 踏入穩健發展期 與
修室之用,但1996年因教育樓地基傾側而拆卸。1983年,觀 從之前快速的發展,到現在觀塘潮語浸信會已經踏入穩健的 辦了一年便停辦,但教會仍以探訪形式,繼續關心約二十多位
機 塘潮語浸信會從西差會宣教士蘇如茵手上接辦順利村臨屋區福 持續發展時期,雖然參與人數已沒有如以往一樣大幅增長,不過 受助者。另外,又探訪「松暉護老中心」,投入社區服務。觀 機
音站。次年,得到政府核准,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1987年
構 成立文字部,標誌著文字宣教工作的開展,出版教會刊物《潮
2004-2006年這三年來仍能維持崇拜人數及會友數目,並把重建
會堂訂定為未來長線的計劃。2002年通過《教會使命宣言》:「
塘潮語浸信會的社會功能,已從以往只為社區人士帶來心靈慰
藉,進展為同時以行動服務社區,亦得到觀塘居民的認同。 構
聲》,至今這本刊物仍以《維他命》一名繼續出版。同年在沙 我們要成為一間委身基督、廣傳福音、關心社群、不斷成長的教
田大圍村南道購下滿華樓閣樓連地下A舖,以作沙田佈道所崇 會。」2006年,教會更增加及改善影音、電腦、上網、冷氣等設
拜之用。1988年成立差傳部,後更名為宣教部。並租用沙田田 備,會務持續發展。教會除了在宣教工作上服務觀塘區居民外,更
心村二百一十號地下,作為沙田佈道所新的崇拜地點。 藉著社關部活動走出教會,踏進社區。教會與香港浸信會聯會扶貧
事工配合,讓社區有需要的人士到教會免費享用餐盒,雖然只試

120 121

1
觀塘潮語浸信會立會三十週年堂慶特刊1973-2003。
2
觀塘潮語浸信會第24屆年會(年會大會)暨事工及財政報告。
觀塘體育促進會
項目漸趨多元化
康體活動的先河 1992年,觀塘體育促進會因應香港體育事業發展的需
原名「觀塘體育會」,創辦於1970年,在當時的民政處(今民政 要,在五月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體育發展部,以舉辦不同
事務處)協助下成立,目的在於推廣及發展區內的康體運動、康樂活 類型的比賽及多元化的聯誼活動,聯繫會員及增加其歸屬
動及社會福利。1985年正式註冊為「觀塘體育促進會有限公司」, 感。同年並接受香港康體發展局的邀請,共同辦理一項全
其後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 港首創的「中級體育發展計劃」。在這個計劃的推動下,該
十 會在當時成立了四個屬會,以促進觀塘的體育發展,次年再 十
三 加上另一個屬會,合共五個屬會,包括觀塘羽毛球會、壁 三
. 早期發展獨木舟 球會、網球會、兵兵球會,及新成立的觀塘(青少年)棒球
.
會。成立這些屬會主要是為了配合香港康體發展局的社區
民 1978年的獨木舟部是觀塘體育會最早成立的部門,致力推動
獨木舟運動,為觀塘區的年青一輩提供有益身心及鍛練體魄的群體
體育會發展計劃。 民
間 活動。該部每年在區內舉辦一些獨木舟水球訓練班及同樂日,又籌
辦水球比賽,給予運動員一個交流及提升技術、默契的機會。
綜上所述,足見觀塘體育促進會實為觀塘區的康體發展 間
組 踏進八十年代,觀塘區人口已大量增加,公營的康樂及體育活
作出不少貢獻,為區內的重要民間組織之一。

織 位 於 輔 仁 街 交 界 的 觀 塘 體 育 促 進 會
動都不足以應付市民所需,觀塘體育會為了區內居民的身心健康, 織
決定在區內各分區成立體育會的分會。希望透過地方領袖的參與,
與 推動分區活動的效率及成效。在兩年內,體育會共成立了十二個分 獨 木 舟 水 球 隊 曾 代 表 香 港 出 賽 澳 洲 與
機 機
1
會。知名的觀塘游泳會 亦是體育會的團體會員之一。這十二個分
會包括:四順分會、藍田分會、油塘分會、四山分會、工業分會、
構 翠屏分會、西牛頭角分會、定康體育分會、坪啟分會、市區分會、
東 牛 頭 角 分 會 及 秀 茂 坪 分 會 。 2現 今 的 四 順 分 會 , 隨 著 觀 塘 的 變

化,曾數度易名,從九二年開始的順利分會,在六月更易為順利、
順天分會,再於2002年6月易名為四順分會。

122 123

1
可同時參閱本書觀塘游泳會部份。
2
觀塘體育促進會:《觀塘體育促進會2002-2004年度第九屆會董會暨十二分會、體育發展部及獨木舟部就職典禮》(2002)。
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
於1982年成立,會址位於觀塘鴻圖道世紀中心。成立宗旨是
為了促進及保障香港商人及廠商的權益。並鼓勵會員與海內外華商
團結一致,並結成友好關係。

該會現有會員約五百家,個人會員約二百人,會員遍布全港。
十 公司會員主要來自工業、商業、製造業、服務業、零售和進出口 十
業。而個人會員則以金融、保險、會計和法律等專業人士為主。
三 三
. 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經常接待來自國內的考察團 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常與其他團體合作,就社會關注的種種問題向 .
民 匯聚力量提建議 政府反映意見

該會既著重投入所屬行政區的社區發展工作,亦關注香港工 面向國家謀發展
間 商、經濟 和 社 會 事 務 。 同 時 也 關 心 海 內 外 各 地 區 的 經 濟 和 華 商 之 自19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實行經濟改革,1980年代 2002年,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成立了「香港海內外華 間
組 間的聯繫。 起,香港不少廠商便陸續將工廠北移,並以華南地區作為工業
基地。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在1982年成立以來,便開始和
商聯合會」,關展團結居港華商,廣結海內外友好,以及加
強與海內外華商聯繫的工作。隨著香港及國內經濟和政治的發

織 隨著香港工業轉型,該會相信老式工業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曾向香港土地發展公司送交《重建觀塘舊工業區建議書》,並提供
內地展開交往,加強聯繫。除與各省市的商會締結友好關係之
外,更與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簽署「友好協議」。並協助會
展,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亦經歷了很多變化。當初該會只是
一個地區工商組織,發展至今,除關注觀塘的全面發展和本港

與 資料,協助政府進行研究和規劃。1998年參與「關注九龍東南發
展規劃委員會」,促請政府多撥土地發展工業,並建議將觀塘舊工 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時常舉辦同業間的訪問交流
員與內地工商界保持緊密聯繫,提供更多與內地溝通和合作的 工業的前景外,亦積極推展與內地的聯繫和交往,並建立和加 與
機會。 強與海外華商的關係,在全球華商的聯繫和合作發揮重要的
機 業區重建為一個商住貿的綜合地區。亦曾就啟德規劃檢討,多次向 橋樑角色,讓世界各地華商得以結成網絡,加強彼此的合作 機
規劃署的官員表達意見。 該會聯合本港八個基層工商業界的團體,於1993年組
構 成「全港各區工商聯」,成員包括各個主要工業區的工商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及投資活
動日益增加,亦有助鞏固香港的樞紐地位。而該會亦意識到全
和發展。

2002年該會與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及觀塘民聯會成立「關注觀 社團,代表工業區內傳統工業廠商及中小型企業,故特別 球華商在未來大力合作的趨勢。永遠榮譽會長楊孫西於1982年
塘發展聯席會議」,就觀塘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並於同年 關注本港傳統工業的發展前景,及中小型企業未來的發展 倡議海內外的華商團體共同簽署《海內外友好華人宣言》,藉
發表了一份《觀塘區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就觀塘的未來發展提 路向。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為「全港各區工商聯」的主 此促成海內外華商之間的友好合作。該會於1994年聯同世界各
出四期改善工程,期望將新創意及現代化新形象帶入觀塘。並試圖 要成員,不斷協助策劃及推行「全港各區工商聯」的各項 地華商團體在港成立「海內外華人友好商會」,大力發展全球
針對觀塘工業區的根本問題,以至未來如何配合香港的本土經濟發 工作和活動。 華商網絡,並由香港觀塘工商聯合會承擔秘書處及總聯絡中心
展路向,提出一系列的改善建議。 的工作,而該會會長亦成為友好商會的當然秘書長及總聯絡中
124 125
心主任。至今「友好商會」已擁有約一百名成員。
十 岩石風化易移平


四 五十年代,政府選擇觀塘成為戰後第一個開闢的工業區,主要基於觀塘早於三十年代已是堆填
區,擁有可觀的可利用土地面積,加上北面的山坡是一幅風化岩石,容易移平,另外觀塘地理上與
市區接壤,容易獲得社區服務,配合改善了的道路系統,極有發展潛力,於是在觀塘展開了三期主
.

. 要 填 海 工 程 。 11 9 5 6 年 政 府 利 用 香 港 發 展 基 金 成 立 觀 塘 事 務 委 員 會 , 負 責 考 察 觀 塘 情 況 , 本 打 算 在
觀塘開拓二百四十四英畝土地,當中一百一十一英畝用作工業用途。經歷七年光景,第一及第二期 海

填海工程於1959年完成,第三期工程亦於1967年完成,開拓共達六百四十一英畝土地。因此工業


用土地亦增加至一百五十四英畝,以出租形式批予發展商,租期二十年。


貌 早於填海工程完工前一年,1966年觀塘填海地首次開投,第一次標售地段四萬方呎,售價為
七十一萬元,較底價高出三倍半,另一段二萬方呎的,售出價值為三十萬三千元,仍高達底價的三

-
、 倍。可見廠家對觀塘土地的渴求。

海 海 1888-1924 1925-1945 1946-1967 1968-1976 1977-1984



史 綫




話 改

九 龍 半 島 在 不 同 年 代 的 填 海 簡 圖 ( 粉 紅 色 是 新 增 的 填 海 土 地 ) 圖 中 虛 線 部 份 是 觀 塘 區 之


126
| 127

1
何佩然:《地換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發展一百六十年》(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
十 十
四 四
. 地價過高乏問津 .
填 由於土地公開競投,地價必然提高,加上土地面積每逾一
萬方呎,而當時登記的三千廠家,多屬小型工廠,無力負擔。 填
海 港府又規定只准興建無烟工廠,打消一般有烟工業廠家在觀塘
建廠的期望,並且供電及用水配套不足,因此,1957年開投的

史 兩幅一萬方呎土地少人過問,各以五萬六千元低價出售,只高
出底價六角而已,是觀塘開發以來售價值最低者。

話 話
然而,不景氣現象僅維持半年,1957年港府接納廠家要
-

-
求,將開投的土地面積縮小,不再限制地段的工業種類,加上
電力公司架設了空中電纜輸送電力,水務局沿清水灣道鋪設水
地 觀 塘 工 業 填 海 區 , 遠 景 為 茶 果 嶺 ( 1 9 5 8 年 ) 管直達觀塘,因此,觀塘地價再度上漲。新出售的十萬方呎土 地
貌 地及一幅八千方呎土地,均創觀塘地價新紀錄。
觀塘工業區(已有三十五間工廠在填海區興建,另五十間即將興

、 填海所得的新土地,均陸續出售作工業用途。至於觀塘北
面夷平了的山丘,則撥作發展住宅區之用。1957年,港府以競
建)(1960年)

海 投出售住宅用地,底價每方呎十元,買主可用作建築五層高以
上的住宅樓宇。1958年,港府更宣佈廠商如需為其工人建築住
海堤伸展連跑道 海
岸 宅者,可不必公開投承,由廠商簽約備價承購,地價只是每方 1960年又出現一項較小規模的填海工程,在新填工業 岸
呎五元。港府同時興建徙置區,二十四座七層高的徙置大廈, 區的西側填海到佐敦河及牛頭角邨前,面積達九十四英畝,
綫 能容納六萬六千人。此舉吸引廠商激烈競投,售價往往超出底 更築有長約五千一百呎的海堤。1964年,再將西岸海堤伸 綫
之 價三四倍。填海以來,新型工廠的出現及因應廠商要求的配套
興建,使觀塘工業奠定發展的基礎。由於臨海一帶的地皮,發
展四千餘呎,以達啟德機場跑道前。

改 展經已飽和,其後的工廠廠址,須轉移到倚山的一邊。 近年,油塘一帶的船廠已告結業,並計劃發展為大型住
宅區。由於港府對維港的填海工程採保留態度,故此發展商

變 須就住宅的規模反覆修訂,以配合港府的要求。 觀塘區鳥瞰(70年代) 變
128 填 海 所 得 土 地 發 展 工 業 ( 1 9 6 0 年 ) 129
鯉魚門靈龜
十 靈龜忽現沙灘上


傳說於1962年某天中午時段,鯉魚門石礦場
的工人突然發現一隻綠海龜,躺在天后宮後刻著「
海角潮音」大岩石下的沙灘上。綠海龜約有四百磅

.
重,牠的頭部和背部有被硬物撞擊和削割的傷痕。

事件發生以後,很多村民前往湊熱鬧。但很多 十
村民都不敢接近海龜,只是在旁圍觀,細細打量。 五

掌 .
突然人群中有一名大漢,雙手舉起一塊如籃球般
大的「石角」(客家話語,意即不規則的石塊),用
力向大海龜的頭部拋擲過去。就是這樣,海龜被不
合法地「人道毀滅」。據說後來海龜被送往香港大

學作研究之用。 故


海角潮音大巖石(馬宇衡攝)

殺龜礦工得報應
翌日中午,石礦場突然響起警報,爆石出現
意外,警告石礦工人逃往安全地方暫避。隆隆爆炸
聲過後,有人發現一名工人被意外造成的「飛石」
擊中頭部,送院後證實不治。是次工業意外的死者
正是日前向大海龜擲石的男子,這「以頭還頭」的
事件轟動了鯉魚門村,不少村民更認定這是因果報
應,認為大海龜實為海中靈龜。

130 131
鯉魚門天后顯靈 鯉魚嬉水變海門
風雨驟停天后顯 巨鯉嬉戲不能擾
傳說1952年某夜,天后娘娘報夢給長侍鯉魚門天后宮的廟祝劉火燐,要求 有一傳說,謂數十年前有一位名作曲家的太太,途經香港時作了一
村民重修天后宮。廟祝夢醒後即告知鄉長羅平報夢一事,但鄉長認為這只是廟祝 首名為「鯉魚門歌」的名曲。歌曲載說鯉魚門盛產鯉魚,還註釋說中國人
的片面之詞,並不可信,他說除非天后娘娘親自降靈方有「根據」。過了數天, 過年必吃鯉魚,因鯉魚諧音吉利,又附會中國傳統「鯉魚躍龍門」的傳
廟祝再得報夢,夢中天后定出顯靈日期。 說,塑造鯉魚門有鯉魚跳過港口而化身成龍的美麗神話。

十 1953年四月初五,整個上午也是暴風暴雨,但中午卻突然轉晴,天后宮天 而華僑日報亦於1947年載述一則關於鯉魚門名字的傳說。傳說鯉魚 十
五 空之上有雲霞凝聚,乍看形同天后之相,鄉長見狀相信廟祝報夢之說。正當羅鄉 門的兩岸原本十分寬廣,而當時亦有不少漁船出入港口捕魚為生。一天晚 五
. 長欲請攝影師攝下天后之像時,天后忽附於廟祝身上,說定要請得「蕭雲庵」
(某日報記者)來攝影,剛巧記者蕭雲庵正在茶果嶺的居所內,立刻奉命到天后
上,一名漁人正在鯉魚門港口點燈打魚時,忽現看見兩條巨大的鯉魚在水
上嬉玩。漁人正想捕捉之時,不料隆然一聲,轉眼之間,兩岸隆起兩山,
.
宮,為天后娘娘「留影」。及後,鄉長立刻捐出三百大圓,作修葺天后宮之用。1
掌 相 傳 在 1 9 5 3 年 顯 靈 的 天 后 的 照 片
海峽變得狹窄起來,故鯉魚門之地形、名字亦因此「鯉魚化石」而來。

故 故
鯉魚門礁石 分隔港島及九龍東岸的鯉魚門海峽

高人知曉礁石動

鯉魚門有一掌故,和其海底礁石有關。據說鯉魚門海下有不少礁 的流動情形,並且是絲毫不差。張氏亦因此獲政府的邀
石,而礁石的位置會隨潮汐變換而流動,故不能掌握礁石的正確位置,而 請,指導探測礁石的方法,希望他協助英國商船順利進
不論甚麼類型的船隻,也有觸礁的危險,故當時在鯉魚門一帶行駛的船隻 出鯉魚門港口,以便省卻由香港仔繞上珠江口、再駛進
和航行者甚為擔憂和煩惱。 廣州進行貿易的時間。然而張氏對此不表答允,後來英
政府賦予張氏於鯉魚門海域獨享一項專利領海權,負責
但當時有一位姓張的水上人,他卻對於鯉魚門海下的情況甚為了 安排船隻安全進出港口,並且從中獲利。自此,大小船
解,對海底礁石的數量和大小也十分熟悉,後來他更曉得礁石每天按時 隻進出港口也平安無事。

132 133
位 於 海 邊 的 鯉 魚 門 天 后 廟

1
參考鯉魚門天后廟內有關之碑記。
鯉魚門天后顯靈 鯉魚嬉水變海門
風雨驟停天后顯 巨鯉嬉戲不能擾
傳說1952年某夜,天后娘娘報夢給長侍鯉魚門天后宮的廟祝劉火燐,要求 有一傳說,謂數十年前有一位名作曲家的太太,途經香港時作了一
村民重修天后宮。廟祝夢醒後即告知鄉長羅平報夢一事,但鄉長認為這只是廟祝 首名為「鯉魚門歌」的名曲。歌曲載說鯉魚門盛產鯉魚,還註釋說中國人
的片面之詞,並不可信,他說除非天后娘娘親自降靈方有「根據」。過了數天, 過年必吃鯉魚,因鯉魚諧音吉利,又附會中國傳統「鯉魚躍龍門」的傳
廟祝再得報夢,夢中天后定出顯靈日期。 說,塑造鯉魚門有鯉魚跳過港口而化身成龍的美麗神話。

十 1953年四月初五,整個上午也是暴風暴雨,但中午卻突然轉晴,天后宮天 而華僑日報亦於1947年載述一則關於鯉魚門名字的傳說。傳說鯉魚 十
五 空之上有雲霞凝聚,乍看形同天后之相,鄉長見狀相信廟祝報夢之說。正當羅鄉 門的兩岸原本十分寬廣,而當時亦有不少漁船出入港口捕魚為生。一天晚 五
. 長欲請攝影師攝下天后之像時,天后忽附於廟祝身上,說定要請得「蕭雲庵」
(某日報記者)來攝影,剛巧記者蕭雲庵正在茶果嶺的居所內,立刻奉命到天后
上,一名漁人正在鯉魚門港口點燈打魚時,忽現看見兩條巨大的鯉魚在水
上嬉玩。漁人正想捕捉之時,不料隆然一聲,轉眼之間,兩岸隆起兩山,
.
宮,為天后娘娘「留影」。及後,鄉長立刻捐出三百大圓,作修葺天后宮之用。1
掌 相傳在1953年顯靈的天后的照片
海峽變得狹窄起來,故鯉魚門之地形、名字亦因此「鯉魚化石」而來。

故 故
鯉魚門礁石 分隔港島及九龍東岸的鯉魚門海峽

高人知曉礁石動
鯉魚門有一掌故,和其海底礁石有關。據說鯉魚門海下有不少礁 的流動情形,並且是絲毫不差。張氏亦因此獲政府的邀
石,而礁石的位置會隨潮汐變換而流動,故不能掌握礁石的正確位置,而 請,指導探測礁石的方法,希望他協助英國商船順利進
不論甚麼類型的船隻,也有觸礁的危險,故當時在鯉魚門一帶行駛的船隻 出鯉魚門港口,以便省卻由香港仔繞上珠江口、再駛進
和航行者甚為擔憂和煩惱。 廣州進行貿易的時間。然而張氏對此不表答允,後來英
政府賦予張氏於鯉魚門海域獨享一項專利領海權,負責
但當時有一位姓張的水上人,他卻對於鯉魚門海下的情況甚為了 安排船隻安全進出港口,並且從中獲利。自此,大小船
解,對海底礁石的數量和大小也十分熟悉,後來他更曉得礁石每天按時 隻進出港口也平安無事。

132 133
位於海邊的鯉魚門天后廟

1
參考鯉魚門天后廟內有關之碑記。
鯉魚門許願樹 傳奇人物陳發仔
大埔林村以外,鯉魚門也有「許願樹」,樹立於鯉魚門已有接近五十餘年歷 空難金條從天降
史,居民都稱呼為「許願樹」或「百年古樹」。相傳此樹對祈求姻緣極其靈驗,所
傳說1947年2月25日,一架滿載一批價值一千五百萬美元黃金的菲律
以每年也有不少男女前來許願,若果真的如願便需回去謝恩。據說,曾有善信遲遲
賓航空公司C47「空中霸王」運輸機失事,撞到大潭篤柏架山上,機員全數
未有身孕,經誠心祈求後果得一子,故不少人相信「許願樹」能使人心想事成。
死亡,而所載金條則飛散各處。陳發仔是筲箕灣人,他便和兩名夥計在晚上
到山上拾取金條,並將它們埋下土中,隔了一段時間後掘出金條變賣。其後
村內的鄉紳希望透過重新規劃,將這老榕樹變成供人祈福的「許願樹」,但嚴
陳發仔在鯉魚門買了不少店舖和土地,成為鯉魚門富甲一方的大財主。
禁拋擲寶牒,改於四周樹立仿古木牌,供遊人掛上心願牌等。不過,許願樹最近卻
十 十
傷痕累累,樹根長期被石屎及磚頭圍封,不能正常生長,樹上亦掛滿吊飾,長此下
五 去 可 能 會 使 許 願 樹 樹 枝 折 斷 甚 至 死 亡 , 1必 須 小 心 保 育 。

. 茶果嶺求子石(卵石)至今仍受鄉民膜拜
.
掌 藍田邨第十五座的 掌
故 茶果嶺求子石 故
茶果嶺求子石是位於茶果嶺天后廟外的一對天然巨石,又稱為「卵石」,相傳有求
飛龍傳說 昔日的藍田邨第十五座是工務局興建
的第五百座公屋,故工務局在外牆繪
子得子之效。 水龍隱身十五座 畫飛龍,並舉行紀念儀式

1970年8月,藍田邨第十五座徙置大廈落成,最與別不同的地方是大 另一個說法則指飛龍其實是水龍。傳聞興建藍
民政官求石得子 廈外牆上繪有一條飛龍。這是因為藍田邨第十五座是全港第五百座公屋,1 田邨時,地面忽有血水滲出,但卻不見任何屍體,
同 時 亦 是 第 一 幢 第 六 型 的 徙 置 大 廈 , 2基 於 此 才 在 外 牆 繪 上 飛 龍 慶 祝 。 不 工人說好像把一條類似龍的物體鋤傷,因此,政府
傳說在清代以前,已有不少多年不孕的水上漁民、陸上村民誠心禱告,膜拜求子 過,坊間卻流傳著關於此飛龍的傳說。 為了安定民心,便在十五座外牆繪上飛龍。不過事情
石後即求子得子。而在嬰兒滿月時,父母只要根據傳統,攜帶三牲、酒、薑、冬菇、茨
求子石昔日面貌 尚未結束,十五座入伙後,有人說在半夜聽到水滴聲
菇、紅雞蛋及香燭再來酬謝求子石,便能平安大吉。根據茶果嶺村所建的告示牌所述, 其中一個說法是將飛龍視為制止水災的靈獸。七十年代的藍田經常暴 響,次日清晨便看到整條走廊都是水。曾有人半夜聽
曾有一名民政官久婚而無兒無女,在每年的天后寶誕,都攜同妻子一同前往廟宇參神禱 雨連連,極影響居民生活,居民流傳這個說法,是認為藍田有水怪作祟, 到水滴聲,偷偷往門外看,卻不見任何人影及可以弄
告。恰巧在一次的天后寶誕後,他們聽說居民所言,嘗試膜拜求子卵石。結果其妻子 繪上飛龍是為了鎮壓水怪。 濕整條走廊的工具,但整條走廊都是水,因此有人傳
次年即產下一兒。民政官後來在卸任回國時,更攜同妻兒前來天后廟參神及向求子石 3
言每晚水龍移動時,把走廊弄濕。
134 謝福。 135

1
1 觀塘歷史:http://www.kwuntong.org.hk/tc_submain3.htm
《星島日報》:A08,港聞,星島專訪2007-07-17 2
香港地方:http://www.hk-place.com/db.php?post=d005019
3
1970年的飛龍傳說-活在觀塘:http://kwuntong.wordpress.com/2007/04/30/1970%E5%B9%B4%E8%97%8D%E7%94%B0%E9%82%A8% E7%9A%84%E9%A3%9
B%E9%BE%8D%E5%82%B3%E8%AA%AA/


.
王華生先生專訪



中華造船廠的創始人王華
生先生,攝於船廠辦公
王華生先生有豐富的工程及造船業務經驗,他於1925年在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
出生,十四歲時來港,在九龍船塢當學徒,1941年創辦中華風電焊鐵工廠,六十年 .
室內 代在油塘灣創辦享負盛名的中華造船廠,其後不斷拓展業務,現為王氏投資(集團)有


限公司及雅高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集團主席。王華生對於觀塘區體育發展有重大貢
獻,為觀塘體育促進會創會會長,另外亦擔任觀塘少年警訊、觀塘社區發展協會、觀
塘兒童合唱團的創會會長。

四十年代,王華生來港後三年,以年僅十七歲之齡,獨資創辦中華風電焊鐵工


廠,業務主要是承接船舶的修造鐵器焊接工程。該廠成為他日後在香港的船廠業務
的踏腳石。五十年代,王華生首次展開跨國業務,在當時英屬婆羅洲承建首座在東南
亞服務的鑽井平台「東方勘探者號」,自此業務更蒸蒸日上。六十年代,在觀塘油塘
灣開設中華造船廠集團及中華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中華造船廠佔地甚廣,有足夠的運
作空間,早期主要以製造躉船為主。他的兒子王敏剛在美國加州大學完成船舶設計課
程,回港後開始設計水警輪,並設計一艘全球第四大馬力的工作船,功能可與南北極


拯救船媲美,該艘輪船後來被英國政府徵用作戰爭用途。中華造船廠於七十年代上
市,成為一家公共股份公司,參與國際海上造船及探油設備工程。

136 137
除了中華造船廠以外,他又與馬來西亞政府合作,建立當地最大規模的修船
自昇平台造船廠:沙巴造船廠,另外又與船王董浩雲先生合作,在香港創立歐亞
造船廠,製造深海探油台。八十年代,因為內地的工商業發展極有潛力,於是集
中拓展內地業務,發展多元化,包括酒店、地產投資、零售業、巴士運輸、重工
業、造船等。他是較早期回到內地投資的其中一位香港商人。

隨着陸路及空中交通工具快速發展,船隻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此外,由於
造船業牽涉甚廣,且與國防息息相關,中國政府多津貼國內造船廠。植根於香港


而屬於商業性質的中華造船廠自然不能得到財政支持,難以與國內船廠競爭,生
存空間日少。王華生終於在1991年把中華造船廠集團的股份出售,其後船廠地 王霖先生專訪 十
六 皮被多間地產商分投,包括新世界及恆基地產等。及後,王氏家族重組業務,以 六
. 王氏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家族業務的旗艦公司。
應邀為少年警訊海報設計比賽頒奬嘉賓 從事巴士相關工作數十 避禍返港求安定 .
年的王霖先生
王霖先生於1919年在香港出生,小時候就讀的育才書舍,為當時香港三大官立英文書院之
人 王華生從事工商業達五十多年,一直不忘貢獻社會,尤其是以往船廠所在
的 社 區 ──觀 塘 , 他 更 積 極 推 廣 體 育 活 動 。 觀 塘 早 期 為 一 片 荒 蕪 之 地 , 及 至 工 業
一,每月學費只是五元。他從第八班升上第四班後,與同學回到內地升讀中學,畢業後適逢抗 人
戰,戰況激烈,為避戰禍,王霖回到香港,經朋友介紹到巴士公司任職,五十年間盡歷觀塘發
物 發展,區內人口大增,其中又以工人階級佔多。那時工人生活刻苦,工作時間極
長,運動機會甚少,加上區內運動場所不多,不少人身體虛弱。區內青年一輩亦
展。1967年籌組觀塘街坊會,參與區內事務。1975年與周梁淑怡女士、陳凌峰先生獲香港政府 物
憶 開始增加,雞寮附近一帶常有小孩及青少年在街頭玩耍,不少被迫加入黑社會。
委任為中央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1976年獲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直至1985年。1977年全
港第一個區議會在觀塘成立,王霖獲委任為區議員。

有見及此,王華生聯同其他有志人士,自籌經費成立體育會,籌辦籃球、足球、
昔 排球等活動,由民政主任負責組織,文康體負責籌備活動。該體育會便是「觀塘
1937年,他剛回港不久,經一位任職司機的朋友介紹,到巴士公司工作,擔任車上售票

體育促進會」。
員,月薪十八元,當時的警察月薪為二十一元,文員二十二元左右,與當時被譽為薪金優厚的
警察及文員相比,薪金相差不遠,已算是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他最初擔任售票員,其後轉為稽
王華生年青時十分好動,在眾多運動中獨愛游泳,每次到泳池,總要游上過
查,再升任總稽查,1967年成為觀塘區車務主任。1977至1983年,調任荔枝角總公司任職公關
千公尺才罷休。
經理,1987年退休,服務巴士公司五十載。

最初巴士公司共有巴士一百零一輛,發展至今已有四千多輛雙層巴士。初時的巴士只有單
與董建華(中)、霍震霆(右二)、及藍鴻震( 層,約可接載三十餘人,巴士上有三位工作人員,包括司機、售票員及守閘員,巴士分別設有頭
右一)於申辦亞運時的合照 等座位及三等座位,頭等座有梳化、三等有木座位,當時廠房不足以存放所有巴士,巴士會放置
在露天站頭的地方,俗稱「瞓街」。
138 139
1967年暴動期間,巴士公司在觀塘設立分廠。王霖在巴士目睹的事 從註冊成立街坊會、招收會員、收取會費,以至
情甚多,不少人趁着繁忙時段,明目張膽乘搭「霸王車」,有些則耍小 籌備觀塘區節,王霖見證整個成立過程。剛開始只有數
聰明,最常見的是先從其他途徑探知巴士公司職員的名字,上車後對售 百人的街坊會一直發展至今。當時雞寮的治安還不是很
票員表示認識該名職員,假如售票員認識他所說的職員,便不會收取該 好,街坊會卻能在雞寮招募義工,協助街坊會的工作。
名乘客的車費。有一回,王霖逮着一名乘客,那名乘客卻表示認識「王 街坊會對長者十分關照,當時觀塘居民對巴士的需求甚
霖」,王霖不禁失笑,因為他根本不認識該人。那名乘客被送往警署, 殷,居民在中途站經常要輪候多時才能上車,尤其是在



其後被法庭判罰款二十元。 繁忙時段,情況更為緊張。有見及此,王霖調派空車往
中途站接載乘客,待巴士半滿後,再駛往其他地方。 伍兆祥先生專訪 十

由於巴士乘客眾多,車上時常潛伏「鼠竊狗偷」,專門向那些疏於
. 防備的人下手。即使是稽查,也要好好看管自己的財物。售票員時刻盡 王霖認為,昔日觀塘治安雖然欠佳,而且居民普 曾為民聯會盡心盡力
工作的伍兆祥先生
曾居觀塘不同處 .
量把擺放財物的手提包貼近心口,以策安全。不少竊賊乘着與對方談話 遍知識水平不高,但刻苦耐勞。觀塘現今繁榮興盛,實
人 或假意詢問,分散獵物的注意力,所以職員盡可能不與可疑人物對話。 有賴居民的努力,為觀塘的發展打好基礎。
伍兆祥先生於1950年(即發生電車工人罷工那年)到港定居,與父親在中環共同生活,最初在
西營盤讀書,初中輟學後,到洋行任職信差等,及後更在九龍城、長沙灣、土瓜灣等地做鋼窗鐵閘

物 除了車上的治安問題,巴士司機與小巴司機,兩者經常因為利益
衝突而產生磨擦,王霖形容,小巴司機品流複雜,也有不少人混有背
工作,同時修讀夜校。轉往開源道工作後,於「廣州鋼窗廠」任技工。1972年與侯瑞培先生共組
「觀塘民眾聯誼會」,退休後曾擔任全職區議員。

憶 景。最常見的爭執是關於上落客位置問題。當時巴士最多只可接載三十 憶
多人,體積與小巴差不多,因此小巴司機經常在爭執時用車身向巴士碰 伍兆祥自七十年代起遷居觀塘,曾在家樂街、仁愛圍、牛頭角、茶果嶺等地居住,婚後居於
昔 撞,問題鬧大時,通常要出動雙方代表談判。 瑞和街,同時申請輪候公屋。由於政策規定,家庭成員必須有三人以上才可申請公屋,兒子出生後 昔
也未能獲配單位,他們先搬到茶果嶺居住,後來多添一子才被分配到順天邨,其後調遷秀茂坪。

志在謀求好福利
觀塘第一個街坊會在1967年至1968年左右成立,王霖聯合王愷、
工廠漸多受污染
張和等發起組織街坊會,理事長出錢出力之餘,以籌款活動取得資金。 五十年代,觀塘發展為衛星城市,出現大量工廠大廈。開源道是觀塘的邊緣地帶,工廠多集
六十年代區議會尚未成立時,街坊會的角色等於現今的區議會,尤其是 中在海邊,現今的淘大花園原為「醬油廠」,對內有西洋菜地。當時紡織業興旺,較大規模的有「
暴動期間,街坊會對居民提供不同援助,代表觀塘居民向政府表達意 華南染布廠」、「南洋紗廠」、「華僑紗廠」,數間大廠均集中於觀塘。除了紡織廠以外,尚有鋼
見,同時促進居民之間的情誼。 窗廠,但出名的鋼窗廠不多,只有「廣州鋼窗廠」、「豐明鋼窗廠」、「金門鋼窗廠」等。伍兆祥
在廣州鋼窗廠工作,該廠樓高兩層,只有約百多個工人,但已是同期較有質素的工廠。該廠製造的
140 141
鋼窗噴有鉛水,較其他沒有指定這個工序的工廠高級。工人要加入工廠,多需熟
人介紹。由於伍兆祥早期在工業區工作,整天都面對工廠污染,感受特別深刻,
當時街道雖種有樹木,卻大多枯死。

伍兆祥在午飯或公餘時,偶然也會到裕民坊閒逛,那裏有好幾間出名食肆,
例如東莞酒樓及大同酒樓等四間中式茶樓,又有三間中式食肆。雖然工人生活較
拮据,但茶樓市道仍然不錯,客人光顧時都會享用「一盅兩件」,區內較少大笪


地形式的攤檔,但在以前的巴士總站(現時的月華街)附近攤檔出售的牛雜、東風
螺十分出名,碼頭附近亦有極受歡迎的紅豆沙檔,令人回味。
振基電子集團有限公
周振基博士專訪 十

. 司負責人周振基博士
區內成長渡童年 .
人 社會問題難解決 周振基博士為振基電子集團負責人,小時候曾在觀塘協和大廈一五一號居住,中學畢業後到美國留 人
在秀茂坪任職區議員時,伍兆祥面對不少求助個案,使他感到有心無力,當 學,1981年回港創業,憑着打拼精神創立振基電子集團公司,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公司以生產電子高科技
物 幫不上忙時,亦往往替求助者心酸。伍兆祥每逢星期二晚上會見市民,秀茂坪邨 原材料為主,包括SMT、半導體及電子消費產品等。 物
憶 重建期間最多人需要協助,經常都與求助市民談到很晚,曾有一人在凌晨一時十
五分才離開他的議員辦事處。屋邨不少個案涉及老夫少妻,曾有一名老翁向伍兆 民聯會吸納社會基層,經常聚會 小時候,家庭生活曾一度因父親離世面臨經濟拮据,但其後兄姐分別擔任警隊文職人員訓練部

昔 祥求助,說他的年輕妻子拿了他數百元不願歸還,更提出離婚,事情未有解決,
老翁一時想不開跳樓身亡,有關個案均反映嚴重的社會問題。
門主管及花旗銀行觀塘分行經理,生活得到改善。後來,他的母親購入協和大廈一個單位,只需付
出兩至三萬元,相較當時其他地區的樓價便宜一半,已算是觀塘較好的私人屋宇。周振基就這樣在

觀塘度過難忘的童年。
至今仍有些老人受到家人虐待,但以往社區及房屋的政策較為僵化,不能
為他們分戶,所以矛盾不斷產生,直至最近才可讓有關人士以個人身分申請。不
少問題往往與錢財糾紛有關,伍兆祥慨歎窮人往往奢望從賭博獲得錢財,欠下賭 歷盡挫折等閒事
債時假如家人不提供協助,便可能產生暴力事件。區內亦多中港婚姻和新移民問
周振基曾就讀牛池灣聖約瑟中學,後來到美國工讀留學,完成大學及碩士課程,儲蓄了二千多
題,有些人在內地結識年輕漂亮的女子,然後生兒育女,由於不能負擔家庭生活
美元後回港發展。他撰寫了一份計劃書,獲得一位外國銀行家的信任,向他借款二十萬元以經營高
所需,妻子沒有生活費,便會來到香港向丈夫要錢,這是近年常見的家庭矛盾。
科技生意,於是他得以創業,回港後更於香港大學完成博士課程。周振基曾攻讀電子工程,加上順
應時勢,便創立振基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自八十年代起,大批中小型企業如雨後春筍在觀塘出現,

142 143
繼紗廠後,電子工業興起,主要因為客戶多在九龍灣一帶,方便貨物交易,著名的電子廠包
括雷達電子廠及卡達電子廠等,基於該種有利形勢,周振基也投身電子工業。

周振基在營商期間經歷兩大風波,其一是在1983年戴卓爾夫人到訪中國,會見鄧小平
後,談判失利,香港經濟立即受到影響,歐洲銀行對香港沒有信心,借出的款項都要公司立
即歸還。當時周振基借款合共二百萬元,他與客戶及銀行商討,但由於公司規模尚小,一些
重臣對公司沒有信心,轉到外頭經營生意,使他失去大批人才;其二在九七回歸後,出現金 周振基與最後一任港



融風暴,經濟不景,九八年物業價格變差,他必須將外國的資金調回香港以解燃眉之急。這
段期間太太給予他極大支持,加上個人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解決危機。周振基堅信,個人
努力拼搏絕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督彭定康合照
林健國先生專訪 十

. 由於形勢轉變,電子工業也隨之轉型。以往高科技生產多有美國及英國背景,八十年
林健國先生
居於觀塘四十年 .
人 代流行的是原子粒及影音用的二極管。當時振基佔有超聲波Bonding材料市場供應量的七
成,時至今日也有五至六成。九十年代起,電子廠逐漸遷離觀塘,很多工廠已遷往大陸,菲
林健國先生於1961年到港,經常到觀塘探望在工業區樓梯底工作的父親。由於位於西洋菜街
的原居所成了危樓,他在1967年搬到秀茂坪居住,居於觀塘已有四十年之久。1973年,林健國成

物 力普已經遷往葵涌。現今留在觀塘的多以寫字樓為主,營運規模不大,觀塘只被視為一個中 為大廈第一屆互委會主席。後被委任為分區委員會委員、觀塘民政署委員會委員,並擔任了六屆區 物
途站,廠家多選擇在內地進行生產工序。 議員,畢生在觀塘服務。
憶 憶
昔 永遠沒有夕陽天
與前特首董建華交談 林健國居於秀茂坪期間,鄰近有安樂村及大聖村木屋區,該等木屋區沒有水電供應,經常出現
偷電的情況,很容易引發火災。1982年年初,秀茂坪因而發生最大規模的火災,其後第一屆區議 昔
會推行改善供電計劃。
有人說製衣業是夕陽工業,但周振基不相信有夕陽工業這回事。他認為只要不斷創新、
不斷改善設計及品質,只要產品在市場仍有需求,必定可創出一條新路。隨着電腦應用普及
化 , 電 子 技 術 日 益 精 進 , 電 子 工 業 仍 有 長 遠 的 發 展 空 間 , 例 如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就是把零件弄得小巧,利用金屬共融點的技術來縮小零件體積,該種先進科技並可應用於很
劃分成立兩警區
多產品。周振基深信每個行業、每個人都沒有夕陽天,關鍵在於我們有否「奮發向前,力求 從以前的掃墓坪,到現在的秀茂坪,林健國一直目睹該區的轉變。雖然以前觀塘被稱為紅番
進步」,只有停留在原地才是夕陽。 區,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差,只是一個環境較複雜的地區而已。觀塘是個位於市區的區域,其中有
五、六十年代的涼
茶舖 工業區、木屋區、廉租屋、徙置區等,是一個多樣化的地方。治安欠佳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在於
觀塘地區的複雜組合,其二在於區外人到觀塘謀取利益,所以區內的警力發展亦有多次轉變。早期
觀塘警力不足,質素參差,受賄情況嚴重,秀茂坪警區成立前,只有觀塘警區,1984年才成立秀
144 145
茂坪警區,把觀塘分為兩部分。兩邊警區最初以街道劃分,所以在中間地帶 外也有爆竊案件,如衣物被偷走等,警方雖有巡邏,但由於任何人也
治安明顯出現嚴重問題,成為「無王管」地帶。當時以曉光街作交界,曉光 能查看簽到簿,容易讓竊賊避開警察的監視而偷竊財物。
街以北屬秀茂坪警區、曉光街以南屬觀塘警區,交界附近有何明華中學、梁
式芝書院、青松中學等三間中學,因為上述學校的位置與斜坡問題,令人難 早期的公屋過於擠迫,居民易生磨擦。小單位供兩名單身人士
以判斷它們屬於哪個警區。有見及此,林健國向撲滅罪行委員會建議重新劃 合租,大陸開放以後,大批新移民湧入,其中一人結婚後,夫妻生活
界,斜坡以上屬於秀茂坪警區,從此兩分區的管轄範圍變得清晰。 不便。女性在百餘呎單位內與陌生男性一起居住,容易引起不安,亦
沒有私人空間,所以居民往往提出分戶、調戶等。另一方面,早期公
警民關係科在七十年代設立後,警民關係顯著改善。大廈組織可直接 屋單位細小,十一歲以下小童作半人計算,四人家庭才獲配二百呎單
十 與警民關係社區聯絡員交換意見,如居民不希望報警或把事情鬧大,可通過 位,小孩長大後更見擠逼,若兩個小孩為一男一女就更麻煩,可見早 十
六 該途徑處理。此外,警方曾設立屋邨派出所及「鄰理警察」,「鄰理警察」 期房屋政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 六
. 六一八雨災後清理災場,只見滿目瘡痍
就是調配 一 批 警 察 在 派 出 所 工 作 , 與 居 民 維 持 良 好 關 係 , 反 映 實 情 。 市
民亦歡迎有熟稔的警員在附近工作,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而取消派出所 .
人 及「鄰理警察」。

物 遷移市中心念頭 觀塘區的第二間警署:秀茂坪警署 物
憶 區議會曾構思遷移市中心的建議,時值翠屏邨重建,有人建議把翠屏 憶
昔 發展為市中心,取代建設公屋,但隨即發覺建議並不可行,因為人的習慣不
易改變,加上翠屏的面積比舊有市中心大不了多少。裕民坊、仁愛圍、瑞和 昔
街、物華街等加起來也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市中心,只是太過集中在裕民坊而
已,所以區議會主張盡早實行重建計劃。

區議會一直關注新移民問題。新移民不單指近年來港的新移民,因為
觀塘本就是一個大量接納新移民的社區,早於五十年代工業發展初期已不斷
吸納新移民。寮屋也是因應新移民問題而興建的,九龍灣也建有多個臨時安
置區,以供未符合資格上樓的人士居住。早期政府容許市民在曉光街等自搭
寮屋,後來才有政府的兩層臨屋,並引致十分嚴重的治安及衞生問題。當時 位於鯉魚門道的觀塘分區警署
九龍灣的臨屋有住戶搬往公屋,離開時未有清理棄置的食物,引來鼠患。另
146 147
樓的生意無形中被帶動。當年的娛樂活動不多,而且交通不便 眾多問題中最受居民關注的是興建大會堂。議員曾與市政局
使觀塘的人有如被困在籠子裡一樣,工業區來往人次平均每天 主席研究,在數番討論後,只得出一個結論:港府不能在五年內
可達十二萬,酒樓成為整日高朋滿座的地方,間接使當地的商 為觀塘區居民興建大會堂,只可興建文娛中心,要求主席作出抉
舖容易吸引消費者消費。 擇,主席又讓街坊決定。港府為了減低開支,只能興建文娛
中心。
由於早年夜市尚未流行,酒樓就成為一個不錯的消費或滿
足食慾的地方。觀塘人普遍消費能力不高,以前光顧的人,都 林珩輝也曾協助居無定所的人及解決家庭糾紛等。最深印
沒有給「貼士」的習慣,他們重視的是實際,不講求形象。所 象的是有一家三口沒有固定居所,只住在路邊,沒有任何住址證

林珩輝先生專訪
以酒樓雖是社區中必須的消費場所,但同時競爭也十分大。 明。不能申請上樓,需要協助。
十 十
六 八十年代初地鐵通車,酒樓市道開始下滑。觀塘很多酒樓 居民普遍十分團結。居於雞寮的人特別有歸屬感,大部份 六
. 林珩輝先生 林珩輝先生自1982至1994年出任觀塘區議會主席,致力為觀塘服務,處理市民難題,看盡人
生百態。早於六十年代,他已進入觀塘,投身飲食界,開設深入民心的觀華酒樓,成為當時觀塘區
都告結業,不少轉為銀行經營,交通改善為觀塘銀行業提供發
展契機,漸漸開設了很多銀行,例如匯豐、渣打、南洋商業和
人都為公家設想。人口中以潮州人為主,從牛頭角道到市中心有
八成都是潮州人,潮州人中有最高領導人,能夠團結潮州人。樂 .
集有銀行等。而林珩輝的酒樓,則出售給麥當勞。 華、順利、順安都是較後期建成的屋邨,居民較為明白事理,且
人 數間有名酒樓之一。
教育程度較高。七六雨災時民眾聯誼會的表現最能反映守望相助 人
物 酒樓食肆最興旺
林珩輝又曾嘗試在觀塘開設餐廳,卻是一個失敗的經驗。
早期觀塘居民的文化水平並不太高,他的餐廳算是高級餐廳,
精神。

憶 林珩輝六十年代在深水埗東梅大廈居住,七十年代則居於廣播道。1986年將兒女及太太送往
但所提供的餐巾竟有人放在地上踩踏,亦不能收到「貼士」
,可見觀塘早期並不適宜開設高檔的餐廳,他的餐廳也只能 問題圍繞裕民坊 憶
昔 新加坡後,他搬到觀塘區,獨個兒住在德福。1997年離港到新加坡和家人團聚,後因不習慣當地
生活,1998年回港轉居麗港城。雖然林珩輝居於觀塘區的時間不算太長,但曾出任區議會主席、
以失敗告終。
林珩輝指裕民坊初期只是一個小型的空間,由直街組成, 昔
只有數十個舖位,另有公園、大新銀行、幾幢私人樓宇等。拾級
觀塘體育會副會長,且是區內酒樓老闆,1994年又嘗試開設西餐廳。
籌建會堂屢碰壁 而上可以看到一條通道,本來打算用以登上大會堂,但大會堂計
劃告吹,那塊地也有業主擁有,且只可作通道之用,不可用來營
早期大排檔滿足觀塘區內大量工 人基本的需求總離開不了衣食住行四種,所以五十年代觀塘剛發展時,最早出現的是大批
1981年第一屆觀塘區議會成立時的議員全為委任議員, 商。所以裕民坊能營商的地方不多,地方勢力紛紛霸佔土地開
人的膳食需要,攝於1960年 食肆。他們採取「同伙」的形式,茶餐廳在二樓,地下則是賣水果的店舖。後來有「天然」、「
成員多為地方人士,包括梁式芝中學的校長等不同界別的名 設糖水店、大排檔等。那裏設施不足,污水問題嚴重,民政署
寶漢」、「百官」、「保華」、「觀華」等茶樓出現,為居民帶來不少選擇,豐富味覺上的享
人,由港督麥理浩主持開幕禮。先後由徐均平、麥耀堃擔任第 又不能監管,幾經辛苦將大排檔趕走,不久又死灰復燃。九十
受。1964年,他家鄉的兄弟看準觀塘工業的快速發展,有大量的午餐及晚餐需求,於是邀他一起
一、二屆主席,後來由林珩輝繼任第三屆主席。擔任主席期間 年代裕民坊曾發生火災,政府答允九七前不收地租等費用,但
在觀塘開設觀華酒樓。1973年酒樓才剛成立,地方是租回來的,經營八年後才購入。
他處理了不少關乎觀塘民生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雞寮山泥傾 到九七要自動交還政府。那裏現在變得較以往潔淨,多轉為賣
瀉、鯉魚門三家村大火,他不斷安排災民入住公屋和爭取救濟 乾貨的店舖。
交通不便亦造就了酒樓的興旺。當時觀塘尚未有地鐵,要進入觀塘必須先在彩虹繞一圈,步
等,非常忙碌。此外有很多社區問題需要處理,如早期居民多
行也需花上數小時,很多人因此不願意到觀塘工作,如無必要也不會到那裡。這種封閉環境下,酒
148 自我中心,不理他人,缺乏公德心,公眾地方常見糞便等。 149
表,與鍾逸傑等九位議員進行談判,要求取消加價才解散車隊。協議達成後依次從新界、
旺角、九龍、香港解散集結的車隊。

他於1985年3月1日成為區議員,月薪二千元,正式放棄成為的士從業員。其後
分別出任房屋委員會委員,被北京委任為港事顧問,英政府委任為中央政策委員會委
員、1997年成為觀塘區區議會主席、2004年成為滅罪委員會主席、2006年正式退休。

潮州文化匯觀塘


侯瑞培先生專訪 侯瑞培謂觀塘居民的歸屬感主要來自潮州人。汕頭、潮州等地人士可以輕易到港,


他們多為窮困的水上人家,所以大部份只能集中在觀塘居住,只有少部份在香港仔落地生
. 侯瑞培先生
見證香港的歷史 根。潮州人佔了觀塘人口最大比例,他們的團結每每表現在盂蘭節上。觀塘盂蘭節已連續
民聯會關懷社區問題,經常商討對策
.
舉辦了三十多屆,從雞寮、秀茂坪、藍田到牛頭角,每年都有大規模的盂蘭勝會,特別是
人 侯瑞培先生在1925年於香港出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至今已八十多歲。從日佔時期、觀
塘發展、國共鬥爭、的士暴動到今觀塘重建都一一親身經歷,畢生傳奇。
牛頭角八號球場的規模最大。盂蘭節是觀塘文化的最大體現,當時的十個街坊會都是由潮 人
州人組成。1973年以前社會服務主要由街坊會主導,暴動後才由政府基層組織取代,在
物 日佔時期他留在香港,居旺角太子道一帶,為日本駐青山道的八島部隊任職汽車修理員,每
公屋組織「互助委員會」,又由民政署組成市民「巡更隊」。 物
憶 天得到一斤米。1947年與伴侶共偕連理,但由於業主收樓重建必須另找地方居住。政府當時實施
他認為觀塘的最大特色幾乎就是潮州人特色,將潮州人的傳統都帶到觀塘。例如:

「馬標屋」抽籤,合乎入息標準的每戶以一元買一個號碼作抽籤之用。政府以此安置居民。時侯瑞
昔 培一家十口生活拮据,所幸抽得牛頭角公屋,轉居觀塘。
茶果嶺每年也舉辦天后誕。除了潮州勢力外,也有客家勢力存在,未開發前,觀塘多為客
家人居住,只是後來才被潮州勢力居上。潮州人多是小販,為工人提供日用品、零食等。

又為觀塘帶來「潮州打冷」的飲食習慣。
和平後,侯瑞培先為政府在九龍山從事汽車維修,每天得二元薪金,繼而從事駕駛,載客到
深圳,接著又先後從事警察及的士從業員。成為警察後月薪約一百元,但由於當時「收黑錢」的風
觀塘居民以民風純樸見稱,團結則是社區的最大特點。這是由於居民來源和族群間
氣盛行,加上曾經歷日佔時期的非人生活,對欺負弱小的事十分反感,因而轉行,是為人生第一個
的關係,觀塘的主要族群是潮州人和海陸豐人,都有共同語言,重視鄉親關係,有一種「
轉捩點。
自己人」的感覺。海陸豐人的基地以秀茂坪及牛頭角為主。60年代的潮僑是第一批,海
陸豐人成為第二批。由於雙方信仰不同,互不干擾,反而互相幫助。盂蘭節中,潮僑會演
1972年他聯合伍兆祥等人成立觀塘民眾聯誼會,出任副理事長。1984年發起成立的士會。
出潮州戲,海陸豐則演出粵劇。他們佔了觀塘大多數的人口,十分團結。
事緣1984年1月12日政府施行的士免首次登記稅,本為良策,但同時增加牌照費,使業界極為不
滿。他們在各地組成車隊進行罷工。侯瑞培與杭漢華、文漢榮、戴震邦等人成為的士業界四位代
由觀塘潮僑工商界所舉
150 辦的盂蘭勝會 151
府來說頗為敏感,居民積極參與區議會的選舉投票,令政府對選
舉增強信心,居民按照自己意願選出區議員,是第一次的地區議
會選舉活動。從當時試行區議會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區議會的
成功,主要因為麥理浩爵士的構想及決心,並落實推行及支持地
方政制。

徐均平表示,區議會最主要的角色,是肩負在地區領導的作
用,雖然區議會沒有執行權力,但卻鼓勵及推動各有關政府部門
互相合作,並通過定期的區議會及工作小組會議,提供非常重要



徐均平先生專訪 的協調機制,讓各部門一同決定並執行社區管理。在地區層面,
屬一個新的行政突破。區議會成立後,初期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
安排寮屋戶「上樓」,廉租屋及徙置區是當時的第一批公屋,能


. 徐均平先生 徐均平先生由1973年起從事地區工作,1981年就地方行政及房屋等問題,帶領觀塘區議員
到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考察和參考當地經驗,1981至1983年擔任觀塘區第一屆區議會主席及政務專
解決基本水電供應及改善衞生設施等問題。當時約有四、五萬人
住在寮屋等候「上樓」,區議會有效推動有關部門提供臨時水
.
人 員,參與公共事務,興建學校、擔任聯合醫院院董,支持地區醫療工作等。在整個服務觀塘區的歷
程中,徐均平指出:「我只是演員,而不是導演」。
電、衞生設施及郵政服務。另一方面,後巷的僭建物亦需要清
理。要解決有關問題並不容易,所以更需要區議會統籌、加強並

物 促進跨部門的合作,以解決地區的問題。
港督麥理浩爵士一力促成觀塘區議會成立,他並出席該會第一次會

憶 首個區議會試點 議,圖中對着咪高峰發言的是麥理浩爵士,其左第一位(戴眼鏡者)
為觀塘區議會首任主席,攝於1981年(照片由徐均平先生提供)

昔 徐均平指出,一直以來,政府在全港進行很多大型基建工作,但觀塘區內的小規模工程改善
盡全力服務市民 昔
不大,如環境衞生及交通運輸等,居民都認為政府沒誠意為觀塘區解決問題,有被忽略的感覺。觀 為了改善地方交通擠塞,通過區議會反映地區內的需要,政 徐均平擔任觀塘政務專員及區議會主席期間,觀塘區曾
塘區成為區議會試點後,居民的感覺也就得到紓緩。觀塘區是當時香港政府的第一個區議會試點, 府在短時間內興建臨時停車場,居民開始體會政府改革的誠意。 舉辦觀塘節,安排舞蹈團到外地表演等,凡此種種都令他感到
政府不選擇新界而選擇觀塘,是因為新界本身已有鄉議局,是地方政制的一種,在市區雖然有市政 興建地下鐵路觀塘站對觀塘居民來說是最大的鼓舞,觀塘與香港 欣慰。成立區議會時,感受最深刻的是見證香港新地方行政的
局,但觀塘卻與市中心相距甚遠,而居民普遍感覺該區被忽視。該種新式的地方政制是首次出現 巿區聯繫起來,使居民的心態轉為積極。 第一個區議會誕生。區議會可以促進跨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
的。另一方面,政府選擇在觀塘區推行,是因為觀塘的問題較複雜,區內人口多、工廠多、工人 溝通和合作。當時民間的組織有互助委員會、撲滅罪惡運動、
多,低收入人士亦多,居民最需要地區的幫助。 觀塘區議會的其中一個目標,是為觀塘居民重建自我形象, 文康及舞蹈會(文娛康樂促進會)等等,為觀塘地區建立新的機
通過舉辦觀塘區節等,逐步達成上述目標。同時,區議會也舉辦 制,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及質素。此外,在選擇觀塘區議會標
一些小型活動,如植樹或清理垃圾等,藉以提高居民的自我形 誌方面,當時有兩個選擇,其一是英國武士的圖案,另一個
麥理浩身體力行 象,傳播正面意識,以及優化地區環境。 則較有現代感,在區議會投票時各得相同票數。最終徐均平投
下區議會主席的一票,選擇了後者,因為區議會的工作是向前
港督麥理浩爵士認為,香港在回歸後不能分割,因此必須做好實務,推行地方行政,方為務
152 看,不能往後看,較現代感的標誌象徵新的開始。 153
實。區議會成立前,觀塘街坊會是整區的核心,及後功能才漸漸被區議會取代。當時普選對香港政
多逢劫難難埋傷 馬志強亦慨歎觀塘錯失兩次發展機遇,其一是觀塘八十
年代市中心重建,包括月華街等地,有關計劃一直擬備發展藍
馬志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觀塘區的多災多難:六一八雨
圖,但由於當時裕民坊業權分散,難於處理,因而放棄計劃;
災、雞寮塌山泥、秀茂坪大火、淘大花園SARS疫潮,均是觀塘
其二是八十年代初期,政府計劃把茶果嶺、鯉魚門等地發展為
區發展歷程中的大型「天災」。馬志強憶起,在六一八雨災當
旅遊區,由於茶果嶺村村民反對和當地地形複雜而放棄計劃,
日,學校舉行學能測驗,有一名學生在半路途中,不幸遭洪水沖
甚是可惜。
走。雖然馬校長沒有直接參與救援,但亦難掩傷感。

馬志強先生專訪
此外,馬志強亦表示政府對觀塘地方的規劃設計未盡完
及後的藍田發生火災,馬志強帶領學校發動慈善籌款活動;
十 而在山泥傾瀉事件後,學校亦有參與在全港展開的籌款活動。
善,例如鯉魚門這片海鮮勝地,一直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地上 十
六 滿是積水,衞生環境惡劣不濟,而魔鬼山上由防空洞改建的墳 六
. 曾任可正學校校長
多年的馬志強先生
馬志強先生出任嗇色園可正學校校長二十二年之久,位於油塘的可正學校校舍清拆時,學校
社區問題的衍現
場,亦因墳場的道路設計問題,只能單線行車,容易阻塞交
通,對使用者造成不便。馬志強慨歎,上述規劃模式只會令觀 .
遷至天水圍。嗇色園本來是私人的道教團體,至1965年左右才正式參與社區服務,及後建立「可
人 立中學」,而「可正」則是嗇色園主辦的第二間學校。在十多年間,馬志強曾任區議會議員及臨
時區議會議員,主要負責區內的社區活動,此外更曾任公民教育活動委員會主席及交通委員會主
戰前戰後,大量難民從內地遷徙來港,大部分難民選擇到
塘的發展停滯不前,問題永久存在。

物 席等職務。
觀塘居住,因此早期觀塘出現大量徙置區、寮屋,木屋,早已形
成沉重的人口壓力,人口過分密集,必然產生社會矛盾。 見證觀塘教育路 物
憶 馬志強解釋,觀塘為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工業基地之一,
馬志強對於觀塘區學校發展有一定的認識。他表示由於七 憶
昔 邊陲落後盡悲情 區內有大量工廠,因此區內的空氣污染等問題甚為嚴重。馬志強
十年代人口激增,因此觀塘不單有七層高的徙置大廈,更有大

量 十 多 層 高 的 廉 租 屋 , 亦 必 須 興 建 大 量 學 校 。 當時出現了「天台
馬志強憶述,五十年代,觀塘只是個充滿「城市邊緣感覺」的邊陲小地方,從觀塘多個地區 指出:「從早期政府已在這裏使用第一批污染探測儀器進行污染
學校」,學生都在天台上課。
的 名 稱 轉 變 , 便能看出其「邊緣」情況,例如「官塘」(官府的曬鹽地方)、「咸田」(鹽場)、「掃墓坪」( 探測,便清楚反映問題嚴重。」
掃墓和墳多的地方)、「雞寮」(養雞的地方)等等,反映地區十分落後。
六十年代中後期,觀塘區內仍有不少「天台學校」分布於
由於內地經濟開放,觀塘工廠紛紛北移。以往的工廠多成
各徙置區,如佐敦谷、雞寮(後改名為翠屏)及油塘等。油塘的天
馬志強亦把觀塘形容為「悲情城市」,而觀塘的各類社區問題亦有待改善,因此他十分盼望 為寫字樓,貨倉十室九空。區議會與政府商討重新規劃觀塘時,
台學校有樂善堂學校及曉明學校,亦有部分鄉村學校,如鯉魚
市區重建成功推行,使觀塘煥然一新。 由於與政府規劃的重點和優次出現分歧,未能達成共識。另外,
門海濱小學及茶果嶺四山學校。七十年代初,政府陸續興建六
九龍東區各界聯會、觀塘工商業聯合會及觀塘民聯會組成關注觀
層獨立式小學校舍,並交予辦學團體開辦資助小學,校舍設有
塘工業區重建聯席會議,邀得專業人士對觀塘工業區進行規劃,
二十四個課室,分上下午學制,合共四十八班,共可容納超過
建議把工廠區發展成商業、休憩用地;清理海濱空屋(當時未有啟
二千名學生,至此,天台學校亦逐步淡出。
德發展方案),發展成休憩用地等,有關建議同樣沒有得到政府的
154 回應。 155
直到啟蒙學校增收學生學費時,經濟困難才得以解決。啟蒙學校學生
約二十人,增收學費前,每名學生每學期只需繳交一元五角的學費,一年
有兩個學期,所以每名學生每年只需繳交三元學費。後來變為每名學生每
月繳交三元,學校每月可得六十元收入。他的父親再也不需要供給教師每
月三斤米的額外補貼,而轉為每月補貼三斤油就可以了。



曾天生先生專訪 地權爭拗歷時久 十

七十年代,曾天生與政府發生地權爭奪及遺囑爭執問題。土地位於皇
. 曾天生先生
開山創始曾家祖 家碼頭(又稱番鬼碼頭)附近,就是今高超道一帶,假若勝訴的話,他便能 .
在七十年代獲得七億鉅款。曾天生沒有能力把事情獨立解決,他找律師傾
人 曾氏家族在鯉魚門至今已有七代人,約有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年歷史。曾天生先生自他祖父
那一代始立足鯉魚門。他的爺爺到鯉魚門定居後,自行開發。當時,政府不會干預任何人在該地
談,一番商討以後,曾天生必須承諾繳付高達五百萬的律師費,雖然律師 人
物 開發。他父親那一代,累積了一定資本,向英國政府申請買地,得到合法的土地持有權。百多年
前英國政府向他們徵稅,據曾天生憶述,他的父親指出1904至05年時納稅稱為「創糧」,由英國
對他表示勝算極大,但五百萬在他當時的環境來說是一筆沒可能支付的鉅
款,且不保證一定勝訴,曾天生只得放棄尋找律師,繼續以其他途徑尋求 物
憶 所遣的百多名印度人為他們註冊、度積、登記、納糧等。
協助。

昔 當時流行租借土地,每平方呎土地可收取七毫費用,但當地官員每每要求分取半數收益,不
曾天生又到理民府尋求協助。期間理民府曾數度搬遷,從油麻地、新
蒲崗、西貢到大埔,理民府聲稱土地業權的相關資料已在日佔時期遺失,

少村民會迎合官府要求,但曾天生的父親不願同流合污,寧可土地自用,所以當政府收地,「補
在曾天生幾番說明後,他們終承認他所擁有的業權資料屬真實資料,但仍
苗不補地」時,曾家蒙受損失,但又不能作聲。
表示無能為力,依然要曾天生自行控告政府。

曾天生保存祖先留下來的地契
推動教育顯熱誠 他曾到其他政府部門爭取,官員懷疑土地業權文件並不是曾天生所
有。有人建議曾天生到北京用大清律例打官司,但他最終打消念頭。
曾天生的父親對教育工作的熱誠使曾天生對他滿懷崇敬之心。曾天生七歲才入讀「啟蒙學
校」,他的父親擔任校長,得到教育署委任。學校資金不足,聘請教師經費不多,他的父親要私
自補貼教師薪酬。教師可每月到他父親所開設的雜貨店領取雜貨。雜貨店貨物包羅萬有,有出售
小孩學習用的文具如尺子鉛筆等,更是唯一有食水售賣的地方。及後教師每月可到雜貨店領得三
156 斤米,一年補貼教師三十多斤米,這種補貼方式持續了十年。 157
女工盼覓好夫婿 大巴小巴多磨擦
以往的潮流和現在有顯著的不同,無論是流行什麼 小巴與巴士的司機經常會有磨擦。巴士司機經常認為小巴司機不守
也好,總是以樸實為首要條件,例如唐裝衫。在思想上來 規矩,與他們競爭客人,而小巴司機卻反過來認為巴士司機不守規則,
說,女工的願望總是劃一的,她們總是夢想自己有一天能 且以大欺小,彼此抱有敵視態度。由於馮錦全曾是小巴司機,所以十分
嫁得一個好夫婿,從此擁有美滿而幸福的生活。所以她們 清楚小巴司機的心情,要說競爭,以當時的環境來說,小巴的票價比巴
心中的對象多是一些收入較穩定的男人,例如司機、警 士貴,所以根本無法比拼、在競爭中得不到益處。
察,野心再大一點,就是希望自己能嫁給醫護人員或律師



馮錦全先生專訪 等。

作為司機的馮錦全也曾成為女工追求的對象。每晚
巴士與小巴的爭執多是為了「靠站」的問題,小巴在法律上的地
位十分低,很多時候到巴士站「靠站」也被捉。馮錦全曾有過這樣的
經驗,當時有兩位警員截停了他的小巴,乘客全都要下車,車子留在


. 曾任小巴司機多年的
馮錦全先生
馮錦全先生在70年代起,放棄了原先在青山道工廠的工作,到觀塘區成了工廠的廠巴司機,後 放工的時候總有女孩子耐心等候他下班,大家共進消夜,
而女孩子也不是刻意的佔便宜,消夜錢還是各自分開付
車站,而他則跟警察到警署,車中留下被稱為「蛇仔」的助手。「蛇
仔」雖然有「仔」字,但不一定是男性,主要負責幫忙找客及看管
.
來又曾做過輔警、電話公司員工及小巴司機。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質,馮錦全能在觀塘不同區域中遊
人 走,認識不同階層和不同工作的人,最能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 的。由於他早有家室,所以也只得辜負人家一番美意。他
們的相處規規矩矩,每每也在十一時前把女工送回家,而
客人 上 落 安 全 , 馮 錦全的 助 手 就 是 他 的 妻 子 , 是 當 時 常 見 的 「 夫 妻
檔」。

物 且在大樓門口便已卻步。 物
經歷豐富見聞廣
憶 當觀塘工業發展步進黃金發展期,各大工廠均積極挽留工人時,提供廠巴服務已是廠商採用的
在巴士上也偶然會發生一些戀情。巴士司機有時會 車上危機時常有 憶
昔 基本員工福利。基於在青山道的工廠工作,工時既長又沒有其麼員工福利,加班又沒有補薪,馮錦
幫助客人上車,男司機少不免會推女士上車,女方會因此
感到尷尬而嫣然一笑,不時有些男女因此而熟落、互生情
治安方面,小巴較巴士安全。因為巴士乘客較多,經常有非禮及偷
竊事件。馮錦全也曾在巴士上遇到了小偷。有一回,他乘坐巴士時抱著

全決定轉行,到觀塘為工廠駕駛廠巴。收入較以往穩定,每個月有四百元的收入,但由於工作時間需
愫,終而結婚。
配合工廠的放工時間,工作時數並不穩定,每天早上約送兩至三班工人回到不同的工廠,但因為每間 女兒,感覺到自己的袋子在震動,起初以為是女兒頑皮之故,後來才發
工廠的加班時間及放工時間也不同,所以他們也要變相加班,每往往也要工作九至十個小時。 現有一位男士與他站得十分接近,馮錦全捉著他的手,好言相向地問:
女工們有這種出嫁的理想,也有些能夢想成真。她
「先生你是不是找錯袋子了?」那人還不死心,馮錦全於是警告他放
們最盼望嫁給太子爺或大老闆。他的一個老闆就是這樣滿
服務的對象是工廠區的工人,自然結交了不少朋友,對工廠區也有一定了解。那時候,十一 手。他沒有再追究,否則整車的人都得留下等候警察到來,肯定會遭人
足了不少女工的夢想,他到處設廠,每到一個地方,設了
歲的女童已經可以到工廠工作,並沒有所謂的童工問題。工人的待遇雖然不斷改善,但工作時間還 責罵。不單車上如此,一般人對罪案的發生都不太上心,每有人因事借
一間廠房,就會迎娶一位女工為妻子,協助管理工廠。這
是偏長而且工錢低。七十至八十年代,最吃香的工人就是假髮廠的女工,只要她的技術好、工作速 用電話,店舖多不願借出,因為警方必會追查電話的來源,同時證實報
裡包含了一種用人的智慧,妻子是工廠的女工,已有一定
度快便能比其他人賺取更多金錢,所以有些假髮廠的女工十分豪爽。有一回,有個假髮廠女工在車 案屬實才讓電話掛上。
的人事脈絡,可利用這層關係來有效控制工人,而且妻子
上不小心丟了銀包,待人家提點她的時候,她卻表示讓大家拿錢去酒樓大吃一頓。有時候她們的薪
介紹的人必然較可靠,在有嬌妻的同時,又能有效掌握工
金,甚至比司機的薪金還要高呢!使很多司機都感到不是味兒。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但乘客會遇上危險,連司機也會有危險。尤
廠中的情況,是這個老闆的如意算盤。
158 其是駕駛九座位小巴被認為是一個三山五嶽的行業也有它的道理。經常 159
出現的情況就是有些不良份子會走出馬路撞向小巴,聲言受傷並要求 馮錦全在區內最喜歡的地方就是魔鬼山,以往每天工作前都會 聯合醫院非首選
賠償。這時候司機必須以強硬的態度把他們趕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先到那裡看日出,那時還沒有正式的路可以通往,要爬山才可以到 基督教聯合醫院,被認為是觀塘人的唯一醫院,但原來
「恐嚇」他們要送他們到醫院去,使他們知難而退。 達。山上可以看到觀塘的部份地區如秀茂坪、藍田、機場跑道等。 早期觀塘居民生病時並不以聯合醫院為第一選擇,主要依靠
但他不敢到炮台那裡,因為有蛇出沒。 的是社團診所及醫療所,醫療所中很多醫生都沒有牌照,因
有些乘客會在尾班車上打劫司機。如果有客人到了總站還不下
為得不到英聯邦的認可。當時,無論是美國、台灣、中國大
車,那麼司機就要小心了,若果客人要求加錢要司機送他往另外一個
陸等地的合格或受訓醫生也不被認同。這些被認為不合資格
地方,司機絕對不能上當!不小心或新入行的司機,可以在一個月之 字花娛樂受觀迎 的醫生在市民心目中往往醫術高明,被稱為「大陸醫生」,
內遭人襲擊上兩次。馮錦全遇上最驚險的一次是小巴在新界開往觀塘
七十年代的賭風極盛,最受歡迎的賭博方式是「字花」(又稱「 例如當時九巴的觀塘駐診醫生也是「大陸醫生」。
的途中,發現車內有人打劫,便不動聲色,把車駛到荃灣警署門口,
十 響號通知警察,將壞人嚇跑,但那人始終沒有落網。事後他擔心會受 花會」)。即使家庭主婦也參與其中,她們在買餸時都會路經裕民坊 十
六 到尋仇報復,幸好沒事發生。 早期徙置大廈的設計有利鄰舍關係的建立(照 兩側的字花檔,常用剩餘的零錢買字花,由數角至一元不等,買一 那時候的人不太願意到聯合醫院求診,因為所需的金 六
額只有少數人才能負擔。加以輪診時間極長,經常要通宵排
. 片由周耀明先生提供) 元對她們來說已是十分大的賭注。字花檔檔面簡單,只擺放了椅子
及箱子,方法是由「字花廠」預先決定每期開出的字花,揭曉時間 隊。相反,「大陸醫生」相較於正式醫生卻十分便宜,診金 .
人 住屋雖陋情味濃 旅行聯誼成風氣 一到,便透過小巴將訊息通知全港的字花檔。而決定字花者必須具
有一定學識,熟悉三十六古人,精通詩句,人稱「字花師爺」。參
多為十多元至三十多元。另有所謂的「贈醫」,就是指不收
取診金,但指定人們買藥的地點,藥房會分佣金給那些贈醫 人
觀塘區守望相助的精神曾經為人所稱頌,但隨著社會的轉變, 參加工會活動是那時候少數正當娛樂之一,當時的工
物 馮錦全也不得不慨嘆這種精神已變得十分薄弱,戶與戶間的關係變得 會並不是人人可以加入的。羊毛工會、紡織工會等多屬左派
與者可以在三十六古人中挑選一個,買中的話就是一賠三十。 的醫療所,有時亦會哄騙人買名貴藥物進補。

憶 疏離。這種鄰里關係最濃厚的時候,就是徙置區和廉租屋最普遍的時
候。廉租屋在走廊戶戶相對的特色,使居民為了空氣通爽而不關門,
工會,為工聯會前身。有些則是公務員的工會,如水務工會
等,他們 都 有 特 定 的 會 員 入 會 規 格 。 工 會 常 舉 辦 旅 行 , 參
報章往往也參與字花賭博,它們會在報章上刊上每期字花的提
示,包括漫畫及文字方式,以提昇報紙銷量。馮錦全最深印象的一 惋惜中也感欣慰 憶
昔 兩家人因此而互相稔熟。有時到街市購物也會要對戶幫忙看管孩子,
互相幫助是很自然的事。
與者會帶同煮食用具等用品,煮成多人份量的粥、麵、飯
等共同享用。
個字花提示是:「誠因似開心,老是似鮑魚」,字花就是吉品。字 馮錦全看到觀塘逐步實現現代化也感到開心,卻同時 昔
花是全港一致性的活動,有時會在旺角開出字花,然後由小巴將結 慨歎文化特色的消失。現在的神功戲因噪音關係被安排在偏
果通報各地,電話出現以後就更方便。次天報章亦會刊出開出的字 遠地方舉辦。秀茂坪的大聖誕也變得小規模及舉辦疏落了。
馮錦全一家住在高超道數十年,他憶述初時油塘一帶十分荒 當時,除了下棋和踼波外,能夠外出吃飯已經是一件 花。 夜市也同時消失。一些特色美食如炸豬腸、糯米飯等都不常
蕪,無路通到鯉魚門,必須繞一個圈才可到達。他之所以搬到順天 很難得的事情,旅行亦然。馮錦全經常舉辦朋友間的聯誼旅
見。十多年前的「民記」小食店(今人和荳品廠位置),從街邊
邨,是因為當時高超道的樓宇都是「咸水樓」,只有十七年樓齡已 行,曾到過鯉魚門天后廟附近,享受幽靜的環境。以往鯉魚 但開字花的過程中,往往是一個騙局,負責人看哪一個字花少 檔搬到店舖,但由於沒有牌照而結業,實在十分可惜。
需拆掉。居住環境不算太差,卻十分擠迫及不方便,由於面積有限, 門的酒家十分簡陋。一些用棚架築成的店舖,在當時來說已 人下注就開那個,不少人因此致富,即使東窗事發,他們也能輕易
只有一百八十方呎,卻住有四個小孩及夫婦二人,因不能間房極不方 十分奢豪。他們要到海邊的檔攤自行選購海鮮,店舖只收取 逃脫,甚少因此惹禍。青年人也有另類賭博方式,例如「估銀仔」 但不幸中之大幸,盂蘭勝會、天后誕等,每年仍可舉辦
便。油塘邨中的樓宇有部份是H型、長條型,治安方面普遍較差,被 加工及燃料費,烹調出巧手小菜。一般人只到鯉魚門的大排 ,將錢放進一本厚書裡,數人輪流翻到某一頁,翻中的話錢就屬於 並得以保留。另外,有南苑酒家作為碩果僅存的歷史見證,
經過的人拿走煮食器具也是常有的事情。所幸的是他們與鄰居的關係 檔吃,在空地上擺滿了桌椅,天氣壞時則加上帳蓬。價格方 那個人,不中的話則有其他懲罰,此外又有拍「公仔紙」、「數 亦成為了他和朋友喝酒聊天、與妻子拍拖的回憶舊地。
十分密切,男人為了謀生而早出晚歸,經常只有妻子和小孩在家,兩 面,比例上與現今沒有太大分別,到鯉魚門吃海鮮的都是富 花」等賭博方式。
160 家人經常會聚在一起吃飯或交換飯餸,電梯碰面時也會互相打問候。 裕人家,也算得上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161
香江業務多元化 楊孫西表示,六十年代末,大多數工廠屬中小型企業。佔
一個樓層的工廠,已算是中型企業,約有一成的工廠屬於中型
楊孫西離開學校以後,不是立即設立工廠,而是先到紡織
企業,擁有面積五千至一萬平方呎的廠房。二千五百平方呎能
製衣廠工作,實地吸收工廠營運經驗。八年後,他用儲蓄加上向
僱用三十名工人、一萬平方呎則可僱用一百名工人,在勞動力
兄長借款,終於有足夠資金開創自己的工廠。首間工廠位於鴻圖
密集的工業,也有面積一萬平方呎的工廠僱有二百名工人。楊
道五十四號其中一個樓層。大廈於1968年落成,為新式的工業
孫西的工廠佔地一千平方米及佔一個樓層,屬於中型工廠。
大廈,樓高共十層,與以往最流行的七層高工廠相比,設計更
新穎。廠址面積約一千平方米(一萬平方呎),購入時共有兩種價

楊孫西先生專訪
「山寨廠」規模雖小,卻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的最佳拍檔。
十 碼,其中半層以三十八元一平方呎買入,另外半層則以四十元一
工廠訂單太多,往往會外發給山寨廠,山寨廠多為家庭式經 十
平方呎買入。適逢發生暴動不久,工業略受衝擊,每平方呎四十
六 營,工作地點多在家中,整個家庭均需協助廠家趕貨,有時候也 六
元是一個中等的價碼。工廠接獲太多訂單,會請「山寨廠」幫
. 楊孫西先生
鴻圖創業數十載 忙。楊先生也曾在深水埗及長沙灣設有工廠,八十年代始將廠房
會聘請熟人協助。「山寨廠」每天向工廠交貨後,便會詢問會否
獲發新的工作。在工業全盛期,找「山寨廠」幫忙並不容易,楊
.
搬到珠江三角洲,九十年代更經常往返香港及大陸,主要的營運
人 楊孫西先生為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十一歲左右到觀塘區讀書,多年來在觀塘從事工商業活
動,對觀塘區的工業發展及演變有最切身的經歷。除了在菲律賓修讀工商管理課程,楊孫西也在本
工作仍在香港進行。
孫 西 的工廠便曾到長洲及元朗等偏遠地區,才能找到「山寨廠」
協助。

物 港修讀政府主辦的紡織製衣課程。他在1969年創業,成立香港國際針織製衣廠,業務發展逐漸多
香江國際集團以分散經營為原則,業務發展多元化。至今僱
工業發展在八十年代踏入全盛時期,香港工業品出口大

元化。他在回歸前後也有參與公職活動,協助香港順利回歸。1995年獲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
憶 備委員會委員,1994至1997年獲委任為國務院港澳辦新華社香港分社港事顧問等等。除了活躍於
有約二萬多名員工,廣東、上海、福建、江蘇、江西、印尼、日
本、歐洲、澳洲等地都設有分公司。業務範圍廣泛,包羅萬有,
增,工廠類型更多元化,諸如紡織廠、毛衫製衣廠、T恤製造 憶
廠、染廠、電子廠、玩具廠、五金廠、電鍍廠、鐘錶廠等各類
昔 工商業界,也是政界知名人士。
如紡織製衣、時裝設計、地產、玩具生產、教育、建築材料、零
售、旅遊等。
輕工業。紡織廠以經緯毛紡廠最出名。八十年代,觀塘嚴重缺 昔
楊孫西指出,香港是一個公平競爭的自由城市,自五十年代起至最近八至十年,一直有不少 乏廠房用地及勞工,工廠以不同方式挽留員工,並通過收音機
人投身於工業發展,包括了兩代人。1949年中國政權轉移到共產黨手上,不少在上海已有基礎的 廣播、貼街招聘請人手。為了爭奪工人,無論是有相關技術經
驗或完全外行的人,也被工廠爭相羅致。為了挽留員工,每間
大資本家把資金、人才、工業設備等轉至香港,為香港及觀塘工業發展帶來有利條件。第一代在觀
塘立足的工業家,早於五、六十年代創業,現在多處於退休或半退休狀態。第二代則是在近十年間
最佳拍擋山寨廠 工廠都實施維護員工福利的政策、舉辦定期聚餐、到澳門或新
冒起的年青新一輩。但楊孫西聲稱,自己介乎兩代之間,屬於六十年代初的創業者。 五十年代末及六十年代初,政府在全港預留多幅土地作工 界等地旅行,以防止工人流失。曾有年青的員工以休息為理
業用地,觀塘是其中之一,但劃出的工業用地不多,不足五十公 由,向公司辭工,待休息足夠後再找工作,可見工廠職位甚
六十年代,人們的教育程度如達至一定水平,一般有兩條出路,其一為政府工作,其二是在 頃。觀塘的最大優勢在於新移民集中,有充足人力資源。觀塘道 多,只要勤勞就能三餐溫飽。
洋行及工廠打工。楊孫西的父母了解政府工作壓力甚大,勸諭他不要加入政府工作,所以他選擇從 逐漸形成住宅及工業用地共同發展的趨勢,兩種用地的價格也十
事工業。當時工業是新興行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值得投資,於是與兩三個朋友合作做生意。 分便宜,適合工人居住及廠家發展工業。楊孫西就是看準觀塘的 楊孫西表示,香港工業的發展最受勞動力及土地供應等限
發展潛力。 制。到了八十年代,香港工業開始外移,向不同地區尋求新的
162 163
發展,這正是香江國際集團現在的方向。
讀書,下課後就要回家工作,維持家計,生活環境普遍差劣。她還記得,有一名
學生的母親二十多歲便喪夫,遺下四名子女,只得獨自負起家庭的重擔。其後她
終於找到良人再嫁,生活得到改善,並添了兩名子女,但造物弄人,第二任丈夫
也先行去世,她得獨力承擔一家七口的生活。單靠美容院的工作收入,遠不能應
付日常生活開支。那時候楊錦珍也感到無能為力,基於同理心,她十分同情該名
女士的遭遇,也盡力提供協助,並主動聯絡社會福利署。

普澤學校地理位置不佳,加上觀塘當時交通落後,要攀山涉水才能到達調


楊錦珍女士專訪 景嶺。但自從地鐵投入服務後,交通得到改善,其他交通工具為了與地鐵競爭,
紛紛改善服務,擴大服務範圍,開發不同路線。不過,自從有一回她在乘搭巴士


. 曾任普澤學校校長
的楊錦珍女士 樂於育人與育才
時,由於車上過於擠迫,被學生撞斷骨後,已不敢再乘搭巴士,轉而乘搭其他交
通工具上學。由此可見,觀塘的交通工具需求極大,也十分擠迫。 .
人 楊錦珍女士半生投身教育,退休後仍抱着為善最樂及佛家慈悲之心助人,極得人尊敬。
在廣州就讀教育學系的她,三十一歲時丈夫不幸逝世,令她需要獨力照顧四個孩子。其後,楊
觀塘區的學生畢業後每每考取警察和消防員的工作,出路甚佳。假如找不 人
物 錦珍來到香港,居於西頭村,同時就讀師範。次年即在紅磡一所天台學校「愛德學校」任職
到政府工作,部分學生會從事其他工作,更多人會到工廠區工作,繼續升學的
甚少。

校長。她為賺取更多金錢以照顧孩子,調任觀塘普澤學校校長。六十二歲時,結束三十年的校
憶 長生涯。她退休後仍任佛教聯會屬下教育委員會副主席,管理旗下的中、小學和幼稚園。在公
觀塘木屋區興盛時期,經常發生大火,一次火災後,楊錦珍組織退休消防

昔 職方面,楊錦珍為第一屆觀塘區議會議員,參與區議會工作十多年。她亦被譽為「觀塘消防之
母」。
員成立義工隊,幫助受災者重建家園,並向駱駝漆募捐了一噸油漆。她為觀塘區 昔
的消防工作籌募得港幣一百萬元,作為消防基金,獲眾人尊稱為「消防之母」。

教育難題逐個解
楊錦珍得悉調往觀塘普澤學校就任校長時,心中甚不願意。在她的印象中,觀塘被稱為「
紅番區」,既落後,治安又差,令她擔心不已。但由於普澤學校設有上下午學校,她被邀請任
上午校校長,管理共二十四班學生,所賺取的金錢較以往為多,為了使她的孩子生活更佳,
只得接受邀請。

在楊錦珍的印象中,觀塘區人口的知識水平不高,不少家長所賺薪金微薄,孩子不能專心
164 165


葉志遠先生專訪 自德基學校結束以後,校址荒廢 停泊在鯉魚門避風塘的漁船


. 葉志遠先生 天后節慶賀神功 海鮮行業發展速 .
海濱學校淵源久 至今,鯉魚門居民的宗教信仰仍以拜神為主,對天后誕 石礦業式微以後,鯉魚門的旅遊業抬頭,當中得力於海鮮
人 葉志遠先生生於1933年,是土生土長的鯉魚門居民。早在他祖父那一代已從東莞遷至鯉
魚門居住,至今已有四代人,他與子女現今仍居於鯉魚門馬環村一間兩層高村屋。他的祖父
及神功戲十分支持。鯉魚門天后廟十分有名,不少遊人都慕
名而來。據說天后廟建於清朝乾隆十八年(1754年),即海
業的發展,一年一度的「鯉魚門海鮮節」成為招徠遊人的重要
節目。最早出現的兩家海鮮檔,在舊碼頭旁邊,就是「妹記海

物 早年從事釀酒及雜貨舖生意。父親則與一些朋友合股開設石礦場。至於葉志遠,他在青年時 盜鄭連昌縱橫海上時期,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天后 鮮」及「袁庭記海鮮」。隨着海鮮業發展,海鮮檔越開越多, 物
到台灣唸大學,學成後回鯉魚門海濱學校服務。他從1959年至1997年在海濱學校任職,其中 廟是鯉魚門居民的祠堂,由巨大巖石包圍,曾於1953年進 計有陳明記、海鵬、海龍、平園、一樂也等,發展至今共有海
憶 從1992年至1997年出任校長,合共達三十八年之久。 行重修,且流傳一個天后顯靈的傳說,顯靈過程由一位記者 鮮店二十五間。後來漸漸出現一些海鮮酒家,先有英記、玉泉 憶
昔 在鯉魚門,海濱學校的規模已算是大型建築物,只要沿著海旁道向東南行就可見到。
拍下,事件因而流傳到整個香港,該幀照片至今仍放置在廟
內供人參奉。經過第二次重修,廟內使用面積擴大,除了擺
居,後有外來投資的龍門園林酒家、海德花園酒家、海皇園林
酒家、海天花園酒樓等,共十五間。海鮮業的發展同時帶動特

但原來鯉魚門除了海濱學校,亦曾經有其他學校存在,包括天主教德基學校,約有二、三百 放娘娘像,更額外擺放關帝像及觀音像。由於地理環境及發 產買賣,有紹香園、年香園、鳳香園、瑞香園及勝園等五間餅
個學生,盛極一時。另外,也有一所基督教路德會聖腓力學校,約有學生二百多人。可惜的 展相近,鯉魚門及茶果嶺關係密切,鄉事會合辦很多節慶活 店,所賣的合桃、蛋卷、豬肉乾、雞仔餅、老婆餅等深受遊人
是,八十年代末,鯉魚門人口減少,學校因此被迫搬遷及停辦,餘下的只有海濱學校,極具 動,如天后寶誕時,大家會一起聘請劇團演出,在茶果嶺先 歡迎。
歷史意義。德基學校雖已停辦,但對鯉魚門居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六、七十年代的鯉魚 演出,一個月後才在鯉魚門演出。即使是麒麟隊,也由茶果
門有很多人信奉天主教,全因為那時的雷震東神父與一班熱心的教友四出傳道,更在鯉魚門 嶺訓練,然後兩地合辦,常應邀在婚嫁場合演出。 除吃喝以外,尚有馬環村休憩公園及一棵大榕樹。大榕樹
辦學建堂,派發麵粉等,一時信教者眾。教堂和學校搬到油塘後,由於地方偏遠,教會影響 由海天花園酒家東主薜志烈先生栽種,至今已有五十餘年,居
力下降,信教的人已大幅減少。 除天后廟外,鯉魚門尚有著名地標燈塔。鯉魚門燈塔肩 民稱為「許願樹」或「百年古樹」。從前大榕樹旁還有兩個小
負為大洋船、郵輪、貨輪等船隻導航的重責,每當輪船駛過 魚塘,但由獅子會捐款填平後,改作休憩地方。
海濱學校近貌 港外南海峽的燈塔後,便由鯉魚門海峽接管導航,只要駛過
166 鯉魚門燈塔,便意味着輪船已經在維港的水域,所以鯉魚門 葉志遠退休後一直住在鯉魚門,享受當中恬靜的生活。 167
燈塔有把守大門的意味。
清白正直葉家人
葉家為鯉魚門四大家族之一,祖父輩已受基督教薰陶,道德感強,
且有良好教育根柢,滿門子弟都充滿正義感。父親葉宋曾為鯉魚門村鄉
長,與殖民政府及總督麥理浩維持密切關係,1953年起已拒絕與當地勢
力拉上關係,終而卸任。

1965年父親與兩位商人在鯉魚門合辦海德海鮮酒家,由於意見分歧
後分別在1966年成立海皇、1967年成立海天兩家酒家,至今葉栢強仍



葉栢強先生專訪 是海皇海鮮酒家股東之一。雖然如此,當年家中生活環境算不上太好,
只比一般人多了較難得的私井及相機罷了。


. .
葉栢強先生
情深難捨決別離 曾興特色打蛇業
人 葉氏家族在鯉魚門有一段久遠歷史。鯉魚門、茶果嶺、牛頭角、茜草灣合稱「四山」,鄉
長稱「四山頭人」,地位崇高,葉家先祖葉華盛曾一度擔任此職。葉栢強先生生於鯉魚門,對
以往鯉魚門有不少人從事打石業,所謂的農業種植只因交通不發 人
物 這個成長地既愛且恨,愛的是天然韻味、恨的是染污這純樸地方的人與事,複雜的情感一直纏
達,食物必須自給自足而出現的副業,另有少數家庭式手工業,諸如草
蓆、染料、米粉、豉油、魚露、籐製品等。鯉魚門有幾間規模較大的「
葉栢強先生的父親葉宋(左二)對鯉魚門的教育和社區發
展貢獻良多

繞,迫使他後來不得已搬離這個地方。
憶 石堂」。所謂「石堂」,就是石礦公司。其中一間石堂就是由葉家開
設,當時葉家還買了鯉魚門一片海權,希望透過水路把石材運到香港其

昔 葉家一門是書香世代,1960年葉栢強小學畢業後升讀聖約瑟中學,由於距家甚遠,每天
需步行九十分鐘回校及返家,因而轉讀慈幼中學。記憶中,牛池灣是一個「垃圾池」,回校時
他地區及國外。 昔
行經今德福花園一帶是一個滿佈垃圾、污煙瘴氣的地方,他經常檢拾燈泡回校玩。成長後修
1962至64年鯉魚門曾出現了一種短暫的另類工作。時國內出現荒
讀外國文學,精通法文、英文等。畢業後成為教師,但由於種種原因,加上正義感使然,使
潮,不少人會偷渡到大鵬灣等地,多有人浸死。大難不死的都被安排到鯉
他轉到懲教署工作,由於表現良好、無過犯、有貢獻而獲獎,完成與父親同站一台領獎的夢
魚門,由旁人安排與身在香港的親屬會面,乘機賺取利益,稱為「打蛇」
想,2003年獲頒香港懲教事務榮譽獎章。
,鯉魚門中也有不少婦孺從事這行業。葉先生當時就讀中三,目睹不少
「人蛇」生活淒涼,婦女多衣不蔽體、缺少食物,他於是將補習所得金
自遷出後,他一度甚少踏足鯉魚門,但對鯉魚門的熱情卻轉移於出任鯉魚門海濱學校校監
錢用以買衣服及食物以供他們享用。
一職,只有在他處理校務、為撰寫鯉魚門事蹟尋找資料、個人情感強烈推動時才回到那裡。

168 169
1955年觀塘急速發展,交通改善,自此出入鯉魚門較為方便,海鮮酒
家因而興旺。葉家曾一度經營三間酒家。1967年又出現龍門、龍如等海鮮酒
家。早期的海鮮買賣以盤盛載,後期則改為以艇買賣。這時期,由於工業興
旺,鯉魚門也有人以串膠花為業,學生回家後也會黏製紙袋幫補家計,可見
工業的發展同時帶動鯉魚門的轉變。

嶺南新村已湮沒
早於鯉魚門在十九世紀建村之初時,並沒有「嶺南新村」。1949年,



少部份國民黨軍人因國共內戰失利,輾轉到鯉魚門魔鬼山山腳,建立了「嶺
南新村」。當時英軍在附近建有的石橋,村民在橋上建設牌坊,上有對聯,
右曰:「嶺上難胞辛苦耕耘皆自力」,左曰:「南中壯士忍辱偷生暫從權」
鄧發先生專訪 十

. 。牌坊中央除刻上「嶺南新村」四字外,還有國民黨黨徽,牌坊頂更掛有旗
鯉魚門海邊築滿了兩層高的小屋 鄧發先生
鄧發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茶果嶺村民,1928年出生,祖先於約二百年前移居此地。鄧發六代都在 .
幟。及至1994年,政府因回歸期近,開始清拆嶺南新村,徙置村民。1996
此居住,上兩屆的村長也是鄧氏中人。鄧發本人也當了三十多年的村長。戰前,他在村內就讀私
人 年,嶺南新村已不復存在,遺址現已成為公共屋邨。
塾,老師從惠陽聘來,教授學生一些經書,如論語、春秋等,所學以古文為主,學生只需付少許學 人
物 費即可入學。

怱怱過客少知音
憶 在葉栢強記憶中,今天的鯉魚門再不見原來模樣,只有近廟一帶較少變
茶果嶺的範圍由今麗港城附近一帶至東區海隧旁邊,沿海昔日盡是海灣和沙灘。茶果嶺公廁旁原
是碼頭,有街渡及嘩啦嘩啦(電船)來往茶果嶺及筲箕灣兩地。公廁現今成為了村民沐浴如廁的地方。

昔 動,記憶中的事物都變了。外間所謂「鯉魚門是觀塘區中最少變動的地方」 早期附近都是荒山野嶺,村內約有三百人居住,以鄧、羅兩姓為主。茜草灣只是一條大水坑,有四、 昔
的說法,只是相對而言。整體來說鯉魚門較少變動的原因是政府政策使然。 五戶人,可沿山坡一直通上咸田(今藍田)。後來政府填海,故此成了一片大平地。而鯉魚門居民較多
若對鯉魚門發展重新安排,將影響地方勢力、老闆、員工三類人的生計,影 人,牛頭角也有數十戶。
響近千人。這種沒有變卻在變的情境,為葉栢強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他認為
進步是應有表現,但不應建基於破壞之上。現今的鯉魚門已不是他原先所愛 五十至六十年代時的鄧發還相當年輕,娛樂活動主要是一些親近大自然的活動,他們經常在茶果
的鯉魚門。 圖片中央是已經拆卸的嶺南新村 嶺旁的海邊沙灘上捉魚、捉蟹、摸蜆,和撿鮑魚等。後來也有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拍公仔紙、打波子
等,成人則愛打麻將,間或到裕民坊吃宵夜,平常則到天天茶樓、海天酒家、冰室等惠顧。
他喜歡看到人們在早上或是晚上到鯉魚門欣賞風光,他們不只是食客,
而是真正懂得欣賞鯉魚門的人。他為單純的食客感到可惜,怱怱忙忙的到鯉 茶果嶺村民大多以養豬、養雞、種菜、捕魚、打石維生,也有部份人是「行船」的。村內有少
魚門吃海鮮,然後又怱怱忙忙的走,他們永不能體會鄉村的副文化,亦不了 量工廠,多為中小型規模,如酒廠製作「糖酒」,將糖發酵後再作蒸煮,主要銷售給筲箕灣及鯉魚門
解鯉魚門的每一塊石也有背後的故事。
170 171
居民。也有電池廠,廠內工人的臉上經常因工作而沾滿有害化學物。
茶果嶺村村民主要以打石為業。石材可供本港、國內及東南亞使用,
即使是今立法會大樓的石材也是由茶果嶺所供應的。茶果嶺村民也曾
以開採製瓷材料為生,但只有數年時間。附近有一個如茶果狀的小山
崗,又稱光頭山,山上草木不生,泥土呈灰白色,質感如麵粉,也曾
紅色、黃色,不宜種植,後來才知道是製作化妝品和陶瓷的原料,村



民不斷開採,女性日薪二元五角,男性日薪三元。泥土以輪船輸往日
本,數年間開採淨盡,原址現已改作環保工業之用,如處理廢紙及塑
膠等。 觀 華 遊 樂 社 的 創 辦
黎桂揚先生專訪 十

. 約1948年,茶果嶺建成了亞細亞火油公司的油庫,不少村民到
人 —— 黎 桂 揚 先 生 黎桂揚先生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日佔時期在西灣河度過了三年零八個月,親歷日本人的殘暴
統治,欣慰自己尚能倖存於世,藉音樂抒發情懷,結集一批志同道合人士,在觀塘創立了「觀華遊樂
.
人 油庫工作。此時,區內陸續出現了不少山寨廠,包括梁芙詠議員的塑
膠廠。觀塘區的兩所天后廟,其中一所正位於茶果嶺。茶果嶺天后廟
茶果嶺鄉民聯誼會第九屆就識典禮,鄧發
先生致辭
社」。該社在1973年正式註冊,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時至今日,黎桂揚仍親自教授粵曲,熱心服務社
區。他曾任公益金觀塘區副主席、1986-2005年出任觀塘中分區委員會委員,亦有兩年為增選委員及

物 本位於亞細亞油庫原址(即今麗港城),因土地被油公司所收購,故此
天后廟才被安置於現址。而原先在天后廟旁的學校及四山鄉公所也一
觀塘區文娛康樂促進會委員等。 物
憶 併被安置,由政府出資一半建設四山公立學校,其餘費用則由村民籌
日佔時期,鄧發曾目睹日機轟炸啟德機場時的境
況,當時烽煙四起,爆炸聲令人心寒。幸好日本統治香 黎桂揚小時候在西灣河南華小學就讀,小學畢業後,在勉流英文書院讀書,不足一年,香港已告 憶
募。這裡的天后誕十分熱鬧,筲箕灣、牛頭角、鯉魚門、茜草灣,以
昔 至香港各地的善信也會前來賀誕。戰前是有很多石匠和工匠,這裏原
港時,這裏還算太平。日本人在附近也設有憲兵部,間
中巡視,若發覺有人犯事,如偷竊等被村民拘捕,會當
淪陷。他經歷日佔時期及香港重光,後來在觀塘找到工作,但由於每天上班都要乘坐電船返抵觀塘,
十分不便,因此在1959年從西灣河搬到觀塘居住,開始為政府從事與建築相關的工程。由於工作時間 昔
本敬奉魯班先師,農曆六月慶祝。戰後可能是打石業衰落等原因,善 固定,晚上及公眾假期可以繼續練習粵曲。
場處決,如斬頭等。日本人對村民頗友善,只是朝鮮和
信中以漁為業的居民較多,每年大事慶祝天后誕。很多花炮會參加,
台灣的士兵則比較兇橫,時有侵擾。香港淪陷時,不少
又架設戲棚上演神功戲,曾邀請很多大老倌如新馬、鳳凰女、林家
村民都返鄉暫避,並帶同全副身家回鄉生活。但鄉下貧
聲、雛鳳、蓋鳴暉等演出。很多附近的工、商業老板都會捐助,如亞
困,經濟比香港更加困難,故此很多人帶備數千元的積蓄 七層大廈衞生差
細亞火油公司、茶果嶺船公司、茶樓、商號等。茶果嶺天后廟有一
也很快花光,只好返回茶果嶺,以種植、養雞和養豬等維 初到觀塘時,黎桂揚住在雞寮的七層大廈第七座,後來才搬到秀茂坪第四十二座。最初秀茂坪沒
些禁忌,就是吃了狗肉或是羊肉的人都不能進去,而且不能在天后
生,生活也過得去。當時茶果嶺也有人參加了東江縱隊, 有很多樓宇,那一帶的地權多屬羅家權先生所有,也就是名伶羅家英先生的父親。秀茂坪治安很差,
廟旁植樹。
支持游擊隊對抗日本,如鄧發的哥哥,他哥哥在反抗日本 黎桂揚曾在那裏被人從後繞頸打劫。與現時相比,衞生設備及大廈設施十分不足,每個樓層只有一個
人時沒有受傷,然而在勝利後,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卻不 水喉房,舉凡洗衣服、洗澡都是在那裏由多戶共用,洗澡要先燒水,然後把水帶到那裏。厠所也只有
幸喪生。整體而言,戰時這裏並沒有做成太大的破壞。
172 173
一條坑,但每隔一段固定時間才自動沖水一次,惡臭難當。不過,在那
個環境生活,卻有一個優點,就是左鄰右里感情特別好。從七層大廈的


結構而言,每個樓層只有一條走廊,戶對戶的設計,居民把門打開通
風,因而特別熟稔,居民幫忙鄰居照顧孩子,還會帶同自己和鄰居的孩
子一塊兒到樓下吃早餐。

山泥傾瀉互幫忙
.


黎桂揚在秀茂坪居住已有一段日子,使他印象深刻的,是被稱為戰
六 後最大災難的六一八雨災。那天的雨勢甚大,從事建築工作的黎桂揚與
. 朋友們都推斷大雨很可能釀成災難。最明顯的例子是翠屏道明渠,明渠
約有十八呎深,但仍滿溢雨水,證明雨勢非比尋常。他吩咐孩子切勿跑

到區外賀端午節的表演節目
到街上。第七座對面有一個平台,可以看到二十多間臨時安置木屋,那
時候大家都在吃午飯,忽然傳來「轟」的一聲,一看已發現二十多間木


物 屋已被淹埋在泥沙之下。第七座和第八座的居民立刻趕去救人,能幫多
少就幫多少,徒手從木屋把沙石扒開,救起數人,其中有些已經斷氣,
憶 有些仍然生存。他的太太找到了一個嬰孩,那個嬰孩尚有一口氣,但當

昔 時的泥石都沖到路上,交通堵塞,她手抱著嬰孩拔足就跑,跑到賽馬會
診所的時候,那個嬰孩已經救不活,黎太太也按捺不住哭起來。黎桂揚


對當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後來消防員趕到,把現場封鎖,不讓他們
再次進入。

174
1986年的觀塘樂繽紛表演 線 175
觀塘區訪古一日遊 路線二:精華遊
半日
考察建議 精選區內特色景點,主要集中在鯉魚門及茶果嶺一帶。

路線一:一天遊 時間 區域 地點 活動

涵蓋整個觀塘區域大部份的歷史景點,從油塘、鯉魚門、茶果嶺、市中心到坪石,包括古廟宇建築、湮沒遺蹟舊址等。 10:30 鯉魚門 村落 感受及觀察海鮮業在鯉魚門的發展狀況,享受特色小食


鯉魚門天后廟 欣賞廟宇附近的優雅環境,包括題字石塊,從廟宇碑文等了解天后廟歷史
時間 區域 地點 活動 石礦場遺址
十 燈塔

七 9:00 油塘 油塘地鐵站 七
. 魔鬼山炮台 沿鯉魚門道向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方向步行,到達高超道迴旋處旁的馬路閘口,
沿此路向上步行 15-20 分鐘。可參觀炮台、堡壘及俯瞰海景
1:00 茶果嶺 茶果嶺天后廟 參觀廟宇建築及雕刻等 .
茶果嶺求子石(卵石)
考 11:00 鯉魚門 村落 感受及觀察海鮮業在鯉魚門的發展狀況,享受特色小食
四山公立學校 遺址 考
四山鄉公所 參觀合義龍舟
察 鯉魚門天后廟 欣賞廟宇附近的優雅環境,包括題字石塊,從廟宇碑文等了解天后廟歷史 察
石礦場遺址
路 燈塔 路線三:廟宇遊 路
線 1:00 茶果嶺 茶果嶺天后廟 參觀廟宇建築及石刻等 半日 線
茶果嶺求子石 參觀區內特色廟宇,欣賞廟宇的古建築風格及彫工藝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並探索觀塘區的歷史。
四山公立學校 遺址
四山鄉公所 參觀合義龍舟 時間 區域 地點 活動

10:00 鯉魚門 鯉魚門天后廟 欣賞廟宇附近的優雅環境,包括題字石塊,從廟宇碑文等了解天后廟歷史


2:30 市中心 秀茂坪紀念公園 遊覽已改變為公園的山泥傾瀉舊址
大王爺廟 佔地廣闊的大王爺廟,香火鼎盛 11:00 茶果嶺 茶果嶺天后廟 參觀廟宇建築及彫刻等,與鯉魚門天后廟稍作比較

4:00 坪石 前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 收藏了皇家空軍基地的古物及古老石柱,但需先向現在使用中的機構申請 12:30 市中心 大王爺廟 佔地廣闊的大王爺廟,香火鼎盛


坪石三山國王廟 參觀坪石三山國王廟廟宇建築
彩虹地鐵站 1:00 坪石 坪石三山國王廟 參觀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廟宇建築
176 177
牛池灣 十
秀茂坪紀念公園
大王爺廟
佐敦谷 八
九龍灣
秀茂坪
前皇家空軍基地
總部大樓 .
坪石三山國王廟


.

牛頭角

觀塘
藍田 調景嶺


察 茶果嶺
油塘

魔鬼山炮台


鯉魚門
茶果嶺天后廟 村落
茶果嶺求子石(卵石) 鯉魚門天后廟
四山公立學校 石礦場遺址


四山鄉公所 燈塔

178 179
主要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黃南翔:《香港古今》(香港:奔馬出版社,1992年)。

何佩然:《地換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發展一百六十年》(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 許鍚揮、陳麗君、朱德新:《香港跨世紀的滄桑》(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何國良,張智芬:《長幼齊參與:論盡翠屏今昔》(香港:明愛觀塘長者中心,2004年)。 新亞中學歷史考察小組:《融會中西的香港文化》(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余也:《香港倒後鏡》(香港:坤林出版社,1990年)。 楊汝萬、李金英:《香港公營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顧與前瞻》(香港:香港房屋委員會,2003年) 。
十 十
葉靈鳳:《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
八 金應熙:《香港史話》(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八
. 胡從經編:《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朝花出版社,1997年)。 魯金、江颿合編:《香港城市指南》(香港:萬里出版社,1997年)。
.
參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七十年︰商廠70周年誌慶》(香港: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2004年)。 蕭國健:《九龍城史論集》(香港:顯朝書室,1987年)。

蕭國健:《香港前代社會》(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
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鯉魚門區鄉村改善發展研究行政摘要》(社區發展鯉魚門部份)。
蕭國健:《香港歷史點滴》(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92年)。

高添強:《香港戰地指南》(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社,1995年)。
書 梁炳華:《香港離島區風物志》(香港:離島區區議會,2006年)。 謝永昌:《香港天后廟探究》(香港: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06年)。

目 梁炳華:《香港中西區地方掌故》(香港:中西區區議會,2003年)。 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前代史》(香港︰中國學社,1963年)。 目
梁炳華:《香港中西區風物志》(香港:中西區區議會,1997年)。 蘇文擢:《邃加室詩文集》(香港:志豪印刷公司,1979年)。

梁炳華:《南區風物志》(香港:南區區議會,1996年)。 饒玖才:《香港舊風物》(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梁炳華:《北區風物志》(香港:北區區議會,1994年)。 觀塘四山分區委員會:《四山分區新春嘉年華會特刊》(香港︰觀塘四山分區委員會編輯委員會,1981年)。

梁炳華:《香港古蹟之旅》(香港:中國歷史教育學會,2004年)。 觀塘民聯會︰《觀塘民聯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觀塘民聯會,2004年)。

梁炳華:《香港風俗之旅》(香港:中國歷史教育學會,2002年)。 觀塘街坊福利會︰《觀塘近貌》(香港:觀塘街坊福利會,1960年代至1980年代)。

梁炳華:《城寨與中英外交》(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5年)。

180 181
相片來源:
(按筆劃序) 英文書目︰
特刊:
個人:
Bristow, M. Roger., Hong Kong’s new towns : a selective review (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王華生先生 《四山公立學校創校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952-1982》

周耀明先生 Myers, John T., A Chinese spirit-medium temple in Kwun Tong : a preliminary report. (Hong Kong : Social Research
《茶果嶺鄉民聯誼會成立十八週年紀念暨第十屆委員就職典禮》 Centr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4).
吳佛全先生
《觀塘游泳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
徐均平先生
十 十
八 梁炳華博士 《觀塘民眾聯誼會八週年會慶紀念特刊》 網頁︰ 八
. 黃照康先生
《觀塘民聯會20週年會慶紀念特刊 1974-1994》 梁炳華:優質教育基金研究:《十八區學校文物徑》
.
葉栢強先生
參 《30週年觀華遊樂社紀念特刊》
(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index.html,瀏覽於2007年7月14日)。 參
機構:
考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 《觀塘潮語浸信會立會三十週年堂慶特刊 1973-2003》
牛頭角潮語浸信會:《簡介》 考
(http://www.ntksbc.org/intro/historyindex.htm,瀏覽於2007年7月14日)。
書 宏德機器鐵工廠有限公司
《觀塘潮語浸信會第24屆年會(會員大會)暨事工及財政報告》

目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地方;討論文庫;---藍田村的龍:《香港地方》
(http://www.hk-place.com/db.php?post=d005019,瀏覽於2007年7月14日)。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觀塘體育促進會2002-2004年度第九屆會董會暨第十二分會、體育發展部及獨木舟部就
職典禮》(2002)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那打素護士學校》
基督教聯合醫院
(http://www.nethersole.org.hk/chi/others06.html,瀏覽於2007年7月14日)。
觀華遊樂社

觀塘游泳會 維基百科︰《改革開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9%E9%9D%A9%E5%BC%80%E6%94%BE,瀏覽於2007年7月14日)。
觀塘民政事務處

觀塘民聯會 觀塘歷史:《吃喝玩樂在觀塘》
(http://www.kwuntong.org.hk/tc_submain3.htm,瀏覽於2007年7月14日)。
觀塘功樂官立中學

觀塘街坊福利會
182 183
鳴 謝 (按筆劃序)
封面題字 個人 工作人員: 顧問:
饒宗頤教授 王華生先生 黎桂揚先生 主編 :梁炳華博士 林珩輝先生
研究助理:曾靜雯小姐 (前觀塘區議會主席)
王霖先生 鄧發先生

機構 司徒宏先生 鄧慧儀小姐 布琮任先生 侯瑞培先生

徐燕婷小姐 (前觀塘區議會主席)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
宏德機器鐵工廠有限公司
伍兆祥先生
周振基博士
劉樹家先生
謝振明先生 葉玉儀小姐 陳振彬先生
.
十 茶果嶺鄉民聯誼會
香港歷史博物館
周耀明先生 謝俊仁先生
(現任觀塘區議會主席)

九 林志嫦女士 蘇坤漢先生 黃寶蓮女士

.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林珩輝先生 岙
(觀塘民政事務專員) 塘
香港觀塘工商業聯合會
林健國先生 分
鳴 海濱學校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馬志強先生
觀塘區議會《觀塘風物志》工作 區
謝 基督教聯合醫院 侯瑞培先生
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 姚煥勛先生 小組: 地
觀華遊樂社 徐均平先生 梁芙詠女士(主席) 蔡澤鴻先生 圖
觀塘功樂官立中學 陳麗珠小姐 呂東孩先生 蘇坤漢先生*
觀塘民聯會 黃照康先生 蘇冠聰先生
周耀明先生
觀塘民政事務處
馮錦全先生 陳國華先生
觀塘區議會
葉志遠先生 高寶齡女士*
觀塘游泳會
葉栢強先生 黃啟明先生
觀塘潮語浸信會
觀塘街坊福利會 曾天生先生 馮錦照先生
觀塘體育促進會 楊孫西先生 潘任惠珍女士
184 鐘聲慈善社方王換娣長者鄰舍中心 楊錦珍女士 潘進源先生 185


由於提供圖片及資料之機構及人士眾多,倘有遺漏,謹此致歉! 2008年1月起離任
出 版 : 觀塘區議會
地 址 : 九龍觀塘同仁街6號觀塘政府合署
電 話 : 2171 7456
設計及印刷: 4a Colour Design
版 次 : 二零零八年第一版
二零零九年第二版
I S B N : 978-988-17890-1-3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186 非賣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