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叶片上的“黑斑、黑点”!炭疽、叶枯、叶斑病

原标题:马铃薯叶片上的“黑斑、黑点”!炭疽、叶枯、叶斑病

老刀注:马铃薯叶片上的“黑斑、黑点”!炭疽、叶枯、叶斑病。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种问题哪种解决方案更靠谱?

观点一:放任自流式,又称作死式。这玩意不认识,随便搞个药打上去得了;

观点二:火急火燎式,所谓病急乱投医是也。赶忙去买药,甭管它对不对路子,撸上再说,敢情你这钱大风刮来的是吧?

观点三:咨询打探式,此种方式目前较为流行。多方咨询,多方了解,终得解决方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处理。

由于目前不存在无菌操作分离病菌、培养、接种等一些列繁琐的科研实验环境和设备,那么小编上各种网搜罗了一下资料,整理如下:

炭疽病

危害症状:马铃薯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初期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坏死病斑,成赤褐色至褐色,后转成灰褐色,边缘明显,后期相互汇合形成不规则坏死斑。严重时亦可侵染根部的块茎,引起植株萎蔫和块茎腐烂,后期在病部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子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发生特点:由半知菌番茄少刺盘孢菌真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Wallr.) Hughes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带病种薯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于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高温潮湿有利于发病。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遇雨、露、雾多的天气,有利于病害扩展蔓延。田间管理粗放,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

叶枯病

危害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蔓,多是生长中后期下部衰老叶片先发病。叶片染病,从靠近叶缘或叶尖处开始,初期形成绿褐色坏死斑,后逐渐发展成近圆形至V字形灰褐色至红褐色大型坏死斑,具不明显轮纹,病斑外缘常褪绿黄化,最后致病叶坏死枯焦,有时可在病斑上产生少许暗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生特点:由真菌半知菌广生亚大茎点菌Macrophomina phaseoli(Maubl.) Ashby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或以菌丝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通过雨水把地面病菌反溅到叶片或茎蔓上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菌核或分生孢子器借助于雨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致使病害扩展蔓延。温暖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

危害症状: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地上部茎,块茎未见发病。叶片染病初生黄色至浅褐色圆形病斑,扩展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有的叶斑不太明显。

发生特点:由真菌半知菌Cercospora concors(Casp.)Sacc侵染引起。病菌通过病薯、病残体、土壤、风雨等传播,潮湿条件下,叶背现致密的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连作地发病重。

还有褐叶斑病、早疫病、黑斑病等症状体现。如果让小编确切的告诉各位到底是什么病害,在没有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化分析检测的情况下我也不清楚,但是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1)病原菌均为高等真菌半知菌;(2)发病及传播条件基本都一致。

因此问题迎刃而解,在防治策略上注意几点要求即可:内吸药剂+触杀药剂组合效果最佳。

推荐防治药剂选择如下:苯甲丙环唑15ml或肟菌戊唑醇15g+倍扑因50ml或咪鲜胺25ml,每隔7天1次,连续2次。

在有喷灌设备的情况下,用络氨铜或喹啉铜500ml/亩全田杀菌处理(铜制剂为广谱触杀型保护杀菌剂),隔7天1次,第二次建议使用甲基硫菌灵500g/亩处理。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薯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