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久治不愈,手术可大幅改善患者症状

原标题:肌张力障碍久治不愈,手术可大幅改善患者症状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主动肌与拮抗肌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动作或姿势性障碍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1984年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肌张力障碍定义为: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动作或姿势异常综合征。肌张力障碍病因比较复杂,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常见的如颈部、腰部、下肢、手足等。

临床上,肌张力障碍主要有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Meige综合征、书写困难等几种症状。扭转痉挛一般比较常见,患者常表现为躯干及脊旁肌受累后呈扭转运动,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椎过度前凸、骨盆倾斜、躯干侧弯畸形等情况。痉挛性斜颈一般多见于女性,其发病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手足徐动症则是指患者手指无法正常伸张,呈现“佛手”样。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脸部表情方面,一般患者常表现为眼肌受累,言语和吞咽功能困难等。

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方法中,药物和手术治疗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两种方法:

药物一般是通过安坦、抗多巴胺能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卡马西平等药物针对不同的患者群体使用,部分患者或有所改善,但容易形成病情反复或药物副作用,比如安坦常伴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副作用。

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有两种方式,一是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二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

脑立体定向技术是最早期的脑微创外科手术,发展到如今已是非常成熟的一项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影像学扫描,结合大脑结构得出对应坐标系得出坐标值,这个原理与我们平时手机上的GPS定位原理基本一致。我院引进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在此基础上升级了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和手术计划系统。由DTI引导下执行手术时,结合手术计划系统不仅提高手术安全性,还可以更精确的定位到患者对应的手术靶点执行调控,原理等同于以往一颗卫星定位手机,现在多了由3-4颗卫星同时定位,以确保术后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不受损害。

脑深部电刺激术主要是通过给大脑植入微电极,通过微电极对脑部对应的神经核团进行持续性的刺激,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手术一般以丘脑腹中间核、苍白球内侧核、丘脑底核等神经核团为主要靶点,手术时利用微电极定位靶点区的功能分布,同时利用微电极的刺激明确功能靶点的核心点,与术中靶点对应后再放置刺激电极,好处是可以随时进行调节,但费用相对较高。

对于原先吃饭睡觉、正常生活比较困难,且四肢扭曲、手脚不灵活的患者,术后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改观,四肢扭曲、手脚不灵活等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并且可以正常的生活、吃饭、睡觉等,对于部分因肌张力障碍引起的驼背、走路困难、足内翻、关节变形等情况,术后需要经过康复训练来矫正异常姿势,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虽然肌张力障碍是一种非常烦心的疾病,但是患者或家属在寻求治疗的过程中应保持理性,要找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估,避免走弯路还花钱治不好病,如果你身边有类似情况,可咨询我院医生了解详情。(本号的医学科普文章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医编小组发布,禁止抄袭)

咨询电话:15921230693(微信同号)

医院科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

医院性质:公立三级甲等医院 全国医保定点单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