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月色

原标题:四时月色

作者:黎荔

什么是月色?是形容皎洁纯净的良夜,月亮高挂朗照的颜色。古人早已认定了月色就是白色,月白风清,明月皎皎,月出皓兮,这其中“皎”、“皓”的字义都是白色之意。

不过,我发现满月的光华在不同的季节与时间里,会出现各种色温变化,所以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月色也有着许多细微的差别。

春夜,荡涤大地的朦胧淡月色特别柔和温润,“月色溶溶月,花阴寂寂春”,春夜里的月色没有夏夜的皎洁,没有秋夜的愁思,没有冬夜的寒凉,而是柔情似水,轻灵通透。以孤篇横绝盛唐的一首长诗《春江花月夜》,描摹这春夜的轻盈月色,写得最是动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铺天盖地的潮水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澄明的宇宙里充满了灵动的生机。明月君临这个世界,将一切都收敛在自己的光芒里,于是宇宙中就只有月光:澄明而颤动着的空气,细密得若有若无的花林,还有朦朦眬眬隐约着的沙滩。月光飘动、闪烁,散发着淡淡的香味,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我总固执地相信,月色是有气味的,那是一种流水样细致、幽深的气味。春夜的月色一定是最清香的。如果有一天我失明了,光凭嗅觉,我也能毫无错误地辨别出夜莺啼叫的春夜——那些洋溢润泽气息的朗夜,如水银泻地般的月色,洒遍无数屋瓦、窗扉、庭院,让人间千壑生烟,万物滋润。

夏夜的月色,比春夜来得要大胆热烈一些。春夜的月色太轻了,月光好像踮着脚尖,轻轻的,怯怯的,背后有温柔的足音。夏夜,月圆之时,月光是厚重的,给万物都镀上了一层亮银色,月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投在地上,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想起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最擅长用美人的形象来涵盖包容大自然的优美,在《荷塘月色》里,他以“亭亭的舞女”之美、“刚出浴的美人”之美,“荡着小船,唱着艳歌”的采莲的“少年的女子”之美,来烘托荷塘月色的朦胧幽静。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位美人香肌半裸、轻挥执扇,在微风过处送来的缕缕荷香中,你与你的白月光浴罢共眠,解下那红肚兜,洒一床雪花白,月光美人情意深远。午夜梦回,你恍惚醒来,发现满床月色,还陪伴着你夜深枕畔细语。

月到中秋时,月光是白中透微黄的暖调色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诗中的金波指的就是一轮金黄色的月亮。到得深秋时节,清澈玲珑的月色又变为白中含蓝调的银辉色泽,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白露之后,梧桐树叶飘零,月色变浅,蟋蟀的鸣声变成越来越痛苦疲惫的清虚悲咽应答,生物们有声有色的一年也就又过去了。纤尘不动天如水,一色无痕月共霜。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月色被滤得净透,净透后那样成熟的恬淡,任何色彩都恬静地包容在秋的清潋之中。

至于冬夜的月色,给人一种寒噤的感觉。在霜浓或飘雪的晚上,月色在落叶间堆积得很厚,却又被斜风削得飞薄。寂寞冰轮,无言独步天心。冬夜的月光银耀,如霜如雪,冷绝白绝,触手成冰,轻抚着一派萧杀之气的苍茫大地。置身于这个境界中,总能感受到冷冷的月光背后所隐藏着的深沉的缄默,并为此惶恐而孤独。

月色在每一个阶段都好看,但的确是有细微差别的。把月色握在手心,就是握住了不同夜晚的心事。现在的我,正处在春夜的月色茫茫中。春夜的月色,轻抚微有煦温,美得有情有意,熨贴可人。在这含蕴柔情的月色中举袂迎风,仿佛自己也要成为一缕宛转的气流。伫立在春夜,眼中溶着月色,眉梢有淡淡的风,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像在喜欢一个遥不可及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