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国际口吃日丨口吃的孩子不该被歧视,科学防治是关键

原标题:10.22国际口吃日丨口吃的孩子不该被歧视,科学防治是关键

家长,你了解口吃吗?

口吃 , 俗称 " 结巴 " 、" 磕巴 " , 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引起的语言障碍。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它牵涉到了遗传基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口吃多发生于儿童,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少数可持续至成年。

为提高各国公众对口吃的认识,特别是向儿童普及纠正口吃的基本常识,1997年,在国际口吃协会等四个组织的共同呼吁下,将每年的10月22日定为“国际口吃日”。

口吃有哪些症状?

口吃的症状有很多种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是在语言、心理和生理三方面的表现。

1语言表现

言语节律失调,语音或字句的重复、中断、阻滞而不流利,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

2心理状况

口吃者对口吃十分敏感,有恐惧心理,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等,越想努力躲避口吃,越加深对口吃的敏感和强度。

正常人有时因紧张而口吃,口吃患者却长期因口吃而紧张,具有正常人很难体会到的心理方面的表现。严重者可能有焦虑、恐惧等情绪出现,持续口吃患者可能会有自卑、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问题,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等造成极大困扰。

3生理反应

话在心中,但嘴上难以表达,说话方式“急、重、快”。会伴随出现四肢或面部肌肉紧张及异常动作表现,如气短、胸闷、脸红、喉舌僵硬、血压升高等异常行为,可有言语伴随动作,如嘴颤抖、眨眼、跺脚、拍腿、挥手、清喉咙、面部和头部抽搐、咬手指等表现,产生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

儿童是口吃的主要发病群体,全球有大约 5% 的儿童出现口吃,1% 的人口吃持续到成年。口吃可影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育,因此,针对儿童口吃的预防及纠正训练非常重要。

“口吃”形成原因

1、大脑里词汇缺乏。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口吃的现象。

2、神经紧张也是引发孩子口吃的因素。

当他遇到新环境或者陌生人时,就会因为紧张而造成口吃。或者抢着说话,很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却也会因为激动和大家对他的关注而口吃起来。

3、父母训斥。

当孩子出现口吃时,有的爸爸妈妈大声训斥孩子,或者压制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这会让孩子因为自卑、焦虑和退缩而口吃的更严重,或者出现大发脾气的现象。

4、突发事件。

一些突发的事件给孩子造成了重大的精神创伤也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口吃。如突然搬家、亲人去世、被父母打骂、突然受到惊吓等,这些都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冲突、恐惧、焦虑和不安,成为导致孩子口吃的导火索。

6岁前的孩子口吃,大多是因为心理障碍和语言训练不够,这些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慢慢纠正。

但是如果孩子性格内向,讲不好话又经受不住周围环境施加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者过于注意自己发音重复,久之固定成习惯,口吃就会真正形成了。

口吃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行为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支持治疗等都是治疗口吃的主要手段,通过专业的发声训练和系统的心理康复,孩子的言语流畅性能得到改善,口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可以消除或降低。

语言是孩子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的途径,希望更多的家长重视儿童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就医,切勿延误儿童最佳干预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