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没有爱吃人的“食人鱼”,但是有“切蛋鱼”

2020-08-06 11: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少侠小黄鸡 物种日历

在我工作的水生生物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件特殊的标本,有着扁平似饼状的身体,体表分布着隐隐闪着光泽的,细密的鳞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上下颌突出的,锯齿状的大牙。我丝毫不怀疑若是这条鱼还活着,它锋利的牙齿可以轻易划开我的皮肤,撕裂我的肌肉。标本旁边的标签告诉我这是一条“噬人鲳”,标本捐赠人则是“十年禁渔”的提出者曹文宣院士。

“噬人鲳”可怕的利齿。图片:少侠小黄鸡

标本身体后部一个小小的脂鳍告诉了我这是一种脂鲤,事实上食/噬人鲳一词并非特指,而是对这类身体扁平,肉食性,有着突出尖锐牙齿的脂鲤的统称。这些外形狰狞的脂鲤都来自锯脂鲤科,通常属于五个属,分别为:锯脂鲤属 Serrasalmus、尻锯脂鲤属 Pygopristis、臀点脂鲤属 Pygocentrus、锯啮脂鲤属 Pristobrycon和下锯脂鲤属Catoprion,而这条标本便是来自来自臀点脂鲤属的,大名鼎鼎的“红腹水虎鱼/食人鱼”——纳氏臀点脂鲤Pygocentrus nattereri。

凶残的“水虎鱼”

作为一种仅分布在南美亚马逊流域的中小型鱼类,纳氏臀点脂鲤却可谓是“臭名昭著”,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大量影视作品对其凶猛“食人形象”的经典演绎。为什么人们会钟情于挑选它来做主角呢?或许有这样两个原因:

纳氏臀点脂鲤的形象足够凶残。除了在前文中介绍过纳氏臀点脂鲤锋利的大牙外,它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形态特征——生活时腹部为明亮的血红色。在自然界里,红色往往是危险的信号,而纳氏臀点脂鲤身上的血色更是透出一股浓重的肃杀气息,仿佛其身上沾满了猎物的鲜血,随时都会择人而噬,这也是其“红腹”俗名的由来。

似乎准备着择人而噬的“食人鱼”鱼群。图片:Tiia Monto / wikimedia

纳氏臀点脂鲤的习性足够凶残。要想成为恐怖电影的主角,光有凶恶的外表自然远远不够。纳氏臀点脂鲤往往集群生活,水中共同捕猎时宛如一片火烧云铺天盖地而来。尖锐的牙齿能使它们将小型猎物一口咬断,集群的习性则是它们有机会对落入水中的大型猎物下手,此外纳氏臀点脂鲤和大白鲨一样对血液十分敏感,若是有一只猴子受伤意外落入水中,很快附近的纳氏臀点脂鲤便会循着血腥味蜂拥而至,随后发起致命的袭击。每一条鱼都会狠狠咬下猎物的一大块肉,疼痛会使猎物更加剧烈挣扎进而加快其血液流失,引来更多鱼的袭击。渐渐一小片水域都被血水染红,当一切归于平静时,受害者便只剩下了一具干净的骨架,这也是人们称其为“水虎鱼”的重要原因。

人工饲养的纳氏臀点脂鲤啃食鲜肉。图片:Sqibbo / youtube

人家只是个宝宝

然而在大肆渲染纳氏臀点脂鲤恐怖的同时,也有人对此产生了疑问:作为一种体型远小于人类的中小型鱼类,纳氏臀点脂鲤真的有足够的能力袭击人类吗?真的像传说中那样,所有踏入其领地的猎物都将沦为白骨吗?

这要从“食人鱼”这一形象最早的产生说起了。

191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前往南美探险,在记录其冒险经历的《穿越巴西野林》里首次描写了这类凶残小鱼的形象,书中称它们是习惯攻击比自己大的猎物,甚至可以吃掉一整头牛的凶残鱼类。随着探险笔记的畅销,纳什臀点脂鲤的“食人鱼”形象也越发的深入人心。后来美国杂志《心理牙线》发文,表示书中食人鱼吃了整一头牛的场景,只不过是当地人的一场表演秀。人们将脂鲤们抓到没有食物的水域中暂养,等到其饥饿难耐,再将一头死牛投入水中,使得脂鲤们争相进食,这才有了书中记录的震撼场面。

活体脂鲤张嘴,可以看到“地包天”的大牙。图片:Tino Strauss / wikimedia

事实上“绘声绘色”的食人鱼袭击人类致死的故事,大多来自传说和演绎,即便是在亚马逊当地流传的,也都是谁家小孩下河游泳找不到这类经典水怪故事(放在中国就是水猴子干的)。而“食人”之意更多的则是来自当地人称其为“caribes”,这也是当地居民对食人族的称呼,而英文则称其为piranha(撕裂)。

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在水族箱饲养的过程中,一些饲养者发现单独饲养的纳氏臀点脂鲤不仅不凶,甚至有些胆小腼腆,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便会马上躲藏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纳氏臀点脂鲤“豪横”的底气来自于其背后庞大的鱼群,尽管鱼群大多时候所向披靡,可一旦落单,在危机四伏的亚马逊水域里,相对娇小的纳氏臀点脂鲤就像一个手无寸铁的小baby,同在水中生活的亚马逊河豚,凯门鳄,巨水獭和各种大型鱼类都视其为珍馐,落单的纳氏臀点脂鲤只得隐蔽躲藏,唯有集群才能抵御天敌的袭击。

咬住一块肉被钓上来的“纳氏臀点脂鲤”。图片:Wilmeris Hernández / wikimedia

而著名的鱼类爱好者杰瑞米先生也在游泳池中做过类似的实验,发现尽管“食人鱼”们会对血液敏感,可是当他赤膊进入泳池后,却并没有一条鱼向他发起袭击,反而被他的动作吓得迅速游到一旁。事实上当地人遭遇的有限几次食人鱼袭击事件也大多是身上带有伤口,或是误入脂鲤们的繁殖巢穴而遭到亲鱼袭击,纳氏臀点脂鲤等食人鱼并非像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般凶残。在巴西当地,用外形凶猛的纳氏臀点脂鲤制作的标本,是广受游客欢迎的纪念品,“食人鱼”其实更有理由害怕“食鱼人”。

没有食人鱼,但有切蛋鱼

或许会有读者在菜市场也见过类似的,肚子红红的,身体扁圆的鱼,它们也是我们今天讲的“食人鱼”么?尽管形态相似,可它是同属锯脂鲤科的短盖肥脂鲤(Piaractus brachypomus)。正所谓结构往往与功能相适应,短盖肥脂鲤和纳氏臀点脂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牙齿并不尖锐锋利,反而又平又钝类似人类的牙齿。这是因为短盖肥脂鲤是一种植食性鱼类,以落入水中的植物果实为食,因此不需要切割血肉的尖利牙齿。

露出红色腹部的短盖肥脂鲤。图片:少侠小黄鸡

过去国内新闻报道过两次影响巨大的“食人鱼入侵风波”,报道称“食人鱼”在我国天然水域大量入侵,因其性情凶猛会给生态带来巨大危害,然而这两次都是短盖肥脂鲤的误定,或许是因为它们橙红色的肚子实在太像了。事实上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纳氏臀点脂鲤在我国野外形成了成规模的种群,尽管在柳州曾有过食人鱼袭击受伤事件,也是观赏鱼饲养者私自遗弃造成逃逸的个例。而在我国南方(北方太冷脂鲤们顶不住)大规模入侵的,基本都是“淡水白鲳”——短盖肥脂鲤了,且大多来自养殖逃逸,其环境危害目前尚不明确。

短盖肥脂鲤的牙齿很像人的门齿。图片:Cedricguppy - Loury Cédric / Wikimedia Commons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类男性某一特征形态与果实相近,因此当地人下河游泳时有时会遭到短盖肥脂鲤误判的袭击,因此人们也给它冠上了一个不雅的名号——“切蛋鱼”。看来,即使没有食人鱼,游野泳也可能遭到袭击呢。

原标题:《没有爱吃人的“食人鱼”,但是有“切蛋鱼”》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