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频道

* 拖拉类别可自订排序
恢复缺省 确定
设置
快讯

网友抵制下 田馥甄赴中演出遭取消 歌迷错愕惋惜

市售牛奶2成含禽流感病毒片段 FDA:不会构成危险

斑驳交织的无数种「白」——观温哥华美术馆当期展览

温哥华美术馆。(国瑜冰∕拍摄)
温哥华美术馆。(国瑜冰∕拍摄)

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在他所着的 《古代艺术史》提出「白色是能反射最多光线的颜色,因此最容易被感知到」。

今年九月,温哥华美术馆推出了题为「白色的概念」(Conceptions of White)的当代艺术展,汇集来自北美各地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探讨关于白人身份的种种概念与思考,展出将持续至2024年2月4日。该展览最初由位于加拿大萨省的麦肯齐美术馆在2022年推出,策展人为约翰.汉普顿(John G. Hampton)及莉莲.大卫斯(Lillian O’Brien Davis),在巡回至温哥华之前,还在多伦多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过。

「白人」并不单指人种和肤色,更是一个社会建构出来的复杂概念。展览中的历史数据和作品展示了「白人」这个概念的起源,显示出我们所说的「白人」并非一个简单的、有共识的人种划分,而实际上是17世纪北美殖民者制造出的定义,作为与「黑人」、「原住民」相对应的概念,用来划分「文明」的程度。种族歧视、白人至上主义、艺术史上对「美」的定义、视觉作品对「白人」形象的塑造、白噪音等日常词汇、语言与文化霸权……种种议题在展览中渐次展开,贯古通今,引导观者思维发散开去。

加拿大艺术家简妮弗.陈(Jennifer Chan) 的作品《雅利安人识别工具》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程序,以电脑屏幕和摄像头为载体形式展出。观者可以坐在电脑前,运行这个程序,拍下自己的面孔,测试自己「有多少雅利安人成分」——程序将观者的自拍与数据库中的白人照片进行比对,跳出的结果则是面部特征与观者「相像」的纳粹优生学家、以及臭名昭著的二战战犯。好像是在以这种方式引导观者自问:「我离种族主义者有多远?」所谓的种族科学曾被当做迫害犹太人的科学依据,20世纪后半叶以来已被证伪,艺术家结合机器学习和面部识别技术,直指这段历史,以充满交互性的方式给观者带来直观的视觉和思想冲击。

「白」的概念远不止能被看到的肤色,正如加拿大法语诗人米歇尔.拉朗岱(Michèle Lalonde,1937-2021)摄于 1968 年的录像所揭示,英语是加拿大多数殖民者所使用的语言,在60、70年代,「说白人话(speak White)!」被操英语的民族主义者当做口号,用以规训说法语的法裔加拿大人。这个口号实际意谓「说英语!」,将白人身份直接与英语划等号,由此将语言也纳入了种族的定义与等级的划分,进一步拓宽或缩窄了「白人」的微妙语义。

展览中,美国洛杉矶艺术家凯恩.康扎莱斯-戴(Ken Gonzales-Day)的影像作品更为含蓄,同时也更加怵目惊心。美国南北战争后,南部种族主义者常对黑人行使残酷的私刑;到了20世纪初期,印有私刑场面照片的明信片成了流行的纪念品。艺术家以这些明信片图像为基准,用电脑软件将受害者的身影抹除,只留下环境和围观行刑的群众。受害者通常是黑人,然而在展出的这件作品的原始明信片中,被运行私刑的是两个白人。当时,生活在南部农村的贫困白人也遭受压压迫,其中一些人与黑人站在一起,争取工人权益。在这里,「白人」的概念是否限于白人精英阶层?财富、权力、社会阶级,都是参与塑造「白人」这一复杂概念的重要因素。艺术家通过编辑图像,让我们思考受害者与「白人」身份的多层含义,聚焦私刑围观者的静默在场,回顾暴力行为是如何被正常化……

谁在看,谁在被看;

谁来定义,谁被定义;

谁在发声,谁被听到?

「白盒子」(注一)是当代艺术空间的代称,因其极简的纯白墙面得名。不同于如今常见的「白盒子」,温哥华美术馆现在所在大楼却是原省级法院,门口一对逾百年的石狮雕塑,内饰光感温润的大理石,中央圆形大厅和穹顶,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本身即是艺术与历史的一部分,希腊和罗马的庄严典雅宣扬着西方文明的法律与秩序、艺术与文化。

这场关于白人身份的展览在这座建筑中展出,也恰如其分地增添了一层深意。

注一:「白盒子」又名「白方空间」(White Cube)。自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馆以其纯粹、明亮、中性的空间构造确立了一种「规范的」公共展示-观赏制度。这是一种特定的凝注-沉思的意义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将艺术对象化的空间。

 (国瑜冰,艺术作品策展人、撰稿人、译者。策展与研究兴趣包括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华裔离散、(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系统及「少数群体」艺术家在其中的位置与发展。)

上一则

活着就是幸福

下一则

郎朗香港迪士尼开音乐会 演奏「冰雪奇缘」、「狮子王」等经典曲

延伸阅读

超人气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