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認識強直性脊椎炎

已更新:2022年1月10日



認識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目前世界性的難治性免疫係統疾病,以骶髂關節炎和脊柱強直為主要特點。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關節病變最為常見。它的最為顯著的變化為關節的纖維化和骨性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方面,白種人的發病率為0.05%,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為10∶1。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病例,無論在臨床表現與X線表現,都進展較慢。由於症狀不夠嚴重,診斷往往遲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病例往往為輕型或亞型,估計男女之間的比例約為7:3。


強直性脊柱炎會引致結締組織病變,是一種影響多器官、多系統的全身性疾病,該病主要累及脊柱、髖關節、骶髂關節,為雙側性;膝、踝及手足小關節也可被累及。開始發病時,多有全身無力、低熱、食欲不振、貧血、出汗、心悸等。病變最初常累及骶髂關節,患者有下腰痛、晨起腰部僵硬、彎腰受限。隨著病程發展,疼痛逐漸加劇,病變亦逐漸由腰骶部向上朝胸、頸段脊柱發展,脊柱活動越來越困難,最後發展為駝背畸形。同時伴有脊柱側彎,嚴重者頸部亦呈現屈曲性強直,患者不能抬頭前視,不僅不能下地行走,甚至日常生活如起坐、躺下、穿鞋襪等也非常困難。

人體的防衛部隊 - 免疫系統

「抗原」、「抗體」這些名詞,都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個部分,而免疫系統就像人體的防衛部隊,負責打擊外來的異物,像是細菌、病毒、移植的器官等等,來保護我們的健康。

免疫系統其實非常複雜,主要的防衛部隊由淋巴球所組成,簡單地說,可以分為兩大類: B 淋巴球與 T 淋巴球。但是只有淋巴球是不夠的,必須還有「抗原呈現細胞」來刺激 B 淋巴球或 T 淋巴球,淋巴球才能開始工作,打擊外來的異物。



抗原呈現細胞的抗原上面有一種神奇的東西,簡稱HLA(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種類很多,就像是特別訂製的鑰匙一樣,只能和吻合的抗原接受器結合,我們稱為「專一性」。因為有「專一性」,免疫系統才能分辨什麼是異物?什麼是人體的細胞?防衛部隊也才不會打錯了敵人!

防衛部隊不聽使喚了- 自體免疫疾病

如果「專一性」的功能失效了、或是被破壞了,那麼免疫系統的防衛部隊就無法清楚分辨出人體本身的細胞、或是外來的異物,所以可能會開始攻打人體本身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因而造成了「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分為兩種:單一器官自體免疫疾病與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我們將其整理在下面的表格中,下表中越往上方的疾病所侵犯的器官越少,越往下方的疾病受侵犯的器官越多,而僵直性脊椎炎則大概位在中間的位置,病人有時候同時會有幾個器官受侵犯,如:脊椎關節、眼睛、肺部等。


家族如有HLA-B27的基因,約20%(即五分之一)的機會會發生僵直性脊椎炎

HLA 有很多種類,和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病最有關的是 HLA-B27 。如果父親帶有 HLA-B27 的基因並呈陽性反應,小孩的 HLA-B27 基因也呈陽性反應,就會有約 23 %的機會發生僵直性脊椎炎。


因此,身體裡編號HLA-B27的防衛部隊如果失控了,就有可能發生僵直性脊椎炎。防衛部隊失控後是無法再重新整隊的,也就是說,自體免疫疾病一旦發生,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是無法治癒的,只能使用藥物控制,來緩和並改善病情。


只確定和免疫系統中的HLA(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有很大的關係,HLA有很多種類,和強直性脊椎炎的發病最有關的是HLA-B27。


如果父親帶有HLA-B27的基因,並呈陽性反應,小孩的HLA-B27基因也呈陽性反應,就會有約23%的機會發生僵直性脊椎炎。但並不是每個呈陽性的人,都一定會有強直性脊椎炎。


香港平均 1000 人中有三人患強直性脊稚炎,而人口中大約有 7% 擁有此抗原。但亦不需過份擔心,因為如果擁有 HLA-B27 基因但並無親屬患有強直性脊椎炎者,患上這種疾病的機會率僅為2%。


如果擁有 HLA-B27 基因而其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強直性脊椎炎,則患上此疾病的風險只有20%,所以,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除了 HLA-B27 抗原以外還有其他因素。


發病年齡主要在 15 至 35 歲,而平均發病年齡為 25 歲。男與女的患病比例約為 4:1。


強直性脊柱炎HLA-B27基因陽性率高於80%。典型的X線改變為:骶髂關節間隙開始增寬,邊緣呈鋸齒狀,隨後變模糊,最終至骨性強直。“方椎”改變,椎間關節間隙模糊,隨後融合。由於椎旁及椎間韌帶廣泛骨化,椎體邊緣骨贅相連成骨橋,呈“竹節”狀,但椎間隙仍保存。椎體雖然骨質疏鬆,但仍呈方形。髖關節軟骨破壞,間隙變狹窄而發生骨性融合。


  根據上述病史、臨床症狀(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結合血沉加快,類風濕因數陰性及HLA-B27陽性,診斷多無困難。


目前尚無一種學說能夠闡明強直性脊柱炎的全部病因,只能認為可能是在遺傳基礎上,加上感染等多方面的影響而發病。


病理方面主要是改變了免疫反應,使機體易於發病,很可能B27抗原作為病毒或其它外來因素的受體,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與外來因素有些相似,使這些因素起著異常免疫反應而致病。外來因素種類很多,長期以來懷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證實。目前發現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肺炎桿菌對本病的發病可能起著作用。


根據臨床發現,在腰痠背痛的人當中,約五%是罹患强直性脊椎炎。


因搬東西、姿勢不良導致的腰痠背痛,經過充分休息的話會改善;但强直性脊椎炎卻恰恰相反,休息之後反而更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幼年型的强直性脊椎炎經常發生於周圍關節疼痛,常被父母誤以為是「生長痛」,等到找出病因時,往往已拖了好幾年,患者已出現嚴重駝背。



造成駝背 影響心肺

生長痛容易與強直性脊椎炎混淆,前者只會在睡前疼痛,後者則隨時在痛,尤其腳後跟阿基里斯腱處。而且生長痛不會伴隨關節腫脹,強直性脊椎炎則可能造成膝關節、踝關節等較大關節腫脹變形。


強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人,患者大都值二十到四十歲青壯年,如果年紀輕輕老抱怨腰痠背痛,小心可能是強直性脊椎炎警訊。強直性脊椎炎會跟隨患者一輩子,在發病的前十年最活躍,變化較快;四十歲以後,七○%到八○%的人病情會趨緩。


強直性脊椎炎若沒有早期治療,拖久了會造成脊椎沾粘,變成駝背,所以另有一個常見的名字叫作「竹子人」。臨床上,不少病患強直到身體彎腰成九十度,連上廁所都很困擾,若惡化到這種地步,就得進行脊椎手術矯正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有晨僵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炎性的關節型疾病,主要是影響到脊柱。病情發展嚴重後,頸部不能轉動,若有人在後面喊一聲,患者也不能自如地回頭答應,只能來個全身大轉彎向後轉。少數病人到了晚期,整個脊柱和下肢向前屈曲,成強硬的弓形。脊柱屈曲嚴重者,站著只能看到地面,而看不到牆壁,讓病人甚為苦惱。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晨起床時,或在久臥的情況下,或在久坐起立時背部僵硬不適,嚴重者背部僵硬伴有疼痛症狀。晨僵或疼痛症狀一般發生在背部,也可以發生在骶髂關節部位。在夜間休息時,上半夜休息好。下半夜逐漸出現背部僵硬症狀,嚴重者晨僵並伴有背部疼痛症狀,晨僵一般從3-4時開始,症狀逐漸加重,至5-6時最為嚴重,患者不能繼續入睡。晨僵嚴重患者在下床時,需要首先身體平移至床邊再下床活動。背部僵硬活動受限,必須活動一段時間才會逐漸減輕消失,嚴重者整日有晨僵症狀,症狀連續不緩解。全身其他疼痛關節也有不適的,嚴重者其他關節也可以有晨僵,這是強直性脊柱炎常見的早期症狀之一,也是病情活動指標之一。 病情嚴重者可以持續全日晨僵,晨僵時間越長,說明病情越嚴重,是強直性脊柱炎病情進展期。



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和臨床表現


1. 全身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于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



2. 局部表現

a.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強直性脊柱炎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脊、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b.有些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c.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


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


d.強直性脊柱炎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只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于屈頸位。


e.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f.強直性脊柱炎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3. 強直性脊柱炎的化驗和病理檢查

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現血清C-正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員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並與地區與種族有關。測定HLA-B27可以幫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但卻不能作為常規試驗。該試驗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許多類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並不存有HLA-B27,這類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與較少發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卻具有B27或BW16。


在關節囊和韌帶附著於骨骼處也可以出現局灶性炎性病灶。這些病灶以後也會有反應性纖維化與骨質沉著。還可以有其它關節以外的病灶,如葡萄膜和主動脈根部也可有炎性病變。



4. 強直性脊柱炎的放射檢查

在脊柱方面主要表現在椎間盤、脊椎小關節、肋脊關節,後縱韌帶與寰樞關節。很少有上述關節出現病變而骶髂關節卻不受侵犯。早期階段,椎間盤纖維環淺層有炎症,伴反應性骨硬化與鄰近椎體腐蝕,使椎體變成方形。纖維環逐漸骨化,並有骨橋形成。同時脊椎後關節和鄰近韌帶亦有類似的變化,最終脊柱完全融合。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還可以出現椎間盤周圍椎體骨質腐蝕和硬化,竹節狀改變亦在此節段中斷,通常發生在疾病的後期。臨床上常有急性發作,並有局限性疼痛。該區常有上述X線徵象,稱為"椎間盤炎"。這種病變易誤診斷為結核、化膿性骨髓炎,甚至認為是轉移性病灶。


周圍大關節炎症以髖關節最常見。表現為對稱性、均勻性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不規則骨硬化,關節外緣骨刺形成,最後骨性強直。肩關節為第二好發部位,病變情況與髖關節相類似,骨腐蝕主要發生在肱骨頭外上方。


強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


  由於強直性脊柱炎是較為常見的疾病,病程纏綿,且易造成殘疾,故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16-25歲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如出現下述症狀,則應特別警惕有無強直性脊柱炎可能。


  (1)腰痛、腰僵3個月以上,經休息不能緩解。

  (2)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

  (3)反復發作的膝關節或踝關節腫痛,關節積液,無明顯外傷史、感染史。

  (4)反復發作的跟骨結節腫痛或足跟痛。

  (5)反復發作的虹膜炎。

  (6)無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無外傷史的胸部疼痛及束帶感,胸廓活動受限。

  (7)脊柱疼痛、僵硬感、甚至活動功能受限,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

  (8)雙側臀部及髖關節疼痛,無明顯外傷史及勞損史。

  (9)突然發生的脊柱及四肢大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功能障礙。 強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較隱匿,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症狀,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現出輕度的全身症狀,如乏力、消瘦、長期或間斷低熱、厭食、輕度貧血等。由於病情較輕,病人大多不能早期發現,致使病情延誤,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周圍關節病變:約半數AS病人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一般多發生於大關節,下肢多於上肢。有人統計,周圍關節受累率,髖和肩為40%,膝15、5,踝10%,足和腕各5%,極少累及手。報導80例AS,髖關節受累率為徵候(100%);活動受限(64%)、屈曲攣縮(38%)、肌肉萎縮(25%)、發生關節強直(37%),是AS病人的主要致殘原因。  



關節外表現

   AS的關節外病變,大多出現在脊柱炎後,偶有骨骼肌肉症狀之前數月或數年發生關節外症狀。AS可侵犯全身多個系統,並伴發多種疾病。


  ⑴心臟病變:以主動脈瓣病變較為常見,據屍檢發同約25%AS病例有主動脈根部病變,心臟受累在臨床上可無症狀,亦可有明顯表現。臨床有不同程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者約1%;約8%發生心臟傳導阻滯,可與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同時存在單獨發生,嚴重者因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而發生阿一斯綜合征。當病變累及冠狀動脈口時可發生心絞前。少數發生主動脈肌瘤、心包炎和心肌炎。合併心臟病的AS病人,一般年齡較大,病史較長,脊柱炎及外周關節病變較多,全身症狀較明顯。


  ⑵眼部病變:長期隨房,25%AS病人有結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層炎或葡萄膜炎,後者偶可併發自發性眼前房出血。虹膜炎易復發,病情越長發生率愈高,但與脊柱炎的嚴重程度無關,有周圍關節病者常見,少數可先於脊柱炎發生。眼部疾病常為自限性,有時需用皮質激素治療,有的未經恰當治療可致青光眼或失明。


  ⑶耳部病變:有29%病人發生慢性中耳炎,為正常對照的4倍,而且,在發生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中,其關節外明顯多於無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


  ⑷肺部病變:少數AS病人後期可併發上肺葉斑點狀不規則的纖維化病變,表現為咳痰、氣喘、甚至咯血,並可能伴有反復發作的肺炎或胸膜炎。X線檢查顯示雙側肺上葉彌漫性纖維化,可有囊腫形成與實質破壞,類似結核,需加以鑒別。


  ⑸神經系統病變:由於脊柱強直及骨質疏鬆,易使頸椎脫位和發生脊柱骨折,而引起脊髓壓迫症;如發生椎間盤炎則引起劇烈疼痛;AS後期可侵犯馬尾,發生馬尾綜合征,而導致下肢或臀部神經根性疼痛;骶神經分佈區感染喪失,跟腱反射減弱及膀胱和直腸等運動功能障礙。


  ⑹澱粉樣變:為AS少見的併發症,常規直腸粘膜活檢發現有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大多沒有特殊臨床表現。


  ⑺腎病變:與RA相比,AS極少發生腎功能損害,但有發生IgAD腎病的報告。

.

5.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


西藥治療

1. 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物 ( NSAID )

目的在減輕疼痛,使病人能多做運動,並增進生活品質,但無法改變病情。

劑量可由病人根據疼痛程度自行調整用藥


最常見的副作用:胃潰瘍和胃病變、水腫、腎功能障礙


A. 常用的非類固醇抗炎藥物

‧ Naproxen ( 甲氧奈丙酸 )

‧ Diclofenac Sodium ( 雙氯芬酸鈉


B. COX – 2 抑制藥

‧ Celecoxib ( 希樂堡 、 痛博士 )

‧ Arcoxia ( Etoricoxib ) ( 安痛易 )


2. 常用的改善病情抗風濕藥 ( DMARDS )

A. 柳磺胺口比啶 ( Sulphasalazine )


最常被使用的藥,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

一般建議早期使用,適應範圍包括:

‧ 16 歲以前發病者

‧ 疾病活躍期

‧ 有周邊關節炎及關節以外症狀態

‧ 發病 5-10 年內

副作用:主要是皮膚過敏、腸胃不適、肝功能障礙受損等


B. 甲氨蝶吟 ( Methotrexate 、 MTX )

臨床研究報告顯示MTX治療脊椎炎效果並不顯著

較適用於週邊關節炎

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食慾不振、血小板減少、肝功能障礙、頭痛、全身 倦怠、脫毛、肝臟受損等


C. 撒利多邁 ( Thalidomide )

臨床試驗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試者有進步

副作用嗜睡、頭昏、口乾、便秘、神經痲痺

病人經常要作神經測試檢查,大約每六個月作一次神經測試

可引致後代先天性缺陷

所以年青的女士是不應服用


D. 帕米膦酸二鈉 ( Pamidronate )

一種抗骨質疏鬆藥物

臨床研究報告顯示部份脊椎炎患者用後病情改善

對中央脊椎炎有一定的幫助

療程為六個月,每月需要進行藥物注射

副作用:短暫性白血球下降



3. 生物製劑 ( Anti-TNF )

生物製劑已可用於治療強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及幼年突發性關節炎,透過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進入體內。生物製劑取自活體生物的蛋白質,只針對導致強直性脊椎炎的損傷性炎症反應的抗腫瘤壞死因子 ( Tumor Necrosis Factor 或簡稱 TNF )。


抗腫瘤壞死因子是在發炎過程中出現的其中一種化學性傳遞物。在正常的免疫反應中,TNF 會依附在身體上某些細胞,包括關節周圍的細胞,促使免疫細胞依次「啟動」,釋放化學物質,從而引起炎症。


強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因身體產生過多的 TNF,免疫系統未能調控關節內的發炎反應,最終使關節內的滑膜發炎,發炎的細胞以及在關節內的液體侵蝕軟骨,導致疼痛、腫脹及僵硬等徵狀。


生物製劑因能依附在體內的甲型抗腫瘤壞死因子 ( TNF-alpha ),抑制它們的活動,從而減少炎症的發生、提升患者的活動能力。


副作用:在使用生物製劑去抑制過多的 TNF-alpha,會削弱免疫功能而增加受感染的機會,亦會增加患癌風險。


4、後期的畸形已有骨性融合,手術治療

對嚴重駝背畸形者可施行脊柱截骨術。手術的指征是:①重度駝背畸形,膝關節與髖關節伸直時雙目不能平視;②病變已靜止,血沉正常;③一般情況良好,年齡較輕,肺功能無多大損害者。腰椎側位片腹主動脈有鈣化者禁忌手術。如雙髖亦有強直者應先行髖關節置換術,才考慮施行截骨術。

經絡理療

1、痛點靶向療法在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中的意義

痛點在中醫又叫阿是穴、天應穴、不定穴、敏感點等。凡無固定的位置和名稱,以病痛局部或壓痛點作治療的方法就統稱為痛點靶向療法或阿是穴靶向療法。它們是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但對病症的治療有效,往往還有奇效。阿是穴的主治病症多為痛症,其作用以近治作用為主,從古至今阿是穴應用廣泛,其鎮痛作用的主要機理是對痛點疏通瘀滯、調理氣血,經絡氣血通暢,通則不痛。


常用的痛點靶向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按摩、藥療、磁療、熱療、電療等。


2、刮痧理療:

治病作用可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迴圈。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黏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出有害的衝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它們常互為因果關係,刮痧治療中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鬆弛,則疼痛和壓迫症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於病灶修復。


強直性脊椎炎患者通過刮痧理療可把黏連的筋膜得以鬆弛,減輕炎症不斷堆積狀況,舒緩痛楚,並起了改善筋膜組織僵硬病況,可有效控制病患者的病情惡化。


3、中草藥熱敷:

可使草藥中的有效成分游離生物鹼透過皮膚角質層,直接作用於大面積病變部位,起到除風散寒、鬆弛肌痙攣而止痛的作用,配合功能鍛煉效果尤佳。

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注意事項和禁忌


(一)注意事項

1. 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原則上,能讓關節活動的運動,如游泳、柔軟操、舞蹈都可以。不能活動脊椎的運動如騎自行車,或會衝撞及接觸性的運動如柔道、籃球則應避免。至於慢跑則不被鼓勵,因為慢跑有可能導致腳底或腳後跟肌腱發炎,以致行走困難。


2. 保持良好的立姿及坐姿、每天定時作深呼吸、擴胸、挺直軀幹等強化背肌與腹部柔軟度的動作與伸展操都很重要。這些運動可以軟化僵硬處,維持關節伸展性,延緩病變的發展。

3. 若您已有脊椎融合或竹竿狀脊椎,則需避免脊椎過度受力或彎曲。


4. 由於患者的負重能力下降,因此應避免強力負重,使病變加重。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如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或長時間上網),若要長時間坐著時,至少每小時要起來活動十分鐘。勿用腰背束縛器(會減少活動),使脊椎炎惡化。


5. 睡眠干擾是常見的主要問題之一。睡眠時避免墊枕頭且不睡軟床。睡覺時最好是平躺保持背部直立。


6. 清晨起床背脊僵硬時,可以熱水浴來改善。熱敷對於緩解局部疼痛亦有部分療效。


7. 不抽煙,以免造成肺部傷害。


9. 在寒冷天氣時要保持體溫,防範症狀復發。


10.注意下列可能跟僵直性脊椎炎有關的症狀:

下背痛及晨間僵硬的程度,週邊關節疼痛及活動範圍受限(尤其是腕關節)、解血尿或小便灼痛、下痢、胸椎及頸椎症狀、眼睛紅腫或模糊、四肢突然無力或解尿困難。


11.腸胃道及泌尿道的感染常誘發脊椎炎,故應該注意飲食衛生,多喝開水,多吃青菜水果,憋尿及便秘。


(二)患者應遵循的四原則

第一及早發現。強直性脊柱炎疑似患者,或者有家族遺傳史的朋友,一旦出現腰部疼痛、腿部疼痛、骶髂關節疼痛的症狀及時到醫院檢查。不要抱有僥倖的心理耽誤病情。


第二及早正確的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確診的兩大金標準是:HLA-B27陽性和底髂關節病變。早診斷和早治療是相輔相成的,及時發現後,就要到醫院進行診斷,片子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第三及早正確治療。一旦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後,要及時治療,不要自暴自棄,不進行治療,這樣對病情的控制很不利的,不僅僅耽誤了患者治療的最佳時機,更是為患者今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


第四早期堅持治療。很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認為早期疾病,只要通過治療控制後,不疼了就停止治療了,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早期強直患者,一定要堅持治療,還要堅持鍛煉。


保持樂觀情緒,消除緊張、焦慮、抑鬱和恐懼的心理;戒煙酒;按時作息,參加醫療體育鍛煉。


強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肌腱痛症患者避免進食以下食物:

(1)肉類:鵝、鴨、蟹、蝦、燒肉;無鱗魚(生魚及鰻魚等)、蚧蜆類;

(2)糯米、黃豆(豆腐可以食用)、小麥;

(3)蔬菜類:菇類、茄子、通菜、椰菜花、椰菜、南瓜;

(4)水果類:菠蘿、芒果、木瓜、榴槤、龍眼、荔枝;

(5)其他種類:牛奶、鮮奶、炒河粉類、油條、腸仔包、餅乾等煎炸食物;

(6)反式脂肪食物:人造牛油、蛋撻、西餅、忌廉飽、奶油飽、鷄尾飽、薯片、薯條等。

Ω6 (omega-6)的脂肪酸(歐米茄六的脂肪酸):有的蔬菜油含有Ω6,含量最高的首推葡萄籽油、黃豆油、玉米油、紅花籽油和花生油。對強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肌腱痛症患者來說都應避免食用。


消化功能疲弱的人仕容易誘發免疫過敏反應,轉素食可減輕炎症的發生

現代醫學亦証實過敏反應同胃酸消化功能成正比的,若果胃酸PH值達到1至2健康的強酸性,能有效的消化分解蛋白質和一切的致敏原,但現代人普遍的胃酸PH值只有4至5,接近中性的PH值,因此而形成很多異蛋白不能消化分解,當這些異蛋白進入血液裡會誘發抗原反應,白血球會對這些不能消化的蛋白質誤以為有細菌病毒入侵,而發放一系列生化戰想消滅入侵的病毒,而這些異白質會類似我們人體某些器官的組織,例如皮膚,關節,腸臟,虹膜,腎臟,所以白血球有時會殺錯良民攻擊自己的器官,這樣就是我們醫學上所稱的免疫反噬--過敏,當中包括濕疹、強直性脊椎炎、類風濕關節炎、虹膜炎、克隆氏症、紅班狼瘡等都是類似的病症,所以若果有這些病症的人如果能轉食素完全不食肉類,病情會有所改善的。


有上述病症的人士亦不建議進食這些含有異蛋白及過敏酵素的水果:菠蘿、芒果、榴槤、木瓜、桃、杏桃(註:若經50度以上高温加熱1至2分鐘,過敏酵素是會分解的)。


常見的誘發因子 (過敏原) :

蛋、奶、小麥、黃豆、花生、榛果及其他堅果,亦建議飯水分離進行膳食。


適合免疫系統紊亂患者服用的功能性營養養補充品:

亞麻籽油,魚油,月見草油,鱗蝦油,硫鋅酸,酵素,薑黃素,洋葱素,綠茶素,花青素,有機硫,柑橘生物類黃酮,乳香等。



編輯:陳玉輝

中國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

英國另類療法訓練學院[整全營養學]專業文憑

廣東省職業技能鑒定高級推拿師

香港中華經筋醫學院證書

盈康社綜合理療中心服務範圍



🔰盈康社地點:太子西洋菜北街157號恆安樓10樓157室 (太子地鐵A出口)

🔰諮詢電話:21511763

🔰WhatsApp:62978955




盈康社營業時間:

星期一、二、四、五,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星期三休息;

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敬請預約」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選購産品到訪前先whatsapp本會通知到訪時間以便接待。

任何理療服務和病理評估諮詢服務敬請預約。

102 次查看0 則留言

所有產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