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美国投放原子弹在日本长崎和广岛,而不是其他地方?

今天看日本地图,发现广岛和长崎相对而言都很偏僻,投放原子弹貌似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时隔多年,突发奇想,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图片]
关注者
6
被浏览
6,302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事后看来是干掉不少日本人,但当时美国的考虑,杀人并不是第一目标,打击日本残存的军工产业才是。

从这个目的出发,广岛和长崎(包括原目标小仓)的选择就顺理成章了。

在长崎投下原子弹的轰炸机“博克斯卡”号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但日本依然拒绝无条件投降,8日位于关岛的第20空军司令部下达《第17号作战令》,决定再向另一座日本城市投下原子弹。

首选目标是福冈县小仓市,那里是北九州工业中心,也是小仓兵工厂的所在地;备选目标是拥有23万人口的长崎。

9日凌晨3点49分,查尔斯·斯威尼少校驾驶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博克斯卡”号从提尼安岛起飞,另有两架B-29紧随其后,分别承担观测和摄制任务。

起飞前“博克斯卡”号的燃油泵出现了一点小故障,导致飞行时间缩短了大约45分钟,但斯威尼依然决定继续执行任务。

参与“胖子”原子弹研发的科学家在弹体上签名

“博克斯卡”号携带一颗绰号“胖子”的钚核裂变原子弹,长3.25米,直径1.52米,有效荷载大于在广岛投下的那枚原子弹。

“胖子”的钚核含有5公斤钚239,周围环绕一圈TNT炸药,引爆后向内挤压钚核以达到临界质量并产生链式反应,在百万分之一秒内释放2.2万吨TNT当量。

斯威尼驾机飞临小仓上空时,这座城市上空阴霾密布,飞机盘旋了10分钟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投弹时机。

尽管投弹手克米特·比恩认为可以通过目测投弹,但斯威尼担心剩下的燃油不够返航,当即决定改飞长崎。

长崎上空也有云层覆盖,但能见度好于小仓,比恩决定从云层缝隙中目测投弹,瞄准点定为三菱造船厂。

当地时间11点02分,“博克斯卡”号在9500米高度投下原子弹,53秒后在长崎上空约450米处爆炸,爆心900米半径内的一切荡然无存。

炫目的蓝白色强光照亮整座城市,火焰升腾到3000米高度,随即幻化为一朵18000米高的黑色蘑菇云。

尽管“胖子”偏离瞄准点2500米,仍然将三分之一座城市夷为平地,受损最重的浦上谷一带被称为“红色死亡圈”。

“红色死亡圈”内18000座房屋被毁,74000人当即死亡,另有75000人受伤,其中许多人后来伤重不愈。

核爆引发的冲击波以每小时14000公里的速度扩散,爆心5公里外的建筑物都被震塌,65公里外有明显震感。

长崎原子弹爆炸时从9.6公里外拍摄的画面

与广岛不同的是,长崎原子弹是在远离市中心的工业区引爆,它摧毁了当地最大的三座兵工厂,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死亡人数”。

斯威尼投弹后在长崎上空盘旋一圈观察效果,此时飞机的电路在浓烟中发生故障,燃料也严重不足,他不得不改变计划飞往冲绳降落。

下午12点30分左右“博克斯卡”号降落在冲绳龙潭机场,油箱几近全空,飞机加满油后向提尼安岛返航,飞行20小时后于当地时间晚上10点30分抵达。

“博克斯卡”号投弹的时候,随行的观测飞机也投下了一些材料,其中包括给日本物理学家嵯峨根辽吉教授的一封信,信中敦促日本立即投降,否则将继续投放原子弹。

这封信由三名美国物理学家共同署名,其实是虚张声势的威胁,当时美国手头已经没有第三颗原子弹可以使用。

日本人并不知道这一点,两颗原子弹的毁灭性效果,再加上8月8日苏联的宣战,迫使裕仁天皇做出了无条件投降的决定。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我的新文章会在个人公众号弄影记(微信号:feiyumylife)提前首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