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犬儒主义?

到底什么是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是否有明确的定义? 犬儒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有哪些代表人物和言论?
关注者
2,233
被浏览
1,888,163

101 个回答

第一次回答,能力有限,希望对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阐述:


1. 什么是犬儒主义

2. 犬儒主义存在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

3. 怎样看待及处理犬儒主义的思想?

4. 其他的一些联想

--------------------------------------------------------------------------

什么是犬儒主义?


我们都是狗,但你不同,你是一只聪明的狗,聪明到你甚至意识到了自己是一只狗。这很不容易,大部分狗都意识不到自己是狗,他们以为他们是人。 作为一只聪明狗,你很清楚你生来是狗,将来也是狗,不可能成为人。而你又那么聪明,懂得、知道那么多,你和一般的狗不一样。所以到头来,这种聪明,就给你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怎么办? 改变?作为一只狗,你能改变什么?改变你所处的环境吗?你每天吃狗粮、遛弯,生病了还能去宠物医院,你甚至是这个环境的受益者,你什么都改变不了。 反抗?你反抗谁呢?谁是坏人吗?你的主人对你很好啊,就算反抗你反抗得了吗? 逃离?回到从林中或者成为流浪狗,你都生存不下去。就算逃离,你逃离了现在这个主人,还有别的主人,你看得见的或者看不见的主人,你逃不掉。 改变、反抗、逃离都不行,那你就接受拥抱它咯。不,你也拥抱不了。因为你是一只聪明的狗,你所知道的、了解的一切,是你的价值所在。智商这个东西没有回头路,高起来了就下不去了,你没办法再变回笨狗。你不愿意抛弃你懂得的东西,并且你以此为傲。 所以你就非常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只属于你,因为其他的狗没有这种痛苦。而你又懒得去跟那些笨狗去说,你知道他们不会懂你,跟他们说不明白。他们想着的是什么时候能吃肉啊,什么时候遛弯能再遇见小区里那只心仪的泰迪,或者和那只逗逼的哈士奇一块玩玩。你的精神无法解脱。是狗不痛苦,意识到自己是狗才痛苦。那不如去找一个精神寄托吧?不不不,你太聪明了,看得太透彻,所以各种宗教、信仰,唬不住你,你不吃这一套。 那么,你剩下唯一能做的只有嘲笑。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一些些快乐。你不但嘲笑这个世界和其他的狗,还嘲笑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的狗们。“我是狗不可笑,可笑的是你们以为你们是人”或者“你们知道自己是狗,居然还梦想变成人”。 你开始嘲笑,尖酸刻薄地讽刺、嘲笑。从此,散播负能量,熬制毒鸡汤是你的拿手好戏,也是你的快乐源泉。 故事讲完,这只狗就是我们要聊的话题:犬儒。 (上面介绍的那个狗的故事,出自2014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哲理辩论”黄执中vs周玄毅,犬儒主义是不是精神解脱之道,很生动精彩,我直接拿来借用了。) From 李好帅,Simple Read 你每喝下一口毒鸡汤,身上就多了一个犬儒的标签 - 知乎专栏


不再相信,因为希望会带来失望;不再认真,因为认真过后的失败会被视为无能;我从不会出错,我不无能,因为我从不尝试;我批判和指出你的错误与失败,我就站在比你优秀的位置,比你透彻,比你智慧。我很牛逼。我不是卢瑟,你们这些企图变成活的不那么像狗的又碰的头破血流的战五渣们,省省吧。

-----------------------------------------------------------------------------------------------------------------------------

犬儒主义存在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


犬儒,在于现实与预期不符后不愿降低自我认知的期望/评价,又难以忍受现实与预期差异造成的痛苦的人,把现实全部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不考虑自身可以起到的改变与影响,对于自身心理上的一种麻痹,保护自己的自尊感与优越感。这样能在现实生活中不满意的活着,又不会时刻遭受不满意的折磨,用众人皆醉我独醒、以淡薄心态看透世界形成一种智商/经验上的优越感的一种状态。


这我理解为人类心理的一种适应性特征。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在外界环境极端痛苦,且通过个人努力确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保护个人精神世界不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例如早期童年时代受到父母虐待的情况下,会形成多重人格,这个“心理疾病”其实也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自我保护措施。这种环境下,“犬儒”、“精神胜利法”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讲,是符合机体继续生存的需要的。


但是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面对获得成就中必须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没有良好的心理应对措施,或者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导致自身认为这个困难自身难以克服,从而用不在乎、无所谓、没做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样的心态来获得对自己“满意”的认知。

这种对自身的麻痹可以让自己保持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中,适应“不满意”的状态(而这往往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从而让人们放弃努力,放弃追求,放弃希望,潜意识的活在恐惧中。



犬儒主义作为精神盔甲的逻辑 首先大家不要被执中的聪明不聪明绕进去,因为他嘴里的聪明不聪明都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自我认知”。因为犬儒主义前提就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前提,但是这个前提只用于自我认知,跟世界乐观评判没有半毛钱关系。基于这个前提,简单一点说,这就是一种看破现实,但是无力改变也不知道到底需要改变成什么样子才能自己满意。迫于现实并不能接受现实的状况,然后开始用一些极端行为(嘲讽,笑话)对抗现实的行为进行精神解脱的逻辑。 实际上这个辩题本身执中就很吃亏,因为本身犬儒主义就是一种对个人内在矛盾痛苦的发泄。执中自己也说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 作者:jiu jiu 链接:zhihu.com/question/26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怎样看待及处理犬儒主义的思想?


正确看到自己的负面情绪,痛苦、沮丧、遗憾,这是人固有的情绪,不要想摆脱,体察并接受。人的精神跟机体一样,都有很强的自愈能力。

而这些负面情绪也正反应了自身内心真正渴望的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必经之路。

不以结果评判自身的价值。你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人们的天赋和基因,而是做事的 强烈渴望、环境、知识、方法和工具。找到影响失败和成功的关键点,继续尝试的勇气和能力,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摘一段荀子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知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工具)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环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动机)


有点小遗憾,当时语文老师的要求,只是背诵全文,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解读作者写这些东西的动机;幸运的是,我背诵全文了,好让他在胃里消化了这么久。

-------------------------------------------------------------------------------------------------

其他的一些联想


摘一段《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思维里,这句话跟犬儒这个话题是有关系的: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

不成熟的人希望为了自己的事业“英勇”赴死,而成熟的人却可以为了他的事业”卑微”的活着。


关于两只“狗”的故事

RED: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y friend: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RED:There's not a day goes by I don't feel regret. Not because I'm in here, or because you think I should. I look back on the way I was then. Then a young, stupid kid who committed that terrible crime. I want to talk to him. I want to try and talk some sense to him, tell him the way things are. But I can't. That kid's long gone and this old man is all that's left. I got to live with that. Rehabilitated? It's just a bullshit word. So you go on and stamp your form, sonny, and stop wasting my time. Because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don't give a talk.


RED: 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以及


继“六学”之后,娱乐圈的第一显学当属《中餐厅3》的“明学”。这档节目的官方介绍是:“5位青春合伙人从零开始经营一家中餐厅,互相协作并彼此关心和学习,在中餐厅内做出中国的味道。”

但是,店长黄晓明似乎并不记得这些,而是在经营餐厅时凭借一己之力,将独断专横的情绪化交流发扬光大到了极致。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听我的,一个人说了算,这个事情不需要讨论”
“所以我建议你依然还是听我的”······
这些掷地有声的“明”言警句,震撼了网友,也引起了他们的激烈讨论和再创作。

△著名“我觉得”暴言出处

除了铺天盖地的表情包和段子,极富实用主义精神的网友们甚至还将“明学”引入实际,在实践中检验了真理。有游戏玩家表示,反应之后久久不给解决的问题,来了一套“明学”之后,客服一小时就给解决了。(小朋友请勿模仿)

△网友纷纷感叹“明学”是实学

“明学”为什么会引发大家的激烈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暴露出了当下人们交流方式的某些弊端。在互联网时代,习惯了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人们似乎永远都在忙,永远没有时间和耐心。当“后真相”成为时代特征后,情绪化的交流占据压倒性的地位,在互联网上人们变得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不耐烦。

当“明学”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在引人深思:在这个时代,情绪真的已经主导了我们的交流吗?

互联网时代的“犬儒主义”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我们联网”和“情绪联网”的时代。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林奇用“我们联网”(The Internet of Us)来为他论述互联网知识的专著命题,是很有意思的。他说的“我们”不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我们大家”或泛称的“所有人”,而是“我们自己人”

我们的互联网就是在我们自己人之间联网,不仅是信息联网,更是情感联网。互联网上的“自己人”是在与“他者”的区分、隔离甚至敌意和对抗中产生的。在这个空间里,人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成孤立的部落小群体。这是“自己人联网”和“同类情感联网”的必然效应。互联网上的信息源多到数不胜数,但每个人喜欢并经常访问的网站就那么几个,社交网站更是把人带入一个个意气相投者的小圈子里。

来自这些网站和朋友圈里的信息都是被“同道者”过滤和筛选过的,因此看了会令人觉得特别满足、开心、赞同。同一种声音越是听到得多,越是会让人觉得,这么多人有同样的想法,说明一定正确。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社会证明”,又称“信息性社会影响”

△互联网的“回声室效应”

人们越是对复杂情况缺乏独立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就越是会认为他人所采取的是正确的行动。而且越多人采取同一个行动,就越证明这个行动正确。人一旦受到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偏见影响,便会对不同的意见和情感变得更加讨厌和排斥。犬儒主义一般都是从某种本能的情绪或情感开始的,也是以这样的情绪和情感来扩散的。普通人厌恶权贵人物的伪善和虚伪,鄙视他们说一套做一套,痛恨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不公不义;或者对现有秩序的正当性产生幻灭,对政治、道德、职业、文化、知识权威深感失望,积郁既久,便迸发成犬儒主义(cynicism)。互联网时代,由于高效的“情感联网”,犬儒主义情绪的扩散和感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利,更广泛。这种影响的范围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亲朋、好友、同事、熟人,只要对什么事物有相同的感受和情感,人们便可结为好友,引为同道,视为同志。

犬儒主义不是一种理论,无须用许多文字来论述,情绪是最有效的联络方式。只要一个冷笑话,一句痛骂、挖苦、诅咒,或是寥寥数语的插科打诨、讽刺嘲笑,就能把人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也就能找到生动有力的表达,这正是网络语言最擅长的语言手段

△“青岛大虾”事件中,一句调侃就已表明阵营

对许多人(包括网民)来说,犬儒主义是一种对生活世界的看法, 也是一种活得憋屈却无以解脱的应对方式

犬儒主义开始是无奈的, 但可以经过心理调适,转变为主观选择,甚至是自以为自由的选择。人的头脑并非不变观念的被动容器,犬儒主义者的绝对怀疑和绝对不相信,决定了他们所看到的那个令人绝望、毫无改变希望的世界。

人总是为世界的表象所困惑,那表象就是限制和影响我们对世界 看法的观念和经验。犬儒主义企图将对世界表象的困惑转变为一种本质的清晰:不要相信你看到和听到的任何东西。

犬儒主义的“情感智力”

社会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思想本质》一书里用康德的观点揭示人的思考如何反映在人的语言之中。

他指出,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如何由人的观念和目的,而不是自然法则构建起来的,人的思维模式又是如何将人的意义赋予了这个世界。

同样,现代心理学对情感和情绪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在多么大的程度上是由人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方式构建起来的。

犬儒主义就是不同情感反应方式中的一种。对犬儒主义的认识不能改变世界本身,但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念,特别是改变我们接受这个世界的意愿和理由。认识犬儒主义的情绪还能对我们如何看待人本身(人的本性)产生积极的影响——人不是命运的奴隶,即使在不自由的逆境里,人也可以选择一种不随波逐流,不放弃良善希望的生活态度。
犬儒主义的性格缺陷和情感智力不足与它的“溢出效应”“补偿效应”有关。

溢出效应指的是,如果在一个领域中形成某种情绪性格,也就容易发生在别的领域中。普鲁塔克在《如何受惠于敌人》一文中谈到了忌妒,“既然争强好胜、妒忌是人所共有的本性……(一个人)把它们发泄到敌人身上将使他大获其利,也就是说,这使他不会把它们发泄到自己的同事或亲戚身上去”。发泄到自己人身上就是溢出效应。

犬儒主义也是如此,对公共权威的极度不信任(往往是有理由的)很容易变成无论对什么——善恶的区分、是非的辨别、普遍价值、做人的道德原则——都一概不信,一概拒绝。在犬儒主义者眼里,自私自利是人性的不变之道,任何良善、利他的行为都有着不可告人的利己目的,必定是心怀叵测、暗怀鬼胎的阴谋诡计。

补偿效应指的是,如果在一个领域中情绪发泄受到阻碍,就会在另一个领域中寻找出口。托克维尔认为,当政治没有办法满足人们对权威的需要时,他们便会转而通过宗教的途径来满足。有的人在自己国家里对什么都不敢吭声,却会更加起劲地对别国大声说“不高兴”。

今天社会中的犬儒主义基本上是在不自由状态下对自我行为的不得已的调适,当公共权威无法满足人们的信任需要时,许多人并不是就此完全放弃了信任需要本身,而是转而从其他地方去得到补偿。他们相信怪力乱神、佛道巫蛊,相信各种商业诈骗,相信朋友圈里的流言蜚语。这类轻信看上去与犬儒主义的死活不信相互矛盾, 但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彼此互为里表。这是因为,信与不信都是情绪性和非理性的

补偿效应和溢出效应对犬儒主义情感智力不足和不道德有很大影响,犬儒主义的极端怀疑和不信任经常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对统治者、权贵的不信任,经常导致对朋友的不信任、不合作。

犬儒主义还认为,这个世界从来就无公道可言,永远只能是成王败寇,谁有权谁说了算。在无权的时候,犬儒主义者无足够的情感智力助他心怀希望,有效反抗;在掌权的时候,犬儒主义者则又会把有限的情感智力滥用成不道德的权谋和反道德的权术。

犬儒主义的“自欺”

犬儒主义者以彻底怀疑和死活不信为他的人生信条,但他却从不怀疑自己的犬儒信条。他自以为已经彻底看透一切,看穿了这个世界,看穿了一切“知识”“权威”“是非”“道德”的虚伪本质。他确定,彻底的怀疑和与之相一致的玩世不恭和愤世嫉俗已经带给他最重要、最核心的人生智慧。

这其实是一种由自我欺骗造成的认知幻觉,必定伴随着许多常见的逃避策略:对现实的不公不义装聋作哑、冷漠旁观、首鼠两端、心口不一、假面扮相、睁一眼闭一眼。这些造成了犬儒主义自我欺骗的严重道德缺失和不道德。

在一般的哲学中,激烈情绪的破坏性影响通常是在“自欺”和意志薄弱的议题中论述的。自欺是一种个人意志薄弱(它经常表现为过度的“意志坚强”)的特征,可能呈现两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 不顾自己行为的后果而冒失行动;
第二,违背自己更加理性的判断而草率行事。

如果说非理性的乐观(所谓的“革命浪漫主义”或诗人“气质”) 属于第一种情况,那么非理性的追求则属于第二种情形。一厢情愿缺乏对后果的考虑,经常是一种用“坚强意志”掩饰起来的感情用事,情感搅乱理性,使人陷入本能的愤怒、恐惧、忌妒、傲慢等,导致不可挽救的失败或悲剧。一般的哲学是从个人自欺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着眼的,并不构成道德批评。

巴特勒说,人的自欺,根子在于自我偏执,由于自欺,“人会无限度地作恶:压迫他人、利用他人,甚至明目张胆地对他人施行不义”。巴特勒如此严厉地谴责自欺,是因为自欺可能造成严重的罪恶后果。自欺者的“无知”会使一个聪明人干下伤天害理的恶行。自欺摧毁道德,也败坏作为道德基础的正义原则本身。

18 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赞同巴特勒的观点,他毫不怀疑,自欺会令人丧失判断力。他指出,自欺的人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永远正确,在犯错之后,会百般狡辩、逃避责任、文过饰非。因为他只有这么做,才能维护自己虚假的良好形象,“意识到自己会犯错,这会让他极不舒服”。对当权者来说,承认错误甚至还会危及他的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

巴特勒和斯密对自欺之恶的剖析更适用于把握权势或对国家社会有影响力的名流、作家、专家、知识分子,而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


在一个充斥着虚伪和谎言的社会里,这些“在上者”是犬儒主义的始作俑者,而“在下者”普通人的犬儒主义大多是不得已调适生策略的结果。因此,不能把犬儒主义的道德之恶平摊给犬儒社会里的不同个体。对不同的自欺需要做不同的道德判断,也是这个道理。

与此不同的是另外两种更加着眼于道德责任区分的看法,每一种也都适用于辨析不同犬儒主义的不同道德责任。


第一种看法提出,不应该忽视那些不涉及道德问题的自欺,自欺并非总是有不道德的动机和行为。例如,人们对自己的容貌、艺术才能、智力水平、志向、抱负、幸福感会有不真实的想法,做出不同程度的高估,但这并不有害于他人。有的犬儒主义也是无害于他人的,是弱者保护自己、防止上当受骗的生存手段,甚至还有清醒识别现实中虚假和伪善的积极作用。

那么,又该如何从道德上看待这种无害的自欺和犬儒主义呢?

马丁在《自我欺骗与道德》一书里分析了巴特勒的自欺不道德说,并提出,自欺并不一定导致不道德的后果,但是“倘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应该批评它,而且按照犯错和性格缺陷的不同严重程度,予以不同的批评”。

第二种看法是,巴特勒和斯密批评自欺不真实,是因为事情没有自欺者想的那么好,但是,有的时候自欺会把事情想得很糟糕,而真实情况是,事情没有自欺者想的那么坏。悲观主义者或犬儒主义者都 有这样的自欺,把事情想象的比真实情况更为黯淡而无希望。

对犬儒主义的道德评估不能武断地一概而论,对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犬儒情绪和情感也是一样。犬儒主义一直被当作一种没有理性或缺乏理性的行为选择,今天我们知道,它也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性来 解释的情绪或情感方式。

情感比理性更深层地支配着人类的想法和行为。克尔特纳和勒纳指出,“人性的概念来源于对人的情感的信念”,人性自然是对活人而言的,对于死人来说,人性也就不存在了。

人不能没有情感而生——心如止水或哀大莫若心死也是一种情绪;人甚至不能没有情感地去死——总是最强烈、最不能忍受的情感让人最后做出避生向死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就是生命本身


《人文的互联网》

作 者:徐贲
用启蒙人文教育
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
让你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