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情绪(愤怒)如何释放?

被压抑的情绪(愤怒)如何释放?

如何释放压抑的情绪(愤怒)?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如果给一头大象,从小就给它的双脚间绑上一根很细的链子,那么哪怕这只大象长大了之后,它的力量完全足以轻而易举的撕开那条细细的脚链时,它也不会这样做。

因为在大象还很小、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时,那条细细的脚链不断束缚着它,以至于这种“无法挣脱”的束缚就成为了这头大象潜意识的组成部分。

并非是大象成年后的力量不足以撕开脚链,而是它潜意识中一部分的设定就是“永远不要试图挣脱脚链”。

然后有意思的地方就来啦:当我们的某种习惯、某种信念被固化了之后,它就会获得“习性”的特权。这种习性从“意识”进入“潜意思”储存起来。这个反应链条不断被重复后,渐渐成为某种“本能”,构成自我特征的一部分。

延伸科普:人格和潜意识的区别。

人格: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与意识共同构成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


1.训练开发潜意识的无限蓄储记忆功能,为我们的聪明才智开辟广阔深厚的基础(信息量)

  如果你想建造高楼大厦,就必须储备好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装修材料、设计知识、建筑技能、各种建筑机械,还有指挥管理技能等等。对于一个追求成功与卓越的人来说,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给潜意识输进更多的基本常识知识、专业知识、成功知识以及相关的最新信息。

  “事事留心皆学问”,你要大脑更聪明,更有智慧,更富于创造性,更符合现实性,就必须给潜意识输送更多的相关信息。

为了使你的潜意识储蓄功能更有效率,可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储存。如重要资料重复输入,重复学习,增加记忆功能,建立看得见的信息资料库——分类保存图书、剪报、笔记、日记、现代的电脑软盘等等,以便协助潜意识为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其他聪明才智服务。

2.训练对潜意识的控制能力,使它为我们成功服务,而不是把我们导向失败(正向转化)。

  具体地说,珍惜原来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输入新的有利于积极成功的信息资料,使积极成功心态占据统治地位,成为最具优势的潜意识,甚至成为支配我们行为的直觉习惯和超感。

  另外,对一切消极失败心态信息进行控制,不要让它们随便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中。遇到消极思想信息时,可采取两个办法加以控制:

  一、是进行重新认识和转化,化腐朽为神奇。用成功积极的心态对失败消极的心态进行重新认识和转化,化害为利(化负面为正面),让失败消极的潜意识象毒草化成肥料一样变成有益于成功卓越的思想意识。

二、是立即远离它,不主动的触发它。对过去无意中吸收的消极失败潜意识,用新的认知将其覆盖,让它遗忘,慢慢将其安放在自己的反应系统之外,让它沉入潜意识的海底。(单纯的抑制和回避这有危险,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都都无法真正的消除,一旦有相同的情形发生会与这部分信息和感受进行高度共振,从而在意识深处浮现,彻底的办法就是建立新的习性反应链条,把它覆盖)。

3.开发利用潜意识自动思维创造的智慧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获得创造性灵感(深度状态捕捉灵感)。

  潜意识蕴藏着我们一生有意无意、感知认知的信息,又能自动地排列组合分类,并产生一些新意念。所以我们可以给它指令,把我们成功的梦想,所碰到的难题化成清晰的指令经由意识转到潜意识中,然后放松自己等待它的答案。比如反复下达这样的指令:我该如何开辟这新的饮料市场呢?还可以把指令化小:我开辟市场的第一步应该怎样走?等等。

有不少人苦思冥想某一问题,结果却在梦中,或是在早晨醒来,或在洗澡时,或在走路时突然从大脑时蹦出了答案或灵感。所以我们要随时准备纸和笔,记下突然而来的灵感。电影大王邵逸夫,经常在思考各种问题的同时,在任何地方,都备有一本记事簿,一旦灵感从潜意识中来,便立刻记下来。这使邵逸夫成就辉煌的事业。

灵感来自于什么地方?

灵感来自深度的沉静和独立思考,进入类似冥想的深度状态,会对自身意识、潜意识、宇宙信息、高维信息进行读取,这些信息在你的意识中汇聚,最终在某个是时刻以念头的方式呈现,这种念头稍纵即逝,需要你沉静的方式才能被准确的采集和记录。

4.不断地想像、不断地自我确认、不断地自我暗示(不断的重复成为自我语预言)。

  假设你想要成功,就念我会成功,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假设你想赚钱,你就念我很有钱,我很有钱,我一定会很有钱;假设你想要让自己的业绩提升,就告诉自己,我的业绩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提升,我的业绩一定会不断地提升;假设你想要存钱,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

  这样子不断地经由你反复地练习,反复地输入,当你潜意识可以接受这样子一个指令的时候,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配合这样一个想法,朝着你的目标前进,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很多人试了这个方法,没有效果,原因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不够多。影响一个人潜意识最重要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再一次地重复,大量地重复,有时间随时随地不断地确认你的目标,不断地想着你的目标,这样的话,你的目标终究会实现的。


  1. 吸引力法则(由朗达·拜恩的《秘密》普及开来):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

(成功吸引成功,民工吸引民工,相同特质的会自动汇聚,想进入另一个圈子就必须具备那个圈子的特性,圈子具有天然的排他性)

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深层次原理是进入潜意识的信心和反应链条(习性)会自动运行,自然而然不需要意识的控制。当你用新的方式运行自己的时候,自然会改变自己的轨道,这是从最深层次去改变一个人。


接受信息、信息反馈、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



  1. 全然接受信息,纯碎的复制和读取,不带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喜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需要的遵循的原理是存在性和客观性,这个过程仅仅是对外界信息的读取,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2. 已经储存的信息和感受被接受到的外界信息引动(信息共振),此时引动的过去的相似的经历,已经处于这些经历时的状态(心里状态、身体状态),外界的刺激和过去的经历状态之间高度共振,从而引动相似的心里状态、身体状态。
  3. 进入对外界信息的反馈,心里状态进而引发对应的身体状态,在进入从心里状态进入身体状态的全新调整,甚至做出行为上的反馈。


上述反应过程会在电光火石之间完成,因为这已经进入“习性”的过程,已经固化的反应链条,我们说改变自己最彻底的改变就是在第(2)环节上的改变,必须进入外界刺激的信息引动新的反应链条,换句话说就是建立新的反应链条占据原来反应链条的位置。


如何让新的反应链条占据原来的位置呢?


  1. 第一步就是察觉旧有的反应链条,如果你都无法察觉,那么想要替换就更无从谈起了。在当时情形时往往难以察觉,我们在过后的复盘当中往往能够发现蛛丝马迹,在多次的观察后已经清楚“看”到自己的习性反应链条。
  2. 通过科学的认知纠正这条反应链条某些“偏差”,把这条新的链条梳理完毕后,仅仅停留在从“不是道”到“知道”的过程,离替换还有距离。
  3. 建立习性本质就是反应链条不断被“重复”的过程,能够不断重复是因为在这条反应链条中有舒适的反馈信息,把这种反馈通过认知上的改变变成“痛苦”,人的本能就是逃离“痛苦”。反过来在新的习性反应链条上的运行上给予“舒适”的反馈信息,促进新的习性反应链的替换。
  4. 不断的重复新的反应链条和能够促进反馈再次进行的反馈信息,经过21次(可能更多)以上的不断重复一个新的习性反应就形成了。


真正提升其实是两个部分:

1、认知的提升,逐渐认知到更深层次,更接近本质。

2、这种更深层次从意识到潜意识,变成自己运行的一部分。

只停留在第一种层次,进变成了句话:“你听了很多道理,但是还是不能过的好这一生”。因为没有练习,没有切身的体会,这种认知往往仅仅停留在概念,这种单一的、不够丰满的认知,永远和习性不沾边,不能成为习性的东西本质都没有用。

旧的习性不能被消除,只能用新的习性代替。

任何认知都不能被消灭,只能升级认知来覆盖旧的认知。升级认知并非把就的认知“打破”,认知无法打破只能被替代。

知道这个原理你就不再纠结固有的认知里面,而是寻找更深刻的认知和思想,通过他们来提升自己的认知。

西方科学实验本质就是客观的存在的事实来升级自己的认知,而不是用有限的认知来解释一切。

任何观点是没有对错的,给观点施加对错的评判才是对错。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来指责这个观点是错的,但是对于秉持这个观点的当事人来说:这种对错的评价根本无所谓。对于持有该观点的人而言,“对错”的评价本质上是“不重要”的。

因为“信念”这种东西本身就没有对错,是“自我确认”的产物,通过信念这个东西来强化自我的存在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事没有信仰的,信仰的会被环境自动灌输进意识和潜意识当中,甚至这个过程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既是文化潜移默化的改造人的力量。

愤怒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他者的攻击欲。

而愤怒的成因,归纳来讲有两个:

其一,需求未被满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其二,各种边界要素被侵犯了(生存要素、安全要素、社交要素、尊重要素、自我实现要素)。


强烈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时,愤怒自然而然产生,愤怒的对象是谁?

被要求满足的人没有满足的需求时,就会把这种强烈的情感指向被要求满足的人,认为是对方造成了不满足需求这个结果,进而造成了心里的不舒服,把这种不快需要发射出去,所有矛头都对准那个人。如果不如果外在找不到愤怒的对象,就会把矛头对准自己,变成对自己的不接受,这就是自卑的形成,甚至会发生伤害自己的行为。

“边界被侵犯”通常可以等同于边界被压迫,这个转化过程类似需求不被满足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是在会不断的压迫你的边界、剥削你的需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那么这个人就会形成这种无法将自己的愤怒释放的模式固化下来,人格模式的固化,同我们前面所讲的“信念”一样,它们都一样的具备着“无因性”,都只是因为不断的重复而形成的习惯。

这种需求必须被满足的【自恋】在我们婴儿时期最能得到体现:一哭一闹,大人们都会放下了手中的活围着婴儿转。

婴儿会自恋地认为:我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要围着我转才行。但在它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渐渐能理解ta与世界的区别,ta并不能调动整个世界,那么ta就会协调好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前提是ta得到了有效的满足。

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得到【有效回应】和【满足】,那么ta就【固执】地停留在想控制世界的那个【自恋】中,不愿长大。当世界不能满足ta时,他就会产生愤怒,觉得世界(环境)是不好的,自己也是不好的。

因为周围环境没有让你满意。然后你也进行了自我攻击:因为别人都不会这样,只有我这样,我不好!虽然你很愤怒,但理智告诉你不该发作出来,所以你又有了另一种负面情绪:沮丧,长期的沮丧会升级成为自卑抑郁等等。

因为你不能对外界有所改变,又不想对自己有所改变。从本质上来讲,我们也无法控制这个世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ABC原理,A是存在的事实,B是对事实的看法(定义),C这种定义下自我感受。

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是能量。是人就有情绪,情绪来了,我们接纳它、感觉它。如果想为这个情绪做点什么,就把它表达出来!通过扭转B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转化这种能量。这必须有个前提就是你要发现那个令你不舒服的定义,通过认知重新定义,替换原先的习性反应。

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愤怒”定义为坏的,定义为不好。

而且,通常任何人格模式的形成都伴随着很多很多与其“配套”的信念,比如一个不能释放自己愤怒的人,往往也有着:“我要做一个好人”、“没人喜欢我”等等这些配套的信念。

因为“我要做一个好人”,如果我释放自己的愤怒,这会极大的损害我对自己形象的期待和满意度,所以我就不能生气;

因为“没人喜欢我”,如果我向我的伴侣生气的话他就会抛弃我,我就没人爱了,所以我要一直对他忍耐;

这些不同的信念与经验,构成了将你的愤怒牢牢锁住的一个囚笼,当你愤怒时你会感到自己的愤怒怎么都撒不出去。撒不出去的情绪就会涌向你自己,不但淤积的能量会然自身躁动,易怒,因为情绪的开关太多了。

要大打破这些定义:好人≠没情绪,被人喜欢≠没情绪。

进而看清触发情绪的本质,习性反应链条。进而看清事件的本质。提升自己的认知的维度,就不会上个维度的问题困扰,这就是升华的过程。

愤怒被压抑后,通常会转化成两种情绪。

其一、对自己的不接受,进而自卑,对自我攻击,甚至伤害自己;

其二、广泛性的愤怒对象,变的愤世嫉俗,易怒情绪不稳定。

愤怒压抑后,失去了明确的愤怒转化为没有明确指向的能量,能量不断在你内心里打转,会不断的堆积,指向就会“泛化”,进而弥漫到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中。最终变的躁动,易怒,情绪不稳定,容易被激怒。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失控?

当愤怒累积到极点爆发时,只要有激发点就会别引爆。这个时候只会缺个导火索而已,任何你看不惯的事情都会成为导火索,点这个火就成为无端的受灾对象,因为本你怒的本身并不是这件事,而是借这件事发泄心中淤积的情绪而已。

如果这种情况之下,你因为某种束缚不能发怒,你的愤怒就如同被驯化、被圈养的动物一样,失去了凶性,你会理所当然的认为,那道“栅栏”是无论如何都绝对不能被逾越的。

“不能逾越那道栅栏”这个信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它就变得如此的不显眼,如此的理所当然。

所以哪怕你心有委屈和愤怒,你仍旧不自觉的在思考的是怎么在那道栅栏里面将这些愤怒给释放出去——就好比有些人不断在循环思考着:我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别人,又能够让自己的愤怒释放出去呢?

而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你要释放自己的血性,就必然要越出围困你的栅栏;你要释放愤怒,就必然要接受这种愤怒“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现在你回想一下你从小至今的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发现,你对于你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恋人等所有人,都有一种“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不该得罪别人”等等这类会“圈养你的愤怒”的想法与感受时,就说明你就是身处“栅栏”之中的那只小绵羊。

但同时你也要意识到,其实所谓的栅栏根本不存在。

那只是你自己一直“认为”是实有的东西,你在用你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束缚你自己,正如很多人一直害怕着自己想象出来的恐惧。

最终压出了奴性,压没了血性和勇气。

发布于 2020-02-06 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