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会了“中国式过马路”

我们误会了“中国式过马路”

在一条不是很繁忙的公路上,红灯亮起,道路两旁的行人自觉的在斑马线旁等待绿灯。就在此时两名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从人群后走到斑马线上,他们看到了红灯和等待的行人,同时又发现马路上并没有一辆车。于是这两个外国游客大摇大摆闯起了红灯。站在马路两侧等候的人群看到这番情形,有一两个人也尾随着外国人过街。随着几个人的加入,更多人也不愿意在空荡的街头等待漫长的红灯了,原本有秩序的人群全部闯起了红灯。

这是我最近在北京奥体公园看到的一幕,让我想起了近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中国式过马路。可是当我眼前看到守纪律的是中国人,而打破纪律的是媒体眼中“高素质”的外国游客时,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国式过马路的出现真的如报纸上写的,是中国人低素质的原因吗?

我搜索了相关资料,才发现我们误会了“中国式过马路”。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外国人素质高,不会闯红灯;国人素质低,扎堆过马路。这样的标签贴的真糟糕。查阅文献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变的复杂,西方的大都市一样存在行人闯红灯的问题。西方的学者将这个问题视为城市建设学科中的一部分:信号的时间设计及交叉路口人行道设计问题。有高校课题研究表明,当路口等待时间低于60秒,能降低行人闯红灯的概率;等待时间大于60秒,行人闯红灯的概率急剧增加;如果路口等待时间超过180秒,几乎没有人会耐心的等完红灯。而天桥,地道等常见的路口通行设施,也是为了便捷行人过马路而设计出来的。

从此看来,对于行人闯红灯的问题,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视为人的道德问题,应当重视这里面的规律,以科学的方法考量问题的本质:是否是红绿灯时间设计不适宜,是否是城市规划不合理,是否是公共管理不到位。

我们可以简单的相信纸上的文字,而忽略事件背后深层的本质吗?仅听媒体一味报道中国式过马路都是中国“人”的问题,而鲜有媒体反思是否是城市布局不合理,政府部门无作为,交通管制跟不上。外国人也是人,也会闯红灯,社会发展应当以人为本,多从人的角度考虑,而不能简单采用粗暴的惩罚和严苛的法规。

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片面的盯着一个因素看,人言亦言,草率的下结论,而忽视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在下结论请前多做一些研究。

发布于 2020-06-23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