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汉字
汉字不是象形文字

汉字不是象形文字

汉字,经常被认为是一种脱离语言基础的、直接表示概念的象形文字。但是,这种认识是误解。象形文字(pictogram),不是书体,不是文字,不是文字类型[1],而是所谓「非文字」[2]。中文翻译界,普遍误以为象形文字是一种文字类型,还将它和六书的「象形字」混同。

注释

  1. 「Writing system」中文翻译分别有:「文字」「书写系统」「书写体系」「文字系统」「文字体系」。本文将其译作「文字」,「types of writing system」译作「文字类型」,「script」则译作「书体」或「文字体系」(根据意思)。
  2. 早期文字的 pictogram 和 ideogram 可看作「类文字」(proto-writing)。如果类文字的 pictogram 有过渡期的性质,可翻译作「文字画」(得看上下文)。


那么,到底什么是「pictogram」?首先 pictogram 是 ideogram(常译「形意文字」,亦非文字也)的一类,它以取象实物来表达概念,不一定以有声语言为基础。所以 pictogram 没有固定的或对应语言的语音和语素,不用于记录语言。因此,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成熟的自然文字,是全由 pictogram 构成的。以下用图画来解释,或许更容易理解。

(这些大致上都属于 pictogram,取象实物的图形符号。)

(这个禁烟的标志属于 ideogram,是表达概念的图形符号。)

由此可见,ideogram 和 pictogram 性质根本不同于汉字。识字的,大概都能看见它们的差别,是和看读汉字的过程不一样的。

它们之所以和看读汉字的过程不同,是因为没有固定的语音和语素。譬如,上面的男女厕所的标志大体上还是属于 pictogram。这里应该表示「男人」的标志,对不同使用者来说会有不同理解。比如:「男」「男人」「男生」「男士」「男性」「男子」「查埔」「男仔」「man/men」「Mann/Männer」「homme(s)」,等等。这种标志,一般在很多语言都通用(除非文化差别导致这些图形难以理解)。


而这个交通标志的例子则是 ideogram。比起 pictogram,它离有声语言更远(可是并非完全脱离之)。用者(user)和非用者(non-user)对待这些标志,可能会有不同理解,因为这个 ideogram 表达的概念是抽象的。也就是说,这个交通标志并不对应语言的语素或语音。


所以,汉字绝对不是 ideogram 或 pictogram。


汉字的文字类型
在其功能而言,汉字不直接表示概念,不同于 pictogram,它不是图像符号。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字位,对应着语素的(自由语素或粘着语素)。其次,除了「兒/儿」字这个特例,所有规范汉字至少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字音。这些字音,是有语言基础的。而汉字这些特征,是不能在 pictogram 和 ideogram 找到的。

所以准确来说,汉字的性质应该是「morphosyllabic」或「logosyllabic」。这个文字学术语,在大陆一般直译作「语素音节文字」或意译作「意音文字」。前者精准,後者精简,所以笔者偏好前者(因为还有「语素音拍文字」「语素辅音文字」等概念)。

汉字体系里,虽然有「象形字」,但象形字根本不同于脱离语音的 pictogram。象形字本源于 pictogram(所以是独体字),可是它一定代表着词或语素。其次,象形字的字位一定对应语言的语音,简单地说就是有字音。而 pictogram 就不同了,表达的意思可以有多个解法,于是就不存在固定的读音和意思。


中文翻译
「象形文字」不是文字,为什么却有这两个字?中文界将其约定俗成翻译作「象形文字」,可能是因为当初它还是被看作为一种文字类型。可是,现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pictogram 不是一种文字类型,它描述的现象反而是非文字。笔者提议将其翻译作「象形图」或「象形符号」,避免误解作文字,待议。

「Ideogram」和「ideograph」的中文翻译,也遇到了相似情况。中文界普遍将其翻译作「形意文字」,同样称之为「文字」。可是,这只是问题之一。更大的问题是,翻译过程中,还出现了更离谱的翻译,将不同概念都混同了。在 Google 搜索 「ideogram 翻译」,十有七八都提供了「表意文字」和「象形文字」作选择。其一,「表意文字」已经是「logogram」和「morphogram」的翻译了[1],不能再用。其二,把「ideogram」等同「象形文字」来翻译根本是错误,上文已经解释了什么是「象形文字」。总之,这几个概念是不同的,不可混淆。笔者提议「ideogram」翻译作「表意图」或「表意符号」,避免误解作文字,待议。

注释

  1. 「logogram」和「morphogram」译作「表意文字」或「语素文字」。为避免和「ideogram」混同,建议翻译作「语素文字」。


日语翻译

「Pictogram」和「pictograph」在日文维基百科的翻译,分别是「ピクトグラム」(pikutoguramu)和「ピクトグラフ」(pikutogurafu)。这样用片假名来音译,避免了意译可能产生的误会。不过根据网上一些辞书,日本以前似乎也用过「象形文字」作翻译,所以现在还有不少人这样翻译。其实「象形文字」这个术语,在日本可能更加混乱,因为除此之外它还是「hieroglyph」的翻译。这些问题,估计是早期遗留下来的。现在的话,日语更常用片假名来音译,譬如将「hieroglyph」音译作「ヒエログリフ」的人,比以前越来越多了,于是就更少出现「混同意译」的问题了。

「Ideogram」和「ideograph」的日语翻译,和中文界的翻译问题很相似,同样也是被意译成「表意文字」了。不过日本方面,很少会出现混同翻译的问题,因为「logogram」一般不是意译作「表語文字」,就是音译作「ロゴグラム」。


最後,以下列举的都是我推荐采用的翻译……

文字类型(Types of Writing Systems)

非文字(non-writing)

  • 表意图(ideogram)
    • 象形图(pictogram)

文字(writing system)

  • 表音文字(phonogram)
    • 音节文字(syllabary)/ 音拍文字(moraic writing)
    • 音位文字(phonemic writing)[1]
      • 辅音文字(abjad)
      • 元音附标文字(abugida)
      • 全音位文字(alphabet)
  • 语素文字(morphogram)
    • 语素音节文字(morphosyllabary)/ 语素音拍文字(morphomoraic writing)

注释

  1. 「音位文字」旧称「音素文字」,如今均改用「音位」作「phoneme」的翻译,因为「音素」兼译「phoneme」和「phone」,容易混淆。

中文别称


  1. 「音位文字」别称「拼音文字」,旧称「音素文字」。
  2. 「辅音文字」别称「辅音音位文字」,旧称「辅音音素文字」。
  3. 「全音位文字」别称「字母文字」,旧称「全音素文字」。
  4. 「语素文字」别称「表语文字」「表意文字」。
  5. 「语素音节文字」别称「意音文字」。

英文别称

  1. 「ideogram」别称「ideograph」。
  2. 「pictogram」别称「pictograph」。
  3. 「abjad」别称「consonantary」「consonantal alphabet」。
  4. 「abugida」别称「alphasyllabary」。
  5. 「morpho-」前缀者多数可换由「logo-」代之。



参考

Coulmas, Florian. The Writing Systems of the World. Oxford, UK: B. Blackwell, 1989. Print.

Rogers, Henry. Writing Systems: A Linguistic Approach.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5. PDF.

Sproat, Richard William. A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Writing System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P, 2000. PDF.

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第1版,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PDF。

编辑于 2015-01-24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