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娃的第一次“疱疹性咽峡炎”病程及护理

记录娃的第一次“疱疹性咽峡炎”病程及护理

曾经一听到“疱疹性咽峡炎”就害怕,虽然知道是传染病,但是并不清楚是什么样的病。直到这次,4岁的娃在幼儿园被传染上了,亲自经历了一番,才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先来回顾一下他的发病过程。

前一天半夜3、4点,突然发高烧。是寒冬天气,盖着被子,身体发烫却手脚冰凉,嘴里哼哼叽叽。测体温水银温度计显示39度多接近40了。先喂了遍布洛芬,喝了温开水。又打来温水,擦洗脸、手、后背(出汗了),换了身干净衣服。又用温水拧干毛巾,敷在额头。

隔半个小时量一次体温,喝水,温水擦一遍身体。额头的毛巾冷了就换。(其实就是面上冷,贴额头的那一面还是热乎的)

快到7点的时候,温度降到38.7度,又给喂了遍布洛芬,喝水。然后贴上了退热贴。

8点的时候,体温降到了38度。一直还处于高热状态。

早上9点左右去了医院,体温又窜到了度39。医生查血、查体咽峡发红,初步诊断是“急性扁桃体发炎”。让先喝点布辛颗粒退烧,再打吊水。由于早上空腹,喝的药吐了。到挂完吊水,体温还在38度多。医生给开了药,让回家观察体温(可能还要反复几天),交待饮食清淡、多喝水。

回家熬了稀饭,炒了白菜,他吃了两口不吃了。饭后吃了药,下午睡了会儿,体温降到37度多了。晚上摊的蔬菜饼(软的),打了豆浆,他吃了一张饼,喝了碗豆浆。睡前体温还是37度多点。半夜隔几个小时量一次体温,中间有次正常了。大部分时间都在37度5左右。

第二天一大早吃了点稀饭,去医院量还是低热状态。医生查体发现咽峡壁出现水泡了,确诊了“疱疹性咽峡炎”。然后继续打吊水,吃药、这次配了个咽峡喷雾,并且退热药不用再吃了。

回家继续清淡饮食、多喝水、吃药、喷雾、查体温。只是因为确诊了传染性的“疱疹性咽喉炎”,我把我俩的餐具分开了。我又让他在吃饭前喝药淡盐水漱口,想着淡盐水能杀菌。好在下午就已经退热了,体温正常。饭量、睡觉也恢复正常了。

第三天,医生检查说恢复的还不错,水泡已经破了,但四周还有红点,继续打点滴。回家继续清淡饮食、吃药、喷雾、喝水。依然还是让他淡盐水漱口,并且给他加了吃水果(软烂的),喝煮的苹果水。

第四天,医生查体说愈合的很好,打最后一天点滴巩固。然后回家观察三天再来复查。因为说是有一部分患者“疱疹性咽峡炎”会转变成“手足口病”。

第五天到第六天,依然清淡饮食,但是隔天煲一次胡萝卜山药折耳根骨头汤,只给他喝汤。一天三餐就是稀饭、面条、饼换著做。中间煮了一次饭。水果也在吃。饭前、喷雾前淡盐水漱口。

第七天复查,医生说溃疡没有了,也没有发现新的红点,可以说痊愈了。开了痊愈证明,说下周可以上学了。

至此,一个星期的病程结束了。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在幼儿中极其常见。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烧、咽峡壁出现水泡、溃疡、发红充血。这个病起病急,而且高烧不易退。


它的病程主要分为4个时期(1~2周)。

一、 潜伏期

3~5天,没有明显症状。这个时候有很强的传染性。

二、 前驱期(发热)

1~2天,突然无缘由发高烧(38~40度)。喉咙干想喝水,食欲不好,咽峡发红。

三、 水泡期

2~3天,高烧之后是中低热。37~38.5度,咽峡壁出现红色水泡,并有红肿充血。咽部疼痛,拒食。

四、 溃疡期

水泡破溃,退烧,可能伴有低热,吞咽困难,流涎水。

网上搜了下,这个病短则一周长则十天半个月的病程,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是可以自己痊愈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最好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因为自己护理不好,很可能会加重病情,转变成严重的手足口病。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这次的居家护理经验:

1、高烧千万不要慌,要使用物理降温法,减少他的难受。给孩子口服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如果有惊厥史的,及时去医院。

2、饮食清淡(少油少盐)、软烂,多补充维C。一定要忌口,酸甜辣不能吃,零食面包不能吃。水果太硬的不吃,可以煮烂吃。尤其注意发热期间不要吃鸡蛋!

3、保持口腔清洁,生理盐水或者淡盐水漱口。

4、保持患者食具卫生,和大人分开餐具,用前可以开水煮一遍消毒。

这就是这学期请的最长的一次病假了,我把它整理下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呼吁大家,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聚集的地方,因为病毒我们看不到啊!

编辑于 2021-01-13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