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嗳气,是胃有问题吗?

嗳气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是由于胃中气体上逆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而一说到嗳气,很多人会把它和打嗝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并不相同。

嗳气和打嗝虽然都是从体内传出气体,但是还是不一样的,打嗝的声音较响亮,可以明显地听到,声音清晰,一打往往就是好几个,自己控制不住。嗳气声音并不明显,感觉像有一股气涌了上来,从喉咙中喷出,不会出现明显的声音,往往可以闻到嘴巴里有股酸腐味。偶尔嗳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频频的嗳气不仅会让自己感觉不舒服,可能还是胃出现问题的表现,很多胃不好的人,会经常嗳气。

频繁嗳气需警惕,可能是这些疾病所致

很多人一嗳气,就认为自己胃不好,其实引起嗳气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就是胃的问题。

现代医学认为,因胃肠道紊乱导致。更常见于摄入了产气的食物或是源于吞气症(无意识地吞咽空气)。嗳气可减轻大多数恶心、胃灼热、消化不良和胃胀气的症状。核心问题是胃的动力不足。

但是除了胃部疾病之外,嗳气也与许多疾病相关,如胃食管反流疾病(包括食管裂孔疝)因胃酸反流刺激咽部,咽部不适,患者为了缓解咽部不适,常常本能地做吞咽动作,不知不觉中就吞进过多气体而致嗳气频繁。包括慢性咽炎、肝胆胰疾病,都会导致该症。因此嗳气虽小,但是长期任由其发作,或者治疗仅以消除嗳气为主的话,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导致病症加重。

反复嗳气,病因为胃气上逆

嗳气属于人体正常的生理特征,是因为胃部气体增多,随后在口腔对外排出,也可叫作胃嗳气。不过,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却不容小视,倘若嗳气过度且干扰人们的作息和生活,这就变成了一种病态,也就是俗称的暖气症。古代医学上将这种表现叫作“噫”,《说文解字》力论述到“饱食息也,从口,意声”。而今天在医学层面来分析,这是因为胃部气体顺着喉咙而对外排出,一般总结到胃气上逆的范畴。

症在脾胃,也与心肝肺相关

虽然嗳气一般认为是胃气上逆而造成,出现病变的位置也首先考虑到胃。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该病症跟脾、心、肝、肺等器官也存在多方面的联系。

《类证治裁》提到:“肝木性升散……皆肝气横决也。”汉·张仲景在自身的医学总结中提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故能噫耳。”《类经》中又是记载到:“故曰上走心为噫也。”马元台提出“心有不平……火炎上而烟焰出也。”而学者张琦提出:“噫为脾病……则噫出之。”张介宾在古医学中评述到:“噫,嗳气也……故为此证。”

因此嗳气的病因多为饮食积滞﹑痰湿内蕴﹑脾胃虚弱﹑七情内伤等;病机主要由于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导致胃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胃,且与肠﹑脾﹑肝﹑心﹑肺等脏腑相关。

与心相关

《黄帝内经》在《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提出:“噫病在心”的观点,《内经》云:“五气为病,心为噫”,“噫为脾病而出于心,子传母也,火土之郁,气不得伸,则噫出之”。

心为火脏,是君主之官,胃属中土,为五脏之本,心与胃经络相通,胃的病变可影响到心,而心的病变也可影响到胃。“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火降血行,气上水布,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则血不下,而滞于此矣;设若气不布,则水不散,而结于此矣”(《血证论》)。所以心火不降,心气不行,而滞结于阳明中土,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则发嗳气。

临床多表现为:脘腹疼痛、心胸满闷、心悸、失眠、多梦、口咽干燥,舌尖红、舌质暗、舌苔薄黄,脉细或弦细。

与肝相关

嗳气虽然病位在胃,但与肝也密切相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主疏泄,助中焦运化,即“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如果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则易致胃气上逆而发嗳气,所以疏肝理气为其常用治法。

临床多表现为:嗳气、咽堵、胃脘不适、胸胁胀满等症,且每因情绪变化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与肺相关

肺为娇脏,易受邪侵,慢性胃炎的患者常因感受外邪,而致肺气郁闭,使胃气上逆,嗳气发作或加重。《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肺失宣降可影响中焦的气机升降,是胃失和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肺气得宣也是胃气得以和降的保证。《伤寒论·平脉法》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如果肺气失宣,浊气内留,胃气上逆,则发嗳气。

临床多表现为:胸膈满闷、后背不适、咽喉不利、容易外感、自汗等症,舌淡红、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浮滑。

除了前面的心肝脾肺之外胆囊与这个病也息息相关。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治应详察病情,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使疾病诊断更加明确,西药治疗也可以快速改善症状,但其治疗主要以抑酸护胃、促进胃肠动力为主,并无法将其彻底根除,且副作用较大。

中医则认为嗳气是虽然是一种脾胃上的病症表现,不过《素问·玉机真脏论》曾讲:“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嗳气虽然症在胃部,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脏腑,因此治疗还需通过中医辨证,从根源论治,对症治疗,才将将其彻底根除。

临床治疗以开郁降逆和胃,顾护胃气为本,辨证常选用疏肝﹑解郁﹑和胃之法。当然在治疗中并不会拘泥于一方一法或者过分强调某一种治疗方法和手段,而应该以人体之五脏相关的整体思想贯穿于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详察病情,辨证论治,从而使嗳气除,痞满消,升降协调,中州复运。当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发布于 2021-06-23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