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卫星轨道(1):轨道的高度要多高才合适?

漫话卫星轨道(1):轨道的高度要多高才合适?

声明:本文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临菲信息技术港",转发须标准:“来源:临菲信息技术港”


汽车有公路,列车有轨道,飞机有航线。自然,天上的卫星也有“道”——卫星运行轨道。

早期人们很崇尚3万6千公里高的卫星,三颗看遍全球;当今又推崇低轨小星,星座看遍全球。WHY?

还是先从“卫星”说开来吧。

卫星都是人造的吗?

对于天文学而言,卫星当然不是人造的。

在天文学的字典里,卫星是指在天上的闭合轨道上绕某一颗行星运行的天体。比如月亮,它围绕地球运行,于是我们说它是地球的卫星。


地球上的东西,把它抛向天空,它会掉下来。但如果你的力量足够大,把它抛很高很高,它就不会掉下来!于是,就有了人造的卫星!

人造的、且发到天上后是围绕地球运行的,我们就叫它人造地球卫星。当然,也可以有人造火星卫星,围绕火星运行。不过,下面的“卫星”,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把人造的卫星放到天上去,干什么事,其实与卫星本身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主要还是看卫星上面装载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能干什么事。装个摄像头,它就能朝地球照相,可能是颗侦察卫星;装个无线电转发器,它就类似一个地面基站,人们叫它通信卫星。当然,还有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等。

我们一定会猜到,卫星肯定是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重的,其实就是大的,所以叫大卫星;轻的,其实就是小的,所以叫小卫星。大卫星大于1吨;自然,小于1吨的就叫小卫星了。不过,小卫星又分为迷你卫星、微卫星、纳米卫星,等等,纳米卫星只有10公斤左右。当然,对我们非专业人士而言,还是就以“大”、“小”之分最方便。

轨道有多高?

各种人造地球卫星,都在它们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轨道离地面的高度,有三种:低轨道(LEO)、中轨道(MEO)和高轨道(GEO)。

一般的说法是:

低轨道:200km~2000km

中轨道:2000km~20000km (2千~2万公里)

高轨道:20000km以上(2万公里以上)

人们习惯上对三种高度的说法在数值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还是差不多,例如,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item/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说:根据卫星运行的高度,卫星轨道分为:

低轨道:卫星飞行高度小于1000公里;

中高轨道:卫星飞行高度在1000公里到20000公里之间;

高轨道:卫星飞行高度大于20000公里。

如果你要深究,会发现百度"低轨道”的说法并不太合适,因为卫星太低了会从天上掉下来!——根据计算,运行轨道要在120Km以上卫星才不会掉下来。所以低轨不光是小于1000公里,还得有个"不低于多少"的下限。

还有些说法也不别太在意严格的统一定义,例如,“近地轨道”,百度百科说:轨道高度较低的对地卫星轨道(通常轨道高度低于2000千米)称作近地轨道(baike.baidu.com/item/近地轨道/3287059),但也有人把低轨、中轨都叫做近地轨道。

轨道高好还是低好?

通俗一点:低了看得清,高了看得远。

轨道低了,离地球表面近,卫星“看”地球就比高的卫星“看”得清。这里的“看”地球,技术一点的说法,就是“感知”地球。所以,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等,一般采用低轨道,例如,有的低轨气象卫星的轨道高度在800km左右。

静止卫星轨道示意图

轨道高了,就可以看很远——“看”到的范围很宽。例如,3万6千公里上空的高轨道卫星,只需要部署三颗,就可以“看遍”全球!——对地静止轨道卫星。

还有一点:距离近了就“省时省力”——短时延低功耗

天上的卫星要与地球联系,包括地面对卫星的控制和信息传输等。这就需要无线电。远了,路径损耗大,无线电的功率就要足够大才行。而且,路程远了,所以传播时延就增加了,因为电波的速度是一定的。

显然,最高的卫星,它与地面之间传播信号的时延就最长。

以高轨道卫星通信为例,我们来初略计算一下时延:

电波速度是300000km/s。对地静止轨道,按赤道上空高度约35786km计算。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km,地球平均半径6371km。显然,赤道上空轨道到地心距离为4.2146万km。用中学生的勾股定理,加上小学生的行程问题,就可以算出地面与卫星之间的电波传播时延。如下图:


对地静止卫星通信时延计算示意图

上图计算的结果是:对地静止卫星B到波束覆盖边缘C点的单向传播时延约为142ms(0.142秒),双向(来回)传播时延为284ms;星下点D到卫星的双向传播时延约为0.119ms*2=0.238ms;即对地静止卫星双向电波传播时延在0.238~0.284ms之间。教科书上通常考虑的双向传播时延典型值为270ms。

考虑地球上有甲、乙两地通过卫星进行通信。从甲到卫星再到乙、然后从乙经卫星再回到甲,一次往返的时延为540ms。当然,这并没有包括终端和星上的处理时间开销。

还有一点,高轨道卫星与地面的信号传输,由于距离远,路径损耗大,当然需要大功率,具体数值可以参见卫星通信信道或卫星链路设计的相关知识,上千瓦的事是有的。需要特别说一下的是,大功率不仅仅是耗能问题,还涉及到体积问题。


某公司生产的4.5米静止轨道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

低轨卫星的代表

对于公众个人通信、物联网类似的应用,要与卫星“直通”,距离显然不能太远,也就是轨道不能太高。但轨道低了“照看”的范围有限,于是就需要多个卫星链接起来,每颗卫星就相当于地面上的一个基站,构成一个网络,这些分布在空中的卫星构成一个所谓的“星座”。

最早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当推Motorola公司1987年提出的铱(Iridium)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打算是由77颗(后来说只需66颗就可以满足覆盖需求了)小卫星分布于离地面785Km的上空,7个轨道平面,通过微波链路形成全球连接网络。但那时太早,市场与资金甚至也许还有技术上的问题,铱星系统未能盈利,2000年3月铱星公司破产。不过,后来重组,继续铱星。

铱星系统1997年开始部署,网络于1998年开始运行,2019年完成星座更换,替换了所有卫星。


铱星系统示意图. 原图来源于铱星官网,中文由小编标注.

铱星系统覆盖高纬度地区示意图. 原图来源于铱星官网,中文由小编标注

今天,随着公众个人移动通信业务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卫星物联网的兴起,唤起了人们对低轨卫星的热情,使之成为了当前卫星通信中最热门的话题。

我国目前的系统有鸿雁、虹云和行云等。

鸿雁星座 图片来自网络

虹云工程 图片来自网络

行云工程 图来自网络

结束语

"卫星"本身虽然很重要,但更有意义的是装在卫星上的那些东西能干什么。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就需要确定不同的卫星运行轨道,最简单的道理就是:高了看得远(宽),近了看得清;远了费时费“力“(power),近了省时省力(低时延低功耗)。

推荐阅读:

卫星移动通信现状与未来发展

广播服务:由5G NR使能的多波束非地面网

5G与卫星的融合之路有多远

发布于 2022-03-08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