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中医总论
人体演化“气血”的大致过程

人体演化“气血”的大致过程

关于“气血”,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讲。

什么是“气”?热把水(食物营养液)蒸腾起来,往上升,就是“气”;用周易八卦来形容,那是坎卦,外阴内阳。“血”则是经过演化的,但没被蒸发汽化的、较稠浊的、液态的成分。

这里,我们要讲出人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能量演化机理:

1、食物(中医分称“水谷”)入胃、肠,都化为液态(“水”)。

2、人体内的“火”(来源于心脏、小肠、胆等),作用于“水”,一部分“水”会化生为“气”(水蒸汽状态)。

3、“气”上升,至脾、心、肺,通过经络、管道等,分配到人体全身,成为全身使用的能量。一部分“气”上升到舌头的时候,滋润舌头、口腔等,如渗出则为“津”。一部分“气”滋润全身,达到体表,如果渗出于体表,则为“汗”。一部分营养液经过肺部,吸纳新鲜氧气,逐渐变成液态,然后进入心脏,成为“新血”(这就是造血的简单过程,当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不只是这样)。

4、如果还有用不完的“气”,则在肺部冷却,变为液态,再象“雨”一样下降到“肾”,成为“精”,被肾收藏起来,滋养骨头、骨髓、大脑,进一步则生精产卵。

5、那些被使用的“气”周流全身之后,还要“回收”,回收到膀胱与肾(已变成液态),由肾滤去病毒,推陈出新。如果肾功能出现障碍,则不能净化人体回收的“气”(水),则会发生水肿、尿毒等病。

6、那些被使用的“血”周流全身之后,也要“回收”,回收到肝,由肝滤去病毒,推陈出新。如果肝功能出现障碍,则不能净化人体回收的“血”,则会发生很多的血病。

7、没被“气”化的胃、肠内的液态营养物,继续往下流,还会被一层一层吸收、利用。有一个原理性规律:越是往下沉、越是最后吸收的营养,就越粗浊,能量越低。在胃被直接“气”化的营养,化为中医讲的“荣卫”;在小肠被“气”化的营养,化为“津血”;最后在大肠和膀胱被吸引的“水”,基本上用来润滑肌肤、肠膜等。

8、食物(水谷)被层层吸引利用后,最后残渣,液体残渣由膀胱排出体外,固体残渣由大肠排出体外。

人体的消化过程、能量演化过程,大体是这样的过程。这是简约地讲,如果要细讲,还要分“水谷”,还要分脏腑部位,还要分物态形式,还要全面讲各种作用的综合关系……

对于人体的“水气”,简要归纳一下,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

一、凡是对人体有益的水,都必须先经过“气”化,不能被“气”化的水,都是对人体无益的水,都必须尽快排出体外,一旦滞留体内,不管滞留在任何部位,都会障碍人体机能,甚至产生疾病。

二、人体的“气”,是人体直接使用的能量物质;人体的“精”,是先“气”化,后下降并且液化的、作为储备状态的能量物质。

三、人体的“气血”要平衡,基本的涵义是说,人体用多少能量来“即时消费”,用多少能量作“未来消费”,要平衡好。

气津相对属水,血液相对属谷。

“十二经水”是“血”之通道,或者是水道(比如油网分十二道)?这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人体的津液,处处皆有,无处不到才是健康的。举例来说:

《黄帝内经》: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少阴肾主化气上行,为肾津,“活”字包涵的意韵)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即上颚,分出于口为唾(涎?),分出于鼻为涕。

人体之“精”,其演化更为难明一些。

《针灸甲乙经》津液五别第十三: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1、膏、脑、髓、精由心包、三焦(广义的肾)所主,因为是“和合而成”的,不由哪一脏所主。2、病入膏肓,即入到骨髓。比如白血病。3、五液、三焦不通,为痰,为水胀……

吴越

2022年3月24日修改

发布于 2022-03-24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