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之一般均衡理论 2. 生产(下):福利经济学定理

微观经济学之一般均衡理论 2. 生产(下):福利经济学定理

2. 生产

2.4 生产和交换同时最优

生产不是目的,消费才是目的。发挥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后,人们还要通过交换,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生产可能性曲线给出了产量的详细信息,且每一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如果任选一点作为交换时商品的总量,我们便可以将埃奇沃斯盒状图“塞进”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图中。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交换双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愿意用商品X替代商品Y的比率。

从生产的角度看,边际转换率,就是生产者用商品X的生产替代商品Y的生产的比率。当然,这里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同一人。如果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不相等,说明消费者用X交换Y的比率不等于生产时X转化为Y的比率,那么,就总会存在新的生产方式,使得消费者的境况变得更好。这位“生产者”和“消费者”自然要使交换比率等于生产的转换比率。

例如,假定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为1:这个消费者愿意用产品1换取产品2的比率正好是一比一。如果边际转换率为2,这表示放弃一单位产品1的生产会给社会带来两单位的产品2。很明显每降低一单位产品1的生产,就会增加生产两单位的产品2。由于消费者对于在交易中放弃一单位产品1,来换取一单位产品2并不在乎,他当然会因为多得到了两单位的产品2而境况改善。

总之,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

MRS_A=MRS_B=MRT_{XY}=p_x/p_y

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且都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都等于产品的价格比率。此时,价格机制的信号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即使厂商不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价格的变动也会引导他应该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边际转换率,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恰恰是完全竞争市场最重要的优点:价格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用“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5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价格机制的信号作用。实际上,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以下前提成立的情况下:
(1)完全竞争市场;
(2)不存在外部性(externality):消费者只关心自己的消费,生产者只关心自己的生产,而不会受到他人或者外部环境的影响。
(3)信息完全、充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现象;
(4)不存在规模经济;
(5)不存在交易成本;
(6)消费者的偏好、生产者的生产是良性的;
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机制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成为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依据。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者认为:市场机制——也就是“看不见的手”——是完美的,无需任何人为干预,它就能够引导所有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当然,且不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它至少证明了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

即使市场机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2.6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契约曲线上每一点都是帕累托有效率的,但却不一定是公平的。实现公平一般有两个要求: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证明了市场竞争是过程公平的。市场机制的分配结果本身是中性的,无论社会分配标准如何,竞争性市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分配结果却未必是公平的:普通打工人大概从一千年前打工才能赚到1爽的收入。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则对于如何实现结果公平给出了解释:

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每个人的福利状态取决于他初始资源拥有状态。政府要想调节社会间的福利水平,应该对每个人的原始资源配置状态进行干预和调整。

简而言之,想要实现结果公平,关键要做到“机会均等”,要使所有人从同一起跑线开始竞争。

机会的不均等,

(1)来自于天生能力的差别。有人擅长学术,有人擅长艺术,有人擅长体育…这就要求社会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能够使每个人各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而不是仅仅用刻板的唯一标准来衡量人才;

(2)来自于家庭背景的差别。王思聪可以利用好爸爸的资源“为所欲为”,而普通人似乎只能去卷考研考公。有的人生下来就在罗马,有的人生下来只能望着罗马。这就要求政府的税收和再分配政策要向普通家庭倾斜,而不能选择“劫贫济富”;

(3)来自于地域禀赋的差别。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几乎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广大中西部地区为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乃至于被抽干了发展潜力,逐渐陷入贫穷。这就要求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将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资金用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4)甚至来源于纯粹的运气的差别。总有一些天选之子,家里被拆迁了,买彩票中了大奖,四选一的选择题能够猜对...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将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


前情提要:

发布于 2022-07-04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