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斜视形成原因、分类和矫治原则

一.隐性斜视的病因

1.1 隐性斜视(recessive heterotropia)的概念

在融合机能的控制下,注视目标恰在双眼视轴的交点上,当融合机能受到干扰时,双眼或单眼视轴偏离原注视目标,称为隐性斜视。顾名思义,隐性斜视为潜在的眼位异常,人群患病率高达90%以上。


1.2 隐性斜视的病因分析

1.21解剖因素

双眼解剖上的眶轴均稍向外侧展开约25°,双眼必须取轻度集合,抵消解剖上的外展才能实现对远目标的双眼单视,这一集合量值的多寡常是隐性斜视的主要致因。

此外双眼外肌弹性的差异、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异常、节制韧带异常、双眼黄斑中心凹位置的差异均可诱发隐性斜视。


1.22调节因素。

双眼调节与集合不协调引发的眼位异常称为动态性隐性斜视。

调节度常发生隐性内斜视,见于中度以上的远视未加光学矫正,早期老视、正视眼阅读时间过长或距离过近等。

调节不足常发生隐性外斜视,如近视未加光学矫正或屈光参差等

1.23眼镜因素。

屈光不正是隐性斜视的诱因,光学透镜对于屈光不正的干预同样是隐性斜视的诱因,矫正眼镜即使适度也会发生一过性隐性斜视。

近视眼初戴镜可因调节加大形成一过性隐性内斜视,远视眼初戴镜可因调节放松形成一过性隐性外斜视。

眼镜误矫则发生持续性隐性斜视,近视过矫发生隐性内斜视,近视欠矫发生隐性外斜视,远视过矫发生隐性外斜视,远视欠矫发生隐性内斜视。

总结如下图


1.24神经支配因素。

核下神经疾患引起非共同性隐性斜视,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功能异常,使单侧眼外肌麻痹或痉挛,表现为双眼隐斜量值不同。核上神经障碍招致共同性隐性斜视,如年老、体弱、工作紧张、睡眠不足或酗酒嗜烟等,多发生外隐斜。

二.隐性斜视的分类

2.1隐性内斜视(esophoria)

双眼或单眼的眼位有向内侧偏斜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俗称斗鸡眼。

2.11临床表现。

见于青少年调节力较强者,女性多于男性,轻症无症状,重症看远时眼球有向鼻侧牵拉感;可见球结膜充血,视力常不能矫正到正常水平,立体视觉功能较差。

患眼常取下颏内收眼位向上,以减轻症状。发展到融合机能破坏时,出现双眼复视,则演化为内显斜视,症状缓解。

2.12矫治原则。

矫正屈光不正,采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远视焦量给足,近视则给予维持正常视力的最低焦量。

AC/A过强者,可尝试在看近时加用正焦度镜片,即渐进多焦点眼镜

采用递增底向内的三棱镜进行外展肌训练,增加外展幅度,可收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斜视量小于15△者可试用底向外的三棱镜进行矫正,将三棱镜矫正总量度分至双眼镜片,矫正三棱镜可有效减轻症状,但不能治愈内隐斜。矫正量值仅为隐性斜视测定量的1/2或1/3,因矫正量大于隐性斜视测定量的1/2可导致集合中枢兴奋性增强。

2.2隐性外斜视(exophoria)

双眼或单眼的眼位有向外侧偏斜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

2.21临床表现。

外隐斜刺激集合中枢,诱使内直肌及其协同肌张力增加,表现为集合近点移远,近读时目标发生模糊、互相重叠,额部、眼球后部疼痛,恶心,上睑沉重,近读时间过长发生调节痉挛。

由于调节衰退、疲劳体弱均可诱发外斜倾向,故临床认为低于6△的无矫正价值。外隐斜演化为外显斜视,发生双眼复视,则症状缓解。

2.22矫治原则。

矫正屈光不正,采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远视焦量尽量低矫近视焦量给足

集合训练,即将目标向双眼逐步移近,尽量克服复视;或将底向外的三棱镜置于一眼前,逐量递增三棱镜量值,令患者尽量克服复视,用以锻炼内直肌。

小于15岁的患者不考虑采用三棱镜矫正,因三棱镜的替代可限制内直肌发育,使外隐斜进一步加重。

大于15岁的患者,若斜视量小于20△可采用低于1/2隐斜量底向内的三棱镜进行矫正,将隐斜视总量三棱镜度分至双眼镜片,仅用于减轻症状。


2.3隐性上斜视(hyperphoria)

双眼视轴有高低差异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垂直向隐性斜视可分为隐性上斜视和隐性下斜视(hypophoria),因眼位高低是相对的,现仅讨论隐性上斜视。

2.31临床表现。

隐性上斜视因眼位异常的程度较小,常不被发现,实则人群患病率多达30%,水平隐性斜视中有45%合并发生隐性上斜视。

人眼的垂直向融合力小,易于发生症状,3△以上的隐性上斜视即可产生症状,表现为普遍性头痛、恶心。

看远时因双眼视差较大,患眼视觉被迫抑制,故症状较轻,久之发生患眼弱视

看近时因视差较小,为满足双眼单视而努力融合,则易产生症状,但闭上一眼目标立即清晰,故隐性上斜视典型主诉为用单眼注视比用双眼注视省力。

通常隐性上斜视无复视,可取代偿头位,头位向下斜侧倾斜,下斜侧眉上挑,见抬头纹。头位向眼位低的一侧倾斜,可促使上斜侧眼位降低,下斜侧眼位升高。

2.32矫治原则。

矫玉屈光不正,采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由于上隐斜的程度相对矫稳定,斜视量小于10⁴的患眼三棱镜矫正效果较好,通常全量矫正偏斜度,有主张欠 0.5△~1△,将隐性斜视总量三棱镜度分到双眼镜片上,上斜侧三棱镜底向下,下斜侧三棱镜底向上。

2.4隐性旋转斜视

双眼围绕矢状轴旋转有幅度差异的倾向,但被双眼融合机能所控制,因而不表现出来。

2.41概述。

旋转隐斜按临床表现可分为隐性内、外旋转斜视,角膜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颞侧转,称为隐性外旋转斜视:角膜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鼻侧转,称为隐性内旋转斜视。

如图

按病因可分为光学性隐性旋转斜视或特发性隐性旋转斜视。

光学性隐性旋转斜视为眼的斜向散光酿成,视网膜上的水平和垂直线条像有向散光主子午轴向倾斜的倾向,为了使注视目标保持直立,斜肌的张力反射性增高。例如,在正视右眼前放置+2.00×120柱镜,即可诱发光学性隐性旋转斜视。

特发性隐性旋转斜视的诱因主要为眼外肌的亢进或麻痹,肌上点位置异常,球筋膜或节制韧带解剖结构异常,或原因不明的神经支配因素等。

2.42临床表现。

有头痛、恶心和眩晕等症状,注视目标倾斜,被迫取代偿头位以减轻症状,头向与患眼旋转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例如,右眼外旋隐斜视头向左倾,头位左倾时,右眼停留在外旋休息位上,左眼正常内旋后,可维持双眼角膜垂直子午线互为平行。

如图旋转隐斜的代偿头位


2.43矫治原则。

矫正屈光不正,可适当向中心子午向(180°或90°)调整斜向柱镜的轴位或适量降低斜向柱镜的焦度,从而减轻眼镜因素导致的光学性隐性旋转斜视。

特发性隐性旋转斜视无有效的矫治方法,用三棱镜矫正患眼合并的垂直隐斜有望减轻症状

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隐性斜视称为多向隐性斜视。例如,右侧上斜肌麻痹,因为上斜肌的功能为内旋、下转和外展,所以,易发生右眼隐性外旋转斜视隐性上斜视和隐性内斜视。

发布于 2022-10-31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