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陆逊

如何评价陆逊

陈寿是个惜墨如金的人,大多数三国著名人物在其《三国志》里篇幅都很短,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吕布、夏侯惇等。但是陈寿在陆逊这里篇幅之大、着墨之多令人惊叹。

言归正传,陆逊是东吴士人典型代表,文武全才,一场夷陵大战杀得刘备仅以身免,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正式形成,陆逊也进入三国一流战将行列。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仪,世江东大族。《三国志 陆逊传》

论身世:陆逊出自东吴名门望族——吴郡(现苏州)陆氏,是典型的江南世家大族。所谓地方世家大族,直观地理解就是陆逊他们家有钱、有地、有权力、有地位。

论颜值:史书上没说,但是从其世家大族的背景来看,颜值应该不差;毕竟家底摆在那里,即便男性祖先长相不咋地,经过几代美女的基因改良,颜值都会被大大提升。

论性格:儒生底色,温文儒雅,谦逊待人,与人为善,儒家温、良、恭、俭、让的标杆。

论战略眼光:西取荆州,北防曹魏,稳固江东、伺机而动,积极防御,有限扩张,在战略上总体呈现守势。

论战场表现:

一、夷陵之战:陆逊在夷陵毫无疑问是狂胜刘备,杀得皇叔仅以身免,重创蜀汉。可以说陆逊出色地完成了东吴在军事上的战略任务,将曾经属于刘备的荆州部分牢牢控制住。毫不客气地说一句,刘备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了,蜀汉的基本盘完全是刘备亲自打下来的,在蜀汉集团此时刘备是名副其实的一流战将。陆逊在夷陵硬吃刘备,就凭这一点,蜀汉诸将皆在陆逊之下。

二、石亭之战:公元228年,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成为吴军总指挥,随后陆逊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境)。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这一次,陆逊又成功地完成了吴国既定战略目标,而且是歼灭魏军主力万余人,可以说是一场完胜。

总的来说,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而夷陵之战中,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论仕途: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黄初三年(222年),领荆州牧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陆逊的仕途总体一帆风顺,封侯拜相该有的全都有了,孙权在未昏聩之前对陆逊做到了“赏尽其功”。

论生活作风:陆逊身为东吴世族和顶级高官没有啥不良嗜好,也没有看到奢侈贪享乐的记载,反倒是死后家无余财,所以他是个生活作风良好的儒生。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三国志 陆逊传》

论最终结局:晚年的孙权已经昏聩不堪,陆逊被动卷入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王位争夺战中。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后,孙和的役使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之事。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请他乘到武昌的机会请族父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互通消息。陆逊听二人言,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 。孙权发觉禁中语漏泄,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但是孙权也因此勃然大怒,连续派人责骂陆逊,最终陆逊不堪其辱愤懑而死。

论子嗣:陆抗,吴国中后期中流砥柱,东吴最后的名将。

论后世口碑:

陈寿: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罗贯中: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某粉:陆逊什么玩意儿,一点大一统的战略都不懂,跟孙权、吕蒙这种战略弱智的人沆瀣一气,背刺蜀汉,最终喂肥了曹魏,导致了吴国的灭亡。其本人也没什么智力,最终还是被孙权给气死了,总的来说啥也不是。

发布于 2023-04-16 13:37・IP 属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