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074罗马帝国早期城市和商业贸易(上)

【人类经济万年史】074罗马帝国早期城市和商业贸易(上)

罗马帝国早期城市和商业贸易(上)


1.商业的发达

在统一的政权下,海陆交通把帝国各地联接成一个密切相连的整体。地中海已成为帝国的内湖。自从庞培肃清海盗以后,海道上就畅通无阻。流入地中海的河流,构成由这条海道伸向各个地区的网络。除了河流以外,黑海、大西洋、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也均和地中海相通,因而运输可以相互衔接,地中海成为帝国海运的枢纽。在陆运方面,帝国时期的道路系统远比共和国时期完善。意大利半岛和各个行省都开拓了新的道路,罗马成为通向各地大道的辐射中心。连那些远在东方的城市不仅彼此之间有道路相通,而且还和横贯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道连成一体,最后直达罗马。在偏僻的行省中,罗马人也一样以善筑道路闻名。不列颠至今留有罗马大道的遗迹。

在海道的配合下,这些陆路大道在经济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军队、殖民地和比较富有的地方居民的城市化,这一切都在西欧各省和巴尔干引起了一种新的需求,要求提供反映罗马生活方式的商品,如酒、橄榄油、武器、工艺性的金属器皿、精美陶器和玻璃器皿。" 因此,早期帝国的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

在西部,罗马商人远出边塞,把意大利的制成品销售到北欧和下列颠。高卢、多瑙河流域、日耳曼尼亚等地彼此之间贸易往来很活跃。高卢商人沿着莱茵河、多瑙河与维斯杜拉河而驶达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等地进行贸易。不列颠的锡也辗转运到地中海口岸马赛,再由此转运到其它城市。在东方,不仅黑海、爱琴海和东地中海之间的商船畅行无阻,而且由于希腊和叙利亚商人对印度洋季风的利用,红海一带与印度、中国也有贸易往来。来自东方的各种货物,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转运到地中海沿岸。日益繁荣的罗马,经常从这里得到各种名贵商品的供应。罗马帝国同它所有的邻邦以及一些居地并不接壤的民族全都发生了商业关系。北欧的琥珀、非洲的象牙、东方的香料、宝石和技艺高超的工艺品以及精致的纺织品,特别是由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丝绸运销各地备受称羡。

在早期帝国的商业贸易中," 远为重要的是帝国的国内贸易,就是意大利和外省以及外省与外省之间的贸易".国内贸易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通过对批发商的统计,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经营的是食品,特别是谷物、葡萄酒和油,以及五金、木材、布匹、陶器等,而这些商品的最大消费者就是罗马城的居民和帝国军队。谷物的贸易量是很大的,因为意大利本土、希腊、希腊诸岛所产的谷物不足以自给。麦子由撒丁尼亚、西西里、西班牙、非洲、尤其是从埃及输出,埃及每年供给二千万摩底麦子。当时有许多大型的运粮船队,如亚历山大船队、非洲运粮船队、西班牙运粮船队和撒丁尼亚船队,他们的船只定期开到马耳地、里吉安和西西里各码头。琉息安所描述的一只埃及运粮船" 爱色斯号" 有180 呎长、45呎宽,有三重甲板,载重1575吨。由于造船的需要,木材的贸易量也很大。与此相关的是蜡、大麻、松香和柏油等造船物资的贸易。葡萄酒和橄榄油的贸易仍和以前一样,在意大利、希腊和小亚细亚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其最大的消费者之一就是罗马军队。希腊和小亚细亚的葡萄酒和橄榄油供应罗马的东方各行省和黑海沿岸地区。

意大利则供应多瑙河流域各行省、日耳曼尼亚、不列颠和阿非利加。虽然葡萄酒、橄榄油、谷物和木材等在帝国各行省之间的商业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但工业品中除奢侈品外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也极其发达。如埃及产的亚麻布衣服和纸草,小亚细亚、意大利、高卢产的毛织品,意大利的红釉陶器,叙利亚、亚历山大里亚及南意大利产的玻璃器皿,以及许多地方的特种工艺品等。

同时,罗马同各地的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各地汇合到罗马的贸易额是很大的,罗马城所消费的商品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在罗马,沿台伯河畔,在阿文丁山脚下排列着一长行用扶梯伸入河中的码头,在那里有大储栈、仓库、贮藏室、武器库,来保藏所有从已知的世界各地方运来的商品。罗马本地也有很多市场。奥斯梯亚港和后来的新" 港口" 都充满着卸货工人、秤手、计度员、挑夫、搬运夫、船夫、小贩、封印员、公证人等等,另外再加上各色各样的商人。在帝国西部,高卢的商业也很繁荣,里昂、波尔多、阿尔兹、土鲁斯、马赛、奥尔良、巴黎等都是最重要的商业区,在那里群集着各地的商人。里昂不仅是谷物、葡萄酒、油和木材等方面交易的一个大的票据兑换所,而且还是帝国中分销高卢、日耳曼尼亚、不列颠诸地大多数消费品的最大中心地之一。与里昂同等重要的是特雷米。这里的商人也和里昂的商人一样,大多是帝国政府的经纪人,他们的专业是贩运衣装和葡萄酒。这两个商业城市着重于供应莱茵河上的军队。而阿雷拉特和纳尔博则着重于把高卢的产品,尤其是葡萄酒,输往罗马城及意大利其他城市,甚至输往东方各省。

西班牙、阿非利加和不列颠的商业发展水平较低。它们的贸易除了向罗马城和意大利输出部分外,主要是本地区内部的贸易,交易的都是本地区的土特产品。

在帝国初年,亚历山大里亚依旧是地中海上最大的商港。那里聚集着各国商人,人口达30万。在街上可以看到身穿不同服装的人们,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由陆上商队辗转贩运去的中国丝绸、经红海口运来的东方香料、宝石和各种奢侈品以及埃及出产的麻纱、刺绣、玻璃器皿和粮食等都荟萃于此。

黑海沿岸的希腊城市,特别是鄂耳比亚、克尔索讷苏斯、潘提卡佩乌姆和塔奈斯,此时又繁荣起来了。鄂耳比亚和潘提卡佩乌姆同黑海南岸和西岸都有联系。博斯普鲁斯王国仍然出口大量谷物和其它原料(尤以皮革、鱼和大麻为多)。这些出口货物一部分直接输往那些希腊城市,大部分则通过黑海沿岸的城市输给多瑙河上和卡帕多细亚地区的罗马军队。在非洲,贸易的主要商品是奴隶、象牙、野兽以及非洲枋木和埃及工业品。

对外贸易虽然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贸易额却是很大的,而且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贸易范围广阔。在对外贸易中,输入的商品有日耳曼尼亚的琥珀、皮毛和奴隶;有南俄罗斯的北方出产的粮食、大麻、皮毛、蜡、蜂蜜;有乌拉尔山脉的黄金;有撒哈拉的椰枣和黑奴;有中部非洲的象牙、珍贵木材、黄金、香料和调味品;有阿拉伯半岛的香料、调味品、宝石和骆驼;以及印度、中国等地的奢侈品等。

早期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和印度之间几乎专门交易奢侈品的贸易,在奥古斯都时代在商业贸易中开始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一直在稳定地向前发展。

印度贸易和中亚贸易的主要商道是从印度起,或直接地、或通过阿拉伯到达埃及,而以亚历山大里亚为其总站。海上贸易在从埃及到阿拉伯、从阿拉伯到印度这一条线上占有重要地位。直到尼禄时止,交易多为奢侈品,阿拉伯商人成了埃及商人和印度商人之间的中介人。但是,这种贸易发展下去的使它超出了仅仅是奢侈品贸易的范围,也使它不再只是单方面的被动的贸易。

当人们认识到季风的作用,在埃及和印度之间就开辟了直接的航线。这时贸易的主要中心是亚历山大里亚,在罗马帝国同印度和中国之间积极从事货物交流的经手人就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商人。罗马帝国这时的贸易不仅抵达印度河流域,而且还抵达东南亚和印尼,罗马帝国同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也不断发展,并变成了十分正规的贸易。这时进口货中虽然还有一些是奢侈品,但大部分则是棉花和调味品之类的商品。

从罗马帝国出口到东方去的商品种类也与以前不同了。其中一部分是原料和食物(如铁和谷物等),但主要的一部分则是亚历山大里亚的手工业制造品。亚历山大里亚对外贸易的发展并未扼杀阿拉伯与叙利亚的沙漠商队的贸易。此时,经帕耳米腊通过幼发拉底河谷的商道重新开放了,同时又开辟了佩特腊——外约旦——大马士革的商道。2 世纪是佩特腊和帕耳米腊最繁荣的时期。" 最精彩的帕耳米腊的雕刻、最美丽的建筑物、最豪华的墓葬以及大多数的碑铭——包括那著名的关税表在内——都证明商业曾十分繁盛".这两地的贸易完全掌握在本地商人的手中,这些商人积累了大笔财富。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较早就有,罗马人对中国的了解是从对丝绸的兴趣开始的。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意为" 丝绸之国".到普林尼时代(公元23——79年),中国丝绸确实运到罗马城,当时这种新奇的衣料,成为上层人物追求的奢侈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说:" 赛里斯人……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家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由地中海东端运到西端,故极其辛苦。……至于今代,乃见凿山以求碧玉,远过赛里斯国之取衣料。据最低之计算,吾国之金钱,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三地者,不下一万塞斯退斯。此即吾国男子及妇女奢侈之酬价也。" 当时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时,不仅丝质的光泽柔软为罗马人所赞赏,而且花色图案之美丽,也更引起他们的惊奇赞叹。中国的丝绸曾受到罗马各阶层的普遍喜爱,成为畅销商品。据G .F .赫贞记载,公元后几个世纪,罗马城内多斯克斯地区有专销中国丝绸的市场。

罗马与中国虽然远隔重洋,相距万里,但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自汉朝以来逐渐加强。在中国的丝绸运往罗马的同时,罗马的商品也随之输入中国。

考古学家认为,罗马的玻璃器皿曾输入中国市场。罗马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一直通过中亚,并经常受到安息人的干扰。罗马与中国直接往来的明确记载出现在2 世纪。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延熹九年为166 年,大秦王安敦即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162 ——165 年),他曾命大将东征帕提亚。大将鲁西乌斯.维鲁斯率大军攻下安他撒塔部落,焚毁塞留西阿和泰西封二城。美索不达米亚并入罗马版图。从此往东方的海路畅通无阻,罗马人才得以于166 年自日南(日南系指扶南的顿逊)来中国。到三国和晋时也有罗马遣使的记载。

据近年在海路沿线的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罗马帝国与中国已正式通航贸易是完全可能的。1942——1945年,法国人在越南南部金瓯角北面迪石湾附近,发掘出一处3 ——6 世纪时俄厄海港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罗马的宝石、青铜灯和罗马的铸币。铸币的年代是安东尼15年,即152 年。从该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当时扶南的俄厄港口,是罗马与中国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转站。此处发现的安东尼王朝铸币,恰与《后汉书》的记载相符。

罗马对北方的贸易也有很大的发展。在克劳狄和尼禄时期,罗马商人同德意志东部、挪威和瑞典维持着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他们到丹麦、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德意志东部去的最古老的路线是从高卢北部的海港由海道往东。

罗马的货物开始从多瑙河口、从黑海沿岸的希腊城市取道第聂伯河而运往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诸国。这方面贸易的主要商品是青铜和玻璃。

同其它领域一样,在商业贸易上,意大利也正在逐渐丧失统治地位。意大利商人虽然仍旧掌握着多瑙河流域的市场,仍然输出意大利的产品,但是,外省商业贸易的发展及其对意大利商业贸易的冲击是他们无法阻止的。普特约利共和国时期最大的港口,也是意大利对东方进行贸易的最大港口,这时已逐渐衰落下来,这就非常显著地表明了意大利商业的凋敝,尤其是南意大利商业的凋敝。

与此同时,外省的商业却格外景气。帝国规定,由高卢的商人供应和运输军队所需的谷物、葡萄酒、油、木材、皮革、麻绳、五金、衣服、靴鞋、武器等物资,因为他们熟悉当地市场情况,并且掌握了大量船舶以及其他运输工具。士兵们所需的大部分物品,诸如木材、沥青、五金、皮革,在高卢、不列颠、西班牙和阿尔卑斯山区都是现成的东西。像高卢这样一个天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工业和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水道纵横成网,三面沿海,均有良好的港口,因此,高卢商人很便于——比意大利商人便利得多——聚集各地物产,同时又能很方便地把这些产品散销给莱茵河上的屯戍地。这就使得高卢商人能与意大利商人竞争,并且开始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排斥意大利商人。

东方也同样正在逐步摆脱意大利。这时东方的贸易不再集中于罗马及意大利商人手中。从公元1 世纪起,意大利商人逐渐不在东方出现了。这是因为公元前1 世纪后半期,东方各处情况恶劣造成阻碍,西方的新兴市场具有吸引力,所以意大利商人从东方转到了西方。当和平局面来临、东方商业开始复兴以后,意大利商人却难以东山再起,精明的东方商人牢牢控制住东方贸易的门户亚历山大里亚和叙利亚——腓尼基沿海诸港。其结果是,意大利人不再出现于东方,就如同他们也不再出现于西方一样,而东方商人却不仅垄断了东方的贸易,还逐渐愈来愈多地出现于意大利和西方各省的港口。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发布于 2021-05-26 09:07